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广播电视编导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广播电视编导特点范文1
(一)职业发展前景良好
我国广播电视事业从无到有,从两级办台、四级办台到制播分离,再到流媒体、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为广播电视媒体从业人员,尤其为广播电视编导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现阶段,全国有省级电视台40多家,省级频道500多家,城市频道上万家,这些电视台的节目运作均需要大量的广播电视编导人才,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广播电视编导职业发展前景良好。
(二)对素质和能力的要求较高
优秀的广播电视节目要顺应时代的潮流,能够符合大众的口味,引起大众的共鸣。这就要求广播电视编导在策划节目时,充分发挥编导的核心作用,根据受众兴趣进行节目策划,确定节目主题,设计创作出更加吸引人的内容,对节目的整个流程进行统筹安排,提高节目品质。所以,这对广播电视编导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缺乏创新能力
当前,我国广播电视节目掀起了一股模仿之风,当某家电视台制作出收视率较高的电视原创节目后,其他电视台就会竞相模仿,严重阻碍了节目原创性的发展,同时也阻碍了广播电视编导职业的良性发展。造成这种现在的主要原因在于,广播电视编导缺乏创新能力,导致广播电视原创类节目日趋减少,节目趋同化日益严重。
二、广播电视编导职业未来展望
(一)提高广播电视编导素质和能力
广播电视编导要树立爱岗敬业、与时俱进的工作精神,不断学习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理论知识,发展自己的创新意识,及时更新节目创作理念。广播电视编导要立足于社会,紧紧抓住时代脉搏,结合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制作出节目理念新颖、内容充实、题材创新的广播电视节目,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广播电视编导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使自己拥有较高的专业水准。首先,广播电视编导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工作中始终坚持党的方针路线,明确政治立场,使广播电视节目具备明确的价值导向。其次,广播电视编导要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艺术水准,对音乐、美术有一定的了解,能够运用艺术对节目制作进行渲染,为作品本身增色。再次,广播电视编导要提高创新的积极性,工作中不拘泥于已有的工作经验和方法,要能够从多角度出发看待社会问题,以尊重事实为基础,对广播电视节目进行创新。
(二)促使广播电视编导适应媒介融合环境
在媒介融合环境下,广播电视编导要对本职业树立正确的看法,认同自己职业角色,提高职业忠诚度,积极发展业务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媒介融合环境下对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随着互联网用户的增多,更多的受众参与到信息传播中来,使得信息呈现出数量庞大、内容复杂、真假难辨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广播电视编导要运用正确的价值观念区分信息,认真筛选、辨别信息真伪,不能因为追求新闻的猎奇性和高关注度而抛弃正确的价值观,歪曲事实。广播电视作为我国的主流媒体,一定要发挥出社会主流媒体的榜样作用,始终保持受众对广播电视媒体的高度信任。
(三)加大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培养力度
我国各大院校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应加大编导人才的培养力度,积极推进本专业教学改革,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快速适应和胜任广播电视编导工作岗位,为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储备充足的高素质实用型人才。首先,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课程设置上,要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作为重要目标,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增加专业核心课程比重。例如,摄影技术、电视节目制作、非线性编辑技术、视听语言等课程,均要采取实践操作为主,理论讲授为辅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扎实掌握编导技能。其次,各大院校应与广播电视媒体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签订定向培养合同,根据广播电视台的具体要求定向培养专业人才。
(四)建立公平竞争的职业发展机制
广播电视产业要想持续发展,就必须解决编导人才引不来、留不住的问题,建立起人才聘用、激励、培训的职业发展机制,帮助广播电视编导做好职业规划。首先,在广播电视编导聘用方面,要采取公开选拔制度,做到“优者进、能者上、庸者下、劣者出”,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广播电视编导队伍的整体素质。其次,在广播电视编导激励方面,要向善于管理、精通技术、具备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倾斜,使收入与贡献挂钩,给予人才充足的物质保障,以激励人才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再次,建立起长效的培训机制,推行聘任制和末位淘汰制,严把广播电视编导进入关,并定期对编导组织培训,使编导掌握最新的工作理念和操作技能。最后,相关管理机构要做好人广播电视编导的人力资源规划工作,紧密结合广播电视媒体的发展需要,构建起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激活媒体内部机制,为广播电视编导职业发展拓展空间。
三、结论
广播电视编导特点范文2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广播电视编导教学;培养;创新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概述
所谓的应用型人才,就是指具有知识理论较强且非常扎实的人才,一方面包含理论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另一方面包括理论知识的学以致用,不断为国家与社会作出贡献的一类人。应用型主要体现的是“实用”,实用在社会活动与理论实践中,进而使自身存在的价值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广播电视编导教学创新的意义与创新要点
1、广播电视编导教学创新的意义
一般来说,广播电视编导具有新颖性与实践性,含有纸质、信息网络媒体宣传与策划、广告等内容,涉及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比较广泛。然而编导注重的是创新工作的基本要领,同时将采编与筹划项目相互融合。结合人才的就业角度,广播电视编导教学创新的意义凸显出可行性的优势,对广播电视编导教学加以创新,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与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结合专业角度,广播电视编导教学创新的意义凸显出科学性的优势,因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为实践性特别强的学科,所以国家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往的教学模式并不能充分的与社会需求相符合,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局限性,无法真正发挥电视编导专业的效用与价值。但是对广播电视编导教学加以创新,可以弥补以往教学的不足,能够有效的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建立关联,促使学生掌握深层的广播电视知识与技能。
2、广播电视编导教学的创新要点
其一,以应用技能培养为依据。广播电视编导教学中培养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有理论基础知识的支撑,还要培养学生形成学以致用的能力。基于本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今后面对的是具有较强实践性的主持、编导以及采访工作,要想高效的完成这些工作,皆需要工作人员参与实践活动,也就是具备一定的应用能力。同时,实际应用技能的转变需要实践活动的有效进行,实践环节不只是引导学生掌握机器使用的方式,还应尽可能的发挥人才自身的广播电视艺术,加强学生思想建设,帮助学生具备充足的专业实践能力与专业基础知识技能,便于学生今后的成长。其二,以专业技能培养为导向。在电视编导专业教学的创新期间,相关教师要以专业技能的培养为导向,努力发展学生自身的专业技能。新时代下各所院校在培养广播编导专业人才时,应帮助学生更加全面的了解党和新闻文艺推广的方针与相关政策,促使学生今后可以自主的进行制作以及主持新闻节目,逐步培养编导专业的学生具有爱岗敬业的精神。这样有组织、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保证学生在毕业之后以最快的速度熟悉工作环境,进而发展为名副其实的电视编导人才。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广播电视编导教学创新措施
1、明确广播电视编导教学中人才的培养目标
在实际的广播电视编导教学创新期间,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制定教学创新的目标,也就是应用型人才的培育,这一目标受到经济与传媒业发展趋势的影响。具体来说,广播电视编导教学创新的基础目标是:可以满足时代传媒业前进与发展的需求,掌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掌握政治与艺术欣赏等技巧,保证毕业学生可以更好的担任广播电视节目中策划者、制作者以及主持人,全面发展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实践应用能力。
2、广播电视编导教学的创新需要增加课程创新的任务
也就是将课程的具体实施划分为多个板块,主要为四个:第一个是结合本专业学生自身发展的共性特征,设计基础类课程与专业课程,基础类课程分为基础公共课与基础专业课,而专业课程作为电视编导专业与其他专业都需要设计的课程,也就是电视编导专业的必修课程。第二是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设计专业类型的方向课程,赋予学生选择权利,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爱好与优势选择方向课程,且以扩展学生兴趣爱好为前提,设计本专业的选修课程。第三是明确实践课程。实践课程作为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知识转变技能的主要途径,需要将实践课程设计为专业理论课程与专业必修课程的实践教学、设计专业课程的实习教学、实践活动计划、假期实践方案以及第二课堂的教学等。第四是课程目标,将课程目标依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划分,设计为继续学习的课程或者公务员的考核,也可以设计为毕业之后服务社会的课程目标,最终实现电视编导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的创新,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3、优化专业教学内容
应用型作为教学模式的创新基础,其不可以与现代教育发生冲突,需要不断优化专业教学内容,树立学生思想道德意识,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例如思想政治课程的开设,可以有效实现这一目标。同时,需要开设多种专业基础课程,最好安排在学生初步接受高等教育的阶段期间,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方向。此外,学校可以对广播电视编导教学内容加以完善,设置相应的学习板块,尽力实现编导课程中教学与学习一体化,利于合理规范的开展编导教学活动。所以优化编导专业的教学内容能够促进应用型人才的高校转变。
4、整合实践编导教学体系
第一,实践编导教学需要借助导师的力量,只有导师充分发挥自身引导智能,才能为学生的学习与成长指明方向,便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导师往往会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主要引导学生利用思想与理论对实践意义的问题加以分析与解决,基于个别引导,可以提高学生思想上对专业学习的认知。第二,需要建立实践体系,高校可以组建引导单位,通过建立相应的交流平台。在影视创造方面给予学生意见与指导,并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DV、广告等活动,树立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第三,学校可以将时间编导平台进行扩展,赋予广播电视编导教学“通道”化,为学生开辟丰富的影视资源,不断整合实践编导教学体系。
广播电视编导特点范文3
关键词:广播电视编导;实践教学;改革策略
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人才编导一体化发展趋势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就业前景日趋广阔。作为现代第四大媒体的网络的升温,网络艺术方向的毕业生将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无论在电台、电视台,还是在网络公司,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毕业生都将会大有用武之地。
具体工作为记者、策划、节目编导、摄像、编辑、撰稿、后期制作、剪辑,乃至灯光、场记。也可以在电视台的频道成立的栏目组中担当制片人 ,这样你就能管理一个栏目组了,也有的从事播音主持工作。总之,编导专业以幕后工作为主。以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为例,结合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培养目标,对目前地方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策略提出一些有价值的见解。
一、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前提
近几年来,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也蓬勃发展起来,在全国范围内开设此专业的学校从原来的北京广播学院等几家,发展到目前的几百家,地方高校在其中占很大比重。而报考此专业的学生人数也在迅猛增长,这从每年的艺术类考生报考这一专业的人数就可见一斑。而地方高校在录取学生的人数也在逐年的增加,甚至出现从几十人猛增到几百人的现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扩展,需要对实践教学进行加强,尤其是地方高校的实践教学改革更为重要。
1、明确学科定位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中国电视媒体发展由原来的粗放型向集约型、品牌化、专业化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的针对性也越来越高。其次今天招生的火爆不等于将来的火爆,家长、学生等对专业的不断认识,国家对技校等的扶持,社会对技术工人的需求,以及目前中小学在校学生不断萎缩的现实等。作为地方高校如何在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在校生越来越多,又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怎样增强人才的竞争力?又如何使地方高校培养的人才适合于目前电视等媒体的现实需求?未来又如何吸引生源?这些现实问题困扰着很多学校和老师,也是地方性传媒类院系发展的瓶颈。
要解决地方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发展的瓶颈问题,美国营销专家拉里·莱特说:“用全球化的思维,参与地区性的竞争,出售个性化的产品。”这句话给了地方高校提示,办电视编导专业要“一般标准化和本土差异化”结合起来。学校培养的学生既要有高视野的一般化要求,又要有“本土特色”的差异化作为。要在“本土差异化”上有所作为,就需结合自身优势,区域文化、区域媒体生态特征等,走一条“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改”的道路。地方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不能只盯着中国传媒大学、上海戏剧学院等这些名校望其项背。地方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战略选择应结合自身优势与特点,做专业分方向培养战略,走一条具有自我优势的道路。只有这样地方性高校培养的学生才真正意义上符合“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的市场需求,才能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 增强本专业的竞争力,办出真正有特色的专业。虽然部分学校也在做这方面的努力,但呈现出的效果却差强人意,甚至适得其反,究其原因首先是思想问题,对现状无清醒认识,居安不思危,无长远考虑;其二是变革或调整不准等造成的。
2、调整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学科的优化与调整不仅需要有规划,需要先行先试,更重要的是满足优化与调整的条件。例如,教师队伍就是很重要的条件,教师队伍的结构,教师本人的知识结构和能力都要满足专业优化和调整的要求,这方面难度很大。教师要有危机感,要看到挑战和机遇,要适应岗位要求,要转变观念。学院要求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但不应看到只是学院的要求,更是任职资格要求,是自己发展的要求,不要被动地去做,不要设置满足自己要求的条件,要付出才有获得,而付出是第一位的。在学校迎评之际,我们抓紧时间将专业的优化与调整工作与接受评估结合起来,学院、各个专业应当组织教师和管理人员进行调研和讨论,提出建议,拿出初步方案。应当能在深度访谈时回答相关问题。同时,各教学单位要在研究的基础上拿出书面意见。个人也可以向学院提出自己的想法。学院专业建设委员会再集中讨论,做出决定。新增专业要考虑现有的专业办学条件,对教学条件、师资队伍和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全面论证。
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教学体系的改革
根据培养目标,结合办学情况,制定培养计划,强化实践教学。课程培养体系的构建是决定培养结果的关键,结合培养目标,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课程设置应以“厚基础,宽口径”为指导,全面构建学生的文化知识体系,以增强其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将实验、实训建立在坚实的理论指导之上,避免培养出只会简单动手操作、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学生。在修订具体培养方案时,培养学生的文学功底,广播电视学概论、世界广播电视事业史、中外纪录片研究等课程从理论上保证了学生的专业积累。此外,一定的实践课时是保证学生获取各种能力的关键,借鉴国内外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我院增加了更多的实践教学环节,强化了集中管理的实践教学要求,进行分学期、全过程专业实践能力培养。
广播电视编导特点范文4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设在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江苏高校同类院系中是办学历史最久、学科层次、专业设置、实验室及硬件设施的一所二级学院。学院成立于 1995 年 4 月,其前身为 1964年创立的南京师范学院新闻学专业。学院现设有新闻系、广播电视系、广告系、新闻摄影系、网络与新媒体系五个系科,拥有新闻学、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三个学术型硕士点,新闻与传播、广播电视两个专业型硕士点和江苏省普通高校的新闻学博士点。另有江苏省新闻人才培训中心、江苏省党委政府新闻发言人培训基地、江苏省传媒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媒介与农村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大众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舆情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民国新闻史研究所等科研、教学机构。学院现有 6 个本科专业,即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播电视编导、广告学、网络与新媒体、影视摄影与制作。
(一)培养目标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为广播电台、电视台、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机构及文艺团体培养各类编导、策划及节目主持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招生人数及学制
2016年,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面向江苏省、浙江省、湖南省招收本科生 32 名,其中面向江苏省招收 24 名(文理不限),面向浙江、湖南两省各招收4名(均为文科3名,理科1名);学制4 。
(三)报考条件
考生必须符合所在省份 2016 年普通高校艺术类招生考试报名条件,身体健康,五官端正,无色盲、色弱,有志于从事广播电视相关专业工作。
(四)专业考试
1.报考说明:我校将不再对报考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考生组织校考,考生直接参加生源所在省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联考或统考。
2.江苏省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联考:根据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选拔的需求,参照义务教育中学阶段课程标准,重点考查考生的影视作品分析及创作的基本能力、综合艺术感悟能力、审美能力,考核科目分笔试和面试两部分(满分 300 分)。
(1)报名时间:2015 年 12 月 14 日-17 日(截止时间为:2015 年 12 月 17日 17 时)。联考报名采用网上申请的形式。考生须登录南京师范大学本科招生网(网址:bkzs.njnu.edu.cn/),按要求进行网上确认信息和网上缴费。网报系统实行考生个人确认,支持银联卡付款。考试费按每生 4 门考试科目共240 元收取。
(2)考试安排:
面试时间:2016 年 1 月 10 日左右起(具体考试时间以准考证为准)
面试地点: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南京市宁海路 122 号随园校区新传大楼)
笔试时间:2016 年 1 月 17 日 上午 9:00-11:30,影评创作2016 年 1 月 17 日 下午 14:30-16: 00,故事创作
笔试地点:南京师范大学仙林校区(南京市栖霞区仙林大学城文苑路 1 号)
(3)考试内容
笔试科目:包括影评写作和故事创作,满分为 200 分。影评写作和故事创作各 100 分;
A.影评写作主要考查考生的影视审美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考核方式为考生观看影视作品,在规定时间内按要求完成影评写作,字数不少于 1000 字,考试时间(含影片播放时间)共 2 小时 30 分钟。
B.故事创作主要考查考生的想象力、艺术思维和感悟能力、艺术表现与创作能力。考核方式为考生根据题目的具体要求,在规定时间内编写一个故事。字数不少于 800 字。故事创作考试时间共 1 小时 30 分钟。
面试科目:包括才艺展示和综合素养考察,满分为 100 分。其中,才艺展示 20 分,综合素养考察 80 分。
A.才艺展示考试目的为考查考生的自然条件、才艺水平和艺术修养。考试内容为在演唱、演奏、舞蹈、朗诵、小品五类中任选一项进行展示。考试现场仅提供钢琴,其他乐器须考生自备。考生如需伴奏音乐,请事先用标准 MP3 格式作为文件存储至普通 U 盘,考试现场提供播放器。考生不得将任何具有录、放音功能的电子产品带入考场。时间不超过 2 分钟。
B.综合素养考察考试目的为考查考生的性格爱好、特点特长;口头表达能力、艺术感悟能力、独立判断能力和生活观察能力;心理素质、临场应变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考试形式为考生现场回答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知识及专业能力相关的问题。时间不超过 4 分钟。
3.有关浙江省、湖南省考生需参加生源地所在省份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统考,考试安排详见各省招生主管部门公布的信息。
(五)文化考试
考生须按所在省招生主管部门的规定参加 2016 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文化统一考试。文化考试方案及科目均按考生所在省招生主管部门文件规定执行。
(六)录取办法
对报考我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高考文化分(江苏考生要求英语单科成绩不低于 50 分)和专业分(江苏考生要求达到联考前 300 名)达到生源地所在省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且无色盲、色弱的进档考生,录取时将其高考文化总分与专业考试总分相加形成综合分,按照综合分从高到低的顺序,择优录取。若综合分相同,则按文化分从高到低的顺序择优录取;若文化分仍相同,则按语文、数学 2门科目的原始分之和从高到低的顺序择优录取。
录取办法以我校在本科招生网上公布的招生章程为准。
(七)有关事项说明
1.我校为国家“211 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填报联考、统考与单独考试(校考)专业志愿时可能不在同一批次,请广大考生根据所在省的志愿填报办法报考我校。
2.考生报考期间,往返路费、食宿费一律自理。
3.本简章内容如与教育部和考生所在省招生主管部门关于 2016 年普通高校艺术类招生文件精神相抵触的,均以教育部和考生所在省招生主管部门文件为准。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咨询电话:(025) 83598525、85891023
南京师范大学招生办公室咨询电话:(025) 83720759、83598534
广播电视编导特点范文5
社会发展的多元化趋势使知识和文化体系也朝着多元化的方向迈进,为了顺应大环境的主流方向,媒体行业的发展也需要融入多元化特征,以大环境作为发展的载体,进行科学的发展,借以促进媒体行业可以凸显其新媒体时代标志。新媒体时代,所需要的具有专业职业素养的新型人才必须兼具经济、科技、社会和法律等各个学科的知识,并能够将其融会贯通,综合的运用到广播电视编导工作中。首先,新媒体时代的广播电视人才需要具备的专业职业素养为可以将传媒中采集、写作以及制作等多方面的知识融于一身。这就要求他们在计算机应用和沟通方面的知识均需要熟练掌握。其次,就必须具备知识面宽的特点,必须能够使其自身意识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最后,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精通专业知识,并且能够熟练的应用。因此,新媒体时代的广播电视编导所需要具备的专业职业素养要求他们在工作中可以独当一面,具备全能型人才的素质,对于此类人才的培养重点在于改革和更新培养思想,要以能够符合社会主流发展方向作为根本目的,培养他们在具备多元化素质的同时,也要拥有过硬的实践技能,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到术业有专攻,并在强化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其他方面知识的学习和运用。新媒体环境下,必须要求其具备网络知识技能,注重对网络知识的应用,努力提高自身的科学技术应用能力,抓住受众的心理,努力塑造贴近受众内心喜好的节目。在广播电视编导培养模式上,必须加以改革,不能只注重对专业知识的培养,除了对于新闻学以广播电视概论等方面知识的掌握之外,还要顺应新媒体环境,注重系统性全面性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其能够精通网络知识,对网络传播有崭新的认识,熟练掌握网络营销技能,将这些知识融入自身专业知识,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
二、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职业素养培养模式分析
一般情况下,对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次的专业职业素养的培养模式主要分为两种:一是通过学术界通力合作。二是通过借鉴和模仿国外先进的管理和培养模式。通过学术界通力合作的培养模式可以理解为:各大高校与传媒机构进行联手,从根源上对其专业职业素养进行培养。通过制度上签订协议的方式,让学生可以得到实践上的锻炼和学习,将课堂所学及时的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有利于专业性操作的熟练和实践,有利于专业职业素养的整体提升。现阶段我国的一些传媒高校已经开始与传媒机构签订合同,对高校而言,可以提升知名度,可以为学生实习和就业提供便利条件。对于媒体机构来说,借助高校平台,可以吸纳更多的优秀员工,投入较少的资金就可以培养出优秀的实战应用型人才,节约了成本。这样,媒体不但可以作为高校媒体专业学生的实践基地,也可以为媒体做出巨大的贡献,二者可以相互受益。另外,在新媒体发展的大环境下,需要在专业职业素养的培养方面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的经验。国外媒体行业的发展相对成熟,对于人才的培养也有着丰富的资源可供借鉴。在借鉴经验的时候必须要根据我国自身的现状,分析和总结能够适合我国媒体行业发展的科学合理的先进经验,对于不适应的必须进行提出,结合经验的同时,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创新和发展,通过合理的优化资源配置,确定一条适合我国媒体人才专业职业素养培养的独特道路,在与国际接轨的同时,借助国外媒体机构的丰富资源与之进行强强联合,使我国电视编导专业人才的培养能够更加合理科学的发展。
三、构建起适合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职业素养培养的教学体系
新媒体时代,要求广播电视编导掌握综合性的知识,将所学到的知识能够相互融合。高校一定要根据这个根本目的,建立健全一套新的教学体系,借以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要求。注重对课程整体结构的优化,设立公共基础科目,有利于培养未来的广播电视编导掌握多元化的知识。设立专业基础科目,有利于未来的广播电视编导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另外在课程设置方面还要注重创新性和前沿性。课程之间要做到延伸和融合。
四、新媒体环境下在职编导培养的重点
广播电视编导特点范文6
关键词:广播电视编导;实践技能;师徒制工作室;培养模式
近些年来,传媒事业的不断发展促使了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迅猛增长,一些地方本科院校陆续开设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招生规模的急速扩张造成了师资短缺、实验设备不足和更新较慢等问题,迫使高校培养模式趋同,导致应用型人才创新机制难以实施,就业率也开始逐年下滑。2014年教育部公布全国最低的就业率中,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亮起了“红牌”预警。尤其是新兴专业在资金投入、教育资源等方面与重点专业相比处于劣势的情况下,破解这一瓶颈,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培养理念要摒弃传统的理论型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寻以实践为中心的办学思路,培养应用型人才来服务于地方建设,同时更要从根源上更新思想,“师徒制工作室”实践培养理念正是这一理论的基石,解决这一难题的首选之策。
一、“师徒制工作室”实践技能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一)综合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
在21世纪传媒业不断发展变化的今天,做为当今时代下广播电视编导的专业人才,不仅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理论和艺术鉴赏能力,同时更要有扎实综合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高校在考虑人才方面,更要注重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很多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上,没有经过详细的论证和相关的调研,只是仿照名校的培养模式进行修改,难免会造成课程体系和实验项目的相对分散。学生在进入高年级学习时,由于每一专业课教师侧重考察学生知识点不同,因此实践项目自然也不同。加上实践学时有限,造成了学生只是为了完成作业而拍摄,没有全局的意识,导致很多实践项目只能进行单项练习,使得《电视采访与写作》、《纪录片创作》、《电视专题片》等综合性较强的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受到了影响和制约。因此只有完善课程体系和加强综合性的实践项目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师徒制工作室”的实践技能培养模式正是综合型和实践型能力提升最好的平台。
(二)社会岗位的需要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一般实习单位“一是进入电视台或电台;二是进入影视公司、广告公司或文化传播公司;三是进入纸质媒体或网络媒体公司。”他们在单位中要快速承担记者、编导、摄像、后期等工作,由于工作的专业性特点和单位的特殊性等因素,这些社会媒体接纳实习生有限,因此需要双管齐下,也就是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并举才可以让更多的学生有实践的机会,“师徒制工作室”就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点和现在媒体发展的形势,设立不同的工作室,比如“摄影工作室”、“摄像工作室”、“新闻采写工作室“等等,学生可以在校内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相应的工作进行实训,这种实训无论对于以后的实习还是未来的就业,都有一定的帮助。
(三)资源利用最大化的需要
由于编导专业的实践性、技术性、应用性很强,因此高校要想在短短的四年时间内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策划、编导、拍摄和剪辑的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有相应的大规模的实验室,更需要整合现有的传媒实训项目,但是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近几年来广播电视编导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生人数不断增长,仅有的实验室连基本的教学都无法满足,更何况是相应的实训项目练习,因此地方本科院校要根据实际情况整合校内资源,成立相应的工作室,工作室的建立可以使学生在课余时间以团队的形式全面综合地开展实践项目,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四)提高实践技能质量的需要由于实践内容的特殊性,教师在实践考核学生方面不可能采取全程跟踪的形式,因此需要一个准确考核学生的模式。“师徒制工作室”正式这样一种评价机制,由于其人员较少,都是采取团队的形式进行实践考核评价,例如学生在影像工作室中,通过团队的形式进行选题策划,这样团队中的学生彼此之间要相互沟通,学生自身也明白队友在此次工作中的相应贡献,因此一方面要学生互相打分,相对比较公平,也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竞争,另一方面要实行教师考核评测打分,教师在分配任务中参与了整个项目的拍摄,因此对于每一位学生的工作也十分了解。两者相加,就是此团队和每个人的分数,分数高的团队也可以参赛,获得相应的奖励,也是对老师和学生的肯定,这样的实践考核评价机制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形成团队的良性竞争,同时也提高了实践技能考核的质量。
二、“师徒制工作室”实践技能培养模式的构建与效果评价
(一)“师徒制工作室”的构建
所谓“师徒制工作室”只是一个理念,主要含义为师傅带着徒弟学习,在学校里主要是教师做为工作室的主导,带领学生进行实践性研究,然后形成高年级带着低年级的学生进行实践训练,同时也要参考每个学校的情况,例如可以成立“数码摄影工作室”、“影像制作工作室”、“新媒体工作室”等等,但是每个工作室要求由一到两名专业教师全面负责,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点本着自愿的原则申请进入工作室,工作室下设主要的几位核心成员,一般核心成员由高年级能力素质较高的学生担任,其他人员自愿组队,原则上要求要有梯队层次,每一个团队的组长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考核,工作室也有一套完整的管理机制,包括工作室的日常管理等。
(二)“师徒制工作室”主要是形成
“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团队合作—以赛代练”的专业学习模式,形成高—中—低年级的梯队式建设,通过课程学习、课外实践和比赛的形式实现学生技能培养的传—帮—带,这样的组合主要是希望促进不同年级之间的相互交流,大家在一个项目中发挥各自的特长,加强团队意识。大三同学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较强,因此任务更为繁重;大一的学生因为刚开始接触专业相关内容,加入团队主要是希望工作室的模式可以带动其积极性,鼓励他们热爱自己的专业。这样形成了梯队结构,就可以使工作室的管理日趋稳定。对于“师徒制工作室”的构建,在传媒类本科院校的相关专业开展较为常见,例如本学校的“新媒体工作室”,主要就采用这种师徒制模式,大三的学生为主要力量,设立办公室、新闻采编部、技术部、摄影部等多个部门,学生自愿报名,采用面试的形式把学生分配到相应的部门进行试用期的考核,考核期为1个月,如果通过则被聘为新媒体工作室的正式成员,同时对各个部门进行分组,一个月的新媒体网站的运行都由一组负责,大家集思广益,对一周的新媒体信息进行策划编辑,可以锻炼学生的策划、采访、编辑、后期等能力。管理后进行评比,通过后台的数据和反馈进行量化分析,比如关注量上升还是下降,评论留言的多少以及媒体的影响力等等,分数高的小组将在会议上进行汇报总结,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领导能力,也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同时工作室还要针对大型活动进行总体策划和把关,指导教师也会对每期的内容进行点评,形成分数评价考核制度。这种老师带学生,学生带学生的师徒制模式可以消除课堂上的不平衡关系,真正锻炼和考察了学生的能力。
(三)“师徒制工作室”实践技能培养模式的效果评价
“师徒制工作室”的方案已经在国内的很多大学开展起来,就黑河学院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来讲,主要成立“数码摄影工作室”、“影像制作工作室”、“新媒体工作室”等。本校的所有晚会、各个二级学院的宣传片、各个班级的心理班会、辅导员大赛、校园十佳大学生短片制作、微电影制作都由“影像制作工作室”承担,学校的媒体宣传工作和重大节日策划由“新媒体工作室”承担。新媒体工作室已制作教师节专题、运动会专题、中秋节专题、中俄专题等内容,已被人民网、黑龙江电视台新媒体、黑河日报新媒体所转载。学生依托工作室从选题策划、写稿、采访、编辑等多个方面得到了锻炼,同时也通过参与比赛提高了自信心,例如学生在工作室中制作的专题片《记者走基层之校园美容师》已经获得“第七届黑龙江省优秀教育电视节目”专题类一等奖,这种“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团队合作—以赛代练”的“师徒制工作室”带了工作室成员乃至其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师徒制工作室”实践技能培养模式的意义
(一)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
工作室学生团队由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成员组成,形成专业和技能的互补,保障了工作室的活力和生命力,从而实现了工作室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工作室的实践技能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开放性教学模式,与课堂教学有很大区别,采用综合实践的项目进行教学,项目的来源也多种多样,既可以是校内的比赛又可是校外的企业合作,老师带着学生,学生形成团队小组合作,这种综合的实践项目锻炼了学生的采访、写作、编辑、摄像、后期等能力,不仅让学生在制作相应项目中懂得了如何与人沟通和交流,懂得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也让学生在策划选题中,开始关注媒体学术前沿,关注最新的媒体动态,培养了学生的理论专业素养,形成了自主学习的意识,将理论应用到实践当中,真正地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
(二)促进师生结构的优化
做为工作室负责人的专业老师,从理论上要不断关注前沿的动态,在实践上更要有丰富的实战经验,而师生在任务中可以有交流,有讨论,有思想的碰撞,这样一方面密切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另一方面开阔了学生的思路,使他们能够灵活地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三)搭建良好的就业平台
现在各大媒体单位或者传媒企业急需“成手”,所谓成手就是可以快速适应当前的媒体环境并且直接可以工作,不需要经过长时间培训,而工作室的成立正是顺应了时代的潮流,通过组织学生形成团队,让学生提前进入项目工作的环境中,锻炼实践能力,从新手变成手,将理论功底和实践能力整合为一体,为学生的将来搭建了良好的就业平台。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紧密性较强的专业,传媒行业的不断发展也给高校提出了艰巨的挑战,如何变挑战为机遇,是目前所有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做为地方本科院校,我们要把工作室的实践技能培养模式做为改革教学质量的第一步,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找到符合自身实际的教学策略,为我国的传媒事业输送高质量应用型全方位的综合性人才。
作者:包学敏 常文硕 黄力力 单位:黑河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明.基于“工作室”制下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模式探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05).
[2]刘军,王琳,宋丕伟.基于工作室模式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实践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12).
[3]张婉婷.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探究[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