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教育的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美育教育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美育教育的概念

美育教育的概念范文1

以下是我感觉到的美国与中国在儿童教育方面不同的地方:

1.没有班干部,每个人机会均等,荣誉来自坚持和进取

女儿丫丫所在小学的班里没有班长(我们郡的公立小学都没有),也没有学习委员、生活委员、文艺委员等。我曾经和丫丫的校长讨论过这个问题,她是这样回答的:“每个孩子都有潜力,每个孩子都值得被欣赏,在这个年龄,保护和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让他们学会平等和互相尊重是极其重要的。小学的孩子年龄比较小,‘分等级’会滋生优越感、挫败感等他们还不会处理的感情,需要尽量避免才好。”

课代表的活儿在美国是小孩轮流做,每个孩子都有机会。老师以积分制来鼓励孩子们持之以恒:作了好的选择时孩子会得正分,包括按时完成作业、午餐不喧哗、吃完全部的蔬菜、课堂上积极参与等。譬如有一次,丫丫看见过道洒了水,便用纸吸干并随手拖了一把椅子挡在那里,让其他孩子绕着走,以防滑倒。老师给了她10个积分,认为她关心他人的精神可嘉。作了坏的选择会得负分。这样每过一段时间,孩子们可以根据积分选择换取小礼品、和校长共进午餐或者做一天老师等不同的褒奖。

2.校训是关于做人的,和分数无关

这是丫丫学校的校训:互相尊重,努力进取,端正态度,承担责任。

对师长的尊重容易养成,而同伴之间的尊重则常需要刻意培养,尤其小孩子在一起,摩擦是难免的,遇到矛盾的时候老师会鼓励两个孩子面对面地交谈,换位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教育就是这样开始的。

在进行进取教育时,老师很强调孩子与自身的纵向比较,从来不拿不同孩子进行横向比较,因为对孩子的自尊心和信心的保护是教育的根本,摧毁了这些则是教育最大的失败。

态度是做成一切事情的根本,所谓“投入最大的努力但坦然面对成败”的态度是自小开始养成的。

负责任的教育始终坚持的一条是引导孩子“作出好的选择”。面对一件事情可能会有很多选择,好的选择是被鼓励的,作出坏的选择就要承受相应的后果,为的是将来多作好的选择,只有作好的选择才是对自己负责任的行为。

3.孩子的隐私是受法律保护的,只有家长的书面许可才能泄露

孩子的表现和成绩只有孩子本人和家长知道,泄露给第三方包括心理咨询师等都必须得到家长的书面同意。美国没有中国式的家长会,每10周(全年上课40周)学校会和每一个家长设定一次单独的会面,10分钟到30分钟不等。有问题的孩子还可以约请学校的咨询师同时在场,帮助诊断和解决问题。

4.安全意识是最重要的,必须自小开始培养并不断强化

到了小学3年级,孩子都需要熟记自己父母的姓名和手机号码,能准确写出自己的全名和家庭地址,知道并演习过火灾、地震发生的时候该怎么办,了解短时间内自己在家的注意事项等。

5.诚实是最基本的品格,但在某些场合撒谎是必需的

诚实是自小坚持的教育,但到了3年级,老师开始讲授可以撒谎的场合。举例来说,假如因为某种原因孩子短时间内自己在家(严格讲这是违法的,但迫不得已的时候会发生),有电话打进来,孩子接了,对方要求和家长说话,这时候为安全起见,孩子不能暴露自己独自在家的现状,最好的办法就是撒谎:“我妈妈在冲淋浴,您留个号码,回头让她打回去。”

任何情况下都是安全第一,类似这样的撒谎是可以接受的。

6.对学校教育的内容是可以说不的

学校设立的家庭教育、宗教、野游、社交活动等需要尊重美国是一个多种族、多信仰国家的现实,因此学校举行相关的活动时会给家长发来一个通知,家长可以选择同意或者不同意自己的孩子参加,若是不参加的话,学校会安排孩子读书或参加其他活动。

7.某些习惯是用来尊重的,而不是被强行改变的

美国有20%的人是左撇子,他们就用左手写字,班里电脑的键盘也有一个是给左撇子用的。有的小孩子不喜欢用桌子,喜欢趴在地上写字,只要不影响大局,老师不会强制纠正。

8.尊重是赢得的,而权威是用来挑战的

校长和老师在与学生谈话的时候总是蹲下来让视线和学生持平,这是心理学上尊重孩子、和孩子进行交流的最佳角度。这种平等的表现不仅不会失去权威,相反会赢得尊重。

在美国的学校,当权威的做法受到孩子合理挑战的时候,孩子得到的不是批评,而是鼓励。不久前,老师给孩子们划分阅读小组,爱猫的孩子们一组,爱狗的孩子们一组。问到丫丫的时候她表示拒绝选择,原因是“这种分组不合理,既爱狗也爱猫,选谁对不选的都不公平”。老师没有强迫她选择,反而表扬她善于思考,并鼓励她想一个解决办法,最后“爱猫也爱狗”小组诞生了。

9.特长不是用来加分的

美国的小学没有中国的那种田径运动会,也没什么特长班,喜欢运动的话自己上培训班,喜欢乐器就自己花钱去学,私人办的音乐和体育训练班、夏令营比较贵,也有公立学校系统为孩子办的相对便宜的班。不论学什么,出发点都是孩子的兴趣。

公立小学自3年级的音乐课开始,学生就学习五线谱和一种乐器,演出也是集体参加人人有份,除非你自己不愿意参加。丫丫参加了郡里小学组的秋季篮球联赛,各个球员都是自愿报名参加的,不论水平怎样,上场的机会都均等,裁判甚至不计双方的比分。在这个年龄,重视的是学习篮球,而不是过早“画线”,毁掉那些可能崭露头角较晚的有天赋的球员。

.打小报告和背后说坏话是不被鼓励的,从小培养正面对峙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美国的主流文化里对背后的小动作之类是很憎恨的,比如打小报告或者背后说人坏话。记得一个中国人曾经告诉我这样一件事:他们研究组里有个人到老板那里告另外一个人的状,老板看了那个人一眼,根本不问事情的经过便回答道:“你这样做不好,另一个人根本没有机会为自己辩白,要不我把另一个人叫来,我们一起谈清楚?”一句话就把背后告状的人顶了回去。

背后不行,当面呢?美国文化中很讲究行事的礼貌,尊重别人、公正公平是基本准则。

美育教育的概念范文2

关键词:美术;课堂;观念;教学;更新

现在的教师就像父母的影子,扶着学生,帮着学生走好每一步,直接影响了他们在美术学习中的个性表达、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美术教师的我们,就应该思考在推行“卓越课堂”的今天,如何走进美术新课程,更新观念、更新教学方法、贯彻实施新课程标准,探索出符合新课程特点的美术课堂。

一、教改从改变观念开始

传统的教学,是学生在教师预设的课堂中做到:师讲我听、师问我答,师总结知识和技能我再练习实践。现在我们应该改变观念,创设环境,通过“点燃、唤醒、实践”“先学后教”“边学边教”“精讲多练”的教学方式改变以前“先讲后练,按部就班”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二、更新教与学的方式以实现卓越目标

课堂是教师实施改革的主战场,教师是传递知识,带领学生找到思考的方向,从而获得知识。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课堂内容,更新教与学的方式,以实现卓越目标。

1.巧设导入

点燃学生兴趣的第一把火。比如,《我爱我家》一课用一首歌曲能点燃学生对情感的回忆。

2.小组学习是教师放手,学生自主学习的主战场

美术教材经过改编,都对绘画步骤、设计方法、注意事项、创意制作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所以教师在课堂中,放手运用小组学习的模式,通过“小组看书,讨论我想画什么”“实践操作材料,折、摆、粘贴等找到方法、互相学习;遇到困难、提出疑问、互相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究与发现。

3.用竞赛的方式,打造一个有“冲劲”的课堂,激发学生的创

作欲

(1)与当前流行的娱乐游戏挂钩,比如,闯关、PK、挑战赛、全能星等方式。

(2)教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美术课的特点制订一种长效的竞赛方式。教师在教学中紧紧关注学生的表现,及时分类给予加分和减分,帮助教师有效地组织、调控课堂。

三、因材评价更护花

1.评价的语言要具有建议、激励性

有的新生在评价作业的时候,会发出嘲笑的声音或话语。针对这种情况,我在课堂中会引导学生用欣赏的眼光和建议的话语来评价别人的作品,学会尊重别人。

2.作业评价方式,应随课堂形式和学生年龄特点而定

比如,小组学习采用流动形式,让学生建立互帮互助、生生互评的评价方式,近距离接触作品。低段则通过在创作过程中贴红花,逐渐得到老师的认可,刚开始的时候是一朵,老师转一圈回来后,发现进步又是一朵,让学生在整个绘画过程中都保持激情,积极地去想象、创作。

美育教育的概念范文3

【关键词】美育/中国美育形态/转换

人类早期的美育大多借助于原始的综合艺术。在相当长的传统社会里,美育实际上是一种综合的艺术教育。但是,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实践方式,从总体上呈现出美育逐步独立、越发纯粹的趋势,更展示出中国美育传统形态现代转换的历程。

(一)美育是乐教。

从美育的实践形态来看,中国上古时代诗乐舞三位一体的乐教是传统美育最基本的存在形态。由于诗歌、音乐在上古教育中的地位较为重要,所以,人们又称之为诗教、乐教。孔子说,人生的成长进步之教育大多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可见,人们把中国古代的美育称为乐教,主要是由于乐是早期中国艺术的母体,且具有很强的综合性。郭沫若说:“中国旧时的所谓乐(岳),它的内容包含得很广。音乐、诗歌、舞蹈,本是三位一体不用说,绘画、雕镂、建筑等造型艺术也被包含着。甚至于连仪仗、田猎、肴馔等都可以涵盖。所谓‘乐(岳)者,乐(洛)也’,凡是使人快乐,使人的感官可以得到享受的东西,都可以广泛地称之为乐(注:郭沫若:《公孙尼子与其音乐理论》,见《沫若文集》第1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186页。)。可见,古代美育的乐教形式具有鲜明的情感和趣味性。

当然,古代的美育——乐教绝不只是形式上的情感性,它的形式是一种蕴含着深厚浓郁的社会理性与道德精神的有意味的形式,社会关怀是古代美育形式的最高指向。孔子教其弟子常常“鼓瑟击罄”,但是它的趣味教育的核心则在于“仁”字,所以他又说“里仁为美”。孟子说“充实之为美”,所关怀的也是人的道德境界的完善。所以,古代的乐教,又称为礼乐教育,礼为本,乐为体,乐只是礼的手段与途径而已。《乐记》说,“乐者,通伦理者也”。由此可见,作为古代美育的乐教,是一种以社会的道德关怀为内核的综合性的艺术教育。另外,古代美育——乐教在形式上既具有综合性,又具有交叉性,还具有杂糅性。所谓交叉性与杂糅性是指古代乐教既与其他教育交合而成,而且乐教之中也常含有非美育的成分。格外令人关注的是,六艺教育不是艺术教育,也就不可能是美育了。六艺教育中,乐与书是艺术教育,属于美育。礼是伦理教育,属于德育。数是数学教育,属于智育。射与御则属于技术教育。由此可见,古代的“艺”至少有两层意思,即“艺术”与“技艺”。古代的六艺教育,既重视艺术教育,也注重技术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礼”,当然是不可分离的,而且必须置于六艺之首。显然,古代美育——乐教不只是一种简单的逻辑学上的指称,而是以一个简单的概念蕴含着一种运动的复杂的内在意义的逻辑形式。

(二)美育是美术教育。

当美术教育取代传统美育的乐教的时候,美育的内容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尽管称美育为乐教的时间之长几乎贯穿整个古代社会,“艺术教育”的概念则到近代中国社会才出现,而且与“美育”等概念几乎是同一个时期诞生的。然而,称美育为艺术教育和美术教育则从根本上显示出由传统美育向现代美育的变迁。这一时期,在保存中国传统的乐教形态的情况下,西方的素描、写生、钢琴、歌剧等艺术形式,也进入了中国教育领域,它标志着中国美育现代形态的全面形成。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古今社会转换的时期,尤其是晚清到民国初期的中国学术界,美学与美术、审美和艺术是不分的,所以美育与美术教育、艺术教育也基本通用。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二点:一点是由于西方人的Aesthetic既有美学也有审美的意思,而且西方人在阐述“Aesthetic education”所指涉的通常就是“Art education”(注:尤根·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德国法兰克福1985年版,第45-50页。)。另一点是中西融合与古今转换,使中国人在许多新的概念形式面前还处于适应时期,一时还不可能得到明晰的理解与运用。所以,人们曾经把美育首先看成是美术教育。

(三)美育是心灵教育。

1889年,约瑟·海文的《心灵哲学》称美学研究的感性为“感受性”;1898年前后,人们已较为广泛地接受了西方的新思想和新知识,不仅主张政艺分离,事艺分离,(注:康有为:《奏开学校析》,《中国近现代美育论文选》,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页。)而且还认识到美育的主要价值在于“辅翼道德,涵养性情”(注:康有为:《大同书》,《中国近现代美育论文选》,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8页。),但是在概念形式上仍称美育为歌乐和乐教。

1901年,的《哲学通论》称美学为审美学,称美育为情感教育,较为准确地把握住了美育形式的内在意义。现代中国学人指称美育为美术教育略早于艺术教育。1907年,梁启超说:“美术的功用,是把那渐渐坏掉的胃口,替他复原,令他常常吸收趣味的营养,以维持增进自己的生活康健。明白这种道理,便知美术这个东西在人类文化系统上该占何等位置了。”(注:梁启超:《美术与生活》,《饮冰室合集》第5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4页。)他还说:“美术所以产生科学,全从‘真美合一’的观念生发出来。他们觉得真即是美,又觉得真才是美,所以求美从求真入手。”(注:梁启超:《美术与科学》,《饮冰室合集》第5册,中华书局1989年初版,第8页。)

王国维则认为,“使吾人超然于利害之外者,必其物之于吾人,无利害之关系而后可;易言以明之,必其物非实物而后可。然则作美术何是以当之乎?”(注: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王国维文集》,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3页。)他又说:“美术者,上流社会之家教也。”(注:王国维:《去毒篇》,《王国维文集》第3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25页。)

1912年,鲁迅先生著《拟播布美术意见书》,认为美育即美术教育,这里的美术教育显然是包含动态、静态等所有艺术形态在内的美术教育。(注:鲁迅:《拟播布美术意见书》,《鲁迅全集》第8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46-47页。)

1921年,还称艺术美育为美术教育,其中的美术也指动、静两类艺术和兼两者之特征的舞蹈艺术。(注::《美术的进化》,《全集》第4卷,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299页。)直到1936年甚至更晚一些时间,还有人把美育理解为“美术教育”,还是与“美感教育”并立的以教技术为目的的一种美育样式。(注:陈之佛:《谈美育》,《学识》,第1卷1期,1936年5月。)把美育看成由美术教育和美感教育组成,对现代美育的分类研究来说显然是一种贡献,但是,从美术教育概念的取用来说,又体现出现代美育传统具有一种强大的后滞力。就美育概念的使用来说,早就有人提出过不同看法。1921年,《美育》月刊主编吴梦非就学术界对美育概念的运用问题提出了批评。他说,在学术界“除了曾经专门研究美的学问,像蔡孑民几位先生以外,对于美育上往往起一种误解,有人说美育就是美术,亦就是艺术,亦就是美学。这种误解虽然不值作者一笑,但是我们提倡美育的人,亦应该解释解释清楚,使一般人才可以知道研究的路径,亦可以知道各人的责任。”(注:吴梦非:《美育是什么?》,《美育》,第1期第3页,中华美育会1920年编。)由于吴梦非等人的批评,学术界对于美育、美术教育等概念问题很快便作出更为恰当的清理和界定。

(四)美育是情感教育。

在人们普遍地指称美育为美术教育的时期,艺术教育的功能也已经得到较为广泛的关注。早在1922年,梁启超便指出“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就是艺术。音乐、美术、文学这三件法宝,把情感秘密的钥匙都掌握了。艺术的权威,是把那霎时间便过去的情感捉住他,令他随时可以再现,是把艺术家自己个性的情感,打进别人的情阈里头,在若干时间内占领了他心的位置。”(注:梁启超:《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饮冰室合集》第4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72页。)此时,已将美术与音乐、文学并列。由于当时文学的地位比较显赫,所以现代人也有将文学与美术合称的现象。他们说:“若夫最高尚之嗜好如文学美术,亦不外势力之欲之发表。希尔列尔(席勒)既谓儿童之游戏存于用剩余之势力矣,文学美术亦不过成人之精神的游戏,故其渊源存于剩余之势力,无可疑矣。”(注:王国维:《人间嗜好之研究》,文中希尔列尔即席勒,王国维赞成席勒的观点,认为艺术美育是一种自由的游戏。)

艺术门类的混称与独立,是艺术教育及其功能得以确立的重要标志。影响较大的是1933年,承钧著《Motive(画因)——技巧》一文,首先对美术与音乐艺术进行分类研究。这种现象表明,美术被人们作为艺术总称的概念时代行将结束,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概念形式将可能在学术界得以普遍的流播。承钧说:“所谓美育教育,所谓自由画教育,总之都是从描写上去观察,又从观察获得认识,是眼的教育。犹如音乐,非有耳的训练不行。但观察以后,能认识什么?——认识美,明白美的组织,及种种的‘相’和价值。在这里有两个和美相同的系统,就是really(真实)和Alto(最低音部)的美。”(注:承钧:《Motive(画图)——技巧》,《艺术》月刊,上海摩社1933年编。)这种现象表明,音乐作为声音的动态的美术已经从静态的造型的美术中分离出来,音乐与美术是各自独立的艺术。也就是艺术不再是美术,而是各种门类艺术的总称。美育也不再指称为美术教育,而是随着时间流逝与知识空间的推移而被艺术教育取代。所以,大约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后,美育的概念形式就是艺术教育,而且在学术界显示出极其强大而久远的生命力。

美育教育的概念范文4

关键词: 赵宋光 《论美育的功能》 美育

赵宋光,论及他的研究范围之广,涵盖了哲学、教育学、自然科学等领域;论及他的文章,其独特的视角、深入的探究让人由衷的钦佩。本文就其《论美育的功能》一文进行简要的分析研究。

《论美育的功能》①一文发表在1981年《美学》第三辑上。全文共分为三各部分进行论述:美与审美、教育中的立美方法、审美教育的途径,从教育学和美学的角度深入思考,对“美”、“审美”、“立美”三个问题进行了分析。文笔深入细腻,充分体现出赵宋光②在音乐教育及音乐美学方面深厚的研究基础。

一、何为美育?美育的概念解读

“美育远远不仅是艺术教育,它有更重要的基础部分,关系到受教育者主动建立美的形式。”文章一开始就提出了美育的本质问题之一――立美。他将立美问题下了一个定义:“建立美的形式的教育活动,是人类‘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的宏伟历史在教育领域中的缩写。”就此概念而言,立美的地位可谓必不可缺,他成为构建历史的一部分。但是在过往的文献资料中,将音乐教育直接等同于审美过程,即便在今天的课程标准上,仍旧写着“以审美为核心”,对于立美这一概念,绝口不提。赵宋光在本文中将立美问题写在了审美问题之前,充分表现出他对立美的重视程度。他认为立美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缺少的。在艺术教育乃至各育交融的过程中,立美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联系“真”、“善”、“美”的纽带,是各育的良好形式中的必要组成部分,是各种活动中的协调部分。在文章开篇第一段,作者就表明了自己的独特的观点,首先将立美问题存在的范围扩大化,表明立美不仅存在于艺术教育,还存在于教育的各个方面;然后将立美教育的地位提升,不但将立美问题作为延续历史的一部分来讲,更是将其在教育中的衔接作用表述明白。

在立美问题之后,便是审美。作者这样的安排更加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要先“立美”,才能够“审美”。立美是生成美的活动,审美又代表什么?在进行审美问题探讨之前,首先应该明确有关问题。我们必须认识清楚审美意识不能创造美,它只是一种认识活动,存在于意识世界之中,也就是意识是第一性。美的存在是审美活动的实践基础。然后我们需要认识到的是具有审美能力的感官,并不是都要形成后才能进行审美活动,有些已经形成,还有些在过程中成长、成熟。立美是建立美的形式,是实践的过程,审美是认识美之所在,是一种认识过程,两者不能等同,缺一不可。他认为审美过程不仅仅是对美的形式的愉悦感受,还包含了对于丑的事物的抵制应答。另外,提及审美活动,从整体来讲,可以将其整理为复现和观照两种活动形式。谈到了审美能力,认为可以理解为让人们在美的事物面前感到愉悦、在丑的事物出现时能够产生变革的心理的能力,这也是审美教育的任务。

审美这一概念的阐释有很多说法,王宁一曾进行比较分析并总结出立美与审美的概念存在的基本内涵。审美意味着有以下几种内涵:首先,美是客观存在着的。其次,审美是对美的直觉、体验、判断和评价。再次,审美活动存在于人的意识领域,“无论有多大的能动性,他的话总机接线时不改变作为对象的客体”。最后,强调“立美”与“审美”的典型状态在欣赏和观照活动中出现,但是不能混淆于创作和欣赏。“立美”这一概念意味着:首先,要以建立物态化的美德中介结构形式为目的。其次,立美是主体驾驭特定的物质手段的一种生产劳动。再次,审美属于意识活动,立美属于实践活动。最后,立美的典型活动存在于创作活动中,二度创作也包含其中。这样的理解与赵宋光的大致相同。

那么,立美和审美究竟存在什么样的关系?邢维凯在《小议“立美、审美”兼谈音乐美学理论中的概念运用问题》③一文中,对于立美和审美关系问题,提到两种关联,一是内涵和外延的关系,但王宁一在《也谈“立美、审美”的概念运用问题》④一文中对此产生质疑,认为邢维凯将这一关系也没有表达混乱。另一种是从属关系,邢维凯认为:“审美这一概念的外延可以完全包括立美的全部外延。”王宁一则认为立美和审美是两个内涵互相排斥的概念,不会有相容也不存在外延,以他的理解立美审美是并列关系。赵宋光的文中认为立美与审美的关系是先后的关系,“必须先有立美的活动创造美的存在这一物质前提,随后才会有审美活动发展审美意识这一精神成果”。

二、何为美?“美”的阐释

美是什么?我们欣赏美的事物,研究美学,思考音乐之美、美术之美、大自然之美,但是很少有人说得清楚什么是美。文章并没有在一开始就“美”进行解说,而是提出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关于实践观点的具体化,提出实践不能离开生产手段的使用、制造、创设和更新,这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实践的物质基础;第二个问题是涉及对中介结构的全面把握。这种中介结构即人类在实践过程中的生产“手段与人类相互制约,相互塑造,建立起一种不断进化的动态结构”,这种结构即为中介结构。这两种问题在应用于美的概念阐释时,可以说明美是什么,“美,是自由运用客观规律(真)以保证实现社会目的(善)的中介结构形式”,基本形式为“真―美―善”。“善”在这里解释为包含目的意识和目的性的活动的存在,即对“外部现实的要求”。“真”的概念包含两方面的内涵,客观现实因果联系的规律性,以及对规律的愈益正确深刻的认知。社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大都起源于“真”与“善”的矛盾冲突。而“美”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药。美作为中介结构而存在着,它掌握真以实现美,这种形式即为美,现实存在着的美。而这一中介结构中每一个环节的实现即为立美的过程。

将“美”典型化,介绍了“自然美”与“社会美”。包含着合目的性(善)内容的和规律性(真)的形式为“自然美”,而包含运用规律性(真)内容的目的性活动(善)形式,被称为“社会美”。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对音阶的学习,每个音都有固定的音高。唱歌或弹琴时要求节奏、读谱正确,指法准确,坐姿和手型等都有所要求,这就是为实践主体的目的性活动建立起运用规律的形式,即为“社会美”。

三、立美方法简析

赵宋光对立美方法的分析,有两个特点:一是从教与学的角度出发进行论述;二是在文中大量运用数学方法具体分析。这些是区别于其他文章、显露自身独特气息的地方,将艺术与自然学科相结合。

“育人始于立美”,表现出对于立美的重视。他认为:“教育的使命在于培养能自由运用规律以造福社会的人,所以先要为受教育者的行动语言建立和规律的形式,在这基点上,任何知识的传授都要随时器发出对所认识规律的自由运用。这就是立美的基本方法。”接着借由多个案例对其观点进行说明。他提出如果自觉地使用立美的方法,就能够对学生的智能,包括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都起到急促发展的作用,还可以刺激学生求知欲的成长。他以数学教学为例,说明了怎样做到立美方法使用的系统化,接着又在文中讲道:“审美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受教育者对自由运用规律以造福社会的形式的浓厚兴趣,这兴趣是超乎个体的欲望、利益的,这超功利兴趣可表述为美对于主题的吸引力,也可表述为主体喜爱、追求从而自觉要求建立这形式的推动力。审美教育需要在广阔范围内进行,在社会、家庭、学校中,学校又不限于小学,大学和中学都有进行审美教育的责任。”

四、关于本文独特之处

1.“立美”的提出。

赵宋光的《论美育的功能》一文第一次提出“立美”这个概念,与“审美”相对立。他认为立美是审美的前提,它是创造美的过程,属于实践行为,审美是认识美的过程,属于认识行为。这两种概念不能等同,亦不能混淆,赵宋光认为立美与审美是先后的关系。另外,文章不仅仅将“立美”概念提出,并且将其放在了一种与审美同等重要的位置,文中有过多次解说,如“育人始于立美”。

2.哲学、教育学多种视角进行分析。

本文有一个重要的特色,就是作者不仅仅用了教育的方法进行分析,而且结合哲学与美学多种方法。这样一来,文章的写作更加具有逻辑性和哲理性,阐述问题也更加深入。

3.美学、教育学、自然科学多学科综合。

赵宋光的另一个重要特色便是他的写作范围涉及了美学、教育学,甚至延伸到自然科学。在文中的分析多次借用数学的案例,借用数字的明朗性和清晰的逻辑性促使哲学思想更加的简单明了。

对于《论美育的功能》,本文的分析仍然不够,但是这样的好文章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反复回味。

注释:

①赵宋光.论美育的功能.美学(第三辑),1981.

②赵宋光,1931年生于浙江湖州音乐理论家。浙江湖州人。1954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理论作曲系。1956年赴民主德国留学。1957年回国。历任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教员,广州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院长,中国音协第四届常务理事、广东分会副主席,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中国南音学会副会长,中国律学会会长。作品有钢琴变奏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撰有《论五度相生调式体系》、《从乐教的现代复兴求民族神韵的长存》等论文。

③邢维凯.小议“立美、审美”――兼谈音乐美学理论中的概念运用问题.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1,(3).

④王宁一.也谈“立美、审美”的概念运用问题――兼与邢维凯同志讨论.音乐研究,1993,(3).

参考文献:

[1]赵宋光.论美育的功能.美学(第三辑),1981.

[2]邢维凯.小议“立美、审美”――兼谈音乐美学理论中的概念运用问题.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1,(3).

美育教育的概念范文5

关键词:美育维度;小学数学;探究

美育维度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美育就是审美教育、情感教育、美的教育。维度是数学中的一个参数。随着对美育的认识,对美育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高。小学数学教育是给学生建立良好的数学基础,为他们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信心。小学生还处于被开发阶段,自主性还不够,想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就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使学生进一步发现美、创造美。

一、让美育融进小学数学的意义

数学是一个抽象学科,美育是一种形象性教育方式,把抽象的数学和形象的美育集合到一起,就像是让虚幻的数学一下子在眼前清晰起来,这可以让刚刚进入数学学习的小学生更加轻松容易地学习数学。对刚刚入学的小学生来说,数学教学中融入美育是关键的一步,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点,将美育贯穿到整个教育中,让美育真正融入数学教学,才能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二、美育维度在小学数学中面临的问题

1.教师的审美素质存在差异与不同

由于我国教育正在由原来的应试教育向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过渡,教师只针对自己学科进行教学,很少对美进行研究学习,对名曲、名画的欣赏少之又少。由于每个人对美的认识或多或少都存在差异,所以教师的审美素质参差不齐,存在差异。而数学又是抽象的学科,对美就更难发现,没有头绪。

2.小学生的感知能力对美育的影响

每个学生的理解能力都存在不同,在教学上,教师应该考虑到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尽可能做到教学上的平衡。小学生的心智还不完善,小学阶段正是学生身心得到发展的大好时机,美育在数学中也存在着多方面的不完善。小学生的想象力天马行空,但是不够丰富,对于教师所教授的数学知识不能完全接受,分析能力也不是很高,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到美育在数学中的发展。

3.美育处境窘迫

现代教学提倡美育与实际教学相结合,但是真正做到美育与教学相结合的不多,大多是大力提倡美育,但落实到实际,只是走走形式,导致课堂的审美教育形同虚设,数学教学又长期重视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传授和教育,而忽视了美育的渗透,根本做不到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发现美、创造美。

三、将美育融入小学数学教育的方式方法

实际的数学学科中存在着很多美的资源,要让美育资源融入数学教学中,实现美育与数学的有机结合,有目的、有计划地让美育在数学课堂中很好地渗透进去,让学生获得知识、欣赏数学美,同时,让他们在德、智、体、美、劳多方面都能均衡发展。

1.美化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行、动作

孩子的天性是模仿,小学生具有一定的“向师性”,教师的审美修养直接影响着学生,所以教师在教学语言上要具有科学性、严密性,并且要生动、形象、活泼、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在教育数学上特别要注意数学语言具有简练和富有逻辑性。教师在教学中,每写一个公式、每画一个图形都要工整,布局合理,给学生赏心悦目的美感,让学生在教师的语言、动作、板书中的每一个细节体会到美,让美渗透到学生心里,使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美、创造美。

2.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从实践中获得美

小学生的认知还不完善,并且在不断地完善和改进中,知识在实践中不断地获取。数学的美是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的。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能亲自动手画图、验算、摆放图形,有利于学生对新认知的构建,更好地在数学中体会到美。在数学教学中,要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创建丰富的教学情景,实施愉悦教学。

总之,小学教育离不开美育,但二者又不是单纯地叠加在一起,要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制订合理的教学模式,完美地将美育渗透到小学数学教育中,让学生感受美、体验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潜在能力,使学生爱上数学这门学科。

美育教育的概念范文6

关键词:高等数学教学;数学审美教育;数学美

数学在现实生活和科技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使得数学作为一种工具的认识已深入人心。在高等数学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各种思维方法的训练,而忽视了数学的美育价值,对数学美学价值和美学意义的开发和利用还远远不够。

一、审美教育和数学审美教育

有人认为审美教育就是艺术教育,也有人认为是情感教育,审美教育更多的是主体的主动参与和全身心的投入,让人体验美好、快乐、崇高,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和自我完善能力。所谓数学审美教育,就是数学教育中的审美教学或美感教育,它是以数学知识为载体,引进美育内容,即把把美育内容渗透到数学知识中去,以引导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审美教育本身使人的想象力向着更高的理念追求,培养出具有崇高品格的人才。

二、数学审美教育的意义

数学审美教育对丰富和完善数学教育的内涵,促进学生心灵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有利于激发求知欲望

“数学美可分为形态美和神秘美。”“数学的形态美,视觉的因素相当强,而神秘美是由内心深处来体验的,即心理因素非常强。”数学的定理、公式、图形等呈现出来的简单、和谐、对称的形态美给人以直观的美感,可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好奇心。思维方式方法的巧妙、新奇、别致,神秘又合乎科学的数学结论能唤起学生追求数学美的情感,强烈地推动着他们去学习数学。数学的美学价值、美学功能,能够启迪思维、开阔视野、激励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进而成为数学学习的原动力。

2、有利于提升美学鉴赏力

数学美的特征和一般事物中美的特征是一致的,这就是简洁性、统一性、对称性、和谐性、奇异性等。但由于高等数学理论的高度抽象性和概括性,它往往能更深层次地反映美的特征,给人以更深刻的美的感受,并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潜移默化地用美学观点去审视事物、处理问题,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美育和智育是相互促进的。美育有助于知识的传授。我们常利用数学中的形象、直观、简洁、明快等特点去记忆数学定理、公式。我们从审美的角度,利用数学简洁美的原则去教育学生,让学生懂得数学问题的结果都应是最简洁的形式。达到事半功备的效果。

4、有利于培养科学精神

数学作为一种探索真理的事业,可以造就一种极负责任的人文精神,有利于培养勇于探索、敢于质疑批判、崇尚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数学作为一门科学具有抽象性、严谨性和统一性。通过数学美育教育把这种精神品质内化为学生的品格并成为其今后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形成具有刻苦顽强的毅力,一丝不苟、言必有据、坚持真理的态度,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的良好个性品质。

三、数学审美教育的三要素

对于如何更好地进行数学审美教育,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1.数学审美教育的内容

数学美的信息隐藏在数学知识、数学方法、数学语言之中,我们可以从教材入手,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数学美育素材,剖析其教育价值。一是从数学概念、定理法则中挖掘,一个数学概念往往要经历很长的时间才能形成,数学家在定义数学概念时,既考虑到它们的合理性和有用性,也重视它的简洁性和美感。二是从数学结论中挖掘,数学的结论中也处处蕴含着美,向学生揭示数学结论中的美一方面可以使他们感受数学的美,增加对数学的喜爱,另一方面也有益于他们在美的享受中对这些结论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更好地理解结论。三是从数学思想方法中挖掘,数学教学应重视数学的思想方法美,归纳思想展现了数学的和谐统一美,逆向思维展现了数学的灵活奇异美,整体代换的思想展现了数学的形式简洁美。

2.数学审美教育的实施主体

教师作为数学审美教育的实施主体,其行为示范对学生最具有感染力。马克思曾说:“如果你想欣赏艺术,你就必须成为一个艺术上有修养的人”。教师要不断地提高综合素养尤其是数学素养、美学素养和哲学素养。具有数学素养的人,善于把数学中的概念结论和处理方法推广应用于认识一切客观事物的哲学高度。美学素养对数学美感的知识要素能起激发、放大作用。数哲学索养对数学美感的升华具有启发、抽象和概括作用。学美的思想就是对数学科学的一种哲学领会。在数学审美教育中,把与数学内容有联系的美育素材引入课堂,结合基本美学知识,掌握好美育的心理因素,运用美育教育的激情,做到教师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融,才能更好借助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切实提高数学美学教育的实效性。

3.数学审美教育的主体

学生虽然是受教育者,却是教学的主体。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去欣赏、体验数学美,培养学生创造数学美的意识,也要更多地为学生创设机会,让学生不断地去发现、去创造数学美。在教学过程中,创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能够进行数学美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验数学语言中的美,引导学生体验数学解题中的美,从数学审美意境中启迪数学美的直觉。运用数学美的思想进行审美性猜想:困难复杂的问题是否存在简单的解答,对称的条件能否导致对称的结论,相视的对象是否具有相似的因素,奇妙的构思能否有助于问题的简化。

总之,数学美育教育是学生走向人格完善的重要途径,是其它教育所无法替代的。只要我们都用心去发现、去尝试、去创造,相信从数学美育教育中一定能获得巨大的收获。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