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范文1
宁波市农业局局长 鲍尧品
(二〇一〇年一月十九日)
同志们:
这次全市农业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精神,分析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形势,总结2009年农业农村工作,部署2010年重点工作。
刚才,11个县(市)、区作了发言,交流了各有特色的工作经验,很好很实在,值得各地学习借鉴。在会议材料中,市局5个职能部门对去年几项重要工作进展情况进行了通报,有助于各地开展横向对比,进一步推进各项工作。
下面,我代表局党委讲四个方面意见。
一、2009年农业农村工作回顾
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十分困难的一年。我市农业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落实“创业富农民、创新强农业”要求,以加快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为工作重点,夯实基础,改革创新,不断提高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努力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际国内农产品市场剧烈波动和灾害天气频发的不利因素,坚定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不动摇,齐心协力,扎实工作,圆满完成了全年各项任务,农业农村经济好于预期,实现了持续稳定发展。
--粮食生产稳定增长。据农业部门预测,2009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为231万亩,比上年增加0.3万亩;总产89万吨,比上年增加0.58万吨。扣除灾害天气影响,早晚稻效益平均达到350元左右,农民种粮积极性高。 --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持较高水平。全年开展部、省、市级蔬菜质量安全监测16次,全市地产蔬菜、生猪等主要农产品质量检测合格率分别达到98%和100%,生鲜乳三聚氰胺监测合格率100%。全市已拥有无公害农产品580个、绿色食品209个、有机食品9个。 --农民收入持续增长。预计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10%。其中工资性收入在二季度开始走出一季度不景气状态,三季度高速增长,全年收入占总收入的58%;非经营性收入由于实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在房租收入下降的情况下保持比例在12%;一产收入持平,占到总收入的14%。
总体说,2009年的农业农村经济工作为我市“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作出了重大贡献,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大局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得益于各级政府的强农惠农政策,得益于各级农业部门干部职工和广大农民群众的辛勤工作。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二是加快农业产业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强项目安排、资金落实、指导督查和验收工作力度,保证建设进度。全年有21个基地通过验收,22个基地开工建设,新申报2010年建设项目20个。现全市已完成和在建的农业产业基地数量85个,核心区面积7.02万亩,总面积77.52万亩,其中51个基地已通过验收。目前,建成基地基本实现规模化经营、集约化投入、标准化生产。种植业产业基地的平均规模达到1.21万亩;平均拥有大棚1500亩、喷滴灌1700亩;95%的基地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结合;100%拥有品牌;大部分实施“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优势主导产业区基本形成。
三是健全土地流转服务组织。按照“稳定总量、整合存量、提高质量”的思路,以规范土地流转行为来巩固土地流转成果,不断健全县、镇、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组织,建设乡镇
农业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范文2
关于促进农民增收的调研报告
基于社会学角度的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
北京市草莓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建议
大兴区观光采摘园发展的探讨
北京郊区生态环境建设指标体系探究
“菜贱伤农”与“菜贵伤民”并存的原因及对策
贵州天龙屯堡乡村旅游产业组织模式对北京的启示
关于进一步优化北京市财政科技投入结构的思考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背景下的农村社区建设——基于辽宁省清原县的调研报告
关于昌平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思考
园艺系植物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在14个省市获得推广应用
关于加快推进西集镇小城镇建设的对策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行动导向教学法及其启示
工作过程导向的《农产品有害物质检测》课程设计
高职《果蔬贮运与加工质量监控》课程改革
高职院校计算机实验室建设的思考
携手企业合作育人建设校企共融文化
白兆秀、侯引绪教授获北京市第七届高校教学名师称号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稿约
开拓创新真抓实干为实现建设一流的高水平职业学院而努力奋斗——在庆祝建党90周年表彰大会暨文艺演出上的讲话
北京郊区生态环境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京郊休闲农业提档升级的路径选择
工业化中期我国农业多功能的开发与拓展——从经济功能向复合型多功能的转型升级
荷花的离子注入诱变育种技术初探
劳动力要素价值化与农业家庭经营发展的思考
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公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北京市低收入农户增收的制约因素及措施
天津市整合城乡居民医保制度考察报告
对通州区市政市容环境管理水平的调查和思考
大学生就业法律问题探究
荷兰Lentiz教育集团的职业教育
《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高职生物技术专业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高研究
基于个案的高职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应对措施
浅议高校图书馆员职业精神的培育
从学习型组织视角看高职院校机关党支部建设
论点摘编
奶牛养殖和果树生产专家积极开展技术服务
基于决策视角的比较分析与思考——也谈农村改革与发展30年
关于密云县推进新农村建设思路及措施的研究
我国贫困地区建设新农村的困境及路径选择——以甘肃省为例
北京跨界水源地生态可持续发展模式比较研究——以官厅水库流域延庆怀来两县为例
福建茶文化旅游开发探析
对永宁镇豆制品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
超临界CO_2流体夹带丙酮萃取甜瓜籽油的研究
对国货复进口快速增长现象的思考
京郊农民专业合作社互助资金来源研究——以通州区于家务乡果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为例
门头沟区农民收入问题研究
赴美国、墨西哥农村考察报告
梨园镇城市化进程中社区建设的思考
项目教学法在高职实践教学中的尝试与探索
高等职业教育中实践指导教师的作用
关于农业高职院校涉农会计课程建设的思考
学院3个项目获准中国职教学会2008-2009年度科研规划项目立项
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花卉生产技术课程改革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稿约
发酵床生态养猪技术扎根京郊
农业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范文3
一、总体目标
贯彻落实国家、农业部、省农业厅、市农业局相关文件精神,通过不断的实践,引导各项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长效机制的建立完善,促进各个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相关单位职责的规范落实,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各项监管工作的顺利开展,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二、工作任务及分工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
风险监测包括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普查和专项监测等内容。根据农业部、省农业厅和市委市政府文件要求,结合我区工作实际,在市农产品质量监管相关部门的监督指导下,定期和不定期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各项风险监测工作。种植业产品年度抽、送检数量不低于150个,瘦肉精、畜禽产品和动物饲料等按照有关要求执行。全区涉农镇(街)要建立镇(街)农产品检测室,每个镇(街)年度检测样品数量不低于500个(快速检测),并做好记录工作以便年底检查,抽检农产品范围要包含辖区内各个行政村。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
根据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管理办法》要求,县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重点针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检测结果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发现的突出问题、突出对象,按照抽样机构和检测机构分离的原则,及时开展农产品和农资的质量安全监督抽查工作。配合省、市关于禁用药、非法添加剂、重大违法违规事件等情况的监督抽查工作,区农业执法大队具体负责果蔬类产品和农药等农资的监督抽样,区动防所具体负责畜禽类产品的监督抽样;在市局的监督指导下,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结合本区实际情况,做好部门内职责分工,做好辖区内发生的各类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监督抽查工作。特别是各种新闻媒体报道和群众投诉举报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要快速应对、妥善处理、依法处置,坚决防止事态的扩大和蔓延,避免引起群众恐慌。
各级部门要严格遵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使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和省高级人民法院、省人民检察院、省公安厅、省政府法制办公室、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完善涉嫌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案件移送衔接工作机制的会议纪要》的文件要求,加强与食安办、公安、食药、工商和质监等部门的衔接配合,对监督抽检中发现的不合格产品,要坚决依法查处;对涉嫌犯罪的,要第一时间移送公安机关,坚决杜绝有案不移、以罚代刑。
(三)农产品质量监管检测体系建设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要求,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强化属地管理责任,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纳入县、乡(镇、街)级人民政府绩效考核范围,明确考核评价、督查督办等措施。并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执法等工作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切实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工作力量,尽快配齐必要的检验检测、执法取证、样品采集、质量追溯等设施设备,加快各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验检测体系的建设工作。要加大与区政府、编办的协调,争取全面明确落实农业部门区级监管职能。在镇(街)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检测体系建设方面,我区各涉农镇(街)已全部完成了镇(街)农产品质量监管机构的挂牌工作,并于2013年新建了2个镇(街)农产品检测室。今年,我区将进一步健全规范各涉农镇(街)农产品质量监管机构的“八有”(有牌子、有岗位、有人员、有制度、有档案、有设备、有专项行动、有基本经费)建设和镇(街)农产品检测室的完善建设工作。同时,要严格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2013〕106号)要求,将镇(街)农产品质量安全纳入镇(街)人民政府绩效考核范围,明确考核评价、督查督办等措施,强化镇(街)农产品质量监管属地管理责任。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相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管理办法》等文件有关规定,要将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与监督抽查相结合,根据工作实际,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细化工作措施,强化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切实把任务措施落实到位,切实降低农产品安全风险。请各镇(街)制定好本辖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管理方案,以便年底绩效考评。
(二)加强协调配合
要加强部门间的配合协调,形成合力,齐抓共管,确保农产品质量监测管理工作取得实效,提升本辖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监测管理能力。
农业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范文4
2011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中央审时度势、果断决策,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实现了“十二五”规划的良好开局。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来看,针对自然灾害多发、农业成本上升、部分农产品价格剧烈波动等突出问题,中央及时研究出台有力、有效的调控措施,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进一步加大,各地区、各部门同心协力,奋发进取,认真抓好政策贯彻落实,农村经济继续保持2004年以来稳定发展的良好势头。初步统计,2011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1424亿斤,比上年增长495亿斤,增幅4.5%,实现历史罕见的“八连增”,粮食产量连续5年超万亿斤,标志着粮食生产能力稳定跃上了新台阶。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977元,比上年增长11.4%,连续八年保持在6%以上,实现了“八连快”,增幅也是1985年以来最高的,并再次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与此同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顺利推进,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得到加强,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农业农村的好形势,为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总水平、保障和改善民生做出了重要贡献,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支撑。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我们党将召开十,做好包括农业农村经济工作在内的各项经济工作意义重大。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日前印发的中央1号文件,对党的十六大以来的我国农业农村工作和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的建立进行了系统总结,对今年“三农”工作做了全面部署。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今年1号文件“亮点”很多,主要是:在工作要求上提出绝不能因为连续多年增产增收而思想麻痹,绝不能因为农村面貌有所改变而投入减弱,绝不能因为农村发展持续向好而工作松懈;在工作思路上提出围绕强科技促发展、强生产保供给、强民生保稳定,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奋力夺取农业好收成,合力促进农民增收,努力维护农村和谐稳定;在政策体系上明确了强农、惠农、富农“三大指向”,提出持续加大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持续加大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对农业农村的投入,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确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做好今年“三农”工作要突出抓好两件事。
(一)抓好粮食和农业生产,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
在连续多年增产之后,今年保持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的难度明显加大。一是产量基数已经很高,支撑粮食和农业生产的各种力量已经绷得很紧。二是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据农本调查,2005―2010年我国三种粮食亩成本增加了58.3%,年均上升9.6%。2011年,主产区小麦、早稻的亩均成本又分别上升11%、12.9%,中晚稻、粳稻的亩均成本上升15%左右,玉米的亩均成本上升了18.6%。在生产成本上升的同时,粮食和部分农产品价格已出现下行压力或下滑势头,两者共同作用将使农业效益走低,可能会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三是在连续多年增产增收之后,一些地方出现了盲目乐观的倾向,一旦工作放松,农业生产就很容易出现滑坡或拐点。
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首先要千方百计稳住粮食生产,确保粮食不出现滑坡。要继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加大农业投入和补贴力度,实施好新增千亿斤粮食能力规划,继续开展全国粮食增产行动,深入开展粮棉油糖高产创建,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做好农业防灾减灾工作。要积极扶持蔬菜、生猪、牛羊肉等“菜篮子”产品生产,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实施全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要加强农产品流通和市场调控,加快全国性、区域性骨干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改造,推进大宗农产品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完善鲜活农产品物流体系。加快清理、规范农产品流通环节各种收费,有效降低流通成本。通过最低收购价政策、临时收储、储备吞吐和进出口调节等措施,努力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要抓紧建立健全生猪、牛羊肉、主要蔬菜品种等鲜活农产品的市场调控机制。
(二)大力推进城镇化,扩内需促增长
当前,推进城镇化要着重解决好三个突出问题:
一是农民工的进城落户问题。目前我国农民工总量超过2.5亿人,其中到乡镇以外务工的约1.6亿人,1980年之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超过1亿人。外出农民工有许多人长期在城镇工作,有3000多万人已经举家外出,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很少干过农活,融入城市的愿望非常强烈,但由于体制政策等方面原因,目前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还难以在城镇安家。推进城镇化首先要解决进城务工农民的城镇化问题。为此,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着力改革附着在户籍制度上的城乡二元的各种社会福利制度。要加快建立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使农民工及其子女公平地享受所在城镇的基本公共服务,多渠道、多形式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将农民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采取措施让具备条件的农民工逐步安家落户。要特别注意做好中小城市、小城镇吸纳农民工落户工作。近年来,中西部地区吸纳就业的能力大大加强,外出农民工在中西部地区就业的比重由2005年的24.3%提高到2009年的37.2%。2010年西部地区外出农民工在本省务工的比例达到43.1%,比上年提高了2.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全国2.5亿多农民工中,在县域内就业的占60%左右。要顺应这一趋势,进一步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的落户条件,合理引导产业向内地、向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转移,让更多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落户。
二是土地问题。一方面,要明确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是法律赋予农民的合法财产权利,无论他们是留在农村还是进入城镇,任何人都无权剥夺。农民进城后是否保留或者如何处置这些权利,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另一方面,城镇化过程中不可避免要占用农民土地,关键在于如何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决不能再靠牺牲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利来降低工业化、城镇化成本。要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征收制度改革,依法保障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分配好土地非农化和城镇化产生的增值收益,解决好被征地农民的就业、生活和长远生计问题。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执行,防止出现违背农民意愿、侵害农民利益的问题。
三是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问题。我国人口众多,未来几十年即使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也仍将有数亿人生活在农村。必须长期坚持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在大力推进城镇化的同时,坚定不移推进农村建设。要抓紧研究制定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科学布局、合理分工、功能互补、集约发展。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原则,合理安排县域城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聚集、村落分布、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科学规划村镇建设。要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特别是对农村建房的规划指导,继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和社会保障水平,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要注重保持农村的特点、田园风光和生态环境,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当前,特别要积极创造条件,妥善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问题,保持农村和谐稳定。
二、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问题
(一)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
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这集中传递出中央下决心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式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的信号和决心。
1、稳定增加粮食产量必须依靠科技创新
我国人口总量持续增加和城镇人口比重不断上升使粮食需求总量刚性增长,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制约因素却在日益强化。一是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地矛盾、人水矛盾将更加突出,靠继续增加播种面积、大量开发利用水资源来提高粮食产量已难以为继。二是增加单产又受到边际效益递减的制约。我国化肥施用总量从上世纪70年代初的365万吨增加到2010年的5562万吨,亩均施用量从2.4公斤增加到30.6公斤,但调查显示,每公斤化肥带来的粮食增量已从9公斤降到5公斤左右。突破农业边际效益递减规律,唯有通过科技创新。据测算,2011年良种对我国粮食作物增产的贡献率达到35%以上,测土配方施肥比传统施肥技术可增产8%到15%。科技对于提高粮食单产,进而增加粮食产量的作用已越来越明显。2011年我国稻谷、小麦、玉米亩产约为446公斤、325公斤和383公斤,分别相当于2009年单产排在世界前5位国家平均水平的79%、63%和60%,依靠科技提高单产的潜力仍很大。
2、提高农产品品质和质量安全水平必须依靠科技创新
一方面,随着国内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人们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容忍度越来越低。另一方面,近年来发达国家在产品检验检疫、生产环境标识等方面的技术贸易壁垒逐渐加强,而我国农产品的质量标准与国外先进标准相比有较大差距,增加了我国优势农产品出口的难度。据调查,我国有90%的农业及食品出口企业受国外技术贸易壁垒影响,每年损失约占出口总额近1/3。提高农产品品质和质量安全水平,同样离不开科技创新。
3、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必须依靠科技创新
农业装备品种的增加、功能的完善、技术性能的提高、作业效率的提升等也依赖于科技进步。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近年来快速提高,2011年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达到54.5%,但仍明显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农机产品结构性矛盾突出,高端产品不多、低端产品过剩,大马力拖拉机进口依存度高,小型农机质量差,适宜广大丘陵、山地沟壑区使用的农机严重缺乏。因此,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加快解决主要农作物重点环节农业机械化面临的突出难题,提高农机产品的适用性、便捷性和安全性。同时,还要通过科技创新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大力发展农业信息技术。
4、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创新
资源环境代价大是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我国化肥利用率仅为30―40%,而发达国家为50―60%,欧盟国家的氮肥利用率更是高达70―80%。我国农药利用率只有30%多,低于发达国家20个百分点。畜禽粪便年产生量已超过30亿吨,相当部分未经任何无害化处理就直接排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紧紧依靠科技创新。
尽管农业科技为我国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逐年提高到目前的53.5%,但仍大大低于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也不能适应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从实际情况看,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农业科技创新评价体系不合理,科技与经济脱节,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用人机制不活,投入严重不足,结构不合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定性定位不准,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活,队伍素质不高,推广经费不足。
(二)深入领会中央1号文件关于农业科技创新的精神
今年中央1号文件对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强化农业技术推广做了全面的阐述,不仅明确了战略定位和基本思路,而且出台了含金量高、打基础管长远的政策措施。概括起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鲜明地提出了农业科技的定位定性和农业科技创新的总体要求
一是明确了农业科技“三是三性”的定位定性。中央1号文件明确指出:“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压力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这不仅凸显了新时期我国农业科技重大作用,更重要的是,进一步明确了农业科技的公共性地位,表明政府应在农业科技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公共财政应在农业科技投入中承担主要责任。这就有效解决了长期以来对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的公益性特征认识不清、定位模糊的问题,有利于充分发挥国家设立的农业科研机构、涉农教学单位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在我国农业科技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增加财政农业科技投入。
二是提出了农业科技发展的总体要求。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着眼长远发展,超前部署农业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力争在世界农业科技前沿领域占有重要位置。面向产业需求,着力突破农业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切实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立足我国基本国情,遵循农业科技规律,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作为主要目标,把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作为基本要求,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对于我国这样人多地少、人均资源紧缺的国家来说,在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提高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通过科技进步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的道路,这是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基本方向。必须有效解决农业科技创新中存在的分割分散、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的问题,就要“打破部门、区域、学科限制,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建立协同创新机制”。
2、对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做出了重要部署
一是深化农业科研院所改革。1号文件提出:“要按照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要求,深化农业科研院所改革,健全现代院所制度,扩大院所自,努力营造科研人员潜心研究的政策环境。”农业科研院所改革,要进一步明确农业科研院所承担基础性科研的公益性定位,改革管理体制,实行政事分开,进一步落实农业科研院所的法人自,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健全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加快推进职称制度改革;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绩效工资,推进社会保险制度改革。
二是完善农业科研立项机制。1号文件提出:“实行定向委托和自主选题相结合、稳定支持和适度竞争相结合”。对于基础性农业理论和技术的研究,可采取定向委托的方式确定科研选题,择优委托课题承担单位,并在经费上予以长期稳定支持、连续投入;对于一些应用性较强、贴近产业化的课题研究,应更多地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通过适度竞争,以强化科研单位的激励机制,推动形成科研领域的优胜劣汰氛围。
三是完善农业科研评价机制。1号文件提出:“坚持分类评价,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改变重论文轻发明、重数量轻质量、重成果轻应用的状况。”这就要求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操作性强、以解决产业实际问题为出发点的农业科技成果分类评价机制,根据不同项目、不同机构、不同人员等确定不同的评价指标、评价方法和评价尺度。农业科研成果的评定,要更加重视获得自主知识产权、对行业领域的实际贡献和成果的实际应用效果。
四是支持企业参与农业科技创新。1号文件提出:“落实税收减免、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优惠等政策,支持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和升级,鼓励企业承担国家各类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培育以企业为主导的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涉农新兴产业”。这些支持企业参与农业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将有效地鼓励和引导企业增加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促进政府农业科技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也必将极大地激发企业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的活力,使企业尽快真正成为农业技术创新的主体。
3、对改革和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做出了重大部署
一是明确提出实现在岗农技推广人员工资与基层事业单位平均水平相衔接,2012年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基本覆盖农业县(市、区、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覆盖全部乡镇。这“一个衔接、两个覆盖”,是中央财政支持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的重大政策突破,是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长期盼望,是激励和发挥他们作用的关键所在。
二是明确了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推行县主管部门、乡镇政府、农民三方考评。要将服务人员的工作量、工作绩效和农民满意度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将考评结果与农技人员的聘用上岗、工资报酬、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等紧密挂钩,努力创造有人干事、愿意干事、高效干事的政策环境。
三是进一步理顺了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管理体制。强调以县为主,加强对乡镇农技推广工作的管理和指导。近年来,安徽等10多个省份大力推行“三权在县”的管理体制,将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的人员、业务、经费收归县农业主管部门管理。从实践效果看,这有利于解决管人与管事分离的问题,在保证乡镇农技人员业务工作时间、提高人员素质、保障工资待遇、落实工作经费、加强条件建设等方面,都体现出较强优越性。下一步,要进一步深化这种管理体制改革。
四是支持发展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组织。近年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农民合作社、涉农企业等组织在农技推广服务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地位越来越重要,成为新时期农技推广服务队伍中的重要力量。因此,1号文件分别围绕“引导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成为公益性农技推广的重要力量”、“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供销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涉农企业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进行了部署,努力形成一元为主、有机结合、互为补充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
4、明确了建立农业科技投入保障机制
今年1号文件把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作为“三农”投入的“三个持续加大”之一,要求确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1号文件还明确指出:“发挥政府在农业科技投入上的主导作用,保证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逐步提高农业研发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建立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同时提出,“支持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基金,积极引导和鼓励金融信贷、风险投资等社会资金参与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同时,要求更加注重优化农业科技投入结构,财政投入突出保基础、保基本、保基层,农技推广支出重点向基层农技推广服务倾斜,保证它们既能“养兵”又能“打仗”。
另外,我国农户数量众多、生产规模较小、经营高度分散,这一特点也是导致农业技术推广效率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一方面,小规模、半自给的单个农户采用新技术、新农艺的动力不足;另一方面,农户数量众多,经营规模小,又大大增加了基层农技推广的成本和难度。解决这一矛盾的出路在于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下联千家万户、上联推广机构,可以有效解决一家一户技术需求差别大、技术服务要求动力差、技术推广服务成本高等问题。1号文件对此也提出了明确要求。
三、扎实做好今年发展改革系统农村经济工作
(一)稳定抓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
在高水平、高基础上确保今年粮食生产不滑坡、主要农产品供给有保障,是今年“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要组织实施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加强东北及内蒙古四省(区)、黄淮海、长江流域等优势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改善西北、西南低产潜力区粮食生产条件,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扩大紧缺品种生产,着力提高单产和品质,加快提升800个产粮大县生产能力,力争今年粮食产量保持在1万亿斤以上。支持优势产区加强棉花、油料、糖料生产基地建设,力争棉花、油料、糖料产量分别达到650万吨、3350万吨、12500万吨。实施好良种工程、植保工程和保护性耕作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项目,加大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项目建设投资力度,加快优良品种繁育和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加强农作物病虫害防控,促进良种良法配套。配合有关部门推进粮食稳定增产行动和粮棉油糖高产创建活动。
(二)切实抓好“菜篮子”产品的生产和供应
抓好菜篮子,必须建好菜园子、管好菜摊子。要实施好《全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加快推进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种植,支持重点蔬菜生产基地建设,保障蔬菜稳定供给。提高海南冬季瓜菜生产能力,增加北方大中城市冬春蔬菜供应。在落实好现有生猪生产扶持政策的基础上,加快推进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大力加强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完善生猪生产预测预警机制和调控预案,促进生猪生产稳定发展。深入研究我国牛羊肉生产问题,提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的政策建议,促进牛羊肉生产稳定发展。继续落实奶业扶持政策,加强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建设,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加快发展名特优新水产品,促进水产业持续稳定发展。加强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和追溯体系建设,强化食品安全监管综合协调,切实提高监管效果。
(三)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工作
要继续抓好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优良品种选育、土肥等基础生产要素高效利用等方面部署的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设,实施好生物产业基地生物育种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力争在主要农作物、畜禽水产、林木新品种的选育及其产业化方面取得新进展。要抓紧编制《全国种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组织实施生物育种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加大动植物良种工程实施力度,加强西北、西南、海南等优势种子繁育基地建设。要按照中央关于今年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覆盖全部乡镇的要求,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进度。同时,其它农业建设项目也要积极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工作,如粮棉油基地建设项目要向积极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倾斜。
(四)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是保障农业丰收的坚实基础。要加快实施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和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努力增加有效灌溉面积,加强田间工程、末级渠系以及涵闸泵站建设。抓紧实施全国抗旱规划,加快推进大中型水库、西南重点水源工程和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对农村小水库、小塘坝、小水窖进行清淤扩容、整修加固,积极兴修小型蓄水、引水、提水工程,维修完善机井、泵站和灌溉设施。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发展牧区水利。抓紧制定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多方筹集资金,加大投入力度,集中力量加快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促进农机农艺协调发展。加快推进中小河流和大江大河重要支流治理、小型病险水库和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尽快修复水毁灾毁水利工程。搞好山洪灾害防治,提高防洪减灾能力。
(五)继续推进农村民生工程建设
农村民生工程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生活质量。要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步伐,提高农民饮水安全水平,今年再解决60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农村安全饮水普及率达到81%。加强农村电网改造,加快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和农村水电电气化建设。继续支持农村公路建设。稳步发展户用沼气,加快建设小型沼气工程和大中型沼气工程,完善沼气科技支撑和服务体系。扩大农村危房改造,推进林区、垦区危房改造和游牧民定居工程。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加强农村教育、文化基础设施、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建设,继续加大农村低保、新农保、新农合等农村社会保障投入。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加大扶贫投入,完善扶贫开发机制,全力推进集中连片地区扶贫攻坚,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
(六)搞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要全面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二期工程,搞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五期,长江、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和太行山绿化、平原绿化三期建设,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等工程建设。加快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工程实施进度。全面完成京津风源治理一期工程,启动二期工程建设,扩大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范围。启动实施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工程,加强石羊河流域防沙治沙及生态恢复。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加大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加快推进敦煌、石羊河、太湖等重点地区与河湖水生态修复治理。全面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继续实施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加强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草地植被恢复建设。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加快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农村污水、垃圾处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七)强化农产品市场调控和价格管理
做好农产品市场调控和价格管理是管理通胀预期的重要内容。要充分发挥粮油保供稳价工作小组、部门会商等现有机制的作用,督导各地落实地方成品粮油储备达到当地15天市场供应量的要求,加强对棉花临时收储政策和冬春蔬菜储备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保证市场供应和平稳运行。落实好大豆、油菜籽、玉米、棉花等临时收储政策,扩大猪肉储备规模。加强重要商品的产运销衔接,特别要抓好新疆棉花调运,推进农产品流通环节税收政策调整,加大对粮油仓储设施、粮食现代物流、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冷链物流等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稳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并适时,配合有关部门合理制定玉米、大豆、油菜籽、棉花临时收储价格,稳定社会预期,保护农民利益,稳定农产品生产。做好农资市场调控,切实加强对化肥等农资市场的监测和价格监管,落实化肥淡季储备政策和化肥用电用气运输优惠政策,组织调运淡储化肥在春耕、夏播等用肥旺季及时投向农村基层市场。
(八)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要抓紧编制《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划(2011―2020年)》重点专项规划,进一步明确未来10年我国城镇化的发展方针和目标,提出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改革和重大政策举措。要充分考虑不同规模和类型城镇的承载能力,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科学布局、合理分工、功能互补、集约发展,培育发展一批资源承载力强、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小城镇。加强小城镇规划管理,实现城镇面积扩张与人口产业集聚的科学匹配。加快小城镇保障性住房、交通、通信、供电、供气、供排水、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产业功能,提高综合经济实力和管理水平,增强小城镇公共服务和居住功能。积极推动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并享有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对暂时不具备在城镇落户条件的农民工,要改善公共服务,加强权益保护。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能力。组织开展好第三批全国发展改革试点镇工作。
(九)加强投资和项目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