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创新创业的理解与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创新创业的理解与认识范文1
(一)对多媒体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概念认识模糊。
对多媒体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理解过于片面、狭窄。把实践教学停留在实验、实习、实训等环节上,虽然也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但这种实践能力是被当作技能并以知识的形式加以传授。学生参加了实践教学活动,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创新性技术应用能力、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对多媒体技术专业实践教学课程设计不尽合理。
高职多媒体技术专业教学组织过程中普遍存在理论与实践教学分割交替安排不合理,实践教学模块太少、太小、太零碎,教学过程中缺少侧重学生思维的训练、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等综合应用能力的实践教学活动等现象。
(三)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有待加强。
第一,高职院校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双师型”教师不足,兼职教师比例偏低,作用发挥不足分。第二,由于学校的特殊性,很难或少有请到企业的专家、技术能手来学校授课。教师培养培训制度不太健全,培养培训基地条件也相对比较薄弱。总体而言,大部分职业院校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的实践课程缺少一定的创新性,缺少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而创新创业教育正好解决相关的问题。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相对模糊交叉性较强的概念。高晓杰等人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种教育观念和教育形式”,其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能力和创新创业人格的高素质的新型人才”。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在国内学术界大致有三种理解:第一种理解就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等同于创新教育;第二种理解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等同于创业教育;第三种理解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理解为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结合,认为理解创新创业教育必须以理解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为基础。由此可以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一种兼顾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并以创业教育为重点,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为受教育者奠定良好基础的新型教育思想、观念、模式。
三、以创新创业教育引领高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实践课程构建
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引领构建的高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实践课程体现了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该课程共分为四个层次,美学基础类课程、计算机技术类课程、创意设计类课程、综合实训类课程。
(一)美学基础类课程:强调基础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
美学基础类课程主要包括:设计素描与速写、三大构成、美学基础、动画基础、多媒体技术基础和摄影摄像技术。这些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锻炼学生的具体动手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在学习基础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二)计算机技术类课程:强调实用性,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计算机技术类课程主要包括:平面设计辅助软件(PS、AI)、平面动画设计软件(Flash)、网页设计、三维动画设计(Maya)、视音频编辑(Pr)、影视后期合成(AE)等。这些课程实践性很强,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技巧,“教、学、做”三位一体,结合实际教学案例完成学习内容,合理认识各课程间的联系与区别,分析实际问题,解决问题。
(三)创意设计类课程:强化实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创新意识。
创意设计类课程包括:平面广告设计、多媒体制作工具使用(director)、网页设计等。这些课程包含很多设计技巧,如设计文化内涵、美学欣赏、色彩搭配等。采用项目化教学,把企业的实际项目拿出来,让学生充当企业员工的角色使其有效地快速掌握各种计算机技术技巧。通过企业实际项目的训练使其得到全方位训练,强化实践,初步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
(四)综合实训类课程:体现职业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
综合实训类课程包括影视短片制作、动画短片制作、CI设计、多媒体作品制作、招贴设计等,这类课程更能体现职业性和综合实践性,让学生了解多媒体技术和设计制作的方方面面,以便其能够准确、快速地熟悉相关的工作。
四、结语
创新创业的理解与认识范文2
然而,由于创新创业者不了解适合创新创业企业的融资渠道和投资人的特点,找错投资人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在错误的人面前讲自己的创业计划,融资当然难以成功。创业有其规律,创业融资依然,了解创业融资基本规律,可以帮助创业者制定适宜的融资战略和行动步骤。真的需要一部针对创新创业企业融资的著作来引导创新创业者一步一步走向融资成功。
《创新创业融资:天使、风投与众筹》一书从创新创业的基本规律出发,阐述了从谋划和创建企业到成功获得融资实现快速成长这一令人兴奋的过程中,创新创业者所需要了解的基本知识和规律。创新创业是一场团队作战的马拉松比赛,创业者既要有必胜的信念,又要有长期战斗的心理准备。该书作者利用两章的内容,向创业者描述他们将要面临的创业过程、可能的发展历程,刻画他们将要面对的投资人和资本市场。接下来,作者警示创业者,不要被投资人的各种表达误导而膨胀,而应在启动融资之前,充分认识自己的企业。作者给出了创业者评价自身企业的思路:机会(天花板问题)、创新(相对优势和创新扩散模型)以及团队。创业者只有对自己有了清晰的认识,才能做出正确的融资决策,增加成功融资的概率。
如果说前三章讲的是“道”,那么紧接着的两章:怎么估值,怎么写商业计划并且与投资人谈判,就是“术”。在术的层面,作者也有诸多见地。这得益于作者数年《金融学》课程授课经验,作者将创业公司的价值彻底讲透,理解这些估值原理之后,投资人再也不用贬低创业者的金融能力了。另一方面,作者也指出了风险资本融资时估值方法的特殊性和适应性,勉励创业者,估值不是主要问题,主要问题是拿到钱和钱背后比钱还重要的,来自专业投资人士的“增值服务”。关于商业计划书的编写,作者提出了一个非常复杂的编写流程,原来,商业计划不是拍一次脑袋的问题!那简直是对创业的深度谋划!创业者若能够按照严格的商业计划流程带领团队完成商业计划,创业就成功了一半了!
在此书的后三章,作者分别介绍了创新创业最常用的三种融资渠道: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和互联网众筹,具有很强的实用性,特别适合种子期、初创期和扩张期这三个阶段的创业者学习。
然而,必须看到,此书由于具有理论深度,学习起来可能会有一些难度,但创业者需要明白,唯有掌握了创新创业融资的基本理论,才可以在融资实践中游刃有余。
该书的主笔作者罗国锋博士是国家科技部火炬中心认定的中国火炬创业导师(2012),是河北省科技厅认定的首批火炬创业导师,现为东北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管理学院副院长,受聘为“小薇创客与创业学院”首席创业导师以及国内10多所大学的创业导师。他具有创业者、投资者、咨询师和大学教师等经历,在大学专门讲授《金融学》和《创业学》等课程,在创业者教育领域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今天,创新创业时代的大幕已然开启。对一些人来说,创业已经或即将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他们自由自在,驰骋在想象的空间里,遨游于新创造的市场之中,潇洒如剑客,所向无不披靡。在鼓舞人心的号角声中,那些怀揣梦想的职场中人(特别是那些出色的研发人员和市场人员)、优秀的大学毕业生,甚至那些刚刚进入大学的在校生,纷纷卷入了创新创业的大潮之中。然而,创新创业需要一个生态系统的支撑,而融资就是这个生态系统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没有针对创新创业的融资活动,创新创业的梦想就是没有血液和肉体的躯干,空有骨感之美。
创新创业的理解与认识范文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13.083
1引言
四川省近年来处于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阶段,这是四川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遇到的中央交给四川最重要也是最艰巨的任务,是当前四川转型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发展关键时期的关键机遇。西南地区的各大高校数量众多,且地理位置相对较偏远,周边有许多新兴工业园区,正积极发展各类战略新兴产业,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要也迅速增长。而西南地区各大高校作为西南地区的主要人才培养地,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西南地区各大高校应该在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指导上下功夫,将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起来,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2西南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现状
2.1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形式大于内容
为响应教育部的号召,西南地区各大高校普遍设立了创新创业学院、创新创业中心,并专设了多位老师进行指导,部分大学也在今年也在学生的个性化课程中添加了创新创业相关课程与创新创业学分。但就西南地区高校的整体效果来看,还没有明确的确定专业和教育的间隔,创新创业的理念也没有深入到学生的日常教育中。并且,创新创业教育应该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但目前各大高校的教育更加偏向于理论,这使得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得不到很好的提升。
2.2学校与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认识不够充分
虽然各个高校大多已针对创新创业教育开展了一系列的对应工作安排,但高校对于其真正含义的理解还不够完善。在众多老师与学生的心态中,未来生活更愿意选择平稳,不愿意选择创新创业这条道路,这也与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观念有关。同时,部分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内涵存在理解上的偏差,以为学习创新创业课程就是为了以后更顺利地创业,如果不创业就不需要学习,或者学习的意义不大,没有理解到国家对于创新创业人才的定位。特别是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正承受着来自生活的压力与对于自己的保守评估,因此在心理上更愿意选择稳定的就业。
2.3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及其体系有待完善
创新创业体系教学是各学科的综合,因此需要和与各学科之间相互融合。但目前各大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主要以选修课和网络课程为主,没有统一体系,较为零散。因此给创新创业教育的知识传授和学生指导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除此之外,西南各高校的创新创业中心组织学生参加SYB培训课程,邀请到校内外的优秀指导老师授课,借此帮助有这方面想法的学生了解更多知识。但相比于专业课程,SYB宣传不够、知名度相对较低,而且课程时间相对紧凑,造成许多学生不知道或不愿意参加。
2.4创新创业基地利用率低
许多高校目前已经拥有自己的创新创业基地,并开始投入使用,但各高校普遍面向校内创业的大学生提供服务,未向广大学生实施全面开放,没有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或者将基地作为学生了解、参观时使用,让学生对创新创业的了解止步于皮毛,未能深层次感受创新创业基地的作用,使得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太过于“形式化”。
3西南石油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路径探索
目前,西南石油大学对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已有了新思路,将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调查分析,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相结合,将创业教育纳入西南石油大学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本地化、多维度、实现“四个结合”的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3.1明确创业教育价值
对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说,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和深入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有着重要的作用,创业创造了更多就业的机会,这不仅可以减轻政府压力,而且还可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在这个创新创业的时代下,西南石油大学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孵化地,深刻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不仅担任着智慧与学术的支持,同时需要参与到这个经济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
3.2准确定位创业教育课程
西南石油大学目前已经开设了很多创新创业的相关课程,在开设这些课程时,不仅需要在课程设计上准确的把握创新创业课程方向并且需要学生掌握目标课程。将定位放到指导实践而不是停留在了解层面上,深入将创新创业教育的思想灌输给当代大学生。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在学习后能有所收获,以理论指导实践的开展。
3.3规范建设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打造高水平创业名师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门实践性、整合性都非常强的学科,所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开展和相关事情的实施需要有具体负责的单位,将强化师资队伍力量落到实处。没有创新创业教育成果的实体化,很难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性。西南石油大学实施“两大计划”,着重打造内外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共同成长型高水平创业教育师资团队。形成以学者为引领、企业家为支撑、骨干团队为主力、学校各级领导老师参与的创新创业教育团队。
3.4建设立体化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在校内的具体的操作上,将创业教育课程“四个结合”推广,第一是与国际上有关创新创业类课程接轨,开创出具有自己独有特色与作用的创新创业类课程。二是开设通识类的课程,提高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接触率,面向学生群体,开展创新创业比赛,并有相关的导师对之进行辅导和点评。三是传统方式与新媒体教学方式相结合,将我们由老师直接授课的方式与论坛、相关信息、微课堂等。四是考试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充分地结合起来。
4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建议
4.1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我们深知意识有强大的主观能动性,但是根据我们团队的调查分析,大部分的大?W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不是很强。我们应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敢于进取,勇于探索的精神,鼓励与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我们学校可以加强宣传的力度,利用报刊,校园网络,宣传栏等阵地,还可以邀请有创新创业经验的成功人士进行分享与交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4.2建立完备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大学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建设中可以提高广大同学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然而据我们调查,有些学校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上还在初步阶段还不完备,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课时少,教学进度快,教学浮躁等等。对此我们应该一方面高度重视创新创业的课程,给予充分的学时,或者将创新创业课程纳入必修课或选修课面向全校广大学生开放;同时根据最新的国情和时代背景,广泛吸收国内外的先进理论,不断完善更新课程内容,与时俱进。除此之外,还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让学生参与案例分析或者模拟实践,增强专业技能。
4.3创造多元化的创新创业教学形式
学校可以充分动用各种学生部门和组织,如:学生会,社团联等部门和协会,由学生组织牵头,带领并组织学生开展和模拟创新创业的比赛或活动:如数学建模,创业计划大赛,软件设计等活动;其次,学校应高度重视“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等全国性的大赛,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再者,学校可以联系当地有名或者实力强大的大中型企业,让学生能够进行实地地考察与探索研究,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还可以经常邀请附近的商业或行业英才,就创新创业的经验和心得做一个分享,更好地向学生传授创新创业经验与技能,弥补课堂上的短板。
4.4加强学校师资的力量
学校应该全面建设一支敢于钻研,不怕吃苦,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是开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和重点。学校应当加强现有师资力量的培训,派遣一些有相关创新创业教学前线的教师参与国家或企业组织的创新创业技能培训、在职学习等,将理论服务于实践,从而进一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4.5加大对创新创业的扶持和奖励力度
学校应当建立完善的奖励激励体制,为创新创业同学提全方位的支持,还应为正在创业或准备创业的学生、团队提供资金、技术、资料、设备的全方位支持;对于一些科研成果或发明专利应该及时分享给有创新创业意愿的学生,将科研成果与社会经济民生相结合,与学校教育实际相结合,最终服务于社会。
学校扶持与奖励更多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还可以创建创新创业孵化区或者创新创业建设基地,为广大学生提供实践场所,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成功案例或模板,避免学生的盲从和雷同,使其有更好的实践经验。
创新创业的理解与认识范文4
一、目前职业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宣传教育的力度不够
学生是创新创业的主体。充分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是顺利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而目前的情况是,许多学生甚至个别教师把创新创业工作看做参加一个技能比武一样的活动,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和紧迫性认识不足,严重影响了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培养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创新创业人才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新形势,许多学校成立了以分管校长为领导的创新创业领导小组,并开设了相关课程。在实践中,要全面提高全体师生对“双创”工作的认识水平,切实将创新创业的理念融入到日常的工作和学习当中,并在此基础上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教育,要让全校师生都能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意义,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工作当中。
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敢于创造、乐于创业的精神,帮助和引导学生了解社会需求,了解市场需求和专业发展方向,增强创新创业意识和对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创新创业教育是与专业教育、德育教育并行的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它既不是为了少数学生参加创新大赛而准备的“精英教育”,更不是专业教育之外的“业余教育”。
2.专业师资缺乏,教学能力不足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教育和培养,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理论知识的传授,更要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创新创业的实践能力。这就要求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不仅要具有较高的相关理论知识水平,而且应具备丰富的创新创业实践经验。而目前的情况是,大多数在校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往往是照本宣科,与实践脱节。许多创业教育课成了教师演示课,黑板上谈合同、黑板上跑市场、黑板上办企业等现象还大量存在。
3.全员参与程度不高
就学校范围而言,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学校领导、任课教师、班主任和广大学生的共同参与。学校制定激励和约束办法,各任课教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具体授课当中,班主任在日常管理和教育中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并进行相应的心理辅导和挫折教育等。而目前的情况是,多数学校的此项工作往往是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者自己的事情。
4.教育课程不成体系
目前,多数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单一,还没有纳入学校的整体教学计划当中,课程数量、课时数量也十分有限。而且,公共基础性的创新创业教育较多,与专业知识和技能结合较少,针对性不强。
5.教育手段不够丰富
由于重视程度和资金等方面的限制,许多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手段还不够丰富,新技术新手段应用较少,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很少能为学生提供参与创新创业的实践平台,很难为立志创新创业的学生提供经济支持和技术帮助。
二、教育实践中发现的认识上的误区
在教育工作实践中,有许多学生,包括部分教师,由于对创新创业教育缺乏系统的学习,在认识上存在两个误区。
1.职业学校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创业可以但创新不行
其实,创新不仅仅是创超发明,也不是高科技“专利”。它的门槛并不高,不论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还是生产工艺技术的变化,只要能创造更多的需求,创造更多的价值就是创新。而技能型人才,工作在生产一线,熟悉产品生产和工艺流程,更有创新的能力和机会。
2.鼓励学生创业,学生都想当老板,就不安心学习专业
鼓钛生创新创业,不是让学生经过培训教育后,都去开公司、当老板,而主要是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创业的精神,是要学生立足本专业,掌握技能、提高素质,为将来的创新创业做好准备、打好基础。
三、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对策
1.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宣传力度,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
在职业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积极落实国务院“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意见的具体体现,是分阶段分层次地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培养和创业能力锻炼,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校可通过报刊、宣传栏、标语口号等营造鼓励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成功者的创新创业历程激励学生勇于创新、敢于创业、不怕吃苦、不怕失败的精神,通过及时公布国家和学校鼓励创新创业的政策,调动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使创新创业的意识融入到学生的具体行动之中。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针对创新创业教育师资缺乏的问题,可从以下两个方面采取措施:一方面,在学校内部选拔和培养一批专业技术能力强、有创新创业精神与创新创业实践经验的优秀教师从事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和指导工作。比如,可以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学院,用以培养师资力量,同时也可以对有具体创新创业计划的学生进行培养和指导,形成以点带面的效果;另一方面,建立校外师资网络平台,聘请社会上一些成功的创新创业者担任导师,为学校师生讲授创新创业知识,分享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为学生创新创业的计划和实施提供指导和帮助。
3.扩大全员参与的范围
校内的全员参与就是成立由校长任组长、分管校长任副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由教务部门牵头,学生处、团委等部门齐抓共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制。
校外的参与主要是家长和社会。家长对学生创新创业的理解和支持,将是学生接受创新创业教育、增强创新创业意识的有力保障,是学生从事创新创业活动的坚强后盾。社会的参与则体现在各类市场信息的最大开放,各类基金、社会组织、企业对学生创新创业在资金、技术、岗位等方面的支持。
校内校外的广泛参与,将有力地推动学校创新创业工作的顺利开展。
4.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要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紧紧围绕专业技能,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同时,根据专业特点,从意识培养、能力提升、环境认知、实践模拟等层面划分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
5.丰富创新创业教育手段
先进教育手段的综合运用,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巩固学习效果,增强专业技能,积累实践经验。
创新创业的理解与认识范文5
人类社会发展进人21世纪以来,各个国家和地区在不同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然而竞争的关键所在是经济和科技实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各类人才的竞争。在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由传统的要素竞争和投资竞争模式正在逐渐向新型的以创新为驱动力的竞争模式转变,即“经济新常态”正在形成。经济新常态的经济社会,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社会发展的新型动力源泉。因此,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成为当下大学教育函待完成的重要工作之一,也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焦点之一。
早在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召开的公开会议中,便明确的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这一概念。创新创业教育指的是通过大力培养大学生创业的心理、创业价值取向和创业的技能,不断适应新时代对于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实际需求的教育川。在国内外各类高等教育大力推行创新创业教育的同时,对其所引发的相关研究也在日渐增多。可是,在广大民众之中,尤其是大学生群体中,对创新创业的认识和理解上存在诸多模糊,甚至错误之处。他们仅将大学生创新创业理解为一种时代性的教育口号,一种在校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打零工、赚钱的生存和生活技能,不存在任何科学性可言,更无需专门性培养。尤其是体育类大学生,由于专业特点和长久以来所形成的就业观念,对创新创业的认知和理解,在观念意识方面、目标定位方面、如何处理学业与创业关系方面还有一些误区存在。为此,本文立足于当前社会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需求的背景之下,结合体育类大学生的专业特点,以体育类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发展为导向,深人的剖析在创新创业及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存在的主要误区,以期为体育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良性、可持续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2体育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践行过程中的若干误区2. 1误区之一:体育类大学生不需要创新创业能力及其培养
体育类大学生对创新创业能力的认识,既受社会传统意识的影响,又受体育专业自身特点的影响。首先,社会上的大多数人,对体育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社会功用价值层面,即体育能够有效的改善个体人的身体健康水平,提高身体活动能力,丰富余暇生活,提高生活质量。长久以来,人们将体育置于仅供人们余暇时间玩耍的业余活动之中,在比较繁忙,或者有更为紧迫、重要的事情的情况下,便可以将其弃之不顾。在传统的观念意识之中,体育专业主要是以培养各类体育专业人才的一种教育形式。体育专业的产生与发展,是伴随近代教育制度和学校体制产生而出现的。体育类大学生的就业方向主要集中在体育教师、教练员、裁判员,以及各类社会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人员等。体育专业教育主要为:身体锻炼方法、动作技能和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知识的传授与学习。大多数人,认为体育专业和体育专业教育没有创新可言,仅是身体的教育而已。故而,形成了体育主要以个体的身体活动为主,不需要创新,更不需要具备创业能力的错误观念。
2. 2误区之二:物质享受和劳动报酬作为创新创业的主要目标
体育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目标,在其创新创业过程之中起到导向、激励和评价的作用。目标的导向作用促使体育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沿着正确轨道前行,围绕既定目标有序的开展各类工作,以防止误人歧途。目标的促进作用主要是因为任何总目标都是由阶段性目标或者相对较小的各个亚目标构成的,而阶段性目标或各个亚目标的实现是总目标前提,也是一种量化的积累,是促进人们朝着更大的、更远的目标前进的内在驱动力。目标的评价作用主要体现在工作业绩的考核方面。当努力工作之后的业绩考核结果与既定目标相一致时,能够激发起工作者内心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也能够激励工作者不断前行,去争取更大的成就。
在走访调查过程中,我们确实发现部分体育类大学生在创新创业之初,由于目标导向的错误,误人了追求物质享受、低级浮躁的歧途。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为了做社会兼职和创业,旷课、逃课,从而荒废学业;另一方面,取得劳动报酬之后,无度挥霍,用于购买名牌服饰、烟酒等不正当行为之上。上述行为在大学生群体之中,产生了极大地的负面影响。
2. 3误区之三:为创业弃学业
在社会各个领域积极鼓励创新创业的过程中,大学生群体成为一支主要的生力军,包括体育类大学生。那么,一个深层次的问题表出现了:体育类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所需时间从何而来?学业与创业之间如何选择?
通过走访部分正在创业的体育类大学生,我们发现:体育类大学生中,部分学生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在各类健身俱乐部应聘了健身教练、健康顾问、会籍顾问等工作岗位,还有的学生直接人股经营了某健身俱乐部,创业薪酬不菲,自身的体育专业技术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可是,当学业与创业时间发生冲突的时候,大部分创业学生选择了多种方法来保证创业时间,比如:请人代为上课、代为完成作业,请假,甚至于旷课、逃课。上述现象一出,便导致了学生的学业时间被创业时间大量占用,学业成绩考核不及格,多门学业课程不及格,严重影响学业的完成,为创业弃学业之误区形成。上述问题引发了承担培养学生工作的各类学校的极大困惑,即:如何保证学生学业的完成,同时又能够积极推行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有效开展?
3体育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践行过程中误区的规避
3. 1体育类大学生需要创新创业能力及其培养
现代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是:体育正在以全新的形态和社会价值存在、发展之中,创新创业能力需求无处不在。
当前,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体育和体育事业被赋予了重大的社会使命,具有强大的文化感召力,对提升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2016年,中国女排在经过奋勇拼搏、团结协作之后,力克强敌,时隔12年重夺奥运会冠军。女排运动员不畏强敌、奋勇拼搏的内在气质,超越自我、挑战自身的精神得到了完美诊释,女排精神得以又一次展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女排精神这支“强心剂”,小康社会和健康中国的建设之路,体育不可获取。此外,2014年10月,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意见》中明确提出:发展体育事业和产业是提高中华民族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的必然要求,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体育需求、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利于扩大内需、增加就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意见》中,还明确提出了:到2025年,建立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门类齐全的体育产业体系,实现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万亿元的目标,将体育产业发展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川体育在中国新常态经济发展中的创新型功能得到了全新的认识和强有力的推行,在创造新兴就业岗位、产生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动能上具有非凡的力量
作为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肩负着培养优秀社会人才的重要责任。当前,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元化的,尤其是创新型人才尤为紧缺。创新型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的构成中,体育知识和技能不可或缺。因为,创新型人才应当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也应当是拥有健康体魄和高尚生活情趣的人才,更应当是胸怀终生体育意识,养成良好身体锻炼习惯的可持续性发展的智慧型人才。同样,体育类大学生,也应当紧随社会发展的步伐,走“科技兴体、创新助体”之路,将创新内化到专业学习过程之中,不断满足目前社会对体育提出的新需求,不断更新体育专业理论知识,研发出更科学的体育运动方法和技能,服务社会,服务大众。依上不述,体育类大学生必须迎合时展和专业发展需求,积极主动地培养、发展创新创业能力。
3.2体育类大学生需要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目标
结合目标的导向、促进、评价作用,体育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应当首先树立正确的目标,用正确的目标导引创新创业方向,将正确目标内化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内在动力,激发他们取得可持续性的发展与进步。体育类大学生,作为现代大学生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承担着建设伟大、富强、民主中国的历史重任,是未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要践行者,所以他们在接受大学教育的过程中,就应当树立正确且远大的理想目标:以民族复兴为己任,将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国家、民族的发展相契合,创新创业目标的确立要符合时展需求,更应勇于承担国家和人民赋予的历史使命,紧密围绕体育专业理论和技术的提高这一主旨,追求专业水平和能力的提高,创造新型社会财富。在创新创业目标的确立和追求过程中,切忌将收人水平的提高作为首要和唯一的目标,同时更需坚决抵御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低级趣味的诱惑,确保体育类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走上正确的、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创业之路。因此,作为人才培养单位的学校,应当在大学生创业之初,便对其进行正确的教育、引导,树立良好的榜样,将远大而健康的发展目标植人大学生创新创业之中,激励大学生创新创业之路走得更远,产生更大的创新型社会财富,从而实现对自我价值的完美诊释。
创新创业的理解与认识范文6
关键词:独立学院;创新创业;研究
中图分类号: A715 文献标识码: A
创新创业教育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教育改革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独立学院,其人才培养模式更加需要凝聚创新创业教育的特色,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教学的理念和方法,合理安排教学资源,,扶持大学生创业,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
一、独立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困难现状
(一)学校教育缺乏“创新创业教育”的观念
教育部《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教高厅[2012]4号)对创业教育的定位:在普通高等学校开展创业教育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的重要措施。因此,创新创业教育不完全等于教学生如何创办企业,一部分人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理解存在误区,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培养开公司、办企业的人才,片面的认识导致创业教育资源流向少数具有创业意愿和创业条件的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应为一种新的教育观念,其目的应为培养具有现代“企业家”精神与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受教育者不一定从事传统意义上的创业,但其自身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必定有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是教学模式和过程,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种方法手段,在这过程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新精神,提升创业技能,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开发学生的潜能,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
(二)学生缺乏创业意识和动力
毕业生就业普遍倾向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一直以来,教育单方面重视专业知识的灌输,缺少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即使学生有了创业愿望,但缺少创业实践锻炼,对未来创业没有充分准备,经验不足,创业成功率极低。毕业生应不单单是求职者,也可能成为职业岗位的创造者,学生创业是解决就业难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创业对就业的显著带动作用,创业突破了传统的“一人一岗”的就业模式,形成“一人带动一群岗位”的就业模式。当前,国家十分关注大学生创业,出台了一系列创业扶持政策,但一些高校忽视了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没有充分利用好政策。学校相关配套不完善,缺乏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学生对相关政策不了解,没有利用好国家的创业扶持平台和服务。创新创业教育就是要激发学生进行创业实践活动的欲望,一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二是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三是在专业学科教育上整合创新创业教育,四是充为利用各种资源,包括学校、政府、企业力量的参与,为学生创业提供实践平台,使学生有充足有创业锻炼机会,促使学生创业项目的落地。
(三)创业项目缺乏创业资金和创业实践平台的支持
目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创业的队伍中,他们期待有更好的平台促进工作开展,即获取实操经验。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就要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创业的成功率,需要在校期间对创业项目进行运营实践,至少需要模拟体验。据调查显示,一般情况下,由于大学生自身没有资金积累,大学生创业资金主要来自于家庭借款,国家有关于创业的资金扶持,但对实际创业者来讲,是远远不足于支持或操作起来困难,创业启动资金成了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一大瓶颈。大学生创业者中61.63%认为“缺乏启动资金”是创业的最大障碍,接着是“经验不足”,比例远高于“缺乏好项目”、“没有好的团队”等其他选项。
二、独立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途径
(一)转变教学观念,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学科教学里面,同时根据各个学科专业特点开展创新创业专门课程
对于教学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创新创业教育有内在的质量优势,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有利于培养与现今社会相匹配的创新型人才;有利于分类教育,实现大众化教育下的精英教育;有利于专业学科本身发展;有利于提高就业质量。独立学院应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管理体系,整合教学资源,在专业学科教学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把教学资源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起来,结合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特点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课程设计上,采取创业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方式。把创业基础理论课程、创业实务类课程等,作为全校选修课,作为经管类学生的必修课,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创业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课堂上,教师要成为教练,通过案例分析等,不断激发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同时,培养创新型学生,必须要有创新型的教师团队,才能拓宽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课程上,有针对性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既要理论知识的传授,更要实践平台的打造。课程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开展丰富多彩,学生喜闻乐见的创业活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同时,邀请企业精英和成功创业校友来校讲授,以生动实在的案例指导学生,使学生的想法变为行动,使行动出成果,增强学生创业能力。例如:电子商务的课程教学当中融入网络创业。网络创业有门槛低,成本低,容易操作,风险小,时间灵活等特点,成为学生尝试创业的首选途径,很多学生网络创业热情高涨,但学生对网络创业认识有限,简单理解为开网店,原因是没有接受系统的运营管理课程教育。实际上,电子商务与网络创业结合,至少涉及到有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网络技术等学科,是一个有机的系统。
(二)以(竞赛)活动为载体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高校注重人才培养和素质教育,而教育的灵魂是创新。创新创业实践注重提升学生创业的综合素质,其培养模式可以通过竞赛活动来实现。创业竞赛活动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能力素质,拓宽大学生的受教育面。通过组织实施各类学生创新创业竞赛活动,积极拓展了第二课堂的辐射面,推进了第一、第二课堂的联动,促使校园文化创业氛围的形成,着力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例如:举办大学生创业大赛,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帮助大学生投身创业实践,学生将专业学习与创业活动相结合,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举办企业精英进校园活动,创业指导专家对创业形势进行分析,调整创业者心态,更新创业观念,解决创业难题,增强创业者信心;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为创业学生提供创业场地、信息获取、项目推广等服务;举办创业论坛,为创业学生搭建交流学习的平台。
(三)规范管理,充分发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旗舰平台作用
规范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管理,保障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顺利实施,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为此,一是要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指导委员会和明确各成员的工作职责,整合学校各职能部门的资源,为学生创业提供便利条件,为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训练提供咨询、服务和指导,为不同专业的特点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和专题讲座,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引导,建设社会实践、专业实践和专业实习基地,为学生参与创新创业训练和培养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提供平台;二是为项目配备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组织项目团队成员开展学习、研讨与交流,帮助学生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三是做好保障条件与激励措施,开设创新创业课程、举办创新创业论坛或讲座、组织知识与技能竞赛活动、加强创新创业宣传等途径,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培养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通过结项验收的项目负责人及参加者,给予创新性实践学分。
(四)通过基金运作机制,解决大学生创新创业启动资金的来源
一个良好的基金机制,给予创业学生资金上的扶助是非常有必要的。独立学院可以建立创业基金,用于鼓励和支持有创业想法的大学生大胆的迈开创业的第一步,激发处于萌芽状态的大学生创业市场。希望得到基金支持创业的学生可提交创业项目策划书,经评估认定后可得到一定数额的基金作为其创业启动资金。得到这笔基金支持的学生需签订一份协议,保证在创业项目盈利后依比例将一定额度的盈利金返回到基金库里,用于资助下一期的学生创业。建立资本市场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良性互动机制,缓解大学生创业资金匮乏的问题。对已正在创业的学生,基金可以进一步帮助创业实践的学生扩大业务。对于在创业比赛中获胜的项目,基金促进项目的落地。基金本身采取资助-扶持-成功-回报-再资助的循环方式,是一个具有造血机能的可持续发展的资助型公益基金。
三、结论
通过分析,探索了独立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雏形。总的来说,独立学院创新创业教育需要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中,整合各方面资源,同时因时因地制宜,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和创新性,保持动态的发展。独立学院灵活的机制,必然作为探路者,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教学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推动教学教育改革的有力措施。
参考文献:
[1] 管恩帅,翟玉莹.浅谈独立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J] 金田,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