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学传承与创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学传承与创新范文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6-0137-02
针对当前世界格局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世界经济逐渐融为一个整体,各种思想文化交流更加的频繁和深入,每个国家都非常注重本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一方面大学英语教学可以不断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培养他们今后在工作、生活、学习方面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能够更好地为大学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打造良好的氛围。
一、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文化继承和创新所存在的问题分析
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成为当前时展的潮流,而大学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很好地利用文化窗口来借鉴和吸收外来先进的文化,这也是英语教学的根本使命。但是由于种种客观原因,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出现很多的问题,在文化的继承和传承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
(一)大学英语教学观念意识缺乏。在现阶段,大部分的英语教学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上,采用的都是黑板教学和课件教学等方式,学生课堂教学的主动性不强。一方面,传统大学英语教学缺乏对学生知识建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的培养,缺乏学生对英语运用方式的培养,没有利用学生的各种优势去发挥英语教学。这样对于大学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造成不良的影响。
(二)大学英语课程文化知识的缺失。在大学英语的课堂教学质量是有多种影响因素所决定的,从某种方面来看,课程内容的选择将会直接影响到课堂文化知识的传授,同样也会影响到大学英语课程文化语境的氛围营造。为此,只有加强大学英译课程的文化传承性和创新性才能不断提升教学的质量。而在教学过程中会常常却存在着围绕一个特定的主题进行英语的运用,这在很大程度上会造成学生只是为了学习英语的语言,却没有注重英语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学生只是盲目地学习英语,却不知道英语学习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融合。
(三)大学英语教学文化氛围的缺失。一方面,英语从上个世纪就传入中国,在我国的语言学界掀起了英语学习的“狂潮”,但是,从长期的教学情况来看,大学教学体系中普遍缺乏对英语学习氛围的营造,而大学英语四、六级英语考试被作为各个高校英语教学水平的评价标准,成为英语学习过程中的一个硬性指标。所以,全国各大高校都非常注重英语四、六级英语考试的教学,而一些大学英语教师也了能够取得较好的成绩,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准备考试,这就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以牺牲文化教学来换取考试的通过率。部分英语教师缺乏对英语文化教学意识的认识,仅仅注重学生的考试通过情况,没有注重对英语教学氛围的营造,单单注重学生微观层面上的语言能力的培养,没有让大学生真正地意识到英语文化学习的重要性。在教学上也是采用“满堂灌”的形式,忽视了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和批判精神的养成,使得大学英语教学中出现各种“文化不良”的学生。在另外一方面,家长只是关系学生的学习成绩,至于学校在文化教学方面对学生培养却毫不关心,学校对于英语教学制度方面没有进行明显的约束,没有举办相应的文化宣传活动,从而导致了英语学习氛围的缺失。
(四)大学英语教师队伍素质质量参差不齐。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文化的继承和传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本质上看,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是教师的本质性目标,也是教师不懈追求的远大目标。所以,英语教师队伍素质将会直接影响到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只有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才能真正地体现出大学英语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本质属性。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和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没有形成高度的统一。教师的语言文化功底扎实,拥有良好的英语视、听、读、写的能力,但是,有些教师往往是关于注重学生对英语的习得,却反而忽视了英语文化和本土民族文化特性的有效融合,在教学的工作岗位上也只是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播和讲述,没有从根本上注重学生对语言文化知识运用各项规则的了解,从长期来看,这就会造成一种恶性循环的教学方式,从根基上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文化传承和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
二、大学英语教学的文化传承和创新路径
在大学英语的教学过程中,要想有效地融合英语文化和本土文化,就必须要加强利用各种教学方式,更新教学理念,营造良好的文化继承和创新环境,促进英语文化学习环境的氛围的培养,才能更好地促进英语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一)传承大学英语教学文化新理念。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英语文化之间的传播和发展,就必须要对现有的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方式和理念进行更新。首先,在大学英语的教学过程中要重塑英语教学理念,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才能更好地带领大学生完成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任。大学英语教学的根本性目标就是为了能够让两种不同文化进行交流,所以,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对英语学习者语言使用规范进行调整,但是,我也不单单认为只有具备良好的语言文化功底就可以进行文化间的交际,除了这些,大学生还应该认识到文化间的交流是一种双向互动的模式,也就是说,我们不仅仅要能从根本上为双方交流服务,在交流的过程中注重对对方传递有效的信息,这是了解对方文化信息的重要前提条件。为此,大学英语教师更应该明白语言作为一种双方交流的工具,就不单单是介绍外来文化,更为重要的是要能够向世界传播中国的优秀的文化底蕴,并能够在国际文化交流中逐渐找寻到自身的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异同点,并有效地融合外来文化的特长进行创新加工,从而能够为自身的文化融入新的内涵,促进各个民族文化的互相交融。
(二)增强大学英语文化课程的内涵性。在新时期下,针对大学英语课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要针对课程的内容本质进行改革和创新,大学英语的改革必须要从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出发,不断创新大学英语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实现对英语文化和民族文化间的交流。为此,我们必须要制定一个科学有效的英语教学大纲,改变学生在课堂和考试“填鸭式”教学,从而让学生在树立良好的英语和汉语文化的基础上,注重对双重文化的比较,让本土文化更好地服务于外来文化的学习。同时增添英语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从整体上增强大学英语课文化的实质性内涵,才能为大学英语的文化继承和创新创造良好的客观条件。
(三)努力提升大学英语教师的文化素养。在大学英语的教学中,一定要切实注重对教师文化内涵的培养,注重教师的在职培训,在大学英语教师的文化素养培训中要强化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入,使得大学英语教学内容能够真实地反映本国的具体情况,能够真正地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与此同时,还要切实注重对于双语的价值观和文化意识的培养和渗透。
文学传承与创新范文2
[关键词]文化自觉 大学 文化传承与创新
[作者简介]张俊(1978- ),男,安徽霍邱人,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广西 南宁 530021)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9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从时代要求与战略全局出发,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出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思想。大学与文化有着天然的联系,文化传承与创新是现代大学的历史使命。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以文化复兴为根本,因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国家发展的力量支撑,是人们共有的精神家园。大学是文化复兴的重要动力,在推动文化强国建设中,大学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积极探索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实现路径。
一、文化自觉的内涵
文化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范畴。它既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文化可以分为广义的文化和狭义的文化。广义的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文化与人们的关系日益密切。文化作为一种价值观和哲学思维方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并产生深刻影响。
文化是满足人类社会需求的手段和中介,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社会发展的历史也是文化发展的历史,社会的发展需要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是文化意识和文化价值观的统一体。“文化自觉”这个概念是1997年先生第一次提出来的。“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①文化自觉的内涵包括对自身文明和他人文明的反思。
文化自觉是当今世界共同的时代追求。文化自觉就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文化自觉理论要求每一种文化都要对自己的文化有所自觉,要‘自美其美 ’,同时也要‘美人之美’,做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②文化自觉的过程,是一个艰巨的过程,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文化,其次理解所接触的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文化自觉是建设先进文化必备的思维品质和实践精神,它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二、文化自觉视域下大学的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实现路径
大学是文化自觉的倡导者,它可以成为文化自觉最高、体现最为充分的场所。文化传承与创新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也是现代大学新的历史使命。大学在传承文化、创新文化、引领文化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大学必须要有高度的文化自觉,自觉认识文化本质、文化规律和大学的文化职责,努力使主流文化成为潮流文化,高尚文化引领时尚文化,放眼世界文明,立足本国实际,以高度的自觉精神探索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实现路径,主动担当起时代责任。
(一)践行文化育人理念,履行文化传承职责
文化自觉是社会主体的文化自觉,在当下,人作为社会主体对文化的诉求愈来愈强烈。文化自觉是社会主体生存和发展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体是文化自觉的主体,也是文化发展的主体。大学的文化传承与创新离不开对作为主要社会主体的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培育。当今世界,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较量,归根到底是人才的较量。人是大学履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载体。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大学应有所作为、有所担当,践行文化育人理念,履行文化传承职责。
文化育人是大学的基本功能,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是大学的根本目标。著名教育哲学家布鲁贝克曾说:“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造就人,将学生转化为能适应环境生存的社会化或文化化了的人。”③大学在把握文化育人的内在规律上要有高度的自觉。大学不仅要为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培养人才,而且还要使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成为具有文化涵养的人,具备高度的文化自觉,能够客观审视各种社会文化潮流,理性地面对各种思潮的挑战,并能及时反思和修正自身思想和行为的人。
大学应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在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办学定位、课程设置、实验基地建设等方面,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加快建立有利于文化传承的人才培养新格局。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构筑共有精神家园。“自知之明,文化自主”是文化自觉的价值取向。文化自觉理论认为每一种文化都要“自美其美”,即对本民族的文化抱有信心,看到本民族文化的长处,因此,要高度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大学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义不容辞。大学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实践参观、网络学习、教师的言传身教、学生的耳濡目染等发挥大学的辐射作用,从而构建共同的文化心理基础和文化积淀。创建品牌校园活动,拓展文化传承的载体。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融入文化育人的全过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多元文化思潮,以高度的文化认同和强烈的民族情结促进文化育人。
(二)培养创新精神文化,树立现代大学理念
文化自觉本质上是对文化价值的觉醒、觉悟,大学文化的本体功能是提升人生境界、感悟文化、实现觉醒。大学的文化自觉理应蕴含对文化的创新。文化自觉是文化创新的思想基础,没有文化自觉也有无所谓文化创新。文化自觉的目的是实现文化创新,文化自觉的过程也是实现文化创新。文化自觉必须落在文化创新上,否则文化自觉就失去了意义。文化自觉要求我们对自身文化与他国文化要有清醒认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自主的文化选择、传播与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源泉。大学占据着文化的制高点,引领着文化前进和发展的方向,是各种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重要策源地,也是文化创造、创作、创意的主体。大学通过文化创新,可以为社会提供各种各样的文化产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创新是国家和民族赋予现代大学的责任和使命,
大学要充分发挥独特的优势,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切实提高文化自觉。大学应结合自身的根本任务进行理念创新,倡导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价值观念;培育敢冒风险、宽容失败的包容精神;加强创新文化建设,打造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大学生科研项目、大学生“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校园高管论坛等活动可以发挥导向激励作用。培养开放融合的办学理念,促进创新文化交融。开放性、包容性、时代性是创新文化的特点,不同思想观点的相互融合、不同区域文化的交流碰撞,有利于创新文化体系的构建。大学要坚持开放办学,面向世界、面向社会,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传播和交流,孔子学院、互派留学生、联合培养研究生、对外汉语教学、科研项目合作等都是很好的方式。
(三)引领社会文化建设,增强历史责任意识
高度的文化自觉关系到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大学应在复杂的世界文化环境中迎接挑战,自觉地立于文化的潮头,肩负起历史使命,做民族文化建设的承担者,做时代文化建设的引领者。引领文化是大学的重要功能。科学、民主、进步、创新的精神理念,开放、平等、自由、宽松的学术氛围,使大学能够不断产生新思想、新观点、新视野、新学术,为人类文化的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
大学要引领一个社会的文化思想。文化思想是文化的核心部分,在文化建设和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大学是生产、发展和创造文化的主体,大学的师生是思想活跃、具有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群体。大学应该成为先进文化思想的发源地,通过对社会文化和自我意识的理性批判,大力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科学文化和人文精神的价值导向,坚决抵制社会不良文化的侵袭。同时,要发挥引领社会文化选择的作用,不断升华大众文化、超越流行文化、彰显高雅文化、强化主流文化,引领社会文化向着先进、健康的方向迈进。因为,大学对文化引领的作用不是自动发挥的,而是一个理性批判的过程,是一个文化自觉的过程。
大学要引领一个社会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都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要成为引领文化产业的先锋队,可以凭借其研发的先天优势领创文化创意产业、直接引领社会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大学要充分发挥其在人才和技术方面所具有的优势,兴办文化创意产业来引领整个社会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和发展是经济、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结果,它把知识的原创性和变化性嵌入文化之中,并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从而发挥出产业的功能。大学里开设的广告、建筑、设计、表演、音乐、软件、电视广播等专业都与文化创意息息相关。
(四)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建设新型高校智库
文化自觉就是要自觉地认识到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地位越来越突出,自觉地认识到文化作为社会经济重要支撑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自觉地认识到文化建设的特殊规律。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东西方文化在相互理解和沟通增多的同时,彼此间的碰撞和冲突也愈演愈烈。文化传承与创新越来越需要智库的思想支撑,智库建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迫切需要。大学作为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生力军,是建设新型高校智库的中坚力量。
大学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大学在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过程中,要自觉地聚焦重大文化问题,服务文化强国战略,做文化改革方案的建言者、文化舆论的引导者。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传承与创新密切相关。哲学社会科学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建设新型高校智库,能够为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思想库”和“智囊团”。大学是哲学社会科学的主要阵地,具有研究和创新哲学社会科学的独特优势。
大学要把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摆在大学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积极营造宽松的科研环境,建立健全研究的激励机制;不断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创新。大学要鼓励哲学社会科学加强国际交流,面向世界。“洋为中用、取长补短”是文化自觉的国际视野。在文化交往的过程中,要发挥自身的优势,善于学习、借鉴他国优秀文化成果,尊重和包容异质文化。同时,也要使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走向世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为国际学术交流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繁荣哲学社会科学,须加强研究队伍建设,以一流的科研团队、一流的研究水平、一流的管理制度提供相应的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思想建设等。
[注释]
①.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22.
文学传承与创新范文3
一、重“文化熏陶”,艺术教育特色化
学校以“贯彻教育方针、鼓励大胆创新、充分发挥特色、创办品牌学校”为办学理念,按照“规范+特色”学校,培育“合格+特长”的办学思路。利用先进文化提升了学校养成教育的内涵。并加强“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特质的校园文化建设。以育人为宗旨,因地制宜,坚持在艺术类课程教学之余,充分利用课外、校外艺术教育活动强化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展示了学校的文化底蕴,使学生在受到教育的过程中积淀文化底蕴,增强文化素养,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在各级各类的艺术教育比赛中,教师和学生多次在大赛中崭露头角,取得优异成绩。学校舞蹈队表演的群舞在市、县学生艺术节上获奖。获“横峰杯”第二届全国中小学生硬笔书写大赛组织奖,获“毕节试验区成立20周年青少年硬笔书法大赛优秀学校组织奖”,《书法报,硬笔书法》在“名校风采”专版中刊登学校师生的书法作品和学校书法艺术教育的概况。
近年来,学校开展的艺术教育工作,多次受到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表彰。学校先后被评为县、市“语言文字示范学校”、“市规范汉字书写示范学校”、“县诗教工作先进单位”“优秀少先大队”“县教育教学先进单位”等称号。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办学特色已见雏形。
二、优化师资。提高素质
1.重视艺术教师师资建设
学校领导非常重视艺术教师的自我教育,关心他们的思想、工作和生活,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成长、学习、生活空间,利用工休时间举办专题讲座,组织教师参加。聘请学校有艺术教学经验的老师为辅导教师,为大家讲解相关的知识要点有技巧。组织观看专家视频讲座,网上远程交流学习,聘请专家示范指导。学校不拘泥于在本校开展教师培训活动,还采取走出去的办法,选派教师外出参观、学习、取经。为他们了创造优良宽松的教学环境。
2.外聘内兼,壮大艺术教育队伍。
学校本着专兼并举的原则,采取就地取材的办法,让部分有一定艺术基础的其它学科教师兼任课外艺术教学,同时聘请外校特长教师,当地有名的书画、篆刻、摄影、剪纸、舞蹈、少数民族等艺术家来我校授课、示范。努力形成一支称职的艺术教育骨干、多名课外活动兼职教师组成的艺术教育师资队伍。
三、优化艺术教育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区教育的整合
1.艺术教育与课堂教学结合
艺术课程强调不同艺术门类、不同学科之间的连接与相互渗透。让艺术教育渗透到学校的整个教育中去。在开好美术、音乐课的基础上,在其它学科中渗透艺术教育。如语文开设“影视赏析”课,排演课本剧:外语教师组织“迎新春英语晚会”;科学教师进行“科学魔术表演”:体育教师组织“艺术体操”、“校园武术操”等训练;学校开设合唱、舞蹈、乐器、美术、书法、摄影、诗词、棋艺、电脑、科技、体育等多个跨年段、班组界限的兴趣小组。兴趣活动做到时间、场地、对象、教师“四落实”和计划、内容、组织、讲课、检查、考评“六到位”,努力做到校有特色、班有特点、生有特长。
2.艺术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1)发展校园文化,建立课外活动阵地,活跃校园生活
为学生搭建施展艺术才华的舞台,使艺术苗子脱颖而出构筑平台。坚持举办每年一次艺术节、六一节艺术展演、传统节日习俗主题班会、每学期一次书画展、一次经典诗文诵读会、红歌大赛等等,为学生施展其艺术才华提供了舞台:通过活动竞赛,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艺术苗子,通过艺术展示他们作为人的潜能。
(2)加强课外活动使它成为艺术课堂的有机延伸
建立合唱、舞蹈、乐器、美术、书法、摄影、诗词、棋艺、电脑、科技、体育等兴趣小组,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的艺术才能,学校提倡诗意地爱孩子,诗意地爱自然,诗意地爱艺术,诗意地爱生活,着力创设教育生活的最美境界,营造了浓厚的艺术教育氛围。
(3)艺术教育与社会相结合。
带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组合专场演出,开辟展厅展示,向社会汇报艺术教育成果,参加地方组织的文艺活动,把学校艺术教育推向社会。开展社会艺术实践,建立校外艺术实践基地,利用双休日组织美术专业的学生到野外写生:利用寒暑假,外聘专家来校举办短训班,走出去参观博物馆、大型艺术展,观看高雅的文艺演出,广泛吸取艺术营养;了解与中国年文化艺术有关的年画、剪纸、春联及相关风俗;开展民间音乐美术学习活动,对本地戏剧、芦笙舞、花灯戏、爬花杆,当地具有民族特色的古建筑物等的保护与发展情况进行调查等,充分利用当地社会文化艺术资源,形成有鲜明特色的校本课程和传统项目,大力拓宽学校艺术教育的舞台。
结语
学校艺术教育对于推进文化传承创新起到了促进作用也有很大的价值。艺术教育正以自己独特的内容和形式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塑造学生,帮助学生建立审美理念、提高审美能力、培养高雅情趣、追求高尚境界,是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载体,也会对文化传承创新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慧明.全国中小学艺术教育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申报书[1].2003
文学传承与创新范文4
关键词:日本茶文化;日本语言文学;价值影响;行为规范;精神内涵
日本语言文学是日本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具体的语言内容,还是体系化的价值理念,实际上都是当前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因此,了解日本语言文学,基础在于内涵诠释,更重要的在于融入和反映了日本茶文化作品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本茶文化体系影响下,其不仅丰富了日本语言文学的素材,更重要的是诠释和表达了具体的理念内涵。
1日本茶文化的具体理念内涵分析
日本茶文化源于我国,属于我国茶文化体系中的重要影响地区。我国茶文化融入日本之后,经过细致和优化,其逐渐与日本哲学理念和宗教文化等一系列内容相结合,从而实现了日本茶道艺术的创新与完善,可以说,日本茶道艺术又回传我国,从而实现了日本茶道的回传。通过对日本茶文化艺术进行分析,我们能够从中感受到其中所具备的价值理念和精神内涵,因此深层次认知日本茶文化里的内涵,极其必要。当然,想要对日本茶文化理念内涵进行全面认知,不仅需要其对日本茶文化的物质元素进行了解,同时也需要选择合适的认知载体。结合理念融入和元素分析,从而实现日本茶文化的全面了解。在日本文化体系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其将茶道艺术作为修身养性,提升自身价值思维的重要内容。可以说,在日本文化体系中,其将茶文化理念内涵进行了丰富创新,实现了文化元素理念和精神内涵的丰富与完善,无论是生活化,还是艺术化元素,都极其丰富。实际上,想要对日本茶文化进行全面认知,必须认识到日本茶文化是从我国传入的,而且传输早期,其更多作为一种贵族生活元素,因此该文化体系中,融入了修身养性,价值理解等一系列完善的内涵要素,所以这就为日本茶文化体系的价值理念内涵奠定了基调,所以日本茶文化是从贵族文化推向社会大众的,但是其根本上仍然具有文化理念的内涵融入。日本茶文化的影响,实际上是多方位的,尤其是整个日本语言文学体系中有很多与茶及茶文化相关的要素,我国茶文化及茶元素等内容传入日本,并实现体系化创新发展的过程,实际上经历了多个阶段,从传入到发展形成,直至反传入我国,可以说,这不仅反映了日本茶文化体系的创新发展,同时也是日本茶文化体系的融合与体系化。日本茶文化对日本文化体系的影响是多方位的,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具体文化要素,都有茶文化的具体痕迹,因此,了解日本茶文化,就能对日本文化体系形成全面影响。而日本语言文学作为日本茶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价值诠释,日本茶道艺术是其茶文化体系核心,而茶礼艺术则是日本茶文化体系的价值核心。
2日本茶文化对日本语言文学的具体影响
日本文学作品体系是日本文化的重要诠释和表达,通过对这一系列文学作品的具体内涵和创作理念进行分析,我们能够从中感受到对文化元素的借鉴和应用,当然更为重要的是日本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影响地文化,无论是具体的文化理念,还是文学作品创作都深受影响,因此探究日本茶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及价值内涵,能够帮助我们全面认知茶文化在日本的影响,同时也能帮助我们了解茶文化影响下的文学作品创作。客观的讲,文学作品的创作与文化体系之间有着重要关联,文学作品的基础是文化体系,而文化体系也直接影响文学作品的具体创作。当然,任何不同题材的文学作品在具体创作时,都必须结合融入自身文化理念。对于日本文学作品体系来说,我们能够从中寻找到多种与茶和茶文化相关的题材与作品,而在日本茶文化的具体理念影响下,很多日本文学作品从理念的应用和素材的选择上,都具有茶文化元素的价值融入。日本茶文化对日本文学作品的具体影响,不仅在具体创作上,其实际上更是将传统文化体系上所具有的精神理念和内涵,进行全面,有效融入。因此,通过对日本茶文化与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影响进行深层次分析,可以看到,从本质上分析,茶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综合元素和内容,并且在生活应用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茶文化体系内涵,因此,认知和了解该文化体系的具体内涵,不仅仅有着丰富重要的作用价值,更重要的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理念的实质性融合。无论是具体的茶文化要素,还是传统茶文化内涵,都能够对我们了解传统茶文化的发展和应用,有着重要帮助和价值作用,文学作品既是文化理念影响的结果,同时也是对整个社会生活发展的有效理解和准确认知,因此,通过对日本文学作品的具体创作内涵进行分析和了解,能够帮助我们了解社会发展的具体趋势和方向有重要帮助。
3日本语言文学与日本茶文化的关系内涵
在日本文化体系中,可以寻找到很多与茶及相关的文学作品。当然也能从中看到茶、饮茶和茶文化的语言描述,而这不仅反映了茶文化在文学作品创作过程中的成熟度以及日本茶文化对日本语言文学的影响和价值应用。因此,结合日本语言文学体系发展应用过程的具体状况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茶文化理念影响到整个语言文学体系的价值内涵,更重要的是,也为日本文化理念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有效基础。语言文学作为整个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其中所具有的价值理念,还是其具体的形成背景,实际上都是对当前整个日本茶文化传承发展过程的重要内容。以日本茶文化为基础的日本语言文学是日本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日两国有着悠久的文化交流历史,无论是文化理念内涵,还是具体的文学体系,其实际上都是互相影响,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文化体系。可以说,日本文化受我国传统文化体系影响较深。自唐代开始,随着多元文化传承交往不断推进,如今茶道艺术在日本本土形成了成熟发展,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在日本文化体系发展日益成熟的今天,虽然有着广泛市场认知度,但是无论是具体的茶文化理念,还是日本茶文化体系内的各项关联要素之间,均存在一定问题和不足,因此探究日本茶文化体系中各项关联要素,尤其认知日本茶文化对日本语言文学的具体影响,极其必要,在该背景下,充分结合具体文化传播现状,制定有针对性的发展对策就极其必要。通过深层次认知日本茶文化与日本语言文学的具体融合思路,能帮助我们完善了解日本茶文化的具体内涵,同时也能帮助我们全面了解与茶及茶文化相关的日本语言文学的具体形式及理念内涵。事实上,日本茶文化对日本语言文学的形成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和影响,其不仅提供了创作素材,同时其在交往过程中,也大大丰富了文学理念内涵,从而实质性推动了日本语言文学的成熟发展。
4当前日本茶文化的具体传承思路分析
随着当前我们对茶文化的价值认知日益成熟,如今,探究日本茶文化体系中所具备的文化内涵及价值理念,就极其必要。通过对日本语言文学体系的具体风格和特点进行了解,能够帮助探究日本茶文化对整个语言文学体系的具体影响,尤其是在许多经典的日本文学作品中,有很多关于茶文化的理念融入和诠释,比如,在诗歌的创作过程中,有很多描述茶的诗句,我们能够从中品味到茶文化的理念内涵,所以,日本语言文学是茶文化传承的重要要素。日本语言文学不仅是一种语言要素,更重要的是一种融入了丰富文化内涵和价值理念的体系化元素,通过对日本语言文学的具体状况进行分析,我们能够感受到其中所具备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了解日本茶文化,需要有良好的载体和基础,日本语言文学作品无疑就是其中最好的切入点。通过对日本茶文化的具体创作思路进行分析,我们能够看到其对整个文化体系的价值影响。随着当前多元文化和现代文化传承发展日益成熟,如今想要实现对日本茶文化的有效了解和传承,就必须通过细化文化内涵,创新文化理念,优化文化思路,从而实现理想的日本茶文化传承与发展。结合日本茶文化的具体理念和内涵,我们能够感受到其中所融入的价值要素,而这正是实现其价值创新的基础和关键。日本茶文化体系中所具备的茶道艺术理念,是当前日本茶文化传承融合的精髓。认知文化需要有合适的载体和要素,实现对日本茶文化的理念,其关键和重点在与探究到适合两者系统化融入的基础。而随着当前时代文化及机制理念日益成熟,日本茶文化在应用过程中,形成了内涵到形式上的影响。想要实现日本茶文化传承的理想效果,就必须结合不同语言文学体系的价值理念,通过创新传承机制,从而提升整个文化体系的实质性影响力。
5结语
虽然日本茶文化与我国茶文化之间有着体系化的关联,但是日本茶文化对日本语言文学的具体形成、社会习惯和价值理念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日本人将具体的茶文化元素与价值理念内涵进行融入,从而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文化理念内涵。探究日本茶文化对日本语言文学的价值影响,能够为我们系统化了解日本茶文化提供实质性帮助,同时也大大丰富了日本语言文学作品理念的创作素材。探究日本茶文化与日本语言文学之间的关系内涵,能够创新与完善日本茶文化理念的传承机制,同时也能实现日本茶文化的时代价值。
参考文献
[1]董春燕.浅谈“鱼文化”对日本语言及文学的影响[J].比较教育研究,2013(7):118-121.
[2]李行健.日本近代文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8):171-172.
[3]李军杰.基督教文化对诞生期日本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4(16):353-355.
[4]高亚兰.十字架与龙图腾:简论基督教文化与中国文化及现代文学的关系[J].思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126-128.
文学传承与创新范文5
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常常陷入两个冲突情境:一个是新学与旧学的冲突,一个是西学与中学的冲突。中国文学的健康发展,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于我们能否妥善解决这些冲突,从而形成中国文学的主体性自觉和自信,最终建构起一种不失自己文学传统、融新旧与中西为一体的文学理念体系和文学写作模式。
文学写作非汉语化非中国化然而,长期以来,我们以新学反旧学,以西学抗中学,视自己的文学传统和经验若敝屣。就文学而言,因为蔑弃旧学,我们失去了对传统的敬意和信任。许多当代作家写作的文学理念和经验资源,完全来自西方的现代主义作家。离开福克纳、马尔克斯、博尔赫斯和卡尔维诺等,几乎不知道该如何谈文学。这种文学上的趋西去中所造成的后果,就是文学写作的非汉语化和非中国化中国当代文学在语言、情致和格调等方面,均跌落至低水平,有些作家的语言半通不通,纯然一副翻译腔。
同样,因为排斥中学,我们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失去了对中国传统文论和批评的自信。很多学者写文章,也必以西方学者为圭臬,要么是福柯和德里达如何说,要么是罗兰巴特和哈罗德布鲁姆怎么讲,全然丧失了中国文学的主体意识和个性特点。方东树《昭昧詹言卷九》论韩愈说:韩公诗,文体多,而造境造言,精神兀傲,气韵沉酣,笔势驰骤,波澜老成,意象旷达,句字奇警,独步千古,与元气侔。这样的批评,是中国格调的,也是充满诗性的,卓识内蕴,文采外烁,多么精彩!
显然,无论当代中国的文学写作,还是文学理论和批评,均需解决这样两个迫切的问题:一个是如何接续中国文学传统,另一个是如何重建中国文学的主体性自觉和自信。反求诸己重新扎根近读古风教授的《中国传统文论话语存活论》,欣喜地看到他对中国文论现状和问题的深刻思考,也看到他在接续文学传统文论上所表现出的卓有成效的努力。全书试图打破封闭的单向度思维方式和研究模式,肯定中国现代文论的双线发展模式:一条是明线,一条是辅线;前者走着洋化的道路,后者坚守着本土化的道路。这种中西互补的模式,有助于对中国传统文论话语的隐性传承。作者认为,现代以来,中国文学理论已基本完成了现代化任务,形成了中国现代文论的基本格局。中国文论话语并未消亡,而是以隐性传承的方式生存下来。
文学传承与创新范文6
吴歌虽未列入民间音乐名录,但毕竟受到了国家重视。然而,吴歌终须以音乐形态传世,且其音乐精彩绝不亚于唱词文学,倘若吴歌真的背离了音乐传承轨道,则必将加速衰微和消亡。因此,我们必须趁吴歌尚存活民间,歌谣流系保存依然完整,家族谱系还能寻根溯源的时候,积极展开吴歌及其音乐的传承与保护。对此,我们应当努力做好如下工作:
音响声像采集,建立源系档案
对现存乡野吴歌和城市小调进行音响、声像采录和集成。鉴于各地、各类吴歌的形成、发展、流变,及赖以生存的自然、文化、社会环境的差异,决定了目前民间活态吴歌存在诸多流系差别,因此对原生吴歌实施综合信息采集和辑录,进而建立吴歌地域流系的音响、声像档案,以支持吴歌流派谱系及流变研究便显得格外重要。所以,我们应努力做好吴歌的音像文献采录,通过实地、实景、原生环境的民歌演唱音像采集,建立各源头流系最直接和完整的声像档案,为后续整体研究、发掘奠定实物文献基础。
乐谱记谱整理,弥补传承欠缺
乐谱文本的缺失是吴歌音乐传承的重大缺陷。现今吴歌乐谱记录和整理虽不足以弥补历史文献缺位的损失,却能减少后世音乐传承的文本缺位。或许我们并不能保证现今吴歌音乐形态和歌唱风格与古代吴歌相统一,但口口相传的文化延存依然会为今天或未来的音乐流变,留下足够的历史文化信息。所以借助今天的乐谱采录,尽可能完整地保留吴歌音乐文本,对吴歌未来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断不可将历史的缺憾延留给后世。且以乐谱采录作为音像采录的文本支撑非常必要,有助于填补吴歌历史传承欠缺,使吴歌的文化传承趋于规范。
史料文献发掘,接续吴歌历史
吴歌历史虽有历代文献支撑,但现有文本证据并不充分,所以继续做好文献发掘、整理,对接续吴歌历史意义重大。然而,中国的历史多由官家和文人书写,这些人对乡野、地域、民俗文化难免轻视,故像吴歌这类草根艺术往往不受主流文化重视,但这并不表明吴歌文献仅限于当前所知范围,因此我们应当重启吴歌历史文献的抢救,不仅注意从史料、文学作品中发掘,还应加强对地方志和民俗文献的研究,以寻找更多吴歌活动的史实。此外,广泛征集散布民间的民俗文献和抄本刻本,开展关联文献、实物研究,亦或动用考古研究资料和手段等,完全能使更多被历史遗忘、忽略、湮灭的吴歌史实重见天日,为接续吴哥的文献历史作出贡献。如,到琴歌、昆曲、说唱、器乐、丝竹、宗教音乐文献中寻找吴歌音乐线索等,若能使古代吴歌音乐重现当世,则堪称功德无量。
生态、田野调查,拓展吴歌研究
吴歌存活需依赖地域自然、人文、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的维系。若想更好地传承、发展吴歌,就应深入吴地水乡、田野、村镇等原生环境,开展实地生态考察和田野调查。吴歌生态、田野调查可区分自然和文化两个层面,前者偏重考察吴歌的自然生存环境,如研究白茆山歌就去考察稻作山歌的自然生存基础,深入田间调查稻耕生产、生活环境对山歌形成、生存、流变的影响;后者偏重考察吴歌的文化生态要素,如考察孕育吴地小调的文化环境和文化基础,深入市井研究民俗、生产、生活、语言等文化作用因素,剖析民间文学和文人文化对吴歌体裁、流系的生存影响等。
文化生态样本保护,连接吴歌的未来
江南民间文化生态是决定吴歌兴衰、消长、存亡的关键。一旦维系吴歌生存的文化生态失衡,亦或原有生产、生活方式遭到颠覆,则将意味着吴歌失去赖以生存的根基,其衰微和灭绝将不可避免。但伴随时代的演进,生产、生活方式必然改变,终而导致人的思想观念、文化理念、休闲娱乐、民情习俗的转变,所以当我们不能维系吴歌存活的旧有文化生态时,将与吴歌存活的关联原生自然景观、劳作场景、生活情境、休闲会所、娱乐场所等文化环境,与民间的宗教祭祀、礼仪庆典、社火庙会、婚丧嫁娶等传统民俗活动,原汁原味地施以整体生态样本保护,则显得格外重要。活化石式的民俗吴歌生态样本整体保护,可以与文化传播、餐饮娱乐、旅游休闲相结合,但必须正确处理好文化传承、非遗保护、社会效益与经济利益的矛盾,以免走上为追逐眼前利益而不惜破坏吴歌生存根基的变味传承、保护的歧路。
传承、编创、推广,弘扬吴歌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