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管理制度的意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实验室管理制度的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实验室管理制度的意义

实验室管理制度的意义范文1

关键词:水资源;可持续;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P64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7-00-01

一、以人为本,建立科学合理的水资源管理指标体系

我市各县区的水资源条件不一样,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也不一样,包括经济结构、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都有差别。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就要统筹兼顾,科学合理配置水资源,不能搞“一刀切”,也不能“吃大锅饭”,要实事求是,因地而异,因业而异。

(一)要处理好全市中东西三大发展区域的关系

市委确定了“中部率先隆起,东部整体突破,西部加快发展”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全市水资源管理指标体系的制定和执行就该自觉服从服务这一发展战略,充分结合各地“十二五”规划以及长远发展规划,综合考虑近年来三大区域各县区的用水总量,进行合理的测算,既做到空间相对均衡,又对重点区域有所侧重,保持各自区域的协调持续发展。

(二)要处理好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生态用水的关系

在水资源供应上,工业经济在经济发展中比重最大,其用水量也是“大头”。工业经济规模较大、发展较快的县区,已经出现工业与农业、居民生活“抢水”的尴尬局面。在水资源指标的确定上,必须妥善工业现代化与农业现代化以及新型城镇化的关系,综合考虑每个区域的水资源承载能力,既要保证工业用水需求的增加,也要考虑农业这一基础产业的用水要求,并兼顾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对水资源的增加需求,统筹协调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合理配置各种水资源。

(三)要处理好开发与保护、节约的关系

在水资源管理各项指标的确定上,水资源的开发、保护与节约要贯穿始终。西部山区应侧重水源地的涵养,在保护上予以优先。中、东部区域应侧重加强对入境河流及其它地表水资源的利用,包括南水北调工程供应水源的合理调配,保护的重点要放在纳污功能的提高上,确保工业用水排污水质达标。要把强化节水意识作为水法宣传的重点,把节水的科技手段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各个环节。无论是考核指标,还是评估指标,无论是用水的总量控制、效率控制,还是限制纳污指标的控制,都要针对不同区县特点,实行差异化考核,充分调动各级水资源管理部门积极性。

二、以人为本,建立高效规范的水政执法监察队伍

加强水资源管理关键要有一支技术、作风过硬的干部队伍,这是以人为本理念的现实要求。要自觉按照水利部《关于全面推进水利综合执法的实施意见》,把加强水利综合执法作为重点,努力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和执法能力建设。

(一)队伍配备要整齐

目前,有执法任务的各县市全部成立了专职水政监察队伍。但具体情况也不一样,大多还不能改变由全额、差额、自收自支事业编制为主的队伍构成现状。一些重点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以及一些水利警务机构的情况更不理想,临时人员占比很大。要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该配备、该增加的编制要足额到位,该精简的要大胆精简,既不能无人干事,也不能人浮于事。

(二)队伍装备要改善

要充分借鉴公安执法队伍建设的经验,特别是交巡警执法“件”装备的做法,在配备适当执法车辆基础上,为水政执法人员增加录音录像设备、实时通讯等设备,让执法人员有效应对各种执法环境,不断提高执法能力。

(三)队伍执法要规范

依法行政、规范执法,应是每一支水政执法队伍、每一名水政执法人员的自觉行为标准。首先,执法程序要规范,从日常的监管执法,到接受群众举报,包括举报记录、现场拍照、摄制录像、询问周边人员,到下发处罚文书、执行处罚决定等各环节,都要做实做细,形成完整规范的执法证据链条;其次,执法文书要规范。下达执法文书是执法规范的一个环节,特别重要,依法准确、证据充分的法律文书,可以为水违法案件的顺利办理打下良好基础。再就是执法形式要创新。面对纷繁复杂的水违法案件,可以采取及时邀请律师现场指认、公开曝光违法事实、实行“零口供”处罚违法对象等等方式,有效提高水环境执法的执行率,同时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

三、以人为本,建立全民参与的水资源监督协管机制

(一)尝试建立水行政执法联络员制度

综合近年来的水事违法案件,无论是“盲目违法”,还是“故意违法”,大多是在既成违法事实后再行立案查处,不仅增加了水政监察的工作难度,但已经给群众带来了损失,造成了负面影响。做好水政监察工作,就要依靠地方政府与群众,尝试在乡村两级选聘水行政执法联络员,实行以奖代补,让乡、村干部和管护人员成为水政监察工作的“前哨”,充分延伸水政监察的触角,增加水政执法的灵敏度。

(二)探索建立水资源合同管理制度

要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像抓节能减排一样,积极探索对高耗水、高污水排放企业实行水资源合同管理。要根据企业规模科学测算,确定合理的用水计划,实行定额管理。要严格执行合同,履行合同不到位的要进行处罚,履行合同较好的给予奖励,通过约束激励机制,让企业自觉节水,自觉达标排污。

实验室管理制度的意义范文2

关键词:高职;学分制;研究与实践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更多和更好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借鉴普通高校学分制的经验,试行了学分制改革,选择和坚持了实施以学年学分制为基础的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制度,并以此推动整体的教学改革,逐步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一、实行学年学分制的基本情况

1.统一认识,采取以学年学分制为基础的教学管理模式。我国普通高校的学分制模式一般概括为全学分制和学年学分制两种。考虑到高职院校的学生规模、课程资源及师资条件限制的实际情况,我们选择了学年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模式。为此,学院以人本教育理念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思想,形成了符合高职学生意志和教师意愿的整体改革方案。认真研究了实行学分制的可行性,积极探索实行学年学分制管理的途径与方法,在湖南的高职院校中较早地试行了学分制管理改革。

2.制订了系列学分制管理办法和运行规程,确保学分制管理改革有效运行。学院制订了一系列管理和操作文件,建设了以学分制为基础的计算机教学管理系统,初步建立了具有学校特色的学分制理论框架和具体的操作模式,使学分制在有理论指导、有规章可循的内部环境中顺利起步,正常运行。

3.制定系统的教学文件,用必修课、限选课和全校性任选课重新构建课程体系。按照学年学分制管理方案的要求,重新制定所有专业的学分制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构建起“以必修课保证基础、限选课确定专业方向、选修课拓宽视野,培养特长”的高职学分制课程框架,按照必修课和选修课各60%、40%的比例构建了各个专业的课程体系,其中选修课又按限选课30%和全校性任选课10%的比例开设课程。以必修课保证各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以选修课深化、拓宽学生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和潜能。

4.采取“分层”、“分段”的办法组织教学,保证学分制改革方案的实施。即在部分课程教学安排上开展分层教学。如在新生入学时,进行英语测验,按学生成绩分成A、B、C三个不同层次编班教学。各层次学生在达到国家英语A级应用能力标准后,给予本课程全部学分并可提前选修其它课程;体育课可由学生“选项”,分项组织教学。课程安排上注重“分段”:学生在第一学年的阶段,重点安排必修课,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化和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大多课程按原班级组织教学;第二阶段重点安排专业限选课与全校性的选修课,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和专业技能,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这个阶段主要按学生选课情况组织教学。

5.借学分制管理推动高职教育教学的改革。在进行学分制改革的同时,我们将教学计划修订、课程设置调整和教学内容等改革同步进行,制订了适合高职教育教学规律的学分制教学计划,以促进课程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在修订学分制教学计划时,注重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打破了原有“学科型”的教学体系,重新构建以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对原课程进行重组和整合,减少原学科体系中重复的理论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的比重,强调职业岗位群意识,在能力培养上强调综合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和岗位群适应能力三者的结合。构建起适应职业岗位,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的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该体系体现了以下特点:一是将实践教学课程(模块、环节)列入必修课,基础必修课逐步引入选修机制。二是限定选修课以选择专业方向为主,可调节专业定向与就业适应性的矛盾。任选课或少量其它课程允许用“实践”或“等级证”等其它途径替代。三是积极推进了课程改革,课程体系加强了针对性和实用性。在实施学分制研究的过程中,大力开展“顶岗实践,产教结合”的教学模式,实行“校企联合,订单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果。

二、对高职实行学年学分制的认识

一是学校性质的专科性。学分制是由选课制发展而来的。自由选课是其基本特征。一个学校学分制弹性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资源的多少,只有在课程资源十分丰富的情况下,学生才有可能进行自由选课和实行完全学分制。否则就只能进行有限的选课和实行不完全学分制。高职院校相比普通高校来说,办学规模普遍较小,设置的专业也主要是与行业相关,专科性强、专业数量较少,且服务领域单一。因而,师资相对较集中,能够开出的课程门类也相对较少。以上情况从客观上决定了目前高职学分制的弹性不可能很大。

二是培养目标的定向性。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培养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与普通本科院校特别是研究型院校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标相比,定向性要强得多。高职教育的这一重要特征,决定了高职院校所设置的专业不可能太宽泛,一般职业针对性都较强,一些专业招收的学生人数也不可能太多。在这种情况下要实现全面学分制,让学生自由地选择课程(特别是专业课程)是不现实的,因为选课的结果必然会出现因人数过于分散而不能开班的现象,或不得不降低开班人数要求而使教学成本大幅度增加。高职培养目标定向性强的特征,还要求高职院校把专业知识和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放在第一位,且教学内容应以定向为主,因此也不可能做到让学生完全自由地选择学习课程和内容。

三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高职教育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特点,不仅要求在教学内容、开设的课程及课程的内容上更注重应用性和实用性,而且要求在教学方法上更注重实践技能训练和实现产教结合。高职教学过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决定了这些课程的开出不可能像理论课程那样做到“全天候”。实行产教结合、运用项目教学法、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学习和训练,是高职学生增进专业知识、培养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但这些生产、经营、服务项目与生产进程和生产效益密切关联,且许多生产项目还有严格的季节性和较长的周期性。因此,也只能根据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进程由教师统筹安排,不应该也不可能做到让学生完全自由选择。

三、完善学年学分制的主要对策

一是要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要使每位教学和教学管理人员改变原来那种对学生“包下来”教育的传统观念,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观念,将每个学生视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为学生提供参与、表现和创造的机会。

二是要争取相关教育、财政等行政部门的政策支持。要建立校际间选课与学分互认制度、完善学生修满学分提前发放毕业证书与网上注册及按学分制收费等配套政策问题。

三是要加强高职学分制保障体系的建设。要保证实行学分制后对教学设施、图书资料、后勤保障等方面的建设工作,建立按课时学分数、选修学生数和权重数来分配教学经费的分配制度等。

四是完善高职学分制运行机制。要加强专业和课程改革,根据高职学院的实际,解决选课资源和师资不足、选课质量不高等问题,不断完善“三制”即选课制、导师制和弹性学制。制定切实可行的任选课管理细则、合理调整学习时间和学习方式。确保学生能够按要求获得足够的任选课学分。制定免修、免试课程管理细则。将学生经自学取得的合格成绩、参加自学考试取得的合格成绩、通过社会职业资格鉴定取得的合格成绩等纳入免修、免试范围。

五是完善适应学分制管理的现代技术手段。要组织力量研制学分制管理软件,使网上选课、网上辅导、网上考试、网上管理及相关的学籍管理落到实处,解决学分制管理工作强度大、实时性强等问题。

参考文献:

[1] 杨德广,王锡林.中国学分制[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3.

[2] 杨黎明.职业院校实施学分制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 束剑华,等.论高职学分制的模式及特点[J].职教论坛,2005,(5).

[4] 伍建桥.以学分制为基础的高职教学管理研究与思考[J].中国素质教育,2005,(11).

实验室管理制度的意义范文3

Abstracts: The new generation knowledge staff is the main force of the modern enterprises and the key to obtain competitive advantage for modern enterprises.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attract and retain these staffs and constantly improve their satisfaction from the view of non-material incentives to better use their creativity for the organization. This paper searches for the dependence relation between the non-material incentives and the satisfaction of the workers through SPSS19.0 statistical software and puts forward the relative countermeasures. The non-material incentives methods include the incentives of the personal development, the work and the work environment.

关键词: 非物质激励;员工满意度;新生代知识型员工

Key words: non-material incentives;satisfaction of the workers;new generation knowledge workers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32-0189-02

0 引言

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以“80后”为代表的新生代知识型员工已成为各行各业的主力军,在职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在个性方面、价值观等方面与前几代人存在较大的差异,应根据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点设计合理的激励措施进行有效激励。从激励方式划分,可以分为物质激励和非物质激励。目前,不少学者已证实了新生代知识型员工对非物质激励存在更多的需求,非物质激励对于企业吸引并留住新生代知识型员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新生代知识型员工为研究对象,从实证的角度探讨非物质激励与其满意度的关系,探寻更加有效的激励方法。

1 假设提出

1.1 指标解释 目前,学术界对非物质激励的划分是多样的,在阅读文献资料下,本文将非物质激励划分为:个人发展、工作自身、工作环境激励。对于满意度而言,是新生代知识型员工对其工作中所包含的劳动条件、工作前景和环境等各项因素评估后的心理反映。

1.2 提出研究假设 基于以上分析,就新生代知识型员工非物质激励中的三种不同方式与其满意度的关系提出如下假设:假设1:非物质激励中的个人发展激励越强,其满意度越高;假设2:非物质激励中的工作自身激励越强,其满意度越高;假设3:非物质激励中的工作环境激励越强,其满意度越高。

2 实证检验

2.1 样本及数据来源 本文以中国西电集团、西安华为研究所、西安中兴通讯、西安高新医院的“80后”知识型员工为研究对象,共计发放问卷120份,实际收回106份,其中有效问卷达103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5.8%。

2.2 信度和效度分析 调查问卷信度分析时检验调查数据是否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的有效分析方法。因此在对假设进行验证及深入研究前,以SPSS19.0提供的检验方法对指标进行信度效度分析。为了保证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及可靠性,本文采用α系数来测量调查问卷相关量表的内部一致性。本问卷基本能够满足本研究统计分析的需要,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调查问卷的效度指调查问卷能够准确测出所要测量事物的程度,本研究的调查问卷是在参考大量相关文献基础上设计的,并结合对新生代知识型员工访谈内容,以及咨询了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后修改完成此次调查问卷。因此问卷内容有一定的可靠性,具有较高的内容效度。

2.3 变量相关性分析 对于上述分析的研究变量:个人发展激励、工作自身激励、工作环境激励与员工满意度进行相关性分析,对所做假设进行检验。

从表1中可以看出,假设1、假设2和假设3都是成立的。

2.4 回归分析 为了说明各个内生变量被解释的程度,以及各前因变量对内生变量的贡献。需要进一步用回归分析来研究。采用强制进入法进行回归分析,得到1个回归方程,回归分析结果如表2、表3。由表2、表3可以看出,回归方程拟合效果较好,同时,各个自变量的容忍度均大于0.1,说明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

3 研究结论

以上的实证研究表明,提高各项非物质激励因素的满意程度可以提高新生代知识型员工的总体被激励程度,企业在为新生代知识型员工提供足够物质激励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对其非物质激励,从他们的真正需求出发,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才能使企业获取到优秀的人才资源。

3.1 个人发展方面的激励 企业对员工的培训是对人才资源的一种投资,员工可以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尤其加强对新生代知识型员工的培训,更能激发其工作积极性,不断发挥其对组织的价值贡献度。其次,培训也可以和其职业生涯管理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新生代知识型员工提供清晰的并与组织发展目标相适应的发展路径,让其工作的更有目标性,提高对组织的忠诚度,并与企业共同发展及成长。此外,企业还应制定明确的晋升机制,满足新生代知识型员工对个人权利和地位的追求,帮助企业有效促进其工作积极性。

3.2 工作自身方面的激励 企业应该根据新生代员工的岗位需求分析,结合他们的兴趣将他们安排在企业最合适的岗位上,实现能岗匹配,人尽其才。大多数新生代员工进入企业时间并不久,正处于其职业生涯初期,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不明确,时常有调整岗位或尝试新工作的想法。企业的管理者应该充分了解他们的需求,帮助他们尽快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并为其建立科学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结合其兴趣爱好为其提供适合的工作岗位,实现人岗相适宜。然而,伴随着环境的变化和员工自身素质的提升,为了保证其工作积极性的持续,要根据他们需求改变对其工作岗位做出适当的调整。

3.3 工作环境方面的激励 首先应构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将员工团结在一起,缩短和其他员工之间的心理距离,营造一种相互尊重、公平竞争的人际关系分为,使员工对企业产生归属感,每位员工都可感受到自己在企业中的价值。其次工作环境激励还需要从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着手。新生代知识型员工已成为企业的主力军,企业的管理制度也要根据管理对象的调整还有所改良,管理制度尽量详细,规范,能够使员工信服,更加体现以人为本的企业环境,保证管理制度的人性化,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李志,胡静.企业员工的非物质激励研究[J].重庆人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3(1):45-49.

实验室管理制度的意义范文4

关键词:管理人员 非财务指标 披露满意度 研究

管理人员是企业人力资源的投入者,是企业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管理人员投入的是管理知识和管理能力,管理人员的利益与企业息息相关,他们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是企业内部关系中最主要的内容之一。管理人员作为企业中一个重要的内部利益相关者,在董事会授权的范围内行使经营权,负责执行董事会所制订的各种决策,在企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管理人员在企业中通常追求的利益是高额的报酬、提升自己的人力资本、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获得上级的信任和晋升职位(刘利,2008a)。管理人员非常关注反映自己利益要求及其实现方式信息的非财务指标。管理人员对反映自己利益要求及其实现方式信息的非财务指标的关注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1)企业工资福利、工休制度指标、管理人员待遇、在职消费水平、工资增长指标:(2)管理人员社会地位、企业地位指标;(3)企业知名度、影响力指标;(4)管理人员培训、交流、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管理人员人力资本提升机会指标;(5)企业能力、效率、水平、竞争力指标;(6)企业前景、优势、稳定性、创新指标;(7)企业管理、内部控制、人力资源指标;(8)管理人员晋升率、晋升机会、企业用人制度指标;(9)管理人员授权与分权程度、管理人员工作支持指标;(10)企业激励机制、股权性质指标;(11)企业人员流动、用工合同履约率、管理人员淘汰率指标;(12)企业形象、信誉、组织气氛、企业文化指标(刘利,2009)。管理人员也非常关注反映自己利益要求及其实现方式信息的非财务指标的披露。国内外从事财务指标研究的文献浩如烟海,但从事非财务指标研究的文献却非常少,且大都集中在非财务指标运用意义的研究和非财务指标在企业绩效评价中的构建和运用,系统地进行非财务指标研究的文献难觅踪影。目前国内外还没有人从利益相关者角度进行过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和实现方式信息的非财务指标研究。本文从管理人员角度出发,在2008年3月-2009年1月期间对反映管理人员利益要求和实现方式信息的非财务指标披露的满意度进行了排序研究和分组研究。本研究为实证方式,主要通过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两种形式取得资料,采用的方法是专家调查法和问卷调查法。调查范围主要以东部、中部和南部为主,涵盖了全国东南西北中5个地理位置(刘利,2008b,2009)。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865份调查问卷,实际回收调查问卷523份,问卷回收率为60.46%。有效问卷数为518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9.04%。样本回收公司531家,样本基本分布情况如下:

1 从所调查的企业发展阶段来看,创业阶段企业有64家,发展阶段企业186家,成熟阶段企业197家,衰退阶段企业84家,分别占样本总数的12.05%、35.03%、37.10%和15.82%。

2 从企业性质来看,国有企业有182家,集体企业112家,民营企业123家,三资企业114家,分别占样本总数的34.27%、21.09%、23.16%和21.48%;

3 从企业上市情况来看,上市公司有195家,非上市企业336家,分别占样本总数的36.72%、63.80%;

4 从企业规模来看,大型企业有192家,中型企业238家,小型企业101家,分别占样本总数的36.16%、44.82%和19.02%:

5 从企业类型来看,生产企业有281家、商品流通企业126家、服务企业124家,分别占样本总数的52.92%、23.73%和23.35%;

从样本的分布来看,样本量已经满足了进行统计分析的基本要求。

一、数据处理与分析

将问卷排序内容转化为数值型数据,录入SPSSl3 0软件进行处理。

数据处理方法:首先进行描述性统计(descriptive statistics),计算出管理人员非财务指标披露的满意度得分均值,然后进行均值比较(compare means)和配对样本T检验(paired-samples T test),判断这些排序是否具有统计意义。

数据分析结果见表1。

以上是SPSS软件的统计结果。其中企业对非财务指标披露的管理人员满意度被表达为得分均值,某一类非财务指标得分均值越小,表明这一类非财务指标披露的管理人员满意度越差,越需要改善披露。经过以上非财务指标披露的满意度均值差异配对样本T检验,上述非财务指标披露的满意度均值差异在统计学上具有非常显著的统计意义。

上述实证研究结果表明:

1 管理人员对不同类的反映其利益要求及其实现方式信息的非财务指标披露的满意度存在显著差异,有披露满意度之分。管理人员对反映其利益要求及其实现方式信息的非财务指标披露的满意度,由低到高,依次为:(1)管理人员社会地位、企业地位、企业信誉指标;(2)管理人员晋升率、晋升机会、企业用人制度、激励机制、管理人员授权与分权程度、管理人员工作支持、企业人员流动、用工合同履约率、管理人员淘汰率指标;(3)企业工资福利、工休制度、管理人员待遇、管理人员在职消费水平、管理人员工资增长、管理人员培训、交流、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管理人员人力资本提升机会、企业能力、效率、水平、竞争力、企业前景、优势、稳定性、创新、企业管理、内部控制指标;(4)企业形象、知名度、影响力、企业文化、组织气氛、人力资源、股权性质指标。反映管理人员利益要求及其实现方式信息的非财务指标披露的管理人员满意度并不高。管理人员对其所关注的非财务指标的披露并不满意。其中,管理人员对管理人员社会地位、企业地位、企业信誉指标的披露非常不满意,对管理人员晋升率、晋升机会、企业用人制度、激励机制、管理人员授权与分权程度、管理人员工作支持、企业人员流动、用工合同履约率、管理人员淘汰率指标的披露很不满意,对企业工资福利、工休制度、管理人员待遇、管理人员在职消费水平、管理人员工资增

长、管理人员培训、交流、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管理人员人力资本提升机会、企业能力、效率、水平、竞争力、企业前景、优势、稳定性、创新、企业管理、内部控制指标的披露不满意,但对企业形象、知名度、影响力、企业文化、组织气氛、人力资源、股权性质指标的披露比较满意。在这些非财务指标的披露中,管理人员最不满意的是管理人员社会地位、企业地位、企业信誉指标的披露。企业对反映管理人员利益要求及其实现方式信息的非财务指标的披露程度很不够。

2 并不是越受管理人员关注的非财务指标的披露,管理人员就越满意。相反管理人员对其关注程度高的非财务指标的披露很不满意。管理人员对企业形象指标的披露、知名度、影响力指标的披露,满意度高于企业优势指标、竞争力指标、生存发展状况指标。管理人员对企业文化、企业组织气氛、企业人力资源、股权性质指标的披露,满意度高于企业稳定性、企业创新指标。对当前状况指标的披露,管理人员的满意度与前景指标相同;对当前发展指标的披露,管理人员的满意度与长期发展指标相同。

3 管理人员培训、交流、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管理人员人力资本提升机会指标披露的管理人员满意度高于管理人员晋升率、晋升机会、企业用人制度指标;企业激励机制指标披露的管理人员满意度低于企业工资福利、工休制度、管理人员待遇、管理人员在职消费水平、管理人员工资增长指标。

4 管理人员对企业稳定性指标的披露,满意度高于企业人员流动、用工合同履约率、管理人员淘汰率指标;对企业信誉指标的披露,满意度低于企业形象、知名度、影响力指标。对管理人员授权与分权程度、管理人员工作支持指标和管理人员社会地位、企业地位指标,管理人员授权与分权程度、管理人员工作支持指标披露的管理人员满意度高于管理人员社会地位、企业地位指标。

二、对反映管理人员利益要求及其实现方式信息的非财务指标披露的管理人员满意度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差异比较分析

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了解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工龄、不同职务、不同性质、是否上市、不同规模、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管理人员利益要求和实现方式信息的非财务指标披露的管理人员满意度是否存在差异。差异比较分析结果及分组均值见表2。

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工龄、不同职务、不同性质、是否上市、不同规模、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管理人员利益要求和实现方式信息的非财务指标披露的管理人员满意度差异进行分组均值分析发现,不同类别管理人员的非财务指标披露的满意度是不一样的。

1 从性别来看,对管理人员社会地位、企业地位、企业信誉指标的披露、管理人员晋升率、晋升机会、企业用人制度、激励机制、管理人员授权与分权程度、管理人员工作支持、企业人员流动、用工合同履约率、管理人员淘汰率指标的披露、企业工资福利、工休制度、管理人员待遇、管理人员在职消费水平、管理人员工资增长、管理人员培训、交流、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管理人员人力资本提升机会、企业能力、效率、水平、竞争力、企业前景、优势、稳定性、创新、企业管理、内部控制指标的披露,男性管理人员的满意度低于女性管理人员。

2 从年龄来看,对管理人员晋升率、晋升机会、企业用人制度、激励机制、管理人员授权与分权程度、管理人员工作支持、企业人员流动、用工合同履约率、管理人员淘汰率指标的披露,20~30岁、31~40岁管理人员的满意度低于41~50岁、51岁以上的管理人员;对企业工资福利、工休制度、管理人员待遇、管理人员在职消费水平、管理人员工资增长、管理人员培训、交流、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管理人员人力资本提升机会、企业能力、效率、水平、竞争力、企业前景、优势、稳定性、创新、企业管理、内部控制指标的披露,20~30岁管理人员的满意度低于31~40岁、41~50岁、51岁以上的管理人员,31~40岁管理人员的满意度低于41~50岁、51岁以上的管理人员。

3 从工龄来看,对企业工资福利、工休制度、管理人员待遇、管理人员在职消费水平、管理人员工资增长、管理人员培训、交流、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管理人员人力资本提升机会、企业能力、效率、水平、竞争力、企业前景、优势、稳定性、创新、企业管理、内部控制指标的披露,工龄1年以内、1~5年、6~10年管理人员的满意度低于工龄11~20年、20年以上的管理人员;另外,对管理人员晋升率、晋升机会、企业用人制度、激励机制、管理人员授权与分权程度、管理人员工作支持、企业人员流动、用工合同履约率、管理人员淘汰率指标的披露,工龄1年以内、1~5年管理人员的满意度还低于工龄11~20年、20年以上的管理人员。

4 从职务来看,对管理人员社会地位、企业地位、企业信誉指标的披露、管理人员晋升率、晋升机会、企业用人制度、激励机制、管理人员授权与分权程度、管理人员工作支持、企业人员流动、用工合同履约率、管理人员淘汰率指标的披露、企业工资福利、工休制度、管理人员待遇、管理人员在职消费水平、管理人员工资增长、管理人员培训、交流、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管理人员人力资本提升机会、企业能力、效率、水平、竞争力、企业前景、优势、稳定性、创新、企业管理、内部控制指标的披露,中基层管理人员的满意度低于高层管理人员。

5 从是否为上市公司来看,对企业工资福利、工休制度、管理人员待遇、管理人员在职消费水平、管理人员工资增长、管理人员培训、交流、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管理人员人力资本提升机会、企业能力、效率、水平、竞争力、企业前景、优势、稳定性、创新、企业管理、内部控制指标的披露、企业形象、知名度、影响力、企业文化、组织气氛、人力资源、股权性质指标的披露,上市企业管理人员的满意度高于非上市企业的管理人员。

6 从企业规模来看,对企业工资福利、工休制度、管理人员待遇、管理人员在职消费水平、管理人员工资增长、管理人员培训、交流、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管理人员人力资本提升机会、企业能力、效率、水平、竞争力、企业前景、优势、稳定性、创新、企业管理、内部控制指标的披露,中小型企业管理人员的满意度低于大型企业的管理人员;对企业形象、知名度、影响力、企业文化、组织气氛、人力资源、股权性质指标的披露,中小型企业管理人员的满意度高于大型企业的管理人员。

7 从企业发展阶段来看,对管理人员晋升率、晋升机会、企业用人制度、激励机制、管理人员授权与分权程度、管理人员工作支持、企业人员流动、用工合同履约率、

管理人员淘汰率指标的披露,创业阶段企业管理人员的满意度低于成熟阶段、衰退阶段企业的管理人员;对企业工资福利、工休制度、管理人员待遇、管理人员在职消费水平、管理人员工资增长、管理人员培训、交流、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管理人员人力资本提升机会、企业能力、效率、水平、竞争力、企业前景、优势、稳定性、创新、企业管理、内部控制指标的披露,发展阶段、成熟阶段企业管理人员的满意度高于创业阶段、衰退阶段企业的管理人员。

实验室管理制度的意义范文5

[关键词] 生产业 制造业 交易费用

生产业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在西方的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多年来,生产业已经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结构中增长最快的部门。1975年,Browning和Singelman最早提出了生产业的概念,他们认为生产业包括金融、法律服务、保险、经纪等具有知识密集和为客户提供专门的行业。以后,随着对生产业研究的深入,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生产业提出了各自的分类标准。例如:Daniels把生产业认为成消费业以外的服务领域;Howells和Green认为生产业包括保险、银行、金融和其他商务服务业等等。我国政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十一五规划纲要)中也提出要大力发展生产业,并把生产业分为交通运输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

生产业与制造业之间互动已不是什么新鲜的命题,学者对此论述已有很多。例如:吕政等人使用经济分析方法对生产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的内在机理进行了研究;陈宪,黄建锋 从分工的角度,考察了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关系的动态演进;张惠萍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了生产业和制造业之间逐渐融合的结论;马风华,李江帆对生产也与制造业之间的关系更是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总结。综上所述,关于生产业与制造业之间互动关系的研究虽有很多,但是这些文献多是侧重于对生产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的理论解释或是之间的实证分析,而对生产业与制造业互动演进关系的论述多是局部的某一个阶段或者宏观的泛而谈之,而且分析的方法也是介绍性质的较多,多没有深入展开。本文要做的是在这些文献的基础上全面、系统的论述生产业与制造业之间在各个阶段相互关系的演变进程。在具体研究工具的选择上,本文在借鉴已有文献的基础上,主要采用交易费用这个分析工具。因为作者认为,在以往的研究中,不同的学者选择了诸如分工、技术进步、政府的作用等视角来解释生产业与制造业之间的演进关系。诚然这些因素在生产业与制造业的演进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些因素的作用效果最终都要归纳到生产企业与制造企业他们的“分与和”的动力机制上,正是由于无数个企业的行为才促成了整个产业的不断演进,而在分析企业的行为上,交易费用无疑是非常适合的工具,这一点科斯教授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给我们做了很好的阐释。

一、企业、交易费用视角下生产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

生产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的演进,其本质就是制造业企业如何处理企业内部生产生产还是向市场构面生产的选择问题。本文选用交易费用作为分析两者的演进规律基于以下考虑。其一,现实的市场多处于不完全竞争状态,微观经济活动主要由企业和市场共同完成,信息的不完全性导致了市场交易成本的发生。而从西方经济学的逻辑来看,“理性经济人”的假设注定了成本收益是分析经济活动的主线。用交易成本的视角来研究生产业与制造业的产业演进是符合这一逻辑思路的。另外,本文选择了企业作为两者关系的研究载体,而科斯教授用交易费用的工具来研究企业与市场边界问题获得成功的例子可以为本文的研究提供很好借鉴,从而保证了方法的可行性。

用交易费用来分析生产业与制造业之间的演进关系,我们采用的方法是首先用交易费用来分析与之相对应的企业活动,然后再推广到整个产业。如图:1所示,我们把由于生产部门存在于企业内部而给企业带来管理 上的成本叫做企业的协调成本。把制造业部门由于生产的需要而去市场上购买生产而付出的搜寻信息、讨价还价、起草契约、生产监督等事前事后的成本叫做企业的市场交易成本,e点是临界点。从静态的视角看,在e点左侧时,生产内置于企业内部而付出的企业协调成本低于生产业独立存在于市场而使企业付出的市场交易成本;在e点右侧则相反。从动态的视角来看,在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两条曲线都是时刻变化的,其中任一条曲线发生变化都可能导致临界点的移动,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很好的分析生产存在状态发生改变时的各种情况,具体展开分析是下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二、生产业与制造业互动的演进路径分析

生产业在生产系统中角色的变化在工业时代是逐渐从充当“剂的管理功能转变为一种推动工业生产各阶段更高效运行以及增加产出价值的间接投入,而到后工业时代,生产性已成为新技术和创新的主要来源和传播渠道,更多地发挥了战略功能和“推进器”的作用。如果说在上面的理论框架中已有对生产业与制造业之间关系的一些论述,那只能算作上是宏观层面上的,下面要展开的是在上述理论框架基础上的关于生产业与制造业相互演进关系的详细分析,即以企业为研究对象,以交易费用为研究视角,按照内生、独立、融合的顺序对生产业与制造业之间的演进关系进行详细深入的分析。

1.生产业内生于制造业的阶段

用交易费用来解释生产业内生于制造业的情况主要依靠的是上述理论框架中构建的分析图1,从图上来看,生产业内生于制造业的情况就是临界点左侧的情况,此时企业协调成本低于市场交易成本。产生此种形态的原因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释。其一,从宏观的层面来看,是人们的生活水平比较低以致对产品的要求标准也较低,对产品的多样化需求层次也较单一,比较容易满足的顾客需求致使企业也没有动力去提升产品的品质,在产品差异化中起主要作用的生产业还没有引起生产者的重视;其二,上述的宏观背景导致了企业的规模也不是很大,企业内部的管理结构也不太复杂,自然协调成本不会很高;其三,处于供方主导的市场形态,市场竞争注定是不充分的,而不充分的市场也注定了较高的市场交易成本。诸多原因导致企业还没有动力把其内部的生产部分分离出去,从而就形成了生产业内生于制造业的产业形态。

2.生产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的演进:从内生到独立

用交易费用来分析这个阶段的演进主要侧重于其动态的方面,即主要分析生产业从内生到独立于制造业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如图1所示,论述生产与制造业之间开始从内生走向独立,就是制造企业的企业协调成本和市场交易成本相交的临界点左移,两条曲线的变化无外以下三种情况。第一,企业协调成本曲线:C不变而市场交易成本曲线:M下移。发生此种情况主要是由于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竞争参与者增多,市场竞争更加规范有序,国家相关的法律更加健全,最终导致企业在市场交易过程中,搜寻信息的难度降低,对方违约成本提高从而自身的监督成本降低,综合导致市场交易费用降低;第二、市场交易成本曲线:M不变,而企业协调成本曲线:C上移。此种情况对应的是企业内部管理结构的变化,由于人们对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外部竞争的加剧等因素导致企业内部分工越来越细,企业分工越细,生产部门就会越多,企业的协调难度越来越大,从而导致企业的协调成本曲线上移;第三,两条曲线同时变动即市场交易成本曲线下移,企业协调成本曲线上移综合导致临界点左移。此种情况就是把上两种情况综合起来同时发生而已,不再赘述。在此需要单独列出的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此产业演进的影响。科学技术的影响是广泛的,它无论对企业内部的管理还是企业在市场上的交易都有革命性的影响,生产类科学技术的进步导致企业生产的效率大大提高,为日益精细的分工提供了可能,信息技术的提高为企业的市场交易提供了大大的便利,诸如此类,各种技术的革新大大的促进了生产业从制造业中分离的速度。

3.生产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的演进:从独立到融合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产品附加值的要求会越来越多,而且人们对产品质量层次的关注超越了对其价格的关注。于此向对应,指导企业管理模式的不再是生产成本而是产品的质量层次和差异化程度。企业为了争取顾客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把发展重心放在运用差异化竞争策略提升自己产品的竞争层次上面来,此时交易费用理论的解释力就变弱了。按照产业价值链理论,生产是导致产品差异化的根本原因,而企业为了保持自己的与众不同就必须有自己独特的生产部门,这也是为什么生产业不可能完全从制造业中分离出去的原因。而按照这个竞争趋势发展下去,我们可以预测到的是未来产品的竞争力就是其产品中生产的竞争力所在。当制造企业开始把视角转向生产的时候,制造企业又开始大力发展生产业也就会成为必然。生产业与制造业相互交融也会成为必然。

生产业与制造业之间从相对独立走向逐渐融合是产业发展的一个新现象,此种趋势广泛存在于西方发达国家,比较明显的例子就是西方的以前的一些制造业都呈现出服务化的特征。例如:IBM、GE等大型跨国制造业公司都大大加强了生产业的比重。目前我国正是生产业独立发展的繁荣时期,甚至在一些不太发达的地区,生产业与制造业才处于逐渐分离的阶段。虽然在我国还不好找到明显的实例佐证这一产业新现象,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的生产业与制造业互动也会向融合的趋势发展。

三、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随着人们对产品层次的要求提高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原本依附于制造业的生产业开始了分离载又融合的产业演进历程。生产业重新走进制造业并不是简单的回归,而是产业的又一次升级。这其中应该也暗含了哲学上“否定之否定”规律。

第二、生产业与制造业相互演进的三个阶段的划分只是为了更好的分析问题,三个阶段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首尾相连的,它们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很多时候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第三、引导企业经营经营模式动力的变化导致了分析方法的改变。全文大部分用交易费用来分析是因为在我国引导企业经营模式即生产企业与制造业企业内生与独立的过程是成本竞争为主要导向的,而导致生产企业与制造业企业的融合应该说是受人们价值观念的影响而发展的。当然,两者都可以综合到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层面上来。

第四、新的产业发展趋势将会导致产业的重新分类。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产业间的技术融合,产业边界变得模糊,相互交叉,渗透,甚至形成新的产业的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9]。应该指出的是,生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并不影响生产业与制造业独立的结果。与制造业融合的生产业应该是有选择性的,制造业企业选择融合的生产业肯定是与其产品核心竞争力最相关的生产业,每个制造业关注的核心竞争力不同,这导致了制造业与生产业融合的模式各种各样。同时,可以肯定的是,已经标准化了的生产业不会再被融合到制造业之中。

参考文献:

[1] 吕政 刘勇 王钦:中国生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基于产业互动的研究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08(8)

[2] Browning,C.,Singelman,J. The Emergence of a Service Society[M]. Springfield,1975

[3] Daniels,W. Service Industries[M]. Great Britai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

[4] Howells,D.,Green,R. Location, Technology and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in UK Services [J]. Progress inPlanning,1986(,2)

实验室管理制度的意义范文6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实验室建设 实验室管理 技术队伍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级技能型专业人才。高等职业院校实验室是培养高级技能型专业人才,兼顾基础性研究的重要基地。实验教学是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生社会认识能力及实践技能的重要途径。加强高等职业院校实验室建设和科学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建立规范高效的管理运行机制

一体化教学,即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它是近年来高等职业院校职业采用的教育方法。实验教学是实验室建设中重要的一方面。实验教学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①实验教学充实和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在实验过程中,除了实际动手能力外,学生收集整理信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②实验教学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培养社会急需的高级技能型人才的摇篮。管理好实践教学的全过程,对于全面实现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加强实验室建设和管理迫在眉睫,首先要建立规范高效的管理运行机制:

(1)成立校实验室建设和管理领导小组。由主管校领导任组长,各系(部)、实验室与设备管理部门、教务部门、财务部门、人事部门负责人参加。逐步建立以校、系二级管理为主的实验室管理体制,领导小组对实验室建设规划和建设中的立项等重大事项进行论证和评估。

(2)充分发挥教学顾问组在实验室建设中的作用。每学期初向顾问组报告一次实验室建设工作计划,平时主动征集意见,每学期集中听一次意见。

(3)实验室相关管理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力度,认真抓好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工作,切实贯彻执行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制度。

2.制定和完善实验室的管理制度

加强实验室的制度建设,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在完善中自觉执行,一切按制度办事,切实做到有章可循,有矩可守。根据实验室的具体情况可制定:如贵重仪器设备的管理制度、低值易耗品的申报和管理制度、剧使用和管理制度、实验室安全管理规程及卫生制度、实验员工作制度与规范、实验指导教师工作职责、学生实验守则等规章制度,这样使管理更规范化,提高了仪器使用率,本着“高效、节约”的原则,既保证学生的实验需求,又节约实验耗材,保证各实验正常、有序、高效地进行。

3.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和管理,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实验技术队伍是实验教学的基本要素,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影响管理服务的质量。因此,要聘用工作责任心强、教学实践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的高技术高职称人员担任实验室主任职位,制定和完善严格的实验技术人员岗位职责和考核制度,使所有的实验技术人员都担负着实践教学的责任,在实践教学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加强对实验技术人员的培养,提高他们的学历层次和实践教学能力,定期对实验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实验技术队伍整体水平,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学校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实践教学管理队伍。

4.培养创新,构建新型实验教学体系

传统的实验教学体系限制了实验教学作用的发挥,影响了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必须顺应形势,构建新型实验教学体系。①在实验内容上,力求把“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融于一体,逐步减少简单重复的、非经典验证性实验,增加一些代表前沿性、创新性的实验项目。②在实验教学手段和方法上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出发,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方法。如启发式与问题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实验结果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遇到实验过程中因操作错误或操作不规范等原因造成的影响及损失,要鼓励学生先自己多思考、多分析、多提出问题和自己的看法,在实验中寻求问题的答案,探索新的知识、新的奥秘,拓展创新思路。这样,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培养。③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体系,让学生随时进实验室进行实验,使学生的学习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只有通过实验动手、动脑,才能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消化吸收,并灵活应用,同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达到造就创新型高级技能型人才的目的。

5.结语

高等职业院校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系统工程,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关系到学校的整体规划和发展、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我们要正确认识新形势下高等职业院校实验室的地位与作用,积极探索创新、科学管理,走自己的特色路线,充分发挥实验室培养高级技能型专业人才的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