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自动化学科评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电气自动化学科评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电气自动化学科评估

电气自动化学科评估范文1

论文摘 要: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人才培养方案与核心技能课程是专业建设的重点和难点,通过深入广泛的专业调研,分析电气自动化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从工作过程出发, 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主要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剖析,归纳得出相应的工作领域,并转换为对应的专业核心技能课程,构建基于工作过程与职业岗位对接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设计以能力为核心、以素质为本位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从而提升高职学生的竞争力。

“十二五”时期国家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因此,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也正在加快改革与发展的步伐,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为就业服务,培养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敬业创新的优秀人才。由于种种原因职业院校设置的专业往往与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存在偏差,一方面有的专业毕业生过剩,有的急需人才缺乏相应专业的培养,出现“产销不对口”现状;另一方面毕业生所具备的职业能力与其就业岗位的要求相差甚远,不能与职业岗位进行很好的对接。

我校是国家首批重点建设的高职示范院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是国家重点示范建设专业之一,在示范和后示范建设以及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过程中非常重视专业的内涵建设,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新进行了审定,把提高教学质量、创新教学模式和打造专业特色作为重点,以对接产业为切入点,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促进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1 通过专业调研明确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

1.1 深入市场调研分析人才需求

人才需求分析是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通过制订详细的调研计划,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进行深入和广泛的专业调研。“走出去”就是分批派出专业调研组到相关企事业单位、院校、毕业生就业单位进行实地走访,“请进来”就是聘请企业的专家和技术能手到学校进行研讨。了解毕业生在哪些单位、哪些岗位从事哪些工作,这些岗位需要什么职业资格证书和等级;了解专业发展状况及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要求,以及社会对本专业毕业生的评价等。针对调研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明确毕业生就业岗位及岗位群,找出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偏差,从而确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专业定位、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与质量标准,为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提供依据。

1.2 面向就业岗位和职业证书要求准确把握进行专业定位

通过专业调研汇总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就业岗位分布来看,近50%的学生从事电气自动化设备及系统的安装、调试、运行与维护等工作,近30%的学生从事电工、电子类产品质量检验监督等工作,有近15%的学生从事生产管理工作,其余5%的学生从事产品销售或其他工作。因此,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要面向企业生产第一线培养具备专业职业能力和技能,具有较强的继续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较强法律意识的高技能人才。由于行业准入制度对职业资格证书的严格要求,毕业生在毕业前至少应该获取对就业有帮助的一种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如电工上岗证、电气设备安装工证等。

2 基于岗位工作过程分析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2.1 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导向设置专业核心课程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团队从产业、行业、企业、职业调查入手,广泛听取企业专家、技术能手、企业兼职教师、下企业锻炼教师、顶岗实习学生和毕业生及家长的意见,对专业主要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剖析,得出工作岗位的业务范围,通过归纳得出相应的工作领域,并转换为对应的专业核心技能课程。如“工业自动化工程师助理”工作岗位的职务范围是从事自动化设备及系统设计、选型、系统编程、系统集成和维护等工作,其工作领域为电气工程制图、成套电器控制柜安装调试、PLC自动化系统设计和维护,自动化生产线安装调试及维护、工控网络设备及系统的安装与维护,在课程设置中转换为相应的核心课程。

2.2 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构建模块式专业课程体系

通过分析相同专业在不同岗位的工作过程,分析学生毕业后所从事工作任务和应具备的职业能力,突出企业需求和学生自我发展,从知识、能力和态度3个方面,设计“融素质教育与业务培养为一体,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为一体”的模块式专业课程体系。由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专业基本技能课程、专业核心技能课程、职业拓展课程、顶岗实习等模块组成专业课程模块。使之具备:基础性—为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针对性—以职业核心技能课程为主干,培养学生的技术与技能;实践性—加强实践操作技能培养,提高学生的岗位胜任力;实用性—技能训练针对学生的岗位设置;拓展性—相同专业不同岗位能力的培养,满足企业岗位能力需求,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增强就业竞争力。

2.3 以工作过程为主导设计项目化课程

对于专业核心技能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模块,打破传统学科性“理论+实验+实习”的课程体系结构,把围绕核心能力培养和职业适应性的原有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重新分解整合,设计了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结构,确定了本专业7门专业核心技能课程和4门职业拓展课程,不再单独设置实验和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在项目化课程标准中引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行业标准、技术规范,教学内容中精选实际工程案例并经教学化处理形成学习型项目,每个项目又分解为若干个对应的学习型工作任务,将知识点、技能要求融入到各个项目和任务中,并将职业资格鉴定考核与课程考核相融通,以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3 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的创新教学模式

3.1 灵活、可操作性强的教学组织设计

在教学设计上采取“3+2+1”的教学组织形式,第1~3学期主要学习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和专业技能基本课程,在培养学生掌握专业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融入基本职业技能训练,学会表达、交流、沟通的方式和方法,具备基本职业素养;第4、5学期安排专业核心技能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培养学生具有必备的职业(岗位)技能,同时组织开展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使学生获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第6学期进行毕业前的综合职业技能实训,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实习结束后完成论文撰写及答辩,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不仅易于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技能,而且易于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职业道德、职业素养,有利于学生融入社会。因此,在整个教学组织过程中应贯穿、覆盖适应社会能力、职业能力的教育与训练。

3.2 贯穿职业能力培养的递进式课程教学模式

针对不同的课程模块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专业基本技能课程以校内学习为主,采用“理论+实训+实习”的教学模式,基础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精讲多练。实践教学中将“指导书”更改为“任务书”,采用“实践与创作”相结合的方式,按照任务书的要求,学生自主完成方案设计、仪器设备选择、制作、测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感知体验、观察探究,在培养职业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养成独立思考、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

专业核心技能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实行分段集中强化训练的教学模式。在实训室以单班为单位采用项目化课程组织教学,如2010级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4个班在同一时间分别进行4门专业核心技能课程的教学,根据学期教学计划每门课程4~5周,依次轮换。课程教学在实训室以学习型项目为载体,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组织实施,经过强化实践训练师生共同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在“教、学、练、做”有机融合的一体化教学过程,实现职业(岗位)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达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

3.3 “课程考核+职业技能认证”的考核方式

按照课程类型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的考核以校内为主,引入国家职业核心能力测评标准,主要考核“与人交流、与人沟通、信息处理、自我学习、解决问题、数字应用”等6项职业核心能力。专业技术基础课程以校内考核为主,采用过程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不仅考查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素质养成,也对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进行考核。

专业核心技能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考核关注学生的素质培养,采用“课程考核+职业技能认证”的方式。课程总成绩由课程考核成绩和技能认证成绩两部分组成,二者各占一定的比例。课程考核采用百分制按项目分别考核然后汇总,每一个项目均从知识、技能、态度3方面考核,知识考核重在考查知识的应用和相关的操作规程,技能操作考核采用现场实际操作方式,态度考核则重在对学生合作意识、沟通能力、创新思维等方面的评价。职业技能认证有理论和实操两部分组成,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对应的课程,在课程结束后可直接参加国家职业资格认证考核;另一种是课程结束后,参照国家职业资格考核标准由学院统一组织进行考核。

4 结束语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经过几年的重点建设,在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条件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也积累了一些建设经验。深刻体会到专业建设必须坚持校企合作,只有深入企业,才能了解企业的需求,把课程体系切实融入职业岗位要求,将专业技能标准与职业标准相融合,将考核与评价和职业资格认证相衔接,强化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培养出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 许戈平.专业与企业岗位对接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3):62-63.

[2] 李斯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需要厘清的若干问题[J].职业教育研究,2010(11):7-9.

电气自动化学科评估范文2

关键词:CDIO教育模式;导师制;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3-0157-03

一、引言

本科生导师制是由指导教师对本科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进行直接辅导、引导和指导,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一种互动式教学制度。自2002年北大试行该项制度以来,各地高校纷纷效仿,使得这一人才培养的辅助模式得以迅速发展。然而在具体实行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是教师的指导过程没有任何模式可供选择,致使在教师指导过程中不能有效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特长,不能使学生在毕业后很快地融入到其工作的团队中。

近年来,我国高校积极地学习和研究CDIO工程教育模式,它是现代工业产品从构思研发到运行改良乃至终结废弃的生命全过程。CDIO的教育理念就是要以此全过程为载体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这包括对学生学科知识能力的培养,同时还包括对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团队交流能力和在企业以及社会环境下的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运行(Operte)能力的培养。CDIO是“做中学”和“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的集中表达,它的具体目标是为工程教育创造出一个合理、完整、通用、可概括的教学目标,其重点是将个人的、社会的和系统的制造技术和原理相结合,使之适合工程学的所有领域。

在CDIO教育模式中引入导师制教育,即可在导师制教育中形成一个统一的培养模式,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促进创新型本科教育机制的建立,寄希望以此来解决我国工科教育中存在的一些显著问题,如重理论教育而轻实践教育、强调个人学术能力而忽视团队协作精神以及重视知识学习而轻视开拓创新的培养等。

二、CDIO教育模式下的导师制探索

CDIO培养大纲将工程毕业生的能力划分为四个层面: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大纲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让学生在这四个层面上达到预期目标。这一教育模式要求学生不仅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还应具有对基础知识的较强理解和对多学科的系统观念。目前,由于高中教育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造成大部分学生对专业的认识非常肤浅,他们并不懂得专业的真正概念。而专业导师可以弥补这一缺失。因而,由专业教师从专业和自身实践的角度向学生讲授所学专业的特点、学习方法以及学科发展方向,让学生建立正确的专业观,这对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CDIO教育模式下,导师制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理解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的基本理念、培养学生创造复杂和高附加值的工程系统观念以及培养学生置身于现代团队协作的工程环境中的基本能力。将CDIO模式与导师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需要从学校、学生、教师以及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有效的配合。

(一)加强教师实践环节培养

CDIO教育模式共有12条标准,标准1:背景环境;标准2:学习效果;标准3:一体化课程计划;标准4:工程导论;标准5:设计实现的经验;标准6:工程实践场所;标准7:一体化学习经验;标准8:主动学习;标准9: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标准10: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标准11:学习考核;标准12:专业评估。其中第9和10两个标准都是关于师资建设而提出来的,因此,在CDIO教育模式下的导师制对指导教师的要求更加严格,尤其是对指导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CDIO教育模式中最重要的环节。

目前,我国大部分的高校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都是在知识传授教学模式下培养起来的,教师普遍缺少工程实践经验,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指导教师,就要求教师要成为创新者,即要求他们的教学风格更加以学生为中心,要求他们传授大纲中所明确规定的个人、人际交往能力以及产品、过程和系统的建造能力,要求教师不仅具有较高的基础知识传授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还要具备将行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融合在教学过程中的能力,即“双师型”教师。在这里,“双师”并不是教师与工程师的简单叠加,而是需要将两者在知识、能力和态度等方面进行有机的融合。目前,CDIO工程教育模式在我国高等院校教学过程中逐渐地被认可和实施,“双师型”教师也已不仅仅再是高职院校教师能力培养的目标,它也将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培养的最佳途径。

1.挂职锻炼。挂职锻炼本指机关对所属公务员实行的一种有计划的管理活动。大学教师的挂职锻炼则是加快“双师型”师资培养、丰富教师实践经验、提高教师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也是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增进校企、校地合作,更好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挂职教师要在思想上重视挂职锻炼,珍惜锻炼机会,明确挂职能实际解决什么实际问题。同时要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和业务专长,积极参与挂职单位的生产、经营、管理及技术研发活动,熟悉相关岗位的工作规范和业务流程,为挂职单位提供高效的智力支持与技术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了解社会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2.青年教师导师制。青年教师导师制是指为刚走上高校教学岗位的青年教师指定具有丰富教学及科研经验的导师,尤其对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等进行全面细致的指导,帮助青年教师尽快适应教学环境、发展教学技能、培养科研能力。

青年教师导师制应以“双师型”为指导方针,指导教师应通过“备、教、辅、改、查”等各个教学环节对青年教师进行指导,针对青年教师在教学、工作和科研中存在的问题制定个性化成长方案,避免或减少青年教师在成长初期的摸索阶段。同时,制定合理的监督考核和奖惩机制,真正做到教者精心、学者用心的良性互动,保证导师制的培养质量。

我系推行青年教师导师制以来,有效地促进了青年教师职业素质的养成、教学水平的提高及科研能力的提升等各方面的发展,对我系青年教师队伍的培养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3.增加工程实践岗前培训。工程实践岗前培训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新任教师的“大工程”观,促使教师形成以实践为主导的高等工程教育理念,指导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能熟练灵活地应用CDIO教育模式。

工程实践岗前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安排教师到企业参观、实地考察以及定岗工作,并要求教师了解本行业的尖端技术及人才需求等。通过一系列的培训,可以使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有的放矢,更具实践性和目的性。培训完成后,培训教师需经过严格的考核方可正式上岗。同时,对在岗教师应鼓励其参加相关行业的短期培训和学术研讨,了解行业的发展前沿。

4.完善实践能力考核制度。基于CDIO教育模式的导师制,对指导教师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工程技术人才的成长规律,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工程师在社会经济结构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此,应制定和完善教师实践能力考核制度,参照国家和企业相关专业、工种的政策规定和技术标准,制订教师教学技能、专业技能、管理能力的基本标准和要求,组织教授、专家针对典型能力点和能力项目对教师进行达标考核。考核未达标的教师须再进行考核,直到达标为止。未达标前,不得承担新的教学任务。

5.教师自身的学习。CDIO教育模式中的指导教师应充分注重自身的再学习。CDIO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技术和能力,作为指导教师应该首先掌握。为提高指导教师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可以充分利用实验室和实训基地来对教师进行能力培训,这里不仅是教师完成实践教学任务以及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也是教师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教师应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全面地提升自己的专业技术和水平。

教师自身的学习还应该受到监督,教学管理部门应该要求教师结合自身情况制定个人的工作、学习计划,并把完成情况记入年度总结。这样就可以让教师在每一学年的开始就确立好本年度的学习目标,并在年终对该学习目标的实现情况进行总结,通过总结、归纳和整理,方便确定以后的努力方向。

(二)搭建学生创新能力工作平台

在CDIO教育模式中,最重要的就是实践教学,这一教学环节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保证和不断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应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工作平台建设,结合导师制,不断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学生创新能力工作平台的建设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成立由专家、教师、学生干部组成的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同时应制定相关制度,保证该平台的正常运行。对具有较高创新能力的科技创新团队成员,应鼓励其参加数学建模、电子设计大赛、挑战杯等各种竞赛。

学生创新能力平台的搭建,有效地克服了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增强了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持续性,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竞争能力和就业创业竞争力。

三、结束语

CDIO教育模式下的导师制目的是培养技术基础扎实、专业知识宽广、具有综合工程能力和良好团队协作能力的工程师。这一教育模式的探索,是结合我系实际,综合利用导师制和借鉴CDIO教育模式的优点而进行的一次有益尝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和深化该项改革,继续探索两种教育模式的有效结合,争取培养出更多社会需求的、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化综合性工程技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