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措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程改革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程改革措施

课程改革措施范文1

关键字:工程制图;教学模式;土木工程;改革

在实际工程中,无论是房屋建筑、还是道路桥梁、水利水电等都离不开工程图样,有了工程图样,才能按图施工,工程图样被称为”工程界的技术语言”是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加工生产和技术交流的重要技术文件.土木工程制图是土木及相关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对提升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读图,绘图能力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是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及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工程应用的基础,主要包括画法几何、专业制图和计算机制图三部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现代教育的应用,工程制图学时数的大幅度削减,工程制图改革一直是研究的重要方向,目前国内多数以机械为主,土木工程制图改革相对滞后.

1土木工程制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门专业必修课,土木工程制图学习的好坏直接影响后续课程的教学.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土木工程制图所存在的问题,大致相同,主要表现为课时不能保证、教学预备知识不足,考试方式不合理等几方面.

1.1课时压缩后造成的教学投入不足

近年来,由于信息知识的爆炸式发展,为了拓宽基础,教学计划课程增多,且每门课教学内容不断增加,但同时每门课程的学时压缩,由于其学时限制,为完成基本教学内容,往往教学投入不足,这始终是大学教学的突出矛盾,难以将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应用到制图教学中去.

1.2专业知识预备不足

土木工程制图的专业制图及计算机制图部分涉及大量的专业知识和制图标准,学生开设此门课程时往往还没有涉及专业课程,因此缺乏专业的预备知识,学生掌握起来比较难,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过程中有时也会出现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偏离的过程,这种现象在计算机制图中容易出现.以CAD为例,其应用广泛,如果学习者仅仅以学习软件及复杂的命令为目标,因其中很多内容与土木工程不相关,学习中则容易造成学习的偏差,而不符合教学目标.

1.3考试方式不合理

传统的理论考试对于实践应用型较强的可能,难以客观反映学生学习实际水平.尤其是专业制图与计算机制图部分,内容多,画图时间长,不适合闭卷考试.

2课程教学改革

2.1优化教学内容,合理安排学时

在课程内容增多,课时压缩的教学情况下,对教学内容要做到少而精,对广博的知识进行进一步精简、整合,突出重点.教师讲授过程中除了应提炼课堂讲授的内容外,要尽量利用模型,软件,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增加课堂互动,增强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优化教学质量.比如在画法几何部分,对于一些立体感强,想象较难的内容,可以通过三维建模软件辅助教学,用solidworks或CATIA等动态三维建模,既可以提高学生兴趣,也使学生理解更快.对于应用型人才来说,教材中理论较深的研究性问题可以进行删减,例如画法几何部分应降低曲面体及相贯线部分的难度,删掉一些复杂的综合题目.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合理引导学生自学,课堂上增加讨论时间,并加强学生的实践练习,以提高学生的读图,绘图能力.

2.2以学生为主体,增加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学生在阅读和绘制工程施工图时,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建筑结构等常识,给读图和画图带来困难,因此,除了理论教学外,应组织学生观看实物,参观施工现场等提高学生感性认识,对于模型和现场无法表达清楚的,可以采用施工模拟录像来解决.在以教学大纲为依托的前提下,应补充新技术和新知识,依据教学目标,开发设计实践项目,项目应体现学生在将来工作岗位上的实际情况,将教学过程转换为工作过程,可以让学生以学校建筑为例绘制实际工程,以此加深对建筑施工图的理解.

2.3鼓励学生自己制作模型,提高动手能力

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绝大部分多媒体课件运用三维模型,代替传统的实物模型,虽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毕竟学生工作以后接触的是实物,而非图形,可以通过学生制作实体模型,培养动手能力,学生可以通过硬纸板、废弃的瓶子、泡沫板、橡皮泥、甚至食物等制作实物模型,通过制作的模型观察、分析所画的图形,并检查自己画图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模型制作,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可以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2.4课堂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础,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教学效果,土木工程制图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合适的教学内容需要有良好的教学方法去配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土木工程制图包含大量的空间想象,图形识别和制图标准,理论和推导少,教学中应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课程教学中做到精讲多练.重点讲述实际工作中的识图和绘图能力,多进行识图和绘图训练,做到教、学、做于一体,尽量采用实际工程为例,让学生更好的接近实际工程,提高专业识图与绘图能力.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精简,尽量做到文字少,图形多,动画多,借助多媒体课件的形、声动画结合可以使课本抽象,复杂的理论变得简单直观,形象具体.增强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3课程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是教学方式的延伸,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同时检验教师的教学效果,合理的考核方式可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土木工程制图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单独的考试方式并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对整个知识系统掌握情况,应通过多种方式考核,侧重过程化,分阶段考核.课程的改革从考知识的记忆转为考应用能力为主,考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考查学生读图绘图的能力,考查学生表达设计思维的能力.为了考试的公平,公正,合理,真实,不同的内容可以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侧重实践的考核力度与分值.画法几何的过程化的考核可以通过徒手作图、模型制作、习题集练习等来完成;考试部分因画法几何部分基础知识,基本理念较多,可以采用闭卷考试.专业制图部分过程化考核可以主要通过完成工程字练习,制图大作业,设计或绘制实际工程来完成;考试部分可以采用绘图实践考试的方法.根据班型设置每5或8人为一小组,随机指定专业图,并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手工绘图,一般时间为4小时.此方法可以真实考核学生的实际绘图能力,并能巩固制图标准要求.计算机绘图部分过程化考核通过平时的上机实践练习情况来完成;考试部分采用上机考试,用规定的绘图软件绘图,多套试题随机抽取,可以防止上机考试拷贝严重的问题,并且能体现学生的真实的水平.整个土木工程制图的考核方式,其中平时的考勤,课堂表现占20%,过程化考核占40%.考试占40%,通过此种方法,能较好的督促学生平时努力学习,并能客观公正的体现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

4结语

土木工程制图课程的改革致力于做好理论教学的同时,注重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其改革效果与教师的教学水平,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教学配套的条件有关.必须与专业改革相结合,根据实际教学情况不断总结,调整,进行教学探索、教学研究,才能达到理想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蒲小琼,等.画法几何与土木工程制图[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9.

〔2〕何斌,陈锦昌,王枫红,等.建筑制图(第七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3.

〔3〕何铭新,李怀健.画法几何与土木工程制图(第七版)[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8.

〔4〕朱海华.杨为民.土木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山西建筑,2011,37(25).

〔5〕李娜,商庆清,姚鑫.土木工程制图多元化教学模式探讨[J].山西建筑,2013.29(28):237-238.

〔6〕刘雷艳.应用型本科土木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探索[J].职业技术,2012(9).

〔7〕周艳华.温欢.应用型本科《土木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改革浅探[J].北方文学(下旬刊),2013(1).

〔8〕何俊,朱志政,宋桂红.提高实践能力的土木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方法思考[J].科教导刊,2015(13).

课程改革措施范文2

一、我国小学数学新课程教育的现状

我国数学发展历史悠久,中间几经磕磕碰碰,虽然在改革开放后开始了新课程教学教育,数学教学焕发了勃勃生机,但是仍旧面临非常实际的问题和挑战,下面就这些问题进行具体讨论。

1.对于国家,我国现处于发展中国家,科学技术发展不发达和地域发展不平衡是不可忽视和小视的问题,科技的发展代表着一个国家对于基础学习的扎实和雄厚程度,而地域差异导致教学水平和教学模式的差异,这些现象都使得小学数学新课程教育发展缓慢。

2.对于教学设备和模式,不管是书本、练习册、黑板三点一线的教学设备,还是老师为主的教学主体,使得小学数学的教育枯燥又乏味,而那些不得不死记硬背的公式和理论,和老师强制学生听课的被迫模式,对于正处于逆反期和调皮期的小学生来说又加大了学习的难度,加之新课程的开设难以让老师掌控教学纪律,学生的自律能力低下给老师们增添了教育的难度。小学生正处于学习的预知阶段,多元化的教学设备可以提高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欲望。但是,多数地区的小学数学新课程教育仍是低水平。

二、面对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的应对措施

为了在小学中落实新课程的改革,实现现在以学生为本、全面发展为主题的新兴教育模式,必须深刻反思和探讨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面对的问题和应对措施。下面就此做一些简析。

1.作为国家,要大力提倡和开展小学数学新课程教育,把教育放到优先发展的第一位,改变原有教学模式与新课程改革的相违背部分。把原来的强制教育改成以提高能力素养为核心的教育体系,放开小学生的天性,在探索中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2.对于教育环境和老师,学校要开设多媒体教学设备,使得课堂可以生动、多样化,同时可以将课程内容加到游戏与视频动画中,以动画的形式讲给小朋友们听,我想对于孩子们来说,会比强制的学习有更好的效果。老师要引导学生我要学,而不是必须学,如此带动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小学的学习更为轻松、简单、扎实、积极。

课程改革措施范文3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财

政部2017年6月9日公布的《会计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征求意见稿)》的起草说明中明确指出“进一步转变职能、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加大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清理力度,施行20余年的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制度即将取消,以不断降低人才负担和制度成本。”,这意味着作为会计行业准入门槛的会计证即将取消,财会人员必须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专业胜任能力,才能应对会计行业在“互联网+”时代面临的挑战。财务软件的普及,财务共享中心的应用,财务机器人的出现等人工智能的发展冲击着传统会计行业,要求会计人员从掌握最基本的核算职能慢慢侧重于应用信息化进行管理、分析和决策。会计电算化作为一门信息时代的课程,应更好发挥其作用,通过相应的改革措施,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出适应信息时展的“懂技术,会网络”、“擅核算、懂管理”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一、高校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重视化程度不够,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传统的高校财会专业课程体系中,专业主干课程由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高级财务会计、审计、税法等构成,会计电算化没有被放进核心课程里,与之相关的ERP软件、沙盘模拟实验等课程被放进了“专业限选课”、“专业选修课”这一冷衙门里。老师和学生的学习重心放在其他会计核心课程上,并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会计电算化课时太少,且理论课与实验课分配不均,理论课时过多,实验课时过少,除去老师课上讲述理论和演示实验操作步骤之外留给学生实际操作的时间很少,学生由于操作不熟练,会导致知识掌握过于片面,印象不深刻,容易考完就忘,不利于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快速熟悉会计软件。2.教学目标不清晰,授课内容重点偏航。高校进行会计电算化教学使用的都是财务软件,有些高校由于建设资金不足以及对会计电算化重视程度低,教学使用的是老版本的财务软件或者演示版。目前会计电算化教学主要教授学生应用总账系统,学会从初始设置-填制原始凭证-审核-记账-结账的整个基础会计循环过程,对于其中的固定资产核算、工资核算、往来款项管理等模块涉及甚少。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的提高,ERP集成信息管理系统在企业中的普及,会计信息传递达到即时性和自动化,要求应用型高校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应由传统的注重核算转变为以核算为基础,侧重分析、决策和管理功能以及进行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和维护,以达到熟练掌握财务软件的目的。3.教学方式单一枯燥,学生学习主动性低。在教学过程中,传统的会计电算化教学主要以教师为主,理论课讲述理论,实践课先由教师操作演示一遍后,学生模拟操作,照葫芦画瓢,长此以往,学生感觉疲乏单调没有趣味。教师在上实验课的时候往往会给学生布置作业,实验完成后即可休息,有些学生为提早完成作业,有可能会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背下老师的操作步骤完成作业应付老师,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主动学习性低,遇到问题第一时间想到让老师解决,独立思考能力差,教学效果不佳,耽误教学进度。4.教师缺乏实践经验,信息化程度掌握不高。目前从教的会计电算化教师一般都是会计专业出身,很少即懂会计又懂计算机,大部分教师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教学,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在会计软件的运行、维护、程序以及出现的计算机问题上认识不够深刻。由于应用型高校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没有时间参与到企业实践,对于ERP软件的全面系统工作不够了解,这就造成学生学习软件操作仅限于基础操作的皮毛,并未深入到供销存整个系统的财务管理。

二、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措施

1.合理设置课程体系,提高课程重视程度。在进行课程体系设置时重视会计电算化课程,通过增加课时和学分提高学生对本门课程重视程度,摒弃应试教育的错误观念。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应尽量做到理论讲授精简易懂,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实验操作。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效果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实验室的硬件设施,因此,高校应加大对电算化实验室的建设,除了基础的电算化核算软件外,应增设ERP软件,如果有条件,实践教学可以结合沙盘模拟实训,通过分组以及角色扮演模拟企业经营,可以更好的对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全盘操控水平进行锻炼,并在此过程中更好的理解财务操作。2.转变教学目标,适应人才需求。应用型高校正处于改革的浪潮之中,“互联网+”时代与人工智能的到来导致人才需求发生转变,会计证的取消意味着着高校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将改变以考证为导向,转为以提升业务素质和专业胜任能力的“硬实力”的教学目标。传统教学观念认为会计电算化最大的意义就在于代替了手工做账,但在信息时代,ERP集成信息管理系统在企业中的普及,会计信息传递达到即时性和自动化,要求应用型高校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应由传统的注重核算转变为以核算为基础,侧重分析、决策和管理功能以及进行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和维护,以达到熟练掌握财务软件的目的。3.构建网络课堂,丰富教学方式。现时的会计电算化是基于互联网搭建,整合财务处理、采购、销售、成本、报表等系统的平台,为了改进“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现状,以兴趣带动学习,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师生互动,资源共享以及多样化考核。教师可以将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课件、实验指导书等教学资料上传至网络课堂供学生下载学习,对于会计电算化这一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可以将操作步骤录制成视频共享给学生供学生多次观看学习,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布置作业以及进行实验解答和指导,实现师生线上线下交流。通过构建多维度多资源的网络课堂,实时解答学生疑问,跟进学生学习进度,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与提升学生积极性。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进行信息化培训。针对教师实践经验不足,计算机技术掌握不牢固的短板,高校应实行“走出去,引进来”政策。鼓励教师“走出去”——到相关院校进修,提供机会给一线教师进行培训,定期深入到企业中参与工作或兼职,为建设“双师型”教师团队而努力。着力关注相关人员“引进来”——聘请校外专家,例如财务软件公司专职培训师来兼职高校教师,承担一部分实践教学任务,或者定期专家来校以讲座培训的形式指导教学,以其丰富的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拓宽学生视野,引导学生。

三、结语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了把学生培养成懂实际操作,能全面系统理解会计信息系统的原理以及熟练操作财务软件,运用新的管理理念参与企业运营计划,提供分析、决策、管理的新型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紧跟信息时代,重视会计电算化,转变教学目标,构建网络课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在教学改革中全力培养,为企业输送“懂技术,会网络”、“擅核算、懂管理”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喻硕,对会计电算化课程改革思路探讨[J].亚太教育,2015,33:145-146.

课程改革措施范文4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调查分析;改革措施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急需一大批高素质、创新型的中学教师。高等师范院校作为培养中学师资的摇篮,应走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前面,加强师范生的科学素质培养,以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化学实验教学研究”作为高等师范院校突出教师教育的课程之一,是师范生走上中学教学岗位之前的一门实验技能综合训练和实验教学能力培养的必修课,它在提高学生从教技能,实现培养目标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1]显然,“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程的教学质量将直接影响中学化学教师的素质。

新世纪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倡导:“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化学探究意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由此可以看出化学实验在新课程中的重要性。化学实验能帮助学生在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能启发学生思维、训练学生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要改革实验教学,更好地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中学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实验素质和创新的能力。而这种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与高等师范院校实验教学质量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关系。为此,我们对山东省部分高师院校“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程教学质量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

二、调查概况

(一)调查对象

我们对山东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聊城大学、烟台师范学院、青岛大学师范学院、临沂师范学院、德州学院、泰安学院、潍坊学院、山东教育学院、菏泽学院、滨州学院、枣庄学院、济宁师范专科学校14所院校化学教育专业的部分学生和教师,就该课程的各方面作了较全面的问卷调查。这些院校分布在我省的各个地区,能够反映出我省“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程教学的发展现状及对学生进行实验能力培养的情况。

(二)调查方法及内容

调查方法主要以问卷调查为主,并结合个别电话访谈和部分座谈。

调查内容包括:实验课程的设置、实验设备及条件、师资情况、教师和学生的实验素质和认识水平、实验内容、实验教学方法、实验考核等方面。

(三)调查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学生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64份,有效回收率为88%;发放教师问卷30份,回收有效问卷30份,有效回收率100%。问卷采用社会科学统计包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三、统计结果及分析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近几年来高师院校的化学实验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师生对化学实验的认识也有了较大提高,但也存在着某些问题与不足,影响了化学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一)影响高师“化学实验教学研究”教学质量的有利因素

1.实验课程的独立设课

实验课程独立设课,可以提高实验教学的地位,便于进行科学的管理,有利于实验室对学生的开放,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实验锻炼;实验课程独立设课,就必须进行单独考试,必然引起学生对实验的重视;还可以保证实验学时,防止被理论课挤掉的现象,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实验操作、设计、探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由此可见,实验课程独立设课,可以保证实验教学的科学性、系统性,从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从调查中可知,有67.8%的院校对“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程进行了独立设课,这对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2.教师素质有较大提高

教师素质的高低是决定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从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到,这门课的师资力量虽然单薄,但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其教师队伍逐渐壮大。从二十多年前多数院校几乎没有专业的化学教学论教师,到现今都有了专业教师,而且人数正在逐渐增加,33人中高级职称占53.1%,中级职称占25%,初级职称仅占21.9%,博士约占9%,硕士约占25%,说明实验教师的素质有了较大提高。

3.师生对实验课程比较重视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创新教育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高校的学生和化学教学论的教师对“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程有了更深的认识。由调查统计得知,100%的教师和87.8%的学生认为“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程在整个高师化学实验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和比较重要的作用(见表1)。“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程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主要教育功能认可项目调查见表2;实验能力的培养认可项目调查见表3。从表2和表3可以看到,学生对动手能力和实验研究及设计能力的培养比较重视,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应对学生加强这方面的培养。

表 1 “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程

在整个高师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作用

非常重要(%)

比较重要(%)

一般(%)

不重要(%)

教师

52.2

47.8

0.0

0.0

学生

43.2

44.6

11.0

1.2

表 2 “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程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主要功能

调查问题

教师(%)

学生(%)

课堂教学的辅助形式

16.7

39.8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73.3

63.6

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

73.9

74.1

培养学生的实验教学能力

95.7

71.8

培养学生的实验研究和实验设计能力

80

78.7

表 3 实验能力培养认可项目调查统计

动手能力(%)

观察能力(%)

总结归纳能力(%)

创新能力(%)

设计能力(%)

教师

93.3

83.3

48.7

80.0

76.7

学生

89.7

72.9

50.6

70.2

81.1

4.授课方式多样化

随着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的不断深化改革,“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程的教学也在不断进行改革。教师正在改变传统的“照本宣科”“满堂灌”的授课方式。调查发现,教师授课大多采用引导思考(33.4%)、重点讲解(43.5%)、师生讨论(43.5%)、自主探究(32.6%)等授课方式,这些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5.实验考核较全面

实验考核是衡量教师教学质量和检验学生掌握知识及实验技能的有效手段。从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到,高师“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程的教师对实验考核采取了多种方式,主要分为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两种。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的内容分别见表4和表5。从表4和表5中可以看出,实验考核方式采用多样化,只采用笔试考核的仅占8.7%。这样的考核能够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表 4 实验平时考核办法

考核内容

课堂提问

操作评价

指出错误

检查实验报告

演示讲解

分数(%)

43.3

70

50.1

76.7

56.7

表 5 实验期末考核办法

考核内容

实验操作

笔试+实验操作

口试+实验操作

笔试+实验操作+口试

笔试

分数(%)

73.9

53.5

26.1

10.5

8.7

(二)影响高师“化学实验教学研究”教学质量的不利因素

1.师资力量较薄弱

师资力量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从调查问卷看,本学科的师资力量令人担忧:14所院校中,有两所院校有3位化学教学论教师,仅有一所院校有5位,其余院校都是2位或1位。随着每年招生人数的不断扩大,本专业教师的负担也越来越重,有的学校因师资力量不足,不得不停开实验课。实验教学质量要提高,对教师综合能力的要求相应提高,而教师整天忙于上课,任务繁重,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新的理论和知识,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收集资料。研究、改进实验,这极大地影响了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

2.高校对“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程重视不够

从有关教师的访谈中可知,“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程在高校普遍不受重视:有32.3%的学校仍没有单独设课;大部分学校安排上课的学时仅为40学时左右,只有两所学校超过50学时,这与有机化学实验、无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课程无法比较,那些课程均在80学时以上;有53.3%的教师认为该实验课学时偏少,68.1%的学生选择开设的实验课题数偏少。显然,由于课时少,安排的实验个数少,学生做的实验就少,并且为了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63.3%实验内容是验证性实验,而探究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却很少,使学生的实验设计、探究能力不能得到较好的培养。

3.实验室开放力度不够

实验室是师生进行实验和研究的重要场所。由于实验室管理制度尚不完善,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不能充分调动实验技术人员及实验教师开放实验室的积极性,所以有71.3%的学生反映实验室平时不向学生开放。实验室不开放,就不能提供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和时间进入实验室完成实验课上没有解决的问题,也不能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选做一些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不能使那些对实验研究特别感兴趣的学生进一步满足自己的求知欲;使那些在实际生活中遇到化学问题的学生,不能及时到实验室寻求解决。由此可见,实验室不开放,对学生的各种能力和情感态度的培养是不利的,从而影响化学实验的教学质量。

4.学生的实验能力较差

许多大学生仍习惯于死记硬背,机械学习,做实验时往往是“照方抓药”,仅仅是完成实验任务而已,不愿进行实验的改进与探究。42.7%的学生没做过探究性实验,55.4%的学生没有自行设计过实验,仅有44.1%的师范生在实验课以外偶尔设计过实验,因此,绝大多数学生对于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步骤知之甚少,实验研究能力较差,毕业后在教学中遇到问题时,不知所措,不能胜任研究性学习课程教学或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缺乏实验教学评价措施

目前,高等师范院校对实验课几乎没有什么评价措施与指标,教学质量高低不分,奖罚不明,教师仅凭自己的责任心来指导实验。大多数教师只按照书本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对课外较先进的方法或实验的多个研究方案几乎不探索研究,不向学生介绍,对所教的知识很少拓宽创新,使学生得不到有关实验研究的新信息和新方法,导致某些学生遇到实验问题时,束手无策,缺乏应对措施。

四、改革措施

综合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高师“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程教学虽然有所改善和提高,但仍存在不完善的方面,甚至还存在某些弊端。下面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就高师“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程提出几点改革措施。

(一)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中学教师是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高师院校应重视师范生即未来中学教师科学素质的培养。要培养高素质的师范生,高师院校就必须建立一支梯队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师资队伍。从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到,这门课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大部分院校仅有1~2位化学教学论专业教师,这极大地影响了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影响了师范生科学素质的培养。各院校应重视这门课程师资队伍的建设,使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合理,比例协调,发挥整体功能,从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二)重视“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程的设置

基础教育化学课程改革中尤为突出化学实验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的教育价值。“化学实验教学研究”作为高等师范院校突出教师教育的实验课程之一,应该得到重视。但目前仍有部分学校没有单独设课,大部分学校安排课时数偏少。要跟上基础教育化学课程改革的步伐,就应该加强“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程的改革,进行独立设课,增加课时数,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实验教学的地位,便于进行科学的管理,有利于实验室对学生的开放,才能开出更多的实验,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实验锻炼,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实验操作、设计、探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三)改革实验教学方法

新课程理念就是要打破传统的主要是讲授法即“应答式”“填鸭式”方法为主,侧重于教师的传授,学生消极的接收,导致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实验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方法违背了教学规律,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应该改变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实验探究法、自学指导法、发现法、问题讨论法等方法综合利用,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外,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和设备如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也应广泛应用于实验教学中。

(四)增强实验内容的探究性

科学探究是我国新课改的一个重点、亮点,改革后的课程强化了实验对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功能。作为即将走上中学教师岗位的师范生更应具有探究能力。目前,师范生所做的验证性实验较多,设计性、探究性实验较少,这极大地影响了探究能力的培养。在“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程教学中,增强实验内容的探究性是培养师范生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如探究的内容可以是:实验条件、装置的探究,实验步骤、实验产物的探究,实验异常现象、失败原因的探究,实验绿色化、趣味性的探究,生活化实验、现代化实验的探究,教学讲演实验的探究,等等。[1]在这些内容的探究过程中逐渐培养和发展师范生的探究能力。

(五)增设实验改进和实验设计的内容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理念的创新之一是教师作为课程资源的研究者(不再仅仅是执行者)。[3]中学化学教材上的实验并不一定是十全十美的,演示时也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分析问题,并不断改进和设计实验。对实验的改进和设计,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中学化学教师必备的素质,所以在“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程中应该选入某些实验现象不明显、实验难度较大的典型实验,训练学生改进实验的能力:选一些综合性、社会性、实践性较强的实验来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以此来改变目前学生实验研究能力较差的状况。

(六)实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

改变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是新课改的目标之一。[4]这种评价观直接影响着“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程教学的评价。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实验课程是一门学生显性的实践活动课程,任何单一评价方式的结果都不利于指导教学。因此,实验课程评价既要重视教学结果的评价,又要重视教学过程特别是教师的教学方式的评价;既要评价学生显性的外部成果,又要关注学生学习的具体方式与内在情感。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程教学中,应当使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5]平时考核内容包括预习报告、问题讨论、模拟试教、实验态度、实验报告、纪律卫生和合作情况等;期末考核内容包括实验设计、实验操作、演示讲解、实验创新、问题答辩、环保处理等。评价方式要改变过去完全由教师评价的方式,而采用教师评价、生生评价和自我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实行全面评价能够调动学生主动地参与实验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实验过程的实效性,从而保证实验教学正常、有序、高效地开展。

面对新时代对创新性教师的需求和挑战,创新教育这一新的教育形态已经成为当前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化学实验教学在培养未来化学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方面具有特殊地培养功能和学科的优势,高师院校理科教育应该重视实验教学的改革,努力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创新型中学教师,从而开创中国基础教育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熊言林,江家发,阎蒙钢,等.高师“化学教学论实验”课程改革的尝试[J].化学教育.2006,27(1):42,4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3]李远蓉,李凤艳,卢一卉.构建高师“化学实验教学研究”内容体系的新思路[J].化学教育.2006,27(1):45.

[4]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课程改革措施范文5

Vocational Education Course Examination

Situation and Reform Measures

LUO Dayong

(Chongqing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Chongqing 400037)

Abstract Today, vocational education, on one hand can not leave the exam, on the other hand felt the limitations of the test functions.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our school curriculum examination survey,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the shortcomings of our school vocational education courses exam exists, and propose measures to curriculum examination reform,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curriculum examination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course examination; reform

0 引言

在当前的教学改革实践中,由于大家对于课程考试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考试与教学质量的关系认识不足,所以,人们往往关注的是教学管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对高职教育课程考试改革的关注几乎没有。现在的考试在很大程度上仍然重知识、轻能力,这与高职教育要求的“能力本位”人才培养目标不吻合,传统的不合理的考试制度,已经成为了制约教学改革的瓶颈。因此,开展高职教育课程考试改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 考试现状

笔者通过设置问卷和个别访谈的方式,对我校高职教育专业课程考试现状进行了调查。通过此次调查分析发现我校高职教育课程考试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操作;重记忆,轻创新”等现象。这种现象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不相吻合,这必将成为学生素质全面提升的障碍。通过此次调查分析发现我校高职教育课程考试存在的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1)大家对考试目的认识不清。当前,很多人都是这么认为:考试只是一种形式,是和大学的利益挂钩的一种形式。因为,学校的各种评选和推荐、奖学金、研究生推保、学生入党等都是看成绩,用人单位都也是看学习成绩,对考试的目的认识有偏差,以至过分夸大了分数的功能。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在实际工作中,大家还没有充分认识到考试的导向和塑造功能。学生认为考试一种是为了不挂科,拿到毕业证;另一种是为了获得高分,拿到奖学金。教师认为考试是为了评价学生的学习的好坏。教学管理者认为考试是为了知道考试不及格的学生,是否需要进行学籍处理,对专业课程需要做出怎么样的调整分析不足,对下一轮的教学促进作用不大。

(2)考试内容滞后。一本教材的发行往往都需要经过一个较长的周期,因此,当教材拿到学生和教师手里的时候,教材上内容已经滞后于当前的实际情况。然而,我们的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仍然按照教材内容来讲授,这样必然会导致学生学习的内容落后于当前的理论、技术水平。而考试又按照教材内容来考试,这样的考试对学生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

(3)考试形式单一。现在学校期末闭卷考试几乎成了所有老师的唯一选择,而正真能够体现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的考试形式基本不采用。这主要是因为很多老师还没有正真转变高职教育的理念,教师上课习惯满堂灌,在教室讲实验、黑板上画实验,这必然会导致学生读死书、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得不到到培养。这种考试形式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无法得以体现,学生根本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学习的效果就比较差。

(4)考试题型固定。考试试卷题型几乎都是名词解释、填空、单选、多选、判断、简答、问答、分析论述、计算等几种。教师在出试卷的时候不能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和知识的特点采用其他的题型,这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得不到提高,考试的意义无法体现。

(5)评分标准唯一。当前在很多高职院校,老师和学生都把考试分数当成评价学生个人能力的唯一指标。这样就使得老师和学生都只重视考试的分数,而忽视自己的能力是否得到了提升;教师只判定学生考试的分数,对试卷的分析、评价和反馈所做的工作较少。学生就一味的去最求高分,导致学生在考试过程中作弊的现象比较严重。

2 改革措施

针对高职教育课程考试存在的上述问题,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提出了如下的改革措施:

(1)考试目的清晰。更新考试观念,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正确认识考试的作用和意义,发挥其手段作用,不为考试而考试,而是让考试服务于教学,让考试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在实际学习过程中,老师、学生、教学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考试的导向和塑造功能。要让学生明白考试不仅仅是为了获得一个分数,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考试认识自己的不足,找出原因,采取措施,提升自己的能力。

(2)考试内容合理。考试内容要有区分度,要给学生以发挥创造的空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高等教育课程注重技能、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而非单纯的理论知识。每门课程的开设是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而开设的。但是由于教材内容的滞后性,要求教师在讲授的时候不能完全依赖于教材,而要实时关注该专业的前沿科技成果,并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因此,高职教育考试的内容不能完全按照教材内容来考试,要能体现该专业的最新科技成果,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这样的考试对学生才有实际意义。

(3)考试类型丰富。当前,考试类型主要有诊断性考试、过程性考试、鉴定性考试和素质测评四种类型。高职教育考试应根据学生的年级、专业和所学知识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考试类型,而不是仅限于学校期末考试。老师要转变高职教育的理念,要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诊断性考试、过程性考试、鉴定性考试和素质测评,让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4)考试题型多样。考试试卷题型不能仅限于传统的几种题型。教师在出试卷的时候要能根据考生的年级、专业和这门课程的特点采用一些能够激发学生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题型,题型要多样化,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的才有意义。

(5)考试监管严格。考试管理要严格,坚决落实处罚制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考试管理应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正确运用考试手段,以保证学生获得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为目标,对教学过程实施全面质量监管。通过加强考试过程的质量监管,推进考风建设,促进学风建设、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6)考试评分标准科学。科学的评分标准应具有以下功能:①能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满足学生发展需求,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②能科学、客观地反映学生学习状况;③能使对学生的评价成为学生、教师、家长共同参与的交互性活动;④能简单易行,便于操作。要积极探索多种方式使考试评价简单、科学。高职教育考试应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加强阅卷管理,重视考试信息反馈、质量分析工作,从而实现考试的科学化。

课程改革措施范文6

一、单片机学习存在的问题

1.单片机课程方面

单片机课程具有非常高的综合性,除了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英语和数学基础外,还要求学生具备软件、硬件的基本功。学习单片机编程技术必然要先学习单片机的内部结构,对于虚化的I/O结构、存储器、定时/计数器及中断系统等,学生不能形成直观的认识,理解有难度。面对100多条编程指令以及多种程序算法,中职学生更是难以应对。

2.中职学生方面

中职学校有这样两类学生,一类是初中表现不好,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和W习习惯,但是年龄较小,家长只能将其送入中职学校,让学校和教师代为管理;还有一类是初中成绩一般,中考成绩不理想,高考无望但又想继续学习的学生。这些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兴趣和自信心,自控力较差,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面对复杂的单片机课程,学习难度可想而知。

3.实训教学方面

单片机课程要求学生掌握软件和硬件的综合技能,因此实训教学环节非常重要。实训过程中,指令的语法错误、程序的算法错误、硬件的接线错误等都会影响到程序效果,如果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实训效果将大打折扣。另外实训设备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老化和破损问题,给实训教学带来很多难题。

二、单片机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1.开发中职校本教材

针对中职学生的认知特点,对单片机课程内容进行重新取舍和重构,将知识点合理分散到不同的教学任务中。前期可以借助Keil编程软件和Protues仿真软件,让学生利用电脑进行程序设计练习。学生具备一定的编程能力后,可以有机地结合电子实习工艺课程,让学生在面包板上进行小型单片机产品的设计。这样既能节省教学成本,还能有效地训练学生单片机实际应用和电子装接的能力。教师要深入企业调研,明确企业在单片机课程方面对学生的岗位能力需求,开发出既能适应企业岗位能力需求,又能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校本教材。

2.灵活运用教学方式

中职学生的学习基础薄弱,但是动手能力强,思维活跃,乐于接受新事物。他们不爱上理论课,但是十分喜欢实习课。在单片机教学中,教师合理设计一些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吸引学生兴趣的任务,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遇到问题,先不说出答案,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的方法,提高单片机的实际应用能力。对于一些教学重点和难点可以制作成微课,利用学生爱玩手机的特点,将微课发到学生手机,让其自主学习。还可以创建单片机学习微信群,学生和教师对单片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改革考核方式

现行的单片机考核方式基本上是采用试卷的方式,无法考核出学生的真实水平,这样的考核方式也不符合企业对单片机应用技术人员的岗位要求。应该弱化知识点的死记硬背,强化实际应用的考核,改革考核方式。比如可以要求学生利用单片机设计一个音乐彩灯作品,这样既考核了学生的编程能力还测试了学生电子产品装配的能力,还能有效地考核出学生对单片机的实际应用能力。

4.深化校企合作

中职学校要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深入调研企业对单片机技术的职业能力需求,召开行业专家、企业技术人员和专业教师座谈会,明确单片机课程目标,根据企业实际工作流程设计单片机教学项目,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从而实现学校和企业的零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