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红色教育的定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红色教育的定义范文1
名言以其简洁、优美、明快的语言形式表述了做人、处事、成才等丰富深刻的人生哲理,处处闪耀着人类聪明睿智的理性光芒。红色名言,是一类积极健康、言简意赅、蕴含哲理的名言的统称。是对学生进行红色教育的重要资源。让学生经常诵读红色名言,可以激发斗志,鼓舞士气,坚定信念,振作精神,萧山区第三高级中学自2007年以来,开展了一系列以“红色名言激励学生成长”的教育活动,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1 实践探索。
1.1 第一阶段:50条名言的收集与确立。在物欲膨胀、功利主义泛滥、理想信念稀释的年代,支撑民族气节与风骨的红色精神正在一点点流失,作为一所发源并壮大于党领导的全国最早农运中心的萧山三中,自2005年开始努力追求一种融合了红色农运精神、学校精神和民族精神的红色精神培育的教育,即为红色教育。而以红色名言激励学生,是萧山三中红色教育的一个重要实践载体。首先,我校在2007年9月向全校师生征集红色名言的活动,要求写上名言的作者与名言大意的阐述。
红色名言的征集过程。实际上是对红色名言的学习升华过程。在教师与学生的积极参与下,我校共收集了名言200多条,经过重重筛选和多次修改,最终选定为五十条。
1.2 第二阶段:红色名言的编册与挂墙。自50条名言的确立后,我校于2008年1月编写了《记50条红色名言》校本学习文本。由于每一条名言都注明出处,并解说了名言的大意,或对名言的背景知识有一个简要的说明,或在名言本意的基础上再作进一步阐释,在编排又采用了喜闻乐见的图文并茂形式,因而这本校本学习教程,显得生动活泼,富有启发与教育意义,是启迪学生的良师益友。
除此之外,我校还将这50条名言与相应名人刻于木板,悬挂在教学楼、实验室、科技楼等各场所的墙面,让学生可以随时阅读,随时接受名人与名言的思想熏陶,让学生在校期间能随时随地沐浴在名言的光辉之下。
1.3 第三阶段:红色名言的宣讲与播扬。随着“红色名言”的确立、编册与挂墙,我校掀起了一个“诵读红色名言”的学习:“钉子”有两个长处: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我们在学习上,也要提倡这种“钉子”精神,善于挤和善于钻;“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五十条名言,学校要求全体学生能诵读、熟记和播扬,从中激励意志,锻造思想,培育精神,提升境界。
另一项更具有教育性、体验性的“红色名言宣讲”活动也在全校范围内得到了响应,首先,我校师生利用班级讲台这一阵地进行宣讲。其次,利用每周一的国旗下讲话时间进行宣讲,使每一次国旗下讲话更充盈了育人的效用。通常情况下,围绕校园生活、文明礼貌、习惯养成等常规问题,或与传统节日、学校特色专题活动相配套,确立一个主题进行宣讲。
为培养学生勤奋努力、刻苦锻炼、健康积极、全面发展等学习观念与身体素质,学校经常开展以“奋斗”、“运动”、“感恩”、“宽容”、“直面挫折”等为主题的名言宣讲,如针对学生学习信念淡漠、学习懒散、勤奋刻苦素质欠缺等情况,2009年12月1曰我校开展以“奋斗”为主题的名言宣讲,高三7班项盼盼同学在“奋斗,为了快乐”中宣讲:“苏格拉底说过,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在这条路上,‘只有奋斗,给我们生路,而且只有奋斗可以给我们快乐(恽代英)。”“人生只有奋斗,才能给我们生路,也只有奋斗,才可以给我们快乐,自己的人生需要自己去掌握,自己的方位需要自己去定义,自己的理想,也只有自己去奋斗。”学校利用广场集会,举行升旗仪式暨红色名言宣讲活动,切实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1.4 第四阶段:红色名言的拓展与内化,在50条名言的长期熏陶下,我校学生早已把自己喜欢的名言,诸如:“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抛弃他。”(莎士比亚);“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鲁迅);“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世界只为有目标的人开路]没有谁可以限制人的潜能尸(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人,唯一可以自我夸耀的,只有责任。”(培根);“真正的才智,是刚毅的志向。”(拿破仑)等,成为激励学生勤奋学习的“座右铭”,并且还以此为蓝本进行模仿创新,编写一些针对自己特色的“座右铭”,如“我们缺的不是豪情壮志,而是持之以恒”、“挑战极限,永不言败”、“今天所做的事勿候明天,自己能做的事勿候他人”等,这些名言与座右铭,已成为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战胜自己、激励自己、鞭策自己的精神动力,让学生终身受益。
2 实践收获。
2.1 增长了知识,领悟了精神,50条名言。由于全来自于师生的收集,他们在查阅、收集名人名言过程中亲近名人、研究名人、学习名人,收集了丰硕的学习资料,其中有中国历史的名人名言和轶事,有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名言及轶事,还有中国与外国名人的语录和名将故事,这些名人名言、名人小故事、名人轶事等资料不仅使学生了解了许多名言的起源、名人的思想与名人的事迹,使学生懂得了名言的来龙去脉,增长了见识,还领悟了名言的精神内涵,提升了境界。
2.2 接受了熏陶,汲取了力量。以“红色名言激励人”教育活动,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名言收集与学习活动中感悟了名人的智慧与名人的崇高精神,在不经意间。学生已摆脱了世俗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养成了虚心学习、实事求是的态度与习惯,并能以开阔的胸怀对待古今中外的文化成果,以执着的精神对待学习和工作,为追求进步而不懈努力。又由于在对学生进行红色名言教育时,非常关注将学生周围的物化环境与心理环境、德育环境融为一体,使每一堵墙都成为会说话的扬声器,将整个校园变成一部诗化的立体文化场。当学生从名言中悟出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时,当学生被那些格言警句激起心中的某种共鸣并产生震撼时,名人名言就被赋予了丰富的教育内涵,使学生受到了熏陶,汲取了力量。
红色教育的定义范文2
关键词:高中生物 实验教学 科学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3-0178-01
所谓的科学方法教育,就是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思想以及手段,有针对性地传授科学研究方法,用科学方法训练学生,在培养其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的同时,提升科学素养。生物实验的展开离不开科学方法的支持,二者是相互依存的,所以,在生物实验教学的过程之中,教师应当对科学方法教育给予高度重视,为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建立科学体系奠定基础。
一、科学方法的定义
“科学方法”的定义较为广泛,并且随着认识的不断加深,其含义也在持续丰富发展。有些学者认为,所谓的科学方法即为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是为了处理某一实际问题从实践或者是理论上采用的方法及手段的总和,也是人们了解客观世界的主要工具。现阶段,关于“科学方法”最为系统全面的定义是,人类在科学研究以及实践活动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思维方法以及操作方式。[1]
二、将科学方法运用于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意义
(一)对学生的学习技能及学习方法产生影响
在生物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在了解实验步骤以及实验结果的同时,还应当熟悉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分析方式。学生在掌握了科学方法之后,可以快速找到思考的方向,明白用什么样的方法可以快速解决实际问题。
(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产生影响
在生物W的实验之中,学生需通过观察、假设、实验以及分析等基本方式,处理生物学方面的问题,并且得出实验结论。在生物实验教学过程当中,倘若可将这些方法提炼出来,有目的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自我总结中发现问题所在,并制定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三)对学生世界观的树立产生影响
生物实验从观察到具体的操作,需要积累大量的经验性材料,然后进行科学的分析、比较以及归纳等思维方式获取理性知识,再从实践当中检测认识的正确性。学生可以通过生物实验建立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哲学观点,同时也可以领会到人脑的创造性以及主观能动性,了解到“物质第一,意识第二”的哲学思想。[2]
三、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科学方法的应用实践
(一)观察法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之中,必须让学生学会观察。首先,应当清楚观察目标是什么。在必修一“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以及蛋白质的鉴定”的教学过程中,第一步需了解实验原理,让学生知道本实验是利用颜色的反应来鉴定脂肪、还原糖以及蛋白质的,观察的实验目标是各种不同的颜色。脂肪+苏丹Ⅲ橘黄色,淀粉+碘液蓝色,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还原糖+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在此验证性的实验中,学生唯有在明确了这些观察目标之后,才可以通过观察实验结果的颜色来确定实验成败。
在实验的实际操作中也需要细致观察,并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是斐林试剂与双缩脲试剂的配方存在区别;其次是二者的配置过程也存在区别,菲林试剂是把氢氧化钠与硫酸铜混合均匀之后加入待测溶液之中进行检测,而双缩脲试剂是待测中加入氢氧化钠融合,在混合均匀之后加入硫酸铜溶液。再次是反应条件不同,在检测还原糖的过程中,加入菲林试剂之后,必须用水浴加热。最后一点是颜色的转变过程,在检测还原糖的实验之中,溶液颜色有一个明显的转变过程,淡蓝色棕色砖红色。以上几点均为考查的要点,学生需要通过自身的观察去发现,这样更容易理解。
(二)探究实验设计在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研究加酶洗衣粉的洗掉效果”是选修一当中的一个课题,与广大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在设计探究实验时,确定好“探究何种温度下使用加酶洗衣粉的效果最理想”的课题,使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实验的思路是在不同的温度下,研究洗衣粉的去污能力,通过去污能力的强弱来确定洗衣粉的理想温度。实验过程的设计是重中之重,此实验过程和必修一实验“研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存在许多共同点,所以可以让学生在以往经验的基础上设计实验步骤。在此过程中,要提醒学生控制好变量,搅拌时间、污渍种类以及搅拌力度均需一致。在得出实验结果之后,与之前所做的假设进行对比,并且对实验结果进行进一步分析讨论。
四、结语
在生物教学领域,生物实验占据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将科学方法教育应用于生物实验教学当中,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生物实验教学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在提升学生观察能力、综合知识能力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是生物实验教学取得更加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红色教育的定义范文3
关键词:Java Swing;记事本;制作
1 环境搭建
1.1 准备工作
下载软件WB_v1.7.0_UpdateSite_for_Eclipse4.4。
1.2 更新软件
打开eclipse,找到帮助菜单下的安装新软件,按照提示向导将WB_v1.7.0_UpdateSite_for_Eclipse4.4安装到eclipse中,安装结束后需要重新启动eclipse。
1.3 使用环境
重新启动eclipse,新建Java 项目,命名为NotepadDemo。
2 界面布局
当一个窗口中的组件较多时,界面应该简洁整齐,布局合理。Java采用布局管理器对容器中的组件进行相对布局管理,当改变容器大小时,或者改变组件的大小,或者改变组件之间的相对位置,保证组件不会被遮盖并且容器没有空白区域。
Java提供多种风格和特点的布局管理器,每种布局管理器指定一种组件之间的相对位置。Java.awt布局管理器类主要有FlowLayout流、BorderLayout边、GridBagLayout网格包及GridLayout风格。
布局是容器类的特性,每种容器都有一种默认布局。Window容器类的默认布局是BorderLayout,如果一个容器需要改变其默认布局管理器,可以调用Container容器类的setLayout( )方法。本案例采用的布局管理器为内容网格默认的BorderLayout。
2.1 记事本之菜单制作
窗口菜单是相对于窗口的,它出现在窗口的标题栏下,总是与窗口同时出现。窗口菜单由JMenuBar菜单栏、JMenu菜单和JMenuItem菜单项等组件组成。窗口上添加菜单栏,菜单栏中添加菜单,菜单中添加菜单项或子菜单,这样形成了窗口菜单的多层结构。菜单栏添加在窗口上方,不受布局管理器控制。
记事本案例的菜单有文件和编辑两个,文件菜单对应的菜单项为新建、保存、打开、退出,编辑菜单对应的菜单项为撤销、剪切、复制、粘贴、恢复。
菜单项新建、保存、打开、退出、撤销、剪切、复制、粘贴、恢复对应的变量名为mnuItemNew、mnuItemSave、mnuItemOpen、mnuItemExit、mnuItemUndo、mnuItemCut、mnuItemCopy、mnuItemPaste、mnuItemRedo。
2.2 记事本之工具栏制作
添加工具栏对象组件,在其上添加字体选择列表框、设置文字大小列表框、颜色按钮组,以及字体样式复选框。颜色按钮组中具有红色、绿色、蓝色三个单选项,字体样式复选框包含粗体、斜体、下划线三个复选项。
向内容网格中添加JTextArea文本域组件,再为文本域添加一个垂直滚动条。具体的操作如下:JTextAreatextArea=new JTextArea;
JScrollPane scroll=new JScrollPane(textArea);
getContentPane().add(textArea,BorderLayout.CENTER);
getContentPane().add(scroll);
3 关键技术之事件处理机制
所谓事件处理,通俗地说就是如何处理用户应用程序中的事件。而所谓事件,就是指像单击鼠标、键盘输入、单击菜单、文本区域内输入文本、单击按钮、单击复选框、单击列表框、单击单选按钮等组件,这些事件的发生必须要处理。处理之前一定要理解两个概念,什么是事件源和事件。事件就是指用户对组件发生的动作,例如,单击红色单选按钮后文本域内的文本颜色为红色,这个单击动作就是事件。事件源就是触发动作的组件,例如,前面提到的红色单选按钮就是事件源。事件处理,简单地说,就是用户对事件源进行操作,操作了事件源就产生了事件。接下来,就是用户触发事件源产生了事件,该如何处理这些事件呢?此时需要事件监听者,即系统接收到所产生的事件,然后根据这些事件作相应的处理。
事件类的种类很多,其中包括了动作事件(ActionEvent)、鼠标事件(MouseEvent)、焦点事件(FocusEvent)等。以菜单事件为例来说明事件处理的步骤及方法,首先,NotepadDemo要实现ActionListenter接口,并向该类中添加接口中的抽象方法public void actionPerformed(){},其次,对事件源(mnuItemSave等)添加事件侦听addActionListener(this),最后,对事件进行处理,完成对文件的保存功能等。
4 关键技术之文件读写
在计算机系统中,数据流具有方向性,对数据流的基本操作有读操作和写操作,但一个数据流只能进行读或写中的一种操作,即对输入数据流只能进行读操作,对输出数据流只能进行写操作。在Java中有字节流以字节为单位读/写和字符流以字符为单位读/写两种方式,在记事本的实例制作中文件读写的对象是文本,所以采用以字符为单位的读写方式。
①定义文件读写字符输入输出流,为提高读取效率流采用缓冲技术,即定义缓冲字符输入输出流,定义要保存或打开的文件对话框,定义打开或保存的文件对象,该对象要由文件对话框获得的路径和获得的文件名来确定。
红色教育的定义范文4
关键词:高中地理 记笔记 学习效率
高中与初中相比,知识结构有很大变化,但内部联系紧密、相辅相成。很多初中生往往靠死记硬背,或对单一题型反复练习的方式进行学习,所以即便不太用功的学生,其成绩也不会太差。但到了高中,知识的深度、广度以及对学生能力和技能的要求都有了较大变化,并不是简单地背一背就能得高分的。
有的人认为:“记笔记就是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简单地罗列和摘抄,很浪费时间。”这是对记笔记的错误认识。其实,有实验表明:刚听完课,能记住知识的80%,过了48小时之后只能记住10%。这说明记笔记是很有必要的,记笔记有很多种方法,现总结如下:
一、注重书写笔记的方法和格式
记笔记要记单面,采用提要式记法,不仅要按照教材的知识脉络,还要结合教师的授课内容,分出几点来。有的知识可先分成大段再分成小段,做到分层记录、脉络清晰。上课时主要以听讲和理解为主,在教师书写板书时,要简略地记下大纲、思路和疑问。对于教师的总结,在记笔记时要用词简洁,可用代号,听、看要结合,不能一字不落地记,可用不同符号标注出重点、了解、理解的内容,以便课后反思与复习,只要自己能看懂即可。课后把教师讲过的内容整理完毕后,先回忆一下,再默写出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把答案归纳成小点后再进一步熟悉,如果忘了,可翻阅笔记,但做题时不要把笔记放在一边,当遇到不会的题时再翻阅笔记。
二、彩色笔标注法
我要求学生准备一套彩色笔,根据每一个知识点的考试要求,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出了解、重点背诵、单选、大题。对于定义,常考的那几个字可以用红色笔来书写。如“洋流”的定义:海水常年稳定的沿一定方向大规模的流动叫作洋流。其中“常年”“一定”就是关键词,要用红色笔写出来,课后复习时,着重注意这几个字就可以了。“暖流”的定义:海水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对于这个定义就不能单纯地让学生记定义,而应用等温线图展示出来,其中寒流用蓝色表示,暖流用红色表示,还可以把等温线与纬度的关系联系起来,让学生明白:纬度低的地区温度高。这样,知识点和考点就有效结合起来了,避免了只是把知识点背得滚瓜烂熟,但做题却得不了高分的问题。
三、重新梳理教材知识结构
人教版教材,结构清晰、明朗。无论是平时考试还是高考,并不是每个知识点都要面面俱到地掌握,有些知识点只需了解,有些知识点只需理解,而只有一部分知识点才需要重点理解、掌握、背诵并拓展。对于文科而言,答题时不需要全用原话,只要答出采分点即可,所以,我更注重让学生听讲和理解,以听为主,以记为辅。如在“自然界的水循环”一课教学中,第一个知识点是相互联系的水体,介绍了海洋水是主体,占全球水量的96.53%,这种常识性知识,学生在小学时就学过,也就没有必要写在笔记上了。
四、教师补充教材中没有的知识
新课改之后,对于知识点的考查更为灵活,让人难以把握。因此,教师应对知识点进行详细的归纳、总结和补充。如在“大规模海水运动”一课教学中,洋流分为风海流、密度流和补偿流,虽然教材中没有提到,但练习册中却有很多关于这一知识点的习题。因此,我在讲课时,一边画世界表层洋流模式图,一边总结规律,提出风海流的定义,让学生加深理解;一边在板图中画出气压带、风带示意图,让学生在比较中得出结论,即风海流的方向最终与赤道相平行,而整个世界表层洋流模式图的形状类似于数字“8”,大洋中低纬度洋流,以大洋为参考,西暖东寒,而以大陆为参考则相反。我把学生的总结制作成了表格,以便学生在课后把课上板图中的内容直接填加到笔记本中这一知识点旁即可,有助于学生理解问题。
五、补充知识点对应的典型题
很多学生对知识点背得滚瓜烂熟,但考试时却得不到高分,这是为什么呢?这说明,他们还没有真正理解知识点,或是做题方法不正确,不能把知识点和多变的考题进行有效结合,我总结出了学生的几个主要问题:(1)基础知识不扎实;(2)审题过程不细致;(3)信息提取不全面;(4)解题思路不清晰;(5)语言表达不规范。针对以上问题,我把做题的方法又做了总结:第一,审题。审的是什么?审的就是图中的经纬度、典型地区的轮廓和形状。第二,找关键词。看看题中考的是自然因素,还是社会因素;是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是后者与前者相比,还是前者与后者相比。第三,借助选项给出的答案来分析这道题要考查的知识点,然后再去做题。我让学生用单面儿记笔记,背面儿进行例题补充,把平时在练习册上遇到的比较好的典型题写到对应知识点旁边。如果图比较简单,应尽量手绘,如果图和图例非常复杂,就可以把练习册中的图直接剪下来,粘到笔记本上,且文字部分要详细解释ABCD四个选项,如A为什么是正确的,考查了哪个知识点;B为什么是错误的,怎么改才是正确的。起初按这种方式做题,学生会感觉很费劲,速度也很慢(每个选项都涉及多个知识点),但经过两周的练习后,学生就会发现,这样做题可以反复巩固以前的知识,进一步熟悉知识点,当再遇到相似的问题时就可不用再翻阅笔记了。
六、编小口诀帮助记忆和理解
地理知识体系庞杂,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等,做题时还有很多图像,涉及数学、英语、物理等学科,是文科当中的理科,所以背诵时千万不能死记硬背,而要有技巧地背,所以,教师可以给学生编一些小谚语和口诀,加深他们对知识的记忆。如在学习“商品谷物农业”这节课时,分布国家有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乌克兰和俄罗斯,但这些国家中又有好几个国家和其他的几种农业地域类型中的分布国家重复,所以,我就编了一个拼音口诀:美、加、澳、a,o,e……这样既好读又好背,还不容易忘。对于“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天无三里晴,地无三里平。”这类谚语,我们可以把他们作为小故事,讲给学生听,教学效率会大大提高。
七、成果展示
经过了一个月的训练,学生都能按我的要求自觉记笔记了,90%以上的学生能从记笔记中收获成功。通过记笔记能更好地掌握知识点,理清脉络,找出错误原因。每次月考、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之后,大部分学生都能自主总结试卷。在试卷总结课上,80%以上的问题已通过查阅笔记、反思理解、小组讨论纠正过来了。不仅学生的地理学习成绩提高了,其他学科成绩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红色教育的定义范文5
关键词:通俗美术 美术鉴赏 中学生
长期以来,无论是国家还是美术院校的专家,或是课堂上的美术教师,从来都不会放弃对传统的经典美术作品进行介绍,因为传统的经典美术作品具有不同时代的代表性。我们的美术欣赏教材和有关美术史类的书籍都是围绕着传统的经典美术作品来说的。当然这是无可厚非的,因为这是一种重要的传承作用。通俗美术的提到底有没有实际意义呢?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先来定义一下什么才是“通俗美术”?简单地说就是大众的、民间的、容易理解的、适用的等等。
艺术一遇到通俗,很多人就会嗤之以鼻。为什么?因为如果和大众混在一起,人就没那么高贵,没那么有品味了。这在很多人的心里面的确是会有那么一点点的介怀。在这里我要讲的就是,艺术从一开始本来就是通俗的,都是大众的。从艺术的五个起源学说(劳动说、游戏说、模仿说、巫术说、情感说)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无论艺术在哪一个学说里面,它都是产生在大众的平凡生活里,它从来都不应该是某些精英的游戏。
正史是统治者的历史,美术的历史也是统治者的历史。同样历史需要野史的补充,美术也需要通俗美术来对我们的文化还有生活进行补充。
在长期的美术欣赏教学里,都会遇到一些这样的情况,每当提到他们身边的事例时,学生就会特别来劲,一改往日的那种沉闷的气氛,马上活跃起来。比如,有一次讲到色彩的情感倾向问题时,在对学生色彩偏好的调查中,学生就会非常活跃。还有在穿衣服的色彩搭配对精神状态的表露当中,女同学就会提出很多的问题。比如“某某同学比较喜欢穿粉红色的衣服,他是不是谈恋爱啦?”(因为上课的时候介绍过毕加索的粉红色时期);“结婚的时候为什么要穿白色的婚纱?”等等。
这里反映出什么问题?我们的学生只会关心身边的事物,不关心国家大事吗?在这个层面上我觉得,学生能够在身边发现美、欣赏美已经是很不错的了。作为中学生,他还生活在父母的呵护之下,每天都是在两个地点间来回奔跑,每天除了课本就是茶余饭后的点点滴滴。他能有那么多的心志去研究国家大事吗?对于美术教育,我觉得更多的应该是启发他们在身边寻找点点滴滴的美,也就是广义上的通俗的美。
无论是在兴趣方面,还是在学生的理解上面,通俗美术教育是更有实际意义的教育方式。
在平时的美术欣赏教育里面,我们可以将那些内容向学生进行教育?我们上面谈到,通俗的也就是大众的、民间的、容易理解的、适用的。如果是在音乐里面,大家就比较好把握了,因为它里面就有一种通俗音乐的叫法,也就是“流行音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美术类型的事物是属于通俗的呢?
首先,在学生当中最受到关注的就是“漫画”。漫画,尽管它的最基本的欣赏人群是以青少年为主,但是随着漫画产业化不断向深层次发展,现在的漫画已经成为一种时代的文化主流。在电影、电视、广告、服装、饰品、包装等等方面已经逐渐地显示出它的强势地位,就是艺术作品也基本上进入了一个漫画的消费时代。比如最具典型的就是广州“卡通一代”。
其次就是“服装设计”。尽管学生基本上都是以校服为主,但是对每一个学生来说,最值得他关心的估计就是穿衣服的问题了。在面对各种形式的潮流衣服时,怎样引导学生分析当前流行的各种风格,哪些才是他们这个年龄所适用的,怎样才能展现自我的个性等等,这些都是很有必要对学生以美的角度去进行教育的。
随着数码相机的普及,摄影已经不是少数贵族的专利。现在基本上每个家庭都会拥有一台数码相机。照相已经是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在这个方面能够给学生一点帮助,估计学生会非常欢迎。
红色教育的定义范文6
关键词:科学探究及能力;交互仿真智能性课件
文章编号:1005-6629(2008)03-0044-04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B
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在“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也提出“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 科学探究及能力的概述
科学探究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增进对科学探究方法与过程的理解[2]。
美国学者彼得森对科学探究定义如下:“科学探究是一种系统的调查研究活动,其目的在于发现并描述物体和事物之间的关系。其特点是采用有秩序的和可重复的过程;简化调查研究对象的规模和形式;运用逻辑框架作解释和预测。探究的操作活动包括观察、提问、实验、比较、推理、概括、表达、运用及其他活动[3]。”上述科学探究的定义和说明启示我们,要全面理解科学探究的涵义,须把握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科学探究的本质。科学探究在本质上是科学家用来解决自然领域或科学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它追求知识的确凿性,即对任何理论不轻信盲从,不迷信权威,而是用证据来证明。
第二,科学探究过程。科学探究是一种过程,有一定的活动程序或阶段。无论科学家从事哪一门类或哪一领域的研究,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都要大体上经过这样一些类似的活动过程或阶段:形成问题、建立假设、制定研究方案、检验假设、做结论。正是上述这些活动过程构成了被称为“探究”的科学过程,进而也成为判断某种活动是否是科学探究活动的依据。
第三,科学探究技能。美国科学教育促进会(AAAS)在以过程为中心的SAPA课程中[3], 从各种科学研究活动里抽取出13种过程技能:观察、分类、应用数字、测量、应用空间与时间关系、交流、预测、推理、下定义、形成假设、解释数据、控制变量、实验。 这些技能彼此紧密联系,统一在探究活动过程中。在实际的化学教学活动中,这些技能则主要是通过完成部分或完整的探究活动而形成和发展的。具体过程一般是:老师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提出猜想和假设,接下来进行实验设计和操作以验证假设的正误,最后得出结论并进行交流反思。学生可以通过完成这些活动来提高其科学探究能力。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科学探究的这三个方面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科学思维是科学探究的核心和灵魂,对探究程序和方法起统帅作用,支配着探究程序的设计、方法的选择和使用。探究程序则把各种探究技能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可以说,没有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则是盲目的、徒劳的,而没有探究程序和方法,则根本不存在科学探究[3]。
2 现阶段我国中学化学教学中对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现状及困难
由于科学探究能力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广大教师们无一掉以轻心!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教师们把能用的方法几乎都用上了。例如:观察、实验、调查、推理、判断、交流、合作等。但由于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还是进行科学探究或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最主要方式。通过实验,可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和自学能力,而这些能力都是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具体的现实情况又是怎样的呢?通过我们对四川省100多所中学化学课程教学调查情况来看,大致可从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和家庭小实验这三种类型实验的实施情况来了解现阶段中学化学教学中对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现状及困难。
演示实验是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在课堂上进行现场操作的实验。其目的是通过实验让全体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从而提出疑问、获得结论。成功的、现象明显的演示实验可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程度,体现实验过程的真实性、科学性,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演示实验是目前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方面用得最普遍的一种手段。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有些实验装置太复杂、操作难度大、药品有毒性、反应时间长、现象不明显,甚至有些实验本身还有危险,所以,很多探究性实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都变成了老师讲实验,学生根本无法亲身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也就成了纸上谈兵!
学生实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能让学生亲自去完成的机会就更少了。有些学校是因为经费问题而未开设;有些学校则是因为教师嫌课时太紧而直接省略;更有学校因为嫌学生动手能力太差、不能顺利完成实验而干脆直接取消……总总原因使得学生实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能够真正落实的情况实在太少,这使得通过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几乎成了一句空话。
而比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更不能得到落实的则是家庭小实验。因为这类实验是由学生回家自己操作,教师一般不会做硬性要求!自觉的学生觉得学习时间太紧而不做,懒惰的学生因为贪玩也不会做。所以,这类实验能够落实的几率非常微小,想通过这类实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愿望也几乎无法实现。
2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新方法
为弥补化学实验存在的不足,目前市场上已开发出了几种课件。第一种是传统的线性演播型课件。这类课件虽然克服了“现象不易观察”这一缺点,但是使用者却只能象看电影一样去观摩实验现象,而无法主动参与到整个实验过程中去;另一种是所谓的交互型课件。这种课件改变了传统的自动播放模式,使用者可以通过在课件中设置的播放、暂停、返回等按钮来实现对课件的控制,但是这类课件的交互仅仅停留在让课件使用者去控制设计好的实验步骤上,使用者不能随意改变实验进行的方向[4], 因此也无法主动参与到整个实验过程中去。所以,这类课件的交互性弱、创新性差,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性,在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方面所起的作用也微乎其微。
笔者根据多年一线教学的经历开发出的一种新型教学课件―交互仿真智能性教学课件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加深学生对学科知识和原理的理解,并且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1交互仿真智能性教学课件的定义
交互仿真智能性教学课件是适合于教师和学生使用的课件,有别于经典的人工智能教学软件,是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一个新方向。
该类课件中,交互是指通过教师(或学生)对计算机图形元素的操作以实现某一特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仿真是指尽量再现真实场景和现象;而智能性则是指对用户的操作路径进行跟踪,并具有作出相应反馈及评价的功能。有了这种及时的反馈,学习的过程就变成了一个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错误的反应逐渐减少,而正确的反应最终形成。
由此可见,交互仿真智能性教学课件是指用户可以通过自己的操作这一境况,激起完成具有一定目的的教学课件的反应,由计算机根据用户的操作及时做出反馈,最终通过观察判断模拟的真实场景和过程,实现用户自身知识结构中某一知识点的意义建构。
2.2 交互仿真智能性教学课件的具体案例介绍
我们开发了很多这类课件,并已逐步运用到了实际的化学教学活动之中,获得了很好的评价。下面就以九年级化学“CO还原CuO”实验为例,来简单介绍该类课件是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的。
2.2.1“CO还原CuO”实验在教材中的地位
CO的性质是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这一单元的重点内容之一。而设置“CO还原CuO”实验的目的则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而总结出CO的还原性,了解CO的毒性,巩固CO的可燃性知识,并对尾气处理的方法做一定的了解。所以,该实验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提问、实验、比较、概括等科学探究能力。
2.2.2“CO还原CuO”课件的具体介绍
2.2.2.1 导航条
课件设计的有导航条,其中包括“上一步”、“实验内容”、“实验原理”、“思考练习”和“下一步”5个按钮,这些设计可使学生在做“实验”时知道要做什么和该怎么做,以免手忙脚乱。学生在导航条的指导和帮助下进行“实验”(即通过鼠标操作交互仿真智能性教学课件),不仅能比较独立地实现对该知识点的意义建构,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若能长期坚持下去,其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则是显而易见的。
2.2.2.2 场景
课件的场景部分类似于化学实验室里的实验桌面。我们的“实验”都是在这里完成的。例如:下图1就是“CO还原CuO”实验的场景之一――仪器的组装。
图1 仪器的组装
图2 正确的实验装置图
2.2.2.3 课件优越性的具体体现
交互性 :课件场景中的对象(仪器、药品等)可通过鼠标的拖动或点击来实现仪器的移动、酒精灯的点燃等动作,这在组装实验仪器的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如图1所示的场景中,学生可用鼠标拖动图中的任一仪器进行组装,若组装错误,课件会自动提示。组装完以后,学生若要检验自己是否组装正确,则可点击“下一步”按钮,进入图2所示的场景,然后与正确的实验装置对比。此步操作可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比较能力。
仿真性:尽量再现真实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等,以弥补实验现象不易观察的缺点。在该课件中,学生可以清楚地观察到黑色的CuO粉末变红、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以及处理尾气时CO燃烧时的蓝色火焰,学生通过观察这些实验现象可以大大提高其观察能力。
智能性:通过对用户的操作路径进行适时跟踪,并作出及时地反馈,以达到智能地判断实验的步骤是否正确、操作是否规范等目的。例如:实验开始时,学生既可先点燃酒精灯加热试管,又可先点击“通入CO”再点燃酒精灯。因此,课件对这两种不同的操作做出了不同的反应:如果学生先去点酒精灯,酒精灯是不会燃的;而先点击“通入CO”,再点燃酒精灯,则酒精灯就会立即燃烧,并且提示学生处理尾气。另外,在加热试管时,若通入CO的时间不够长,或用酒精灯加热时没有先预热,课件又设计了试管会被炸裂的情况。最后,当黑色粉末全部变红时,课件又会出现“停止通CO”和“停止加热”两个按钮,若先点击“停止通CO”,或点击“停止加热”按钮后就马上点击“停止通CO”按钮,都会出现试管中的红色的铜慢慢变成黑色的情况。课件的这些智能设计,不仅使学生把该实验的步骤和注意事项记得清清楚楚,同时,学生也通过思考产生这些误操作现象的原因而大大提高他们提问的能力和概括的能力。
可错性: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若某一步操作错误,则计算机会自动出现错误操作的后果,使学生加深印象;同时,学生又可点击“上一步”按钮,重新“实验”,直到出现正确的结果。例如:学生在实验结束时,若是先点击“停止通CO”按钮而看到试管中的红色的铜慢慢变成黑色的情况后,学生会意识到实验步骤错误了。此时,学生可点击“上一步”按钮重新“实验”,待“实验”结束时先点击“停止加热”按钮,过一会儿后再点击“停止通CO”按钮,这样就不会出现试管中的红色的铜慢慢变成黑色的情况了。学生通过正误对比,自然会加深印象,同时也能提高学生比较的能力。
可重复性:若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对某一实验现象观察得不够仔细,学生也可点击“上一步”按钮,重新“实验”,直到看清楚实验现象为止。例如该实验中,若对试管中黑色CuO慢慢变成红色和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没看清楚的话,学生就可以重复一次或多次进行“实验”以便重新观察,而这样做也不会浪费太多时间。
该课件的这些特点,使它不仅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观察、提问、实验、比较和概括能力,使学生不仅能在愉快的学习环境中掌握科学知识,而且还能有效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3 结束语
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灵魂,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交互仿真智能性教学课件具有独特的优势,它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能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起着极大的辅助作用。因此,它是近年提出的一个计算机辅助教学全新的发展方向,是对传统学科教学的补充,也是IITC(Integra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the Curriculum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的新生力量。
使用该课件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不是动手能力。因此,它的应用不是代替、也永远不可能代替真实实验!但是,如果我们能将该类课件与真实实验合理、有效地结合起来的话,必然会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探究能力,并将对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DB/OL]. 省略/200111/ca542.htm.
[3]科学探究的技能方法. [DB/OL]. blog.省略/user1/17619/archives/2005/350619.shtml.
[4]任建华,冉鸣.全交互智能化化学课件及实现方法浅析[J].化学教学,2006,(9).
[5]桑代克. 教育心理学概论[M]. 商务印书馆出版社.1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