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认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认识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认识范文1

一、广播电视编导的政治环境

政治环境是影响广播电视编导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广播电视编导反过来受到政治环境的影响也较大。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早期受到政治环境的影响是最大的,一些重要的专业内容和课程要求都是与政治的基本理念和政治要求相一致。像坚持的媒体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广播电视编导要求就充分体现了政治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特色。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要求讲政治,要求服务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做好正面宣传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宣传。在政治环境的影响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也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例如,政治性语言的使用,相应产生的一系列规范等等。学校的学术范围和学校内的政治环境直接影响广播电视编导的发展,一个讲理念、讲原则、讲信仰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更加有利于促进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科学发展,更加能够发挥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公共意图和作用。这些政治元素作为专业发展的基础,引导和指导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健康发展,为培养有原则、有信仰的广播电视编导人才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帮助,所以在一个良好的政治环境中,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能够得到更加有利的整合,能够得到公众更为有力的支持,适应政治环境的发展,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习讲规范和原则的重要内容。

二、广播电视编导的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也决定着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发展,一个经济发展良好的环境现状,能够更加促进广播电视编导在实践层面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随即带来的是媒体的发达和网络媒体消费的攀升,技术的变革与资本的力量能够直接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发展带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途径,能够促进广播电视编导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双丰收。例如,湖南卫视在经济上的大力投入和支持,使得广播电视编导的相关领域呈现出了一片繁荣昌盛景象,形成了人才培养的良性机制。经济大环境是现代化条件下影响社会事物发展的主要动力,通过经济体制的一系列变化发展,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能够让理论转为学术价值,让学术价值转换为商业价值,让每一个观点和每一个创新都能够创造出社会价值,这就是一个好的经济环境所能够产生的正面效应。当前广播电视编导的经济环境非常好,由于我们的媒体电台都集中掌握在官方手里这样一个现实情况,政治环境与经济环境彼此产生了互动,政治上的理解和支持使得大众载体平台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同时,社会上的种种不良影响也都因为政治的地位而受到最小面的冲击。官方平台的开放使得广播电视编导有了更多的用武之地,新闻媒体电台广播都需要大量的专业性人才加入和参与进来。载体与环境挂钩,公司广告的投入带来了大量的资金支持,反而推动了广播电视编导新的发展,从而形成当前一个积极互动的局面,为广播电视编导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三、广播电视编导的社会环境

从社会环境看,广播电视编导的现实发展都是围绕着社会环境的发展而展开的,随着改革开放,新的社会环境不断的衍生和形成,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动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变革,社会转型,人们越来越能够感受到社会环境的重要意义,越来越能够明确地体会到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下的社会情境,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越来越能够感受到社会对经济环境的重要影响。从这个观点来看,我们需要不断地夯实广播电视编导的群众基础,不断地更新换代广播电视编导的专业技术,不断地获得社会的支持和鼓励。从这个方面来看,广播电视编导的发展已经做到了与社会发展的同步和协调,在几年的大学扩招中,报名学习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人数在不断的攀升,社会环境和现实环境下不断地涌现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热的趋势。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参与到广播电视编导的学习之中,去了解这个专业,去掌握这个专业方面的知识和技术。通过群众基础的实现,整个广播电视编导产业链的最根本基础得到夯实和保障,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才能够得到根本性的发展。

四、结语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认识范文2

关键词:广播电视编导;创新思维;培养思路

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大发展,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在快速发展中为观众提供了多种不同的娱乐休闲活动,对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具有丰富作用,但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广播电视编导需要加大创新力度,从人们实际生活角度出发,了解大众的需求,应用先进的创新手段促使广播电视编导制作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1]。关于播电视编导创新思维培养的思路构建方法和策略均需从实践分析中展开研究与探讨,以下是广播电视编导创新思维培养的思路构建要点总结。

1结合生活实践,加强素材搜集

广播电视编导工作也属于艺术领域的工作,要打造出符合人们需求的广播电视节目,需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连接,结合生活中的人与事,对广播电视编导工作进行正确而专业的定位,如此才能保证相关素材搜集符合主题。广播电视编导培养创新思维,需要对节目内容和形式进行不断创新,使其更具有生活方面的指导意义。在广播电视编导工作中,要对生活有足够观察力,对生活中的常见现象进行仔细分析,并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在广播电视编导节目上进行适当改进和创新,以艺术化手段使节目内容更能与人们产生情感的共鸣和认同[2]。对于广播电视编导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相关人员积极参与到生活实践的各项活动中,广泛搜集素材,通过素材整理与加工提高广播电视编导创新力度。

2做好细节处理,注重艺术创作

广播电视编导创新思维培养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需要对相关人员加强立体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和求异性思维培养,艺术来源于生活,同时又高于生活,广播电视编导创新过程中需要对节目编排进行精细加工、做好细节部分的处理,使其更真实地反映社会形态和基本风貌。在传统的广播电视编导中,由于思维模式固化,因而广播电视节目创作存在严重的思维定式问题,广播电视编导方向和角度过于单一,往往因为某个细节部分处理不当,导致整体广播电视编导效果不理想[3]。因而,在广播电视编导创新思维培养过程中,要强调细节完善和细节创新的重要性,在逆向思维与顺向思维的结合中,促使广播电视编导作品更具市场吸引力。

培养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思维,就要对以往的工作模式和工作方法进行积极改进,在相关问题的分析中重点探讨问题成因,并总结经验和技巧,促使相关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艺术创作需要灵感和创意,广播电视编导也需要灵感和创意,在此过程中,创作人员要具有足够的艺术敏感性,对社会实践和日常生活中出现的人与事等要具有敏锐的判断力,能够从中发掘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话题内容。在广播电视编导创新中,对于新事物的发展规律要有足够的逻辑思辨能力,相关人员对某些创作内容有一定的思维判断力,能够增强其对事物发展规律和本质的认识[4]。培养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思维,需要将经验与灵感相结合,在编辑方法和创作方式上积极创新,在广播电视编导中,以经验为创作基础,以灵感为创作源泉,能够更好地在广播电视编导创作与人们精神文化产品需求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

4结语

在日常生活实践中,人们不仅具有物质生活方面的需求,还具有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需求,这也体现了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人们生活质量水平大大提高,基本生活需求层次有了较大提升。广播电视编导需要结合生活实践,应用创新性思维促使节目制作和安排更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在培养广播电视编导创新思维过程中,需要相关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加强学习和借鉴,发掘自身潜在创新思维能力,结合编导经验和技巧,构建相对完善的知识框架,促使自身能够不断提升灵感思维和直觉思维,使创造出的广播电视节目更富有新意和创意,在满足人们精神文化和休闲娱乐需求的同时,促使我国广播电视行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倩.广播电视编导创新思维对电视节目质量的影响[J].大众文艺,2015(22):194.

[2]冯帆.广播电视编导创新思维培养的思路构建[J].西部广播电视,2016(12):189.

[3]郑营.广播电视编导创新思维对电视节目质量的影响分析[J].西部广播电视,2017(1):166.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认识范文3

【关键词】校企合作平台;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广播电视编导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6年度贺州学院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项目编号:hzxyjg201645。

对于目前的高校现实情况而言,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理论教学上并不会有太大的差异,但实践教学基础之上的平台与教育模式,会因为现实条件的制约而呈现差异。贺州学院是一所位于我国西南部欠发达地区的普通本科院校,在校企合作的平台上,找到了对应的策略和措施,为创新创业的研究提供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与启示。

一、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界定

1991年,东京创业创新教育国际会议从广义上把“创业创新教育”界定为:培养最具有开创性个性的人,包括首创精神、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的培养。[1]

应该说,这种新的教育方式与我国当前倡导普通高校建立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宗旨是相适应的。它也必将进一步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并积极推进我国大学生的择业观念的转变。

当然,这就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发展之初,就要开放办学思路,争取获得良好的外部环境与外部政策,特别是来自教育部门的支持;这也需要有理论层面的支撑体系,也就是说,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应用型为主,以科研为辅。

二、电视编导专业教育模式的主要弊端

(一)传统课程体系下的学分制的限制

在传统课程教学体系下,我国高校普遍实行的是学分制。“学分制,教育模式的一种,以选课为核心,教师指导为辅助,通过绩点和学分,衡量学生学习质和量的综合教学管理制度。”

学分制的初衷是希望通过对学生各个科目学习情况的考察,以计分的形式进行量化统计,最终使学生达到全面掌握各项知识的目的;学生的学分只有累积达到一定的最低标准,才可以在四年毕业时获取相应的学历与学位证明。在这种模式下,包括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内的专业教研室,从学生入校之前,就已经给学生们设置好了未来四年各个学期所要学习的主要科目。这种教学计划一方面使整个教学活动形成一个严密的系统,然而这种强制性系统的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它直接减弱了学生在修学计划上的自由,特别是在前两个学年,大量必修的基础学科理论课,难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难以激发学生的技能学习与创新潜能。

(二)电视编导专业教学实践流于形式

对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来讲,单一的课堂教学与非线性编辑室软件学习,远远无法满足该专业的学习。电视编导专业学科的丰富性与多样性要求师生们走出教室,走向社会,进行调研、策划、拍摄活动;虽然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培养方案上看,有不少实践教学环节,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并没有很好的贯彻落实。传统班级制的课堂教学模式,使一个老师无法带领或者更好地引导、指导学生突破教学场地空间与时间限制,而学校管理层不定时课堂教学巡视与检查,更给老师的实践教学带来极大障碍;另一方面,信息时代教育方式的变化也对高校的办学模式带来强烈的冲击,当前网络自助学习、协作学习、微课程、反转课程俯拾皆是,特别是学生毕业时,大一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已经落伍,进入单位后需要再学习,这是当前高校教育所遇到的问题。这更加促使高校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符合应用型办学定位下创新创业的模式。

(三)传统办学定位脱离市场需求

不问市场,更不问企业,教学只有三尺讲台,没有校企合作平台,学生毕业后没了人生的舞台。从当前与未来市场需求来看,无论是广播电视台,还是影视专业制作公司,甚至与之密切相关的远程教育办公室、各企事业内部宣传部门都需要大量影视专业制作人才,且需要的是有熟练操作与制作经验的影视专业人才,而不是只懂理论、夸夸其谈的毕业生。不少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差,甚至落后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因此,院校应该明确教学目标:培养精通摄影机、摄像机操作,掌握后期非线性编辑与影视特效制作的技能型与应用型人才。对于电视编导专业来讲,不是理论教学基础薄弱的问题,而是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差,创新创业意识薄弱的问题;是办学定位不清晰的问题,是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适应企业与市场需要的问题。

三、校企合作平台上,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主要措施

近两年来,响应国家教育部门和高校办学转型的发展大势,我校基于校企合作平台,在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上进行了一系列探索,采取了诸多措施。主要如下:

(一)号召全体师生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全校明确了应用型办学定位的发展方向,相继召开了贺州学院转型发展大会,树立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谋发展,谋创新的教学氛围。广大教师与学生是学校发展的主体,普通师生的认识程度与水平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应用型办学定位的落实,影响到学校的百年发展大计,影响到学校的生存;而广大师生认识水平的提升,将进一步扩大与加强校企合作平台建设,革新创新创业理念,有针对性地培养更多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从而使学校与企业资源获得优化,实现信息共享、校企双赢。

(二)从顶层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新修订

深化校企合作,推动产教融合,落实创新创业各项措施的难点,就在于受到传统课程体制与体系的影响。我们组织了广播电视编导方面专家学者、教师召开过很次的动员会、研讨会;同时在教学方法、考核测试、实训实习、学生毕业作品等方面也进行了改革,然而其成效还是有限的。因为根深蒂固的传统课程体系,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观,那么所谓的创新创业教育便也难以得到具体落实。传统教学往往有大量理论课程的设置,使学生获得应的学分,而学分制也没有从根本上避免许多重复科目与课程的设置,如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所开设的课程,仅从表面上看,与“广告”直接相关的就有广告学概论、现代广告学、广告理论与实务、中外广告史、平面广告设计与制作、广播电视广告学、电视广告创意与制作、广告摄影、广告文案写作、广告作品评析、微电影广告赏析等科目;与“编辑”相关的就有非线性编辑、电视节目编辑与制作、电视新闻编辑与制作、电视新闻编导、新闻编辑学、新闻编辑与实务、网络新闻编辑等,这些课程从文字上看似乎并没有重复,然而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会发现有太多重复的章节与内容,失去教学的兴趣与激情;而学生在学了其中的一两个课程后,就会感到枯燥乏味,却又不得不去教室上课,以获得必要的学分。所以,必须从顶层设置上进行改进,使专业教研室在课程设置上获得更多话语权,使更多专业教师的意见与建议获得重视。

(三)加大对专业硬件设备使用与建设力度

我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现在每年招生200人左右,已经形成相当规模,但我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硬件设备不足却是不争的事实,包括专业非线性编辑的电脑设备不足,专业摄影摄像设备不足,远远不能满足教学与实践的需要。同时,非线性编辑实验室、录音室与演播厅封闭式的管理,使之无法得到更加合理、充分、有效的使用;而一个开放式的实验实训室与演播厅,将为专业师生提供更多的自、选择权和使用权。同时,我们要不断更新教学设备加强系统建设,要积极推动校园电视台建设,开设广电专业相关的手机APP,微信公众号、微博等,通过各种平台让学生更充分地展现专业技能,更好地参与学习与实践。

(四)增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是一个比较新兴的专业,科班出身的博士、硕士和教授、副教授人才比较缺乏;同时,引进并留住本专业高级人才以补充专业建设的不足,也成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当前与未来建设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要靠制度,但也要富于人性化,真正让人才成为校企平台合作下的优势资源,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五)通过各种交流活动,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近年来,我校发挥校编导协会的职能,努力办好学院微电影大赛、方言微电影大赛、预防艾滋病微电影大赛、公益广告大赛;设立相关基金,鼓励学生参与全区、全国性大学生DV与微电影大赛,实施“互联网+”活动,并将之实践成绩与学生学分替代对接等,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能力。同时,进一步拓宽办学思路,全面加强与电视台、影视公司、远程办、各企事业单位内部宣传部门,特别是与凤凰教育集团的合作,创建数字媒体孵化中心。这些对于推动学校的发展,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得尚在学堂的学子早早成为了影视行业和广电行业的强有力的预备军,成为毕业后人才市场上含金量高的“香饽饽”。

结语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除了理论教育外,更要着眼于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校企合作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渠道”,[2]也是践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不仅符合我校创建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定位,也符合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科特点与发展趋势。■

注释:

[1]王贤芳.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之重构[J].教改创新,2012(2).

[2]李晓春.兰州文理学院的校企业共建新模式[J].世界广播电视,2015(5).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认识范文4

【关键词】 电视策划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54-02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作为最近几年招生火爆的本科艺术类专业方向,其课程体系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以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为主,作为该专业方向的基础理论课程《电视节目策划》直接关系到学生电视思维方式的培养和训练。

作为电视节目生产、制作、传播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环节,电视节目策划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策划的成败关乎了电视节目的未来命运。因为电视节目策划特有的起点性意义,受到了各高校相关专业的高度重视,在很多开设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高校纷纷将《电视节目策划》课程设定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必修的重点基础课程。

从这门课程现有的相关专业研究看,关于电视节目策划的书籍基本分为以下两种写作方向:一是以电视节目或者电视栏目类型为依据从点的角度进行具体的分类研究,如项仲平编著的《电视节目策划》、胡智锋主编的《电视节目策划学》、张静民主编的《电视节目策划与编导》等,将电视节目的策划对象分为电视新闻节目、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电视纪录片、电视剧、电视广告等类型,然后就各类型节目的特点进行相关策划方法的教学研究,以这类教材为依据进行的教学,常常让学生缺乏系统的策划思维训练,每个点都有涉及但每个点都没有深入,教学停留在简单的业务总结阶段;另一种是以电视策划的思维理论为重点,从面的角度进行电视策划思维方面的研究,如王井、智慧主编的《电视节目策划》、雷蔚真的《电视策划学》,这类教材强调策划思维的基础理论,突出理论层面的策划思维技巧的研究,但这类的教材因为篇幅的关系,往往不能兼顾具体电视节目的策划方法研讨,同时缺乏互动训练,让学生的学习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

本人在兼顾教学的同时,长期从事一线的电视节目策划与制作工作,接触过很多经过了《电视节目策划》课程学习的学生,这两种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电视节目策划实践上都存在很大的不足,敢想的学生往往不能拿出具体可行的方案,而能够做具体方案的学生往往思维受限,方案缩手缩脚,缺乏大胆地突破。所学非所用,是现在教学最大的尴尬,如何培养一个真正具备宏观层面的方向性策划思维能力和微观层面的可操作可行性策划实作能力的学生,是目前《电视节目策划》课程教学设计的重点。

重庆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在《电视节目策划》课程设计方面进行了很多研究,并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2000级开始将《电视节目策划》设计成“2+2”的教学模式,每周四学时,理论和实践学时各占一半,强调了理论与实践双轨并行。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2011级开始,传媒学院在《电视节目策划》“2+2”教学设计基础上开设《电视栏目策划与制作》选修课程,试图在具体栏目策划与制作方面强调对学生的训练。本人在《电视节目策划》课程的教学中进行了阶梯式互动教学的实践,具体方法如下:

一、背景教学

背景教学即《电视节目策划》理论部分的教学铺陈,主要分为四个方面:

1.环境教学:通过教师对当下电视产业发展态势的分析,让学生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对电视节目的生存环境、制作水平、文化氛围等有一个基础的了解;

2.对象教学:给学生普及电视观众学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对电视节目策划制作的对象――电视受众有更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3.内容教学:这个环节重点普及不同电视节目类型的基础特征,让学生掌握电视节目类型学的相关内容,学习各类电视节目策划要领;

4.方法教学:介绍电视节目策划的几种思维方法和电视节目策划书的写作,面对一个项目,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思考,从哪些方面进行评估。

以上几个方面构成电视节目策划背景教学的内容,目的是让学生在开始进行策划之前开拓思维,熟悉对象,了解方法,然后才有可能进行下一步的阶段式互动策划思维训练。

二、阶梯式互动的电视节目策划思维与训练模块设计

阶梯式互动教学的具体方法如下:

1.教师将学生随机分组,让学生学习在陌生的策划小组中互相了解互相磨合,培养学生配置力协调力;

2.分阶段分配训练任务,完成项目策划,以策划展示、策划答辩的方式对策划成果进行验收;

3.邀请行业专家(电视节目制片人、频道策划总监、广告策划人等)参加策划成果展示会,对学生的策划进行推广,将教学与企业需求接轨,为学生反馈来自生产第一线的实用信息,同时也让学生有机会走出校园让策划获得实施。

通过阶梯式的互动教学,学生可以再老师的帮助下取得阶段式的成长:

第一阶段:身份转变,由学生转变为电视策划人。该阶段的目的在于对背景教学阶段所学的具体思维方法进行针对性的有效运用,如用组合思维法策划一档节目、用嫁接法策划一档节目等。该阶段策划只要求学生能用具体的方法完成方向性策划,不要求完成具体方案。

第二阶段:改版策划,即对现有的电视节目类型进行改版的方向性策划,该阶段的训练目的在于训练学生对现成的节目样式进行拓展性的思维训练,在模仿他人策划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实践。

第三阶段:活动策划,即针对现有的具体节目进行周边推广策划。该阶段训练的目的在于结合前两个阶段训练的成果,针对具体事件进行策划,考查学生对于一个策划的可行性可操作性的思考。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认识范文5

(一)优秀的政治素养和敏锐的政治观察力

目前的社会来看,广播电视行业其属性的决定者为国家以及基本国情。作为社会主义大国来说,广播电视更是对党和政府的代表,是对各项措施予以宣传的途径,对人民如何看待时事政治有着较为直接的影响。作为广播电视来说,必须要对政府和党的声音有准确的传递,要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相符。作为编导而言,最不可或缺的就是政治素养。在制作广播电视节目时,必须要对党的方针、政策等进行积极的宣传,形成健康的舆论导向。而如果作为编导而言,其政治素养或者是观察力不存在,必然是无法立足于这一行业当中的。所以结合这一方面来看,作为编导来说,其社会责任感必然要极为强烈,要能够对不同层次的观众心理进行观察,要清晰的认识国家的精神风貌;此外从政治上来说,作为编导而言,必须要对国家的政策进行学习并坚决拥护。

(二)过硬的专业素质和和高品味的艺术鉴赏力

不论从事的行业是什么,都必须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素养。这是一切工作的基础。结合节目的脚本,选取恰当的艺术表现手法,来对表演以及拍摄等进行指导,这就是编导需要完成的工作。编导的判断力以及艺术鉴赏能力,是播出影视节目效果好坏的基础。也就表明作为编导来说,从业务方面来看,其需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素养,能够对文学作品进高度而又准确的提炼以及概括,并能够真实的结合艺术加工来对文学作品的内涵进行体现。

(三)社会交际能力和较强的组织策划能力

作为一个编导而言,社会交际能力是必备的,也是其得以立足的基础。在工作环节当中,编导就是一个领导者,引导所有的人员协调合作。而作为编导来说,如果其胸襟较为狭隘,不能够和不同阶层的人群进行交流,那么在制作节目的过程中,必然无法对参与节目制作的相关人员的关系进行协调,也无法向观众展示更加完美的作品。一个优秀的编导,首先其心态必然要是平和的、包容的,能够以极大的热情去关注社会事件,能够结合自己独特的视角,来对事物进行发现,进行正确的判断,才能够为成功的影视创作奠定社会基础,并且在此环节中,能够养成获取相应资源的能力、特点等。

二、提高广播电视编导综合素质的几点建议

(一)把握时代脉搏,凝聚社会焦点

就电视节目来说,对时代特色的体现,对人民呼声的反映是必要的,要能够对社会的思潮进行正确的引导,将党的方针等体现出来,并对人民的精神需求予以满足。结合当前的新要求和新环境,就电视节目来说,其教育意义也是必备的,才能够和社会的发展需求相适应,因此作为编导而言,其思想和政治觉悟必须要比较高,通过对灵敏的政治嗅觉的培养,准确的对时代的脉搏有所把握,从自己做起,结合各种思想来实现对头脑的武装,通过对相关路线的努力学习和落实,和社会发展的潮流相适应,并将国家的新要求及时的传递给人民群众,要将不虚浮、正确的舆论导向传递给民众,对广大人民的呼声给予中肯的体现。从思想上以及觉悟上来对党的领导予以用户,维护祖国的统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小康社会的全面构成尽自己的一份力。

(二)主动学习新技术,努力培养创新能力

就一个时代而言,要想获得发展,创新是必不可少的,不管从事的行业是什么,如果只知道墨守成规,不能积极的创新,其出路必然是不存在的。广电业必然也包括其中,只有对其观念进行打破,不断的推陈出新,才能够推动其快速向前发展。因此作为编导来说,创新也是必备的部分,要对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充分的发挥,结合现实,超越当前的工作经验,采取全方位的方式来对待社会问题,以对事实的尊重作为基础,希望有所突破,最终实现最佳的收视效果,此外还需要融入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活观。在实际的工作当中,这一部分的把握往往是极为困难的,一些节目为了让人们有新鲜感,会将一些较为空洞的情节加入其中,给人以哗众取宠之感,这是不可取的。特别是一些心智尚发育完全的青少年,如果他们被上述的错误引到了,那么就是整个国家的灾难。在当前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广播电视数字化技术也开始进入到家庭当中,作为从业人员来说,其技术的提升也是必要的,除了对传统技术的掌握之外,还需要对新技术进行学习,掌握全新的本领,通过对自我的完善和充实,才能够更好的让时代给予的重任得以更好的完成。

(三)善于沟通,心系大局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认识范文6

【关键词】地方高校;四川文理学院;应用性教材;导演基础

一、论题的缘起:始于实践教学与应用教育的思考

近五年来在从事《导演基础》课程的教学活动中笔者发现,在面对新形势下教育部指导理念、区域社会文化传播环境及学校教育规划方针等宏观层面的要求之时,地方高校的实践课程及应用性教材的建设还存在较明显的滞后性。总的来讲,其主要涉及的问题包括“实用性教学需求”、“影视创作指导”、“学生自主研习”、“课程综合打造”、“专业规划建设”、“学科体系完善”、“教师团队建设”、“教师修养提升”、“教学科研同步推进”、“知识体系建构”等若干方面。为了解决或避免这些问题,撰写一部全新的《导演基础》教材势在必行。下面我们将从应用型教育、专业学科发展、社会需要等三个层面,以及之前提到的若干问题对教材编纂的思考展开论述。

二、探讨的视角:基于社会亟需与学科建设的剖析

首先、从应用型教育的层面讲,撰写一部实用的《导演基础》教程,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践行我校主导的育人思路,进行影视片综合创作教学培训的最高效选择。

当代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的根本旨归,在于培养学生运用影视语言原理、驾驭影视媒介技术设备、使用现代传媒手段进行影视作品创作的能力,指导学生团队开展协同策划、创意设计与综合创作。而达成这一教学目标的最佳路径就是,通过类似于《导演基础》课程的综合实践教学来实现。同时使《导演基础》课程能发挥最高效率、实现最高回报的基础就在有一部全面讲解媒介原理、完整论述应用理论、细致引介技艺手法、详实阐述综合创作、注重指导实践训练、反映现实需要与时代前瞻性问题的实用教材,然而这样的教材至今还没有得到完善。

其次、从专业学科发展的层面讲,撰写一部涵盖“导演基础理论”、“影视应用原理”、“导演实用技艺训练”、“导演综合创作指导”等内容的《导演基础》教程,将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师生在创作应用类课程中,解决所面临现实问题与长远问题设定最佳方案。

再次、从社会需要的层面讲,《导演基础》教程的编写将为解决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需求脱钩、教学案例脱离社会生活现实、实践教学环节缺少区域社会要素、学生创作缺乏对社会性问题思考、教材对导演创作的社会构成探讨不足等问题。

在与业内人士及社会相关人员的交流活动中,我们认识到现行教材对体现媒介社会核心问题、反映区域社会现实需求、呈现大众传媒时代面貌等方面影像作品的创作讲解明显不足。此外,虽然当代传媒技术与新媒体文化迅猛发展,但传统的《导演基础》教材内容大多固化陈旧、缺乏时代气息、缺少创新思考和前瞻性探讨,在现实主义论题与实用性教学方面表现乏力。

有了三个层面的思考,再解决前面所提及的十项问题,我们会发现见效最快、成本最低、成果最好的就是撰写一部《导演基础》教程。下面我们就对各项问题逐一展开探讨。

三、论辩的方向:出于教学需求与实践应用的阐述

第一、“实用性教学需求”的问题,催促为地方院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综合应用性实践课程《导演基础》,编纂一部更加贴近底层院校教学创作需求的实用教材。《导演基础》教程的编写,将就该问题从三个方面予以突破。其一,摒弃之前教材过多讨论原理、史论,而忽视基本操作与实际应用的问题。其二,摈弃将纸上谈兵的冥思空想凌驾于一线操作之上,而蔑视细微技艺、现场操控及片场活用的陈规陋习。其三,祛除某些教材或以探讨空乏、沉闷、另类的案例,或以论述顶尖设备、超级机器、时兴特效创作模式为标榜的浮夸现象;从而避免教材高高在上,全然不顾及底层院校师生实际教学应用的情形,将教材论讨的案例、技艺手法及技巧落到学生创作实践的实处。

第二、“影视创作指导”的问题,要求为《导演基础》课程,编纂一部更加贴近一线创作需求的实用教材。《导演基础》教程的编写,将就该问题的解决从两个方面展开阐述。其一、解决其先一线教师普遍面临的,教材中关于实际创作指导环节之论述不足甚至缺失的问题。之前在创作指导方面的缺憾,主要表现为对选题、策划、导演阐述、导演创意、剧本改编、分镜头方案、整体构思与框架设定(主题表达、情节构思、线索架构、细节处理、节奏设计、拍摄大纲、摄像要求、表演要求、台词要求、声画要求及其他影视语言风格)等内容的讲解只浮于表面,或仅局限于在理论篇章的阐释。本次教材编纂将努力克服此种问题,在各具体设计操作、实践运作的环节进行逐一地、细致地点播;同时就全片创作实践的阶段摄制、整体架构的整合优化进行宏观地、统筹地指引。其二,教材中将增设模拟片场摄制、后期制作、推广宣传等的环节的创作指导部分。通过增加此三部分的案例剖析与模拟操作演练,弥补之前该类教材普遍缺少对实际操作环节具体指导的问题。

第三、“学生自主研习”的问题,要求似《导演基础》这类需要综合各项专业知识、包罗诸多文化内容、协同各类人才、整合团队协作的创作实践课程,必须编纂一部更加体现学习者主体地位、更加贴近学生一线学习需求符合当下文化传播态势的实用教材。我们所要撰写的《导演基础》教程将通过对各类型影片案例的分析与创作经验的引介,来实现统筹专业知识、洞悉文化万象、贯通管理协作、强化导演意识、增进导演功底。

第四、“课程综合打造”的问题,要求我们将《导演基础》定义为一门,注重对学科原理的应用性探讨、对专业技艺的实用性讲解、对综合实践的贴近性指导、对创意制作的启迪性阐发的课程。于是问题就更加明朗了,之前针对该课程编写的教材虽不乏上善佳作,但能完全囊括这四个层面并合理分配比重、详略得当地进行阐述的教材至今仍为问世。因此,我们将在《导演基础》教程中努力突破这四项难题,从经典案例、流派原理、大师试验、创作实验等脉络中梳理出基础性原理、应用性理论、实用性技艺,并在启迪创意设计、分类实验演练、综合实践创作的环节重点着墨。

第五、“专业规划建设”的问题,对课程分类设置、内容构成与专业整体布局的通盘思考有了新的要求。这一点是让我们明确《导演基础》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而言,一方面它是整合所学专业知识的综合课程,另一方面它也是实现其专业价值、达成其专业目标、完善其应用性专业质的终极、核心课程。换一种说法讲,该课程的开设是为了让一切文化通识课程、理论性与技能性的专业学科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选修模块课程的能有一个整合熔炼、混元再造、影像化呈展的载体。亦可以这样来理解,我么专业的学习就是为了最终的导演创作实践,为了完成优异的影视艺术作品,未了能用影像语言编织社会万象、抒发胸中情怀、畅言思想理念、描绘魔幻景状、创造梦境天地。基于此,作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规划建设的枢密所在,笔者将从专业整体布局的角度考虑该《导演基础》教材的编写,为《导演基础》乃至整个专业更合理地规划建构而执笔谋篇。

四、总结

总之,通过建设一部实用性的《导演基础》教程,可以促进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建设、推进《导演基础》课程精品化打造、改善实践教学环节的条件、提升教师团队的专业化水准、增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影视创作水平并为学科建设发展提供动力,继而,为践行四川文理学院在宏观层面制定的实用型人才培养的战略而趟出一条新的路子。同时,该教材立足于地方院校戏剧与影视学专业教学的需要,更加注重实践应用环节的探讨,着力解决影视创作应用型人才与区域社会文化相关联的诸多问题。此外,通过编纂本教材可以填补以往《导演基础》教材中有关影视导演实用理论、区域社会文化影视创作、导演实践技艺与综合创作实践等内容的空白;为该课程的实践教学编写一部实用性教材。

参考文献:

[1]江晓雯著.当代世界电影文化[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4

[2]郑雪来主编.世界电影鉴赏辞典[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