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投资与投资规划的区别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投资与投资规划的区别范文1
谷丰屹是农业银行科院南路支行理财中心的客户经理。他一共需要服务600多名贵宾客户。其中资金上100万的钻石卡客户就有100多人。他在同事们眼里总是最忙的一个。甚至,最近他的父亲从辽宁来北京动手术,他也只请了一天假。
忙,只是表象,他在工作中感受到的更多是充实。
“我可以帮客户管理资产,投资于股票、债券、基金和外汇等金融产品,甚至帮助他们进行个税管理。”谷丰屹很开心能用所学的理财知识帮助到他人。
以投资做切入点
“客户在客观上都有整体财富规划的需求,但从主观来讲,许多客户既不知道自己有这个需求,也不知道银行有这样的服务。这是一个教育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切入点的选择就变得尢其关键。”
随着近年来股市、基金行情的高涨,许多人从中赚到了钱,其中包括一些并不懂股票的人,只要参与进去了,也赚钱了。通过实践,老百姓头脑里逐渐产生了一个朴素的观念:理财是做与不做的区别,做了就能赚到钱,不做就赚不到钱,而不是难与不难的区别。
所以,谷丰屹以投资作为客户整体财富规划的切入点。
谷丰屹曾代表科院南路支行去中国科学院所做过理财知识讲座。许多听过讲座的院所人员在会后找到他,希望拿一些钱去做投资。谷丰屹会先让他们选择一款金融产品,如基金。购买后,这些客户自己会关注这个理财产品,并通过网络、书籍、杂志等渠道学一些基础的东西。之后,他们会通过朋友介绍或自己分析买一些其他的基金,然后再找谷丰屹进行交流,要他帮忙分析。随着理财能力的加强,他们会把眼光投入到基金以外的金融产品上去,要谷丰屹帮忙提些建议。到了这时,谷丰屹会告诉客户,理财除了投资之外还要有保障,而且保障应该是在投资之前。通过不断的交流和引导,他逐步完成了对客户的整体财富规划教育。
相互信任是前提
贵宾理财业务很大程度上依赖员工的个人魅力。客户经理们各自为自己的客户理财,一门心思放在这些客户身上,同客户的关系也往往是高度个人化的。客户的信任,不仅是对客户经理专业能力的信任,更是对其人品和职业操守的信任。
“与西方人相比,东方人不喜欢露富,不愿意把家底说出来,比较注重家庭财务隐私。只有客户真正相信你了,他才会把家庭财务状况及理财目标说出来。当没有建立信赖关系时,这点很难做到。”
谷丰屹发现,一步步进行反复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建立良好信赖关系的过程。从刚开始挑基金,到如何分散风险,再到如今的整体财富规划。谷丰屹正是在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的过程中赢得了客户的信赖。
像管理小企业一样管理家庭资产
谷丰屹在长期分析贵宾客户的财务状况和理财需求后,发现客户的家庭理财目标无非三种:温饱、小康和富裕。
因此,他针对这三类需求用客户能接受的方式分别设计出三类产品组合。视客户的现实财务状况,产品组合会有一些个性化的改变。
可是面对资金量上千万的客户,他们的需求会更具体一些。“对这类拥有上千万资金量的客户,他们更需要像管理小企业一样管理家庭资产,其中包括个税管理等等。”谷丰屹现在就在用这种思路为一位资金上千万的客户服务。“这也算是一种新的尝试吧!”他坦言。
从客户的资金级别到服务的内容,这更像私人银行业务。
投资与投资规划的区别范文2
关键词:住房贷款 等额本息法 等额本金法
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2-144-02
1 引言
3 还款方式的区别及原因分析
3.1 利息的本质
利息,顾名思义“利率生生不息”前者指具体数字,后者指时间。如果储户存款到银行,存的时间越长,利率越高,利息也越多。就个人住房贷款而言,还款的时间越久,贷款的利率越高,偿还给银行的利息也越多。等额本息法和等额本金法由于贷款本金,贷款时间和贷款利率均相同,所以银行未多算或少算利息。
可见,不管采取哪种贷款还款方式,银行和借款人之间是公平的交易,银行人未多收利息,借款人也未少还利息。
3.2 月供区别及原因
等额本息还款法每月还款额中的本金都不相同,偿还利息逐月减少,偿还本金逐月增加,本息合计(月供)每月相等。
等额本金还款法每月还款额中的本金都相同,偿还的利息逐月减少,本息合计(月供)逐月递减。
由银行计息本质以及两种还款利息的计算公式,月供中每月应计利息=每月偿还利息=月初贷款月朗。
等额本息还款法,每月以相等的金额偿还贷款本息,当月的利息当月偿还。月初贷款由于每月均有本金还款所以月初贷款不断减少,在月利率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每月偿还的利息随月初贷款的减少而减少;由于每月偿还的本息(月供)相同,每月偿还的本金随每月偿还的利息的减少而增加。
等额本金还款法,每月等额偿还本金,当月的利息当月偿还。月初贷款由于每月均有本金还款所以月初贷款不断减少,在月利率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每月偿还的利息随月初贷款的减少而减少;由于每月偿还的本金相同,每月偿还的本息(月供)随每月偿还的利息的减少而减少。
3.3 还款总额和支付总利息区别及原因
4 结论
等额本息法和等额本金法,就利息而言,没有本质的区别。无非还款本金的先后导致利息数量有区别。由于欠债还款,天经地义,理只有一个,两种还款殊途同归。所以从利息的角度非要分析两种还款方式的优劣没有任何的意义。没有好与坏,红与黑,只有合适与否。
等额本息法,十年如一月,月供均相同。这种有规律的还款是一种有条不紊按部就班的生活习惯的表现,所以比较适合公务员、高校教师、医生等收入和工作机会相对稳定的群体。同时,等额本息法归还本金速度较慢,有利于借款人理性理财(如以租养房等),用银行的贷款进行收益更高的投资。
等额本金法前期月供还款较多,后期月供还款较少,是一种先苦后甜的还款方式。该还款方式前期还款压力较大,适合收入较高或想提前还款人群。该还款方式后期还款压力较小,适合长远规划后期用多余的钱去投资,度过黎明前的黑暗,去迎接新的曙光。
参考文献:
[1] 张丽萍.关于资金时问价值在商品房按揭贷款中的运用[J].商业时代,2011(14).
投资与投资规划的区别范文3
(1)库存浪费
项目库存是政府、公司和其他合作方之间的缓冲地带,用于应对项目环境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以及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这些变化包括项目业务需求预估错误、政府延迟交付土地、公司和其他合作方准备时间过长、合作基础发生变化需要重新设计等。项目库存一般分为四种类型:1.原始项目:合作双方仅仅就项目简单接触,并未达成合作意向的项目。2.前期项目:双发已达成合作意向,有进一步的合作基础,但就项目内容及合作方式、合作条件等需要进一步商谈的项目。3.实施项目:项目各项条件基本成熟,已完成公司的审批流程,进入具体实施阶段,但尚未完工的项目。4.完工项目:项目基础设施已全部竣工,但公司业务尚未走上正轨的项目。所有这些项目库存都需要成本维护。这些开销称之为“持有成本”,其中包括资金成本、差旅费、招待费、折旧费和摊销费、运营管理费等。另外,公司项目越多,千头万绪,不能对全部项目做整体统筹规划,项目之间不能有效配合甚至相互抵触,使得1+1≦2,产生项目内部效益抵减浪费;项目众多,在单个项目上很难集中资源和精力,使得每个项目都浅尝辄止,不能深入,增加了缺陷浪费。事实上,公司是需要一些项目库存的,问题在于确定多少项目库存量才合适,必须在持有成本和公司对项目的需求及实力之间做出权衡。
(2)等待浪费
等待浪费是指将时间花在等待完成项目所需的政府公关、合作方准备时间及政府、公司的行政审批流程上。这种浪费最为显而易见,每个人都很容易识别。
(3)过量投资浪费
过量投资来源于过多的项目招商机会,是在没有明确项目真实需求之前,不加选择地进行项目接触、启动、操作,往往导致项目全面开花,四处出击。过量投资造成的浪费不仅表现在一些项目不切实际,而且会造成公司资产的固定化,减少资产的流动性,降低了公司应对突发风险的能力。过量投资还会导致更长的项目准备时间、更多的项目库存成本,且由于更多的项目进入操作阶段,将可能导致更高的缺陷浪费。
(4)多余管理浪费
多余管理浪费是指在项目决策过程中,一些并未给项目带来增值的管理却占用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多余管理浪费包括以多种方式重复提供同样的信息,在不重要的信息上花费过多的时间,提供没有必要的信息,过度的审查、冗长的审批流程以及超出实际需要地设计项目的多余功能。多余管理浪费主要是因为项目权责不清晰,项目没有明确的负责人,依靠民主集中制进行决策。民主集中制不仅延长了信息传递渠道和传递时间,而且缺少了对项目统筹全局和最后下决心的人,每个人对项目的研究不深入或不全面,从而对项目求全责备,希望项目更加明朗化,最好能屏蔽项目所有的不确定性,以便大家更容易地做出正确的决定。为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只好对项目反复地调研,反复地讨论,付出的成本和实际效用不成正比,增加了浪费。
(5)缺陷浪费
缺陷浪费主要涉及对项目进行修订、重新设计以及放弃等所造成的浪费。对公司而言,当项目发生缺陷时,往往需要对项目进行修订、放弃或是重头再做一遍,使得成本更高。而更坏的情况是项目进入实质操作阶段,公司为此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等,结果项目先前合作基础不复存在,合作环境发生变化,公司退出门槛很高,欲进不能,欲退无路,公司背上了沉重的资产包袱。
二、减少浪费的建议
(1)对项目区别对待,减少库存浪费
“没有区别就没有管理”,要想对多个项目统筹管理,就必须对不同的项目区别对待。一种做法是利用ABC分析法来实现项目库存管理。根据项目的时间进度、投资额度以及对公司的重要程度等方面量化考虑,赋予各因素不同的权重,汇总每个项目总得分,将项目分为A、B、C三类,将A类项目列为更高的服务等级,B类项目次之,C类项目最低。集中全公司的资源优先攻坚A类项目,避免一刀切的方法,平等地给与每个项目相同的服务资源。另外一种做法是在对项目进行绝对评价的同时增加对项目的相对评价。绝对评价是针对单一项目的评价,仅看单个项目的绝对指标。而相对评价则是在不同的项目之间进行评价,将不同项目的相同指标进行横向对比,比选出不同项目的优劣,从而为项目的重要程度进行排序。
(2)重视项目预测,减少缺陷浪费
一个好的项目规划,必须对当前和未来的需求深入理解,并需要给出恰当的预测。在一个良好的项目投资活动中,往往是预测推动了整个项目的进行。预测混合了艺术性和科学性,不局限于公司花费数十万元,委托咨询机构撰写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可研报告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设之上,其数据的准确性很难保证也不重要,数据只是一个交流的工具。因为人的直觉很难交流,需要一些数据作为逻辑的素材和直觉的支撑,以便达到更好交流的目的。可研报告更多反映了项目科学性的一面,与此同时,却不能忽视项目决策艺术性的一面。艺术性来源于项目主要负责人对项目关键问题的经验把握,以及对项目未来环境的经验判断。艺术性判断出项目该不该做,科学性则判断做到什么程度。
(3)梳理项目流程,减少多余管理浪费
减少管理浪费最重要的是首先要明确项目负责人,建立项目领导小组决策负责的机制。其次是识别、剔除项目流程中不能提供增值的部分。要识别项目流程中不能提供增值的部分,首先,需要有一个分析项目全流程的工具。项目价值流程图就是一个从高空鸟瞰项目全程的分析工具,它描绘了项目从主要的合作方接触开始到实施操作,最后到项目竣工运营的全部过程。价值流程图能够帮助识别流程中的增值活动和非增值活动,减少或者剔除项目流程中的非增值活动。同时,对保留下来的关键增值活动,要实行流程标准化。流程标准化是将项目具体操作过程中实际完成的最佳工作实践进行标准化,其目的是尽可能减少差别操作来提高项目的运作效率,以使项目操作具有准确性和可重复性。大多数员工沿用多年的方法是被项目推着向前进行,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每个人完成工作的方式若都出现少许偏差,就可能产生波动而引起浪费。项目流程标准化后可视化,将项目标准流程公布、培训,以保证员工理解并都可以遵守。最后,要整合公司各方面资源。公司内部的各职能部门之间的管理相互分离,功能独立,只能对已发生的事情进行反应,不能对事情事前做出整体预判,要整合公司内部各职能部门的各项资源,并通过项目标准流程将合作方、政府以及具体操作方连接起来,建立沟通机制,实现信息共享。
三、总结
投资与投资规划的区别范文4
论文摘要: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是现代企业人力资管理发展的必然方向。本文对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特征与如何实施,并部分结合了大型地质勘察单位展开了探讨。
一、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涵义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简称SHRM),是横跨人力资源管理及战略管理两个领域的一个新出现的交叉范畴。对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可以有三种理解,对战略人力资源的管理、对人力资源的战略管理、对战略人力资源的战略管理。
在内涵上,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指企业以战略规划为主导来开展有关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一切人力资源管理活动都必须配合企业整体竞争战略形势,进行系统地设计与实施,以增强企业竞争能力并实现企业整体战略目标。它可以被看成是“有计划的人力资源使用模式以及在组织能够实现其目标的各种活动。”其特征有:(1)人力资源的战略性,即人力资源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战略性资源;(2)人力资源管理的系统性,即企业为获得竞争优势而部署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实践以及方法、手段等是一种战略系统;(3)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性;(4)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导向性,即促进组织绩效最大化。
作为一种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是为了适应外部竞争环境的需要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自身发展的需求,在充分考虑了员工的期望之后,根据企业自身发展战略的需求来制定的一种长期纲要与计划。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人才地位日益突出的现今,实施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对于大型地质勘察单位意义重大。
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的区别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在许多方面有本质的区别,具体表现为:
1.功能作用上的区别
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起行政辅助的作用,管理幅度狭窄,工作范围有限,很少涉及企业的高层战略决策,此时的角色定位还停留在行政事务的处理上。在带有国有基因的地质勘察单位,行政辅的人力资源管理往往占据上风,同时,这种思维惯性依然发挥着作用。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部门所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简单行政辅助角色,也不仅仅是企业经营战略的一个简单的执行者,它还是企业战略决策的参与者甚至是主导者,人力资源部门越来越多地参与企业战略规划等事务。具体到地质勘察单位,通过强化和支持企业的经营活动,诸如传播人力资源管理技术、推动员工群体的沟通等,有助于企业的盈利性、质量改善以及其他经营目标得以实现,
2.指导思想上的区别
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以成本导向作为其指导思想,工作的重点是尽量降低人力成本,精简人事经费,因此在企业的实践中往往轻视工作本身。对于地质勘察单位而言,在日常的管理中,重人力成本的控制,轻员工积极性的开发这种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长期存在着。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管理部门将其自身视为一个业务部门,突出强调自身的“顾客”和“产品”,强调以顾客服务为工作导向。人力资源部门将与其工作发生关联的所有“人”均视为“顾客”,既包括公司内部的战略规划部门、业务部门的直线经理以及普通员工,也包括公司的客户和市场……。这种思想的实施,对于长期受科层制弊端影响的地质勘察单位而言,将十分有益。
3.投资战略上的区别
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将资本、产品、品牌、技术以及投资战略作为一个企业的关键投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出发点是着眼于“人”,以“人”为核心,将人员及其知识和能力作为一个企业的关键投资。强调对人力资源的动态的、心理的调节和开发,达到人与事的系统优化、使企业取得最佳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在日常经营管理中,大型地质勘察单位因受传统人力资源管理观念的影响,往往将人员管理的主要职责放在公司人力资源部门的职能管理专家上,易犯没有群众精神的错误。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将人员管理职责放在与员工联系最多的人,也就是各位员工的业务管理人员身上。因此,无论是地质勘察机构自身的技术人员还是普通职工,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都能充分调动起来。
三、企业如何实施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实质上,企业构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就是要在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规划之间建立起内在联系,明确人力资源管理在战略形成和战略实施中的不同阶段上所扮演的角色、所承担的职责以及所发挥的作用。这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有着不同的要求:
1.目标与组织条件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不仅是有关人力资源管理一系列行动计划,也是改变一个企业的本来特性的一个整体的、多面的、长期的日程。在当今迅速变化的环境中,构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为了获得和保持企业在未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的市场竞争优势,引导企业成为一个更加灵活、更加合适的组织。
为了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在战略层次上发挥职能,首先要在决策组织上保证负责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员成为公司决策和监理委员会的正式成员;其次,企业人力资源职能管理部门必须被赋予法定的职权,对企业人力资源方面的环境变化进行战略性的监测和报告,并及时提供关于每一个战略的人力资源配备方案。只有拥有相应的权威,才能保证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能得到实际执行和有效实施。
此外,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实施也有赖于“以人为本”的企业组织文化、团队精神、领导风格等其他一系列正式的制度安排。
2.实施原则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战略与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相结合的一种战略意义上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实施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动态性原则,当企业面对的市场机遇与市场竞争不同时,企业的战略也随之发生变化,那么,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也要与企业的经营战略相一致,这也是其基本的原则。
第二,合作性原则,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中,一个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能否有效实施,需要企业自上到下各个部门的有效合作。只有一个团结合作的协调的管理系统才能发挥最佳的效能。
第三,敏捷性原则,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具有较高的敏捷性要求,即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具有对来自企业战略与市场竞争的变化具有快速反应能力。
总之,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现代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应与时俱进,注重风险意识,要充分意识到人力资源管理与战略管理的关系,以此来应对国际国内竞争。
参考文献:
投资与投资规划的区别范文5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成熟,当前商品普遍的现象是供大于求的局势,竞争程度激烈,原材料价格上涨,企业经营成本上升,导致企业进入微利时代。这种情形之下,通过降低成本来提升利润的途径,比较有直接效益的是通过税收筹划途径来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即合理合法的来做好企业的税收筹划。企业通过少缴税,来提升利润途径很多,比如偷税、漏税等,但是这些是不合理也是不合法的,而税收筹划是合理也合法的。如果企业的经营规模很大,通过税收筹划节的税是相当的可观的,因此税收筹划就显得相当的重要,对企业的资本积累、改善企业员工的福利待遇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同时对企业在税收方面的理论指导具有很强的价值。
二、税收筹划的概念
税收筹划又称节税,是指纳税人在既定的税法和税制框架内,从多种纳税方案中进行选择和规划,使自身税负得以减轻或延缓的符合立法意图的活动。是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通过对经营、投资、理财等活动的合理筹划和安排,尽可能地取得“节税”的税收利益,从而实现税后利润最大化。
三、逃税、避税与税收筹划的区别
逃税、避税还有税收筹划虽然终极目的是一样的,即以规避或减轻税收负担,其行为也都表现为纳税人的故意,但是途径或者手段是不同的,具有本质的差别,存在着区别。税收筹划既不同于逃税,也不同于避税。但它们在法律性质和行为方式上又是截然不同的,主要区别如下:
(一)从法律角度看三者区别
避税是纳税人通过人为安排交易行为,利用税法的缺陷与漏洞,来达到规避或减轻税收负担的目的,没有直接违犯税法。但是逃税是企业发生了应税行为,却没有依法如期、足额地缴纳税款,而是通过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账簿、记账凭证,在账簿上多列支出或不列、少列收入,或者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等手段,达到不纳税或少纳税的目的。它是不合理的、违法的,是对税法的挑战与蔑视,如果一旦被发现,必然要受到相关部门的惩罚。税收筹划则是税法允许甚至鼓励的,在形式上,它有明确的法律条文为依据。在实行中,又是顺应立法意图的。可以说节税的动机是合理的,手段是合法的。从以上可以看出,逃税和避税减少了国家财政收入,歪曲了经济运动的规律,违背了“税负公平”的原则。而且避税只是在形式上不违反法律,但实质上却与立法意图、立法精神相悖。这种行为本身是税法希望加以规范、约束的,但因法律的漏洞而使该目的落空。而一旦这些缺陷得以弥补,避税行为就再也不能游离于税法之外,就会被纳入法律所规范的范围之内。税收筹划行为不但谋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而且依法纳税,履行税法规定的义务,维护国家的税收利益。它是对国家征税权利和企业自主选择最佳纳税方案权利的维护,对纳税人有利,对国家也无害。因此,税收筹划是法制社会下纳税人减少税收支出的最佳选择。
(二)从时间和途径角度看三者区别
逃税是纳税人通过缩小税基、降低税率适用档次等欺骗隐瞒方法,来减少应纳税额,在纳税义务发生后进行的。避税是通过对一系列以税收利益为主要动机的交易进行人为安排而实现,这种交易常常无商业目的,是在纳税义务发生后进行的。而税收筹划则是对纳税地位的低位选择,是企业通过对生产经营活动的事前选择或安排实现的,以其整体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在纳税义务发生之前。
四、税收筹划的特征
税务筹划与逃税、欠税及避税比较,虽然根本目的都是减轻税负以实现企业税后收益的最大化,但税务筹划具有逃税、欠税及避税所不全有的如下特征:
(一)税收筹划的合法性
税法是处理征纳关系的共同准绳,作为纳税义务人的企业要依法缴税。税务筹划是在完全符合税法、不违反税法的前提下进行的,是在纳税义务没有确定、存在多种纳税方法可供选择时,企业作出缴纳低税负的决策。依法行政的税务机关对此不应反对,与偷税具有本质的不同。
(二)税收筹划的目的性
企业进行税务筹划的目标不应是单一的,而应是一组目标:直接减轻税收负担;延缓纳税、无偿使用财政资金以获取资金时间价值;保证账目清楚、纳税申报正确、缴税及时足额,不出现任何关于税收方面的处罚,以避免不必要的经济、名誉损失,实现涉税零风险;运用成本收益分析法确定筹划的净收益,保证企业获得最佳经济效益。
(三)税收筹划的筹划性
税务筹划不是在纳税义务发生之后想办法减轻税负,而是在应税行为发生之前,通过纳税人充分了解现行税法知识和财务知识,结合企业全方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有计划的规划、设计、安排来寻求未来税负相对最轻,经营效益相对最好的决策方案的行为,是一种合理合法的预先筹划,具有超前性特点。
(四)税收筹划过程的时间和空间性
税收筹划过程的时间和空间性,一是时间性方面,税务筹划贯穿于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任何一个可能产生税金的环节,均应进行税务筹划。不仅生产经营过程中规模的大小、会计方法的选择、购销活动的安排需要税务筹划,而且在设立之前、生产经营活动之前、新产品开发设计阶段。一是空间性方面,税务筹划活动不仅限于本企业!应同其他单位联合,共同寻求节税的途径。
五、税收筹划的基本实施方法
虽然企业税收筹划的具体方法比较多,但是为使企业整体经济效益最大化,具体筹划时企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状况,综合权衡,可交叉选择使用各种方法,一些常用的方法如下:
(一)企业设立的纳税筹划
税收筹划做为企业理财的一个重要领域,应围绕资金运动而展开,因为资金运动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并成为联结企业与市场、企业与政府的纽带.节税就是为了实现资金、成本、利润的最优效果,那么我们按企业经营活动进行税收筹划,从企业一开始设立就想着税收筹划。应该从组建形式的税收筹划;投资方向的税收筹划;注册地点的税收筹划等方面着手。
(二)企业筹资与投资的税收筹划
从税收筹划角度看,为获取较低的融资成本和发挥利息费用抵税效果,企业内部集资和企业之间拆借资金方式筹资最好;金融机构贷款次之;自我积累方法效果最差。因为通过企业内部融资和企业之间拆借资金,这两种融资行为涉及的人员和机构较多,容易寻求到较低的融资成本和发挥利息费用抵税效果。企业仍可利用与金融机构特殊的业务联系实现一定规模的筹资,从而达到减轻税负的目的。对于投资者来说,税收是投资收益的减项,应缴税金的多少,直接影响投资者最终收益,那么,首先,利用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的优惠政策,要考虑投资于固定资产可以享受折旧抵税优惠待遇,以减轻税负。其次,通过在投资总额中压缩注册资本比例,实现税收筹划。因为借款的利息可以列人被投资企业的期间费用,而节省所得税开支,同时可以减少投资风险,享受财务杠杆利益。再次,通过出资方式及资产评估进行税收筹划,如尽可能选择设备和无形资产投资而少选择货币资金投资方式,争取分期投资等,原因在于设备的折旧,无形资产的摊销费都在税前扣除,缩小所得税税基,节约现金流出;同时,设备投资计价及实物资产和无形资产于产权变动时,须进行资产评估。
(三)企业内部核算的税收筹划
利用企业内部核算进行税收筹划,即依据国家规定所允许的成本核算方法,计算程序、费用分摊、利润分配等一系列合法要求,进行内部核算活动,使成本、费用和利润达到最佳值,实现少纳税或不纳税。如在通货膨胀时选用后进先出法计价存货,加速固定资产折旧等来递延税款;反之,通货紧缩时采用先进后出法计价存货、平均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等也可递延税款。在购销活动中利用地区性税负差别在低税区设立分支机构,将货物调到分支机构销售,通过转移定价,减轻税负等。在财务成果及分配中推迟开始获利年度,保留在低税区的投资利润不分配,利用再投资退税等进行税款递延。
投资与投资规划的区别范文6
一、物流信息平台
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目的主要在于满足物流系统中各个环节的不同层次的信息需求和功能需求,这就要求信息平台不仅要满足货主、物流企业等对物流过程的查询、设计、监控等直接需求,还要满足他们对来自于政府管理部门、政府职能部门、工商企业等与自身物流过程直接相关的信息需求。那么,究竟需要搭建“公用”还是“共用”物流信息平台,目前,在物流业内,“公用”或“共用”物流信息平台这样的模糊概念广泛地被交叉、混淆使用着,尤其是“公用”或“共用”物流信息平台隶属关系或产权关系的不明晰,已经严重制约了物流信息平台的规划建设与运营,影响了物流信息平台的信息化进程。
(一)物流信息平台间的区别
不同物流信息平台间的区别首先在于,“公用”物流信息平台,使用者以公益权益的获得而无偿使用,是实现整体利益最大化;而“共用”物流信息平台是有偿使用,实现的是部分利益的最大化。此外,两者还存在以下区别:
1.“公用”与“共用”物流信息平台的权属特征、服务范畴和对象不同。公用(forthepublicuse)[6]物流信息平台的本质是以获取物流业规模化、效率化为目的,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信息共享为手段而建立的信息平台,是为整个国民经济和公民提供支持和服务;共用(sharebyselectedandspecificpeople)[7]物流信息平台,仅对有共同利益的一些具体的或特殊的团体提供支持和服务,信息资源具有一定的保密性,即只有使用平台的企业内部可以共享资源,对于外部企业只能共享公开的资源。
2.“公用”与“共用”物流信息平台所达到的标准化程度不同。“公用”意味着不同的地区、城市、国家基于大的、统一的信息平台,拥有广泛的标准化;而“共用”意味着不同的标准化体系的信息平台,存在于各个不同的利益群体中。用计算机网络语言描述即为:公用物流信息平台相似于“广域网”,共用物流信息平台相似于“局域网”。
3.“公用”与“共用”物流信息平台所实现的资源整合程度不同。“公用”是信息平台资源整合的一种做法,其整合程度高,有效地防止了专业化造成的分割和浪费;“共用”资源整合程度低,是信息系统发展未达到广泛标准化时的一种必要的存在形式。
公用信息平台,是对全社会的资源进行整合,企业可以实现信息网络的互联互通,信息资源社会共享,充分利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的资源,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经济与社会效益;共用信息平台只是有利益关系的某些企业内部可共享资源进行整合,外部企业很难实现资源利用。
(二)物流信息平台间的内在联系
“公用”与“共用”物流信息平台的众多不同之处,并不意味着它们之间是没有关系的。不同的物流信息平台之间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为了明确叙述“公用”与“共用”物流信息平台的内在关系,我们引入“专用”的概念。“公用”包含有通用的意思,与它相对应的是专用;“共用”同时包含有通用和专用二重意思,是小范围的通用和相对大的范围的专用;用O、S、P分别表示“专用”、“共用”、和“公用”,则有:O≤S≤P。另外,它们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相互转换关系,尤其是在不考虑所有权问题时,“共用”和“公用”的概念在一定程度上是近似的。那么,此时可以考虑用“公共”来表示。
根据物流企业不同的内在特点,为自身所用而构建的信息系统,属于专用平台;部分企业为了实现相互之间服务、需求信息有效范围内共享而投资建设的信息平台,称之为共用信息平台;具有跨行业、跨地域、多学科交叉、技术密集、多方参与、系统扩展性强、开放性好等特点,实现全社会资源共享构建的平台是公用信息平台。随着信息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物流企业可以依托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利用庞大的资料库以及开放功能,实现企业资源的最优化整合。
通过对“公用”和“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讨论,以及物流业在我国目前的发展状况,不难发现,规划和投资区域性公用物流信息平台,如县市级、省级甚至全国级的物流公用信息平台,无疑是现阶段较为合适的、也是迫切的选择,它既可以实现信息资源的相对优化整合,也可以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使得制造、物流运输和商业企业以及交通、港口、海关、银行等各行各业不同的主体实现协同工作。
二、物流信息平台的规划运营模式及实例
公用物流信息平台的规划建设根据投资主体、运营机制和作业方式的不同,可以分成三种模式。第一种是“政府模式”,即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规划、建设和运营维护都由国家直接负责。政府主导的力量很强,但也存在很多弊端,如容易造成与市场结合的紧密度不够、需要国家长期投入等。第二种是“企业模式”,即信息平台的投资建设及运营完全由企业自己负责。企业自主经营在市场运作方面比较灵活,但企业行为有一定的局限性,整体规划性不强,难以实现预期规模。第三种是“协同模式”,即政府和企业共同出资的规划运营模式。从我国目前的现状看,单纯地由政府为投资主体进行投资不太现实,而单纯地依靠企业投融资也是非常困难的。“协同模式”集前二种模式的优势于一身,又避免了它们的不利之处,在实际规划建设中,又可分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二种协同模式。
(一)“自上而下”的协同模式
由于区域性物流公用信息平台资金压力大,投资回收缓慢,因此,“自上而下”的协同模式,初期由政府以股份制的形式首先注入部分初始启动资金,牵头负责规划、协调,引导和吸引企业同样以股份制的形式注入资金,并行使宏观调控职能,负责指导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共享信息服务价格的制定和市场引导政策的出台。后期,入股企业逐渐成为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运作主体,根据相关政策和行业协会制度,引入行业准入机制和会员制等管理运营方式。
基于“自上而下”的协同模式的陕西省物流公用信息平台的规划构建,就是以陕西省信息产业厅为牵头部门,统一规划、协调,寻找和引导部分企业(西安国际港务区、咸阳机场管理集团等)设立相关企业(集团)成为陕西省物流公用信息平台的投资经营主体。省政府以投资入股的方式注入部分资金,同时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委办局的相关经费支持。平台建设围绕大通关的要求,建设相应的功能模块,本着基础优先开发的原则,优先建设在短期内能够完成的、需求迫切的功能,如:航空信息查询、电子订舱功能等;对于较复杂的、需求程度低的功能,如:面向物流企业的ASP应用服务、在线交易等功能可以采取分步实施、逐步扩展完善的方式进行,其规划见图1。物流信息平台在大量应用系统投入使用后,平台运营主体按照“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出台使用平台的相关服务费用标准,按照市场化运作,实现平台的良性发展。随着建设运营主体依靠高效、优质的物流信息服务实现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这时政府(信息产业厅、发改委等)主要履行监督职能,实现平台的良性发展。防止平台经营主体在利益的驱使下丧失公用信息平台的公平性。物流企业组织成员,也是物流信息平台的会员单位,依靠物流信息平台,加强业务协作,提高区域物流竞争力。
(二)“自下而上”的协同模式
以企业为主导的“自下而上”的协同模式是先有市场自发形成,或企业主动发起并逐步整合各物流信息系统的资源,完成各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再由政府引导和支持,承担信息系统中公用信息的中转功能,满足不同客户的信息需求,提高物流系统的效率,实现信息共享。“自下而上”的协同模式具有很强的市场操作特征,带有明显的赢利性质。这种运作模式符合我国目前的国情和物流行业的现状,可以根据资金状况,分阶段逐步规划实施。湖北武汉徐东经济圈物流信息化建设[8],基本遵循了“自下而上”的协同模式,分三阶段,循序渐进地完成了它的发展规划。
1.初期:企业共用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期。在这个时期,企业基于自我发展的要求或区域内的统一规划,作为各物流结点,自主完成符合标准化的内部共用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其平台建设需具备EDI交换主机系统、网络系统(交换机、路由器等)、安全体系(防火墙设备、密码系统等)、因特网接入线路等硬件设备,各个环节需配置符合统一标准的物流信息技术,如条形码技术、射频技术等,以便在Internet/EDI网络环境下迅速完成与物流中心、客户系统对接,实现物流基本作业过程中的信息化操作。
2.发展期:行业共用物流信息平台的形成期。当各物流结点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完成后,需有效整合各结点的信息化资源,进一步推进物流信息化进入物流结点间的发展层次。这一过程主要由不同结点的管理部门组织建设,成立物流企业相关的协会组织,对行业诸项事宜进行协调,推行企业自律和准入制度,并逐渐建立物流企业与政府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内部功能主要以满足物流结点企业之间的物流作业、管理、信息查询、部分公共服务等的需要为主,目的是共享数据,整合资源,提供物流结点层次的一体化服务。
3.成熟期:区域性公用物流信息平台运行期。随着大量物流企业结点信息平台和结点间信息平台的不断投入使用,在行业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以及政府的牵头引导下,进一步实现物流行业与外界的联系,建设具有跨行业、多元化服务的区域性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区域性公用物流信息平台涉及企业、政府、海关、检验检疫、银行、工商、税务、保险等物流相关机构的信息交换,要求正在运行中的相关信息平台,通过各种接入方式,提供相应的接口进行直接连接,迅速获取相应信息,以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平台宜采用“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运营方式:政府行业主管部门负责物流信息传递的软环境,包括相关政策法规、业务流程、技术标准(包括物流术语标准、商品编码标准、表格与单证标准、信息交换标准等)的配套实施以及信息服务价格的制定,物流企业作为运营主体,设计营运模式,通过政府相关的政策和行业协会制度的的制约,引入行业准入机制和会员管理方式,对加入信息平台的会员企业可收取会费、用户服务费、租赁费、广告费等方式进行市场运作的自主经营,提供有偿服务。
三、结论
信息平台建设已成为物流发展的焦点,信息共享、数据共用和信息互通,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使物流信息化平台的构建成为必然。“公用”与“共用”信息平台各自地位的明确,对物流信息平台的规划和构建研究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1.多方位、多角度的分析“公用”与“共用”物流信息平台的区别和内在联系,既是实际操作的需要,也为进一步规划运营模式的研究提供了必要的依据。“公用”与“共用”信息平台隶属关系的区分,明晰了他们之间的权责关系,使物流企业、行业和政府之间逐步形成各自良好的发展空间,有利于信息平台规范管理以及规划建设的顺利进行。“公用”与“共用”信息平台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实现资源整合,构建最经济、最优化信息平台的基础。
2.在探索和分析物流信息平台规划运营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三种模式,并运用实例,重点介绍了协同模式中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协同模式的具体规划运营方法。这两种模式比较符合中国目前物流业的发展状况,可分别适用于不同特点的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