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学基本原理知识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学基本原理知识点范文1
原称“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教育学中的基本理论问题,探求教育的一般原理。它为教育理论的发展和教育改革提供综合性的研究成果。教育学原理是教育中的基础学科,为其他二级学科提供理论观点和思想方法,为研究各级各类教育提供理论基础。
教育学原理是整个教育学考研的基础,占分比重达到1/3,要想在考研中夺得高分,必须要对教育学有一个整体的理解,那么这个理解来自哪里呢?对教育学原理的整体把握是理解教育学的基础。同时,教育学原理与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教育科研方法都有相应的联系,涉及到了教育学的各个分支,是认识整个教育学的前提,因此,对教育学原理的把握是整个教育学考研的重中之重。
我们可以把教育学原理整体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教育学以及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包括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教育学的发展阶段;教育的概念、教育的本质说、教育的起源说、教育的发展历程等。第二部分,教育对人和社会发展。包括教育与生产力、政治、文化、科学、人口等的相互关系;教育变革的相关影响因素;遗传、环境、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人的个体性对人的发展的重要作用。第三部分,教育目的和教育制度。包括教育目的的概念、主要理论、培养目标;教育制度的概念、我国的学制、现代化教育制度的改革。
第四部分,课程和教学。这一部分是教育学原理的重头戏。主要包括课程的相关定义和类型学说;课程计划、目标以及实施、评价等;还包括教学的相关定义和各种理论流派;教学过程、模式、原则以及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第五部分是德育和师生关系。这一部分包括德育的概念、过程、原则、方法和德育途径和各种德育模式;教师的概念以及劳动特点,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学生的权利和义务,师生关系的特点和师生关系建立等内容。
二、中外教育史
中外教育史是教育学综合统考重头科目之一。针对中外教育史,重在抓线索——考生要特别注意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纵向上,要理清按照时间顺序事件发生的脉络,横向上可以将中国教育史和外国教育史进行对比,帮助理解。同时重分析——研究历史的作用往往是为了更好地指导现在,因此在复习过程中切不可孤立地学历史,而应注意分析和评价,同时注意积累分析评价的思路及要点。
中外教育史的内容脉络非常清晰,主要有六部分:中国古代教育、中国近代教育、中国现代教育、外国古代教育、外国近代教育、外国现代教育;这些内容我们可以从不同的分类角度去把握。比如按照地域可以分为“中国教育史”(前三章)和“外国教育史”(后三章);也可以按照时间分为古代教育(一、四章)、近代教育(二、五章)、现代教育(三、六章);还可以从内容的角度分为教育思想史和教育制度史,用这两条线索来引领中外教育史的复习。
针对中外教育史,复习方法指导为:
1.从宏观到微观:由于这部分内容属于历史性内容,因此考生一定要理清时间发展的顺序,树立回溯历史的整体感。建议考生在复习时采用讲解或口述的方法。复习的思路:整部分——各章节——各知识点。
2.理清知识的层次:知识的层次既体现了知识在整个教育史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也指明了考生复习时应当倾注的关注程度。所以理清知识的层次很重要。按照学习层次的要求我们将其具体分为识记和理解两大类。复习时各个知识点应当把握到什么层次,做到心中有数。
3.注重比较和联系:由于是教育史,这里需要特别提醒考生:注意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纵向上,要理清按照时间顺序事件发生的脉络,横向上可以将中国教育史和外国教育史进行对比,帮助理解。也需要考生在解答习题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和发现,找到更多的可比较的“点”。
三、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介于心理学与教育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它主要研究学生如何学、教师如何教以及学教之间的相互作用,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并据此创设有效的教学环境,如学习资源的利用、学习活动的安排、师生互动过程的设计与学习过程的管理等,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主要包括:1、教育心理学概述 2、心理发展与教育3、学习及其理论解释4、学习动机 5、知识的建构、技能、品德的学习 6学习策略理论。其中,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关系、学习的基本原理(包括联结派、认知派、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学习动机理论、学习策略理论、智力理论与创造性的培养和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是重点章节。
对于教育心理学的复习要做到以下三点:一要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其主要实验事实;二要理解和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对教育工作的启示;三要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规律和主要理论,并能够运用其来说明和解释有关的教育现象,解决有关的教育教学实际问题。
教育心理学算是教育学大综合中较为抽象和难懂的一个部分,在复习时建议大家结合自身的学习经历和一些教学案例来体会和理解各种原理。另外,还有一种方法大家可以采用,即“树形图法”。在复习时,可以选择一本较有代表性的教材(较的是北师大出版的由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通读全书后,理出主要线索。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涉及到哪几大方面的问题?每一个大问题下又涉及到哪些主要内容?每一个内容中关键的知识点是什么等等。依据这些问题,可以画一个树型图,帮助你理解“树干”与“树枝”、“枝叶”等的内在关系。然后,依据这一树型图,再参考其它书目,对这一图式做作一步的充实完善。
四、教育科研方法
教育科研方法具有1、内容繁杂,知识点多,彼此独立的特点;2、注重程序性和操作性;3、应用性,强调与实践问题的联系;4、教材的多样性和观点的差异性的特点。因此学习教育科研方法,需要基本概念有精确把握的基础上,与实际联系起来,通过案例的来学习,同学们可以自己找一些教育研究的例子,亲自分析评价,将概念放到一个具体情景中体会。
1.理解基本概念:对教育科研方法而言,很多概念都比较抽象,一些概念本身就较难理解,死记硬背就更不容易实现了。较好的方法是联系实际,将概念放在一个具体的情境中去体会。
教育学基本原理知识点范文2
一、专题教育法在成教《财务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1.分析《财务管理》课程特点。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主要研究筹集资金、应用资金、分配资金的一门实务性很强的学科。财务管理除了基本理论、基本观念以外,还有在实务工作中的热点问题,如纳税管理投资决策和资本运作等,因而笔者一般把财务原理学分成:①基本理论与基本环节,②基本理论与基本工具,③参与日常管理,④降低资金成本率,⑤降低综合纳税率,⑥优化投资决策,⑦财务分析,⑧资本运作,等等,以使学生理解财务管理的终极目标是在确保企业安全的前提下追求资本金利润率最大化。
2.分析学生特征,确定专题。在教学实务中,一般根据成教学生的层次、类型、课时多少和其他特点对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进行灵活的组合。例如:专科层次可能会更加侧重于基础部分,而对层次更高的资本运作进行删除。本科层次则更多对第三至第七专题进行关注,适当介绍第八专题。工程硕士层次则会把第一专题和第二专题进行合并,而将重点转向第八专题。又如对函授学生因为课时较少,一般会在合并第一、第二专题的同时,适度减少练习和讨论的时间,而把很多基本工具和基本理论贯穿到其他专题中去。
3.根据各专题特征,寻找讲授的切入点,激发学习兴趣,是实施专题教学的起点。在教学实践中,寻找切入点,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往往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因而,笔者根据成人的特征在讲授投资决策时往往会以目前社会理财热点如“股市、楼市”入手。而在讲授企业税务管理时则会从企业目标盈利的重要性和企业所得税率33%即“1/3”作为切入点。对于资本运作因为较为难懂,一般会以“一个27岁亿万富翁的经历”,亦即资本运作的玩家原深圳明伦集团董事长周益明发迹史入手。让他们很快进入角色和状态。
4.概括专题中的基本原理形成提纲是专题教学的重要步骤。根据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一般会先由大的理论来指导更小的理论或者实践,因而把课本中相关章节的基本原理进行提炼形成简炼的提纲式的结论,会使学生迅速关注重要知识点。如在一般的财务管理教材中筹资金管理的内容很繁杂,学生理解起来很难。但如果把这些内容串起来,用个别资金成本率、综合资金成本率和边际资金率的关系和作用形成:①个别资金成本用于比较和评价各种筹资好坏,综合资金成本用于资本结构决策,而边际资金成本则用于追加筹资决策;②筹资管理的终极目标是在确保财务安全的前提下,追求综合资金成本率的最小化;③达到终极目标的主要手段通过选择最低的边际成本。这样就会使学生明晰专题的主要教学目的。
5.案例教学是专题的重要手段。学生要理解较为理性的结论,通过感性的案例较为容易达到目的。同样以上述资金成本为例:设某企业于2006年成立,以A、B、C三种筹资方式筹资1000万元,A、B、C的个别资金成本率分别是8%、9%和12%,A:B:C的比例是5:3:2。2008年初甲、乙两个增资200万元可行方案,甲、乙方案中A:B:C的比例是4:2:1和3:1:1。
从本案中学生至少可以得到以下几个信息:一是A、B、C三种筹资方式中A成本最低,C成本最高;二是A、B、C的比例是由财务安全和筹资渠道等因素决定的;三是现行的综合资金成本率为9.1%,即8%×[5÷(5+3+2)+9%×[3÷(5+3+2)]+12%×[2÷(5+3+2)];四是在追加投资中,甲、乙方案的边际资金成本率(甲为8%×[4÷(4+2+1)]+9%×[2÷(4+2+1)]+12%×[1÷(4+2+1)]=8.85%乙为8%×[3÷(3+1+1)]+9%×[1÷(3+1+1)]+12%×[1÷(3+1+1)]=9%)不同,而会导致新的资金成本率不同;五是要使2008年新的综合资金成本率最低,必须选取边际资金成本率较低的甲方案。通过这些信息,会使课本中大量的繁杂的描述迅速浓缩成最重要信息进入学生的大脑。
6.讨论、练习和总结相结合是专题教学中最显著的特征。专题教学能使原来教师从花大量时间去讲授一般性内容中解脱出来,而使学生有时间去思考关联、实用的更深层次的问题,并就这些问题进行良性互动,以达到更加主动学习的目的。例如在企业纳税的管理专题中,用“多纳税是否爱国”为议题进行讨论,使学生更加主动去学习税收相关的知识,引发了对现行税制的大讨论,效果超出了预期。
练习是训练基本技能的好方法,在企业纳税管理中可以利用一个企业所得税的典型案例进行训练,使提纲中的知识点更加细化和感性化。专题教学的总结是有特色的一环,一般教学中在理论上讲授,而且一般难于重复,而专题教学则在讲授提纲式的原理后,又组织了讨论、练习后进行高层次的理论升华。总结着重于启发,而不是简单的重复提纲性的结论。笔者在教学中尽量联系实际,提出几种可行方案,并分析各种方案的可能过程,而对结果则留给学生更大的空间。
专题教学方法用于成人教育挤出讲授书本上一般知识点时间,用于讨论和总结,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对重点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的基础上,形成合理的本学科的知识架构。
二、专题教学法在成教中应注意的问题
1.成人教育中原本课程计划课时较少,专题教学中又加入了讨论、总结等环节,自然就压缩了讲授的时间,因而时间分配是教学中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否则会造成教学目标难于达到的可能。
2.专题教学要求教师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关键环节。
首先是如何划分专题,划分成几个专题,如何使这些专题既能突出重点和难点,又能基本概括本课程的知识点,并可依照学生特点进行弹性划分。
其次是讨论题目的设计和组织。讨论的题目应当体现课程中的关键内容,又要与实务关系密切,更要覆盖专题内容乃至于广和高于课本内容,以利于启发学生。组织讨论则要预先公布题目,做好主辩手、辩手及维持场面等人员的安排,以利讨论顺利进行。
最后,要重视总结,总结要在讲授、讨论、练习的基础上进行,总结要重视思路、方法和视野,不要给出标准的答案,而要给出事实、思维路径和可能的多种结果。
教育学基本原理知识点范文3
关键词:新课程 教师素质 方法和途径
新课程要求教师具有健全的人格、较高的综合素质、一定的技术素养。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如何提高中学化学教师的思想品德、业务文化、身体心理等自身素质,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谈一下笔者的看法。
一、提高知识素养
化学教师的知识素养是其从事化学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而新课程改革更是需要教师要有复合型的知识素养。也就是说,在体现教师专业素养特征的同时还应该显示出其学科专业特征,即既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又要具备较为广博的其它文化知识和教育学科知识,从而形成一种专业知识扎实、覆盖面宽广的知识结构体系。
1.化学科专业知识。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是化学教师搞好教学所必备的先决条件之一。中学化学教师应具备的学科知识包括学科的体系框架、学科中各逻辑知识点的内容以及学科所需要的技能知识等。面对新课程,中学化学教师对学科知识的掌握应达到以下三个不同层面:首先要对学科知识的完整体系有一个比较清楚的理解,能够正确熟练地掌握本学科的每个概念和原理;其次要了解和掌握与学科内容有关的背景知识和材料,以加深对本学科教育教学的理解;最后还要了解本学科产生和发展的背景知识及其发展的趋势,以便教师开展更为有效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对化学学习的主动性。
2.其它科学文化知识和工具性知识。 教师应具备较广博而深厚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即具备语文(包括外语)、数学等基础工具课的基本知识;具备社会政治、经济、法律、历史、师德规范等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具备普通物理、普通化学、生物、天文、人体和地理环境等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并在广博的基础上,向某一领域的精专发展,而形成博专统一的金字塔式的知识结构体系。教师应具备较深的教育科学理论与实践的基础知识,即教育学、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各科课程及其教材教法理论与实践、教育评价、教育科研与决策等方面的一些基本知识,以及其他新兴教育理论基础它是指导教师认识和掌握教育的内在规律及基本原理,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正确实践教学过程,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理论根据。教师应具备现代信息情报的搜集、整理、应用的基础知识;应懂得计算机基本原理,计算机处理技术和传输技术。
二、更新观念、努力进取
1.注入爱心,改善师生关系。尊师是一种社会美德,但把学生永远置于被支配的地位就出现了偏颇,这有碍于学生独立人格的教育,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发展。因而,这就需要教师爱生如子,既不应因学生的家庭地位、家庭状况不同而不同,更不应因教师与学生家庭私人关系交往的程度不同而不同。教师对学生的爱不是一种不看对象的盲目、抽象的爱,而是一种在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针对每一个学生具体的情况而赋予的具体的爱。教师应改变那种“师道尊严”的观念,既要尊重学生,保护学生,又要严格要求,耐心教导。尊重学生应成为新世纪教师工作的出发点,包括尊重学生的需求、学生的现有状态,学生发展潜力和现实的可能性。尊重不是放任,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关心、理解、尊重必然换来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爱戴,并能把这种爱迁移到学习上。
2.改变角色、增强服务意识。教师在新课程中的最大变化是角色的转变,教师将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和课堂的管理者,而是学生发展的旁观者、指导者和促进者。这就要求教师增强服务意识,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 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及发展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勤于学习、树立课改意识。化学教师要认真学习《化学课程标准》,了解它的主要特点和功能。如:课程标准突出强调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化学与科学、技术和社会相联系;重视并强化评价的诊断、激励与发展功能;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等。熟悉教学内容、目的、要求及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等。这样有利于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师适应课堂的能力。
4.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目前教育环境中,化学教师不仅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而且更要加强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及《教育学》、《心理学》、《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等,它们会使教师琢磨出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高教学效率。
三、专业化发展的主要方向
中学化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要方向应是:与新课程同行——转变教师角色,学会新的专业技能。
1.掌握新的技能。教师应学会关爱、学会理解、学会给予、学会合作、学会IT、学会创新。
教育学基本原理知识点范文4
一、以最理想的发问方式切准知识点和育人点
知识点,是指思想政治课所传授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育人点,是指思想政治课育人的内容,即教育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对社会主义的信仰、信念和信心的内容。以最理想的发问方式切准知识和育人点,将使思想政治课素质教育的实现成为可能,对于培养跨世纪的接班人具有重要作用。
中学思想政治课身肩双重重任。一方面要给学生传授基本知识;另一方面又要把学生培养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从整体上宏观调控教材内容,理清教材的基本要点,对教材中每章、每节的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把教材中包含着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凸现出来,为理想的发问方式做好准备。
知识点和育人点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教书始终是在育人,教师传授知识,就要对学生政治立场、思想情感和意志行为等施加影响。学生学习知识时,总是要受到一定的品德和政治思想教育。但是政治立场、思想品德的教育并非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而是需要教师自觉地通过一定方式,寻找适当的契机,采取有效手段,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产生显性的教育或隐性的影响,以期取得教书育人的效果。缘于此,中学生思想政治课课堂发问技巧的艺术性显得尤为重要。
二、精心设置发问的层次
整个教学活动,犹如一幕戏剧,发问便是紧紧抓住“观众”的优美台词中的佳品。
1.以启发学生思考为目的:教师课堂发问技巧的精心设置,其目的就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的兴趣。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必须用尽心思去寻找答案,脑子总是不断思索,或从已有的知识去找,或重组资料,或另辟蹊径,希望寻求一个妥善、可行、有创意的答案,这种心灵活动便起一种有意义的思考作用,教师同时应当注意,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方法,是深受教师所提问题的影响的。教师提问记忆性的问题,学生便得去思考、创造,因此提问的时候,教师偏重问某一类问题,对学生来说都是不利的。总之,要达到启发学生思考这个目的,便得留意各种类型问题的比例。
2.掌握好发问的度:这里所言的发问的度包括发问的侧重点、发问的层次性、渐进性。
教师应当给学生提供参与讨论,发表意见的机会,有助于学生组织发言能力的提高。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发问技巧,引发学生内心深处的原动力,使得学生借着回答问题,发表自己的想法,同时又可聆听别人的意见。经过这一同化调整的过程,把学生的思维能力推进一步,学生可以学习组织说话内容,培养发言的信心和技巧,真正起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教师虽然被一些理论家定格为教学过程的客体,但由于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课堂教学的中枢,是指挥棒。教师在课堂中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因而具有集中注意力,开启学习心智,激发探索钻研兴趣的功能。学生回答问题答对了,教师应当充分给予肯定或褒扬,特别是中差生,这时学生便有一种满足感;如果学生答错了,教师以适当有分寸的鼓励和耐心细致的纠正,培养学生下次作答时有较好表现的信念。这一点我在无数次的课堂教学中深有体会。因此,可以这样说,有度的发问技巧有增进自我概念,培养正确人生观的功能。这是真正贯彻素质教育的又一成功典范。
3.回馈信息的合理处理:教师的发问引起回馈作用。教师应当充分分析、合理处理回馈信息。教师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反应或回答,了解教材深度、教学进度、巩固练习等等是否适合该程度的学生,这是帮助教师自我检查教学成果的有效途径,同时也可以作为日后改进教学的参考。
教育学基本原理知识点范文5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PLC交通灯控制
一、前言
《电气控制与PLC技术应用》是大、中专院校机电、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课程目标旨在建立完整、系统的电气控制自动化理念,使学生掌握PLC技术的基本原理、结构、编程方法等基本技能,继后能够设计和制作简易的PLC自动控制系统。课程以工作台的自动往返系统、大小球分拣系统、交通灯控制系统等项目作为教学,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教学质量有了提高。在校企合作、企业调研以后,项目教学的不足也慢慢得以呈现。企业不同岗位的设置,学生上岗后很难进入角色,知识面也是广而不精,面对这样的局面,利用角色扮演还原实际情境,结合项目教学,体现学生主体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以一课为例阐述角色扮演法与项目教学的结合运用。
二、教学过程设计
“PLC交通灯教学项目”是《电气控制与PLC技术应用》课程中的一个学习案例,首先将教材的内容进行分析,创造符合该项目的虚拟企业情境。PLC交通灯控制系统需要进行四个岗位上的设计,系统分析师、程序设计师、电路分析师、说明师,每个岗位有自己独立的任务。系统分析师主要对要求设计的项目进行系统的分析,将整个系统搭建起来;程序设计师在阅读系统分析师的构建及要求后,针对性的确定输入输出端口并进行程序设计;电路分析师进行实际电路设计,而说明师将全程参与指导,并于最后进行系统使用说明书的编写。下面将具体的任务分配到各个人员。
(一)角色扮演的情境创设
根据企业及市场调研,将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并融入到本项目中。PLC交通灯控制项目是《电气控制与PLC技术应用》课程教学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项目,学生已经掌握了电气控制的基本原理、PLC结构和控制系统组成、基本编程的方法和技巧。教学知识点也主要偏重于PLC控制系统的构建、控制程序的编写、实际电路连接调试以及说明书的编写等方面,依据知识点创设情境。
某工程部承接一十字路通灯建设,其交通指挥信号灯的布置如图1所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分别设有红、黄、绿三盏信号灯,开关S用于交通灯的总体控制,拨动启动开关S,信号灯处于on状态,信号灯系统开始周而复始的循环工作,拨动启动开关S到off状态,信号灯熄灭。变换规则:东西方向红灯首先亮25秒,期间南北方向绿灯亮20秒,后闪烁3秒灭;接着南北方向黄灯亮2秒。完成半个循环后,再转换成南北方向红灯亮,持续时间25秒,期间东西方向绿灯亮20秒,后闪烁3秒灭,接着东西方向黄灯亮2秒,完成一个周期,进入下一个循环。
图1 交通灯控制示意图
将项目要求知识点进行剖析,可以基本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任务,依据岗位功能分配不同的任务,如表1所示:
表1 工作任务及岗位配置
岗位配置 工作任务
系统分析师 任务一 交通灯PLC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框架;
任务二 PLC选型;
任务三 PLC输出输出接口功能确定;
任务四 时序图的分析。
程序设计师 任务一 依据系统分析师要求选定和分配PLC输入输出接口;
任务二 编写交通灯控制梯形图;
任务三 交通灯控制程序的调试和确认。
电路分析师 任务一 依据系统分析师要求选定电路元器件;
任务二 交通灯控制电路的分析;
任务三 控制电路的实际连接和调试。
说明师 任务一 依据前三者的内容进行说明书的撰写;
任务二 解释控制原理和操作方法。
(二)角色扮演的过程实施
在基本情境创设以后,教师采用情境引入、学习观察、对位模仿三步进行教学。首先情境引入,教师介绍PLC行业中控制系统设计流程,并引入扮演角色;分析角色类型和任务后,学生按组分别确立自己的角色,学习工作任务;待学生完成任务后,按组进行角色扮演汇报,如表2所示:
表2 角色扮演过程
教师引导 岗位扮演 扮演方式 组员划分
1、工程部将项目交付团队;
2、项目要求说明;
3、进行项目评审; 1、系统分析师对整体设计进行汇报;
2、程序分析师对程序编写进行演示说明;
3、电路分析师对电路进行连接和调试。
4、说明师进行详细原理说明。 1、分组后进行单组汇报;
2、单组汇报时,其他小组成员扮演企业专家评审;
3、单组汇报完毕后,其他小组成员可针对性提问。 4人一组,分配不同岗位。
在整个实施过程中,教师主要引导学生运用课程知识和技能为角色服务,组织学生尽快融入角色,分配角色任务,让学生更加积极和主动。学生学习观察期间,教师要根据各组不同的进度进行时间上的安排,协助每组完成任务后进行小的点评,这样角色扮演的效果更佳。
(三)角色扮演的评价反馈
在教学过程完成后,教师以组内评分,组间互评,教师评价的模式进行效果评价,针对于不同的内容按比例进行赋分,根据评分的结果可以更实时的反馈,让学生更好的明确需要加强的地方。
表3 评分标准
评定层次 评定内容 赋分 评定等级
组内评分 组员工作态度 20 90~100:优秀
70~90:
良好
70以下:不合格
工作实施的努力程度 10
知识运用综合程度 10
组间互评 团队协作能力 10
知识的综合运用程度和工作态度 10
意见的汲取 10
教师评价 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创造性 10
方案完成的质量 20
三、结语
项目教学在高职教育中已较为成熟,教师引导、学生主导性也得以增强,但在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培养方面还存在局限性,加入角色扮演法融入到项目教学后,将更好的培养学生积极性和适应性,但现在工科方面角色扮演法的利用还不成熟,有待进一步探讨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周娟仙,冯燕,徐元智.角色扮演法在培养护生职业素养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08.
[2]许晓岚.职教课堂角色扮演教学法的应用及思考[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124).
教育学基本原理知识点范文6
关健词: 《生物统计学》 教学改革 改革与探索
《生物统计学》是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在生物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它不仅给我们提供了如何正确地设计科学试验和收集数据的方法,而且提供了如何正确地整理、分析数据,得出客观、科学结论的方法。它是生物科学等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体系建设对生物科学、植物生产类专业、动物生产类专业十分重要,是从事生物生产、育种试验研究的工具性课程。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了解有关生物统计的基本概念以及参数的意义,掌握基本的试验设计和生物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提高综合素质,同时还可以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建立和巩固专业思想。
在专业发展、大学生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等教学改革方面,《生物统计学》课程是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具体体现在:(1)可提高学生从必然性推理到或然性推理的归纳推理能力;(2)可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使学生明白试验研究前、中和后的主要目的和任务,以及怎样提高试验的精度,为毕业论文以及今后参加科学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3)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此,我们对《生物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进行了几项改革探索。
1 .教学内容的改革与探索
《生物统计学》主要讲述五个方面的内容:(1)介绍科学研究基本过程、试验方案制定和试验误差及其控制,讲述生物试验的误差来源和控制误差的技术、试验设计、实施规则;(2)介绍研究对象总体的理论分布、统计数的抽样分布及统计数的理论概率;(3)讲述统计推断的基本方法、平均数比较的u测验和t测验、F测验和x2测验及其应用,包括计量数据的方差分析和计数数据的统计分析;(4)方差分析的应用,介绍单因素、多因素试验结果的统计分析;(5)二变量直线回归和相关分析。该课程的知识和分析问题的方法是科研工作者必须掌握和熟练运用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描述性统计学的知识即资料的整理和描述应重点讲授连续性资料的整理方法;推断性统计学的知识即理论分布、t检验、x2检验、F检验,重点讲授正态分布的概率计算方法和对各种资料的检验方法,特别是资料的类型与相应统计分析方法的联系,使学生能掌握根据不同资料正确选择使用统计分析方法的能力,并且能够根据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分析具体的实验数据和材料,得出较为客观和准确的结果;对于回归、相关分析则主要介绍一元回归、相关分析的基本思想和分析方法,计算方法、过程留给学生自学,多元分析则要求学生在熟练掌握的基础上进行自学;试验设计重点讲清试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并结合实际讲清不同的试验设计的基本思想和设计方法,对试验所得资料的分析方法则要求学生自学。
2. 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与探索
《生物统计学》的理论性相对较强,内容相对枯燥和抽象,教学方法单一必然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下,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想真正建立起先进、科学的创新教学模式,只有通过系统优化教学设计,针对教学内容,借助于现代化媒体技术,采取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此在教学中就要求由以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路上来,突出以学为主,坚持以启发诱导为核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开展思维活动,紧紧围绕学的需要组织教学。课内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重点让学生弄懂基本原理;习题讨论主要运用实例进行分析,重点让学生掌握具体计算方法和分析;教学中可适当安排一些讨论课,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产实际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学会学习。
2.1计算机辅助教学
《生物统计学》概念多、公式多,统计计算过程烦琐乏味,如果在课堂上用板书的形式进行演算,既浪费课堂教学时间,又容易导致学生注意力涣散,产生视觉、听觉和思维疲劳。多媒体课件具有图文并茂的特点,在《生物统计学》教学中若能应用好多媒体,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促进教学内容的进一步深入,明显提高教学效果。
多媒体教学的效果与课件的设计和制作水平关系密切,课件应在重视教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处理好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达到为教学服务的目的,切忌完全复制教材上的内容,而是必须突出重点、难点,这就需要教师对所要讲解的内容理解透彻,具备熟练的多媒体创作和使用技巧,引导学生学会统计分析方法,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要经常注意来自学生的信息反馈,不断地进行课件的更新。多媒体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准备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同时不断地更新知识,为教学积累素材。
2.2 统计分析软件的应用
目前广泛应用的统计软件主要有SAS、SPSS,国产的优秀统计软件有DPS,此外Excel软件提供了较强的数据分析功能和统计绘图功能,易学易用,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介绍Excel的一些统计功能,如Excel的一些常用统计函数及统计方法的应用,以及常用统计图表的绘制,并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并熟练运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对具体资料的统计分析,一些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如t检验、x2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回归分析、多元相关回归分析等均有相应的计算机分析软件,教学中只需给学生介绍基本思想和基本原理,要求学生尽量考虑用计算机来完成,把学生从大量的计算中解脱出来使之集中精力去学习《生物统计学》的基本思想、方法及其实际应用。
2.3 理论联系实际
生物统计学的教学并不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一些知识点而进行教学,树立统计的观念、应用统计方法分析和解决生物学研究的问题才是这门课程的最终目标。因此,在教学中,特别要注意将纯理论的统计学知识与科学研究中的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必须与专业实际联系在一起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才不会使本课程的教学显得空洞,才不会脱离生产实际,才能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 考核方式的改革与探索
考核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并对教学效果进行检查的重要方法,恰当的考核对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具有引导、激励和促进的作用。传统的笔试中学生要把大量的时间花在数学计算上,而不能全面考查学生对各种统计分析方法的掌握和应用情况。为了对教学质量进行科学地评价与管理,也为了客观准确地评定学生的成绩和能力,进行考试改革是必要的。
为了更好地发挥考试的功能,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针对过去把书面考试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手段这一应试教育现象,实行考知识与考方法相结合,考理论与考应用相结合,建立了从学习过程、作业练习、期中考试到期末考试,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过程性评价体系,确保对影响学生应用能力形成的关键知识点进行全面测试,从重“知识”逐步走向重“能力”,培养学生脚踏实地的学习态度和严谨作风,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改进和提高。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改革尝试和探索,从各届学生的学习效果的比较分析看,已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使学生体会到了该课程的重要实用价值,初步树立了统计理念,培养了学生应用概率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生物统计学》作为生命科学学科中重要而特殊的一门工具课程,要教好这门课,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探究,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需要继续钻研统计理论,探索教学规律,优化教学过程,完善教学体系,从而全面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春喜,姜丽娜,邵云等.生物统计学(第三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贵州农学院主编.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第二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3]刘光祖.概率论与应用数理统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杜荣骞.生物统计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胡德海.教育学原理〔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8.
[6]郑勋烨,刘慧芳,邢永丽.“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法初探[J].中国地质教育,2005,(3):58-59.
[7]李玉阁.“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初探[J].生物学杂志,2006,23(5):52-5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