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的概念教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化学的概念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化学的概念教学

初中化学的概念教学范文1

四川省中江县广福中学 618100

【摘要】针对化学概念教学的主要问题,本文根据自身教学经验,结合教学和化学概念的学习,深入地探讨了如何搞好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的问题,从教学层面突出强调化学概念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初中化学 化学概念教学

化学基本概念是整个中学化学知识的基础,准确理解概念、原理对学好化学是十分重要的。初中化学基本概念多,且比较抽象,是初中学生难以掌握的内容之一,这些概念和原理是否准确理解、是否熟练掌握对学好初中化学关系很大,是形成正确实验技能、计算技能的依据,是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基础。而初中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比较差,且对概念、原理学习不重视,认为掌握概念就是死记硬背。学法不当,效果不好,这部分内容是考试易失分的知识之一。如何提高初中化学概念原理教学的有效性,是初中化学教师应该探讨的课题。在教学中我有以下具体做法。

1.通过化学实验来感性认识并形成概念原理

化学概念是反映化学物质及其所产生变化的本质特征的思维方式。若要形成一定概念,便要在充分发挥学生思维主动性的前提下,抓住化学概念的关键部分,使学生充分在思维深处形成概念意识,而不只是通过讲述性教学,简单地将书本概念强加给学生,造成学生的应用能力不强,不会在所学概念的基础上做好化学习题。

例如,在学习”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概念时,除了做教材中的实验外,还可以补充一个对比实验,即用手撕碎一张纸和点燃一张纸的两个小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撕纸的过程中纸由大变小了,纸的形状变了,但纸还是纸,没有变成其他物质是物理变化:在纸燃烧的过程中,纸由白色变成灰黑色的灰,在这一变化中纸燃烧生成了不同于纸的灰,有了其他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

让学生从这两个对比实验验中感性认识并形成了两种不同”变化”的概念。所以,在化学概念教学上,须遵循初中学生的认知心理和人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首先在课堂上,做好相应的演示实验,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的前提下,启发学生针对实验现象进行深层次思考,形成相应的化学概念,并在实验课当中鼓励学生勤于动手进行操作,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更能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形成了相应的化学概念。

2.注重化学概念中遣词用语的精确性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其概念的字、词使用十分严密,不能根据自身想象随意增加或减少字词,否则会引起整个概念的变化,比如”酸”这个概念是”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其中的关键是”全部”,必须进行强调,并可以根据自身经验,举出像KHS04等电离时也会产生其他物离子的物质,所以KHS0d不属于酸,这样便从正面和侧面都加深了对于”酸”这个概念的理解。

由于刚开始接触化学学科,所以有些化学概念让学生感到无从下手,无法理解其内部含义,对于这类化学概念,教师要在对学生情况进行了解的前提下,对概念进行认真地分析和解剖。如”分子”的概念是”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这个概念虽看起来十分简单,但其内涵十分深刻,教师需要根据概念,对其进行解剖一是它决定物质的化学性质,即只有同种物质分子的化学性质是相同的,二是分子只是其中的一种构成物质的微粒,原子和离子也可以构成物质微粒,三是分子作为一种微观粒子,它是用肉眼看不到的。所以,对于化学概念,为了提高学生了解的准确性,需要首先分析其字词,并通过以上分析,更好地注意到化学概念字、词在使用方面的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概念的理解。

3.加强联系和对比,理解和记忆概念原理

化学概念和原理之间既有本质区别又有联系,学习时不要孤立地、机械地单一记忆,应将不同的概念进行比较,从中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和内在联系。

例如,辨析”分子”与”原子”,不同点是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再分,原子可构成分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相同点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辨析”元素”与”原子”,元素是描述物质宏观组成的,而原子是描述物质微观构成的。使用时要注意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4.从正反两方面剖析概念原理,避免混淆

在概念原理教学中,在讲授某些对学生难以理解的概念时,需要运用较多的例子。举反例或分析概念的逆命题是否成立都是很有效的方法。在划分类别的界限中,正例和反例都是不可缺少的,正例传递的信息最有利于学生从事例中概括出共同研究的特征,而反例传递的信息最有利于学生辨别差异,适当运用反例,可帮助学生排除概念学习中无关特征的干扰,有助于加深对概念本质的认识。

例如,在学习”氧化物”的概念(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如果一种是氧元素,这种化合物叫做氧化物)之后,接着提出问题:”氧化物一定是含氧的化合物,那么含氧的化合物是否一定就是氧化物呢?”这样,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概念中关键语句”由两种元素组成”来分析,由此加深对氧化物概念的理解。

在学习每个基本概念时,教师都应进行认真剖析,在剖析的过程中让学生理解基本概念,掌握基本概念。

5.加强针对性练习,使学生巩固并应用化学概念

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只有通过适当练习,才能达到巩固、深化概念原理的目的。对于一些重点、难点的概念原理,教师要设计一些针对性练习题,让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再讲评,对学生掌握、深化基本概念是行之有效的。应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解释一些实际问题,是强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让学生在习题训练中会应用化学概念原理,从而真正理解、掌握。为使学生运用知识达到触类旁遁的效果,这类习题可以自行编制,但应循序渐进,适当设疑,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情趣,又能巩固化学概念。

例如,学完”溶解度”概念后,可以设计如下针对性练习.

下列有关KN03的溶解度,说法中正确的是( )。

初中化学的概念教学范文2

关键词:初中化学 概念教学

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初中化学概念教学,并不十分困难,关键是要选择好角度,找准切人点:

一、讲解概念 紧扣关键字词

重视对概念中关键词语的把握,有助于概念的理解。例如,“单质”与“化合物”两个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是关键词。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是纯净物,在此基础上再看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这样就不至于将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当成是单质,将食盐水等混合物当成是化合物。

再如,某物质只含有一种元素组成,该物质不可能是: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中的哪一种。

这一题看似简单,主要看学生对概念中的关键词语有没有把握得准,根据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的定义来回答本题,只含有一种元素不一定是纯净物。混合物指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只含有一种元素可能属于混合物,也可能属于单质;纯净物是指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可以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也可以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只含有一种元素,可能属于混合物,例如氧气和臭氧;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只含有一种元素可能属于混合物,也可能属于单质;化合物是指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至少有两种元素,所以只含有一种元素一定不是化合物。由此可见,该物质不可能是化合物。

本题的知识点是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同素异形体和同素异形现象。通过回答本题知道了只含有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纯净物中的单质,也可能是混合物。要严格按照定义去分析问题,教师在讲解此题后,要举些事例加以印证便能使学生容易理解。

二、剖析概念,联系具体实例

对一些叙述比较长,含义比较深刻,内容又比较复杂的概念,教师引导学生对概念进行分解,并结合具体题目的分析进行剖析,以帮助学生对概念理解、掌握和运用。

如,如何准确理解“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的一大难点,此概念文字叙述的比较长,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初学时学生理解起来会出现丢三落四的情况。教师可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将概念的组成分成四个部分逐一剖析:其一,温度一定;其二,溶剂一定(100g);其三,饱和状态;其四,满足上述条件时,溶质所溶解的克数。四个条件,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同时还要剖析“饱和”理解什么是“饱和状态”。

又如,A,B,C三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下列四种说法中有一种是不正确的,请把他找出来,并说明理由。

四种说法:(1)、t1℃时,A的饱和溶液65g中含有溶剂50g。(2)、将t2℃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时,C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3)、在t2℃,A,B两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 。(4)、要从B溶液中得到B,通常可采用蒸发溶剂使其结晶的方法

剖析思路: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知:①查出某物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如:在t1℃时,A的溶解度是30克,②比较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如:在t2℃时,A、B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③判断通过降温还是蒸发的方法从溶液中得到晶体等;固体的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两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相等,则它们在该温度下得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则相同。

理由说明:(1)由于在t1℃时,A的溶解度是30g,即在100克水中最多溶解30克A,则在50克水中最多溶解15克A,即在t1℃时,A的65克饱和溶液中含有溶剂50克。(2)由于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因此将t2℃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时,C的饱和溶液就会变成不饱和溶液,但C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3)由于在t2℃时,A和B的溶解度相等,即它们在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4)由于B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因此应采取蒸发溶剂的方法从溶液中得到晶体。

由此可见:(1)(2)(4)正确,(3)错误;

解答本题的思路仍然建立在,对溶解度概念理解的四个部分的准确把握上,通过具体题目的分析,更能进一步理解概念的实际意义。。

三、比较概念,不同角度思考

教学时教师要找出学生对概念内容易含混的地方,选择不同的角度表达出来,让学生判断正误,能使学生全面领会概念内涵。

举例说明,“氧化物”首先要是化合物,而且强调是有“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的一种必须是氧元素,这种化合物是氧化物,为了是学生能够深人的理解,我们不妨换个角度让学生来思考:“氧化物里必须含有氧元素,那么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是否一定就是氧化物?”通过变换表达方式进行甄别,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反复推敲,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概念中关键的词句“由两种元素组成”来分析,由此加深对氧化物概念的理解,避免概念的模糊不清,也对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再来思考这样的问题:目前,饮用水的消毒剂普遍使用ClO2。从物质分类来看,ClO2属于氧化物 、酸 、碱 、盐四种物质中的哪一种?

对照概念可以看出,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并且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是酸,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是碱,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是盐。而ClO2是由Cl元素和O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所以属于氧化物。

由此可见,化学概念的教学,不是靠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要抓住概念中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词、句子以及相关特征深入剖析,从不同的角度反复比较,通过具体实例仔细分析,加深理解,才能达到牢固掌握的效果。

参考文献:

初中化学的概念教学范文3

关键词:概念 要点 活化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7-0000-01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基本概念几乎每节都有。化学概念是学习化学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它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化学的本质,在整个化学学习中起着指导作用。因此,准确的理解化学概念,对于学好化学尤其重要。然而,因为初中生抽象的分析理解能力较差,所以老师讲清概念,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在化学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一、用通俗语言去简化概念

某些概念的表达字数多,不易记忆,对这些概念可通过分析找出它的实质部分,用通俗的语言加以概括理解。使概念形象化、生动化,变难为易。如:“化合反应”用“多变一”概括;“分解反应”用“一变多”概括;催化剂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与表现可概括为“一变二不变”。

二、领会概念的要点

概念教学,要指导学生全面地认清概念的本质属性和应用范畴,分清概念中的层次和要点。如讲解质量守恒定律时,可将概念分为以下层次进行理解:

①“质量总和”是指反应物,且指完全反应的那部分物质;

②生成物是指反应后生成的所有物质;

③“质量守恒”的实质是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没有变化。

再如,剖析“固体物质的溶解度”这个概念时,可抓住以下几个要点分层理解:

①定义的对象是固体物质;

②定义的前提条件是:温度一定;溶剂为100克;溶液是饱和状态(注:三个前提条件缺一不可)。

③定义中规定的单位是克。

④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是溶质、溶剂的性质及温度。

三、举反例理解概念

一般来说,课本只以正面阐述概念,这无疑是重要的。为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概念,教学中应在正面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反面或侧面去逆向剖析,使学生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去理解、掌握每一个概念。如,“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的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这一概念,可剖析为:

①同种元素里的粒子中质子数一定相同。如氢元素里的氕、氘、氚三种原子都具有相同的质子数(质子数均为1);钠元素里的钠原子与钠离子的质子数相同(质子数均为11)。

②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不一定是同种元素。如氖原子与水分子具有相同的质子数,但它不是同种元素。

四、“活化”概念

从不同角度对概念加以变式,使概念“活化”,就能使学生对概念的认识上升一台阶。如:“固体溶解度”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变式理解:①在t℃时,A物质在100g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溶解的质量为Sg;②在t℃ 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A物质的质量为Sg;③在t℃时,有SgA物质要制成饱和溶液,需水质量为100g;④在t℃时,在100g水里要配制成A物质的饱和溶液,最少需要A物质的质量为Sg等,通过变式使学生既容易理解,又便于掌握。

总之,在进行概念的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每个概念中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关键词语及相关特性,因势利导,克服不利因素,把概念讲清楚,讲透彻,搞清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关系,使化学基本概念在初中化学中更好的发挥指导作用,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 《化学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2009

初中化学的概念教学范文4

在中考试题中,关于化学概念的考查占着重要比例,直接决定学生分数的高低,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老师要重视化学概念的教学。而在初中阶段,化学概念多、杂,且具有抽象性,使化学概念教学的效果低下。为解决这一问题,作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在初中化学教材中,化学概念分为简单概念、直观概念、易混概念、复杂概念和抽象概念等,老师要根据不同的概念实施不同的教学手段,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联系生活实际传授化学概念

初中化学教材中有很多概念都是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可以用学生身边的物质来解释化学概念,使化学概念更直观形象。如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课本中讲到: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这是很抽象的概念,老师可以用生活中的具体实例来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生活的开水沸腾是学生常见的现象,这一变化是液态水变为气态水的过程,其中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与这一变化相同的生活现象有玻璃破碎、车胎爆炸、冰雪融化等;而当稀饭变酸时不能再食用,这是因为在稀饭变酸的过程中生成了对人体有害的新物质,此类变化就属于化学变化,与此相同的变化有铁锅生锈、纸张燃烧、水果变质等。而有些变化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如蜡烛的燃烧。经过老师的举例,学生能清晰的认识到两个概念的本质,在做此类题时就会轻而易举。

二、运用类比方法辨析易混概念

在化学概念中,由于某些概念的名称相似或组成类似,使学生不好把握其本质,在辨别时容易混淆,从而不能正确解答问题。遇到此类概念时,老师可采用类比的方法进行讲解,如列表法,让易混概念的的区别与联系一目了然。如点燃、加热、高温和燃烧,这四个概念看起来很像,学生在写化学方程式的条件时容易混淆,但他们是有本质区别的。点燃是指可燃物燃烧,用来引发化学反应,必须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而加热一般是用酒精灯来使物质的温度升高,温度在500℃以内;高温是使物质的温度达到1000℃左右,一般使用酒精喷灯;燃烧是点燃或加热的结果,属于反应现象。在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反应条件时,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条件一般是点燃,如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的反应方程式;在使物质温度升高发生化学反应的条件一般是加热,如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的反应;而对于很高的温度下才能发生的化学反应的条件是高温,如一氧化碳在高温的条件下还原氧化铁,生成铁和二氧化碳的反应。易混概念的讲解对于老师来讲是比较难的,学生学起来也比较吃力,因此老师要把握概念的本质,教学用语要简洁明了。

三、从实验中获得化学概念

实验是化学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而化学概念的教学就可以着落在实验上。从化学实验中获取的概念更直观,能使学生具有很长的记忆时间,在应用时也会显得得心应手,因此能用化学实验获得的概念,老师要尽可能的进行实验。如雾和烟,这是在中考化学中学生的易错点,也是中考的常考点。老师可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两者的区别和联系,做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让学生认识烟的形态,知道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的是五氧化二磷分散在空气中形成白烟,烟是分散的固体小颗粒;把盛浓盐酸的试剂瓶打开,学生会看到试剂瓶口有“白雾”出现,白雾的形成是因为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氯化氢扩散到空气中与水形成盐酸小液滴,小液滴组合在一起形成白雾。做完这两个实验后,老师要引导学生总结出雾和烟的概念。这样,通过实验让学生亲眼看到两者的不同现象,可以加深学生对化学概念的记忆,使化学概念更形象。

四、抓住关键字词讲清概念含义

化学概念中的用词具有极强的准确性和严密性,每一个概念都有其不同与其他概念的特点,老师在概念教学中,要注意把握不同概念的特点,抓住关键字词讲清概念的含义。概念中的关键字词,不仅是概念本身的特点,也是学生掌握不同概念的关键,能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为解决化学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如在复习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这四种基本化学反应的概念时,老师一定要强调四种基本反应的特点:化合反应是“多变一”,分解反应是“一变多”,置换反应是“单换单”,复分解反应是“双交换,价不变”。学生在掌握这四种化学反应的特点后,在判断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时就会很容易,几乎是一看到一个化学反应方程式就可判断其基本反应类型,在中考时学生可以正确而快速的解答此类试题,为解答其他试题提供了更多的时间。每一个化学概念都有关键的字词,哪怕最简单的基本概念,老师要提高自己的化学修养,轻松提炼化学概念中的关键字词,顺利展开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五、强化训练巩固化学概念

学生在掌握一个化学概念后,老师要及时的提供一些相应的练习,以巩固学生的化学概念知识,锻炼学生的应用能力。在学生练习时,一定要避免出现“题海战术”的现象,老师选择的练习题要有代表性,难度也要适中,能反应每个概念的本质,加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程度,更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如在学生学习溶液、悬浊液和乳液之后,老师可以自编3~5道练习题,或精选中考原题,题中要多涉及生活中与此有关的现象或物质,如往生石灰中加水、下雨后形成的泥水、牛奶、常喝的汽水等,让学生通过练习,可以很清楚的区分出溶液、悬浊液和乳液,为中考做好充足的准备。虽然学生需要做的练习题不多,但老师需要投入的劳动却很大,在选择练习题时,老师要参考多种学习资料,做大量的练习,把其中符合教学要求的练习题精选出来,为学生更好的把握化学概念提供服务。

初中化学的概念教学范文5

一、以实验为引线,导出化学基本概念

实验的本质就是为概念的正确性带来实据,学生学习化学首先接触的就是基本概念,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可急于求成,首先要让学生细心观察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由抽象思维上升到概念思维的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在学习“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时,关键在于做好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的三个对照试验,让学生观察到不同的现象,从而感知二氧化锰所起的作用。最后,水到渠成地总结出“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这样,本来很抽象化的概念通过学生亲自观察与总结,变得很容易理解与掌握了。

二、运用通俗形象的比喻讲解概念

形象的比喻有利于对概念思维的形成和对要领知识的巩固。有些化学概念很难通过实验来建立,这就得借助于教师形象化的语言来表达,然后再综合分析引出准确的概念。如学习“元素”这一概念时,许多学生对“总称”难以理解,更难理解元素只有种类之分而无个数之分的意义。因此,常有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构成的说法,而这种说法又恰恰是错误的。如运用比喻:元素比喻为人类,而原子就如一个个的人,问题就简化多了。学生对白人、黑人、黄人……都是人是能认识的,对于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都属于人类也是能够理解的,因此,对于“人类”只有种类之分而没有个数的意义联系到“元素”概念,而一个个具体的人:白人、黑人、黄人等,既有种类又有个数的意义,这和原子的意义又是相似的。这样,学生的求知兴趣不但增强了,而且对概念的理解也更加形象深刻。

三、讲清楚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而外延则是概念的范围与对象。

讲清楚概念内涵与外延的方法,应该是启发学生抓住概念表述中的关键字词。如在讲解“分子”这一概念时教师应该强调“化学性质”和“一种”等关键字词,分子的概念才具特色。如将分子概念要领中的“化学性质”简化为“性质”或删去“一种”两字,分子的概念不是面目全非就是范围大了。又如,对于“溶液”的概念中关于“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这里的“物质”并没有指明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更没有指明是“水”等,也就是说“物质”可以是液体,也可以是固体或气体,其实溶液是广泛的,如“空气”和“各种合金”等也是溶液,只不过我们通常所指的是在液体中所形成的溶液,而概念要求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就属溶液。所以,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引导到位,以免学生对概念造成误解。

四、注意概念的发展变化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由浅到深、由少到多,循序渐进的,客观事物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为了避免教学上的前后矛盾,防止绝对化,教师必须注意概念的阶段性及其发展变化规律。例如,对于“燃烧”的定义,初中化学教材指出:可燃物与空气里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热发光的剧烈的氧化反应。但教材后面的章节里有这样一例:“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据此,教师要抓住这一点让学生明确“任何发热发光的剧烈的化学反应,都可以叫做燃烧”,不至于使学生误认为只有在氧气参加时可燃物才能燃烧。

五、运用比较法加强对概念的理解

一些学生对概念的模糊认识,可举例进行分析,对概念的理解会更深一步。如在讲述“氧化物”时,为了避免学生产生“含氧的物质就是氧化物”的错误认识,教师可有意列出之类物质的化学式:O2、P2O5、KMnO4、MnO2、KClO3、Fe3O4、P2O5等,要求学生判断谁是单质,谁是氧化物,谁是化合物,进一步加以区别,加深对具体概念的理解。

六、突出概念的要点分析,使学生正确理解概念

如在讲解溶解度的概念时,教师应强调溶解度有“四要素”:一是温度一定,二是100克溶剂里,三是达到饱和状态,四是溶解度的单位是克。这样,学生在实际运用溶解度定义时才能深入浅出地领会其实际含义。如在讲解初中化学里四大基本化学反应类型时,教师更应注意强调它们的要点,并进行比较区别对待。

七、利用恰当的非文字语言讲清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如在讲解初中化学基本的化学反应类型时,化合反应表示为:A+B=C;分解反应表示为:A=B+C;置换反应表示为:A+BC=AC+B;复分解反应:AB+CD=AD+BC。并且对每个反应类型举例探讨,让学生搞清楚为止。又如在讲解中和反应的实质:H++OH-=H2O时,教材里面采用的是微观示意图让学生理解接受的,学生对于宏观的物质是很容易理解的,可对于在溶液里面成为离子的形式不太好接受,所以,课堂上我采用多媒体课件形象地演示给他们,帮助他们理解与掌握。所以,有时候我们用语言文字难以表达清晰的东西,变换一下方式会有很好效果。

八、注意加强新旧概念的联系

如九年级化学上册内容里学到“氧化反应”的概念时,是通过木炭、硫、磷、铁丝、蜡烛分别在氧气中的燃烧试验,让学生讨论和总结得出这一概念。其中有不少学生理解为:“氧化反应就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强调“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及时更正学生的误解。而在下册进一步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时,要注意与旧概念的联系,进一步深化对概念的理解,使新旧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

此外,教师还可以找一些与教材概念同步的练习题,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与运用,同时纠正自己的错误认识。

初中化学的概念教学范文6

[关键词] 概念 重要 活化

化学概念是用极精辟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的。常包括定义、原理、物质的组成和分类、相互反应及变化规律等。其中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每一个注释都经过了认真推敲,尤其特定的含义,保证了概念的完整性和科学性。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基本概念几乎每节都有。化学概念是学习化学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它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化学的本质,在整个化学学习中起着指导作用。因此,准确的理解化学概念,对于学好化学尤其重要。然而,因为初中生抽象的分析理解能力较差,所以老师讲清概念,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在化学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一、通俗语言,掌握概念

某些概念的表达字数多,不易记忆,对这些概念可通过分析找出它的实质部分,用通俗的语言加以概括理解。使概念形象化、生动化,变难为易。如:“化合反应”用“多变一”概括;“分解反应”用“一变多”概括;催化剂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与表现可概括为“一变二不变”。

二、关键字词,把握概念

为了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教师不仅要注意对概念论述时用词严密性和准确性,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纯净物”三个字。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就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单质。(因为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同时,又可误将含不同种元素的物质看成化合物(因为由氮气、氧气组成的混合气体含有不同种元素)。

又如:酸、碱的概念是建立在电解质的基础上的。“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是酸”。“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是碱”。其中的“全部”就是概念的关键词语了。因为硫酸氢钠电离产生的阳离子有氢离子、钠离子两种,阳离子不是“全部”是氢离子,不符合酸的定义,硫酸氢钠不属于酸,属于酸式盐。因此在讲酸、碱的定义时,均要突出“全部”(指电离产生离子的种类)二字,以区别酸与酸式盐,碱与碱式盐。 转贴于

三、重点剖析,理解概念

对于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比较复杂的概念,进行重点剖析,深入理解,才能提高学生运用概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溶液”概念要抓住“均一”(指溶液各部分性质一样,溶质质量分数一样)。“稳定”(指外界条件不发生变化,就无沉淀出现,溶液也不会分层,即溶质和溶剂不会发生分离)和“混合物”(指组成溶液的各部分都保持本身的化学性质)三个关键词语才能深入理解,全面掌握。又如:“质量守恒定律”,则要抓住“参加”(指已经发生了反应的部分,未反应的部分如过量的,不参加反应的物质不在此例),“化学反应”(指质量守恒定律适用的对象,是发生了化学反应的物质,若物质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其质量关系与质量守恒定律无关)。“生成”(指化学反应生成的所有物质)和“质量总和”,几个词语,深入剖析。同时抓住“两个不变”(1)元素(或原子)种类不变,反应前有几种,反应后仍有几种。(2)各原子的数目不变,反应前为多少个,反应后仍为多少个,就能使“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自如了。

四、正反列举,讲清概念

有些概念从正面讲完后,再从反面讲,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解,不致混淆。如在讲“氧化物”的概念“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如果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这种化合物就叫氧化物”之后,可接着提出一个问题:“氧化物一定是含氧化合物,那么含氧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吗?为什么?”这样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反复推敲,由此可加深对氧化物概念的理解,避免概念模糊不清。

五、变式理解,“活化”概念

抓好概念的变式理解,是指从不同角度对概念加以变式,使概念“活化”,就能使学生对概念的认识上升一级台阶。如:“固体溶解度”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变式理解:①在t℃时,A物质在100g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溶解的质量为Sg;②在t℃ 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A物质的质量为Sg;③在t℃时,有SgA物质要制成饱和溶液,需水质量为100g;④在t℃时,在100g水里要配制成A物质的饱和溶液,最少需要A物质的质量为Sg等,通过变式使学生既容易理解,又便于掌握。

总之,在进行概念的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每个概念中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关键词语,及相关特性,因势利导,克服不利因素,把概念讲清楚,讲透彻,搞清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关系,使化学基本概念在初中化学中更好的发挥指导作用,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 傅尔羽,《东莞教研》[J] ,东莞教育局教研室,2008

[2] 何彩霞,《化学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2009

[3] J B Best、黄稀庭等译,《认知心理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