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体育课标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体育课标分析范文1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 评价体系 评价指标
随着高校的不断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逐渐被提上日程,体育教学显得越来越重要。这个时期的大学生参与各项活动都是非常积极的,尤其是体育课,学生参与的热情度比较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开展,体育教学模式也在发生改变。为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适当引入体育教学评价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1 高校体育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
1.1体育教学评价缺少以人为本的思想
首先,在思想观念方面,不重视教学评价,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体育教育受到冷落,学校领导不是特别重视这门课程,遭遇到低估。体育教学评价也一直处在边缘化的尴尬局面,特别容易被忽视。其次,体育质量教学评价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评价结果具有工具性的价值,这就使得相关领导的不进行评价,教师也在为了专门的课堂评价而进行体育教学,教学评标机制自上而下,为了不断地迎合相关要求,教师就需要放弃一些个性化的教学方式,不再运用具有创造性的教学风格。再次,教学评价标准具有很强的表面性,比较容易操作,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主体价值取向,也忽视了学生的创造性。在教学中,基本都是教师为主导地位,学生是从属地位,这种模式没有把握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学生不会自主地解决问题。最后,教学评价多采取终结性评价的形式,多以奖惩、定性为目的,较少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而且易在教师之间形成等级,甚至导致不必要的摩擦,加剧了彼此之间的竞争。
1.2教学评价主体的参与性不强
一个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需要建立在广大学校领导和教师以及学生的防范参与之上的。主体参与的多元化可以减少评价的误差,还可以使评价的结果更加具有科学性。所以,要发动各个评价主体广泛参与进来。但是,事实上,第一,很多学生的评价根本就是不被采纳,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学生是体育教学的主要参与人员,对于教学活动的效果感触最深,具有最直接的经验意义吗,但是其评价的功利色彩相对比较严重。学生容易根据自己的喜欢程度对教师教学结果进行评价,一些教师为了获得学生的好评,可能就会降低教学标准来迎合学生的要求。而且由于多方面的因素存在,学校很少公示学生对于教师的评价结果,这样就使学生普遍认为,教学评价就是为了走一个形式,根本发挥不了作用,这样在下次教师教学效果评价的时候,他们便不再参与进行,这样一个教学主体不参与,就会极大地损害了评价的科学性。第二,作为教学活动的另外一个主体,教师进行自我评价也是具有很大的意义,但是,教师在对自己进行评价的时候,很多时候就会进行自我保护,不会直接地去反思问题,怕别人抓住自己的把柄,或者一旦出现问题会影响自己的晋升等工作的开展,他们在评价的时候很多就是用工作汇报的方式简单进行,只报成绩,不报出现的问题,主要是为了应付按上级部门的检查而已。第三,同行之间的评价,这种评价具有比较强的专业性,也是一个相对客观真实的评价,但是,这种评价在同时之间进行,一般同事会碍于面子,不好意思评价,还有一些利益方面的因素存在,就会导致评价据结果与事实之间是不相符合的,形式化比较严重。最后,只有教学主管部门的评价能从学校整体的教学目标出发对教学工作进行监督,受人为因素和主观因素的影响较轻,相对客观公正,整个教学质量评价基本上成为教学主管部门对师生进行的单向评价,不易形成激励机制。
2 新课标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评价指标
2.1教师素质评价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对大学体育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包括教学理念和设计以及自身的素质都要进行全面的审核。在教学观念上,新课程标准对大学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体育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不断地接收新的教学模式,遵守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找出具有创新性的教学策略。建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新型体育课堂,从而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作为体育教师要做到与时俱进,积累自身的知识,提高教学水平,利用手中的资源因材施教,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注重从生活实际出发,结合实际丰富学生的学习活动,从而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教师素质评价能够让教师找出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并积极地改进。
2.2教学质量评价
在进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时,不但要考察课堂教学评估对象是否准确,还要考虑评估对象与指标体系等的契合程度。教师在体育课堂上设置相应的教学环节,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竞争意识,让他们学会合作,学会团结。这些良好的品质就是学生积极心态的重要体现。学生喜欢体育运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要教会学生进行适量的运动,过量的运动不能让学生强身健体,反而会损害他们的健康,所以,要适度进行体育锻炼。能够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从而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随着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业逐渐被提上日程,体育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现在实行的教学评价体系很难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还是存在一些问题,这就需要找出其中的问题所在,认真剖析问题形成的原因,找出恰当的体育教学评价指标,为以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做参考。
【参考文献】
[1]李正. 趣味教学法在高校中长跑教学中的实验研究[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7(4).
小学体育课标分析范文2
【关键词】课表编排 教务管理 应用实践
【中图分类号】G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1-0022-02
一 引言
近年来,我国许多高校相继推行了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一些高校的办学规模扩大,办学形式也趋于多样化,这都给排课工作在量和质双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排课是高校教学教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其工作质量的优劣和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校教学秩序的稳定,在一定程度上广泛影响着课堂的教学效果,以及高校相关办学资源的利用效益。随着信息化的发展,高校开始运用教务管理软件进行课表编排工作,然而,多年的实践经验表明,排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各高校的情况都不同,要靠一个算法或一套软件排出高质量的课表是不可能的。于是,各高校近年来又开始走软件辅助编排与经验主义相结合的道路。
二 课表编排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
1.跨校区上课问题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高校完成了多校合并历程,合并后高校进行了资源重组、学科优化,随着学校规模扩大,有些高校又建了新校区,很多高校都存在多校区问题,有的校区之间甚至距离很远。石河子大学目前就有中区、南区、北区、东区和五家渠校区五个校区。为了体现“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宗旨,我们在课表编排时,先尽量满足学生的需求,尽量避免学生课间因上课地点变更长距离的跑动,然后尽量满足老师的需求,缩短老师因上课地点变更的跑动距离。然而,由于师资或教学资源的约束,一些跨校区上课的情况还是在所难免,尤其是我校地处西部,冬天漫长而又寒冷,考虑到广大师生的安全,避免耽误上课,学校充分研究教学规律、借鉴兄弟高校的做法,提出了大课间的解决方案:即把原来的一小节课50分钟压缩为了45分钟,两大节课课间改为30分钟,这样既提高了上课效率,又提高了课表满意度。
2.师资不足及课表稳定性的问题
由于扩招和教师外出进修、学术交流等因素,高校部分专业某学期就会出现师资不足的问题,如果缺乏合理的计划安排,到时候就会出现调课多的现象,从而影响教学进度、教学质量,甚至会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石河子大学目前还鼓励小班上课,个别课程师资紧张,一个教师一学期要带十几个教学班,这时若再有教师外出,课程的安排就会出现问题,要么其他教师临时代上,要么让任务很重的教师再加新的担子。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我们先是采用学期全学程教学任务计划表(主要包含以下字段:课程或环节代码及名称,总学时或总周数,学时分布,任课教师,周学时安排),让学院、系部、教研室、课程组、教师有个大概的计划,在不违反教学规律的情况下,尽量满足教师的需求,这样课表相对比较平稳,也有利于督导,同时也便于后期的工作量核算;鼓励小班上课,相当于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我们在落实教学任务的时候,进行公共课交叉落实,专业课按顺序落实,以便给行政班级留出更多的时间进行合班上课。对于调课,我校采用领导逐层审批制度(教研室学院教务处),严格控制调课率,发现随意调课后则追记为教学事故。执行此方案后,我校调课率比以前同期降低了50%左右。
3.人才培养方案的问题
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很多高校新开了不少专业,由于是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就是摸着石头过河,这些新开专业普遍存在必修课较多、选修课较少、学生课程多、自由时间少等情况。我校根据实践经验,发现旧的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着上述不足,结合市场需求,制订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多开课,压缩课时,开短课程,精讲课程,多开选修课。开拓学生的视野,把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多自学、多实践。为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我校课表编排工作人员借鉴其他高校四学期制的做法,摸索出上半学期—下半学期的排课方法。即:学时多的课程全学期上,短课程半学期上完,根据专业特点、课程性质,把这些短课程均匀地分布在上下半学期,或者根据专业需要全部安排到某一个半学期,另一个半学期学生集中实践。这样老师也可以合理地安排好自己的教学和科研时间。
4.英语分级教学、体育选项选课上课问题
多年来,大学英语的分级教学和体育选项上课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然而,随着教学研究和实践的深入,问题和困难也不断显现。其中大学英语分级和体育分选项上课与排课之间矛盾最为突出。我校新生入学后英语即展开分级教学,体育选项更是多达10项。为了给其他课程让出尽量多的时间,我校采用了分组分级法进行这两类课程的课表编排,排课前,把这两门课程的负责老师召集到一起,根据教学规律,进行统一调度、协调,避免冲突,并且优先排这两类课程。考虑到理工科的学生实验比较多且多是每次3~4学时,下午尽量不安排体育与英语课,以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做实验。
5.公共选修课、辅修、二学位及艺术类小课课表的问题
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家觉得公共选修课不重要,就是混学分,所以不少学生不好好学,老师也不好好教。为了改变这种传统观念,我校除了加大宣传力度、加强课程过程管理之外,在排课时,一改原来公共选修课全排到晚上的做法,重视选修课,采用交叉排法,淡化选修课的概念。例如:我校把周三的7~8节、周五7~8节等时间设置为公共课选修课时间,同时周三的晚上、周五的晚上也允许安排必修课。我校艺术类小课采用一对N(N通常为1~8)的方式上课,课头特别多,时间点不够,以前都是手工排,比较混乱,调整也困难。目前,结合教师意愿,我们采用了一种变通的方法,即在课表中设置11~12节,排在11~12节的小课中午上,提高了课表的精准度。另外为方便管理,我们把辅修和二学位的课表统一放到周末,避免了课表杂乱,提高了管理效率。
6.节假日的问题
我校地处少数民族集中地区,针对节假日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现行政策是古尔邦节和肉孜节民族生和汉族生统一休息),且要精确化排课的需求,我们的做法是:空排法,具体示例如下:若五一劳动节是第五教学周要调休三天,我们就将第五周先空出来不排课,这样第五周还有四天可以安排课程,等课表排完后,再把清明节、端午节等节假日的课程整体调整到第五周空闲的时间,由于第五周原先没有安排课程,就避免了冲突,提高了效率,也保证了课表的精准度。
7.教室资源不足的问题
随着近年来的扩招,高校的办学规模逐渐扩大,但教学场所普遍紧张。为提高资源利用率,我校采用了容量接近原则与学生就近原则。容量接近原则,就是如果一个教学班的学生人数接近某个教室的容量,就把这个教学班安排在这个教室上课;就近原则是同一上课班级同一门课程的不同时间上课不一定非要在同一地点上,而是相邻的两大节课尽量安排在一个上课地点,或者邻近,这就缩短了学生课间的跑动距离。
三 总结
在学分制和信息化环境下,笔者根据实践经验,总结了本校利用教务软件进行课表编排时出现的问题及对策,旨在抛砖引玉,高校管理人员应在实际操作中切实遵循既定的工作原则,全面考虑各方面的影响因素,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总结经验,不断追求最佳的排课效果。
小学体育课标分析范文3
摘 要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据统计等方法,通过对杨浦区部分中小学生的体育态度、参与意识及教师对目前体育教学、运动项目、运动负荷的看法进行研究分析,结合专业特色,为推动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发展提供可行性对策。
关键词 杨浦区 中小学生 运动负荷 专业特色 可行性对策
一、前言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也越来越丰富,由于缺乏适量的运动,导致现在社会上出现了很多疾病,我们现在也能看到这些疾病(以肥胖症最为明显)正逐渐向低龄化人群迈进,特别是在校的中小学生。因此,如何增强中小学生的体质和培养他们健康的生活方式成为学校体育教学中的一个首要任务,关键是怎样有效、安全的开展体育教学是目前的一个难点。本课题旨在探索学校体育开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不足,提出合理性的建议,为完善中小学生体育教育课程提供参考依据。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杨浦区六所中小学(复旦中学、思源中学、中原初级中学、十五中学、同济中学、同济附中)的学生及体育教师。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本文参考了大量有关中小学体育方面的研究,了解了目前杨浦区中学生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基本情况及存在的相关问题。
2.观察法:在论文准备过程中,走访了杨浦区的这六所中学校园,了解学校软硬件设施条件。
3.访谈法:在论文准备过程中,采用面对面座谈和访问的方式,对个别老师和学生进行了访谈。
4.数理统计法:对问卷调查所得数据运用统计学原理进行分析(EXCEL2003软件)。
三、结果与分析
(一)体育场地设施、经费现状分析
调查发现学校不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方针对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意识的影响,学校重文轻武,将大部分人力和财力倾放在文化课的教学上,致使学校体育投入严重不足,学校体育设施紧缺,因此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大对该学校的经费投入,并且明令禁止该类体育经费挪为他用,这样才能保证体育经费的正常运作,使体育教学顺利进行。
(二)体育课程设计、体育教学、课外活动的现状分析
1.体育课程设计。通过访谈学生和部分教师得知:学校所谓的体育课程设计不是基于标准的体育课程的设计,而是教师随机选定内容,多数的教师以“记忆式”的体育课程教学课程设计为主。这不仅仅使得体育新课标不能很好的开展,也影响到学生参与学校体育课程的欲望。
2.体育课堂教学。调查中还了解到,体育课堂教学多以“放羊式”教学为主,由于体育设施、场地、人数原因不能完成教学大纲要求,课堂教学均是男女混合上课为主,人数众多使体育课的正常开展受到限制,授课质量较差,这充分说明该学校的体育教师数量、教师的自身能力不能满足教学需求,使得新课标的实施成效不大,同时也影响到学生对体育课的积极性及对体育的兴趣。
3.课外活动。从对学校的调查来看,学校学生的时间多被限制:(1)学习时间长。(2)作业数量大、学习资料多。(3)考试压力大。(4)身体负荷重、心理压力大。身体终日处于超负荷运转的状态,使学生对体育活动敬而远之,经常进行班级体育锻炼的很少。同时,可以注意到闲暇时间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多为男生,此类现象的出现说明学校体育课程开展还有待完善,同时也受一定环境的影响。
(三)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现状分析
1.每周每班体育课堂教学学时、课外活动情况。据学校规定,每周每班两节体育课,课外活动包括课间操及早操(每个年级每周各两次),参与课外活动情况也分别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缺席现象,学校体育课堂教学分布较少,课外体育活动不同的缺席程度也反映了学校体育课程开展的现状以及学生参与体育课程的现状。在观察与访问中,可以得知女生参与体育锻炼积极性不高。
2.对体育活动兴趣、参与体育活动情况。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不高,且差别较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目的主要分为:为完成学校课程规定;主科任课教师对学生的体育锻炼鼓励不足,偶尔自发地进行一些活动,也都是随意的难以收到全面锻炼效果,且没有重视对其进行有效指导。如何更好的让学生理解参与体育活动的目的是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问题。
3.对体育课程及体育活动的认识。目前,学生普遍不重视课外体育锻炼,课外时间几乎全用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上。而且学生对体育锻炼缺乏兴趣,对体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理解,使得参与体育锻炼的自觉意识低下,导致他们轻视体育课,更加漠视课外体育锻炼。他们对课外体育锻炼的需求只凭个人兴趣和一时的冲动,根本没有认识到要进行系统化的科学的体育锻炼和全面提高身体素质与机能水平,对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有良好的作用。
4.影响参与体育课程活动因素。通过访谈发现,受学校环境因素、学生个人主观因素、家庭因素的影响无法向学生提供较多的课外体育活动形式的选择性,因此极为有限的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形式、内容和空间,大大地影响了部分学生自觉参与的积极性。而自主性、积极性是培养学生自觉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关键的要素,也是学校开展体育新课标的主要思想方针。
四、结论和建议
(一)加强对中小学生(特别是女中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让中小学生从现在起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学校体育教育应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多开展适合他们的人运动项目,引导他们积极投身到体育锻炼中来。
小学体育课标分析范文4
【关键词】小学体育;中学体育;大学体育;体育教学
一、大、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目的的对比研究
苏州大学体育学院张宏成教授,对中、小学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曾进行了详尽的研究,得出:目前教师对体育新课标认识不够,首先教师对自己的角色认识不够,其次教师对我国新课标改革的目的了解不够,在新课标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感觉到教学难度加大的情况,但是从新课标本身讲,新课标总体是促进学校教学的。
总结其原因就是我们体育教师对我国体育课标改革的目的不清楚,要想深入了解新课标的精神,真正了解不同阶段体育教学的目的和要求,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五个学习领域(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并且要了解不同的学习阶段的主要教学目的和要求是以哪个方向为主体,小学体育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学校体育,给他们以正确的体育学习思想和方向意义重大。我们小学体育的教学要充分认识小学生这个特殊的年龄段,要充分从他们的生理、心理等方面特点进行分析。1.小学生的生理方面,它们的身体处于生长发育的旺季,身体柔韧素质比较好,相反他们的力量、耐力和爆发力等都处于初期发育段,所以我们的小学体育教育的重点,要放在它们良好的身体形态和良好的体育活动、参与习惯上。2.小学生的心理方面,体育教育要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尽快适应从家庭迈向学校的第一步。现在的小学生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他们在家的地位,造成了他们在心理上优势感。由于很多体育项目其本身的特点就是强调的合作精神,所以通过体育课积极地培养他们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和自立、自强的精神,为他们将来跨入社会成为真正的人才做好第一步的铺垫。
中学体育教育是小学体育教育的继续和延伸,从生理角度来说,中学生处于生长发育的顶峰,也是接受新事物最强的阶段,在中学阶段,学生最容易掌握新鲜事物,掌握体育动作和健身方法的能力也处于高峰,正确积极地传授健身方式和方法,能对学生将来的终身体育和我国的全民健身工程做出积极的贡献,正确的培养学生的体育观对中学体育课的正常开展意义重大。
大学体育教育是学生接受正规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是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的重点阶段,也是实现我国体育教育的最终目的“终身体育”的重要阶段。从生理角度讲,大学生身体发育基本结束,身体形态基本定型,身体素质处于最佳状态。从心理方面讲,大学生心理趋近成熟,接触新鲜事物越来越复杂,处于人生的转折点,通过体育课正确的引导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为实现大学生由学生时代向社会迈步的重大转折打好基础。
二、大、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模式的对比研究
根据我国不同阶段体育教育的目的,我们要在不同的体育教育阶段采取不同的体育教学模式,新的课程标准强调了,小学体育要把自由还给学生,由“传授”转向“发展”,由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强调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小学体育教育是学生初步接触正规体育教育的阶段小学生,接受新事物和自控的能力比较差,加上小学生本身掌握得健身方法和知识的有限性,可以说放任自由的体育课会让我们的学生无所适从,所以小学体育教育必须要以教师的积极组织作为前提。同时要注重,在以教师组织为主的前提下,学生的自主创新模式,我们可以称这个阶段为“保姆式”教学,我们要手把手的给他们介绍和传授体育知识,同时要充分的发挥他们积极的创造性。所以小学体育教育要完全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设置上课内容还存在分歧,还存在着实施上的困难。
中学体育则是处在小学体育教育结束后的一个阶段,在此阶段中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当的健身活动方式和方法,并且中学生的自制能力等都已经得到了提高,所以中学体育课的“放”与“收”应该是相对好调整,加上中学生的身体特点是接触和学习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强,所以我们在中学采取的教学模式要义“传授式”为主。大学生体育课的开展相对于中小学更具有开放性,大学体育面对的是具有相当自主能力的大学生,他们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体育观。在学生的体育课堂上我们要主张,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在教学上要采取“朋友式”的互动教学,积极引导学生“终身体育观”,同时注意学生在体育方面的创新,发掘学生的运动潜能,提高学生全面的素质,向社会输送全面发展的人才做好最好一步准备。
三、大、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内容的对比研究
小学生由于自身身体和生理方面的特点决定了,要注重他们的身体柔韧性和身体形态的发展,为了使我们的教学内容对应我们的教学目的的要求,我们要安排柔韧性、娱乐性的体育舞蹈、健美操、韵律操等为主,同时要注意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课上的积极作用。小学生是伴随着体育游戏长大的。游戏活动不仅能启发学生积极地思维,而且它通常是以集体活动的形式进行,这种人际交流的开放性构成了对竞争、协同合作和团队精神培养的独特功能。
中学生由于他们接受能力比较强,我们要积极的、及时地向他们传授体育技术和技能,为将来的终身体育打好基础,同时培养他们的体育兴趣,为保证健康的身体打好基础,也为他们的学习做好准备工作。
大学生相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具有更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参加体育活动,这对培养他们的体育兴趣做了铺垫,同时大学内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和课外活动,都为大学生体育观念的培养创造了机会。所以在大学体育课中我们要积极的引导学生自主的参与体育活动,培养积极的体育参与观,大学体育课堂是师生交流的场所。大学生即将走出校园,迈向社会,大学教师是大学生人生转折点的导师。体育是我们现在在社会当中加强交流的中介,让学生掌握一到两项体育活动,能为学生在刚迈入社会的阶段更快的适应他。大学的体育教育思想更能在学生踏入社会后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大、中、小学体育教育衔接的研究
随着我国体育终身化和体育大众化的不断深化,大、中、小学的体育教育从内容、形式到考核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但是对处于不同阶段的教育来说改变还是存在较大的区别,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是学生身体和心理不断成熟的过程,也是不断变化的过程。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情况。体育作为贯穿全过程的一根红线,如何来适应这三个阶段的需求,并实现完美的衔接呢?小学是打基础阶段,中学是掌握运动技能提高运动成绩阶段,而大学是保持运动状态积极提高阶段,也是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三个不同的阶段都有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体育世界观和终身体育观。做好各个阶段的良好衔接对实现我国全民健身工程和终身体育计划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宏成,魏磊.小学体育课程改革实施现状与对策研究[J].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学报,2006,12(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湖北教育出版社.
小学体育课标分析范文5
关键词:新课改;苏教版;体育;创新
体育教学作为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其注重的是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不仅针对学生的体能、体育技能等生理方面的培养,还包括对学生的心理素质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在新课改下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出高素质人才,使课程主体从教师转变为学生需要教师下功夫进行课程的建设和创新,以满足社会、家长、学生对体育课的要求。
一、新课改对小学体育教学的要求
传统的小学体育教育是以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达到学生劳逸结合为目的的教育,学生的课上内容往往是体育锻炼。课程的主体为教师,根据课程大纲完成学习的教学内容,课程往往缺乏趣味性,使学生对于体育课程失去兴趣,达不到课程所需要的效果。新课标下,体育课提出“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概念,教师应该充分地因材施教,把课堂的主体交给学生,不断地提高学生对于体育课的兴趣,深化学生对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的理解。
二、小学体育教学现存的问题
(一)对体育课程重视不够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小学对于文化课程的重视程度要高于对于体育课程的重视,所以形成了不重视体育课的思想,使体育课教学方法和思路都落后于其他课程的建设。此外,体育课程在小学教学时间较少,很多体育教师往往只会根据课程大纲进行教学,缺乏对于课程的创新、改革的热情,教学方法常年不变,一方面使体育课难以到达效果,另一方面使学生丧失了对体育课程的兴趣。
(二)体育教学的形式化严重
体育课程是小学的主要课程之一,是使小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一门重要课程,但是对于小学生的体育教育一般局限于教学大纲,只进行固定的项目学习和考核,课程的开设缺乏趣味性和创新性,导致学生越来越不愿意参与,无法达到苏教版新课改下对小学体育教学的要求。
(三)难以满足学生对于体育课的需求
小学生年龄小,好动,对于体育课是比较喜欢的,但是体育课的教法单一,课程内容较为枯燥,仅注重对学生的身体训练,并没有关心到学生的心理需求,导致学生不能够完全地了解体育的精髓,忽视了体育精神的学习,导致体育教学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小学体育教学的思路与方法创新
(一)教学思路的转变
第一,教师需要建立全新的教学理念
小学体育教学的改革要在新课改的要求下进行创新,必须以教育部对于小学体育课的教学目的、政策等方面为基础进行小学体育教学的改革。在新课改下,要求教师不仅关注课程大纲的内容,还要关心学生生理、心理等各方面的状况,正确认识到对学生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并指引学生在课堂上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不能够只关心学生身体的锻炼,还需要考虑到学生心理的变化。除此之外,教还要努力培养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兴趣,提高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运动习惯。
2.教师要注意德育的重要性
小学体育课大都在室外进行,对于学生而言,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因此,在环境友好型的体育课堂上,教师可以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将品德教育和体育教育相融合,使学生能够快乐学习,培养出学生健康的品格。例如,教师可以在体育课上,给学生树立榜样的作用,向学生讲解世界上优秀的体育明星的优秀人格,达到品德教育的目的。
3.教师要注重开发学生的智力
体育训练不仅是人们常说的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真要把一个体育项目做强做精就需要进行思考,运用脑力和体力相结合的方法来做这件事。这就要求教师不能机械化地进行教学,不能过于强调学生体育动作的规范化,被动地让学生学习,应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在学生体验后,告知学生相关技巧,加深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思考。在体育运动中,不断地扩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体力和脑力都达到了运动的目的。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
1.教师应该更新教学方案
小学体育教学方案不能一成不变,在假期阶段就要合理地制定下学期的教学方法、教学日历和教学大纲,将体育精神贯穿到整个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积极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一方面要不断地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另一方面还应该注意学生的心理健康,对于体育课的态度。此外,还需要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体育教学课堂。可以通过互动式教学的模式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学习状态,寓学于乐,引导学生从小热爱体育锻炼。
2.采取分段式教学模式进行小学体育教学
小学生的特点是注意力不集中,所以教师针对小学生进行教学时,应该注意每个知识点内容不宜过长,可以采取一节课内分不同时段讲授不同内容的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也有助于维护课堂秩序。
3.优化教学内容
作为小学体育教师必须要注重对于学生心理的学习,在课程进行过程中要不断地备学生,积极解决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增强体育课程中的趣味性,不断地培养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热情,将体育活动和游戏项目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促进学生生理、心理、脑力、体力等多方面的发展,不断地优化教学内容。
4.创新教学平台
新课标下,小学体育教师应该在传授体育基础知识的同时,关注学生的需求,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尽可能地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通过合理的整合各种体育资源让学生更好地进行锻炼,促进小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新课改下对于小学体育课堂的组织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就必须对课程的改革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通过体育课对学生生理、心理等方面素质的培养,把课堂的主体还给学生,培养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兴趣。
参考文献:
小学体育课标分析范文6
摘 要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推动着我国对具有综合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由于目前许多家庭教育的培养更多的注重孩子的升学率及就业率,使得许多大学生重视文化课的学习,却忽视了体育锻炼及体育课程的学习。使得学生由于缺乏运动造成了学生整体身体素质较差,体育课程达标率也不是十分理想。为此,鉴于我国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紧跟新课程改革的深化趋势,大学生体育教育课程设置在凸显体育这一国民根本教育方面还有很多欠缺之处,使得大学体育教育无法真正体现体育教育培养的终极目标,因此,本文透过对大学体育教学课程设置方面的特点及问题解析,提出大学体育教学课程设置改革的个人见解。
关键词 大学 体育教学 课程设置
高校教育最为重要的出发点是要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大学体育教学更是以德智体为出发点来进行学生身体素质及心理适应素质的教学和引导,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在未来社会竞争中保持身心健康以适应社会对人才需要的重要基础,为此,大学体育教学课程应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大学自身情况,拟定促进学生身体及心理发展的课程计划,并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推进大学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新课标的重要指导意义
新课标是在体育课程原有的教学体系基础上进行的丰富和完善,并且根据目标要求制定了具体的实施细则。新课标不但从教学目标上更加清晰,同时也在教学内容上更加明确。具体反映在教学层面,新课标提出了明确的教学目标,而对于教学内容并没有进行限制性的要求,给予了教师充分发挥自身教学方法和特点的空间,在强调高校体育教学重点的同时,更加注重贴近学生生活,调动学生积极性,为教师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化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具有十分深刻的实践指导意义。
二、大学体育教学课程设置方面的不足
大学体育教学课程的设置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不足。
一是教学课程多重视课程任务的完成及学生技能的培养,却在一定层面上忽视了体育的人文精神,大学体育教学要求学生应充分掌握的人体科学类、体育社会科学类、体育方法类等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总体上对体育课程,尤其是体育理论教学缺乏一定的热情。
二是高校开设体育课程尽管是以新课标为基本出发点,但是往往根据学校自身教学条件、师资力量及硬件基础进行调整,实践与目标存在一定差异。体育专业课程设置中必修课的重视程度较高,一般是根据高校自身优势进行设定,但是对于体育选修课,有的学校有但实践效果不是十分理想,而有的学校并未开设体育选修科目。
三、大学体育教学课程设置的改革思路
大学体育教学课程设置的改革思路不但要注重知识技能的培养,更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还要凸显大学教学特点,促进教学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具体设置思路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教学课程设置不但要注重知识技能的培养,还有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热情的激发
大学体育教学课程设置有别于中小学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在掌握最基础的体育技能的基础上,还要突出体育精神的倡导以及体育技能的个性化培养,因此,大学体育教学不能再单纯沿用中小学的教学模式,而是应该有所创新和突破,在基础技能教学培养的基础上,挖掘学生自身的潜能,突出学生的特点,通过体育课程的科学设置及教学方法和水平的不断提升,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社会竞争意识,体育竞技品德等多层次的教学培育。使得学生在体育课程的学习中,在强化身体素质的基础上,不但能够掌握理论方面的知识,深刻了解体育运动的精髓,更能通过体育技能的培养和训练,获得精神层面的压力释放,缓解学习压力,同时培养个人的一技之长,让学生在掌握体育技能的基础上,更多的获得体育运动的正能量传导,激发学生对运动的热情,从而有效而自主的参与到体育课程中来。既掌握了课程要领,又能培养个人兴趣爱好,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大学生的体育运动技能及体育精神的培养,这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充分结合教学实践的要求和目标,采用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模式,促进教学课程体系建设
大学体育教学课程设置中的必修课应作为大学体育教育的基础科目展开实践,而选修课可以作为必修课的补充及提高,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展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对大学人才的需求也更加趋于市场化和多样化,体育课程的设置也应建立在新课标教学要求的基础上,运用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模式开展体育教学,以此满足大学生对于体育运动课程的实际需要。必修课的设置应更加注重学生体育技能全面性和综合性的培养,而选修课应更加侧重单个技能方面的培养,为学生的体育课程需求提供不同的课程组合,满足不同潜力学生多元化发展的需要。同时,在完善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构建大学体育教学体系,不断提升大学体育教学的水平,促进大学体育教育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不仅保障了大学教学任务的完成,更能起到增强学生体质与精神活力的作用。因此,培养多样化高素质的人才仍然是大学体育教学课程设置的基准点,需要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推进体育教学课程设置的优化和提升。
参考文献:
[1] 崔东霞,高慧娟,杜兴.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