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职业学校的意见和建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职业学校的意见和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职业学校的意见和建议

对职业学校的意见和建议范文1

关键词:医学影像专业学生;高职教育;实践教学

目前我国已进入新一轮职业教育改革的,按照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目标的要求,解决高职医学影像专业学生学习过程中学校与医院教学脱节、达不到使学生临床学习与岗位工作任务的无缝对接等问题,各医学高职院校纷纷开展实践教学模式探讨,以改善医学教育理论和实践脱节的情况,实现理论联系实际。"院校合作"使高职医学影像专业学生早期接触临床,从而达到教、学、做一体的教学要求。我院实施"院校合作"对高职医学影像专业学生实践教学进行改革,通过不断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做法

1.1我院医学影像专业为全国重点示范专业,领导高度重视学生实践教学学习,对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沟通能力、理论联系实践的分析问题能力等认识充分,高标准、严要求,为培养适应医学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影像专业毕业生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因此,在政策的制定上、经费的使用分配上均给予了大力扶持,主动与临床教学实训基地联系,取得了各实训基地领导的支持,从而为"院校合作"共同对高职医学影像专业学生的培养提供了保障。

1.2临床带教老师 要求行为端庄,举止文雅,学识渊博,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尊重和认同。增强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为此,各医院挑选责任心强、技术好的作为带教老师,每学期医学院影像专业研究室对临床带教老师进行短期培训,掌握教学大纲,明确对学生临床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1.3学生方面 在新生入校后同教材一起发放我院编印的《医学影像专业实践教学大纲》,供学生参考。每学期在开展实践教学前均进行系统的岗前培训,明确学习目标。参加实践教学学习,要求学生每日将自己的学习所得记录在"医学影像专业学生实践教学记录表"上,每次学习结束前由科室带教老师评定,医院盖章后交医学院留档保存,每学期结束后对资料进行汇总、分析。

1.4教学评价方面 制定"医学影像专业学生实践教学记录表"、"临床教师教学质量评价表"、"专职教师对学生评价表",建立三方评价机制。①"医学影像专业学生实践教学记录表"用于临床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测评。从操作技能、角色适应能力、沟通能力、健康评估能力、理论联系实践能力5个方面,按照优、良、一般、差评价标准,在出科前组织带教老师对学生进行量化测评以提高学习效果;②带教老师从角色认同、情感认知、职业价值观、分析解决问题能力4个方面,按照优、良、一般、差评价标准在实践教学学习后由专职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量化测评,既能反应学生的学习效果,又可判断临床带教质量。

2 体会

2.1"院校合作"对高职医学影像专业学生开展实践教学,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使学生与医院零距离接触,逐步适应从学校到医院的角色转变。解决了学生学习过程中学校与医院教学脱节等问题。"院校合作"采取全真的教学方式,理论联系临床实际,学生能看、能摸、能操作,做到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边做边学,达到教、学、做一体的教学要求。对提高医学影像专业教学质量、促进医学影像实践教学改革有着积极的意义。

2.2"院校合作"对高职医学影像专业学生开展实践教学,有助于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临床教师带教基本上是无偿劳动,其带教价值没有在经济上得到真正的体现,因此,临床教师的带教积极性不高[1]。"院校合作"后,重视了对临床师资的选拔,打破论资排辈的观念,规范临床带教老师的准人资格,通过科室推荐、学生反馈、医院考核综合评价,选拔热爱临床教学,具有合格教师素质,为人师表,责任心强,业务精湛,沟通能力强的人员担任。规范带教内容和要求,达到理论教学与临床工作任务保持一致。

2.3"院校合作"对高职医学影像专业学生开展实践教学,让学生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明确的学习目标,保证了学习效果。书本知识往往落后于临床。大量的临床实例、角色模拟,在激起学生浓厚学习兴趣的同时,更增加了对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实践教学更实用、更前沿、更贴近临床,使学生对医学影像工作有了很直观的认识,帮助学生从众多的学习任务中理清思路,找出阶段学习重点,由简单到复杂、从基础到临床,循序渐进,逐步培养自身的工作能力,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2]。

通过"院校合作"对高职医学影像专业学生开展实践教学,为学生临床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今后的工作中我院医学影像专业研究室和附属医院将不断探索、持续改进,进一步提高临床实践学习效果,完成学校教育和临床岗位工作任务的有机结合,培养出优质、实用的高级医学影像人才。

参考文献:

对职业学校的意见和建议范文2

(一)高中类学校原先制定的三年(或五年)发展规划的及规划的情况。

(二)学校制定新一轮发展规划,好发展性评价(年度性评价)工作。

二、调研背景及

(一)背景。从年起,我市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发展性评价工作,在的基础上,从今年起,发展性评价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推向高中类学校。在征求学校意见的基础上,4月中旬,市教育局下发了《关于学校发展性评价工作的通知》。解与高中类学校发展性评价工作的情况,经分管同意,由分管带队了本次对高中类学校实施发展性评价的调研活动。

(二)。就本次调研的目的、安排、人员组成、调研项目及的安排以《关于高中类学校发展性评价调研的通知》的提前告知学校,要求学校。期待调研预期目的。

三、调研内容与程序

(一)三项内容。学校原发展规划的及情况;学校学习文件后对制定三年或五年发展规划的安排情况;学校对发展性评价工作的意见与建议。

(二)三个程序。实地每所高中类学校,分别每所校长的专题汇报;检查核实学校原规划的情况;与学校班子交流,发展性评价工作的事宜。

四、调研的情况

本次调研学校共9所,普通高中5所(含民办1所),中等职业学校4所(含民办2所)。

调研,各学校原发展规划时,对预设的规划与细化成的年度情况。江中学教科研工作了重大,获省二等奖。中学梅城校区被评为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改建了田径场,新建了学生公寓与教师办公楼,装修了教学楼,正在新建科技综合大楼,大大了师生的工作学习环境与办学条件。寿昌中学改建了田径场,新建了综合大楼,心理健康教育、和美教育颇丰。中学江校区“生本德育”,其教研科获市一等奖、省二等奖,高考了历史性新。育才高中努力办学规模,规范化管理程度,连续两年学校管理考核为二类学校。江职业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被为省级示范专业和实训基地。乾潭职业高中幼教专业进口旺,出口畅。先锋职业学校高职类高考成绩整体上扬,进步幅度大。雾江职业学校本校,努力克服自身发展,同样也了的成绩。

五、对下一步各学校发展性评价工作的建议

对职业学校的意见和建议范文3

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坚持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重点,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努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全市职业教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基本概况

截止2015年底,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共57所(公办40所,民办17所),教职工6514人(专任教师5165人),在校生81204人,年招生规模4万人左右,毕业生就业率95%以上,设备总值28245万元。国家级改革发展示范校5所(数量全省第二,唐山6所),国家级、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分别为10所、18所,省名牌中等职业学校项目建设学校11所(数量全省第一),国家级、省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分别为1个、3个,省级骨干专业29个,省级特色专业6个。

其中,主城区33所(公办19所,民办14所),公办学校中,市教育局直属学校4所(市职教中心、二职、四职、六职),市属中专学校4所(工业学校、农业学校、一财校、二财校),部门行业企业办7所(市卫校、建筑中专学校、理工学校、轻化工学校、纺织中专学校、工贸学校、城建中专学校),其它学校4所(技师学院交通学校、艺校分校、学院中专部、电大中专部)。

县域24所(公办21所,民办3所),公办学校中,市属师范学校3所(学院武安分院、大名分院、曲周分院),县级职教中心16所,部门行业企业办2所(永年卫校、峰峰卫校)。

(二)发展情况

1.资源整合情况。2006年,市政府投资近2亿元新建了占地近250亩的市职教中心,并将市一职、四职、职业工业中专、邯邢冶金矿山局技工学校整合重组并入新校,当年晋升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007年,市政府拟在主城区南部建设具备一流办学条件和实力的职业教育示范园,但由于种种原因,至今没有实现。2016年,以工程大学整体搬迁为契机,按照市政府要求,市教育局拟定了《关于中专学校资源整合的建议方案》,拟整合主城区8所中专学校和3所学院分院,分别建设科技学院、商业学院、幼儿师范专科学校,目前,方案已经提交市政府研究。

2.经费投入保障情况。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2015年,全市中等职业教育(教育部门办)财政性经费投入达6.61亿元,比2014年增加0.93亿元;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达8325.62元,比2014年增长32.19%。同时,自2008年起,市、县两级设立了职业教育专项经费并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市本级每年设立1000万元专项经费,人口在50万以上的县(市、区)设立100万元专项经费,人口在50万以下的县(市、区)设立50万元的专项经费。我市还积极落实按每人每年1元标准安排成人教育费用的政策。

3.师资队伍建设情况。截止2015年底,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工总计6514人,其中专任教师5165人。专任教师中,文化课教师2261人,专业课、实习指导课教师2904人,“双师型”教师1435人,占专任教师的27.8%。

4.校企合作情况。为加强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我市出台并于2014年6月1日起施行了《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建立了政府主导、校企互动、行业指导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全市中职学校先后与200多家市内外企业开展了订单培养、联合办学,为企业培养了大批实用型人才,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县职教中心和成安县职教中心被省认定为校企合作试点校。

5.招生就业情况。2015年完成中职招生32060人,数量居全省第二位;职普比40:60,居全省第四位。2015年全市中职毕业生数为19533人,就业人数为18684人,就业率为95.65%,对口就业率为75.13%。

6.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情况。我市国家级、省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分别为1个、3个,全市共16所县级职教中心,199个乡镇成人学校,2015年招生人数15699人,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能力达到10万人以上,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达到30万人次以上。自2009年起,通过开展“送教下乡”活动,全市共计培训2万余人在乡务农人员,深受农民欢迎,被誉为“启民智、授民技、帮民富、化民风”的惠民工程。2015年,省教育厅又安排我市4所国家级示范校招收1000名“送教下乡”学员,实际招收1156人。今年,涉县职教中心被确定为省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作试点学校。

(三)主要做法

1.突出战略地位,落实主体责任。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统筹规划,落实政策措施,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一是强化各级责任落实。我市将职业教育工作情况纳入对县(市、区)主要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市教育局也出台了专门的考核办法和监测意见,加强了对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县级职教中心的考核和监测,监测结果全市排名并向社会公布。二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市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的作用,不定期研究解决职业教育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三是加大督导巡查力度。我市建立了职业教育工作定期巡视检查制度,把职业教育督导作为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加强对职业教育的评估检查。四是实行年度通报制度。我市实行职业教育发展状况年度通报制度,接受人大、政协及全社会的监督和指导。

2.加大经费投入,提升基础能力。我市各级政府严格落实国家、省关于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政策,大力支持中等职业学校改善基本办学条件,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14所学校获中央财政和省财政基础能力建设项目和实训基地建设项目资金支持。另外,各县(市、区)积极改善职业学校办学条件,新建扩建职教中心,广平县投资2.5亿元新建职教中心,新校区占地面积402亩,建筑面积90000多平方米,目前正在建设中。曲周和肥乡也正在规划新建职教中心。

3.加强内涵建设,提高育人质量。一是深化校企合作,改革办学模式。大力推行了引企入校、前校后厂、校企一体化等办学模式,广泛开展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通过举办教育与企业、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主题论坛和校企合作洽谈会等多种形式,组织职业学校与企业对接,构建校企合作平台。二是调整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建设。拟定了《主城区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调整方案》,科学合理地调整专业设置,形成了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专业体系。开展了市级骨干特色专业评估活动和省级骨干特色专业创建活动,先后创建省级骨干专业29个,省级特色专业6个。三是加强师资培训,促进专业成长。以“双师型”教师培养为重点,实施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15年,组织国家级专业骨干教师、省级骨干教师等各类培训近500人次。同时,广泛开展信息化教学设计和说课大赛、德育课教师教学设计和说课大赛、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等活动,大批教师获国赛、省赛一、二、三等奖。四是加强课程建设,推进教学改革。全面深化教学改革,适当压缩文化课比例,大幅度增加实践技能课程,加强实践和实训教学环节,开发了一批符合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教育规律的校本教材。实施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行动计划,深入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和岗位教学。五是加强学校管理,提高教育质量。制定了《市中等职业学校常规管理办法》、《市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评估细则》和《考核细则》,建立了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长效机制,每学期实施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估,切实促进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我市中职学校对口升学连续十几年领先。六是举办技能大赛,营造良好氛围。定期举办不同层次的职业技能大赛,连续3年承办了省汽车驾驶与维修大赛,先后承办了省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市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各学校也建立健全了技能大赛制度,定期举办技能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促进了教学质量提高。七是强化招生措施,扩大招生规模。出台了中职招生工作指导意见,把招生计划完成情况和职普招生比例作为对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考核的重要指标。同时,实施普通高中分流教育,本着自愿的原则,让有意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在升入高二时或高二下半学年转入职业教育,接受两年或一年半左右的职业教育,毕业后参加对口升学考试或就业,扩大中职招生规模。八是加强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各县(市、区)以创建国家级、省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为契机,进一步健全了以县级职教中心为龙头,以乡村化技术学校、农村中小学校、其它培训机构为基础,覆盖县、乡、村的职业教育网络,广泛开展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扶贫培训、阳光工程培训、企业职工入职培训、成人教育培训、退伍军人培训、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各类技能培训,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各类农业管理和技术人才。此外,各县职教中心围绕县域农村经济特点,建立了农业技术便农服务平台,设置了便农农村技术网络咨询站,组成专门队伍广泛开展“送教下乡”、“送技术到产业园”活动,使广大农民真正学到了实用的新技术,农民综合素质、职业技能和农业生产经营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九是组建现代职业教育集团,深入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现代职业教育集团于2015年11月26日正式成立,市委、市政府研究制定了相关政策给予支持,成立了市长任主任的现代职业教育集团指导委员会,集团内成立八个专业委员会,直接负责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具体工作。现代职业教育集团为市级区域性、紧密型职教集团。是以政府为主导,由中高职院校和相关行业协会、金融科研院所、工商企业等按照平等、互利、自愿的原则组成的职业教育联合体。集团首批成员单位共有63家,其中,中高职院校24所、行业协会5家、金融和科研院所9家、工商企业25家。十是加强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着力提升我市职业学校办学品质。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实施,职业教育的发展也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2015年12月和2016年1月,市教育局组织19名职业学校校长赴北京跟岗学习。通过跟岗学习和主动对接,6所学校与北京有关职业学校进行了对接,签订了职业教育友好合作框架协议。本月18日,又组织10名职业学校校长赴天津跟岗学习。下一步,我市将继续大力开展“招校引智”工作,主动与京津职业院校对接,通过整体搬迁、联合办学、设立分校、项目合作等多种方式,将优质教育资源引入,力争引进3—5所京津名校在办分校或附属学校,着力提升我市职业学校办学品质。

(四)存在问题

1.经费投入不足,办学条件较差。虽然近年来我市职业教育投入不断加大,但县级财政投入还不能满足职业教育发展需要,严重制约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同时,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落后,大部分学校占地面积、建筑面积、仪器设备不达标。

2.职教资源分散,办学规模较小。我市职业教育资源分散,特别是主城区职业学校普遍存在规模小、资源少、办学层次低等问题,缺乏优化组合,急需进一步调整优化。

3.管理体制不顺,办学水平较低。我市中等职业教育主管部门除教育和人社部门外,还包括政府及有关部门、行业和企业办学,涉及主城区11所职业学校,条块分割,多头管理,职能交叉,造成在财政拨款、项目补贴、资源分配、招生政策等经费使用和管理方面不统一,影响了职业教育整体质量。

4.师资数量不足,补充渠道不畅。职业教育师资数量不足、专业教师缺乏、补充渠道不畅是长期困扰职教发展的主要问题。市教育局直属四所职业学校岗位编制数731人,实有教职工569人,缺员162人。市属四所中专学校岗位编制数519人,实有教职工数353人,缺员166人。

5.专业设置不合理,与市场接轨不紧密。多数学校专业设置存在小而全、重复设置、低水平竞争的现象,不能立足于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课程内容和设施设备多年不更新,与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相距甚远。

6.东部和中西部县域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东部10县没有国家级改革发展示范校,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3所,省级重点学校7所,在校生超过1200人的学校只有3所。中西部6县有国家级改革发展示范校4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5所,省级重点学校1所,拥有省级骨干特色专业的学校6所,在校生都超过了1200人。另外,县级财政对职业教育投入和落实相关投入政策方面,中西部县要好于东部县。

(五)工作建议

1.加大经费投入,落实投入政策,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水平。各级政府应建立与办学规模和培养要求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制度,严格落实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的政策,严格落实成人教育费每人每年1元的政策,严格落实职业教育发展专项经费政策,严格落实生均公用经费的政策,改善职业学校办学条件,提高职业学校办学水平。同时,要根据国家、省有关文件精神,完善体现职业院校办学和管理特点的绩效考核内部分配机制,研究完善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表彰奖励制度,落实好职业教育科研和教学成果奖励制度,研究制定职业学校经费使用政策,允许职业学校从所收学费中划出30%,作为教育教学教研奖励经费。

2.加大整合力度,理顺管理体制,优化专业布局,提高办学品质。进一步强化政府对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工作的统筹和主导作用,依法落实各级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和学校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统筹规划职业院校布局,理顺管理体制,除人社部门所属院校外,其他所有职业教育资源(职业院校)统一划归教育部门管理。同时,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人才需求,统筹区域职业院校专业布局,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符合行业企业人力资源需求、与区域经济结构相适应的专业体系,推进职业院校规范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3.畅通补充渠道,优化队伍结构,加大培训力度,提高综合素质。按照学校专业设置和岗位编制数配齐配足教师,同时安排招聘计划,补充师资数量。允许公办职业学校采取“定编不满编”的方式,划出20%的编制指标用于外聘教师,财政部门要按照核定编制总额划拨教师工资的政策。改进职业院校教师准入制度,健全职业院校多种形式的培养教师机制,全面提升职业学校教师整体素质。

4.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严格落实国家、省、市关于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政策,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建立公益性农民培养培训制度,以涉农中等职业学校为主渠道,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深化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面向“三农”,扎实推进职业教育“送教下乡”和“新农村建设双带头人培养工程”。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支持力度。加大对县级职教中心基础能力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支持力度,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

5.强化督导评估。建立职业教育定期督导和专项督导评估制度,加强对各级政府,特别是对县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履行发展职业教育职责情况的督导评估,重点围绕职业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职普招生比例、经费投入保障、办学条件改善、发展水平提升等方面开展督导。督导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布,并作为对县(市、区)主要领导干部进行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完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定期开展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专业教学情况评估,实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推动职业学校加强内涵建设,促进职业学校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二、我市民办教育发展情况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市教育局围绕教育中心工作,紧扣“扶持与规范并重、发展与清理并举”的工作思路,树立“安全、有序、规范、优质”的工作目标,民办教育工作取得了新突破、新成就。

(一)基本概况

目前,全市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853所(幼儿园596所,小学110所,中学22所,中等专业学校17所,各级教育培训机构108所),在校生近40万人,专任教师15000余人,固定资产总值近18亿元。基本形成了涵盖各级各类教育的多层次、多类别、多功能的多元化民办教育体系,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

(二)主要做法

1.以建章立制为引领,推进规范办学。2011年,市教育局在市政府、市人大支持下完成了《市民办教育条例(草案)》,出台了《市民办学校设置标准》、《市民办学校事项变更核准备案办法》、《市民办学校评估考核细则》、《市教育局进一步明确民办学校管理职责的意见》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从事前审批到事中指导再到事后监管,推进依法治校、依法办学,指导民办学校建立和完善了以学校章程为核心的现代学校制度,提高了民办学校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水平。大名县、肥乡县以政府名义出台了《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实施意见》和《民办幼儿园规范管理的实施方案》。

2.以管办评分离为目标,推进体制改革。按照教育综合改革要求,积极探索推进民办学校管、办、评分离,逐步建立现代民办学校管理制度。根据我市实际和民办学校设置特点,依法对审批许可权限和对市直属民办教育集团及民办学校下放属地管理,制定完善了工作方案,主动转变政府职能,调动民办学校举办者、校长自主办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逐步引进社会中介组织参与民办学校多元主体评价,最大限度激发了民办学校办学活力。

3.以严格年检为抓手,推进优胜劣汰。建立了民办学校年检工作台账,制定完善年检评估标准和细则,引入主管教育行政部门、专家、社区、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年检模式,提高了年检的公平性和公正力。近年来,全市通过加大年检力度,共发现问题隐患400余处,提出整改建议190余条,下发整改通知书30余份,依法责令停止招生学校12所,撤销学校5所。

4.以整治非法办学为突破,推进环境优化。近年来,联合综治、公安等有关部门,全市共摸排非法办学544所,清理取缔180所,整改完成256所,并通过晚报、校讯通等形式印发《告家长通知书》和《致家长一封信》5万余份(条)。制作了非法办学停办、取缔法律文书样式,梳理和公示了执法依据。特别是在大名县率先试点推动教育摸排、联合整治、法院执行“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复兴区、丛台区、邯山区、馆陶县、肥乡县、永年县采取多种措施强力推进清理整治工作,阶段性工作任务目标顺利完成,民办教育发展环境得到进一步净化优化。

5.以优质服务为重点,推进质量提升。一是新审批学校设置达标率实现100%。全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方便群众的基础上,严格民办学校设置标准,规范审批程序。近三年,全市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新审批各级各类民办学校、幼儿园和教育机构达标率达到100%。二是深入开展民办学校“学先进,提质量”活动。在民办学校中开展了学习江浙等先进地区教育经验,并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机遇,对标先进公办学校,在学校管理、教学教研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涌现出了育华中学、新曙光小学等办学质量较高、社会声誉较好的民办学校。2015年,我市有5所幼儿园和19名举办者、园长、教师被全国民办教育协会学前委员会授予全国优秀民办幼儿园和优秀举办者、园长、教师称号,数量位居全省前列。三是积极搭建民办教育协同发展平台。2012年,在全省率先成立了地方性民办教育协会。近年来,充分发挥学会人才优势和智力优势,积极搭建民办教育发展平台。先后邀请国家知名专家来邯为全市民办幼儿园园长、教师报告讲学,举办了“民办教育高峰论坛”。《晚报》集中时间和版面对我市民办教育办学成果进行了报道、展示。同时,组织专家针对民办学校特点就学校常规管理、教学教研、教师专业发展、校园安全等方面建言献策120余条。四是狠抓民办学校安全稳定。对全市民办学校校安工程和校车安全进行排查整治。期间,摸排全市民办学校校舍893栋,已实施校安工程132栋,并指导县(市、区)制定了民办学校校安工程实施方案,明确责任,确保民办学校办学条件和教育教学设施达标安全。

(三)存在问题

1.优惠政策还未完全落实。民办学校在规划布局、建校用地、税收优惠、经费扶持等方面未完全享受与公办学校同等的优惠政策。民办学校教师与公办教师在身份和待遇上存在较大差别,教师队伍不稳定。如:《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二十七条指出:“民办学校的教师、受教育者与公办学校的教师、受教育者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还对民办学校教师在社会保险、职称评聘、获奖评优、福利待遇、退休养老等问题上做出了原则性的法律规定。《省民办教育条例》中第十七条指出“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以及其他有关部门,对民办教育机构在业务指导、教研活动、教师资格认定和职称评定、教师人事档案管理、表彰奖励等方面,应当与国办教育机构同等对待。”由于这些法规对民办教师合法权益主要提供原则性的指导意见,结果在实际操作中大多数民办学校教师按照民非企业职工标准缴纳各种社会保险,缴费比例高于公办学校教师,退休后待遇属于企业退休职工标准而不是事业编制退休教师标准,形成“缴费成本高、退休待遇低”的结果。同时,由于事业编制的公办教师和非事业编制性质的民办教师在自身权益方面差异性,使民办老师社会认同感较低,想方设法进入具有事业编制的公办学校,导致使民办学校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公办学校师资培养的培训平台,造成民办学校教师队伍不稳定,严重影响民办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2.民办教育投入不足。省、市公共财政支持民办教育的机制还未建立,与民办教育发展相适应的优惠政策也未配套,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社会力量办学的积极性和民办教育的投入。

3.非法办学清理取缔难度较大。非法办学整治涉及综治、公安、城管、物价、卫生、工商等多个部门,虽然前期做了大量协调管理工作,但是由于没有专门的执法队伍和刚性的处罚措施,使非法办学整治难以得到及时有效解决,时而出现反弹现象,影响了对民办教育办学风险的防范和办学行为的监管,也给民办学校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四)工作建议

1.建立健全民办教育法治保障体系。建议修订完善《省民办教育条例》,以省政府名义出台《省民办教育管理实施细则》、《省规范和扶持全市民办教育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地方性法规、规范性文件,省教育、财政、人社、发展改革等部门制定相应配套政策措施,建立健全我省民办教育各项管理制度,逐步形成以《省民办教育管理条例》为核心的地方性民办教育政策制度保障体系,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

2.加大民办教育投入,扶持民办教育发展。借鉴北京、深圳、宁波、金华、东莞、太原、潍坊等地经验,建议省财政设立民办教育发展基金,列入省级财政预算,由教育部门统筹使用,财政部门监督管理。同时,对实力强、诚信高的社会人士踊跃投资举办民办教育的,建议以省政府名义给予一定荣誉称号。

3.加大对民办教育政策扶持力度。一是土地政策扶持。建议省市各级政府尽快出台针对民办教育的相关土地扶持性政策,将《促进法》、《实施条例》和《省民办教育条例》有关民办教育土地的优惠政策落到实处,让民办教育真正享受和公办学校一样的土地扶持政策。在建设规划、项目审批、土地供给、规费减免等方面使民办学校应该享有公办学校同等优惠待遇。民办学校的校舍建设享受同级同类公办学校的基本建设优惠政策。民办学校在水、电、气等供给方面享受同级同类公办学校同等的政策待遇。二是教师待遇扶持。建议尽快出台我省有关公办民办教师地位平等的具体可操作政策,明确民办学校教师事业编制,对不同学校核定不同数量的事业编制,事业编制中由国家承担的费用部分,主要由民办学校承担,财政可给予一定补贴。逐步探索民办学校教师在社会保障、医疗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等方面,与公办学校教师同等待遇,按照事业单位投保,财政予以一定比例的资金支持,以解决民办学校教师的后顾之忧,稳定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完善教师流动机制,避免优秀教师从民办到公办的“单向流动”的现象,公办学校招聘教师根据教学周期规律,提前半年面向社会公告进行招聘,即公办学校须给出所招聘教师在民办学校为期半年的“换岗过渡期”,避免民办学校在教师安排上经常遇到措手不及、打乱正常教学计划的被动局面。

对职业学校的意见和建议范文4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建设;现状;调查;建议

基金项目:周如俊(1967-),男,江苏涟水人,江苏灌南中等专业学校副校长、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机电工程教学与职业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4-0083-05

一、调研方法

(一)调研对象

本次调查中等职业学校共13人所、社区教育中心2所、校企合作企业10家。所调研的中等职业学校基本上包括了Y所有国家级重点学校和省“三星级”以上示范性性中等职业学校,其中市区学校5所,分布在基层中等职业学校8所,教育部门主办中等职业学校10所,其他行业主管部门主办学校3所。

(二)调研方式

为了使调研工作有效,能反映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中存在的具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在正式调查前,Y教育局了《关于开展Y市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情况调研工作的通知》,向全市中等职业学校说明了调查研究的目的、意义、提纲。并要求各参加调研的学校按照调研要求,在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形成政策建议,提交4000字以内书面材料和有关调研数据表。然后省教育厅杨湘宁副厅长一行四人构成的调研组于3月28日至3月31(作者全程参与调研组调研),先后集中时间与地点赴Y驻点调研。调研组采取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巡回听课、个别访谈、企业调研等相结合的方式,先后召开基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中层干部、校长专题座谈会,听取正式、非正式情况介绍10余场,认真了解中等职业学校民意,破解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难题。

二、调研结果

(一)基本情况

Y市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现状存在两个特点(如表1):一是“双师型”教师队伍数量不足。这次调查13所中等职业学校1391名专任专业教师,“双师型”教师893名,双师型比例达64.20%(有两所学校低于40%),专业生师比达到35.64:1,双师型”师生比更显奇缺,平均55.51学生接受1个双师型”教师教学;二是公共基础课程教师比例偏高。所调研的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师比例总体高达42.40%,有4所中等职业学校近达50%,有1所中等职业学校高达54.21%。表明全市非专业教师比例失衡,专业技能课程教师教学任务太重、超负荷工作,既不利于教师身心健康教师每天疲于完成教

学任务,也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三是兼职教师比例不平衡。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兼职教师比例17.22%,虽符合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合格专业兼职教师占专业教师比例10%-40%范围,但是有4所中等职业学校兼职教师比例低于10%(其中有两所中等职业学校兼职教师人数竟为0)。Y职业教育有必要探索“校企互通、双向流动”兼职教师的建设机制,着力解决了兼职教师聘任和管理中的难题,促进校企之间的融合,增强了师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全面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二)职称结构

统计结果表明(如表2),专任专业教师高级职称的比例(25.44%)偏低(“双师型”教师高级职称的比例事实上更低),说明Y市中等职业学校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比较缺乏,特别是主持省级以上课题研究并结题、主持或参与技术研发或技术服务并获得市级以上奖项、在省级以上竞赛中获三等奖以上奖项、省职业教育教科研中心组成员,或省职业教育领军人才等类型专业带头人更加缺少。

(三)学历结构

近几年来Y各中等职业学校十分重视教师学历培训工作(如表3),在引进教师时也注意引进本科学历以上的人员。但是Y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任专业教师的学历(76.27%)比例还远低于江苏省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合格专业专任专业教师学历达标标准(本科以上学历90%);专任专业研究生比例(10.10%),虽然超过合格标准(5%)比例,但有3所中等职业学校专任专业教师研究学历(学位)分别为1、1、0人,远低于5%比例。这些表明提高学历水平仍然是Y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基本工作。

(四)职业资格(技术职称)

当前“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向的确立,Y教育部门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考证工作,鼓励教师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数据统计(如表4)表明,Y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任专业教师的职业资格(技术职称)比例都达到了江苏省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合格专业专任专业教师相关标准(60%以上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或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且获得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60%以上,或取得非教师系列专业技术中级以上职称30%以上,或获得相关行业执业资格60%以上)。但是调研还表明,现有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中“双证型双师”占多数,真正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还不多。因此加强教师企业实践锻炼,提高专任专业教师职业资格证获证效能还是Y市中等职业学校今后教师队伍建设中一项重要的任务。

表2 Y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任专业教师队伍职称结构情况统计

表3 Y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任专业教师队伍学历结构情况统计

表4 Y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任专业教师队伍职业资格

(技术职称)结构情况统计

对职业学校的意见和建议范文5

关键词: 职业生涯指导 职业素养 现实意义 实施

职业教育就其根本目标来说是为社会培养各个层次的合格劳动者,职业教育有别于普通教育的根本特征是职业教育必须在有限的3―5年时间内将一个人从学生培养成一个合格的职业人。但我们面对的对象大部分是带着应试教育的失落感来就读的,这些“失败者”多把进入职业学校作为一种无奈的茫然的选择,并由此产生了学习上的懈怠心理。尤其是初中毕业后的学生,他们对生活、对职业还处于一种懵懂的状态,更有人认为职业学校是“末流学校”,职业教育是“末流教育”,到职业学校学习就是学个技能,找个工作,将职业教育等同于职业培训。从当前职业学校开展职业生涯指导工作的实践来看,职业生涯指导的目标主要有两个:一是从学校角度(短期目标):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一是从学生角度(长期目标):着眼于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这两者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的,本文仅就第二个目标进行讨论。

一、职业生涯指导对学生职业素养养成的现实意义

1.帮助学生自主选择职业方向

职业生涯指导是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根据人的生理、心理、职业,以及社会发展的环境背景,从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提高对自身、对职业生涯的认识,到引导其正确择业,进行从业的准备、规划职业成长和发展,促进实现人生目标的教育活动。而职业学校的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多数是听从家长的意见,缺乏对所学专业的足够认识和了解,基本上没有思考过自己的职业兴趣,其行为缺乏职业准备行为的思想根基,对职业素养的养成非常不利。职业素养是人们在职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包括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则包括职业行为习惯、专业基本知识和职业技能。职业素质包括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可见职业素养是一个综合的职业素质的形成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更不是学生一毕业就可以自动获得的,必须经过长期的有意识的培养和训练。如果学生没有很好的专业认同感,就很难在学习和训练中有主动性。

2.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长期且不断修正或调整的过程,职业学校的职业生涯指导更强调学生在校期间职业素养的获得,除了知识和技能外,职业学校的学生还需要加强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态度的培养,而这些往往是学生自己甚至是教师经常忘记的一点。据我们的企业调研,除技术性极强的部门将职业技能放在第一位外,绝大部分的部门都将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态度放在了前三位,仅仅是顺序有所不同而已,由此提醒我们学习面除了知识与技能外,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也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通过职业生涯指导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同时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职业态度、职业动机、职业理念,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二、目前职业生涯指导存在的不足

1.缺乏连贯性

国外的职业生涯指导可以说都是从娃娃抓起,特别是德国,在幼儿园教师就开始观察孩子的特点,给家长提供建议,培养孩子的兴趣,发展孩子的特长,当然这时的指导面对的对象是孩子的家长,孩子进入小学、中学甚至大学,这样的指导也一直延续,而且都配有专门的职业生涯指导教师,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生参与的程度逐渐加深,指导的内容及范围不断拓展。在我国1994年颁布的《职业教育法》、1995年颁布的《普通中学职业指导纲要(试行)》,都明确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必须开展职业指导。目前,教育行政部门正着手制定颁发《关于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指导推动和规范中等职业学校的职业指导工作。从相关政策的出台可以看出国家对职业指导的重视,但同时也可以看出,我国的职业生涯教育是从初中开始的,且不说实施的效果如何,仅从连贯性来看初中之前还是空白。

2.重视程度不够

职业生涯指导对普通教育的重要性暂且不论,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却是显而易见的,但实际上职业生涯指导在我们的职业教育中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主要有职业生涯指导的缺失或滞后,很多学校都没有专门的职业指导教师,有的至今尚未开设专门的职业生涯指导课程,或者将就业指导等同于职业生涯指导;有的学校职业生涯指导仍停留在就业指导的层面上,注重就业教育,忽略前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或者认为职业生涯是将来的事;甚至有的教师认为职业生涯指导只是一时之需,对学生的困惑和需求不甚了解,由此产生了教师教学与学生需求之间的矛盾,给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造成了直接影响。

3.缺少立体环境

大部分的职业学校开设的职业指导课程都是由德育课教师以授课的形式进行讲授的,首先,从信息传播的角度看这是一种单项的灌输方式,学生的参与程度不高;其次,内容单一,缺乏现身说法的影响力,我们能够传授的仅仅是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虽然可以借助案例,但会让学生产生距离感,觉得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实际提供的也是一种平面化的信息;再次,缺少家庭支持,职业生涯指导需要学生、指导教师和学生家长的广泛参与,职业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学生家庭对职业的理解是:什么好就业就学什么,根本不管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和条件,以至于学生调专业的现象在刚开学的一段时间内特别频繁。

三、职业生涯指导的实施建议

职业生涯指导是一个长期持续的教育过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关注,单从学校教育角度来说,只有根据学生的不同时期、不同心理和不同需要,在教育时机、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做出科学合理的选择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1.时机选择

(1)入学时。树立职业意识,规划学习生活,入学是学生人生一个重要的新起点,也是成长的关键期。职业学校的学生刚入学时,由于到了一个新的环境,虽然中考失利,但大部分学生还是希望和过去告别,开始新的学习生活。先入为主地实施教育,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每个跨入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职业生涯指导与学生即将开始的学习生活和他们个体未来的发展密切相关。如果在入学初期及时让他们在职业生涯教育中获得有益的帮助,引导他们从职业生涯发展的视角认识即将开始的新生活,在人生的进程中认真对待职业学校的学习,他们便能由此生成积极的心理暗示,以良好的状态进入学习,对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以充分的准备迎接职业的挑战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2)学习中。职业学校的职业指导课一般都是以正规课程的形式开设的,时间在实习前的一学期,大部分是以教师教授理论知识为主,这样的教学达不到职业生涯指导的应有效果。学生在稳定之后,职业生涯指导的重点就应该转移到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上,这时的教育需要全体教职员工的参与,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3)就业前。这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前实用型的教育,很多学生对未来的职业生涯都充满了不切合实际的幻想,需要由专门的职业指导教师来做好职业咨询工作,使学生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自我和职业,了解社会就业的新形势和社会对人力资源的要求,帮助学生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多方权衡,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最终做出合理的职业选择,使学生找到适合其发展的职业岗位。

2.内容选择

(1)入学时。职业生涯指导的内容:一是介绍职业生涯的基本知识、基本理念,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方法与技巧;二是专业介绍,提供专业发展方向,帮助学生增进对职业的适应性,树立职业意识,使学生做好职业准备。将专业与职业挂钩,将职业与学生将要开始的学习结合起来,跟他们未来的生活联系起来;巩固他们的专业思想,懂得现在的选择就是在为将来奠基,只有入校后认真学习,以后才能顺利地登上职业生涯的理想阶梯。从树立职业意识开始,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学习中。职业生涯指导的内容是将职业指导与专业学习相结合,通过职业能力的获得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提高他们的岗位竞争力,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职业技能为主线,改革课程模式,采用项目教学法,将知识附着于工作任务,以工作任务为载体,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态度和职业道德,将企业的一些前期培训内容引进来,缩短学生和员工之间的差距,增强他们的岗位竞争力,所有教师及教学辅助人员都广泛参与这一过程,身体力行地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什么是职业素养,因为学校里的每一位教职员工都是职业生涯的指导者,更是职业素养的示范者。

(3)就业前。学生毕业前夕的指导侧重于技巧性和实用性,重点放在求职技巧和职业信息的提供上。

3.方法选择

(1)主题活动。每学期都可以安排一些和职业生涯指导教育相关的主题活动,如职业生涯设计征文活动、关于职业理想的诗歌朗诵、成功校友的经验推介会、职场热点讨论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生动活泼地寓教于乐,使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进来,这样才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增强学生的自觉性。

(2)教学渗透。除专门的职业生涯指导教师外,每一位任课教师都应该在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指导,因为教师的成长同样离不开职业生涯的规划,教学中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不仅要讲授知识,传授技能,还需要渗透对职业态度、职业规范的培养,如实验工具的摆放、环境卫生的打扫、工作流程的执行等,使学生形成稳定的职业习惯。

(3)环境建设。这一点现在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特别是生产型实训基地的建设要求,使得学生和员工的距离越来越近,课程改革要求课程内容来自于实际的工作任务,实验实训场所要变成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在一个近似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生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转换角色,所以职业学校的环境布置应该有职业学校的特点,体现职业性,让环境也成为职业指导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赵国亮.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的核心任务与方法[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6).

对职业学校的意见和建议范文6

关键词:技能竞赛;以赛促教;竞赛影响力;反思

1 教师对技能竞赛反馈的意见和建议

在课程建设和课题研究过程中,笔者对学生和参与组织或指导竞赛的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此次调研的结果反映出一些实际问题,对收集到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了反思。

1.1 政府和企业应该从普遍推广的角度给予更多支持

一些赛项的各参赛队的水平相差甚远,要真正做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还大有可为之处。广大教师希望上级部门有专门针对竞赛的培训、应适时对指导教师进行相关培训;希望有关企业对参赛学校的购置设备经费和技术上给予更多的支持,不至于让老师感觉到企业只为盈利而推销竞赛设备。

1.2 大赛的竞赛题型更加贴近生产实际

比赛的内容应具有综合性、实用性、指导性,大赛考核知识和技能要进一步贴近实际工作,赛题内容能为生产服务,以此促进教学内容的整合与改革,而不仅仅是纸上谈兵。也有较多老师反映国赛题目难度很大,对教学无指导意义,应该适当兼顾学校教学实际情况。对于经常性的竞赛项目,建议竞赛承办、协办方多提供一些比赛指导用书,方便老师指导参赛训练。

1.3 大赛让更多的学生受益

学校应该健全学生奖励办法,将学生参加技能竞赛活动与学生的评优评先评奖、入党和推荐就业紧密结合,激励学生形成“学、比、帮”的良好风气。另外,要形成一个有效的、常态化的备赛机制。学校组织各种兴趣小组,各个赛项有后备队员,由教师定期指导,从而提高学生对技能竞赛的参与率与覆盖率。

1.4 提高竞赛的公平性

一些教师反映少数比赛试题保密性、裁判公正性仍然有较大漏洞;举办方干预比赛结果的情况还是会时有发生;比赛试题保密性、裁判公正性仍然有一些漏洞;竞赛试题及评判需第三方,以示公平。为了进一步提高竞赛的公平性和公信力,教师建议在技能竞赛活动中增加一个“竞赛督导小组”组织,该小组成员在参赛单位所提供的候选人中随机抽取,负责对赛事的关键环节进行全程查看和监督。

2 技能竞赛在教师和学生中的影响力与反思

2.1 能有效地帮助教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通过竞赛项目能够促使教师对知识点进行详细的梳理,学习和借鉴他人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设计方法;能够促使教师思考企业生产的工作过程、如何归纳和转换来进行学习情境的设计、进行教学过程分析,从而修改和完善教学计划和课程大纲。

教师通过参加技能竞赛或指导学生参赛,对提高专业技能、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技能竞赛确实能促进教师及时学习新技术,在倍感参赛获奖压力的情况下,大多数教师会积极地通过各种资源和途径去主动学习。

(2)技能竞赛有利于推进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对教学内容的整合与改变有很强的导向性作用。为适应比赛的要求,教师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通过现场教学、任务驱动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操作技能。

(3)技能竞赛促进学校增加具有良好配置的设备之数量,改善实践教学环境, 增加操作训练时间,提升参赛学生的能力,也可以带动其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4)教师通过竞赛成绩的比较,更加关注自己的教学效果,以及兄弟院校的成功经验。学生和老师之间也能相互促进,共同成长,教学促进比赛,比赛提高教学水平。

(5)技能竞赛不仅可以促进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还可以促进校企合作,提高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6)在竞赛活动中能发现一些管理环节上的疏漏,能更好地促进各项管理工作趋于完善,使得职能部门能适时配合教学部门去对接各项校内外竞赛,提供支援、服务和保障,加强各部门的交流与沟通,为学校整体发展做出相应的合理规划。

2.2 避免“以赛代学”、“以赛代考”,以防顾此失彼走向另一种“竞赛应试教育”

值得注意的是,在问卷调查中还发现一些教师反映技能竞赛培训的工作占用多数指导老师的教学时间和精力。一些指导老师教学任务本来就过重,加上指导技能竞赛,导致老师太劳累,教学精力不足;还有一些教师因为感到教学任务繁重,加上指导竞赛没能获奖,影响参加竞赛的积极性。

(1)一些赛项的设备和日常教学的设备会有所不同,一所学校可以使用的参赛设备数量毕竟有限,如果比赛频次密集的话,就会影响正常教学秩序。需要耗材的赛项费用比较大,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校的负担。

(2)部分教师认为参赛是一种类似培养少数职业精英学生的教学活动。技能大赛迫使多数学校片面追求比赛的成绩,为了取得好成绩,让参赛学生停课集中训练,教师停课去指导赛前训练。职业学校应当避免急功近利和“精英竞赛”的倾向,需要加强大赛的公平性与普适性。

(3)如何让竞赛赋予老师荣誉感值得思考。少数老师并不赞同有些赛项对获一等奖的参赛教师授予“技师”、“高级技师”的做法。他们认为技师不是一场比赛、一次比赛集训就能造就的,这需要经验的不断积累。教师普遍同意学校在制定竞赛项目经费方面给老师有更多支持的做法,健全教师激励办法,营造共同努力和提高的良好氛围。

调查中一些教师反映有些省级比赛授奖数量不统一,最少的取前六名(约10-20%),最多有超过60%的,建议规范竞赛级别,并统一规定获奖比例。有的国赛项目没有入围就没有任何证书,也容易挫伤教师和学生参赛积极性。

(4)学校需组织专人负责和统筹协调。竞赛培训元器件消耗成本、项目经费的划拨与核算,优秀指导老师名额分配等等因素,如果处理不当,都会造成影响教师参与竞赛的积极性。指导老师不仅有日常教学而且要应对强度较大的赛前选拔培训和集训工作,各级部门如果过于频繁的组织竞赛选拔,会对职业学校的日常教学造成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于德颖.关于技能大赛引导中职机电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