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课程改革的思考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新课程改革的思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新课程改革的思考

对新课程改革的思考范文1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学;改革;思考

随着教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高中政治教学也必须与时俱进,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运用新的观念、新思想来适应时展,那么我们具体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才能取得较好的改革效果,进而提升学生的能力及综合素质,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和探索。

一、要正确把握好高中政治课程改革的方向及要求

教师要把握好高中政治课程改革的方向,就必须首先明确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它是要改革教育和培养人才的模式,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因此为了适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要注意更新理念、转变角色、提高自身素质,建立新型的教与学互动关系,使课程内容更贴近社会生活,更贴近学生实际。

二、教师要注意转变旧有的教学模式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是课堂的权威和知识的化身,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缺乏与教师有效的互动和交流,只是机械的记录和听讲,在新的课程改革形势下,首先就要抛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模式,积极建构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把学生置于教学的主体。

三、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反思

在课程改革未进行之前,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一直停留在“考什么,教什么”的圈子里,教师教授一切知识的目的都是为了高考做准备,只重视思想政治课的学科升学作用,而忽视了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此外教师并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思想状况,仍然把教材当做唯一的课程资源,难以挖掘学生喜闻乐见的其他思想政治资源,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我们必须要改变这一状况,要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思想状态和接受能力,联系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情况,积极开发和利用当地有效课程资源;其次教师要积极建构轻松自主的课堂氛围,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鼓励学生自主、合作、大胆地提出、探究有关现实和理论问题,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

四、引进多媒体教学的手段,增加政治课教学的趣味性

政治课本身就是一门理论性、系统性较强的学科,通过一些深刻、抽象的道理对学生进行政治、道德等方面的教育,使课堂讲授很容易出现枯燥、无味的现象,难以激起学生听讲的兴趣及学习的欲望,针对这种状况,教师可适时引进多媒体手段来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把一些较难理解的理论用图片、照片、挂图等形式形象、直观的表现出来,这样不但便于学生更好的进行理解,也利于把学生带入某种特定的情境之中,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有效地避免了课堂的生涩与刻板,也达到了使学生学会对知识活学活用的目的,虽然多媒体技术在政治课堂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教师在使用的过程中还是要保持清醒的认识和恰当的分寸,以免出现用“电脑”代替教师“人脑”的倾向,这样就取得了适得其反的效果。

五、政治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质,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素质是提高高中政治教学的重要保障之一,因此教师要及时加强对自身的进修和学习,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学习新的理论和知识,使自身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也能够让学生更加信服,此外教师要注意改善自身的教学方式,在讲授的过程中切忌只讲枯燥的理论,使学生昏昏欲睡,要秉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结合新教材的内容,有针对性的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事例,善于将当今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时政热点与书本中抽象的政治理论知识生动、形象地相结合,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政治的热情和欲望,还便于学生加深对政治理论知识的理解。

六、对学生的教育教学结果的评价模式的思考

对学生实施教育教学结果进行评价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在对评价模式进行改革的过程中要牢牢把握住这一点,同时要规避以往教学评价只对期中或期末考试评优劣的方式,在新课程改革形势下,我们要注重对学生受教育的个性内容和学习过程的评价,对学生多方面作出评价,采用多维评价的方式,例如对学生课堂中的表现作出评价,课后把评价结果记录在“成长记录”的网络系统之中,这样持续积累一个学期,最后给予综合的等级评价,使之占据学期成绩的一部分,教师还要注重对学生日常作业作出评价,把每一单元练习完成的数量和质量等作出客观评价,也使它占据学期成绩的一部分等,总之教师在进行评价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做到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学习能力、探究意识等方面做出综合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不但更客观,也对学生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结语

从以上内容的论述中我们可知,在新的教育形势下,要想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取得较好的效果,需要学生、教师及学校的共同配合及努力,尤其是我们的教师要敢于走在时代的前沿,勇于探索和创新,从而为政治教学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尽到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贺文苑 新课改下关于信息技术与高中政治教学整合的初探[J] 文理导航(上旬), 2011,(07).

对新课程改革的思考范文2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英语教学;思考

一、新课程改革对高中英语教学提出的要求

1.提高学生掌握语言的能力

近些年,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英语作为最重要的一种语言,应用得越来越广泛。在这样的情况下,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英语知识,还应该提高学生掌握英语语言的能力。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书面书写上,忽视了学生的口语能力,这对学生以后应用英语有着不利的影响。因此,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必须重视学生的口语,全方面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例如,教师在讲解《English around the world》这一课的时候,在讲解完单词、语法和课本知识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这一课中的be different form或者be the same as短语进行造句,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

2.创新英语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是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会降低课堂的教学效率,还会让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抵触情绪,这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用创新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在原有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其进行创新,然后将创新后的教学方法应用到教学中,实现教学目标。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1.改革过于形式化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很多英语教师还没有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没有按照改革的要求进行教学,还有部分教师虽然遵循了改革的原则,改变了教学模式,但是在使用新教学模式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将传统的教学方法融入其中,从而导致教学模式混乱,改革过于形式化,并没有取得显著的效果。

2.教学资源不充足

高中校园在改革中存在教学资源、设备不充足的情况。新课程改革对高中英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导致教师想要完成教学任务,必须收集大量的教学资源。当教师通过网络等途径获取教学资源后,由于学校的教学设备和教学资源有限,从而导致很多有用的教学资源无法展示给学生,这样的情况不仅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对学生学习英语来说也是一大阻碍。

3.教师的教学水平有限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很多教师由于教学水平有限,不能满足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这对于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有着不利的影响。有部分教师虽然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但相对来说,其教学理念也较为落后;还有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比较新颖,但没有教学经验,并且专业知识的累积也不够,这就导致其教学理念不能有效的应用,无法发挥作用。教师素质若是无法提高,必将拖累改革的实行。

三、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有效开展高中英语教学的策略

1.将改革落实到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高中学校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不能只是对改革进行宣传,还应该采取具体的措施促进改革的实行。学校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法促进改革的实行:第一,对教师进行培训。教师是执行改革的主体,学校对教师进行培训,一方面让教师明白改革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让教师掌握更多先进的教学方法。第二,制定全方位的考核制度。在改革以前,高中英语考试的重点是在书写方面,这样的考核是不合理的,学校应该制定全方位的考核制度,对英语的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进行考核,严格的考核制度可以提高教师对英语听力、口语的重视程度,从而促进教师对学生全方位的培养。

2.增加学校的教学资源和设备

针对高中学校教学资源和设备紧缺的情况,可以采取以下两个措施改善:第一,国家和政府加大教学资金投入力度,通过国家的大力支持,满足高中学校对教学资源和设备的需求;第二,政府应该建立监督部门,对高中学校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严格的监督,确保资金是投入到资源建设中。新课程改革的实行,离不开教学资源和设备的支持,只有增加学校的教学资源和设备,才能确保改革在学校中的顺利实施。

3.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对高中英语进行改革,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面对改革带来的挑战,应该积极地应对,从而确保改革的有效。高中领导可以采取以下两个方法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从而促使教师可以从容地面对改革所带来的挑战:第一,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传统的教学理念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学校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从而促使教师提高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视程度。第二,增强教师对教学设备的使用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使用多媒体等设备进行教学,学校必须增强教师使用设备的能力,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开展高中英语教学,对教师来说是一项挑战。在改革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对改革有着阻碍作用,但只要解决了这些问题,改革必将取得显著的成果。

参考文献:

1.罗毅.关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的思考与分析[J].新课程(下旬),2014(12):125.

2.赵丽.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的思考[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8):259-259.

对新课程改革的思考范文3

一、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让学生学会学习

以往的教学中过于重视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课堂教学中以教师的教为主,教师占据主要地位,学生处于次要地位,教师严格地控制着教学的进程,教学只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学生只是课堂的听众,只观看而没有参与到其中来。学生知识的获取主要是通过教师现成知识的传授,这样的教学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新课程改革提出要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要从高高在上的教者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为学生的学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有更多思考的时间与空间,有更多的机会来求知和探索,从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知识构建者,让课堂教学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天地,实现教与学的统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以组织者、引导者与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要以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为目标,教学任务的完成不是看教师讲解了多少知识点,而是学生是否进行了主动的思考、积极的探索,是否通过自己的主动参与获取到了知识,形成了能力,看学生是否掌握了学习的方法。

二、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德育发展

中学德育大纲指出:各科教学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最经常、最基础的途径,对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素质教育提出要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也就是说,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取与能力的形成,还要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形成,要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化学教学实践中,将三维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初中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期,他们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这个阶段是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时期,将会对初中生的一生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以初中生的特点为出发点,深入挖掘化学教材中的德育因素,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将德育教学目标与智育教学目标相结合,有机地融入到教学的每个环节中。

三、注重实验的作用,提高学生的观察与操作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许多的化学知识与定理都是化学家做了无数次实验后才发现的。实验的作用不容忽视,但在以往的教学中许多教师受当地教学条件的限制,或者觉得做实验麻烦,将做实验改成了背实验与讲实验,将学生的动手操作变成了在黑板上画实验、讲实验,学生失去动手操作与观察总结的机会,失去再现化学家发现真理的过程。我们要还化学以本来的面目,让学生看到化学世界的丰富多彩就要让学生有更多的观察实验与做实验的机会。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结合本校的办学条件,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材料,尽可能多地做实验。一是加强教师演示实验,主要以演示实验为主,在教师做实验时要让学生认真观察,以实验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二是让学生更多地来做实验,主要以探索性实验为主,鼓励学生大胆改进实验装置,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大胆猜测,亲自求证。如探究燃烧的条件,在水中通入氧气使白磷在水中燃烧,这个实验很难完成,我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改进,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他们设计了一系列简单易的小实验来验证燃烧的条件,如点燃石头和纸张;点燃两支蜡烛,然后将一支蜡烛罩在烧杯下;用火柴点燃少量的酒精和木炭。这几个操作简单的小实验更容易使学生从中抽象概括得出燃烧的条件。

四、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

新课程改革提倡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再美再好的东西,长期接触,也会使人产生审美疲劳,从而使学生失去最初的学习热情,会抑制学生的兴奋点,弱化学生的学习动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一节课可以采用一种或几种教学手段,来不断地激起学生的兴奋点与高昂的学习情绪,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如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小组集体的优势,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聪明才智,让学生经过个人的共同努力取得小组的成功。问题教学法即老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以激起学生强烈的参与学习动机与学习欲望,让学生积极思考,以解决心中的疑问。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多媒体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形象,化微观为宏观,化无形为有形的特点,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化解教学重难点,加强学生的理解与记忆等等。我们要对各种教学方法熟记于心,运用于手,在具体的教学中科学合理有效地加以运用,以激起学生对化学的强烈学习意识与浓厚的学习兴趣。

五、以第二课堂来提升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的观念。生活的外延就是教学的外延,化学学习也是如此。我们不应把学生的学习局限在课堂上,把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局限于教材,而要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将学生的化学学习置于广阔的生活世界中。让学生在生活中提取化学知识,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化学的影子;同时引导学生利用化学知识来解释一些生活现象,增强学生的化学应用意识,让学生学到有用的知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这些都利于学生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对化学形成长久的学习动力,以更积极的态度主动地参与到化学学习中来。如成立化学兴趣小组,让学生积极利用课余时间寻找生活中的化学,积极进行课外小实验等等,促进学生的交流与合作,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如组织一些综合实践活动,如清除白色垃圾,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等,使学生将抽象的理论学习与丰富的实践活动相结合,促进学生用所学知识来指导我们的生活与行为。又如办化学报,设计各种专栏,让学生从报刊、网络等等多渠道地收集与化学相关的知识与信息,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总之,这些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使学生的潜能得以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的特长得以发挥,让学生看到了丰富多彩的化学世界,利于学生化学兴趣的内化与提升。

对新课程改革的思考范文4

一、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问题是学习的起点,特别对探究式学习,问题更是不可缺少的。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但往往忽视了问题的价值,也忽视了创设让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所以,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在生活或课堂中,学生常会好奇地发现别人没有注意到的现象,进而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也会提出一些特殊的见解和好的“点子”,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创造火花。

二、采取讨论和辩论的方法

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包括动脑、动口、动手,应以动脑为主。要克服教师一讲到底,学生一听到底那种单调的满堂灌的课堂教学形式。如让学生回答问题、上台板书、实验演示、动手操作、示范朗读、即兴表演、分块讨论、小组竞赛等。讨论和辩论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对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和积极的学习态度都是很有帮助的。要激发学生参与讨论和辩论,其中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选取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题材。辩论及演示论据,可让学生从众多来源中选取有用的资料加以整理,并以清晰及合乎逻辑的方式表达意念,以及根据确切论据作出判断。教师可先以一些与科学、科技和社会有关的议题引起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可自由表达意见。最后学生可向全班同学演示讨论结果及听取教师和同学的意见。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注意避免过早及过分地要求学生使用科学术语,以免减低他们参与的兴趣。因此,在开始讨论时教师可以先接纳学生采用日常生活用语,稍后再引导学生使用较准确的科学术语进行讨论。

三、侧重于学生的实践经历

新教材更加重视学生实践经历的积累,比如说“自感”教学时,教师先用导线将自身同两节干电池进行串联,并邀请一位学生进行尝试,结果显示没有安全问题。然后让十位学生牵手,再用导线将大家同日关灯的镇流器、两节干电池进行串联。当开关闭合时,学生会说并没有任何感觉;而当开关瞬间断开时,学生则会不由自主的产生反应,跳起来,快速地将导线丢开。这个实验过程突出了学生亲自经历,与学生已有的经验产生强烈的冲突,学生的记忆会更加深刻。“自主探究,启发导学”课堂教学方法含有发现教学方法的成分,它保持了发现式教学法有利于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有利于发展学生能力和培养科学态度等优点,同时改进了发现法耗时长、不经济的缺点,更强调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活动(两个重要的要素:一是学生自主探究,二是教师指导下)。同时,该教学方法具有科学规范课堂教学,促进课堂教学方法改革,改变学生学习方法等功能。因此,它实质上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通过独立的观察和分析思考,最后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策略。其理论基础是启发式教学思想和探究发现的教学理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体现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前提,在开启学生的思维上下功夫,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觉性,互动性和合作探实精神,使学生经过自己的积极思考,达到对教材内容的真正理解和学习方法的掌握;并同时发展他们的技能技巧及相关能力。这一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实践活动量,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学习,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方法,充分体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这一新的教育理念。

四、系统教学法的课堂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可分为四个阶段。

自学探究――知觉选择阶段。每上一节课,教师事先拟发自学提纲,提供本节课要达到的目标和要求。接着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组织学生自学教材、观看演示、动手做实验、展开讨论等。教师巡视指导,启发质疑,收集学生中的各种问题。

重点讲解――理解领会阶段。针对学生自学探究的情况,教师进行重点讲解,澄清模糊观念,解答疑难问题,加深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特别要注意对教学内容进行串联精讲,纵向串讲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横向串讲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讲清易错易混处,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

整理吸收――记忆贮存阶段。教师帮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总结出要掌握的几个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指出学生运用这些概念和规律时经常出现的错误并分析其原因。接着,创造安静环境,让学生默记本节所学知识。

经过理解领会,知识就进入记忆阶段,通过记忆,保持知识,习得知识,实现学习知识的期望。为了保持知识,就必须根据遗忘规律,指导学生同遗忘作斗争。

练习巩固――作业反馈阶段。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教师提出各种类型的有一定梯度的典型习题,让学生当堂练习。根据学生反馈出来的信息,教师予以必要的矫正和辅导。

综上所述,高中物理新教材为我们当前的物理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新教材深化了高中物理课程的培养目标,让传统物理教学转变为兴趣物理教学,从而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生成以及探究能力的提高。但是,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完成的,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还需要我们不辞辛劳,从理论和实践上进一步探索研究,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条件,有计划、有步骤地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使学生由“学会”变成“会学”,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必须要更加深入地研究新教材,让同学们能真正的地去体会新教材,继而爱上物理知识的学习。

【参考文献】

[1]许国梁《中学物理教材教法》.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

[2]阎金铎.田世昆《中学物理教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6.

对新课程改革的思考范文5

【关键词】高中数学 新课改

一、新课程改革的存在问题

1.教学准备不够充分。为了实现《标准》所提出的课程目标,所有数学知识的学习,都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入学习主题,并展开数学探究。因此教科书中创设了丰富的问题情境,引用了许多真实的数据、图片和学生喜爱的卡通形象,并提供了众多有趣而富有数学含义的实际问题。所以要求教师必须要有充分的教学准备。教师不仅要把教材处理好,课备好,而且要准备好一些教具、投影仪等,条件好的学校要准备课件。但是,由于有些农村中学的硬件条件跟不上,教材的配套教具也不多,而教师的自制教具又相当缺乏,从而造成教学准备不够充分。上课只能让学生看课本或在黑板上绘画,失去了实物形象的效果。

2.课堂的驾驭能力不够。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让学生“动”起来,可当学生真的“动”起来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部分教师课堂纪律难于控制,教学任务难于完成。

3.教学活动流于形式主义。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合作交流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但在教学过程中还未能完全实行在这方面的过渡。

二、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新的要求

1.更新观念,作好角色转变。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教育理念革命,要求教师“为素质而教”。在教学过程中应摆正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正确关系,树立“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的教育观念,完成从传统的知识传播者到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一角色转变。这是各学科教师今后发展的共同方向。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全新观念下,教师的职责不再是单一的、而应是综合的。作为课堂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以及学生在探究性课题上的合作者,教师应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让其获得情感体验、知识积累以及自我探究的内在需求,重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借助正确的数学论证手段,教导学生重点理解数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并最终形成思维上的具体。不应依旧抱着“头悬梁,锥刺骨”“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古训,迫使学生疲惫地奔波于无际的题海之中。

2.终身学习,优化知识结构。高中基础学科新课程改革适应形势、面向未来,服务于人才的可持续发展。纵观数学新教材,重点增加了学生对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以及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数学意识培养,其中的观点阐述、体例论证、内容衔接均比以前有了显著改进。值得注意的是,与新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中所提供的“唯一”或“标准”答案少了,可照搬照抄的东西少了,标准新了,要求高了,与实际结合更加密切了。如此一来,数学教师难以再靠吃老本来维持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权威和垄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强了,课堂呈现出开放的动态型。在新形势下,教师第一次处于被学生选择的地位,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知识结构,将终身学习内化为自学行为,时刻保持研究的态度,力求成为一个学识渊博、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现代化信息素质的教育工作者。

3.师生互动,动静分明。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应主动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课堂教学改革改变了原来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变得活跃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学生变得敢讲了,能讲了,口头表达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课上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忙得不亦乐乎,教师也陶醉于自己创造的活跃的氛围里,却常忽略了对教学本质的追求与探索。诚然,让学生“动”起来是改革的一个目的。但教师必须把握好一个尺度,要动而不乱,动静分明。在学生充分表达的基础上加以引导,并指正错误之处,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指明纠正错误的方法,在实质上带给学生理智的挑战和无言的感动。动而不乱,动静分明才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追求的理想目标。

对新课程改革的思考范文6

一、教学理念的转变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影响下,作为老师首先促使我发生转变的就是教学方法的革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的方式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作为站在教育阵地最前沿的每位教师改变过去的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看、满堂转、师讲生听、师问生答、师演生看等形式单一的教学方式。倡导的学生独立思考、自学、实验操作、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辨论等一切学习方式。这些方式方法都要运用得恰到好处。我们要运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原来的教学成果和失误。从教育意识上看,比较好地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新课程改革并非是完全抛弃原有的好的做法(如基础知识、基础技能的形成),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的发展,在原有的基础上的创新。纵观我们多年的教育实践,非此既彼、走极端的教育改革做法始终是要自食其果的。我们应该承认,传统的教育教学确实存在这样那样的弊端,但绝不是一无是处。而新课标正是针对这些弊端而出台的。去伪存真,去粗求精才是我们致力课改的应有之义。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中对于传统教育教学,我们不抛弃,而是要扬弃,要发展。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务必根据教学对象及文本内容的需要,优化组合这些方式上好每节课。

二、强调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

新的课程理念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结合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

(1)学生的参与状态。参与的形式是多样的,如全员参与、全程参与、积极主动的参与。无论哪种形式的出现,都要根据教学情景的需要和学生已具有的学习习惯、动机来随机应用。这就需要教师不断的创设引人入胜的问题、情景,使学生感到有趣,动心、动情。

(2)学生的情绪表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绪多种多样,积极的情绪他们会乐意的、愉快的、主动的;消极情绪就会出现不情愿的、反感的、被动的。

(3)学生的交往态势。课堂是个互动的群体,老师在驾驭课堂时就要精心组织学生个体与群体间的交往,要指导学生重交往、愿交往、会交往就是注重培养学生会听、能说、善辩的能力。交往形式应当是开放的,生生交往、师生交往就不拘一格。同时在交往过程中要提醒学生学会尊重别人,不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善于采纳别人的意见,修改补充自己的想法,给别人有插话的机会,体会他人的情感,控制自己的情绪。

(4)教学效果的生成状态。所谓生成就是自然形成。教学生成,就是自然形成知识与方法,它是与你的教学预设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人曾这样说,既然课堂是生成的,可化简备课或不备课。孰不知,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哪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和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哪有课堂上的游刃有余?生成的知识和方法大多是课本上已有的,只不过是要通过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自己去思考、探索、交流、发现、总结而形成的知识和方法,这就是创新。其实,教学是教师、学生与文本展开的心灵对话,因预设而有效,因生成而精彩!我们不应忽视精心地预设,也应将生成作为一种自学地追求。教学理应充满智慧地挑战,课堂应当充盈情感的力量。而教师与学生的智慧,是在教学的细节中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只有这样才能让人感到是那样自然、随意而又让人惊喜。在综合语言实践活动中,我们要让每个学生进入自己新的角色,激活他们已有的生活积累,发出他们属于自己的心声,产生自己的思想,这也是引领学生生成的重要途径。尽管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知识积累、人生经历与生活经验的制约,他们对课文内容和生活的理解常常是表面的大而化之的,带有个性经验和想象性的,但这些理解往往是充满灵性的、闪耀着创造光芒和智慧火花的。这种智慧火花来自三个火种:独立性、生活性、深刻性。培养学生的语言智慧,理应培育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还要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去进行语言实践,并在这样的语言实践中领悟生活的哲理与文学的浪漫,使之语言的表达与人文素养兼得,这样我们就能一举多得了。

三、注重教学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