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工艺美术专业的认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于工艺美术专业的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于工艺美术专业的认识

对于工艺美术专业的认识范文1

【关键词】培养 定位 模式 就业 转变观念

一 工艺美术专业在中等职业学校中的现状

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许多职校积极根据市场需求、区域特色和就业途径,相继开办了服装、财会、市场营销、电子、机电、数控等专业。工艺美术专业也在这股发展浪潮中脱颖而出,并且为社会培养了大量地具有一定应用与操作能力的职业人才,为社会需求提供了保障。但是当前不容乐观的是,许多职校工艺美术专业在人才培养和就业的关系上出现了严重的脱节。许多经过培养的专业人才没有找到合适的就业单位,招生人数也在逐年减少,有的中职学校由于学生就业难,索性把工艺美术专业改成了高考升学班,背离了职业教育所倡导的“以市场为需求,以就业为向导”的办学宗旨。以我校为例,工艺美术专业在校人数由2007 年的200 多人缩小到2010 年50 多人,工艺美术专业的生源人数在逐渐地减少,是什么原因呢?通过调查发现,许多职校在该专业的人才培养与就业方面存在着许多不和谐的问题。有的学校不能安置学生对口就业,有的学校在课程设置上不注重技能的培养,学生所学知识不适宜就业岗位的需求,有的学校学生对就业岗位满意率较低,所有这些问题制约了中职工艺美术专业的发展。根据当前的现状,工艺美术专业在人才培养与就业问题上要转变思想观念,重新进行教育目标的定位,积极改革教学内容,拓宽就业渠道,使工艺美术专业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站得稳、立得牢,健康发展。

在中职工艺美术专业传统的培养模式中,班级上课制、师徒制一直是历年来沿袭不变的教学模式。有的学校教学资源匮乏,实验实训设施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与课程的要求,课程设置单一或繁杂,教学内容陈旧,导致了人才培养的发展与实用空间,有的中职学校甚至在既无师资又无实训设施的条件下,盲目开设此类专业,致使该专业在办学过程中向其他专业分流,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二 优化培养模式的几种做法

1.优化课程设置

关于课程设置,我们可以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目前,国外最典型的课程设置有德国模式和加拿大CBE 课程设置模式。其中德国模式较为突出,它的课程设置是以职业活动的行为过程为导向,将基础知识(美术基础类)、专业知识(美术设计类)合理的组成一个技术知识体系,普通理论(美术理论)教学内容较为浅显,不过多地强调高深的理论知识,做到浅而实在,学以致用,同时注重学生的专业实践,提高了学生掌握工艺美术技能的熟练程度,便于其迅速就业。

2.改革教学内容

工艺美术专业的教学内容要以培养技能为根本,充分体现培养目标,按照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相互渗透的原则,适当增加实训比例,改革一些俗套、老化、不适应就业发展的教学内容,应积极适用反映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的课程与教材,积极研究和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现代电脑技术及校内外课程资源等,更好地促进教学。

3.强化实践训练

在工艺美术专业教学过程中,语言的讲授是让学生掌握美术方面的理论知识,示范与观摩是让学生对绘画、工艺的表现方法有直观的了解,但实践训练才是技能获得的主要途径。

4.增强创新能力

对于工艺美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造型能力的培养,还要关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让学生根据一面极其破旧墙壁上斑驳的印迹,找出可视的动物形象;让学生为我校设计学校标志;让学生运用废旧材料进行旧物改造等等。这些训练活动都能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要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能很快适应就业岗位,而且具有很强的发展潜力。

5.参加企业实践

参加企业实践活动是工艺美术专业学生提高技能的重要途径,能让学生在企业中接受职业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贯穿企业实践,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感受能力和认知能力,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在企业中的适应能力。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不断实践,并能在企业实践中找准自己的就业方向。

6.建设实习基地

针对工艺美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实际,中职学校应建立相应的实习基地或工作室,使其对口实习,实习基地的建设可以选择在校外或校内,学校应与实习基地保持密切的联系,确保学生实习安全、到位,如创建电脑美术设计实习基地、家居装饰实习基地、雕刻艺术实习基地、民间美术绘画实习基地等,使工艺美术专业在人才的培养上更趋于完善。

总之,当前中职学校工艺美术专业在人才的培养与就业上应转变观念,要形成一种有效的机制来促进培养与就业之间相互关系,以就业促发展、以培养促就业,使工艺美术专业良性健康发展,同时各级各类中职学校工艺美术专业在人才培养上要树立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观,对工艺美术类专业的教育教学特点、教学规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教学改革要作深刻的认识,要密切结合专业特点进行课程开发,使学生就业满意率不断提升,使每位学生都能够学到真正的专业技能,使学生相信:选择了工艺美术专业,就选择了一个好的就业机遇!

参考文献

对于工艺美术专业的认识范文2

关键词:工艺美术教育;发展方向;革新趋势

在劳动人民生产生活中长期积累下来的民间工艺美术,是人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传统的手工艺包含历史、社会、民俗和艺术等具有很高的传承价值,20世纪以后,高等教育体系中有关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内容处于长期存在的状态,在上个世纪60到80年代的飞速发展之后,与工业化生产密切相关的艺术设计专业逐渐的取代了中国传统的工艺美术专业。但是在工艺美术这个学科沉寂了十几年滞后,国民对民间工艺美术的认知兴趣却日益增加,在这样的情况下工艺美术教育的受众范围也不仅仅是高校的专业院系范围。传统的工艺美术所具备的人文价值和独特的形式,在当代的中国教育体系当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

一、工艺美术教育的当代价值

不管是在东方国家,还是西方国家,都不能磨灭手工业文明曾经达到了一个令人惊讶的高度,每一种类型的工艺品都有其专门的加工技艺,这种精美的手工艺品可以在适当的条件保护下长久的留存,但是具有非物质化的特性的技艺,要想把这种精湛的技艺不断地传承,就需要面对很多复杂的问题。由于时代的不断深入发展,以大工业生产为主流造物的方式已经逐渐的取代了传统的手工业,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就说明了只会有一小部分人会完全依靠手工艺来谋生。从传承的角度来看,民间工艺实际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以独立的行当形式存在的,从业者不仅可以以此为生,而且还能够通过师徒相授的手段来达到传承的目的,例如制陶、漆艺、雕刻等等,另一种则带有明显的农业社会的特征,人们在获取日常的生产工具或者是生活用品方面,更倾向于自给自足的模式,只是在闲暇的时间制作和参与,并不以此为主要的谋生手段,这样也就不会有相对明确的师傅徒弟相授传承的体系,例如草编、织绣、剪纸等等。由于我国社会的形式在向现代化转变的同时,对上述两种传统的手工艺形式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大部分的年轻人都不愿意经过时间和实践的积累来进入工艺品的行业当中,更多的原本从事传统手工艺品的农村青年也由于其收益效率相当低下的原因,放弃了原来的生产生活方式。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如果不借助外力,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和延续是很难保证的。

二、工艺美术教育的发展方向

1、工艺美术教育体系的构建,使之顺应时展的潮流

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当中,工艺美术大致上可以分为普及型和专业型两种形式,前者包括中小学和学前教育当中与工艺美术相关的课程,例如美术课、手工课等等,以及非设计类和美术类专业的高等院校开设的人文课程。后者主要指以工艺美术作为重点攻克和学习内容的大中专类艺术教育。发展和传承中国传统的工艺美术,专业型的教学一直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责任和义务,造型门类的划分实际上是我国早期的工艺美术专业的区分标准,以培养工艺美术相关的专业从业人员为目的,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行的深入,西方大量的现代设计学的内容被引入和吸纳,原有的传统的手工艺教育被边缘化,但是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加深,人们逐渐清醒的认识到,这种具有民族特色的工艺美术教育是无法被取代的,同时这也是本土设计创新的根本。这种主流意识的变化,促进了广大工艺美术教育工作者的深入思考,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教学方法,使得艺术设计和传统的工艺美术资源可以实现完美的融合,由此一些高等院校推进的改革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因此,只有符合现代潮流的工艺美术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才能够使我国目前的传统工艺美术得到弘扬和发展。

2、专业化的实践教学需要加强

就我国目前的教育情况来讲,很少有高校可以把传统的工艺美术作为一种独立的专业的研究方向而进行课程设立,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繁多的工艺美术门类,一个专业的覆盖面是有限的,不能囊括所有的工艺美术门类,另一方面,如果将众多的工艺美术其中的一种技能单独作为专业和学习的方向,其知识技能相对单一,对日后的就业造成的一定的影响,因此高等院校有关传统的工艺美术教育不要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传授,而应该围绕专业化的实践化的工作室展开,不同地域的高等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和特点,对工作室进行合理的规划。除此之外,专业的工艺美术工作室还可以与艺术设计教学充分的结合起来,强化共性基础,打破专业限制,为长时间通过电脑进行模拟设计的同学提供可以动手操作,接触材料制作过程的机会,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要对传统的工艺美术的操作方式进行百分百的还原,教师应该在示范和介绍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教学全方面的向学生展示工艺美术的资料,使之能够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提高认知程度。

三、结语

在科学技术与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当下,工艺美术教育的方法和形式也应该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而变化,一方面向大众普及工艺美术的相关知识,另一方面培养从事工艺产品设计或者是工艺加工的专业人才。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和保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艺美术教育体系的科学性和全面性。只有当人们充分的认识到了工艺美术的文化价值的时候,带有民族元素特色的设计产品才能够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中占据一席之地。只有立足传统工艺文化的精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作,中国的文化创意产品和艺术设计才能够充分的体现出自身的特色和优势。

作者;刘先凤 单位:河南省工艺美术学校

参考文献

[1]张建华.工艺美术教育人才培养方向的现实思考[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

[2]王俊峰,宁国强.艺术设计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3]张建华.莆田工艺美术之古典家具和商业油画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与思考[J].红河学院学报,2012,5

对于工艺美术专业的认识范文3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上海 201808)

摘要:工艺美术中独特技艺的传承对于工艺保护至关重要。工艺美术技能的培养仅靠现有学校的教学显然不够,需要有懂得学校教学的教授和精于工艺的大师共同研究,吸取传统师徒传授中有效的技艺经验,将现代学徒制模式融入整个教学计划,将学校教学与行业需要融合,强化职业能力的培养,从而弥补现有教育模式的不足。

关键词 :工艺美术;现代学徒制;教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2-0135-03

随着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教学技术等一系列问题引起了人们对学习方式的关注,在教育研究方面也从以教为主的研究转向教与学并重的研究。“现代学徒制”正是近年来在对传统学徒制与学校教育的思考和实践中形成的一种新的认识和实践。

“现代学徒制”是为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在学校教育为主体的背景下,反思传统学徒制对学习的重要作用,重新认识潜移默化、言传身教的知识传递,尊重传统的师承关系和生活感悟,注重学生工作能力的培养,提高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是将学校教育与企业岗位需要相融合的教育实践,因此又区别于一般传统学徒制的学习方式。

传统的学徒制诞生于人类早期的手工生产,它与社会的生产技术相适应。徒弟随师傅边干活边学习手艺和知识,经过一些年的学习后成为熟练技工,最终成为行业中独立的师傅。随着社会的进步,学校成为人们学习职业知识和技术的主要场所,传授系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学科理论以及一定的实践技能。然而学校的职业教育注重学科理论体系,职业技能培养的缺陷也显而易见。在技能知识运用上,传统学徒制的学习方式有着学校教育难以取代的作用,尤其是工作中人的经验积累和技术生产环节中独特的技术技艺,专业岗位上师傅的传带指教,甚至手把手的面授点拨,是学校书本教学难以替代的。这种方式有利于加深对职业技术的认知,吸取经验少走弯路。现代教育吸取学徒制经验,形成适应时展需要的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已经成为许多发达国家在职业教育中积极采取的有效措施。

在欧洲,英国从政府层面大力推广现代学徒制建设,并以此作为英国技能教育发展规划的核心进行推广和实施;德国长期实施的“双元制”教学,在职业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中,将职业教育中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个性能力的培养阐述为“关键能力”,其核心是将教学内容成为融入工作过程当中的实践教学。从政府层面到行业协会的管理层面,再到企业和学校的实施层面,对职业能力的培养有着清晰认识并得到落实;我国的职业教育中,现代学徒制日益成为职业教学的重要环节,不同学校不同专业都根据自身的条件,形成了多种方式的教学方式。

我国的工艺美术历经千年的积淀延续至今,离不开师徒相传的传授方式,传统的学徒制代代传承,创造了无数的辉煌。今天,工艺美术专业有了中等和高等不同层次的教育,一批批毕业生走向了工艺美术行业。工艺美术企业也已不再是作坊式的个体生产,技术与产业形成了规模生产需要的效应。然而学校的工艺教育存在偏于美术基础、工艺技艺培养薄弱的现象。尤其是工艺美术行业特有的设计与工艺要求,即在技术运用、工艺环节、材料知识、市场观念等一系列技能知识方面,仅靠现有学校的教学显然不够。特别是工艺美术中独特技艺的传承,对于保护工艺传承至关重要。这些都需要有懂得学校教学的教授和精于工艺的大师共同研究,吸取传统师徒传授中有效的技艺经验,将现代学徒制模式融入整个教学计划,形成学校教学与行业需要融合,强化职业能力的培养,从而弥补现有教育模式的不足。

近年来,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在工艺美术人才培养上大力开展现代学徒制探索,通过产学融合与上海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上海老凤祥有限公司合作,组建“大师+教授”的教学团队,工艺大师领衔教学;在教学内容上,选择更有典型性和针对性的技能项目,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以师徒方式将工艺理论、美术基础、专业技能有效融合,相互依存,对准职业岗位需要,形成了高技能型高素质职业人才培养的教学途径。现代学徒制在实施和探索实践中形成了三年高职期间工艺教学单元的师徒带教和高职后“3+1”模式的全程工艺大师带教等不同的模式,如图1、图2所示。

在工艺美术专业工艺课程中,如玉雕工艺、景泰蓝工艺、漆艺工艺等课程以单元制方式展开,由行业中的工艺专家和学院教师以团队教学方式,根据教学内容展开工艺教学。在技术上按照岗位要求,由企业工艺师主要承担技艺教学。同时需要将传统学徒带教中潜移默化的过程进行明确的目标设定并划分教学环节,通过对各技术环节的提炼和总结,实现典型和关键技艺的有效传授,如玉雕工艺中的出坯步骤和工具运用;景泰蓝工艺中的焊接、掐丝、烧造;漆艺中刻漆、罩漆、打磨等工艺环节等。这些工艺技艺中关键技术,通过来自企业的工艺师和工艺企业的技术支持合作完成教学任务,高职三年中分出不同的专业学习阶段,制定进阶目标,毕业设计则进入企业并配备学院的毕业指导教师,使学生在行业工艺师、学院教授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

高职后“3+1”模式工艺传承班是以高职应届毕业生为对象,经学生自愿报名,择优入取,一年的强化工艺学习,重在提高学生的技艺水平,培养新一代的工艺传人。教学由掌握高超技艺的工艺美术大师承担,以师徒方式学习工艺。让学生在大师带教中学习体验、感受领悟传统工艺的魅力,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突出高技艺、典型性、研究型,使项目教学更加富有层次。迅速提高了学生的技艺水平,让传统工艺的得以传承。玉雕专业课程设置为例,如下页表1所示。

实践证明,学校的工艺美术教学需要有现代学徒制的支撑,实施现代学徒制方式容易而注入内涵要求不易,工艺美术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传统文化精神及样式的多样性,师徒制教学不应仅仅停留于技艺层面传授,更应通过师傅传授加深学生对工艺文化和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学习和理解。从传承方式上看,由于传统手工艺的知识体系有着暗默知识的特征,许多技艺的形成往往源于个人的亲身体验。这些技艺的学习需要通过师徒传授,心手相传,在无数的练习和耳闻目染中达到一定的高度,那些对材料的利用、造型的设计和工艺的处理知识离不开亲身实践中感悟。因此,优质的师资团队是教学质量的保障,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对师徒关系的认知,学生不仅学大师技艺,更要学习职业态度和工艺精神,理解传统文化精髓。工艺大师对专业的追求,技艺上刻苦探索精神以及高标准、严要求会影响学生的技艺提高和学习态度及职业认知,对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学习目标有着积极的影响。大师有责任带教、学员有目标学习为培养传统工艺美术高端人才提供了条件。在现代设计教育培养下的学生,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能手,更需要具备工艺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能力。

现代学徒制的落实促进了行业工艺大师和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融合,有利于提升高职教育的质量,优秀的企业和高端的师资领衔也带动了工艺美术教学质量的提升。产教融合有助于突破学院技术教学条件的局限、形成校内学习与校外产地学习相结合的灵活运行方式,教学形式中形成多样性和个性化的方式。此外,还有利于紧贴行业发展需要,关注技术发展前沿。因此,应突破一般的技艺传授层面,瞄准工艺教学上技术高度和难度上,尤其是工艺与文化并重,教学与发展相关,以及人的塑造和职业精神的认识,立足追求教育本质,突出人的塑造和发展,在技能培养的同时强化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与职业态度,将专业成长、自我发展与社会需求紧密联系,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这是现代学徒制所要求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美)阿兰·科林斯,(美)理查德·哈尔弗森.技术时代重新思考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对于工艺美术专业的认识范文4

关键词:工艺美术 传统文化 中职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a)-0185-01

1 我国民间工艺美术简述

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民间工艺美术是我国众多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是我国历代劳动人民为了生活和审美的需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以手工方式为主创作的工艺美术品,它们既朴实无华、又特点鲜明,涵含着当地特有的民族情感和乡土气质,是反映我国各地乡土人情和风俗习惯的生动教材,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实用价值。在今天,这些具有几千年历史的民间工艺美术仍在各民族的日常生活和艺术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国的民间工艺美术主要来源于普通劳动人民的生活,并且大多来自于民间工艺美术艺人独特的生活艺术视角和审美理解,是民间工艺美术艺人长期对生活的观察和认识后,根据自身艺术经验而创作出来的,因此其作品内容独特,有着与众不同的艺术价值。但由于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我国民间传统工艺美术创作方法多为家族式传承,传播范围小,保护难度大,许多民间工艺美术因此继代失传。所以尽快做好民间工艺美术的保护和继承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

2 民间工艺美术在中职教学中的意义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幅员广阔。各地的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因为历史文化、自然环境、风俗习惯和审美观点的不同,也造就了丰富多彩、特点各异的工艺美术作品。如织染、陶瓷、木器、剪纸、竹编、蜡染等等。民间工艺美术是中华文化的缩影和具体体现,是中华文化中取之不尽的艺术宝库。因此,传承和发扬好这些宝贵的民族文化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中职教育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阵地,根据当地的社会和文化需要,积极开展和设置民间工艺美术课程对于我国民间工艺美术的继承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1 可以更好的传承民间工艺美术文化

在中职教学中,开置民间传统工艺美术课程,可以更好的传承我国民间工艺美术文化,使我国的民间工艺美术得到系统性的保护和挖掘。通过工艺美术教学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民间工艺美术实践体验的机会,培养他们的艺术文化情感,使学生在学习中真实的感受到民间工艺美术的魅力。同时,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工艺美术课程,可以让学生理解民间工艺美术的审美意境,学会民间工艺美术的制作方法,掌握民间工艺美术的创作技巧,使我国民间工艺美术后继有人,从而民间工艺美术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2.2 加强对工艺美术的了解,激发工艺美术的学习热情

在工艺美术教学中,通过工艺美术知识的学习,并组织学生参观和欣赏当地乡土的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可以增强学生对民间工艺美术的了解,更加透彻的理解和认识到民间工艺美术的艺术价值,从而使学生对民间工艺美术产生兴趣,激发他们学习民间工艺美术的热情。

2.3 增强学生工艺美术的保护意识

由于社会的不断进步,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许多传统的民间工艺美术作品的实用价值已经被现代工业产品所取代。再加上我国地域辽阔、民间工艺美术种类繁多,以及过去社会对民间工艺美术一直没有进行过系统性保护,使一些传统的民间工艺美术正处在消失的边缘。例如:竹编这种以前很普及的民间工艺美术,现在就已经很少有年轻人在从事这个古老行当,如果老艺人相继离去,这种民间工艺美术就有可能面临失传。通过民间工艺美术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保护的重要性和急迫性,从而提高他们的民间工艺美术保护意识,增加他们参与民间工艺保护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4 丰富学生的课堂文化生活、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

中职学校生活比较紧张,管理也比较严格。学生在学习中会产生厌学、溜号、逃课等现象。而工艺美术教学内容新颖、课堂氛围生动活泼,学生动手参与性强,因此,可以很好的丰富学生的课堂文化生活,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工艺美术学习要求学生动手能力强,而年青学生的思维比较敏捷,创作思维没有局限性。因此,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也非常有帮助。

2.5 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塑造学生的人格品质

艺术的主要作用是使人身心愉悦、陶冶情操,并对人的性格品质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工艺美术教学能让学生在感受到艺术之美,置身于艺术世界的同时,使学生的思想和情感都会受到积极的影响,进而塑造了学生优秀的人格品质。

3 中职民间工艺美术教学中的几点建议

3.1 做好民间工艺美术的教材编写和课程设置

在中职学校工艺美术教学中,要根据中职学生的自身特点,结合当地民间工艺美术的实际情况来精心编写教材和设置课程。多选择当地一些具有悠久传统历史,对人民生活影响较大的工艺美术和需求进行抢救性继承的工艺美术来组织进行教学。并注意教学内容与就业需求相结合,使学生学习的内容可以学以致用。通过学习既可以熟练掌握工艺美术技能,又能够快速就业。

3.2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工艺美术教学

在中职工艺美术教学中,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避免单纯的灌输式教育方式。可以利用声、光、电等先进的教学设备和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在教学内容上,要注意内容不要过深,少讲理论知识,多进行实践教学。在课堂上要增加学生的参与性和互动性,使课堂氛围生活活泼。比如,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在课堂上进行工艺美术作品创造比赛,还可以邀请民间工艺艺人来传授经验,建立民间工艺兴趣班等实施教学。

3.3 参加企业的实践活动,建立工艺美术实习基地

在工艺美术教学中,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企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企业的实践活动中真实了解到工艺美术的就业需求和就业方向,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为后续就业提供良好的锻炼机会和做好准备。另外,中职学校还可以根据工艺美术专业的教学内容和就业需求,建立自身的实习基地,使学生在实习基地中通过模拟实践的学习,掌握和具备工艺美术创作能力和技能,使中职学校工艺美术教学体系更加完善。

4 结语

民间工艺美术是我国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具体体现,继承好、保护好、发扬好我国民间的工艺美术是当代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应勇于承担起这一历史重任,积极开设工艺美术课程,培养工艺美术人才,为做好工艺美术的继承,促进我国民间工艺美术的发展和传播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对于工艺美术专业的认识范文5

1 背景

高校图书馆为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文献保障,馆藏资源结构应与学校的办学理念、专业设置、师生人数、学科发展相一致。笔者通过分析西安美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的现有馆藏及2010―2015年的文献采购、借阅数据,了解到现有的馆藏结构和读者借阅需求情况,以期为分配有限的文献采购经费、改进文献借阅规则、提高文献利用率、优化馆藏资源提供依据和思路。文中涉及的馆藏及借阅数据,均采集自现代电子化图书馆信息网络系统(MELINETS),统计范围为校本部图书馆馆藏,不包括分校区和系资料室的藏书。

2 馆藏资源结构分析

2.1 馆藏类目结构分析

我院图书馆目前有三??专业书库、一个文学库、一个社科库和一个专业阅览室(五库一室),提供各类中外文图书的借阅。截止到2015年年底,入藏“五库一室”的图书有120,220种、413,193册,其中J、I、K、B、G、H这六大类图书共112,247种、391,375册,占总馆藏的94.72%(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我院图书馆馆藏分类集中、重点突出。美术专业类图书占比接近65%,文学类图书占比达到16%,历史地理类和哲学宗教类图书合计超过10%。笔者接着进行了下位类的分析,分析显示:中国文学占文学类图书的73.94%;历史地理类图书中传记占51.87%,中国史占23.65%,地理占13.34%;G类中教育占43.81%,信息与知识传播占28.86%;语言文字类图书则分为两大部分,常用外国语占61.26%,以英语和日语为主,汉语占34.41%;哲学、宗教类相对分散,心理学占22.50%,伦理学(道德哲学)占20.14%,中国哲学占17.08%,宗教占16.63%,美学占11.74%,欧洲哲学占8.32%。我院基础部开设了中外文学、历史、心理学、美学、哲学、外语等文化课程,加之文学类、历史地理类、哲学宗教类文献是通识读物,对于提高读者人文修养不可或缺。我院图书馆的社科类图书结构基本满足读者需求。

2.2 专业资源保障分析

我院院本部的本科培养涵盖艺术学理论、美术学、设计艺术学的所有专业和戏剧与影视学的相关专业,外加工学门类下的风景园林专业、教育学门类下的艺术教育和学前教育专业,以及管理学门类下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这些专业的教学与科研主要用书在我院图书馆馆藏覆盖率达到100%。笔者统计了我院图书馆艺术类二级类目的馆藏图书(见表2),涉及的二级类目有:艺术理论(J0)、世界各国艺术概况(J1)、绘画(J2)、书法篆刻(J29)、雕塑(J3)、摄影艺术(J4)、工艺美术(J5)、建筑艺术(J59)和电影电视艺术(J9)。

绘画(J2)和工艺美术(J5)是我院图书馆专业馆藏中所占比重最大的两部分,分别占到46.07%和17.74%,书法篆刻(J29)的馆藏量也相当可观,达到9.26%。绘画类图书比重大的主要原因在于绘画是美术专业的基础,也是一个主要的艺术门类,该类图书出版量大,需求旺盛。绘画的两大门类中,国画和油画在我院建校初期就建系,积累了大量图书资源,并且这类图书时效性比较弱,剔旧率低。书法篆刻是我国的传统艺术,相关出版物相当丰富,并且内容不会过时,长此以往也积累了丰富的馆藏。工艺美术类以前以传统工艺美术为主,现在更侧重现代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服装设计、产品设计、室内装饰设计及展示设计等。

2.3 2010―2015年入库资源结构分析

2010―2015年,我院图书馆共入藏新书23,015种、47,117册,平均复本2.0册。艺术类(J)图书中,新书比例达到总量的75.06%,其中绘画类文献(J2)占专业新书的51.02%,且复本数明显高于其他类目。近几年,我院购置图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增加图书品种,降低复本量。艺术类(J)文献的馆藏平均复本量为3.9册,而新书的平均复本降为2册,社科类图书的新书平均复本量也都降到2册左右。我院图书馆加强了外文原版艺术图书和中文精品画册的采购,这类书因为单价昂贵、体量大、不便携带,一般采购1册复本,存放于专业阅览室供读者阅览。从2010年到2015年,专业阅览室入库艺术类(J)图书8,147种、8,522册,这也是艺术类(J)文献平均复本量降低的一个重要原因。社科类图书则因为需求量小,复本量从3册调整到2册。

3 资源利用分析

流通数据统计能够直观反映馆藏文献的利用情况。我院图书馆2010―2015年图书累计借次为478,257次,有借阅记录的图书50,687种、123,016册。2010―2015年五个流通书库入藏图书14,040种、34,916册,有借阅记录的图书8,039种、17,066册,种借率和册借率分别为57.26%和48.88%;无借阅记录的图书共6,001种、17,850册,分别占42.74%与51.12%。2010―2015年入库的图书,其种借阅量和册借阅量分别占借阅总量的15.86%和13.87%。笔者根据一级类目对我院图书馆2010―2015年的借阅数据进行分类统计,发现读者对于J、I、K、B、H五类图书的需求是相对稳定的。2014年我院图书馆因为整体装修,阶段性地暂停过I、K、B、H类图书的借阅,造成2014年这四类图书的借阅率下降,但2015年恢复借阅之后,这四类图书的借阅率恢复到了装修之前的水平。毋庸置疑,艺术类(J)图书是读者需求量最大的,年均借阅率高达84.19%;I类图书的需求量也不容小觑,年均借阅率达到9.46%;历史、地理类(K)、哲学宗教类(B)和语言文字类(H)的年均借阅率分别为2.26%、1.90%和0.80%。绘画与工艺美术类图书是读者需求的主力,2010―2012年二者借阅率几乎相等,各占35%。2013年,绘画类图书的借阅率上升而工艺美术类图书借阅率下降,2014年差距进一步拉大并持续至2015年。其他专业图书的借阅率基本保持稳定。

4 馆藏优化策略

4.1 突出重点,兼顾全局

美术院校图书馆的馆藏建设要求专业类图书品种丰富、覆盖面广,具备多?踊?的学术典藏视野,满足本校各系(部)以及各专业的教学、科研与创作需求。社科类图书为读者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提供了文献保障。同时,馆藏建设要与学校的发展思路相适应,要具有前瞻性。例如:我院专业建设的发展始终与国内外文化艺术发展紧密相连,从建校初期的4个系发展到如今的15个教学系(部),涌现出数字媒体艺术、艺术与科技、文化产业管理等一些新兴专业,这都要求图书馆加强与教学系(部)以及科研部门的交流,调整采购方向,及时补充相关文献资源,使文献配置更符合学校专业设置和学科建设需要。

4.2 建立馆藏评价制度,开展馆藏优化工作

馆藏数据统计与分析不能止步于平均数、一级类目等层面,而是要深入、细化到具体对象。以我院图书馆为例,有些书供不应求,有些书无人问津。影响文献利用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内容陈旧、过时,与本校专业匹配性差,专业性太强、读者范围太窄,复本量太大,书架杂乱等。图书馆应周期性跟踪流通数据,对利用率低的图书及时采取剔旧、减少复本量或调整库位等措施,避免无用信息稀释有用信息;对流通需求量大但馆藏复本有限的文献应及时补充复本,降低拒借率。由于受到采购经费的限制,图书的品种和复本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不能兼得。近年来,我院的图书以集中采购为主,在采购中注重增加图书品种,降低复本量,专业图书一般采购3册,若是经典理论或技法类图书则采购5册,社科类图书采购2册。由于读者对不同类目的图书需求差异很大,所以复本采购可以有更大的弹性空间:对于通识类学科涉及的图书或流通频次高的图书,如国画类的名家画谱,复本量可以扩大到10册;对于专业性特别强、读者很少但又不可或缺的图书,复本量可以定为1册。例如:我院设有考古研究所,对考古类文献有刚性需求,但专门从事文物考古研究的读者数量极少,所以这类图书采购应以1册复本为宜。

4.3 提高读者参与度,积极开展馆际互借

充分利用各种途径提高采访环节中读者的参与度并积极开展馆际互借,也是优化采购、提高文献利用率的有效办法。例如:我院曾有读者表示需要医学专业的书,这类书购买之后闲置的概率很大,如果能从附近的医学院图书馆获取相关资料,既能满足读者的文献需求,又能避免入藏图书陷入零流通的局面。近几年,我院图书馆广泛采取征集读者推荐书目、邀请一线教师参与采购等措施,全面提高馆藏图书与读者需求的匹配度。

对于工艺美术专业的认识范文6

美术史类的课程教学在高等学校艺术设计类专业之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在全国各大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中都有开设。学生在学习美术史论课程的过程中,了解了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发展史当中出现的各种艺术风格、装饰造型,并且在这个过程当中通过了解美术思潮的变迁理解人类文化特质的形成和演变。我们知道,艺术设计专业的核心在于创新、在于创造。而这种创新又常常来源于对世界民族文化特质的了解。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艺术设计专业的创作方式也随之产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软件成为艺术设计的主要创作的工具。学习艺术设计的学生也越来越依赖软件而忽视对艺术素养的培养。但是学生设计作品的水平高低与否却往往并不取决于他的软件操作水平,更重要的是他能否对设计本身有更深刻的理解与思考。一个优秀的设计师一定是具有深刻的对生活的理解和开阔的艺术视野的,只有这样他才可能设计出具有文化意蕴的作品。所以,在国家不断提倡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进行美术史课程的学习可以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积累,让学生了解历史上各种艺术风格的变迁并从中汲取营养,使得灿若繁星的美术作品可以成为学生设计时取之不尽的灵感来源。例如德国设计师冈特·兰博的作品中就借鉴了超现实主义画家马格利特的作品形式,而设计史上极为著名的“红蓝椅”的设计者里特维尔德也是借鉴了蒙德里安的绘画成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标志就是来自古希腊雅典卫城上的巴特农神殿的主立面的轮廓,这个标志非常鲜明地表明了该组织的特性。

2艺术设计专业中美术史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原因

国内各个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中都有开设美术史类的课程,但是目前这类课程所面临的情况却比较尴尬。从20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中国的工艺美术领域经历了一场深刻的观念变革,被认为匠意浓重的“工艺美术”被“艺术设计”这个新名词代替,这场开始自设计概念争论的变革,继而冲击了工艺美术院校的教学模式。设计学科和与其血缘最近的美术学科表现出逐渐疏离的趋势。艺术设计学科自身发展的需求使得学科名称发生改变,但是这种现象却表明了一种不甘受制于人,力图摆脱传统美术教学的影响的思想潮流在设计学科当中的流行。艺术设计学科是一个年轻的学科,它迫切需要建立独立教学体系的愿望有可能会走向极端———这一切使得同属造型艺术领域的艺术设计与美术之间的距离被人为地扩大。在目前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当中,美术对设计的影响基本被降到了最低点,即便在课程改革当中被保留的素描和色彩课也必须在前面加上“设计”二字,以显示设计专业不同于美术专业的教学目标。至于美术史论类课程,目前只有艺术设计学科下设的艺术设计学纯理论方向会把美术史课程作为必修课学习,这实质上反映了美术史教学在设计专业中被边缘化的倾向。长期以来,美术史论类课程总是处于陪衬地位,很多学生对美术史论类课程有偏见,学习兴趣不高。在学习美术史论类课程时,大多数学生都相对被动,学习动力不足,相对于其他专业课上课的时候更容易走神。这种情况对美术史论类课程的教学效果也带来了不好的影响。导致这种现象的形成有很多原因,最主要的有以下几点:

原因一: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美术史论课程师资力量不足。高校美术史论教师的来源主要是本专业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近几年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美术史论专业学生的数量也在不断增长,就业形势整体比较严峻,因此,大多学生都不能进入高等学院从事美术史论教学。同时,有一部分学校虽然有专业的史论课教师,但是却因为艺术设计专业的美术史论课程课时相对较少,教师们为了能够完成规定课时量,常常需要开设多门课程。从艺术概论到美术史再到设计学,以至于只要是理论课就无所不教。这样也就致使他们成了“万金油”,学术方向博而不精。甚至还有些学校让设计教师兼上史论课程,设计教师长期从事实践教学,在史论基础、学术累积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开讲美术史论课程,其教学效果同样难以让人满意。

原因二:美术史课程目前的教学方法比较陈旧。目前大部分的教师还是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教授美术史课程,讲授的内容让人感觉是在口述历史。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比较擅于形象思维,对视觉上有吸引力的具体物象感兴趣,对于纯理论的美术历史的讲述较易感觉乏味无聊。自然比较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如果只用美术发展的历史作为课程的主要内容来教授,往往不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习兴致不高、上课无精打采,很难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必须要强化艺术设计专业史论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师的学识水平决定着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水平。艺术设计专业是一个必须重视实践的专业,艺术设计专业需要具有熟练的专业实践能力并能指导学生设计实践的专业技能型教师,同样也需要具备广博的学识,具有较强教学科研能力的史论型教师。艺术设计院系应出于让教师更加专业化的目的,设置专门的史论课程的教师,让他们专门教授几门在专业上关联紧密的课程。也可以从现有教师队伍当中选择有一定史论基础知识并能起学科带头人作用的专业技能型教师,培训他们系统地学习美术史专业理论知识,使教师学有专长,对教授理论课程产生兴趣。教师对于学术上的热情会感染到学生,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得到提升。不仅如此,在课程结构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中也要做积极的努力,使美术史教学能够和设计实践更紧密地联系起来。

3用启发性教学方法解决当前美术史教学中的问题

工艺美术史课程关注器物的材质研究,注重器物的制作技术的发展演化的历程,设计史课程和工艺美术史课程相互搭配,让学生在人文科学的大构架之中,认识造物艺术的发展规律和表现出来的人类的造物思维的演化。而人类文明对视觉美感的探究过程以及对其间出现的艺术形式的分析和学习的任务该由哪门课程来承担呢?或许不必担心,大多设计院校的基础课中一般都设置了一些实践操作课———素描、色彩等等,但这些课程都是以技法的演示再加上学生动手体验的形式进行的,没有要求教师为他们所讲授的技法在美术史中对应一个合适的位置,同时逼仄的课时数也是不容许的。很明显,当前没有任何一门课程能够替代美术史的作用,美术史课程的缺失会导致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知识结构上的重大缺陷,使得艺术设计学科的学生无法从美术作品中收获灵感和营养。可见,美术史课程在艺术设计专业中的位置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课堂人数多课时少的现实情境之下,传统的课堂讲授的方法越来越显得落后保守,美术史科目自身所具有的繁复浩大的内容体型,复杂的发展脉络也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而失去学习的兴趣。要改变这样的现状只有通过启发性教学的方法,从教学理念方式方法的改革,课程结构安排上鼓励学生进行研究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引导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美术史启发性教学要针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方法与技巧的设计,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敢于取舍,在明确教学目标的要求下,选择有助于学生开拓设计思路的知识点进行重点讲授,其他的可以简要介绍,有一些甚至可以根本不涉及。启发性教学的关键就在于使美术史当中的丰富的作品与设计实践相连接起来,在教学中恰当地设计问题,利用问题因势利导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深入浅出地讲解内容使学生更易于接受和理解美术史中的深奥规律,发现美术作品的实际作用,研究美术和设计的共通之处,了解美术作品的丰富内涵对设计实践的作用,让美术史课程的实用价值真正被开发出来。

4进行美术史启发性教学的方法

4.1围绕设计专题进行课程内容安排

传统的美术史课程通常以时间、地域为单元进行知识点的罗列,这种讲述方式重点不突出,大量知识的罗列也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所以在启发性教学当中我们对于课程结构的设计采用打破传统的方式,开设以艺术风格为中心的模块式的专题讲座。模块式的课程设计易使学生感到新鲜有趣,在知识传授方面重点突出,给予学生的印象深刻,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课程整体安排可以改变以前按时间顺序分段式的美术史授课,注重中西方美术发展过程的对比,将设计和美术史的内容相链接。比如,可以把课程设计为一些专题,例如:中国山水画与设计,传统书法艺术与设计,西方绘画与设计的联系等,或者利用富有个性的标题“动画设计中的巴别塔”、“山水灵性的设计表达”等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设计专业的美术史教学尤其要重点突出在历史当中发展出的种种艺术风格能够对今天产生什么样的实用价值。因此,利用现代著名的设计案例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例如,新苏州博物馆水榭后那堵极富写意韵味的片石假山的灵感就来源于中国山水画艺术,我们可以以这个景观设计案例作为设计与中国山水画艺术之间的一个连接点,发动学生在上百张的传统山水画中去找寻这段景观造型的原型,这比教师单纯的演示图片更能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的积极性。等到他们终于在水墨山水画传统里找到设计师灵感的源流之后,就可以开始介绍中国山水画演变的过程了。当找到最终的谜底“米氏云山”之后,原本让人觉得深奥难解的传统文人画笔墨意趣就有了现实的价值。经过这样的导入铺垫,学生对于水墨和青绿山水画的差异、文人画意趣的争论才会有更多的切实体验。从认知心理学的理论来看,一个人积极自主思考得到的知识,比起他人灌输的知识印象和持久性都要强。在教学活动中用美术作品直接刺激学生的感官,调动他们的兴趣,一定会引导学生主动去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这样就能同时达到既传播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艺术兴趣、提高了学生艺术鉴赏力的多重目的。这样的课堂效果是很显著的,使得每位设计专业的学生、特别是环境艺术专业的学生马上就会体悟到,在从事空间造型艺术的过程中从中国传统山水画艺术中汲取营养的重要性。

4.2发现美术和设计的相通之处

设计学院的美术史课程必须紧密联系设计实践,教师要努力让课程的内容能为学生以后的设计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审美经验。这是追求实用审美统一的设计学科的本质要求,同时也是改革高等教育模式的时代要求。教师要让学生在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分析的同时体会美术和设计的相通之处,这样的教学才能帮助学生在设计实践中实现审美与实用的统一。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的设计过程几乎就是中国书法艺术与当代设计艺术的磨合过程,它的造型设计取自于中国传统书法篆刻,它的造型与色调体现着汉字所显现出来的民族气韵,它的创意对于学习设计的学生来说也是很好的可供借鉴的经验。在讲述中国印章和书法的历史时可以由这个设计实例展开,在有如此优秀的设计作品的提示下,学生会对具有数千年历史的书法艺术产生一种亲切的感觉,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会发现这种中国特有的艺术类型所蕴含的形式审美经验与现代设计有着相通之处,在文化含义的层面的是单纯的字体设计课无法相比的。

4.3在艺术作品之中探索美术与设计的文化内涵

美术史的启发性教学能够使学生了解美术作品的思想内涵,欣赏其中所体现出的形式美感,使美术史成为设计实践所需要的灵感来源。世界设计艺术中有大量经典实例都可以从绘画、雕塑、建筑当中找到形式的来源,也就是说对于设计艺术实践活动来说,中外美术作品完全可以作为设计时的素材库来使用。种种实例都表明了美术史课程可以更好地填补设计与美术两大学科之间的缝隙,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把造型艺术中的经验及时转化成孕育现代设计的营养。教师在美术史课程的教学中既要介绍中外的艺术大师和代表作品,还要讲述大师的成长经历、学习艺术的艰难历程和伟大的人格,在故事的讲述中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启发作用。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想象力、创造力,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人文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