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的特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创新思维的特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创新思维的特质范文1

关键词:中职;政治教学;培养创新思维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对于人才的需求有了新的需求,这给中职教育带来了全新的契机。在中职教育体系中,政治教学却一直采取着传统的教学方法,这与时代的特征是完全不符的。而且,在新形势下,中职政治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教师应该深刻思考的问题之一。

一、创新思维的含义及其特点

创新思维指的是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目的,让学生学会对事物融会贯通,并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新的思考。通过这些新的思考,进而让问题的解决的方式有了新的方向。创新思维是现如今中职学生特别需要的一个特质,具备了创新思维能够让很多问题的解决变得更加轻松。与其他思维方式不同,创新思维具有很多独特的特点。其中,发散性、深刻性和独创性就是其明显的特征。具备了思维的创新性,才能让学生的思维方式变得更加独辟蹊径,并对自己的结构体系进行一个重新整合发展。

二、中职政治教学的主要现状

目前,随着我国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持续推行,在中职院校中,传统的中职政治教育模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时展的需求。传统的中职政治教育中,政治教师的教学往往都以“说教”为主,课堂氛围沉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情绪完全不能被调动起来。加之政治内容本身就比较枯燥无味,中职院校的学生学习基础又较弱。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也很容易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并对政治学习产生抵触情绪。根据相关调查,在中职院校中,学生逃课率较高的课程便是思想政治课程。即便不逃课,很多学生在课上也是“人在心不在”的状态,要么是悄悄玩手机,要么就是做其他学科的作业。真正能够静下心来认真听课的学生数量屈指可数。

三、在中职院校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教育体系也变得日益完善。而中职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承担着培养双向人才的重要使命和作用。目前,很多的中职学生学习基础较薄弱,学习能力较差,就更别提所谓的创新思维和能力了。而这些存在于学生身上的局限性也让中职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真正适应时展的需求,并与时展存在着严重的脱节现象。因此,在中职的政治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创新学习,学生有了更为丰富的知识结构体系,并逐步形成独特的个性和思考方式。这些都能成为学生未来成功进入职场的有用筹码。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的大部分中职院校都调整了自己的招生人数。大量的扩招让学生的生源质量不可避免的大幅度下滑。现在的中职学生理论学习能力较弱,对于政治学习缺乏基本的兴趣。因此,中职教师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渐渐忽略了。而此时再提创新思维的培养,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潜能,并利用教师在课堂上教授的方法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和处理。

四、中职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

(一)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中职的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充分尊重学生,并在教学过程中尽量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是基本前提。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根本无从体现,学生仅仅进行着单调的机械学习,这种教学方法是明显行不通的。新形势下,课堂不应该仅仅是课堂而已,教师也不再应该是“高高在上”的导师。在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模式下,课堂应该是学生和教师进行相互沟通交流的平台,而教师也应该只是学生思想政治课学习的引导者。在思想政治的课堂上,教师应该始终树立“以生为本”的观念,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例如,当教师就一问题要求学生发言的时候,教师不应该对学生给出的答案给出过于果断的正误判断。即便学生回答的问题有一定出入,教师也应该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肯定学生积极发言的行为,为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提供有力的氛围。又如,对于在政治课堂上存在分歧的问题,教师不应该“一竿子打死”,而是应该要求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并在讨论中各抒己见,进行头脑风暴。这样的方式既能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又能让学生之间的思维形成相互的碰撞,有助于创新思维模式的形成。

(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角色定位

在中职政治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角色定位也十分重要。正确的角色定位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新性思维也会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首先,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敢于养成向权威发出挑战和质疑的学习精神。在挑战和质疑中,学生学会了不盲从,有了自己的思考方式,自然而然也就逐步形成了开放的思想和新颖的思维方式。其次,政治教师也应该找准自己的定位,认真提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鼓励学生多发表自己的想法。这种互相促进的学习方式能够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融会贯通,并在课堂上变得更加自信。这些角色定位的转变都有利于学生形成创新性思维。

(三)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提升创新思维能力

中职学校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实现就业,而很多中职学生虽然理论学习能力较弱,但是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因此,政治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这一特质,让学生多参与一些社会实践,并在社会实践中逐步提升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教师可以结合政治课上一些内容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科技活动或技工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应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积极思考,勇于动手,在实践中体会创新思维带来的快乐。

五、结语

在当前形势下,学生的创新思维非常重要。任何一门课程都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教学目的,对于中职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说也不例外。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能够让学生的未来发展变得更加顺利。

参考文献:

[1]林胜德.中职政治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1(28):125-126.

[2]胡金胜.创新思维在中职政治教学中的培养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5(16):62.

创新思维的特质范文2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思考;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和腾飞的灵魂。创新能力是通过运用理论知识,在亲身实践的活动中不断开发出具有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或新发明的能力。具体来说,创新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三大部分,核心是创新思维。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就是学生从事创造性活动的意愿和态度,这种创造性的意愿表现在用别出心裁的思路、方法和途径来解决问题。有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最为好奇的时期,善思、多疑、好问引导着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

1.养成自主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教师要创设活泼生动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使学生在自由、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拓展创造性思维的空间。自学习惯的养成,有助于学生形成良性的学习循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鼓励学生主动提问,激发学生创新潜能。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始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让他们主动去探索,去质疑,去回答,通过营造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提供给学生自由发展的时间和舞台,引导激发出他们内在的创新潜能。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尽管小学生思维活跃,富有想象力,可是受制于其知识水平、阅历见识等方面的局限,其想象力的形成还是要依赖教师的启发诱导。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学生处于积极、兴奋的活跃状态,能够跟随教师的诱导,积极主动地进行创造性思维,并在这种思维中探索创新。

1.运用语文学科特点,培育学生创新思维。语文学科的思维启发功能,能够直接而深入地对学生产生影响,如曹冲称象的独特求异思维,田忌赛马的变向思维,司马光砸缸的逆向思维等。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入挖掘和利用语文学科教材中的闪光点,去启迪学生,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可以通过课本故事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也可以通过多媒体画面进行形象思维拓展等。

2.优化语文教学方式,强化学生创新思维。古语云:学思疑,疑成思,思通才。意思是要通过质疑产生思考,进而提升才能。而生疑的前提是观察和联想。作为小学生,观察是他们认识这个世界最直接的手段和方式,所以小学语文教学要从观察入手,鼓励学生认真深入,大胆想象,这是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首要条件。其次,要增加对学生想象力的训练。可以说,想象力作为创新思维的翅膀,是实现创新思维的内在动力。小学生处于儿童时期,其想象力是最丰富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通过一些形象生动的图片、动画、故事等课程元素,尽量给学生营造一个能够发挥其想象力的空间,让学生尽情驰骋在想象的天空里。再次,要鼓励学生求异立新。教师不能用同一个标准去要求所有的学生,要让学生有不同的想法和见解,并且敢于表达出来。曾经的教学模式有太多所谓的统一标准,太多所谓的参考答案、标准答案,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创新的机会。所以,在实际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求异,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实现灵活的转化,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增强学生创新能力

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可忽视的一个方法就是对学生进行及时积极的评价。合理的引导和积极的评价,能够帮助学生对自己尝试的想象和语言进行预判,从而得到更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学生对学生、教师对学生评价,碰撞出创新的思维火花。需要注意的是,教师的评价指向要趋同于学生创新的维度,这样才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遵循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增强创新能力的思路,培养出真正有创新特质的新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黄丽芳.挖掘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浅议[J].职业教育研究,2004,(11)

[2]陈黎明.创造是语文教学的核心[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22)

创新思维的特质范文3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思维;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5-0124-0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随着教育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我们小学教育肩负着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基础能力的提高,在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同时,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形成一定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一、把握创新思维特质,思考培养需要环境

创新思维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一种思维能力。一般来说,创新思维是指在客观需要的推动下,在利用已储存的知识为基础的前提下,能够对新获得的信息综合运用各种思维形式,创造出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新形象,从而使认识和实践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思维活动。对于小学生来说,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意义重大,其不仅能够促使学生充分的表现自我、展示才华能力,更能够形成学生创新的精神。当然,创新思维的生成,需要良好的环境。

1.学生创新思维生成的社会环境。一个人的思维能力与他生活的自然环境相关,更与其生活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可以说,什么样的社会、学校、家庭环境会造就出什么样的人才。因此,如果我们的社会崇尚科学、文明,那么,我们的学生就会向具有高尚情操的方向发展。社会方面的影响我们可以辩证的引导学生去理性看待,而家庭情况和家长的管教方式是影响儿童创新力的主要因素,如果家长对孩子要求过于严格,要求孩子不能随意地干这干那,那么畏手畏脚的孩子创新力就差;相反,如果家庭气氛民主,那么有孩子的创新思维能力就强一些。

2.学生创新思维生成的学习环境。学生知识的掌握和水平的提高主要在学校。现在各个地方都在强调着素质教育,因为民主、宽松、尊重个性的校园环境有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对于我们高年级的语文教师来说,要改变语文教学自我封闭、与社会隔绝的状况,在教学活动中广泛地联系社会、联系生活,使学生学习生活在充满创新的气氛中,因为,十二三岁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是非观念,对生活、学习已经有了一定好奇心和思考,对一些事物有着探索的热情。如果我们引导得法,那么,他们思考问题就会有一定的主见,形成一些与众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我们只有有意识地启发、引导他们大胆的猜想,用心思考,他们的创新思维才会得到训练和提高。

二、营造语文学习氛围,推进创新思维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肩负着培养学生各种思维能力的语文学科要营造一种让学生敢于发表看法,勇于思考的教学氛围。我们语文老师要善用肢体语言,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努力做好引导者,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他们在一种和谐的氛围中,才思敏捷地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带有个性色彩的见解。我们在教学中,可充分运用各种现代教学手段,如在《观潮》一文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观看“钱塘江大桥”的录像,让学生感受大桥的雄伟,获得感官刺激,从而思维活跃的学习课文。当然,我们也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在“问题—回答—问题—回答”的师生交流中,不断把学生的创新思维向前推进,进而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1.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高发现创新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采用情境教学方法等引导、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学生的创新思维要有问题开始,通过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创造性的解决问题,从而实现思维能力的提高。我们传统教学方式是老师讲学生听,往往是把一些教学参考或是名家解读强行灌输给学生,这样的教学方式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无法激发他们思考,引发他们积极的发现问题,提出质疑的冲动。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的摆脱学习材料原有的思想路线、旧有的教学程式。如我们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预习时多问几个为什么,读了课文题目之后,你认为课文会写什么呢?然后思考课文是怎样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课文阅读后,你学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知识?预习之后,有哪些思考和发现以及启迪,这样,让学生养成持之以恒、不断寻找突破点的习惯。而在课堂中,我们积极引导学生就预习形成的问题,充分交流、深入思考,从而在问题的解决中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思维能力,并对求异思维加以训练,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2.激发学生联想想象,拓展创新思维空间。康德说:“想象力是一种创造性的认识功能。”我们小学语文的学习,某种程度上就是要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学习《天上偷来的火种》一文时,我们可以通过远古的神话故事导入,激发学生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学生们的学习探究热情被调动起来,激烈地渴望知道人类第一粒火种的由来,形成一定的阅读兴趣和听课热情。当然,我们要在拓展空间的前提下,不断把学生的思维推向深入。要培养学生对已明白的事物继续探究的习惯,永不满足,如此,让创新成为学生的内在欲望,从而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品质和习惯。

总之,在我们小学语文高年级的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拓宽思维领域,让他们进行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并能够将新旧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开放性地提出、思考并探寻多种解决方法。从而转换视角,跳出常规套路,获得创新思维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婷婷.阅读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小学科学(教师论坛),2012,(03).

创新思维的特质范文4

一般来说,在工艺美术设计中创新思维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形象思维

如何去获得形象思维,设计者就应该将自己投放到生活和自然当中去,在广阔的环境中用心感受和捕捉具有深刻特点和意义的形象事物。在工艺美术设计中,它的特征具体表现为形象性、非逻辑性以及想象性。

2.抽象思维

在很多时候抽象思维也称为逻辑性思维。其内容主要是指通过科学的概念对在发展过程中事物的本质进行动态的反映,通过对其本质作出概括与思维后,再对其部分特征进行提取,从而使其由感性认识的阶段向深层次的理性认识阶段进行过渡。由于抽象思维不仅可以对事物的外部状态作出有效反馈,而且还能够让人对事物进展的动态预见提供更好的依据。在工艺美术设计中,抽象思维的应用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同时又称为求异思维、扩散思维核辐射思维等,也是属于创新思维中的一种核心内容。其主要内容是以事前已确定好的出发点或目标为基础,通过不同手段方式对问题进行思考,并在思维的过程内对不同信息进行收集,最终通过各类方式的比较来寻找发现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工艺美术的设计者而言,其创新能力往往体现在他们对发散思维的应用过程当中。只有能够对发散思维作出转化或加工,才能保证发散思维在艺术创作中发挥出巨大作用。在工艺美术设计中,发散性思维往往因其变通性、独特性以及流畅性等特点而占据了重要地位。

4.逆向思维

一般来说,逆向思维所体现出来的状态往往和我们正常的反应完全相反。作为解决问题时的重要手段,此类思维模式富有创新内涵,所以通过逆向思维的方式对不同事物进行处理往往会收到许多意料之外的结果。相比较上述三种思维方式来说,逆向思维是较为特殊的一种思维方式,例如当大多数人对某事物极为追求时,一小部分人则会选择放弃一些与大众不同的思维。通俗点讲,逆向思维就是指与大多数人想法不同的个人想法,它常常会给人们带来不符合常规、让人豁然开朗的感觉。在工艺美术设计中,运用逆向思维可以使思路更加宽泛、清晰,也能够给受众不一样的思维感受。所以设计者应该要学会运用和深刻认识逆向思维,遇到事情用逆向思维的方法解决,这样就会给广大受众带来更加新鲜的感受,从而达到完美的艺术效果。

二、创新思维在工艺美术设计中的具体表现

对于工艺美术设计来说,创新主要的思路模式就是表现在怎样向受众表达它内在的含义和内容。设计者在创作过程中还需要将其和其他元素加以创新渲染,以达到更完美的视觉效果。

1.图形的创新

图形对于工艺美术设计来说,是它的灵魂。我们见得最多的产品设计,往往是以造型的形式展现出来的。图形作为一种视觉语言,它的加入倾注了设计者对创作的全部感情,从工艺美术设计的层面来说,同样具有一定的创新价值。

2.色彩的创新

创新思维的特质范文5

【关键词】基础美术教学 模仿 创新

美国画家马瑟韦尔在其书中对基础美术教学提出了质疑:“在艺术教育中最令人费解的问题之一,就是我们大人对学生们做了什么,或者学生们自己做了什么,使得他们那种具有普遍性的视觉语言,随着他们的成长,消失得比它的出现更为迅速。”的确,许多学生在接受审美教育的同时,部分珍贵的天性和审美特质被悄然抹杀,这是值得美术教育工作者反思的。如何更好地开展基础美术教学活动呢?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的学习过程最初是从模仿开始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模仿是艺术的本质,而模仿出自人的天性,人具有模仿的本能。也就是说,任何一种行为或技能的产生及发展,都必须经历一个模仿的过程,然后才向创新的目标发展。因此,处理好模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是基础美术教学良性发展的前提。

一、基础美术教学中的模仿

模仿作为知识技能学习的重要步骤,在美术教学的开展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模仿”的基本规律有哪些?应该如何将其应用于基础美术教学中?该如何避免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一成不变地“模仿”?

(一)模仿的过程

模仿是人类通过观察和了解客观事物和现象,并将其再现出来的行为。一般来说,模仿的过程分为三个步骤:观察了解、形象记忆、输出再现。观察了解是模仿的先决条件,人们通过观察来认识事物,并在脑海里形成对该事物的形象记忆,然后对其进行输出再现。

(二)模仿在教学中的应用

美国学者芭巴拉·荷伯豪斯认为:观察是增加视觉感知和视觉识别的最好方法之一。在实践中不难发现,学生对所要表现的物象观察得越具体、了解越深入,其画面效果就越好,情感表达也越充分。因此,美术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三)避免一成不变的模仿

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有时会遇到学生作业雷同的情况。原因之一是由于教师不注重引导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多主体地观察。学生受认知水平限制,只能被动地对教师的示范作品进行简单的模仿。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在进行《美丽的树叶》授课时,鼓励学生对树叶进行多角度、多侧面的观察,将班级分为4个小组,并布置不同的作业:第一小组侧重树叶的造型特点,第二小组侧重树叶的颜色;第三小组侧重树叶的肌理和纹路;第四小组侧重树叶在运动状态中所发生的变化。通过分组协作的策略让学生学会独特的观察方法,培养了其多角度分析、理解物象的能力。

二、基础美术教学中的创新

美术教育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之一,如何通过美术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哪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途径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创新”的概念

“创新”是指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美国心理学家约瑟夫·沃拉斯提出:“创新思维是一个从多角度进行思考,尝试用不同方法来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审美创作的过程中,应注重对创新思维的培养,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创新思维的表现形式

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创新思维的主要表现形式包括三个方面: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和逻辑思维。教师可从这三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创新思维在教学中的运用

1.发散思维。发散思维侧重于提高学生由点及面进行联想和想象的能力。人的思维活跃程度在童年时期达到最高值。教师应抓住这一特点,运用“以点带面”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进行同性质联想。教师还应鼓励学生阐述自己的想法和见解,肯定其创作意图的独特性。笔者在上《变化的水》一课时,先让学生观察玻璃窗上的水珠,启发其通过雨水联想不同状态下水的形状、颜色、气味的变化,随后让其想象一个跟水有关的场景并把这个场景画出来。在课上,笔者设法打开学生发散思维的大门,使其根据自己对水的不同认识,进行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2.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是避免学生产生思维定势、提高创新思维的最有效手段。教师应建立起学生对美术的全新认识,可通过改变教学环境、绘画材料、绘画内容、绘画形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丰富美术学习的内涵与形式。如在《趣味漫画》一课中,笔者特别制作了一个大转盘,将不同物体和夸张的五官置于转盘中央,让学生转动转盘,以添加的方式将物体和五官融合到一块儿。这一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游戏中改变了对漫画表现模式的思维定势,对不同物体进行了各种不同的拟人化组合,学习的过程既生动又有趣。

3.逻辑思维。逻辑思维是思维方法的核心内容,要求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创新思维活动展开的基础。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不是毫无根据的主观臆造。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帮助其建立起创新的基础,使美术创作活动沿着一条合理有序的道路发展。笔者在《我心目中的城堡》一课中,首先结合大量图片和历史故事赏析中、西方城堡。随后分析了城堡的造型特点和视觉美感,将极具艺术特色和审美趣味的穹顶和玻璃窗画等进行独立赏析。最后,笔者还将城堡与现代建筑作对比,使学生对建筑美学有了初步认识,并尝试结合中、西方城堡的审美特点进行绘画创作。

结语

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既要让学生了解美术创作的一般规律,正确模仿和描绘客观物象,又要注重保护其自主创造意识,培养“创新”能力。这对每一位教师来说都是挑战。新课标提出:美术教师应努力成为“研究型”“创新型”的教师,善于吸收最新科学成果,并且能将其运用于美术教学中,在实践中有独创的见解,努力发现行之有效的教学新方法。唯有如此,才能为基础美术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诗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芭巴拉·荷伯豪斯,李·汉森.儿童早期艺术创造性教育[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9.

[3]J.P吉尔福特.创造性才能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创新思维的特质范文6

关键词:创新能力 培养 策略

高等学校是培养和成就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摇篮和基地,承担着培养具有创新和创造能力的专业化人才和社会主义新一代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振兴中华民族的神圣使命。作为新一代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级经管人才而言,其创业思维和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整体发展水准和质量。因此,在我国高等教育全线铺开的大背景下,探索和加强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我国高等学校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无法忽视的内容,其重要性合愈加突出。

一、创新能力内涵

所谓创新能力,即个体运用其本身的综合素养和能力,解决新情况和新问题,探究与创造具有较高价值的新事物、新知识的实践能力。它是创新思维与创新意识在实践中的确证和外延,含有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两项内容,主要包括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和创新意识。它是中华民族进步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基础,是经济有效竞争的核心,科学技术、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指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具备创新的基本能力与个性特质,主要是拥有较为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以及强烈的协作实践能力,同时也具有批判的精神品质。

二、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影响因素分析

近年来,工商管理类专业普遍意识到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来全面展开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但仍然有很多制约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存在,主要归纳以下几个方面:

1.僵化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影响。由于传统的“填鸭式”和“连轴转”教学和教育思想与模式的影响,创新教育内容比较单一,创新教学模式较为死板,缺少对创新教学的深入研究,形式过于简单,方法趋于僵化而且缺乏系统性认识,启发引导性不强;在传统教学模式影响下,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得不到锻炼,极大地阻碍了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传统的课程设置与实践教学影响。由于专业的差异性较为明显,在课程设置上更加侧重单一学科的教学任务的满足,在现有课程内容和学时要求的基础上很难将其他专业课程知识有效进行整合,专业的相互交叉相对变少;另外,专门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尚未形成,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创造力,尤其该专业是操作型较强的专业;同时,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创新项目专项费用投入有限也是影响本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因素。

3.创新型教学师资队伍薄弱。大多数的教师均缺乏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培养的专业训练,因为固有观念导致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照本宣科,不能很好地把握本专业前沿知识,对社会需求达不到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对创新创业领域缺乏有效的认知和进取心,无法从根本上启迪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归其原因主要是缺少创新型的工商管理专业一线教师从事教育教学。

4.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自身因素。大学生是创新思维和能力培养的主体,但其本身努力程度不够、创新意识培养淡薄才是其创新能力不强的内在因素。当前,较突出的问题表现在:创新意识需要不断加强;缺乏求新、求变的探索精神;专一兴趣的培养没有形成常态;同时,缺乏创新的毅力;另外,随着就业压力的日益激烈,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将精力重点放在了考证和升学深造等方面,导致创新思维和能力培养内在驱动力匮乏。

三、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

1.全面改革课程体系

主要应对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和实践教学课程进行系统优化,整合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从学科专业课、选修课与实践课程三方面优化现有课程结构,整合课程体系:拓展专业和学科的范围及研究领域,添加交叉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借助学科间课程教授的影响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及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跨专业跨学科选课,同时通过专业的创新活动可以进行实践教学课程置换,进而提升学生创新的热情,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有效加强引导和分类指导

按学生的心理特质、专业知识储备和综合素养不同,对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即对大一新生进行入学专业教育、各类励志讲座和宣传,引导其树立信心,加强创新意识的灌输;大二、三年级则通过参加技能竞赛、技能培训以及专业实习等提升创新思维方式深度,着重创新精神的培养;大四年级通过参加校内实训实习基地的活动任务,以此培养专业学生全面掌握创新技能和方法。

3.组建创新实战型师资团队

打造一支具有创新实战型的专业教师团队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和保障。这就需要多渠道、多方法地吸引各类专业学术骨干和带头人等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的高水准创新型队伍。必须采取校内分化整合,交叉学科专业组建团队与人才引进相结合,构建层次合理、结构优化和学科专业互补的创新实战型师资队伍;同时采用学习交流、项目引领、资金扶持和国内外专业培训等方式,全面健全师资队伍的培养体系,形成以专职教师为主体,兼职教师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创新型实战教学队伍。

4.构建以第二课堂为基础的创新能力培养平台

精心开展包括“用友怀”ERP沙盘模拟经营大赛等系列赛在内的科技文化节、寝室文化节、ERP社团文化节等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为本专业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同时,以工商管理专业学科优势为依托,成立专业学生志愿团,开展服务社会等公益社会活动;组建学生党员干部队伍深入基层进行“挂职实岗”锻炼等第二课堂活动;使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总结实践经验,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进一步强化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崔宏桥.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2):161-162

[2] 钱丽.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0):14-15

[3] 刘继龙.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与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12(18):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