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实验室管理制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分子实验室管理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分子实验室管理制度范文1

关键词:大型仪器设备;运转模式;使用效益;绩效评价体系

DOI:10.16640/ki.37-1222/t.2015.24.198

0 引言

大型仪器设备是工科院校开展本科实验教学的基础,是培养高层次研究生及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载体,同样是衡量高校实验教学水平、实验条件及科研环境的重要依据。精密的大型仪器设备和高素质的实验管理人员,可以提高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及科学研究的水平,培养出高层次、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1]。由此可见,高校的教学科研对高水平大型仪器设备的依懒性越来越强。因此,合理、高效地利用大型仪器设备资源为教学和科研服务,建立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服务体系,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是十分必要的[2]。

江苏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下设焊接实验室、省级焊接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电子封装实验、成型实验室、金属材料实验室、高分子实验室、腐蚀与防护实验室、涂料创新实验室、表面工程中心、机加工中心、院级分析测试中心等部门,功能类似的大型仪器设备规划到相关实验室进行集中管理。目前,材料学院的大型仪器设备仅在工作日对外开放,相关的管理人员晚上、周末以及寒暑假不上班。这就造成了非工作时间大型仪器设备基本处于闲置状态,大大的降低了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如何提升精密的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及共享效益变得迫在眉睫。

1 大型仪器设备依托各实验中心,实现集中管理及共享[3]

随着国家对高等学校支持力度的增加,江苏科技大学通过“省部共建”、“教育部共建”、“财政部支持地方高校项目”等获得大量资金支持。从2007年至2015年先后购置了一批大型仪器设备,其中包括JEM-2001F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DSC8000差示扫描量热分析、Ntegra Spectra原子力显微、InVia激光共聚焦拉曼光谱、Merlin Compact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NHT2+MST纳米力学综合测试系统、UMT-2高温摩擦磨损试验机、高温金相显微、 D8 Advance A25 X射线粉末多晶衍射、 LEXTOLS4000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光学轮廓仪)、RM-400哈普转矩流变仪、Dawn Heleus II多角度激光光散射系、SAT-510可焊性测试仪等众多分析测试类大型仪器。这些设备的购置显著地改善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办学条件,有力地推动了材料学院教学和科研工作发展,促进了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材料学院的整体实力。经过多年的改革与探索,材料学院对大型仪器设备的管理和共享平台建设的探索出了一套比较科学和规范的管理模式。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将现有大型仪器设备按照专业背景和公共服务的类别归口相关实验室和测试中心集中管理,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型仪器设备在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中的作用。通过集中管理提高了大型仪器设备的利用率,使仪器在运转、维护和功能开发等方面获得更多的支持。

2 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管理制度的构建

2.1 构建青年教师、研究生培训上机制度

目前,工科院校使用大型仪器设备的主体是研究生及青年教师,完全依靠设备专职操作人员来完成所有样品测试是不能满足教学和科研的需求的。每学期处开设大型仪器设备操作的培训课程,培训结束后,对青年教师及研究生进行设备操作考核,考核合格才能颁发相应仪器设备操作许可证。如果能实现大型仪器设备全时段共享,对全校的教师和研究生提供开放式服务,将会最大限度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保障教学和科研进度。非工作时间大型仪器设备经设备管理人员许可,可由青年教师和研究生自行完成样品测试,一方面可以大幅度提高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另一方面还可以促进高效率、高产出的科研成果的出现。

2.2 提高管理技术人员及操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

大型仪器设备技术含量高,须有高水平的管理和操作人员配合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学校应切实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待遇和地位,对管理人员的进修培养也应同时进行,不断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操作能力。一个稳定、高水平的实验技术人员队伍,是设备得到良好保养、维护、发挥其功能的重要保障。同时,应建立管理人员考核制度,调动其积极性,促进实验技术人员自觉提高自身业务水平[4,5]。在数据分析方面应鼓励操作人员及相关研究背景的教师参加一些学术研讨会以进一步提高数据分析水平。例如:透射电镜衍射花样、高分辨组织观察、XRD织构分析等专业性强的数据分析等。

2.3 建立大型仪器设备共享预约系统

随着大型仪器设备的增加,共享开放等工作特别繁重,建立大型仪器网上预约共享平台有益于科学合理分配测试时间和预约时段。教师和研究生可以根据科研进度提前预约合适的测试时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科研进度与实际测试时间之间的矛盾,同时也相应地提高了大型仪器设备使用和管理效率,实现了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开放的智能化需求[5]。例如:D8 Advance多附件的X射线仪,需要根据不同测试需要来更换测试附件,这样更有效地提高设备的利用效率,便于设备的管理。

2.4 建立大型仪器设备有偿共享服务机制

为了保障教学和科研的顺利进行,对部分大型仪器设备实行有偿服务机制。材料学院结合大型仪器设备的具体情况、日常维护成本、使用成本以及个人经费情况和测试性质制定了相应的收费标准,制定出大型仪器设备有偿共享服务制度,使大型仪器设备的开放共享进入良性循环,进而提升大型仪器利用效率。推行大型仪器设备有偿服务制度后,大型仪器设备的日常维护、设备运行状态都得到了极大地提高,能够更好的为学院教学和科研服务[6]。

3 建立科学的大型仪器绩效评价体系,充分挖掘激励与制约的作用

(1)大型仪器设备绩效管理权重的动态化管理。构建大型设备绩效管理体系的核心就是完善绩效管理制度,确定评价标准权重。评价标准权重的动态化是根据各个学院的大型设备数量、设备功能、设备开放时间、管理人员水平等不同的因素动态调整评价标准权重加以区别对待,从而激发大型设备管理人员的责任心,提高管理人员的积极性[7]。

(2)以“生命周期”为视角建立大型仪器设备绩效管理机制,科学评价其使用效益[7]。大型仪器设备的生命周期是由仪器设备的申请购置、论证审批、验收使用、维护维修、报废等多个环节组成的有机整体。要实现大型仪器设备的优化管理,就要对其生命周期内的重点环节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使其发挥的效益最大化。

(3)可以设立大型仪器效益奖,对大型仪器管理规范、利用率和使用效益高、新功能新技术开发成果显著的实验室和个人行进表彰和奖励。奖励措施要充分调动一线大型仪器设备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积极性;还可以用奖金办理国家CMA及CANS资质,提高检测数据的公信力,更大范围的提高大型仪器的使用效益[8]。

4 结语

大型仪器设备的数量和运行质量是衡量工科院校教学和科研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在科研训练与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江苏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从运行制度、管理机制、共享平台、有偿服务和开放模式等方面来规范和促进现有大型仪器设备的开放共享,使得现有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促进了学院教学和科研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蔡兵,刘姝伶,尹玲娜等.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02):259-263.

[2]余磊,王璐,张勇等.大型仪器高效运转模式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02):240-242.

[3]曾晓思.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研究综述[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10(05):183-185.

[4]林凤屏,黄飞,唐良华等.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平台建设的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10(05):180-182.

[5]薛玉珍.提高大型仪器管理水平和利用率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07):197-199.

[6]刘小梅,江莉,庄宪骥.高校实验室仪器设备开放与共享机制研究[J].科技信息,2012(08):8-9.

[7]王楠,韩洪江.高校大型仪器设备绩效考核方法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01):228-230.

分子实验室管理制度范文2

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提到“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使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比例逐步加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

我院较早进行了“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实践,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也在不断探索中,人才培养质量逐年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素质受到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但随着现代化生产模式的不断改进和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涌现,市场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促使我们要进一步充分利用校内和校外资源,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2目前现状

根据教学计划,应电专业的校内总课时约1600,其中包括通识课近800(这也是系科要求改革的原因之一),进行职业基础课和职业技术课课时就十分宝贵了,而一年级在马山校区进行职业能力训练的条件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训练量非常有限,二年级是训练的重点,基本上要完成电子装配中级工的考核,三年级则进入顶岗实习,因此,我们认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的着重点是校内的二年级及校外的三年级,抓住了这两个不同的阶段,进行科学有效的规划,按照“进入、融入、深入”的认知规律,是能够取得明显效果的。

3具体实践

①校内基地建设引入企业管理模式——培养学生岗位认知能力。我们的培养目标是要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职业岗位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实际上就是操作能力强的技能型人才,这一般需要较长时间的训练才能培养出来,训练放在实验室与放在真实或相似的环境中效果肯定是不同的,因此,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有了实验室,更应该尽力营造相似的职业环境,引入企业普遍采用的“5S管理”,即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修养(SHITSUKE),因为5S管理始终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始于素质,也终于素质,在开展5S活动中,要实质性地贯彻自我管理的原则,“规范现场、挑战自我、提升素养、塑造形象”的方针要贯穿始终,尤其在我们规划新校区的校内基地建设时,必须将此模式引进。表1是电子实训基地5S规范示例。

②从战略高度培养“双师型”教师——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本保证。

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在校期间主要取决于教师的实践能力,根据专业实际情况,2008年10月我们通过公开招聘方式,引进了原海鹰电子集团高级工程师黄交宏老师充实到专业教师队伍,随着专业的发展,今后还要继续加大引进力度;

原有教师以年轻教师为主,基本上是近一两年刚踏出校门的研究生,我们实施“青蓝工程”,由老教师进行传帮带,同时要求他们暑期自己联系或系里落实下企业不少于20天,以青年教师柳亚平为例,去无锡捷普电子生产线上和实习学生一起工作,既了解了生产实际,又理解了学生实习的甘苦,感觉收获很大;

锡的电子信息产业发达,高职院众多,我们经常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法与同行交流。08年我系先后邀请了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学院郭再泉副教授,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电子系杨海祥副教授,无锡居里中央空调总经理李学树先生来校讲学,同时系领导带队去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无锡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实验室学习,通过交流,明确了思路,确定了方向。

③认真抓好校外专业顶岗实习——职业能力培养的关键。

首先要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这方面,我院教务部门已有原则性的指导意见,将整个第三年分为岗位认知实习、专业顶岗实习、就业顶岗实习和在岗毕业设计四个阶段。我系对每个阶段又有明确要求,如我们对第一阶段岗位认知实习(3周)的具体要求是:联系实习单位(可学校推荐或自主选择),提供实习单位的常规信息;进行实习动员、实习分组,指定校内实习指导教师;办理相关审批手续;领取实习指导书和实习手册,初选综合能力训练项目;认真填写实习周记,结束时由实习单位鉴定盖章。

通过以上要求,在管理制度上形成统一规范,有效进行管理。

严格进行过程控制。有了制度关键还是执行情况,为此,我们进行过程的全程监控,对学生我们原则上要求一个月回校一次,由指导教师和班主任检查实习进展和状态,对指导教师我们要求每周与学生的联系不少于一次,联系的电子记录或文字稿由教研室每周进行检查,形成实习学生——指导教师——班主任——年级辅导员——学生的信息闭环系统,整个环节中的核心是实习学生,这样一来,该学生实习怎样?处于怎样的状态?进展到什么情况,可以说系里是非常清楚的,也只有在学生离开学校后还能够与之保持密切的联系,各项工作的实施才能有保证。想方设法进行职业能力培养。实施“2+1”的培养模式不是简单让学生在第三年找到一个实习单位,关键是在学校所学的知识与企业的需求有多少适应?我们专业的生命力一是看对专业岗位的适应能力,二是看在专业岗位上的可发展能力,尤其是第一条。为了解决好这个问题,我们的实践是:尽量要求学生的实习岗位与专业一致,学校推荐的岗位自不必说,对学生自主选择单位的我们也希望与专业一致,根据我们对学生实习岗位的调查,专业对口率在90%以上;提供根据专业特点进行设计的课题4个,每个专业学生根据自己所在岗位选择2个利用业余时间完成;每个学生配备一名专业教师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实习指导教师主要针对学生在完成课题时遇到问题给予及时指导,可以通过邮件、电话等方式,同时系里基本上每一个月要求学生回校一次,由指导教师给予当面指导;更为主要的是让学生在校期间打下良好专业基础,系里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同时在业余时间安排了一些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选修课,如PHOTOSHOP、3DMAX、AUTOCAD等,使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显著增强;不仅安排学生回校,同时组织学校老师进行校外实习单位走访,以我系06级学生为例,我系老师走访了从上海到苏州到南京及本市的学生实习单位近20家。

④加强学生非认知技能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专业基本技能是高职学生在市场上获取工作岗位的基本生存能力,这一能力强调专业的应用性和针对性,是属于第一层次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能够真正地在企业“留得下”。社会适应能力是指高职学生与他人交往、合作、共同生活和工作中的人际交流、劳动组织能力、群体意识和社会责任心等,强调积极的人生态度、对社会的适应性和行为的规范性,它应包括积极的工作态度、思想道德水平、团队合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心理素质等,社会适应能力是企业考察高职毕业生是否“用得上”的重要指标。新的就业形势要求高职学生在多样性、多变性的职业生涯中具备专业发展能力,它包括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专业发展能力的学生,在进入用人单位后将逐渐表现出优越性。

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认为,高职学生正确积极的工作态度和道德修养水平比专业技能更重要,特别是有较多的外企在招聘学生时把正确积极的工作态度作为最重要的因素进行考虑,道德修养水平也被用人单位认为是第二重要的因素。用人单位认为目前大部分学生在言行上存在较大差距,企业往往在培训方面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学生在追求较高报酬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对等付出和多一点奉献的思考,不安心工作,跳槽频繁,不辞而别的现象越来越多。而实习单位是学校的宝贵财富,虽然我们学生也为企业创造财富,但由于总体上的人才过剩,加之高职院校众多,用哪一个学校的学生就由多种因素决定。以我系应电专业学生在无锡华润安盛公司实习为例,该公司同时录用了我院、江苏信息职院、南京信息职院三所学校的各20多名学生,一年以后,公司领导明确表态,以后只用我院学生,原因何在呢?我们认为:

①我们将职业指导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从入学起就不断进行入职教育,努力让学生尽快实现由学生到学员到员工的转变;

②学生的基础及职业能力及岗位适应性与兄弟院校学生不相上下,但关键在于他们心态平和,有从基层干起的心理准备,这和系里平时的教育是分不开的,我常跟学生讲:

原来我最担心的是我们学生没有单位要,但接触企业后得知,企业最担心的是留不住合适的人才,因此,只要你踏踏实实地干下去,一定会得到企业重用。正是学生有了平时的教育,才使得学生在经历了基层的磨练后能够脱颖而出;

③我们经常利用讲座引导学生准确定位,正确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适应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要求,提高把握就业机会的能力,避免盲目追求就业中的高层次、高薪酬,同时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寻求就业。

④主动加强和企业的交流与沟通,我们通过带学生篮球队与企业进行友谊比赛,带学生文艺积极分子与企业搞联欢活动,有效的缩短了与企业的距离,由于相互熟悉,感情日益加深。

4结语

通过几年的实践,我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规格、职业素质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已得到越来越多的企业认同,以2009届学生为例,共有5个班级188名学生,除去40多名同学继续就读扬州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专接本”外,08年5月份,我系首次开考的电子装配高级工考核51人参加,通过44人,合格率86.3%,在无锡市名列前茅。学生实习主要分布在无锡捷普电子63人,无锡强茂电子10人,无锡华润晶芯半导体公司10人,苏州大智集团41人,上海响亿电子14人等单位。实习单位给予我系学生高度评价,充分说明了我们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下一步我们要进一步加强教学改革和校企合作,努力将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办成无锡市级示范性专业。

参考文献:

[1]于贝.“对比演示实验法”在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中的运用[J].职业教育研究.2008,(12).

摘要:电子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作为主要为电子信息产业输送人才的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高低是高职院校非常重视的问题。本文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对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出了自己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