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育健康课程的性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体育健康课程的性质范文1
摘要明确运动技能学习的含义,以及它和基础阶段学校体育的关系,使体育教师能够有系统、有逻辑和有序地教授学生运动技能知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同时对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和建设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运动技能中小学体育
运动技能是动作技能的一种,专指在体育运动特定条件下按照一定的技术要求,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完成某种技术动作的能力。动作技能包括技能的发展、技能的学习、技能的控制三个领域。在我国,近年来在这一领域也开展了一些研究,但多数是从婴儿的成长发育入手,以儿童、青少年的动作发展为研究目标,即从我们所说的学校体育方面开展研究的,则寥寥无几。本文从运动技能学习入手,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提高人的生活质量的角度去探讨基础阶段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性。
一、研究背景
新一轮的体育课程和教育改革以2000年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开始实验为标志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新的体育课改的确有许多理念,有许多新的说法,也引发一些新的思考,带动了一大批研究和探索。新的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在理念上和理论上都是试图推陈出新的,在当前的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践中,却发现有一些不成熟的理论在混淆着体育新课改的精神,不时有一些带有明显错误的理论和说法出现。如“淡化运动技能的教学”。这些错误的理论和本末倒置的做法,其背后有着错误的思想根源和思维逻辑,以及对某些理论的认识之浅。出现这些问题,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的学校体育研究还没有建立起对学生动作技能学习发展规律的认识。多年来,虽然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在课程内容、课程结构、教学方法等方面做过许多研究,对学生健康发展和教学指导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对学生运动技能学习的研究以及运动技能学习对学校体育的教育改革带来的作用如何没有深入思考。也就是说,不同的年龄阶段应该教授适合学生运动技能发展规律、身心健康发展规律、认知规律的体育内容,同时一个年龄阶段和下个年龄阶段间应该有很好的衔接和过渡,另外技能的教授学习过程一定要达到自动化阶段,便于技能的迁移和掌握,学生的运动技能学习也应该体现出顺序性和可预见性。
二、现状分析
我国青少年国民体质连降十多年,这和学校体育有着直接的关系,目前大多数学校的体育课状况不乐观,比如小学上中考的内容、中考上达标的内容等等,为了达标不惜花很多时间去训练加强。这些都是违背运动、游戏、身体锻炼的真髓的。中考的跳绳、中长跑、跳远这些项目的达标只是一个测试指标,只是一个工具,是用来测验学生的体质情况,并不是说开展体育课就是为了达到这些指标。学生想练习的项目不开展,反而去安排一些他们没有兴趣的项目,这样下去会给他们带来心理上的厌恶,对体育这门学科产生歪曲的理解,致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得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几乎无法表达,学生难以有愉快的体验。更严重地妨碍其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养成。
三、运动技能学习
(一)定义
动作行为是美国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内容,它是一个伞术语:包括动作学习(motor learning)、动作控制(motor control)和动作发展(human motor development)三部分。《课程标准》中将运动技能定义为:“在体育运动中有效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包括在神经系统调节下不同肌肉群协调工作的能力”。体育院校通用教材的定义是:“运动技能是指人体在运动过程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运动技能是动作技能的一种,专指在体育运动特定条件下按照一定的技术要求,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完成某种技术动作的能力。
(二)分类
运动技能的学习是程序性学习,从生理学角度来讲,运动技能学习可以分为泛化、分化、巩固学习三个阶段,从心理学角度来讲,运动技能学习可以分为认知阶段、联结阶段和自动化阶段。认知阶段是指练习者学习一项新的技能的最初阶段;联结阶段是指练习者正在完善,还需要一些微小的调整阶段;自动化阶段是指实施该技能几乎不需要认知加工,自动化处理阶段。运动技能的最高阶段是自动化,这是一种过渡学习。将外部信息通过内化建立起来。运动技能是通过身体的练习获得的,是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动作、活动方式顺利表现出来的能力。是一种主观经验的表现,是以一定的身体和心理素质为基础的,是主体对特定运动技术的掌握和表现。在体育教学中,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离不开思维,离不开大脑对运动技能的分析和综合,在分析与综合的基础上,动作表象才能转化为动作概念,学生才能掌握动作要领并进行有效运用。动作技能的学习是以有意学习为主,但其间不能忽略无意学习的存在,相对于有意学习,无意学习是没有计划,没有目的的,在不经意间产生效果。
(三)运动技能学习的重要性
人类动作发展特征的知识也可用于确定一生中其他阶段的动作成熟水平,在教育上它是个非常有用的工具。通过全面理解人在某个阶段的动作典型特征,就能以最有效的方式来提高教育的能力。大家知道,某些动作的发展顺序具有高的可预见性,了解这一发展顺序的老师以这些证据为基础准备课程和活动,以推动学生高效地、系统地按可预见性的发展顺序学习。比如在教学中,以发展的视角观察学生做动作时,教师会考虑是哪些因素使学生达到现在的动作状态,未来他们将发展到什么程度。遗憾的是,因为没有针对儿童少年动作发展的专门研究,所以很难回答学生的“运动技能发展”规律是什么,为什么要在某个年级设置这些教学内容,为什么要在这个年级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等等。
四、理论阐述
(一)小学生身体发展特点
1-2年级的学生骨骼比较柔软,容易变形;在动作的协调性方面,骨骼肌肉有了一定发展,对简单动作有所控制,但小肌肉发育差,所以手部小动作的精确性较差。1-2年级学生的力量发展较差,臂和肩部的力量特别差,反应时间长。3-4年级的学生在动作协调性方面,骨骼肌有了一定的发展,运动觉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对简单的动作有所控制,动作的精确性、灵巧性进一步增强。小学高年级学生开始步入青春发育期,骨骼肌和小肌肉群有了较大的发展,动作的精确性、灵巧性有了较大的发展。
(二)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1-2年级的学生观察事物往往注意事物的新鲜性、有趣性或较为明显的特征。他们以无意注意为主,既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注意力容易分散和转移。他们对美的体验仅仅与事物的具体形象相联系。3-4年级的学生有意注意有了迅速的发展,注意的稳定性有了明显的提高,注意范围也在扩大,逐渐学会根据活动任务将注意力从一件事情转移到另一件事情上。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发生紧密联系,此阶段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包括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5-6年级的学生自我意识开始增强,学习动机仍然与学习兴趣发生联系,但此时学生的间接兴趣有了明显的发展。
(三)初中生身体发展特点
初中生进入青春发育期,他们的体重开始明显地增加,表现为骨骼、肌肉和内脏的发育。而身体各部分的肌肉增长不同步,一般是大肌肉群先增长,小肌肉群后增长,因此,初中生完成运动动作的精确度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四)初中生心理发展特点
这一学期学生的脑神经活动机能的主要特点是兴奋性高,兴奋过程比抑制过程要强。有意识记在记忆中占主导地位,学习目的逐渐明确。初中生对情绪情感的理解更加深刻,因而更易于激发对有情绪体验的事物的学习兴趣,因而在初中阶段学生记忆有情绪体验的事物的水平有很大的提高。
五、教学建议
(一)针对小学
1.小学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阶段,小学阶段的体育课以养护锻炼为重。小学生处于6―13岁的年龄阶段,包括儿童期和少年期,是身体发育的旺盛时期,他们对体育活动具有广泛的兴趣,有着喜欢竞争,喜爱玩耍的心理需要。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变化都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尤其是小学1-2年级阶段,教师选择生动、活泼、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恰当的时候运用情景教学法),以不断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让学生体验到参与体育活动的愉悦感。1-2年级学生是发展基本运动能力的最佳时机,因此通过将竞技内容教学化,发展跑、跳、爬、跃等基本活动能力,通过这些简单的内容教学,使儿童初步掌握各种运动的基本动作、基本活动能力,发展身体素质以及运动感知觉等能力。将各种简单的运动技术动作的学习融于充满乐趣、生动活泼、具有新奇气氛的,以游戏为主的过程之中。
2.3-4年级的学生的体能有了一定的发展,是灵敏、协调和平衡能力发展的有利时机。通过多种游戏发展位移速度和动作的灵敏性;通过多种练习形式(如各种跳跃游戏和跳绳)发展跳跃能力;通过多种练习形式发展平衡和协调能力。他们经过两年的学习,已经学会了一些简单的运动动作,那么教材的选择就要选择那些能够锻炼大小肌肉群的,有组织、简单的组合活动。
3.5-6年级的学生是通过多种多样的练习发展体能(速度、平衡能力),促进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机。体育课程的选择要关注能够提高大小肌肉群控制精细动作能力的活动,还需要特别注意:一、在小学阶段,应少用竞技化、成人化的教学内容和手段,多采用儿童化的游戏内容和练习手段去发展学生体能。二、根据体能发展的敏感期特征,确定在某一阶段水平侧重发展的某些体能。
(二)针对初中生
1.中学生一般在12―19岁左右,在这个年龄阶段包括少年期、青春期和青年期。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在小学阶段发展的基本活动能力的基础上注重发展他们的基本运动技能。初中阶段的学生体育兴趣与爱好已经逐渐集中,开始形成对某一项运动项目比较稳定的兴趣。所以初中的体育与健康课程要减少学生学习运动技术项目,增加某一项目学习的时间,为学生体验某一运动项目的学习、改进、巩固、提高、运用过程提供可能性,利于他们掌握运动技能,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养成自觉锻炼的好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技能基础。另外,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鼎盛期,体能与运动技能有了迅速的发展,具备了较好的学习竞技运动的条件。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对于竞争性、对抗性的竞技运动项目往往比较感兴趣,这些都为初中阶段学习竞技运动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因此,竞技运动项目(如球类运动、体操、田径、武术、游泳)这些课程可以加入到学习计划中去。但是,初中生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体能与运动技能还不能适应竞技运动的要求,必须对所学习的竞技运动在场地、器材、规则等方面进行改造,使之适应初中生的体能要求。
2.小学和初中的区别与衔接
中小学阶段应该要发展五项基本身体素质(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但是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练习的侧重点、强度等应该有所不同。儿童少年时期关节韧带的伸展性大,是发展柔韧素质的最好时期,但是柔韧素质的提高要有一定的力量素质做基础,也就是发展柔韧素质同时结合力量练习。但是小学阶段的力量素质练习应该控制好运动负荷和练习的密度,据力量素质增长的年龄阶段研究报告指出:男生在12―15岁增长速度最快;女生在7―13岁增长最快,所以在初中阶段发展力量素质最好。而儿童少年时期的耐力素质发展较慢,从有氧供能能力来看,男子在12―16岁达到最大吸氧量,随年龄增长在18岁达到最高值,女子从13岁开始增长到最大值,这些数据表明少年儿童具有一定的有氧供能能力,对一般的耐力有一定的适应能力。所以,青春期后期可以采取强度不大的有氧耐力练习。小学阶段的学生可以在游戏中,综合运用已经掌握的各种基本活动能力,去进一步发展灵敏、速度、柔韧、耐力、力量等身体素质。同时,已经获得的身体素质也可以在技能的学习中强化跳、爬、跃等活动能力。
六、结论
(一)体育课要以基本身体素质、基本的运动技术技能为基本教材,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中,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基本身体素质和主要的运动技能要贯穿始终。每个阶段要有基础和重点发展的项目,重视基础性学习,发展基本身体素质(速度、灵敏、耐力、柔嫩、力量),只有基础牢固了才便于日后动作技能的自动化。
(二)重视技能迁移发生的规律。运动心理学中把已有的知识、技能、经验对新学技能的影响称之为“迁移”。如果已有的知识、技能对新技能产生积极影响,能促进新技能的形成,就是正迁移;相反,若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新技能的形成产生消极作用,妨碍新技能的形成,就是负迁移。教师在安排体育教学时,一定要注意到迁移,比如课基本内容前的辅助、分解练习,都是希望产生迁移。同时学习无意学习和有意学习的理论知识,迁移是无意学习的一种形式,是为学另外一个技能服务的。体育教学是一种有意学习,教师有目的地教,学生按计划地学。教师上什么内容、怎么上、怎样安排等都是有计划的,但是学生达到的恰恰是一种无意学习,如课的内容是学习前滚翻,那可以为日后学习前空翻服务,学生不一定知道,但是作为老师一定要知道。
参考文献:
[1]董奇,陶沙.动作与心理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叶利群.课程教材改革探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体育健康课程的性质范文2
关键词 纲要 编订 教学大纲
1问题提出
国家教育部于2002年8月颁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为纲要),《纲要》是国家对大学生在体育课程方面的基本要求,是新时期普通高校制订体育教学大纲,进行体育课程建设和评价的依据。《纲要》在第十八条中明确指出:各高校应根据本纲要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制订教学大纲。可以说《纲要》的颁布与实施,彻底结束了高校体育教学大纲由全国统编的时代,高校体育课程建设将进入一个有据可依,自主发展的崭新时期。
2编订教学大纲着重关注的几个问题
2.1领会《纲要》精神,明确课程性质
在编写教学大纲之前,首先要反复学习和深刻领会《纲要》的精神实质,如《纲要》中贯穿始终的指导思想和教育观念为:健康第一思想、素质教育思想、终身体育思想和学生主体观、大课程观及综合评价观等。在充分理解和深刻领会的基础上,确立编写教学大纲的指导思想。其次,在大纲中要说明体育课程在学校教育、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并详细阐明体育课程的性质,它将为教师正确认识课程性质,把握课程方向提供积极有效的指导。
2.2从实际出发,确立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它决定着课程的方向,制约着课程的内容、方法及评价的设计与选用,因此,在确立课程目标时,要紧紧围绕《纲要》的目标体系,一方面在目标结构设置上,围绕课程目标体系中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五个领域设置目标,既要有面向大多数学生的基本目标,又要有针对部分特长生和学有余力学生的发展目标,充分体现目标设置的个性化;另一方面,课程目标还应从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譬如场地、设备、器材等物资环境,校园文化背景和体育氛围等,学生的生源背景,包括学生来源和不同学生的职业准备等特点;另外还要充分认识高校体育与中学体育的衔接问题,以及大学生终身体育需要等问题,使课程目标真正体现“健康第一”思想、素质教育思想和终身体育思想。
2.3探索与创新,构建新型课程体系
历史与现实表明,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发展运动技能、培养锻炼习惯,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更多地依靠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参与。《纲要》还指出:应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这一新要求的提出,为高校体育课程结构改革提供了一个广阔发展的空间,为此,围绕《纲要》编写大纲,一定要打破原有的课程结构设置,结合学校体育教学设备条件、师资队伍结构和学生实际情况等,尽可能地开设灵活多样、适应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新型课程,构建体育大课程结构体系。
2.4由学生发展需要,选择课程内容
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首先要分析现行课程内容与新《纲要》课程目标之间所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其次要通过优化重组课程内容,使其适应和满足新课程目标的需要。由于新课程的目标指向已拓展到“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五个领域,课程目标也已从原来单一的“生物学”范畴扩展至“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多个范畴,并且《纲要》还要求依据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科学性与可接受性相结合、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等五项原则来确定课程内容,因此笔者建议,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充分发挥体育课程教学的多种教育功能、健身实用功能和实践性强等特点,有意识地将健康教育与传统体育教学内容相结合,将体育文化的相关内容和大量具有终身体育性质的项目,以及具有民族性和地方特点,符合学校和学生实际,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纳入课程体系中。值得注意的是,大学体育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接轨点,在此阶段,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运动技术技能,更要向学生传授体育健身的知识与方法,指导学生科学锻炼,培养学生良好的健身态度、能力和习惯,使其在大学时代就具备丰富的健身知识,掌握科学健身的方法,形成正确的体育意识,并通过实践充分体验健身的乐趣,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基础。
2.5淡化绝对评价,改进优化评价方案
《纲要》对学生评价的指导思想已由原来的重鉴别、甄别、选拔功能转向重强化、激励、发展功能,评价的内容也由重运动成绩转向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内容涉及到体能、知识技能、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合作精神和情意表现等五个方面。评价的方式也由教师唯一方式转向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三结合的方式。为此,在学生体育学习评价的内容与方法上,要改变以运动技术及运动成绩为主要衡量标准的办法,适当增加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及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自觉性等内容的比重,尤其要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考虑学生个体差异,灵活规定一些项目和考试标准等,同时要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智慧和创造能力,设计和制订出科学合理的体育学习评价方案。
3结语
综上所述,自主编订《体育》课程的教学大纲,要充分领会和贯彻《纲要》精神,从一切为了学生发展需要出发,进一步明确课程性质,设置合理的课程结构,结合本校和学生实际,选择教学内容,改进和优化学生体育学习的评价方案,为完成《纲要》课程总目标提供的必要保证。
参考文献
[1] 滕子敬.体育与健康课程为什么要目标统领学习内容[J].中国学校体育,2002(05).
体育健康课程的性质范文3
关键词:学校体育;模块选项教学;问题与原因;解决办法
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过程中,模块选项教学是反映一个地区新课改实施效果最重要的指标。模块选项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但是随着教学实践的不断推进,地区的实际情况不同,在多种因素影响下,模块选项教学的一些问题也显现出来。本文探讨了六盘水地区高中阶段体育模块选项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措施。
1.存在问题
1.1对体育课程性质、教学理念的误解
有人就将其片面的理解为“体育”与“健康”的结合体,认为体育课程性质消弱或者改变,体育的目标方向随之发生改变,相应的实现手段和内容也应当改变,体育课程的学习不能再集中在身体认知上,而应当以健康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为主,或者至少要加强健康知识的学习[1],这种认识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学生身体练习时间的减少。《新课标》提倡“以学生为本”,即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通过兴趣的引导帮助学生掌握一、两门运动技能。但是部分学校将“以学生为本”解读为“以学生为主体”,迁就学生的主观意愿,将“满足学生兴趣”作为体育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抛弃具有显著提升学生体质、发展学生意志品质的教材,取而代之选用容易被学生接受但是效果并不明显的教材作为必修内容,如表1所示:
从六盘水市19所高中学校开展模块选项教学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在六盘水市地区,模块选项教学的工作做得不好。在调查的19所学校中,其中有12所还持“等待、观望”态度,没有一点实施的行动;4所学校已经在部分班级内进行尝试,而全面开展的只有3所。
1.2 学生学习内容的重复、需求错位
体育模块选项教学给予地区、学校更多的自,各地区、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开设相应的课程,允许学生在某个系列的某个模块中获得学分,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机会去学习自己喜欢的项目。但是,实际调查的结果显示,在操作过程中,部分学校限于场地设施、师资等资源缺乏,导致同一模块不同层次的内容出现设置重复,或者仅在教学手段、练习方法上稍作变化的问题,如表2所示。在7所学校中,提供给学生选择项目最多的是篮球、排球、田径,其次是足球、武术、乒乓球、羽毛球,对于网球项目,还没有一个学校开展。由于运动项目的传统性很强,无法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这就导致了学生不得不在相对枯燥的氛围内打转。
模块选项教学模式的出发点是满足学生的需求,然而在选项的设置上,却没有从学生主体需求出发,具体表现为:学校开设项目较少,基本集中于田径、篮球、排球、和健美操项目,难以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求;一般学校都规定了必修项目、男女生限选项目,学生选择范围小;即便是学生依兴趣爱好选择了自己喜欢的项目,但是一部分学生要么因为班级人数太多,要么因为开班人数不足,只能换项。违背意愿的做法使学生的积极性受挫,模块选项教学的初衷不能实现。
1.3体育模块选项教学开展不均衡
在六盘水市地区,对于体育模块选项教学还没有全面得到实践。在对7所学校开设体育选项课的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从高一至高三都开展的只有2所,其余的只有在高一或高二年级中开展如表3所示。
而且,被调查的7所学校中,对于“选课”形式,在全校进行选课的只有1所学校,年级内进行选课的2所,班级内进行选课的2所,“二课锻炼”的只有2所学校。
2.原因解析
2.1对基层体育教师关注的缺失
模块选项教学的提出,其实是对一种文化的倡导。“一种文化要成为一种普遍遵循的方式,作为文化主体的人就必须自觉地对旧有文化否定才能实践,否则人只能处于客体地位”[2]。体育教师年复一年用同样的教案,教同样的内容,这种几乎不加变化的工作方式形成职业经验,而且这种职业经验足以让他们应对职业生涯。新的模块选项教学方式对习惯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体育教师来说意味着工作方式的颠覆,同时也意味着自身教育观念、知识能力的解构和重塑。教
师职业经验与模块选项教学的错位导致教学质量和效果难以提高。一方面,一些项目饱和的教师不得不开设自己不熟悉的项目;另一方面一些项目因没有相应专项教师而不能开展。从高校体育专业培养来看,虽然也进行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但是体育专业毕业生的知识技能与现实需要仍有较大差距。而处于基层的一线体育教师,出于种种原因,自发、主动地进行课程的探索与改革显得热情不够、信心不足。而上级部门安排的新课程培训却又多集中于课程改革的技术层面,缺乏观念教育以及知识技能的培训。
2.2体育器材、场地设施不足
六盘水地区是一个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政府对学校体育的投入仍然难以满足学校体育发展的需要。从表4中不难看出,在19所学校中,认为体育器材充足的只有1所,而体育器材、场地短缺或非常短缺的有4所以上,基本满足上课所需和勉强应付上课的占绝大部分。体育器材和场地的不足,给体育选项教学带来很大麻烦。
2.3学生频繁换项
布鲁纳对兴趣与学习重要性的阐释是模块选项教学的理论基点。根据体育兴趣的中心趋向性:学生在低年龄阶段对户外活动有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这种广泛的活动兴趣会慢慢趋向于一个中心兴趣,这个过程通常发生在初中阶段及前后的5年时间中[3],也就是说高中阶段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兴趣的不稳定性,主观上有换项的意愿。模块选项教学的实施为这部分学生提供了条件,从而造成许多学生在不同模块不同水平间自主选择。适当的换项不会对教学产生影响,但是如果学生换项频繁或者换项学生人数过多,就会产生学习内容出现重复和间断的问题。
2.4 过分强调体育安全
学校、体育教师担负着教学育人的职责,也承担着保护学生人身安全的责任。由于模块选项教学课程内容的复杂性和教学组织的松散性,从模块的设置到体育课堂的教学,体育安全问题备受学校、教师的关注。如果一所学校具有开展某项课程的条件,而且该项课程也颇受学生欢迎,但该课程安全系数相对不高,或者安全防范条件过于复杂,那么该项目会被学校舍弃,这进一步缩小了可供选择的课程内容。同时,由于部分学校将安全责任推卸给体育教师个人,“安全第一”的认识主导了体育教师日常教学安排,体育教师为了减少因安全事故所承担的责任,在教学内容的选择、组织教法上处处以安全为出发点,降低要求、降低难度,从而影响了体育室外课正常的教学。
2.5目标体系的软化
改革实际上是一种行动的调试过程,行动的调试应以改革目标为参照[4]。高中模块选项教学的目标由课程目标、领域目标、水平目标形成一种递进关系的目标体系。其中领域目标由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构成,是整个目标体系的核心,在目标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5个目标中,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是新课标的特色,但也正是这2个方面缺乏比较客观和成熟的评价指标,很难通过量化的手段评定,是地道的“软”目标。教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除非某个学生特别突出,否则一般教师都会一视同仁,可以说这2个目标没有起到甄别、评价、指导的作用。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相对应的另外3个目标,因为有具体的评价指标被称之为“硬目标”,如运动参与根据学生出勤情况评定,身体健康参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运动技能根据技术规格、水平。然而在这3个硬目标中,新课标又提出“不过分强调运动技能传授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不苛求技术动作细节”之类的要求。这其实是弱化了硬目标的指标评价作用,其性质由“硬”变“软”。
3.优化措施
3.1 吸纳基层体育教师参与课程设计
自上而下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是在国家基础教育改革政策推动下的一种从属行为,并非源自体育课程实践主动性改革。由于从属性质,在改革的依据上多以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论为指导,而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论又多以文化课现实为依据。文化课中存在的“教材中心”、“学科本位”等问题在体育课中反而不明显。现实的偏差是导致模块选项教学诸多问题的产生原因,因此在选项教学的设计、实施过程中,模块的制定者、决策者,应深入到体育教学一线,亲身体会课堂教学实际情况,并且吸纳基层体育教师参与到体育课程改革的设计中来,这是完善体育模块选项教学的基本要点。此外,一线体育教师也应结合模块选项教学实践,主动探索模块选项教学理论,为模块选项教学的调试提供理论支持。
3.2完善基层体育教师再教育机制
在模块选项教学中,基层体育教师是将理论付诸于实践的主体。教师的观念和素质直接决定教学的质量与效果。但是中学教学环境的相对封闭性限制了体育教师各方面能力的提升。当变革要求体育教师以新的观念、新的教育方式去思考和教学时,基层体育教师更能体会到再教育的作用。因此,需要加大对基层体育教师培训的力度,使基层体育教师充分理解《新课标》的理念、性质,明确模块选项教学的目的、意义。
3.3加强体育安全教育,明确体育安全责任关系
在学校的教育体系中,体育课与其他科目相比属于高危项目。体育的学习、练习伴随着各种不确定因素,但是不能因为体育活动的危险性就因噎废食。加强体育安全教育,加大体育安全防范措施才是明智之举。另外,对于备受学校、家长、体育教师关注的体育事故责任问题应该事先寻求法律专家咨询,各方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安全为基础明确各自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史曙生.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健康教育化”倾向[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5):662-664,667.
[2] 邓国良.体育新课程改革阻力的文化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33(6):113-116.
体育健康课程的性质范文4
摘要: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大学生当作教育出发点和归宿点,把大学生看作具有独立个性的教育主体。因此,在体育的教学管理中,要实现科学的“人性化”的教学管理要在体育课中做到:体育教师自身素质的“人性化”; 课程性质的人性化的“人性化”;体育教学目标和内容的“人性化”;体育教学评价标准的“人性化”;体育教学组织管理的“人性化”。
关键词:人性化;高校体育;思考;意义
一、高校体育教学人性化的内涵
人性,即人们共同具有的一般属性,它是以人的生存为基础,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共同特征。人是价值的中心,是被思考、被审视、被爱的对象。人性化是指个人的内在发展、自由和责任的统一,是其得到充分发展的标志。
高校体育教学人性化是指教学能从大学生的身心理特点和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特征出发,既体现了以生为本,教师尊重大学生个性自由和对他们的人文关怀,也实现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从而营造出一个师生教与学之间的良性互动氛围,使得教学者的自主性及学习者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发展,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体育教师自身素质的“人性化”
在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共同参与,互相影响,互相激励,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和引导学生完成体育教学计划。体育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与否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学生的人性化观念,教师的人格魅力和个性风采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体育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建立一种新型的、和谐的、合作的、朋友式的关系,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尊重每个学生的自尊与人格,同时还要教育学生之间要互相尊重,要满足学生合理的需要,共同完成高校体育教育的目标,使高校体育教育更加人性化,更富有人文的气息。
学生比较尊重有成就的,品德高尚的教师,学校要逐步实现大多数学生能得到自己所尊重的教师来任教。因此,提高教师的政治和业务素质,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强化人性化体育教学观念,学会运用人性化的体育教学方法和手段贯穿教学的全过程拭目以待。
三、课程性质的人性化的“人性化”
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培养的目标和课程的设置等系列的问题,传统的体育课程性质从单纯生物学的角度,以培养学生的三基为主,忽视了人作为社会成员的社会性、文化性和历史性的特性和本性。新《纲要》的课程性质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指出了课程的性质是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实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提高体育素养三个主要目标。强调体育课程是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突出了学生在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主体性原则,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思想即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充分体现了在体育教育中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的基本教育理念;充分体现了活动和运动是人的本性特征,体育教育寓教于动的课程特点,使课程的性质更加人性化和实际化。
四、体育教学目标和内容的“人性化”
体育教学的目标的人性化是指体育教学要以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的基础上,满足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和对体育的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交往能力,促进学生建立终身体育意识,从而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的体育教学目标。课程目标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又要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
体育教学内容要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考虑学生的可接受程度,要因材施教,展现个性,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要求在体育课的教学内容中要有健身性与文化性、选择性、实效性、科学性。要丰富体育课的知识层面,扩大体育课的研究领域,文化含量和实用价值,体育内容要与人文性相融。教学方法的使用都要充分尊重学生健康、价值、兴趣的选择,尊重学生的个性体现与身心发展规律。
五、体育教学评价标准的“人性化”
人性化的教育观念不是选拔式的教育,它是全面面向大众学生领域,充分发挥学生个性与特性的教育,是注重全体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的教育。人性化体育教学也应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选拔式的体育教学评价。以往的体育评价是全国统一的体育教学大纲标准《大学生体育达标标准》,追求评价结果的绝对客观性和数量化。缺少的就是主观评价与“人性化”评价标准,这种评价标准表面上看似乎是公平的、平等的,但具体落实到每个同学的身上却是不平等的,因为每个人有每个人不同的个性特点与身体情况不同,导致评价的不全面。因此,教育要承认学生存在个体的差异,体育教学评价要体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性,使体育教学评价不会成为学生的包袱,而是应成为学生的动力,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绩,同时明确自己的不足和努力的方向。
六、体育教学组织管理的“人性化”
将“人性化”植入体育教学中,是对教学管理的一种辅助和填充。然而在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体育教学忽视了最重要的的教学理念――以人为本,主要表现在:主体上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主体的差异性,过分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我教什么你就学什么的死板教学模式、僵硬的教学管理方法。方法上注重灌输教育,忽视了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主动为学生服务。把教育的单向对应当作合理的教育期望行为,忽视了大学生的能动性、主动性,也忽视了大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通过自身思考进行积极判断、理解的重要性,表现在体育课中就是缺乏欢快愉悦的体育教学气氛。因此,在体育课中要实现“人性化”的管理,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权利,让学生自主的去体会,给学生更多的发言权,尊重他们的人格。教师要和学生站在平等的立场上,视学生为朋友。根据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我们教师应该提倡平等的师生关系,要做学生的朋友,消除学生面对老师所产生的敬畏感,在友情、师生情融洽的气氛中进行体育教学的管理,一定会使学生身心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高。
七、高校体育提倡人性化教学的意义
1.时代的要求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高校体育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与21世纪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及模式相适应,当前,我国大学教育理念正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教育方式正从知识殿堂向生活实践的回归。同样,高校体育教学也要顺应这一时展要求,观念要实现从“强身”向“健身”转变;内容要实现从“达标体育”向“生活体育”转变。让人性化贯穿于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从而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实现教学效果和育人质量的提高,体现了当代素质教育思想、个性化教育思想和终身体育思想。
2. 教学对象的需要
体育教学对象是学生,他们是课程的主体和中心。学生的能力提高和身心健康发展需要是教师首先必须考虑的关键问题。原因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大学生与中小学生相比,不单年龄大、身体的生理心理机能更成熟,而且,他们的体育基础更为扎实,自学能力更强,思想更活跃,思维更开放。另一方面,当前大学生群体以独生子女居多,他们的自主意识和独立性更高,目的性更明确。他们进行学习不只是为了掌握知识,同时也是为了自身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其真正意义是为了他们今后生活质量、生命质量的提升。
因此高校体育教学更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实施人性化教学,实现从整齐划到灵活多样弹性转变:从输入教育式到引导式创新式转变.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在高校体育实施人性化教学是适应知识经济时展的必然要求.它不但能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还能够健全学生人格,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但由于传统观念以及教师自身素质因:素的影响,严重制约了高校体育人性化教学的进程。因此,加强体育教师专业理论学习,转变观念,全面提升教师素质,积极开展高校体育人性化教学的研究是最终实现高校体育人性化教学的根本保证.也是促进高校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动力所在。
参考文献:
[1]郭冬生.构建人性化教学管理制度[J].中国大学教学,2005.
[2]何红英.人性化教育观在体育教学中的探索[J].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
[3]曲宗湖,杨文轩主编.学校体育教学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
[4]阎亚林,郭捷.试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人文性[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
[5]钟启泉,张华.世界课程改革趋势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谭华,李勤.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J].体育学刊,2003.
体育健康课程的性质范文5
摘 要 本文主要针对传统的高中体育课程评价单一而导致课程评价功能的不足,着眼于高中体育课程的整体观,提出体育课程的评价应涉及体育课程编制与实施的各个方面,并结合《体育与健康》新课标,分析探讨对体育课程的理念、目标、结构以及学生和教师等方面进行评价的意义和方法。通过研究与分析,摸索高中体育课程教学学生学习评价方法。
关键词 高中 体育课程 评价
一、研究背景
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而且也是素质教育的主要手段,近年来对高中体育课程教学评价的研究是目前高中体育教学的热点问题。高中体育课程教学评价是通过系统地收集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运动情况、体育教师教学情况以及学生课堂中的身体锻炼和表现等信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方法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
二、高中体育课程评价的发展概况
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决定了体育课程是在学校教育中落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主要途径,要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必须在体育课程目标的确定,体育课程的设计、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和体育课程的组织实施、课程评价等各个方面,都体现“健康第一”的要求,以促进学生身体机能水平、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教育部在1978年制定并颁布的《全日制十年制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和《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对体育课考核标准有具体的表述。由于各地的情况和条件不同,在试行中如不符合本地情况,可参照大纲中的项目标准,制定出本地区的考核项目和标准。我国传统体育课程的评价基本上是一种终结性评价,它的基本性质是在公平、公正的旗号下,用统一的运动成绩考核作为对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及课程实施的主要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在实施中常常是教什么,考什么,偏重于生物性的评价,评价内容也与教学目标脱离。它既不可能全面的反映课程目标的要求和学生学习的结果,也不能很好地发挥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而且很容易挫伤由于遗传等客观原因造成的运动技能学习方面存在困难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不是评定学生健康状况的最佳手段。可以这样认为:传统的评价方法由于比较简捷而便于教师的操作,但不是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的好方法。
三、体育课程评价的具体表现
长期以来,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对于学生的评价大多是以鉴定为目的的终结性评价,这种评价已不能适应新课程下对普通高中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主要表现为:一是评价功能单一,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选拔、鉴定功能,忽视其教育、改进、反馈与激励的功能;二是评价标准单一,评价的内容过多地限于学业成绩,很少涉及学生的多元智能,更少提高到情感、思想、心理、能力等层面上;三是评价的主客体单一,始终呈现“他评”的特征,忽视了被评价者的作用;四是评价的时效单一,过于强调终极性评价,忽视过程性评价等,所以,这种评价难以全面、系统、准确地对学生的个体发展状况进行跟踪评价,不能体现学生的动态发展变化。
以人为本,就是要从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学生的实际出发,满足他们的合理需要,相信学生、依靠学生,从而促进所有学生在不同程度上的个性化的发展与提高。所以,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有助于满足普通高中学生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创新精神的需求,提高对学生发展性评价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新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对体育课成绩考核的表述是:“考核评定成绩的方法,主要通过教师对学生的观察、测验,并参考学生自我评价和同学间相互评价的意见,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采用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等级评定。教学内容中,凡可进行定量测验的(主要是跑、跳、投等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应进行阶段性的测验,认真记录成绩。这些记录是判断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发展的依据,也是了解和评价学生身体健康状况以及身体综合素质的参考数据。强调学生自身发展和进步的幅度,进行综合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补其所短,激励进步。特别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体弱学生的特殊情况,使每个学生都有前进的信心,每学期评定一次成绩,每学年进行一次综合等级评定。”
四、对体育课程评价的建议
综合国内外体育课程评价的发展概况,我个人认为在体育与健康课程评价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精心制定体育课程学习目标。体育教师应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任务、教学目标,结合体育课程本身存在的特点和学生个体体育发展的不均衡性等特点,在教学之初就应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设立个人进步的目标,目标的制定要切合实际,要本着“跳一跳能够摘着桃子”的目的,制定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目标。第二;体育课程评价的全面性。体育课程评价可从学生运动成绩的提高幅度,身体指标变化情况,以及学生对体育活动的态度、基础知识掌握、努力程度,协作精神等方面进行评价。评价可采用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互评等形式。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会更客观、合理,再者,自我评价本身,就是一个学习体育、关心体育的过程。第三;突出课程评价内容的重点。评价要注重体育情感等非智力目标的评价,如体育态度、意识、合作创新精神等,这些因素对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有很大的影响,也是现代体育教学的中心价值趋向。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2.
体育健康课程的性质范文6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11-0248-02
摘 要 体育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体育也理所当然地是高中教育的组成部分。关键是高中学生的体育是不是具有基础教育(或称高层次的基础教育)的性质。这里仅从高中学生的体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来论述高中体育的基础性。
关键词 锻炼身体;身心健康;素质教育
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是根据社会和教育发展的需要,对原有的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进行的带有质变的扬弃过程。 体育课程改革涉及到体育、教育和社会情境。它的核心部分就是体育课程标准的实施,这一过程是复杂的、系统的和整体的,整个体育实施过程有着许多不可预期性和不确定性,这与影响体育课程实施因素的复杂程度是明显相关的。从体育课程本身上来说,它包括体育课程自身的价值取向、新旧体育课程在观念、方法和组织评价等方面的冲突,体育教师的支持程度及素质基础、体育课程改革给体育教师与学生带来的利益、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保障力度等。从外界影响因素来说,它包括学生家长、各类媒体等对体育课程改革的认可度与宣传的力度。从整体上来说,体育课程实施就是调和影响体育课程实施诸因素,平衡体育课程标准与实施情境的关系,建立体育课程新文化的过程。
1 全面锻炼学生身体,增进学生身心健康
在初中体育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和基本运动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 展。
2 掌握体育的基础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使学生进一步获得体育、保健的基础理论知识;
掌握从事体育锻炼、体育娱乐、卫生保健和其它社会体育活动的必要技术、技能与方法;
增强学生的体育、保健意识,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的体育、保健能力。
3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陶冶学生情操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教育,提高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 的组织纪律性;
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创新、合作和应变能力,以及自立自强、坚毅勇敢、顽强拼搏和开拓 进取的精神;
培养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和文明行为,使学生建立健康的审美观点,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
4 体育是高中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体育也理所当然地是高中教育的组成部分。关键是高中学生的体育是不是具 有基础教育(或称高层次的基础教育)的性质。这里仅从高中学生的体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来论述高中体育的 基础性。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在讲到《基础教育的紧迫任务是实施素质教育》一文中指出:“体育是素质 增长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忽视体育。健康的身体既是良好道德素质的载体,也是知识的载体,抓智育 没有载体不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没有载体也不行。重视体育不只是要求学生有一个好身体,还要通过体育培 养良好的身体素质、优良的品质和心理素质,体育对于促进人的和谐发展是不可缺少的,也是不可替代的。” 体育和健康不能等同,但是健康是离不开体育的,体育的功能也首先是为了健康,为了体质的增强。因此要提 高包括良好的身体素质在内的国民素质,是离不开体育的,任何忽视体育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是不完全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