体育课程的类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育课程的类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体育课程的类型

体育课程的类型范文1

一、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的优势

1.信息技术具有丰富的演示手段。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要强得多。信息和知识是密切相关的,获取大量的信息就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识。这就是说,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那么,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例如,在学习语文《胡同文化》一课时,大多数学生对北京的胡同、四合院一点也不了解,更谈不上理解其文化内涵了。因此,通过互联网搜寻了许多恰当的图片资料,上课时展现出来,学生的想象力被极大地激发出来,而对于胡同文化方正、封闭、保守等特点就很容易理解了。

2.人机交互是信息技术的显著特点。巧用媒体,调节节奏,有效地控制教学节奏,可以把握学生的感知联想和情感倾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增强学习效果。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而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则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多媒体技术在展现教学节奏方面,可从教学内容安排的详略、结构布局的主次、画面形态的动静、运动速度的快慢、光线的明暗、对比的强弱、色调的浓淡等,做到疏密有致,层次分明。在设计表达节奏方面,可以对展示画面中物体运动的急缓、背景配乐的强弱、时空的扩展压缩、视听单元转场的快慢等方面控制节奏,使表达过程富于变化,使教学节奏连贯流畅。

3.信息技术可实现协作教学。要求为多个学习者提供对同一问题用不同观点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综合的机会,以便集思广益,这不仅对问题的深化理解和知识的掌握运用大有裨益,而且对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合作精神的培养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常用的协作式教学策略有竞争、协同、伙伴和角色扮演等多种不同形式。

二、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的媒体类型

1.动画。动画的运用要恰到好处。动画不受时间、地点、对象等客观条件的限制,能将难以表达的实物、摄像机拍摄不到的内容生动、形象、具体地演示出来,能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难以亲眼目睹的事物及其变化过程模拟出来,动画的这种表现形式使得它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密切结合各门学科的特点,不同学科对信息技术的需求也不同,例如,物理教学中的力和电场,化学教学中的有机化合物与晶体结构,数学教学中的函数和多面体等,光靠口头讲解与画图,学生不易理解,而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动画却能使学生深入浅出。

2.资源。教学资源不是多多益善的。资源的获得方式不同,来源不一,有时格式会是千差万别的,甚至同一类的资源标准也相差甚远,应该经过制作把共享资源形成自己的资料库。所以,资源库要有组织、有条理,课上展示的材料就会更合理,学生使用起来就会得心应手。

3.图片。增强直观感受,融为一体。用图片来表达信息可以起到文字、数据难以替代的作用。图片可以增强直观感受,不同的图片有不同的表达作用。在使用时必须要“因课施图”,有时还要对图片作一定的处理,然后才能用于多媒体课件中。

4.视频。内容丰富,表现力强。视频集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是对现实世界的真实记录,它既能表现事物所处的环境和背景,又能很好地表现事物的细节,所以在信息作品中被广泛的使用。如果要用视频片断,应该把片断截取出来待用,而不宜在播放时现场截取,以免出现干扰信息,影响教学效果。

5.声音。烘托气氛,强化画面信息。信息作品中主要包括背景音乐、旁白解说、音效等几种。如何根据表达需要,恰到好处地使用声音是非常重要的。背景音乐的主要作用是烘托气氛,激发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增强作品的感染力。旁白解说的作用是强化画面信息,对画面信息进行补充说明,但使用音效要适量,避免滥用。

6.交互式学习网站。通过建立学习网站,把教学内容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便于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师生互动和协作学习等方式来获取知识。

体育课程的类型范文2

关键词:PPT 课件 制作 规律 原则

中图分类号:G642.O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9.108

大学授课中,采用多媒体课件已经非常普遍了,笔者主讲的课程《兽医基础》、《细胞生物学》和《解剖与组织胚胎学》,也都使用了多媒体课件。这几门课程都是以形态为主,非常适合用多媒体手段来表示。在制作和使用课件的过程中,参考了大量的其他课件,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不断改进完善。总结了PPT课件的制作规律与原则,供大家参考。

教学用的多媒体课件类型很多,常用的有:PPT课件,PDF课件,Authorware课件,FLASH课件等。目前应用最普遍的是PPT课件,笔者所制作的教学课件也是采用了PPT形式。下面就介绍一下我的课件制作过程以及几点体会。

1 模板的设计

1.1 版式

一般采用的是1标题栏,1文本框。

1.2 背景

一般采用的是黑底白字,模拟黑板,增加对比度(也有很多人喜欢白底黑字)。

1.3 文本

1.3.1 标题框

笔者采用了填充色、文字色的不同对比,也可以不用填充色。

1.3.2 文本框

白字,一般不加填充色,使画面比较有层次感,不呆板。

1.4 字体字号

标题:一般黑体、32号字;文本框:一般宋体或楷体、28号字(电脑字库不同,有的少,有的多),字号不宜过小,否则后排同学可能看不清,并且视觉效果上显得臃肿。

2 内容的设计制作

2.1 素材的选取(图、表、视频、音频、动画、文本等)

选取合适的表现素材是多媒体课件制作的重点,一般从以下途径来获取素材,并从中优中选优。其他课件(网上、索取他人)、书籍扫描(翻拍)、网上下载(视频)、自己制作(表格用EXCEL\WORD制作,文本直接输入编辑)。

2.2 素材的加工

选取了合适的表现素材还需要进行适当的加工,主要的加工方式有以下几种。

2.2.1 图片加工

有些可以直接用PPT自带的图片格式编辑功能,还可以用一些图片编辑软件,如:Photoshop,iSee等。笔者习惯使用iSee,该软件界面简洁,功能全面,易上手;而Photoshop就过于专业,不易学。

文本内容可以通过输入法直接输入,也可以通过复制粘贴输入。输入后常见的编辑加工形式有:删减、字号、字体、加粗、颜色、对齐(标题框、文本框)等几种。

2.2.3 视频加工

常见的视频加工形式有剪辑和合成,这方面的软件较少,特别是免费的笔者没找到,只好付费得到一款软件:视频分割专家)。加工后的视频不能在PPT上直接显示,需要用超链接方式间接显示。

2.2.4 表格

PPT本身有表格编辑功能,也可以先在EXCEL或WORD上编辑好表格再复制到PPT上。

2.3 制作流程

①确定内容;

②制作(选取)模板;

③根据内容选取素材;

④素材加工、组合;

⑤其他加工手段:自定义动画(检查顺序)、超链接(检查超链接的前后衔接);

⑥检查整体内容和效果。

注意事项:随时保存,避免文件丢失。

3 课件制作总原则

PPT课件由于易学易懂,普及性高,目前采用率是最高的。有些课件制作的非常优秀,图文并茂,用恰当的形式和素材很好地展示了教学内容,大大加强了教学效果。但不可否认,也有一些课件制作得非常粗糙,甚至只是简单将教材的内容复制到PPT上,给学生的印象就是教师在照本宣科,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如何能够制作出适合自己所教课程的课件,应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3.1 创新性原则

制作课件不是简单把教材内容搬上电脑,然后照本宣科。也不是简单把别人的课件拿来直接使用,而是按照自己的理解,自己的审美,在对教材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把每一部分内容用最恰当的多媒体手段表现出来,使学生能更直观、更容易地理解。

笔者在制作时,都是针对每部分具体文字内容去寻找素材和恰当的表现形式。

制作课件的过程是对教材的再创作,是课件制作好坏的关键,也是与别人课件的区别,与照本宣科的区别。好的课件应该有自己的风格。

3.2 科学性、先进性原则

不能有科学性、逻辑性错误;教材中的错误应指出。

3.3 必要性和适宜性原则

所有的手段不是为了好看,而是为了使学生能更直观、更容易地理解。课件中选用的素材应该是画龙点睛,而不能是画蛇添足。

3.4 美观性原则

图片要美观大方;文字简洁精炼,避免大段叙述性文字,一般只要标题、关键词、数据;字体颜色和背景色要清晰可辨。

为宣示著作权,有些课件在每一页都使用了徽标,笔者认为在对外交流,网上公开等可以使用徽标,但教学过程中不必使用。

参考文献:

[1]莫晓宇.PPT教学课件的背景类型和制作方法[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3).

[2]郭泽平.PPT教学课件的常见问题与制作步骤[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

[3]赵倩倩.大学课堂PPT教学应用现状调查研究——以三峡大学为例[J].教学研究,2012,(5).

[4]张明泉,温玲丽.大学理工科专业课程多媒体教学及其效果调查分析[J].高等理科教育,2008,(5).

体育课程的类型范文3

关键词:信息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原则;课程类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913(2007)13-0022-03

Thought about the principles and types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in China University

(Yang YuQiang, Tang Chi)

(Bohai University, Liaoning Jinzhou 121000,China)

Abstract: From the viewpoint of the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in China University, the research is being concentrated in the library. The study keeps some records of practical teaching experience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new curriculum system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should be constructed in the department of pubic computer, and the system emphasis on the principles and types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The result of the Research can lay the foundation of further Research; which can provide our students the way of autonomous learning.

Key words: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The principles; Curriculum types

信息时代中,可以说信息遍布着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不言而喻。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应该采取何种方式才会更加有效,才能使大学生真正担负起信息化社会的重任。

1高校信息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1.1传统的高校计算机基础和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趋势

信息时代的到来向高校的计算机教育提出了越来越严峻的挑战。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模式的改革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等,已是高校面临亟待解决的问题。构建一个符合社会与学生发展需求的高校信息素质课程体系更是大势所趋。

1.2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纵向延伸与发展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开展得如火如荼,而负责培养中小学教师的高等教育却没有及时地构建出适应新课改的课程体系,无法找到信息技术教育的延伸与发展,两者存在着严重的脱节现象,这是所有计算机教育工作者所不愿看到的,更是值得计算机教育工作者反思的问题。

1.3高校公共计算机基础教育部门的历史使命

我国目前在信息技术课程体系构建上集中于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信息素质的教育。这显然是沿袭了美国高等教育中信息素质教育的经验。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现有的社会经济文化基础对美国做法的推广又必然有着很大的制约,我们不能采取拿来主义的做法,一定要符合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走出具有自己特色的道路。

2高校信息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2.1社会需求导向原则

为地方或行业经济发展培养出合格的、能适应信息社会的创新型人才是高校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高校信息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首要原则是要以社会和经济需求为导向,在充分开展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围绕核心专业能力与信息能力相结合的培养目标,开发与实施有效的高校信息素质课程体系。

2.2以学生中心的原则

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出探索与创造的空间,尽可能提供有效信息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要求,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同时信息素质教育绝不应该局限在课堂上、机房内,而要通过各种讲座、培训和学术交流会不断地介绍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和实用软件的使用,以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创新热情,引导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

2.3课程体系设置的针对性原则

我国在信息素质教育的研究上可以说只是刚刚起步,还有许多不明确的问题有待探讨。在构建信息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时,没有现成的、有效的理论依据,而要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掌握和研究信息素质教育的一般和特殊规律,在课程体系的开发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对本校特定的学生群体,筛选或改编已有的课程,以减少课程开发中巨大的工作量。

2.4课程体系目标的应用性原则

在高校信息素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基础理论以必需和够用为度,着重以计算机应用能力为主线,实施创造性思维和信息意识为主的实践教学体系,突出特点,抓住重点,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成为合格的信息技术应用性人才。

2.5课程组织的连惯性和整合性原则

加涅认为:学习任何一种新的知识技能,都是以已经习得的、从属于它们的知识技能为基础的,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除了基本的生长因素之外,主要是各类能力的获得和累积过程。因此,信息素质教育课程在组织时要有连惯性,体现出由简单到复杂的层次递进关系。为了体现信息技术与各专业课程内容之间的横向联系,还应该以整合性为原则,使学生获得统一的观点,把所学的信息课程内容整合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更多地关心知识的应用,而不是知识的形式。

2.6课程内容及时更新的原则

为了培养健康、全面发展的学生,信息素质教育课程内容必须不断更新,注意吸收科学发展的新成就,不断将教育研究的成果纳入课程之中,引导学生把握未来明显的或可预见的要求来处理当前的问题,使整个信息素质课程体系成为发展性很强的课程体系。

3高校信息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类型

一直以来,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只是向大学生进行计算机知识普及教育,使大学生具备计算机初步操作能力。如今这个任务在中小学阶段得以完成,而且非计算机专业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后对计算机的需要从常用工具的层面,提高到了把计算机作为二次开发的工具,甚至少数非计算机专业人才也会进入计算机研究的专业队伍。现在迫切需要对现行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设置中不合理之处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根据信息素质教育的特点与规律将其细分为三大类型课程,即基础性课程、综合性课程和探究性课程。三大类课程与人、社会、教育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如图1所示。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完整的课程体系促进了教育的信息化的进程,也使学生得到了全面发展,同时为学习型社会的建设起了添砖加瓦的作用。

3.1基础性课程(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

许多大学生虽然通过了计算机等级考试,但对计算机还是很陌生,不会应用网络信息检索工具获取信息,也没有利用网络获取信息的意识。因此,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教学内容要重新调整,注重科技与人文并重的理念,开展信息素养论等信息类课程以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的知识水平。

3.2综合性课程

传统的选修课程是列出一系列计算机学科课程供学生选择,但往往是学生在学习某一门学科之前,对其并没有很清晰的认识,这样选择的盲目性就会增大。而综合性课程则通过将一些计算机课程及其相关的课程整合在一起,使学生的信息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信息能力则是信息素质的核心),克服了学生的盲目性,同时也为有兴趣的同学以后的深入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并为综合性课程引入对课程资源的再认识,加大信息素质教育的创新性提供了发展。

3.3探究性课程

一种与基础性课程、综合性课程相并列,单独设置的一类功能性课程。应该有独立的课程目标、内容、实施手段和评价系统。但它又不能与基础性课程、综合性课程相脱离,而是三者相互沟通、相互促进。将信息素质教育置于STS教育的大背景下,构建主题研究的教学单元,将人的生命活动实践融入高校信息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极大程度地促进大学生的信息素质的提高,又能更好地体现出信息素质的精神和本质。

计算机教育专家谭浩强教授曾指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两大问题:一是中小学大力普及了信息技术教育后,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应怎么做;二是在网络时代,高校计算机教育应该如何进行。笔者认为高校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一定要以课程体系革新的形式,系统地、全面地开展。责任与机遇并存,开发与实施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是高校公共计算机部的历史性抉择。

参考文献:

[1]单美贤,等.网络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EB/OL]. /20011224/3015132.shtml,2001-12-24.

[2] 谭浩强. 把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推上一个新的台阶[EB/OL]./ARTICLE.ASP,2000-2005.

[3] 谭浩强.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R].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4] 李海英.高校图书馆的职能与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EB/OL]./ElectronicJournal,2006-10-27.

[5] 钟启泉,张华. 世界课程改革趋势[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体育课程的类型范文4

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学校体育任务的主体过程,因此,应把提高体育教学水平和质量,放在学校体育工作的首位。提高学校体育教学水平和质量,取决于很多方面的条件和努力。例如,要优化课程结构、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强教材建设、注重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增强学校对社会需要的适应性等等。本文拟就未来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课程类型的教学模式、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和体育教材选编等谈一些意见。

1体育课程设置的基本指导思想,应坚持“三个面向”、“四全”和“两多”

高等学校的体育课程设置是教学计划的核心,它集中反映了时代和社会对所培养的人才一,在知识结构适应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所以,世界各国和地区,特别是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很重视对课程设置的研究和改革。由于各国和地区教育制度的不同,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在体育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的方法上也各有所长木文认为,体育课程设置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决定着体育教育与教学方向和实施的过程依据高等学校体育教育的本质属性和功能,国家和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和社会可提供的客观条件及学生的实际等因素,建立一个较完整的、具有一定层次结构并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所要达到预期效果的课程设置的目标体系。一般情况,体育课程设置的目标体系应包括有超前性,且较为稳定的长远目标和既要与长远目标相联系,更要体现与现阶段的社会特征和可能提供的条件相吻合的近期目标。鉴于此,要实现把j‘一大学生培养成为喜爱体育运动、身心健康的公民,体育课程设置的基本指导思想,本着以终生体育为主线,使学生终生受益为出发点,应在遵循体育教育和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坚持“面向未来、面向全体学生”、“要使学生接受在校全过程体育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课程的设置要拓宽体育的多功能,体现在社会、文化、教育、心理、保健、竞争意识、社会交往、娱乐休闲等方面,以改变过去那种把高校体育简单地理解为竞技体育或单纯地从生物观点来理解高校体育任务的观念;课程设置要使广大学生在校期间接受多方位体育教育,如体质教育、健康教育、娱乐教育、竞技教育和生活教育等,从而达到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培养学生的体育习惯。

2开设的体育课程类型应多模式教学,不搞“一刀切”

普通学校的体育课程无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基本上是由理论教学课和实践教学课组成。

目前我国体育理论课教学,除传授一般的体育知识外,多数与实践课教学配套,主要为学生在实践课教学中更好地身体练习充实必要的技术、技能和练习方法的知识。实践课程的类型:对一年级学生开设的体育基础课或者称为体能素质课,为二年级开设的必修选项课、对高年级学生开设的选修课、对校体育代表队运动员开设运动训练课、对病残体弱的学生开设体育保健课;有的学校则打破年级、性别界限,体能、体质基础差异,按学生兴趣、爱好和专长,开设“俱乐部”式的选修课;有的学校只开设一门素质、技术结合的体育课,一般称为“普通体育课”,每年每个年级都是一样。以上述这些类型的课程,应i亥说有其一定实际的针对性,但因教学过程中过于统一,不能体现各自的特色和学生个性的发展,有的因行政体育过多而没有生机活力和创造力。如在目标上搞一个标准、一个规格,在方法上搞一个模式、一个程序,在时间上要求“一刀切”、“齐步走”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无论哪一种课程类型,学生在课堂_L只听教师讲,只按教师要求去做,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主动体育则难以发挥和发展,学生中“体能和技术好的吃不饱、体能和技术差的吃不了”的状况也难以改变。我们认为,在教与学的双边过程中,一定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让学生多体验、多得益,一定要从实际、实效、实用出发,改变单一的只突出教师主导作用的常规传统教学模式,各种类型的课程均要采取多模式教学。这里讲实际,就是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要实际,学生基础和接受的能力要实际,学校场地器材实际等;实效,主要是指学生容易认识理解,容易练习,容易掌握,效果明显;实用,是使学生从大学到走向社会,运行操作时实用,便于强身健心,终生受益。如在理论课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理解、掌握、实践中运用,除教师专门讲课外,还可以开设有准备的师生专题理论研讨会、演讲会,学生也可以上讲台:也可以开设辅导答疑课等。又如,在各种类型的实践课教学过程中,可开设以学生为中心的公开课,教师起辅助作用,为其学习创造条件;为培养学生独立完成运动的能力,可开设运动体验课,也可以走出学校,到社会上,到大自然中去上课,组织小群体教学、主题教学、选择教学等;也可以开设运动处方课、体育游戏、传统项目教学课等。总之,一定要在新教学观念指导下,突破一些单一的机械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在适应大学生学习特点的情况下,认真探索满足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

3体育课内容的改革,要力求贴近未来职业和生活,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体育课程内容的改革是当代学校体育改苹的重要突破口。美国’学者认为,从9()年代进人21世纪的学校体育课程内容,应使学生成为身体方而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因此,美国强调让学生学会能长期进行锻炼的运动项日及其知识的方法,在学校)’泛推行与健身运动处方密切相关的体质教学内容,且随年级升高有增加趋势;日木学校体育课程内容也特别强调:要贯彻终身的余暇体育的内容,要解决保持和增进健康为中心的身体问题,要保障作为终身学习内容的高质阶的体育运动学习能够顺利进行。同样,德国、国拿大等发达国家,学校体育课程内容也非常丰富有技术练习,又有游戏,还有发展力童素质和培养能力练习的内容等。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的内容,应该说也是丰富的。问题是多而杂,重点不突出,层次无分别,针对性差等。可以说,目前还是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主要课程内容,各项教学时数相差无儿,要求与中学大同小异,甚至大学一年级体育课还在补高中体育课内容;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只重视以掌握运动技术为目的而“教”而“练”,忽视以锻炼身体为目的的“教”与“学”。#p#分页标题#e#

因此,学生走向社会后,体育意识差,掌握健身锻炼项目和方法少,缺乏参与体育锻炼的自觉性,才仗难终生受益。

体育课程内容的改革势在必行,一定要以强身育人为目标,力求使课程内容贴近学生未来的职业和生活,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我们建议:首先要更新、调整竞技运动项目的课程内容,逐步改革纯竞技式的、成人化的运动项目教学,在教学与练习要求上,要根据学生身心特点,抓住运动中主要因素,简化规则,要按学生的兴趣、注意、能力,灵活运用规则,要使学生理解运动的意义和作用,把科学的体育技能带到社会和生活中去。二要增加实用的健身体育、民放传统体育、现代生活体育、娱乐体育和乡土体育课程内容。三是更新和充实体育理论课程的内容。四是增加综合性(全面)或针对性(局部)、趣味性的运动处方课程内容,以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总之,选用能使学生掌握那些现代社会最必须、最有用、最基本的体育知识和技能,为能增强学生体质和终身从事体育锻炼打好基础的课程内容。

这坐还必须强调,不管哪种课程类型选用什么内容,一定要重视教育与教养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体育与卫生保健相结合。一句话,要与未来的职业和生活相结合4选编教材要结合实际分层次,要加强教材配套且有特色随着教学观念的更新,体育功能的拓宽,课程内容的改革,势必对体育教材建设带来了新的课题。教材是课程内容的依据,如同一部电影、一台戏的剧本,课程内容则是教材中精品的体现彼此互tl1关联。为此,选编教材一定要密切联系实际,加强教材研究,使编写的教材内容要反映出当代体育的特点和体育科技的发展;要更新陈旧的理论,努力把最新的体育科技成果编进教材中去;要认真抓好配套教材编写,扩大课程教学内容选用和参考资料;要不断提高高校体育教材研究水平,定期组织教材编写和研究成果报告会,以提高教材质量。

选编体育教材,只求统一基本要求,要多样化,要分层次。如按课程类型分层次,则可编写主要适应一年级学生体育基础课需要的体质教材;面向和适应学生掌握1一2项专门运动技术、技能需要的,可编写各项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综合性的选修课程教材,本教材内容根据学校实际,有弹性地选择用于教学;面向和适应大学生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需要,可编写科学性、系统性强的专项教材;还有面向和适应病残体弱学生需要而开设的体育保健课,则编写以民族传统项目和养生内容为主的保健教材等。再如以地区分层次的,可与适合一般水平学校使用的教材,以而向全国大多地区;编写适合教育基础比较好的学校使用的教材,以面向比较发达的地区;也可以编写面向比较落后的农牧业地区与边远地区,以适合办学条件比较差的学校体育教材;还可以编写适合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学校使用的教材等等。

归纳之,不管编写何种课程类型、哪个地区和什么项目的课程教材内容,一定要在服从课程总目标的前提下,体现课程教材本身属性的特色。如编写的余暇体育教材,首先应是能在余暇时间学习和练习的内容,是适应社会大众健身和生活需要,体现趣味性、选择性、实用性和简便易行的特点。再如,编写体育保健教材,就应体现民族传统项目为主要内容,以健身、养生保健为主的特点等。

体育课程的类型范文5

大学体育课程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是高等学校教育的一种文化形式,大学体育课程是一种特定的文化形式,这不仅表现在大学体育课程是体育文化传统和体育文化积淀的产物,它从人类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选择出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是文化的“集萃”,展示的是文化的精华。1.文化传统是大学体育课程设置的重要依据文化传统是一定区域内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在某一长期的历史演变进程中所生成、积累起来的稳定的文化因素和文化特征。文化传统主要包括民族特有的价值观念、思维特点和行为方式等,文化传统深刻影响着大学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向。我国文化传统博大精深,以儒家人文精神为代表的人文传统占主导地位,崇尚“中庸和平”和“天人合一”的文化观;西方文化传统同样深厚久远,以实证主义的科学精神为核心,倡导“开拓创新”和“崇力尚争”的文化观。不同的文化传统决定了人们对大学体育课程的内容选择,使得大学体育课程呈现出鲜明的民族性特征,如我国的文化传统属于典型的伦理型文化,反映在大学体育课程文化中的价值取向是“泛道德主义”倾向,从中华武术文化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到竞技比赛的“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大学体育课程的文化价值主要体现为强身健体、愉悦身心、丰富生活、社会交往等,无不体现了中华“温、良、恭、俭、让”的文化传统情怀。而西方文化传统属于典型的竞争型文化,反映在大学体育课程文化中的价值取向是“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大学体育课程文化精神具体体现为民主精神、自由精神、进取精神、合作精神等。2.文化交流是大学体育课程文化整合的活力之源文化交流是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碰撞、冲突与融合,它推动着文化的发展和文化的创新②。文化交流是一种横向上的文化流动,既包括一国之内不同类型的文化交流,也包括国际范围内不同国家的文化交流。文化交流不仅是大学体育课程文化赖以进步与发展的基础,而且也是大学体育课程文化融合与创新的途径,更是大学体育课程文化发展与创新的推动力量。现代大学体育文化交流不仅形式多种多样,而且内容丰富多彩,既丰富了大学体育课程文化的内涵,也激活了大学体育课程文化的活力。尤其是我国当代大学构建的“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体育教育模式,大大增强了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文化的内在活力;CUBA更是给大学体育课程文化增添了无穷的文化魅力。加之世界名校(如中国的北大和清华、英国的牛津和剑桥、美国的哈佛和耶鲁等)之间开展的传统赛艇比赛,无疑为大学体育课程文化的整合涂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无疑拓展了大学体育课程文化的国际视野。大学体育课程文化整合就是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体育文化类型加以协调、平衡,形成一种新的有机统一的大学体育课程文化。21世纪的体育文化交流更加频繁,世界大学体育课程文化呈现出多元性、开放性、融合性倾向,这就必然要求各国加强大学体育课程文化领域的开放与对话,树立国际化的大学体育课程文化理念,形成国际化的大学体育课程文化视野,构建国际化的大学体育课程内容,使大学体育课程文化的民族性与国际性融为一体。3.文化变迁是大学体育课程文化变革的动力之源文化变迁是文化内容的增加或减少所引起的结构性变化③。文化变迁实质上是一个新文化取代旧文化的过程,文化变迁是文化得以发展和创新的动力之源。社会文化的每一次变迁,都给大学体育课程文化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力和影响力,成为大学体育课程文化变革的主要动力。大学兴起于中世纪的西方国家,中世纪西方文化的主宰力量是宗教文化,大学体育课程文化无疑受到宗教文化的钳制。文艺复兴是西方文化复兴运动,宗教文化和封建文化被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所取代,人的地位、尊严和价值备受关注,“抑神扬人”的文化之风吹拂了西方大学体育课程文化,人文精神勃然兴起;17世纪的经验主义和18世纪的理性主义带来了西方大学体育课程文化的科学化运动,科学精神显露于西方大学体育课程之中;19至20世纪是西方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自动化生产代替了机械化生产,社会发展速度倍增,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这种社会变迁必然导致大学体育课程文化的变迁,由此形成了西方大学体育课程文化的竞争精神;步入后现代文化的西方社会,竞争依然存在,甚至更为激烈,竞争形成了异化。为此,当代西方大学体育课程文化正在着力从东方体育课程文化中寻觅解药,以缓解其自身竞争文化的冲突。我国古代大学体育课程文化是以“射御”为主要内容的伦理文化;以及以“武术、导引、气功”为主的养生保健体育课程文化;近代时期,随着西方大学制度和大学文化的传入,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文化明显西化,“中体西用”文化观主导下的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文化表现出一种折衷立场;我国现代大学体育课程文化在奥林匹克运动文化的促动下,日益西方化成为主导趋势:从大学体育课程文化理念(终身体育、全人体育、快乐体育、休闲体育),到大学体育课程文化内容(球类、田径、体操),再到大学体育课程文化精神(民主精神、自由精神、进取精神、合作精神)等方面,无不是西方大学体育课程文化在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文化中的再现。可见,文化变迁对大学体育课程文化变革形成了巨大的挑战,大学体育课程文化要保持和谐健康发展,就必须顺应时展的要求,积极主动地变革自身,主动适应并适度超越社会文化变迁,更好地发挥大学体育课程文化的创新能力。

美国人类学家米德基于对人类原始文化的考察和对现代文明的认识,把世界上已有的文化传统划分为三大类型:前喻型文化、互喻文化和后喻型文化。后喻文化是一种变化迟缓、难以察觉的文化,其主要特征是未来重复过去,它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文化,后喻文化条件下的教育任务是复制文化。前喻文化是指那种长者不得不向孩子们学习他们未曾有过的文化类型。互喻文化是年轻一代注重从同代人那里交流感受、获取经验的文化类型,其主要特征为现在是未来的指导。米德进一步指出,过去人类为了保证文化传播的连续性,靠的是儿童的依赖性学习,现在我们必须培养这一系统中最灵活、最复杂的部分即是成年人的学习,我们必须教会自己如何改变成年人的行为,如此我们便能放弃后喻文化中的文化复制方法及其中的互喻文化成分,去寻找前喻文化中的方法。我们必须为成年人创造新的模式,使成年人不是教孩子们学什么,而是怎么学;不是教孩子们对什么应该承担义务,而是使他们懂得义务的价值④。从米德的文化分类来看,文化发展的机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统一,后喻型文化强调传承,前喻型与互喻型文化推崇创新,文化传承是文化发展的逻辑前提,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逻辑根据,因为文化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文化传承是河之源,文化创新是河之流。大学体育课程文化发展,也正是大学体育课程文化传承之源与大学体育课程文化创新之流的合一。1.大学体育课程的文化传承逻辑机制大学体育课程是社会文化的反映,大学体育课程的职责首先是要传递对社会具有价值的体育知识和技能,通过传承体育文化实现个体的社会化。从大学体育课程的起源,到至今的发展历程,大学体育课程无不是作为文化传承的工具存在的,历史演绎出了大学体育课程传承文化的逻辑机制,大学体育课程实践赋予了文化传承工具的角色,于是,大学体育课程作为文化传承的工具便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命题。从逻辑上来看,将大学体育课程视为文化传承的工具,就使得大学体育课程脱离其文化母体,成为一种纯然的工具,导致大学体育课程在文化意义上成为一个虚概念,大学体育课程与文化的品性、文化的价值取向和文化使命无涉,大学体育课程所传承的文化就是体育原文化。即使在大学体育课程的研制过程中,对其所承载的文化进行选择和加工,这纯粹是出于技术理性之故,丝毫不能改变大学体育课程作为文化传承的工具存在,这就使得大学体育课程与文化之间形成了一种线性制约机理,大学体育课程的文化传承逻辑造成体育课程自身的文化缺失。此外,体育课程的文化传承工具角色把实证化和效率化作为大学体育课程科学化标准的核心指标⑤,也就是说,在大学体育课程的发展实践中,效率化和实证化基准是以大学体育课程作为文化传承的工具为其逻辑前提的,于是,大学体育课程的目标、价值和评价等无疑都一致地趋向文化传承的效率和质量,这与传统课程论专家博比特发起的科学化运动课程是一脉相承的,大学体育课程完全受技术理性的主宰而失去了自身的文化主体,其文化反思与批判精神也随之荡然无存。秉承文化传承旨趣的工具性品性,使得有史以来的大学体育课程发展呈现出毫无二致的文化驱控与锁定机制,由此造成了大学体育课程的文化盲点,消解了大学体育课程的文化主体意识,进而使大学体育课程发展始终循着原文化的理路和节律,镂刻着文化的原始印记,倾心于认同已有的文化。大学体育课程标准仅仅局限于社会文化的事实判断,大学体育课程在实践中只能趋于和适应社会文化,而不能创造和创新社会文化,这一适应性文化将大学体育课程变成了一种茧式课程。茧式体育课程在文化上体现为接受和认同品性,在体育课程实践中强调对体育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运用,而无视学生的个性、自主性和社会意识的形成。大学体育课程的文化传承逻辑机制赋予了体育课程的文化复制功能,而非文化生成功能,文化传承的逻辑机制不仅不能使学生生发自由精神和批判精神,而且还钳制着学生的思想,淡化了学生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学生的生活世界变得肃然无味。虽然这种以技术理性主导的大学体育课程文化,也赋予人们一定的信念和价值,如“知识就是力量”,“技术造福人类”等,但是,它们却使人感到束缚和压抑,甚至成为人类的一种异化力量,大学体育课程的这种文化传承工具逻辑必然会走到一个更高的文化境界。大学体育课程作为文化传承工具的逻辑缘于历史性依据本然无可厚非,但是在今日文化全球化和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与价值无涉的认同性大学体育课程,无论是在理论逻辑上,还是在现实教育情境中,都已缺乏存在的合理性依据。大学体育课程在新的历史时期必然要经历一场深刻的文化洗礼,超越其自身的文化传承之囿而走向文化创新之境。2.大学体育课程的文化创新逻辑机制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⑥。创新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越来越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如果不能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兴盛,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正处在一个创新时代,文化创新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已成为中国现代化战略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掌握前人的文化成果,扬弃旧义,创立新知,并传播到社会、延续至后代,不断培育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教育是通过课程来培育人的社会文化活动,大学体育课程作为文化传承的逻辑工具,使学校体育教育只能依据制度化的文化去训练人,塑造“知识人”、“技术人”,而不是真正的“文化人”,导致不能实现培育人的历史使命。传承文化的大学体育课程看似有文化,其实它是拿了“他文化”而丧失了“我文化”,如此,大学体育课程在教育文化语境中没有了自己的文化“话语权”,大学体育课程的文化困境和扭曲等,均缘于此。#p#分页标题#e#

大学体育课程文化创新就是要对大学体育课程的文化传承逻辑进行扬弃,还原大学体育课程的文化主体地位,使体育课程文化由“虚无”变为“实在”。首先,就是要把大学体育课程视为一种文化,即是大学体育课程文化,作为文化的大学体育课程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体育课程,作为工具的体育课程,承载的只是体育知识和技术而已,本身毫无文化可言。大学体育课程作为一种培养人和造就人的重要手段,它绝不应该仅限于机械地复制、认同和传承社会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大学体育课程应有自己的文化品位、理想和旨趣。从逻辑上来看,大学体育课程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必然具有其内在的价值追求,必然是一种自主性的文化现象,必然具有自主性的文化内涵和追求。无疑,大学体育课程是作为体育教育活动的媒介物而存在于学校教育文化之中,教育化标准应成为大学体育课程文化的根本依据,教育化标准包括学生、社会和知识三个方面文化因素。体育知识和技术当然是大学体育课程文化的本源,但体育知识和技术并非等同于体育课程文化,体育知识和技术成为教育内容,就在于其具有教育价值和教育意义,体育知识和技术是价值中立的,而体育课程文化则是一种强烈的价值涉入文化。知识本位体育课程观将体育课程知识视为教育的全部,体育教育的过程实质就是要学生实现对体育知识和技术的认识和掌握。满足并促进社会健康发展同样也是体育课程的重要使命,但是社会本位体育课程观把体育课程完全视为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的产物和附庸,把体育课程视为社会制度化文化的辩护和维护工具,大学体育课程作为文化传承的工具逻辑就缘于此。满足并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更是体育课程的一个重要历史使命,学生理所当然是大学体育课程文化的重要教育性指标。然而,学生本位论却无视社会因素对体育课程的影响,把学校体育教育从社会中剥离出去,使大学体育课程文化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由此可见,体育课程文化标准是一个复合化的因素系统,单项式的教育性因素只能阐释大学体育课程文化的教育价值。大学体育课程文化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使人成为人,这就要求将大学体育课程转变为自主性的文化存在。大学体育课程通过传递和积淀文化,并积极创造文化,实现自身的文化增值和创新,体育教育过程不仅是获得体育知识和技术的过程,更是文化的过程。大学体育课程文化既是一种培育意义上的文化,也是一种超越性的文化,大学体育课程文化创新就是要表现或实现体育课程独特而崇高的超越性文化旨趣。超越性是人与动物区别的显著标志,变形虫的本性与逻辑仅在于适应而已,所以“变形虫将抱着它自己的理论、它自己的信念和它自己的习惯死去”⑦。有超越才会有进步,“自我超越是一切生命和一切进化尤其是人类进化中最惊人和最重要的事实”,如果大学体育课程只具有适应性的话,传承社会为其制定的文化,服务并服从于社会现实的政治文化或经济文化,那么,大学体育课程文化就只能适应而不能超越,大学体育课程作为培育意义上的文化,一种指向人之生成的体育课程文化不能在文化传承逻辑机制中适应社会文化,而应超越社会文化。贝塔朗菲认为“如果人类的生命在于适应,那它永远不比变形虫进步,因为变形虫是世界上适应性最好的东西,它从原始海洋到今天已经存活了几十亿年,如果教育只是适应环境,那么教育和培养目标就是变形虫了”。

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产物,正因为如此,大学体育课程文化与人的发展具有密切的关系,两者互为表里,人的创造性主体活动使大学体育课程文化日益丰富,日益丰富的大学体育课程文化又使人本身不断从“自然王国”迈进“自由王国”。大学体育课程与文化具有天然的血肉联系,文化作为大学体育课程的母体为大学体育课程设定了基本的逻辑和范畴体系,大学体育课程也为文化的传承、增值和创新提供了条件,大学体育课程文化无疑要传递社会文化,并让学生通过大学体育课程建构一定的文化。文化传承的大学体育课程与文化创新的大学体育课程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文化传承的工具性大学体育课程只在于要求学生被动地消极地接受和认同现实的社会文化,而文化创新的大学体育课程则导向学生主动积极地创造文化。工具化大学体育课程把学生束缚在知识世界,文化化大学体育课程将学生带入生活世界。总之,大学体育课程作为文化传承的工具性存在,是大学体育课程存在的逻辑前提和基础,而文化创新则是大学体育课程作为一种文化存在的根本性特征,文化性存在是大学体育课程的本质所在,大学体育课程文化只有在文化传承的基础之上不断推陈出新,不断超越自我,才能保持与时俱进的文化品格。

作者:陶克祥 宋姗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博士 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硕士

体育课程的类型范文6

一、体操教学素材的有效选择

教师首先要对于体操教学素材有合理的选择,这样才能够真正丰富体育课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体操的形式十分多样,让体操课程渗透到小学体育课堂中的方法也有很多种。并不是所有类型的体操课程都适合小学生来学习与操练,教师首先要对于这一点有正确认识。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身体素质与认知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也可以透过各种教学活动的组织与设计将体操内容巧妙的融入课堂教学中。这首先能够让学生对于体操形成初步认知,并且能够对于学生的相关体能展开锻炼。同时,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的各种表现中确认什么类型的体操更适合在体育课堂中选用,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实现体操教学内容的合理构建。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体操内容一般有:队列队形练习、广播体操、徒手体操、模仿操、拍手操、棍棒操、武术操、绳操、沙袋操、轻器械体操、专门器械体操、技巧运动、跳跃和艺术体操等。每项体操都会对身体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和作用。结合小学生的行为和心理特点,采取不同形式的体操内容,及时运用到体育教学中,不但可以丰富体育课堂的形式和内容,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们顽强、勇敢、坚忍不拔的意志品格和准确、迅速、协调一致的优良作风。这些都是体操课程可以发挥的教学功效,只有在课堂上灵活的选用具体的教学内容,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感受到体操课程的学习乐趣,并且丰富体育课堂的教学形式。

二、体操教学内容的作用分析

体操教学内容有着很多显著的教学功效,教师要意识到体操可以发挥的积极作用,这样才能够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很多教师都能够意识到,体育课程教学形式的单一不仅会降低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的参与积极性,这也很难较为全面的展开对于学生各方面身体素养的锻炼。体操课程的融入则能够极大的化解这一问题,体操自身的类型就十分丰富,并且可以有很多不同类型的转变。这将会极大的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与形式,并且让学生们感受到体育课程的参与乐趣。教师还可以结合小学生的兴趣特点创设一些趣味化的学习游戏,可以有意识地将体操内容融入其中,这不仅拓宽了课堂教学的维度,这也能够从多方面展开对于学生能力的锻炼。体操的内容与形式都十分多样,不同类别的体操所能够发挥的教学效用也不一样。例如,通过徒手操、武术操等学习,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于体育知识的掌握,还可以加强学生对于运动技巧的提高与认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也在不断提高。艺术体操的教学,学生们持轻器械或者徒手,在音乐的伴奏中,进行身体的节奏练习,既可以发展身体的灵巧、协调和柔韧,还锻炼了健美体态,提高了学生们的表现力和音乐素养,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这些都是体操教学可以发挥的积极功效,教师要善于灵活的利用各种不同类型的体操素材,这不仅能够极大的丰富体育课的教学形式,这也会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三、教材选编中对于体操内容的灵活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