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工智能实验室管理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工智能实验室管理制度范文1
关键词 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X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041-186-02
在过去的二十年间,我国的环境空气监测从以往的人工监测逐步转向了自动化监测。2005年,国家环保总局根据全国环境空气监测发展的总体需求,特制订了《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技术规范》,并于次年1月1日开始施行。《规范》明确了自动化监测的系统构成、硬件规格、站点机构、部门职能、测定方法等方面的具体内容及参照,这成为各地监控站建立并开展监测的核心技术指标。
在此基础上,各地就自身具体情况,进行了环境空气质量自动化改造进程。在此过程中,相应的软件、硬件系统得到不断革新,但同时也遇到诸多问题。现阶段,如何在正常工作条件下,逐步提升监测的质量,使得自动监测具有更高的准确性,需要我们在理论与实践中进行持续检视。
1 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系统的构成
1.1 监测系统的总体构成
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是由监测子站、中心计算机室、质量保证实验室和系统支持实验室等四部分组成的,具体的架构如图1所示:
通过上图的架构,我们可以看出,中心计算机室是整个监测系统的核心,所有的采样数据及实验数据,都必须通过计算机进行汇总建档。这突出了自动化发展趋势下计算机应用的重要性。同时,监测子站及两个实验室的协同作业,才能保证自动化系统的正常运行。
1.2 对系统各部分主要任务的理解
在自动化监测系统中,每个机构的工作任务都是有明确分工的,《规范》对各部分的主要任务进行了如下界定:
监测子站的主要任务:对环境空气质量和气象状况进行连续自动监测;采集、处理和存储监测数据;按中心计算机指令定时或随时向中心计算机传输监测数据和设备工作状态信息。
中心计算机室的主要任务:通过有线或无线通讯设备收集各子站的监测数据和设备工作状态信息,并对所收取得监测数据进行判别、检查和存储;对采集的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分析;对监测子站的监测仪器进行远程诊断和校准。
质量保证实验室的主要任务:对系统所用监测设备进行标定、校准和审核;对检修后的仪器设备进行校准和主要技术指标的运行考核;制定和落实系统有关监测质量控制的措施。
系统支持实验室的主要任务:根据仪器设备的运行要求,对系统仪器设备进行日常保养、维护;及时对发生故障的仪器设备进行检修、更换。
因此,各地在进行自动监测站的建设时,必须对各个部分的工作任务及其硬件、软件支撑具有充分的把握。监测子站作为自动监测系统的信息输入前点,在整个系统中扮演着基础性作用。中心计算机对于整个系统的自动化运作产生了决定性作用,其软件与硬件系统的协调一致保证了系统有效监测的持续进行。两个实验室分别从数据核准与系统维护两大重要方面确保自动化系统的有效运行。
总体而言,环境空气质量自动化监测是因应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监测手段。这不仅实现了监测站点的持续性监测,同时也保证了监测数据的可信度。不过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自动化监测系统总会在部分环节出现问题,从而影响了监测质量的保证。
2 影响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的几个环节
自动化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控,为我们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但同时也面临诸多问题。其中,监测流程的几个环节会影响监测的结果。我们必须加以重视和调整,方能在监测质量上有所提升。以下我们就重点讨论三个比较出现问题的环节。
2.1 监测人员的工作协调
就一个监测系统站点而言,一般由巡检员、监控员、质控员和室主任四大成员组成。自动化监测需要上述工作人员的协同合作,方能保证监测质量。一般而言,上述工作人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任务分配是相当明确的。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因个人能力差别及工作态度差异,总会产生工作协调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巡检员在校准零跨等工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偏差,这就导致仪器采样过程中出现的数据缺环,影响整体数据的实效性。另一方面,监控员虽每天必须坚持四次采集数据,但在时间点的选择上会因气候变化而产生误差。时间点的掌握成为数据变量的一个关键。
因此,自动化监测系统下工作人员之间的组织协调及工作态度,决定了自动化监测质量的好坏。在此意义上,人工智能的有效利用,还需在人员能动性的有效发挥基础上才得以更好实现。
2.2 系统维护出现的问题
在自动化监测站点的日常工作中,监测系统及子监测站点环境的维护,成为影响数据采集准确度的又一关键。一般而言,中心计算机室和质控、系统支持两个实验室的维护相对比较容易,不会出现太多问题。但在子监测站点的维护方面,就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一方面,监测仪器因常年运行,会在采样入口、采样支路管线、过滤膜等节点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在日常维护中,若稍加不注意,便会导致数据采集质量的下降。
另一方面,从采样总管到监测仪器,整个监测系统所要求的气候条件必须相对稳定,这些线管的工作状态会因监测室的气候环境产生变化。若不能保证监测室内的正常湿度、温度值,就有可能导致数据采集效果的下降。同时,整个自动化监测系统是在特定的程序设定下进行的,日常的维护工作还必须根据具体环境的变化而升级相应的软件环境。从硬件维护到软件更新,自动化监测系统的维护工作关乎监测站点工作的整体效率。
2.3 数据处理存在的问题
在对自动化监测过程中所获资料进行分析整合之时,同样容易出现影响监测质量的环节。一是数据采集和传输的完整性问题。因工作时段的特殊性,我们队数据信息采集的时间会选在零点到凌晨5点之间。这一时间段的数据采集工作需要工作人员具有持续性的高效审核状态,必须保证数据采集的连续性与完整性。同时在传输过程中,需要进行特殊的技术处理,确保数据零流失。
二是数据综合分析中的变量因素。由于不同地区的数据信息存在较大差异,监测子站点所提供的数据必须放置于其综合系数中加以考量,方能有得出更加精确的结果。在此过程中,若数据审核、分析人员对具体环境中的变量因素考虑甚少,则会直接导致数据分析的缺乏合理性。
3 小结
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已成为我国主流的监测模式。在人工智能高度发展的当下,如何更好的利用信息技术为我们的环境保护工作服务,是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发现,只有作为行动主体的人在监测过程中发挥有效能动性,在管理制度与日常事务中做好各项工作,才能更好的保证自动化监测系统的高效运行。
参考文献
[1]张雅娟,张景峰,陈曦.环境空气质量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的质控管理[J].河北环境科学,2010.
[2]梁庆炜,周振,胡荣光.环境空气自动监测质量控制的探讨[J].科技与企业2011(7).
[3]焦宝玉,陈建文,但德忠.我国空气自动监测系统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环境保护科学2011(12).
人工智能实验室管理制度范文2
[关键词] 跨学科 整合 数字化艺术与设计 人才培养
数字化艺术与设计是20世纪诞生的技术与艺术结合的形式。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了数字化艺术、智能CAD、计算机动画、数字娱乐的深入研究和广泛应用,中外的计算机科学家和数字艺术家以空前的热情进行着更高起点的计算机艺术创造,软件、数字娱乐等产业界人士也高度关注着数字化艺术与设计的创造成果,出现了诸如数字动画、数字音乐、数字舞蹈、数字美术、数字摄影、数字电影、数字博物馆等新的表现形式,以及网络化设计、协同设计、虚拟设计等新的设计方式,“后工业设计”应运而生。在后工业设计时代,数字科技、艺术、设计的高度融合,催生了数字化艺术与设计这一新兴的边缘与交叉学科。
数字化艺术与设计主要包括以计算机、网络技术、数码技术、设计技术、录像和胶片技术相结合完成的艺术作品和产品设计,可以通过文字、图形、图像、视频、音频、产品等手段,从二维、三维、时空等角度进行表现。里面包含了各种信息的获取、组织、表征、设计、反馈等,是一个新兴的、复杂的研究领域。数字化的优点在于,它在制作和传输过程中不易丢失信息,而且,存储的信息量很大。数字化艺术与设计就是指用数字的形式表达、传输、设计作品或者产品的形式,它由于采用了新的形式而具有新的特点。
数字化艺术与设计这一新兴学科,是在我国科技、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大背景下形成的,是数字科技、艺术、设计高度融合、高度交叉的产物,需要计算机、艺术、设计等多个领域专家的充分参与和协同工作,同时也要培养既具有很高的软件开发水平,又拥有很强的设计能力和艺术修养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数字化艺术与设计这一新兴学科的快速发展。由于时间还比较短,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但已初具雏形。
因此,探索跨学科、跨专业整合培养“数字化艺术与设计”创新性人才的策略,对于提高我国高校的整体综合实力,提高这一行业的发展水平,缩短与国外高校的差距,培养跨世纪的高科技创新性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目前的教育现状
从跨学科、跨专业培养人才方面来看,国际上一些著名的大学如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近年来都投巨资成立了跨越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科学研究所或研究中心,集中物理学家、化学家和生物学家等不同学科专家的智慧,以促进学科的交叉和渗透。国内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科院、南京大学等纷纷组建了跨学科中心。
从数字化艺术与设计相关学科方面来看,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许多著名的高校都成立了从事数字化艺术与设计研究教育的基地,许多跨国公司更是投资于数字化艺术与设计有关的项目。麻省理工学院、卡内基梅隆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多伦多大学、伊利诺伊大学等著名高校均设立了相关的学院或者系,开展相关的科研和人才培养,美国的好莱坞更是这一模式的体现。在国内,许多院校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美术学院、浙江工业大学等均成立了相关专业或者院系,北京大学软件学院成立了数字艺术设计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成立了数字媒体系、北京电影学院的动画学院等,培养数字媒体设计、网络媒体设计、动画设计等方面的人才。
但是,在研究方面,数字化艺术与设计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深入、全面的探索:①开展数字化艺术与设计方法学的研究,研究数字化艺术与设计的范畴、内涵、特点以及支撑学科等内容,为数字化艺术与设计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②进一步开展艺术、设计的研究,探讨数字时代的艺术、设计形式;③进一步研究相应的计算机技术,如计算机图形学技术、智能CAD技术、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与概念设计(CAID&CD)技术、虚拟人技术、软计算技术等。
纵观国内各高校现有的在跨学科、跨专业培养研究生方面的现状,我们认为,在思想、体制以及培养模式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
1.思想不够解放,管理、教育体制不够完善。
2.具有跨学科特色的研究方法尚未形成。跨学科、跨专业的研究生教育目前正在进行尝试,还没有形成具有自身学科特色的研究方法。
3.教学研究方向和课程设置不规范。目前,跨学科、跨专业研究生的研究方向、课程设置、以及课程内容的选择,因校而异、因导师而异,教学研究方向和课程设置还不规范。
4.师资队伍状况不够理想。一般来讲,导师很熟悉本学科研究领域的知识,而对于跨学科、跨专业而言,往往不是很理想。由此带来了一系列教学、科研方面不相吻合的方面。
5.具有中国特色的跨学科、跨专业研究生教育体系还未形成。
为了适应国际发展需求,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于2003年审批成立了“数字化艺术与设计”学科,设有数字化艺术与设计博士点以及硕士点。学科设有数字化艺术与设计实验室、产品创新课题组等基地,依托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现代工业设计研究所、浙江大学CAD&CG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在计算机科学、工业设计、艺术设计等交叉领域具有很强的科研和开发设计力量,拥有博士后、博士、硕士等各类研究人员三十余人,目前已形成了数字化艺术、产品创新设计、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与概念设计、虚拟人与新媒体、虚拟设计技术、计算机动画技术等多个研究方向。同时,该学科点依靠计算机学院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业设计”和“网络与数字媒体”专业,不断吸收新的研究生人才,朝着世界前沿目标培养创新性人才。
二、人才培养策略
“数字化艺术与设计”学科成立以来,我们根据学科特点制定了如下图1所示的学科构成体系以及研究内容。
1.跨学科创新性人才培养理念
对于从事计算机技术研究又对艺术感兴趣的学生而言,他们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如计算机语言、人工智能、计算机图形学等,而对于艺术和设计却缺乏应有的深入了解。因此,需要培养学生掌握和了解一定的艺术和设计方面的内容,然后结合自身的知识结构,在“数字化艺术与设计”研究内容(如图所示)中找到合适的研究方向,开展数字化艺术与设计技术、工具、手段等方面的深入研究。
对于从事艺术和设计研究的学生而言,他们掌握了一定的“内容”,如音乐、舞蹈、设计理论和设计手段等,但是他们缺乏对计算机技术和设计技术的掌握和深入了解。因此,需要他们结合计算机技术知识,实现“内容”研究的技术化,达到培养目标。
然而,怎样将上述二者他们有效地进行整合,形成独特的教育理念、价值取向、意识和文化氛围,需要在管理、教学、研究中进行有效、深入的探索,找到一条既满足学科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又能达到学校培养要求的人才培养理念。通过几年的探索,目前这个学科点已经毕业了几位博士生和研究生,为这一交叉学科的发展积累了一些经验。
2.跨学科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机制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缺乏创新活力,创新性人才培养滞后是制度失衡所致,表现为制度供给不足与制度安排有余并存。要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创新人才培养不力的问题,必须从制度建设着手。变革旧的教育管理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制度体系。主要包括:招生政策、课程设置、考核制度、学位授予等。
(1)招生政策
跨学科培养创新性研究人才,必须打破以往的招生政策,鼓励交叉、多学科人才来报考。因此,在招生政策上,我们鼓励相关专业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艺术设计、文学艺术、工业设计、心理学、数学、管理学、机械工程等多学科的学生报考。同时,在入学考试试卷的设计上,我们针对不同的培养方式,设置了不同的试卷,以吸纳有利于发展本学科特色的人才。
(2)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培养跨学科人才的重要体现。跨学科培养人才要求课程设置既要宽口径,又要具有深度。不仅适用多学科人才来选课,拓宽知识面,开展交叉研究,同时又要注重一定的理论深度,满足学生的研究能力。另外,还要鼓励学生利用学校的整体资源,选修与研究相关的课程,拓宽知识面和加深研究深度。
目前,本学科已经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前沿、数字化艺术与设计技术及应用等学位专业课,计算机图形学与CAD方法、虚拟环境及应用、虚拟人技术及应用、数字文化与媒体网络、非语言艺术、感性设计与工程、网络化艺术与设计、模糊计算及应用、计算机动画、非真实感图形学等选修课。学生根据自己的培养计划来选修有关课程;同时,鼓励学生根据培养计划跨专业、跨学院选修相关课程。
3.考核制度
考核是学科培养的一大重点问题。跨学科培养人才不同于单一的考核方式,它必须是多向的。它包括两个层面:硬性层面和软性层面。
硬性层面主要针对论文进行要求。博士生培养是人才培养的高级阶段,必须进行严格要求。因此,本学科的学生既要达到学校、学科的要求,在学科认可的一级杂志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论文被SCI、EI、SSCI等检索;同时,毕业论文也要达到导师认可的水平等。
在软性层面上,本学科点要求学生必须参加国内、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或者举行学术讲座,举办相关研究的学术报告,提高学术水平,增进各学科之间的交流。
3.设置导师组,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在研究生培养上,我国绝大多数高等院校和科研所现在还是采用由一名专家教授带若干名研究生的方法,这种状况往往会导致研究生视野狭窄,并且可能只会注意到一家之说,而忽视了各家学科理论之间的交流,不利于培养跨学科的人才。
在数字化艺术与设计领域,我们正在积极探索跨学校、跨实验室、跨学科实行导师组的形式。同一博士生实行以一名导师为主,同时配上一名或者两名相关领域,或者交叉领域的副导师,实现多通道培养研究生。通过多年的实践,证明这一方法是可行的。
4.对外交流与合作,拓宽培养渠道
“数字化艺术与设计”学科成立以来,与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中科院计算所、西北工业大学工业设计研究所、浙江大学体育科学与技术研究所、浙江理工大学心理学实验室等建立了合作机制,利用多学科优势培养跨学科高级人才。
本学科已经与香港理工大学建立了联合培养机制,实现两校合作培养,浙江大学授予学位的机制。目前,本学科正在联合培养的博士生有三名,毕业了一名。
另外,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CAD与数字艺术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图像图形学会计算机动画与数字娱乐专业委员秘书处均设在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并于2004年10月主办召开了“首届智能CAD与数字娱乐学术会议”,在计算机技术、艺术设计、智能CAD等领域开展了相关的探讨。这两个专委会的设立,将会为本学科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2004年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现代工业设计研究所主办的“第五届国际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与概念设计”学术会议设立了数字化艺术与设计专题,对这一领域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探讨,并在大会上决定以后每届会议上均设立这一相关专题。
三、结语
随着数字化艺术与设计的发展,国内正在努力打造新兴的行业――动画、漫画、游戏。如北京、上海、长沙、武汉、成都、杭州等都在着力打造动画、漫画、游戏基地,杭州市还在2005年6月举办了首届中国国际动漫节。对这一行业的发展,政府部门和相关企业已经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与此同时,国内在这方面的高级人才却十分奇缺。为了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数字化艺术与设计学科对于培养高层次的综合性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罗仕鉴 陈杭渝 孙守迁:跨学科、跨专业培养研究生的途径探讨[J].黑龙江高等教育,2002,6:76~77
人工智能实验室管理制度范文3
关键词:信息化;观念颠覆;解构;建构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特别是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同时伴随着基于网络的流媒体技术、网络视频广播组播技术、网络音频传输技术等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相结合的新技术的不断涌现,给教育增加了新的内容以及新的知识传播途径,大大减少了学生对单一课堂教学资源的依赖,“成功的学校教育过程需要知识渊博教师”的观念逐渐淡化[1]。学习的理念正发生深刻的变化,几百年甚至几千年来逐渐形成的教育制度受到严峻的挑战,引起教育的结构、内容和方式等发生改变。因此,进入21世纪以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已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正在带来一场教育的革命。
一、教育信息化时代的课改对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要求
解读《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文件精神,在教育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突破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环节,努力提升职业教育信息化基础能力,加快开发职业教育数字化优质信息资源,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2]成为学校和教师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需要直面并为之努力的一个课题。为此,江苏省惠山职业教育中心校借力信息化示范校创建的契机,分析学校的办学特色、专业设置、管理模式、师资结构和学生层次,分析学校当下在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表现出来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数字化校园网络信息化发展建设总体规划设计,拟定了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明确以“数据、服务、决策”为信息化校园建设的核心原则,以建设方案为行动纲领,校园网有线、无线覆盖到全校所有的教室、实验实训室、办公室、师生公寓和室外广场。在消除信息孤岛的同时,学校通过举办精品课程资源评选、微课制作评比、优秀教学设计竞赛等系列活动,在各系部教研组普及推动教学资源积累,把学校评出的优质课程资源和优秀微课作品以分布式存储和序列化管理的形式挂到学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上供师生浏览使用,并择优推送部分资源和作品到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竞赛平台上进行角逐,通过较高层级的比赛所提出的较高评价标准进行赛前针对性的培训,参赛老师反复进行修改与完善,较大限度地提高了资源和作品的质量。这批高质量的资源,为广大教师优化本学科教学设计,提高教学工作效率,实现信息化技术与教科研的有机整合,进行高效优质的教学提供了有效的借鉴。学生通过这个校内外互通的教学资源平台,轻松查阅资料、进行自主学习。另外,学校在教师教学质量考核办法中要求教师在综合网络学习平台上在线建设课程、组织教学活动。教师对学生在线学习空间统一管理,理论上师生实现了每天24小时的网络课堂、网上作业、网上测试、网上交流、讨论答疑、实验指导等功能。并且,通过系统间的无缝链接,保证学校购置的虚拟仿真实验实训软件在课上课下都能被师生共享共用。依据“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进行组织业务流程再造以后,学校基本满足了信息化课改的硬件要求,同时,信息化示范校的创建过程推动着学校教育信息化、决策科学化、管理规范化以及师生集成个性化服务总体目标的逐步达成。
二、信息化条件下中职课改的思考与探索
“教育信息化”的独特性颠覆了传统的教与学的观念,时间、空间、教学媒体以及我们所能想到的其他任何关键因素,都以一种新的形式呈现,给学校两课改革的深入开展开辟了广阔的扩展空间。
(一)教学模式
教育信息化打破了教学中我们一直在强调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理念得不到落实的窘境,因为“教师为中心”在教育信息化时代根本没有生存的土壤。在网络环境下,MOOC、微课的逐渐兴起,带动“翻转课堂”“云班课堂”“适时教学”(JiTT)等一些新型教学模式的运用,对学生而言,既可以个性化自主学习,又可以进行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协作学习,或者更多种方式的有机结合。可以肯定的是,不管采用何种方式,它都是一种夹杂少许解构色彩的、基于建构主义的、真正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学习提供了太多便利的条件,学习者具有更多的自由选择余地和发展空间,教与学的过程可以不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班级授课”的单一教学组织形式,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适应网络学习。或许他们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成为了学习的主宰,而网络信息化环境自然而然的把学习的中心从教师转向学生。甚至,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也由原来教师纯粹传授后的理解,转为更多的由学生主观上感知知识,形成自己的理解。学生自由的、有目的、主动的学习使学习内涵得以延伸,信息化环境下教学模式的变革成为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不可逆转的潮流。
(二)教学手段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引发了教学媒体和学习媒体的不断创新。在原来课堂中已经广泛应用的广播录音(高保真)、电视录像(高清晰)、CAI、语音实验室等视听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基础上,现在基于卫星通信技术的远距离教学,基于Internet及其他网络技术的网络教学,基于计算机仿真技术的“虚拟现实”教学等也逐渐铺开,形成了由视听媒体发展到更多媒体的运用,由单项传递发展到交互作用,并结合计算机向高智能、大容量、快速度、多功能等方向发展。现在高性能的计算机已经能使用“人工智能”程序去适应学生的学习倾向,通过学生眼睛的引导(认知速度、注意力、场依存性等),读取个人的学习偏好和习惯,学生被自动“分类”,学习过程中所传递的信息与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相符,这些高科技的交互手段真正达到了因材施教、取长补短的目的。“多媒体”的概念已经不是多种媒体的简单集合,而是以计算机为中心把多种媒体信息集成在一起、人与计算机交互的多种技术的综合。这些教学媒体的使用,实现了从“粉笔加黑板”时代向多媒体教学和交互式网络教学的信息化时代的彻底转变。
(三)教师定位
在以往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中,教育技术的地位并不重要,因为教育技术仅仅是教学的辅助手段,而教师始终是衡量学校好坏和课堂教学好坏的最关键因素。随着网络信息化时代到来,能否为传统课堂的教师留下一席之地或许已经是一个值得去思考的问题了。不论是远程、网络教学还是“虚拟现实”“智能化”教学,其最大特点在于开放性、跨地域性和虚拟化。这些教学形式,不仅可以集中最优秀的教师,提供最科学的教学理论、教学策略和智能程序,把学生带入更高水平的学习,而且我们有理由相信,当职业教育的办学类型增加了非全日制职业教育的比重,通过改革学制、学籍和学分管理制度,实现了全日制职业教育和非全日制职业教育的统筹管理之后[3],当学生、家长、甚至教师通过实践,认可了这些新技术对学习过程的支撑作用之后,传统课堂教学的生存空间是否还像现在这般雷打不动?学校和政府主管部门必须考虑决策这个问题了。但毋庸置疑的是,我们的教师将是唯一把这些新技术带给学生并使其发挥作用的人。因此,作为一个当下的合格教师所需要涉及的领域之外,必须再增加一块内容———信息化技术。从现在开始,网络教学信息资源库的建立、开发、应用和管理,信息化教学设计、综合网络学习平台的学习和熟练使用应该成为合格教师的一项必备技能。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改革,改什么?先改什么?怎么改?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什么知识是必须的?学生如何学习?当下课堂教学的形式是不是还能适应信息化技术变革后的形势和需求?我们是否正处于教育调整的关键期?现实逼着我们去回顾思考和重新界定这些老套的问题,去适应教学环境、教学过程、师生关系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的教育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如果一个变化的社会坚持学校教育在巨变面前保持传统的形式,可能也是走向倒退和衰落的开始[1]。历史上千载难逢的发展教育、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时代已经到来,让我们坦然的、微笑着接受它的来临。
作者:徐益清 单位:江苏省惠山职业教育中心校
参考文献:
[1]JonWiles,JosephBondi.课程开发:实践指南[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人工智能实验室管理制度范文4
【关键词】众创空间 政府 高校 企业
【中图分类号】F420 【文献标识码】A
众创空间是一个支持创新和创业的政策概念。形态上,众创空间就是以开放的形式服务于有兴趣、有能力创新的人员,为创客提供知识信息共享平台,提供实现创意、创新和创业所需要的物质条件以及专业化的服务。内涵上,众创空间是资源基础和知识体系相结合的系统,是高水平的专业化服务模式,是适应性的资源调配与共享机制,也是发挥个人潜能的综合载体。 众创空间建设对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和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众创空间的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21世纪以来,随着3D打印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风靡,国外的很多众创空间也得到了快速发展。2010年,我国首家众创空间――上海新车间成立。紧随其后,深圳柴火空间、杭州洋葱胶囊、北京创客空间和车库咖啡等相继成立,并且各有各的特点。在2014年9月,国务院总理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之后,我国众创空间的建设如火如荼地展开。2015年11月和2016年2月,我国科技部分别确定了136和362家国家级众创空间,各省也分别筹建了近百家众创空间。总体看,我国众创空间建设初见规模。
众创空间建设对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和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但近期我国众创空间的建设凸显出另外的问题,就是盲目跟风建设,导致了许多众创空间的建设风格类似、定位趋同、服务模式相近。一方面,好的创业团队找不到能满足其需求的众创空间;另一方面,广大的众创空间又无法提供差异化服务。
2016年以来,我国众创空间的建设进入了新的调整期。笔者认为,众创空间的职能不仅是众创,而且包括众筹、众包和众扶(四众),同时也有成果转化和孵化科技型企业的职能。基于此,未来应当跳出众创空间层面,从政府、众创空间、高校、企业、创客五个层面,发展“五维一体”的众创空间,以期解决目前众创空间存在的系列问题。 政府应当推动建立定位导向的众创空间评价体系
众创空间的建设与作用发挥离不开政府的调控。当前我国众创空间的评价体系还存在一刀切的现象,对其评价多止步于投资、工位、创业团队等总量数据指标上,对于众创空间定位、行业背景、建设主体的关注不够。未来应建立众创空间多元化的评价指标体系。例如,对于注重产品开发制造类的众创空间,要评价其团队产品开发进度,新产品的潜在商业价值,实验室、研发设备的共享利用情况。对于文化创意、电商产业类的众创空间,评价内容应该注重对创业团队的服务情况,等等。
当前众创空间建设,基本有三种形式,一是政府出资直接建设;二是在政府资助下,由高校、科研院所等承建;三是由政府以项目、风投资金等形式,资助某些企业建设。综合看,政府投资、政府主导的众创空间占绝大多数,有时候会存在效率低下、运行不良等问题。因此,未来应鼓励股份制企业、天使投资、孵化器、科技园等主体参加众创空间的建设,综合运用建设主体的资源优势,为创业团队提供一站式的创业服务;还可以鼓励众创空间探索市场化运营的商业模式,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实现商业价值。 众创空间要拓展开放性共享交流网络,创客要积极发挥自身能动性
众创空间要持续运行,必须拓展共享交流网络,首先是要扩大创客多样性,吸引不同知识背景的创客进入众创空间,建立更多的兴趣空间,设置更多的行业创业导向等。其次是要加大创客之间的交流,举办更多的形式各样的共享交流活动,切实扩大网络的共享性,使得共享交流网络节点之间的沟通更加流畅。最后是要汇聚更多的创新创业资源,使得创客和创业团队与外界的交流更加密切,让创客或创业团队获得更多企业管理运营支持、更多的项目展示机会、更广的融资渠道,等等。
众创空间要从增强创业服务能力方面入手,可以加大与高校、科研院所、投资机构、大型企业的合作,学习创新创业理论,引入专家导师,增强资本汇集,研究创新创业案例,借助外部力量,增强自身服务能力。众创空间还应引进专业化的高端人才,增强众创空间管理团队的服务能力,针对不同的创新创业模块,设置不同的岗位,比如研发服务岗、财务运作服务岗、市场拓展服务岗、企业管理服务岗等,分别对应不同的岗位引进专业性人才。
对于创客而言,首先,要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要发挥自身能动性,积极地投入到创新创业活动中去。在众创空间中,就要遵守众创空间的管理制度,积极参与众创空间的教育培训工作,即时向众创空间反映自身的学习需求、培训收获。积极参与众创空间的推介、展示、路演平台,借助其平台优势把自己的创业项目推介出去。其次,创客要合理利用创新创业资源。众创空间中有许多公共资源,需要创客及创业团队对其合理利用,才能使得众创空间高效运转。比如针对先进设备的使用,创客必须掌握熟练的使用技术,以免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对于公共会议室或多功能厅的使用,应按照实际需要申请,不能过多占用资源。对于融资资源的使用,创业团队要切实加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产品的创新性,扩大市场份额,增加投资者的股权价值。 未来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和高校创办众创空间
对于一些有着优质的创业资源的大中型企业,鼓励其建立众创空间,不仅有利于产生较好的项目创意,而且也可以帮助企业形成一批思路活跃的创业团队,有助于企I活动延伸,达到创业团队与企业共赢的效果。企业创办众创空间,还有利于形成企业研发缓冲地带。在企业不能直接向创业团队收取高额费用,又不能快速地实现资金回流时,就需要拓展服务领域,发挥众创空间探索试错的功能,创新收费模式,减小资本回收期,不断创新商业模式,从而在兼顾一定的社会价值的前提下,实现企业的商业价值。
从高校角度看,众创空间有利于发挥高校智力资源优势。高校有强大的智力资源优势,包括先进的实验室、工程训练中心、资历丰富的研究人员,以及具有浓厚创新兴趣的本科生、研究生,高校在建设众创空间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要发挥高校老师在学生创业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就需要建立完善奖惩激励机制,让老师愿意帮助学生,甚至是亲自投入创新创业活动中去。要对具有创新兴趣和创新能力的学生开放实验室、工程训练中心等,提供学生创新创业的场所。高校要建立交叉培养模式,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助推其开展创新创业活动。要加强创新创业的带动作用,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只有在了解创新创业的整个过程之后,学生才有可能真正走向创业。此外,高校可以形成完备的创业教育体系。创业教育不仅是简单的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且是创业生态系统形成的过程。高校要形成从创客到创业者,从众创到众筹的一整套完整的创业教育体系,才能有效发挥自身优势。
(作者单位:河北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①宋刚、陈凯亮、张楠、唐蔷、朱慧:《Fab Lab创新模式及其启示》,《科学管理研究》,2008年第6期。
人工智能实验室管理制度范文5
本学期我们还多次组织师生间的教学交流座谈。 当大二同学的英语四级模考成绩出来后,主管学生工作的党总支副书记和教学副院长及时与模考成绩较差的几个班级举办了座谈和动员会,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使学生认识到英语学习在大学阶段的重要性,以及对今后成才所具有的重要作用,鼓励同学以班级或以宿舍为单位,相互带动,相互促进,加紧努力,力争在全国四级统考中考出好成绩。 期中考试后,我院在北区组织了一次一二年级的表彰大会,院总支书记、副书记、教学副院长、行政副院长和各年级的辅导员、相关班主任等都到会,对在这次考试中取得全校前五名的班级进行了奖励。由教学院长向学生介绍了我院近年来在科研和教学上所取得的突出成绩,尤其是在今年,我院两位教授同时获得了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在全国如此众多的院校和科研院所中,我院就占了“国二奖”的九分之一;同时,我院教授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有效侯选人。这些科研方面的成就,极大的鼓舞了同学们对专业的爱好,增强了同学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对于培养同学们爱校、爱院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介绍了我校即将开展的优秀生培养计划,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党总支副书记结合国内外教学研究的发展,向同学们介绍了人才培养与大学学习的关系,并介绍了今年的就业形势和考研的情况,让同学们了解到,一方面我校、我院毕业生的就业率和考研率比较高,但也存在着不少的困难学生,尤其是一些没有拿到“三证”的同学。因此,为了保证同学们自身的成才和未来的成长,必须从现在开始努力。 期未考试前后,我院又分别与各专业的同学代表进行了教学工作的座谈,对目前教学工作所存在的问题、同学对任课教师的反映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对包括“双语教学”在内的一系列教学改革工作,听取了同学的意见。并及时向同学强调了考试纪律。 二、教学与科研的互动要构建一个研究型的大学,必须有高水平的科研队伍和高水平的教学队伍。科研与教学之间需要建立一个良好的互动关系,才能保障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教师层次的上升,才能不断涌现出“教学名师”。
“科研是源、教学是流”,“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源头的不断创新,才可能产生教学上的不断改革、进步的动力。教学内容、教学体系、师资队伍的建设都离不开科研水平的提高。
作为一个科研大院,我院在科研与教学的互动上取得了较大的成绩,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管理上加大对教学的支持 在教学管理上,我院依托于较强的科研力量,对教学工作提供了大量的支持。为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良好的开展,我院每年都从科研创收中向教学一线提供40万元左右的补贴,分别用于实验室条件的改善、教师办公条件的改善、学生工作及学生活动经费、教师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对公共课考试成绩达到全校前三名的班级及个人的奖励等。这些补助和奖励措施极大的提高了教师和同学的积极性,对于提高我院的专业教学水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在我院还一直强调教师上岗时,其教学工作的好坏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在职称晋升时,更是强调是否承担过一线教学任务。这些管理制度和任课教师收入的提高,有效的缓解了几年来我院一直存在的教学与科研的矛盾。 同时,我院还积极鼓励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要投入的科研中来,通过科研水平的提高,开阔知识面,以更好的服务于教学。我院通过各种方式,鼓动和帮助一些长期从事教学的教师,参与科研项目和学历学位的提升中来。以化工原理教研室为例,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目前化工原理教研组将计算机控制与采样技术应用到实验教学中文 秘 家 园,不断改进实验设备和装置,每年向国内各高校输出实验装置,在国内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今年,该教研组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等一系列国家级和省部级纵向科研项目,以及大量的横向科研课题,科研到款逾百万元;教研组成员还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参加了其他教师所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及其他攻关项目等科研工作中。 在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上,我院也一直坚持真题真做,使同学能在大学阶段参加一些国家重点的科研项目。 另外,在“非典”期间,我院化工原理教研组的杜俊祺老师,把自己通过科研所产生的杀毒技术贡献出来,为学校捐献了大量的活性氧杀毒剂,用于各个教学场地的消毒,也为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提供了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