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理论研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创新创业理论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范文1

关键词: 新媒渠; 零售; 业态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5X(2012)04-0011-04

正文一、 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 我国零售企业通过直接模仿、引进发达国家先进的零售业态, 在行业的快速增长中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在零售市场中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也由于这一历史原因, 中国零售企业一直存在乐于模仿而疏于创新的问题。WTO保护期结束后, 跨国零售巨头凭借其资金、技术和管理的优势大举进入中国大中城市, 对中国零售企业构成了严峻的威胁, 迫使中国企业开始重视零售业态创新, 以提升自身竞争力。在经济转型期, 特别是信息化和全球化推动的产业融合的背景下, 如何利用外部环境的新特性, 加强原创性的业态创新, 增强零售竞争力, 成为企业重点关注的问题。

二、新媒渠与业态创新

(一)零售业态创新

国内外关于零售业态创新已经有不少的研究, 归结起来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一般性理论研究。零售业态的理论研究源于20世纪中期。百货业态出现后, 许多新的零售业态不断涌现, 一些传统业态则在竞争中被削弱甚至消亡。零售业态快速更替变化, 引起了普遍的关注, 学者们试图从整体上揭示零售业态创新与更替的原因、过程和内在机制。通过对业态更替过程的研究, 不同时期的学者从各自的视角给出了解释, 由此产生了 “零售车轮理论”、 “零售手风琴理论”、“零售回轮理论”、“零售辩证法理论”、“零售生命周期理论”等代表性的理论, 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来零售进化综合模型, 构成了关于零售业态的主要理论。上述主流理论均为解释性理论, 是对已经发生的业态创新的理论解释, 能够帮助我们理解零售业态的发展历程, 但其对零售业态未来创新发展方向的解释和指引则存在一定的局限。

第二种类型是基于现有业态理论的应用型研究。零售业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特征, 不同地区和区域的零售业发展不平衡, 应用型研究是在业态理论的指导下, 考虑如何将发达地区的先进业态有效引入后进地区以推动该地或该区域的发展。如汪旭辉等(2009)对我国农村零售业态创新进行了专门的研究, 他们的研究不仅考虑了业态引进的问题, 还考虑了如何针对农村市场的特点进行适应性调整和创新的问题。

第三种类型是对业态创新内容与方法的研究。学者李飞(2006)指出虽然业态创新研究较多, 但大多数集中在 “为什么创新” 和 “如何创新” 上, 而很少有研究能够回答业态创新应该创新什么, 即 “创新的内容”。李飞通过对现有理论的梳理, 从零售业态的构成要素入手, 区分了构成零售业态的主要维度, 并指出业态创新主要就是在这些构成维度中程度和组合上的综合创新, 并由此形成了着重于业态创新内容, 具有较高的工具性价值的业态创新路线图。

综上所述, 可以看出尽管在零售业态领域已有很多的研究, 这些研究对于指导零售业态创新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但是其局限性也较为明显。特别是这些研究都是建立在一个共有的却没有并明确标明的假设——零售店是建立在零售专有资产之上, 来讨论各种零售业态要素的重组。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推动的产业融合和消费者需求更新的背景下, 基于零售专有资产假设的业态理论的解释力更加受限。现有的业态理论很难对如徽乡茶、百事购等适应新消费需求由异业结合产生的新业态进行解释。因此, 在产业融合和新消费者需求的背景下, 有必要引入非零售专有资产的假设, 进一步发展现有业态理论, 推动产业融合背景下、适合新消费者需求的原创性新业态的发展。

(二)新媒渠理论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范文2

论文摘要:创新素质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人格和创新能力。培养护理专业大学生创新素质,要树立创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改革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同时,利用学科特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是推动素质教育的核心。它是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育。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21世纪健康需求的变化,对护理人员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护理教育改革提出了挑战。护理教育要面向未来,就必须适应社会需要,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特别是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内涵

创新素质是指人在先天遗传素质基础上,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所获得的稳定的在创新活动中必备的基本心理品质与特征,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创新意识是指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树立科学的创新观念和意识。它是创新活动的动力系统,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人们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造潜能。创新思维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并用以处理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它有五个明显的特征: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创新思维是整个创新活动的智力结构的关键,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创新人格是指有利于创新活动的气质、性格等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具体指具有敢于怀疑、敢于批判、敢于冒险的科学精神,挫折面前不气馁、不动摇,决不因困难和挫折而放弃自己的想法和计划,勇于突破思维定势的束缚,有相对较强的独立性品格。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格可以统称为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是指人们在学习和继承前人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新概念、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新设计,提出独特的见解和完成创造发明的能力。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包括心理创新能力、思维创新能力和行为创新能力。

二、培养护理学专业大学生创新素质的主要措施

1.转变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护理学专业是直接维系人的生命和健康的专业,护理职业的性质决定了护理专业大学生除了要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要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护理教育过程中,必须转变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在传授和学习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注意培养学生实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的能力;在教学中要强调发现知识的过程,强调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探索精神;在适度衡量掌握知识的数量和精度的基础上,要更加注重从创新能力和提高素质上衡量教育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思维能力的训练,让学生认识学科的本质、掌握学习方法;在强调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在重视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要重视基础知识和人文知识的学习。为适应对创新人才的要求,必须在教育观念上实现三个转变:⑴从传授知识为主转向培养学生会学习和创新为主;⑵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⑶教师自身要强化创新思想和创新意识。

2.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只有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才能够实现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教师的知识可以分为本专业的学科知识、教育和心理学知识和实践教学中面临突发事件时所应该具备的解决方法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求教师在这三面不断地开拓自己。要广泛地涉取,如:人文、社会、自然科学、哲学、艺术等多领域的知识,真正使自己成为具有丰富知识的教学专家。其次,要提高专业课程的讲授水平,使学生在专业课的学习中得到创新意识启迪,最为关键的是授课教师本身应具有创新能力。教师的创新能力主要表现为创造性的思维能力、研究能力以及创造性的教学能力。在讲课过程中,能够从新的视角,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并使问题得以解决,不但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还可以调动他们进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活动。教师的创新能力还体现为具有较强的研究水平。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研究,可以更充分地接受学术前沿知识,在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的同时,可以在教学中将学科的最新动态传授给学生,从而使学生获得最新知识。[3.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学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创造完美人生的过程。传统的护理教学方法,如:“填鸭式”“、灌注式”的教学,课堂上教师灌输,学生疲于记笔记,缺少独立思考和消化的机会。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压抑了学生的创新潜能。因此,教师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要运用教学相长的教学方式,如:启发式、讨论式、情景式、以问题为中心、内容不完全教学法等。将多种教学方法优化组合,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习惯和口头表达能力。在教学中,教师不能以知识的传授者自居,应当把自己的教学行为看成是与学生一起共同来重新发现科学真理的过程,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大胆发表意见,进行自由争辩。使“权威教学”转变为“共同探索”,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作为教学核心目标的行为指南,真正实现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创造地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能力。

4.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创新不仅需要智力因素,也需要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可以激发创新意识,促使创新思维更好地发挥和运用。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己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大胆质疑,营造勇于创新、勇于发现问题,探索未知的氛围,使学生将学习中所引发的思考提出来与教师共同探讨,刺激学生的创新思维。

5.利用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实践教学课时较多,护理操作技能是学科的特色。因此,加强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重要手段。以往的操作技能教学,注重强调操作程序的准确性、操作动作的规范性、评价标准的统一性,不利于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在实践教学中,要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改革以往“教师演示——学生模拟练习——教师指导”三段式实验教学模式,采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实践反思讨论法、角色转换法、情境模拟教学法等,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性,强化护理操作中的创新能力培养,在不违反操作规程的前提下,对学生的创新尝试和行为予以认同并鼓励。在操作技能的考核中,将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列入考核标准中,使学生认识到只是完整流畅、机械性的完成操作是不会取得最佳成绩的,也不是学习最终的目的。这样,既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范文3

关键词: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管理创新

在经济全球化新形势下,国内市场开放程度进一步加大,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更为严峻,现代企业若想在这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必须紧随企业外部环境及内部条件的变化,不断创新成本管理,取得长期竞争优势,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一、当前我国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企业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但仍有部分企业的成本管理水平比较落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成本管理认识不足

当前部分企业成本管理的目的仍为降低成本,强调的是控制,降低消耗、节约费用成了降低成本的基本手段。但从现代成本管理的角度看,成本降低是有条件和限度的,在某些情况下控制成本费用,可能会导致产品质量和企业效益的下降,因而这种成本管理是一种消极的而不是积极的成本管理。

2、成本管理与市场脱节

我国许多企业按照成本习性划分和核算产品成本,通过提高产量降低单位产品分担的固定成本。这种做法导致企业不管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如何,片面地通过提高产量来降低产品成本,通过存货的积压,将生产过程发生的成本转移或隐藏于存货,提高短期利润。

3、成本管理内容不全

许多企业只注意生产过程中的成本管理,忽视供应过程和销售过程的成本管理;只注意投产后的成本管理,忽视投产前产品设计以及生产要素合理组织的成本管理;只注意物质产品成本,忽视非物质产品成本。

4、成本信息的严重失真

一是成本核算仅注重材料、人工、制造费用,忽视了现代企业日趋增大的产品研究开发、中间试验和小批试制及售后服务上的投入,使产品的相关成本内容不全,不能正确评价产品在寿命周期全过程的经济效益,不利于企业谋求竞争优势。二是成本核算方法不当造成失真。在机械化程度比较高的现代制造环境下,直接人工成本比例大幅降低,而制造费用所占比例却大大上升,但有些企业却仍采用人工工时或人工工资比例法分配制造费用,造成了成本信息的严重失真,从而导致企业错误地选择产品经营方向。三是为达到某一目的人为调节成本数字,造成潜亏严重,企业虚盈实亏。

二、企业成本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企业管理者的市场意识不强

现代企业要以市场为导向,视顾客为上帝,而有些管理者仍未适应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树立市场竞争观念,没有充分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之间竞争的实质是企业成本的较量,仍然存在着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等、靠、要”思想,在成本管理上未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如在规模上过多注重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忽视内涵式扩大再生产。

2、企业管理者短期行为的制约

由于现在有些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管理者的流动性较强,为突出其任职期间的工作业绩,很少关心企业的发展后劲,在成本费用的划分、成本差异的调整、计提折旧、大修以及存货的盘盈、盘亏、坏账损失和待摊或计提等方面,出现了该提的不提,该摊的不摊,人为调整成本,历史遗留问题严重,这样便给后任的管理者改进成本管理带来了困难。

3、成本激励约束机制尚未健全

企业不能严格执行成本管理制度,缺乏应有的成本管理内部牵制制度。管理者可以任意接触修改成本资料粉饰会计报表,这种做法不仅使企业无法获得准确的成本资料进行管理,而且会破坏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同时,对成本管理较好、经济效益有所提高的企业、车间、班组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无法调动管理者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三、现代企业成本管理创新的建议

1、树立成本管理战略观,拓宽“降本”新视野

传统的成本管理仅是一种站在企业自身的角度,注重于短期内部生产过程的成本管理。为使我国企业产品在价格上能与国外大公司抗衡,企业成本管理必须适应战略管理的需要,实现由传统成本管理向战略成本管理的转变。在成本管理上必须做到:第一全局性,即成本管理要以企业全局为对象,从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出发,综合分析包括企业内部、竞争对手及行业在内的整个价值链,以期知彼知己,洞察全局。第二长期性,即成本管理应注重于长远的降低成本,取得长期持久的竞争优势,从而有利于长期的生存、发展以至获利,因此对于近期投资较大但以后获利更大的项目,应舍得投资,不要追求短期效益。第三外向性,即成本管理应着眼于外部环境,涉及到产品开发、设计、生产、销售及售后服务各个环节,应重视与上游供应商、下游客户及经销商的联系。

2、正确认识成本,扩大成本控制新范围

就现行成本核算而言,产品成本仅包括生产过程中实际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但从整个企业而言,作为与价格对比并计算利润的依据——成本,绝不能仅看其制造成本,还要看其负担的期间费用多少。也就是说,要把构成企业利润的全部减项都纳入成本分析和控制的范围之内。

3、注重成本效益观,树立“降本”新理念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效益始终是企业管理追求的目标。企业成本管理工作也应树立成本效益观念,实现由传统的“节约、节省”向现代效益观念的转变。因此我们必须清楚:产出一定,投入最少;投入不变,产出最多;投入增加,产出增加,但前者增幅小于后者增幅,这都意味着企业有较为合理的投入产出比,成本较低效率较高。

4、扩产量降投资,创出企业新效益

面对国外大公司的市场竞争,国内企业对于自身具有一定技术优势、有市场需求的产品,必须尽快达到规模经济。其一,通过控制投资、控制质量、控制工期三项措施,达到从整体上降低项目的投资成本。其二,通过技术改造方式。技术改造因是在原来的地方进行,又有现成的技术力量作依靠,所以具有投资少、工期短、见效快的特点。其三,在政府的支持下,可进行破产兼并。通过实施兼并,不仅达到了低成本扩张的要求,有效解决了由专业化引起的生产流程的分离,而且还可获得稳定的原材料来源渠道,降低生产成本,扩大市场份额。

5、改进成本核算办法,加大成本控制力度

基层车间、班组直接影响产品制造成本的大小,为充分发挥其成本控制的职能,大幅度降低成本,必须结合实际,采取行之有效的成本核算办法。

6、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挖掘“降本”新潜力

一是企业可通过教育、学习、训练的途径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养,开发劳动者的智慧,为技术革新献计献策。二是加大经营者激励约束力度。通过股票期权、激励股等措施,鼓励经营者注重长期的降本增效,通过加大外部审计力度,确保报表内成本费用数据真实准确。

7、开发并应用新技术,实现成本新突破

技术开发应用,是提高设备效率、优化工艺和优化操作、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化解各种制约、消除节能降耗“瓶颈”、挖潜增效、降低成本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刘斌红.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宏观视角.中华会计网校,2004.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范文4

关键词:科技创新;核心竞争力;理论探讨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5-0114-02

一、前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越来越快,趋势正在逐渐加强,很多国有企业的市场机遇正在遭受着严重的致命打击,而出现的国际金融危机给诸多企业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虽然导致企业的运作和经济运营上出现了很多问题,但是却给科技的创新带来了广阔的市场前景。作为企业自身拥有的最大技术优势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科技创新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最有效的措施,只有实现企业的科技创新,才能使企业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逐渐培养和发展起来的独特的生存能力,这种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在经营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会被效仿且能带来高额利润的特殊能力:经济全球化的风暴已经导致国内外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若想形成自己的竞争力核心,要想在激烈的竞争市场中取胜,要想不断扩大自己的市场规模,进一步提升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方法已经成为现在最急需探究的课题。

每一个优秀的企业在进行企业规划发展的时期,总是会有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案和措施,建立高效的创新体系以及庞大的信息系统的同时,还要新技术的开发和研究,组织学习,努力为客户能够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从企业实际发展的情况出发,加强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进而推进企业差异性优势更好的发展,调整企业的经济结构,引导企业在竞争中寻求更大的突破口,创新中寻求新的发展,坚持用科技创新这种方法来提升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更好的开拓新的市场。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

1 概念

核心竞争力是在1990年由两位外国人率先提出的,二人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一种组织中的集体性的学习技能,需要探知如何协调各种技术能够应用于生产,如何将诸多繁杂的信息集合成一体化。国外杂志中将核心竞争力定义成:是企业的一种基础能力,更是企业发展一定阶段的产物,竞争对手是无法效仿的,更无法实现完全交易。核心竞争力本身具有很多的特点:难超越,不能效仿,具有延展性和关联性,具有用户所看重的核心价值,需要长期的学习和不断的积累,知识与技能并不算是核心竞争力,能够起到协调知识,整合技能的作用才是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时效性、区域性、专用性并且内容与形式不保持一致的基本特征,因为所处的企业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也不同,这些是与国际的市场关联度不同有关系的,因为观察的视角不同,企业领导者的水平也不相同,对于不同企业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追求和看法也会不一样,因为企业的自身条件不一样,商品具有的市场和各自拥有的技术水平也是不一样的,所以不同的企业核心竞争的能力就不会完全相同。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竞争力的首要任务就是研发核心技术,树立品牌形象,提升战略能力,市场的销售力、生产力和资金的投入、企业的管理则是出于次要位置的。

2 构成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企业自身的经济实力,基础设施,管理与创新能力,人力,还包括政府的干预度和国际化水平等等,任何只着重强调某个方面的要素的企业,对于核心竞争力的认识就是片面的,企业若想真正创造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就需要对当前市场进行综合分析,对自身的各方面条件做出正确的判断,找到自己的长处,不仅要考虑生产管理、规模、质量、和使用的模式,还要做好售后服务,培养创新人才,最终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如果能在恰好的时间里对时间或外部威胁做出及时的反应,以此来保护企业能获得更好的竞争力,这说明企业具有一定的响应能力。企业的战略决策会决定企业的核心配置,主要表现在:产业发展平衡时要能保证核心的发展与积累是相互平衡的,能够准确地预测产业动态变化情况,适当地将企业核心跃迁,可以适应不断出现的新的竞争和技术环境,特别是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作为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士,对任何策略要做出决策时,都要避开传统的思维模式,也就是要避免从个别产品或市场的角度看待问题,从而产生出片面的决策,需要从培养企业核心,利于企业成长和积累的角度看待问题,做出正确的,利于企业未来发展的决策。

企业的核心能力怎么样还可以从它的产品表现出来,所以制造力也是个关键的构成部分,它将决定着企业是否可以获得技术和成本的竞争优势,与此同时,市场的营销力也是个值得重视的构成部分,它通过营销过程和渠道进行控制和管理,这将会直接决定着企业能否将自身的技术优势转变成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协调好企业内部的各个组织,信息文化,强调了企业需要具有一定的协调能力,可以通过管理的制度化和程序化,把企业的技术和生产技能通过管理融入进企业的核心能力中,组织效率的好与坏会决定企业的技术优势会向市场竞争的好或坏的方向发展。

三、当前我国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状况

1 农业竞争优势明显,工业和服务类企业发展滞后

我国的自然资源非常丰富,并且劳动力的成本也相对较低,部分农产品在国际上还是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的,由于受到农业经营体制的辖制,我国农业生产的方式还是相对落后的,并且劳动的生产率也比较低,企业经营的规模一般都不大,但是随着我国国内市场的逐渐开放,国有农业的竞争优势将会慢慢下降,但是国有工业确是我国国有企业中最为主要的部分,同时它也是参与国内外竞争的主体部分,因为绝大多数的企业非常缺乏核心技术和优秀的产品,在企业效益和竞争能力的各项指标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当前国有工业类企业的竞争能力总体上说都是不高的,在经济效益方面与国外的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落差,国有的服务性行业发展的阶段都还稚嫩,起步比较晚,伴随着服务业的逐渐开放,服务类的国有行业将会遭遇非常巨大的挑战。

2 创新能力低,技术资源匮乏,持续竞争力不足

现在正是时代、知识和技术全面发展的时代,这些因素已经逐渐成为企业竞争中的关键要素,因素含量的高低就会决定产品在竞争中具有的优势的大或小,我国的国有企业往往非常缺乏知识和技术这类型的资源,对知识的创新能力也不是很高,科技的转化技术也有待发展,真正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还不够多,而且在我国自主研发的高新技术产品所占的比率还太小,不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能力。来自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高附加的高新技术含量的产品出口是远远低于很多发达国家的,并且整个出口的总额在所有中所占的比重也非常的低,由于从事高新技术开发的研究人员在我国还比较少,再加上研究经费往往不足,导致我国关于高新技术的研究工作近乎停滞不前,受到科研体制的约束,国有企业缺少能进行成果转化的灵活体系,从而严重制约着企业真正的竞争实力和未来发展的动力。

3 管理制度不完善,治理效率低下

因为国有资产的所有者正是我国的全体人民,对于全体人民是作为一个整体,共同实施产权的,只能通过所有权的代表才能对国有企业行使一些重大决策或做出维护,同时还能行使收益的分配权同时进行监督,因为所有权的代表并没有真正的落实具体,所以我国的国有企业的产权主体是呈现“虚化”的情况,只有这样,我国的国有产权一定需要通过一定的层次,最终要委托给政府的相关部门,或者委托给其他的代表进行相关的管理,也就从而形成较长的委托链即链条。在复杂的链条中,就其中谁会成为产权的主体,不一样的主体各自会具有哪种职能,以及各种产权主体之间会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和关系,我们都没有明确的规定,对于这些问题将会直接导致分权制衡的不规范,促使约束机制严重失衡,从而进一步地影响了企业的创新和发展提高。

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与科技创新的结合策略

1 树立创新意识,进行产品创新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我国的市场也发展成为了对外开放的市场,原本存在的“分配主义”和“保护主义”在计划经济体制的作用下也逐渐消失不见了,市场的竞争只会愈演愈烈。作为企业,若想要生存和发展,就一定要以市场作为主体,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条件,对企业的产品技术都要进行创新,经营管理的模式也需要跟着创新,当企业经营成本能够有效控制的时候,企业的产品才能更加符合顾客的需求,这样才更具有竞争力度,从而才能满足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需求,企业若想要进行科技创新,那么企业的管理人员需要率先树立好创新意识,这是发展创新的前提条件,只有自身具备优良的创新精神,才能使企业创新具备更好的发展环境,充分扩大创新的队伍,能使企业为顾客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产品文化,这是能够保证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能持续发展下去的有效途径。

2 坚持自主创新

企业想要提高竞争力就要不断推出质量和性能都令顾客满意的自主产品,经济时代,这是企业能够发展的根本途径,如果长期的立足原地,停滞不前,不寻突破和创新,那么这个企业很有可能就会被市场淘汰,单纯的引进技术,并不具有自己的特色,是无法发展向前的,所以,资金优越,条件较好的企业一定要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坚持自主创新,寻求自我突破,让产品处于潮流的领先地位,使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良好的保证。

3 完善创新体制

企业要想科技创新,人才的能力,具有的素质,以及是否具有工作积极性都是创新的关键因素,企业一定要采取有效的积极措施,完善各种管理制度,做到充分利用人才资源,有力调动每名员工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个人创造性,鼓励科技创新人才努力提高研发成果,促使员工奋发向上,发挥他们自身的聪明才智,让无形的智慧转变成有形的财富,从而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

4 加强国际交流

我国要加强与国际的学术交流和合作,为企业能够发展创新也提供了有效条件,多加强交流合作更有利于学习到国外的先进技术,也更加有利于与大型企业的合作,进而可以提高企业的创新水平,能更加快速的促进企业技术与国际接轨,大幅度提升企业的创新竞争力,这样可以为企业的持续发展供应着强有力的保证。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范文5

关键词: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学生信息大数据

【中图分类号】G647.38

基金项目:2015年黑龙江大学学生学理论课题立项项目。

一.解读政府“双引擎”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早在2014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就公开提出要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而后他也在国务院常务会议、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等各种场合中多次提到这一关键词。为了支持大学生创业,国家和各级政府也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具体有贷款融资帮扶、税收减免、免费信息推广等一系列诸多方面,部分地方政府同时也开展创业知识培训、创业实践指导等多项创业服务活动。

自2011年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出的《关于支持和促进就业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开始正式实施,其中明确规定自主创业的毕业生从毕业年度起可享受三年税收减免的优惠政策。而在近些年,更多的地方政府也开始颁布诸多对大学生有利的政策,这一波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浪潮在2015年达到了高峰。这些相关政策不仅形成了一定的创业支持体系,而且集合了政府、企业、高校、公共服务机构的力量,从人社、财政、教育、科技,到工信、工商、税务、司法、金融等多个部门参与并监督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的落实。可以说在多方支持下,当前的创业条件有了极大改善,大学生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市场切入点,组建团队、注册公司、贷款融资并免税经营一段时间,在提升自身素质的同时也可以帮助其他人解决就业问题,前景十分可观。

二.大学生应利用好身边的“资源”

将资源整合好、利用好是考验一个创业者是否具有创造价值、创新思路的方式之一,也是创业者所具备的一项基本的素质条件。在大学生身边,有很多看得见的或容易忽略的“资源”,不仅能帮助大学生减少创业压力,还能帮助创业者尽快进入角色,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

各地区大学之中,也有创业福利。

近年来,不少地区形成了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立体化体系,而高校是这一体系中重要的一环。早在2002年教育部就在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9所高校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试点工作,试点院校之一黑龙江大学为例,学校在各专业教学课程中开发了89门创新课程,在十年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上,依托学生科技创业园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空间、政策、资金和培训支持,已吸纳了46支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团队397名学生入驻。大学生在创业初期一定不要忘记寻求母校的帮助,母校有自己雄厚的师资力量,每个院校一般都会有专门的负责创业教育的老师,他们能帮助大学生熟悉创业流程、指导学生解决问题,而校园内各个专业的优秀学生又是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如果能结合多个学科优势,相信能够创建一个有多项优势的团队。

借助社会力量,发展自己的事业。

创业是一次资源之间的结合,是创业者思想与市场的一次碰撞,在创业过程中创业者同样可以借助社会力量帮助自己尽快进入角色,经营起自己的事业。在各省几乎都有大型的企业孵化器,他可以帮助创业者创业过程中节省时间、少走弯路、营造创业者聚集效应,提高创业成功率,初创企业不仅可以在孵化器中得到基础设施服务,也能获得一定的研发空间降低自己的成本并提高效率,同时也能联合其他初创企业以及部分风投,信息共享,减少创业成本,降低创业风险。另外也可在一些类似“36氪”的互联网创业生态服务平台、创客空间、创业咖啡等创业集聚空间交互信息,寻求新的机会点。

三.创业实践中的几个重要“关口”

第一关,人才

人才是创业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最活跃的因素。 想要创业的大学生如果不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与基本素质,就很找到创业最初的那一个“创新点”;如果没有肯吃苦的精神,很难在当下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存活下来;如果没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就很容易导致团队内耗、业务减少、甚至会导致自己由创业变失业。所以,创业者自身素质必须过硬,如果不能很好的认清自己的能力水平,可以先选择就业,为将来创业积蓄力量。

第二关,项目

大学生创业者在创业实践中首先要解决的就是选择一个合适的项目开始创业,而创业项目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一个创业者的成败。根据调查近年来的创业实例,具有较好发展前景的创业项目一般遵循以下原则:①自有资源优先原则、②强化专业特色原则、③项目合法化原则、④需求决定原则、⑤市场缝隙原则。建议创业者在创业前对所选定的项目进行详细的市场调查,做出可行性分析之后,再接受市场的检验。

第三关,资金

根笔者对黑龙江省部分高校大学生创业情况的调查分析,有43.67%的创业者认为运营资金是创业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而创业者最想得到的政策性支持分别是投融资对接、小额贷款、税收减免,分别占比48.3%、47.1%、46%。当我们问到创业资金的来源时,26%的创业者以自有资金创业,其次为父母资助创业,占比22%,而39%的创业者向其他金融机构筹集了自己的创业资金。可以看出资金不仅是创业之初维系企业基本运作的血液,也是保持企业持续经营,不断发展的必需品,创业者可以从以下几种方式中获得资金支持,保持企业资金正常周转,①股权融资、②债权融资、③政策性贷款、④金融租赁、⑤天使投资、⑥风险投资等。

结论

全国掀起了创业大潮,而高校内大学生创业也正风生水起,面对广阔的市场,创业生力军不仅要将国家政策解读好、利用好,同时也要留心注意身边的各项资源。在创业路上,有许多高校内没有的规则,有众多来自市场的考验,大学生要经得起市场的检验,注意人才的挖掘、创业项目的管理、创业资金的筹集与合理使用。

参考文献:

[1]周红霞. 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

[2]刘磊. 建构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J]. 中国德育,2016,01:22-25.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范文6

关键词 破窗理论 财产诈骗犯罪 无序 网络安全

作者简介:李会,华中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一、破窗理论的产生与应用

破窗理论(Broken windows theory)来自于美国犯罪学,举例来说,如果有人打坏了一栋建筑上的一块玻璃,又没有及时修复,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碎更多的玻璃。在这种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蔓延。环境可以对一个人产生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在优雅洁净的场所,我们都会保持安静,不会大声喧哗;相反的,如果环境脏乱不堪,四处可见的都是打闹、咒骂等等不文明的举止。最早提出此理论的威尔逊和凯林终身致力于破窗理论的探索与实践,他们认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建议采取“零容忍”的态度以防患于未然,通过防止社会的失序来减少犯罪行为的产生。如果能够及时将“破窗”修缮,就不再会有新的“破窗”出现。零容忍政策也确实在犯罪预防和治理上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也证明了破窗理论的现实意义。如纽约市交通警察局长布拉顿受“破窗理论”的启发。为整顿地铁站高犯罪率严峻形势,从最基本的逃票严抓,无心插柳柳成荫,竟导致地铁站犯罪率大幅下降,针对这些看似微小、却有象征意义的违章行为大力整顿,却大大减少了刑事犯罪。在国内,杭州、广州、昆明等城市也有类似经历。由于取得了不俗的整治效果,破窗理论也因此声名大噪,“零容忍”原则也开始逐渐推广到社区治理之外,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和图书馆学等诸多学科,都能找到运用破窗理论的实践案例。小到个人层面上的日常工作,如班主任、图书管理员、医护工作者的服务和管理,大到国家层面上的打击假冒伪劣、酒后驾车整治、反腐倡廉(中国香港的廉政建设),破窗理论在不同的应用层次也都取得了相应的成效。从这个角度来看,解决“破窗效应”下的犯罪滋生问题,关键在于对无序环境的清理和整顿。要想引导一个好的环境,除了要维护外,还必须及时修好“第一扇被打碎玻璃的窗户”。

二、新型财产诈骗犯罪与网络环境无序的相关性

三、对无序的干预与新型财产诈骗犯罪发生的可能性

(一)零容忍――控制犯罪源

零容忍政策(zero tolerance policy),顾名思义就是零度容忍,不能客忍,是在破窗理论基础上衍生的对策,对社会上的某个现象不能容忍,必须制止。而针对愈演愈烈的新型财产诈骗犯罪,我国有必要在《刑法》中补充相关内容,以避免仅靠司法解释来弥补立法不足;通过修改《治安管理处罚法》加大处罚力度。就像零容忍决策在中国酒驾问题中的突出表现一般,相信通过新型财产诈骗犯罪零容忍举措,能够有效震慑网络不法分子,将犯案之心从犯罪萌芽处掐断。

(二)整顿无序――肃清网络环境

虚拟生活和真实生活的日益接轨融合,致使网络环境的无序与国家社会家庭息息相关,网络的不安全就是人们正常工作生活的隐患。针对这些隐患,世界各国都采取了积极有效的立法探索:美国――世界上互联网最发达的国家,从1996年就开始了互联网法律体系的构建,颁布包括《正当通信法案》、《互联网网络儿童保护法》、《有线通信欺诈法》等来规范网络环境;欧共体委员会也与?1996?年通过了《因特网有害和违法信息通讯》和《在新的电子信息服务环境中保护未成年人的尊严》绿皮书,要求网络主机服务商和检索服务商对传递的信息要承担法律责任,之后又颁布了《网络犯罪公约》(国际上第一部关于互联网犯罪的法律文件)等,同时积极开发信息过滤和跟踪软件,对网络安全做到实时跟踪过滤,给网民一个相对稳定安全的第二生存空间。

借鉴国外的经验,中国也应关注制定网络安全国家战略问题,加强顶层设计,在立法上多层次规范相互配合,突出关键基础设施保护和网络安全信息共享。

(三)从根本着手――受害人启示

表一:福建省网络诈骗立案较上年增加率

四、结语

破窗理论的核心价值在于启示执法机关通过肃清诱发性犯罪环境,来有效地防控某些在特定环境中容易发生的犯罪或利用特定的环境进行的犯罪。当然,犯罪是极为复杂的社会现象,而依托了复杂的载体诱致的新型财产诈骗犯罪更为复杂,无论是从主体还是客体角度都难以治理和规范。所以必须在熟练掌握外部环境和内部技术的同时,也必须深谙对犯罪规律、不同类型的犯罪者的心理、动机等进行综合研究的探索。针对信息化背景下的新型财产诈骗,仅通过采取零容忍的管制对策或者单一的警务活动是不够的,笔者认为,就像传染病防治一样,关键在于从犯罪源、犯罪环境和受害人三方着手,通过规则实现网络空间的稳定。

注释:

本文中新型财产诈骗犯罪主要是信息化背景下依托网络和移动设备进行的财产诈骗犯罪,包括网络诈骗和电信诈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