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基本知识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美术基本知识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美术基本知识点

小学美术基本知识点范文1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欲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开始是教师谱写一首优美的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情感共鸣的第一音符。因此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趣味和针对性的原则,根据新课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巧妙运用电教媒体。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例如,教师在教“明度推移”一课伊始,通过电脑动画,出示一组图片欣赏,每张图片的图案色彩艳丽,不同的图片变化多样,配以优美的音乐,使学生在视觉听觉上得到极美的享受,使课堂教学进入轻松、愉悦的氛围,图片中图案色彩逐步渐变出现,使学生对课题有了很快的理解,创设了明度推移绘制的前提。这时,教师带着微笑对同学们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明度推移’及绘制过程。”这样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学生“疑”中生趣,于是探究新知识奥秘的心情油然而生。他们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开始了新课学习。

二、创设情景,突破教学重、难点

当美术教材中出现重点、难点,需要学生探索理解主动掌握而学生“启而不发”“思维受阻”时,教师可借助电教媒体。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再现情境,把教材、教师所讲和学生思维融在一起,帮助学生使其受阻思维顺畅发展。达成对事物的深刻理解,突破学生的思维定式,进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增强理解效果的教学目标。

有这样一课《秋天》,山于二年级学生经历浅知识面窄,记忆力、观察力和审美能力都不够强,因此对秋天的认识也很浅显。如要让学生了解秋天的自然特色。就得尽可能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探索、考察、参观、实践,但由于时间、地理条件的限制,这一梦想难以实现。

为此根据教材中的知识点和重点,难点。用电脑制成大量的动画情景:秋叶飘落、秋果累累、秋收农忙、秋林漫步、秋菊丛中等等。当这些大自然的秋景动画再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思维豁然开朗,他们沉浸在秋天美好的意境中,情感处于最佳状态,加入娓娓动听的语言启迪,学生们在观看过程中,其思维产生丰富的联想,脑海中同时再现了秋天的自然美景和生活趣事,从而解决了本课重点与难点。

小学美术基本知识点范文2

合理有效地设计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对有效欣赏与评价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教师在根据课题设计教学时,要根据本学段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学生的生活经验、本课的知识点进行分析,把握欣赏评述教学的本质。教师首先要明白,在小学“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美术教师最重要的工作是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视觉经验,并与欣赏的美术作品交融,引导其产生新的知觉心理体验。④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将相关的美术作品、艺术家进行解构,完成作品的背景、作品要素的分析,让学生看明白艺术家与作品想表达的思路,这样才有利于加强学生的认识与理解。同时目标设计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水平,层层推进展开,让学生体会艺术作品的意味。以苏教版第十二册的《现代雕塑》一课为例,先来看一则案例:教学目标:认知目标:了解现代雕塑的基本知识,感受现代雕塑的造型特点和审美特征。技能目标:以泥塑的形式设计制作一个现代雕塑。情感目标:体验现代雕塑的美,培养学生对现代艺术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了解现代雕塑的造型特点和审美要求,体验现代雕塑的形式美感和精神内涵。教学难点:感受现代雕塑的内在意义和美感,体会中西现代雕塑的独特美。初看这样的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似乎没有问题,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这样的设计其实很笼统、很模糊。因为欣赏评述是围绕教学目标而展开的,分析本课的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就会发现当课题的人文主题和学科教学与学生的认知水准不能吻合时,课堂教学就不能达到有效性,欣赏评述也就落实不到相关的节点上,学生也只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地点评。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对现代雕塑本来就接触不多,对其本身的文化意义了解得也不够,已有的视觉经验在本课中又不能被唤起,学生的体验自然就被削弱了。面对现代雕塑,学生想说说自己的独特想法,但又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想认真描述,但似乎又找不到比较恰当的语言。

二、创设情境,问题引导

课堂情境的创设是以学生的审美经验为节点,以结构化、综合化的生活场景图像的呈现为基础的,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建立属于学生的知觉自我发现和融入的体验场,如色彩感知、线条感知、形式感知乃至意义感知,将学生的视觉发现以一定的艺术形象呈现出来,有利于他们积累审美经验,同时也有利于他们的感知互动与传达。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很多,笔者在此不再赘述,而重点探讨问题引导的意义。对话是课堂互动的主要形式,通过对话可以实现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信息和情感交流,引发学生观察和思考。提问又往往是师生对话的具体表现形式,有效的问题引导可以帮助学生回忆,唤起其视觉经验,引导学生特别地观察以及引发其思考。试看以下教学案例——木板年画:问1:说起木版年画,在生活当中你在何时、何地见过木版年画呢?(回忆类问题,唤起学生的回忆与视觉经验)生:……问2:你通过哪些方面或特点确定你见到的就是木版年画呢?(加工类问题,促进学生概括年画的特点)生:……问3:老师这里有几张木版年画的作品,请你欣赏一下,看看木版年画在选材、形象造型、色彩、寓意上有什么特点?(观察类问题,给学生提出明确的欣赏目标)生:……问4:年画一般都有哪些题材呢?具体有哪些色彩?(聚焦问题,引向核心主题)这样的问题引导,可以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因为“欣赏•评述”不是简单的看与说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思考、讨论、回忆、整理、叙述的过程。

三、学会观察,培养思维意象

中国画艺术的学习,最讲究一个“悟”字,在中国画艺术中有“妙悟不二”之说。“悟”的关键点就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要有一种特殊的心源观照,以自己的心去观物。如果要把这个“悟”放到小学美术课堂上来落实,那就是“发现”,只有发现了才能悟出其中的奥秘与道理,并建立起触及心灵的体验。如果一名小学生在作品欣赏时发现了什么,并提出了看法甚至是质疑,这样的教学就达到了有效性。那么如何才能有所发现?这就需要学生通过观察形成思维意象。“意象”本是现象学的一个概念,在小学美术学习领域,特别地看即跳出视觉经验,要看到独特的属于个人的风景。美术家的“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视网膜成像的物理现象,他们的“看”是一种特殊意义上的自我意识的拥有,这种“看”即发现特别。学生有了这种看的意识,在观察的时候就会发现“事物的本身状态”,其眼前的事物或现象会与其心理产生一种特殊的图式,思维就能产生某个意念,这个显现产生的作用就是“思维意象”。以苏教版第十二册教材《听音乐、画音乐》一课为例,感觉、嗅觉、听觉本身就非常抽象,很多人更是缺乏这些能力表达自己的知觉体验。只有引导学生“看见”音乐,才能抓住美术学习的本质。所以针对这类课程,教师需要借助“符号”这个概念来说明问题。符号本身是抽象的,但它又具有一定的形象,学生可以通过这个路径探究符号背后的含义。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可提供一些代表不同声音的符号让学生比较、感受,同时与大师的作品结合起来欣赏,这样学生就很容易获得对符号的心理体验,就有了知觉的基础,然后将个体体验到的独特知觉与创作相结合,形成思维意象,自然也就丰富了“欣赏•评述”的学习过程。(本文来自于《美术教育研究》杂志。《美术教育研究》杂志简介详见)

四、唤起知觉,建立体验

新版义务教育美术课标在“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是这样要求的:这一学习领域则注重通过感受、欣赏和表达等活动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感受、欣赏、表达等这些过程节点并不是孤立的,它们统一在知觉的变量过程中。那么何为知觉呢?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物体在人脑中的反映,知觉过程就是形成“知觉概念”的过程,如,一提到“苹果”,人们就会以形状、颜色、气味等一系列特征来获得关于苹果的图式形象,这就是一个知觉的过程。美术教育要唤起知觉,目的就是要唤起学生的知觉经验,并改变这种思维和审美习惯,使他们获得一种从日常生活中剥离出来的视觉形象,这种眼光,即上面所提到的思维意象,意在创造一种主观感性的视觉意象,同时如果学生在看的过程中感情也参与其中,那么这种感情触动对知觉的唤起也是十分有效的。美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发现美的眼光和多维度的思维方法。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唤起学生的知觉,只有知觉建立了,才会有体验。真正的体验是学生在美术课堂上一种由心的发现,学生的每一次体验都应该是一个新的发现,所谓的“发现”,就应该是学生在美术课堂的学习中根据教学主题所生发出的境界,是学生创造的独特的、唯一的、不可重复的一个新的世界。⑤如苏教版第八册《花灯》这一课,学生发现了什么、看见了什么就叫体验,这个体验不仅仅是了解花灯的基本知识和结构造型,还包括对花灯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意义的思考、疑问和认识。

五、看、说、写能力的重构

小学美术基本知识点范文3

新课程实施以来,“注重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引导自主参与,培养创造能力 ”已经成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主旋律。但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还有许多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有些课堂上教师仍然是主角,而学生则成为配角和观众,形成了教师怎么画,学生跟着画的“仿造课”。学生的好奇心、自主性、创新实践能力被严重束缚。所以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其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教学全过程,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的各种能力在主动参与中得到培养和提高。我们要充分根据儿童的身心特点,用科学的方法去设计课堂教学,使他们在课堂上感到新鲜好奇又好玩,从而不断去激发儿童的学习热情。

通过几年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实践,我觉得美术课的教学设计中要注意的地方还真是不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研究教材,明确教学目标

在美术课上教师要教给学生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的,要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技能和能力,这些都必须在课前得以明确,而不是含含糊糊的,这就需要教师把握清晰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例如欣赏课《漫画与生活》一课,其教学目标不是单纯地了解漫画,而是侧重于漫画与生活的联系。所以整堂课都应紧扣“生活”,无论是选择欣赏的作品还是学生的作业主题都要围绕漫画与生活的关系进行教学。在选择欣赏作品时,内容和画面最好是来源与生活,是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人或事,并且不在于数量,而在于“质量”,教材中有很多漫画作品,不必一一呈现,要有所选择,也可以从网络书籍等渠道找适合学生欣赏的素材。我选择的漫画作品主要有《小猫的玩具》、《音乐家的胡子》、《城市之痒》、《下棋》,因为这些作品来源于生活,并且是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容易读懂的,学生欣赏的时候就很容易感受,所以学生们欣赏的时候反映都很强烈。此外本课在学生绘画动手体验的设计上,不能仅仅画一些与学生的生活无关的动物、植物作为主题进行漫画创作。而应当和学生最熟悉的、发生在自己身上、自己亲眼看到的生活中的现象联系起来,学生才会有感而发,创作出属于自己的漫画作品。最终从此课的学生作业效果来看,也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现在的学生见多识广,小脑袋中装满了各种各样的知识,有时经常会提出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教师的知识储备一定要比学生丰富才会觉得够用,因此教师一定要多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充实已有的知识,尽可能多掌握一些与上课有关的知识。例如《青铜器》一课,我之前虽然了解一些青铜器的基本知识,但是对青铜器的艺术特点和艺术和文化的关系,还真的不是很清楚。这样一知半解地去上课,教学者连信心都没有,又怎么能上好课,对学生负责?有时候光看看教参是不够的,所以在上课之前我通过网络和书籍查阅了更多关于青铜器的资料,深入了解了青铜器的造型、装饰艺术和铭文的艺术和历史价值等。这样既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储备,又教给了学生,让中国传统文化及知识得到更广泛地传播。所以,要设计好一节美术课,教师首先要充分地学习、了解与教材相关的知识。知识点挖掘得越深,对教材的理解才会越透彻,教学实践中运用起来才能灵活贯通、游刃有余。

二、注重体验,激发学习兴趣

体验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去认识和获取知识,在体验过程中感受事物、环境的丰富和微妙,并产生独特的情绪和认识。传统学科教学中只重视学习结果而轻视学生学习过程,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因而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注重体验就是在教学中让学生经历“质疑―析疑―解疑”的探究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通过体验了解知识的发生和发展。美术教学无论是创作还是欣赏都是在学生自身体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要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体验到乐趣,从而培养学生思维、观察、操作等能力。

体验学习的方法和途径很多,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可以根据实际条件灵活地运用。如可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选择不同的环境,让学生有一种新奇感。如在教学《下雨了》一课中,选择一个下雨的日子,让学生穿上雨衣、雨鞋、打上雨伞在雨中玩一玩,学生一定会兴奋地在雨中或漫步或飞奔或游戏,在玩中感受,在玩中体验,学生一定会比平常更细致的观察,更丰富的想象,从而为进一步表现下雨奠定基础。在春风徐徐的日子里,教学《风筝风筝飞上天》一课时,让学生相互合作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风筝,然后和学生一起到操场上放飞自己亲手做的风筝。活动结束后再用绘画的形式,把放风筝的开心情景画下来,学生画得毫无拘束,大胆表现,学生的作品上无不体现出他们快乐的心情,这样的情感体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今后学习美术的兴趣。

体验最好能和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给予学生自由的空间,引导学生去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景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如在设计《春天在哪里》的教学时,课前老师带领学生到学校的花园里、林荫道上、操场上去寻找春天的事物、景物,去发现属于春天的色彩,回到教室后学生汇报成果,根据亲手的体验小结出的结果,学生更喜欢接受。这样的体验让学生对春天的色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让他们觉得学习色彩知识不是枯燥无味的,而是鲜活的有趣的。接下去学生们都带着激动的心情用色彩来表现春天,课堂作业效果精彩纷呈。

有时候在时间、空间不允许的情况下,有些课程设计可以运用多媒体创设虚拟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到情境中去体验。如在设计《出壳了》一课时,可播放蛋类孵化过程的动态录像,了解平时很难亲眼看到的景象。让学生用动作和神态来表演小动物努力破壳的样子,通过这样的体验,使学生体会各自不同的感受,懂得要珍爱生命、热爱自然。

三、拓展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小学美术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相比其他学科,学生更愿意在美术活动中去创造属于自己的、个性的美术作品。因此作为起教学主导作用的教师,必须在美术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个创造想象的空间。教师自己要有创新意识,在教学设计中,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的欲望。引导学生创造出富有个性的、新颖的、独特的美术作品。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发挥学生的个性,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挖掘学生具有创造性的主观意识。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们可以进行各种教学实践。

首先,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在教学设计时多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去感受事物,通过各种机会和途径,让学生多看、多听、多触摸、多感受。学生有了体会后,自热而然会从客观现实世界中得到灵感,加以合理的艺术想象,便会形成一定的创造。例如在教学《各种各样的树》一课中,课前带学生去观察校园里各种树木的枝干形态、树叶形状颜色,亲自用小手去触摸树干树叶,加深对树木的认识,再结合欣赏不同季节树叶颜色变化的认识,让学生大胆想象各自心中最美丽的树。这样学生的作品自然就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画出各种富有创意的树。

其次,可以综合多种艺术活动进行艺术创作。画、说、唱、舞、演等艺术活动都可以进行融合。相比严肃刻板的教学,学生更喜欢轻松、自在、有趣地学,因此教师设计学生学法的时候,尽可能从学生乐学爱学的角度出发,力求使学生的学习方法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如《画音乐》一课,让学生边听音乐边舞蹈,在感受中完成手中的点线面描绘和色彩的运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的创作。这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开心,何乐而不为?

小学美术基本知识点范文4

关键词: 普通师范生 特殊教育 特殊教育能力

特殊需要儿童随班就读,已经越来越成为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中的一种普遍现象,然而能够从事随班就读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却严重不足,这就给教师教育工作提出了一个严峻的课题。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华国栋先生在“九五”和“十五”期间长期致力于该课题的研究和推广,为随班就读师资的培养培训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作为课题组成员,我们保定师范专科学校涿州分校在“普通师范生特殊教育能力培养”方面也进行了大量的尝试和探索。从2000年起在中师开设了《随班就读教学》课程,2004年起又在高师专科开设了《特殊需要儿童的心理与教育》课程。

1.我们的做法

1.1强化思想教育和管理,为普通师范生特殊教育能力培养提供精神动力和制度支持。

思想认识是行动的指南,也是行动的驱动力。要想使普通师范生特殊教育能力培养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必须首先提高全体学生对其重要意义的认识,唤起和培养他们对特殊需要儿童特别是残疾儿童的关爱以及对事业的热爱和追求。所以,我们始终十分重视针对“随班就读”而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从完善道德修养、培养人文情怀的高度,教育学生“关爱残疾人”。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关爱残疾人”是现代社会人文关怀精神的具体体现,是现代人道德品质的基本内涵。逐步引导学生形成热爱残疾人的情感,并落实到实际活动中,在反复的道德实践中内化为良好的心理品质。这是他们学习并从事随班就读教学工作的根本动力。

从教师专业化的高度,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培养特殊教育能力对于自身就业能力的提升和今后的专业发展具有奠基性的重要作用。随着我国教师教育的不断发展,基础教育师资已经从数量上的需求转向质量上需求,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上了议事日程。“为了真正确立教师作为专业人员的社会地位,未来的教师不仅要掌握对普通学生进行教育的知识和技能,善于发现、诊断学生学习和成长中的各方面问题,并作出正确评价,采取相应的教育对策,而且还必须掌握一些特殊教育知识和技能”[1]。从现实的情况来看,随班就读的特殊需要儿童越来越多,而真正具备特殊教育能力、能够从事随班就读教学的教师却严重不足。如果师范生毕业前就初步掌握了特殊教育的知识和技能,无疑会大大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实力。

当然,仅仅依靠学生们认识上的提高和意识上的自觉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把思想教育和管理措施结合起来,辅之以制度上的约束和激励。

第一,学校成立了以主管教学副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专门负责特殊教育能力培养工作的管理。还成立了由科研处牵头,该课程的主讲教师以及教育学、心理学和各课教师共同参与的教研小组。

第二,规定《特殊需要儿童的心理与教育》为必修课程,共计40学时。其考试成绩纳入学生学习成绩管理系统,成绩不及格须重修并补考,补考仍不及格者,与其它科目合并计算,决定其是否毕业。

第三,设立特殊教育专项奖学金,对于该课程学习成绩特别优秀的学生给予奖励。

第四,对于该科目技能测试成绩达到80分以上者,颁发“特殊教育”特长生证书,以作为他们日后求职时的能力凭证。

事实证明这些教育和管理相结合的措施,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开展普通师范生特教能力培养工作的有效保障。

1.2强化技能训练和教育实践,切实提高普通师范生特殊教育能力培养的质量。

开设特殊教育课程的目的,不仅是让师范生了解和掌握一些特殊教育知识,而且是为了培养他们的特殊教育能力。能力的获得只有在不断的操作、实践过程中才能实现。所以,我们在教育教学别注重强化技能训练和教育实践的环节,为学生能力的形成提供操作性平台。

第一,在深入研究教材和具体分析社会需要的基础上,概括并规定了五个方面的特殊教育技能,以便于师生有针对性地教学和训练。

A.特殊需要儿童的筛查技能:分为智残、听残、视残、学习困难、言语和语言障碍、情绪和行为障碍几个方面。

B.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训练技能:分为智残、听残、视残、学习困难、言语和语言障碍、情绪和行为障碍六个方面。

C.照顾差异的课堂教学技能:学习动机的激发、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调整、学习活动的设计、教学方法的应用、教育技术的运用、课堂的管理。

D.特殊需要儿童的不良行为矫正技能:正强化法、富强化法、惩罚法、消退法、模仿法、系统脱敏法、代币制法、认知行为疗法。

E.与特殊需要儿童的沟通技能:真诚、理解、尊重、媒体和通道的选择、信息的反馈。

第二,制定特殊教育技能训练与实践活动考核方案。

方案中规定了考核的标准、必考项目和选考项目;规定了学生教育实习活动中有关“随班就读教学”内容的要求;规定特殊教育技能的考核成绩占该课程总成绩的60%,随班就读教学的实习成绩占教育实成绩的50%。

第三,成立技能训练与实践活动小组,有组织地开展活动。

每班成立四至五个小组,每个小组不超过10人,每个学生都要参加,每班明确一名指导教师,指导教师由特殊教育课程教研组成员担任。小组活动内容包括各项技能的模拟训练、集体备课、轮流试讲和有组织地到特教学校或随读班进行见实习等教育实践活动。

规定每周五课外活动和晚自习为小组活动时间,每小组每周至少活动一次。根据课程进度和教学内容每章结束后安排半天到一天的教育实践活动,完成教材规定和教师布置的“教学实践”作业。教材讲授完毕,学生要有6周的教育实习。教育实习考核不及格者不颁发毕业证书。

1.3强化“三个结合”,充分挖掘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努力提高普通师范生特殊教育能力培养的效率。

无论是《随班就读教学》,还是《特殊需要儿童的心理与教育》课程都具有浓缩性、交叉性、综合性的特点,知识点多、概念多、理论多,涉及生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课程与教法等多门学科,又融合了特殊教育方面的多门课程。这与普通师范院校开设特殊教育课程普遍面临的课时紧张、师资短缺、资源不足三个方面的问题存在着突出矛盾,严重影响着普通师范生特殊教育能力培养的效率。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校采取了三结合的办法。

1.3.1课堂教学和学生课外自学相结合

知识性的内容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提前布置作业,并导之以学习方法,个人自学和小组研讨式自学交替进行,凡自学都要求有学习笔记,学习笔记和其它作业共同记入该课平时成绩。课堂上教师除检查自学效果,讲解重点和难点外,大部分时间用于技能性内容的教学。技能性内容的教学重在通过各种媒体和方法提供操作示范,并指导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大面积的训练仍然是通过课外活动进行,以技能训练与实践活动小组为单位有组织地开展模拟训练和实际操作训练。

1.3.2特教课程教学与各学科的教材教法教学相结合

《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和教学》一章是有关随班就读教学实际操作内容的教学,篇幅上约占全书必修内容的29%,完成这部分内容至少需要14个课时。将这一章分工给各学科的教法教师来完成,会大大减轻特教课程教师的负担,使其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其它内容的教学和技能训练。

另外,主要是这种分工协作更具改革和创新意义。首先,丰富和更新了一般学科教材教法的理念和方法,特殊教育中“面向全体,照顾差异”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是素质教育思想的实际体现,是完全适用于普教的,而一般教法课却不能教给学生以“差异教学”的理念和方法。其次,促进了师生结合不同专业的内容和特点来进行“随班就读”教学原则及方法的教学和学习。比如,《小学音乐教材教法》课研究和学习的是在音乐课中进行随班就读的方法和策略,《小学美术教材教法》课研究和学习的是在美术课中进行随班就读的方法和策略。

当然,这种分工协作绝不是简单的内容上的分割,是建立在教法课教师接受特教培训、特教教师和教法教师集体备课、共同制定教学计划的基础之上的。

1.3.3校内教育资源与校外教育资源相结合

普通师范院校开设特教课程普遍面临的问题,往往是校内教育资源的不足。经济而有效的解决策略,就是与社会各有关方面诸如特教学校、开设随读班的普通学校、心理诊所、医院、科研院所等机构建立广泛而经常的联系,形成资源共享,充分挖掘社会资源为我所用。其中包括设施、设备等物质资源,教学课件、声像资料等课程资源,特别是师资资源。

由于本课程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综合性,单纯由一个人来讲授难以收到实效。采取主辅结合、专兼结合的方式是解决师资问题的良策。所谓主辅结合就是由一名教师来主讲,其他教师根据个人所长予以辅助,或分担部分内容的教学,或对学生进行相应辅导。所谓专兼结合,就是校内师资分担不了的内容,聘请校外有专长的人员来校兼课,比如汉语盲文和中国手语,就是请特教学校的教师来讲。有时为了深化或强化某些教学内容,为了开拓学生视野,还聘请专家来校作专题报告或专门辅导。

2.我们的体会和认识

2.1通过特教课程的开设,不仅仅培养了普师生的特教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他们的专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

“九五”期间,我校将《随班就读教学》课程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了课堂教学能力的对比评估,在以下三个评价指标上实验班均明显高于对照班:“重视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创造力”;“重视个别指导,反馈及时,对学生评价得当”;“精心设计学生学习的活动形式,小组和个人学习活动不少于一节课的三分之一时间”[2]。而这三个方面的要求也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背景下对于普通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从近几年用人单位的普遍反映和对少数毕业生的追踪调查情况来看,大多数学习过特教课程的毕业生适应新理念、新课程的能力要强于未学过特教课程的毕业生,因而他们更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从我国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的发展趋势来分析,具备特殊教育能力的普师生更具就业竞争优势。一方面,普通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师资现状已从“数量需求型”转为“质量提高型”,普师生已经遭遇到了就业难的现实问题。而另一方面,随着我国普及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工作力度的逐步加大和残疾人中等以上教育的不断发展,特殊教育师资紧缺的矛盾将会越来越突出。媒体上已经有人预言:特殊教育专业将成为热门专业。《中国残疾人事业“九五”计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全国特殊教育基本形成以随班就读和特殊班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发展的新格局。随着“随班就读”的普及,具备特教能力的普师生将倍受青睐。

2.2通过“普通师范生特殊教育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不仅仅提高了参与教师的科研和教改水平,更重要的是推动了全校教师的教学改革。

从课题开设之初,学校就把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做为重要的一环,积极谋划,以点带面,促进了学校的教学改革的发展。

随着《特殊需要儿童的需要与教育》教学研究的开展,学校的教学研究氛围明显增强。学校组织了一系列的教学研究活动,首先,聘请了课题组负责人华国栋先生做了专门的讲座,对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的关系做了深入的讲解,给教师介绍了全新的教育理念。其次,组织教师学习了《差异教学》、《特殊需要儿童的心理与教育》、《随班就读教学》等课程,并组织教师专门研讨在普通教育过程中如何做好特殊教育工作,激发了教师们教学改革的热情。最后,组织教师大胆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实验,把差异教学的理论和方法,主动运用于教学之中。通过几年的实践,教学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2.3要培养能够满足我国中小学和幼儿园“随班就读教学”实际需要的师资队伍,仅仅依靠部分师范院校的自觉行动是不够的,关键在于制度上的完善和管理到位。

1994年8月23日颁布的《残疾人教育条例》第41条规定:“普通师范院校应当有计划地设置残疾人特殊教育必修课程或选修课程,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残疾人特殊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以适应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的教育需要。”从而从法律上明确了师范院校的责任。近年来虽然有一些院校认识到培养普师生特教能力的重要意义所在,自觉地开展了此项工作,但是就全国范围来看不过是“竹外桃花三两枝”。究其原因,除了法律本身需要进一步完善、增强操作性之外,关键是教育行政部门缺乏相应的制度安排和管理。因此,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该提高认识,明确职责。从《宪法》到《义务教育法》、《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教育条例》、《教育基本法》都规定了对残疾人的教育关怀与具体要求,关爱特殊需要儿童教育行政部门责任重大。

第二,各级师范各个专业的课程方案中加入特殊教育课程模块,并规定普通师范生必修特教课程的学分。

第三,中小学任职资格条件中,加入对于特教课程学习和培训的要求,并进行一定的考核。

第四,对于积极开设特教课程、培养普师生特教能力成绩卓著的院校给予政策上和资金上的支持和奖励。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