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美学的认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设计美学的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设计美学的认识

设计美学的认识范文1

一、情境教学的目的

教学情境是指教学所处的时间和空间上的组织形式。有人把其理解为“感情的境界”,有人把其看成“某种事物或场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特定情境,可以唤起学生学习的激情,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以及主动学习的欲望。而学生一旦有了激情和欲望,就会把繁重的学习任务当作一种乐趣,内心感到由衷的兴奋,从而产生一种巨大的内部推动力。

但是创设教学情境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给传统教学“包装”一下或者给传统教学加点“味精”的层面吗?我想不是,所谓美术教学情境的创设,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他们迅速而准确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地发展,增强课堂效率。我个人的理解“情境”作为美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价值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在需要。把学生引入到身临其境的环境中去,自然地生发学习需求。2.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让学生在经历和体验中学习美术,而不是直接获得某些知识或技能。3.帮助学生有效解决问题。创设情境,沟通知识点的联系,沟通美术与生活的联系,科学地思考问题,寻找解题途径。4.促进情感与态度的发展。避免传统美术教学中只重知识技能,不重学生人文精神的滋养。

二、美术课堂中情境教学的方法

真实的教学情境的创设需要恰当的方法,现将我在美术教学实践中采用的创设情境的方法粗略归纳如下:

1.联系生活展现情境。艺术来源于生活,通过创设情境,将学生的生活与所学内容沟通起来,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增强其情感体验,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美的形式的感受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在美术日常教学中,无论是欣赏一件美术作品,还是用造型去表现一个场景或主题,往往都要联系到学生的实际生活。

例如:在欣赏现代绘画大师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时,画中各种造型令初见者费解,在欣赏这幅画之前,我让学生首先谈谈人在痛苦时的一些表情、感受。拉近学生与画面所反映主题、生活的距离,让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与学生生活有贴近之处,这样做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毕加索画中表现了人民受到种种苦难而造成的暴烈恐怖的气氛,表达他对法西斯的仇恨,而立体主义是他观察、表达事物的一种方法。

2.运用直观物品演示情境。直观性物品在各种教学中都需运用,但美术运用得更广泛,它包括范画及过程范画、模型、投影片、录像带等其他辅助教具。通过这些直观性教具的运用,学生将会使一些抽象又难懂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和简单化。在美术教学中,有许多问题,如以语言表达显得十分复杂,但通过直观性的图表或工具来反映十分简单与清晰。

例如:在将素描五大调子时,运用一只白色石膏球和一个聚光灯教具,石膏球在聚光灯的照射下会呈现出明显的五个调子,这样给学生分析,既形象又直观。而过程示范也是在美术技能教学中最常见也最有效的方法,美术教学中有许多难以表述的东西,看过示范形象便能直观地解决问题。比如,中国画教学,毛笔和宣纸性能的掌握,需要教师反复示范,学生通过反复实践训练才能领悟其法。

3.借助文学作品展示情境。文学作品与美术之间有着一个共同点;它们都是美的,它们都借助不同的形式表达、抒发各自的情感。利用它们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例如:让学生在表现春天的景色之前,朗读一些有关春天的优美散文、诗歌,体验到春天的美好、自然的美好、生命的美好,情感由此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用视觉形象去表现立体的春天。

4.利用音乐效果渲染情境。绘画是用笔、线条、色彩、光线在纸上的空间组合,作用于人的眼睛,感染观者的心灵。音乐则是用节奏、旋律、和声、强弱等手段,在乐器或声乐上进行组合,形成时间艺术,作用于人的耳朵,陶冶听者的情操。美术教学将这两门息息相通的艺术,有机的结合起来,在欣赏情境和艺术实践情境的创设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设计美学的认识范文2

1 关于美国盖劳德特大学

盖劳德特大学(GALLAUDET UNIVERSITY,文中简称GU)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校园面积99英亩,是一所专门为聋和重听者设置本科硕士及博士课程的大学。作为一所私立的,拥有国家财政拨款的多元目标的教学机构和研究中心,该大学也为聋、重听、及健听者设置学术研究和公共服务。130多年以来,盖劳德特大学已成为一所学术机构,一个文化中心和聋人能力的象征,这里成为一个集教学、研究、学习及服务于一体面向全世界的聋人“乐园”。

该校创建于1856年,由慈善家,曾任邮政大臣的艾默斯・肯多尔捐出了他在华盛顿DC东北位置的两英亩地产和一幢房子,建立了一所聋校。艾默斯・肯多尔聘任托马斯・霍普金斯・盖劳德特(美国第一所聋校的创办人)的儿子爱德华・米勒・盖劳德特,作为学校的第一位负责人。1864年,亚伯拉罕・林肯签署法案批准盖劳德特大学学位授予权。三十年后,1894年,在校友会的要求下,学校以托马斯・霍普金斯・盖劳德特的名字命名为加劳德特学院。1986年里根总统签署的聋人教育法案中准许了其大学的地位。1988年,在学生领导的“推选聋人校长”抗议运动的影响下,学校董事会任命I・金・乔丹博士为盖劳德特大学第一任聋人校长。多位美国总统曾视察过盖劳德特大学,如罗斯福总统、约翰逊总统、卡特总统、克林顿总统等。克林顿总统被该校授予法学名誉博士学位。

现在,将近两千名学生在艺术及科学学院、交流学校、教育及人文学院和学校管理学院的50多个本科和研究生课程中进行学习。共有教职工228人,其中34%为聋人或重听人。该校及其全体员工在发展的过程中愈来愈明确如何满足学生们的需要,他们可为来自美国及全世界的听力残疾学生提供所需的高等教育。

2 听障人教学空间设计师的观点和应用

Mr. Hansel Bauman是美国著名的“听力残疾人校园空间”设计师,设计了GU的部分校园和教学环境,针对听力残疾人的特点在设计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几个观点:

2.1 空间(距离)要素

为听力残疾人服务使用的空间距离要较为普通人的要更大和宽,因为听力残疾人只能依靠视觉来观察周围和信息,例如在通道设计时,普通的为2人通行的通道最小为1200毫米,为听力残疾人就要在此基础上增加尺寸。

教室空间一般情况下都是以有黑板这一边为长方形的宽边,而长边作为教室的进深方向,而GU的教室设计大多是进深尺寸短,看起来更宽敞的接近于方形的空间,这样的尺度关系是为了方便课堂上的手语沟通,桌椅会围绕黑板方向呈U型摆放,所以不需要进深过大的空间。

2.2 空间(聋人无障碍)要素

空间要尽可能的体现出通透性和可视性。为听力残疾人群服务的空间尽量避免出现过多的空间隔断,尤其是校园的教学环境中的空间设计中隔断墙体要考虑设置垭口,尽量采用承重柱来替代承重墙,以保证视觉通透。

基于视觉隔断的多空间功能分割。该设计根据听力残疾人以视觉为主的认识特征,将各活动区域以高于视平线的隔断方式进行划分。从图1中可以看到,每个活动区域的面积并不大,但是由于听力残疾人并不会被相邻区域中产生的声音所干扰,该设计即实现了有效的活动区域分离,又很好地做到了空间的高效利用。

而在开放式空间和通道空间中,所要获得的效果确是要最大程度的通透,为听不到声音的人们方便观察来自不同方向的信息。从图2中可以看到,无论是从纵向的走廊走向横向的走廊,还是从横向的走廊走向纵向的走廊,人们总能“看到”各个角度的情况。在GU的教学楼中,室内空间多采用弧线设计来替代90°角的转折处理,这样一来,听力残疾人就不会因为缺乏听觉能力而无法对后者空间中的运动体进行认知,可以避免来自两个方向听力残疾人由于听不到对方的脚步声,发生身体碰撞的现象发生。

2.3 采用具有反光的建筑装饰材料

考虑听力残疾人依靠视觉感知环境的特点,解决听力残疾人如何可以感受到身后(视力观察不到的角度)的情况,在室内装修的立面可以利用具有反光特性的装修材料,例如:玻璃、玻璃砖、不锈钢、镜面等材料,由于听力残疾人多年养成的习惯,对影像和光影微妙的变化都会做出反映,更方便他们感受到周围的信息。

2.4 灯光和色彩

大多数人们存在一个认识上的误区,会认为听力残疾人的眼睛特好用,其实不然,因为他们感知外界信息主要依靠视觉,就认为他们视觉特别好,这个观点是不准确的,由于听力残疾人每天都需要利用眼睛感受信息,所以他们的眼睛较之健听人更容易感到疲劳,所以在设计时要考虑这一点,在灯光和色彩的使用上要减轻由于设计不当加重带给听力残疾人的视觉疲劳感。

色彩使用要尽量采用便于识别的、对比清晰的、便于视觉分辨的设计。避免“利普曼效果”,利普曼(Liebmann,1927)发现:如果内外两领域的明度差相似,只是色相不同时,不易产生图和地(背景)分化,形也不易理解,称为利普曼效果(Liebmann effect)。例如红和绿色的明度值接近,当这两个颜色在搭配使用时,就会出现利普曼效果,也就会出现信息不易分辨的情况。

所以为了使听力残疾人更容易辨识环境以及其他文字或者图形信息,要尽量选择色彩属性(明度、纯度和色相)对比较强的色彩搭配,可以形成较好诱目性和分辨性的效果。

灯光要考虑自然光和人造光的结合,避免强烈的光线造成视觉盲点和刺激眼睛,柔和的光照在保证有效光照环境的同时,也不会造成对眼睛本身的刺激和伤害。

闪烁的灯光成为有效的提示手段,教室中上课下课的铃声被频闪的提示灯替代,而宿舍的门铃也变为闪烁的灯。在这里屏蔽了听觉,开启了视觉模式,在此学习生活的听力残疾学生感受到的是真正的无障碍体验。

2.5 震动

目前我国根据听力残疾人的听力障碍程度分为四级,其中一级最重,四级最轻。对于听力残疾四级相关描述如下:“听力残疾四级:听觉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中度损伤,较好耳平均听力损失在41-60dBHL(dB分贝)之间,在无助听设备帮助下,在理解和交流等活动上轻度受限,在参与社会生活方面存在轻度障碍。”

一般情况下在26分贝左右及以下的声响听力残疾人群基本上就听不到,声音虽然听不到但是听力障碍人可以通过感知能力来感受伴随声响的震动,利用听力残疾人的可以感知震动来传递信息成为一种不错的方法。例如:教室中的可震动的木地板可以成为替代声音成为很好的信息源,跺脚引发的地板震动可以快速引起所有人的关注。

震动也被当作一种交流方式在听力残疾人教学空间中被有效利用。

设计美学的认识范文3

关键词:艺术设计;美学;关系;相同;差异

一、艺术设计美学的概念

1、艺术设计美学概念的阐述我们可以先从语法层面上对美进行简单分析。首先“美学”一词是一个名词,而在此之前的“艺术设计”一词可以理解为定语,也就是修饰“美学”的形容词,这样我们就能得出这门学科其实是是美学其中一个具体的层面,是研究艺术设计领域中的美学。我们继续从语法层面上剖析,可以将“艺术”与“设计”分开,那么“艺术”就变成了修饰词,而“设计”表示名词,这样一来,艺术设计就可以理解为具有艺术特性的设计。艺术设计美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我们常常会把它与艺术学、美学等相对综合的大学科相混淆,因此准确深刻地分析其内涵是非常有必要的。2、艺术设计美学的研究对象由于艺术设计美学是研究艺术设计在美学上表现,因此其研究对象与艺术设计的研究对象基本吻合。在传播学中将信息的传播过程分为五个部分,即信息、传播者、受传者、媒介和反馈,转换到艺术设计中我们可以将这五部分换一种说法来阐释。信息代表所要传达的内容,在艺术设计中就是设计的产品,其中包括产品设计的形式与功能等内在要求。传播者及设计师本身,与设计师自身的素养、审美意向等有着很大的关系。受传者及目标消费群体,所有的艺术设计其结果均是面向大众消费的,因此,对这一研究对象的挖掘尤为重要。媒介在艺术设计上可以理解为一种载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设计类别,其中有二维平面设计和三维空间设计等差异。反馈代表了艺术设计结构的最终评价,衡量一个艺术设计产品的好坏,不是靠其艺术特性的高低,也不是靠科技含量的高低,而是受众的反馈好坏,好的艺术设计品必然会获得良好的口碑,这也是艺术设计区分纯艺术的一个本质差异。

二、一般美学概念

1、美是什么?“美”究竟是什么?我们追求人格魅力的最高境界就是“真善美”,可见美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次使用“美学”一词的是德国理性主义者鲍姆嘉通,他认为人的知识体系中缺少对感性的系统认识,因而提出了对认识的深入研究,即人类的感觉。美来源于实践中的自由创造,也就是说我们之所以认为某些事物是美的,是因为它包含了人类独有的创造力。通俗来讲,美是种感觉认识,美学就是对这种感觉认识的研究,对其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因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的精神世界是复杂的,因而对美的认识也是千变万化的。2、一般美学涵盖哪些方面一般美学所涉及的层面非常广泛,如果不涉及系统化的学科内容,我们可以将一切美的东西归为某种美学上的思想。美学所涵盖的方面总结起来有五个主要的方面:社会美、自然美、形式美、科学美以及艺术美,当然这五个方面并不是美学的全部内容,除此之外还包括对优美、崇高的分析,对真善美、丑的对比等等,几乎囊括了所有可以想象的美。

三、艺术设计美学与一般美学的关系

1、研究领域的对比分析艺术设计美学所重点研究的领域范围只针对设计品,围绕一切艺术设计而展开的美学讨论。主要研究对象为工业设计、广告设计、环境设计、建筑设计等领域的艺术美,从这些类别可以看出,艺术设计主要构建在人类的物质生活领域,是对物质文明的再处理。一般美学的研究领域更为广泛,它不仅仅是针对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还涉及了包含精神层面在内的艺术美、社会美等等。从他们的研究领域,我们可以对比出其内在的联系,艺术设计美学中所运用的方法论原则。2、目标群体的对比分析美学所面对的是大众人群,并没有特定的限制,因为具有一般性的审美原则,因而在目标群体的差异化上并不是很明显。任何有独立思想的人都会因为经历不同或者对世界的认知不同而具有不同程度的审美意向,所以美学的研究并无特定的目的或者功利性,其目标群体就是全部的人,具有广泛性。这是两者的不同之处,综合两种美学的目标群体,我们可以比较一下两种美学目标群体的相同点。艺术设计美学的目标群体对艺术设计美具有限制性的指导意义,因为目标群体的喜好是检验艺术设计成功的关键因素,所以艺术设计需要重点考虑目标群体的审美倾向,但是反过来讲,在艺术设计美指导下的设计产品,也会在不同程度对受众的选择倾向有一定的影响,从而引领着目标群体。从这个角度上看艺术设计美学与其目标群体是互为影响的。3、艺术设计美学与一般美学中的形式美和艺术美的对比分析我们提到艺术设计美学第一印象就是,它和艺术有关,它就是研究艺术美的,那么它与一般美学类似的形式美和艺术美有什么关联呢?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一般美学中的形式美和艺术美。形式美主要是指生活中的各种形式因素有规律的组合而产生的美。艺术设计美学与一般美学的互通性,但这不意味着艺术设计美就是一般美学中的形式美或者艺术美的替代品,两者虽然有共性,但是却代表着不同的研究领域。

四、结论

设计美学的认识范文4

关键词:桥梁,桥梁美学 桥梁景观

一、引言

桥是跨越障碍的通道,人们希望在通过桥梁时发出一声赞叹,得到美的享受。现代的桥梁已不纯粹以满足功能为目的,桥梁巨大的跨度、强烈的形体表现力、超凡的尺度均对城市或大地景观产生影响,因此桥梁景观设计在我国越来越被重视。桥梁是人类根据生活与生产发展的需要而兴建的一种公共建筑,它以自身的实用性、巨大性、艺术性而极大地影响了人类的生活。随着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桥梁美学对于城市或区域形象的塑造更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美的释义

美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其原意为感觉、感性认识,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与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研究的是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这就是说,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建立必定以人的审美价值论为前提的。

桥梁建筑就其审美意义来说,它从属于美学的范畴,而美学作为一门专门学科,涉及面十分广泛。到上世纪下半叶人们开始认识到桥梁设计不仅要“关心自己”同时还要“关心别人”,如关心桥梁对城市大地的影响,关心桥梁作为一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的意义,关心桥梁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美,就是桥梁还要“关心”生态环境。这些绝非纯粹的美学或纯粹的桥梁结构工程专业人员所能解决的,这需要既懂得桥梁结构又深谐美学的人来解决。桥梁作为一种建筑,尤其是大桥,它具有使用和观赏两项功能,桥梁设计者运用结构学原理进行设计,以满通使用的要求,同时,还要运用美学原理进行构思,以满足人们观赏及改变环境景观的要求。

三、桥梁建筑美的基本因素

自古以来,建筑(包括桥梁建筑)与绘画、雕塑被称为三大造型艺术(又称为空间艺术或视觉艺术)。它和其他门类艺术有共同的特征,如:鲜明的形象、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反映时代特征等。但是桥梁建筑艺术作为实用艺术,又有它自己独特的艺术特征。

我国著名的桥梁美学专家唐寰澄先生在他的文章和专著中多次提到:三个统一性是美的最重要属性,即(1)感性和理性的统一或感觉和意识的统一;(2)客观和主观的统一或人和自然的协调统一,即“天人合一”的思想;(3)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即造型和功能的一致。归纳起来的桥梁美学法则是:多样和统一,协调与和谐,以及比例、对称和韵律。另外还有八纲:即刚柔、动静、阴阳、虚实的矛盾和统一。设计要有新意,不要抄袭雷同,要同中有异。要和环境协调,结构要求比例匀称,没有画蛇添足的多余装饰,有动感和韵律美。

桥梁建筑不仅要表现出结构上的稳定连续、强劲力感和跨越能力,而且要有美的形态与内涵,只有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才能显示出不朽的生命力。艺术和技术紧密相关。技术本身也是美的因素之一,计算力学、钢筋混凝土的发展,才使各式轻巧、大跨的桥梁得以出现。桥梁建筑美的基本因素:⒈统一和谐 ⒉均衡稳定 ⒊比例协调 ⒋韵律优美。

四、桥梁美学的特点

1、桥梁美学的技术特性

桥梁不能一味盲目地追求美学,首先是解决通行功能,并在技术与经济之间优化,这是桥梁设计的基本要求,因此,桥梁美学设计必须符合桥梁功能,经济要求,并以此为原则对美学构成元素进行美学调整,比如桥梁的美学比选,桥体结构部件的比例调整,桥梁选线与城市或大地景观尺度的和谐,桥梁的防腐涂装与城市整体色彩中的联系等。桥梁美学的这种以功用与技术为重的特点即为技术美学特性,但当美学价值有明显优势而功能得以满足,技术可行的情况下,有时经济因素还可向后靠,如风景区的桥梁或城市交通要害的桥梁等。

2、桥梁美学的时代特性

目前,桥梁的选择都具有强烈的时代特性,桥梁结构技术的科学特征及桥梁结构技术的不断更新是桥梁美学产生深刻时代烙印的主导因素。由于桥梁在城市中的战略性地位,使桥梁美学成为城市的视觉识别要点。这是桥梁美学对时代表述的延伸,因此,把握好美学的这种特点并恰如其分在城市中发挥是我们在桥梁美学设计中需要重视的。

五、桥梁景观设计的新趋势与新方法

1、桥梁的环境景观

二十世纪末是我国环境意识觉醒的时代。随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土地的漠化、黄河断流、水源污染、长江洪水及城市建设对历史文化环境的破坏等一系列问题使我们认识到人类在自我价值实现的同时还应与环境和谐。在桥梁景观设计中强调环境景观即是对此大背景的呼应,同时也是保持景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反映到桥梁景观设计中便是桥梁景观与大地或城市景观尺度的和谐研究,桥梁景观对地形、地貌的适合,桥梁景观对文化环境的尊重与共生及桥梁建设对建设地点的自然原生景观的保护等。

2、桥梁的夜景观

桥梁夜景观的设计虽然与建筑夜景观设计有相通之处,但其巨大的体量及带状的格局使夜景观有一些自身的规律。如桥梁夜景观更趋向为一亮带,而桥型艺术处,像桥塔、桥台、桥墩等则可形成亮点。这种点、线结合的夜景观格局更能体现桥梁个性与本质美。

桥梁夜景观其灯光、灯色不仅有软质景观特点,其灯具还是桥面重要的硬质景观构成,灯具造型所传达的信息还可能是桥梁景观理念表达的重要方面。如具有地域风格的灯具造型,可反映桥梁景观中对文化的追求等。

六、桥梁景观的展望

现代的桥梁已不再纯粹以满足功能为目的,桥梁巨大的跨度、强烈的形体表现力、超凡的尺度均对城市或大地景观产生影响。桥梁景观设计既要保持对功能、构造技术、形态美学、材料肌理研究的传统,还应针对随社会发展而产生的新景观问题保持敏锐的跟踪,这样才能与更高环境品质要求相适应。桥梁景观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因此国际上的桥梁设计均要求有建筑师的参与,欧美等地甚至将是否拥有建筑师作为桥梁设计竞争的准入条件。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桥梁美学问题会被越来越重视起来,在现代的桥梁建筑中,美学已经被列为一门独立的项目进行研究,如桥型的选择一定要因地制宜,桥梁的装饰要与桥梁的建筑风格以及桥梁周围的建筑物协调一致,在城市和风景区的大桥,桥梁的装饰和美化方面的投资会进一步加大。相信,只要我们重视美学在桥梁建设中的地位,注意博览众长,吸收古今中外的成功经验,将会有更多的大桥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参 考 文 献

1、 和丕壮。 桥梁美学。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

2、 樊 凡. 桥梁美学.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7

设计美学的认识范文5

关键词:设计美学;服装设计;古典与时尚

一、对设计美学的探讨

1.1 对设计美学的初步认识

设计美学是在现代的设计理论和应用的基础上,结合美学和研究艺术的理论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学科。设计是一门以艺术和技术为基础,并在运用中将二者相结合的新兴学科,它有别于传统的艺术学科。设计美学作为其中一个独特的分支与传统的美学研究区别很大。因此,它不仅具有自身的特点,而且在应用中也有独特的要求。

在这里我们通常讲的设计美学一般指的是设计艺术美学,即与技术美学相通的。设计美学包括俩个部分,即产品的设计和产品的艺术美感,俩者缺一不可,密不可分。

设计美学的产生及发展和现代设计的发展是同步的。设计美学的研究以审美和艺术理论为基础。设计美学不但是现代社会人类对设计需求的产物,而且也是美学和艺术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

随着设计在人们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设计美学已经学科化了,它应用范围广泛。设计美学理所应当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研究设计美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的意义就在于,把已经大众化,生活化的艺术美更进一步的融入到审美教育和实际操作中。更好的与现代服装设计相结合。

1.2对设计美学的探讨与分析

从理论研究和现实应用出发,对设计美学的学科定位和学科特点等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有明确该学科的基础理论。就其形成和发展来看,设计美学的产生和发展与现代设计发展是同步的。以技术为核心的工业文明直接导致了现代设计的诞生,现代设计则直接影响了设计美学的产生与发展,促成了其基本理论的形成;再者,设计美学的研究立足在审美和艺术理论上。在工业革命之后,经过技术水平的发展,引起了一系列的社会生产发式的变化,进而导致了现代人对审美的需要,这些尖锐的实际问题迫使现代设计家把审美和艺术的眼光投射到工业产品的生产上去。所谓设计美学,就已蕴含在设计介入技术的过程里了。所以从根本上说设计美学理论的产生是社会生产方式发展的现实需要。作为一门新兴学科,重点研究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美学问题的设计美学应运而生。

二、设计美学与服装设计美学的关系

2.1简述二者关系

设计美学在服装设计领域的表现形式是服装带给人的艺术之美即“服装美”。设计美学所包括的俩个部分,产品的“设计”和产品所蕴含的“艺术美”的创作,俩者和设计与美学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关系,其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随处可见。19世纪伟大的设计家布瓦列特,不仅是个厉害的服装设计师,还是一位成功的商人和设计家,他的“抛却紧身胸衣还妇女自由着装”的主张受到妇女的欢迎,他从服装设计入手,将品牌理念融入其中,发展了自己的香水产业,取得了较大成功,从中可见设计美与服装美密切相关。

2.2设计美在服装美中的具体应用

服装是人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和使用价值,是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服装美的造就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按照人们在生活中逐渐提炼出来的对美的认识,因此也属于艺术美的范畴。服装的现实生活美是美的第一性,艺术美是美的第二性。艺术美的基础是现实美,同时艺术美也是生活美内容的创造性反映形态之一。服装审美是人的一种意识活动。由于人们的审美过程往往是通过自己的审美判断以及长期以来的观察和总结,因此也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和趣味性,不同阶层的人们对服装美的认识,愿望以及追求,形成了服装审美的特性。服装是人的第二肌肤,因此它的存在价值和美都是作为人体美的一种附庸而体现的。服装只有具体于人才能构成完整意义上的服装美。

服装设计原理:美学的比例,平衡,韵律,加强和协调统一的形式法则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包括,服装的整体和部分的分割比较;服装的整体和部分在量感和动感作用下产生的稳定形式;韵律节奏等重复出现的线条色彩等;突出重点的美学法则;服装的部分与整体,部分与部分的和谐统一;在协调的基础上集中化,体现美感。

服装设计美学主要是研究服装的个性美(服装与着装者的性格以及爱好产生的美);流行美(服装与着装者迎合时代精神和社会风尚产生的美);内在美(服装与人的心灵,气质融合产生的美);外在美(直接表露在外的美)。此外,还包括从上述阐述的美中产生的美,例如姿态美;构成美;艺术美;装饰美;化妆美以及实用美。

三、设计美学对服装设计的影响

3.1服装中的功能美,科学美和技术美

随着设计艺术的广泛应用,设计艺术已经学科化了。服装中的设计美学涉及功能美科学美和技术美。功能美:服装的观赏功能和实用功能互相依存也互相对立。服装只有穿在人身上才有他的观赏价值。优秀的服装设计作品,通过实践解决问题,充分发挥二者的作用。实用功能是满足人体的遮体御寒和保护身体的需要。狭义的使用功能表现为服装的各种机能性,即保暖性透气性散热性安全性和便于活动性。观赏美体现在满足人们社交活动的需要上,体现在服装与人体的结合上。当然观赏美也体现在穿着者的形象上,包括他的风度气质和品格。

服装设计中的科学美:服装设计是一种艺术,而艺术与科学往往是自觉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这一结合使得设计涉及到物质文化,精神生活和艺术文化等方方面面。这种科学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依据不同消费者的心理,科学全面的把握消费群体的需求,设计符合该群体的时装;(二)充分利用人体工程学现有的成果,使服装设计作品更加符合人们的需求。人体工程学实在例如技术科学等诸多学科基础上形成的一门综合性学科,符合人的身体结构和心理生理特点,以实现人―服装―环境之间的最佳匹配,使处于不同条件下的人们有效地,安全地,健康舒适地进行工作与生活;(三)选择并运用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使设计的效果达到最佳。设计师只有充分掌握新材料的性能,熟练工艺才能设计出理想的服装。

服装设计中的技术美:通过工艺形式和对材料的处理工艺表现出来。服装设计是一门技术性要求很高的艺术,在优秀的服装设计作品中,作品绝大多数具有很高的技术水平。服装设计中的技术美反映在工艺形式上主要是指裁剪工艺,制作工艺与装饰工艺的运用相得益彰。同时这种技术美也反映在对服装材料的再造处理上,通过对构成材料独具匠心的创意,并辅以相应的工艺技术与结构处理,是比较容易突现全新视觉效果和全新设计立意的。这三种形式缺一不可。

3.2设计美学对中式服装的影响

随着中国国力的日渐强大,中式服装越来越受到各国服装设计师的喜爱。中国元素被应用在很多设计上,被作为一种时尚的追求。

追溯中国的古老文化,中国素有衣冠礼仪之邦之称,中式服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体现。通过程式化的宽体式样,平面化的裁剪结构,装饰性的服用材料,精致的服装配件和含蓄美的社会理念来进行其言简意赅的形容。在装饰上多表现为二维设计,装饰手段是中国传统的镶嵌滚盘秀几大工艺。这些工艺的巧妙运用,使中式服装虽造型简练,但纹样色彩斑斓,魅力无限。

传统服饰可应用于现代服装设计的元素很多,例如纹样,色彩。自然界的众多事物本身并无意识,人们根据当时自己的意识观念赋予纹样以某种象征意义。因此代表着吉祥平安,富贵美好的纹样便诞生了。

中式服装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文化韵味而远远流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我们必须寻找到古典因素可以运用在现代服装上的那一方面,是古代的二维设计与现代的三维设计相结合,并从中得到启发。通过对色彩的分割,不同材料和面料的混合搭配,以及点线面的立体结合,把自己的风格融入进去,并结合当代世界流行元素,演绎现代版的中式服装。从而使设计美学能够在服装设计中更好地应用,为现代服装设计造福。设计美学在服装设计中的重要作用不可忽视,它为现代时装设计提供了依据和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 蒋孔阳,美学概论,北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

[2] 江宁,古代服饰造型在设计中的应用,广州:2003。

[3] 刘晓刚,服装设计大师作品,上海:中国纺织大学出版社,2000。

[4] 李当岐,服装美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5] 李鹤,服装美学的研究内涵,北京:中原工学院服装学院,2010。

[6] 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设计美学的认识范文6

关键词:景观生态设计;生态美学;自然;地域性;文化性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8-0187-01

一、景观生态设计观

景观生态设计从19世纪诞生以来,通过研究人和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动态平衡为目标,生态设计受到环境危机的影响已经发展成为景观生态设计的重要里程碑。生态设计指的是与自然相作用相协调的方式。人类发展的方方面面都必须与自然生态相协调,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因此,我们在景观生态设计中要保护自然资源,遵循自然地发展规律,保证自然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为后代子孙造福。

景观设计生态美学对自然的尊重,通过自然的植物、地形、水、风、的运用,在设计内容与形式上表现出自然地审美观念。通过景观生态的设计,减少对原有自然环境的破坏,使生态系统得到可持续的发展。通过美学对景观生态设计的影响,使设计师的作品的意境成为感情的升华,以满足人们得到高层次的文化精神享受的需要。

二、自然的生态美学观

景观的生态设计美学要从自然美的角度出发,这种美是纯粹的高尚的不带有功利和世俗的目的。因为美学是通过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产生的情感的一种升华,自然避免不了生活中的世俗观念的影响,所以会产生利益追求下对美的认识以及自然地非功利形式的美感。这在环境艺术设计上都有体现,所以景观的生态美就要求用艺术的眼光去欣赏和审视,这种美是属于艺术哲学的范畴,这是对艺术美得总结。

中国自古以来,认为美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景观的生态美也要处理好自然、社会与人的关系。所以某一景观元素进行设计时不能孤立的考虑而是将它与人类、动物、社会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联系起来,把景观生态设计整体优化的目标放在人类整体的生态系统中进行研究。生态美学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是多学科相互渗透影响的结果。生态美学的观念影响着景观设计的理念,生态化的景观设计在强调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不断的改善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建筑与环境的有机化,达到建筑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动态平衡。

三、景观设计生态美学的意向表达

景观设计生态美学的意向手法是符号学原理的一种表现,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意是景观生态空间的构成给人留下的整体印象。这种印象是对景观生态文化的认同,本质就是主体对客体的主观感受而产生的审美。象是指景观生态设计构成的点、线、面的组合方式,任何空间的设计都是通过点、线、面的组合构成的。象的本质是一种客观上的感受。

当代景观设计生态审美意向的表达,会从历史的、地方的、传统园林的表达手法中借鉴一定的局部、片段或形式进行加工处理。这种意向的引用不是传统历史的恢复与复古,而是将传统的景观生态设计按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去重组。这样不仅满足了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增强了景观生态的交流与对话能力。

四、自然的元素在景观设计生态美学中的运用

自然要素是景观生态设计审美的重要因素。它是指环境中的自然形态或自然元素经过人工改造而形成具有生命力的景观要素,如人工挖的水体,堆叠的山丘,种植的植被等。当七八十年代景观生态设计大行其道时,乔治.哈格里夫,用自然的元素再造自然,所以他的景观设计是对自然的一种升华与提炼。

景观生态设计总是在不停的改变着自然世界,自然元素的设计也是其中的一种,而且绝不能因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取而代之。自然元素和环境城市是相互融汇不可独立的进行设计。景观生态是一个人造或人工修饰的空间集合,它是公共生活的基础和背景,是与生活相关的艺术品,是大自然的动力性和神秘感,是特有的人与大地、水、风等自然要素的互动,以及历史和文化的表达。

五、总结

生态审美的形式和设计表达一直贯穿于整个景观设计的过程之中,把景观生态客体设计成为审美的对象,是视觉体验和心理感受在对景观生态之美的审视中产生情感的愉悦,继而延伸、上升为人们优良的生活品质。景观设计的生态美学主要是视觉审美意义上的景观设计,强调主体对客体的作用,客体从审美意义上满足主体。景观设计的生态美学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以及“天人合一”的思想。这些思想经过两千年的验证,仍然不失其真理的光辉。景观设计的生态美学宗旨还是为人服务,改善我们的生存空间和环境,提高生存的质量,创造一个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平衡的社会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