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

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范文1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有效性,严谨,创新

目前的初中数学课堂上的探究式学习仍存在不尽如人意的现象:为了探究而探究,探究没有为教学目标服务;教师准备不足,在探究过程中对学生的指导不到位;学生在探究时缺少独立思考的时间;探索的过程不符合认知规律;探究仅仅停留在课堂上,没有延伸至课后等。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探究式学习的有效性呢?经过多年的实践,笔者认为探究性学习的实施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探究活动设计应遵照教学目标

【案例一】《字母能表示什么》的教W:教师设置了一个问题情景:“用火柴棒搭建正方形”。鼓励学生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搭建出正方形后,教师让学生阐述了搭建的思路,并要求写出相应代数式。

笔者在听课过程中,发现教师在设计这节课时都侧重在探究上面,探究过程花了20多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探究活动成了这节课的重点。而本节的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学习能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和简洁美。过多的时间用在探究上面,给人感觉教学设计主次不分,重点不突出的。

虽然探究式学习是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但是我认为探究式设计首先应该为教学目标服务。并不是所有的课时都适宜设计探究环节,教师应在理解教学目标的前提下,科学合理的安排探究活动,才能让探究活动为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发挥作用。

二、探究过程应合理严谨

探究活动重形式而不注重过程情况并不鲜见,下面我是听课的一个案例:【案例二】《游戏公平吗》第二课时的教学:探究活动设计让学生分成小组,小组成员每人抛掷硬币20次,然后小组汇总试验结果,最后全班汇总结果,并根据结果完成课本116页折线统计图。而听课过程中我发现有以下几个问题:(1)有不少同学并没有带硬币,导致抛硬币的这一环节不能顺利实施;(2)小组分得不清晰,有个别学生找不到自己小组;(3)学生在扔硬币过程中场面混乱,并不是所有小组都有记录数据,嬉戏倒不少;(4)下课铃在学生画折线统计图时就响起来了。探究活动并不成功,学生把探究的过程当成放松的时间。

设计探究过程应把准备工作做得更加充分,安排更加合理。例如在活动前首先让学生明确探究活动的目的和步骤,下发试验数据登记汇总表,安排好小组长负责活动结束后汇总数据。然后再进行探究,相信效果会好很多。合理安排好探究的活动,学生才能在探究过程中顺利开展探究活动,提高探究活动的有效性。也让学生能够通过动手实验,分析数据获得解决数学问题的快乐,增强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过程也要注意严谨,我们来看看【案例三】“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的教学:教师让学生准备如下图的教具。学生通过改变∠2大小观察、推导两直线平行的条件,然后得出结论:“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本节课的探索过程因为教具的准备变得生动形象。但仅仅通过演示就得出了结论,显然不够严谨。通过跟学生的交流,我发现不少学生对得出的结论仍然存在疑问,运用这个结论显得底气不足。

如果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得出结论后,教师用几何画板分别演示三种情形下两直线的位置关系,用生动严密的方法来证明结论的话,学生既能够通过教具的探究得到直观的印象,又可以在老师严密的推倒证明过程中消除了困惑。那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会更加的牢固,对数学的严谨性会有更深的体会。

所以,教师在设计探究活动的时候,要充分考虑探究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尽量做到探究操作性强,探究的过程严谨,提高探究的效果。如果有些结论不能通过探究证明的,建议借助其他辅助工具加以证明。

三、给学生探究以足够的时间

【案例四】《有理数乘方》第二课时的教学:按照课本要求是探究对折厚度为0.1毫米的纸片20次之后,厚度为多少毫米?有多少层楼高?教师看到学生折叠4、5次之后,已经很难进行下去,就草草的结束了探究,把结果告诉了学生。结束了探究让学生少了一次体验,如果这个探究活动组织好的话,能够大大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且让学生对乘方有了更加直观的印象,对乘方能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这种情况并不少见,由于升学、教学进度、教学成绩等压力,教师对待探究问题时认为给学生那么多时间,还不如多练几道练习题“实在”一些。这种短视的行为一定要引起我们的重视,探究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远远大于学生的分数。若探究性学习有效性得到保证,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自然不再是问题!而且数学知识千千万,老师应该教会学生的学习数学,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而不只是会做个别类型的题目。

四、探究性学习可以迁移拓展向课外延伸

课堂教学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整个探究活动的结束。探究活动在课外的延伸,让学生到更广阔的时空去探究,可以激发学习兴趣,促进课堂学习,对提高学生的探究水平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促进作用。例如学习了《认识100万》后,我给学生布置了估计100万人口的用水量,100万辆汽车需要多大的停车场等探究活动。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涉及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课改已过十多年,探究性学习也在各个学校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但是目前的探究性学习还存在不少问题。教师在设计探究性活动时,应有效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感受知识背后负载的方法、蕴涵的思想,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探究活动中,掌握发展知识,提高技能,培养并发展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范文2

教学情境;动手操作;合

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14―00113―01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就是通过对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的调整,帮助学生改变原有的、单纯的接受式学习,在开展有效的接受学习的同时,形成一种对知识主动进行探求,并积极主动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方式。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就小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方式,谈谈自己的体会和看法。

一、巧设教学情境,引发探究欲望

情境的创设关键在于情,要以情激趣,以最好的境、用最浓的情来导入新课,形成问题。问题可以由教师在情境中提出,亦可由学生自己提出。提出的问题要直击学生思维的燃点,不要跑偏而远离课题。这样教学,不仅能把学生的学习热情迅速调动起来,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如,教学“乘法分配律”时,我是这样做的:先出示两道题(102×153=,99×145=)让学生各自计算,待大部分学生都快完成时我报出了答案,并故意流露出骄傲得意的神情。看到我的样子,大部分学生很不服气,要求由他们出题,再比赛看谁算得快。我提了出题要求:一个因数应接近整百。学生出了三道题,我的速度还是比学生快。这时已有学生议论起来,都想探个究竟。我抓住时机出示三个算式:100×153+2×153,(100+2)×153,102×153,让学生比较异同。学生此时才恍然大悟,产生了学习的兴趣。

二、重视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知识生成的过程

“我听见了就忘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是华盛顿图书墙壁上的三句话。它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动手操作的重要性。故而,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尽可能地让学生动手折一折、剪一剪、摆一摆、量一量,诱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操作活动,使他们的手、脑、口、耳等多种感官协同并用,以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让他们在探索过程中自己发现规律或验证结论,并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提高探究能力。

如,教学“梯形的面积”时,我先让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之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剪一剪、拼一拼的方法,把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然后让学生比较得出原梯形与新拼成的图形之间的关系,进而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

三、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让学生掌握探究的本领

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范文3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 兴趣 方法 指导

所谓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景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学习过程。在小学数学活动中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呢?现结合我的学习和教学实践,谈一些看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起他们思维的火花,就如一块磁石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教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大量实践证明,学生只要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就能产生继续探究的动力。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景,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愤悱”状态,这是探究性学习的前提。例如: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我以竞赛的形式进行导入,让学生说出几个数,学生用笔算来看看哪些数是3的倍数,老师不用笔算就能迅速说出正确的答案。这样就使学生产生了悬念,他们急不可待,强烈的求知欲已经成为一种“自我需要”,这时让学生取出准备好的小棒和数位表,在教师指导下,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学习,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拓展时空,关注过程,指导学生探究的方法

探究性学习的有效途径是“数学实验”。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要充分提供师生和生生讨论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和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体现,同时学生在过程中感悟,在操作中体验,既感受到失败、挫折带来的忧伤、疑惑,又品味了成功带来的喜悦和欢乐。这将成为学生拥有的人生财富。然而,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小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还很稚嫩,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还相对薄弱。因此,加强探究方法指导尤为重要。例如:教学数学广角――抽屉原理(一)时,为让学生初步了解“抽屉原理”,我先让学生观察猜测:“4枝铅笔,3个笔筒,要把4枝铅笔放进3个笔筒中,会出现什么样的现象呢?”再让学生独立思考、同桌合作,拿铅笔和笔筒实际摆一摆、放一放,看一共有几种情况?得出正确结论;然后引导思考:如果把5枝铅笔放进4个笔筒中,结果是否一样呢?怎样解释这一现象呢?如果把6枝铅笔放进5个笔筒里呢?把7枝铅笔放进6个笔筒里呢?把100枝铅笔放进99个笔筒里呢?发现只要放的铅笔的枝数比笔筒的数量多1,不论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放进2枝铅笔。再请同学们继续思考,如果要放的铅笔数比笔筒的数量多2呢?多3呢?多4呢?刚才的规律还成立吗?最后得出抽屉原理。这样,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亲自经历和体验了科学的研究问题的过程:猜想――验证――反思――结论,使整个学习过程“数学化”。

三、探究内容要有针对性,切合实际,因材施教

探究性学习是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成为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使每个学生充分的发展。教师因材施教,在设置的探究内容要切合学生的智力实际,务必不要过于繁、难、偏,只能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上,建立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通过努力探索、思考而达到学习获取知识的目的,从而更好地体现其探究的价值。如果设置的内容太难,且繁冗、偏怪,那么难以探究,将极大地挫伤学生钻研的积极性。同时,探究性学习固然让学生的自我建构获得了不少独立性,但却依然没能完全摆脱它对教师讲授的依赖性。如在“有余数的除法”教学中,学生固然能观察出24÷2=12、180÷12=15这组算式的特点,但却很难理解什么叫整除,以及这组算式的新读法,这种抽象化的新概念就需要由教师的讲授直接挑明。如果执意让学生观察建构整除的抽象性意义,这只能是白费时间,我在两个班所做的对比实验已证明了这一点。

四、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进行必要的指导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适时进行必要的指导,留住教师主导的根。什么时候指导?学生不会的地方要指导,学生理解不深时要指导,学生的思维不流畅时要指导,学生遇到难点时要指导。什么时候放手?学生会或有可能会的时候要放手,让学生去想、去说、去做。例如:我在教学画一个与已知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的图形的时候,先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得出的答案有几种,于是我就对学生进行恰当地指导:如果画的是三角形,那么三角形的底和高的乘积应是已知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两倍,如果三角形的底与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那么三角形的高应是平行四边形高的两倍,反之亦然。如果画的是长方形,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那么长方形的宽应与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如果长方形的长是平行四边形的底的一半,那么方形的宽应是平行四边形的高的两倍。总之,必须保证所画图形的面积与已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就可以了。因此,画的方法很多,学生做题时应灵活选用方法。唯有适时恰当指导,才能确保探究活动中不会放任学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并显示教师在研究性活动中的恰当评价、激励的角色作用。

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范文4

关键词:新课标 初中生物 教学

新课标形式下要求,一个称职的初中生物教师,绝不能“教书匠”式地“照本宣科”,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新课标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一、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的或实验中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由此可见,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环。

首先,从学生的心理入手,让学生敢问。教师要教育学生对各种权威不盲从,大胆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学生提出问题需要勇气,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良好的质疑氛围,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和勇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给予恰当的评价。对于那些不善于提出问题及基础差、胆小的同学,一旦他们提出问题,首先应称赞其勇气,然后再帮助其分析,这样才有利于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调动积极性;对于好问但总是抓不住要点的同学,不嘲笑、讽刺,而应耐心引导;对于提出好问题的同学,应鼓励其进一步探索,大胆创新,让学生品尝质疑的乐趣,激发提问的热情。碰到冷场时,教师应对学生说一些鼓励的话。

其次,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愿问。第一,可以从课本插图中提出问题。新教材中有很多有趣的插图,让学生仔细观察细微处并比较与日常的不同,再提出问题。第二,从大自然中提出问题。大自然中很多现象与生物息息相关,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关注这个大自然,必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无穷求知欲。第三,从实验现象提出问题。教师可有意识设计一些有趣的实验,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比较,然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二、教学过程中注重生物实验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生物学研究和教学的重要方法。因此,在生物学教学中,更应当重视对学生动手实验能力的培养。凡能做的实验,一定要创设实验的情景,让学生动手操作尝试,不能做的实验,也要让学生感受到实验的气氛,学会实验,掌握实验的方法和步骤。在初一第一节实验课《显微镜的观察和使用》中,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显微镜,对显微镜具有强烈的新鲜感和神秘感,总是想摸一摸,动一动.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首先介绍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和操作步骤,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使用和观察装片.有的学生除了观察装片外又拿来树叶、果皮等物体直接观察,结果什么也看不清楚.经过教师解释才知道原来在显微镜下,只有透明而且制成玻片的材料才看得清结构.本节课以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为主,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获得了新的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同时提起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也为以后的课堂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过程中善于引入情境教学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若恰当地利用标本、模型、投影片、录像带或计算机课件等电教媒体,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情境教学,使学生有如身临其境,受到感染和启示,可以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发挥寓教于乐的学习优势,使学习变得轻松愉快,能够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1.展现生物的生理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良好的观察能力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功,利用电教媒体教学,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具有显著的优势。投影教学可以通过鲜艳明亮的图像刺激学生的感官,创设观察的情景,引导学生按照由局部到整体,或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细节的方法进行观察,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例如:水绵是多细胞的丝状藻类,“水绵的结构”投影片中显示水绵是由许多个结构相同的长筒状细胞相互连接而成的,有的学生观察能力强,可以很完整地讲出水绵的结构.而有的学生却没有观察出来。此时,老师应启发、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投影片上的内容,让学生看到水绵结构图所包含的完整意义,让学生理解掌握有关的知识,并提高观察能力。

2.展示生物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1)利用标本设景,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时,拿些实物标本.加上老师的语言介绍,会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如讲棘皮动物时,老师把海星、海胆的标本带到课堂上.学生从来没有见过,充满了好奇和极大的兴趣。在课堂上老师一边讲解,一边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他们很兴奋,注意力特别集中,仿佛在海边考察。

(2)在表现生物动态过程时,可以选用教学录像片,再加上音乐、解说、字幕等效果,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理解。例如,在讲“原生动物”一章时,由于原生动物几乎是肉眼看不到的,学生很难理解,可以先播放一段有关原生动物的录像片段,让学生看到变形虫、草履虫等原生动物在水中自由自在生活的情景,然后再进行讲解,学生有了感性认识,就很容易理解和接受。还可以录制一些中央电视台《人与自然》节目中的内容,在讲动物的习性时。插播这些录像,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

(3)利用多媒体电脑软件创设教学情景,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如在讲细菌、真菌和病毒时,利用多媒体电脑软件“初中生物植物知多D”课件,向学生演示这部分的内容,可以非常直观、形象地让学生看到细菌、真菌和病毒的形态特点、结构特点和生殖方式等,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这部分知识内容。

四、结语

“教”与“学”主体能动性之间存在互动效应,教师的主体能动性能激励学生更好地发挥主体能动性,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对教师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也有拉动作用。在初中生物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并善于利用小实验、小制作、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等多种途径充分发挥自身能动性并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学生从增强学习能动性和沟通能动性两个方面来拉动教师的主体能动性,二者之间的互动效应必然显著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范文5

一、营造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氛围

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只是听者,这个过程无意中使老师占据了本应属于学生的主导地位。要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师应该从高高在上的讲台上走下来,从管理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成为他们生活中的好朋友。有了这样一个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探究性学习才能开展。教师在教学中要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甚至可以接受与老师所要的答案相差很远的意见,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答案,让学生成为问题的主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特别注意改变以往教学过于沉闷严肃的局面,给学生留出做够的空间,让他们发表意见和讨论,在民主、平等、宽松的氛围里,让学生感受到自主学习的乐趣,激发其探究欲。

二、巧妙地引入问题,激活探究思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就是说疑惑能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探索和研究,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探究性学习中。因此,老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不断提出既能被小学生所熟悉又需要其动脑筋思考的问题,激发他们的探究思维。认知冲突是激发学生认知活动的动力,老师可充分利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在关键点和难点上,从不同的角度作出解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讨论。问题的设置要生动有趣,与所学的知识密切相关,使学生身临其境般去感受。此时,老师就可以适时地导入新课,在学生们的探究热情最高时不知不觉地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三、启发引导,解决问题

启发诱导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老师要把重点放在对问题的诱导上,而不是滔滔不绝地讲课。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改变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来回答问题,体验探究的喜悦。在探究性学习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教学目标中的大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在课程上常会出现学生对老师的提问理解不透、答非所问的情况,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老师把较为笼统的大问题分解成若干台阶式的小问题,层层递进引导学生,最后解决大问题。在此过程中要注意两点:一是问题的设计要可被学生接受和带有探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二是提问的形式要新鲜、幽默,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氛围来进行讨论,不宜采用传统的提问检查式的问题。

四、让学生体会到探究的快乐,延续学习的兴趣

学习的成功带来的快乐是维持学生的学习热情的巨大力量,它能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对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要使学生获得这种快乐,就需要老师设置阶梯型的探索阶梯,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努力探索后获得答案,获得成功的喜悦。在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对其遇到的问题要给予适时的帮助,有效地引导,帮助其树立自信心,增强其克服困难和挑战的勇气和毅力。尤其是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学习信心不足,特别怕老师将其忽略,老师要善于发现其特长,在其表现良好的时候进行表扬和鼓励,激发他们的学习自信心。

五、在实践中发展探究精神

生活是探究学习的大课堂,其中有很多可以触发学生探究的问题。在探究性学习中,老师要多引导学生参加相应的社会实践。在生活中,学生们见到很多商店招牌、广告语中出现错别字的现象,对这个问题,老师可以给学生设置问题:这里面哪个是错别字?为什么会产生这些错别字?它正确的表达应该是什么?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给出纠正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一直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角。

六、留足探究的空间,放手练习

以往的语文教学往往是老师讲解,学生记笔记,学生缺少实践和练习。要改变这一状况,首先可以让学生观察,分小组讨论,最后放手让学生去练习和尝试,老师给予辅导,讲解重点和难点。有的学生在写作时,只重视了对自身情感的表达而忽视了客观实际,有的学生只观察了整体而忽略了细节。探究性学习使每个学生对事物有了自己的认识和体验,同时对老师讲解的写作技巧也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七、对问题反馈矫正、进行小结

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范文6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组织多种感官协同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就要考虑为学生提供充分演示、操作、实验、练习的机会,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通过实践活动,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学生感性的体验,从而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

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折一折正方形,使学生在对折平分中认识每一份是这个正方形的,接着再平均分成4份,出现了3种不同的折法,要求学生用色笔涂出它的,并提问:“为什么每一份的形状不一样,都可以用来表示吗?”学生会很自然地回答:“因为都是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的。”这样的操作活动不但步骤清楚,要求明确,重点突出,而且使学生在真实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和建立概念。这种参与性的学习,不但能形成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而且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提高了他们的学习能力。

二、加强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自主探究的过程

动手操作是自主探究性学习中经常采用的重要方法,操作时,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探索、猜测和发现的载体,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探求和运用新知识的活动中去,最终达到理解知识、学会知识、运用知识的目的。为此,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尽可能地让学生动手折一折、剪一剪、摆一摆、量一量,精心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操作,使他们的手、眼、脑、口、耳多种感官并用,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让他们在探索过程中,自己发现规律或验证结论,并在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中提高探究能力。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首先让学生们剪下一个圆,并让学生把所剪下来的圆片对折,打开,换一个方向对折,再打开,反复折几次。(学生动手操作)师:对折若干次后你们发现了些什么?(生各抒己见)师:你们有这么多的发现很好,这些折痕相交于圆中心的一点,我们把圆中心的这一点叫做圆心,圆心用O表示。师:请在你们的圆上任取一点,量一量圆心到这点的长度,多做几次,并记下所量的长度。(学生动手操作)师:观察你们所量的数据,从你们所量的数据中,有没有规律?生:有,相等。师:相等说明了什么?生: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师:你们所得出的结论是正确的。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我们把这条线段叫做圆的半径。半径用字母r表示。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在同一个圆内半径有多少条?它们都相等吗?生:有无数条,都相等。师:回答非常正确。……此小节的教学,学生在我的引导下,通过剪一剪、折一折、量一量的方法,自己发现规律,主动获取知识,在自主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