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大纲的重要性和意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学大纲的重要性和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学大纲的重要性和意义

教学大纲的重要性和意义范文1

关键词:中专 地理教学 区别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融合性较强的学科,要想学点皮毛很简单,但真要学精、学通又绝非易事,对普通人如此,对学业负担最重的中学生、中专生而言就更是如此了。但中学生和中专生由于对知识的需求层面和深度又有所不同,同时现在也没有太好的甚至没有专门为中专生编制的地理课本,因此作为地理老师的我们就得因材施教、因生施法,不仅要让他们学会还得让他们学对,要学以致用。

一、教学大纲的不同以及调整

教学大纲是一门学科的指挥棒、最根本的核心,必须指挥精确、分类明确、条例清晰,真正起到指挥得了教学、指挥得动课堂的作用。中学生对地理知识的需求主要取决于知识的丰富度和考试的要求,因此可以以教材原版大纲为依据,再根据当地考试要求稍作改动即可。中专生则不同,由于他们不再有升学压力和动力,学习过多的深层知识则实为不必要,且容易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毕竟课本上的不少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机会甚少,所以对于中专生的教学大纲我们应该对教材原版大纲做一个大手术。首先太难的、太深的、应用幅度不大的知识点,可以大胆从教学大纲中删除;继而对难度不大但日常需求性也不大的知识点,可以降低大纲要求,比如从掌握降为理解,从理解降为了解,知识点的授课时数和讲解时间也做同比例下降;最后对于日常需求、应用性较强和对学生普通知识面扩充以及对他们专业学习有很大帮助的知识点,则应该加强要求,相应授课时数和讲解时间也应该做同比例增加。这样对于中学生和中专生的地理教学从大纲上就有了一个更加合理的、规范的实际指导意义。

二、教学过程与方法的不同以及调整

首先来看中学生,由于他们首先要参加中考和高考,所以对于大纲所要求的知识点和各个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老师必须讲解到位,让学生能听得懂;然后还应该当堂给学生辅助一定的练习题,从而达到第一层巩固和掌握的目的,最后课堂之下我们还需再给学生一定量的最好带有一点实践意义的课后作业,从而达到第二层巩固、掌握和灵活运用的目的;我们还需要经常性的、阶段性的对所学知识进行考核与了解,从而达到巩固、掌握和灵活运用的最终目的。再来看中专生,他们和中学生的最大不同就是没有升学压力,可以依据特别为他们制定的教学大纲,灵活呈现出地理的课堂,要做到既保证学生能学到、学会他们该学的知识点,又要尽最大可能性的活跃课堂的气氛,从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其中除了讲解法,我们可以提前了解学生的课外兴趣爱好,讲解过程尽量向这些东西靠近,讲解知识点尽量与实践相结合,多介绍一些该知识点的实际应用案例,从而加强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对于学生所学专业能用到的知识点,我们甚至可以带着学生与专业课老师一块来到专业课堂或实习场地进行学习,从而达到最佳学习效果。通过这样一个比较有针对性的教学过程,并辅助以适合中学生和中专生的教学方法,相信班级大面或大部分学生既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又能够掌握适合自己需求的知识点,无论是中专生还是中学生都能为自己的以后打下坚实的地理基础。

三、课时量与教学时间的不同及调整

普通中学所学文化学科较多,但由于实践课程相对中专生少很多,所以综合来看分给地理教学的课时数一般在每周3到4节。针对我们的中高考要求,这个时间有些少,所以首先要求我们必须利用一些(比如多媒体)更加直观的教学方式,用相对较少的时间把新课程保证在2节正课的时间里讲解完毕,剩余1到2节课作为学生完成课后作业、阶段考核以及试题讲解的时间,另外我们必须保证每学期有一次期中考试的时间,每学期至少有两次学生复习、巩固、反馈的时间。再来看中专生,由于中专生除了学习文化课还需要有大量的时间用来学习专业课,所以他们真正分到地理教学上的时间比较少,可能一周也就2节课。结合中专生的特点,我们特别为其修订了教学大纲,首先我们要用2周也就是4节课的时间完成每学期平均6周的教学任务,对那些实践意义不大、日常应用较少、对学生专业指导意义很小的知识点一定要痛下杀手,以保证真给正学生能够需要的知识点以足够的教学时间和教学空间。另外给中专生课后作业的安排也要与中学生有所区别,一是量要求少一些,二是一定要与实践结合多一些。另外每三周我们必须保证学生有1到2节课的时间用来实践教学,最好是带着学生到外界,到大自然中,设身处地的感受地理知识带给他们的作用,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并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

四、学生特点的不同及对待方式

中学生由于有较大的升学压力,所以学习能力都较强,有时知识会吃得过深,而社会实践能力则较弱,因此要求我们能在学生吃得太深时,及时提醒,避免做无用功或偏离正确轨道。上课时注意其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中专生则与此相反,往往学习意识不强,而社会实践能力较强,所以要求我们要及时提醒学生加强其学习意识,强调其学习重要性。通过这样区别对待的方式,就能够更加高质量的完成中学生和中专生的地理教学工作。

教学大纲的重要性和意义范文2

中职英语教学大纲建构主义课堂教学

一、引言

近几年来由于国家教育理念、教育政策的转变与调整,中职学校迎来了蓬勃发展。随着中职学校的数量及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一系列中职学生的学习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在这些学习问题中,英语学科的学习问题尤为突出。因此,本着“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职业教育方针,加强中职学校英语教学,提高英语教学水平和质量,是当前中职学校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分析

《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中指出英语是世界通用语言之一,是国际交流的重要工具。英语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中职英语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和职业场景中的英语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文化素养;为学生的职业生涯、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教学大纲规定中职英语的教学目标: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课程要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习英语基础知识,培养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初步形成职场英语的应用能力;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了解、认识中西方文化差异,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大纲具有以下特点:学生发展为本;能力为本位;实践为导向,强调“做中学”;策略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多元教学评价,推动学生个性化发展;多种教学资源,构建立体化教学体系。

三、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及主张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与情境联系紧密的自主操作活动。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知识、内容、能力等不能被训练或被吸收,而只能被建构。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来信息,而是主动地进行选择加工,不是从同一背景出发,而是从不同背景、角度出发,在教师和他人的协助下,通过独特的信息加工活动,建构自己的意义的过程。同时,建构主义认为主体、情境、协作和资源是促进教学的四个条件:学习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主体的作用;学习情境要与实际情境相结合;注重协作学习,强调学生与学生的讨论及互相学习;注重教学环境的设计,为教育者提供丰富的资源。

四、中职学生英语教学现状

1.职业教育系统内部对英语重要性认识不足

中职学校的重心一般放在专业课上。英语被视为可有可无的闲科、副科,一些中职学校对英语教学每学期的课时和学制方面进行的缩减和限制,使英语教学无法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要求。

2.生源英语基础参差不齐,普遍较差

中职学校的生源大部分是无法升入高中或者连初中都没有毕业才选择进入中职学校学习的。他们大部分英语基础知识很差,参差不齐,甚至个别的学生甚至不知道26个字母的正确书写方法。他们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没有学习热情,他们对英语课由听不懂到听不进,最后对英语产生厌学、反感情绪,英语课教师也成了不受学生欢迎的人,从而造成了英语教学的困难。

3.教学模式陈旧落后,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职业学校英语教学还是以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为主,教学活动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中心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服从地位,学生参与的机会很少,影响了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4.现行中职英语教材偏难,不能与学生专业相统一,学生认为学英语没用

中职学生上职校是为了更好地择业、就业,存在着重专业课轻文化课的思想,学生学习英语是迫于学校课程的规定,现行英语教材内容偏难、偏深、内容偏多,与学生的英语专业很难衔接。

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中职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者是积极的意义建构者和问题解决者,教师、学生、任务和环境是影响学习过程的四大要素。建构主义强调主动参与、灵活性、情境性等知识价值要素在知识教育学习中的作用,为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开展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突出自主式的学习

英语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使学生成为独立的学习者。自主式学习强调的是学生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应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要根据各自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来掌握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制订出学习计划。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只是在于帮助学生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并指导他们进行学习。把学习策略的研究与自主学习的研究结合起来,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2.创设情境,完善英语学习环境

建构主义强调真实的语言环境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教师在学习中应采用直观化、联想、头脑风暴法以及计算机辅助手段等进行教学。在利用联想的记忆时,应当使所联想的事物直观化。可以口、手、耳和眼等尽量多的感官来参与,同时所联想的事物要有情景、新奇、有趣或者与重要的事情相联系。“头脑风暴法”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其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常以一个特定话题作为切入口,并以谈话与讨论的形式挖掘各种有用的信息形成思路,从而拓宽学生联想和思考空间,集思广益,诱发集体智慧,激活学生的创意与灵感。

3.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的主导作用,是要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充当管理者、组织者、帮助者的身份。计算机英语教学模式对开展和推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提供了条件。缺乏英语学习自觉性这种现象在很多职校学生中存在这种现象的存在对教师如何在学生的学习中发挥主导作用提出了挑战。

4.以专业为本位,实现英语教学与专业教学一体化

在英语课的教学设计时,教师应把英语与专业学习结合起来,在课堂内容教授上,加一些当今学生活的内容,使课堂不枯燥乏味。以此来提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他们对英语学习重要性的认识。他们不是为今后的学习而来的,完全是因为一个工作才念书的。他们学英语就是他们自己对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对英语学习的需要。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的英语教学活动,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总之,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是对现代教育理论的创新和突破,其所强调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启主式、个性化的教学思想是实现中职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的重要教学理念。在中职英语教学实践中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和较高的应用价值。对于教学效果的增强和优化英语教学过程、促进素质教育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教学大纲的重要性和意义范文3

论文摘要:本文结合国内研究动态,通过实践,以《音乐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的四个领域作为切入点,论证了音乐本位意识在《音乐课程标准》中的体现。

《音乐课程标准》是2001年7月由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的实施方案。《音乐课程标准》力图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从而促进学校教育重心的转移,使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到日常的教育过程中。《音乐课程标准》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一、音乐本位意识的体现

《音乐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主要体现在四个领域之中,即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

1.歌唱教学是全面学习音乐的基础。歌唱活动直接与情感相关联,与心灵相沟通。在学习歌唱的过程中兼顾欣赏、练耳、视谱,了解音乐知识,增进对音乐认识的最佳途径。在歌唱教学的过程中教会学生音乐知识、培养音乐能力,让学生通过歌唱来体验音乐,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歌唱作为学习音乐的基础,理应受到足够的重视。歌唱在学校美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其他形式所无法替代的,只有把歌唱教学摆在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首位,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促进素质教育的推进。

2.欣赏教学是《音乐课程标准》中的一个突出重点。《音乐课程标准》对音乐欣赏教学精神内涵的解释中可以看出:“欣赏教学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欣赏和能力的有效途径。”中外优秀音乐作品对于开阔学生视野,提高文化素养,丰富情感具有重要意义。音乐欣赏至少需要三种能力:即认识能力、兴趣能力、欣赏能力。面对不同的音乐客体,音乐欣赏的主体活动大致经历了选择、认识、感悟、融合、影响这样一个过程。音乐欣赏过程,既是一个三种能力递进的过程,也是人的心理从平静到逐渐愉悦的过程,也是美育效果逐步深入的过程。这正反映了音乐作为审美途径的重要手段,始终体现着《音乐课程标准》的音乐本位意识。

3.器乐教学也是中学音乐教学的重要环节。器乐教学是学生学习音乐的途径之一。首先要选择适宜的乐器,注意音准和音色,不可把音准、音色不佳的乐器引入课堂。要重视器乐曲的选择与编配,不宜偏大偏难。教学中要体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注意同唱歌、欣赏、识谱等教学内容的配合,也可课内外有机结合,以提高器乐教学水平。通过器乐演奏美的音乐不但能激发、影响学生的情绪,促进智力的开发,而且能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这就是器乐进课堂的意义所在。如果在器乐教学中一味追求技能技巧的操作、训练,甚至以学生演奏器乐的水平高低来评价音乐课堂教学的标准,必然不能达到教学目的,也是违背《音乐课程标准》精神的。

4.识谱教学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必要环节。识谱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意识,培养他们的乐感,从而具备独立的音乐欣赏能力。在选择教学用谱的思想上,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以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识谱知识和技能。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注意和唱歌、器乐、欣赏教学的配合,既要避免单纯的知识教学,的技能训练,又要适当注意自身体系的循序渐进和内容的完整。识谱教学应着重培养节奏感、听觉能力、准确歌唱能力、创造性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加强对音乐审美的感知,也有利于找准音乐本位意识。

二、对《音乐课程标准》中“音乐为本”的认知

教学目标是教学所预期达到的境地和标准。它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宿,影响教学过程的设计,决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制约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选用,决定教学结果的测量和评价。

(一)传统《音乐教学大纲》和新制定《音乐课程标准》的对比

从中不难发现,《音乐教学大纲(修订稿)》相比起《音乐教学大纲(试用稿)》减少了音乐的教育功能和德育功能,降低了音乐学科知识和技能难度,更加贴近中学生音乐心理的实际。但是它也存在三个方面的不足:第一、对音乐的本质认识不够,缺乏音乐课程自身特有的本质特征的表述;第二、认识到了美育的重要性、音乐的美育功能和音乐教育“育人”的本质,但是表述得不够明确;第三、有德育化倾向,把音乐作为实施其他教育的工具,削弱了音乐课程存在的相对独立性,失去了音乐课程特有的价值和功能,淡化了音乐学科的自身特点。《音乐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以音乐和育人为本位,突出了学科的自身特点和人文性,丰富了音乐教学的审美内涵。

(二)音乐课程内容在传统《音乐教学大纲》与新制定《音乐课程标准》的体现

课程内容框架的不同,体现出了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音乐教学大纲》的课程内容框架是在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下以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核心构建的,突出的是音乐学科的特点;而《音乐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框架是贯彻素质教育的精神、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构建的,注重的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的整合。基于这种认识和定位,《音乐课程标准》在《音乐教学大纲》的基础上,除了将《音乐教学大纲》原有的课程内容整合成感受与鉴赏、表现两个方面之外,还增加了音乐与相关文化、创造两个部分的内容,让学生在围绕人文音乐主题的学习中轻松、快乐的学习和感受,也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掌握了音乐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音乐课程标准》的精神指导下,新教材体现了以音乐本位审美为核心的理念,时刻关注音乐与人、音乐与自然、音乐与、音乐与人文的关系,深刻强调了音乐本身的美育教育功能。

教学大纲的重要性和意义范文4

关键词: 词汇;词汇重要性;教学现状;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9-005-01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英语是当今世界使用最为广泛的语言,学好英语无论是对在校学生还是其他社会人员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整体上来说,语音、词汇和语法依然是英语学习的三大模块。英语的特性和规律决定了词汇是整个学习体系中的基础和中心。下文将从英语词汇的重要性、词汇教学的现状以及词汇的教学方法等三个方面谈谈英语学习中的词汇教学。

一、英语词汇的重要性

语言是音义结合的词汇和语法体系,亦即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了一门语言,三者紧密相连相互依存。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语言传递和表达的介质。一种语言的语音体系是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形成的,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会比较稳固。英语中总共只有26个字母,每个字母有固定的发音,不同词汇中的字母组合也有特定的发音规则,而这些数量极其有限的读音规则是很容易就能够掌握的。语言是社会交际工具,语音只有结合为词才能表达一定的意义。所以语音的学习要以词汇为载体,在词汇中进行。

语法是语言的组织规律,是人类思维长期抽象化工作的成果。由于语法有更大的概括性,语法规则比词汇单位的数量少得多。学习一种语言,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语法,但词汇量的扩充却需要大量的时间。与此同时,语法的高度概括性使其十分稳固,变化发展极其缓慢,短期内掌握后无需进行不断的更新和扩充。

二、英语词汇教学的现状

1、标准制订严重有误。2000年版《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对词汇量的要求是800个,另外要求400-500个认读词汇,合计1200-1300词。2000年版《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对词汇量的要求是1200个,另外要求750个认读词汇,合计1950词,加上初中的词汇量,一个高中毕业生的词汇量约为3200词左右。我国本科英语专业教学大纲词汇量的标准是:四级8000,八级12000--13000。5岁上学的儿童的词汇量为4000-5000词族,即约12000-15000词。换句话说,我们本科毕业的英语专业八级水平的学生词汇量才相当于一个以英语为母语的5岁儿童。由此看来,我国英语词汇量的标准制订与英语本族语者所掌握的词汇数量存在着极为严重的偏差。我国英语词汇量的标准应当实事求是,与英语本族语者接轨,否则英语水平的提高将会举步维艰。

2.课程安排本末倒置。纵观我国多年来的传统英语教育,无论是高等院校还是中小学,都很少把词汇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进行教学,而是将词汇学习融入课文的讲解之中。词汇教学始终依附于其他载体,始终处于一种从属地位。首先这是由于标准制订有误引起的,严重偏少的词汇量致使英语教学者都不会以词汇为中心。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有这样的一种认识,认为在英语学习中篇章才是最重要的。其次,词汇教学枯燥乏味,老师不愿教或者是不知道如何去教,学生也因量大难记而不愿进行专门的学习。

三、英语词汇的教学策略

既然英语词汇如此重要,作为英语语言习得的实际教授者,就必须转变认识解放思想,摆脱束缚克服困难,从英语教学的客观规律出发。根据上文的分析,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重设标准,提高数量。国家制定的《英语教学大纲》对各个阶段的英语教学起着重要的指挥棒的作用,而每个阶段的英语教学也都是以其作为实际教学的参考标准。但现实告诉我们,现有的标准制定严重脱离社会现实,达不到学好一门外语的要求,限制了我们的英语教学。作为普通教师虽不能参与大纲的制定与修改,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完全可以制定自己的一套标准,在大纲原有词汇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要求,使其与国际接轨。

2、独立教学,以词为本。多少年以来,英语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词汇学习始终处于一种从属的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要想从根本上摆脱英语教学的困境提高教学水平,那就必须从语言的根上抓起,而语言的根基就在于词汇。所以,必须把词汇教学作为英语学习的根基,要挖深夯实,要贯穿始终,要独立教学。

3、学用结合,加强监管。我们对于词汇教学存在着很多认识上的误区:作为老师,认为这个词我讲完了任务就算完成了;作为学生,认为这个词老师讲过了我听过了就算我学过了。这样的词汇教学只能算是蜻蜓点水雨过地皮湿。学生上课听讲,只是一种被动接受和静态学习,要想完全掌握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还必须主动出击动态练习,把学过的词汇运用到实践中去。教师上课讲解,只是完整教学的一个环节而不是全部,还必须监督学生的学习动态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总结教学问题弥补教学不足。只有学生学用结合教师既教又管,英语词汇教学才能效果显著。

任何一门语言的习得都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尤其是外语。英语的习得更需要我们在纷繁复杂的学习过程中,抓住重点分清主次,集中力量突破解决。希望本文对我们的英语教学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 冯世梅,《英语词汇学》,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 汪榕培,《英语词汇学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教学大纲的重要性和意义范文5

关键词: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教学大纲;分类化

中图分类号:G42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3-0218-02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己任,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而基于实践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实践教学在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学活动中占据着极重要位置。

一、实践教学的内涵及重要性

所谓实践教学并不是简单的、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实践,它受制于教育的目的和要求,本质上以培养为宗旨的教学活动[1]。它是按照高等教育目标的要求,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深入实际、深入社会,从而使其素质和能力得以全面提高的一种教育活动。它是以教学活动为中心而开展的一系列由学生亲身体验的实践活动。从这个角度讲,实践教学所涉及的外延很广泛,它既包括理解、探索专业知识,掌握操作技术的科学实验、生产实习等验证性实践,也包括为解决实际问题而开展的研究性、设计性和综合性的实践,还包括以了解社会和国情、提高自身全面素质为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狭义地讲,实践教学是指有计划的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操作,掌握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教学活动[2]。

理论上讲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应是相辅相成的统一整体,然而高校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长期侧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各学科专业根据分科方式,依照课程结构循序渐进地使学生认识、掌握有关概念和理论及学科知识的内在规律,如此则高校教育几乎仅承担了理论教学的任务。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不同,它是学生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的主要环节,能促进学生巩固和深化科学理论知识,使学生在实践中逐渐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鉴于实践教学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可以断言,实践教学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必要途径,是理论教学永不能替代的。因此,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科学合理地安排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使之取得最佳整体效益,如此,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在培养高级专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指引下,高等学校劳动与保障专业已经逐步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但实践教学的发展仍明显滞后于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从目前情况看,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在实践教学中依然存在着以下主要问题。

1.实践教学活动缺乏系统规划与研究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一般已经将各种实践教学列入教学计划中,但实践教学活动在具体进行及管理中均缺乏深入、系统地研究与规划。尤其是对实践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学过程的监督、实践效果的评价等方面往往没有相应的制度作支撑,显现出相当程度的主观随意性。表现在教学管理方面即没有具体的实践教学管理模式设计;表现在实践教学的内容形式上即重复交叉混乱,各门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无法衔接起来,无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此实践教学不仅收不到预期效果,还影响了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热情,得不偿失。

2.实践教学考核方式的趋于单一化

劳动与社会保障的专业的课程体系是多层次的有机整体,以哈尔滨商业大学为例,包括三个层次:公共课、学科共同课和专业课。其中公共课分为公共基础课和公共选修课;学科共同课又分为学科基础课与学科选修课;专业课则细分为专业主干课、专业限选课及专业选修课三个层次[3]。不同层次的课程针对不同年级开设,其具体的课程结构和要求亦不同。但实践教学中任课教师多抱着便宜行事的态度采取简单重复的考核方式,这种针对不同课程、年级采用单一的考核方式显然是不科学、不合理的。

3.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落后

实践教学的质量评价体系滞后,对实践教学活动的全过程管理不到位。一般来讲,教学部门往往重视理论教学或课堂教学的环节,轻视实践教学过程。因此,至今尚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实践教学过程控制和质量评价体系。或偶有相应的实施方案,但缺乏长效、稳定的制度保障和监控措施,仍会使原有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实践教学内容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4]。

4.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落后

教师队伍的实践技能水平直接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高素质的指导教师队伍是实践教学水平持续发展的前提。由于专业建设时间短,多数教师是从其他学科转行而来的,属于半路出家;而专业师资建设投入方面还未有深厚积淀,这使得教师队伍整体力量比较薄弱。另外,该专业是一门交叉边缘学科,需要教师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法学等方面的知识,这亦需要较长时间的积累。可以说,不仅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较低,即便是专业理论功底亦较弱,这极大地制约着实践教学的发展[5]。

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分类制定实践教学大纲是实践教学“分类化”管理思想的具体体现之一。实践教学的“分类化”管理思想是在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自身实践基础上总结得出的,就是首先从课程入手,针对课程的特点对现有实践教学课程进行科学分类,在课程分类的基础上,不同类别的课程分别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明确不同类别实践课程的教学目标与要求,规范实践教学方案;在课程分类的基础上,确定各个类别实践课程的学生成绩考核方法和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因此说,对实践教学的课程进行科学分类,是“分类化”实践教学大纲制定的基础。

1.实践教学课程的“分类化”

构建“分类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就是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现有课程进行科学分类,首先要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现有课程进行科学分类。分类主要依据课程的性质、内容、适合实践教学的程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课程可以划分为三大类别:

(1)基本实验课程。这类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实践教学的目的是对课程内容的原理和方法进行验证实验,以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2)专业技能实验课程。这类课程与现实对接紧密,实践性较强,需要通过现实操作或模拟操作来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和激发学生对专业职业的认同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综合性实验课程。这类课程需要综合性的实训环境,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和处理问题的综合技巧。

2.“分类化”实践教学教学大纲的设计

教学大纲既是对课程的有效规范,又是教学活动开展的指导性文件。在课程分类的基础上,实践教学改革的主要工作,就是指导教师根据不同类别的课程分别制定不同的实践教学大纲,明确不同类别实践课程的教学目标与要求,对每个实践教学环节、项目的教学目标、内容、要求、形式、手段、学时安排,与理论教学的衔接等应作出明确的规定,使实践教学规范化。

(1)基本实验课程的实践教学大纲。教学目标与要求:主要是培养学生发现、分析问题的能力。力图使学生通过对课程内容的原理和方法进行验证实验,达到对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人口学、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劳动人事管理、社会保障制度国际比较;教学形式:案例教学为主,讲练结合,附有讨论和作业;教学手段:板书为主;学时安排:占课程教学课时的30%。

(2)专业技能实验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目标与要求:主要是培养学生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和激发学生对专业职业的认同感,同时,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熟练掌握管理流程、管理方法和技巧。需要学生熟练掌握管理流程、管理方法和技巧;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国际劳务合作、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薪酬管理、职业生涯规划、社会保障学;教学形式:教师组织指导,以练为主,课堂情景模拟;到实训、实践基地观摩、实践;学生现实操作或模拟操作;教学手段:主要是多媒体、校内校外的实训、实践基地;学时安排:占该程教学课时的50%。

(3)综合性实验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目标与要求: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能力,锻炼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突出对学生创新性、探索性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和处理问题的综合技巧;教学内容:学年实习、专业实习、假期社会调查;教学形式:在实际的或模拟的工作岗位上进行实际操作,附有论文或者调查报告的写作;教学手段:综合性的实训环境;学时安排:占课程教学课时的80%。

总之,分类制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大纲是该专业实践教学过程的经验总结,也是实践教学深层次发展的开始。综合考虑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的特点、教学规律,从而分别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具有全面指导意义的实践教学大纲,这有可能成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质的飞跃。分类化的实践教学大纲是基于课程内容与培养能力侧重点之不同而分类别独立制订,是实践教学的组织、内容及方法上的改革。它能充分反映专业发展的特色,并增加了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的比重,对学生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将起到重要的指导与规范作用。

参考文献:

[1]杨述厚,李百齐,刘东渤.创新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路径选择[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10):158.

[2]孙静,吴宝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1):106.

[3]陈淑君.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探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5):93.

教学大纲的重要性和意义范文6

一(一)中国“新大纲”对能力要求的表述

高中新大纲对能力培养的阐述主要集中在“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中。教学目的提出了历史教学中能力培养的总要求,而从高一年级到高三年级的能力培养目标,则分层表述了历史学科的能力要求。其具体表述分五个方面:

1.再认和再现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结论和历史的基本线索。 这一点侧重在掌握历史知识能力方面,包括掌握教科书中重要的历史年代、地点、人物、事件和重要的历史结论等。属于较低层次的历史学科能力。

2.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进行分析,认识历史事实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这一点侧重在理解历史、认识历史的能力方面,要求把握历史事物的本质属性和特征。在能力层次上,它高于前者。

3.能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历史现象,区别历史事物,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这一点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对已掌握或了解的史实进行分析、综合、比较等思维加工,得出正确结论。

4.对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历史资料进行分析、解释。这一点侧重在史料运用能力方面,能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支持或否定特定观点。

5.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理论,对某些现实问题进行正确思考。这一点侧重在创造性的历史思维能力方面,强调历史地、全面地、客观地认识社会的能力。以上表述,注意了历史能力的层次性和逻辑性,每一项能力的表述都有其明确的针对性,具有较强的可接受性和可操作性。

(二)美国历史教学大纲对能力要求的阐述

在美国的历史科“国家标准”中,教学目标主要包括历史理解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其中历史思维能力的论述占了很大篇幅,是最主要的教学目标。根据“国家标准”的阐释,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有下列五个方面的标准:

标准一:按时间顺序进行思维。包括:

1.区分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

2.在历史叙述中确定其时间结构;

3.在自己进行历史叙述时建立时间的顺序,等等,共7个层次。只有具备了时间顺序感,才能阐释历史事件的联系。这属于较低层次的能力。

标准二:历史的领悟。包括:

1.重视一段历史叙述的含义;

2.确定历史叙述所表达的中心问题;

3.利用形象的资料和文学的、音乐的资料等等。历史的领悟要求学生具有想象力、观察力,能够分析历史事件过程,避免用当今的观点和价值标准去衡量历史。能对各类历史地图、照片和图像资料进行分类、解说。

标准三:历史的分析和阐释。包括5个方面:

1.比较或对比不同的思想、价值观以及人物、行为和制度;

2.区分历史的事实与历史的解释,把历史的解释看作是暂时的;

3.注意到各种各样的观点,评价史学家之间的争论;4.分析因果关系,包括个人的作用、思想的影响、偶然的作用;

5.对历史的必然性的结论质疑。

标准四:历史的研究能力。包括:

1.提出历史的问题;

2.获取历史的资料;

3.质疑历史的资料;

4.识别可用的记录中的缺漏,整理相关的知识和时空概念,作出正确解释。

标准五:历史的问题分析和做出决定。包括:

1.确定历史的争论和问题;

2.为解决问题、选定行动步骤而整理具有时代因素的证据,确定相关的历史前提;

3.对可选择的行动步骤进行评估;

4.制定对一个问题的立场和行动步骤;

5.评价一个决定的完成情况。

二教学大纲,作为历史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为历史教学实践提供基本依据和具体要求,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进一步分析、研究教学大纲的具体编订情况,又可以从一定角度和程度上反映出教学实践情况及历史教学的研究成果。比较中美两国的教学大纲,可以看出两国的教学观念和实践既有相通之处,又有着显著的差别:

(一)两国教育改革都强调了能力培养问题,认识到了能力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中国新大纲把能力的培养问题放在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加以论述。新大纲的“教学目的”明确提出知识教育、能力培养、思想教育这三项目的与任务。知识教育是基础,思想教育是灵魂,而能力培养对这两项任务的完成具有关键的作用,在教学目的中处于中心环节的位置,是历史教学的核心任务。而美国历史科的“国家标准”是顺应教育改革的总体目标而出台的。这一目标就是要到2000年使所有的毕业学生有足够能力迎接新世纪的挑战。显然,随着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世界各国都对能力培养问题越来越重视。

进入21世纪,各国面临日趋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这种竞争实质是科学技术和国民素质的较量。能否拥有大批素质全面和勇于开拓创新的人才,是能否在这场较量中取胜的关键。而创造性思维能力,就是未来社会的建设人才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

其次,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知识不断积累,知识总量在数年内成倍增长,通过有限的学校教育,不可能使受教育者掌握全部所需的知识。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我国的传统观念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震撼,它要求新一代的年青人靠自己的生存能力到人生的海洋里搏击风浪。可见,培养学生能力已经不是空洞命题,而是现实社会和个人生存的需求了。

(二)两国教学大纲在学科能力表述上都突出了历史学科的特殊能力,强调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是历史思维能力。

学校教育的诸学科如语文、物理特别是抽象性很强的数学,都可培养、发展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具体在历史教学中,要培养的有识记能力、鉴别阐释能力、表述能力等等,最重要的是历史思维能力。顾名思义,历史思维是历史教育培养的独具的一种思维能力。它的特殊性是由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的。

历史学是以历史事实为对象的,是人们对过去的史实的认识与记录。过去的历史不能以本来面目在我们面前重新演现,而任何历史资料对历史实际的看法总要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局限性。因此,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处理历史材料的能力,对材料进行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整理能力,就成为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大纲能力要求的第一点、第四点和美国大纲的标准一、二都对此提出了要求。

其次,人类社会的漫长历史,比之机械的、化学的、生物的运动形式,是一种更为复杂、高级的运动形式,既有普遍的规律性的东西,又表现出强烈的个别性和偶然性。因此,对大量个别现象进行综合分析和科学抽象,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总结历史经验,探求历史规律,是更为重要的历史思维能力。中国大纲的第二点、第三点和美国大纲中的标准三、四都对此进行了具体的表述。

最后,历史学科具有现实的社会价值,运用其规律、联系现实,使历史知识产生迁移作用,是历史思维内涵的又一个方面。中美大纲对能力要求的最后一点,分别表述了这方面的要求。

(三)两国大纲对能力培养的要求,又有着显著的不同。

从中国新大纲的能力要求一、二两个方面,可以看出中国的历史教学仍比较重视历史基本知识的教学,旨在使学生了解现今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大纲强调了解中外历史发展的线索,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和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