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管理经验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实验室管理经验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实验室管理经验

实验室管理经验范文1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艺术;研究探讨

当下高校教育教学的改革不断的推进,使教学的各个领域都在不断的追求创新和发展,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领域也引发了围绕创新和探究管理艺术的深刻思考与探究,强化实验室的管理,建立实验教学的新模式和管理的新途径成为重要的教科研的着眼点,改革实验室的管理理念,更新管理经验,全面具体的开展好实验教学工作。高校计算机实验室,是计算机学科教学和实验的主要场所,实验室担负着教学工作的重担。健康有序的计算机实验室管理制度以及实验室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等都是计算机实验室建设的前提和保障。本文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阐述;

一、制度管理照章办事

高校的计算机实验室主要面向的是大学的师生们,服务于教育教学的同时,也承担着高校的教育科研的任务。由于受众的群体的知识面和视野都是比较高的层次,人员的自觉性上有很多的优势,但是由于交往的人多,实验室的仪器相对都是高精尖的精密仪器和设备。建立完善的制度对于管理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用制度来约束管理者尽职尽责,用制度约束使用者精心爱护设备,用制度确保实验室的秩序和实验的流程运行顺利、正常、高效。例如制定《实验室管理从业人员制度》、《实验人员的职责》、《实验室卫生条例》等,用制度进一步约束行为,用制度更加明细责权,这对于完善和规范实验室的管理工作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人员培养团队建设

对于高校的计算机实验室建设一支事业心、责任心强的,技术过硬的队伍,是实验室管理的重中之重。要进一步强化实验室管理者的工作意识,要进一步端正其从业态度,树立为教育服务,为学生服务的理念。要尽快建立对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奖罚机制,用业绩考核评价实验室人员的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要定期组织专业技能的培训和学习,提升实验室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高校实验室是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同时,高校的实验室资源共享也是高校科学研究与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的必要途径之一,高校的实验室建设同样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所以要在加强人员的整体素质和加强团队建设上下力气,使人力资源更加符合实验室管理的具体工作。

三、校企共建拓展实训

加强校企共建,丰富实验实训项目,拓展实训内容,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了充分地发挥出高校和企业相结合的优势,加强和企业的合作与共建,将实验教学、科研创新以及技术的开发密切地相结合,强化对学生的实验教学和实践应用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实验室可以和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建立的这个联合实验室既能为大学生们提供实验创新的场所,同时也能为大学生参加程序设计大赛以及软件设计竞赛和计算机仿真大赛等实训等提供有效的平台和机会,这样也能够逐渐地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为他们今后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提供了保障,为其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都提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加强校企共建,拓宽实验室管理和建设的新途径,既可以为广大师生提供实践的平台,也可以锻炼计算机的使用能力和相关技能的培养。

四、环境管理安全防范

计算机的实验室内要尽量避免灰尘,防止静电的发生,上机人员最好是穿上鞋套;要保证实验室的温度与湿度;同时也要时刻保持实验室的干净整洁。对实验室的计算机要定期进行清洁,同时还要注意到主机箱内各个部件的清洁。要经常检查储存的装置以及管路的气密性是否良好,要保持实验室的良好通风,一定要避免窒息事故的发生。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与维护方面还要特别注意计算机实验室的安全管理,维护计算机实验室安全工作和正常使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工作内容:第一,管理计算机实验室整体的秩序。第二,维护计算机实验室物品的管理,严格按照学校的规章制度及时清洁实验室,查看实验室物品是否完好无损,对于计算机的部件要妥善管理与安排。同时,还要向学生和教师教授基本的计算机硬件维护方法。第三,用电及防火、防雷等安全管理,定期对试验室的设备进行安全排查,发现隐患及时处理,防止危险的发生,做到防患于未然。

五开放实践科学管理

高校的实验室应该是开放的,它服务学生和广大教师的同时,还兼顾着高校课题的研发等重要工作。高校实验室在高校发展和改革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实验室是高等学校进行教学实验、开展科学研究和创新科研的重要基地。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的开放以及建立开放性的实验是大学生走向社会、认知社会的关键所在,实验室的开放也是培养大学生工程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以及创新思维的重要场所。从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们反映出来的情况来看,开放性的实验教学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调动学生对未知知识的求知欲望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等方面都具有很强的指引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实验室的管理起到促进的作用,为领导决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总而言之,高校计算机实验室,是计算机学科教学和实验的主要场所,实验室担负着教学工作的重担。高校的实验室的管理工作确实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它关乎学校的硬件设施和软件的研发,关系到学校的长远利益和发展,要进一步推进计算机实验室的建设,提升管理理念,更新管理经验。作为高等院校的计算机实验室,应以现代科学管理的思想为指导,结合自身的特点,从实际工作出发,使计算机实验室在高校实验室管理方面更加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参考文献:

[1]宋桂展,浅谈提高计算机实验室管理水平的几种方法(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高教2009年09期

实验室管理经验范文2

①可以分解、细化和落实的各类病理制片流程,让精细化管理能有效贯彻到每个环节并发挥作用,以此来提高病理技术实验室的制片质量与制片效率;②实施精细化管理提升实验室等级,参与ISO15189、CNAS-CL37JCI国家卫计委三甲医院评审与复评等的认证与考核,提高病理诊断与技术行业的等级、地位和公众信任度;③可以让病理技术实验室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性发展以及研究与应用各类新技术,为它提供平台与支撑。

2国内外现状与趋势

欧美先进国家病理学技术实验室的功能与定位十分明确,有资质的实验室平台、训练有素的技术人员、标准化的操作指南和完善的质控体系,而且需要通过相应协会的认证,颁发证书后才能开展实验。在美国,病理技术实验室需要通过美国病理学家协会(CAP)的认证,香港伊丽莎白医院病理学部经过多年不懈努力通过了国际病理资格认证。我国病理科实验室的建设不仅落后于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也落后于国内同级医院的实验诊断科室。随着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ISO15189实验室认证体系在我国的推广,卫生部2009年《病理科建设与管理指南》的颁布,以及国家卫计委三甲医院评审与复评工作的开展,对病理科的建设与管理有法规上的支持,对评审、认证与考核有了明确的要求,各技术实验室规模与框架已建立,人员、设施、操作标准也已逐步完善。但管理模式还不统一,管理细节尚有盲区,需要研讨一些有效的方法来提高病理制片的质量和效率。

3我科病理技术实验室的具体实施细节

3.1设置各二级实验室圆形展板

在病理技术各二级实验室中,细化分析制片操作流程的各个步骤,并结合各自实际制定出精细化管理措施,放在台面圆形分页展板上展示,可一目了然。内容有各实验室的简介、工作制度、收费标准、技术人员资质等级、操作流程、质控标准、培训考核、持续改进、仪器设备保养维护、试剂使用安全规范和应急预案措施,以及实验室的长、中、近期目标,室间、室外质控记录及人员继续教育和科研合作,共15项内容。这些内容是在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编著的《病理科建设与管理指南》(卫办医政发[2009]31号)、中华医学会编著《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病理学分册》(2004.4)、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医学实验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在病理学检验领域的应用说明》(CNAS-CL37:2012,17025)、JCIJCI医院评审标准(第四版)以及2013年江苏省三甲医院评审标准基础上建立的,有标准和规范,内容详细,对病理技术室实验室的科学化管理有极大帮助,也为今后病理技术实验室参加各类检查、评审、认证、考核打下基础。

3.2明确各类技术人员的分工、操作权限以及岗位责任制

三甲医院病理学技术岗位职责一栏分为技士、技师、主管技师、副主任技师、主任技师5级,各级人员在各类病理制片中有不同的分工与职责。我科的病理技术操作权限、晋级,是在人员职称等级的基础上再按制片项目分类培训、考核(理论+实践操作)、授权上岗、质控评估后逐步升级,复评再授权升级进行的。等级分为:简易等级,常规等级,复杂等级。简易等级是指新职工(从事病理技术工作<3年)通过各类技术培训,考核取得相应操作资格,可以进行简单标本制片,职称为病理技师;常规等级是指从事病理技术>5年,复评授权升级,可进行常规标本制片(不含微小、疑难、纠纷类标本),职称为高年资技师或主管技师;复杂等级是指从事病理技术>10年,复评再授权,有高质量的制片,可以进行微小、疑难、纠纷类标本制片,职称为高年资主管技师或副主任、主任技师。我科现有病理技术人员4人,中级职称1人,高年资主管技师授予复杂等级操作权限;初级职称3人,1人从事病理技术10年以上,1人从事病理技术5年以上均授予常规等级操作权限;1人从事病理技术工作3年,授予简易等级操作权限,上述人员均有本科学历,通过(常规石蜡制片、细胞学制片、IHC、冷冻制片、FISH、已开展分子病理学制片项目)培训、考核(理论+实践操作)、质控质量等综合评估后,由科室授予操作权限,每年有复评再授权,现有操作权限持续的评审,比较公平、公开,有效调动了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完善岗位责任制方面,从两个方面入手,①主观上加强人员责任性教育,培养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②客观上制定定期质控与安全管理检查制度,在科务会和质控安全管理会议上分析,针对隐患和不良现象及时纠正,加强措施、完善流程、有整改落实记录。如细化分析病理技术各实验室用电情况,区分哪些是持续不间断用电、哪些是工作时用电,一般冰箱、自动脱水机、冷冻切片机、全自动免疫组化仪、水域式烘箱为持续不间断用电;自动滴蜡机、烘片仪、电炉、离心机为工作时用电;对于工作时用电的线路使用定时供电,即设置定时控制器,在工作日和工作时间通电。日常也进行用电安全教育,工作完毕及时关闭电源,避免电器引起火灾。科室所有冰箱的温度监控通过物联网的“冷链”管理系统进行,管理措施较为先进。

3.3成立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

随着病理学技术的发展,病理技术实验室要逐步通过国际标准化认证(ISO15189,JCI等)的趋势。我科2012年成立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管理小组由科主任、诊断组和技术组的骨干以及专职秘书组成,负责对病理诊断与病理制片质量控制与实验室安全运行进行全面管理。内容包括:实验室的规划设置、工作制度、实验流程、质控与安全管理、培训考核授权、持续整改、仪器设备维护、各类试剂安全管理与使用、废弃物的处置等方面。原则是岗前培训、定期检查和持续整改。培训内容分为:业务技术(各项制片的流程与规范),公共安全(消防常识与演练、危化、有毒试剂的安全使用与应急预案、废弃物品的分类处置与应急预案)。定期检查和持续整改是根据培训内容的不断更新、实际操作是否合理规范来进行不断督促与改进。秘书负责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日常性事物的前期协调。

3.4树立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实验室管理经验范文3

【关键词】数码互动实验室;管理;维护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898-01

引言

高等医学院校肩负着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医学人才的重任。三峡大学医学院本着实现培养应用型、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目标,于2011年引进并建成了数码显微互动实验室。

作为实验室的主要管理人员,本文作者在工作中积累了一些实验室的日常管理与维护的经验,在此与同行们探讨,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 数码实验室的管理

实验室管理直接关系到实验的教学效果,因此加强实验室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1.1 制定严格的实验室规章制度

数码互动显微教学是全新的实验教学模式,必须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以保证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提高实验室工作效率和水平。本实验室根据学校有关规定,结合具体情况,制定了《数码互动显微镜实验室使用规章制度》、《数码互动显微镜实验室学生守则》等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

1.2 设备管理

提高设备的使用率是设备管理的重要任务,保持设备的完好是关键[1]。但由于使用人次多,频率高,数码互动设备系统造价又高。为了确保实验室的正常运行,尽可能延长机器的使用寿命,就必须加强数码互动系统的管理。

1.2.1 建立严格的使用登记制度。每台电脑和显微镜都设有编号,根据编号设置台签号。每个学期的第一次课,把学生的的位置固定下来,没有特殊原因不允许私自更换座位。仪器出现问题及时报告,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做好记录,及时联系维修人员解决。对于使用不当或其他人为因素造成的仪器损坏,要求当事人予以赔偿,确保实验仪器的完好。

1.2.2 做好实验课的安排工作。实验人员根据各系部主任的课程安排,提前两周将全部数码显微互动实验课程安排在课程表中。包括课程名称、上课时间、周次等。每次实验课前,做好数码显微系统的调试工作,再次确认教学设备能够正常运行,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确保数码显微互动系统网络通畅[2]。课堂检查并督促上课教师填写实验室使用记录表。内容包括:实验日期、节次、实验内容、班级人数、仪器使用情况等内容。认真记录实验室仪器设备损坏情况,做到每次维修能及时记录,对故障仪器设备及时维修。若遇不能自行解决的问题,立即联系相关公司的工作人员尽快进行维修,为下次实验课做好准备。

1.2.3 加强数码互动显微系统操作的正确指导。(1)在教师使用前进行操作培训,让每位教师都能熟练掌握数码互动显微系统的正确操作方法并充分了解各种注意事项,对常见问题能够进行一些简单处理。一旦课堂上出现问题能够及时解决,不影响学生上课。(2)新生上课前,教师首先对学生讲解并示范正确的操作方法,强调操作注意事项,尽量杜绝由于学生操作不当造成的系统故障。(3)加强课中巡视工作。由于数码显微互动系统是全新的实验教学手段,授课教师和学生在使用过程中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管理员老师在上课期间不断巡视实验室,帮助教师和学生及时处理各种问题。

1.3 实验环境管理

1.3.1 注意防尘 无论是硬盘、CPU还是显微镜,都非常害怕灰尘[3]。如果灰尘附在设备表面,既影响散热又影响设备的性能。灰尘吸附到电路板上,可能导致硬盘工作不稳定,或者内部零件损坏;落在CPU的表面上,容易造成短路,烧坏CPU。每次实验课结束,做好室内清洁。电脑和显微镜不在使用状态时,盖好防尘罩。

1.3.2 注意防霉 我们学校地处长江中下游,每年的梅雨季节,我们做到定期开窗通风,用除湿机除湿,避免显微镜镜头长霉斑。如果室内外温差过大,打开空调,保持环境的温湿度在适度的范围,以免电路板及线路霉变,延长仪器的使用寿命。

2 数码互动实验室的维护

2.1 对电脑的维护

2.1.1 防止病毒 病毒对硬盘中存储的文件是一个很大的威胁。一旦感染会造成程序出错、网络不通等问题。由于教学需要,教师经常要自带U盘、光盘等连接到主机,或多或少会带进病毒。因此,我们给教师机安装了正版杀毒软件,并设有保护卡还原系统,对学生端的每台电脑也装有还原卡,电脑重启后将恢复原有的状态,杜绝计算机被感染的可能。

2.1.2 当电脑工作的时候,不要强行关闭电源。如果在电脑工作时关闭电源,会导致硬盘的物理损坏,而且也会丢失数据。同样,在关机后也不要马上再次打开电脑,等过2分钟左右再开机,以免损坏硬盘。

2.1.3 定期清理硬盘 如果硬盘上的垃圾文件过多,速度会减慢,还有可能损坏磁道,定期清理磁盘,可以提高硬盘运行速度。

2.2 对显微镜的维护

2.2.1加强学生使用显微镜的规范性。要求学生一定要按照老师教的使用方法,正确规范的进行操作。特别是第一次使用时,一定要反复练习,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做到动作轻巧,用力均匀,切忌粗暴。在使用粗调调焦时,两只手不能反方向用力,以免引起铜杆丝头断裂导致载物台下滑。

2.2.2学生用完后及时清点显微镜台数,查看物镜、目镜等零件是否丢失、损坏,镜头是否受污染。如有丢失或损坏,马上根据桌上台签查找使用人,根据实验室使用规章制度处理;一般我们会秉着严格要求宽松处理的原则,主要起到教育学生要爱惜实验仪器的目的。

2.2.3显微镜的清洗保养。光学部分是显微镜的重要组成部分,显微镜的成像质量,主要取决于光学部件,光学部件表面清洁尤为重要[4]。通常的方法是,先用洗耳球配合细毛刷把表面的灰尘颗粒去掉,以免细沙划伤镜片,然后用100%无水乙醇和乙醚按3:7的比例配好的试剂滴在擦镜纸轻轻擦拭。擦拭的方法是从镜片中央由内向外打旋圈,最后将脏物挑出。机械部分可用干净柔软的布擦拭,遇到顽固污渍擦不掉时,可蘸少量二甲苯来擦。平时我们是有针对地进行清洗,每个学期结束后,我们会对每台显微镜进行全面维护和保养,以延长显微镜的使用寿命。

3 结语

本文主要从日常管理与维护两方面探讨了数码互动显微镜实验室的一些管理与运行经验。当然,实验室的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更多的管理经验有待进一步研究与总结。

参考文献:

[1] 苏李欢. Motic数码互动显微镜实验室日常管理与维护[J].读与写杂志,2012, 5.

[2] 姚娟,万子兵,隋建峰. 形态学数码显微互动实验室的管理与运行实践。基础医学教育[J].2011,2.

实验室管理经验范文4

关键词: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实施维护

一、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概述

所谓质量管理体系,是指为实施质量管理,并使其实现和达到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以便以最好、最实际的方式来促进实验室和检测机构的工作人员、设备及信息的协调活动,以保证检测精确性的一项机制。

对实验室而言,主要是从事各类检测与分析工作,出具分析检测报告。利用各种资源和方法,使检测数据尽可能充分地反映或代表所测样品具有的性能、性状与特点,确保检测报告或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便是实验室质量管理的目的。

二、建立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相关法律

实验室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一般都是依据国际标准ISO17025:200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以下简称“通用要求”)来建立并运行的。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简称CNAS)的CNAS-CL01:2006《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以下简称“认可准则”)以及国家标准GB/T27025-2008《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均等同采用国际标准ISO17025:2005。以上三个标准或准则适用于所有类型和规模的实验室。对于向社会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和结果的实验室,除了可依据“通用要求或认可准则”运行外,还必须依据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CNCA)颁布的《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以下简称“评审准则”)来运行(可以单独运行)。“通用要求”的采纳是自愿性的,而“评审准则”的采纳是强制性的,如果不依据“评审准则”来运行,便违反了相关行政法律法规。

三、管理体系的建立

按照ISO17025要求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在传统管理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实验室提炼出的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管理模式,是一种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国际化的管理方法。实验室初次建立管理体系一般包括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又可分若干的具体步骤。

(一)前期准备阶段

1、思想准备

实验室领导是实验室的领导核心和决策者。实验室的各级领导只有充分统一认识,做好思想准备,才能自觉而积极地推动质量体系建立和维护的工作,严格依据《标准》逐步建立和强化质量管理的监督制约机制、自我完善机制,完善和规范本实验室管理制度,保证实验室活动或过程科学、规范地运作,从而提高检测结果(或服务)质量,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

2、宣传培训

各级人员是实验室组织的根本,实验室在建立管理体系时,要向全体人员进行宣传教育,使实验室全体人员了解质量体系的重要性,很好的理解《评审准则》的内容和要求,使实验室全体人员无论在思想认识上,还是在实际行动上窦蒙做到积极响应和参与。

3、落实组织和拟定计划

建立管理体系工作小组,一般由实验室的最高管理者担任工作小组负责人,质量负责人担任副职,其他职能部门负责人担任小组成员。工作小组的任务是策划和领导管理体系建立和维护运行工作,包括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分析评价现有质量管理体系、成立质量体系文件编写小组、分配部门的质量职责,审核体系文件,协调处理体系运行中的问题。

(二)质量管理体系建立阶段

1、编制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和运行是通过建立贯彻质量管理体系的文件来实现的。通过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贯彻质量方针;当情况改变时,保持质量管理体系及其要求的一致性和连续性;作为组织开展质量活动的依据,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为内部审核和外部审核提供证据;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可用以展示质量管理体系,证明其与客户及第三方要求相符合。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一般由四个部分组成: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质量记录表格等。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由专门编写小组编写,编写顺序可以是自上面下进行,即按质量手册――程序文件――支持性文件及记录表格的顺序编写,也可以自下而上地进行,还可以采取中间突破的方法,即先编写程序文件再编写管理手册和作业指导书。首先应对文件编写组成员进行培训,接着制定编写计划,收集有关资料,编写组讨论文件间的接口,然后将文件初稿交咨询专家审核;咨询专家向编写组反馈,并共同讨论修改意见之后,由编写组修改文件直至文件符合要求。

2、管理体系的审批阶段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应分级审批。质量手册应由最高管理者审批;程序文件应由质量负责人批准,作业指导书一般由该文件业务主管部门负责人审批,跨部门、多专业的文件由质量负责人审批。文件审批后,需正式,并规定实施日期。以宣传和培训的形式,使组织中所有人员理解质量方针和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中规定的有关内容,深入了解其具体情况。

四、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维护和改进

(一) 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以后,要尽快运行实施。在实验室检测活动过程中,通过对体系文件、有关作业指导书、规定和各类记录的实施,来体现对管理体系的运行,运行一段时间后(一般为1~3个月),需要检验这些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实验室通过不断协调、质量监控、信息管理、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和管理评审,实现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二) 质量管理体系的维护和改进

影响质量活动有效性的因素很多,例如旧的习惯、传统思想、认识不足、对文件理解偏差等。所以,对程序、方法、资源、人员、检测过程、记录、检测结果连续监控是非常必要的。发现偏离的情况,应及时采取纠正措施。必要时可以增加内部质量审核的次数,通过内部质量审核和管理评审这一自我改进机制可以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还可以通过接受外部审核或认可认证来不断改进完善质量管理体系。

1、内部质量审核

内部质量审核(简称内审)和管理评审是验证质量管理体系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内审特点在于它的客观性、系统性和独立性。内审分为文件审核和现场审核两个阶段:文件审核是评价组织编写的质量手册、程序文件是否符合的要求和工作目标的需要。现场审核是评价实际的质量活动是否符合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等有关文件的规定,及这些规定是否得到有效贯彻。内审内容包括:组织结构与所进行的活动的适宜性;质量管理体系实施、运行情况和工作程序的执行情况;有关质量制度、规章、办法执行贯彻情况;人员、设备和器材的适宜情况;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完整性,与标准的符合性等。试运行期间,内审频次视情况可以较多,每年需要2~3次;体系正常运行后,内审方式可以分为集中审核或滚动审核。前者是集中全面审核,每年至少一次,后者是按计划陆续开展,每次审核一个或几个部门或活动,全年至少覆盖所有部门一次。一个审核周期内,审核应当覆盖所有要素和所有检测活动领域。

2、管理评审

管理评审是指最高管理者适时地评价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性、有效性、适宜性和充分性。管理评审分定期和不定期两种。定期评审一年一次,当发生重大质量事故或质量管理体系发生重大变化时应组织不定期管理评审。管理评审包括如下10个主要内容:政策和程序的适用性;管理和监督人员的报告;近期内部审核的结果;纠正和预防措施;由外部机构进行的评审;实验室间比对或能力验证的结果;工作量和工作类型的变化;顾客反馈;投诉;其他相关因素。管理评审要结合实验室的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和所要解决的问题,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以求实效。

内审和管理评审可以帮助发现质量管理体系策划中不符合《评审准则》或操作性不强之处。一方面应纠正体系中的不符合项,另一方面要修改体系文件。

五、 做好化学实验室质量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1、要做好实验室的质量管理工作,保证检测结果准确可靠,首先需要管理层的高度重视。只有管理层重视了,才容易开展其他检测工作,尤其是不会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质量工作。只有管理层首先重视质量,才会有全员重视的可能。如果管理层只注重经济效益而没有检测质量意识,哪怕目前的经济效益再好,那也只是昙花一现罢了,不会持久。

2、所有与检测活动相关的人员,都必须重视质量工作,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实验室管理经验范文5

关键词:经管实验室;建设;管理

中图分类号:G48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35(C)-0102-01

一、高校经管类实验室建设所存在的问题

目前,随着对经管实验室的重视度日益增加,我国各个高校对经管类实验室建设所投入的经费额度不断扩大,人员配备也越来越齐全,但是,由于处于起步阶段,难免存在诸多问题以待解决,如:

1、各经管实验室课程设置单一,知识体系重复,教学资源整合力度不够。目前,各高校经济和管理各院系独立分散建立实验室,导致资源的分散利用,学生无法根据兴趣选择相关课程,教师也没有机会给其他系的学生上课。2、传统的规定性实验占较大比重,创新实验较少,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3、实验课程教师人才缺乏,能力有待提高。4、实验课程教材建设落后,缺乏高质量的教材和教学资料。5、缺乏科学的功能分区和管理制度,尤其是实验室的档案资料没有缺乏归类管理,许多课程实验结果没有有效利用起来,导致相关实验课程的开展缺乏有序性和有效性。

二、高校经管类实验室管理模式探讨

目前,高校经管类实验室主要有分散式和集中式两种管理模式。在分散式管理模式下,各经管院系从各自需求出发,分别建立独具专业特征的实验室,并对其进行独立管理;集中式管理模式是指由学校统一设立实验室管理组织,在通盘考虑各专业的特征和实验课程需求的前提下,统一规划各个实验室的具体功能,对各专业实验室的资金、硬件、软件、人员等资源进行统筹配置,以实现集中管理,资源共享的一种管理模式。

对比以上两种管理模式,前者容易造成巨大资源浪费。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计算机被广泛应用于各实验室,成为重要的硬件资源,各经管专业的实验室所配置的计算机硬件差别不大,区别主要体现在所运用的各操作软件上,而一台计算机可以安装几乎所有经管类专业所需的计算机软件,即计算机硬件及软件资源可以实现共享,然而,在分散化管理模式下,各实验室重复购买计算机硬件和软件,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而集中式管理模式在建设之初,可以通过统筹建设资金,对实验室进行功能化布局,实现资源共享,节约成本,提高利用效率;此外,分散式管理模式不利于经管类实验课程的有效开展。经济与管理类专业关联性很强,专业基础课很相似,且具有诸多交叉选修课,因此,许多课程的实验课的开设需要借助统一的实验室对资源进行统筹安排,有利于课程资源的高效利用以及学生档案的有序管理。而分散式管理模式下,各实验室之间很难实现资源的交叉共享和统一安排,造成资源的浪费,同时也削弱了各课程实验结果的利用率以及学生学习评价效果。

三、经管类实验室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为了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大程度上发挥经管类实验室的作用,结合多年的实验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八个方面做起:

1、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保障实验课程教学计划的顺利实施以及资源的有效利用。具体包括:根据学科建设需要,制定实验课程授课教师的培养与奖励制度;对实行集中式管理模式下的经管类实验室,建立中心主任负责制,实行人员统一领导,资源统一分配,制度统一执行的有序化管理。2、实现资源的统筹安排,对实验室的作用进行重新定位,变传统的规定性实验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性实验,分学科、分类别、分层次安排教学内容,建立开放式实验教学体系,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动手能力、自学能力以及创新意识。3、构建科学合理的实验课程体系,将实验课程体系分为基础实验、课程综合实验、专业课程实验、创新实验以及创业实验几大模块。其中,基础类实验是针对基础课程所设置的实验课程,目的在于向学生普及基础课程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课程综合实验是针对某一门课程的主要内容所设计的,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的实验;专业综合实验则是针对某一专业的学生所开设的,综合运用各专业课程知识的实验课程,其目的是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创新实验是为了拓展学生的能力,鼓励学生自发开展的实验;创业实验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应聘能力和具体的工作能力而开设的实验性很强的实验。4、改革实验教学内容,根据学科特点,调整实验教学的学时数量,以及课程内容之间的衔接和开课时间顺序,以高效配置各项资源。5、提高实验室的开放程度,建立开放、高效的管理的管理运行机制。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资源由实验室总负责人统一管理,由实验课程授课教师与负责人联系,由其分配各项仪器、设备,学生无权自主开展实验。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配合创新实验课程的开展,实验室应该强化其开放性,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可以采用班级负责人制度,由每一个班选举一位同学作为实验课程的负责人,由其就学生自主实验课程的开设时间、所需资源等与总负责人进行协调,建立科学的管理和协调制度。6、制定将理论教学与实验课程相结合的科学而全面的考核制度,强化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和严肃性,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程的重视程度,在实验课程开设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实验,提高其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使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同步协调发展。虽然目前各高校经管类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均存在诸多问题,但是,随着经验的积累和制度的完善,相信,我国各高校经管类实验室必将走过这一发展阶段,逐步走向成熟。

作者单位:四川理工学院

参考文献:

实验室管理经验范文6

关键词: 中小学实验室 网络化管理 对策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网络的迅猛发展,中小学实验室的设备管理引入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网络化管理模式具备条件。通过计算机网络平台管理仪器设备,不仅可以实现固定资产的规范化管理,而且可以提高中小学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管理水平,从而更好地为中小学实验教学和相关科研活动的开展提供服务。

一、中小学实验室设备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1.管理方式落后

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特别是国家对基础教育投入的逐年增加,使不少中小学实验室的设备更加完善。但当前大多数中小学的实验室设备管理还是以计算机单机管理为主,有些是因为学校没有意识到。这种管理方式虽然在专人管理的条件下出错率较低,但其不能联网,信息录入分散而重复,使管理中的数据难以实现第一时间共享,人为增加了相关管理信息的修改工作量。在设备数量少时还表现不明显,当学校的设备数量猛增后,这样的管理方式显然很难满足现实所需,甚至可能出现因为管理不善而影响到正常实验教学秩序的进行。

2.管理程序脱节

全过程管理是现代设备管理的目标与方向,但从当前许多中小学校的实验室设备管理情况来看,存在严重的管理程序脱节现象。一方面,设备管理部门主要掌握产品的名称、厂家、购买日期等基本信息。对招标计划、招标内容等涉及实验设备维护、保修等的重要信息一概不知,这显然不利于实验室设备的维护保修。另一方面,设备提供者无法在第一时间知晓使用者的设备使用情况,很难在第一时间满足其售后服务需求,这种断裂式的管理使中小学实验室的设备闲置率与故障很高,往往容易出现正需要使用某个仪器设备时,却无法使用的情况,使不少师生很不满意。

3.管理效率较低

中小学实验室设备大多是由一级管理员主管实验设备的建账录入和调账等工作,由二级管理员做入库、验收、贴签等工作。由于一级管理员接触实际设备较少,而二级管理员大多是兼职人员,无法做到实时掌握真实情况,如此,账实核对的及时性无法得到保障。有采购需求却不能在第一时间采购。在这样的管理形式下,其管理效率比较低下,极大地影响了中小学校实验室设备的正常更新,无法保障教学与科研需要,违背实验室存在的根本意义。

二、中小学实验室设备网络化管理的优势

1.提高实验设备使用管理的有效性

实验设备网络化管理是保障其使用高效的基础。通过网络化的管理,一方面,设备管理者可以随时通过网络收集设备使用者的使用情况,从而为年度的设备更新、维护、保养等工作提供科学信息,做到有的放矢。另一方面,设备使用者可以随时通过网络与相关的售后服务部门进行联系,在第一时间将服务需求发送给售后保修人员。通过这两方面的工作,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中小学实验室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行,保障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开展。

2.提高实验设备的管理效率

现在的许多中小学校校区都比较大,不同的教学楼都有实验室,甚至一些中小学校还有不同的多个校区,传统的单机管理方法应对这种区域分散的情况,可以说毫无办法,实验设备管理者的管理压力十分巨大。设备管理网络化可以突破时空限制,管理者只需要通网就可以在任何一个点实现设备管理。无论是设备手续的办理还是设备信息的传递,都可以随时发送,极大地提高实验设备管理效率,增强办公的灵活性。

3.实现实验设备共享

实验设备的基本数据信息是中小学重要的信息资源,其中包含大量教学资源,特别是本校优秀教师的相关课件资源,更是现代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实验设备网络化管理,可以通过安全身份信息认证的方法,在全校范围内实现信息共享。一方面,所有校园教师都可以在网络化环境下共享教学资源。另一方面,学校部门与部门之间可以通过管理网络开展教学协作与竞争,不仅可提高实验设备的使用效率,更有助于实现仪器设备共享。

三、加强中小学实验室设备网络化管理的对策

1.加强设备管理制度化建设

实验室设备管理必须依靠制度,没有制度,网络化管理就无从说起。一方面,要加强设备的购置、保养、维修、报废等固定资产管理的制度建设。要按照教育主管部门的相关要求,努力建设并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符合学校实际的仪器设备管理体系。特别是现在很多中小学的固定资产越来越多,必须通过有效的固定资产办法规范实验室设备的报废报损与丢失管理等问题。另一方面,要加强设备的使用、监督制度建设。实验室设备要专人管理、专门使用。中小学校的实验室设备是为教学科研所用,要在学校内部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健全内部监督体系,使用多种监督手段,保障实验室设备的正常有效使用。

2.充分利用网上办公系统

中小学仪器设备的管理涉及多个部门,部门之间的业务联系主要通过网络化管理实现。基于此,要充分利用网上办公系统,提高仪器设备的管理效率。一方面,借助学校的网上办公系统,可以轻易完成仪器设备的购置入库手续,以及原来需要来往于设备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的报销审核手续。这种做法可以很好地规范设备采购、管理流程,从而规避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人为作弊行为。另一方面,利用网上办公系统,可以让设备主管部门随时通过网络及时了解设备的使用、维修、保养情况,进而在第一时间履行管理职能,提高中小学校实验室设备的管理效率。

3.强化实验设备全员管理

中小学实验室设备通过网上办公系统实现网络化管理,涉及学校所有有权限的教师,必须不断强化实验设备的全员管理。一方面,加强宣传,提高师生对仪器设备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为各项实验室管理制度的落实奠定基础,使全校师生员工切实增强责任,从而营造人人重视实验设备全员管理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树立现代管理新观念,将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工作作为一个系统工程,通过全员管理与全员监督,不断提高学校实验设备的管理水平。特别是要通过树立全员管理的意识,使实验室真正成为学生爱去、教师会用、对教学与科研有巨大帮助的场所,达到实验教学培养人才的最终目的。

4.强化实验室管理职能

实验室的管理最终要靠人员管理实现,一方面,要配齐配强实验室设备管理队伍,满足日益增加的中小学实验室设备管理需求。近年来,中小学拥有的仪器设备大量增加,种类与数量远超以往,如果没有专业的管理人员,就不可能完成管理任务。当前中小学大多管理人员为兼职管理者,必须配齐配强管理人员,通过选聘管理人员,利用既懂实验设备又懂管理知识的科班人员,提高设备管理的专业水平与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实验室工作人员培训,不断提高人员素质。除了爱岗敬业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做好实验管理工作外,还必须有基本的设备维修知识和计算机、外语等能力。

四、结语

中小学实验设备的大量增加,使实验室网络化管理有了客观需求,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实验室网络化管理具有可行性。要充分认识到实验室网络化管理的优势,正视当前中小学实验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通过网络化管理,不断提高实验室设备管理效率与水平,保障教学与科研工作的正常进行。

参考文献:

[1]黄久龙.实验室设备网络化管理的对策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