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科教学的理解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学科教学的理解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学科教学的理解

对学科教学的理解范文1

一、新课程改革后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应更多的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做好配角角色

高中数学课的课程和教学,必须构建在以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主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学生的“平台”上。一节优秀的数学课,必须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同时,高中数学课的教学评价要围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宗旨,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活动状态,即学生的参与状态、交流状态和学习目标的达成状态,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情感、意志和人格等方面的发展及学生的需求、潜能等内容给予评价。评价的方法和手段要多元化,并让学生以主体身份参与教学的评价。

二、高中数学教学课堂上应加强数学文化的渗透,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的兴趣

1、引入数学史

魏晋时期中国数学在理论上有了较大的发展。其中赵爽(生卒年代不详)和刘徽(生卒年代不详)的工作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数学理论体系的开端。三国吴人赵爽是中国古代对数学定理和公式进行证明的最早的数学家之一,对《周髀算经》做了详尽的注释,在《勾股圆方图注》中用几何方法严格证明了勾股定理,他的方法已体现了割补原理的思想。赵爽还提出了用几何方法求解二次方程的新方法。

唐朝亡后,五代十国仍是军阀混战的继续,直到北宋王朝统一了中国,农业、手工业、商业迅速繁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从公元十一世纪到十四世纪宋、元两代,筹算数学达到极盛,是中国古代数学空前繁荣,硕果累累的全盛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著名的数学家和数学著作,列举如下:贾宪的《黄帝九章算法细草》(11世纪中叶),刘益的《议古根源》(12世纪中叶),秦九韶的《数书九章》(1247),李冶的《测圆海镜》(1248)和《益古演段》(1259),杨辉的《详解九章算法》(1261)、《日用算法》(1262)和《杨辉算法》(1274-1275),朱世杰的《算学启蒙》(1299)和《四元玉鉴》1303等等。 宋元数学在很多领域都达到了中国古代数学,也是当时世界数学的巅峰。

2、引入名人铁事

比如在公元462年,祖冲之请求宋孝武帝颁布新历,孝武帝召集大臣商议。那时候,有一个皇帝宠幸的大臣戴法兴出来反对,认为祖冲之擅自改变古历,是离经叛道的行为。 祖冲之当场用他研究的数据回驳了戴法兴。戴法兴依仗皇帝宠幸他,蛮横地说:“历法是古人制定的,后代的人不应该改动。”祖冲之一点也不害怕。他严肃地说:“你如果有事实根据,就只管拿出来辩论。不要拿空话吓唬人嘛。”宋孝武帝想帮助戴法兴,找了一些懂得历法的人跟祖冲之辩论,也一个个被祖冲之驳倒了。但是宋孝武帝还是不肯颁布新历。直到祖冲之死了十年之后,他创制的大明历才得到推行.这样故事对学生很有启发性。

3、融入数学文化

对学科教学的理解范文2

关键词:新课标;数学教学过程;合作交流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7-0-01

教学论认为:数学教学过程既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又是一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它是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活动过程。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可作这样的表述: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在数学教学目的指引下,以数学教材为中介,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主动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活动过程。

一、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过程是多种要素的有机结合体

在新课程下,数学教学过程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它突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是数学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新课程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选择课程资源、组织教学活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以及参与研制开发学校课程等方面,必须围绕施素质教育这个中心,同时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新课程标准还认为学生是数学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的学习应是发展学生心智、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因此,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不同学习内容,让学生采取掌握、接受、探究、模仿、体验等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新课程标准认为教材是数学教学过程的重要介质,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依据课程标准,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利用包括教科书、校本资源在内的多样化课程资源,拓展学生发展空间。

二、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素是师生相互沟通和交流

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素是加强师生相互沟通和交流,数学教学过程中不能与学生交心的老师将不再是最好的老师。成功的教育是非显露痕迹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是充满爱心的教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真诚交流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殷切的期望和由衷的赞美。期望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由衷地赞美学生的成功。我认为,作为教师,应该在数学教学过程的始终,都要对学生寄予一种热烈的期望,并且要让学生时时感受到这种期望,进而使学生为实现这种期望而做出艰苦努力。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以肯定和赞美的态度对待学生,善于发现并培养学生的特长,对学生已经取得或正在取得的进步和成绩给予及时、充分的肯定评价,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进取心,不断将教师的外在要求内化为学生自己更高的内在要求,实现学生在已有基础上的不断发展。

三、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的完美实现在于教师与学生的充分理解和信任

新课程标准下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理解和信任学生。理解是教育的前提。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热爱学生,只要你对学生充满爱心,相信学生会向着健康、上进的方向发展的。基于以上的观点,教师在课前应该认真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现有的认知水平,尤其是与新知识有联系的现有水平;了解他们心中所想、心中所感。在吃准、吃透教材和学生的基础上设计双重教学方案:备教学目标,更备学习目标;备教法,更要备学法。备教师的活动,更备学生的活动。我们的教师以前在讲课时,对学生的能力往往是信任不够,总怕学生听不明白、记不住,因此,课上教师说得多、重复的地方多,给学生说的机会并不多。教师的讲为主的数学教学过程,占用了学生发表自己看法的时间,使教师成为课堂上的独奏者,学生只是听众、观众,这大大地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目中无人”,把自己视为教学的指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讨论、评价、倾听、激励。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磨合后的智慧,必将大大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另外,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参与到学生中间,及时了解到、反馈到学生目前学习的最新进展情况。学生出现了问题,没关系,这正是教学的切入点,是教师“点”和“导”的最佳时机。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教师的引导、启发、帮助,学生必将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提问,教师不必作直接的详尽的解答,只对学生作适当的启发提示,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动脑,找出答案,以便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他们良好的自学习惯。尽可能地提供多种机会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感悟、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认识,激发学生的数学情感,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提高。

四、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强调教师的组织性和协调性

对学科教学的理解范文3

关键词: 物理课堂 教学 生成

正如叶澜所说:“一个真正把人的发展放在关注中心的教学预设,会使师生教学过程创造性的发挥提供时空余地。”可见课堂离不开教师的教学预设。好的预设是一节成功课的前提,但预设不是教学的全部,教学的生命力与真正价值在预设外生成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时刻关注“生成”,并及时捕捉课堂上师生互动中产生的有探究价值的新情况、新信息、新问题,重新调整教学结构,重组信息传递方式,把师生互动的探索引向深入,使课堂上产生新的思维碰撞,促进教学的不断“生成”和发展,从而使课堂更加精彩。我认为“生成”的课堂虽然不一定是最好的,但却是最精彩的。

下面我从一线教师的视角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对物理课堂“生成”的理解。

一、摆脱原有教学设计“生成”

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就是完成预定的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教师应根据学生在课堂中实际“生成”对教案作出适当的调整,把教案看作是学生学习的预案,随着学生学习的实际进行随机灵活的调整。

案例一:在教学“光源”时,有的学生提出“月亮是光源”。我就将错就错,让学生对“月亮是自身发光,还是反射太阳光?”这一问题进行讨论探究。学生根据收集的有关月光的信息积极展开交流讨论:和太阳相比,月亮有哪些异同点。我将学生收集的信息归纳并列举在黑板上,接着让学生根据黑板提供的知识信息进行合理的想象和大胆猜想。A类学生认为月亮是光源,因为它和太阳一样发光。B类学生认为月亮不是光源,因为它离地球近却不及阳光强。C类学生认为月亮不是光源,因为月亮又没被挡住,若月亮能发光,就不会出现“月缺”和“月圆”的现象。最后我对学生的猜想和分析给与合理的评价和定位:月亮其实不是光源,月亮是将太阳光反射到地球上。B类学生分析有一定的道理,但灯光离我们更近,却不够日光和月光强,它可是光源。C类学生的理由比较充分,老师赞同。如果月亮是光源,在没有被挡住时,看到的是圆月。而事实上,太阳光照射月球时,有一部分光被地球挡住了,使得月球一部分有反射光,一部分无反射光,因此产生“月缺”的现象。

这样,我理智地放弃了预设,尊重了“生成”,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留给学生较大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体味,让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满足,在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同时,使有效的课堂教学在学生的需求中“生成”。

二、超越文本“生成”

新课程观认为,教师与学生是课程的开发者、实践者、实施者。课程具有“生成”性、开放性、动态性、实践性等特点。文本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与教师开展各项学习活动的载体,文本的内容、价值取向等很大程度上影响学习过程的推进,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在新的课程观的指引下,教师与学生有必要对现有教材作有效处理,以互动“生成”的先进理念挑战文本,超越文本,为学生创造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境界。

案例二: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和讨论,认为可能与压力、受压面积的大小以外的其他因素(如物质的密度、材料的软硬程度等)有关。对于他们的猜想我不轻易否定,而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进行研究。另外,本活动提供了较多的实验器材,可设计多个实验进行研究,学生各抒己见,实际操作,积极思考,合理评价,最终归纳出正确的结论。

三、在追问中“生成”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变化发展过程,也是师生、生生之间交流、互动的过程。而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预料之中的答案往往是满意的,对学生精彩的“生成”性答案是惊喜的,但重视不够,不是放置不顾,就是手忙脚乱,不会处理。因此,教师要敢于追求“生成”,善于用好“动态生成”资源。课堂成了师生对话的场所,其教学效益在教师敢于追求“生成”,给予正确的引导,在交流对话中不断“生成”与建构,让学生在探讨、尝试中充分展现自己的思维过程,使课堂教学更精彩。

案例三:在探究影响塑料刻度尺形变的因素的教学时,我让学生大胆猜想,大多数学生都说出了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但有位学生却说了一个出乎意料的猜想。我捕捉住这一错误及时“生成”一个妙不可言的教学过程:

师:还有哪些因素影响塑料刻度尺形变?

生:可能还与塑料刻度尺的弹性有关。

师:同学们想想,他的猜测对吗?

生1:对,在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相同的情况下,弹性好的形变程度大。

生2:对,当形变程度相同时,弹性好的所用的力小一些。

生3:不对,他们说得有一定道理,但我们探究时针对的是同一把尺,弹性程度相同。

师:下面就让我们再仔细想一想,谁说得更有道理呢?

接着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最终达成了一致意见:生3说得有理,接下来的实验探究要用“控制变量”法,我们每组将用的就应该是同一把尺(弹性不变)。

我对学生错误的猜想并没有回避或简单地予以否定,而是引导学生仔细揣摩,用心体会,由一个错误从而辐射到整段的学习。学生在探究学习中不仅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感受到了自己的失败和错误,通过纠正错误,逐步走向正确,真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我及时关注了学生的动态,及时处理、合理引导,给猜想错误的学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也让更多的学生学会了该怎样去探究。

四、拓展“生成”

课堂教学具有很强的现场性。面对富有价值的“生成”资源,教师不应拘泥于预设的教学规程,而应独具慧眼,将弹性灵活的成分、始料未及的信息等“生成”性资源及时捕捉并纳入课堂临场设计的范畴中,从而真正让课堂教学呈现出灵动的生机和跳跃的活力。

及时调整教学进程,让课堂弹性化,追求课堂中的动态“生成”,是实施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学生内在生命活力成长、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生命活动、自我价值得以实现的需要,是教育永恒的、真正的价值追求,课堂会因动态“生成”而精彩连连。

“生成”让课堂教学变得更精彩。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上课并不像把预先量好、裁好的衣服纸样摆到布上去,问题的全部实质在于,我们的工作对象不是布,而是有血有肉的,有着敏感而娇弱心灵和精神的儿童。”

总之,当教师捕捉到课堂教学中的动态因素后,改变原有的预设,建构“生成”式课堂,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张扬,思维的火花才会绽放,课堂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裴娣娜.现代教学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402-411.

[2]罗祖兵.生成性教学及其基本理念[J].课程・教材・教法,2006,(10):28-32.

[3]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J].教育研究,1997,(9):3-8.

[4]高中物理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4.

[5]张铝明.论物理教学中的有效教学构建.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7,(12).

[6]钟启泉.新课程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7]教师人文读本(第三卷).

对学科教学的理解范文4

一、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

1.变演示实验为探索性实验

以前的课堂演示实验,一般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仅仅是旁观者,没有直接参与,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果将演示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充分的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能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激发。

2.充分利用实验器材,设计有悬念的实验

中学阶段的学生思维敏捷,求知欲强,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富有上进心和探索精神。而物理实验形象生动,而且富有动手操作和探索因素,非常迎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所以把两者巧妙的结合起来,就能激发学生心理活动的潜力,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克服物理难学的心理。但是做好物理实验并不是机械的重复课本上的实验,而应该精心设计实验的方法,使实验产生最佳效果。而产生最佳效果就应该在实验中出新出奇上下功夫。为此,教师可为学生设计一些有悬念的实验,这将大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水到渠成的作用。

3.创设实验问题,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创新教学的构成要素是把研究性、引导性、发现性、归纳性等有机的结合起来,这要求教师在实验中创造性的应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用“创造性的教”为学生“创造性的学”创造环境和条件。问题意识是思维能力的动力,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基石。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源,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在物理实验教学中,除了正常的演示与分组实验外,要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操作材料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如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这一节,为学生准备线圈,磁铁,灵敏电流计导线若干,让学生自己动手总结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及影响大小的因素。如果不让学生亲自动手,就没有这么多的发现。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实验教学

就是平常所谈的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这是新课标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信息技术应用在实验教学中,有两个问题必须明确:实验教学是主体,信息技术是来辅助这个主体的,所以比较确切的提法是用信息技术辅助实验教学。另一个问题是谁优化谁,不是用实验教学去优化信息技术,而是用信息技术去优化实验教学。在实验教学中,引进信息技术,是为了使实验教学搞得更好。那么如何优化呢?

(1)利用信息技术提供与实验相关的社会、生活背景资料。如讲到惯性实验,可提供汽车相撞的画面等等。

(2)弥补由于时空的限制而带来的实验观察上的缺陷,比如有些观察对象看不清楚,用实物投影仪,可以使现象更清楚。

(3)摆脱实验的局限性,展示那些不能做的、不便做、不准做的实验。如:原子核的裂变、聚变,高温、强磁、强电条件下的实验,都不能做,就可以通过画面来展示。

三、利用身边的物体做物理实验

课改教材中设计了许多“想想做做”内容,有的教师认为教材中的“想想做做”是课外知识,与考试无关。因此

对学科教学的理解范文5

一、可能性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吗

在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一些事物都是相互联系和不断发展的。在它们彼此间的联系和发展中,根据它们是否有必然的因果联系,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确定性的现象:在一定条件下,必定会导致某种确定的结果。如:在标准大气压下水加热到100摄氏度就必然会沸腾等,事物间的这种联系是属于必然性的。另一类是不确定性的现象:在一定条件下的结果是不确定的,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如:抛一枚1元的硬币,有时正面朝上,有时反面朝上,一共有两种不同的基本事件。前者事件发生的事件是确定的、唯一的,没有可能性而言,后者是不确定的随机事件,它是可能性研究的问题。

二、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教学片段回放:

让学生在装3个红球3个黄球的布袋里摸球,摸六次后师生对话如下: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摸出的有时是红球,有时是黄球。

师:摸出的球为什么有时是红球,有时是黄球呢?

生2:因为袋子里既装了红球,又装了黄球,所以摸出的有时是红球,有时是黄球呢。

师:真棒,因为袋子里的球只有红色和黄色两种不同颜色的球,所以摸出的球可能是红球,也可能是黄球。

师:如果袋子里放5个红球和个黄球,又会怎样呢?

生3:肯定是红球,

生4:不对!可能是红球,也可能是黄球。

生3:一定是红球!因为我摸了6次,每次都是红球。

……

不足之一:理解有偏差

教师的教学思维是:通过几次摸球发现有时摸出红球、有时摸出黄球,所以摸出的可能是红球、也可能是黄球。然而,可能性不是操作出来的,而是推理得出的,并不是对多次摸球结果总结,而是对某一次摸球前的预测:每一次摸球前思考:可能会摸到哪个球?由于一共有6个球,所以可能会摸到1号球,也可能会摸到2号、3号、4号、5号和6号球,一共有六种基本事件,再深入思考:6种基本事件是什么颜色?由于结果不讷讷感确定,所以得出“可能是红球、也可能是黄球”。

对学科教学的理解范文6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必须加大教学改革,办学的终极目标不是仅仅培养就业者,而是要培养更多具有创造力的创业者。长期以来,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过分地强调专业技能的训练,侧重于"一技之长",而相应的文化知识的学习被忽视。当前,摆在中职学校面前的迫切任务是改革教材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把文化知识学习提高到一个新高度。

物理学是中等职业学校理工类专业的基础文化学科。一个人学了物理学之后干什么都可以,对于学物理学的人无所谓"改行",物理学得好的人特别适合于从事高新技术开发,做创新的工作。在中学阶段的各门课程中,物理课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方面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职业学校的物理课教师一般都毕业于普通师范类院校,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也习惯于用普通教育的思维来完成。其典型表现是,不能从学生的基础与需要出发来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与学生的专业学习相脱节,让学生体验不到物理课学习的意义。其后果是,学生既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综合文化素质,又不能发挥物理课对专业学习的促进作用,从而使物理课的学习成了枯燥无味的"鸡肋"。在职校学生中出现的上专业课兴致勃勃、上文化课唉声叹气的现象,就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物理课教学在中职教育中如何体现它的课程的基础性?如何在物理课教学中萃取出与学生专业方向相融合、相辅相成的知识?如何通过物理的一般研究和分析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向自己的专业领域拓展的思维意识?如何通过对科学的探究养成学生良好的自学能力和思想品德?这就需要物理课教师应主动强化服务职教的意识,把物理课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一、物理教学要明确课程定位,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坚持大课程观念,跳出以学科进行学科定位。目标定位的调整带来物理教学在内容、方法、管理上一系列的改革。

中职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与普通高中开设的相应课程不同类别的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特色,它着眼于普通劳动者的素质培养需求,具有很强的基础性、工具性和应用性。物理教师不能站在自己的角度来进行定位,要考虑总体目标,要从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目标、从育人的角度来划分阶段,从专业学科本位向职业岗位和就业为本位转变。

二、寻找物理教学与相关专业的切入点,整合教学内容。把现行中职物理教材同各个不同专业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整合和筛选,编写出适合某一专业的自编教材。《学记》中写到:"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这就指出了学习方法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因此,我们可以巧妙地设计课堂教学,不断地改变教学模式,采取一切有效手段和方法,让每一堂物理课都能使学生兴趣盎然,从而使学生"善学"不怠。本人在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物理教学中就是从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特点进行选择性教学。例如力学中重点学习力矩,因为汽车维修中很多螺栓都是要按规定力矩拧紧;在气体压强教学中有选择性地添加真空度概念和如何测量真空度,这有利于学生在汽车故障诊断中用真空表去测量进气歧管的真空度;在电学教学中把冷却液温度传感器与串联电路的分压联系起来。通过与专业课的有机结合,能很好满足学生专业学习和职业岗位的需求。当然,这也就要求物理教师要了解不同专业的专业课是学什么内容,且对专业课要有所了解。为此,我认为在职业学校物理教师至少另外能教一门专业课,成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

三、教师的知识结构要向纵深化、多元化发展。要在物理教学中体现学生所选专业特点和渗透专业意识,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教师仅仅固守着本门学科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老师的知识既要向纵的方向深化,又要向横的方面拓宽。还要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和课堂掌控能力。对自己所教学科要吃透教材,既要有深刻的理解,又要有独到的见解,同时要掌握相关的内容,能够根据不同的专业设置要求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良好的物理专业素质主要体现为清晰全面准确的物理思想、扎实的物理学应用能力和较好的实验能力几个方面,简言之,即具备良好的理论素质及实验素质。

要和专业课教师多沟通,深入了解不同专业对相关物理课的要求,力求在物理课的学习中有机渗透与培养专业综合素质有关的内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比如说,物理课对于机械类、电子类、加工类、数控类、汽车维修类、模具开发类专业来说就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物理课上学习的理论知识、实验技能都和这些专业有着紧密的联系。那么,我们可以让物理课教师结合专业学习和专业实践来讲述一些物理理论、开展物理实验呢?教师只有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不断占有新的知识领域,才能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否则就意味着倒退。

四、创新教学方法。教学中不能一味照抄照搬普教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不能只强调传授按严格学科体系形成的书本知识,而忽视用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实际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培养。美国"渗透式"的教育方法,其特点是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对所学的内容往往还不太清楚,然而就在这过程中已经一点一滴地学到了许多东西,这是一种'体会式'的学习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有较强的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教好物理课,关键是教思路,教方法,启发学生"勤于思考,悟物穷理",自觉地努力锻炼自己自学的能力。鼓励勤于思考,倡导悟物穷理,就要启发学生多向自己提问:哪些是事实?哪些是推论?推论是怎样得来的?我为什么相信它?如果我们把专业知识作为物理课教学的应用和拓展知识,注入到我们的教学中,可以丰富我们的物理教学、生动我们的物理知识。把物理学知识和学生的专业指示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并贯穿于整个物理教学实践过程中,充分体现出物理教学服务于中职教育的意识。

五、加强实验教学。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学的规律多从实验中总结得来,并最终需用实验来检验其正确性。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一般对实验有较大的兴趣,希望观察新奇的实验现象,接触较精密的实验仪器,并渴望亲手操作实验。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才是素质教育的关键。因此必须重视物理实验教学,经常改进实验装置和自制教具以及利用专业课的一些元器件进行实验,力求提高演示效果,指导学生注意观察,同时让学生亲身体验实验准备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激发起对学习物理的兴趣。国际物理教育委员会前主席焦塞姆说:"最好的老师,是让学生知道他们自己是自己最好的老师。"老师的责任是教会学生自己去取得知识,启发学生从实验中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能够提出问题。

六、开放实训中心,注入情感教育。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让学生参观实训工艺流程,体会专业中的物理学;参与操作,了解技能、技巧中的物理学;和学长交流,体验物理学的实践性和广泛应用性。启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学习热情,端正学习态度。为后续的专业基础课及专业技能课都开辟了思想上的新认识。

七、与企业合作,走出课堂、走出校园。中职校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节约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率。以就业为导向,服务于专业岗位。

职业学校可以把物理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及技术开发紧密结合起来。我每学期在教学中都会安排学生到汽车维修厂去参观生产过程。这是一个很好的认识和激发兴趣的过程;是丰富物理学认识、增强科学知识的好机会。如果在这些活动中,物理教师能够和学校相互沟通,学校有目的的安排一些物理老师跟队进行讲解指导,会是很好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锲机。中职培养的学生应能反映社会的需求,我们可以尝试与校用人企业沟通,能够在教师按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精心准备的前提下,有专业取向、有目的的前提下,由物理老师带队,由学校组织的到工厂实地参观其生产工艺及流程。让学生参加到企业的实际生产当中去,在真实的场景中体会到物理学在专业学习和工作技能中的重要作用及普遍应用,使学生真正发自内心地学习物理学。

以上这些对中职物理教师给出了很高的要求,这需要学校为广大中职物理教师提供展现和发展创新的平台,提供创造学习和实践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