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与教学改革主要内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课程与教学改革主要内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主要内容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主要内容范文1

【关键词】 新课程 实施能力 途径

在当今基础教育改革正在逐步深化的时候,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由于老师们在思想观念等方面都准备不足,在新课程面前的不适应性也逐渐凸现出来。因此,加快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对新课程的实施能力,显得尤为迫切。从我校的情况来看,在刚进入新课程实验时,教师对新课程的不适应性主要表现在:教育思想不适应,教学中主要体现为以学科为本;教学方式不适应,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培养意识不强,满堂灌还是主要的教学方式;教学评价不适应,对学生的评价还是以分数为主要标准。另外,教师的知识水平、科研、创新意识等方面也有明显不足。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无疑向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带来了新的课题和极好机遇。为此,学校审时度势,及时调整了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路,重点提升教师实施新课程能力,把"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式、提高专业水平"作为提升教师素养的主要内容,有效地促进了教师实施新课程能力的提高和专业成长。

1.提高教师的思想觉悟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国家教育的一件大事。根据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需要;提高我国教育科学水平的需要而提出来的一个教育改革政策。新课改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我们下一代人才的培养,直接关系到民族综合素质的提高,也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旺发达。因此,我们对此要高度重视,以课改主人翁的思想自觉把课改的精神和要求在教学工作中落到实处。我们基层教师应当是课改的先锋,应是课改阵地上冲到最前的勇士。在课改实践中,我们要讲求奉献,积极进行理论学习和科研,大胆实践,勇于开拓创新,及时总结经验。

2.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教师的教育理念是他的"立教之本"。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手段。一种落后的教育理念就会产生一种落后的教育;一种先进的、科学的教育理念就会产生一种新的、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提高是要求我们教师要改变落后的教育教学思想,学习和提升新的科学的先进的教育思想。现在我们要树立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确立把学生的学习、心理、健康、审美、艺术放到同一水平线上,真正实现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知与情相统一、学习品质与心理品质以及身体素质并进的素质育人目标。在这个目标下,教师既要与学生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又要正确处理好新型的教与学的关系。从学生学习方法的自主性,学习目标确立的前瞻性,教学过程设计的科学性,教学手段的有效性,教材使用的合理性,课外延伸的创新性,学习评价的综合性、发展性,学生学习过程自主性等方面都应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

3.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这是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能力的重要举措。如果说学习培训是帮助老师转变教育观念的话,那么校本教研和课堂教学改革就是促进老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新课程的核心任务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自主学习、实践创新等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课堂是学生发展的主渠道,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园地,因此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是促进师生共同成长的必要途径。 我区教育体育局教研室推行的"3+X"六模块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展示 成果,教师引导学生广泛而深刻地讨论,把课堂变成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的地方,变成师生情感交融、信息交流的地方,变成学生展示自我、体验成功和增强自信的地方。 让学生在 学习的过程中享受了快乐,体验了成功,增长了能力。

4.提高教师的知识文化水平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其中重要的一点便是教材的改革。与旧的教材相比,新型教材的知识的范围更广更新更具有前瞻性开放性。加上信息技术的普及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有机整合,给教材带来了无限生机。还由于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加强,学习空间更大,需要各方面的指导将更多更深。还有新教材里知识的外延不断扩展扩深,课外的知识、信息的来源的广度加大与深度加深,再加上新教育资源的不断开发,教师需要的新知识将会越多越新。如果我们教师还抱着"一本通书教到老"的思想;如果教师的文化知识水平不能与时俱进,那么将无法指导好学生的学习。过去"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的说法应更改为"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不断鲜活的泉水。

5.加强教师的创新意识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主要内容范文2

[关键词]工作过程导向;仓储作业;典型职业活动;学习项目;新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0-0150-03

1 仓储课程改革的必然性

仓储课程一般是为中职学校物流管理专业二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课,按照原学科体系编制的课程内容,表现出理论性较强、与企业实践联系不够、学生动手机会少的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感觉枯燥、没兴趣,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物流企业对毕业生的专业能力颇有微词,认为物流专业学生虽有一定理论知识,但不懂专业技能,很难直接上岗,延长了企业培训时间等。笔者作为一线的教学人员,在认真反思自身的教育行为的基础上,认为目前仓储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 课程内容理论性强、脱离实践、缺少技能训练

仓储课程一般按照仓储概述、仓库设施设备、仓储作业管理、仓储货物的管理、仓储管理信息化等顺序安排内容,课程内容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而脱离实际工作,对学生操作技能方面的训练较少,如在仓库设施设备单元,一般只是按照设备的类型罗列各种设备,没有提到常用设备的操作方法,这与“在做中学”的职业教学理念相违背,致使学生只会纸上谈兵,难以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

1.2 教学方法单一、师生互动有限

由于课程内容的限制,理论课时会占到总课时的80%,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点运用讲授法,教师讲得多,与学生的互动少,没有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没有足够地关注学生“学”的过程。

1.3 教学环境简单、学生缺少实训场地

理论课程教学基本是在教室内完成,缺少相应的实训设备,学生无法在仿真环境下按照企业的工作流程去实操,一般是带学生去企业参观一下,只能达到最基本的感性认识,而没有条件进行操作,达不到理性的认识和实际技能的掌握。

其实仓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不是个别现象,而是职教系统中部分专业课程教学都面临的普遍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北京市教委从2008年开始借鉴国内外先进职业教育理念,及时启动了《北京市中等职业学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实验项目》,对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进行根本性的改革,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笔者参与了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工作,从基础调研开始,经过物流领域典型职业活动分析、专业核心课程结构设计,确定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物流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并制定了相应的课程标准。经过课程开发,确定了物流管理专业的10门专业核心课程,2009年开始了新课程实施工作,其中《仓储作业》课程就是对仓储课程的重大改革,无论在课程内容还是教学方法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与变化,但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修正与完善,以推动课程改革向更加健康科学的方向发展。

2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仓储作业》新课程开发的理论依据和主要内容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要求打破传统学科体系的束缚,强调职业教育的学习内容应来源于工作过程,所以课程设置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企业典型职业活动分析,来确定课程内容,同时构建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工作过程中,建构知识、学习技能、获得能力,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发展相联系,使学生获得综合的职业能力,保证学生能够适应未来职业岗位的需要。《仓储作业》作为物流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在课程建设上必须打破传统模式,充分体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观。

2.1 新课程开发的理论依据

根据不来梅大学技术与教育研究所以劳耐尔(Rauner)教授为首的职业教育学专家的研究,所谓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所谓“工作过程导向”的模式即从实际工作岗位的工作典型任务出发,以完成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为学习内容,以培养企业所需的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实践过程的学习为主要过程的一种全新的职业教育模式。这种模式的显著的特点是它加强了职教课程内容与工作之间的相关性,整合理论与实践,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效率。

2.2 新课程开发的主要内容

(1)进行典型职业活动分析,确定新课程性质与任务

仓储课程改革前,我们首先深入企业一线,对40家企业的工作过程调研,获取了珍贵的一手调研材料,特别是通过对11家仓储企业的深入调研后,我们认为仓储作业是根据客户的要求,完成物品的验收入库、物品在库的保管保养及物品出库的整个作业过程;可以从事的工作岗位有收货员、验收员、理货员、仓管员、安检员、发货员、复核员、验放员等;使用的工具包括托盘、手推车、手动搬运车、电动搬运车、电子秤、地磅、手持终端等设备与入库通知单、验收单、入库单、货卡、物品档案、温湿度记录、盘点卡、盘点盈亏汇总表、退货单、提货单、出库单等相关单据及仓储管理系统;具体的工作方法包括物品验收、物品入库、物品的保管保养、物品的出库等内容。

根据典型职业活动分析,我们能够明确仓储作业课程的性质与任务。《仓储作业》课程是根据物流管理专业典型职业活动仓储作业直接转化的专业核心课程,对《物流业务信息处理》、《装卸搬运作业》两门核心课程起着业务支撑和上下衔接的作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仓储作业》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熟悉仓储作业流程,正确填制各种相关单据,熟练使用仓储管理软件与相关仓储设备,具备独立完成物品的验收、入库、保管保养、出库等业务操作的能力,形成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树立安全环保与服务意识。

(2)重构《仓储作业》的学习单元及相关学习项目

《仓储作业》课程是直接转化类课程,学习单元的设计应根据仓储企业的工作过程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进行分解与重构形成新的课程结构和知识序列。由于不同的仓储企业有着不同的仓储经验与管理优势,形成了各自的主营服务,如以钢材为主、以图书为主、以家电为主、以食品为主、以服装为主、以汽车配件为主、以医药为主、以危险品为主、以冷冻食品为主的特色仓储,而不同类型物品在仓储作业与管理上有着较大的区别,我们在新课程中以不同类型物品的仓储作业为载体,将物品归纳成普通物品、危险品、冷藏(冷冻)物品三大类,设计了三个学习单元,其中普通物品仓储作业为学习重点。

由于普通物品、危险品、冷藏(冷冻)物品是物品的大类,还需要进一步编制学习项目。究竟选取何种物品作为学习项目,笔者认为首先必须是仓储企业真实存储的物品,便于研究其工作过程;其次要具有典型性,北京是消费型城市,有关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消费品是北京仓储企业的管理重点,也是学生未来工作可能遇到的物品。根据以上原则,我们选择了11种物品的仓储作业作为学习项目,并根据物品的储存条件及管理从简单到复杂进行排序,如表1所示,使学生掌握不同物品的仓储作业过程与管理重点。

重构后的学习单元注重科学性和实用性,载体明确、结构清晰,高度概括了目前仓储企业管理的大部分物品;另外主谓结构的单元名称,体现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行动教学理念;学习单元数量合理,有利于学生按照相同的工作过程针对不同物品进行反复的仓储作业训练,以期获得不同的管理经验。

(3)确定《仓储作业》教学过程

根据行动导向教学理念,每个学习项目的完成必须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可以按照“七步法”来组织教学,即明确任务、收集信息、制订计划、进行决策、组织实施、过程检查、结果评价七步。学习项目――图书仓储作业就是按照这七个步骤组织实施的,详见表2:

由于项目教学的任务明确、业务具体,特别是教学内容来自企业的工作实际,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避免了理论空洞、内容脱离实际,学生学着不枯燥、有兴趣。

(4)制定《仓储作业》考核评价标准

伴随着课程内容的改革,新课程的考核评价原则与标准也需要改革,考核评价的原则是坚持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以过程性评价为主。评价主体包括教师、学生和企业,即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自评及企业评价相结合;评价方式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即主要针对仓储作业中每一个学习项目完成的质量与效率作出评价,侧重技能、能力与态度的评价,如验收方法是否得当、物品的堆码是否整齐、养护措施是否合理、入库的单据填写是否正确、仓储管理系统软件操作是否快速准确等。

(5)开发《仓储作业》教学资源

新课程改革还有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要开发和利用多种教学资源,而教学资源要根据各学习单元的单元目标、单元教学内容进行具体设计,分为学生用资源和教师用资源两大类,学生用资源包括项目书、业务单据(入库单、温湿度记录、盘点卡、退货单、出库单等)、项目报告、学习手册等助学素材,教师用资源包括企业相关资料(视频资料、文本资料、图片)、讲义、教学课件、考核评价表等各类助教素材。同时还要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与网络,发挥其综合效力及资源共享,才能更有力地推动教学改革的进展。

3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仓储作业》新课程的优势

《仓储作业》新课程打破了学科体系的束缚,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做中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更加符合职业教育特点,具体表现为:

3.1 教学内容理论联系实践

新课程的教学内容是根据仓储企业的工作实践设计的学习项目,学习的内容从工作实际中来,既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仓储理论知识,还要学会具体的操作。例如,学生在学习钢材的仓储作业时,会发现螺纹钢的堆码不是按照理论堆码的要求“整齐划一”,而是为了方便吊装作业而故意相互错开码放。

3.2 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

新课程的教学方法是按照行动导向教学要求,主要运用项目教学法,并结合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讨论、研究或操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挖掘学习潜能。例如,学生在学习图书的仓储作业时,关于仓库的安全管理的教学内容,我们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先给出一个企业的安全规定,让学生分组讨论,评价其优缺点,然后为该企业编制一份仓库安全管理规定。

3.3 教学环境仿真性强

新课程的教学场所是实训室或校外实训基地(即合作企业),学生在一个情境化的、具体的工作现场中边工作边体验,以此建构知识、学习技能。例如,学生在学习电器的仓储作业时,要在实训基地的模拟仓库中,利用仓储管理系统,使用手持终端、搬运车、堆高车等设备具体操作电器的出入库流程,让学生体会现代物流企业的信息化运作。

3.4 师生角色发生变化

新课程实施中的学生是学徒或员工,教师是师傅、工长或经理。学生从坐着听到站起来做,边做边学,参与度、关注度明显提高,从“要我学”到“我要做”,学习的主动性明显增强,实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宰课堂”。

4 开展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仓储作业》新课程实施应注意的问题

《仓储作业》新课程是一种全新的课程模式,目前我们还处于摸索实验阶段,还没有积累足够的经验,因此在新课程实施中还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4.1 提高授课教师的实践能力

新课程从教学设计到教学实施都要求授课教师具有仓储企业的实践经验,授课教师首先要能够掌握仓储企业相关岗位的业务操作,如手持终端、堆高车等相关设备的使用等,还要能够带领学生在模拟工作现场完成学习项目。

4.2 建设高水平的仓储实训室

新课程是根据物流专业典型职业活动直接转换的课程,对授课场所的要求较高,在教学实施时要尽量使学生处于一个相对真实的工作情境中,因此学校要为新课程实施创设条件,投资建立设备设施相对齐全的仓储实训室,这是顺利开展“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新课程实施的根本保障。

4.3 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转变其学习习惯

学生在过去的学习中习惯了坐着听,而新课程要求学生必须动起来,既要动手又要动脑,不断地解决问题,完成学习任务,这对学生来说的确是个挑战,所以要提前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让学生理解新课程实施的目的。

4.4 加强校企的深度合作

新课程从典型职业活动分析到具体学习项目的设计甚至部分教学内容的实施都要依靠于真实的仓储企业,这就要求学校能够主动加强与相关企业的联系,使企业成为学校的校外实训基地,或与企业签署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等,双方建立互相信任、互利互惠的合作关系,使师生有机会深入了解各类仓储企业,加深对专业的认识。

由于经验有限,《仓储作业》新课程开发还需要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只有遵循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坚持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行动导向教学设计,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在做中学,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促进仓储教学改革的成功。

参考文献:

[1]邓泽民,陈庆合.职业教育课程设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几个关键问题[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9-11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主要内容范文3

关键词: 新课程教学 现代教育技术 课程整合 评价体系

新课程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有效整合是指在已有课程的教学过程和学习活动中,把现代教育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新课程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现代教育技术与新课程的整合已经成为教育技术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教育技术应用于教育实践的一个主要形式。整合教学的质量该如何评定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不能沿用传统的评价体系来解决这个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运用新的学习理论,结合现代教育技术的特点,对现代教育技术因素的影响充分考虑,建立适合的评价指标。

一、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思路

1.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是评价的出发点

当今的社会只有具备创新意识、有个性特色的人才,才能在日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取得一席之地,因此,我们的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培养出具有竞争力的人才。这就需要我们的教育必须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从学生本体出发进行因材施教。同样,评价一堂课的效果时,要重点评价整个的课堂教学是否关注了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

2.明确师生角色的定位是评价的基础

在评价教师的课堂时,应该改变传统的师生角色的定位观念,明确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评价中时刻想到教师只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辅助者、帮助者、教学环境的创造者,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学习知识、思考问题;课堂上教师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学生才是整个课堂的核心,学生应该有足够的空间发挥自己,体现学习的主动性特点。

3.能力培养的实施情况是评价关注的主要内容

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人才培养的目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注重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一个关注的热点。因此在对教师的课堂进行评价时,教师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关注与否是评价的一项主要内容。在对培养能力评价的关注中主要从这样几个方面出发:教师对于培养学生搜集、加工信息的能力的关注;教师对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关注;教师对于培养学生交流合作表达的能力的关注;教师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能力的关注。

4.关注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

新课程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有效整合就是期望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介入,有效地改进现有的课堂教学;通过发挥计算机网络资源丰富,交互便捷的特点,发掘学生最大的学习潜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质量。因此,现代教育技术的利用也是课堂教学中评价开展的一个主要关注点。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内容

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将带来课程实施的变革,也将革新传统的教学评价观念和评价手段。但是课程整合中的教学评价不是对原有课堂教学评价的否定而是发展与超越。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整合中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价。

1.对教学设计的评价

基于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是教师在教学中落实整合的重要一环。对教学设计的评价首先应当考察教师的课程教学设计是否体现了整合思想,即是否体现了对学生收集、加工信息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交流合作能力的培养。其次应当从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流程、学习活动及教师对学生评价的设计等方面来评价一节课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

2.对教学过程的评价

建构主义强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指导和促进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最终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因此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评价应从传统课堂教学评价重视“评教”向新课程背景下“评教”与“评学”并重转化。在“评教”问题上着力于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那在关注教师在教学中的行为的同时把评价重点放在教师的行为对学生的“学”所起的作用之上。教师方面考虑:教师对教学设计的实际实施情况,教师对课堂的把握能力,教师的应变能力。学生方面考虑:学生学习的参与程度,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动机的维持,学生的学习效果,课堂交互性积极性。

3.对教学环境的评价

教学环境是教学的辅助因素,也是衡量一个信息化的课堂的一个比较量化的指标。对教学环境的评价对教学环境的评价不仅包括硬件环境创设,而且包括软件资源的选编组织及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的营造。主要从教学课件、教学资源、教学氛围和媒体的使用状况几个方面加以评价。

4.对教学效果的评价

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评价主张加强动态评价,注重教与学的过程,淡化学习结果,但并不是完全忽略课堂教学的实效,一节课的实效如何仍作为评价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师教学水平的一个方面。评价指标主要有:是否促进了课程目标的完成能否提高教学效率;是否有效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否促进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自主学习。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主要内容范文4

关键词:音乐学习;充分自主;兴趣爱好;精当探究

一、课程改革的需要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一整套组织、设计和调控教学活动的方法论体系,是一种较为稳定的课堂教学范型。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以及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兴起,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弊端已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这就必然导致教学模式发生相应的变革。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将新课程理念落实到每一课堂中,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如何构建起适合新课程改革的全新教学模式,已成为当前学校教学改革的焦点问题。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教学应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艺术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促进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发展。音乐课程的这一崭新理念为音乐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在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改革中,我们应当为努力将新课程改革的目标真正落到实处: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的课程理念就是要打破以讲授、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引导学生不断创新、不断实践,构建以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双向互动、合作学习和探究创新为主的教学模式,以培养适应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模式

新课程理念下中小学音乐教学模式强调“以审美为核心”,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轻松、愉快、成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每每带着 浓厚的兴趣走进音乐课堂,让学生时时保持一种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孩子们便学会了“学海无涯‘乐’作舟,”音乐将真正走进孩子的心中,成为其心灵里美好的东西。注重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重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明确目标,转变教学观念

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音乐教学要从感受入手,采用体验的方式,以情动人,以美感人。音乐是情感艺术,音乐能引起情感共鸣。在音乐教学中,我们要把握住情感性原则,使学生体验美,享受美。兴趣,会象磁石一样,我们激发学生对音乐的音乐好奇心,尊重学生的感受,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音乐首先是生活而不是学科,让音乐充满生活,让生活充满快乐。例如:在进行音乐节奏训练中,我采用“动物园”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学习兴趣,具体是这样操作的:把各种动物的叫声模拟成节奏型。然后,教师出示一种动物。就让学生模仿叫声并表演,要求节奏正确。学生都很希望能在老师面前表现良好,即满足了他的表现欲望又培养了他的兴趣,同时还调动了他的主动性,活跃了课堂气氛。

2.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

教师要注意给每个学生均等的表现机会,任何层次的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当他得到鼓励时,他便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社会的活力离不开创造,而缺乏个性就不会有真正的创造性。音乐是体验性的学科,音乐课程的教育方式,要利于学生情感的抒发和个性的张扬,良好的音乐教学课堂应是学生个性解放、情感交融、想像力与创造力驰骋的场所。所以在音乐课上,教师应该好好利用该学科的特点,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

3.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

音乐是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和识读乐谱,都是实践活动。我们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前人没有尝试过的,就可以算是一种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素质教育改革的重点问题。鼓励不同的体验、表达与理解方式,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4.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机制

音乐课程改革中所谓的学科综合是以音乐为本的综合,在音乐课中以音乐为载体,以丰富的音乐艺术内容、绚丽多彩的音乐表现形式及与其相关的音乐文化为学生体验、探究、学习的主要目的、主要内容和主要过程。在音乐教学中,应以素质个性化的培养目标为向导,以开放型的课程体系为切入部,以激励性评价为杠杆,以集体的合作性学习为动力,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音乐教学模式,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动手、动脑、动口,让全体学生能自始至终、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使音乐课堂活起来。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以“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从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师生关系等各方面逐步转变教师角色,尽快适应“新课标”,成为“新课标”的有效执行者和积极建设者。惟有这样,我们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需求,我们的音乐教育也才能够真正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肩负起培养人、塑造人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王国安,吴斌.《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2

[2]曹理等.《音乐学科教育学》,北京;首都师范大学,

2000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主要内容范文5

    声乐教学是以声乐演唱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 , 是一门规律性极强的应用科学 , 也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一门重要技能学科。大连大学几年来积极进行声乐教学的系列改革 , 旨在进一步强化职业技能培训 , 培养高素质的师资人才。

    一、大连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改革的历史长期以来 , 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受专业音乐院校影响 , 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都没有体现出自身特点。2001年教育部制定的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以下简称 《标准 》 ) 正式出台 , 强调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 , 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 , 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 , 重视音乐实践 , 提倡学科综合 , 鼓励音乐创造。

    《标准 》的提出不仅对我国音乐教育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 而且对从事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广大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大连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具有合格教学能力的音乐师资人才。

    这就要求学生不仅具备完成课堂唱歌、欣赏、弹唱等内容的教学能力 , 还应具备讲授科学声乐理论知识的能力 , 掌握科学声乐教学方法。因此 , 声乐教学改革力图探索新颖的教学方法 , 更新教学内容 , 实施多样化教学 , 采用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相结合 , 艺术实践课、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相配套 , 以弥补一对一授课形式的不足 ,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 促进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二、大连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主要问题

    1 . 大量扩招 , 生源质量下降。

    随着国民教育的发展 , 对音乐师资的需求不断增多。新形势下,大连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出现了许多新问题 , 扩招生素质偏低给声乐教学带来难度 , 旧有的教学及管理模式与新形势不适应。

    2 . 专业能力不强 , 忽视师范素质培养。

    大连大学音乐教育专业担负着为社会培养合格教师的重任。

    “ 合格 ”已不再是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是新世纪所需要的综合素质和敬业精神 , 仅仅上好专业课已达不到新的教学目标。

    3 . 过多注重技术训练 , 学生综合素质不强。

    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在关注技术训练的前提下,应加强相关学科的综合素质。声乐教学不仅要弘扬我国民族声乐文化艺术 , 还要关注世界多元文化;不仅要提高专业综合素质 , 还要加强相关学科的综合素质 (特别是艺术类学科 ) ; 要与文学、历史、民族、宗教、民俗等紧密联系 , 使学生的人文内涵更加丰富和鲜明。

    4 . 声乐教学内容单一 , 参与教学研究活动能较低。

    一直以来 , 大连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课程基本延用传统的声乐表演专业设置 , 尽管增设一些特色课 , 但也存在随意性设置的现象。课程设置显然是不全面的、不适应时展要求的。经过改革后 , 确定了新的教学内容 , 更加突出了师范性。

    三、大连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 . 社会经济文化等发展的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 , 我国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都有了发展与进步。无论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 ,音乐教育对社会的影响都是非常重要的 , 人们需要多元文化的真、善、美来陶冶情操 , 提升精神境界 , 因而对声乐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2 . 全民素质教育的需要。

    目前 , 我国教育模式更多倾向于理性素质的培养 , 但感性素质的培养更应得到重视。感性素质的培养只有通过艺术教育来实现 , 其中音乐教育起着重要作用。

    3 . 高校新课程标准的需要。

    新课标为大连大学声乐教学改革的发展创新提供了理论依据 , 使学校及学生真正认清自己专业的职能所在 , 并正确地规划设计 , 这是教好学好声乐 , 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必要前提和重要手段。

    四、大连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改革的策略与实施

    1 . 声乐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施。大连大学在教学改革中 , 改变原有课程体系 , 强化各种演唱技巧及声乐基础理论学习。

    新课程体系要求学生不但要加强声乐演唱的技能训练 , 还要学好声乐理论基础知识和声乐教学方法。学生不但要唱得好 , 还要懂得多、教得好。大连大学在教学改革中 , 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 首先加强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内容改革 , 加入声乐教学法的课程内容;加入声乐理论的课程内容; 加强声乐教材的选编工作; 加强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实践活动; 加强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舞台演出实践活动; 积极开展教师声乐技能大赛; 在确立声乐学习目标前提下 ,抓住发声训练与作品演唱 , 抓住声乐理论、声乐教学法 , 以及舞台表演、教学实习等环节 , 立案备课 , 有的放矢地实施教学。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主要内容范文6

【关键词】英语文化教学措施

作为语言类教学,英语教学离不开文化教育,因为文化意识使人们能够运用语言的保证,只有学习西方的文化历史,接触并了解英语国家的风俗文化、语言行为习惯,才能更好地增强自身的驾驭英语的能力以及交际能力。因此作为英语教师,应该响应新课标的号召,注重培养学生的素质,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把文化教学融入到日常的英语教学中。

1.初中英语文化教学的意义

1.1新课程改革及素质教育的要求

为了加强素质教育,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初中的新课程改革在不断地推进。新课程改革后,初中的英语教材增加了很多英语国家的文化活动、文化现象、文化知识等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英语文化的渗透。再加上英语作为语言教学,注重的是对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而语言又离不开其文化背景,因此加强对英语文化的教学,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提高学生对英语的运用能力的需要。

1.2中考导向的体现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极大地改变了中考的导向。传统的语法词汇教学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要求了。文化意识已经成为新课标的重要的考核标准之一,因此文化内容在中考英语中也有所涉及。英语教学中,要注重对英语文化的渗透。

1.3良好的英语教学环境的需要

新鲜的事物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英语教学也不例外。在英语教学中渗入英语文化,让学生发现并了解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以及西方文化中的奇闻异事,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在英语教学中通过展示西方文化、风俗、习惯等,并让学生相互交流,这有利于创造出良好的英语教学环境。

2.初中英语文化教学的对策

2.1挖掘词汇的文化内涵,将文化渗透到英语教学中

英语文化渗透在英文的方方面面,包括英文词汇,从很多词汇的不同含义及语境中都能体会到不同的文化内涵。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可以通过对英文词汇的深刻讲解,进而对学生渗透其背后的文化背景。例如cow boy 就是与美国的西部开发有关的词汇,通过对它的讲解以及扩展,可以很好地渗透那段时期美国的文化。

2.2充分利用教材的阅读材料

英语阅读材料是很多英语文化的载体,可以通过对英语阅读材料的讲解加深学生对英语文化的学习和了解。教师要把教材的阅读材料充分利用起来,并且可以扩展课外阅读,使学生在增强阅读兴趣的同时又提高了英语文化素养。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开展专项阅读,为学生提供介绍英语国家的文化活动、现象及知识为主要内容的阅读材料。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就英语国家的文化进行相互交流,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有利于扩展学生的野。

2.3注重口语交际能力

英语作为语言教学,交际与运用是最终的教学目的,因此口语交际能力在英语教学中至关重要。通过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学生了解西方人的语言行为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以下将总结两种对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方法:第一,通过对比英语和汉语之间的文化口语交际的差异,进而发现它们在思维特征、道德准则、价值观念、社会知识、风俗习惯、社会准则等方面的具体不同点,来学习英语的口语交际;第二,进项情景交际对话来练习口语交际,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设计一个交际情景,这样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将,更好地了解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使学生的文化意识在实际交际中得到提升。

2.4开设英语文化专题课程

除了在课堂上逐步深入英语文化,教师还可以开设英语文化专题课程。利用整块的时间加强学生对英语文化的认识与了解,这样的效果会更好。开设英语文化专题课程时,可以找一些把中国文化同西方文化进行对比的文章来让学生阅读,通过对比,更能加深学生对西方文化的印象,此外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播放英语影视录音等,在练习听力的同时又增加了学生对英语的兴趣。

3.总结

总之,英语作为语言教学,交际与日常应用是主要目的,而语言是以文化为基础的,它不同的是语言是不同文化的表现形式,所以要想学好语言,就必须要注重对文化知识的培养。因此,作为初中英语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把英语国家的文化融入到日常的授课过程中去,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让学生真正学会交际,领略到英语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