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课程的性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体育课程的性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体育课程的性质

大学体育课程的性质范文1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increasingly grim employment situation, it brings huge employment pressure to society, families and college students. So it is greatly significant to build targeted career guidance system with combination of student's major. On the basis of the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combin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sychology, this paper initially built the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for college student career guidance, and discussed its operational mechanism,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basi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college vocational guidance institutions, thus helping students successfully pass college career.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指导;教学模式;运行机制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vocational guidance;teaching mode;running mechanism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3-0258-03

0 引言

自2003年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紧张,而像应用心理学这样一个小学科,由于认知局限,造成该专业的学生有更大的就业压力。就业压力产生的原因除了供过于求等外部因素外,最主要原因在于大学生择业能力和就业能力的缺乏,如对职场环境、职业特点和行业类型、专业特征以及专业就业范围信息等缺乏了解。而这又归咎于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薄弱。当前高校职业指导过于笼统宽泛,与专业脱节,且很多高校的职业指导课程并未列入教学计划,通常靠行政命令实施,各院系并非主动开设职业指导课。本文以延安大学为例,探索应用心理学专业职业指导课程设置及其运行机制,旨在为学校有关机构和人员在职业指导过程中提供依据,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认识职业规划、了解职业规划,在就业时能够达到良好的人职匹配。以帮助大学生缓解就业压力,明确自身定位,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1]。

1 应用心理学专业大学生职业指导课程体系的构建

目前来说,我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理论课程体系内容的构建主要是从三个培养方向来设置的。方向一是基础心理学,开设的课程主要是与基础研究有关的一些课程内容,包括: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实验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心理统计学、心理测量学SPSS教程等、人格心理学;方向二是人力资源管理,开设的课程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组织行为学、消费心理学、心理测评等;方向三是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开设的课程主要包括:健康心理学、犯罪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法、心理咨询、问题与行为矫正、家庭教育、变态心理学、人际关系心理学等。

从以上的课程设置上来看,我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在扎实理论教育的同时,也加大了心理学的应用化,集中表现在应用心理学课程门类的增多和课时量的加大。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我院还设置了一系列与专业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在精神病院、心理咨询机构、监狱、学校以及企业中见习和实习,使学生在实践中更深入的理解所学知识,并能理论联系实践,学以致用。

我校应用心理学学科体系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外在环境和专业本身发展的变化,自应用心理学专业建设以来,我校已经进行了三次课程体系的调整。总之,学科体系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发展过程。

2 应用心理学专业大学生职业指导课程体系的运行机制探究

对于应用心理学这样一门交叉性学科,其课程体系的运行主要应考虑到以下方面:

2.1 掌握学科理论和原理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学科性质决定了首先必须掌握学科理论和原理。如《普通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感知觉、记忆、思维、等发生发展的规律,为以后理论提出与研究做好了知识准备;《认知心理学》主要探讨人类内部信息加工的心理过程,也即心理过程的反应机制;《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了教与学的发展发展规律及其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儿童发展心理学》主要研究了儿童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心理及行为的特点和规律。

2.2 开展专业特色的社会实践活动,深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做到学以致用 心理学是一门兼顾理论和应用的交叉学科,其作用尤其凸显在它的实用性上,因此在专业教育中,应该设置一些实践活动来强化和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在掌握理论的同时,我校应用心理学专业教育更重视学生实践活动的培养,为此,除了在课程内容上加大了实践活动的课程设置外,在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方面我们也侧重于实践活动的教学。除了课外的见习和实习活动外,在课堂内的教学中我们侧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掌握,通过角色扮演、案例分析、视频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课堂外,让学生通过参加社团实践活动、实地咨询和测评、参加新生的测评和回访等校内外活动提高自身能力。

这几年,我校在社会实践活动方面已经获得了一些发展和成就,但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一些活动一般只是局限在心理健康月,所以当时获得的成就因为没有及时强化而受益一般。因此如何使实践活动的效果最大化也是值得我们探讨的一个问题[2]。

2.3 优化心理学专业课程教学方法 “教是为了不教”和“学会学习”已经成为当今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两个理念。这就需要心理学教师树立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自觉应用心理学基本原理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引导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和支持教师在心理学专业课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直观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在理论课程教学中引入“实践实用性”、“主体参与性”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的探索与运用要坚持“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指导思想,从专业课程建设目标和实际出发[3],有利于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有利于实现师生教学互动,有利于启发和引导学生的心理学专业思维。比如,我们在《团体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等课程教学中,积极探索编写课堂心理剧、专业课题辩论、模拟招聘等教学组织形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4 通过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提升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 大学生职业规划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系统的过程,而职业能力的形成也是需要一个长期的形成过程。所以在大学生初涉职场之前,应对自己的大学生活有所规划,而实现此目标的方法除了教师指导、班主任协助、学生自我探索等途径,大学生生涯规划课程也是一个良好途径。由于应用心理学专业相对而言是一门较年轻的学科,且未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加上学生对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就业范围缺乏了解,导致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在就业时候会面临一些困难。因此培养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应将这些知识技能的适用范围涉入进去,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对大学生进行合理而准确的指导[4]。

2.5 加强本科生导师对大学生专业学习的指导 本科生导师制是最近几年高校开始实行的一种“”教育方式,其目的是加强老师在学生成长的指导作用。导师除了了解学生的生活、思想发展,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规划自己的学业和生活。对处于不同年级阶段的学生,导师的指导重心有所不同。

对于大一新生,主要是结合培养方案对学生详细说明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知识结构、主要课程、特色课程创新能力和就业前景与趋势等,让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学什么”和“学成后干什么”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同时结合社会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和专业紧密结合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进一步了解专业和认识专业。

大二的主要指导内容是帮助学生在学业中获得良好的学习和发展。在此过程中,学生除了掌握本专业的基本原理和理论外,还要学会如何应用这些知识和原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大三时,学生除了继续保持专业上的发展外,更重要的一点是开始关注职场信息,关注自我选择与发展,是继续深造还是选择就业,选择什么行业和职业,这些都是进入大三时应该考虑的问题。而导师的作用则是在此过程中帮助学生梳理好各种关系和思路,帮助学生做出更好的选择。

大四时,导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为学生实现其目标提供一些必要的指导,诸如指导学生求职、应聘以及指导考研的学生选择院校并合理的安排复习和考试的有关事宜。

总之,本科生导师制的方法大大减少了学生在学业和社会发展中的迷茫和困惑,而且也收到了一定成效。

2.6 做好应用心理学专业的见习和实习工作 心理学见习与实习是独立专门而又极其重要的专业实践环节,对于大学生掌握综合性的专业实践技能至关重要。由于心理学在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和生活的强烈渗透性以及行业分布的广泛性,应用心理学专业的见习、实习具有多元性和多层次性。这就需要我们做到:首先,尽量能够提供给学生较多的见习和实习机会,让学生在此过程中尽快的了解职场生活、专业特点、职业类型以及自己适合的行业和职业;其次,见习、实习的单位尽量多样化,即有涉及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也能为学生提供一些企事业单位,增加学生对专业适用范围的了解[5];另外,在见习和实习过程中,要对学生做到严格要求,尽量突显出见习和实习工作的有效性,而不只是一种形式。这就要求在见习和实习之初,要对学生说明我们组织此活动的目标、在见习实习各环节中应该完成的作业和注意事项、在活动结束后应该达到的状态,使得学生在类似实战的专业情境中得到全面的锻炼和提高。同时,可以考虑与校外的一些机构进行合作,在他们提供给学生见习和实习工作的同时,能够不定期的为学生做一些心理学知识在不同职场中应用的报告,增加学生对心理学专业的积极性和自信心[6]。

3 小结

大学生职业指导不仅涉及大学生的发展,体现高校教育教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社会需求,还关系到国家的人才培养规划,人力资源配置和人才使用。因此高校要立足实际,建立一套适合学生发展与就业的职业指导体系,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顺利成才保驾护航。为实现此目标,职业指导首先要具体化,即要根据学科的专业特点、就业范围等微观特点,以及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适应能力。而这除了学校就业机构等行政机构的努力外,实现此目标的重要力量还来源于院系领导、辅导员,尤其离不开任课老师和本科生导师的努力。同时,职业指导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从学生进入大一时就应该开始,并且随着年级不同,指导内容的侧重点有所变化。所以,职业指导的长期化、微观化、具体化、专业化是心理学专业,也是其他专业大学生职业指导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竟乾.论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必要性及具体措施[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业教育版),2006,2.

[2]张福珍.论职业指导元的素质要求与培养途径[J].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9.

[3]关勇.论大学生全程就业指导体系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05,(10):30-31.

[4]胡剑锋主编.大学生职业指导(提高篇)[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7.

大学体育课程的性质范文2

近几年,我国高校教学的改革发展不断的深入,针对于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当前更加重视体育文化在其中的展现,加强并提高大学体育课程中体育文化的建设,可以促进学生大学体育文化素养的形成,将大学生对体育文化的理解能力以及综合能力进行提升。

一、体育文化在大学体育课程中的认定

(一)体育的涵义

随着历史的发展,体育的产生,对提升人民体质,增强体魄有重要的意义,而体育从其发展到现在,其定义有不同的版本。在体育发展的过程中,人们通过不同的学科进行反复的探寻,因为认识角度的不同,得出的体育本质也存在不同,所以出现了很多不同的定义。例如从社会学的角度,对体育进行定义,体育就是一种社会文化的现象,从生理学的角度,对体育进行定义,体育的本质则与身体活动存在一定的联系[1]。如果说从体育本身的功能进行分析,体育则是集合了健身、娱乐、教育等功能于一身的一种活动。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实施体育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增强体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从体育的发源处进行分析,体育产生于生产、生活中的需求背景下,以促进人的身心发展为基础,采用各种锻炼身体的手段和发展,将人们的体质增强,同时将人们的运动技能提升。体育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以丰富人们的生活,进行有组织、有目的的社会活动,而产生的一门学科教育、领域。

(二)体育文化的定位

从体育本身进行分析,按照体育项目的性质的不同,可以将体育现象分为8种类型,

(1)对抗性体育运动,该类型的体育运动,是有组织性、观赏性的大型对抗性体育活动,例如竞技赛、山地自行车大赛等等。

(2)独立体育运动。该类体育运动主要是以单独运行为主,例如跑跳走等运动,其中还包括了休闲娱乐性的体育运动。

(3)民族运动。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体育活动,各个民族的体育运动,是以自身的体育运动为基础,进行观察、策划而发展形成的。

(4)体育产品。从体育的本质进行分析,与体育相关的用品也包含在其中,例如场地、体育运动器材、服装、体育艺术品等。

(5)体育法规。该类型的体育现象,为与体育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可以说在体育运动中,应该遵守的法律法规。

二、体育文化在大学体育课程中的定位及超越

(一)大学体育课程中的体育文化

在大学课程设置和教学中,设置大学体育教学课程,主要是会为了建立系统性的体育教学活动。在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中,学校通过安排体育课程学习,实现大学体育教学的任务和教学目标,同时让学生在掌握体育知识的同时,有锻炼了身体,促进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并对大学生的体育素养和能力进行培养。体育文化与体育课程有着密切的关系,体育文化对大学体育课程的教学和设置有影响,第一,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设定,受到体育文化的制约和限制;第二,体育文化的模式、生态对大学生体育课程的设计有影响;第三,体育文化水平的发展,对大学生体育课程的发展有影响。而大学体育课程的设计和教学,对体育文化的传播有积极的作用,体育课程可以促进体育文化的传播,而体育文化对大学生进行精神支持。

(二)大学体育课程中体育文化的超越

从体育文化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在大学体育课程中,体育文化的超越不是简单的体育文化传播和服从,其是从社会和大学体育课程发展的角度,对体育文化进行的加工、提炼,使得大学体育课程中的体育文化具有体育特征。

1.体育文化在大学体育课程中的发展现状。从当前的体育课程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其将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和格局打破,将多元化的元素融入其中,形成性的大学体育文化。相对于大学体育课程而言,其中含有体育文化、教育文化以及各种新元素,在教学中,将健康放在首位,将体育活动中的竞争性削减,将学生的兴趣爱好放在主要的位置上,让学生在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中,快乐、休闲的进行。当前体育教育教学对竞技性体育运行还有很大异议,针对是否将竞技性体育活动设置在大学体育课程中,进行了研究。然后接下来面对的问题是大学生的健康问题、心理问题、体育素养等。当前的大学体育课程的设计以及其中蕴含的体育文化,并没有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大学体育课程中依然缺失体育文化。

2.体育文化在大学体育课程中的超越。在大学体育发展的过程中,应与当前的教育文化、教育思潮相一致,体育文化作为大学体育课程设计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多种理论的支持下,形成了体育课程稳定的知识结构体系。体育文化在大学体育课程中的融入,使得大学体育课程以活动形式存在,以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为主,实现对当代学生的体育素养进行的培养。大学的本质为文化,而二年计划则分为四个部分,传承、启蒙、自觉、创新。大学体育作为大学的一门体育课程,需要具备稳定性的文化形态,而文化形态又分为4种类型:传统体育文化内容的传承、民族体育文化、学术体育文化、非主流体育文化。在大学体育课程中体育文化的超越,主要在于体育文化的创新,这个创新主要在于对体育文化、体育课程的发展、设计进行的创新。

三、小结

大学体育课程的性质范文3

【关键词】体育课程,体育教学,关系

一、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概念

(一)体育课程的概念

在学校的体育教学中,体育课程作为一项独立的存在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阶段的体育教学中,主要目的是通过课程设计让学生掌握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开展各项体育活动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在严格、科学和系统的训练中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最后在考试与测评中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通过这些方式达到提高学生运动成绩,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学习态度的目的。从教学方式层面来分析,课程是指在社会发展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形成的一种具有规范化、集成化、系统化和具体化等诸多特征的教学模式,这其中包含了学生的年龄特征、社会发展形态以及教学内容等。当前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主要是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这一种新型的课程体系以让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为方式实现其教学目标。体育课程在现阶段学校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基础教育工作正常开展的保障,对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和意义。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和深入,在体育课程的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体育课程的覆盖程度越来越高,逐渐成为了现代体育教学中的重要部分。

(二)体育教学的概念

体育教学根据现代教学论中的基本观点,按照体育课程计划和课程目标的要求,并以特定的体育教学目标为依据的一种教学活动过程,体育教学是在全校师生共同参与下运动相关系统模式和结构体系形成的一套系统化的工作模式和工作流程。当前的体育教学中,主要是以一定的体育课程内容为媒介,在课堂这一主渠道中,师生双方相互交往,并对体育课程的特定内容进行具体实施,其主要特征是教与学和谐统一下的身体教育活动。在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主要起到组织和引导的作用,通过身体活动和锻炼,让学生系统的掌握一些体育文化知识、技术、技能、理论和方法,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体育教学是完成和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和目的的主要途径,对于培养学生体育兴趣、意识、精神和体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育具有重要意义。

二、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之间的关系

(一)体育课程设计与教学在性质上的关系

体育课程设计与体育教学活动两者之间的关系密切,然而在性质上,两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对体育课程设计与体育教学活动两者的性质进行分析,前者主要为后者提供方案和蓝图,并且由行政和决策部门进行操作,在性质上更多的类似与国家行政部门。体育课程设计需要在其工作中将国家的相关教育方针、政策制度、法规以及要求等通过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以及教科书等形式反映出来,是以价值选择为中心的。我国教育政策中要求需要体育课程的教育要体现出我国的教育方针,并反映出学校体育教学的思想、态度、观点、立场以及目的任务,根据这些要求,体育课程的设计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指导性。而体育教学的性质是学校和老师按照体育课程计划和目标的要求,结合教育主体的需要,并根据教材特点进行设计并组织的一项具体的施教活动。从体育教学的性质可以看出它是通过教学活动过程将体育的价值以及课程目标、要求具体的落实并体现出来,从而完成其特定的教学目标。由此看来,体育教学相比与体育课程而言,具有更强的自主性、灵活性和可操作性,体育教学设计往往会受到地域、学校环境和教师教学风格的影响,带有其独特的特点。

(二)体育课程设计与教学在功能之间的关系

在功能上,体育课程设计与体育教学活动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前者主要为后者提供总体的活动方案,是社会、教育和学校体育的需要,也是体育教学与体育实践活动之间的中介,发挥着纽带作用。因此,我国学校中的体育课程,一定会反映出我国的教育、学校体育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目标以及国家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目标要求。体育课程设计对体育教学能起到指导和制约作用,这是因为前者对后者会提出宏观的计划、标准和要求,对于不同教育阶段、各类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和教学对象,体育课程设计在这其中能起到直接的导向、依据等作用。体育课程设计的功能体现在帮助教师更有效的“教”和学生更有效的“学”这两方面上,属于计划和方略范畴。体育教学的功能体现在以具体教学对象的需求为依据,将课程设计中的内容、标准、要求和目的等采取科学、合理、有效的方法具体落实。体育课程与教学之间的功能关系可以将其比喻为设计图纸与施工、乐谱和作品演奏这样的关系,也就是说体育教学是体育课程的具体实施环节。然而,即使是同一门体育课程,在其实施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导致教学效果的不同,例如教师、教学手段和方法、场地设施等。一般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和手段、拥有完善的环境设施场地等的体育教学过程会有更强的趣味性效果,当然也就会受到学生的欢迎而获得较高的教学质量。反之,教学方法过于简单、单一,设施场地不完善,其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则会枯燥无味,教学效果也不佳。

结束语:综上所述,体育课程和体育教学之间的辨证关系有较为明确界定,体育课程设计属于总体方案和计划,对体育教学起到规范和指导作用,而体育教学则是体育课程目标具体落实的实践活动。体育课程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决定了体育教学能否取得较佳的预期效果,而体育教学活动组织与落实的好坏也关乎到体育课程设计实施的效果。了解了体育课程与教学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学校体育课程设计与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从而使体育教学工作真正发挥其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辛利.论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若干关系[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1,26(03):273-276.

[2]张金花.浅谈体育课程和体育教学[J].新课程・下旬,2015,14(08):190.

大学体育课程的性质范文4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9-000-01

摘 要 采用归纳综合、逻辑分析等方法,对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结构、特征和开发的目标、主体进行理性思考,旨为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开发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体育与健康 课程资源 开发与利用

一、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概念及现状

目前,高校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着课程资源不足的现象,在体育课程资源本已短缺的情况下,部分教学设备、器材、场地未能有效的利用,同时也忽视了社会、自然环境资源和网络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忽视对体育教师这一潜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忽视非竞技运动项目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也是制约高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因,而缺乏开发体育课程资源意识是重要的制约因素。

二、开发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目标

(一)对学生体育能力发展的培养

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仅将极大地拓展现有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育内容,还将直接导致体育教学方法的变革。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引入会带动体育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变革;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丰富,有利于推动现行体育课堂教学的改革,学生的主体性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习兴趣、创新能力等将有全新的发展,为学生创造性和探究意识的培养提供条件和基础。

(二)体育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

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很大程度上引入学生需要、学生实践等 内容到体育教学领域中来,可以最大程度地满足青少年的多方面需求,促进青少年人格、个性、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的健康完善。这要求体育教师不断进行学习,不仅要学习体育与健康 课程理念,领会新课标精神,还要能在教学工作实践新课标;要掌握运动技能,更要钻研针对运动技能采用何种教学技能;了解多种运动项目的性质特点,更要能创造性改编、创造运动方法。这些必然可以有效促进体育教师的素质不断提高。

(三)体育课程内容的丰富

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开发,要将丰富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体系作为一项基本任务。要努力通过体育学科专家、体育教师、学生等多个主体以及国家、地方和学校多个层面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使各种新颖有趣、适应性强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资源不断转化为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为实施素质教育、提高体育与健 康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打下基础。

三、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一)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纳入体育课程改革计划

任何课程改革政策的推行必须有课程资源的支持,所以要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体育课程资源优化配置观,体育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健康、生活及适应社会的联系,要面向学生,关注学生的多元化体育需求,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体现体育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二)体育教师是开发利用体育课程资源的关键

体育教师是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主力军,同时他们也是最重要的体育课程资源。因此,在体育课程资源建设中,要始终把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首要位置,加强体育教师自身的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达到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素质和能力,教学实践中创造性地去开发与利用体育课程资源。

(三)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开发体育课程资源

学生是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导向,所有的课程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的身上,开发出来的体育课程资源也是为他们服务的。一是要对学生的各方面的身体素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学生的身体素质是否能接受新开发的体育课程资源;二是要对学生的普遍兴趣以及他们感兴趣的各种体育活动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体育课程资源。

(四)合理利用现有体育课程资源,开发校外体育课程资源

对现有的场地器材进行合理改造,提高场地器材的利用率。在改造的基础上,还应提高场地器材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挖掘场地器材的使用空间和时间。学校要根据体育教学实际情况和学生发展的具体需要,广泛利用校外的运动场馆、健身活动中心,开发户外体育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建立校内与校外体育课程资源的协调和共享机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结论

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应与学生的特点相适应,树立“健康第一”的课程理念。体育教师应根据客观条件和必要性,拓展创新课程内容资源的研究。通过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最大限度挖掘利用现有运动项目作为体育课程内容的价值和使用空间,使之更加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易被学生所接受,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学校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才能更加有效地建设和发展,体育教学水平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和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编号:11c1324)。

参考文献:

[1] 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160-165.

[2] 杜国如.构建大学健康教育的课程体系[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4):497-498.

[3] 张江南.实现体育信息资源共享的设想[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8(2):90-91。

大学体育课程的性质范文5

论文关键词:高师院校 公共体育课俱乐部

“公共体育课俱乐部”是以高师院校的师范性质为依凭,依托学校运动场馆和器材,围绕学校优势的运动项目和学生喜欢的项目,配备优秀师资的基础上,将普通体育课改变为“体育选修课”,进而发展成为“俱乐部”的教学模式。教学的双边关系由过去的“教师主体,学生主导”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方向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以达到从注重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生理发展规律逐步向注重生理、心理、和社会的三维体育教育观的转变。

大学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如何强化终身体育意识,使更多学生在这最后一站体育教育中建立起“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形成“终身健身”的理念和技能,是目前我们在实施公共体育课俱乐部改革后,进一步深化高师院校体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为此,我们必须以全新的视角来认识和理顺高师院校体育发展的运行机制,实现观念和体制的创新。

1高师院校公共体育课俱乐部现状与背景分析

1.1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冲击(挑战)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大学体育课正接受着挑战。在中国教育界出现了了一个疑问一为何学生在中小学学习了那么多年体育后还要在大学期间学习体育?长期以来,学校体育坚持技能传授为主线的体育教学模式,强调“大一统”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阻碍学生对体育兴趣的培养,导致大范围的“厌课现象。在旧式体育课受到冲击的同时,作为高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一高校学生课外活动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因为受到学生体育意识以及兴趣的影响,我国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并不理想,在组织形式上面还是以早操、课间操,学生自发锻炼等形式为主。高校的早操、课间操的方式上基本是沿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做广播操的形式,绝大多数学生对此厌倦,流于形式。可见开发课外体育的价值,它是我国高校体育决策层亟需解决的问题,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新事物。

1.2教育体制的改革,注重观念的改变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我国高等教育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逐步建立了“踺康第一”、“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国家体育课程指导纲要更加注重指导性和引导性,强调体育教学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高校体育课程也进行了全方位的深化改革,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格局多所高等院校正在结合各自学校特点的前提下,转变观念,确立了适合自己发展的新的体育改革方案,实行了学校体育俱乐部的体制,初步构建了一个全新的大体育框架。

1.3新体制深化和催生了大学体育俱乐部模式这种新的体育教学形式

随着新体制的开始,大学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了高校体育改革的产物,也是社会对高等教育培养新型人才提出的一个发展要求,目前就现行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发展现状来看,其组织形式和特征大致上可分为以下几类:

(1)学校综合型体育俱乐部:运作的规律是自主经营,内部承办,对内不对外,以学生为主体,收取费用优惠廉价,并提供良好的服务。学校综合型俱乐部是最早的发展形式,体育俱乐部多以拓展学校优势热门的体育项目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健身习惯和行为,以促成学生“会学体育,会练体育”为主要目标。一般是作为学校体育课的延伸和补充,它具有自愿性、自主性和自我发展性等特点,深受学生的喜爱,在多所高校内得以实施。

(2)学校社团协会型体育俱乐部:运作的规律是将热爱体育运动中某种项目、某类活动的学生组织起来,缴纳一定的会员费,享受一定的权利,承担一定的义务,按照章程定期开展活动的形式。多以定期举行体育活动的竞赛,促进学生体育自主锻炼,培养组织体育活动竞赛能力。其主要特征:是社团和协会将体育作为开展活动的一项内容,把个体的自觉自愿归结在社团和协会相对固定的计划安排内,实行“自主自律,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管理方式,通过定期的俱乐部活动提高社团和协会的凝聚力,塑造和培养社团团队精神,培养俱乐部活动骨干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

(3)体育教学型体育俱乐部:运作规律是将传统体育课改革为学生自主选择授课时间、授课项目、授课教师的体育课俱乐部,将课内教学延续到课外体育俱乐部。

其主要的特征:是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为依据。从思想、组织、形式、方法、评价上对传统体育教学进行改革,改变传统的授课模式为提倡开放性、自主性、自由性、随机性的教学;从体育的项目、内容、形式、方法上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使学生体育课的学习完全成为一种积极主动的行为,从而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更新。

2高师院校公共体育课俱乐部的发展对策研究

2 1目标的确定

公共体育课俱乐部模式不仅仅是对体育课程的性质进行重新认定,更重要的是强调普通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学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进一步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个体发展,对现行的体育教学目的、内容设置、组织形式、评价标准要根据师范院校的特点进行根本性的转变,从而达到高师院校培养出合格的现代社会新型人才的要求。

2.2要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高师院校在实施公共体育课体育俱乐部模式上虽然对传统的体育课程进行了很大的改革,但是在现行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受主观和客观原因影响,目前仍存在不少问题。笔者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实施公共体育课俱乐部现状进行分析与研究,发现急需解决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在扩大高校自主招生权的政策下,招生的人数增多,造成受课班容量大,师资力量明显不足,教师工作量加大,场馆器材紧缺。而相应的解决办法:增加单元教学,多设专项,改变原来固定上午单元第三、四节课和下午第五、六节的体育课时间,这样可以分流学生人数,缓解上课时间过于集中的问题。

(2)高师院校学生的男女比例不平衡。男多女少造成现行体育教学内容的专项设置不合理,不适合学生性别差异的项目选择。解决办法:对球类项目采取限定班次,限定人数,多设传统类,流行类和艺术舞蹈类项目。

(3)教师专项单一,不具备一专多能的教学能力,造成开设课程内容设置不全,项目单一,不能满足学生自主选项的要求,使得现有项目的设置和学生要求不匹配。解决的方法:加强教师专项业务的交叉培训,分项分期进行培训。使每个教师在自己原有专项基础上再有两到三项专项教学能力。

(4)高师院校学生的背景、经历等个体差别,造成对体育认识、理解和专项掌握上的不同步。解决方法:入学后,先进行一个学期基础身体素质课学习,然后在选项时,按照能力、个人特点、兴趣等划分初级班和中级班。

(5)现行二年四学制的体育课,不能涵盖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锻炼,造成大学一、二年级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锻炼比较多,大学三、四年级体育锻炼少,研究生体育锻炼更是一片空白。解决办法:通过跨专业选修课、课外综合型体育俱乐部和社团协会型俱乐部来实施对大学三、四年级和研究生的后期体育教育。

大学体育课程的性质范文6

关键词中英两国 体育课程 比较 启示

1999年6月,中央下达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目的是为了全面推动素质教育,建设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该决定指出,在课程体系建设上,要加强结构和内容的搭建,同时下达试行国家、地方和学校课程的指令。2011年6月,新一轮的教育改革正式开启,国家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也成立了关于学生体育与健康的课题组,开始编写相关的体育课程标准。同年9月,新课标开始实施。

英国的体育教学起步较早,在1997年,布莱尔工党政府就颁布了《1997教育法案》,对英国各课程实行了资格管理。次年1月,英国教育大臣要求开设资格与课程局,针对英国课程改革中的问题提供咨询和服务。1999年8月,该部门全面完成了新课程改革的推广并向教育大臣提交了最终研究报告。1999年9月,英国政府宣布,将在2000年9月正式推行新课标,所有公立中小学必须立刻执行,其中体育课程新课标也在其中。

一、中英两国体育教学比较

1.中英两国体育课程性质比较

近年来,体育与健康成为了我国群众普遍关注的话题,“健康第一”的思想也已经深入人心。在此思想的指导下,新课标中规定,中小学必须开设“体育与健康”相关课程,虽然还没有明文规定高中必须开设体育与健康课程,但高中学校对体育与健康问题也十分重视。新课标中对该课程有着详细的定义,指出这是一门以增强体质为目的的课程,通过体育锻炼来实现。在新课标的指导下,体育课程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加强,已成为了一门锻炼身体并增强学生体能的重要课程。

英国的基础教育是以“新英国国家课程”为指导的,该课程是一套专为中小学生定制的,具有完整的教学内容、清晰的教学体系同时具备法律效应的课程,其中还规定了学校提交教学报告的方式。参与制定该课程的学者指出,认定一套课程是否有效的标准不只在于其内容是否有利于学生学习,同时课程也需要得到其他群体的认可。体育教学不只是为了增强学生体制,更是为了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让体育观念深入人心。“新英国国家课程”具有非常大的变通性,它允许学校根据自己的教学情况对课程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这项规定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从两国的课程性质比较我们发现,我国的体育课程是以健康为宗旨,而英国则更加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两国虽然课程性质不同,但归根结底都是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教育水平服务。但教学性质直接影响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不同导致学生思维、综合素质有所不同。因此,接下来我国体育教学的重点将是如何协调体育与健康之间的关系。

2.中英两国体育课程的价值目标比较

我国的新课标中将体育课程的中心思想分为课程和理念两个部分,其目标是促进身心健康,同时获得体育知识与技能,增强社会适应力。此外,还对体育学习领域进行了划分,分为了参与、技能、身心健康等几个部分。

英国1888年颁布的《教育改革法案》中对体育教学目标进行阐述,指出体育是为了促进学生精神、体制、道德等方面全面发展,让学生有更好的体能应对未来的工作。英国体育教育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学生的各种体能特征都是体育教育的依据,依照学生的特征量身打造一套基础课程。英国教育局认为体育教育是英国学生享有的一种权利,是实现学生自我发展的重要课程。

从两国的课程价值目标比较可知,我国的体育课程主要目标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但是从目前教育的发展和需求来看,仍然不能完全体现体育教育的应有价值。我国正处在社会全面转型的关键时期,体育教育也应该在其中发挥独特的作用。英国的体育教学目标重点强调学生精神、道德方面的发展,强调人与环境、社会的和谐共处。我们可以借鉴英国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大力发展体育文化,在锻炼学生身心的同时加强学生的公民意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3.中英两国体育课程内容结构比较

我国体育课程内容结构有五个领域、六项水平,分别对不同年龄学生的学习目标和结果进行了规定。而英国体育课程内容结构分为学习纲要和目标,其中分别阐明了学生要学什么和参加什么活动,以及参与活动应该达到什么标准。

从中英两国体育课程内容来看,英国的学习纲要和目标更加详细一些,其中还有细编的教学大纲和细则供教师参考。我国的教学内容则简单一些,给了师生更大的主动性,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教学内容,这样也能够更好的满足学生各方面的需求。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区域的教育水平很不相同,如果一定要求各地执行统一的教学标准,对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不利的。如果我们一味照搬英国的教学内容,那么很难控制全体学生的目标达成情况,这对我国的体育教学发展反而是不利的。

英国体育标准中对学生学习情况作出了明确规定,要求每名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计划,从计划中得到发展和进步。为了让学生有更大的学习兴趣,课标还规定了在每个学习阶段都要开展竞赛性活动,以激励学生的学习。2002年10月,布莱尔政府发起了体育竞赛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竞技运动,同时要求学校加强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努力培养出高体育水平的学生。2006年,已经有75%的学生参与了竞赛活动,2007年达到了85%,都已达到规定的标准,且在以后的几年人数也有一定的增长。此外,英国政府还与有关部门通力合作,对体育教育出台了更为详细的大纲,使得体育课程更加的规范,让广大师生更加有法可依。

4.中英两国课程实施与督导比较

目前来看,不管是英国还是中国都没有统一的体育课程评价体系,具体表现在:没有完善的监控手段对课程进行规范,且部分课程设计存在缺陷性问题,这都导致了体育课程评价无法顺利实施。2013年,英国《独立报》称英国中小学的考试频率是西方国家中最高的,各学校院长纷纷表示希望能结束政府的考试制度。由此可见每一个课程标准在推行之后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我们仍然可以从英国体育课程实施中得到一些启示。英国资格与课程局是获得英国教育局授权的专门对国家课程进行检测和评估的机构,每年他们都会公布英国课程实施与调查的报告,也会公布考试情况。除此之外,该机构还规定了学校也需要向家长提交书面报告,其中包括学生的考试情况、学生在校的表现、学校在全国的排名等。这些方法不仅能够让家长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也可以让全社会来监督学校课程的实施情况,如果有问题可以及时提交给有关部门,便于对课程的修正和改进。我国于2001年已启动了基础教育改革,2007年4月和2013年5月下发了新课标修订和征求意见的通知,对基础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了调研。但从目前来看还没有形成规范体系,存在一定的滞后情况。因此,形成一个制度性的信息监测网是非常重要的,需要政府、师生、家长共同监督并提出指导性意见,这对完善我国体育课程体系是非常重要的。

二、中英两国体育课程比较对我国的启示

1.英国体育课程设置的经验

通过研究发现,英国体育课程在课程划分、工作内容规定、从业人员要求等方面都有着更加系统的规定,对我国也有重要启示。

(1)课程划分细致

英国的课程划分非常的细致,不仅有对教师的职业规范,还强调了从业人员的服务和组织管理能力,要求从业人员专一多能,在技术、领导等方面都能符合新型人才的要求。在体育课程的功能内容规定上稍显复杂,要求从业人员能够清晰地认识职业能力,并做好培训和鉴定的工作。而我国的划分则表现在概念性较强,只是对从业人员的工作内容进行了描述,并没有对其技术指导、组织管理等能力要求进行规定。从这方面来说忽略了学生其他的技能培养,对学生整体水平的发展是不利的。

(2)工作内容规定具体

英国体育课程在工作内容规定上具体性比较强,不仅按时进行反馈,在准备阶段及评估阶段也都做出了规定。而我国只对工作中的内容进行规定,没有对前期的准备和后续的评估进行规定,这对规范教师行为、提高教师工作能力是不利的。从这方面来说,英国体育课程还是有很多可取的地方。

(3)从业人员要求高

英国的课标对体育教师的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希望体育教师能够从更专业的角度来指导学生。在相关知识要求上,课标将知识点罗列得很详尽,而且更加强调让学生掌握变通能力,能够将知识更好的理解和运用。而我国的课标中对体育教师的要求略显不足,只是强调技能要求,没有具体的实施细节;在相关知识要求上只是大块罗列,没有具体的操作性与运用性指导。

2.英国体育课程设置给我国的启示

我国应借鉴英国体育课程规范,完善我国体育课程新课标体系,使之更加具体化,同时注重对从业人员的要求。

(1)规范体育课程的标准制定

在定制标准前,应多与各部门进行沟通,加强对体育课程发展的了解以及对教师的技能要求,这样才能够制定出具有更强指导性的标准,为从业人员提供详实的操作步骤,确保教育的专业性,又有利于挑选更为优秀的从业人才。此外,还要严格规定《标准》中的考核鉴定程序,加强权威性构建,使之成为被社会广泛认可的标准。

(2)明确从业人员的工作能力

体育产业的本质也是服务性行业,教师教导学生的不仅是专业知识,还有其他的技能。因此体育教师需要具有较强的协调、沟通与服务能力,能够处理各种突发问题,这对体育课程教学的发展是很重要的。尽管在《标准》中对相关工作要求内容有所涉及,但没有形成完整的规定,并未引起足够重视。因此仍需要从业人员加强对专业技能之外的能力培养,并引起重视,为学生起到一定的表率作用。

(3)注重从业人员的工作考核

体育课程标准中对从业人员的考核主要表现在工作中,对事前准备和事后反馈并没有名文规定。因此需要制定全面的考核标准,这样不仅能够全面指导从业人员调整工作内容,提高工作效率,而且有利于对学生综合能力进行考察。

(4)加强对技能标准的规定

关于技能标准的要求,需要更加的详细化和具体化,这样学生才能准确掌握学习要求,在考核上也有章可循,避免了考核中考评人员加入自己的主观认识,影响结果的公正。

(5)完善知识点内容

在知识点内容上,应该更加的精细化,最好能将每个知识点都明确标注出来。这样有利于加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体育技能,避免出现在学习中没有主次的情况,同时也节约了师生时间,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在知识点的掌握上,不仅要理解和记忆,更关键的是要熟练运用,所以在知识点内容的完善上还要对学生灵活运用能力进行规定,这样能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以致用。

综上所述,我国与英国的体育课程在性质、内容、目标、督导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我国体育课程设计上,可以以两国的课程对比情况为基准,找出我国的优势与不足,吸取英国优秀的课程设计来发展自身。

参考文献

[1] 张学忠,王俊.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发展30年回顾[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1(6).

[2] 毛振明.回顾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1(6).

[3] 刘昕.关于体育课程实施若干问题的理论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9).

[4] 李忠堂,阎智力.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60年回顾[J].体育学刊,2010(12).

[5] 冯海波,杨国庆,刘文魁.中外体育课程目标比较分析[J].运动,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