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的意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技术创新的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技术创新的意义

技术创新的意义范文1

论文摘要:通过技术转移对技术创新支持作用的分析,论述了基于技术转移中心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的构成,提出了作为核心的技术转移中心所必须具有的职能,包括技术信息的集散地、技术交易的市场、产业孵化、推广与展示、人才培训等等,并对技术转移中心建设的策略进行了探讨。

l引言

区域技术创新体系是指由区域范围内的企业、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科技中介等围绕技术创新活动所构成的组合及规则,是区域技术创新的重要支撑基础。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传统的基于资源成本的竞争优势正在日益消减,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除了创新别无他途。但对于国内企业来说,受发展程度的限制,多数企业缺乏足够的技术基础和人才的积累,充分利用和整合区域范围内的各种创新资源,如:人才、技术平台、研发机构等,以及良好的区域协同合作的优势,是国内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

在以往的有关区域技术创新体系的研究中,多从区域企业联盟、产业集群等角度进行研究,以及从区域创新体制角度进行研究。前者侧重于企业之间的配套协作,虽然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带动相关企业的技术创新;但是,由于企业之间存在的利益冲突和竞争矛盾,使之并不能成为区域共享的技术创新平台。

技术转移中心作为推动技术成果转化、促进技术交流与合作的专门机构,兼具企业和事业双重属性的身份,直接参与到区域技术创新的活动中,是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扮演区域技术创新活动的组织者和协调者。研究技术转移中心在区域技术创新中的作用和作用的发挥具有重要的意义

2技术转移与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以技术为基础与导向的创新活动,是对新技术、新工艺等的探索和应用于生产实践的过程,也嘶主体整合各种可能的资源用于仓撕的过程。

技术转移是指将技术成果从所有方以某种形式转移到技术需求方的一系列过程,是实现技术资源应用于创新实践、转化为生产力的中间桥梁。因此,技术转移提供了技术创新整合外部各种资源以实现创新的途径,两者的关系如图1所示。技术转移对技术创新的支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2.1加快创新的进度,缩短创新的周期

一项技术创新活动一般需要经历:技术的基础与应用研究、新产品的试制与新技术的试验、批量生产或规模应用等过程,每个环节都有很多难点需要克服,是一个相对较长的周期。通过技术转移引进外部资源,吸收和应用已有的研发成果,可以加快创新的进度,缩短创新的周期。

2.2提高创新的成功率,降低创新的风险

技术创新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充满了很多不确定的因素。而创新主体在进行创新时,往往会投入大量的创新资源,创新的成败对创新主体来说影响非常大,充满风险。通过技术转移,引进外部技术资源,辅助创新的决策和方向的把握,可以使创新少走弯路,降低创新的风险。

3基于技术转移中心的区域技术创新平台

3.1组成结构

区域技术创新体系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技术创新为主要活动的创新系统。图2所示是以技术转移中心为核心的区域技术创新平台。从图中可知,此区域技术创新平台由以下部分组成:①区域技术创新的主体,如区域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②区域技术创新的支持系统,如人才培训引进的服务机构、技术交易的市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技术成果孵化创业基地,以及技术转移中心等。③区域技术创新的文化与体制环境,如地方政府为推动技术创新制定的扶持政策、区域技术创新的文化氛围等。

同时可知,该区域技术创新平台是一个层次化的平台,即可以划分成为区域内和区域外的两个层次。区域技术创新平台的存在为区域内的技术创新主体与区域外的交流提供了平台和渠道。而在区域内,技术转移中心在其中承担了技术创新的推动和协调的核心作用。

3.2技术转移中心的职能

技术转移中心作为区域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承担着技术创新的协调和组织的职责,技术转移中心必须具备以下的职能。

(1)区域技术与商贸信息的集散地。从区域行业的特色出发,收集行业相关的技术、商贸、政策等各种信息,使技术转移中心成为区域企事业单位、研究机构了解国内外行业动态、商业机会的重要信息的渠道,成为区域企业对外交流、推广、宣传本单位的信息窗口。

(2)技术交易的市场。技术转移中心最基本的一项职能是技术成果的交易中介,通过技术成果的交易、合作是促进成果转化、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降低技术创新风险的重要途径。技术转移中心应建立技术成果交易所必需的交易场所、市场规则以及相应的配套设施,引进技术交易相关的专业职能机构,如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专利事务所等,并加强与工商、财税、科技等政府机构之间的联系,甚至可以在取得政府授权的前提下,代办部分行政事业。

(3)技术成果产业孵化的基地。新兴技术成果在为企业接受之前,一般需要有一个培育、试验的阶段。因此,提供一定条件的技术培育、成果孵化、中试的基地,对于促进技术创新极为重要。技术转移中心最好能够配套提供成果产业孵化所需要的各种设施及相关扶持政策,如:厂房、资金配套、设备配套等。目前,有些地区的技术转移中心与科技创业园合署办公,已具备这些方面的条件。

(4)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与展示中心。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是技术所有方与需求方之间沟通与协商的过程。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与展示,是提供需求方了解认识这些新技术、产品的一个重要的途径。技术转移中心应提供相应的展示、宣传的设施,如有些技术转移中心建立的具有一定面积的可供实物展出、演示的展示中心,以及利用互联网及计算机技术建立的基于网络和多媒体的网上展示中心等,都是一种非常好的推广展示方式。

(5)人才培训与服务。人才是技术创新最重要的,也是最活跃的因素,合理的人才流动有助技术的转移,能带动和促进创新的实现。目前,国内除部分大中城市之外,多数地区区域范围内的人才资源都处于相对不足的状态,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缺乏,这在很大程度限制和制约了区域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实现。因此,技术转移中心应担负起高层次人才的联系、引进,职业性人才培训与中介服务的作用。目前,国内很多技术转移中心本身就建立在高校,占有人才资源丰富的优势,做好人才服务工作,本身就是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的一项基本工作。而对于非高校所属的技术转移中心来说,加强与高校、人才培育与服务机构的合作就显得尤其重要,对于部分有条件的技术转移中心,可以引进人才服务机构设点,以便更好地为企业提供人才服务。

(6)风险创投的园地。资金是技术创新的重要资源,国内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受资金不足的限制,造成很多技术创新的项目不能顺利开展,很多有前景的技术成果不能及时产业转化。作为创业孵化的补充,技术转移中心在引进风险创投上也需进一步加强,有条件的技术转移中心可以设立创业基金,扶持好的技术项目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

4策略

国内自2001年开始成立由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6所高校组成全国性的技术转移中心,中科院等科研机构也成立了相应职能的技术转移机构,而其他地方性的技术转移中心成立的时间更短。由于建设时间较短,各方面处于逐步探索和发展的过程中。为了使技术转移中心能够具备上述职能,必须加强技术转移中心的自身建设,争取更多的支持。

4.1专业的技术转移队伍

技术转移是一项技术性非常强的工作,对于技术转移中心的工作人员来说,除了要求熟悉转移业务所需的技能,如熟悉法律法规、行政政策等之外,还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基础,最好能具备一定专业背景。因此,技术转移中心应根据区域行业的特色,培养和建立具有相应专业背景知识的技术转移队伍。

4.2完备的业务规则

技术转移是一项政策性较强、涉及面较广的工作,业务流程具有一定复杂性,尤其是部分涉外技术转移项目,更须严格地按既定的业务流程办事。因此,技术转移中心应制定各类技术转移业务的规则与流程,如人才引进、成果转让等各种业务流程。

4.3市场化、公益性结合的运作模式

技术转移是一项兼具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工作。对于技术转移中心来说,以市场化方式的运作,可以保证技术转移中心的经济利益,有助于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心;而坚持公益性的服务,可以使技术转移工作能够保持在积极、正确、良性的轨道上,不至于为偏面追求经济效益而损害公众利益,尤其是致力于成为区域技术创新体系核心的技术转移中心来说,坚持公益性意义更加重要。目前,国内的技术转移中心都在坚持公益性的基础上,带有一定的市场化,但可能市场化的程度稍稍不够,还可作进一步的研究探讨。

4.4广泛的区域技术创新联盟

单纯依靠技术转移中心的能力,是无法承担区域技术创新体系构建的所有工作的。因此,技术转移中心应加强区域技术创新资源的整合,尤其是加强与高校、科研单位、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建立起技术创新合作的联络网络和常规工作体系。

技术创新的意义范文2

摘要:通过技术转移对技术创新支持作用的分析,论述了基于技术转移中心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的构成,提出了作为核心的技术转移中心所必须具有的职能,包括技术信息的集散地、技术交易的市场、产业孵化、推广与展示、人才培训等等,并对技术转移中心建设的策略进行了探讨。

一、引言

区域技术创新体系是指由区域范围内的企业、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科技中介等围绕技术创新活动所构成的组合及规则,是区域技术创新的重要支撑基础。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传统的基于资源成本的竞争优势正在日益消减,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除了创新别无他途。但对于国内企业来说,受发展程度的限制,多数企业缺乏足够的技术基础和人才的积累,充分利用和整合区域范围内的各种创新资源,如:人才、技术平台、研发机构等,以及良好的区域协同合作的优势,是国内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

在以往的有关区域技术创新体系的研究中,多从区域企业联盟、产业集群等角度进行研究,以及从区域创新体制角度进行研究。前者侧重于企业之间的配套协作,虽然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带动相关企业的技术创新;但是,由于企业之间存在的利益冲突和竞争矛盾,使之并不能成为区域共享的技术创新平台。

技术转移中心作为推动技术成果转化、促进技术交流与合作的专门机构,兼具企业和事业双重属性的身份,直接参与到区域技术创新的活动中,是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扮演区域技术创新活动的组织者和协调者。研究技术转移中心在区域技术创新中的作用和作用的发挥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技术转移与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以技术为基础与导向的创新活动,是对新技术、新工艺等的探索和应用于生产实践的过程,也嘶主体整合各种可能的资源用于仓撕的过程。

技术转移是指将技术成果从所有方以某种形式转移到技术需求方的一系列过程,是实现技术资源应用于创新实践、转化为生产力的中间桥梁。因此,技术转移提供了技术创新整合外部各种资源以实现创新的途径,两者的关系如图1所示。技术转移对技术创新的支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2.1加快创新的进度,缩短创新的周期

一项技术创新活动一般需要经历:技术的基础与应用研究、新产品的试制与新技术的试验、批量生产或规模应用等过程,每个环节都有很多难点需要克服,是一个相对较长的周期。通过技术转移引进外部资源,吸收和应用已有的研发成果,可以加快创新的进度,缩短创新的周期。

2.2提高创新的成功率,降低创新的风险

技术创新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充满了很多不确定的因素。而创新主体在进行创新时,往往会投入大量的创新资源,创新的成败对创新主体来说影响非常大,充满风险。通过技术转移,引进外部技术资源,辅助创新的决策和方向的把握,可以使创新少走弯路,降低创新的风险。

三、基于技术转移中心的区域技术创新平台

3.1组成结构

区域技术创新体系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技术创新为主要活动的创新系统。图2所示是以技术转移中心为核心的区域技术创新平台。从图中可知,此区域技术创新平台由以下部分组成:区域技术创新的主体,如区域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区域技术创新的支持系统,如人才培训引进的服务机构、技术交易的市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技术成果孵化创业基地,以及技术转移中心等。区域技术创新的文化与体制环境,如地方政府为推动技术创新制定的扶持政策、区域技术创新的文化氛围等。

同时可知,该区域技术创新平台是一个层次化的平台,即可以划分成为区域内和区域外的两个层次。区域技术创新平台的存在为区域内的技术创新主体与区域外的交流提供了平台和渠道。而在区域内,技术转移中心在其中承担了技术创新的推动和协调的核心作用。

3.2技术转移中心的职能

技术转移中心作为区域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承担着技术创新的协调和组织的职责,技术转移中心必须具备以下的职能。

(1)区域技术与商贸信息的集散地。从区域行业的特色出发,收集行业相关的技术、商贸、政策等各种信息,使技术转移中心成为区域企事业单位、研究机构了解国内外行业动态、商业机会的重要信息的渠道,成为区域企业对外交流、推广、宣传本单位的信息窗口。

(2)技术交易的市场。技术转移中心最基本的一项职能是技术成果的交易中介,通过技术成果的交易、合作是促进成果转化、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降低技术创新风险的重要途径。技术转移中心应建立技术成果交易所必需的交易场所、市场规则以及相应的配套设施,引进技术交易相关的专业职能机构,如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专利事务所等,并加强与工商、财税、科技等政府机构之间的联系,甚至可以在取得政府授权的前提下,代办部分行政事业。

(3)技术成果产业孵化的基地。新兴技术成果在为企业接受之前,一般需要有一个培育、试验的阶段。因此,提供一定条件的技术培育、成果孵化、中试的基地,对于促进技术创新极为重要。技术转移中心最好能够配套提供成果产业孵化所需要的各种设施及相关扶持政策,如:厂房、资金配套、设备配套等。目前,有些地区的技术转移中心与科技创业园合署办公,已具备这些方面的条件。

(4)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与展示中心。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是技术所有方与需求方之间沟通与协商的过程。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与展示,是提供需求方了解认识这些新技术、产品的一个重要的途径。技术转移中心应提供相应的展示、宣传的设施,如有些技术转移中心建立的具有一定面积的可供实物展出、演示的展示中心,以及利用互联网及计算机技术建立的基于网络和多媒体的网上展示中心等,都是一种非常好的推广展示方式。

(5)人才培训与服务。人才是技术创新最重要的,也是最活跃的因素,合理的人才流动有助技术的转移,能带动和促进创新的实现。目前,国内除部分大中城市之外,多数地区区域范围内的人才资源都处于相对不足的状态,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缺乏,这在很大程度限制和制约了区域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实现。因此,技术转移中心应担负起高层次人才的联系、引进,职业性人才培训与中介服务的作用。目前,国内很多技术转移中心本身就建立在高校,占有人才资源丰富的优势,做好人才服务工作,本身就是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的一项基本工作。而对于非高校所属的技术转移中心来说,加强与高校、人才培育与服务机构的合作就显得尤其重要,对于部分有条件的技术转移中心,可以引进人才服务机构设点,以便更好地为企业提供人才服务。

(6)风险创投的园地。资金是技术创新的重要资源,国内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受资金不足的限制,造成很多技术创新的项目不能顺利开展,很多有前景的技术成果不能及时产业转化。作为创业孵化的补充,技术转移中心在引进风险创投上也需进一步加强,有条件的技术转移中心可以设立创业基金,扶持好的技术项目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

四、策略

国内自2001年开始成立由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6所高校组成全国性的技术转移中心,中科院等科研机构也成立了相应职能的技术转移机构,而其他地方性的技术转移中心成立的时间更短。由于建设时间较短,各方面处于逐步探索和发展的过程中。为了使技术转移中心能够具备上述职能,必须加强技术转移中心的自身建设,争取更多的支持。

4.1专业的技术转移队伍

技术转移是一项技术性非常强的工作,对于技术转移中心的工作人员来说,除了要求熟悉转移业务所需的技能,如熟悉法律法规、行政政策等之外,还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基础,最好能具备一定专业背景。因此,技术转移中心应根据区域行业的特色,培养和建立具有相应专业背景知识的技术转移队伍。

4.2完备的业务规则

技术转移是一项政策性较强、涉及面较广的工作,业务流程具有一定复杂性,尤其是部分涉外技术转移项目,更须严格地按既定的业务流程办事。因此,技术转移中心应制定各类技术转移业务的规则与流程,如人才引进、成果转让等各种业务流程。

4.3市场化、公益性结合的运作模式

技术转移是一项兼具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工作。对于技术转移中心来说,以市场化方式的运作,可以保证技术转移中心的经济利益,有助于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心;而坚持公益性的服务,可以使技术转移工作能够保持在积极、正确、良性的轨道上,不至于为偏面追求经济效益而损害公众利益,尤其是致力于成为区域技术创新体系核心的技术转移中心来说,坚持公益性意义更加重要。目前,国内的技术转移中心都在坚持公益性的基础上,带有一定的市场化,但可能市场化的程度稍稍不够,还可作进一步的研究探讨。

4.4广泛的区域技术创新联盟

单纯依靠技术转移中心的能力,是无法承担区域技术创新体系构建的所有工作的。因此,技术转移中心应加强区域技术创新资源的整合,尤其是加强与高校、科研单位、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建立起技术创新合作的联络网络和常规工作体系。

技术创新的意义范文3

当代工艺美术在发展的过程中,在创作上的艺术构思就是开始的事项,任何艺术在设计上都要具备一定的创造力,当代工艺美术也是如此,在创作过程中需要我们不断提高自身的创造力,充分发挥出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在当代工艺美术的艺术构思上,需要不断地对构思理念进行创新,这样才能保证在创作的过程中不断有新的灵感出现,当代工艺美术实质上就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对事物审美观念的一种反映,它能有效地反映出人们对于文化上的需求与眼光,当代工艺美术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在艺术构思上进行有效的创新,当代工艺美术设计人员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也不能脱离自身在艺术构思上的创新,当代工艺美术的发展离不开在艺术构思上的创新。艺术构思是工艺美术设计的首要环节,工艺美术设计要求我们在具有创新思维的世界观指导下,倾注工艺美术的审美感情观念,运用形象的思维对素材进行收集、加工来完成一系列审美思维活动。艺术构思是形象的萌生与孕育,为了使工艺美术的艺术构思不同凡响,工艺美术设计必须要具有创造性思维。“在心智上养成寻求各事实之间关系的习惯,成为产生创意中极为重要之事”。首先,工艺美术设计创造特征具有丰富的内涵,它是功能、审美、科学、价值观念等的综合把握。艺术家应该关注和了解思想文化的新动向,只有关注了新动向才能出现新的思想观念,从而进行良好的创新艺术设计,使设计进入革新的新境界。其次,工艺创新思维在于表现设计者的心理,体现作者的意念,工艺美术的设计师应该充分发挥想象力,艺术构思离不开创新,创新离不开想象,因为想象能够发现个评估各个事物之间的联系,并以联想、比喻、对比、衬托、暗示等多种手法给予艺术的表现。成功的艺术作品都是十分巧妙地揭示和重新组合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予以简洁、准确和有力表现。因而在工艺美术设计中发挥想象就需要能够自由的运用规律,这就需要设计人员培养艺术修养,加强对知识的积累,并不断的提高人文精神素养。最后,工艺美术设计的艺术构思主要内容就是设计花大量的时间在调查研究和反复思考上,因而在工艺设计的初始阶段我们应该掌握大量的资料,掌握综合性的知识,例如国内外商业市场、社会生活、旅社等,在寻求知识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总结规律,以更好的进行艺术创作。

2.设计活动应该和时代共发展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经济以及各项要素综合前进的环境,所有国家都积极地开展创新活动,以此来获取有利地位,不过细致分析发现,体现在技术层面的创新其实际内容是在革新思想中进行激烈的斗争。因此,当今的工艺美术在开展设计的时候要能够紧随时代气息,结合以往的经验和内容来开展分析,而且适当的革新,把活动内容和扩散水平有机的提高到一定的层面。确保当今的设计能够得以有效地发展。站在艺术的层面上分析,当今的设计工作要与时代背景相融汇,而且要和时代同发展,它自身应该有时代特色,其体现出的特征还应该有诙谐的一面,通过长久的探索,本人认为要做好如下的内容。第一,现代工艺美术设计与过去传统的模仿以及表现相比较已经有力全面的突破,现代工艺设计使得设计师对世界以及人生的特殊领悟有了进一步的加强,也使得艺术设计更具有全新时代感。因为现代社会经济不断的快速发展,人们固有的欣赏习惯以及审美情趣在当今世界当中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为了能够有效的将现代工艺美术设计的艺术品位置进行有力的加以提高,那么我们就需要在当今工艺艺术中注入具有时代信息的创造性审美观念;第二,现代工艺美术设计的民族化就是在设计中将本民族的艺术和审美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传统风格展现出来;第三,现代工艺美术设计非常注重以表现为主的抽象性风格,在现代工艺美术设计的审美意识中,不能有过多和过分的雕饰,要求产品应该要以简洁性或抽象性的特征为主。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得知当今的社会是一个不断前行的过程,不仅仅经济发展,科技也获取了非常有利的前进,此时时空要素就变得非常的关键,那么现代工艺美术的设计应当将时代性作为主要设计理念,利用抽象性思维作为整体工艺设计的辅助。针对时间内容的工艺模式我们要合理的掌控。这主要是由于如果要确保其成就能够顺利的实现,就要通过有效地创新思想来获取,只有这样才可以创造出更多的财富,进而提升创新能力。将艺术的表现力进一步加以全面扩大是工艺美术设计的创造特征,针对美感开展的分析,相关的工作者要通过分析所在的环境来认真的探索,这样才可以获取非常美好的要素,进一步得以更好的创造出更美的作品,使得艺术和美学之间也得以更好地相互完美融合在一起。

3.通过当今的高科技提升创新的意义

技术创新的意义范文4

【关键词】技术创新;农业;国际贸易;竞争优势

一、我国农业国际贸易现状

劳动密集型产品是我国农业国际贸易中的优势产品,虽然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但随着国际贸易环境的发展变化,这种竞争优势却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和制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绿色技术壁垒的兴起

随着世界贸易组织多边贸易谈判的不断深入和国际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国际贸易中的关税壁垒等贸易措施正逐步被以技术壁垒所替代。农产品中的技术壁垒也称为“绿色壁垒”。绿色壁垒的实施大多数是建立在高新技术基础上的,而且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这种要求也会越来越严格和苛刻,而这对于技术比较落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来说会成为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门槛。

2.国际贸易结构的变化

从当前国际市场需求结构来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知识型和科技型产品已在国际贸易中占主导地位。对于农产品贸易而言,也是如此。人们更倾向于那些技术含量高、绿色环保和安全卫士的农产品。

3.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附加值低,效益差

在知识经济时代,技术能够使一国商品竞争力明显高于其他国家,从而也使这些国家获得更高的附加值。以我国农产品出口为例,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年上半年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248.3亿美元,同比扩大78.2%。这与我国出口产品技术含量低有着直接的关联。综上可以看出,技术创新已成为影响和决定一国农业国际贸易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二、技术创新与农业国际贸易的关系

“创新”是经济学家熊彼特在其《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最先提出的一个经济学概念。他还将技术创新作为一个转换媒介,把科学技术与经济增长和发展联系了起来。现在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已经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出现了很多定义,概括起来讲,技术创新就是在研究开发的基础上,将新的知识和技术引进到经济活动中,并实现其市场价值的过程。其具体过程可以用下图表示:

影响一国产业国际竞争力高低的具体因素相当复杂多变,包括技术、FDI、产业集中度、汇率等多种因素。技术创新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与产业竞争力关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创新能够改变农业产业结构,进而积极影响国际贸易

技术创新加快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步伐,进而影响产业结构变革。农业机械化时代已经来临,各种先进技术的使用推进了农业的飞速发展,比如采用智能收割技术研制的收割机,采用卫星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研究及应用,使得原来小农业的生产方式向大农业的发展方式转变。既提高了国家乃至世界的粮食供给,也促使剩余粮食作物在全球范围内流通和配置,积极影响产业变革,也推进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2.技术创新积极影响国际贸易农产品结构的升级,进而对国际贸易带来显著影响

技术创新促使国际贸易产品结构中呈现绿色产品贸易的趋势。绿色产品的研究依赖于技术创新,比如环保新技术和新工艺的采用,新能源、新材料、新工艺、节能技术的使用,使得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成为绿色产品的一大特征,因此,技术创新积极影响国际贸易产品结构的改进和更加符合时展的要求。

3.技术创新极大地增强国际贸易农产品的竞争力

产品的竞争力体现在产品是否能够被消费者接受和达到消费者重复购买和忠诚的地步。从这个角度来看,通过技术创新研发满足消费者心理和消费习惯的产品是非常关键的环节。另外,当产品定位明确后,在生产环节则表现为生产技术和产品技术的研发方面。以先进的生产技术来降低生产要素成本,采用先进的工艺设备来降低库存成本,加快周转,从而提高农产品流通速度,增强竞争力。

4.技术创新的消极作用

技术创新在给农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同时,也产生了以下消极的作用:化学农药长期、大量和超常的不合理使用,严重污染和破坏农业生态环境,同时致使农产品中有害物质含量超标问题凸显,进一步引发生态安全危机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严重威胁大众的身心健康,尤其是让我国农产品在国外失去认可。

三、以技术创新提升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尽管技术创新有其消极的一面,但2011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达到53.5%,发达国家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为70%-80%。可以看出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依赖于技术创新,在每一项科学技术研究都包含非常明确的目的的今天,要用价值理性引导现代农业技术创新,具体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坚持科学发展观,实施农业大循环经济技术创新战略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其依据是自然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农业技术创新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自然在生产能力和经济再生产能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大循环经济不是单一技术而是多种技术系统集成,既可容纳农业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又可容纳传统优秀技术。通过系统集成创新完全可以也应该成为我国农业技术创新的核心技术。

2.培育农业科技创新新型主体、建立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应该是以国家科技机构为先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科技组织为骨干,农业科技专业队伍和农民技术创新示范户为主力的产、研、学结合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体系、农业技术创新管理体系和农业技术创新保障体系。在创新体系中,培育和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科技创新队伍和科技创新能力是关键。

3.加强对农业技术创新的资金扶持

技术创新是一项高投入的经济活动,这些投入单靠农业自身的积累是难以支撑的。在我国,农业是弱势产业。过去农业为其他部门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今后随着我国整体经济实力的加强和壮大,国家应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有关部门也应以“科教兴农”的发展战略为指导,尝试建立农业技术创新专项资金,用于农业技术创新以及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和农业高级技术人才的培养。

4.建立技术性贸易措施预警和应对系统

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要跟踪研究我国农产品在重点出口市场上的发展动态和竞争情况,建立有效的信息机制,及时预警和掌握国外针对我国农产品技术贸易壁垒信息的收集和。此外,还应建立部门协调、行业主导、企业参与、科技支撑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应对系统,针对国外贸易壁垒,有目的的开展农业出口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

因此,农业技术创新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在改造自然为我存在的同时,要尊重自然规律,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维护自然本身的利益及内在价值,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平共处,真正意义上提高我国农业国际贸易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贾韶丽.国际贸易与技术创新的相互影响关系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2(22).

[2]程杰,段鑫星.技术创新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哲学思考[J].农机化研究,2011(2).

技术创新的意义范文5

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建构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在建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中要避免各指标间信息的重叠,采用的方法既能解决多指标综合评价中的相关问题,又要使各指标的设定以精确的内涵及外延相结合,做到科学合理、界定准确。

(二)系统性原则

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可归结为:创新积累研究开发生产制造新产品销售,最后实现经济效益。这一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在建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指标体系时必须结合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系统地、全面地反映企业的技术创新的实际能力。

(三)可操作性原则

建构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要具有现实性,指标数值与企业内部财务、权威机构的统计指标相一致,做到资料易于收集,一些复杂的计算方法可以借助计算机计算,使其操作方便、快捷。

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结构,其构成要素也各不相同,一般来讲,技术创新能力包括:创新决策能力、研究和开发能力、制造能力、市场营销能力、资金能力和组织能力。企业新产品、新工艺从思想形成产品构思基型设计小批试制批量生产市场营销产业化的整个过程中, 研究和开发能力、制造能力、市场营销能力、资金投入能力、组织能力对提高企业组合创新能力的作用是各有侧重的。很显然,影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的最关键的要素是研究和开发能力,它是企业实现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的根本保证,而研究和开发能力提高的核心是人员能力的提高。制造能力对研究开发、产品实现工程化具有重要意义,市场营销能力在产品开发过程中起的作用并不十分直接。资金投入能力和组织能力是实现高水平工艺创新的必要保证。

可以看出, 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是影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最基本的两个因素。第一,创新投入是改善企业创新环境,保障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的重要支撑。从整体上看,企业从事技术创新活动的机构、人员、经费、设备的数量和质量是整个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必备的基础条件。企业积极开展创新活动,坚持持续不断的创新,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前提;加大科技活动人员投入力度,提高其综合素质是缓解企业技术开发中人才瓶颈制约作用的有效措施;加大企业创新经费投入,尤其是新产品开发经费投入力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表达出企业对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视程度;使用先进的劳动手段是保证产品实现的重要物质基础。因此,创新投入从创新机构投入、人员投入、经费和装备投入四方面建立子指标体系。第二,创新产出是技术创新活动的直接效果。创新产出的多少不仅代表了前期技术创新取得的成果,而且也反映了未来技术创新的技术基础和发展潜力。从技术创新的整体效果看,通过采取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增加创新投入,完善科技奖励制度等措施,既可以提高职工的创新意识,实现专利的不断增加,也可不断提高新产品的实现程度,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带动产业优化升级。因此,创新产出从产业技术升级、新产品产出和知识产权保护三方面建立子指标体系。

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

指标体系的建立不仅需要明确技术创新能力的各个影响因素,更重要的是要明确这些因素对于创新能力的作用准则。基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含义的界定和创新过程的解析,创新投入能力、创新转化能力、创新营销能力构成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直接的因素和条件,对技术创新能力产生直接性和局部性的影响。然而,这种影响是受到外部环境支持能力制约的,外部环境支持能力通过对各个内部因素的系统、综合、协同作用而影响技术创新,对技术创新能力起到间接性和全面性的影响,是创新能力间接的因素和条件。

(一)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

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考核评价创新能力是其中的重要一环,也是关键一环。为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创新绩效水平,就必须建立一套能科学合理反映创新能力各个方面的特征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所以在设置评价指标体系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确保企业创新评价结果合理的基础,指标体系的设置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评价质量的好坏。科学性原则要求设置的指标要有代表性、完整性和系统性,要尽可能突出指标的综合性功能,能够反映技术创新能力的内涵与规律和目标的实现程度,从不同层次和不同角度来反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构成要素的各个方面,做到各指标之间协调统一,以保证综合评价的全面性和可信度。

2、可操作性原则

可操作性原则要求指标设计时应尽可能选取规范化的定量指标,对于确实无法量化而又非常重要的方面可以选取定性指标,但应确立统一的标准。同时要考虑数据采集的难易程度和可靠性,体指标体系。系的设置尽量避免形成庞大的指标群或层次复杂的指标树,应选择那些能够反映技术创新能力的综合指标和主要指标,能够有效地测度和统计,利于操作和推广。

3、导向性原则

任何评价活动都是一种目标驱动的活动,建立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是为了测度与衡量一个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最大限度地发掘企业创新潜能,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顺利开展,最终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因而,在指标选择和权重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企业自身技术创新的目标和重点,使得评价的结果能对技术创新工作起到导向和调控作用,为企业技术创新决策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及功能

1、创新投入能力指标

创新投入能力是技术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该指标反映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强度和频率。投入能力主要包括人员、经费和设备的投入,在加大企业创新投入力度的同时要注意投入要素的匹配问题,避免诸如“有人才没设备”或“有人才没资金”的情况发生。

2、创新转化能力指标

创新转化是技术实现和产品形成的基础和支撑,是企业创新价值链上的关键环节。企业的创新转化能力是指研究开发成果转化为产品生产的能力,是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体现。企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创新性技术的支撑,更需要形成快速高效的创新转化能力。

3、创新营销能力指标

创新营销能力是创新产品能否通过市场检验的关键指标。营销能力不仅仅是指新产品开发出来后的销售能力,还指研究市场,引导开发,通过顾客和竞争者的反馈信息以改进产品,从而提高成果市场占有率和扩大市场范围的能力。

技术创新的意义范文6

关键词:高新技术园区;创新功能;制约因素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3)01-0182-03

高新技术园区的创新功能是具有自增强机制的创新组织,是有机的且具有很强整合能力的组织,但是各类创新过程中具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其并不是以一个完美的线性方式出现,而是创新功能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和反馈的结果。而高新区内创新功能是以其非均衡非对称结构作为推动创新活动的动力源泉(主要是宏观层面的生产体系和知识体系的非对称失衡)。

一、创新功能的外部条件缺失

(一)硬件基础设施

硬件基础设施是创新功能发挥的基本物质保证,它可以强化和补充创新功能的作用,例如交通、通信设施的不断完善为创新功能发挥提供强大的基础支撑。当前作为赶超型的落后国家,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较,我国高新区的发展实力薄弱、内部企业实力弱小、硬件设施的不完善使得园区企业不能获得稳定供给的原材料和高素质的劳动力,缺乏园区品牌效应。企业的互动合作和知识交流,尤其是隐含经验类知识的交流缺少相应的基础设施平台的支持,创新功能的发挥受到基础条件的抑制,具体表现在:较高的机会成本,创新功能扩散中的高昂的时间成本,创新主体捕捉创新信息的低灵敏度。

(二)创新文化的落后

创新功能的发挥离不开高新产业园区的区域文化的支持。科技部原部长徐冠华在其《大力构建创新文化环境》一文中指出:观念的创新、科技的创新、体制的创新,无不回归于文化的创新。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高新区发展过程中的保守、厌恶风险、森严等级制度、忠于企业而非忠于专业以及不重视合作的地域文化概念和缺乏非正式的文化交流等一系列影响因素严重制约了我国高新区创新功能的发挥。

二、技术中介组织的滞后

创新功能的运行过程中,创新知识的生产、知识的转移、知识的应用等活动都离不开技术中介服务的支持,技术中介以其具有的信息搜寻能力、信息甄别能力以及信号传递能力为创新功能提供独立的、公正的服务。技术中介组织主要有服务于共性技术知识生产的技术中介、服务于知识转移的技术中介、服务于知识运用的技术中介(徐雨森,张世君,2009)。技术中介组织与园区内创新主体和要素市场紧密联系,为创新活动提供重要支撑,在降低创新风险,加速成果产业化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国外成功的高新区相比,我国高新区不论在中介服务的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有着相当大的差距。

(一)技术生产的技术中介组织的力量薄弱

共性技术生产的技术中介组织的力量薄弱,使我国共性技术的主要力量――大学、科研院所的运行体制难以满足共性技术研究的需要,使得创新技术的研究单位忽略了知识成果的转化、转移环节,企业与科研院所出现脱节现象,导致了知识生产的供求双方相对隔绝,形成技术成果供给相对过剩,破坏了创新功能的良性运转。形成园区内研究机构存在功能和机制错位,出现“研究成果内部化”和“科研机构企业化”的倾向。

(二)知识转移的技术中介组织的力量薄弱

在创新功能中体系中,知识转移的技术中介组织能优化知识转化路径,促进出现功能的完善和价值增长,创新功能的作用强度和广度得到提升。虽然我国知识转移的技术中介组织经历了10多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但还存在许多问题,间接阻碍了高新园区内创新功能的发挥,园区内的部分技术转移中介组织仍保留着计划经济的某些特征,依靠政府财政拨款生存,市场竞争意识淡薄,人员缺乏激励和约束,素质不能满足园区发展需要,中介之间缺乏国际间的合作,影响了中介的专业化和转移活动的展开。

(三)知识应用的技术中介组织的力量薄弱

服务于知识应用的技术中介组织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中的主要变现形式就是企业的孵化器,其利用自身的强势资源构建具有生命力的组织,将基础设施、技术资源、人力资源和金融资本组合在一起,为创新型中小企业提供优良的发展环境,最终使技术成果商品化,为创新功能提供新的动力源。当前我国高新区内的孵化器的职能比较单一,技术供给不足,主要依靠本地的大学、研究院所等技术资源,缺少全局和国际视野。孵化器的专业化服务能力不强,融资渠道单一且能力较弱。

三、产业共性问题制约创新功能的发挥

共性技术作为知识的一个分支,除了具有知识的一般特征外,由于其准公共物品的性质,决定了共性技术生产除了具有不确定性等一般知识生产的特征外,还包括超前性、高风险性、产业共享性、社会效益性等特征(Patrick,2001)。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使产业共性问题日益突出,因为高新技术产业的产业链越来越长,产业分工越来越细,技术发展越来越快,而产品的生命周期在缩短,创新的投入加大,风险提高。技术的融合推动产业间的融合,产业间出现技术共用,业务交叉,产品融合的趋势。企业面临的创新压力大大增加,单独创新的难度越来越大。

马明杰指出,没有其他主体的注入,共性技术知识研发中就会存在严重的“市场失灵”。共性技术的知识具有较强的外部性,其产业共享性与高风险及不能直接作用于生产中的特征,决定了其研究过程完全由企业投资是不现实的。同时,企业的追逐私人利益的特征与共性技术的社会性特征,是当前共性技术研究主体一直由科研院所或大学来承担的重要原因。这种模式难以满足共性技术研究的需要,产生了忽略知识成果转化、转移环节的情况。而我国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科技体制存在条块分割、互相脱离的现象,造成共性技术供给资源分散,供给系统失调,知识转移能力较弱,产生知识生产供求双方相对隔绝,与企业联系较少,形成技术成果供给过剩,破坏了创新功能的良性循环。

四、网络组织的负效应制约了创新功能的发挥

高新技术产业多以中小企业和采取柔性生产方式为主,企业多采用扁平型的组织结构。高度复杂的技术创新常常跨越多个科技领域,创新的综合性和复杂性日益提高,产品的技术转变速度加快,技术变革的步伐加大(陈劲,陈钰芬,2006)。高技术产业的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使得园区内各行为主体寻求合作以降低不确定性的冲击,形成了以各行为主体为节点的网络组织。理论和实践表明,高新园区的创新网络作为其内在发展的潜力,不断地产生技术创新,并保持可持续发展,高新技术企业为了更好的发挥自身在高新区的创新主体作用,它会不断地寻求改善自身组织的途径。

五、对策和建议

由于信息不完全和有限理性的因素,决定了政府在高新园区发展中的作用不可或缺。通过以上创新功能发挥中的制约因素分析,本文从政府视角出发,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一)外部条件缺失的政府对策

1.加强基础设施环境建设,为高新区内创新功能提供环境支撑。良好的基础设施是高新区内技术发展的基本保证,政府在高新区发展初期应搞好规划,科学布局,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增强园区发展的可持续性。完善专业物流发展的软硬件设施,建造区域性物流中心,加快物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高物流从业人员素质等措施。重点建设以计算机网络、信息情报网络和办公自动化网络为标志的网络结构的建设,只有建好创新网络的基础设施才能不断吸收创新知识,便利创新主体的进入把知识转化为技术,形成创新产品。

2.营造吸引创新的文化氛围。硅谷的经验表明,成功的高新产业园区应鼓励创新文化的生长和根植,要大力宣扬富于冒险和进取的企业家精神,重视信任与合作文化的建立,培养专业忠诚而非企业忠诚的观念,促进人员的流动,淡化等级观念和重视非正式交流等。大力建设园区品牌,依托深厚的地域特色文化,促进创新氛围的形成。完备的高新区建设过程中必将需要广泛融资,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而且园区内企业的运作和创新功能的拓展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因此需要积极引进战略合作伙伴,拓宽融资渠道。

(二)技术中介组织低水平的政府对策

1.共性技术知识生产技术中介。共性技术知识生产服务类技术中介在共性技术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了提高我国共性技术知识生产服务类技术中介的水平,政府应该主导组建多途径的共性技术研发中心,制定长期规划,确立发展目标和研发方向。扶助官助民办的新型共性技术生产平台,以降低单独由政府完全投资于科研机构的研发和维持费用,大大提高了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另外,拓展现有的技术中介组织的知识生产服务功能。

2.知识转移技术中介组织。发展高效地服务于知识转移的技术中介组织是促进技术成果转化数量和质量的最经济、最合理、最有效的手段。政府应鼓励区域性的生产力中心结盟,建立统一的服务平台,把联盟发展成为服务标准化、质量一流的集团化服务联盟。另外,建立技术中介的信誉体系,政府应指导培育健全良好的技术信用市场体系和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立失信惩罚机制,运用法律、行政、道德教育等多种手段,使失信者付出与其失信行为相应的经济和名誉代价。

3.知识应用技术中介组织。高新技术园区中发挥创新功能的知识应用技术中介组织主要集中于孵化器,它是服务于知识应用的最具代表性的技术中介组织形式。围绕孵化器建设,政府最大的优势是拥有庞大的区域网络和广泛联系,能够以极低的成本向创业企业提供大量非常有价值的信息、联系和建议。重点集中在服务的深化和细化,通过提供全配置、集约化的孵化空间,整合政府扶持、专业机构、公共平台、专家顾问等各类资源,提供针对性的阶梯式服务。

(三)解决产业共性问题的对策

产业共性问题对产业联盟产生了客观需求。单个企业缺乏解决共性问题的积极性或能力,产业共性问题只能由政府出面解决或者由企业组成产业联盟解决。政府政策与产业联盟相结合是重要的发展趋势,即政府以支持产业联盟的政策促成产业创新。产业联盟是一个由不同创新主体组成的网络,是解决创新中的共性问题而形成的机制,其对创新的有效性、多样性、持续性意义重大,它丰富和促进了区域创新系统。政府作为解决共性问题的重要力量,应该以产业联盟为依托采取多样手段大力支持联盟的建设。政府要针对区域科技和经济发展水平制定相应的联盟管理办法,确保联盟发展的产业特色和区域特色的可持续性。

(四)网络组织负效应的政府对策

首先,明确政府职责,创建良好的社会制度环境。高新园区内的网络组织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它和计划手段是对立的,因此政府的职责就是为创新网络组织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制度环境和政策环境。其次,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创新网络自治的运作和企业间的信任紧密相连,创新网络主体之间要求存在高度的信任关系,信任作为一种控制机制(Brauch & Eccles,1989),能降低交易费用,防范机会主义行为,促进创新功能的合理发展。另外,加强创新网络主体间的沟通和融合。创新网络中不同的行为主体在知识、行为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这要求政府培养创新主体间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主体间开放式、深层次的创新交流与互动。

参考文献

[1] 徐雨森,张世君.社会知识活动系统中的技术中介[M].科学出版社,2009:26-30.

[2] Patrick R.Foresight and generic technology:an exploratory method with a knowledge based principle to compare France and Germany. Conference, the Future of Innovation Studies,Netherlands:20-23.

[3] 马明杰.共性技术的评价标准与政府支持方式[J].科技促进与发展,2005,(4):19-24.

[4] 陈劲,陈钰芬.开放创新体系与企业技术创新资源配置[J].科研管理,2006,(3):1-8.

[5] 陈小洪,马骏,袁东明.产业联盟与创新[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8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