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电算化的主要特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会计电算化的主要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会计电算化的主要特征

会计电算化的主要特征范文1

自企业的会计工作实现了会计电算化后,其内部控制根据不同的实施方案,将其划分成两大类,即阻止控制与功能控制。其中,组织控制指的是构建一定的规章制度,对相关人员的工作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工所建立的内部控制;而功能控制指的是在整个会计信息系统管理中,根据设计所需的功能所实现的内部控制。如果根据自身性质与实施目的,我们也可将内部控制划分成两类,即管理控制与会计控制。其中,管理控制指的是为确保计划实施、预算及定额工作的顺利完成所实施的一种内部控制;而会计控制指的是为确保会计数据的准确、可靠所实施的一种内部控制。另外,按照不同的实施环境,也可将内部控制划分成应用控制与一般性控制。

1.会计电算化的实现对会计内部控制产生的诸多影响

1.1控制形式的变化

和传统的手工会计相比,会计电算化对会计信息的控制存在很大的区别。通过以下内容我们可对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的会计内部形式变化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首先,会计电算化的工作流程为:自原始凭证―授权批准―审核―输入合格凭证―电算审核―系统处理―输出账表。由上述流程得出:自实现会计电算化以后,除了数据搜集、审核、编码与录入以外的操作,都可由计算机来完成。因而,上述数据处理的集中性,使得在手工条件下的控制措施失去了存在的必要。由此看来,在传统手工会计核算条件下,所采用的内部控制制度,如今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已很难再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了。

1.2控制内容的变化

事实上,会计电算化系统为一个人机交互的系统,并且,计算机系统的隐蔽性非常强。所以,对于内容的控制也显得十分的复杂。对于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控制内容的改变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会计人员的分工、内部新制度的控制;系统控制、安全控制以及资料的文书化控制;系统输入、输出控制等。

1.3稽核机制的改变

在传统的手工会计系统中,任何一笔业务处理均需经过多道手续,按照相应的监督机制予以操作,操作必须要经过严格的复查机制进行审核。然而,在会计人员中,其联系是比较直接的,所以,无形当中便形成了严格的牵制制度。这样,在相互牵制、审核、监督等措施的实施过程中会涉及到会计信息的大量提取、输入、输出以及校验等。不过,自实现会计电算化之后,几乎所有的手续均是由计算机进行处理的,因而可以说,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会计人员分工、职责、权限等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同时,信息处理过程也逐渐被简化了。另外,由于在实现会计电算化后,会计人员不能直接参与系统的控制工作,因而,内部牵制措施也不能被执行,这样传统的稽核机制与审查机制的作用也逐渐被削弱了。

1.4控制重点的改变

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中,除人这个控制主体之外,大多数内部控制方法由会计软件来实现。所以,在会计电算化中,人不再是控制的重点,而变为了人工控制、信息输出控制、人机交互控制、系统连接控制等。

1.5信息存储介质、存储方式发生了改变

在传统的手工会计核算环境下,数据存储的介质主要是纸质,而全部的企业经济业务将全部被记录在纸张上,而且按照不同的会计信息处理过程,将其划分成以下几类。由纸质上的数据构成了会计人员的会计信息原件,如果一旦纸质上的数据信息被修改,那么极易辨别出修改的线索与痕迹,而这正是传统纸质原件的一个主要特征。而此种方式的直观性较好,将不同的笔记作为主要的控制手段。不过,在实现会计电算化以后,由传统的纸质形式变为了人们不能用肉眼识别的形式,即被刻录到磁盘或是光盘上,这样,所存储的内容有可能被他人修改而不会留下任何的痕迹,因此,这将会失去会计信息的直观性的特性。

2.提升电算化会计下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议

2.1加强电算化管理方面的控制

自企业实现会计电算化以后,企业需要立即对原组织机构进行合理的调整,按照会计岗位、职责将其划分为下述几种岗位形式。不过,在调整组织机构的设置时,必须要结合企业的发展情况,这样才能快速实现企业的管理目标。并且,也可节省大量的成本费用的支出。为保证会计信息系统有较好的安全性与保密性,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计算机必须要由专人管理和使用,同时在企业内部应建立一套完善的上机管理机制,确保每位会计人员只在自己计算机上做权限范围以内的工作。通常来说,上机管理机制主要包含以下内容:轮流值班制度、上机记录制度、上机时间安排等。但是,和传统的手工会计不同的是,会计电算化系统能够对可能引起伪造的经济业务,均不能是由一人完成的,而是要划分给多人或是几个部门来完成。另外,在整个会计电算化系统,存在几个不相容的职务。为了避免企业内部舞弊或是欺诈行为的出现,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与职务轮换机制。

2.2强化对会计电算化操作的控制

第一,在企业内部要制定完善的上机操作流程,主要涉及到软硬件操作流程以及上机操作时间等。当在企业内部发生经济业务时,可以按照相应的计算机控制流程,对业务往来的发生进行有效的检查与控制。

第二,在企业内部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对于计算机而言,其数据处理能力是非常强大的,而且处理速度较快。若所输入的数据不够准确,那么所得到的处理结果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别,甚至还会影响到整个系统的运行。所以,会计电算化系统需要对所录入的数据信息予以严格控制,确保录入信息的准确性。在录入信息时,需要经过系统的授权,由专管内部控制的部门进行检查;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对录入的数据信息进行准确的校验。除此之外,为避免数据传输过程中发生丢失或错误操作的出现,企业通过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确保传输过程中的数据可靠、安全。

第三,实时监控与记录系统内部所发生的事件类型、用户身份、操作时间、运行参数等,而且对一些重要的数据信息进行权限设定,这样可针对不同权限进行用户识别与远程请求识别操作。

会计电算化的主要特征范文2

[关键词] 会计电算化 发展 内部控制

会计电算化是现代经济管理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会计发展的一个历史性飞跃。但目前在会计电算化的实践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其向更深层次发展。为此,笔者就当前我国会计电算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谈一些看法。

1 会计电算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会计软件通用性差、集成化程度低。财务软件厂商基本是一套软件使用于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用户,对行业特征和单位的核算特点考虑不够,导致不少施行会计电算化的会计人员仍要做大部分辅助工作。系统初始化工作量较大,难以增加自己所需要的功能。材料、工资等各核算子系统分隔,缺乏会计数据传输的实用性、一致性和系统性。

1.2 没有充分发挥电算化对强化财务管理的功能。多数单位电算化都是用于代替手工核算,仅仅是减轻了会计人员的负担,只重视报账功能,而忽视管理功能。只在软件的材料核算、工资核算、固定资产核算等功能上较强,而对管理型功能的成本核算、财务指标分析体系以及资金供求预测等模块没有进行设计,功能不全,没有充分发挥会计电算化对加强财务管理的功能。

1.3 会计软件通用性差、集成化程度低。财务软件厂商基本是一套软件使用于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用户,对行业特征和单位的核算特点考虑不够,导致不少施行会计电算化的会计人员仍要做大部分辅助工作。系统初始化工作量较大,难以增加自己所需要的功能。材料、工资等各核算子系统分隔,缺乏会计数据传输的实用性、一致性和系统性。另外,公司间的软件不能联系在一起,无法进行数据交换、信息共享和控制管理,不能与企业内部其它管理子系统(库存、销售、人事等)融为一体,很难形成整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

1.4 会计软件开发疏漏了审计因素。传统审计中最为重视的会计系统提供审计线索的方法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计算机自身及会计软件运行特点,加上审计人员对会计电算化内部程序不一定全面了解,使得会计电算化过程成为一只“黑箱”。电算化会计系统本身的故障也会给审计工作带来困难。例如,环境灾害、硬件设备或软件失灵、差错等都可能给系统造成无法估计的危害和巨大的风险。目前,会计电算化与审计处于一种“脱节”状态。

1.5 数据保密性、安全性差。财务上的数据是企业的绝对秘密,但却没有几家软件厂商认真研究过数据的保密问题。由于许多单位对会计电算化档案的组成内容不甚了解,缺乏管理经验,造成存储会计档案的磁盘和会计资料未能及时归档,已经归档的内容不完整。没有及时制定相应的会计电算化档案保管人员职责,从而造成会计档案被人为破坏,乃至单位会计信息泄密。

1.6 会计人员素质的的问题。

2 解决的对策及建议

2.1 改善和提高会计软件功能,形成企业管理的核心部分。现行的单位会计软件虽然已开始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过渡,但总体上讲,模块不能适应管理需要,必须将其纳入管理信息系统,提高会计软件功能,增加具有管理型功能的模块。

2.2建立一个通用统一的财务软件协议,并与市场细分相结合。此协议可以规定相同的数据接口(譬如输入输出数据库名称、格式、类型、字段名称等),或者规定公共的转换接口,使不同的数据可以相互转换,且可以被识别与接受,这样不同软件系统下的数据可以直接使用,不必再作处理,使不同系统实现数据共享。

2.3改善和提高会计软件功能,形成企业管理的核心部分。现行的单位会计软件虽然已开始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过渡,但总体上讲,模块不能适应管理需要,必须将其纳入管理信息系统,提高会计软件功能,增加具有管理型功能的模块。

2.4加强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保密性。依据会计电算化的特点,制订岗位责任、操作、维护、机房、档案及财务等方面的管理和计算机病毒的防治等制度,确保系统高效、安全地工作,充分体现出会计电算化的优势。

2.5实现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与审计工作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在研究电算化会计系统时,要注意研究现代审计的特点,使会计软件尽可能满足审计的要求,以减少系统的风险。

2.6大力加强人财培训的力度。企业应立足于国际水准,培养或聘用一批高级技术人才,推动企业电算化事业由“核算型”向“管理型”、“智能型”转变。各基层单位要大力培养复合型人才。

会计电算化提高了企业的运营管理效率和质量,同时对企业的内部控制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企业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保护其经济资源的安全与完整、防范管理漏洞、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利用企业内部分工而产生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具有控制职能的方式、措施及程序。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会计电算化信息真实可靠的保证。内部控制制度要求处理同一笔经济业务的人员既要相互联系,又要相互制约。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有助于减少差错,防止违法行为的发生。

3 实施会计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的原则

会计控制的目标和主要特征并不随着数据处理方法而变动。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中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目标仍然是保护资产,检查会计数据的正确性和可靠性,任何损害企业资产,影响会计数据正确、完整可靠的事件,都必须从组织机构、技术方法等方面加以防范和杜绝。既要符合内部控制的既定目标,又要根据数据处理的特点选择和制定相应的策略,这应该成为设计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制度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加强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能防止电算化会计信息失真,减少企业遭受损失的风险,给企业带来效益。控制的实施需要花费一定的费用,这种耗费是必不可少的,成本和效益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之间的比例不同,所产生的效应也不同。当内部控制的效益大于成本时,控制带来的是正效应;反之,带来的将是负效应。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必须能给企业带来正效应,这也应该成为设计这种制度的另一个重要原则,即"成本效益"原则。

4 会计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会计电算化系统环境下的内部控制是内部会计控制的特殊形式,随着计算机的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会计电算化系统也将向着更深更广的方向扩展,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和经营管理带来新的机遇。会计电算化系统取代传统的手工会计系统将是一种趋势,但与传统会计系统相比,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职务相分离、职权不相容原则的重要性下降

传统会计信息处理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职务相分离、职权不相容原则。电算化后,这一原则的重要性将下降甚至得不到遵循。由于系统操作的高度集中,许多岗位、手续可以合并到计算机统一进行,会计工作人员将大大减少,从而使一些不相容的职务得不到分离,降低了相互牵制的效力,增加了在未批准的情况下对数据进行修改的可能性,从而使会计数据的准确性及安全性受到威胁,增大了作假的可能性。

4.2 会计电算化系统下差错的重复性和蔓延性

会计电算化系统数据处理集中化、自动化,数据可以转入、拷贝,因此一个业务的数据错误往往会重复出现几次,从一个环节蔓延至其他环节,导致整个系统数据失真,错误的严重性加大。例如:录入的错误数据会再次用到会计科目汇总的过程中,导致科目汇总数据错误,而在进行经济指标分析时,又可能再次使用错误的科目汇总数据。从而,因一个数据的错误而导致一连串系统的错误,影响到整个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失真。

4.3会计电算化系统数据执行主体和保存介质存在安全隐患

由于计算机硬件系统存在物理易损性,一旦硬件系统出现故障或因停电等其它非人为原因,将导致数据不能被处理,会计工作不能进行。数据处理的准确和高效主要依赖于财务软件的质量和性能,一旦软件质量出现问题就会影响到数据处理的准确和速度。程序中出现病毒,将会严重危害系统安全,扩大损害,致使数据丢失,给会计电算化系统造成严重损失,影响企业的会计工作。磁性介质以磁信号存储信息,往往也会被人恶意利用。

4.4网络环境下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出现新的问题

网络环境是一个开放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下任何信息在理论上都有可能被访问到。会计电算化系统下,会计信息通过物理通信线路传输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例如,网络信息很有可能在传输过程中被非法拦截或者人为篡改,网络中存在的病毒和网络的侵袭都可能给网络环境下的会计电算化系统带来危害。

5 强化企业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的对策

5.1 加强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保密性

网络会计由手工分散操作变为计算机集中处理,数据处理形式发生了质的变化。会计软件必须从服务器等设施上的数据安全和在传输过程中的信息安全两个方面入手,增强网络安全防范能力,着重考虑内部控制的安全性问题,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建立数据保护机构,加强数据的保密和安全。

5.2 强化会计数据处理操作过程的控制,设计开发优秀的会计软件

电算化会计系统数据加工的方法和流程与手工方式截然不同,因而检查和纠正错误的方法也不同。手工方式下,可随时对凭证、账簿和报表的数据进行审核并纠正发现的错误,而在电算化方式中,一旦输入系统的是错误数据,将导致整个会计过程的错误。因而,对电算化会计系统实行处理操作控制,是保证电算化系统能够正确处理数据的一项重要措施。

所谓处理操作的控制,是指对电子计算机设备所执行的特定处理作业所作的控制,包括输入制度、处理控制和输出控制等。与其他内部控制方法不同,虽然有些处理操作控制是通过人工干预实现,但大部分是通过软件来完成的。所以,一个良好的电算化会计系统,它的软件部分应该具有处理操作控制的功能,在研制的早期阶段即系统分析、系统设计中,就须考虑这种控制措施。设计处理操作控制时,应注意成本、效益问题。过多的、过于复杂的控制方法将会降低系统的工作效率,从而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在设计控制方法时,应该反复考虑和权衡成本和效益这两个方面。一般来说,对于影响会计核算正确性方面的错误,应全力加以防范,甚至采用多种方法予以多次拦截。

5.3会计电算化会计资料的保存

会计电算化的主要特征范文3

1、我国的会计核算制度已经进行了建国50年来从未有过的重大改革,这使会计核算方法更加科学合理、更加适应国际国内市场经济和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的需要,和国际会计惯例更加接近,会计界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也迅速发展,这代表了我国的会计理论与会计核算方法的科学化、国际化发展进程。

2、电子计算机日益深人地应用于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中,使会计数据储存方式、会计核算手段和方法、会计部门的机构设置、岗位分工以及会计人员的素质、会计内部控制的方法和措施、所提供会计信息的数量和质量、企业财会管理水平等方面都将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这代表了会计数据处理技术和处理工具的科学化、现代化进程。

3、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审计法、经济合同法、企业法、会计通则、会计准则及会计法实施细则等一系列与财会工作有关的制度、法规、条例的实施,代表了会计工作的法制化进程。

4、注册会计师事业的迅速发展,使对会计工作的社会审计监督体系逐步形成;记帐、会计软件市场等会计社会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完善,代表了会计工作的社会化进程。

目前我国会计工作的科学化、法制化、国际化、社会化进程已经开始,许多重大的改革措施已经实施并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些变化代表了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其实质就是在逐步实现我国会计工作的现代化。而会计电算化正是实现会计工作现代化的最主要内容,是目前我国会计工作实现全面现代化的一项起先导作用的关键性工作。

二、会计电算化的深层含义

会计电算化,是电子计算机在会计工作中应用的简称,就是把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化数据处理工具和以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数据库以及计算机网络等新兴理论和技术应用于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中,以提高财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进而实现会计工作的现代化。

会计电算化改变了会计核算方式、数据储存形式、数据处理程序和方法,扩大了会计数据领域,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改变了会计内部控制与审计的方法和技术,因而推动了会计理论与会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完善,促进了会计管理制度的改革,是整个会计理论研究与会计实务的一次根本性变革。从表面上来看,会计电算化只不过是将电子计算机应用于会计核算工作中,减轻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会计核算的速度和精度,以计算机替代人工记帐。会计电算化决不仅仅是核算工具和核算方法的改进,它必然会引起会计工作组织和人员分工的改变,促进会计人员素质和知识结构的提高,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和质量,解放会计人员的时间和精力,促进会计工作职能的转变,推动会计理论和会计技术的进步,提高整个会计工作水平大幅度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使会计理论和实务的方方面面都将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

会计电算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一方面,国家、地区和行业主管部门要制定一系列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发展规划、技术标准和工作规范并颁布实施,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组织开发各行业适用的、具有多层次和类型的系列会计软件、审计软件,并对其合法性、正确可靠性进行评审,同时还要进行其他大量而艰巨的会计电算化宏观管理工作。另一方面,备基层单位要进行大量而复杂的会计电算化的配套管理工作,主要是提高企业领导及其他管理人员的现代化管理意识,在整个企业管理现代化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做好会计电算化的长期、近期发展规划和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重新调整会计及整个企业的机构设置、岗位分工,建立一系列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提高企业管理要求。还要修改扩建机房,选购、安装、调试设备,自行开发或购买会计软件,培训会计电算化人员,进行系统的试运行等等工作。以上所列的各项工作必须做好,否则电算化会计系统将不能正常工作,有损于会计电算化的整体效益并使其不能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会计和企业管理现代化将无法实现。

三、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

会计电算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指整个会计工作由手工核算和管理,向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设备并运用现代化数据处理技术,进行现代化核算和管理的整个转变过程。

从国内外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历程中,不难看出我国会计电算化将来的发展趋势。

l、国外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现状国外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①单项会计核算业务电算化;

②会计综合数据处理的全部电算化;

③建立了网络化的、以管理为重心的会计信息系统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

④建立了会计或企业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和专家系统。

决策支持系统是以计算机存储的信息和决策模型为基础,协助管理者解决具有多样化和不确定性问题的,以进行管理控制、计划和分析并制定高层管理决策和策略。据统计,美国1983年,55%的新程序是用于管理控制、计划和分析,用于核算的仅占45%,这说明国外已进人了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和应用阶段。

国外的会计软件主要是面向市场的销售分析和预测系统、供货发票系统;面向生产的成本计算和分析系统、存货控制系统、应收几款管理系统;面向人事管理的雇员住处系统、工资系统、劳动力资源会计系统;面向现金管理的现金收支系统、支票核对系统;面向采购管理的采购与验收系统、应付帐款系统、固定资产核算系统;面向财务管理的财务报表系统、年度财务计划系统和预算控制系统等。

2、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现状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工作从70年代末期开始,至今已20多年,基本上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即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的“缓慢的自发发展阶段”和80年代末至今的“有组织的稳步发展阶段”。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会计软件产业,通过国家级评审的会计软件已达30多个,通过省级评审的会计软件也有200多个,据1992年底财政部调查,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单位约占被调查单位的20%左右,但地区、部门行业之间发展很不平衡,有的地区和部门已达50%以上,可有的才刚刚开始会计电算化工作。在已开展会计电算化的单位中,大部分单位开发和应用的是部分会计核算子系统,其中尤以工资、帐务、报表子系统为主,单机应用为主,只有很少的单位全部会计核算工作实现电算化并彻底甩掉手工记帐。

3、我国会计电算化的总体发展趋势我国会计电算化的总体发展趋势应经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即会计核算电算化一、财会管理或企业管理计算机化一一决策支持计算机化。我国原来的会计工作基本处于手工和半手工状态,会计人员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被束缚在会计核算等事务性工作上,财务管理工作则没有时间或很少去做。因此会计只能提供事后核算资料且简单粗糙,管理水平低下,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面对市场经济和繁重的核算工作双重压力,企业领导和会计人员迫切要求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

因为我们有基本现成的会计核算模式,而财务或企业管理工作则比较复杂且没有成型的模式,会计核算的输入/输出数据比较规范且容易组织,我们已形成一套固定的会计核算过程和方法,所以设计并实现电算化会计核算系统比较容易,因此只能先搞核算电算化。

但核算电算化基本是模仿手工操作,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范围、数据和质量并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因此对满足企业现代化管理要求并迅速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并不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同时,核算电算化所节省的人工成本、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所产生的效益并不足以抵消建立并使用该系统的投人。因此,核算电算化只是整个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准备阶段,其好处是为建立以管理为重心的、网络化的、完整的会计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主要是:①系统中存储了管理所需的会计核算基础数据;②解放了会计人员的时间和精力,使他们有条件逐步实现工作重心的战略性转移;③积累了宝贵的会计电算化工作经验;④使会计电算化人才迅速地成长起来。

财务和企业管理计算机化是会计电算化最有意义的战略决战阶段,建立并实际运行以管理为重心的、网络化的、完整的会计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将显著提高企业财会管理水平,会计电算化长期的、隐含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将大量地迸发出来,在这个阶段将实现财会和企业管理现代化。此时会计电算化已融人到整个企业管理现代化的洪流之中,可能称其为会计及企业管理信息化、计算机化等。

建立并实际运行该系统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其关键是;

①会计和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系列软件的开发完善;

②会计和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的迅速提高,建立成型的管理模式;

③企业领导等管理人员的现代管理观念的建立和巩固;

④做好会计电算化和企业管理现代化的配套改革工作;

⑤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等等。

这个阶段的系统必然是网络化的。会计核算的众多子系统已经使单台计算机功能发挥到了极限,并且只能使用在较小的单位。而以管理为重心的会计信息系统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其数据收集和信息使用不可能在同一地点、单位和部门,该系统数据处理的及时性、复杂性要求必须使用计算机网络、必须在最大范围内实现最大限度的数据共享和数据的综合利用。这不仅包括企业内部各单位和部门,也应该包括其开户银行、税务局以及指定的会计师或审计师事务所。

这个阶段的系统必须是以管理为重心的。这决不仅仅是会计帐簿和报表数据的总括分析,而其管理和分析的原始数据必须直接来源于生产经营的各基本环节,如材料仓库、每道生产工序和每个销售人员,因而是最明细和详尽的。因此,完整的、以管理为重心的会计信息系统必须与整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共同规划、统筹设计。这样的系统与以往开发的核算系统不是并列的,而是以其核算功能为内核、以管理功能为重心;该系统不是以会计职能而是以业务类型来划分其子系统的。

会计电算化的高级发展阶段是建立并实际运行会计或企业决策支持系统,这个阶段是以管理为重心的会计信息系统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自然进化或更高级的发展阶段,象国外那样用它来辅助解决那些数据不规范、变化因素多、具有不确定性的高级会计或企业管理决策问题。

4、近期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发展方向

(1)已开展会计电算化的单位、先进地区和部门,应尽快完善会计核算系统,彻底甩掉手工记帐工作,做好会计电算化的配套改革工作,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移工作重心,为进一步开发和使用会计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作好准备。同时,尽快提高会计电算化的普及率,使尚未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单位早日赶上来。

会计电算化的主要特征范文4

[关键词] 电算化审计问题建议对策

近年来随着电算化系统和网络工具在会计工作中的广泛运用,会计的信息存贮方法、核算形式及内部控制方式随之发生了改变,同时也给审计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和更高的要求。 特别是会计资料和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要求我们加强和突出对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审计工作。因此,开展对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审计是新形势下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我国电算化审计是在会计电算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必然。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会计电算化与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我国电算化审计也得到快速发展,但是,我国电算化审计起步晚,法律制度不够健全,人才紧缺,技术落后,是当前我国电算化审计的主要特征。本文主要讨论我国实施电算化审计的必要性,分析我国电算化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对策。

一、我国实施电算化审计的必要性

1.电算化审计是经济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发展的必然

我国加入wto后,电子商务技术在经济领域已经得到广泛应用。电子商务技术的应用要求电子商务的监管和审计技术做出相应的调整,采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作为审计的主要技术手段。审计工作将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嵌入到电子商务活动中后,才能有效监管网络交易的安全性、可靠性、准确性,减少和控制舞弊行为的发生。因此,综合应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电算化审计是我国审计发展的必由之路,是经济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发展的必然。

2.审计环境的变革是电算化审计产生发展的推动力

会计电算化的实施,改变了会计的信息存贮方法、核算形式及内部控制方式,对审计监督会计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和一致性提出了新的要求。

(1)会计信息的存储由纸质介质改为磁性介质,会计记录的修改痕迹在磁性介质上不再保存,审计线索不再存在。由此直接导致审计技术的改变,审计人员应该利用计算机技术审核保存在磁性介质上的会计数据的准确性、逻辑平衡性;审计人员应该利用网络技术审计网络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可靠性。

(2)会计核算形式和处理方式表现为集中性和自动化,大大地提高了会计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实施会计电算化后,会计核算由计算机自动按照设定的程序完成,数据处理的准确性完全依赖于程序设计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一旦程序设计错误,必然导致会计数据处理错误。因此,审计工作不仅要审计会计数据处理的准确性和安全可靠性,还得审查会计核算形式和处理程序是否符合国家《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的要求。

(3)内部会计控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中,企业核算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会计部门的组成人员从原来的财务、会计专业人员组成,发展到有财务、会计专业人员、管理人员及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的管理人员及计算机专业人员组成。随着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会计工作的范围逐渐扩展到管理工作中,如与企业供应链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及生产制造系统的结合,所有这些都对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内容与环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电算化会计系统的控制由手工会计对人的控制重点转变为对人、机的控制。控制的内容从原来的对环境的控制、对人员的管理、对文档的管理扩大到控制系统的收集、输入、处理、输出的全过程控制,不仅要控制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数据的合理合法性,还需要控制系统符合软件设计的规律和系统处理的过程和结果符合会计法规、原则等。电算化会计系统内部控制的改变必然要求审计工作修正其符合性测试的程序、内容和评价标准。

总之,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要求审计工作必须改变其工作方式方法、改变审计工作准则和审计标准,修正审计工作内容,应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对电子商务和会计信息进行审计监督。因此,电算化会计的广泛应用是电算化审计产生发展的推动力。

二、我国电算化审计现状及其面临的主要问题

1.与电算化审计相关的法律法规缺失或建设滞后

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时间较短,但是发展速度飞快。计算机审计工作同样要依法进行,对业务活动是否合法合规的判断不单只是职业判断,而且还必须以有关的法律法规为依据。但是,目前的法规基本上是适应审计传统书面记录形式的,许多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导致的新的审计问题尚无法律法规来加以规范。

世界各国电子商务法律的制定相对落后于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子商务发展处于领先地位的美国在2000年6月16日才由美国国会通过《电子签名法》。联邦德国则在2001年5月16日公布了《德国电子签名框架条件法》。这些法律的颁布,为该国的审计机构取得合法的审计证据提供法律依据。

在我国,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在不断制定中,但是,与国际上其他国家相比,法制建设相对滞后。2004年8月28日我国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并于2005年4月1日开始实施,为电子商务交易的确认提供了法律保证。另外,与会计信息化和审计信息化相关的法律法规也不健全。虽然国家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一些制度法规,如财政部和审计署组织制定的《信息技术会计核算软件数据接口(gb/t19581-2004)》等,但是,这些法规制度都只是在一些计算机的应用基础方面进行了一些简单的规定,并没有提出一些实质性的解决方案,而且这些制度法规并没有在实践中得到很好地推广,还不能满足现在电子商务交易审计监管的要求,甚至有些业务缺乏法律的监管,使得审计监督失去了审计依据和审计标准。

2.对发展电算化审计认识不足

推进电算化审计是审计事业与时俱进、开创信息社会条件下审计信息化工作的客观要求。随着我国步入信息社会,信息技术不仅使审计对象、审计环境,而且也使审计工作方式、程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若不抓住机遇适时推进电算化审计,掌握主动权,势必殃及审计工作的前途命运。近年来,通过审计机关不遗余力的宣传推动,审计人员对开展电算化审计的重要性、紧迫性已有一定认识。审计人员已初步认识到“审计信息化是一场革命”、“不掌握计算机技术将失去审计资格”,但还不够全面、深刻,特别是不少同志还存在模糊认识:一是认为电算化审计仅仅是个手段,作用有限,不必急于推进;二是认为电算化审计专业性太强,高不可攀,只要由电算化审计处室和专业人员完成即可,与自己关系不大。因此,推进电算化审计必须以转变观念为先导,既要破除神秘感、克服“恐高症”,又要摒弃“无用论”、“无为说”,全面准确地理解电算化审计的重要性、紧迫性,为推进电算化审计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会计电算化的主要特征范文5

财务会计信息化的主要特征是财务会计信息的高度共事和深度利用,是核算型的财务会计电算化系统ElectronicDataProcessingSystem向基于网络应用的决策管理型财务会计信息化管理系统ComputerizedAccountingInformationSystem发展。同样,笔者认为,社会保险基金(以下简称“基金”)财务会计的信息化就是基金财务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发展方向,是社会保险管理部门和经办机构管好、用好基金的必由之路。

一、基金的会计核算特征

基金会计核算的最主要特征就是会计核算主体是基金本身,而不是社会保险经办机构。

基金会计核算的这一特征是由基金的性质所决定的。其所说明的内容是:1.基金既不属于政府,也不用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而是用于全体参保人员;2.基金财务会计工作首先是要对所有参保人负责;3.基金财务会计信息必须具备开放性;4.基金会计核算的对象是海量的数据;5.基金的安全管理及保障支付能力必然是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相应地,其对基金财务会计信息管理子系统(以下简称“财务会计于系统”)建设的要求是:1.必须满足管好。用好基金,确保基金安全的需要。2.必须满足明细核算到个人帐户(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收入、支出、结余的需要;3.必须满足参保人员缴费情况、待遇享受情况的历史查询需要;4.必须满足安全、快捷、甚至实时地处理海量数据的需要;5.必须满足为政府部门制定社会保险政策提供预测、决策支持的对要;6.必须满足接受社会各方监督的需要。

显然,要做到这些,财务会计子系统必须与社会保险业务信息管理系统(以下简称“业务子系统”)实现无缝连结、数据共享、互相支持和监督,并能提供决策支持。也就是说,基金财务会计必须实施信息化管理,是由基金会计核算特点决定的。

二、社会保险财务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现状

社会保险业务从单位、个人参保登记到享受待遇,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基金财务会计从价值方面核算反映基金收、支的财务状况,反映社会保险事业的管理工作成果,从而形成了社会保险业务部门和财会部门之间互相支持。互相监督的工作关系,并决定了财务会计子系统和业务子系统两者密不可分。只有建立一套与业分子系统互联直通、资源共享、互相有效支持和监督、电子化数据处理,并提供预测、决策管理支持的快速、高效的基金财务会计信息化管理干系统,才能满足基金财务会计信息化的需要。

但是,基金通用会计电算化系统从一开始就是与社会保险业分子系统互相隔绝,不相往来。这与基金财务会计核算特点扼要相比,存在着明显的缺陷。

首先,对于社会保险财务会计来说,电算化系统的应用,只是部分地减少了会计人员记帐、自制报表的工作量而已。而对于大量的社会保险会计核算数据资料仍依赖人工逐笔输入,特别是成千上万张社会保险费征收、拨付单据的到帐处理仍需手工进行逐笔确认计算,并要在业务部门和财会部门之间进行传递,既重复劳动,又容易增加出错的机会,造成收、付信息的不真实。

其次,通用会计电算化系统,根本无法满足基金会计核算海量数据的需要。例如,《社会保险舍计制度》规定,养老保险个人帐户和医疗保险个人帐户,应按社会保险对象个人设置明细帐,核算每一个社会保险对象的个人帐户收入、支出和结余憎况。经办机构财务部门的总帐上不单独反映的,应以建立个人帐户台帐的方式,单独反映个人帐户的缴纳及积累情况。对于这些以十万、百万计算的会计核算数据,比如,参保单位的缴费数据,个人帐户的收入、使用、结存情况,离退休个人应付台帐等大跨度的历史查询,传统的通用财务会计电算化系统根本没有能力处理,也无法向有需要的社会保险对象提供开放性的信息查询需要。

再次,通用会计电算化系统,无法实现财务会计与业务部门的相互监督。由于财务会计电算化系统与社会保险业务干系统两者互不相通,财会部门无法监督业务核定的每一个单位、个人的收、付数据与会计收、付数据是否一致,而业务部门又无法监督财会部门是否按业务收、付数据进行收、付款处理。财会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相互脱节、无法监督,不能满足基金的规范管理需要。

最后,传统的通用财务会计电算化系统是财会部门级的系统,与业务信息管理系统没有数据联结口,信息仅限于财会部门使用,电算化系统成了事实上的信息孤岛。财会电算化系统进行预测、分析时,无法取得业务数据的直接支持,直接削弱了财会电算化系统参与决策管理的能力。

可见,传统的通用财务会计电算化软件无法满足基金财务会计信息化的需要。

三、基金财务会计信息化的主要内容

正如前面所述,基金会计核算的特点决定了基金财务会计必须实施信息化管理,社会保险财务会计信息化就是社会保险财务会对电算化系统的发展方向。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社会保险财务会计电算化系统,一方面要向业务干系统的互联互通横向扩展,另一方面也要向财务会计子系统的决策管理纵向延伸,其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基金财务会计的信息化。

(一)与业务干系统无缝连结,数据完全共享和高度统一

在网络运行环境下,基金财务会计子系统不再是一个封闭的信息孤岛,而是与社会保险业分子系统有着“血缘关系”的社会保险信息管理系统的核心子系统。

社会保险业分子系统负责按照严格的数据生产流程产生基金应收、应付数据源,并存放在中心数据库。基金财务会计于系统则从中心数据库中完整地将业务子系统产生的应收、应付数据(表现为各种应收、应付台帐等),以电子数据的形式提供给外部关联单位,如银行、地税机关等进行收、付款处理,并负责将外部关联单位对数据的处理结果,如成功或失败原因等信息反馈给业分子系统。这个信息的反馈是通过基金财务会计子系统对数据的到帐确认处理来完成的。

从业务子系统到基金财务会计子系统的整个数据处理流程中,基金财务会计子系统在进行到帐确认时,只是将数据的到帐标识、到帐时间等更新到中心数据库的应收、应付台帐数据表中的相关字段,并从中心数据库的应收、应付台帐中直接读取相关数据,生成会计记帐凭证,进行会计核算。

从业务产生应收、应付数据的金额,到产生会计的核算金额,自始至终都没有人工的介入点,会计的核算金额与业务最初的数据源金额保持绝对一致。基金财务会计子系统和业务子系统通过共享一个中心数据库中的各种数据信息,实现两者的无缝连结和数据的完全共享及高度统一。

(二)与外部关联单位的数据信息实行电子化处理

基金财务管理的全过程涉及财政部门、劳动保障部门及其经办机构、税务机关、银行、邮政、医院等众多部门。不但数据处理的环节众多,而且数据量庞大。其中,医疗保险的个人帐户卡注资数据、养老保险的离退休金社会化发放数据往往是以数十万、上百万计算的。要做到成千上万条数据处理得既快捷,又安全准确,靠人工传递、处理是绝对做不到的。在社会保险事业蓬勃发展,需处理的征收、拨付数据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实行电子化数据处理才是财务会计人员安全、有效、准确地处理数据和进行会计核算的惟一出路。

要实现数据信息的电子化处理,就要将财会部门需要对外处理的数据进行合理、细致的分类,然后按分类数据的处理方法提出相应的电子化处理数据程序开发要求,并与数据对应的外部关联单位约定统一的电子数据处理及结果反馈格式等,从而实现磁盘文件或网络电子数据交换。在成熟份电子化数据处理条件下,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与银行、地税机关、邮局等外部单位交接的数据资料可以简化为一张软磁盘,一张汇总表、一张支票或进帐单。

另外,基金财务会计子系统可以与外部关联单位进行网上的实时数据信息交换和核算。实时交换应收、应付数据信息和核算征收、拨付到帐数据,不仅是为了提高社会保险设的征缴效率,缩短社会保险状的征收到帐周期、确保各项社会保险待遇足额和按时支付的必要技术手段,而且是社会保险制度内在的要求。社会保险制度规定社会保险权利和义务相对应,先缴费,后享受待遇。这也是社会保险制度得以存续的基础。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在办理参保人持旧时,必须先确认参保单位、个人已经缴交了社会保险员,才可能准确计算其所享受的各项待遇。比如。基本医疗保险的个人帐户注资额,基本养老保险的退休金额,失业救济金额等等计算都与其实际的缴费年限、徽记额多少直接挂钩。必须实时进行核算。记录参保单位、个人已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特别是计算待遇当月缴费的实时到帐,才能准确计算其享受的待遇,最终解决社会保险待遇的实帐计算和支付问题。否则,在未见其缴费的情况下,就按参保年限来足额计发参保人的待遇,必然会造成基金不同程度的损失。

(三)与社会保险业务子系统互相支持和监督,形成一套有效的系统内部控制制度

毋庸置疑,基金无论是对参保人,还是对国家、对社会,都有着非同寻常的作用。完善内部管理,加强内部监督,是基金财务管理的重点工作之一,也是基金管理监督机制的基础环节。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作为基金收支管理的主体,必须加强财务规章制度建设,健全内部财务监督,形成财务和业务相分离的自我约束机制。但是,在社会保险收、付数据量十分复杂、庞大,以及数据实施信息化管理的条件下,要建立一套有效的基金财务会计子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并非易事。

基金财务会计子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实施的重点和难点在于、面对基金收支发生的海量数据,如何实现基金财务会计的实收实付金额、到帐标识、到帐时间与业务部门经办的应收应付台帐的金额、到帐标识、到帐时间保持一致,、防止重复、甚至虚假收入和支付的情况发生。显然,靠手工操作来实现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有很大的困难,必须借助电子化监督。况且,社会保险收支业务,并不像一个生产企业般有看得见的生产流程、产品实物、产品数量等。业务部门又是凭财务部门对参保单位、个人的缴费记录来办理其社会保险待遇。只有基金财务会计子系统和社会保险业务子系统实现相互间的有效监督,才能有效堵塞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的漏洞。为此,基金财务会计子系统必须精心设计数据处理的应用程序;严格业务和财务会计的数据处理操作流程,使之环环相扣。互相监督。

具体来说:l、财务会计部门所要征收或拨付款项的应收、应付数据必须取自社会保险业分子系统形成的应收、应付台帐资料。2、财务会计部门对实征的数据和实付的数据通过基金财务会计子系统进行到帐确认和会计核算处理时,在共享数据库中直接取其对应的数据生成常设会计记帐凭证。也就是说,会计核算的收、支数据首先是业务办理产生的,其次是会计核算的每笔收支业务只能在共享数据库中取数

一次性生成会计凭证3、若有重复收、付处理,系统则自动会报警。3、基金财务会计子系统在自动生成常设会计记帐凭证的时候,将会计的到帐时间、记帐凭证号、财会操作人等信息反馈到共享数据库中,并能在共享数据库中查询到上述信息。4、业务部门通过统计报表的基金实收、实付金额与财务会计的基金实收、

实付金额进行核对和监督。其中,通过常设会计记帐凭证金额与业务数据应收。应付金额的唯一性的对应确认,是堵塞基金收支业务漏洞,实现严格的系统内部控制的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手段。一方面,基金财务会计子系统在进行应收、应付数据到帐确认处理时,直接由成功收付款的业务应收、应付台帐数据自动生成常设会计记帐凭证。另一方面,由纸质会计原始凭证创新出电子化会计原始凭证的概念。即,凡是涉及基金正常收付(指有业务应收、应付台帐)的会计记帐凭证,都必须附有一张电子原始凭证,列示该张会计记帐凭证的明细组成资料。这些资料是电脑直接在共享数据库取数生成,没有人工介入点。因此,如果会计主管审核某张会计记帐凭证金额的真实性,只要点击出该张会计记帐凭证的电子原始凭证查看便可辨别出来。再一方面,会计记帐的信息也会同时反馈到共享数据库中,业务部门可以看到会计部门在何时做实收实付处理和进行会计核算,或者收付不成功的原因,并对会计部门的处理结果进行监督。

可以这样说,基金财务会计子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基金管理成败的关键;不建立基金财务会计子系统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管好用好基金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四)基于网络应用

网络平台是基金财务会计实现信息化的基础。基金财务会计子系统是基于社会保险机构局域网LAN或内部网Intranet的应用,并可向Internet延伸。

首先,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总部本身要建有一套网络系统,包括中心数据库服务器Data-baseServer、应用程序处理服务器TransactionServer、WebServer等。数据和应用程序集中存放在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总部各专用服务器中。

其次,下属分支机构通过宽带网、光纤网,或者是帧中继、拨号上网等方式与上级机构联网。下属分支机构财会人员可以通过基金财务会计子系统进行远程数据传输、查询打印、到帐确认、填制记帐凭证、记帐、结帐等并发操作。

再次,基金财务会计子系统还可以为WebServer提供开放性信息,通过Intranet接入Internet,向外界可开放性的信息。例如,参保人员的个人帐户应收、实收、余额资料,参保单位的应缴、已缴、欠缴资料,单位和个人的应付待遇和实付待遇资料等。参保单位、人员可以通过Internet进行参保情况的网上查询、打印、对帐和办理有关业务等。

最后,基金财务会计子系统还可以与外部关联单位网Extranet连接,如银行电脑系统、地方税务部门电脑系统(如果实行税务机关征收社保费)等进行数据信息的加工、交换和查询。

(五)支持决策管理

基金财务会计信息化的最主要特征是数据的高度共享和信息的深层利用。基金财务会计子系统利用财务和业务各种历史数据信息,进行基金的收入、支出走势分析。找出基金收支的盈亏临界点,为决策管理提供支持。

首先,要建立财务预测模型和财务预测功能模块。在定量预测分析法的基础上,按照财务预测的目的和项目,根据可利用数据信息与预测目的之间的数理和逻辑关系,建立财务预测模型,并据以组合成财务预测功能模块,通过人机对话的交互方式实现预测功能,而且可以进行反向预测。

财务预测功能模块有效运行的前提是比较全面地占有历史数据,要求社会保险信息管理系统有足够时间段的历史数据。在与社会保险业务子系统数据信息共享的情况下,基金财务会计子系统很容易从中心共享数据库中准确地取得各时期社会保险参保人数、参保人员年龄分布、平均缴费工资、平均缴费比例、征缴率,待遇享受人数、享受待遇人员年龄分布、平均待遇水平、待遇标准等指标数据。同时,人工可以输入必要的宏观政策变量指标和调整、剔除一些不可比因素等。预测的结果包括输出预算报表、基金收支的未来走势、某个时间的基金收支平衡点、达到某个基金收支规模需要的社会保险缴费和待遇支付的政策措施等等。通过建立测算模型进行财务预测的好处是比较科学,避免人工预测的主观随意性,精确度较高。

其次,要建立社会保险财务分析功能模块。就是将财务分析的专门方法,如比较分析法、因素分析法、趋势分析法等程序化,系统地对社会保险财务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利用财务分析功能模块,可以准确对基金财务状况进行科学的分析,反映财务管理、预算执行中的成绩、问题、差距,从而分析原因,掌握规律,为管理层提供决策依据。

完整的财务分析功能模块必须包括财务报表、财务状况说明书、财务指标体系、财务分析报告等内容。财务分析功能模块可以输出社会保险各种报表,计算基金各种财务指标,提供各种一目了然的图形分析图等。通过财务分析模块,建立一套完整的基金财务历史指标数据库,随时为决策管理提供支持。

基金财务会计子系统提供决策支持的关键,就是利用财务和业务各种历史数据信息,建立合理的测算模型,对基金短、中、长期的收入、支出走势进行分析,找出基金收支的盈亏临界点,为社会保险管理部门制定社会保险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从而减少人为主观意志的决策行为。

四、基金财务会计信息化的实现方案

基金财务会计子系统信息化的实现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技术人员根据社会保险财务会计信息化的需要自主开发;一种是与专业财务会计软件公司合作,进行二次开发。

第一种实现方案,功能设置、操作界面等完全按财会人员的要求量身订做,应该说能够按照财务会计信息化的需要进行开发。问题在于,一是多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没有足够的技术力量进行自主开发;二是就算有技术力量进行开发也会因为经验等方面的原因,造成程序实际运行不稳定,要经常进行小修小补,操作用户使用并不满意。三是在通用会计核算功能和操作界面的友善性上,更难以达到通用财务会计软件的性能指标。

会计电算化的主要特征范文6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特征与内容实施难点与对策

“会计信息化”是"会计发展史上的又一次革命",对会计理论及会计实践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会计信息化是指将会计信息作为管理信息资源,在会计电算化基础上全面应用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与通讯技术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信息技术与会计学科高度融合的现代会计信息系统。会计信息化是顺应网络化、信息化发展趋势,依据现代管理模式和最新信息技术对会计电算化进行变革和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它具有无比的优越性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会计信息化的主要特征

会计信息化的目标是通过将会计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对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会计实务工作、会计教育等多方面进行全面发展,进而据以建立满足现代企业管理要求的会计信息系统。因而,会计信息化的本质是会计与现代信息技术相融合的一个发展过程。作为会计又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会计信息化是一次"质"的飞跃,与会计电算化相比具有以下特征:

1.信息化

会计信息系统是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子系统,是会计信息化的技术基础和信息平台。会计信息化涉及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会计实务工作、会计教育和会计管理等所有会计领域,是会计系统的全面信息化,是从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预测与决策到会计管理的全面信息化,是根据信息管理的原理和信息技术要求对会计流程的重整和会计模型的重构。

2.智能化

会计信息化是一个由人、电子计算机系统、网络系统、数据及程序等有机结合的应用系统。它不仅具有核算功能,更具控制功能和管理功能,具有智能化和人性化的特点,因此,会计信息化系统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模拟手工方式的"傻瓜型"系统,而是一个人机交互作用的"智能型"系统。

3.多元化

①信息来源多元化。在经济社会一体化、数字化、网络化的基础上,会计信息化系统通过对企业内外各个机构、部门的信息接口转换,广泛接收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其信息渠道更加宽敞,信息量更大;②信息提供多元化。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会计期间不再是提供会计信息的约束条件,既可以按既定的月、季、年来披露会计信息,也可以根据需要实时生成、提供会计信息,还可以对系统实施实时控制;③信息处理方法多元化。如存货计价可以同时采用计划成本法和实际成本法,在实际成本法下,也可以运用多种计价方法进行试算,比较差异,选择相对准确的计价方法。此外,由于系统接收了大量非货币形态的相关信息,便于系统运用有关数学模型,进行财务分析、预测和决策;④信息空间多元化。借助于信息处理方法多元化的结果,会计信息系统提供信息的空间非常广阔。会计信息系统中有各种各样的会计信息,用户可以各取所需;⑤提供信息形式多元化。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采用,会计信息系统除了提供数字化信息,也可提供图形化信息(如财务分析、预测的直方图、折线图)以及语音化信息(如有声财务分析报告)等等。

4.共享性

随着Internet和电子商务的日趋成熟和发展,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通过Internet可以使会计信息系统和企业内外有关系统(如证监会、银监会、政府管理部门、银行、税务、企业)实时交换数据,相互获取信息,实现信息高度共享。届时,会计信息系统不再是信息孤岛,它将逐步成为开放的系统,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5.阶段性

会计信息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可能同时在各方面都一步到位,是从手工会计方式-会计电算化阶段-初级会计信息化阶段,到会计领域全面的信息化阶段,进而实现企业信息化、行业信息化乃至全社会信息化,显然,这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渐进发展过程。在不同阶段,会计信息化具有不同的内容和表现,在企业主要表现为建立新的现代会计信息系统。

二、会计信息化的内容

会计信息化,要求在会计的所有领域充分依靠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会计领域的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和工作流程进行重整,通过会计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来满足信息社会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会计基本理论信息化

基于工业经济社会的传统手工会计基本理论,如何适应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社会的要求,如何构建信息社会的信息化会计基本理论问题,是目前会计学界正在探讨的问题。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着传统会计理论体系,应根据信息社会的特点,在会计基本前提、会计核算一般原则、会计职能、会计任务、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报告原则等方面形成新的会计理论体系,并将这些新会计理论体系的内容在会计信息网络系统中公示,让关注会计信息化发展的有识之士都能在网上随时了解会计信息化研究的新成果,并就有关理论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使会计基本理论在开放式的会计信息系统中也占据一定的位置。

2、会计工作信息化

会计工作信息化主要是指按照会计信息化的要求,重整会计业务处理流程。会计业务处理流程包括企业会计组织机构、会计工作岗位设置、岗位职责、会计人员职责、会计的内部控制制度等的建立和完善。显然,会计理论体系的变革与信息技术手段在会计领域中的广泛运用,对手工会计模型下的会计业务流程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和变革,建立在手工会计模式基础上的传统会计业务流程必将进行适应性变革,会计组织机构、会计工作岗位、会计凭证的传递、审核等都将根据新的会计业务流程和新的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进行重新设计。会计实务工作的信息化实际是社会信息环境导致企业财务管理组织的创新和会计实务工作手段与方法的创新。

3、会计资料信息化

会计资料信息化包括会计数据的搜集、加工、处理和会计信息的输出、使用等的信息化。会计资料信息化是会计信息化的主要标志,也是会计工作信息化的直接结果。

4、会计教育信息化

在信息环境下,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成果,建立会计教育网络系统,面向学校、面向社会,让在校会计专业学生、教师、会计理论和实务工作者,都可以通过网络在会计教育网上学习最新的会计知识,讨论热点问题,进行学术辩论,交流学习心得、工作经验、失败教训等。会计教育信息化可以使会计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为在校会计教育、后续会计教育、终身会计教育提供信息资源平台。

5、会计管理信息化

会计管理是指财政管理部门对会计的管理工作,包括会计人员管理与会计信息管理两方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会计人员信息系统和会计证管理系统,还可通过发达的教育培训网络,对在职会计人员进行会计知识的继续教育,使新的会计法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和新制定的会计业务处理规则等,运用现代化的网络培训及时地传达到广大的会计人员中。会计信息管理主要是通过会计法、会计准则、财务通则、财务法规、会计制度、财会规定等方面,对会计工作进行规范化管理。这种规范和要求必须充分考虑信息技术环境的影响,为会计理论与会计工作的信息化提供合法性支持和发展动力。

三、会计信息化实施的难点与对策

会计信息化是会计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是时展的客观要求。但是,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起步较晚,理论体系尚不成熟,在此基础上实施会计信息化必然会遇到新问题,就目前来看,实施会计信息化的难点主要是人才匮乏、软件功能针对性不强、财务与业务协同化程度不高、电子数据的法律效力、信息安全难以保障等,针对这些难点,笔者认为主要应该采取如下对策。

1、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信息化人才

目前我国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中,大部分只是利用电脑处理会计的基本核算,而大量的财务管理和财务分析工作,仍采用手工操作,很多单位因缺乏高水平的财务管理人员,使财务管理成为空谈。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会计信息化的实现,无不需要高素质的人才。会计信息化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不仅要精通会计专业知识,还要掌握网络信息技术,具备电子商务知识,懂管理,善理财,他们既是专才,又是通才,真正既博又专。培养会计信息化人才,既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又是对会计学、管理学、计算机等学科培养目标的挑战。对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变革,在会计学、管理学融入现代信息技术,实行跨学科、跨专业学习,是培养会计信息化人才的一条有效途径。

2、完善ERP软件的智能化与人性化功能,实现业务与财务的协同处理

我国会计软件正在从核算型向管理型、管理决策型方向发展,会计信息系统正在向功能综合化和技术集成化方向发展,软件系统越来越复杂,功能越来越全面,但是针对性和适用性却比较差。商品化ERP软件、会计软件都不是针对某一类企业开发的,通用性比较强而专用性不够,所谓好的软件不一定适合自己,合适的、能够真正发挥作用的软件才是最好的。ERP软件是实现信息化的基础和平台,商品化ERP软件必须智能化、人性化,各个使用单位可以根据其生产经营特点、内部管理的需要和业务处理流程,能够轻松实现对软件重整,可以按需要进行拆卸和加载,真正发挥ERP软件的强大功能,实现业务与财务的协同处理,实现数据高度共享,为实现会计信息化、进而实现企业信息化奠定技术基础。

3、确立电子数据的合法地位

传统会计信息系统是人工会计的模拟系统,其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基本上是把手工的一套移到电脑上去,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依然是纸介质形式,那时传统会计信息系统是滞后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而会计信息化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不仅仅是观念上的转变,更是时代的要求,是会计发展历程中的一场革命。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证、账、表不可能再以纸介质传递,会计数据可以在系统内外直接获取,业务与财务完全可以协同处理,根本没有必要像会计电算化系统那样,将电子数据转化为纸介质以确认业务的发生等,因此,电子数据如果不能合法化,如果不具法律效力,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会计信息化,会计信息化需要法律上的支持,电子数据需要取得合法地位。

4、实施信息安全保障措施

保证信息质量和安全方面的主要措施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对数据输入的管理。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虽然多个用户可以同时共享数据库,但必须严格进行授权控制,对来历不明或者没有经过审核的业务数据不能进入会计信息系统。二是加强数据处理的控制。为了保证数据处理的及时性,可以采用集中分散式和授权式两种控制方法。集中分散式控制是指各个工作站分散输入业务,由网络服务器对全部业务进行集中序时处理,并对数据库实施统一管理;授权式是指各个工作站可以根据权限访问网络服务器,服务器则根据当时的忙闲决定是否接受访问。三是建立数据双备份制度,以避免因误操作或突然事件引起信息丢失;四是建立系统安全维护机构,由专业人员实施安全维护,提高警惕,随时防范黑客攻击和不法之徒的非法入侵,保证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确保会计信息质量,为实现会计信息化提供安全保障。

参考资料:

1、会计信息化:21世纪会计革命的催化剂谢诗芬中华财会网2003.10

2、从会计电算化到会计信息化徐少春中华财会网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