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美学特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设计美学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设计美学特征

设计美学特征范文1

关键词:儿童文学书籍;插图设计美学特征

书籍插图设计是指插在文字中间帮助说明文章内容的图画,是运用图形表现的形象,按照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相统一的原则,根据文字的内容和含义,来形象化、具体化地表现文字的艺术精神。恰当而精美的插图设计能够准确、明朗地表达作者的意图,表达文字虚无缥缈的充满想象力的精神内涵,能够帮助读者更清楚地解读文章和升华文章,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和视觉上的艺术享受。

儿童文学书籍对于成长中的少年儿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其人生观的正确引导,其阅读能力的提高和审美水平的提高都非常重要,因此,儿童文学书籍不仅要讲究文字内容的质量,在插图设计上也同样要注重品质。因为图形这一感性形象比文字更能让人记忆深刻,更能给人以艺术的感染力。但是,很多儿童文学书籍的插图设计都或多或少的有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有的粗制滥造,严重影响着书籍的美感和销售,也影响着少年儿童的阅读和审美。这些质量低劣的图形不仅起不到好的作用,而且会给人以非常不好的印象,尤其是对于成长过程中的阅读量比较大的少年儿童。他们非常喜欢插图设计,如果儿童文学书籍中没有插图,那么他们一般不会购买,有插图还要有自己喜欢的风格,少年儿童都非常喜欢美好的事物,所以,插图设计应具备特定的美学特征,其审美功能应该非常明确,让小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享受到文字的优美,还能享受到插图设计的艺术美,提高其欣赏文字和图形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水平。因此,插图设计师应该认真对待儿童文学书籍的插图设计,认真研究其美学特征和插图的表现形式,分析少年儿童的喜好,提高插图设计的品质和艺术水平,才能得到少年儿童的喜爱。

一 目的性与制约性

书籍插图设计是一种视觉艺术,其设计的本质在于有效地传递信息。传递信息作为第一位的使用功能是比较单纯的,审美性即艺术性是在使用功能的基础上,为使用功能服务的,所以插图设计的目的性非常明确,设计主题是什么,为什么而设计都是有明确目的的。由于书籍插图有很强的目的性,因此,再美的插图设计,如果图不达意,不具备正确地传递信息的功能,也就不具备存在的价值和审美的价值。

二 实用性与通俗性

书籍插图设计不同于一般的绘画作品,纯艺术的绘画作品是画家自己真实情感的自由发挥,不受任何限制和约束。而插图设计却有很强的目的性,有增强书籍内涵、品味和美化书籍的作用,最终目的是为了便于销售。插图设计的主题应该明确、信息传递应该正常,其书籍的影响面应该广泛,感染力应该强烈,引起小读者的记忆应该深刻,这都是插图设计实用性的表现。书籍插图设计受到文字内容的限制,是文字内容的具体化和形象化,是为小读者以及社会大众和特定的群体服务的,是为了书籍的销售服务的。

优秀的书籍插图设计,能使小读者巧妙地铭记于心,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那么它就有了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在当前快节奏的商品社会里,书籍插图设计是为小读者和社会大众服务的,就应该做到通俗易懂,雅俗共赏。设计师要在熟悉书籍内容的基础上,创意既要有巧妙的构思,又要让不同阶层不同文化层次的小读者看得懂,既要有艺术情趣又不费解,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既要独特精到,又要让小读者轻松接受。审美情趣既要有时尚性,又要符合小读者的审美观念和审美心理。

三 形象性与直观性

视觉形象具有积极的感知功能,书籍插图设计应充分地发挥其感知功能,把设计信息形象地给以比较准确的表达。成功的插图设计能通过画面的视觉形象产生良好的刺激,给小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小读者在轻松地阅读文字和欣赏插图画面的过程中快捷地理解书籍内容和作者的表达意图。书籍插图设计的形象性与直观性可以使小读者有身临其境的亲身体验和心理感知,使小读者能够快捷而准确地了解书籍的功能和特点,把一些用文字难以描述的情感或形象通过直观的形象清晰地表达出来,使小读者能够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明确的印象,促进小读者了解书籍内涵和增进对书籍的亲切感和信任感。

四 审美性与趣味性

书籍在很多方面影响着小读者的情感、观念和审美以及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在本质上是起着引导和教育作用的,具有精神美育的力量。插图设计虽然不同于纯绘画作品,但是它实际上还是一件艺术作品,只不过是有明确目的的作品,它照样要具有强大而正确的审美功能,让小读者在阅读和欣赏的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和提高审美能力,同样要具有让人愉快的趣味性,让人在轻松而兴奋的过程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暗示和教育。所以,插图设计的审美性和趣味性尤其重要。不具备审美性和趣味性的插图必然显得粗糙、低劣、品味不高,没有情趣和艺术氛围,不能有效地引起小读者的注意,使小读者产生共鸣,更不用说使小读者得到美的享受和提升审美能力等等。

五 多样化的表现形式

书籍插图设计师根据书籍内容的文字描述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想象,采用合理的方式表现出来。艺术形象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从繁多的表现形式中选择最贴近书籍内容的表现形式是颇费周折的事情,也是插图设计师需要仔细研究和推敲的过程。比如,绘画表现形式是最常用的一种方式,也是儿童最容易接受的一种方式。绘画表现形式包括不同绘画工具的表达方式,如用彩色蜡笔、水墨、钢笔、彩色铅笔、水粉和水彩以及油画棒等等,都能表现出不同的质感和审美情趣。具体形象用什么方式来表现,比如用写实的方法、漫画的方法、儿童绘画的方法、装饰绘画的方法、民间剪纸的方法等等,都能表现出不同的艺术品味。每一种形式都应该按照形式美的发则来进行设计创意,尽量做到功能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做到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

设计美学特征范文2

关键词:线;线性美;产品设计

0 前言

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我们可以将线分为直线和曲线两种,线是一切形象的基础,是构成所有的形态基调的重要因素,线条不同于色彩,在自然界中并不存在的,但不同的线带给人们的情感各不相同,在人类科学和文化的各个领域中大量使用。

1 线的属性

严格意义上的线条是不存在的,线条来源于自然界,是人类在自然界进行创造性活动而创造出来的,在自然界并不存在纯粹的、抽象的线条。我们在视觉上形成的线,其实都是由面或体构成的,只是由于视觉关系,我们将物体进行抽象,对物体进行概括。[1]

线条是人类的创造物,反过来又线条又能引导人反观自身,能激起人对它的赞赏和愉快的审美。线条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在人类设计文明中,线条能很好地体现出人们的情感。人们在创造性活动中赋予线条不同感受,当人们看到某些线条就会激发出相应的情感,直线和曲线给人的感受也就各不相同。直线给人的是一种有力度、刚直坚硬明确的感觉,具有现代感与稳定感,是男性的象征。曲线则富有女性特征,给人柔和、优美和弹力的感觉。在曲线中,几何曲线,几何曲线有椭圆曲线、抛物曲线、双曲线等种类,其给人弹性、严谨、理智、明确的现代感觉,同时也带有机械的冷漠感;自由曲线则给人是一种自然的、优美的、跳跃的线形,自由曲线能表达出丰满、圆润、柔和,富有人情味的感觉。

2 线的美学特征

在中国传统艺术中,人们是一个不断追求美感的过程,也是追求线的艺术的过程,线是进行艺术创作的主要手段和方法,在中国的传统艺术中如中国的建筑、园林、陶瓷、雕塑、纺织以及绘画、书法、舞蹈、音乐等都是以线条作为人们主要创作手段,通过形的变化来追求线的艺术。[2,3,4]书法以线条作为艺术语言,堪称线的舞蹈,在绘画中线条是主要造型手段,绘画和书法可以直观的体现出线的艺术。在雕塑中常常表现出许多与绘画在表现形式上的相同或相似的线条,在装饰和浮雕上采用流动的线条来塑造雕塑的气韵。在建筑中,通过互相配合的线形来构成建筑的艺术形象,通过造型轮廓线和形体内的各种装饰来体现出线的特征。在中国文学和音乐上,文学主要通过线性叙事和白描手法间接的体现出线的艺术,音乐主要通过线来描述听觉艺术的旋律之美。雕塑、建筑、舞蹈以及园林艺术等通过在艺术形象和精神上抽象和概括来体现出线的存在与韵味,虽然没有像书法和绘画那样直接用线条形式体现出线的美感,但通过线条艺术的流动性与节奏感,能创造出一个新的艺术世界,把线的这种特征称之为线的艺术,把其审美特征称之为线性美。

3 线的美学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线条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是最具有抽象性与概括性的造型手段,几乎在所有造型艺术中,都有线的痕迹。由点生成线,线生成面,再由面生成体,线在设计中具有丰富的表达语言,通过线形的变化可以表达出产品的特征,体现出产品的体量和风格,同时线条也是设计师进行概念表达的主要手段,进行创意设计的灵魂。

线是基本的造型元素,也是设计师进行创造形象和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主要艺术语言,在产品设计中主要通过线条的应用来表现产品的造型美。[1]在不同的时期,由于社会技术、工艺、材料等的各不相同,人们在设计中线的应用各不相同,人们追求的线的美学也就各不相同,如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产生的新艺术运动,主张在自然中不存在几何中平面和直线,在装饰上通过从自然中提取曲线来进行设计,将提取的曲线、非几何形态应用到设计中,成为当时世界流行风格,但其所主张的设计只能单纯地进行手工生产,而不能通过机械大批量的生产,不适应社会的发展,没有广泛普及。在1920年初兴起的流行设计风格装饰艺术运动,从材料的运用,到装饰的动机,直到产品的表面处理技术,都顺应时代的发展,并发展成为国际流行风格。在装饰上,采用简单的几何外形、金字塔形的台阶式构图和放射状线条来进行处理,在体现产品美感的同时,将时代特征和新技术融入设计当中,受到人们的欢迎。在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在机车设计上追求一种以流线型为主要造型特征的速度美学。流线型原是空气动力学名词,描述能减少物体在高速运动时风阻的表面圆滑、线条流畅的一种物体形状,在产品设计中,流线型体现的是一种象征速度和时代精神的造型语言,在交通工具上运用流线型对产品进行设计,使产品不仅有其美学意义,更具备一定的科学基础,受到人们的欢迎,成为当时流行的设计风格。不仅将流线型运用在交通工具产品功能的改进上,而且将这种表面光滑、线条流畅的形式用在家居产品乃至所有的家用电器设计上,吸引了大量的消费者,同时也为美国走出1929年以来的经济大萧条起到了积极的意义,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设计朝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在产品设计中,对不同线的组合和用连接、支撑、围合、穿叉等各种自由组合的方式来体现出产品造型美,通过顺应时代的发展来创造出新的产品。

4 结语

中国的传统艺术中古代劳动人们通过智慧创造出的各种艺术都是以线条作为人们主要设计手段,通过形的变化来追求线的艺术,体现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情感。在设计上应把握线的发展以及审美趋势,结合新的技术、材料、工艺等方面,注重线的美学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和效果,设计出符合人们审美的产品,既是对线的美学的体现,又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延续。

参考文献:

[1] 端文新.浅析点线面的审美特性及其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J].美与时代(上),2014(05):118-120.

[2] 舒小坚.中国绘画中“线”的艺术美学[J].认知江西社会科学,2011(07):225-228.

[3] 连德理.浅析中国传统陶瓷雕塑的线条美[J].艺术科技,2013(01):69.

设计美学特征范文3

在进行下面部和唇年轻化时,所有上述因素都应被评估和纠正,而唇部填充和塑形对面部年轻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想得到最佳校正,就需要综合性治疗方法。唇部年轻化和美容的方法分为注射和整形手术两方面,本文仅阐述采用注射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的技术丰唇、重塑和年轻化的方法及常用注射材料的进展。

1 注射填充方法

HA注射填充的治疗效果与注射技术密切相关,所以正确的注射填充方法和娴熟的注射技术是保障注射效果和减少注射副反应的前提。丰唇常选择干湿唇交界处为注射进针处,该区的重要意义在于丰唇时运用适当的注射技术,可以使内侧的唇翻转出来,增加红唇显露比例,从而使唇部更加丰满,保持下唇稍厚于上唇。如果只进行红唇注射,反而会使唇内翻而减少红唇显露。更糟的是,单独进行红唇的过度矫正而不进行唇体部的增容会形成侧面观时唇被拉长、变平的“鸭唇”样外撅的外观。这种情况对于上唇皮肤萎缩或者人中嵴不明显者更常见。因此,我们在丰唇时,除了填充唇组织本身,还应适当地注射周边解剖单元,而使唇部轮廓清晰,厚度增加、上唇至鼻的距离缩小。然而,单纯增容并不是年轻化的全部。自然而年轻的唇部应呈现起伏的曲线和唇珠等几个突起 。填充时应当突出相应的部位,保持这些解剖结构。注射过量反而会矫枉过正,造成解剖标志消失,形成一个没有魅力的“香肠”唇,看出人工痕迹。因此,准确的剂量判断和恰当的部位给药是塑形成功的关键。注射进针时,将针斜面向上、并使针头轻度弯曲以便于材料注射到浅面,用更少的注射材料也能让唇部更加突出。理想丰唇术的增容层次是皮下肌肉层中潜在的腔隙中,填充材料注射在这一层次后,填充剂会沿界线分布,而不会形成结节,需要的针眼数也较少。注射后即刻按摩可使效果平整。在唇两侧的口角处进行适当的填充,可以帮助口角上提。如果在其上方和两侧均进行填充,还会起到支撑和“托举”口角的作用,进而改善木偶纹。在降口角肌部位注射神经毒素,会使口角提升更加明显。如果需要,还可以同时进行颏前的注射[2]。

对于年长者、光老化显著者、吸烟者、常吹口哨者以及经常用唇的职业,如:音乐家等,容易在口周出现呈放射状分布的“口红线”,当整个唇体增容后,“口红线”也会随之被拉长。所以必须对这种纹路进行治疗,而使唇部得到整体改善。治疗时填充的层次应该是真皮层内,联合使用小剂量的神经毒素可显著地改善效果和延长填充剂的持续时间[2]。需格外注意注射和填充的对称性,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此外,对于以说话为主要职业的人群(广播电视人员、歌手、音乐家),有时候可省略细纹填充这一步。注射时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开血管,以减少损伤。有研究表明,损伤后的炎症反应会加速透明质酸的降解,缩短治疗效果的维持时间[3]。作为暂时性的皮肤填充剂,透明质酸常常需要重复注射,而重复的注射剂量要比上一次的少,随着时间的延长,重复注射的间隔也逐渐延长[4]。由Jean Carruthers医生提出的“向前推进”技术可有效减少组织损伤和瘀青的发生,其原理是进针注射,靠填充剂把小血管挤开针的前进路径[5]。Mary Lupo的方法是用钝针通过针斜面的边缘注入,可进一步减少组织撕裂和损伤。最终地,慢而少量的注射是减少瘀青的途径[6]。红唇充填适合选择线状注射法,粘膜充填可在多个平面深层注射。

2 注射填充材料

自从1981年牛胶原蛋白产品希德(Zyderm)上市以来,丰唇及充填皱纹微创手术新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随着注射填充技术和生物材料技术的进步又带动了皮肤软组织填充剂产业的发展。曾经使用过的软组织填充材料有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膨体聚四氟乙烯、聚丙烯酰胺水凝胶、自体颗粒脂肪、胶原蛋白(Collagen)、透明质酸(HA)、自体成纤维细胞(Isolagen)、液态硅胶等。目前全世界范围内批准的填充剂达60多种,国内具有有效批准文号的有6种,大部分为胶原蛋白(Collagen)、透明质酸(HA)。理想的注射性填充材料必须具备以下条件:①安全并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②无过敏反应、非致热源;③不致癌、不致畸;④不引起炎症或异物反应;⑤无微生物、病毒或其他病原体存在;⑥疗效可靠、持久。透明质酸和胶原具有以上优点,其他新的填充剂,如:猪胶原、羟基磷灰石钙、聚左旋乳酸等发生结节和包块的几率较高,是唇部填充的禁忌证。故充填唇部较多选择透明质酸或胶原。透明质酸与胶原类制剂相比,透明质酸有三个优势:①其结构在不同物种内无区别,无免疫原性;②注射后在组织内的持续时间较胶原类长;③填充塑形不满意必要时可注射透明质酸酶降解。由于具有以上较多优点,且使用方便,更易被人们接受,交联透明质酸类皮肤填充剂成为一种最常用的丰唇填充材料[7-8]。一组比较自体脂肪、羟基磷灰石和透明质酸的临床试验也表明,透明质酸是理想的皮肤填充剂,丰唇首选透明质酸,充填鼻唇沟和眉间纹也很理想,但如果考虑到材料的成本,则首选自体脂肪注射。不同品牌及同种品牌不同型号透明质酸的交联程度、密度和粘滞性是不同的,其使用部位和维持时间也有所不同。矫正红唇和粘膜选用不同浓度。较柔软的透明质酸粘滞性好,可应用在较表浅的位置而不会形成结节,且以较少的用量达到效果。硬度较大的透明质酸弹性好能很好突出轮廓,但必须应用到较深的层次,以避免结节形成。一组实验表明注射HA后,大约70%的注射部位效果可维持4~6个月以上,24%的注射部位效果维持12个月以上,最长的效果维持了18个月。Matarasso等[9]报道,瑞蓝的效果最长可达9个月。有些医师认为差异可能是透明质酸具有长期的皮肤修复作用,透明质酸降解后在不同个体还能保持皱纹平坦数月或更久。在表情运动相对较少的部位和配合肉毒毒素使用的情况下,HA填充效果维持的更久。

另外,由于唇部增容和年轻化的广泛推广,也催生了许多非FDA和SFDA认证的材料用来丰唇,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负面影响[10-11]值得注意,使用时应选择有授权的产品。为了延缓透明质酸的降解速度,除了已采用的交联技术外,和其他材料结合的研究已在开展。但在增加透明质酸维持时间的同时,可能也增加了免疫反应或其他不良反应的机会。

3 并发症

透明质酸皮肤填充剂已批准应用于临床,是安全的,极少有全身副反应,但还有局部反应。了解透明质酸皮肤填充剂的并发症并尽可能避免至关重要。正常反应是局部轻微的红斑、肿胀和疼痛现象,一般出现在72h内。疼痛,决定于[9]求美者治疗体验和依从性,减轻疼痛显得尤为重要。冰敷、阻滞麻醉、震动按摩疗法、分散注意力法、表面麻醉、把填充剂与利多卡因混合均可以缓解求美者的不适感[5,12]。瘀青是唇部填充最常见并发症,建议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停用降低血粘度药物和抗凝药,可减少瘀青风险,治疗后适当的冰敷、按压或使用减瘀膏也可减少瘀青的发生[12]。如前述“向前推进”技术可有效减少组织损伤和瘀青的发生。如果注射路径在唇红而不是皮肤时,出现瘀青,可以通过口红来掩盖。损伤稍大的血管可导致出血,严重者需要排出瘀血才能避免产生后遗症。不均匀注射,可致肿块出现。在真皮注射时过浅会在局部出现结节或蓝色的瘀点或瘀斑,即丁达尔现象,简单处理方法是在相应部位的皮肤作一小口,挤出注射材料。较大的深部结节、过度矫正或不对称,可以注射透明质酸酶治疗[13]。水肿一般发生在注射后数小时到1天内。特异性血管性水肿也曾见于报道[14]。低盐和睡觉时多枕两层枕头有利消肿,但最好的办法还是避免过度矫正和过度按摩。情况严重时可口服或肌注糖皮质激素。对于有复发性口唇疱疹者,在治疗时采取措施来抑制单纯疱疹也很有意义[15],也有唇部注射后出现肉芽肿样结节的报道[16-17],此类副反应的首选治疗也是注射透明质酸酶[12]。也有迟发性的过敏反应[18]。

以上副反应都是可逆的,但也有报道罕见但严重的并发症,如:慢性肉芽肿、脓肿,甚至由于栓塞血管造成软组织坏死、失明或脑梗死等的发生[19]。注射时安全操作避免填充剂注入血管是预防严重并发症的关键。透明质酸皮肤填充剂的储存和运输对产品的安全同样是极为重要的,否则造成药物变性或感染,会造成注射后不可预期的副反应,非授权的产品在这方面也不能保障,因此,不要使用未经授权来源的填充剂。

4 小结

唇部是面部年轻化治疗中的一个重要部位,使用透明质酸的填充剂不仅能够恢复唇的容积和形态,还具有安全、有效的特点。通过联合注射上唇平台、口周细纹、唇沟和颏部可以提升、支撑口唇,还可合理地联合使用神经毒素,这样一个完全年轻化的下面部就可恢复。相信随着唇部解剖学和美学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生物材料学、干细胞技术等突飞猛进的发展以及技术方式的不断创新,注射使唇部年轻化的治疗将为更多求美者所接受,并展现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彭庆星,何 伦,秦守哲. 美容医学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35.

[2]Carruthers J,Glogau R,Blitzer A,et al. Advances in facial rejuvenation: botulinum toxin type A, hyaluronic acid dermal fillers, and combination therapies: consensus recommendations[J]. Plast Reconstr Surg,2008,121(Suppl): 5S-30S.

[3]Sánchez-Carpintero I,Candelas D,Ruiz-Rodríguez R.Dermal Fillers: Types, Indications, and Complications [J].Actas Dermosifiliogr,2010,101(5):381-393.

[4]Matarasso SL,Carruthers JD,Jewell ML,et al.Consensus recommendations for soft-tissue augmentation with nonanimal stabilized hyaluronic acid (Restylane) [J].Plast Reconstr Surg, 2006,117(3suppl):3S-34S.

[5]Carruthers J,Carruthers A. Hyaluronic acid gel in skin rejuvenation[J].Drugs Dermatol,2006,5:959-964.

[6]Glogau R,Kane M.Effect of injection techniques on the rate of local adverse events in patients implanted with nonanimal hyaluronic acid gel dermal fillers[J].Dermatol Surg,2008, 34: S105-S109.

[7]Donald W,Buck IIa,Murad Alam b,John YS Kima,et al.Injectable fillers for facial rejuvenation: a review[J].J Plast Reconstr Aesthetic Surg,2009,62:11-18.

[8]Annalisa La Gatta,Chiara parative analysis of commercial dermal fillers based on crosslinked [J]. Polymer Degradation and Stability,2011,96:630-636.

[9]Matarasso SL,Carruthers JD,Jewell ML,et al.Consensus recommendations for softtissue augmentation with nonanimal stabilized hyaluronic acid (Restylane)[J].Plast Reconstr Surg, 2006,117 (3supp -l ):3S-34S.

[10]Lupo MP.Hyaluronic acid fillers in facial rejuvenation[J]. Semin Cutan Med Surg,2006,25:122-126.

[11]Sarnoff DS, Saini R, Gotkin RH. Comparison of filling agents for lip augmentation[J]. Aesthetic Surg J,2008,28: 556-563.

[12]李俊杰,石潇,陈炜.注射用软组织填充剂的研究进展[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2):2300-2304.

[13]Deok-Woo Kim, Eul-Sik Yoon, Yi-Hwa Ji, et al.Vascular complications of hyaluronic acid fillersand the role of hyaluronidase in management[J]. J Plas, Reconstr Aesthetic Surg,2011, 64: 1590-1595.

[14]Jose Maria Sanchis-Bielsa; Foreign body granulomatous reactions to cosmetic fillers:a clinical study of 15 cases [J].Oral Surg Oral Med Oral Pathol Oral RadiolEndod,2009,108:237-241.

[15]Carruthers A, Carruthers J.Non-animal-based hyaluronic acid fillers: scienti? c and technical considerations[J]. Plast Reconstruc Surg,2007,120(Suppl): 33S-40S.

[16]Richard D. Price, MG Berry, Harshad A. Navsaria ; Hyaluronic acid: the scientific and clinical Evidence[J].J Plast Reconstr Aesthetic Surg,2007,60:1110-1119.

[17]Adrienne C,Jordan MD.Angioedema-type swelling and herpes simplex virus reactivation following hyaluyonic acid injection for lip augmentation[J].J Am Acad Dermatol,2011,7:65-71.

[18]Patel VJ,Bruck MC,Katz BE.Hypersensitivity reaction to hyaluronic acid with negative skin testing[J]. Plast Reconstr Surg,2006,117(6):92e-94e.

设计美学特征范文4

近读美国著名商标法学者麦卡锡(J.Thomas McCarthy,1937年生)七大卷《McCarthy on Trademarks and Unfair Competition》第三版第一卷第七章,才发现几乎所有国人似乎被商标法立法者和部分学者给涮了。在第七章第二十六节第(4)至第(8)小节中,麦卡锡至少向我们展示了美学功能性理论在美国的真实状况。

按照美学功能性理论,视觉上具有吸引力和美学上使人身心愉悦的设计被认为是功能性设计,在没有专利权和著作权的情况下,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复制和模仿。该理论最早出现于美国1938年版的《侵权法重述》第742节的评论a。该评论指出,当商品主要基于其美学价值而被购买时,其特征就可能具有功能性,因为这些特征明显有利于该商品的价值从而有助于实现其所需要达到的用途。该评论还给出了两个具体事例。一是心形糖果盒,二是具有独特风格的印刷字体。

美学功能性理论直到1952年才正式被美国第九巡回法院在Pagliero瓷器案中加以应用。第九巡回法院认为,“特定的特征是产品商业成功一个重要因素时,在缺少专利权和著作权的情况下,自由竞争的利益允许他人进行模仿。”该案中,原告瓷盘上的花型图案设计满足了消费者对美的需求,是原告产品商业成功中的重要因素,具有功能性,因此原告不能阻止竞争者进行复制。

然而,根据麦卡锡的考察,Pagliero案判决后,仅有少数几个法院小心谨慎地坚持了美学功能性理论,绝大多数法院则持否定态度。具体情况如下:

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十一以及联邦巡回上诉法院直接或者间接持否定态度。其中第三、第五和联邦巡回上诉法院的态度最为坚决。第三巡回法院坚持从实用性角度界定产品的功能性。在1981年的Keene判决中,法官sloviter认为,采用第九巡回法院在Pagliero中的美学功能性理论,将导致如下荒唐的结论,“设计越具有吸引力,受到的保护越小”。相反,越丑陋、越令人反感的设计,反而越少功能性,越应当受到商标法保护。第五巡回法院认为,“商业成功中的重要因素”标准会导致竞争者自由复制具备显著性的商业外观,功能性应当限制为实用性。联邦巡回上诉法院则一贯拒绝实用性之外的任何功能性理论,包括美学功能性理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第九巡回法院虽然是首次适用美学功能性理论的大本营,但自1952年开始,一直在修正其观点。至1987年,第九巡回法院基本上关闭了美学功能性理论的大门。

关于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对待美学功能性理论的态度,虽有观点认为,在1995年关于产品颜色的Qualitex案评论中,它赋予了早已消失的美学功能性理论一丝生命的迹象,但其从未在一个具体案件中将美学功能性作为一个决定性问题予以解决。

第二、第七、第十巡回法院虽然支持美学功能性理论,但态度前后不一,第二和第十巡回法院还对该理论进行了修正。第二巡回法院经过多年摇摆后,虽然在1990年的wallace案中支持了美学功能性抗辩,但并未依据“产品商业成功中的重要因素”来界定美学功能性,而是将其界定为纯粹的装饰性特征。并且进一步认为,只有当这种美的、非实用的装饰性特征没有给竞争者留下任何替代性设计时,商标法才排除其保护。第十巡回法院虽宣称其不会消灭美学功能性理论,但对其理论进行了压缩,认为只有“对产品美学吸引力来说所固有的特征,才不受商标保护。”第七巡回法院直到1989年对SCHWINN BICYCLE的判决,才让美学功能性理论死灰复燃,此前一直持否定态度。

总结了各巡回法院的不同态度后,麦卡锡从以下几个角度对美学功能性理论进行了批判。

第一,美学功能性内涵不确定。麦卡锡认为,根据“产品商业成功中的重要因素”判断何谓美学功能性,口径开得过大,标准含混不清,根本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法律规则。从字面上理解,它否定了所有商标的保护。究竟什么是美学功能性,全凭法官主观判断。美学功能性完全是对功能性毫无根据和逻辑的扩展。

第二,美学功能性理论关于美学功能的商标保护妨碍自由竞争的主张不成立。麦卡锡认为,同时将“实用的”和“美学的”两个词加在“功能性”身上,是令人误解的使用方法,“美学功能性”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概念。即使接受这样一种理论,认为自由竞争政策处于功能性规则的核心,此种政策也不会支持美学功能性理论。麦卡锡引用了另一个学者Krieger的如下观点支持自己的主张:“美感设计是无限的,就像渴望它们的消费者口味一样,给予美感设计商标保护并不会妨碍竞争。”在麦卡锡看来,美学功能性的随心所欲适用只会导致更多消费者对商品来源产生混淆。

第三,美学功能性理论是对这样一种担忧的不适当反应:某个特征仅仅是装饰性特征时,不会再被消费者作为商品来源的标志感知。也就是说,美学功能性理论坚持者认为,在此情况下,只有美学功能性理论才能排除此种特征的商标保护。然而,麦卡锡认为,商标法早就发展出了“纯粹装饰性规则”来解决这个问题。按照这个规则,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存在争议的特征事实上是否被消费者作为商标感知?消费者究竟是仅仅将这个特征作为具有吸引力的装饰感知,还是作为识别和区别单一来源的标识感知? 答案如果是前者,则说明该特征没有被作为商标使用,自然不受商标保护,根本用不着功能性理论排除此种特征的商标保护。

第四,即使商标是传达了“功能性信息”的文字商标,比如“使用前摇一摇”、“从这里打开”,也毫无必要利用“美学功能性理论”排除其保护,因为这些词汇属于传统实用性意义上的功能性。此外,在绝大多数案件中,这些文字的含义也不会使消费者将它们作为商标来源的标识加以认知。纵使文字构成商品本身完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比如,泰迪熊身上的心形图案,礼品包装上的“圣诞快乐”,大多数情况下,消费者也不会认为它们是商品来源的标识,因而无需利用“美学功能性理论”来解决由此引发的纠纷。

总之,在麦卡锡看来,商标法及其政策并不需要美学功能性理论,美学功能性理论宣称所要达到的政策目标,完全能够被经过实践检验的“纯粹装饰性规则”更合理、更精确地加以贯彻。按照“纯粹装饰性规则”,起决定作用的,是消费者是否将某个特征作为商标感知,而不是法院对“产品商业成功的重要因素”是什么的判断。功能性只能从“实用性”角度进行理解。

设计美学特征范文5

关键词:形象设计;美学;气质;审美

引言

形象设计是一种以人物为基本对象,强化人物外在审美视觉效果的艺术。但是形象设计不应局限于外在形象的改善,同时还需要改善个体的气质以及根据具体的外在环境对人物进行外在包装。形象设计是一种与美学之间存在天然联系的艺术。在形象设计当中必须充分融入美学的因素才能促进形象设计的进一步发展。基于此种情况,本文对形象设计中的美学原理进行了必要的分析与研究。

1形象设计的审美特征分析

美是一种极高的心理追求,也是人类对物质与精神世界追求的最高境界。但是美必须依赖于特定的载体才能体现出来,并通过特定的载体实现人们的理想与信念。在这个过程当中,载体本身也会对形象设计产生一定的影响。形象设计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形式美感,同时也会以最生动的方式体现出来,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形象设计的本质在于造型设计

造型就是指在特定空间下的形体,是事物外部形状的视觉表现。在造型设计当中,所有设计的内容都必须建立在已有造型的基础之上才能实现。造型设计不仅需要遵循事物的本质特征与规律,同时还需要根据个人形象的基本特征以及审美需求,对个人外在条件进行系统性规划,建立起一种极具动感的外在形象,从而有效体现出个体的形式美。在造型设计当中,往往具有多种不同的变化,但是不同变化本身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需要在特定的约束之下才能完成。因此,虽然同样是形象设计,但是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与环境之下其造型并不是完全一致的。

1.2形象设计属于一种重组艺术

形象设计所使用的装饰材料都相对较为简单,如服装、装饰品以及首饰等,通过多种材料的共同组合达到改善外在审美的目的,但是单个材料本身无法实现外在审美观感的有效改变。因此,在形象设计当中,重组是一种最基本的设计方式。所谓的重组也并不是简单的拼凑,必须遵循美学的基本特征。例如,在进行不同配饰的搭配过程当中,不仅需要考虑不同服饰与装饰品的颜色,同时还需要考虑不同材料之间的搭配效果,把握主题、主旨和衬托的变化,实现协调性、整体性,体现动感、层次感。其次,搭配还需要注重整体效果,不能单纯地从局部入手进行搭配。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人会穿牛仔裤+西装这种搭配。

1.3形象设计属于一种视觉艺术

形象设计在本质上属于一种视觉艺术,即需要以个体为基本载体,通过特定物质材料的应用强化个人外在的视觉效果。形象是由视觉基本元素和设计原则两部分构成的一套传达意义的规范或符号系统,其中基本元素包括线条、形状、明暗、色彩、质感、空间等。个人形象在人们心目中不是通过韵律或想象、抽象形成,而是凭视觉直观产生。虽然个人形象设计有韵律感、抽象性和逻辑性,但人们在欣赏时不是以理性的、逻辑的方式去审视,而总是以直觉的、感性的认知方式接受个人形象的色彩、形状、明暗、空间等视觉冲击力所产生的震撼。

2形象设计中的美学原理分析

从上文中可以发现,形象设计本身属于一种艺术,因此,形象设计必须遵循特定的美学原理才能进一步满足人们审美的需求。在下文中,笔者将对形象设计中的美学原理进行分析。具体来说,形象设计需要遵循的美学原理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2.1个性化原则

在形象设计中,个性化原则是最基本的原则。首先,形象设计的艺术性要求所设计的形象必须具备一定的个性才能为人们带来不一样的视觉体验,从而满足人们的视觉需求。其次,在现代社会当中,随着多元文化的影响以及社会开放程度的不断提升,人们对于各种个性化形象的包容程度不断提升,艺术也呈现出明显的多元性。因此,现阶段的形象设计必须具备一定的个性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个性化原则的具体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视觉形象的个性化,所设计的形象能够为人们带来不一样的视觉体验,从而满足人们对于视觉形象的实际需求;第二,视觉内涵的个性化,在视觉形象之下往往包含着一定的视觉内涵,即通过个人的形象能够体现出其内在的思想,视觉形象的个性化需要服从人物性格的个性化;第三,合理性,个性化也必须建立在合理性的基础之上才能实现,即个性化设计并不是天马行空的设计,还必须遵循合理性原则。

2.2视觉形象的完整性

个人视觉形象必须具备完整性才能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即形象设计不仅能提升个体的外在形象特征,同时还需要有效体现个人的内在心理特征以及个人气质等。在形象设计的过程中,不能单纯地以外在的视觉形象为设计的基本内容,同时还必须完整地表达出形象的所有属性。但是个人气质、环境等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就为形象设计带来了较大的难度,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必须进一步探索个人气质与形象设计之间的关系,从而满足形象视觉对整体性的实际需求。

2.3对比性与调和性原则

对比是形式美学法则之一,在设计中对比手法的运用无处不在,通过光线的明暗对比、色彩的冷暖对比、材料的质地对比、传统与现代的对比……使设计风格产生更多层次、更多样式的变化,从而演绎出各种不同节奏的美。调和则是将对比双方进行缓冲与融合的一种有效手段。协调指整体各部分的协调、各子系统的协调,含有全局的观点与整体的观点,这是基于各子系统相互配合从而产生最佳效果的深刻内涵。

3结语

在现代社会当中,形象设计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现象,但是从总体上来看,现阶段市场中对于形象设计的美学认知还存在较大的差异,从而导致形象设计无法充分体现个体的内在美感。基于此种情况,笔者对形象设计中的美学原理进行了必要的分析与研究,旨在促进形象设计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扈航.娱乐节目主持人形象设计的创新性与审美导向性研究——以《快乐大本营》2015年节目主持人形象为例[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05):639-643.

[2]李蕊.侘寂美学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二三物”有机生活品牌形象设计的探考[J].设计艺术研究,2016,6(02):68-73.

[3]廖亮.传统美学观点对现代标志设计的影响——以靳与刘形象设计顾问公司标志为例[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4,35(06):116-118.

[4]谢孟颐.从设计表现到设计战略——我国品牌形象设计战略的研究意义及其思考[J].设计艺术研究,2012,2(05):14-19+24.

[5]王红.关于女大学生职业女性形象设计需求的研究与探讨[J].怀化学院学报,2012,31(09):101-103.

设计美学特征范文6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设计美学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西方,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使纯粹的哲学美学走出象牙塔,将设计上升到了美学的高度。设计美学学科的重要意义体现在于其指导设计活动向审美化方向发展的过程之中,其所涉及的相关学科门类众多。掌握美学基本原理是研究景观美学的基础,将设计美学的原则应用于园林景观平面构图之中进行研究是可行且具有指导意义的。目前国内将平面构成原则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停留在点线面的含义、关系和基本美学等内容上,本文将从景观平面图形式的美学特征出发,研究其形式、功能、技术、材料、形态美等设计美的要素,将为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平面构思和分析起到指导作用。

现代园林景观平面图的形式美要素

形式美是设计美学要素之一,指事物的形式因素本身的结构关系所产生的审

美价值,是在时间和空间中感性直观的物质存在。研究现代园林景观平面构图会发现,其形式美存在于景观诸多元素的关系之间,它们所产生的秩序形成了一种力量感;优秀的景观设计,其平面构图也必定是一件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作品。下面将从比例与尺度、对称与均衡、对比与协调这几个角度对景观平面图的形式美进行一一分析。

1.比例与尺度

同平面设计一样,景观设计中也需要把握比例与尺度问题,否则若随意在空间中扩大或缩小尺度,往往就把握不准场地的整体感受,导致错误的出现以及空间的浪费。所以,在设计的最初就要精准确定尺度问题。

在居住区的景观设计中,还要大致遵守软、硬质景观元素比例的要求。硬质景观如亭、廊、雕塑、盆饰、喷泉、瀑布、山石之间的比例关系是长期保持的一个常数,而软质景观元素之间,以及软质景观元素与硬质景观元素之间的比例则是一个变数,这主要是因为植物形态会随时间而产生变化,这在设计中是需要注意的问题。

2.对称与均衡

说到对称,最为经典案例之一的就是法国的园林景观。17世纪法国巴洛克古典艺术园林,就以活泼线型营造对称几何式草坪和修剪成几何形的低矮灌木景观以及规则状的水体为主要特征。

另外,软、硬质景观的整合要满足均衡的要求,这主要体现在体量与质量相结合产生的对比。现代景观中采用的轴线分析法有时也是对称与均衡的体现。在设计过程中,首先确定场地的景观主轴线和次轴线,然后在轴线的两侧分设不同的功能区域,轴线两侧区域的形状从平面构图上看也许不是完全对称,但一定是均衡和稳定的。

3.对比与协调

在景观平面图中,软、硬景观元素的整合还要符合对比的要求。利用相互对立的形体、色彩、质地、明暗等使景物或气氛结合在一起,以造成一种强烈的戏剧效果,能给人一种鲜明、显著的审美情趣。

在景观平面图中不只是有对比,更要做到协调与稳定。材质的协调、功能区域之间关系的稳定、边界的处理都需要做到这一点。从最基本的来说,协调包括植物配置与当地气候条件和场地性格的统一、场地内建筑物与自然式道路或几何形道路风格的契合、以及河流或水面边界的处理与整个场地设计思想的统一等等。另外,景观项目边界处理的好坏是判断一个方案优劣的重要基准,场地边界丰富且与场地内容物协调,不仅能为方案本身增色不少,而且也能为周边城市规划添砖加瓦。

基于设计美学的景观设计方法

在汇报一个园林景观设计方案时,往往先从设计理念入手,然后是基地分析,到方案成果中的总平面图、分析图、剖立面图、鸟瞰图、效果图汇报等等。如果没有结合景观主次轴线、节点等做好场地的统一性,平面图就会分崩离析而失去美学特征,行人在场地中也会因交通流线不清而质疑其实用性。

平面图是景观方案最重要的内容,但在方案构思阶段,若仅从平面出发,忽视了平面与空间或其它重要因素的结合,往往就会导致方案的失败。所以,平面图的构思是在确定空间形态的意象后才进行设计变化的,它是地面和空间形式划分的投影。

总结

综上所述,在景观设计过程中,绘制平面图是最重要的步骤之一,平面图是由二维向三维造型转化的基础,它直接影响着人们在场地上的行为和活动。景观设计的平面形式强烈,但并不意味着景观只注重二维,而是以二维为基石进一步发展空间和体积。通过从设计形式美的三个角度(比例与尺度、对称与均衡、对比与协调),结合景观美学、功能、技术元素的分析,得出基于美学的景观设计流程:功能空间――总平面的整合与分区――平面的形式、语言与美学要素――平面转化为立体。在设计美学中,功能是第一位的,但结果中皆具有装饰意味。从美学角度分析优秀景观设计作品的平面构图形式,为景观设计展开了一个新的思路,对景观设计平面图中语言的组织也带来了新的启示。

免责声明

中文期刊网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

期刊咨询
在线服务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