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课程改革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小学课程改革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小学课程改革

中小学课程改革范文1

但在现实教学中,有这样一些现象值得警惕,那就是有“自主、合作、探究,活动、对话、交流”之名而无“自主、合作、探究,活动、对话、交流”之实,这些有其名无其实的现象表现在哪些方面?又该如何进行解决呢?

一、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现象

(一)把“自主”变成“自由”

新课程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于是有的老师便陷于无政府的泥潭,课堂教学陷入了无目的、无计划、无组织的状态。如强调把阅读时间还给学生,有的教师上课便让学生自己看书,由学生一看到底,由原来的“满堂灌”变成了“满堂看”,新课程教学在这些老师手中变成了“放羊式”教学。“自主”教学成了“自由”学习。这些做法,表面上看学生获得了自主的权利,但它太过随意性的弊病,不可避免的会导致学生形成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更别说完成学习任务了。

(二)把“合作”变成“合坐”

新课程教学强调学生合作学习,通过协作、交流,产生思想碰撞,相互启迪,取长补短。有的老师一有疑问,无论难易,马上布置几人一组,坐在一起讨论,特别关于数理化的一些定义、公式、定理有些是人类几百年的成果。在一堂课让我们学生探究出来,根本不可能。讨论的时间又不去把握,有时讨论时间过长,学生最后变讨论为聊天;有时时间过短,有的学生还没有进入合作学习的状态,小组合作学习就在教师的要求下结束了。讨论的效果又从何谈起呢?

(三)把“听会”当“学会”,把“讲完”当“学完”

“听懂了没有?”“听懂了!”教师心满意足,自以为学生学会了。这样的结果往往是“课上懂”,“课下懵”。这是因为,听懂和学会是两个概念。听懂,只说明理解了,明白了,离会做、知识的迁移、能力的形成还有一段距离、或一段相当大的距离。有人说中国和美国的中小学教育最大的区别是中国中小学教师一堂课结束给学生画上了一个句号。美国中小学教师一堂课结束给学生画上了一个问号。把听懂当学会,是造成课堂低效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教学媒体运用脱离教学实际

为了使自己的课堂教学体现现念,有的教师每课必用课件,认为只要使用了课件就是新课程教学。要么请人制作,要么网上下载,出发点是好的,但由于对现代教育技术掌握的不足,运用经验的缺乏,缺少对媒体资源进行有效的加工和整合,课件脱离了本地学生的实际,脱离了教师本人的教学实际。以至在课堂教学的实际运用中,出现了应有的资源没有,不应有的却出现了,甚至出现了由课件牵着鼻子走的现象。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完成。

二、解决偏差和失误的对策和办法

(一)加强培训,强化研修

农村中小学新课程改革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个人积淀不足,缺乏对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理论全面、深刻、系统的把握,缺乏较高的文化修养和业务能力,才造成课堂教学驾驭能力低。近几年来,上级领导也看出了这个问题,山东省教师暑期远程研修在每个暑假开放平台,让广大农村教师在网上加强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理论学习,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和业务能力,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作为学校的管理层,不妨采取研修、考试、实践、评估的方法来促使教师进步。

(二)课堂教学一定要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特色教改之路

在我们学习名师,记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句话的同时,我们也要记住“淮南为橘,淮北为枳”的古训,记住自己的土壤和气候,要对名师、他人的教学进行研究,进行消化,吸取有益的东西,科学的“移植”。要结合自身的实际,积极的研究理论、积极的研究教材、教情、学情、教法、学法。对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到了烂熟于心,了然于胸,工作起来才有可能得心应手,少出偏差。开创一条适合自己的新课程教学改革之路。

(三)及时反思,及时调整

任何事物的发展规律都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也是这样。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陌生到熟悉,由实践较少到实践较多,由偏差较大到偏差较少,由经验不足到经验丰富,这是一个动态的螺旋上升过程。我们及时从学习理论中汲取营养,从学习名师、学习同行中汲取经验,调整我们的教学。然后再实践再反思、再学习、再调整、再实践。对于教师本人来说,及时做反思笔记,做学习笔记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四)与时俱进,及时更新知识结构,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中小学课程改革范文2

一、要体现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本人觉得应努力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根本。教学目标是教学中必须考虑的要素,它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因此教师在预设教学方案时,首先在认真分析学生和客观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的教学目标,具体规定学生在一节课结束时的学业行为。具体的目标是否达到,往往需要通过一些测试材料来反映。一些课中的联系实际上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检测的作用。

2、学习素材的合理选择――保证。如果说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一步,那么精选有利于开拓学生思路,丰富学生感知的学习素材是保证教学有效性的前提。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在选择和准备材料时,不仅要看它是否现实的,有趣的,还要看它能否更好地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即还应考虑其目的性、实效性、客观性。

3、教学方式的巧妙运用――关键。确定了准确的教学目标,选择了合理的学习素材,我们不能不考虑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获得的学习方式的选择和运用,因为这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4、思想方法的恰当渗透――灵魂。一个人思想方法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曲折的发展过程,在小学阶段,思想方法是人由自然向社会人过渡的主要时期,是学习掌握课堂教学的重要阶段,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有其特殊的作用和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把教学思想渗透到教学课堂。

5、教学资源的及时捕捉――生成。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身边的生活情景和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因此我觉得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就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提高教学的有效措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有效性。近年来,由于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引入教学论的研究,有人把教学过程看作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一个信息传输和交换的系统,研究对教学过程进行最佳控制,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苏联巴班斯基就是一个代表。他提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基本标准,第一是效果,第二是时间。他强调花费较少的时间、精力以达到最大的教学效果。为此,在教学任务、教学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手段、教学进度、家庭作业都要实行最佳的、合理的选择。他把这看作对现代课堂教学的最重要要求之一。

目前国外小学数学教学也十分强调这一要求。苏联《小学数学教学法》强调要选择最适合具体教学条件的教学方法,认为在苏联教学法问题当中,居首位的仍是避免儿童的课业负担过重的方法问题,而提高教学效果的主要潜力基本上应当在改进每一节课的质量方面来找。美国全国数学教师联合会关于八十年代《行动计划》,也提出必须把既讲效果又讲效率的严格标准应用于数学教学。近几年我国小学数学教师也在注意提高教学效率问题。

例如有的教师提出“向40分钟要质量”,“充分利用每一分钟”,并采取了一些措施。如,第一,如何确定目的要求,突出重点,把有限的教学时间用在刀刃上;第二,如何充分估计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潜力,尽量在已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类推,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能力,又节省时间;第三,如何根据目的要求、知识的难易以及学生的基础恰当地确定作业的质和量,做到有针对性;第四,如何尽量组织全体学生进行各种活动和练习;第五,如何加强对学生的了解和检查,充分利用教学过程中教学反馈信息的作用,及时调控教学过程,以便以最合适的方式和速度进行有效的教学;第六,如何根据所教的课题和学生从不同教案的比较中选择最佳教案,避免教学中搬用参考资料上的教案等。这些问题都值得很好研究,总结经验。

2、利用学生生活资源,扩大教学空间。几十年来,我国数学课堂被深奥的数学内容充斥。要合理的优化课程资源,给师生留出适当的时间与空间,让教学回旋余地充足。《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因此,在日常教学中要深入研究教材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要素和契机,广泛收集现实生活中相关材料和问题,创造生动活泼的实践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实践、亲身体验的积极性。

3、加强小组合作,提高教学有效性。小组合作学习,顾名思义是一种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性”学习,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并相互进行交流,把小组中的不同思路进行优化整合,把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共有的成果,以群体智慧来解决问题的一种互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重在提倡教师充当导演,学生当好演员,巧妙地运用师生、生生、小组与小组互动,把编导与演分离。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原有的“权威一服从”关系变成了“指导一参与”的关系,把大量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相互磋商,彼此分享,创造一种积极互赖的关系,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

课堂是教育教学改革最终归属与落脚的地方,正如一位教育局长所感叹的说:“新课程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新天地,但要真正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境界,却还有无数个‘结’等待着我们去解。”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方法和途径很多,但任何方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教师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并持之以恒地贯穿于课堂内外。也许,刚开始的课堂从表面上看是朴素无华的,但它根植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符合现在课程改革的理念,是真实的、有效的。在课程改革不断迈向深入的过程中,数学教师要自觉解读理念的实质,借助自身的不断反思,通过课堂实践的历练,真正走出课堂教学的种种误区,才能创造出“真实、开放、有效”的绿色新课堂。

中小学课程改革范文3

由于对科技教育诸多方面现况的探究都必须从其所属的“课程标准”入手,所以在对日本中小学科技教育的现状概况作出介绍之前,有必要先对日本整体的学制及其各学段“课程”的标准作一了解。众所周知,同我国一样,日本采取的学制也是6-3-3-4制,即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学4年,高中以上的学段分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所以,这之后的学段存在着普通高中———普通大学和职业高中———高等职业学院两条轨道。另外,日本的教育体制也是采用中央集权制,其最高的教育主管部门———文部科学省会对小学、初中和高中各个学段分别制订出专门的课程标准,也即前面提到的《学习指导纲要》。日本的《学习指导纲要》(后简称“纲要”)通常会每隔10年修订1次,最近的两次修订就发生于如前所述的1999年和2008年。2008年最新版的“纲要”自2011年起,在日本各地的公立小学中全面实施,初中及高中则将分别从2012年和2013年开始实施。

在日本小学学段,目前已经开始实施的“纲要”中科技教育的课程内容,仅涉及绘画、制图、模型制作等,这类似于在我国小学学段所开设的美术、手工以及劳动技能等课程的内容。相较于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初中课标———将这一学段的科技教育划归“物理”、“化学”、“美术”等相关的学习领域,日本初中学段的科技教育则被划归为“技术•家庭”的学习领域。对此,可以参见日本2008年初中“纲要”关于“技术•家庭”学习领域整体课程目标的表述。“了解生活当中基本的、必要的科技知识和技能,深入理解生活与科技的关系,培养具有创造力、实践力的生活技能和态度。”“技术•家庭”学习领域关于“技术”课程的“纲要”目标陈述,则更加可以佐证以上的论断。“通过实际操作和体验式的制作学习活动,了解,掌握‘材料的加工’、‘能源的转换’、‘生物的培育’,以及‘信息科技’相关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对科技、社会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有更深入的理解,养成能够正确使用、评价各种科技的能力和态度。”十分明显,日本初中学段的科技教育极为强调科技教育与日常生活科技的关联性,及其教育成果的实用性。

由前述可知,日本高中及其以后学段涵盖着普通教育及职业教育,所以高中“纲要”中的课标也就分成了普通课程与职业课程。其中,在普通课程中包含有语文、地理、历史、公民、数学、科学、体育、艺术、外语、劳动技能、信息以及综合活动等方面的内容。这些课程中部分被设定为基础必修课,大致占高中毕业学分的一半,其余学分则可由各校根据自己学生的情况和需求,开设各科目程度更深的选修课程。诚然,日本的普通高中并无类似于其初中学段的“专门”科技课程,当中只有科学、信息(情报)类课程,包括“物理科学”、“信息社会”、“信息科学”等有关科技的课程⑦。较于我国高中学段的课标来看,其课程的总体规划,在与生活的关联性及其本身的实用性方面无疑是“略胜一筹”的。

随着历史的推演,日本中小学科技教育在课程方面经历过两次较大的改革,这里主要以初中科技教育课程改革为例作出说明。在日本1989年版的初中“纲要”中,技术课程包括有木材加工、金属加工、电气化、机械基础、信息技术、植物培植,等等。此时,初中一、二年级的学生必须修满70个学时方可获得学分,三年级的学生则必须修满70~105个学时。到了1999年,“纲要”中的技术课程将过去的木材加工、金属加工、电气化、机械基础、信息技术等整合成为“技术及制作”课程,并且把原来列为选修项目的信息基础课扩充为“信息与计算机”课程。此时,一、二年级的学生仍然必须修满70个学时才可获学分,但三年级学生的学时数则大幅度缩减为35个。2008年版的“纲要”则又将1999年被整合成技术与制造的课程给予分割,重新划分成为材料与加工、能源转换、生物培育,以及信息相关技术等四大主题。

从1989年到1999年,技术类“纲要”的变化比较明显,其课程架构除了由传统工艺教育转变为偏向科技素养教育的内容以外,也对信息与计算机课程的重要性给予更加清晰的阐述。同时,还对其学时数给予相应的增加。这样的改变,是由日本整体经济与社会环境的变迁,加之“双休日”政策的实施,宽松教育理念的普及,及受到当时美国科技教育思潮影响而导致。日本2008年“纲要”的修订,则是基于对宽松教育理念及其结果的回顾和反思,把原本被缩减了的“技术及制作”课程内容重新拾回、拆解,并扩充为“材料与加工相关技术”、“能源转换相关技术”及“生物培育相关技术”等三大主题课程。“信息与计算机”课程也整合了计算机基本结构和计算机语言等基础认知的课程。针对网络时代的要求,而加入信息伦理及数字化作品的设计与制作等课程。由此,凸显有关信息通讯伦理等方面的议题在当今科技教育课程中的地位。

综合上述对日本科技教育课程在不同年代的比较分析,可以比较容易地归纳出其课程改革的三个特点

第一,课程改革把工业技术取向转变为科技素养取向。很明显,日本科技教育“纲要”修订较大的一次转变发生于1999年,由重视技术及职业培训的工业技术教育,转变成为以培育国民科技素养为目的的科技教育,传统的实际操作活动比例大幅降低,课程内容也变得较为宽松和浅显。到了2008年,“纲要”虽把原本被整合的技术与制作课程比例再度提升,并修正出较为具体的课程架构,但主课程内涵与精神却没有太大的变化。#p#分页标题#e#

第二,科技教育的教学重点在于日常生活实践技能的养成。目前,日本的科技教育还是以培养国民日常生活必备的科技素养为主,这一点由其所设计的材料加工、机具使用、作物栽培与信息运用等课程主题即可明确,这样做旨在使学生具备生活必备的科技能力。应当注意的是,此种教育并没有特别强调科技课程与科学、数学等领域课程的连接,而是强调通过做中学的方式,来重视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和各种具体技术的训练,对于科学技术学理性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似乎不大强调。

第三,科技课程规划以初中学段为主,没有与小学以及高中学段连贯起来。日本的科技课程以初中学段为主。小学学段虽也有绘画、制图、模型制作等相关课程,但并未开设独立的科技课程。高中学段在普通高中仅设科学、信息课程与之关联,没有连贯的科技“专门”课程。所以,小学、高中学段除了一些零星课程外,学生仅能通过在“学和时间”中的研究型课程来进行相关专题的学习。

前述就日本科技教育的发展历程、现状与其课程的改革以及特点进行了叙述和简析,以此可以对我国中小学学段科技教育的实施、改革和发展萃取出以下几点启示。

加强课程内容与生活实践的联系。目前,我国的科技类教育课程中充斥着一些晦涩不易学或者与学生社会生活脱离较远的内容,这样不仅不能让学生学到实用的知识、技能,也很难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日本中小学的科技课程在很多方面都与社会、日常生活的实践紧密联系———这就是为什么日本会成为科技大国的原因之一。同时,也是其科技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之一。在我国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师应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改变以教师和课本为唯一知识来源的状况,让课堂变得更加社会生活化。同时,还应鼓励学生尽量利用课外时间,在社会、家庭、大自然等各种本真的生活场景中,去获取“实际”的科技知识和技能。

在某一学段建立较完整的科技教育课程“标准”。借鉴日本的科技教育改革,我国的科技教育改革也应有计划地进行科技教育内容、课程标准及能力指标的相关研究,以建立起科技教育发展的基础。日本在进行课程改革之前,相关部门都会对适合于国家整体情境的课程架构作出一定的评价,在此基础上再作微小的修订,但国家整体教育及课程架构却不会轻易地大幅度变动。我国科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必定需要经过长期且严谨的教育改革研究,由此找出真正适用于本土情况的科技课程架构,进而在软、硬件等配套条件和措施方面进行有效调整。

中小学课程改革范文4

关键词:中职学校;市场营销;课程改革

中职学校的市场营销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理论课,在培养中职学生营销能力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多年来,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营销类人才一直是企业的宠儿,尤其对中职学生来说,从事营销工作是体现学生个人能力和职业潜能的主要途径。但近年来,网络营销兴起,多种营销模式相继出现,对中职市场营销课程教学形成了很大的冲击。如何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适应社会发展,加快课程改革步伐,培养出适销对路的营销人才,是值得我们深思和探讨的问题。

一、当前中职学校市场营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定位出现偏差

中职学校沿用多年的人才培养方案对市场营销课程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定位过于笼统,导致教学针对性不强,教学依旧停留在理论指导过多的层面。过去的理论对市场营销概念的阐述很抽象,导致师生很难找准培养和学习的目标定位,以至于学生仅有营销理论,却难以在实战中运用,学习效果体现不出来。

2.教学模式落后于时代需求

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实践技能是教学的中心目标。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模式必须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围绕学生就业开展教学、组织课堂,使教学紧紧联系实际,以实战代替理论教学,以技能代替理论学习,培养出满足市场需求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3.教师素质较低,不能满足教学需求

这里所说的教师素质较低,不是指教师的知识少、教师的基本素质差,而是指教师满足教学需求的实践能力不够强。营销工作绝不是纸上谈兵,更不是夸夸其谈。中职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师往往缺乏实践锻炼,多数教师都缺少开展营销的实际经验,尤其在网络时代,更是成了营销的门外汉。因此,必须提高教师素质以推进教学改革。

4.市场营销教学的实践问题

中职学校普遍缺少市场化的营销实践基地,学生多数是在毕业前实习或者在教学中实习,校内实习场所难以满足教学的需要。尤其是在网络时代,对层出不穷的营销模式更是缺少必要的跟踪和研究,而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有一定时间的实战演习,营销不能缺少经验的积累。种种原因造成现在不尽如人意的实践,必须得到改善和扭转。

二、对市场营销课程改革的思考

如今,市场经济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以电子商务为核心的网络经济彻底扭转了传统的营销模式。要想适应时代需要、满足市场需求,就必须对市场营销的课程及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1.明晰中职人才的培养定位

中职学校培养的就是面向一线岗位的技能型人才,既不能过多地讲授理论知识,把知识积累和理论研究放在首位,也不能只强调实践而放弃理论学习,把握二者的平衡是非常关键的。中职人才定位影响到教学模式、教材选用、教学方法、教师培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因此,分析当今社会对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明晰人才培养目标是基础性工作。

2.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由单项的传授改为双向互动式教学,向课堂要效果,逐渐建立起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尤其要注意吸收以电子商务为核心的网络经济营销理念,紧跟时展步伐,把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应用到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启发式、发现式、范例式、活动式、问题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手段,与时俱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

3.重视教师的素质提升

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职业学校的“双师型”教师,实践性强的课程更需要从业人员具备相应的实践能力。对学生营销实践活动的指导能力应成为教师考核和录用的重要标准,在现实教学中,我们也直接聘请从事市场营销工作的人员现身说法,面对面地传授经验。优秀的教师团队是培养出来的,必须要经常地为教师提供参加培训的机会,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技能。要积极创造条件让教师走到一线,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充实实践经验。

4.强化对学生的实践技能训练

中小学课程改革范文5

关键词: 中职学校 单片机课程教学 教学改革

目前,许多中职学校都开设了《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因为随着微电子及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单片机以体积小、功能强和性价比高等特点,在工业控制、通信技术等领域获得了广泛应用。掌握好单片机技术,对中职生工程素质的培养及职业技能的提高都大有益处。现在,这门课程已成为中职学校电子类和计算机专业的必修课。

单片机课程是一门理论性、技术性、工程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它要用到程序语言、串口通信、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等基础知识,同时又具备学科本身单独的知识体系。目前的单片机课程教材理论体系严谨,教师教学思路清晰,教学多以理论课为主,实践课为辅。课堂教学按照教材内容的编排顺序、相关知识的逻辑关系进行,但中职生往往感觉内容枯燥、概念抽象、指令难记。这主要是因为中职生缺乏编程语言及计算机结构的相关知识,再加上刚刚接触数字电路,很难入门,更谈不上对课程产生浓厚兴趣。同时,大部分教师的教学方法通常以讲授为主,缺乏直观形象的实际操作。这些原因导致学生普遍认为单片机是电子专业所有专业课中最难学的一门课。因此,中职学校的单片机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根据现状及中职生的特点,中职学校的单片机课程教学应“突出重点、强化实践”,确立重在应用的教学目标,大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理论学习以够用为原则,主要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单片机课程应从理论知识传授为主转变为以专业技能培训为主,努力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与行业岗位需求紧密结合,提高学生毕业后直接上岗的能力。

下面,我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就中职学校单片机课程教学改革谈谈自己的思路。

一、教师要选取合适的单片机教材,选择通用型强的单片机型号。

有关单片机技术的教材种类繁多,鉴于中职生的学习基础薄弱,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及学校的设备配置选择一套合适的教材。另外,单片机技术发展非常迅速,目前至少有50多个系列、300多种型号,但其核心功能基本相同,因此,在教学中应选择通用性强的单片机型号。比如,MCS-51系列单片机结构简单,学生容易掌握,教师易于教学,且与生产实践密切结合,适合中职单片机教学。

二、针对本课程的具体特点,改革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单片机课程内容抽象,学生较难理解,在讲解单片机的理论知识的过程中,计算机虚拟仿真软件演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设立虚拟仿真实验室。虚拟仿真系统应用于单片机教学时具有以下优势:1.组织单片机实验的环境简单,只要有电脑即可进行。2.绘制原理图、编制程序均在软件上实现,程序执行中各元件的运行状态直观明了,调试方便。3.由于只涉及软件,不会有硬件损坏的问题,可以避免由于设计错误而导致的硬件投入浪费。因此,在单片机教学中引入Proteus和Keil C编程调试软件,应用多媒体,能在课堂中完成软件、硬件的调试和系统集成等内容的教学。

三、利用单片机实验开发板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单片机教学的实验开发板应用十分方便,线路连接简单,而且目前已经集成了键盘、流水灯和LED显示器等通用设备,可以进行多个基本项目的实训。通过开发板的学习实践,运用项目教学法进行多个项目的操作,不仅能让学生熟悉并掌握单片机及其设备的硬件知识,而且能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单片机P0-P3口、串口通信和中断控制的工作原理等非常枯燥和专业的理论知识。当学生完成实训项目后,会有强烈的成就感,从而对以后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不仅解决了单片机课程讲解时的内容枯燥、概念抽象、指令难记等问题,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结合多学科进行综合实践。

很多学生在学习了单片机课程后,即使掌握了单片机知识,但还是不能融合其他课程的知识进行综合应用,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将其他课程的知识与单片机的相关内容联系起来。比如与Protel课程相结合,要求学生利用Protel设计开发板的PCB图,并制作出PCB开发板,同时自己动手焊接所有的元器件,然后进行系统调试。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享受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更加熟练地掌握Protel知识,更加熟悉元器件之间的硬件连接,对数字电路、模拟电路的工作特点更加了解,对单片机C语言有更深入的认识,锻炼各学科的综合实践能力。

五、采用开放实验教学,加强校企合作,开展实践观摩。

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进行校企合作,使实践教学不只停留在校内实验室进行,这样也将企业的优势资源服务于教学,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单片机知识的实用性及应用的广泛性。这样的企业顶岗实习,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为学生将来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也可以聘请企业专家进行知识讲座,这样学生既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向专家请教,又能开阔视野,提高学习积极性,还可以结合自己的职业规划,为将来的实际工作提前做准备。

六、改变教学评价方式,积极开展技能竞赛,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单纯以掌握理论知识和通过考试为目的,而应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最终目标,让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和技能。针对专业特点与岗位需要,精心选择与实际应用密切相关的实训项目,并采用企业标准,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各小组自行编写项目实施方案。这样,由于对教学效果的衡量采用了更客观的企业标准,不仅能促进教师不断进行自我学习和提高,紧跟社会需求和行业要求,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从而缩短中职学生的知识结构与社会需求的差距,值得广泛推广与借鉴。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实操技能大比武,积极开展技能竞赛,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练,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锻炼学生的实操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当前中职学校单片机课程较为普遍的考核方式是期末闭卷考试和单独实验项目的考核。单片机重在应用,这种考核方式很难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全面、综合地反映教学效果。单片机课程的教学评价应突出课程的应用性特点,主要应侧重于对学生的编程能力、分析能力、调试能力及综合运用能力进行考核。我们可以采用比较科学的考核办法:平时考核+实践技能考核+综合能力考核。平时考核占30%,包括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和平时测验,作业和课堂表现侧重于知识的掌握,平时测验侧重于知识的运用。实践技能考核占30%,包括实验、企业实训和技能竞赛,在每个模块的项目实践过程中,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能力考核占40%,包括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两部分,理论知识考核采用“试题库”形式,实行开卷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器件的掌握和理解情况,实际应用部分教师根据学生完成的准确性和熟练程度现场评分。这种考核形式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和融会贯通能力,超越了一次期末考试决定结果的传统考核办法,在贯彻执行过程中效果较好,反映出了学生的真实水平。

参考文献:

[1]金杰.单片机技术应用项目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2]耿长清.单片机应用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中小学课程改革范文6

【关键词】中职学校;药剂学;课程改革

一、课程现状

随着中职教育改革和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从教十几年来,《药剂学》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课,所拿教材一改再改,难度不断降低。然而我们在校学生文化课的水平也是一降再将。尽管我们想的是学生水平再低到专业课时也该学了。但是我们所看到的现象是“上课睡倒一大片,你尽管讲,我依然我行我素”。这种现象使得我们老师上课非常犯难,老师自身所带来的不仅是体力、脑力的疲倦,更是心理上的一种压抑,没有满足感、成就感。这样就使得老师上课的随意性加大,想讲哪里就讲哪里,讲到哪里算哪里。学生的现状、教师的授课都局限了教学的向前发展。这样教与学之间就更加显得矛盾重重。

二、分析原因

1.学生的生源。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教育资源的不断增加,使得初中阶段基础稍好一些的学生都涌向高中,争取大学学历。那么不言而喻来到我们中职学校的学生基本就是些“差生”了。据上课过程中向学生了解,他们大都在初二已经就放弃学习了,毕业证都是“混”得。连最基本的单位换算都搞不清楚,如何让其去生产药品?

2.教材的问题。尽管我们的教材为适应学生的需求一改再改、难度一降再降。而我们的学生看到的还是“天书”。《药剂学》课本的编排职业教育特性不是很强。缺乏趣味性。只能做到“见其物不见其人”,没有做到“以人为本”的要求。

3.部分教师没有改革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部分教师依旧本着以不变应万变的思想,还是老一套教学方法,我讲你听,不懂就问。可曾想十年之内学生换了多少届,教改体系改了多少回,十年前学生的文化素质和十年后根本就是两回事。这种教法怎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从何提高呢?

4.评价体系和现状不相适应。目前学生的学业评价依然采用应试教育的测试手段,一考定结果。本来没听懂,考试再给个不及格,这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这种评价已经很大程度上不适应现在的学生学习状况。只能削弱学生的信心。

三、改革设想

(一)关于课程内容

《药剂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为了真正让现在的学生做到学以致用,学习过程中应多增加一些实训项目。

1.多一些参观学习的机会。利用课余时间经常带同学们去与药剂学相关的行业参观学习如医院、药店、药厂。让学生熟悉自己日后的工作环境,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便于学生与所学理论知识相联系给其一个感性的认识。

2.增加实训课程比例。文化基础薄弱的学生感性认知要好,尽管在教改过程中已经推行的理论与实训的比例是11,但我认为根据学生的情况,《药剂学》课程自身的特性比例可以提高到13。尽量把教学理论中过多、过繁的内容删掉,少讲原理,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过程尽量让学生独立完成,包括开始的仪器设备检查到结束时的仪器设备清洗。这样在实验中让学生多想、多练可以直观认识我们所要学会的东西,同时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校外顶岗实习。校外顶岗实习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技能,锻炼学生的毅力和意志,开拓学生的思维、调整学生的心态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校外顶岗实习可以弥补校内实训设备和场所的不足,可以使学生在浓厚的职业氛围中锻炼和培养自己从事和胜任这一职业岗位的能力。使他们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升华,能力在实践中增长。但要注意这一过程应循序渐进。

(二)关于教师

我们的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不是学生适应我们,而是我们适应现在的学生。从课本来说,我要走出课本,作为教材的再创者。不管是理论教学还是实验演示都要找到其中的亮点,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习兴趣。从自身来说,我们专业课老师应该做到教改所提倡的“双师型”教师。自身本身就是实践理论双具备。这样才能让你的学生信服,才能让学生看到他们的出路。

(三)关于教学方法

在中职学校我们应走出“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为中心”这种传统模式,变成“学生为中心”的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丰富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主动构建起自己对药剂学的认知结构,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听课。这也就必须求助于现在先进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比如我在讲授片剂的制备时,这样来进行讲述:首先提前让学生从家中收集一些常见的片剂,认知这些片剂的类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多媒体将目前常见的片剂类型展示给学生加深印象。之后将学生所带来的片剂捣成粉末,问学生如何就可恢复原状。从此引导学生学习片剂的制备过程,用多媒体直观的将这一过程表述清楚。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兴趣学习。

(四)关于教学评价

目前由于中职学校生源状况。我们的最终评价不是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自信心,也不是要从其中筛选学习状元。我们需要的是一线操作人员、技能型人才。所以我们的评价应该更加重视学生的参与,重过程、轻结果,给其信心,成就其成功。应把过程性评价放在首位,并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比例应在73.只有在评价时牢记职教特性、课程特性,同时结合学生的情感态度进行,以此来推动学生的学习动力。

总之,中职药剂学课程改革必须让老师的教学与学生的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使我们的药剂学教学更加符合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及需求,唤醒学生对药剂学教学的学习兴趣和喜爱,逐步扭转其学不懂、学不会、不愿学的现状,为医药行业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让其在医药领域发挥一技之长。这样也就体现出我们药剂学教学在中职教育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