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范文1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6132(2016)04-0013-04
到2011年,我国各省市已经对第二阶段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进行验收,也就是对我国“十一五”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进行一次成绩总结,以“村村通”工程为代表的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已经取得很大成就。“十二五”以来,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正在实现“户户通”①。作为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家财政的大力投入,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实施,我国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得到完善,但是长期以来的“政府单一供给”模式也暴露出诸多问题,比如,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服务内容不能满足广大农民需求等。对于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较为薄弱的农村来说,对现有供给模式进行优化,建立“农民需求为导向”的多元供给模式,不仅能更好地满足广大农民对广播电视的需求,而且也是完善我国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关键步骤。
一、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进展分析
(一)我国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发展历程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国家大力支持下,经过两阶段“村村通”工程建设,我国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已经取得很大进展,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农村广播节目覆盖、农村电视节目覆盖和农村有线广播电视普及等三个方面的进展情况。
(二)农村广播节目覆盖情况
作为农村传统的了解外部信息的重要渠道,农村广播节目的覆盖率从全国来看,都比较高(具体见表1)。例如,截至2013年年底,我国农村广播节目综合覆盖率已经高达97%,这就意味着我国农村未被广播节目覆盖地区只有3%,与全国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相比,农村广播节目综合覆盖率差距不到1个百分点。
(三)农村电视节目覆盖情况
电视作为广大农村接受信息、丰富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目前在全国各地都比较普及,农村电视节目覆盖率已经超过了广播节目覆盖率。到2013年年底,我国农村电视节目综合覆盖率已经高达97.86%,基本上实现了农村电视节目的全覆盖,全国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之间差距也不到1个百分点。
(四)农村有线广播电视普及情况
农村有线广播电视特别是有线电视,比传统的无线电视信号明显稳定和清晰,能给广大农民带来更好的视觉文化观感,因此最近几年随着农村“村村通”工程的实施,尤其是“户户通”的实现,农村有线广播电视在全国广大农村逐步推广。不过,由于技术原因和资金、费用等问题,目前农村有线广播电视的入户率还不是太高,有些地区也才刚刚开始试点,总体来看普及程度还比较有限。到2013年年底,全国农村有线广播电视用户为8911.32万户,占全国有线广播电视用户数的38.92%,农村有线广播电视用户占农村家庭总户数比重为35.29%。
二、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完全是政府单一的供给模式,单一的政府供给模式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供给主体单一,资金实力受到限制
在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单一的财政资金实力毕竟有限,难以满足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对资金的需求。第二阶段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实施中平均每村投入财政资金只有1万元,较小的财力投入与单一的财政投入模式紧密相关。目前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资金投入主体只有政府一个主体,还没有引入民间、金融以及境外投资主体。从公共产品理论角度看,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资金投入主体可以是多元化的,单一的政府财政投入,既制约了资金来源的多元化,限制了资金供给渠道的拓展,也难以满足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对资金的需求,不利于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质”的提升和“量”的普及。
(二)政府单一垄断,效率水平低下
以政府为主导的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往往为其所垄断,是一种权威型的供给方式,公共财政是其唯一资金来源。对政府来说,由于财力有限,往往供给量不足。此外,由于政府的垄断管理,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经费投入产出效率不足,使广播电视节目数量较少,质量水平低下。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政府单一提供,难以有效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加上政府管理效率一般不高,缺乏监督,使得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都存在很大问题,甚至出现闲置浪费。这与广大农民期盼的高质量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背道而驰。
(三)存在乱收费现象,公共福利减少
由于政府作为对有线电视及数字电视收费的主体,其定价的垄断性造成广泛的寻租活动存在,使农村群众的公共福利减少。政府在管理上将此类收费交由下属的各个广播电视行政部门支配,因其不是专门从事收入活动的税务部门有可能会造成出于自身利益而增加收费项目,改变收费标准,导致乱收费现象。当政府在财政资金供给相对紧张而放松对此类部门收费的管制时,或是默许此类部门以收费来补充资金来源时,就会造成不仅仅是在技术上可以收费的部门会向社会收费,还会导致一些本应提供公共服务的部门利用自身行政职权进行强制性收费,造成公共福利减少。
三、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政府单一供给模式的形成原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样一种国家政治制度,决定了我国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体制机制,与西方国家广播电视体制中的公共与商业二元格局有很大区别。我国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发展所经历的经济、社会不同发展背景,也决定了我国不会存在西方意义上的独立与政府架构之外的公共广播电视结构。总的来说,我国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政府单一供给模式的形成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公共产品属性
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中的重点建设工程,是为了满足农村居民对广播电视节目的需求,具有典型的公共产品属性,即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广播电视节目信号通过无线覆盖一定的区域,在该区域内一个或一些农村居民享用并不排斥其他人享用,每位使用者享受该服务的边际成本为零。公共服务的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导致市场机制失灵,必须依靠政府主导调控,对公共服务进行有效供给。政府对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进行集中管理与控制,为每一位农村居民提供均等接收广播电视节目信息的机会,满足其基本需求,并使我国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得以建立。
(二)农村居民价值偏好
鉴于政府提供的服务质量特性具有保证性、经济性、便捷性等,农村居民更倾向于依赖政府供给。因为对于大多数农村居民来说,价值偏好的存在使其认为,政府的服务供给保证性是第一位的,也即可确保公共服务可以顺利享受到,至于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的经济性和便捷性,则不是农民们最关心的问题。当然,就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来说,既可以政府单独提供,也可以通过政府购买私人部门的服务,提供给农民。由于中国农民对公共服务的经济性比较敏感,因此,农民可能更乐于选择政府单独提供广播电视服务。
(三)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也明显拉大,农村群众获得文化知识的途径与能力极为有限,他们对文化的基本需求得不到保障。鉴于农村地区的经济实力,广播电视产业在农村的发展必定不会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则会导致市场失灵的情况。在农村居民对文化信息的强烈需求与市场失灵情况下,政府有责任与义务在农村地区建设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保障农村居民的基本诉求。
四、建立政府为主导的多元供给模式的主要对策
未来我国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将从数量增加,即提高覆盖率,向提高质量的目标转变,即不断提高农村广播电视信号质量;从注重资金的投入向兼顾提高资金效率方向转变。从单一政府供给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向多元化供给模式转变,是基于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数量和质量的提升,关键在于资金投入的多元化,因此,本文仅从资金投入多元化角度,提出建立我国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多元化模式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标准
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民对文化生活需求的进一步提高,我国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标准也必须相应提高,与此相对应的是政府资金支持规模和力度也要相应扩大和增强。在确定未来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新标准时,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确立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新标准的基础,满足农民对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需求是方向。如图1所示,目前我国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标准还只是实现“村村通”,仅仅是公共服务“量”上的标准,在这一标准之下是依赖于国家政府资金的单一投入。未来我国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标准将提高为“量”与“质”统一的公共服务体系。从“量”上来说,就是从实现“村村通”到实现“户户通”;从“质”上来说,就是大幅度提高农村广播电视基础设施质量,大幅度提高农村广播电视节目质量,建设城乡统一质量标准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标准,单一的政府资金投入不能满足建设需要,需要建立多元化资金投入体系。
(二)进一步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力度
如前所述,“村村通”工程中20户以上“盲村”建设资金投入每村投入资金只有1万元,投入明显不足,难以满足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需要。今后建设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资金投入具体数额应该以户为单位测算,而不能以村为单位,这是因为,以户为单位能更准确地测算出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资金实际需求,同时也能更好地建立满足于广大农民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从图2我们可以看到,目前我国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政府资金投入决定因素,主要包括政府的财力、政策导向和政府执行政策的主管意愿和实际效果。这些主客观因素决定了目前我国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政府资金投入力度有限,不能满足建设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需要。因此,未来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标准提高后,政府资金投入的决定因素不仅依赖于政府财力,而且更重要的是根据新的服务标准和农民需求变化,测算我国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所需政府资金规模和投入力度。
(三)建立政府资金为主体的多元化资金投入模式
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范文2
为加快发展农村广播事业,充分发挥农村广播的重要作用,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新时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的通知》(〔20*〕79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新时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的通知》(*政办〔2007〕43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现就深化我县农村广播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深化农村广播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
在新形势下,农村广播仍然处于不可取代的重要位置。特别是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后,镇政府履行广播公共服务的职能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近年来,我县农村广播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促进了农村的改革发展稳定。但是,由于经费不足,损坏的广播设备、线路得不到及时维护,从事农村广播工作的人员队伍不稳定,并镇、并村后,一些镇村广播长时间停播等问题,导致农村广播覆盖率、常响率下降,全县农村广播事业呈滑坡趋势。因此,迫切需要通过深化农村广播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农村广播建管用水平,扩大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让更多的群众共享我县改革发展成果。
二、进一步明确深化农村广播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
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构建社会主义*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贯彻“广播事业建设的重点是覆盖、覆盖的重点在农村”的方针,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为核心,以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建立健全农村广播公共服务体系,最大限度地扩大广播在农村的有效覆盖面,使农村广播在服务农村、服务农业、服务农民上取得更大成效。
总体目标是:按照农村广播“村村通、长期通”的要求,坚持谁主管、谁负责,县为中心、镇为基础、面向农户,*人财物保证、建管用配套、权责利统一的原则,到20*年底,初步建立起覆盖全面、运行正常、管理规范、保障有力、群众满意的农村广播公共服务体系。
三、认真落实深化农村广播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各项措施
(一)实施新一轮农村广播“村村通”工程。20*年10月底,各镇将广播信号传输到村,镇至村通播率要达到100%;20*年底,村至自然村的通播率要达到100%。由县广电局牵头,做到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着眼长远、确保质量。
(二)加强镇站机房建设。各镇要按照全省乡镇广播站建设标准,抓紧对镇站机房进行维修*维护,确保正常运行。同时抓好建章立制工作,规范管理,做到用制度管人管事,用制度保障服务。
(三)稳定农村广播人员队伍。县广电局要确定专职人员从事农村广播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各镇要按照县广电局制订的广播工作者任职资格条件,确定1名人员专职负责镇广播管理工作,配备1—2名工作人员,报县广电局备案。建立镇广播专职人员双重管理制度,专职人员接受县广电局的领导*业务指导,专职人员的年度考核由县广电局单独组织,镇调配专职人员须征得县广电局同意,保证专职人员的相对稳定。要完善村广播管理员制度,每个村确定1名村广播管理员并报镇备案,村广播管理员应接受镇专职人员的指导。县广电局要开展业务培训,使农村广播从业人员懂技术、能维护、会管理,做到持证上岗。
(四)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今年,各镇要投入资金,确保“村村通”工程完成。考核合格后,县政府将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安排80万元用于全县农村广播“村村通”工程*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县广电局、发改委、财政局等部门要加大对农村广播事业建设项目资金的争取力度。
(五)建立农村广播维护经费保障机制。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农村广播管理维护经费由县、镇、村三级负责。在原有财政体制基础上,县财政每年安排8万元预算用于农村广播维护经费补助、公共服务体系考核奖励*人员培训等;各镇按照每年不低于8000元的标准将农村广播维护运行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各村在每年的可用经费中拿出一定资金,确保村广播正常运转。同时,加强对农村广播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资金使用的管理*监督,严禁截留挪用,确保专款专用。
(六)建立农村广播维护“以钱养事”机制。广播设施的运行维护引入市场机制,采取以镇为单位或在全县划分区域的方式,委托具备条件的社会机构代为维护,具体运作模式由县广电局与各镇共同确定。
(七)充分发挥农村广播的作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严肃广播播出纪律,严格执行农村广播播出制度,确保正常开播*通播,发挥好农村广播在宣传群众、服务群众、教育群众、团结群众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镇站要按照贴近农村实际、贴近农村生活、贴近农民群众的要求,适量自办节目。县广电局*各镇要设立并公布农村广播服务专线电话,建立日常管理*维护的应急机制。
四、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目标考核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政府建立农村广播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领导组会议制度,加强统筹协调,强化督促检查。各镇要高度重视,将农村广播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社会发展规划,成立组织,确定专人,扎实推进,确保农村广播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目标任务按期完成。县委宣传部、县广电局、发改委、人事局、财政局等部门要履行各自职责,从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大力支持农村广播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范文3
江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显著
近年来,江苏省人民政府认真贯彻中央部署要求,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的文化建设基本思路,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将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提升行动纳入文化建设工程,提出“文化惠民服务能力显著提升”的目标任务;专门召开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会,部署动员下一阶段工作;将公共文化服务、艺术创作生产等列入年度百项考核指标,将对经济薄弱地区低保农户有线电视基本费用给予补贴、为经济薄弱地区乡镇送书送戏送电影、扩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覆盖、推进省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院资源数字化等列入保障和改善民生十件实事;省财政拨专款扶持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三送”(送书、送戏、送电影)、有线电视进村入户、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惠民工程,2013年,全省公共财政预算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达173.54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2.23%;省政府以第77号令《江苏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管理办法》,是江苏公共文化建设管理领域出台的首部政府法规。在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江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南京图书馆新馆、江苏广电城、江苏国际书城、省美术馆新馆等先后建成,全省万人拥有文化设施面积1168平方米,南京博物院二期改扩建工程顺利竣工并正式展示开放,江苏大剧院项目有序推进,基本形成“省有四馆、市有三馆、县有两馆、乡有一站、村有一室”的五级文化设施网络体系。文化惠民工程深入推进。城市社区基层服务点、县级数字影院实现全覆盖;每年均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有线电视发展任务,直播卫星系统建设和地面数字电视一期工程基本完成,苏南五市和扬州基本实现有线电视户户通;行政村1村1月放映1场电影的公益服务目标基本实现;建成15379家行政村农家书屋,7500家数字农家书屋,所有农家书屋出版物实现新一轮更新。文化精品生产成果丰硕。话剧《枫树林》在第十届中国艺术节获文华大奖,电影《白日焰火》在柏林国际电影节获金熊大奖,儿童剧《留守小孩》、影视剧《我的影子在奔跑》、《我们的法兰西岁月》等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金鸡奖、华表奖等国家级大奖,江苏出版物在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等评选中入选数量位居前列。文化服务范围不断拓展。全省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和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全部实现免费开放,广播电视基本实现全境覆盖;制定下发《江苏省公共数字文化系统建设标准》,建成一批数字图书馆、云媒体电视、智慧社区、互联网出版等公共服务数字化平台,人民群众享受文化服务更加方便快捷。公共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精心办好昆剧艺术节、中国百家金陵画展、江苏读书节、江苏书展等活动,举办首届中国・江苏文化艺术节和首届江苏艺术展演月,积极开展文化惠民巡演、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公益电影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全民阅读等活动,丰富了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总的看,江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走在了全国最前列,不仅实现了发展,而且创建了模式,积累了经验。可以说,相对于文化产业而言,江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全国的影响力和认可度更为突出,优势更为显著。比如,在全国率先完成乡镇文化站和村文化室达标建设任务,率先推进省级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全省国家一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总数,全国文化先进县(市、区)总数,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总数均位居全国第一;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均位居全国省级第一;农家书屋率先在全国实现行政村全覆盖;有119个地区被评为首批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苏州以全国总分第一的成绩成为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意义重大
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新起点上的全面深化改革做出总体部署,就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明确了一系列重要举措。我们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真落实文化体制改革任务的必然要求。当前,文化体制改革正处于新的重要关头。江苏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继续走在前列为目标大力推进具有江苏特点的改革实践,以全面增强先进文化引领作用、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文化产业发展活力为目标大力推进文化强省建设。要看到,江苏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不够完善,与城乡居民就近便捷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还有距离;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基层文化生活仍不够丰富,对弱势群体的文化服务还有待加强;城乡、区域之间发展差距较大,经济欠发达地区公共文化建设仍显滞后,还有不少“洼地”。必须抓住和用好文化改革发展的历史机遇,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摆上文化建设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新一轮文化体制改革的一项重点任务,全力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相关部署的落实,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形成与“两个率先”要求相适应、具有江苏特色的公共文化建设新格局。切实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现阶段主要包括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加公共文化活动等。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体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对于实现文化惠民、提高幸福指数、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要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客观决定现阶段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在“保基本、强基层、惠民生”。我们要坚持把在经济发展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作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有重点、分阶段地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全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切实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各级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内容。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是中央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本特点的高度概括,其中,公益性就是要由政府主导提供公共文化服务,而且基本上是免费服务,或是低于成本、收费很少的服务。我们要对文化建设中政府职责和市场功能进行科学定位,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履行政府基本职责;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做到两手抓、两加强。各级政府要切实把改善和发展文化民生作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点工作,作为细化落实民生幸福工程的重要举措,对照《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基本公共服务项目,认真履行公共文化服务职责,转变职能,强化服务,改进管理,明确责任,提高效能,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总之,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事关文化建设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事关政府执政能力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大事。我们要科学把握江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形势任务和拥有的特色优势,以强烈的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把各项工作不断向前推进。
新时期江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继续领先全国
今后几年是江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时期,要深入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系列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要求和《江苏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找准选好改革突破口,一着不让落实改革任务,坚持政府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内容,以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引导,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实用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确保继续走在全国前列。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文化设施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基础和平台。要在广覆盖、高效能上下更大功夫,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统筹服务设施网络建设,全面建成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打造城市“15分钟文化圈”、农村“十里文化圈”。突出抓好三个方面:一是抓基础。优先安排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建设项目,坚持把社区文化中心建设纳入城市建设规划,把乡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在调整行政区划、重新规划村镇、新建和改造居民小区时,都要做好公共文化设施配套工作。整合基层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设施,推动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二是抓骨干。继续加大财政投入,加强大中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高标准设计、大手笔运作一批省、市标志性文化设施,继续支持苏北欠发达地区规划建设一批综合性、多功能、具有地方特色的公共文化设施。三是抓使用。目前,一些地方文化设施虽然建起来了,但活动内容不多,使用率不高,作用发挥不好。要坚持建设、管理和使用并重,推进相关设施资源整合、互联互通,探索实行公共文化设施委托管理办法,提高公共文化设施利用率。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保障机制,逐步将科技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等纳入免费开放范围。
加快推进城乡文化发展一体化。建立以城带乡联动机制,合理配置城乡文化资源,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重点是把文化惠民工程作为重要载体和抓手,进一步加大工作推进力度,扩大覆盖,消除盲点,提高标准,改进管理,完善服务。着重加强乡镇文化站设施设备配套,充分发挥其综合服务功能;巩固扩大农村有线电视“村村通”成果,加快实现“户户通、优质通、长期通”,到“十二五”末,全省各县(市、区)基本实现有线电视“户户通”;全面推进地面数字电视覆盖、直播卫星公共服务系统建设,消灭广播电视覆盖盲区、盲点;强化农村电影公益服务,加快重点中心镇数字影院和乡村数字电影广场建设,继续推进农村电影放映工程,逐步实现由流动向固定、由室外向室内转变;大力实施农家书屋提升工程,解决好开放不正常、维护资金不足、管理队伍不稳、阅读引导服务不够等问题,不断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加大城乡阅报栏(屏)建设力度,不断壮大基层文化生活阵地。要认真贯彻执行《江苏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服务规范及奖惩措施等,推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
着力提升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这是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核心。要依托江苏深厚的文化底蕴,围绕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努力把更多更优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提供给群众。重点在三个方面取得新进展:一是大力加强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以组织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文华奖、广播影视政府奖、新闻出版政府奖等活动为抓手,打造更多名家名作,创造更多文化品牌。从2014年开始,江苏省人民政府在省级文化产业引导资金中单列专项资金4000万元,专门用于加强对文化艺术精品项目的扶持。二是广泛开展公共文化活动。进一步提升江苏文化艺术节、中国百家金陵画展、江苏读书节、江苏书展等节展的知晓度和影响力。深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推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高雅艺术进校园、百名艺术家百场惠民演出等活动经常化、制度化,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培育基层特色文化品牌。三是积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推动社会资本和优质资源向文化服务领域流动聚集,吸引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公共文化实体,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建立公共文化服务政府采购和资助目录,鼓励文化非营利组织和各类文化企业参与招投标。同时,不断完善有利于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工作机制,切实提高文化遗产公共服务水平。
积极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与模式。抓住增强文化发展动力活力这个关键,鼓励各地大胆探索,先行先试,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水平。重点在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加强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的服务主体建设。深化文化事业单位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经费保障等制度改革,对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和理事会制度进行试点,并加紧研究制定公共文化服务指标体系,健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和绩效考核办法,促进形成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服务优良的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二是鼓励公共文化单位创新服务方式。建立群众文化需求征集和反馈机制,推行菜单式服务。鼓励文化单位面向基层、农村及社区提供流动服务、网点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通过发放文化惠民卡、消费券等方式,为困难群众和农民工文化消费提供适当补贴。三是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发展新型公共文化服务。大力推动传统文化单位发展互联网新媒体,促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网络化,建设一批数字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剧场、农家书屋,率先完成全省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加快发展数字化出版、印刷和网络发行。
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范文4
在建设预警信息适配播发系统的同时,为提高应急广播体系运行机制、方式及信息策略在真实环境下的可行性,国家应急广播中心已经和七个省区签订了合作协议,开展试点试验和演练工作。从2014年开始,国家应急广播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连续开展预警信息试验,范围从3个市扩展到6个地市,从市级精确到了县,试验的内容从洪水预警增加到了洪水、气象等多种预警信息,实际信息的数量更多,协作分工也更加明确。此外,我们也在通过应急广播演练推进各级单位的联动和协作,2014年国家应急广播中心联合四川广电局在广汉进行了首次演练,今年我们还将在四川应急广播系统建设基础上,从国家、省级平动的角度再次进行演练。
为了满足应急广播体系中自动生成应急信息音频文件向公众播发的需求,我们启动了应急广播智能语音库建设项目。该项目采取中央电台播音员的声音,自动匹配汉语、藏语、维语等语种。语音库建成后将支持各地远程调用,为应急信息快捷、自动奠定基础。
从2014年开始,国家应急广播中心充分利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媒体优势,在中央电台各频率推出了应急科普公益广告,在中央电台高速公路广播开辟了应急广播专栏。同时,为了进一步丰富应急广播的内容,我们还订制了专业的应急科普视频节目,逐步完善应急类节目资料库,为平时的应急科普宣教和灾难中的自救知识传播夯实基础。
在媒体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国家应急广播中心也围绕公众的需求和媒体接触习惯,建设了应急信息的新媒体传播平台。目前,国家应急广播网、手机应急网、国家应急广播手机客户端、微信公众号、微博五大新媒体平台均已上线,通过互联网,向公众提供应急广播公共服务。
2015年,我们还开展了“紧急时刻撑你一把”“应急广播进校园”“应急广播进社区”等系列推广活动,以现场参与和线上互动相结合的方式,普及应急科普常识,提升民众应急意识,树立国家应急广播以人为本的品牌形象。
虽然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我们深知任重且道远,下一步工作的任务依然艰巨。
就在2015年1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将应急广播定位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为全民提供突发事件应急广播服务”列入了《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2015~2020年)》。《意见》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现代传播能力”方面对应急广播体系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与中央文件相适应,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制定的《广播影视“十三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和《广播影视“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当中,明确要求全面推进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加快实施国家和地方应急广播工程,基本建成上下联通、可管可控、多种手段覆盖的应急广播系统。
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范文5
文化产业发展,文化软实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为此,主要工作:以项目为,城乡一体的公共文化体系,保障城乡的文化权益。
(一)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健全长效管理机制。三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制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意见,各级基层文化阵地使用率和服务,公共文化网络建设的保障机制和长效管理机制。
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范文6
关键词:创新;理念;方式;示范区;创建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7-0236-02
文化是民生之魂,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灵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大力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创新,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必然要求。加强和改进公共文化服务,对于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加快文化领域转型,扩大公共文化供给,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建立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共文化服务新格局是当前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创建首批自治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县的过程中,中宁县更新观念、大胆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亮点频现,是对新时期公共文化服务创新的一次积极探索和尝试。
一、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理念,实施公共文化服务联盟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创建过程中,中宁县推陈出新,建立公共文化服务联盟。由县文化旅游广播电视局负责,通过整合各下属单位和相关部门、单位,通过联建活动、合作协议,以文化共建的形态,使得各单位积极参与全县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以公益化为基点,确立保障性的公共文化服务思路定位,以均等化为目标,构建普惠性的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格局,有效实现了文化设施共享、文化信息共享、文化人才共享,文化产品共享。
(一)创建全区广播影视公共服务新标杆
中宁县自加压力,大胆创新,年初在喊叫水、徐套两个山区乡镇新建了两座广播电视地面数字信息转播站,在全区率先实现了广播电视地面数字信号全覆盖。而且有多项技术为全区首次使用,经验和做法被自治区广电局在全区推广,实现了该地区收看地方电视节目的历史性突破,结束了山区乡长期无法收听收看当地党委政府声音的现状,实现了民族、情感、地域文化的融合发展。
(二)创新农村电影放映新模式
中宁县针对农村电影放映无人观看的现状,坚持把“群众需要作为农村电影放映工作的第一信号和改革方向”,大胆改革原有“一村一月一场”、“村村见面”的固定放映模式,实施“以观众定场次”、“以需求放片子”的工作机制,合理布局放映点,按需求人群确定放映时间和地点,努力把电影送到最需要的群体当中,先后组织开展了送电影“下杞园、进企业、访军营、占广场、展校园、驻移民村”六项品牌活动,使“电影追着目标人群走”,被全区树为典型推广。
(三)打造独具特色的唯一图书馆。
作为世界枸杞的正宗原产地,中宁县图书馆在扩充完善传统图书借阅服务基础上,着力各种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保存,积极建立中国枸杞信息中心,努力建设全国信息量最大的枸杞资料中心。县图书馆组织人员深入各地,广泛搜集枸杞文化相关资料,建立中国枸杞信息资源数据库,通过公益性公共文化信息服务平台,免费向公众开放,充分利用信息时代优势,扩大中宁枸杞知名度和对外影响力。
(四)建立图书馆总――分馆服务模式
针对新图书馆交通不便,服务效果不佳的现状,我们根据主流人群分布,积极在人员密集场所进行图书馆分馆建设。目前,已在县行政中心大楼、县青少年活动中心、天元锰业职工生活基地等处建立分馆,极大地方便了读者,扩大图书服务范围。
(五)争创“全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县”
在成功申报“中国枸杞文化之乡”之后,中宁县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中取得了长足进步,得到了各级体育部门的肯定,目前正在创建全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县,2014年底前将接受国家体育总局的评估验收。
二、创新文化人才管理模式,确保公共文化服务支撑
(一)建立县、乡、村三级文化人才队伍培育新机制
中宁县采取定向发展、分级培训、会员扩张的“文化三员”服务新机制,县级负责安排教练员,集中精力专业培训文化辅导员,配发设备鼓励文化服务员,着力在群众中培育"撵不走"的基层文化骨干队伍。同时,中宁县制定了《关于对中宁县基层文艺团队扶持培育的实施方案》及《关于开展群众文化对口辅导工作的通知》,安排文化馆25名专业技术人员到各乡镇文艺团队、文化大院开展对口辅导,变“送文化”为“种文化”,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断壮大全县文艺人才队伍。
(二)革除制约公共文化发展的体制,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的多元化、社会化
中宁县大胆改革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原有模式,争取市场运作机制,将政府部分公共文化服务项目货币化,以政府购买文化产品方式,大力扶持民营文艺团队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在建立基层服务长效机制上,改革原有定人定编定岗体制,建立"养事不养人"的工作体制,所有公共文化服务人员定编定岗不定人,按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管理员,每人每年18000元标准(每人每月1500元),行政村和社区文化管理员(文化指导员),每村每年10000元标准。进行财政补贴,人员乡村自聘。
三、大力弘扬中宁地域特色文化,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品格
(一)创新地方文化宣传方式
中宁电视台从2012年年底开始开办"文化中宁"电视专栏,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向全县人民系统介绍有关中宁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文化名人等,使更多的中宁人了解中宁,热爱中宁,增强杞乡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高扬“红枸杞”文化品牌
近年来,中宁县倾力打造红枸杞文化品牌,召开全县文艺精品创作研讨会,出台了《中宁县红枸杞文艺精品创作奖励扶持办法》。多次举办中宁枸杞文化节,2011年起连续三年举办“红枸杞原创歌曲音乐会” 并邀请区内外专家举行“红枸杞”歌曲创作研讨会, 2013年成功申报中国枸杞文化之乡,摄制了中宁枸杞宣传片《守望五千年的魂》,配套出版了8卷系列丛书。2014年推荐特色项目"黄羊钱鞭"申报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多次邀请区内外书画摄影名家到中宁进行采风创作,完成红枸杞题材10米油画大型主题创作,并筹划成立"红枸杞书画研究院"。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