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局工作存在问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农村局工作存在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农村局工作存在问题

农业农村局工作存在问题范文1

关键词:三农气象;服务现状;改善对策;问题

中图分类号:S165 文献标识码:A

1 三农气象服务的现状

为强化三农气象服务,加强防灾减灾能力,近年气象部门加大气象建设的投入,逐步提高三农气象服务能力。目前,已建成气象卫星地面站、局地天气警戒雷达站和遍布城乡的加密自动气象站等组成的综合探测网络,从时空上提高气象灾害的监测能力,增强农业气象观测的针对性。

当前三农气象服务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农村天气预报节目的收视率高,甚至比新闻联播关注度高;由于气象信息费低,且能及时获取,绝大多数有手机的农民都愿意订阅气象手机短信;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有很大的提高,通过广播、报纸获取气象信息的人群很有限。因此,要了解当前三农气象服务工作存在问题,深入探究相关问题的解决措施,有效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保障农民的切身利益。

2 三农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

2.1 农民缺乏气象科学知识

就目前而言,三农气象宣传教育缺位,气象主管单位因管理、人力、财力关系没有将气象科学知识及时添加到农民培训内容中,也缺乏相关深入农村的气象宣传教育工作,导致农民欠缺气象科学知识,懂得气象科学知识的人严重欠缺。此外,农村中文化素质较高的人通常会选择外出打工或经商,部分经济条件较好的人也选择迁居到大城市中,因此,无法在气象服务信息中提出更多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指导意见,严重降低了气象信息在农村中发挥的作用。

2.2 农业气象服务针对性弱

农业气象服务针对性弱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绝大部分气象单位只单纯提供粮食生产服务,但没更深入地提供经济作物、环境保护、资源利用、林业、畜牧业和农副产品行业等项目的服务;各级气象部门对当地农业生产情况不了解,导致在为地方政府和农民提供气象服务时,未能提供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和措施,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农民关注的焦点是天气预报,尤其是农业年景预报、农事关键期,以及各种气象灾害事件的天气预报;农业气象未能提供一个能够推广良好技术及某一地区的农业种植布局的专业指导。

2.3 气象服务信息获取渠道不通畅

现代农民主要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短信、网络等方式获得气象服务信息,但我国目前的农村经济水平还较低,无法完全普及网络、有线电视,造成农民获取气象服务信息的渠道不通畅,且气象信息的及时性也无法保障。这样导致了农民未能获取及时性的气象信息,一旦遇到突发性、危害性大的气象灾害,气象信息不能及时传输到每个农户,给农户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3 三农气象服务存在问题的改善对策

3.1 强化气象工作为农民服务的意识

由于气象与农业、农村、农民联系紧密,虽无法为三农直接创造出丰富的物质财富,但气象在生产中却是十分重要的生产要素。为提高三农气象服务工作质量,就要强化气象工作者“以人为本、为民服务”意识,开发适用于农村使用的气象产品。因此,气象部门要观测农业气象、重大病虫害气象、生态气象、大气成分等情况,为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研究提供有效的监测数据。此外,还要积极更多符合“三农”气象服务需求种、养业各个环节的气象保障预报服务、新品种引种的气候论证、特色农业发展的农业气候区划、农业气象灾害预警等产品。

3.2 拓宽气象信息渠道

气象信息传输不顺畅,会对农业、农村、农民带来不可估计的损失。为拓宽气象信息渠道,当地广播电视部门应积极建立重要灾害天气信息绿色通道,保证气象信息可在第一时间传达到农村,及时指导农业生产及防御和减轻农村气象灾害的影响。同时,强化各种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方式的宣传和教育,通过广播、电视、简报、电话和手机短信等让农民快速获取气象信息,且让农民可以清楚掌握最基本的气象信息传输技能,更好地利用气象服务,帮助其在遇到气象灾害事件时可立即做出相关应急措施。

3.3 强化灾害性天气的预报和预警

由于气象服务工作质量会对现代农业经济造成直接影响,因此,要充分利用气象服务中的基础性、预测性和警示性功效,大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相关气象单位部门要积极建设综合气象观测系统,确保在小范围内为农业经济提供准确性高的气象预警和监测服务,利用天气雷达、自动气象雨量站、闪电定位仪等多样化的现代气象探测方法对灾害性天气进行准确的预报,促进农业经济不断发展,有效规避灾害性天气带来的风险,保障农户经济效益。

3.4 加强气象服务的针对性

相关气象部门应有针对性地提供相关气象服务,与农户进行积极的沟通交流,了解农民的心理状态,充分了解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难题,细心、耐心解答农民对气象服务的不解和疑惑。通过气象资料收集和普及,更有针对性和高效率地为农民提供更多优质的气象服务。对于某些让农民因气象情况造成的经济损失担心与焦虑,气象部门应当指导农民获得灾害天气的预警和预防技巧,及时做好相应防护措施,避免经济损失。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必须坚持“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发展方向,树立良好的“以人为本,无微不至,无所不在”气象服务理念,全面安排部署新农村气象服务工作,从根本上提高新农村气象服务能力和水平,为全面实现农村奔小康作出重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俊军.浅谈新课程背景下三农气象服务改善措施[J].新农业,2013(16).

[2] 严海.“三农”气象服务中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分析[J].民生研究,2011

农业农村局工作存在问题范文2

关键词:上思县;春耕备耕;现状;问题;建议

基金项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广西荔枝龙眼创新团队南宁综合试验站(nycytxgxcxtd-03-12-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31260461)

中图分类号: F326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7.007

上思县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管辖,现有耕地86万亩,主要农作物为甘蔗、水稻、玉米和花生等。2016 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8.05万亩,其中水稻10.7万亩、玉米6.5万亩、豆类0.45万亩,其他作物0.4万亩。全年完成播种计划的102%,农业总产值16.47 亿元,同比2015年增长3%,农民人均纯收入将超过9335元,同比2015年增长10%以上 [1] 。

1 上思县春耕备耕开展情况

1.1春耕物资准备情况

截至2017年2 月底,上思全县已备杂交稻种子7万公斤,占计划的90%;已备杂交玉米种子6.28万公斤,占计划的92%。目前,化肥到位0.95万吨,农药143吨,农膜230吨。抛秧秧盘等物资也基本满足市场需求,为春耕生产开局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2春耕进度情况

春耕春播工作稳步开展,截至2017年2 月底,全县犁耙田2.11万亩,整秧0.1万亩,春玉米3.12 万亩,蔬米1.98万亩,花生0.25万亩。

1.3蔗榨季生产情况

2017 年,上思县甘蔗计划种植面积为32000亩。目前,己备耕17313亩,完成进度54.1%;己种植11339亩,完成进度35.4%。其中,双高基地建设已备耕5529.1亩,完成进度27.61%;已种植4859.96 亩,完成进度24.3%。全县已预拨化肥13213吨。完成进度26.4%。

2 上思县春耕备耕存在困难和问题

2.1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一是农业灌溉面积小,有效灌溉率低。上思县多为低山丘陵地带,工程性缺水非常严重,是广西有名的旱区。全县共有引水工程92处,提水工程33座,灌区节水工程10处,可供灌溉面积为22.67万亩,仅占全县耕地面积86.7万亩的26%[2];二是水利灌溉工程管理相对落后。工程的维修保养缺乏资金,由于工程建成后交给村屯管理,属集体所有,维护管理责任没落实,造成工程有人用无人管,老化损坏甚至丢失,加之工程维修保养资金有限,设备维修不够彻底,致使工程带病运行,加速老化和损失,制约了农业现代化发展。

2.2农业产业园区发展滞后

一是上思县农业产业建设主要依靠上级项目资金投入,县级财政投入有限,对产业园区建设等投入严重不足,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尚未构成比较大的规模,生态农业产业基础设备尚未完善,种子种苗培育基地、示范点基地数量有限,直接制约了高效生态农业产业的引进和推广;二是由于土地流转仍存在问题未解决,一些农民不愿把土地进行流转,专业大户和农业产业化企业连片大规模经营土地难度较大,农业发展规模受到制约,农业规模经营的效益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2.3农村人才流失严重

受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一方面大部分农村青年在外务工,不愿在农村发展,大多数素质高的青壮年农民在外务工,严重影响了农业科技的带动效应;另一方面,由于农业基础差,对人才吸引力不强,在外创业成功的优秀人才“返巢”回流不多。

2.4农机具发展不平衡,农机技术推广薄弱

农机价格偏高,国家、自治区和市补贴的购机款有限,农户买不起,蔗地大多属于山坡地,利用机械收割对蔗蔸造成一定损伤,群众不接受,推广机械收割难度大。加上农机维修和售后服务网点不健全,严重制约“春耕备播”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发展。目前,上思县甘蔗种植环境大多数为丘陵地带,坡度一般15度以上,蔗区地势陡,甘蔗地块不连片,种植方式仍循沿传统的生产方式,直接影响甘蔗的标准化种植。当前乡镇专职农机技术推广(管理)人员不足,一个乡镇的农业站仅配1~2 名农技人员,乡镇和站所所承担的工作繁重,基层农技人员大多数都身兼数职,对做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投入有限。

2.5农业合作组织生产结构有待改善

一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生产经营服务水平较低,目前我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多以生产资料的采购服务和组织农产品统一销售等初级合作为主,而入农产品加工、技术培训、市场信息等农民企盼的,对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作用的合作开展的较少[3,5];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运作很不规范,财务管理制度、合作社内部控制制度、建立民主管理制度仍进一步完善,其合作社成员也存在文化基础不高、经营能力不足、专业水平过低等现象,难以适应发展要求;三是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力度不够,各级财政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资金较少。

3 对策与建议

3.1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健全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推进农业信息化,做大做强民族种业,提高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水平,深入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推动农业发展转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6]。

3.2加快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建议政府出台政策,加快土地流转,加大农村机耕道、厂棚等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民修建农村机耕道路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加强并规范农机加油站、维修网点等配套设施建设,为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开展创造良好条件。

3.3大力推广农技服务

当前农村信息仍然比较闭塞,在家务农的农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迫切需求相关的涉农信息,因此建议在农村设立专门的技术培训机构,通过专家讲解、技术咨询、现场示范等多种形式,从根本上改变农民接收新技术缓慢的局面,全面落实技术推广工作。

参考文献

[1]上思县农业局.关于上思县春耕生产存在问题及工作建议[R].上思县农业局,2017.

[2]上思县水利局.2017年上思县抗旱工作报告[R].上思县水利局,2017.

[3]蔡雪雄.加快F代农业发展之思考[J].农村开发与装备,2014(08):29-30.

[4]王雅鹏.推进湖北省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04):1-5.

[5]吴曼,李响,马康贫,汪翔.江苏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J].天津农业科学,2016,22(07):52-57.

[6]韩长赋.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现代农业发展[J].农村实用技术,2016(01):27-29.

农业农村局工作存在问题范文3

抽查发现,沼气池发酵原料不足、农民使用沼气的积极性不高、安全使用观念淡薄,综合利用推广迟缓等现象普遍存在,农村户用沼气建设未达到建池前的预期效果。为防止问题扩大蔓延,只有从源头加以重视并积极寻找对策,才能解决和改变目前现状。通过实地调查和分析,我们认为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当前农村年青人大多外出务工、经商,留在家的都是老弱病残,这些农户大部分对沼气池无能力管理,造成管护不到位,有的缺乏沼气使用管理知识,很难做到勤进料、勤出料、勤搅拌,大换料更是无能为力,只能有气就用,无气就不用,导致闲池、病池大量出现。

2、随着农村生产结构调整,养殖趋向于规模化、集约化,户用沼气池发酵原料短缺,不能按时进料和换料,以致于影响沼气的正常运转,成为目前制约沼气产业发展的瓶颈;

3、资金投入问题已成为阻碍沼气建设发展的障碍。随着建材价格、劳力工资的不断上涨,国家补助资金仅能建池通气,农乎资金不足,“三改”不能同步进行,庭院环境没有发生改观,对比建池前的规划和效果,挫伤了农民建池积极性的初衷;

4、沼气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滞后,沼气池日常使用缺乏技术支撑。无法保证农户正常、持续、稳定地用上、用好沼气。对灶具等沼气配套设备的自查、保养、维修能力较弱;脱硫剂得不到及时更新,造成沼气灶灶具托架腐蚀烂掉,甚至脱硫器起热变形后弃用,直接将沼气管接到灶具;室内外沼气输送管道安装及日常检修不规范,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5、沼气项目建设带来的变化和效益没有凸显。沼液、沼渣综合利用推广停留在自发阶段,不少地方对沼气建设的认识还停留在解决农民生活用能的单一利用上,在推广沼气综合利用方面没有有示范、引导,有机肥得不到充分发挥利用。个别农户甚至将沼液、沼渣就地排放,造成二次污染,大大地违背了国家农村户用沼气建设的初衷;

6、农村生活用能的多元化格局形成,降低了了农民使用沼气的积极性。目前农村能源从主要以薪柴、煤炭为主的传统用能模式,逐步转变为煤炭、电、沼气、液化气互为补充的多元化用能格局。相对于用沼气而言,用电、液化气等用能方式更加方便,且无需后续服务,因此农民对建设沼气池的意愿也越来越低。

二、解决农村沼气日常使用中存在问题的基本思路

沼气项目建设任务重、牵涉面广,辐射千家万户,作为地方和农村能源管理部门要秉持好事办好、实事办实的原则,在实施项目建设时具有前瞻性,努力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1、沼气池建设要因地制宜,合理规划,避免一刀切。要结合地域差别、生活方式、务工习好、种养殖习惯等先期调研和规划,确保沼气项目建设发挥最大效益,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整合资源优势,拓宽投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稳步推进沼气建设顺利实施;

3、坚持“大回访”制度常态化,深入一线,了解用户的意见要求,帮助其解决疑难问题。以沼气国债项目村为依托建立村级沼气服务网点,并具备“六个一”配套设施和辐射功能;

4、以点带面,逐步推广沼气综合利用,确保沼气建设效益最大化。转变农村户用沼气单单解决生活用能的理念,向多元化综合利用发展,把建设和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作为沼气综合利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农户亲身体会沼气的好处,从而推动农村能源工作向纵深方向发展;

5、加大农村能源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确保沼气服务技术力量支撑。地方财政应加大对农村沼气后续服务的投入,切实改变和完善目前农村沼气服务网点的现状。特别是要把农村能源机构的工作经费和人员工资解决好,保证农村能源机构工作的正常运转,彻底解决沼气农户的后顾之忧。

三、解决农村沼气日常使用中存在问题的可行性建议

沼气产业的推广和利用,整合了农业产业链条,调整了产业结构,使生态农业持续发展成为可能。为更好地解决目前农村沼气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有以下建议:

1、地方和农村能源部门要充分利用电视专题片、墙报、宣传页、大喇叭、培训会等多种媒体和载体,对沼气推广、应用的意义和作用,沼气池的日常使用、维修技术等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提高农户沼气维修技能;

2、引导受益群体充分整合资源优势和地域优势,开展多元化的互动模式,加大综合利用商品化运作。遵循市场规律,通过置换或者商品化模式,形成利益共同体。沼气用户将农作物秸秆提供给养殖户作为牲畜饲料,养殖户将牲畜粪便提供给沼气农户作为沼气池发酵原料;或者沼气农户将自产秸秆作为发酵原料不足时,购买养殖场粪便作为补充,将沼渣、沼液作为有机肥出售给周边农产品种植户或花圃、苗圃、果园等,建立以沼气为纽带的农业生产生态循环模式,确保沼气正常运行并能发挥最大效益;

3、保证对沼气用户的技术、技能培训的常态化,鼓励公司或者有能力的个人成立沼气服务合作社,开展沼气有偿服务,形成服务长久机制,提高沼气使用率和综合利用普及率;

农业农村局工作存在问题范文4

[关键词] 农村垃圾治理现状 存在问题 治理建议

[中图分类号] X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4-0286-01

1 永胜农村垃圾治理现状

随着对农村垃圾危害认识的提高,永胜县各级政府围绕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治理,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为目标,采取了了污水处理、垃圾收集处理、人畜粪便处置、饮用水安全工程等各种措施,认真开展农村垃圾治理工作,并就农村垃圾治理工作做了积极探探索,使农村垃圾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1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方面

一是积极向上级争取项目和资金,并加大投入,修建和不断完善县级垃圾处理设施,成立垃圾清运公司,提升垃圾收集处理能力,很好地解决了县城机关单位和居民的生活垃圾处理问题,并覆盖了县城周边的十个社区(村委会)。

二是部分乡镇府聘用专人对政府所在地街道的垃圾进行定点定时清理,为当地各村垃圾处理做出示范带动。

三是强化宣传,加强引道,充分发动群众,提高人人参与垃圾治理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是积极探索各种垃圾治理模式,针对各地实际,采取市场化运作、划片包干、建立村规民约规范垃圾收集等模式进行偿式。

1.2 农业生产垃圾治理方面

一是大力开展以沼气“一池三建”为主的农村能源建设,对人畜粪便和桔秆等农业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减轻其对环境的污染。

二是积极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控施肥和进行绿色防控,适时适量科学施肥,减少农业生产中一些传统农业所产生的废弃物,并科学合理使用和收集处理好农膜等农业投入品废弃物,避免对农村环境的污染。

三是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生态水果产业,减少常规农业生产产生的废弃物,降低其对环境的污染。

四是积极开展农村清洁工程试点,为全县农村清洁工程的全面实施奠定基础,并认真规划好全县农村清洁工程。

五是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农业环保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和环保产业知识进行宣传、培训,努力提高全县农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和无公害化生产技术。

2 永胜农村垃圾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永胜农村垃圾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由于受传统陋习和落后理念的影响,很多村民存在随地乱丢垃圾和生产生活污水末经处理直接排放的不良习惯,农村垃圾污现象染普遍存在。

二是全县广大农村还没有健全的垃圾处理厂,大部分垃圾排放到附近沟渠、道路和田间地头,遇春夏季节高温发酵臭气熏天,蚊子苍蝇成群,造成面源污染,影响环境和村容整洁。

三是秸秆焚烧现象依然存在,不仅严重污染环境,而且还影响人民身体健康,又浪费资源。

四是农村小家禽畜、养殖场排出粪便、尿液和饲料残渣没有完全经过沼气发酵等处理就施用,不仅造成环境严重污染 ,还容易引起疾病传播。

五是农业生产中产生的农作物采收后的秸秆等废弃物和农膜等农业投入品废弃物大多数未经收集处理,乱丢乱放,不仅造成河道堵塞,而且还污染环境。

2.2 永胜农村垃圾治理工作面临的主要困难问题

一是垃圾数量猛增,除了日常生活垃圾外,还有众多的建筑垃圾、畜禽垃圾;

二是垃圾中不可降解物大量增多,塑料袋、饭盒、可乐瓶、易拉罐、矿泉水瓶、破化肥袋子、烂塑料薄膜、破鞋袜等丢弃越来越普遍;

三是垃圾来源多极化,城镇的垃圾往农村转移,使“农村垃圾”数量猛增,组分复杂化;

四是垃圾的综合利用率不高,基本没有进行再利用,使之变废为宝。

五是大部分群众环保意识淡薄,对于随意乱扔垃圾的危害性认识不足,认为弃用的东西风吹日晒早晚会腐烂并分解。

六是无专门的管理机构,除县城和部分乡(镇)政府所在地外农村垃圾没有专门的垃圾收集、运输、填埋处理设备和机构。

七是部分基层政府虽然已经意识到了垃圾围村问题的严重性,也积极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但由于处理方式多有不当,反而增加了二次污染的机会。比如在公路两边建了一些垃圾池,鼓励村民们将垃圾集中放入池内。但垃圾池建了,却无人管理或者疏于管理,导致无法做到及时清运垃圾,造成公路两侧沿线垃圾遍布,不仅影响村容村貌和乡村整体环境,而且成为更大的污染源。

八是传统二元制模式在垃圾处理问题上的体现,长期以来垃圾问题好像只存在于城市,所以在城市建立了完善的垃圾处理系统,而农村则被排除在外,没有建立农村垃圾处理体系,农村由于社会公共产品供给的缺失,作为社会公共产品之一的垃圾处理也一直处于空白状态。

3 永胜农村垃圾治理建议

3.1 加强领导,成立机构

在县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制定出台适合永胜实际的农村垃圾处理相关政策,并将其列入各乡镇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镇、村两级也要成立专门机构,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明确责任,落实资金,采取有力措施,切实解决好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问题,务求取得实效。

3.2 广泛宣传,形成共识

各镇、村要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宣传农村生活垃圾上门收集处理的重要意义,积极教育引导群众培养良好的卫生保洁习惯。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宣传,使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工作家喻户晓,营造浓厚氛围。

3.3 部门协调,形成合力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各级各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住建局、环保局、水务局、县交通运输局、农业局、县财政局、卫生局、各乡镇等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确保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作取得实效。

3.4 明确责任,强化督查

农业农村局工作存在问题范文5

关键词:财政 金融 新农村 调研

新农村建设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是促进农业和农村工作健康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战略举措,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发展阶段和发展任务的内在要求,是新阶段“三农”工作指导思想的进一步深化、升华和发展。最近,通过对辖区几个等县市的部分农村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最关心和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财政支持“三农”中存在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座谈深深感到,近几年随着中、省、市各项“扶农、促农、惠农”政策的落实,特别是实行“一减免、三补贴”的政策后,广大农民深刻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照顾,种粮的积极性大大增强,农业生产和农村面貌发生可喜变化,但随着惠农政策的全面落实和各项改革的深化,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新情况。笔者建议,只有加大财政资金投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才能更好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农村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农村收入稳定增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明显提高。某农村经济平稳发展,主导产业初步形成,农村基础条件得到改善,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近几年来,财政对“三农”的保障范围越来越广,投入力度越来越大,直接补贴越来越多,财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惠农政策,紧紧围绕“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让公共财政的阳光越来越多地照耀到广大农村。首先,不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大幅度减轻农民负担。近几年来,中央先后取消了面向“三农”的收费项目150多项,县级财政部门严格贯彻落实中省市有关“三农”工作的方针政策。不折不扣地把各项惠农政策落到实处,完全实现农村农业税收“零负担”。目前,农村税费改革已进入以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新阶段。其次,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主要支持了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改进财政支农方式,支农资金效益显著提高。制定和完善各项补贴政策,拨付粮食直补资金、发放小麦粮种、地膜玉米、农机具补贴、兑付退耕还林粮食补助资金、有效促进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实施小型水利建设,农综开发、扶贫、以工代赈、移民搬迁,安排抗旱防雹、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再就业培训。为增加农民收入打下基础;投入资金用于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和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农村弱势群体补助支出,实施村村通工程和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有利的支持农村社会经济发展。

二、存在问题

总体来看,近年来,特别是去年以来的财政支农工作,促进了粮食生产实现恢复性增长,农民增收扭转了多年低速徘徊局面,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是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尚未形成。尽管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不断增加。但投入的制度化、机制化建设任务还比较艰巨。其次是财政对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保障力度仍需加大。农村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生态环境改善等社会事业发展资金需要与实际供给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再次是增强粮食生产能力的措施需要进一步加强。第四是大部分县乡财政仍很困难。特别是大部分乡镇财力缺口较大,政府债务负担沉重。

在农村方面,由于县级财政多属于“吃饭型”财政,各县底子薄、基础弱,建设新农村的压力大,困难多,主要体现在农村就学难、就医难,行路难、饮水难,实施标准化作业难,发展农业生产难,文化设施建设难,实施康居工程难,村级债务化解难,乡村两级政权运行难。通过调查发现,收入最高的村人均纯收入1960元,最低的是850元,需要指出的是农民收入中有相当部分是靠打工和非农经营收入而增加的,目前有60%的农户是靠农业收入为主的,受教育的程度较差,调查的3个村计852户,2890口人,大专以上户仅占3%,高中文化程度占10%,初中以下占50%,还有47%处户文盲、半文盲状态。其原因有以下方面:首先是农村集体经济资金来源匮乏,无力兴办公益事业。其次是农民增收渠道狭窄,虽然已达到温饱有余,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收入水平低的问题没有真正解决。再次是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严重侵蚀着惠农政策带给农民的好处。近处来,由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持续上涨,使农业生产成本不断提高,农民通过“三补贴一减免”政策获得的好处已受到严重侵蚀,农民给笔者算了一笔账,2002年,按一亩两季(小麦、玉米)算,各种生产成本投入包括机耕、机播、种子、化肥、农药、浇水、收割、粉碎等,一亩地成本为360元,而税费改革后的2005年。生产成本及农业税费合计却是460元。两者整整相差100元,如果扣除每亩减免农业税20元,种一亩地仅生产资料成本就增加了80元,而粮食价格却没有大的提高。因此,农民种粮并不能增加收入。

三、措施及建议

新农村建设投资是关键,如何解决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问题。是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也是一项难点工作,更是一项关键性工作,对新农村建设的起步和整体推进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1、要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重点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是积极建立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确保支农资金稳定增长。其次是集中各方面的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调整建设资金的投向和结构,更多地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农业综合生产、农村教育卫生文化、基层人才建设和社会保障工作,多渠道、大幅度增加财政对“三农”投入总量。再次是市县财政都要筹集设立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新农村示范村建设规划,以及对新农村建设工作进行奖励。四是加快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的多元化新农村建设投入机制。积极引导信贷资金和民间资本更多地投向新农村建设,逐步形成政府引导扶持、农民自主投入、社会广泛参与的新农村建设投入多元化格局。

2、争取和落实好各项惠农政策和资金。要切实落实各项惠民政策,主要包括粮食直补、农机具补贴、良种补贴等一系列补贴政策的争取和落实;省对县的“两保两挂”、“三奖一补”政策的争取和落实,支持县域经济发展。

农业农村局工作存在问题范文6

关键词:支农资金;金融服务意识;金融服务技术;信贷;信用环境;防范体系

 

农村信用社是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催化剂、农村金融业务的主力军,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农村信用社积极深化体制改革,不断完善支农服务功能,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但农信社支农工作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各项存款增长缓慢,资金来源严重不足,支农资金难筹措。另外长久以来农业地区资金大量外流,进一步加剧了农村资金供需矛盾。农村信用社提供的金融服务与现代农民农业生产发展的需求不相匹配等一些原因,也严重制约着农村信用社对支农工作成效的发挥,影响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延缓了和谐社会的构建速度。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用何种对策全面增强农信社支农能力是任重而道远的工作。

一、支农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一)宏观背景问题

1.国家宏观上没有持续重视农业投入。我国仍是农业人口大国,党和国家重视农业的发展,财政上有一定的资金用于支持农业生产的发展,但财政支农支出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呈现不稳定的变化,并有相对下降趋势,部分财政困难的贫困乡县,政府对农业的投入不足,更加剧了政策上农业资金缺短的状况。

2.农业投入的科技含量不高。我国农业生成基本还是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生产模式,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低,农民的文化水平局限,长远发展意识薄弱,在农业技术水平上的局限限制农业生产的回报。同时,农业自发投资能力较弱,造成了农业投资乏力,反过来又促成了农业落后的局面,形成了恶性循环,阻碍了农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从而影响了农村信用社的支农效益。

3.投资的基本要求与农业投资的风险存在矛盾。投资农业投资具有高风险,农业除了市场风险外,还要面临自然灾害风险。这无疑增大了农业贷款的风险度。而农村信用社基于信贷资金的”三性”要求,希望把资金投向效率高、风险小的行业和地区。这与农业效率低、风险大形成了强大反差,自然产生了矛盾。这种矛盾导致信贷资金不易流向支农环节。

(二)农村金融信贷方面问题

1.农村金融服务意识相对落后。随着农民经济效益观念逐步加强,对农村信用社提供的金融服务也出现了多元化的要求,目前农村信用社服务方式与经营模式,与当前形势发展和农民的需求不相适应。无法为农村经济提供更高更优质的服务。首先,对于农业产业中产、供、销和各环节信贷服务脱节,信用社只管产前的信贷投人,对产中、产后的信贷服务很薄弱,某些时候导致农民的生产发展过程中因资金链断裂出现发展瓶颈。其次,支农信贷仅局限于金融领域,无法提供相应政策、法律咨询、市场经济信息、市场调查及预测、实用农业科技指南等信息。狭小的信贷服务领域既制约了信用社自身的发展,也不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2.农村金融服务技术落后。面向农村的信用社只有最基本的存贷款业务和简单的结算业务,贷款手续繁杂,贷款利率甚至“一浮到顶”,而农民别无选择。农村的电子信息网络不完善,农信社一直未能建立起统一的支付清算系统,结算手段落后,其结算只能通过商业银行转汇,资金汇划环节多,在途时间长,资金结算的复杂与不便捷,难以满足农村经济发展需求。

3.支农服务存在社会义务与盈利之间的矛盾。支农信贷风险大,由于申请支农贷款的农户大多分布在交通不便、位置偏远的农村,由于贷款农户会计核算资料不健全,信贷员很难对农户的资信进行量化评估。加之有的贷款农户生产资金来源比较复杂,多头贷款现象屡见不鲜。这使得贷前调查难度大,而且在贷时审查、贷后检查和贷款催收等任何一个环节都存在很大难度,信用社为支农贷款所花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成本均比其他业务要多,管理难度和付出成本明显偏高。再加上某些贷款农户的信誉缺失和政府对农信社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导致农信社经营效益不理想,甚至出现了亏损的现象,严重地损伤了农信社支持三农、服务三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信贷支农资金不足,农村资金外流严重,加剧了农村资金的紧张。当前,县域金融市场的基本现状是各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农村信用社等机构分争社会资金,遍布于各乡村的邮政储蓄机构,各商业银行网点机构吸收的资金大部分上存,成为抽取农村资金的重要渠道。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权限的上收和缺少优质信贷项目是导致资金大量上划的主要原因。除农村信用社外,其他机构吸收的资金绝大部分流出县域及农业产业之外,农村资金匮乏,单凭信用社的资金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农村信贷资金的需要。

二、改进信贷支农服务的对策

(一)各级信用社机构应进一步提高对信贷支农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做好农民增收工作的总体要求,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制、改进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方式,要倾斜政策,确保支农资金投人增加。根据农业基础地位,国家应对承担支农任务的农村信用社给予较多的扶持政策。建议国家适当降低农村信用社营业税率和存款准备金比率,以提高农村信用社可用资金比例。从财政渠道或其他途径拨入国家资金,弥补支农资金的不足。对农村信用社在央行或国有商业银行的转存款利率适当上浮或在人民银行设立支农存款专户给予适当补贴。农村企业和农村保险存款来源于农业方面的资金可以存入农村信用社,以增强资金实力。积极协调政府及各部门的关系,争取人民银行的再贷款支持,努力扩大支农资金来源。

(二)合理安排信贷资金,突出支持重点

农村信用社资金要取之于农,用之于农。组织资金,增强支农实力。扩展存款营销方式,通过加强和改进柜面服务,完善储蓄存款考核机制,调动员工吸收存款的积极性,在巩固乡镇储蓄存款市场优势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对公业务,进而实现存款成本合理性与规模稳定性的有机统一。同时在传统中间业务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在农村的网点优势,努力发展中间业务,积极介入代收业务,创造新的利润来源,积极推进与保险公司的业务合作并与其他金融机构合作,开办寄库、项目代(托)管、委托贷款、债券分销等业务。继续开展增资扩股工作,扩大投资股和资格股在股本金中的比例,增强农村信用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农村信用社与农民的双赢互利。

(三)重塑信用环境

为了给支农信贷创造良性循环,必须在优化社会信用环境上下做工作,通过金融业务手段、行政手段重塑良好信用环境。业务上完善贷款方式,提高为农服务水平。建立起切实有效的信用考核、记录形式,对贷款农户进行量化信用评级,对不同的信用等级农户核定不同的信用贷款额度,同时要按照灵活、方便、安全的原则,完善农户联保贷款方式,扩大农户联保贷款的范围,大力推行农户联保贷款,专业合作组织联保贷款和专业协会成员联保贷款,积极探索开展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户创建工作,组建信用共同体,分散农贷风险,切实为农户贷款开辟多种担保抵押渠道。

在重塑信用环境的过程中,要求党政部门起带头作用,提高党政部门和干部的信用意识,使其成为诚实守信的带头人。各级地方政府要坚决制止干部信用缺失行为,建议将诚信列为党政干部考核和提拔任用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恶意拖欠农村信用社贷款的不守信干部,有关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转变企业信用观念,对不守信用的企业,地方政府要出台惩罚性约束措施,加大打击力度。最重要的是要转变农民的信用观念,地方政府要培养农民的信用观念,普及信用重要性的法律经济常识逐步在农村信用社与农户之间架起诚信桥梁。

(四)建立科学的信贷风险防范体系,解决农村信用社支农服务的管理难题

强化对支农贷款的管理和监督,健全农户贷款档案,规范各类管理台账、卡片统计口径,定期复核台账、卡片内容,确保信贷信息真实全面,并逐步将档案台账实行电子化、网络化操作管理,实现客户档案动态管理。

(五)创新金融产品,扩展信用社支农服务功能

通过创新金融产品,推出“致富通”专业大户生产经营贷款、“产销通”和“公司+农户”生产经营贷款、“创业通”失地农民创业贷款、“小康通”公共事务农户贷款等产品。针对不同贷款对象确定贷款种类、利率标准、办理方式、审批程序,根据农村农时特点和客户需求,灵活确定贷款期限、担保方式,提供个性化服务,吸引和巩固优质客户。改善服务方式,实施精细化服务,推行客户经理制,设立“农贷专柜”,建立“个人客户信贷服务中心”、“中小企业信贷服务中心”,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加快资金兑付,扩展业务功能,不断提高为三农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