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素养培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职业素养培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职业素养培训

大学生职业素养培训范文1

所谓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是指遵循职业素质养成规律,通过教育、劳动实践和自我修养等途径帮助大学生形成和发展在未来职业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内在品质和外在行为方式的教育实践活动。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与步上工作岗位后接受的一般意义上的职业素养教育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第一,基础性。一方面,良好的职业素养是大学生事业启航的重要基石和潜力所在;另一方面,大学生把职业素养转化为内在自我需求的水平高低也将决定其学习动力和未来成就事业水平的高低。第二,实践性。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是一种实践教育和过程教育,它让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感受职业发展和事业发展的实际要求,便于及时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第三,拓展性。良好的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能帮助培养和提高学生主动拓展资源的意识和能力,也能帮助学生不断修正自我发展的人生职业规划,开阔事业发展的眼界。第四,事业性。大学阶段的职业素养教育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形成恒定坚韧的职业价值理念,同时坚定其追求职业和事业发展目标的信念和品质。因此可以这样说,一般职业素养教育的目标主要是帮助从业者胜任未来的岗位工作,但从发展的角度看,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培养目标更应着眼于人的职业生涯的可持续性发展。一般职业素养教育的内容侧重从业者职业技能、职业操守和职业习惯,而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更应以职业道德、职业情感、职业信念的教育和培养为核心内容。一般职业素养的培养方式以集中培训和岗位操练为主,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则应当采取渗透式培训的模式,如开展感悟内化活动、搭建职业素养教育平台、开设职业素养前沿培训课程等。一般职业素养教育的实施主体为企业或社会职业中介组织,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应以高校为主导,同时整合运用企业、校友、家长等社会资源,给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教育。一般职业素养的培养时间往往安排在从业者就业以后,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应前移至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实施全程覆盖式教育。

有了以上的认识,我们就可以结合大学生群体的特征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素养教育。从当前社会的实际看,大部分用人单位在选拔人才时特别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对企业的忠诚度;二是对工作的态度;三是个人的能力;四是有无社会责任感。这决定了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教育时也应着重围绕这些方面内容来组织开展。

1、择业态度。企业管理中常讲“态度决定一切”,态度是人们对事物的比较稳定的看法,主要指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直接表现在大学生的择业观上。现在的大学生中比较普遍地出现了择业取向“福利化”、择业期望“非风险化”的现象,这反映了大学生择业态度的功利性趋势,高校职业素养教育应针对这一趋势,着重向学生传达这样一种观念,工作不仅是满足生存的需要,也是满足个人自我发展需要的必要途径。从长远来看,竞争性强的行业和工作岗位更有利于人的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更能够增强人对各种环境的适应能力,从而使人才脱颖而出。

2、诚信品格。品格主要指做人的准则和范式,包括行为品格、情态品格、心理品格、意志品格等。对于用人单位来说,他们更注重的是学生的道德品格,在道德品格中更关注的则是诚信。现在,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常犯的错误是编造经历,从成绩单到各类奖状,从校外社会兼职证明到校内社团任命聘书,从英语四六级证书到计算机等级证书,统统都有人“克隆”,这严重影响了用人单位的择才行为,扰乱了正常的竞争秩序。大学职业素养教育必须针对这一情况,从最基本的道德品质入手,培养大学生诚实守信的品格,让他们知道“德才兼备”的人才才是真正的人才,弄虚作假的人最终会被社会所淘汰。

3、人文素质。很多高校特别是职业院校都非常重视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但往往忽视了非专业知识的教育,学生的知识面狭窄,对时事、社会知识、礼仪等知之甚少,甚至出现文科生不知爱因斯坦,理科生不知曹雪芹的极端个例,影响了大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高校特别是高等职业院校在注重学生专业教育的同时,还必须大力加强学生的人文基础知识教育,努力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其综合竞争力。

4、融合能力。这里讲的融合重点是指对企业文化的认同,与企业价值观的融合。在高校职业素养教育中应特别重视学生适应能力、接受能力的培养,学会认同不同类型的企业文化,善于从旧的环境中解脱出来,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快速适应新的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培养起对企业的归属感,迅速进入工作状态,与他人形成良好的工作互动关系。

大学生职业素养培训范文2

关键词:企业用人标准;职业素养;提升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2016)29-0108-02收稿日期:2016-08-15

近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屡创新高,“就业难,招工难”成为社会热点问题。在经济下行压力巨大,就业形势愈加严峻的情况下,如何结合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综合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成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

一、职业素养和企业的用人标准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素质冰山”理论认为,个体的素质就像水中漂浮的一座冰山,水上部分是学历、知识、技能、经验等表层的特征,而水下部分是动机、特质、态度、责任心。[1]该理论运用到个体职业素质中,其水上部分即员工可以通过档案、简历或者资格证书等向用人单位展示的那部分职业素质,也称显性职业素质;其水下部分即用人单位需要通过考查和挖掘,无法简单判断出来的员工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职业态度和职业能力,也称隐性职业素质。

针对我国100家著名企业的用人标准进行归类和统计,其中前九位的职业素养依序如下: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40%、责任心和吃苦精神37%、领导力和团队协调能力32%、英语和计算机应用技能21%、实习经历19%、创新能力18%、与人的沟通能力16%、学习能力14%、逻辑反应和适应能力11%。从数据来看,现阶段企业的用人标准中,能够从员工提供的简历和各类资质证明中了解到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英语和计算机应用技能、实习经历等显性职业素质是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重点关注的。与此同时,用人单位对于员工的“素质冰山”水下部分的隐性职业素质也同样注重,尤其对员工的责任心和吃苦精神、领导力和团队协调能力、创新能力、与人的沟通能力、逻辑反应和适应能力特别重视。

培养职业素养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有利于提高日后工作的稳定性和成就感。而今高校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往往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据调查,有六成以上的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表现满意度较低。因此,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是当前高校一个迫切的社会任务。

二、现阶段大学生职业素养与企业用人标准不匹配的表现1片面强调专业素养,缺乏综合素质提升

学生以学业为中心,这个观点一直被广大学生和家长所认同,甚至被错误地解读为“上大学就应该将所有精力投入学习本专业”。家长给予的压力以及学生的错误认识,令很多学生在入学后片面重视专业素养,一味读死书,不敢轻易做出其他专业学习外的尝试。笔者在对学生课余情况的了解中发现,相当大部分学生自动申请退出学生组织或减少参与社会实践和学生活动的理由是想把重心放在专业学习上,放弃了锻炼和提升自身综合能力的最佳机会。对于企业来说,大学毕业生的专业素养固然重要,但他们更希望员工是全面发展、有多方面能力和职业素养的综合性人才。那些懂做人、会做事、情商高、多种能力具备的应届毕业生最受用人单位青睐,可现阶段这种人才仍然占少数,这是企业满意度较低的一个方面。

2专业知识掌握不扎实,实践能力需提高

部分大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欲望不强烈,自制力弱,不愿吃苦或受外界其他事物干扰而经常旷课、迟到,只求考试成绩及格即可,对专业的学习不够深入,知识掌握不扎实。这类学生往往在应聘提交成绩证明时便被企业所拒绝。与此同时,有更多的大学生注重了专业的理论学习,忽略了实践能力的培养,专业实操技能水平较弱。许多用人单位认为高校输送的大学毕业生实际工作经验不足,操作能力差,招聘其进来后,企业还要花费相当的精力对他们进行实际操作培训。[2]因此,部分企业比较排斥招聘应届毕业生。

3忽视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人格品质需提升

大学生在校期间对自身职业素养的培养往往忽略了其最核心的部分,即自我管理能力。由于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全面高速发展阶段,部分大学生呈现出了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在学业中投机取巧,在社交中势利虚假,在生活中慵懒散漫,这些大学生往往在毕业求职时不能合理地分析自身情况而眼高手低,即便他们能顺利应聘到企业中,也是吃苦精神不够、抗挫折能力差,[3]而很难长久稳定地留在企业踏实工作,更不用提发展和升职。人员频繁流动和员工的归属感、责任心等不强,这无疑对企业的成功运作起到负面的影响。

三、高校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的途径1提高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实践教学水平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多倾向于课堂引导,教学途径单一,有“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然而用人单位看重的员工职业素养单靠课堂讲授是难以培养起来的,如大学生的领导力与团队合作能力、逻辑思维与语言表达能力等,仅凭课堂中教师单向的传授所起的效果十分有限。因此,提高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实践教学水平尤为必要。一方面,就业指导课程教师应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增设师生和生生的互动环节,提高学生课堂活动的参与度,在各类课堂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逻辑反应、语言表达、组织和协调等职业能力。另一方面,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应适当增加课堂外的实践部分,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室里进行,更应该走出课堂,可以通过团体培训、模拟面试、实地实习等形式将课堂讲授的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和用人标准,与自身条件进行对比和匹配,从而促进学生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2提供多种多样的求职锻炼和实习机会

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间的竞争逐渐蔓延到大学校园,部分企业以招聘员工为名到各大高校开展校园宣讲会,而当中有80%以上的宣讲会只做宣传不招人,在场的大学生连向企业提问或面试的机会都没有。另外,大部分企业招聘多面向毕业生,各种招聘会现场为了控制人数多数设了关卡,入场凭票或提供就业推荐表,这令很多有意向通过与用人单位直接接触来了解企业及提升自身职业素养的大学生被拒门外。因此,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求职锻炼和实习机会尤为重要。学生就业指导部门可根据该校的专业设置和实际情况,邀请部分用人单位到学校招聘实习生到企业中工作锻炼,还可以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合作,给学生定期开展求职培训及模拟面试等活动,为学生创造更多的了解企业的机会。另外,学校可在产学研方面加强与企业合作,使学校、学生和企业实现三赢的局面。

3开设针对性强的职业素养分类辅导班

在对部分大三和大四的学生实习(就业)情况调查中发现,学生的应聘目标和应聘中遇到的问题是各不相同的。比如,有的学生不断参与应聘是因为暂时没有企业接收他,而有的学生已收到很多录用通知可始终达不到自己的预设标准;有的学生是因为专业基础不够扎实被拒之门外,有的学生是因为面试时应变能力太弱被刷,等等。这些情况及问题与学生本身的能力和职业素养息息相关,而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高低是因人而异的,不同学生水平不一样,若坚持按照传统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整体的普及式职业指导,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升是无法得到实质性效果的。因此,个性化的指导十分必要,学校可根据学生的职业发展水平和需要进行分类,开设针对性强的职业素养分类辅导班,把职业素养的内容划分为不同板块,在辅导过程中按需挑选辅导内容,确定辅导深度和方式,从而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提升自身的“短板”职业素养。

四、大学生提升自身职业素养的途径1自觉自律提高学习能力和增强责任感

在日常的职业指导课学习中,大部分隐性的职业素质如吃苦耐劳精神、工作责任心、学习能力等,不能完全通过学校老师的指导或短期培训而获得,它取决于学生本体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需要学生有意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提高和完善。据了解,目前大部分企业对员工的工作耐心、责任感等十分注重。可而今“90后”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多养成害怕吃苦、缺乏耐心的习惯,且现阶段的应试教育环境使得学生自学能力较差,在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方面起了反作用。这便要求大学生增强学习主观能动性,严于律己,培养吃苦耐劳精神,提高工作责任心和学习能力。

2刻苦认真掌握专业知识和提高专业技能

现阶段高校培养人才多采用“教师点拨式教学、学生探究式学习”的形式,学生不仅要在课堂上学习专业知识,在课后仍需对所学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对一些实操性较强的科目还需在课后进行反复练习,因此,学生个人的努力程度直接决定了其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水平。而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用人单位一直十分重视的员工素养之一,且排在重视程度的首位。大学生在入学时就应该意识到其重要性,提前做好大学四年的学习计划和未来的职业规划,结合自己所选的职业发展方向有步骤、有重点地学习和吸收专业知识,认真地深入探索研究,熟练专业技能,从而提升自身的显性职业素养。

3积极主动参加社会实践和把握学校提供的各类学习机会

从企业的用人标准中可以看出,现阶段用人单位更倾向于招聘综合性的人才,大学生在校期间,不仅需要学好专业知识,在课余时也应积极主动参加社会实践和学校提供的各类学生活动。一方面,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加入各类学生组织或者参加学校举办的学生活动,在与老师、学生的互动过程中,锻炼领导力和团队协调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学习为人处世的方法,提升自身的情商。另一方面,大学生可通过在校外获得的实习和兼职机会,探索和发现自身的不足,有重点、有意识地对自身短板加以弥补,增强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提升隐性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李建军,谢珊大学生职业素质与能力拓展教程[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大学生职业素养培训范文3

【关键词】职业素养 核心 职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8 -0033-02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关系国计民生和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2014年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高达727万,伴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化解过剩产能所造成的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很大。但在就业市场的另一端,用人单位却仍是求贤若渴,很难招到满意的、合适的人才,这种一边是找不到满意工作,一边招不到满意人才的供求矛盾近年来越来越突出。究其本质,大学毕业生就业面临的最大困难不是需求减少、知识缺乏和经验不足,而是职业素养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因此,高校应该将提升职业素养作为职业教育核心目标,引导学生全面提升职业素养,增强就业竞争力。

一、职业素养的涵义

职业素养是指劳动者在一定的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劳动实践和自我修养等途径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能在相应的职业活动中发挥作用的内在要素和品质,这些要素和品质与具体职业密切相关,从而对职业活动起到关键作用。美国学者莱尔・M・斯潘塞提出“素质冰山”理论,认为职业人像漂浮在水中的冰山,露出部分是行为、知识和技能等,是显性职业素养,隐藏在水下部分占个体素质 7/8 的则是由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等方面构成的隐性职业素养。显性职业素养是隐性职业素养的外在表现,隐性职业素养是显性职业素养的内在驱动。

二、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 大学生自身对职业素养认识不到位

职业素养是决定职业发展理想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因素。但是很多大学生片面重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学习,重视求职技巧的提高,而忽视职业素养的培养和提升。麦可思研究院的调研报告显示,无论是本科毕业生还是高职高专毕业生,毕业时对基本工作能力掌握的水平均低于工作岗位要求的水平。例如,在理解交流能力中最重要的口头沟通能力,2011届本科毕业生的满足度为81%,高职高专毕业生为79%;管理能力中最重要的是谈判技能,本科毕业生的满足度分别为73%,高职高专毕业生为74%。[1]

(二)高校和用人单位对职业素养的认知存在差异

高校和用人单位都对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很重视,但是在职业素养培养方面存在着认识上的差异。从教育的本质来说,“教书”和“育人”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高校一直重视“教书”,但往往忽视了将大学生职业素养提升作为核心价值追求,忽略了基本职业素养的培育,“育人”功能缺失导致个体职业素养的缺失。事实上,当今的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时更看重的是基本职业素养,职场成功的关键更多取决于职业素养。很多企业之所以招聘不到满意人选是由于找不到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毕业生,并且把职业素养作为对人才进行评价的重要指标。

(三)高校内部各部门对职业素养教育责任落实有错位

职业素养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应该融入到高校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每一个环节,教学、学生管理和服务部门要形成合力,共同发力,才能全面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但当前提到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更多认为是就业指导部门的责任,教学部门由于不负责就业工作,导致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需要缺乏对接,专业教师教学与职业需求脱节,实践教学缺乏职业针对性,只重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等“硬技能”的培养,忽视对学生职业素养“软技能”的培养。

(四)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对职业素养提升重视不够

高校职业指导工作更多侧重于职业生涯规划和择业技巧的指导,往往忽视职业素养教育这一核心目标。在课程建设上,没有形成完整、成熟的课程体系,不能将职业素养培养作为主线进行教育引导;在教学计划上,没有贯穿于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全过程,在教学内容上,多停留在就业政策咨询、就业流程、求职技巧等方面,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重理论宣讲、轻实践训练,无法发挥大学生在职业素养提升方面的主体作用。

三、以职业素养提升为核心目标开展职业指导

(一)高校职业指导要贯穿于育人全过程

无论是就业观念的树立,还是职业素质、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提升均无法一蹴而就,都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2]职业指导应该从新生入学适应教育开始实施, 贯穿于整个大学学习期间,实现教育的全程化,并针对不同年级分阶段进行, 职业指导内容的设计应各有侧重。通过系统性、阶段性、模块化的职业指导教育,将“职业人”的思维融入到大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大学期间的每一天都有所思考、有所锻炼、有所提升。对大学一年级新生着重进行大学适应教育和专业认知教育,对大学二三年级学生着重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准备教育,对毕业班学生着重进行求职择业和职业适应的指导,通过顶岗实习,强化和提升职业核心竞争力,缩短职业适应期,顺利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

(二)高校职业指导要全员参与

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必须建立课堂引导、活动内化、服务认知、实践提升的“四位一体”全员参与育人机制。学校的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三个校内环节要和企业育人这一校外环节共同围绕职业素养教育这一核心目标来开展,攥成拳头,形成合力,积极构建以校园教育为主阵地,学生为主体,企业积极参与,全员参与的职业素养教育体系。

(三)高校要开展个性化职业指导

每一个大学生的气质、性格、兴趣、能力特点不同,相应的价值观、就业观和自身的职业素养基础也不尽相同,职业发展目标更是千差万别,这就需要因人而异,开展个性化的职业素养教育和职业指导,各补所需。其内涵一是对每一类别的学生定期进行集中指导,二是对每一个学生个体进行一对一的职业发展指导。[3]个性化指导的前提是全面深入了解每一个指导对象的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才能有针对性地加以教育和引导,指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这需要一支稳定的职业化、专业化、高水平的就业工作队伍,同时也需要一支数量足够的兼职导师队伍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职业发展指导。可以借鉴欧美发达国家在大学生职业指导教育方面的经验,设立学业导师。学业导师由校内专家、教授担任,配合辅导员对学生的生活、学习及社会实践进行全面的、持续的跟踪指导,利用自己丰富的知识、阅历、经验予以一对一的帮助,指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

(四)高校要创新职业指导内容和手段

以提升职业素养为核心开展职业指导必须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创新职业指导内容和手段,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高校要积极和大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社会培训机构合作,将成熟的企业内训用的职业素养培训教程、素质拓展项目引入到学校职业指导工作中来,开发适合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生特点的职业素养培训课程,并有针对性地设计开放、灵活、互动的拓展训练项目,从“适应性素质拓展”到“提升性素质拓展”,从“感性基础”到“理性提升”再到“能力提高”,用素质拓展的手段实现职业素养的锻炼和提升[4]。在职业指导教学活动中,要多采用案例分析、无领导小组讨论、模拟招聘、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使课程增强针对性,富有创新性。

参考文献:

[1]麦可思研究院. 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129-131.

大学生职业素养培训范文4

[关键词]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对策

一、职业生涯规划概述

职业生涯是现在比较流行的一个概念,它的流行源于当前越来越宽松的职业环境以及教育的普及。目前,对职业生涯的含义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不同的国家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界定。美国学者罗斯威尔将职业生涯界定为人的一生中与工作相关的活动、行为、态度、价值观、愿望的有机整体。施恩则将职业生涯分为内职业生涯和外职业生涯。外职业生涯是指经历一种职业的过程,包括招聘、培训、晋升、解雇、退休等各个阶段。内职业生涯更多地注重所取得的成功或满足主观感情以及工作事物与家庭事务、个人消闲等其他需求的平衡,也就是内心的自我实现感。

当今世界,每个人都是在工作的过程中慢慢寻找最适合自己的职业,即使在同一职业中,个人的职位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应该说,每个人的职业生涯都是漫长的,它占据了人们的大部分生命。现代社会中,组织机构、专业分布日益复杂,职业发展的意义也就日益增加。它不仅可以帮助个体实现自我价值,而且可以帮助组织进行有效的激励。因此,现在许多人力资源专家已经把员工的职业生涯辅导划入了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部分。

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家庭,而且关系到学校的办学、国家政治和经济建设、和谐社的建设。目前,“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市场正在逐步形成。各高等学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给予了充分的重视,无一不在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拓宽就业渠道、重视和发展信息化建设、在充分利用毕业生就业的各种信息资源上下功夫。同样加强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目前高等院校对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必须予以重视的一个问题,同时也是对大学生就业问题中带有根本性、长远性的一个问题。

二、当前大学生职业规划的现状

近年来,国家及相关部门加大了毕业生就业力度,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就业已成为学生、家长、社会十分关注的热点和焦点。根据本人多年从事高校就职业指导的工作经验来看,大学生就业往往存在就业机会和就业需求较为充分,但是学生却往往由于自身因素而无法达成就业协议,究其深层次主要原因之一是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及相关技能,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不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如下:

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启动较晚

职业生涯规划起源于上个世纪6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引入国内,本世纪初逐步引入到高校,近几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逐步成为大学生教育和就业指导中热点。对于绝大多数高校来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近两年左右才开始启动,主要形式是讲座,条件好的少数学校开设有职业生涯培训课,提供有限咨询指导。

2、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不规范

已经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高校,课程开设缺乏系统性,没有纳入教学计划,内容不规范,教学条件不具备,职业指导和咨询不够,师资缺乏等。

3、职业生涯规划的校园氛围未完全形成

高等院校大多数教师和学生未树立起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没有针对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可行职业生涯规划。由于职业生涯规划的校园氛围未形成,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很少融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缺乏主动施教,大学生对自己职业生涯规划的积极性缺乏,很少主动寻求职业规划指导。

三、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对策

1、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大学生的职业素质是用人单位选择的依据,用人单位不仅考核其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考核其运用知识的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等。大学生只有将专业知识和社会需要的各种能力统一起来,才能立于不败之地。高等院校应高度重视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坚持从新形势下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整合和利用各种育人资源,根据不同阶段拟定适宜的培养方案,对大学生进行以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精神、职业价值观、职业技能、职业习惯为基本内容的职业素养教育。

2、确立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

要培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并在此基础上提供正确的自我评估的教育和指导。要使学生明确,在职场上每一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这些道路又常常会因为不同的性格特点、优劣势等因素形成不同的发展轨迹。有人工作几年就职场得意,步步高升,有人通过几年的工作却依旧发展缓慢,升职无望。如何才能在市场条件下,把握自己的发展规律,实现个人身价最大化呢?这就需要给自己设计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当学生主动进行职业生涯探索时,能够为学生提供认识的机会,并为学生提供与学生职业发展设想相适应的实训、实践机会。

3、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培训和指导

对在校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还需要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培训和指导。具体到学生可能面临的各种问题,如在面对是否需要转换专业、如何规划大学生涯、如何获取兼职机会、怎样求职择业、怎样创业等问题时,都要针对具体某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来进行具体的指导。

4、择业后,能为学生提供心理调适方面的指导和帮助

事实上,当学生与用人单位正式签约后,心理上会出现很多的变化。有的因顺利签约而对自己评价过高,有的则因担心自己不能胜任工作而惶恐不安。这些心理都使得已签约学生不能充分利用在校学习生活的最后时间来做好工作前的准备,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承担起这一工作任务,以帮助学生创造一个轻松充实的自我,实现顺利就业。

总之,职业规划是为了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如果可以在大学阶段最好最充分地为以后的职业发展而准备,那就可以相应地加快个人的职业发展历程,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职业,就可以更好地发展自己的职业生涯,职业生涯的有利发展也会促进个人生涯的发展。

参考文献:

大学生职业素养培训范文5

关键词:教学;职业素养;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大批应用型本科院校、众多民办院校应运而生。各级各类高校年年扩招的同时,更应该重视人才培养定位及人才输出质量,社会也要面对因毕业生俱增带来的消化难问题。纵然社会、国家大力拓展渠道,专家、学者进言献策,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形势,深在高校象牙塔中的莘莘学子如何发展自我,身兼人才培养重任的高校和教师如何增强学生职业素养应成为“就业”之问题链上的第一环节。而职业素养的培养绝非一日之功,课堂教学集思想交流,文化传播,应用功能等应该成为培养大学生职业素养的一个重要载体。

一 职业素养内涵

职业素养是一个人在职业生涯过程中,不断学习、训练和实践的过程及所达到的实际职业素质和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主要有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技能四大要素。其中,前三项是内化素养,是职业素养中最根本的部分,包含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范畴。而职业技能则为外化素养,即所拥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衡量一个人的时候,企业通常将二者以6.5∶3.5 的比例进行划分[1]。企业更认同的道理是如果一个人基本的职业素养不够,比如说忠诚度不够,那么技能越高的人,其隐含的危险性越大。所以职业素养的高低是一个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

二 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1、人的发展的需要

美国学者舒伯的职业生涯发展五阶段中,高校教育贯穿第二阶段——探索阶段(15-24岁), 学子们通过学校教育、社团活动、兼职工作等, 对自我能力及角色、职业作一番探索。心理学家爱德加•薛恩的职业周期理论更详细地表明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要历经成长期、幻想期、探索期、工作实践期和基础培训期。[2]因此,从人的发展需要来看,高校阶段的大学生不能只片面地吸收专业知识,而应通过必要的职业素养培训,了解职场的行为规范,开发工作中所需要的基本习惯和技能,为未来正式进入职场做好准备。

2、 社会需求

大学生在告别象牙塔走入职场成为完全独立的职业人时,应该具有完整的职业素养。但是事实反映,有些学生面对毕业求职茫然不知所措;有些在面试环节不能展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败北;有些学生在实习阶段表现出职业素养的不足,一方面自己对工作深感不适,力不从心,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对该员工有限的职业潜力而遗憾;而员工的诚信,敬业,忠实度更直接影响着职场的稳定性和供需双方的互相信任及欣赏度[3]

三 课堂教学与职业素养教育的关联性

1. 学习与创新能力

未来社会将是一个信息化、终身学习型社会,企业人才只有拥有自主学习能力和不断创新的精神,才能使企业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市场上才有竞争力。杨福家教授曾说过,今天的大学生从大学毕业刚走出校门的那一天起,他四年来所学的知识已经有50%老化了。因此进入职场并不表示学习过程的结束,更意味着发挥展现自己学习力的开始。为满足新世纪对人才的需要,课堂教学从基础教育到大学教育都经历了一系列教学模式改革。新的教学模式更重视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使学生获得学习策略的指导,逐步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另外课堂学习不是短、平、快的技能获得过程,它考验一个人的持久毅力和灵活应用各种策略方法的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者对学习所设立的近期的、长远的、大小细节的目标,及由此目标所指引付出的艰辛努力,各种学习策略的融会贯通,及各个阶段所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体验,必会迁移到以后职业活动更广义的学习中,促进个人职业成长,从而更助于形成企业的学习力。

2. 沟通与交际能力

马克思曾说过“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这一社会属性决定了在社会活动中人要处理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只有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才能更好的融入集体,融入社会,才能有效的传情达意,高效的进行管理,解决问题。由团中央和北大联合的《2006 年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国内外雇主在选拔人才时越来越重视非专业能力的考察,企业对大学生的基本能力要求中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表达能力排列前三位[4]。现在的学生由于大多数是独生子女、长期高考压力等原因,在进入高校及进入职场表现出或孤芳自赏或不善交际沟通,严重影响其职业发展潜力。Hymes1972年提出的“交际能力”概念,不仅包括对语言形式的理解和掌握,还包括在对何时何地以什么方式对何人恰当使用语言形式进行交际的知识体系的理解和掌握。现代课堂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从教材话题出发,结合实际设计新颖、思考性强的问题激发学生参与讨论,各抒己见。请学生们集思广益献计献策,资料的搜集过程、课堂上的讨论交流、课后的整理写作等构成了完整的学习体系。在这些活动中不仅知识得到了训练,更是培养了学生们人际交往的勇气,信心及沟通技巧。

四 结语

优秀的职业素养绝非一个讲座,几节训练就可达到。西门子公司的“人才素质模式”知识、经验、能力三方面中,他们认为能力最为重要。因为提高知识水平、增长工作经验可以在短期内获得,培养能力则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里“能力”就是本文中所指综合的职业素养。应用型大学及高职院校在培养专业技能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学生职业素养教育,而课堂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平台,蕴涵人文精神的英语教学担当的不仅是语言的传播,更是人类思想精华的传承。职业素养涵义很广,本文仅从上述三大点阐释语言教学与职业素养教育存在的诸多关联,以期教师挖掘教材内涵,设计丰富的语言活动锻炼学生能力,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做好职业准备!

参考文献:

[1] 杨琳. 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及评价研究[J]. 教育与职业, 2010 (24).

[2] 爱德加·薛恩, 仇海清. 职业的有效管理[M]. 北京:三联书店,1992.

大学生职业素养培训范文6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规划素养 职业生涯 提升途径

伴随高校大学生就业压力日益的严峻,对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及自身的素质进行提升可对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予以增强。职业素养由四部分构成:职业技能、职业态度、职业意识及职业道德。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素养进行提升,不但要求对学校的各种教学的资源进行协调、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机构进行成立以及对师资队伍的建设进行加强,还需要大学生正确的对职业生涯的规划进行认识,对课内课外的学习平台进行充分的利用,对自身的能力予以提升。

一、职业规划素养含义

职业规划素养指的就是职业内在的要求及规范,指一个人从事职业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综合的品质。从学术界方面来看,职业的素养通常指的就是职业技能、职业态度、职业意识以及职业道德;从职业界方面来看职业素养就比较的具体,它包括了专业技能方面的素养、职业道德方面的素养、开拓创新方面的素养以及团队合作方面的素养等。

大学生的职业规划素养指的就是大学生在对外界的环境及个人的特点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之上,开展职业选择、对奋斗目标进行制定以及对行动计划进行落实。为了对职业规划进行完成以及为了适应岗位的需求所应该养成的职业规划的道德、意识、能力以及知识。它表现的是大学生职业规划的过程中综合的品质。

二、对高校大学生的职业规划素养进行提升的方法

1、正确的认识职业规划,对职业生涯的规划精神予以形成。对职业生涯进行规划,不单单是为了学习,而更多反映出来的是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它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对外部的环境、职业的潜能以及职业的意向进行充分的了解,对自己职业的奋斗目标及未来职业的发展道路尽早的进行确立。这放映出来的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当把职业规划当成一种生活的态度的时候,就会明白讨论及交流只是一种表象,对生涯进行决策以及知己知彼只是达到目标的一种方式手段,更深层次的是职业规划精神的塑造。

2、对课内外的教学平台的优势进行充分的发挥及利用,对职业规划的能力及知识结构进行完善。大学生获得职业生涯相关知识以及可以对职业规划情感进行增加的主要阵地就是课堂教学。所以,应该建立起完善的课堂体系教程,大学教育全过程都要贯穿职业规划的课程,实现全员化以及全程化的教学模式。并且要加大实践活动,这样可提高学生的认识、锻炼他们的品质以及培养出能力,更好的去了解这个社会。

3、去设立一些专门职业规划的辅导机构,帮助学生解决职业规划相关的问题。这种类型的机构应该由政府的成员、企业的人员、学校的老师以及校友等组成,对相关的职业、心理学、法律、教育学以及人力资源的开发及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进行指导。教师的比例比较恰当,分工也是非常的明确,专业化及职业化的水平都是非常的高,可以胜任职业规划的辅导工作,可对工作做出全局的考虑及统筹的安排。可以帮助学生进行个性塑造、职业分析、培养实践能力以及进行职业道德的教育;学生可咨询专业及就业等方面的问题,也可帮助学生缓解就业压力以及学习焦虑方面的问题,对学生的职业规划以及个人价值和人生观进行科学的指导及引导。

4、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行提升,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老师不但是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的实践者及研究者,更是职业规划教育具体的组织者,他们可以对学生的情感及生活态度进行正确的引导。所以应该对教师的教师水平进行提升,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专业化及职业化的教育指导队伍是对高校规划教育强有力的保障。教师队伍应该具备各方面的专业人才,知识文化应该广博、可以妥善的进行信息处理、沟通能力强、具有较强的科研水平、高尚的职业情操等,可对学生进行事业心及社会责任感双面教育,将大学生向社会责任心方向指引,通过发现自我及实现自我价值作为出发点,一心一意的投入到职业规划和社会实践的活动里。学校应该制定相对应的考核制度,奖罚明确,对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尽最大可能的予以提高。

三、结语

在学习的过程中,大学生应该对自我有个清醒的认识,正确的定位自己的价值,在此基础之上,对自己制定明确的职业规划,这不但可以对大学生的素质进行全面的提高,而且可以促进大学生不断的进行自我完善以及可持续的进行发展。制定好职业规划并且对良好的职业规划的素养予以形成,最大限度的实现自我价值。高校也应该充分的将学生、学校以及社会进行融合,增强学生职业规划的意识,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专业的实践技能,为更好的服务社会积蓄力量。(作者单位: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方卉,郑加仁.当代大学生个人职业规划浅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9(z1):28-32.

[2]蒙维洋,李玉清.提升大学生职业规划素养的思考[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33(1):57-60.

[3]邹英,张芳.关于大学生参加职业素养培训意愿的调查分析——以长春市高校为例[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1):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