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宇经济研究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楼宇经济研究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楼宇经济研究报告

楼宇经济研究报告范文1

[关键词]香港经济;国际竞争力;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 F061.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8)04-0001-08

一、引 言

近年来,对于香港经济的争论观点颇多,主要认为,香港经济过分依赖大陆缺乏自立;香港缺乏高新技术,产业空心化现象严重,城市缺乏核心竞争力等等,总之,这些观点看到更多的是大陆对香港的各种援助,而忽视了香港对大陆的经济贡献与作用。由此而对香港在我国经济中的影响与作用产生怀疑。纵观十年以来,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究竟是提高了,还是下降了;香港城市的国际竞争力究竟是增强了,还是削弱了;对于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准确定位香港在我国经济中的战略位置,正确评价香港对于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不仅对于保持香港的进一步繁荣与稳定,成功实践一国两制的伟大理论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充分利用和发挥香港优势,加快我国经济的国际化进程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针对上述问题展开研究。

二、香港已经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经济体

(一)香港主要经济指标的国际竞争力

从表1、图1可以看出,与回归之前相比,香港的国际竞争力明显提高。2006年香港GDP为1,887.6亿美元,列世界第34位,是1995年的1.3倍;人均GDP2.8万美元,列世界第7 位,是1995年的1.2倍;出口总额为3,155.2亿美元,进口总额为3,333.1亿美元,分别列世界第12位和第11位,是1995年的1.8倍和1.7倍;截至2006年外汇储备达1,332亿,列全球第8位,是1995年的2.4倍。此外,2006年香港财政收入263.5亿美元,支出254.3亿美元,基本实现了收支平衡;失业率为4.4%,保持在正常水平,可以判断,香港经济已经进入了平稳健康的增长时期。

(二)香港城市综合指标的国际竞争力

香港城市综合指标的国际竞争力普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高于内地水平(表2)。香港金融、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的国际竞争力分别排在世界第2位、第3位和第5位,指标分别高于内地的第51位、第6位和第27位;体现政府管理的指标公共财政、财政政策分别排在世界第1位、第4位,与内地的第10位、第1位大体相当;体现社会法制环境的指标制度结构、商业立法、社会结构分别排在世界第8位、第1位和第13位,分别高于内地的第24位、第43位和第30位;体现企业管理的指标生产效率、管理实践、价值观分别排在世界第1位、第2位,分别高于内地的第29位、第37位和第24位;体现要素环境的劳工市场、基础设施、技术条件、教育、健康环境、科技条件等指标分别排在世界第2位、第3位、第2位、第24位、第23位和第32位,均位于先进水平。由此可见,香港已经具备了世界一流的营商环境,以及世界先进的政府管理体制、社会法制环境、教育环境以及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要素市场。

(三)香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1.国际化大都市的产业结构已经形成

香港产业结构总体表现为以服务业为主,高端服务业加速发展的国际化大都市产业布局,2006年第一、二、三次产业占GDP比重分别为0.1:9.3:90.7。从服务业结构来看,面向国际的生产业,逐渐成为支撑香港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如,金融、航运航空、物流、创意产业、科技资讯以及专业服务等。消费业日益成为拉动香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如旅游、房地产、酒店餐饮、商业、娱乐业等。表3可以看出,2005年香港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2,192.4亿港元,占GDP的90.7%,是2001年的1.1倍,其中,商贸(批发零售、进出口贸易、餐饮及酒店业)、金融(金融、保险、地产及商用服务业)、物流(运输、仓库及通讯业)、专业服务(社区、社会及个人服务)以及楼宇业分别占当年GDP的28.8%、21.9%、19.2%、10.7%。从增长速度来看,2005年服务业比上年增长8.1%,金融、商贸、物流业等主要生产业分别增长11.7%、10.4%、8.6%,均高于服务业平均增长水平。

2.高端生产业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

十年来,不仅确立了国际商贸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空航运物流中心地位,而且在资讯科技、文化创意产业等高端生产业领域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作为国际商业和服务中心,香港为世界各地提供广泛的优质商用服务,包括法律服务、会计和审计服务、商务顾问服务、电信服务、建筑和工程服务等,2000~2006年期间,这些行业的总输出保持年均8%以上的速度增长。

(1)国际商贸中心地位

2006年香港进出口总额为6,488.3亿美元,是当年香港GDP的3.4倍。从进出口结构来看,货物与服务贸易都表现出快速增长,生产业增长呈现加速趋势。2006年香港整体货物贸易出口(包括转口及港产品出口)总值为24,674亿港元,比上年增长10.2%。货物贸易进口总值为25,763亿港元,比上年增长10.2%,其中通讯设备、办公器械等资本货物增长率最高达27%。2006年香港服务贸易出口总值为5,623亿港元,比上年增长8.7%,其中与贸易有关的服务为1,814亿港元,增长32.3%;运输服务业为1,724亿港元,增长30.7%;金融、商用服务为1,198亿港元,增长21.3% ;旅游服务为887亿港元,增长15.8%。2006年,香港服务贸易进口总值为2,839亿港元,比上年增长6.3%,其中,旅游服务业为1,086亿港元,增长38.2%;运输服务业为877亿港元,增长30.9%;金融、商用及其他服务为685亿港元,增长24.1%;与贸易有关的服务为191亿港元,增长6.7%,表4为2005~2006年香港货物与服务贸易增长情况。

香港国际贸易十分发达,主要得益于人才、环境、基础设施等支持因素。长期以来,香港无论转口贸易还是直接出口,整个交易过程的服务均由香港提供。目前,香港有近十万家贸易公司,长期以来在全球建立了庞大的商贸网络,积累了丰富的全球运作经验,形成了商业品牌信誉,这是支持香港贸易逢勃发展的基本因素。据香港贸易发展局2003年8月一项调查显示,82%的欧、美、日受访进口商表示通过香港采购内地产品,认为香港的主要优势是:运营成本优势(51.8%)、金融设施良好(45.2%)、商品展览中心(45.1%)、各种商品供应商聚集(42.2%)、法律保障完善(42.6%)、利用内地作为生产基地(42.4%)、低税率(40.6%)、自由港(40.1%)、从事国际贸易的专业水平(39.6%)、电信运输设施健全(37.7%)、英语能力良好(36.6%)①。可见,世界一流的营商服务环境、制度环境、基础设施是使香港成为国际商贸中心的重要因素。目前全球已有400多家公司在香港常设有采购办事处,而在香港的3,798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或办事处中有1,983家从事批发零售及进出口贸易。

(2)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香港目前是全球第12大国际银行中心、第6大外汇市场、市值第6大股市,以及亚洲第3大国际银行中心、第2大股市、第2大银团贷款中心、第2大基金管理中心(以管理资产额计算)和第2大保险市场。国际评级机构认为,“香港在经济和金融两方面足以与爱尔兰、瑞士、新加坡、英国和美国等获得“AAA”评级的经济体媲美②”。根据《世界经济论坛》评比,香港反映金融市场成熟程度的指标仅次于英国、美国以及瑞士,列全球第四位;反映银行业素质的指数仅次于英国,列全球第二位;反映本地资本市场融资功能指数列全球第一位。

截至2006年12月,香港共有138家持牌银行、31家有限牌照银行、33家接受存款公司,来自31个国家和地区共202家机构在香港营业。2006年香港机构存款额达到47,660亿港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2%;贷款和垫款总额达到5,500亿港元,比上年增长6.7%,其中,反映股票市场投资、物业投资、货物贸易的金融机构贷款增长较快。2006年港元的债务发行总值达到4,540亿,比上年增长520亿。香港股市2005年超越日本成为亚洲集资额最高的市场。截止2006年底,香港有主板及创业板上市公司975家和198家。2006年香港股市全年报收19,965点,比上年增长34.2%;平均日成交额创下339亿元的历史新高,比上年增长85.3%;股市总值133,380亿港元,比上年增长63%。2006年恒生指数期货合约、恒生指数期权合约、H股指数期货合约和股票期权合约等衍生工具的交易量也大幅度增长。截至2006年底,香港获得授权的保险公司为181家,分别来自21个国家和地区。

(3)国际航运航空物流中心地位

到2006年,香港机场和港口货运量已经保持5年持续增长(见图2),成为国际竞争力较强的港口和机场。其中主要原因一方面来自香港对外贸易,尤其是内地贸易的持续增长所带动,另一方面则来自香港机场和港口高效、便捷、优质的服务,如,遍及世界的网络,高效率的货运处理系统,简单的清关手续都使香港成为货物进出口的理想通道。

香港航运业在规模、效率上都体现出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港口的管理水平、运作能力、技术应用都居全球领先地位,港口地理位置、基础设施建设、自由港政策以及与国际接轨的法律体系,使香港航运物流业快速增长。目前港口开通的远洋定期班轮航线在300条左右,平均每月靠泊的集装箱班轮超过1200条;港口平均一艘集装箱船在码头周转的时间是12小时,高于上海洋山港20小时的水平。从表5可以看出,香港港口集装箱吞吐量逐年增长,2006年为2,330万标箱,比上年增长3.1%,是2000年的1.2倍,成为全球最大的集装箱码头之一。目前包括港口配套业务在内的港口核心行业,约占香港GDP的4%,为香港提供约11万个就业岗位,占总就业人口的3.5%。如果包括与之相关的贸易、金融、保险服务在内,整个与港口有关的经济收入约占香港GDP的20%,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口的25%,港口贸易货值占香港贸易总值的50%以上。

香港是重要的国际航空枢纽,航空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目前共有71家航空公司,每周5300多个航班往返全球140个城市,每天运货量1万多吨,航空货运量为全球第一。2006年香港空运货物吞吐量达到360万吨,比上年增长5.2%,国际货物吞吐量居第一位;以空运货物处理的贸易货值(不计转运)比上年增长11.3%,说明高价值货物空运货量明显上升。从航空运输市场来看,香港作为亚洲门户机场,其“5小时飞行圈”市场中包括日本、中国、韩国、新加坡、印度、香港和台湾7个亚洲经济高速增长的国家和地区,成为亚洲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载体。

(4)国际科技资讯中心地位

香港科技资讯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十分明显,通讯基础设施完善,传统产业信息化运用广泛,以软件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迅速成长,总部经济十分发达,基本确立了亚洲区域科技交易中心和高科技产品贸易枢纽地位。

一是通讯基础设施位于世界先进水平。目前,香港已经成为全球电信网络最先进、设施最完善的城市之一。电讯业收入占当地GDP的2%,移动及音频电话在商业上的应用居全球前5位,电话密度列亚洲第3位,互联网普及率列全球第10位。香港研发费用支出约有一半用于资讯及通讯科技方面,主要在金融、贸易物流等服务业领域。2005年,香港工商企业用于科技创新活动的研发费用支出达185亿港元,占GDP的1.3%,其中用于资讯及通讯科技支出占47.6%,电机及电子工程技术占32.9%;按行业划分,金融、保险、地产及商用服务占65%,批发零售及进出口贸易、餐饮酒店业占23.8%(见图3)。

二是资讯科技业在房地产、物流、金融、航运物流、商贸服务等传统产业领域的应用十分广泛。在金融业领域,网上投资、网上证券、网上银行服务日趋普及,在线银行服务、证券交易所的电子场外交易系统和银行间实时结算系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航运及物流业领域,企业普遍使用电子数据交换系统传送信息与控制船运,仓储、运输、货柜管理以及其他供应链相关活动使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使得香港码头货柜处理能力居世界前列,航空货物运输和日处理量在全球最高,而误差率最低;在批发零售业领域,企业广泛应用计算机电子辅助设计、生产系统,改善操作流程,推动数字化生产的发展。

三是香港在软件、集成电路、光电子、数码娱乐的设计、测试等高科技产业领域具有广泛的国际市场。后,特区政府十分重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先后推出了科技园、数码港等项目,并设立了50亿港元的创新科技基金和7.5亿港元的应用研究基金用于扶持科技创新。2006年香港的高科技产品出口总值超过800亿美元,主要是电子相关产品。其中,目前香港共有700多家软件开发商,2005年软件业出口24.3亿港元。

四是由于香港的国际性信息中心地位,集中了众多的国际高水平信息研发机构,聚集了2,500多家跨国公司和国际机构的地区总部和办事处。

(5)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

2006年香港创意产业产值达到500亿港元。其中旅游、会展、设计等创意产业较为发达。香港具有世界一流的旅游硬件设施和服务质量。2006年访港旅客总人数达到2,530万人,比上年增长8.1%,香港财政司统计,迪斯尼工程进行期间创造了11,400个就业机会,未来将提供18,000个职位。香港作为国际著名的会展之都,已经形成了一批成熟的会展经济运作专家、从事会展经济的部门和企业,以及规范完善的会展行业法律法规。香港会展公司最大优势是能提供世界范围内的买家资源,这为企业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寻找国际客户资源提供了重要途径,中国内地的许多制造商正是通过香港会展公司实现了产品进入国际市场。设计业是香港重要的优势产业。香港聚集了各种设计人才、信息、资源等基本要素,由于香港设计师既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又能够及时把握国际脉搏,形成了中西合璧的独特优势。一方面,香港设计师在掌握全球数据、产品潮流、市场调查等信息方面,较内地设计师更能够适应国际市场需求;另一方面,收费较低,较发达国家设计业具有较强的成本优势。目前,香港约有2000家设计公司,许多国际设计公司在香港设立机构,香港的平面设计师、室内设计师以及产品设计师具有较强的国际影响力,约有70%的设计公司有服务出口③。

三、香港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与作用

(一)为内地提供优质生产业

香港服务业比较优势主要集中在知识密集型的高端生产业,而内地比较优势则主要集中在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制造业上,因此,多年来的经济合作形成了良性互动和双赢效果。目前内地制造业相当一部分高附加值生产业,如金融、物流、专业服务、设计、营销等服务由香港提供,这些行业的投资对于促进内地生产业增长,以及制造业优化升级都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中,港资在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同行业的比重分别占50.3%、20%、25.1%,成为生产业外资的主要来源。香港贸发局调查结果显示,内地私营企业最希望得到香港市场调研、市场营销、信息中介、企业管理培训、企业形象宣传、法律咨询等方面的服务。有79%的受访企业表示,在未来进行并购或引入外资时,会选择香港的财务顾问及法律顾问;75%表示会选择到香港上市④。

自CEPA实施至2007年5月底,已有1,113家香港公司申请《香港服务业提供者证明书》,获批1,078。从表6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香港生产业在内地设立机构。在所有获批申请中,运输服务及物流服务业有487家,其次为分销服务有253家。此外,广告服务79家、建筑服务60家、管理咨询及会展服务29家、增值电信服务27家、人才中介服务23家、房地产服务16家、航空运输服务14家、法律服务14家、信息技术服务13家、金融18家。这些香港生产业的大量投资,必将带动内地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发展。

(二)对内地国际贸易贡献突出

2005年内地与香港的贸易总额为1,367.1亿美元,其中内地出口到香港1,244.8亿美元,是2001年的2.8倍;内地从香港进口122.3亿美元,是2001年的1.3倍(见表7)。在香港离岸贸易中,大约60%的货值是将内地产品出口到海外,另外35%的离岸贸易是香港将国外货物运往内地。在2006年香港整体货物出口总值中,中国内地为11,562亿港元,占香港货物出口总值的47%,成为香港第一大出口市场。内地通过香港的贸易平台有效地调整进口结构,增加了对经济发展急需的高新技术产品、矿产能源等战略资源的进口。由于香港的国际商贸中心优势,内地在香港设立的窗口公司有1000多家,内地生产企业越来越多在香港设立办事处或通过香港贸易公司进行销售和采购,以及通过香港大型国际商品展览会参展获得国际贸易机会。在香港贸发局主办的展览会中,来自内地的参展企业由2001年的1,200多家上升到2005年的4,300多家,年均增长35%。如,华为集团于2000年设立香港分公司以来,目前通过香港出口占企业出口总额的90%。香港的转口贸易主要源于内地因素。随着内地尤其是珠三角地区、泛珠三角地区出口增长,到2010年之前,珠三角地区集装箱量将继续增加,香港将继续发挥中转港口的优势,随着珠三角地区高科技电子产品出口的增长,香港航空货运量也将进一步增长。

(三)对内地利用外资贡献突出

香港一直是内地最大的FDI流入地区,从表8可以看出,香港对内地投资企业不断扩大,投资金额不断增长。截至2005年底,香港在内地投资累计设立企业260,953家,合同外资金额5,943.57亿美元,实际投资2,889.48亿美元,分别占中国外资企业数、合同外资总额、实际使用外资总额的47.2%、46.3%、46.42%。不仅如此,港资结构不断优化,对中国服务业的贡献增大。目前,港资主要集中于制造业,占总投资的65%以上,近年来,服务业投资明显上升,2005年港资服务业投资比重占港资总量的34%。从投资区域来看,港资主要分布在广东、江苏、浙江、山东、辽宁五省,约占85%。其中广东在1979~2004年的实际使用外资总额资占66.2%。近年来,港资对西部地区经济的贡献明显增大,2005年为8.7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1.32%。

(四)支持内地企业走出去的有利平台

长期以来,香港一直成为内地企业走出去的重要平台。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香港成为内地对外直接投资的最大目的地。截止到2005年底,内地在香港设立非金融类企业共2,511家,投资总额304亿美元,占内地对外投资的65.5%。长期以来,香港是内地最主要的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市场。2005年内地在港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及设计咨询完成营业额20.2亿美元,在港劳务人数达20,926人(见表9)。

二是帮助内地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多年来,香港成功地协助内地企业来港扩展国际业务,包括提供国际经济环境和投资形势的最新资料;协助企业与不同的政府部门联系和处理各项申请;为投资者在港寻找国际商业合作伙伴等。尤其是香港中小商贸企业市场触觉敏锐,国际贸易经验丰富,有广泛的网络,成为内地企业进军海外市场的最佳合作伙伴。许多内地企业在实现跨国经营的过程中,把办事处设在香港,工厂设在内地,利用香港统筹业务、设计产品、筹划税务、安排融资等等,以香港为基地管理海外业务,利用香港的商贸服务提升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据香港统计,到2005年6月,共有267家内地企业在香港设立地区总部或办事处。

三是利用香港承接海外业务。内地可充分利用香港国际性大都会的语言、信息、人才以及国际商业网络发达、中介服务经验丰富等优势,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订单,通过内地完成服务分包的业务流程。这种新的服务分工模式发挥了两地比较优势,使内地可以更快地进入国际服务业分工格局之中。

(五)支持内地金融国际化的重要平台

香港是中国目前唯一的国际金融中心。无论是金融机构数量、市场规模、金融产品的种类,以及金融运行机制、市场开放程度等方面的优势,其他内地城市都无法相比。由于香港既是海外资金进入内地的中介,又是内地资金流向海外的桥梁。这一重要特点决定了香港金融业既是中国企业融资的首选目的地,又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试验田和缓冲器。此外,香港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进入内地,为内地金融机构国际化经营起到了示范作用。

从1993年首家内地企业来港集资算起,香港股市为内地企业上市服务已经积累了13年的经验,聚集了一支国际化,水平一流的专业服务团队,形成了一个为中国企业上市集资服务的高效服务体系。2006年内地企业在香港股票市场共集资3,690亿港元,相当于香港股市全年总集资的73%,香港股票市场有60%的股本证券成交额来自与内地有关的股票交易,由于有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大型招股活动,香港的新股集资额超过纽约与伦敦相当,进一步促进了香港作为内地企业首选融资中心的地位。截至2006年底,共有367家内地企业(141家H股公司、90家红筹股公司、136家民营企业)在香港上市,占上市公司总数的31%,总市值2006年达到6.7万亿港元,占香港股市总值的50%。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为内地经济走向国际源源不断地注入新鲜血液。自2004年香港银行开始为客户提供人民币业务以来,共有38家持牌银行在香港从事人民币业务。目前,大量国际著名金融机构在香港设立分支机构开拓内地市场,内地许多机构也在香港设立窗口公司,通过香港筹集贷款。

(六)带动珠三角、泛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升级贡献突出

香港对内地投资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长期以来,由于珠三角地区与香港经济的融合,创造了26年GDP年均增速15%以上的超常发展,率先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工业的转变。

1.“前店后厂”模式加快了珠三角地区工业化和国际化进程

上世纪80年代之后,大量香港企业将生产基地转移到珠三角地区,而将设计、贸易、品牌推广、销售网络等服务业增值环节留在香港,由此形成了香港和珠三角地区“前店后厂”的产业对接模式,这一模式一方面促进香港实现了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国际化大都市产业转型,另一方面使珠三角地区通过承接香港生产制造业转移加快了工业化和国际化进程,进入了全球一体化的产业分工体系。珠三角地区主要是通过香港投资成为我国重要的生产出口基地,由于香港在珠三角地区进行纺织服装、鞋帽箱包、日用金属及塑料制品、玩具、钟表、家用电器等产品的加工生产和出口,为珠三角地区制造业发展提供了资金、设备和技术支持,同时为珠三角企业提供了国际市场经营知识和进入国际市场的渠道。经过20多年与香港的经济合作,不仅使珠三角成为全国市场经济意识最强的地区,也使珠三角地区由原来经济比较落后的农村一跃成为全国经济最发达地区。目前,珠三角地区的对外贸易、高新技术产业、信息化水平均在国内居领先地位,2006年实现生产总值21,468.2亿元,占广东省GDP的79.6%,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最开放、最具活力的地区。

2.CEPA实施进一步促进珠三角地区生产业大发展

CEPA实施使香港与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融合进一步升级,其主要特点是加速服务业相互融合。香港物流运输、贸易等服务业优势进一步向珠三角转移。如,香港的港口运营商主要分布于深圳港、珠海港,并且把这些口岸作为了香港港口的境外作业区,一方面强化了香港的物流运输运营、指挥和枢纽功能,二是进一步放大了香港物流运输的能力,使这个能力由整个珠三角地区向泛珠三角地区扩展。CEPA实施以来后,越来越多地香港中小服务企业进入内地,服务对象直接面向珠三角的中小制造企业。香港生产企业进入使珠三角制造业嫁接了一个国际化服务业体系,加速了珠三角地区制造业结构的升级和服务业链条的延伸。目前随着珠三角的制造业聚集,对融资服务、科技研发、设计管理、仓储运输、物流配送、会计、法律等生产需求日益增多,香港生产业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带动作用。此外,香港也是珠三角制造业采购技术设备、原材料的重要平台。香港贸易发展局的调查结果,60%在珠三角的企业曾通过香港采购进口。

3.对泛珠三角地区结构升级与协调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

泛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十分突出。从城市化水平来看,2005年全国城镇与农村人口比重分别是42.99%和57.01%,该地区广东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达到60.68%和39.32%;福建、海南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分别达到47.3%和52.7%、45.2%和54.8%,其余地区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最低省份贵州为26.87%和73.13%。由于香港与泛珠三角地区特殊地理环境、历史与人文的联系,以及与珠三角形成的长期经贸合作关系,使得香港的经济腹地进一步向泛珠三角地区延伸。香港与泛珠三角地区的经济融合,带动了泛珠三角地区的结构升级,对于解决泛珠三角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具有重要作用。目前,香港有63,000家公司在内地从事制造业,其中53,000家在泛珠三角地区,为其提供服务的主要是香港生产业。目前香港物流企业达6,000多家,主要为泛珠三角企业提供物流和信息管理服务。

[注 释]

①“香港作为中国内地产品采购中心-买家观点”,香港贸易发展局2003年8月。

②香港特别行政区财政司《2006年经济状况及2007年展望》,第81页。

③北京市工业设计促进中心课题:《设计创意产业政策研究报告》2007年5月。

④资料来源:DRC数据库,转引自张小济:“CEPA与两地生产业合作”,商务部、香港贸发局、对外经贸大学联合主办论坛2006年7月21日。

[参考文献]

[1]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财政司.2006年经济情况及2007年展望[Z].2007.

[2]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香港在“十一五”时期国 家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Z].2007.

Hong Kong’s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and Its Contribution to the Growth of China’s Economy

Wang Xiaohong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Beijing 100038,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