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育课程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体育课程分析范文1
1.1关于课程的观点
国外最常见的课程的定义是“学习的进程”,我国的教学论认为“课程是课堂教学、课外学习和自学内容的综合”,也就是说,课程是在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各种活动的综合,课程的本质是了解世界,认识自己、提高自己的媒体。我国的教育学家胡德海认为:“课程是根据教育目标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将教学内容具体化”,该文比较倾向胡德海的观点。现代课程论的观点认为,课程的概念在教学概念的上位,课程的概念在学校教育的下位。课程应该使受教育者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在规定的时间以一定的方式达到一定的程度。一门课程,应该有成熟的知识体系,经过规范后形成课程。
我国的学校体育课程是根据社会的要求给学生规定的,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的体育学科课程和学习方法,要求学生在不同的时间达到相应的能力和素质。体育课程应该是在不同的学段对体育标准和能力的设计。一门体育课程要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丰富学生生活的目的。
1.3什么是体育教学
体育教学是按照体育课程目标的要求,以体育课程作为媒介,师生双方互动、教与学相互结合的过程,体育教学是对体育课程的实施。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领会了体育的文化知识和技能,对体育运动产生了兴趣,锻炼身体,促进学生的健康,培养意志和品质。体育教学是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方法,体育教学是具体的实践,方法自主灵活。
2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关系
2.1体育课程设计与教学在性质上的关系
体育课程设计和体育教学活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般由国家的行政部门来决定体育课程的设计,体育课程的设计反映了国家的政策和要求,是学校体育的任务。我国的体育课程要体现出国家对学校教育目标要求,并根据这样的要求来制定课程、编写教课书,体育课程具有指导性。体育教学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课程的要求,由教师设计具体的方案,进行具体的教学活动,通过体育教学的活动实现体育课程中的要求和体育的价值。体育教学的设计是一种很灵活的操作,带有教师自身的风格和主观性。体育教学和体育课程在设计的性质上是有区别的。
2.2体育课程设计与教学在功能上的关系
体育课程设计的内容不仅有体育教学,还有课外体育活动。体育课程设计是体育教学和学校教育的中介,我国学校的体育课程要体现体育素质教育和全民健身的要求,体育课程从宏观上提出规划,对体育教学起到了制约的作用,体育课程的内容和标准,要对各类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和课外活动起到指导的作用,体育课程的规定是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美国学者塞勒认为:课程仿佛是设计好的图纸,体育教学是照着施工。课程是编好的曲谱,教学是照着曲谱去演奏。体育教学的设计是如何把课程的内容具体落实。同样的一门体育课程,由不同的教师来教,效果可能不一样。有的教师很有创造性,教学方法多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教学效果很好;有的教师教学方法单调古板,教学效果不好。
2.3体育课程和教学的本质关系
体育课程的本质是向学生传授体育文化,在符合教学规律的前提下,体育课程的实施要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学生的综合体育素质。体育教学的本质是体育教学的内容经过重新组合,遵循教学规律,通过师生双方教与学的过程,学生获得了体育的知识和技能,形成了体育的思想意识,促进了学生的健康,达到体育教学的目标。体育课程的本质是从宏观上对学生的发展所起的总体作用,体育教学是指微观上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体育课程是通过设计达到想要的效果,而体育教学是通过主观努力,达到了教学的目标。
2.4体育潜在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体育潜在课程是教学过程中的班级关系、校园文化、社会价值、家庭教育等。这些课题也是体育教学研究中的新的方向和新的课题。体育潜在课程在正式的课程内容编制中并没有提出,只是在课程的标准中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比如,不只是体育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另外还有思想品德的要求。课程和潜在课程是互补的,相互结合,会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有时受外部因素的影响,对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产生不利的影响,会影响到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潜在课程和课程之间是相互制约的,发挥潜在课程的正向作用,排除负面影响是教师面临的新的任务。教师根据特定的教材和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发挥潜在课程的正向功能,提高教学质量。比如:提高学生对体育的价值认识、对不同课程的兴趣、对体育的投入和体验,主动进行体育锻炼的思想、面对成功和失败的心态,认识到自身健康对国家利益的重要性。通过具体的教学,使潜在课程和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当潜在课程和教学目标不一致的时候,学生会感到不满。教师要教育学生,消除心理的障碍。当潜在课程和教学目标相一致时,学生对体育教学的积极性很高,师生关系良好,在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下,潜在课程可以很好地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自我锻炼的积极性。在现代的体育教学中,规划运用好潜在的课程因素,才能发挥体育教学的综合教育功能,更好地做好创新教育。
2.5体育课程设计与教学工作的关系
体育课程是总体的方案,体育教学是在体育课程的范围内进行教学,教师确定每一堂课的内容、教学进度。教师不能自行设计课程标准,教师在设计自己的教学内容时、在实施具体的教学计划和目标时,一定要按照课程的计划和标准进行,不能超越教科书的范围。在评价教学效果时,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体育教学工作是实施体育课程的设计方案,两者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3结论
(1)通过对以上几个方面的讨论,我们了解了学校体育课程和体育教学之间的关系和区别,对两者都有了更加清晰的印象。我们要在新的时期、新的形势下,把学校体育课程教育进一步地发展和提高,努力建设符合素质教育优质的学校课程教学体系,确立创新意识,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如果体育课程决策者的思想和认识水平高,体育课程的设计就很好。体育教学是对体育目标的落实。体育课程设计得好,体育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教学素质和创造力。(3)通过认真研究,我们认识到,体育课程对学生的教育提供具体的方案,体育教学是实施的过程。这两者并不是同一个问题,但是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首先要把体育课程设计好,然后有计划地完成教学过程,体育课程和体育教学相互联系和相互对立。研究体育课程和体育教学之间的关系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该文的研究只是初级的探索,以后还会从其他的方面,比如哲学、教学论等观点综合论证,科学地构建体育课程和教学的理论。
作者:刘易华 单位:湖南工学院
参考文献
[1]赵亮.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若干关系[J].赤子,2013(15):86.[2]唐岳年,黄辉.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若干关系[J].体育时空,2013(15).
[3]辛利.论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若干关系[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1,26(3):273-276.
体育课程分析范文2
摘要:中小学体育课游戏化教学是现阶段体育教学的重要形式,富有生活性、趣味性的游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达到教学的目的,同时提升学生参与体育课程的积极性,帮助小学生培养起正确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及习惯。但游戏的选择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在保证游戏顺利进行的前提下,要注意游戏选择的针对性,好的游戏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在游戏的辅助下采用其他教学方法来完成教学。
关键词:中小学 体育课 游戏化
前言
随着我国体育课程的改革,体育教学呈现多样化。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学生通常处于被动,而且课程内容设置单一化,从而获得的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然而新课改以来,新式的游戏化教学以学生为主导,老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与学生积极合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合作精神,增强了学生的交往能力。因此,在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开展过程中,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游戏活动的合理穿插,适当地采用游戏化教学模式,可以让小学生在体育游戏中实现基本体育技能的学习及训练,促进学生心理及生理等方面全方位的发展。
一、体育课游戏化的必要性
游戏,是人类的一种特殊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古老文化,与人类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人们总是以极大的兴趣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游戏活动。中小学体育课程游戏化能够使学生锻炼身体、发展智力、愉悦身心以及陶冶情操等。
作为新课程改革体育课程游戏化有着自身的必要性:
1、 游戏化教学使课堂更加活跃,使学生更容易接受体育知识,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游戏化教学可以化复杂为简单,使学生可以接受复杂的技术动作,使新技术动作不再枯燥。
3、 游戏化教学符合青少年儿童的需要。中小学生想象力丰富,而且生理结构较高中以上学生不成熟,在接受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让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学习各项动作,为以后的运动能力打下基础。
4、游戏化教学,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诚实自制、机智果断等方面积极向上的优良品德。
5、游戏化教学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竞争力、创造力等。但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必须经过老师的认真选取,让学生在学习中进行智慧较量,开发脑力进行战术安排,同时在游戏中进行战术配合,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6、游戏化教学可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集体环境,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体育课游戏化的策略分析
1、体育课教学场地的选择
由于青少年学生的特殊性,在选择教学场地时要注意:
① 场地的安全性。由于游戏都带具有竞赛性,所以游戏时难免产生身体碰撞等危险行为,所以保证学生安全是首要条件。
②场地的规范性。规范的场地是一个游戏成功的一半。根据青少年的特点,所以在设置场地时一定要清晰、简单、规矩。
③ 场地的位置。由于游戏在竞争过程中难免会大声喝彩,所以选择场地时要远离教室,从而避免影响其他班级学生上课。
2、游戏情境的设置(以创新性和趣味性为主)
趣味性是中小学游戏化教学的生命。因此,游戏化教学要正确的选取和创建,让中小学体育教学具有创新性,从而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加强学生的兴趣。因此游戏的选择和创编要出乎学生的意料,只有使体育游戏带有趣味性、新奇性,才能诱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他们才会跃跃欲试。一些普遍性的体育游戏,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已经很普通,失去了对学生的吸引力,很难激起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热情,这时我们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修饰,比如变换游戏规则或者评价方式,使得游戏更好地使学生接受。
3、 教学手段的选取
游戏化教学模式要从学生的实际和老师的教学任务为起点,游戏内容要和教学任务联系在一起,要有一定的独立性和针对性。另外在实践中老师要避免游戏和教学内容的简捷化,在做自发性游戏时,老师要减少自身的介入,让学生运用团结和合作完成游戏。最重要的是,在游戏化教学中,选择和创建游戏的时候要特别的注意安全问题,在整个游戏中全面的贯彻安全知识,对游戏的各个环节作出相应的检查,排除不安全因素,防患未然。这就要求老师在进行游戏化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体素质、原有知识,从根本上掌握学生的情况,从而安排由易到难、循循渐进的方针,合理科学的设计游戏。
4、 注重学生的组织能力,公平教学。
游戏化教学要想顺利地进行,就必须加强学生的组织性。学生在进行游戏分组时,尽可能按照学生的意愿分组,另外还要鼓励弱势群体的参与,并强调比赛重在参与,以学习新知识为目的,从而淡化学生过高的竞争意识,强调团结意识。在进行游戏教学中,要做到公平性,无论输赢,以娱乐为主,不要因此失去信心,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设置游戏时要考虑更多的问题。
三、 结论
游戏是人类文明和文化的基础,体育游戏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手段,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胡小明教授说过“学校体育要贯彻“健康第一”,首先就要改变体育教学方法、方式, 要发扬学生的个性, 教学中不注入游戏的趣味, 学校体育仍然是乏味的”。所以教师要善于发现蕴含在身边的新知识、新事物、新问题,依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特点,采用游戏化教学,只有适应现在社会的发展, 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 才能改变学生对体育课的看法, 才能真正、全面深化学校体育改革。
参考文献:
[1]王嫦敏.浅谈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9,8(15):39-40.
[2]陈爱萍.小学体育的游戏化教学策略研究.[J].教研新干线,2012,12.
[3]陈浩.探讨小学体育的游戏化教学策略.[J].教研探索.
体育课程分析范文3
1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溯源于20世纪80年代,发展至今,在美、英、欧盟等国家的核心素养与课程体系呈多元融合模式,应有效地将核心素养融入人才培养的课程之中,以增强本国人才的国际竞争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能力的要求,是个体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核心素养强调的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获取知识的能力,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根据人的全面发展,注重“提升学生能力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的教育,解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核心素养更适应当前社会对人才的全面发展和综合能力的要求。核心素养融入课程体系,需要明晰核心素养与学科能力之间的对应关系,因为其对于教材编写、指导教师课程实施和学生能力培育具有明确的导向作用。核心素养融入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标准、教学建议、教学资源、学业质量标准等内容。在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时,需要清楚几个关系:具体的教学目标与学业质量标准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体现;教学内容标准与教学建议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学业质量标准是教学结果导向的标准;教学内容标准是教学过程导向的标准。教学过程标准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教学结果标准体现核心素养的具体要求。综上所释,核心素养即培养和逐步形成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人终身发展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它既包含学生的自主发展方面,又包括学生社会参与和文化修养方面的铸造。
2当前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现状
当前大学体育多处于以“技能+体质”为中心的发展状态中,以体育学科知识为核心的课程标准,按照体育学科的教学规律进行教学工作,解决的是“教什么”的问题,与当前国际、国家发展需要“培养需要的人”的目标有一定的偏差。以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的核心素养解决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正好契合了当前的发展需要。大学体育发展中遇到了一些问题,有自身的也有外部的。自身的主要是供给的有限与大学生需要的多样化之间的矛盾。外部的主要是社会需要和期望大学体育培育出人才所需的能力和素养与现实的偏差。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当前大学体育课程以学科知识传授为中心,与社会寄予的适应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之间的差距。
3核心素养给予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3.1课程改革取向与社会生活价值有效统一正确的社会生活价值观是乐观积极融入社会、推动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大学体育课程的教育目的是健身育人。大学体育在人的智力发展、身体塑造和健全人格方面均有效果,是一种综合效应的表现。因此,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取向是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大学所培养的人才,最终是要走向社会、融入社会生活,并要发挥推进社会发展的作用,因此,培养能适应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是大学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大学体育自然责无旁贷。应将社会生活价值观融入大学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教育之中,使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取向与社会生活价值观相统一,发挥大学体育课程在学生核心素养筑就中的角色担当。3.2凸出个体需要与社会需要的有效融合个体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需要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终极目标,两者是一脉相承的,没有截然的界点。我国党的教育方针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在宏观层面提出了人才培养的方向性要求。学生终身发展所需的品格和必备能力,实则是在社会发展这个大环境中得以实现。通过教育,逐渐形成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体育课是学生自幼儿园至大学学习过程中陪伴学生成长时间跨度最长和课程变化趋于稳定的一门课程,致力于健身育人,满足个体在成长中的体育需要。体育课程是一门社会化和国际化的课程,从其项目的规则、内容和组织形式来看,与个体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核心素养是内在一致的。因此,在大学体育课程中,要更加关切凸出学生个体终身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有效融合。3.3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衔接核心素养指向的是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人终身发展所需的品格和必备能力,是抽象而又客观存在的。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的具体化,服务于核心素养的实现,核心素养是学科素养的目标指向。大学体育课对学生健全人格、意志品质和社会适应方面有着特别的含义,是学生在大学体育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基本知识、能力、态度和情感、价值观、方法等的综合表现,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质等方面的内容。因此,有效地将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与核心素养进行科学衔接,是有效筑就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环节。
4基于核心素养的大学体育课程改革思路
4.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和价值取向大学体育在塑造学生家国情怀和大学文化传承上有着天然的联系,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和价值取向,来精心研制大学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个体的发展与国家和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和价值取向培育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公认的价值观,不仅对个体的全面发展有较大帮助,还与国家和社会对个体的价值期望相一致。因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和价值取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也是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同时也与当前国际社会人才培养接轨及与国际社会人才发展趋势相吻合。4.2探究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建构基于大学时期的不同教育阶段,探索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建构或框架,在语义学意义上界定学生大学时期的核心素养指标体系总框架,并将其明晰化、细化和具体化,以更好地指导课程的编制。学生核心素养指标体系是在大学体育教育中支持和践行核心素养理念的前提。应在认真分析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内的国家与社会需求的基础上,透析国家和社会发展对人能力和素质的基本要求,以学生个人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为指向,结合大学体育对人能力和素质培养的特征,紧密与国家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相衔接,构建学生核心素养体系框架。有此基础之后,可为大学体育课程体系的建立、学业质量标准的建立、教育质量评价等提供参照依据,同时,也为它们之间的整体性和统一性的有效融合提供壁垒。4.3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大学体育课程体系核心素养不应该是被悬之于空的抽象和理论性框架,而是一个根据学生的成长细化为不同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的落实,关键在于课程,建立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标准体系是核心素养具体化的有力体现。构建大学体育课程标准体系,要突出课程的整体性,关注学科之间、专业之间的互补与融合,凸显课程的整体性,进而培育整体性的素养。以大学体育课程为载体,以能力和素质培养为目标,以学科知识为素材,注重的是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大学体育课程体系,应包括具体化的教学目标、内容标准、教学建议和质量标准四个部分。在大学体育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要注意避免出现两个标准,即学科核心素养标准和学业质量标准,如这两个标准同时并驾齐驱,势必会给未来的教学和考核造成不必要的震荡,因此需要将其统一。4.4建立学业质量评价体系美、英、欧盟等国家核心素养课程体系中均有各自的系统的学业质量评价标准,他们的实践表明,学生学业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其意义非凡。大学体育课程标准是大学体育课程体系的统领性文件,基于大学体育课程标准建立的学生学业质量评价标准体系,将更加贴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实际。以大学体育课程标准为目标诊断的内容,进行学业质量评价,是对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检验和总结,不同年级学段的学生学业质量评价标准是不一样的,呈递进的层次关系;同时,也能为今后教材的建设、教师教学操作、进行过程性诊断和学生学业评估提供有力依据,可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进行自我评估的依据,也是对“应试教育”评价的一种超越。4.5加强教师在职继续教育,提升教师素质大学体育课程的改革,是依靠大学体育教师的教学改革来助其推进;大学体育课程的教育,依靠大学体育教师的教学来助其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依靠大学体育教师教学创新来逐渐实现,因此,大学体育教师的素质,直接对大学体育课程改革成果的实施产生影响。大学体育教师的在职继续教育,应根据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培养要求,重构大学体育教师培训的目标、课程和模式等,如此方能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保持一致性。
参考文献:
[1]辛涛,姜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构建我国学生核心素养体系[J].人民教育,2015(7).
[2]柳夕浪.走向深度的课程整合[J].人民教育,2014(4).
体育课程分析范文4
摘 要 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广场舞在高校课程开发中的内因和外因等影响因素从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四个方面进行探讨,为高校广场舞课程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广场舞 高校 体育课程 开发
2008年奥运会过后引起了全民健身热潮,政府为进一步增强全民体质和健康,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的8月8日为“全民健身日”。广场舞在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过程中,逐步受到全民的热爱,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广场舞又是舞之母,属舞蹈艺术中最大子系统之一。在舞蹈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源于生活且扎根于生活的广场舞蹈备受人们青睐。本研究运用SWOT分析法,通过对广场舞高校普通体育课程开发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等四个方面进行探讨,以便进一步推广和普及广场舞运动的发展。
一、广场舞在高校普通体育课程开发的内部因素分析(SW)
(一)优势(S)
1.政府支持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不断加大对体育健身项目的支持。《全民健身纲要》指出,把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坚持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方针,以普遍增强人民体质为重点,加强领导,统筹规划,切实抓出成效。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做好学校体育工作,要积极创造条件,切实解决学校体育师资、经费、场地设施等问题。政府的有关政策为广场舞课程开发提供了有利支持。
2.专业的师资力量
高校的体育课是大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高校在体育专业人才的引进有着严格的要求,任教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师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因此,专业的教师为高校广场舞的教学打下基础。
3.广场舞的文化底蕴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广场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广场舞具有特殊性、集体性、自娱性的特征。广场舞蹈源于社会生活,集多种舞蹈类型于一身,它不受场地、舞种等限制。广场舞产生在人民群众之中,并使这一民间艺术之花深深扎根于广大群众的社会生活之中。随着广场舞的发展,它与现代元素相结合,从而形成具有现代广场舞蹈的风格,广场舞的文化将继续传承与发展,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广场舞在高校课程开展的又一优势。
(二)劣势(W)
1.宣传力度不够
广场舞作为近几年兴起的健身项目,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广场舞的适合人群大多误认为是中老年妇女,其实不然,现代广场舞已经融入了各种现代元素,发展了适应不同人群的广场舞类型。高校的大学生作为健身群体的一支重要力量,让大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广场舞,才能达到发展广场舞的效果。当下,还没有达到有力的宣传,造成大学生对广场舞的排斥。
2.教材不完善
教材是课程开展的重要依据,体育课程的教材对体育项目学习起到规范化、系统化的作用。广场舞项目没有固定的要求和舞种限制,有一定的随意性,因此,它的教材编制有一定的难度,没有固定的类型。
3.学生观念的转变
大学生对体育课程认识只是停留在传统的大学体育课程内,认为体育课程无非是常见的运动项目,对广场舞的认识概念不清,造成对广场舞的误解。把大学生的传统观念转变过来,存在一定难度,需要循序渐进,让大学生深入了解广场舞。
二、广场舞在高校普通体育课程开发外部因素分析(OT)
(一)机会(O)
1.政府推动
学校体育的管理者和组织者在高校阳光运动中提出了“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对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提出了要求,要从认识上和观念上提升高校体育课程的品质,不断推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体育课程。广场舞作为新课程开发的资源,占有很大优势。
2.广场舞流行
随着政府组织建立了许多文化广场和社区广场的建设,广场舞蹈悄然发生的大变化,成为乡村和城市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内容。如今广场舞活跃在祖国大地的各个角落,成为生活的亮点和风景线,同时给予了广场舞新的内容。广场舞将引领大众健身的潮流。
(二)挑战(T)
1.高校重视程度不高
高校对于体育新课程的开发的重视度不高,因为新课程的开发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大多数高校不愿投入太多精力在新课程开发中,认为传统的体育课程已经满足了学生的需要,没必要再浪费资源,给广场舞课程的开发造成了阻碍。
2.高校其它体育项目的制约
高校的其它课程在学生心中已经形成一种观念。高校传统的运动项目如田径、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等,有丰富的教学训练资源和基础;一些新兴项目如网球、定向越野、棒垒球、跆拳道等已被学生接受并喜爱。制约了广场舞课程的开展。
三、小结
通过SWOT分析法对广场舞课程的开发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的分析,广场舞形式多样,功能价值多样适应范围广,是一项有意义的体育课程。广场舞课程开发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和高校教育管理者对课程开发加大支持力度;加大广场舞在高校的宣传力度;组织专业舞蹈人才编写专业广场舞教材;对体育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争取把广场舞课程在高校中发展成为精品课程,进行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体育课程分析范文5
关键词:公共体育课 啦啦操课程 可行性
1.啦啦操学习自身的优越性的研究
啦啦操运动传入我国还不到10年的时间却已经在我国非常风靡的发展起来。这要归功于啦啦队运动自身的魅力了,它是在音乐的衬托下通过队员们舞蹈动作和高超的难度技巧展示,集中体现青春活力,健康向上的精神,并追求团队荣誉最高境界的一项集体项目。在美国相关协会每年都会举行啦啦队世界锦标赛,吸引世界啦啦队爱好者。从2001年传入国内至今相关的协会每年举办一次全国锦标赛,到现在全国已经有超过100支的队伍,技巧啦啦队的组成因素有抛接、托举、翻腾、金字塔、舞蹈等是啦啦队运动的亮点[1]。正是因为这样多元化的组成因素吸引着一大批同学们。我相信这样一项健康向上的运动,一定会成为大学公共体育课的亮点
1.1啦啦操开展的场地和器材
根据我查阅的文献和自身参与啦啦队训练的经验,啦啦操开展的场地与其他公共体育课的场地相比并没特殊要求,无论是在篮球场还是在草坪上都可以进行,甚至只要是一块空的平地就可以进行啦啦操运动,单人练习是可以在寝室进行的,而啦啦操教学的器材也很简单,它主要是以轻器械或徒手运动为主.和健美操学习一样只要有一台录音机放音乐就可以上课.
1.2啦啦操教师的培训多样化特点
随着啦啦操运动的发展,国内的比赛也日益丰富起来,电视媒体也竞相播出各种啦啦操比赛,而且中国大学生两操协会也从2007年8月开始与世界最据权威的啦啦队协会美国全明星啦啦队协会在中国的广西省南宁市联手举办了中国站全明星啦啦队的首次夏令营,到了2008年,训练营又在我国12个不同的城市举办,这样为啦啦操教师培训提供了很多平台。
1.3啦啦操参与者与学习者的兴趣
根据我对回收的问卷的统计,发现很多无论是参与过还是观赏过啦啦队表演的学生都对啦啦操运动特别感兴趣,有许多啦啦队队员甚至通过啦啦操的训练改变了自己内向害羞的性格.有95%的学生都表示很向往啦啦操运动,大部分学生都希望成为啦啦队员,女生喜欢啦啦操的舞蹈和服装,男生喜欢托举和队列的组合,他们认为可以突出男生的力量美,也有很多学生对啦啦操特有的动感音乐很喜爱,他们把啦啦队当成是展现自己青春和自信的平台[2].
表 1
大学生对啦啦操评价的统计
类型
人次
占总数的百分比
位次
很感兴趣
646
55.59%
1
感兴趣
328
28.23%
2
喜欢
128
11.02%
3
不了解
57
4.91%
4
不喜欢
3
0.25%
5
2. 大学公共体育课的特点.
通过对文献的查阅国家教育部于2002年8月颁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是国家对大学生在体育课程方面的基本要求,是新时期普通高等学校制定体育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体育课程建设和评价的依据. 转贴于
本套系列教材由来自全省各高校的专家教授担任主编,编写成员都是高校第一线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及较高的学术水平. 可以看到以上国家教育部的要求,大学公共体育是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衔接点,它作为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对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都至关重要。大学生公共体育课主要是要锻炼大学生的生理和心里素质,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 大学公共体育教育不但加强对学生体育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的培养,还为终身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
可是我们也看到了目前大学体育公共课程的欠缺,我们发现大部分供选课程都是个体项目,或人数很少的集体项目,这样对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的培养并不起到关键性作用,特别是对于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在人多的时候根本不愿表现自己.可以看到大学公共体育课程多么需要集体项目啊[3].
3.啦啦队对学生的良好影响的研究
在大学公共体育课开展啦啦操课程,有许多优点,啦啦操运动不仅能够丰富大学生的精神生活,点燃大家的激情,并且具有很强的健身价值,具体我把啦啦操将会给学生带来的益处分为: 学生集体荣誉感与凝聚力的提升,对学生自信心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
3.1学生集体荣誉感与凝聚力的提升
啦啦操运动是一项以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为代表的运动,学生在参与运动的同时不但会受到老师语言的提醒鼓励,更能在运动中感受到一种团结的力量,自信的源泉,每完成一个动作与搭档分享成功的喜悦是那样的开心,每挑战完成一个新难度和同学们拥抱在一起又是怎样的骄傲, 这样的运动对于学生集体荣誉感与凝聚力的提升会起到非常大的作用[4].
3.2对学生自信心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
在现代的大学生活中,滋生着一种落寞散漫的生活态度,根据我自己在啦啦操队的训练经验,以团结向上,努力拼搏,永不言败为指导精神的啦啦操运动,可以改变许多学生的坏习惯,有的学生在生活上学习上不自信,看不起自己,啦啦操可以让他找到合适的位置,可以让他发挥自己的作用,并会让他觉得没有自己就不行,从而找到自信心,改变以往的生活习惯.啦啦操之所以精彩,那是队员们刻苦锻炼的成果.一旦成为啦啦操队伍中的一员,整个队伍的气氛就会深深的吸引你,让你不由自主的爱上这项运动,并为之努力付出, 培养出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5].
3.3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
根据我对调查问卷的回收统计,发现1162名学生中,喜欢啦啦操的有1102个人,占了总人数95.84%,不喜欢啦啦操的有3人, 占了总人数0.25%.在目前的许多高校,大学公共体育课名存实亡,很多地方的学校甚至没有开课,老师没有信心,学生也不感兴趣,有些学生甚至从来没有参加体育运动,这样对于学校的教学结构和学生的健康都有着非常不良的影响.这样的情况就很需要一项学生感兴趣的体育运动项目.啦啦操课的开展,即简洁又可以带动学生的体育参与兴趣,何乐而不为.
4.结论与建议
啦啦操是一种充满激情的运动很适合大学生的需要,所以大学生公共体育课开展啦啦操课程是可行性的.啦啦操的开展将以其特有的魅力,以其势不可挡的激情引导我校大学生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自信心,以及健康的身体素质.
不同的学生在学习啦啦操时根据不同的条件进行不一样的分工,比如力量大的男生适合当底座而身体娇小的女生更合适做尖子,啦啦操运动有一定的危险性,这些都有可能成为啦啦操教学的阻碍, 在普通的高校进行啦啦操课,势必是有一定的困难, 对于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老师在课堂上要重点强调,要让学生真正懂得配合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国际全明星啦啦队竞赛评分规则(2006-2009版)M.国际全明星啦啦队协会审定.2006.
[2]李敬勇、党琳燕、王彩霞.浅析啦啦队运动快速发展的原因[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3]李遵华、方熙嫦.从历界比赛分析我国高校开展啦啦队运动的可行性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2007年03期.
体育课程分析范文6
论文关键词: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性质;类型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是在全国第二次教育工作会议后启动的,在这次会议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成为推进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健康第一”成为学校工作和体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上述的理念和思想势必会对体育课程改革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对原有的一些理论进行反思,对一些与体育课程改革相关的理论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1课程名称
与基础教育课程标准一样,新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指导纲要》也把体育课程改为体育与健康课程。很明显,这是落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后提出的一个新举措。那么,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课为什么要改名为“体育与健康课”?有没有必要把它改名为“体育与健康课”?
在国外,确有改变体育课程名称的做法,如日本,把体育课改为“保健体育”课。实质上是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两门学科交叉开设。这种安排确保了学生学习体育技艺与从事身体练习的时间。也有把体育课改为体育与健康课,其目的并不是把两门课交叉开设,而是要用健康的目标来指导体育课,并且在理论课中增加一些与体育有关的知识。而这里的健康教育仅是体育的关联课程,并不足两者交叉。我国提出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就是依据这种设想。作为交叉课程中的健康教育,包括的内容有二个方面:①安全、健康地从事体育运动;②安全、健康地生存与生活。但作为和体育关联的健康教育就仅有一个内容,即安全、健康地从事体育运动。如果我们硬把环境、营养、疾病预防、性教育等列入体育课程之中,势必冲淡体育技艺性的学科特征,减少学生身体练习的时间,另外,和健康关联的课程难道只有体育课程吗?开设“体育与健康”课能解决健康教育的各种课题吗?看来是不可能的。即没有必要把体育课改为“体育与健康课”。
2学科性质
在分析高校体育课程的学科性质之前,必须把体育专业教育的学科性质和高校公共体育实践类课程的学科性质区分开来。体育专业教育是为培养体育专业人才而建立的一个完整的体育学科体系,这个学科体系的学科性质是指体育这一学科群的学科性质。而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则是针对非体育专业学生,通过有效的身体练习而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一门以实践为主的课程。上述两类高校体育课程虽密切联系,但具有不同的学科性质。
20世纪80年代由高教出版社出版的高师体育本科教材《体育理论》中,对体育的性质作如下阐述:体育的研究对象是体育中的社会现象和从事体育的人,从体育是研究社会中的体育现象来看,体育是一种文化教育活动,是社会精神文明的一部分,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从体育的对象是从事体育的人来看,人是直接的自然存在物体,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这使以完善人为目标的体育具备了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相统一的性质,体育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已被人们所广泛接受,体育是一门综合学科也成为人们的共识。但是,这是指体育这一学科的总体性质,也是体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学科性质,这与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实践类课程的学科性质不是一回事。
高校体育的学科性质能用自然性和社会性包容吗?特别是高等学校的公共体育实践类课程,按其学科的分类体系来分析,把它作为自然类学科不妥,把它作为人文社会类学科也不妥,把它作为人文与社会的综合类学科更不妥。因为,体育最重要的特征是从事身体练习并承担一定负荷,体育的学习是一种技能的学习,因此,它的技艺性是体育实践类学科的重要特征。此外,体育实践过程中角色扮演多样,人际关系密切,情感体验丰富,除了认知过程的发展外,非智力因素的提高是任何理论课程无法比拟的。因此,高校体育实践类课程和中小学的体育课程一样,学科性质必然是“技艺性”。但是,该课程同时又必须遵循人体运动的自然规律,必须提高课程的人文精神,并重视该课程在发展非智力因素中的积极作用,因此,其“自然性”、“社会性”、“情意性”兼备。由此可见,高校公共体育实践课程的学科性质是以“技艺性”为主,“自然性”、“社会性”、“情意性”四性兼备的一门以实践为主的课程。
3运动技术的地位
“淡化竞技运动,树立健康第一”或“淡化运动技术,促进身心协调发展”成为改革的时尚口号,但仔细分析,这种判断是不严密的、不科学的,它会造成种种误导。首先两者是不对应的,竞技运动是体育的重要内容,而健康第一是一种理念,是一种价值判断。没有理由说淡化了竞技就能实现健康第一;其次,何谓竞技,高水平选手的竞技是竞技体育,作为娱乐和健身的大众竞技就不是竞技了吗?作为高水平选手的竞技,它正向高难度、高精度、高强度的方向发展,它的目标只是为了取胜。而离开了竞技发展初期的娱乐性、趣味性和健身性,它和学校体育的目的正发生抵触。但是,作为大众竞技,它保持着竞争性和娱乐性的特征,从来就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
在课程理论方面,我们反对“学科中心论”,提倡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力求从知识技能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主体发展为中心的素质教育理念的轨道上来。但是,这是一种价值判断,而不是指体育这门学科的学科性质,更不是指体育这门学科的内容体系。
可以明确地指出,运动技术和身心协调发展也是不相对应的,前者表现了体育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征,同时他又是体育学科实现身心协调发展的一种手段、一种载体。
4课程类型
2O世纪9O年代,国家教委曾颁布过《高等学校普通体育课教学指导纲要》,曾经出现过种种高校体育课程类型,如普通体育课、选项体育课、专项提高课和保健体育课。一股兄是,大学一年级学习普通体育课,大学二年级学习选项体育课,学生在全面发展身体的基础上,掌握一至两项专项技术,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对运动成绩较好的学生,则可学习专项提高课,其目的是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争取比赛胜利。对体残病弱的学生则可以学习保健体育课,以利于个别学生进行康复保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