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字教学的重要性及意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识字教学的重要性及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识字教学的重要性及意义

识字教学的重要性及意义范文1

一、明确意义,认识趣味识字的重要性

1.趣味识字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小学生正处于注意力容易分散,注意稳定性不强的时期。低年级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一般在15―20分钟,如果在识字教学中,仅仅运用老师讲,学生记的灌输方法,学生会因为注意力不集中而无法很好地接受课堂知识,从而导致识字教学的低效。而运用一些有趣的识字方法,通过各种游戏、活动,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识字,可以取得良好效果。

2.趣味识字能体现中国汉字的特点。汉字,是一种博大精深而有趣的文字,象形字形象生动,形声字组合神奇,会意字妙趣横生。文字之间是彼此联系又有一定规律的,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一些有趣的方法,不仅能让学生识字,更能让学生从小感受到中华汉字的音韵美、书写美、文化美,感受到文字中深厚的底蕴,从而产生对汉字的热爱之情。

3.趣味识字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趣味盎然的课堂往往有着良好的课堂气氛,师生之间互动自然和谐,课堂参与度高,学生思维活跃,学习主动,将“要我学”的课堂,变为“我想学、我爱学”的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用有趣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将对学生的识字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趣味识字,丰富识字教学的形式和方法

1.多种形式,调动学生识字的兴趣。

(1)游戏活动,体验识字。低年级学生都喜欢玩游戏,游戏可以满足他们好动好玩的心理,使注意力不但持久稳定,而且注意的紧张程度也较高。将游戏引入识字教学中,能增强识字的趣味性,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游戏的方法各式各样,老师最好设置一个有趣的情境,让学生沉浸到情境中,比如:“摘苹果”“请你来当小老师”“配对子”“请你来当邮递员,将生字信纸分别投到指定的邮箱”等等,小小的游戏情境,可以让学生们在玩中学习,在无意注意中加深生字的记忆。

(2)动作示范,印象识字。生字中有很多表示动作的字词,动作示范就是通过体态语展示动作,建立字形和字义的内在联系。如一位教师教学“看”字,先让小朋友做动作来演一演“看”,把一只手放在眼睛上,作遮挡阳光状,像孙悟空一样看向远方。教师加以指导,记住这个字的关键是:“看”的上面写个手,下面写个目。如学习“跑”字,先想一想跑的动作,然后再做一下,这样,学生就会明白“跑”是用脚(足)来跑,所以是足字旁。学生通过做动作,观察字形,不但记清了字形,弄懂了字义,学起来还不费力气。这种演示形象活泼,课堂氛围活跃,识字过程有趣,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文字的记忆和理解,而且可以逐步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故事引入,联想识字。这一阶段的学生最爱听故事、讲故事、编故事,教师要调动学生的观察、分析、想象等各种能力,运用语言来描述,创造性地识字。故事可长可短,可以是老师自编的,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来编,只要有情节,就会比仅仅只呈现一个生字更容易记忆。如教学“影”字时,可以把“影”字拆成“日(太阳)、京(京京)、乡(影子)”,编成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小朋友京京,他站在太阳下,地上留下了三撇(影子)。再如,“德”字的故事:两人去看戏,走了十里地,看了四场戏,一心想回去。这种小故事不仅十分有趣,且朗朗上口,深受学生喜爱,能够调动学生的识字兴趣。同时,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根据生字编创故事,与同学分享,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使其思维能力得以提高。

2.教给方法,鼓励学生自主识字。

(1)字理识字,追根溯源。“字理识字”依据汉字的构形规律,追根溯源地讲清汉字的音、形、义之间的关系。象形字形象生动,可以让学生借助图片,版画等,帮助学生巧记字形,如“山”字、“水”字。会意字妙趣横生,可以通过实物、情景再现等形式,重点引导学生从构字部件上理解意思。如“从”这个字,表示一个人在前,一个人在后,紧紧跟随,就是“从”。“笔”字上面是竹字头,用竹子做笔杆,下面是动物的毛,合在一起才组成了“笔”字。形声字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组合神奇,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形声字形旁表义的特点:如左形右声的“桥、伸”字;左声右形的“郊、刚”字;上形下声的“苍、箩”字,上声下形的“梨、忘”字;内形外声的“闷、问”字;外形内声的“园、固”字。抓住这些字的不同形旁来区别,识记这些字就容易多了。

我们在教学中,凸显汉字的字理,灵活地采用多种方法,将作为汉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字理教给学生,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识字教学效果,而且,还能有效地提升学习者的识字能力、想象能力、审美能力。这样,既启迪学生的智慧,又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2)编制字谜,趣味识字。小学生总是充满了好奇感,如果教师将生字编成字谜,让学生猜,学生会更喜欢识字,记忆更深刻。比如,教“告”字,一口吃掉牛尾巴。又比如,教“胖”字,十五天(半个月)。除了老师编字谜,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根据生字编谜语,同学互相猜。识字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汉字字形特点,采用适合学生情趣和理解水平的联想方法,编成字谜,让学生猜,如“渴”与“喝”字容易混淆,可以学生读歌诀“渴了要喝水,喝水要张嘴”,以区分偏旁。在编字谜的过程中,学生会去认真揣摩生字的字音、字形和字义,从而提高字形记忆的准确性。

(3)形近比较,辨异识字。汉字并不是凌乱的,很多汉字之间存在着关系,将形近字进行比较,让学生从中发现形近字的异同。比如:笔画相同,位置不同的“人、人”;字形相近,笔形不同的“已、己”;字形相近,偏旁不同的“饱、抱”;字形相近,笔画不同的“木、本”;字形相近,读音相同的是“驰、弛”;字形相近,读音不同的“喵、猫”;部首相同,部件位置不同的“杏、呆”等。

辨异,可从字音、字义、笔画、构件、结构、构字和造字方法等方面进行。比较识字法,还可以让学生给生字构件换偏旁,组成新的字。在识字教学中,将形近字进行比较,让学生自己寻同辨异,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的兴趣,可以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

(4)联系生活,引导识字。识字不仅仅局限于在课堂这个特定的地点和时间,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汉字在学生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在学校,教师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资源引导学生识字,如:教室黑板报、校园草坪中的宣传语、学校文化长廊里的古诗文,都可以使学生提高识字能力,可以让学生比赛,看看谁能最先把学校里贴出来的汉字认完,看看谁最先学会写全班同学的名字。在家里,能识字的机会就更多了,可以让学生认读水果蔬菜的名称,认电视字幕中的字,将自己新认识的字写出来,一周以后比赛谁认识得最多;除了学校和家里,甚至可以教学生在上学和放学的路上,认街道名、商店名,认广告词、认公交车站名等等,每天用3分钟交流在路上认识的新字。另外,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要有引导学生自主识字的意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会养成看到生字就想学的习惯,对汉字形成浓厚的兴趣,还可以将课堂中所学的汉字与生活相匹配,起到学以致用的作用。

三、加强指导,促进写字习惯的养成

1.规范要求,教给正确的写字姿势。在学生初学写字时,就应教给学生正确的执笔方法和写字坐姿。为使学生真正掌握,还必须进行一段时间的强化训练。每天进行五分钟的“身离桌沿儿一拳远,眼离纸张一尺远,手离笔尖一寸远”的写字姿势的训练,并要求家长在孩子回家后,要督促检查。在每次的写字过程中,对正确写字姿势坚持得好的学生,进行奖励;对坚持不好的,多数时候是激励,然后强化。这样的训练坚持一段时间之后,同学们良好的写字习惯就渐渐地养成了。

2.激发兴趣,教给科学的写字技巧。写字是一种枯燥的学习,要使学生乐于写字,就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通过儿歌帮助学生记住:写前范例仔细看,笔顺笔画记心间。田字格里把字写,上下左右留空间。字儿如何写得好,起笔收笔是关键。上下结构上要扁(下要扁),左右Y构右面宽(左面宽)。上下左右依次写,口框进入把门关,走之建之最后写,“小”先中间后两边。字写不好莫灰心,牢记歌谣天天练。

3.评价激励,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当然,写好字并非一朝一夕所能练成的,关键在于坚持。心理学专家研究表明,坚持21天,养成学习的好习惯。要让好动的学生喜欢写字,有持之以恒的毅力。教师采用讲故事、比一比、展一展、发奖状、请家长给孩子打分等办法,激励学生把字写好。学生们好胜心极强,渴望自己的成功能得到大家的肯定。通过比赛,可以调动学生练字的积极性及竞争意识。再次,办作业展,对写得好的学生,大家可以在他(她)的日记本上写上赞美的话,也可以共同做个精致的小卡片送给他(她),还可以评为班上的小书法家。对以前字写得特别难看的,教师还可以设立特别进步奖。通过这样的激励教育,使同学们真正觉得写好字是多么重要,多么荣耀。

识字教学的重要性及意义范文2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和构成要素,是指一种语言中所运用的词。词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主要组成部分,脱离了词汇的教学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学实践无法进行。在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词汇教学并没有明确其地位,导致当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忽视词汇教学,而重视整体感知教学,如今的词汇教学处在极其尴尬的地位。

由于古典文章由基本的古代汉语词汇构成,古文教学有别于现代文教学,且教学难度大。古文教学的特殊性与词汇教学的基础性,两者的结合将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呢?笔者将从两者的关系、两者结合的重要性及?烧呓岷系木咛宀呗缘确矫?行探讨。

一.古文教学与词汇教学的关系

(一)词汇教学从属于古文教学

王力先生说过:“词汇是处在差不多不断变化之中,有些词,古代常用,现在变得根本不用了,有些古今意义或者完全不同,或者大同小异,读古书时,一不留神,就会指鹿为马,误解了词义。因此学习古代汉语,重点必须放在词汇上。”[1]可见词汇是古代语言的基础。古典文章由基本的词汇构成,教师在教古文的整个过程中,必须以词汇教学为基础。在中学语文课堂上,教师以三维教学目标为教学基点,在教学过程中以作者简介、基本字词、古文大意、作者情感等方面为教学内容。教会学生理解古文里的基本字词就是最基本的词汇教学。所以在古文课堂的具体教学中,词汇教学是古文教学中的一部分,词汇教学具有附属地位,从属与古文教学。

(二)词汇教学具有相对独立性

词汇教学从狭义方面来说是针对具体词汇进行的教学,在中学语文诗词教学中教学的对象是具体的词汇。从广义上来说,由于有对词汇进行专门研究的一门学问,我们称之为词汇学,词汇教学的对象是词汇学,词汇学有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丰富的词汇知识,在大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中,有专门的词汇教学课程,因此词汇教学又具有相对独立性。

词汇教学既具有从属地位,又具有相对独立性。而词汇教学服务于语文知识教学,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基础的汉语知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所以我们不应该孤立地教词汇。古文中有大量凝练、经典的词汇,所以古文教学与词汇教学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古文教学中找到词汇教学的一片天地,课堂上实现两者的共生,是中学语文教学重点研究的方向。

二.古诗词教学与词汇教学结合的重要性

(一)提升古文教学质量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因古代汉语词汇和现代汉语词汇的差异性,古文教学难度较大,课堂教学质量不高。而当今教师整体专业素质不高,选择教学内容视野狭窄,教学方法机械单一,导致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普遍不高。

造成古文教学质量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教学中,忽视词汇教学,而过度剖析情感是根本原因。由于古诗词与词汇的联系的紧密性,教师无意识地忽视词汇教学,造成学生词汇知识贫乏,学生在阅读古典文章时显得尤为吃力,对古文也就逐渐失去兴趣,所以就造成了古诗词教学质量不高。以词汇教学为突破口,在古文教学中,既不忽视基本的字形字义等基本词汇知识教学,又涉及词汇学知识的教学,一方面可以要求教师拥有丰富的语言知识,另一方面可以讲授给学生学习词汇的技巧,教师讲授古文的专业技能得以提高,词汇教学质量自然得以提升。

(二)确立词汇教学地位

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2]虽然对词汇教学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但词汇教学与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密不可分,是语文基础知识的一部分。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只在字音词义方面有所涉及,词汇学的知识基本不出现在课堂上,词汇教学在中学语文课堂上正处于边缘的地位。由于古文与词汇联系的紧密性,词汇教学在古文教学中更容易找到生存的土壤,发挥出自己应有的价值。

著名语言学家Wlikins说过:“没有语法,表达很少;没有词汇,则无法表达。”[3]当下学生阅读能力低下,语言表达能力较弱,主要原因还是不懂基本词汇,阅读无法进行,口语表达较为吃力,趣味学习也就无从谈起。在古文课堂上穿插讲授词汇学相关知识,理解词汇的本义、情景义、言外义等方面的知识,对重点词汇追根溯源,掌握专业且有效的词汇学知识,使学生喜欢学习经典古文,学生的人文素养也能得以提升。古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感,词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自然得以确立。

三.古文教学与词汇教学结合的具体措施

(一)学习词语的本义,理解古文内容

词的本义是指词汇有文字形体可考、有文献资料为证的最早意义,是指词汇的本来意义。在古文中很多词涉及词的本义,理解词的本义,有助于掌握诗歌的整体内容。如在讲到《归园田居》时,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有的学生会问,为什么是悠然现南山,而不是悠然看南山?在《说文》中,看:从手下目是会意字,本义强调看的动作仔细。《说文》中,见:视也,从目儿。本义指看的动作随意,具有忽然性。追根溯源,通过对本义的学习,一个“见”字可以想象出诗人在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情,有助于把握整首诗的情感。又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左佩刀,右配容臭。烨然若神人。”有很多学生会不理解,什么是容臭。在学习中,老师可能只会讲解这是通假字。在《说文》中,臭:禽走,臭而知其迹者,犬也,从犬从自。臭本义是指闻气味,气味的意思,所以这里不难理解容臭是指香囊,后来臭指难闻的气味,本义假借“嗅”字,这样的学习过程会使学生更加难忘,进而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抓住词语的语境义,领悟古文内容

词义主要包括词语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意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的主要是引申义和比喻义。而处在文章作品中的词语,受语言环境的影响,加上作者的个人经验,词语还具有语境义。有学者指出:“我们应当特别注意在词的词典义的基础之上,将其灵活恰切地转换为词的语境义。”[4]抓住词语的语境义,有利于抓住古文的精髓。如在讲到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f籁有声”学生在理解“借”字的意思时,会理解成“借阅”的意思,老师应及时引导,归有光是书香门第,一般用不着借书,这里理解为“堆叠”更为恰当,也能了解到归有光喜爱读书并读书万卷。再如王维的《观猎》:“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古人注解中把“平”解释为“沉沉”,但是“平”并无这个义项;这只是它的语境义,意思是暮云低到与地面一样低了,齐平了。抓住了 “平”的这个语境义,诗的形象和主旨就更容易凸显出来,就古文而言,重点学习词语的语境义比抓住词语的词典义更为重要,学生理解也更为容易。

识字教学的重要性及意义范文3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模式;核心素养;教师

语文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生都必修的一门课程,到了初中阶段,这一时期正处在链接小学和高中阶段学习的关键环节。在语文教学中,小学阶段教学的重难点训练是学生的拼音识字、基础的读与写能力,进入初中后则是在小学六年的学习后更进一步,从更高层面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它要求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综合教材知识内容与个人情感态度与思维能力等深层知识体系,使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法得到拓展和深化,为高中阶段更深入地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语文学科的价值引领和情感教育作用使很多学生自幼受到熏陶,并成为其人格思想发展的重要启蒙课程,到了初中阶段,学生身心记忆正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语文教师的作用更是至关重要,优化语文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在课堂的参与度,引导学生在语文课堂的参与学习中认识语文、重视语文和热爱语文。

一.优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性

(一)基于语文学科的基础性作用语文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我国学生最早接触的一门学科,同时它也是培养学生理解能力、表达能力与写作能力的综合性实践课程,它对其他知识的学习及今后工作等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当前,知识经济快速发展,人工智能技术逐渐出现在大众视野,并以其快速高效的方式取代了人类的部分工作,若要不被替代,从基础层面加强核心素养与综合能力是切实而必要的。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说,语文是基础性学科,也是他们展开日常活动的交际性工具,学生只有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形成良好的个性与健全的人格,才能在各个领域知识的学习中做到得心应手,成长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二)基于初中语文教学课堂的科学认知初中教学任务繁重,而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较为关键的一环,另外还要注重培养其写作技巧、文体知识、口语交际能力等,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很难兼顾到所有的核心要点[1]。其次,作为一门感性思维较强的课程,语文不像数理化课程那样有准确的界定结果、明确的概念界定和清晰的操作流程,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和教学目标是在师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交流互动中达成的,因此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学科自身特点与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2],注重教材内容与学生认知能力、思考角度之间的联系,善于从辩证角度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及时改进和优化自己在课堂中的教学模式,开展以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目的的创新性教学,使学生在初中的语文课堂中切实得到成长与进步。

(三)基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下的课堂教学人本主义学习的理论中指出人类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成长为一个身心健全的、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始终以尊重、平等为原则展开教学,顾及、尊重学生的多样化发展。该理论对教学过程中师生的角色做了清晰而明确的划分,即学生始终是课堂和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处于辅助地位,要尽量避免越俎代庖,明确自己是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和助推者。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出发,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初中生身心发展的各方面情况,结合当地教学实际情况和教材内容,在可允许的条件内将语文课堂扩展在教室之外,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语文,在与自然、人事、文学的交流互动中学会辩证思考,这样就由教师单向传递信息的模式向师生共享、同学之间互相探讨的合作型交流模式转变,另外,此理论还强调情感在教师教学中的重要意义与导向作用,这在语文的学习教学中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语文学习的理想状态就是学生在阅读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中使学生体验文学的文化价值意蕴与文学美感,因此初中语文课堂要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在文字与文学的熏陶中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得到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便在认知与情感的有机融合中得到培养。

二.优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方法与措施

(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扬弃传统教学方式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兼具文学性与工具性的双重属性,在传统的初中语文教育教学课堂中,教育工作者更多的是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着重锻炼学生的应试技巧,在授课时也只是单纯利用传统教学工具,如粉笔、黑板、教具等通过灌输的方式进行授课,教学方式循规蹈矩,学生在日积月累的学习中逐渐偏离了语文学习的最初目标。其次,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文学素养、对文字美的感受的培养也是当前教学方式中所忽略的一点,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出发点固然好,而对学生如何阅读、如何辩证思考和理解的方法却只字不提。实践证明,在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如若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势必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能力、智力水平造成一定的制约。因此,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需继承传统教学方式的优点,摒弃其糟粕,从根本上转变根深蒂固的教学观念,结合现代化教学的方式方法,这样才能让语文课堂发挥最大效用。语文课是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课程,同时也是学生接触文学经典的导入口,教材包含的内容囊括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要让课堂有活力,就要以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点为导向,将语文教学与文学、与实际生活、与学生的爱好尽可能地融合在课堂中。例如,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导入与语文课堂相关的影视剧、歌曲、话剧等,通过学生热衷的方式来进行语文知识的传授,让学生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中了解语言文学艺术,从而提高其语文素养。

(二)翻转教师教学角色,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传统的教学实际中,大部分情况都是老师教、学生学,教师按照既定的课时计划向学生笼统灌输语文中的文学常识、人物形象和主题分析等知识,学生在台下聆听、做笔记、完成作业,将知识点囫囵吞枣地吸收,这样被动的状态使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热情大大削减。在新形势下,教师要摆脱传统知识灌输型的教学方法,做一个善于启迪、善于引导的艺术教育家,在能教与会教之间做到得心应手,以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炉火纯青的教学技巧应对初中语文课堂,在教与学、师生互动的教育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形成科学合理的初中语文教学理论,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导者,让传统的“灌输型”授课模式结合“启发型”、“讨论型”、“自学型”的新型学习模式,充分激发学生参与语文课堂的学习热情。实践表明,学生在积极参与课堂的交流探讨中,对知识的掌握也更加牢固和深入。因此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大胆将课堂交给学生,例如,可以分组让学生来讲述一个与课本有关的故事,分析一个人物形象,学生可以通过演讲、辩论、多媒体演示制作演示等形式来参与课堂,在加强团队意识与协作能力的同时也使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历练。其次,教师还可运用语文教材内容的角色扮演,让学生来改编小说的一个情节或者扮演戏剧中的一幕,让学生尽可能地融入剧本角色,在表演的过程中体会作品情感,融入语文学习,增强语文课堂的趣味性,从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运用能力与拓展能力。

(三)营造良好课堂氛围,拓展课外学习能力元代关汉卿曾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意思是说只要做了一天的老师,就会终生受到学生们像父亲那样的尊敬。可见,师长在我国固有思想意识中与严父的角色相当,部分学生秉持着唯师是从的理念。当然,尊师重教自古便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值得人们始终如一的继承。但是,如若将“尊师”演变成“惧师”,这便与提倡尊师的出发点相悖,无法形成健康良性的师生关系,势必会对学生的整个学习体验大打折扣。新形势下的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合作者,交流探讨的互助者,教师应从自身做起,与学生构建平等交流、亦师亦友、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给学生提供自由、轻松的语文学习情境,留给他们自我发挥的时间和空间,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表达与个体间差异,激励学生克服胆怯和畏难情绪,充分表达自我观点和见解,激发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动参与意识和积极进取精神。另外,在充分调动课堂氛围,有效利用课堂教学外,教师还应充分挖掘学生课外活动与语文学习的衔接点,拓展教学内容,通过课外作业、小组讨论、开放式讨论等多样化形式,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成长为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是人文精神与人文教育的熏陶,教师作为教学课堂的主导者,要创新语文课堂教学,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让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深化对中国语言文字的了解与热爱。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只有对现存教学模式所存在的问题做到足够的重视,并对问题根源进行深入的剖析,意识到优化教学模式的重要性及采取相应的方法措施进行教学模式的优化后能够带来优异的教学成果,这样才能创新教学思路,培养初中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参考文献

识字教学的重要性及意义范文4

关键词 书香校园 经典阅读 亲子阅读 《华夏书香校园论集》

分类号 G252.1

DOI 10.16810/ki.1672-514X.2017.04.005

Abstract Based on the Collection of Scholarly Campus in China, this paper introduces several ways of reading promotion in campus in the current stage, and discusses two key points of constructing scholarly campus, including the importance and experience of reading classics and parent-child reading, and points out that more theoretical research studies on reading promotion in campus should be made.

Keywords Scholarly campus. Reading classic. Parent-child reading. Collection of Scholarly Campus in China.

断文识字,读书求知,与一个人的成人、成长和成才密切相关。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徐雁教授反复强调,阅读,尤其是读好书佳作、名著经典,不仅有助于知识结构的形成、人文素养的培育,而且对于个人精神底蕴和文化实力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认为,读书可以助人培养情趣,提高境界[1]。在当代实行义务教育制度的社会里,“书香校园”建设意义非凡。一方面,学生群体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需要书香文化的熏陶和浸润;另一方面,学校是一个特殊的组织,联系着千家万户。张永洲先生主编的《华夏书香校园论集》(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是一本有关“书香校园”建设和全民阅读推广的论文集。全书分为“书香时论”“书香校园”“书香家庭”和“书香资讯”四辑。众多专家、学者、教师和图书馆专业人士从各个方面阐述了阅读经验、阅读方法和阅读的意义,总结了中原工学院等若干“华夏书香校园”建设的成功经验,介绍了校园阅读推广取得的最新成果,对于把握当代“书香校园”建设的人文内涵,进一步推进校园阅读推广,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借鉴价值。

1 “书香校园”与阅读文化

关于“书香校园”这一概念的定义,最早给出解释的朱永新教授认为,“书香校园”即是通过创设浓郁的读书环境与氛围,推荐优秀的阅读书目,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进而培养师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使阅读成为伴随人终生的生活方式,从而为建设书香社会奠定基础[2]。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书香校园”实质就是要营造一个健康向上、适应和支持全体师生的发展进步和健康成长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而阅读活动是浸润、滋养校园文化,构建“书香校园”的一个重要途径。

围绕阅读活动出发,“书香校园”建设际上包括物质基础与人文内涵两个方面。物质基础方面,“书香校园”建设通过校园基础设施的改善来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和氛围,改善图书馆、教室等阅读场所的硬件设施,诸如新建(增)阅览室,增加藏书数量,配置专门的馆员和老师,设立多媒体阅览室等,以提供丰富的图书资源和舒适的阅读环境,多样化的阅读选择,从硬件上支撑阅读活动。从学校教育制度和教学实践上看,学校重视阅读活动,将阅读文化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利用积极的阅读文化,辅助教学,反映的是教育实践活动主体发展与学校自身发展的一种良好状态。“书香校园”的精神内涵创建有助于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使得热爱文化、热爱阅读、热爱学习的风尚蔚然成风。

在阅读活动中,尤为值得一提的是阅读理念和阅读方法的引导。徐雁教授在论集中就介绍了“一本书主义”的阅读文化理念,即从受读获荐,或自我选读,甚至邂逅的一本恰当的好书开始,精读一本书[3]。除了精读,还有“结网式”“会意式”“检视式”等阅读方法。在校园阅读活动中,阅读方法的引导是最基本且不容忽视的。

“书香校园”还反映阅读活动开展过程中,阅读主体的情感体验及阅读活动对阅读主体发展的作用等内容。阅读成为习惯的同时,也成为一种文化寄托,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如春风化雨,文以化之,由此而形成一种文化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对阅读主体个人而言,是文化修养和学识的逐渐升华,对校园文化而言,是崇尚阅读的校风和学风形成的过程。

2 “书香校园”与经典阅读

经典阅读是校园阅读活动的一种具体类别,也是现阶段以构建“书香校园”为目的的校园阅读活动的主要形式。关于经典阅读的争论,近百年来不绝于耳。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的王余光教授认为,阅读经典,听圣人言,不管是“学而优则仕”,还是“耕读传世”的读书观,对于读书求知与做学问都具有特殊的意义。阅读经典对于提高个人修养和气质大有裨益,对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选择也影响深远[4]。

对权威性和影响深远的经典的学习,具体来说,具有继承传统文化,弘扬优良传统,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人文素养的深远意义。正是由于经典阅读对于培养阅读习惯,提高人文素养意义重大,校园经典阅读活动的组织显得尤为关键。

基于现阶段学生经典阅读数量太少,对经典的力量认识不够,阅读方法不当,阅读途径单一,阅读效果不佳的现状,一些学校积极开设经典阅读课程和国学课堂,开展经典导读讲座,推荐经典阅读书目,采用多种形式,从经典阅读环境的建设,经典导读课程的设置,到校园人文氛围的形成,从教育教学的引导,到人文素养的培养,校园经典阅读这一系统工程开展得如火如荼。

3 “书香校园”特色阅读的具体措施和形式

阅读的形式与方法多种多样,各有特色。其中,书香校园特色阅读是目前大多数学校营造“书香校园”实践的主要内容。基于《华夏书香校园论集》中,部分学校对现阶段建设“书香校园”经验的总结,笔者综合各个学校的阅读活动和阅读推广形式,整理了“书香校园”建设的具体措施和形式,希望能够准确地反映出现阶段“书香校园”特色阅读的概况和特点。

(1)“读书节”“阅读月”形式。在特定时间段举行一系列促进阅读的活动,如图书漂流、专家讲座、读书征文、优秀读者评比、晒书会、图书展、“同读共享”等,是一种综合性的校园阅读推广形式。

(2)阅读专家讲座、教师授课形式。通过邀请阅读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或通过教师开展阅读培训班、开设阅读课程等进行阅读推广。

(3)推荐书目形式。通过阅读协会或阅读专家、老师等为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学生推荐适合书目。

(4)社团形式。在馆员的协助下,成立校阅读协会、读书俱乐部等社团,定期举办读书活动,学习阅读技巧、阅读方式等。

(5)导读刊物形式。通过校图书馆网站或者其他校园媒体开设阅读板块,通报新书,发表书评,介绍各W科经典书目等,作为师生阅读交流和进行校园阅读推广的平台。

(6)竞赛形式。图书馆或学校举办各种阅读竞赛来促进学生阅读,如举办读书征文活动、相关知识竞赛、优秀借阅者评比、演讲比赛、“经典古诗文”朗诵等活动。

4 “书香校园”与亲子阅读

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与阅读发展史密切相关。阅读能够帮助个体不断收获知识、发展智慧、慰藉心灵、提升人格,从而影响和改变着人生的发展。孩童时期阅读习惯的养成,将使人获益匪浅。营造“书香校园”,让孩子沐浴在书海之中,终身获益,是校园书香建设的终极目标。为使孩子养成“书本即乐趣”的信念,亲子阅读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亲子分享阅读特指家庭情景中父母和孩子共同阅读故事书或图画书的一种亲子阅读活动。“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说明家庭对孩子阅读的影响相当大。在儿童阅读推广活动中,家庭阅读指导,家庭对亲子阅读的价值的判断,对阅读策略和阅读内容的选择,是亲子阅读实践中需要面对的问题。

首先,亲子阅读价值的判断,即是家庭对于阅读和对于家庭参与孩子阅读的认知。阅读对于孩子理解、表达、想象、审美等诸多能力的培养,对孩子的心智发育具有重要影响。亲子阅读对于亲子情感沟通和家庭文化,以及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都有重要意义。

如何进行亲子阅读?根据《华夏“书香校园”论集》中相关篇目对亲子阅读的介绍,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

(1)选择适宜的阅读内容。一方面,家长需要陪孩子选择适合的读物,另一方面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自己选择读物的习惯。所谓适宜的读物,既要与孩子的年龄和阅读能力相宜,又要满足孩子的兴趣爱好。

(2)营造良好的亲子阅读环境。父母的阅读行为和阅读习惯,将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可在家中设立亲子阅读区,减少区域内玩具对孩子的干扰。

(3)尊重孩子的兴趣。家长应尊重孩子,以孩子为主体,循序渐进地引导孩子。只有愉跃的、没有压力的轻松阅读才能让孩子感受到阅读是快乐的,让孩子真正喜欢上阅读,从而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

(4)内容难易适度。孩子阅读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是按孩子特有的思维结构来进行的。一般来说,阅读的内容难易程度可以略高于孩子已有的认知和理解水平,而且应该是孩子经过一定的努力,能够理解和接受的。

(5)阅读过程中的正面评价。在亲子阅读过程中,家长要多以孩子的眼光来评价孩子的表现,要给予孩子鼓励和表扬,要有意识地鼓励孩子多说,将阅读的素材表达出来,进而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用阅读的方式让孩子积极思考、主动表达。

亲子阅读是培养孩子浓厚的阅读兴趣、提升阅读能力的良好途径。家长需要充分认识到亲子阅读的价值,帮助孩子树立阅读意识,培养阅读习惯,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5 结语

《华夏书香校园论集》所收录的篇目是由中国写作学会阅读学研究会专业委员会(下称“中国阅读学研究会”)组织的“华夏书香论坛”等活动中,有关专家、学者、阅读推广人的文章,以及中国阅读学研究会对选点指导和培育“书香校园”过程中呈现出的先进典型的经验介绍。书后附有近年来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从事书香建设活动的综述,以及两份“阅读推广好书书目”。此论集的字里行间都洋溢着阅读推广人、阅读学研究专家、教育工作者对建设“书香校园”溢于言表的热情,展现着阅读文化思想和校园阅读推广情怀的生动成果。此论集对于各级学校的“书香校园”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希望这一集体智慧的结晶能够指导更多校园加入到校园阅读推广的行列。

由于篇幅限制,论文关于“书香校园”实践总结多过理论基础的探讨。校园阅读涉及的三大群体(未成年人、大学生和教师)的阅读心理发展特点、发展规律,影响阅读群体选择阅读内容的因素,“书香校园”建设的现有政策和法规及存在的不足,“书香校园”建设的评估指标,针对未成年人阅读的分级阅读指导的可行性和操作规范等都是进行校园阅读推广、建设“书香校园”需要面对和解决的基础问题。期待更多以“书香校园”“校园阅读推广”为主题的理论研究论文的发表,继续为“书香校园”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 1 ] 张永洲.华夏书香校园论集[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

[ 2 ] 朱永新.愿书香飘溢吾土:写在第十九个“4・23世界阅读日”之际[J].图书馆杂志,2013,32(4):4-7.

识字教学的重要性及意义范文5

〔关键词〕绘本;小学低年级;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09-0009-03

绘本,作为近年来在童书界迅速风靡的读物,有哪个孩子能拒绝来自它的诱惑?更何况,绘本承载的不仅仅是一个故事,而是有太多美的体验、感动的体验、想象的快乐都在阅读绘本的过程中得以实现。由此,绘本也渐渐被纳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一、绘本的基本特点与作用

绘本在学校教学中得以实施的特点与作用在于:首先,绘本在儿童认知发展方面具有促进作用,大量研究显示,绘本对儿童阅读、写作能力具有积极影响;其次,绘本对儿童的情绪情感、审美能力、创造及想象能力等也有重要影响;此外,在儿童意志品质的养成方面,绘本也显示出其力量。

一般而言,优秀的绘本通常具有以下特质:(1)图画叙事性。绘本以图、文共同作用来说故事,运用具有连贯性的图画来传达和诠释故事内容。因此,在阅读绘本的过程中,即使学生识字不多,也可以通过读图,感知绘本所传达的信息。图像信息比文字信息更直观,学生无需经过内在的认知转化过程,就能直接把握信息的含义。(2)绘本的故事性。一部绘本就是一个独立、完整的故事,学生可以以故事中具体的人物、事件、情境为认知背景,来理解故事所传达的教育意义,为日后的迁移运用提供了具体的参照。(3)内容的趣味性。绘本最初是基于儿童的兴趣、幼儿对文字接受程度的有限性及儿童的阅读需要产生的,因而绘本从内容、形式、表达方式等方面都反映了鲜明的儿童性。绘本的构图简洁、色彩鲜明、造型活泼,极富游戏性,很容易激发儿童的兴趣。绘本的语言也符合儿童的语言习惯,简单易懂,富有童真。因此,几乎每一位学生在翻开绘本之后,都会自然地被其趣味化的图画、文字、故事情节所吸引,学习兴趣油然而生。(4)主题教育性。无论绘本作者选择的是写实的还是幻想的故事题材,就其内容而言,都是指向儿童的生活现实与心理现实的,隐含着有针对性的适应和配合不同年龄儿童身心发展的内容,引导和协助儿童进行生活适应和社会认知。例如,《妈妈心妈妈树》的主题是引导幼儿克服短暂的亲子分离所带来的焦虑,《我有友情要出租》的主题是引导儿童建立同伴友谊,《爷爷变成幽灵了》的主题是引导儿童如何应对亲人的离去。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绘本的出现原本就是为了帮助儿童身心更好地发展的,本身就担负着儿童心理教育的使命。

二、绘本在低段心理活动课中的呈现与运用形式

1.绘本的呈现形式

绘本的呈现形式有以下三种。

第一,书本形式,即直接给学生提供纸质的绘本。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学生可以依照自己的阅读习惯、阅读速度来阅读。不足在于:必须为每位学生购置绘本,成本较高。这种呈现形式可以不局限于一般的课堂教学,平时班主任或心理教师可以在课间或午间静校期间带领学生们一起阅读某类主题的绘本,并让学生们发表自己对在绘本中看到的内容的观点。

第二,电子书形式,即将绘本的内容用相机拍下来或者扫描,做成ppt或pdf格式的电子文档。这种方式能有效地帮助教师掌控学生的注意力,便于共同阅读和讨论。与书本形式的绘本相比,电子书形式的绘本经济成本大大降低,由于制作简便易行,时间成本也很低。这种呈现形式更多运用于一般的课堂教学,教师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关注某一个具体的内容,让学生能够在同一时间内对同一话题引起共鸣。

第三,视频形式,即将绘本的内容做成动画,以文字、影像、声音三位一体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这种方式在图文的基础上,增加了声音的元素,充分调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使绘本内容更加生动有趣。不利之处在于,绘本视频的制作对心理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技能要求较高,而且需要一定的时间成本。幸运的是,现在网络资源非常丰富,许多很好的绘本视频可以直接在网络上搜索到。这种形式能够很好地利用小学生喜欢看动画片的特点,在短时间内迅速引起学生的关注与兴趣,调动其课堂积极性。

2.绘本的运用形式

绘本的运用方式有解剖式阅读、角色扮演和故事重构三种。

解剖式阅读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绘本的内容进行剖析,进而促进理解领悟的产生。剖析的结果是将绘本所包含的心理含义提炼、概括出来,并以适当的方式传达给学生,例如,《要是你给老鼠吃饼干》讲述的是一只老鼠在接受小男孩馈赠的饼干后,没完没了地提出各种要求。在阅读这个绘本后,学生对故事的基本内容有所理解,但难以领悟故事隐含的主题——因果关系。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教学手段的运用,把因果关系这一内涵进行解析并传达给学生。

角色扮演是指依据故事里面的人物关系,对学生进行角色分配,以表演的方式,将故事的主要情节展现出来,例如,《我们和好吧》(同伴友谊主题)的绘本主旨显而易见,学生在阅读后能很快领悟这一主旨,但更重要的是还需要将这些方法整合到自己的行为中。因此,可以通过多次的角色扮演,帮助学生把新技能内化到行为中(如图1)。

图1 绘本《我们和好吧》

故事重构是指在对故事进行剖析、理解的基础之上,以表演、讲述、绘画等方式,重构一个类似的故事。故事重构既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验,也可以促进学生将新观念新技能迁移到类似的情景中去,进而影响学生现实行为的改变。例如,在学习了《怪叔叔》之后,教师可以通过改变故事中坏人的形象,改变坏人诱骗儿童的手段,与学生共同编写《怪阿姨》《怪婆婆》《怪爷爷》等故事。

三、绘本在小学低段心理活动课中的初步运用

1.基本教学形式

一般来说,通过绘本开展低段心理活动课很受学生的欢迎,但光受欢迎还不行,还需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并有所收获。因此,在对每一个绘本进行选择和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对教学过程有如下思考(见下表)。

教师引导的问题 学生反应

用你的话说一说,你读到了什么? 复述故事

故事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为什么存在这些问题? 确定主要问题和主题

故事中的主角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 确定主要主角

故事中还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 确定次要主角

你觉得主角的感觉是什么? 解释主角的感觉

故事中主角作了哪些改变? 了解故事中的变化

假如你是故事中的主角,你会怎么做?为什么?你有过类似的经验吗?这个情境可作怎样的改变? 将主角与自己类似的生活经验相联结,并鉴定结果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现在你对这个故事有怎样的看法? 结论

2.教学内容的选择

小学1~3年级是学生自我意识、情绪管理与人际交往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可以围绕这些主题选择绘本。

(1)自我意识主题

在自我意识这个主题里,我选择了绘本《我》(图2),该绘本描述的是一个名叫小倩的女孩从各个不同人物的角度来看自己都会有不同的答案,这也引发了学生们对自己身份角色的思考,学生们纷纷把自己的样子描绘下来,并写下不同人眼里的自己。

图2 绘本《我》

(2)情绪主题

关于情绪的绘本有很多,如《我为什么快乐》《我才不怕呢》《大熊有个小麻烦》《德沃夫爷爷的森林小屋》等。我在给低段学生上课的过程中发现由于低段学生要开始习惯自己一个人睡觉,但是有些学生对此非常害怕,于是我选择了绘本《吃掉黑暗的怪兽》(理解黑暗,适应一个人睡觉),通过故事的描述,学生们明白了其实黑暗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可怕。但除了黑暗之外,学生们还有很多害怕的东西,于是我以此为契机,请学生们将自己害怕的东西画下来,并在彩纸的另外半边画下解决“害怕”的办法,结果学生们的想法五花八门(如图3)。

图3 学生作品《我害怕……》

在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课程理念下,我还选择了“我好快乐”为主题的教学内容,首先通过一部绘本《我好幸运》,引发学生对快乐的回忆与体验,让学生们了解其实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快乐,快乐其实很简单。

(3)同伴交往主题

学生在1~3年级的人际交往情况往往会决定他今后与人相处的基本状态与能力,因此,对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进行人际沟通的教育有利于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在这个主题中,我运用了较多课时,其中一课是“我们的朋友”,首先,通过在学习单中圈出自己朋友具有哪些让你喜欢和欣赏的特点(见图4),引发学生对朋友的思考,从另一个角度也反思自己身上是否具有一些受人欢迎的特质。接着,我选取了绘本《两棵树》,这本绘本所讲述的故事温馨感人,配上背景音乐的衬托,所有的学生都听得十分入迷,深深地被两棵树之间的友谊所打动。在这样的气氛下,我鼓励大家把自己与朋友的故事通过绘本的形式画下来(图 4)。

图4 绘本《两棵树》

四、对绘本运用于低段心理活动课的思考

1.锦上添花,适可而止

低年级学生对长篇大论的灌输式讲课既不感兴趣,也接受困难。绘本为深入浅出地使学生明白人生道理提供了最佳的途径。因为绘本的作者往往在简短的篇幅中,展现一个完整的故事。这个故事既让学生感到快乐有趣,又充满了深刻的内涵,课堂游戏、阅读、表演等形式让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体会了人生的哲理。但同时也有一个问题,如果每一次心理活动课都是以绘本形式展开也会让学生们有所厌倦,有一次就有一个大胆的学生在课堂上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怎么每次都是讲故事呢?”在有点惊讶之余,我也在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有时候我们认为是最好的东西,可能学生们未必能很好地接受,所以,任何东西都应当在最合适,最需要的时候将它展示出来,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体现它的价值与作用。

2.因势利导,及时反馈

小学低年级学生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期,他们所接受的情感、思想将直接影响着自身的发展,而绘本则通过一个个有趣、感人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人的生命中最健康、最纯洁的内心世界。而我们在课堂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反馈则能很好地将他们的体验与感受加以提升,在反馈环节准备活动记录表,考察学生的情绪、感受和收获,这样才能使绘本教学在心理活动中的作用得到真正的体现。

主要参考文献:

[1]万宇.阅读治疗在小学阶段的探索性实践[J].图书馆杂志,2010,10(29):37-41.

[2]耿明磊.绘本阅读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分析及教育建议[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10(31):54-56.

识字教学的重要性及意义范文6

【关键词】幼儿 生活习惯 生活自理能力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0-0165-03

有研究证明,对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能促进幼儿的大小肌肉群的发展以及动作协调能力的发展,更能培养他们的生活独立性、责任感、自信心以及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此外,还会促使幼儿敢于创新。但现在幼儿园的大部分孩子,对父母、老师的依赖性强,责任意识淡薄,生活自理能力差。因此,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克服大人无条件的包办代替,给幼儿创造条件和机会,让他们从事力所能及的事,形成家、园教育的合力,凝聚共识,促进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

一 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1.来自家庭教育

中国的现阶段家庭现状:孩子是家庭中的“小太阳”“小皇帝”“心肝宝贝”,在家许多大人围着他转,认为只要孩子吃好、健康就好,有些家长认为幼儿园就是托儿所,把孩子往幼儿园“一扔了之”,也有一些家长特别重视对幼儿书本知识的教育以及智力开发,从胎教开始,教幼儿唱歌、学诗词、学琴、画画、学识字等,却轻视了对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他们认为孩子不能输在同龄人的起跑线上,过多重视孩子知识的培养,而对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就非常淡薄。随着幼儿园管理的进一步规范,以及幼教老师素质的逐步提高,在幼儿园里凡是孩子能做的事,老师尽量培养孩子自己做,从小养成独立生活的习惯。但是回到家,家长不忍心让孩子小小年龄就接触学习以外的事情,孩子一切生活全部由成人包揽,养成孩子事事依赖成人的坏习惯。这种做法剥夺了幼儿在学龄前培养和获取自理能力的机会,出现事事依赖父母、依赖他人的现象,潜移默化地增强了自我为中心意识,责任心的缺失,这对幼儿的成长以及独立人格的发展非常不利。

2.来自学前幼儿园教育

幼儿园教育是广大幼儿学龄前最普遍和最基本的教育方式。在幼儿园,教师大都接受过幼儿教育专业的培训并定期进行考核,他们虽然知道幼儿自理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工作中把幼儿智力和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点,而针对幼儿自理能力培养的活动设计比较少。如当幼儿不会穿衣服、不会上厕所,老师若只进行引导和间接协助以逐步培养其独立动手的习惯,这会使家长认为老师对孩子照顾不够。这种有意识地强化训练也就慢慢的褪色了,虽然在一些活动中渗透了自我服务的内容,但在日常生活中不去强化,幼儿难以形成习惯。

3.来自指导方法的不当

案例:有两位幼儿想自己动手穿袜子,妈妈都满足了他们的愿望。当面对幼儿满头大汗的歪歪斜斜的穿进去一只时,A妈妈气冲冲地冲幼儿喊:“我说你不会,你偏要逞能,算了算了,让我重新给你穿。”这位幼儿从此再不愿意尝试着自己做事情了。B妈妈去欣喜地赞赏自己的孩子:“哟!今天你自己穿进去一只了,真能干。来,让妈妈瞧瞧!嗯,不错,如果这个地方再调整一下就更好了”。这位幼儿受到鼓励,独立做事的兴趣和信心也越来越强,久而久之,自理能力越来越强了。

出现不同效果的主要原因在于有些家长在教育幼儿过程中方法过于简单、粗暴,缺乏耐心,对幼儿的身心发展缺乏了解,不恰当的教育方式伤害了幼儿的自尊心以及学习的积极性。孩子刚开始进行简单的自理活动时,需要家长进行引导,不论对与错都应当给予适当的支持和鼓励,促进幼儿提高,使幼儿在获得大人认可的情况下获得满足,从而追求做得更好。

二 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性

发展心理学认为,幼儿是人生发展阶段的关键时期,幼儿的主导活动对其心理发展的内容和性质具有决定意义。在不断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非常重要,陈鹤琴先生十分重视幼儿习惯的培养,认为“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福,习惯养得不好,终身受其罪。”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能为其一生奠定基础。

1.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是促进幼儿身体动作协调发展的前提

幼儿动作教育是日常生活练习的课程之一,它的目的是培养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培养幼儿自理能力将促进孩子的大小肌肉群的发展,及动作协调能力的发展,如穿袜子、自己穿衣服、洗干净自己的餐具,通过动手活动的训练,使幼儿的手指肌肉灵活性及手、脑、眼睛的协调性明显增强。

2.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是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的需要

幼儿从家庭进入幼儿园,生活环境的转变,扩大了幼儿的生活范围,面对新的生活环境,好多同龄小伙伴,幼儿园丰富的活动设施以及丰富多彩的游戏,强烈地激发了孩子的好奇心,因此他们喜欢在幼儿园集体中学习和生活。但是孩子不会自己洗手,不会自己吃饭,不会自己穿衣等生活自理上的问题,使他们不能快速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

3.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孩子减少对父母、老师的依赖,形成独立自信的品格

提高幼儿生活自理能力,从幼儿园生活开始学会独立用饭勺吃饭,拿杯子喝水,会自己洗手,会穿脱简单的衣裤等,刚开始时孩子不会自己穿衣服,在家里由家长完成。上幼儿园老师会先教他们,首先从认识层面告诉孩子应该自己穿衣服,其次是通过老师的协助教会孩子穿衣的流程、技巧和方法,在这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教的过程中付之以激励措施,这样对于激发幼儿的积极性和教育效果是非常有利的。在培养学习自理能力的过程中,老师给予适当的鼓励,树立幼儿的自信心,让幼儿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4.将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联系起来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要提高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离不开家长的紧密配合。教师要把幼儿园的培养目标、培养计划、所要达到的培养效果写在“家园联系本”上,明确家庭需要配合的内容,让家长了解并且认真落实。定期召开家长会,与家长交流孩子各个阶段的培养效果,并就存在的问题共同寻求解决的方案和对策。在互联网发展的今天,可以充分利用QQ、微信、微博等平台,建立家、校互通交流学习平台,将幼儿教学技巧、心得等及时与家长交流、沟通,让家长能够及时了解、掌握孩子的发展情况。通过实践的操作,很多家长高兴地说:“孩子入园后,许多事情都愿意自己动手做,独立意识增强了,老师让孩子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了自理能力。”这样我们的目标就能顺利达到了。

三 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方法

1.从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意识开始

幼儿成长阶段出现一些简单的动手劳动,家长若无条件地包办代替,致使幼儿从小形成一种错误的认识:自己不愿意干的事情,父母会帮着干,甚至自己感兴趣的事也都被父母包揽。而幼儿园恰恰与家庭教育相反,幼儿能够自己动手做的事情尽量引导其自己操作,幼儿不会动手的,通过老师的示范教会他们,如此一来,在幼儿整个的成长和学习、自理能力培养过程中,效果就大打折扣。

第一,幼儿园要对幼儿进行正面引导教育,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意识。通过各种游戏,如“我是乖宝宝”“我长大了”“六个好朋友”等活动,利用提问、讨论、行为练习等形式,让幼儿意识到自己有能力干好一些事情,为自己会干力所能及的事情感到高兴。通过各种方式来增强幼儿的自信心,鼓励其自己动手做事的意愿。

第二,能分辨不同行为,包括正面的、反面的,能自理的、不能自理的,巩固幼儿的生活自理意识。对于正面的,对培养幼儿自理能力有益的,就要进行奖励强化,反之要给予幼儿正确的引导。如为幼儿准备了不同行为表现的各种图片等,让幼儿在比较中提高对自理行为的认识。老师适当地讲解图片,然后问幼儿哪个图片上的宝宝最棒,并鼓励幼儿向图片上的宝宝学习。还可举例班上的小朋友作比较,来激发幼儿上进的意识。

2.教给幼儿生活自理的技能

第一,要让幼儿做到生活自理,必须让其明确生活自理的方法,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把一些生活自理技巧编成儿歌、顺口溜、歌曲等,让幼儿在游戏、娱乐中学习体验。

第二,由于幼儿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对于不同能力的幼儿来说,要求有所区别。对所有幼儿的要求不能整齐划一,不能拿自理能力突出的幼儿标准来要求所有的人,对于自理能力较差的幼儿,就相对降低要求的标准,不可强求,更不可鄙视,必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第三,在幼儿获得初步生活自理技巧之后,要注意提高幼儿做事情的速度、质量等。如在吃饭的时候,针对有些小朋友有掉饭粒的习惯,我们对其提醒和练习,教他掌握吃饭的技巧,使其逐步进步和改进。

第四,让幼儿获得成功的愉悦感,是推动提高幼儿生活自理的动力。当幼儿取得点滴进步时,及时表扬,比如“你是最棒的”“你真能干”“你又进步了”使幼儿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但当幼儿限于自身能力,无法达到预期目标时,教师要耐心细致地引导,还要用鼓励性语言,如“你可以的”“我相信你会干好的”等继续鼓励,协助幼儿实现成功,以免挫伤幼儿积极进取的精神。

3.巩固幼儿的生活自理行为

技能的形成是一个反复训练和复习的过程,要注意巩固练习。教师要经常督促、检查、提醒幼儿,使幼儿良好的习惯得到不断的强化,逐步形成自觉的行为。

第一,在生活活动中训练幼儿的自理行为。如厕、盥洗、排泄都体现着幼儿生活自理的水平,教师和家长要抓住这个关键时机,指导、监督幼儿的自理行为,使其形成习惯。如:如厕后要求幼儿自觉整理好衣裤、餐前便后要求幼儿能自觉正确洗手、饭后要求幼儿正确漱口的习惯。

第二,在区角活动中练习生活自理的技巧。让幼儿在区角活动中掌握技巧、练习技巧、熟悉技巧。如在“过家家”游戏中,给娃娃扣扣子、梳头、穿衣等;在玩折纸游戏时给妹妹系蝴蝶结(练习系鞋带);给开口娃娃喂饭等,使平时所掌握的自我服务技能得到进一步巩固的机会。

4.家园合作

家长是幼儿生命中的第一任老师,幼儿园是孩子步入社会生活的第一步,家园合作是对幼儿进行自理能力培养涉及的关键问题。

第一,多与家长沟通。做好幼儿家园行为统一的启蒙和诱导工作,主要依赖家长和教师。幼儿中往往有这样的现象:在幼儿园形成的良好习惯,回到家里就完全改变了,一些幼儿力所能及的事情被家长取而代之。如果成人能够根据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让幼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帮助和鼓励幼儿完成,使幼儿体验到成功的,从而形成自信心。因此,幼儿生活自理的培养,必须有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果忽略了家庭教育,那么幼儿园的教育将功亏一篑。因此,做好家长工作,使家庭与幼儿园形成合力,是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关键。

第二,辅导家长,确保家长育儿有方。教孩子学习一些技能时,不能一味地用“填鸭式”的教育方法,当孩子遇到没有兴趣的活动后,他们就会因为遇到困难而丧失信心,反而适得其反。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家长从日常生活中不断地培养,让幼儿更好地体验自己动手、自我服务的乐趣。受家长的时间、阅读面等条件的限制,家长的家庭培养中会遇到困难,教师可根据本班幼儿存在的生活自理方面的共性问题进行家访或电话辅导。

总之,幼儿时期是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生活习惯初步养成的关键期。从小给孩子一双灵巧的小手,是促进孩子思维发展、丰富其语汇、增强其自信心的基础和前提。我们不要荒废孩子双手的智慧,要教给孩子一些实干巧干的方法和技能,这是孩子学会生存、学会自主的起点。让孩子学会自理,承担一些家务劳动,为的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及家庭义务感和责任感,并由此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孩子年龄越小,可塑性越强,越容易接受各种影响和教育,此时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及习惯就越容易成功。所以,家长和教师们,不要再包办代替,协助幼儿参与实践活动,只有这样,培养幼儿较强的自理能力才能成为现实,最终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使孩子终身得益。

参考文献

[1]万春娟、张爱花.家园合作培养新入园幼儿自理能力[J].山东教育,2002(30)

[2]陈玲.谈谈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J].教育导刊,2002(12)

[3]黄人颂.学前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陈鹤琴.活教育的教学原则[M].上海:上海新华书店出版社,1948

[5]陈帼眉.学前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6]周泽敏.浅谈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2007(2)

[7]彭茂华.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2004

[8]朱宏梅.促进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发展[J].教育艺术,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