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美术课程的性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美术课程的性质范文1
中职美术教学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让学生的情操能够得到陶冶。但是当前在中职美术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教学效率低,教师教学观念没有转变过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得不到有效的发挥,学习效率比较低。所以教师应该提高对于美术的认识,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美术教学效果能够有明显的改善。
一、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其学习美术的积极性
要想提高教学效率,首先就应该让学生有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只有学生对于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够保证教学更加有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应该注重教学的精彩导入,在课堂开始的时候吸引学生的兴趣,才能够让学生集中足够的注意力在学习上。只有让学生接触一些有趣的、新颖的方法,才能够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在学习中投入更多的精力。想要让学生保持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该让学生获得一定的成就感,让学生能够提升自己的自信。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发现学生优点的时候,应该对学生予以表扬,对其给予足够的肯定,尤其是在全班同学面前,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美术作品的时候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在教师的认可和赞扬中找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习的作用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的方法主要就是灌输式教学,教师在课堂上会尽可能让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这样就会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吸收器,一直在被动地接受,会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学习的效果也会变得不理想,学生的创造性也就难以得到有效发挥。针对这样的问题,教师应该更新教学观念,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由以往单纯的“教”变成更加重视学生的“学”,让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显现。只有这样才能够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更加主动地学习知识,从而锻炼学生的学习和理解能力,让学生能够在对知识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吸收,有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
三、加强教学的直观性,保证教学质量
对于美术教学来说,采用直观的教学手段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效率。因为美术作为一门形象化的学科,只有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看到绘画示范教学,才能够对美术有一定的理解,能够初步掌握绘画的技能。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开展教学,通过多媒体的图文、动画等方式,让学生能够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更加具体的事物,同时利用多媒体自身的特点来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全神贯注地进行美术学习,从而能够掌握更多的美术知识。因为通过利用多媒体展开的实物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事物的特征,同时让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提升。教师也应该让学生欣赏到多种多样的绘画方式,让学生能够在其中找到绘画的感觉,掌握绘画的每一个步骤,尤其是让学生具有清晰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有效的教学,这样才能够提高中职美术教学的质量。
四、锻炼学生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在中职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到既让学生学到了绘画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让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了提升,形成一定的审美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尽可能多地带领学生进行美术作品的学习和讲解,让学生能够在陶冶情操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例如,《蒙娜丽莎》和《星月之夜》等,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认真理解这些作品中的思想,感受作品的魅力,让学生能够把自己的情感通过作品更好地传达出来,形成一定的审美能力。只有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才能够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作品。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学观念和方式也应该进行相应的转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得到更好的发挥。在新的发展时期,只有使教学观念紧跟时展的步伐,才能使美术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丁海棠.对学生美术创造力的再认识:中美学生美术创作画评价标准比较[A].科学教育与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C],2013.
美术课程的性质范文2
[关键词]行为导向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多媒体技术与课件制作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1)45-0190-01
1 行为导向教学法简述
行为导向教学法是从德国引进的现代职业教育模式。近几年来,我国部分地区推广行为导向教学法,取得较大收获,教学成果显著。
首先,行为导向教学法定义。行为导向教学法是指以行动或工作任务为主导方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其目的是针对许多职业不断提高的复杂度和抽象性,学生可以通过激活和独立掌握专业和跨专业知识,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培养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其实质就是理论与实践一体教学的一种结构范式。
其次,行为导向法的特点。行为导向法特别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表现出强烈的学习愿望。它的基本特点在于学生互相配合工作和讨论问题,通过团队协作培养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结合书面资料或教师提供的虚拟的或实际的信息,学生同时用脑、心、手来参与到整个学习的过程中,这样做的学习效益是最高的。
最后,行为导向法的教学方式。项目教学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独立安排学习行为,通过各种途径解决项目中遇到的困难,提高学生的兴趣,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1)角色表演法:让学生通过对各种角色的扮演和比较分析来学习,以培养其社会能力和交际能力,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能力;
(2)团队竞争法:让学生事先对教学知识点做好准备,课堂上教师针对知识点让各组进行操作演示,小组之间针对演示过程进行讨论。此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有助于对知识点的深刻理解。
(3)案例教学法: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个体案例进行讨论和分析,从中学习相应的知识点,并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研究进行学习,达到为实践行为做准备的目的。
在行为导向教学中,还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行为导向教学法和传统的教学方法有机结合,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知识水平得到全面提高,以适应社会就业需要。
2 行为导向教学法在《多媒体技术与课件制作》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行为导向教学法就是教师以任务引路,学生边学边练,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在每一堂课结课时提出下一堂课要解决的教学任务,并设置几道相关的疑问,使学生带着任务和疑问去预习教材内容,上网查资料等形式以完成相关内容。
在《多媒体技术与课件制作》课程的教学中,本人引入行为导向教学法,并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学习情景,采用项目式教学方法。如在《大美青海》这堂课上,以下是该项目的任务书:
课题:《大美青海》
(1)目的:①培养学生查阅资料、与人协作交流、合作能力;②培养学生利用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③通过训练,让学生较全面地掌握制作课件所需的各知识点。
(2)内容:让学生学会制作课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和创新能力。
(3)组织形式:分组是十分重要的。每个小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载体,载体没有分好,学习活动肯定不能有效的实施。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我将全班47名学生分为9个小组,选拔9名学习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较强,具有较强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学生担任小组长,每个小组长带领4~6名学生。学习小组是在遵循“学生自由组合、按特定要求分组、团队积极协作、座位尽量不动、学困生帮扶”的原则下进行分组的。学习小组实行“小组长为各组员服务、教师为全班服务”的服务型教学自助团队。
(4)时间:10课时。
(5)步骤及要求:①查阅资料、收集素材(课余时间)。以小组为单位,与教师远程协助,利用图书馆、上网查阅制作课件一般包括的要素及制作方法。②预备知识学习(2课时)。各小组自学、讨论。③制作阶段(6课时)。各组制作“大美青海”。④成果汇报评价(2课时)。各组在班级内汇报、展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可以进行提问、讨论、评价。教师综合各组的成果,指导学生归纳。⑤学生成果评价:第一,评价标准。教学性方面:要求目标明确,注重能力培养,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权重20%;一是科学性:内容准确严谨,操作演示规范,选材典型,信息适量,结构合理,权重20%;二是技术性方面:要求操作简便,运行流畅,导航清晰,媒体选择合理、可控,界面友好,技术创新,权重30%;三是艺术性方面:要求色彩真实清晰,音质清晰稳定,字幕规范,内容背景协调20%;四是整体效果方面:要求布局合理、美观,视觉效果良好,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权重10%。第二,评分方法:各小组派组员上台进行展示,并对本小组成员的创意、设计思想、制作技术进行扼要介绍,本组其他组员与其他小组进行评价打分。本组组长亮出自评分,他组考评员按照评分标准打出互评分,记录员填表登记分数并张贴评分表。通过展示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说服能力,学生对设计中的考虑元素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并达成共识。
3 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不适应。①准备工作量加大。教师必须具备完成一个项目所涉及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还应当具备相当的操作技能和足够的组织能力和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②实践太少。首先绝大多数教师都是由学校门到学校门,缺少企业工作的经验,其次,管理体制及实训条件的限制,一名专业教师真正做到既具有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是相当困难的,因而加强教师注重自身学习和师资培训显得至关重要。
(2)教学理念转变过程长。行为导向教学法对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学习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是十分有利的。但它的实施过程要求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习热情的激发者、探索创新的引导者、合作学习的参与者、过程实施的指导者,这个转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3)教材的不适应。现在的教材,一般重视知识体系的健全和知识点的逻辑性,而轻视实践性。它主要是为教师的教而设计的,而不是为学生的学而设计的,因而它只适合于知识传授的教学,而不适合行为导向的教学。
(4)教学设施和教学环境的问题。行为导向教学法需要更多的实践,如果学校在实训投入上不足,那么,学生的培训质量也会下降,因而要加大硬件设施的投入。
总之,行为导向教学法让学生带着成果和疑问走进课堂,让学生开口表达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学会资源共享及相互借鉴,学会分工合作,分享团队胜利的喜悦。学会面对困难,自己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让教师真正发挥“领路人”的作用。像《多媒体技术与课件制作》、《网页设计与制作》等这类应用性学科的教学,如能恰如其分地使用行为导向教学法,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的方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2]马福军.行为导向教学法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J].职业技术教育,2007(23).
美术课程的性质范文3
通过深入学习《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理解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目的和价值追求;比较高中新课程与原高中美术欣赏课、义务教育课程的区别,抓住普高美术课改的关键所在;把握美术新课程的定位、课程的性质、以及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设计、评价指标的特点和要求,以学生为本、以学校为本,有效开展普通高中美术新课程实验教学工作,构建有特色的高中美术课程体系。
一、把握高中美术课程改革的基本特征与要求
课程的定位:普通高中课程属于基础教育的范畴,是义务教育的延续。高中美术课程既要体现基础教育的特征,又要与义务教育美术课程和专业院校的美术课程相区别。与义务教育的区别在于,它适度地向美术本体回归,在美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方面要求更高,相对学习面可能更窄,不必像义务教育阶段那样面面俱到,然而又是蜻蜓点水般的学习;与专业院校的区别在于,它在美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要求方面必须与学生的兴趣、时间和条件相适应,学习的难度,尤其是技能学习的难度要相对低。
课程的性质:强调了课程的人文学科的特征,通过课程学习传承美术文化,形素养;调节心理状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通过美术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拓展发展空间,有助于更好地规划人生。
课程的基本理念:高中美术课程要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特点,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通过美术课程理解祖国优秀艺术,尊重多元文化;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提高美术素养;强调创新精神,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倡质性评价,促进个性发展。选择性是此次高中课程改革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学生有权根据自己的经验、兴趣和发展需要选择课程内容,学校和教师可根据美术教学设施的条件、美术教师的特长等因素来选择开设的模块。
课程结构设计:首次采用模块化的课程结构,实行选修制和学分管理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了自主选择和个性发展的可能性。
课程目标设计: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突破,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课程目标,教师实施课程更具可操作性。美术课程各内容系列的“成就标准”,各模块及每课的“教学目标”也应该按照三个维度来设计。
二、设计有学校特色的美术课程开设模式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由9个学习模块构成,在9个模块中,选一个模块,修习18个学时可获得1个学分,每个高中学生在三年内必须修习3个学分。鉴于“美术鉴赏”对高中生形成美术鉴赏能力、提高美术素养具有主导性和基础性的作用,因此建议在3个学分中采取“1+2”的选择策略,即鼓励学生先选修“美术鉴赏”,以获得1个学分,再在其他内容系列中任意选修两个模块。
新课程实施以来较突出的问题是:不重视课堂常规教学、教学过程随意性较大,表现在教学设计文本粗略,忽略对课外作业情况的评价或分析,无课题板书,吝于图解、示范,不出示经典作品的题目、作者,无明确的作业练习要求,教学语言表述忽略美术术语的运用等。
因此,要注意深入研究教材,加强教学设计;要把握教学重点,不要随意选取,偏离教材的主要内容,如美术语言、美术基本知识、美术创作方法和美术发展规律等基础性内容。此外,对于配套的教参辅助材料缺乏的情况,建议区内教学资源共享,或因地制宜利用各种当地课程资源,开发出具有本校特色或本人特色的美术课程。
三、研究教学方法,改革课堂教学
高中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接近成熟状态,更注重阅读理解和判断,而不是盲目听从;更注重主动学习和探究,而不是被动接受;更注重知识的组织和归纳,而不是知识的片断;故在高中美术教学的方法和过程中,要更注意学生的理解力和探究能力的发挥,引导学生关注知识的组织与归纳,注重技能训练,做到理解与练习相结合。特别提倡“搜集资料阅读欣赏讨论探索实践创造评价延伸”的研究性学习方式,注重以小组方式进行问题、主题、案例、情境的研究。同时提倡师生共同构建一个平等、开放、互动的教学氛围。
美术课程的性质范文4
一、 认识美术教育中的人文内涵;
二、 了解美术教育中的人文体现;
三、 实施美术教育中的人文培养;
四、 发展美术教育中的人文教育;
关键词:美术新课程标准、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人文性、健全人格、人文素养。
《美术新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的第一节课程性质与价值中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认识美术教育中的人文内涵
我认为必须首先认识人文的内涵及美术教育中的人文特性。
1、我国古代对“人文”的定义
在我国古代,“人文”是《易》学名词,《易・贲象》中指出: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度;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因此,中国古代的人文教育是以伦理道德的教育为核心的。
2、西方古代对“人文”的解释
人文主义以人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注重人对于真与善的追求;重视人的价值。21世纪以后,伴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蓬勃发展,“人文”一词又专指与科学相对的文史哲等一系列非实证性的学科和事业,它主要是培养人的内在的道德素质的学问。
美术课程是富有人文性的人文课程,在多艺术门类、多学科综合的美术教育中,通过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情感、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科学的连接达到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情趣的逐步形成和提高。中学美术新教材中的内容是充满“人文关怀色彩”的学科,是学校进行美育和人格教育的主要途径。
二、了解美术教育中的人文体现
将人文性确定为美术课程的基本性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将改变美术教育只是技能技巧的学习和训练的教育观念,从而帮助学生通过美术的学习更好地汲取不同时代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不断发展其在美术文化学习过程中的人文素养。我认为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现在它与审美活动紧密相联。学生在各种美术活动中培养起了艺术的鉴赏力、高尚的审美情操和修养,这正是现代社会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所需要的人文情感。
2、体现在它的思维和表达方式的独特性。美术活动中需要形象思维、发散思维,需要直觉、顿悟和灵感来进行艺术创作的实践,这正是人文学习所需要的思维和表达方式。
3、体现在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各种信仰、理想、价值取向和审美趣味。这些正是人文精神的反映,通过美术学习,能使学生获得人文精神的浸染,提高人文素养。
4、体现在美术对人的全面发展所起的作用。在美术学习中学生的内在思想和情感可得到充分的表现,进而发展其个性,因此美术学科同其他的人文学科一样,对人性的完善起到很好的熏陶作用。
三、实施美术教育中的人文培养
1、创设情境,激发人文情感
《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注重文化情境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美术作品的含义;二是能帮助学生通过美术作品更好地理解一定社会的人文和科学特征,两者相互依存。
2、活动激趣,体验人文情感
新的美术课程强调趣味性的美术学习,它是以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游戏的方式,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个性的张扬。
3、自主学习,发展人文素养
《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要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不断体验美好的生活、人性的完善和亲情、友情的珍贵,从而陶冶自我的审美情操,发展自身的人文素养。
四、发展美术教育中的人文教育
现代美术教育的理念是跨学科的美术文化课程,同样我们也可以利用各种途径、方法、手段来拓宽、发展美术教育中的人文教育。通过美术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人文素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是一个在美术学习中逐步积淀的过程,这需要老师有全新的教育理念,始终以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为本,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为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美术课程的性质范文5
如何改变目前的农村中学美术教学现状,让美术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更适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更好的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深刻理解美术课标
《美术课》谈到美术课程的性质与价值时,除了把美术课程的性质界定为人文性质外,还指明了五点:①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②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③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④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⑤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作为美术教师,首先要从宏观上加深对美术课程的理解。单纯的在教学方式上的改革是肤浅的,只有对课程理论深刻理解才能解决美术课堂教学的根本问题,毫无疑问,美术课的质量和教师对课程的理解有直接的关系。美术课堂决不是在课堂上的“修修补补、小打小闹”。作为美术教师要意识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二、重视课堂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课堂资源这方面,在新课程理念导向下,焕发出了蓬勃的朝气与活力,下面用展览来评述一下课堂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情况。
《×××中小学优秀美术作品展》此次展览预设的内容有,我与大师同行,即从中学生的视觉和能力对大师的作品进行解读和二度创作,另一个是自由创作,不设具体的创作主题,在创作中不受材料形式的限制,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想象和表现空间,充分尊重学生个性表现的自由权力,力求体现美术学科崇高的人文精神,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展览的作品布满整个展厅,漫步在学生的作品中,像进入一个奇妙的艺术殿堂,每幅作品都有百字评述,这种形式是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新的参与方式和学习方式,它丰富了基础教育美术课的课程资源,拓展了美术活动的教育功能,把单一的美术创作升华到思想的感悟与情感的陶冶。学生用他们的思想来表述自己的心灵世界,通过作画与评述,理解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提高自信力,增强了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和对世界多元文化的理解与尊重。
把展览作为师生的交流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来办,是新课程所要求的构建主义课程观和学习观的具体表现,让学生现场作画,这实在是一种激励,是以往美术教学不曾有过的。为体现新课程的以人为本的理念把自己放在少年儿童平等的位置上,充分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创造性劳动,参展的每一幅作品都进行了精心的装饰。
通过展览情况,丰富了美术教学的课程资源,立体而形象的诠释了教育部新课程标准的理解,是对教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创造能力的一次检阅,同时也是对教师理解新课程标准理念的一次形象的培训,把展览作为重要的美术课堂资源,更有利于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通过整体设计优化美术课堂
1.课堂教学优化设计的基础。教学方法的优化选择,首先依赖指导员思想的正确和教学观念的更新,这是最能发挥教师主动性作用和创造性的领域。为此,必须建立在“三吃透”的基础上,吃透大纲、吃透教材、吃透学生。
2.创造性进行课堂整体设计。
3.课堂设计重视兴趣引发和气氛创造,兴趣无疑是课堂教学得以成功的前提。
4.把“玩”带进课堂。孩子的天性就是玩,儿童成长的每个阶段都伴随着游戏,而且每个阶段的游戏、玩法也各不相同。在课堂上“玩”,我们要让学生在玩中增长知识,在玩中提高审美能力。不是乱玩,盲目的玩,我们要有针对性的“玩”,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智力发展状况,有目的的去“玩”,把“玩”带到课堂中去,引起同学们的兴趣,开拓思维,使课堂气氛活跃自然。在“玩”中引起兴趣,从而增长对事物的了解;在“玩”中开拓思维,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去学美术。而不是把美术当作一门临摹课,也不要把画画看成一种负担,一种技能的训练。比如,上《原色和间色》这课,学生对原色和间色根本不懂,如果用旧式的教学方法,也就是老师讲,学生听,墨守成规老一套。老师讲得枯燥、困难,学生不想听、不理解。所以我就领着学生一起玩一玩,变变戏法,看看间色是怎么“变”出来的。我先把水彩颜料红、黄、蓝分别盛放在透明的容器中,再拿出三只空的容器。先让同学们认识三原色,然后再讲什么是间色及间色是由哪两种原色调配成的,再拿容器做演示,把两种原色倒入空的容器中,同学们发现老师像在变戏法一样――颜色变了,最后让学生们亲手玩一玩,变一变戏法。世上千百种色彩都可以由这三种原色――红、黄、蓝调出来,他们有的感到惊讶;有的感到不可思议,好像魔术;甚至有些同学认为老师讲错了。经过他们动手,“玩”明白了三原色和三间色,而且也相信千百种色彩源于红、黄、蓝。这种上课方法简单,但形式新颖,学生们的兴趣很浓,最重要的是他们不仅学会了三原色、三间色,也学会了如何调色。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的学习环境和气氛,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负担,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学习就像游戏一样,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让学生在乐趣中吸取知识和掌握技能,才能收到最佳效果,充分发挥优势作用。
美术课程的性质范文6
人文精神,是指高度重视人和人的价值观的思想态度。它关注人存在的意义、尊严、价值、道德、文化传统,关注人的自由与平等,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等。
人文精神是人本教育的核心。人本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视人格完善为教育的终极目标。突出人文科学的价值,将人文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部过程中,使整个教育人性化、人格化、个性化。强调学生自己去思考、感受和发现,自己体会人生哲理和文化价值;强调人的自由、尊严和人格,重视学习者的自发性和主动性及发展潜能。鼓励学生自己求知、自己探索、自己去澄清、判断价值,从探索和澄清中获得知识和成就感。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相互尊重、相互接纳、相互关怀。在人本主义教育内涵中,不仅强调自我意识的完善,并且倡导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自然,培养学生能够与他人合作,有效交流、和谐共处。
现代课程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在淡化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态度,对人和事物的情感意向和价值取向,以及宽容乐观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人文精神是由优秀文化孕育而成的内在于主体的精神品格,其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通过各种美术实践活动,使学生的美术经验不断得到丰富和升华,从而获得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2.在美术教育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不断发现自己、不断发展自己。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成为他自己,寻求一种“个体的真实性”,以达到美术学习与个性培养并行和谐的发展。使学生认识生存的意义,珍视生命,热爱生活。
3.通过营造宽松、民主,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与学习氛围,形成尊重、关心、友善、合作、分享等人文素养。丰富学生的情感和精神追求,促进个性的完善与身心和谐发展。
二、人文精神在美术课程中的体现
“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美术课程标准关于课程性质的一段表述,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将美术课程定性为“人文性质”。
如果说自然科学更关心物,人文科学则更关心人。所谓人文性涉及人的生存意义、尊严、价值、道德、文化传统,知、情、意、人格都是其中的内涵。人文性更多地是由哲学、宗教、历史、文学、艺术等人文科学所体现出来的。
美术作为人文科学的核心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人的理想、愿望、情感、意志、价值、道德、尊严、个性、教养、生存状态、智慧、美、爱、自由等人文特征都内蕴于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艺术家所创造的美术作品中。因此、引导学生关注美术知识、技能与人的情感、价值观、人类的变化、个性、生存状态等关系是十分必要的。同时,美术课程所阐述的“基本理念”更是从人文教育出发,从不同侧面,体现出鲜明的人文精神。
1.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2.发挥美术特有魅力,使课程内容适应不同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使课程内容呈现方式和教学方式活泼多样,丰富多彩,并强调美术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美术兴趣。
3.扩展学生美术文化视野,增强爱国主义情怀,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4.保护学生独特的个性,并给予学生发挥个性的空间,开发学生创造潜能,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帮助学生学会自我反思、自我评价,从而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新课程带给美术教学最根本的变化将是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美术学习方式的变化,从而使美术学习变得更加轻松、更加丰富多彩、活泼多样;使美术学习密切联系个人成长环境,联系学生生活经验;使美术学习吸收人类历史文化营养,紧密联系人类生活、人类情感、人类变化…三、美术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1.联系学生生活经验,体验生活的乐趣
美术课程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来组织学生学习的,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学生通过观察生活来感受生活,体验来自生活的情感和乐趣。如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生活、自然环境、自然景观等,并用点、线、面、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绘画要素,进行对比、和谐、节奏、韵律、均衡、黑白、排列、堆积、组合等构成因素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美,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美感相联系,将自己对生活和自然的感受、体验与艺术家对它们的表达联系起来。一、人文精神的内涵与价值人文精神,是指高度重视人和人的价值观的思想态度。它关注人存在的意义、尊严、价值、道德、文化传统,关注人的自由与平等,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等。
人文精神是人本教育的核心。人本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视人格完善为教育的终极目标。突出人文科学的价值,将人文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部过程中,使整个教育人性化、人格化、个性化。强调学生自己去思考、感受和发现,自己体会人生哲理和文化价值;强调人的自由、尊严和人格,重视学习者的自发性和主动性及发展潜能。鼓励学生自己求知、自己探索、自己去澄清、判断价值,从探索和澄清中获得知识和成就感。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相互尊重、相互接纳、相互关怀。在人本主义教育内涵中,不仅强调自我意识的完善,并且倡导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自然,培养学生能够与他人合作,有效交流、和谐共处。
现代课程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在淡化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态度,对人和事物的情感意向和价值取向,以及宽容乐观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人文精神是由优秀文化孕育而成的内在于主体的精神品格,其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通过各种美术实践活动,使学生的美术经验不断得到丰富和升华,从而获得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2.在美术教育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不断发现自己、不断发展自己。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成为他自己,寻求一种“个体的真实性”,以达到美术学习与个性培养并行和谐的发展。使学生认识生存的意义,珍视生命,热爱生活。
3.通过营造宽松、民主,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与学习氛围,形成尊重、关心、友善、合作、分享等人文素养。丰富学生的情感和精神追求,促进个性的完善与身心和谐发展。
二、人文精神在美术课程中的体现
“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美术课程标准关于课程性质的一段表述,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将美术课程定性为“人文性质”。
如果说自然科学更关心物,人文科学则更关心人。所谓人文性涉及人的生存意义、尊严、价值、道德、文化传统,知、情、意、人格都是其中的内涵。人文性更多地是由哲学、宗教、历史、文学、艺术等人文科学所体现出来的。
美术作为人文科学的核心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人的理想、愿望、情感、意志、价值、道德、尊严、个性、教养、生存状态、智慧、美、爱、自由等人文特征都内蕴于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艺术家所创造的美术作品中。因此、引导学生关注美术知识、技能与人的情感、价值观、人类的变化、个性、生存状态等关系是十分必要的。同时,美术课程所阐述的“基本理念”更是从人文教育出发,从不同侧面,体现出鲜明的人文精神。
1.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2.发挥美术特有魅力,使课程内容适应不同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使课程内容呈现方式和教学方式活泼多样,丰富多彩,并强调美术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美术兴趣。
3.扩展学生美术文化视野,增强爱国主义情怀,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4.保护学生独特的个性,并给予学生发挥个性的空间,开发学生创造潜能,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帮助学生学会自我反思、自我评价,从而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新课程带给美术教学最根本的变化将是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美术学习方式的变化,从而使美术学习变得更加轻松、更加丰富多彩、活泼多样;使美术学习密切联系个人成长环境,联系学生生活经验;使美术学习吸收人类历史文化营养,紧密联系人类生活、人类情感、人类变化…
三、美术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