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实践观的内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学实践观的内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学实践观的内涵

科学实践观的内涵范文1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生物课程教学科学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174-01

在当前新课改的大背景下,科学素质教育是一项备受关注的重要内容。在高中生物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生物学科的知识技能,还要注重挖掘学生的科学潜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在本文中阐述了科学素质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从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实验态度、科学实践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科学合作意识等五个方面,探讨了高中生物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主要途径,以期对今后的高中生物教学有所借鉴参考。

一、科学素质的内涵

所谓的科学素质,就是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学会一些科学思维和科学研究的方法技巧,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认识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科学实践能力,从而树立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进而提升自身的全面素质能力。可以说,科学素质的养成是以科学知识、科学技能和科学方法为基础的,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知识,提升实践能力,才能逐步养成属于自己的科学观念。

尤其是在当前的新背景、新形势下,科学素质逐渐成为现代社会中人们应当必备的基本素质。只有具备一定的科学素质,才能使其主观能动性得到更大发挥,工作能力得到更好展示。在新的高中生物教学大纲中明确要求:高中生物的教学内容要适应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要着力培养一定科学素质的社会所需人才。所以,在高中生物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着力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实验态度、科学实践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科学合作意识,为学生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科学基础。

二、高中生物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主要途径

1.促进学生科学思维养成

在当前的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学习重点,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可以说,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科学素质养成的核心,只有具备了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促进科学素质的培养和学生能力的提升。比如: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材中讲到了“生长素的发现”,这是学生学会研究方法的较好范例。教师要学会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施以良好的教学设计,将教材中达尔文的胚芽鞘生长实验,通过多媒体课件做成动态效果投影,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形成学生自己的推想,然后让学生将自己的推想与达尔文的推想进行比较,进而激励学生大胆的设计证明达尔文的推想。在此基础上,对学生们的各种推想方案进行分析讨论,对学生们的设计给予鼓励认可,让学生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学习和领会科学家们的科学研究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们科学思维能力的养成。

2.培养学生科学实验态度

科学的实验态度是学生科学素质养成的基础。实事求是是学生应该具备的重要品质,也是学生们应该具备的实验态度。教师要引导学生真实的报告、记录在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在学生进行实验设计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选好实验材料,明确实验思路,学会实验对照,实验完成之后帮助学生实事求的撰写实验报告,让学生真正在实验的过程中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同时,教师要善于学会利用伟大生物学家的故事感染、教育学生,让学生们了解生物学家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追求真理的科学遵循以及坚韧不拔的科学意志、严谨细致的科学方法,从而为培养学生们科学的实验态度树立良好榜样。

3.强化学生科学实践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是高中生物课程教学的重要原则。比如:教师在讲授“细胞的癌变”时,可以联系实际讲到癌症的预防;在讲授“种群的特征”后,可以组织学生参加课外生物科学活动,去试着调查公园山坡上蒲公英的种群密度。同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各样的调查活动,提升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比如:引导学生与当地卫生保健部门联合起来调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调查遗传病,让学生们推测其遗传方式。这种类似的活动,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熟悉操作技能,发展个性品质,将学生们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从而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

4.提升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高中生物教师要结合生物教学过程,着力培养学生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引导学生学会生物科学方法。要培养学生们的观察能力,这是学生们进行科学认识的关键环节,是学生们在参与科学研究中获得感性认知的必备环节。在教学观察中,要帮助学生们明确观察目的、确定观察手段,对观察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和归纳,从而帮助学生学会由局部到整体、由表及里、从上至下等生物学常用的科学观察法,进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同时,要着力培养学生们的实验方法,让他们学会了解探索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对照实验、模拟实验等方法,学会“观察现象、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完成实验、得出结论”这一实验过程,培养学生们的探究能力水平。

总而言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对学生未来的进一步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笔者相信,只要广大高中生物教师真正理解、准确把握科学素质的内涵,在生物课程教学中创新方法方法、搭建丰富载体,努力促进学生科学思维养成,培养学生科学实验态度,强化学生科学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就一定能够促进学生科学素质的养成,为把学生培养成新时期的综合性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家洪,彭万仁;生物教学中的探究式教学[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2]蒙绍权,李桂芬;在生物教学法课中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科学实践观的内涵范文2

三项指导,借力教科院优质资源

教科院给予学校方向指引和方法引导,力图以更加科学、高效的模式整合优势研究力量,全面、综合推进学校发展,将教科院对学校的高水平智力支持提升到新的层次,打造一所区域优质、特色鲜明的九年一贯制学校。

教科院对学校的指导一方面涉及专业理论指导,为不同学校提供深度探讨和相互学习的平台;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等方面指导学校教师增强业务素养。主要突出三个方面:导――直接业务指导服务,包括发展决策咨询、学科教学指导、重点改革实验、教师集体提升;联――为学校提供外联平台,包括实验校联盟交流、参加全国教育会议、进行跨区域观摩交流、提供展示交流机会、为学校引入其他教育支持性智力资源;诊――诊断学校发展成效,包括阶段会诊、年度测查。

一个核心,为可持续成长奠基

学校作为可持续发展教育国家实验区实验学校,已经搭建成立北京教科院可持续发展协会的科研活动基地和石景山可持续发展专家工作室,开展各项教育活动。让可持续发展教育在各个层面逐渐生根发芽,发挥更大的潜力与作用。

我们以“为可持续成长奠基”为办学理念,创设育人环境,设计建设具有可持续发展教育特色的生态校园,全面推进可持续发展学习,创新特色课堂模式,大力培养学生多方面可持续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充分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四大举措,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管理9个年级――设3大学段段长,对校长负责。在探索九年一贯制人才培养方面,学校要真正实现小学、中学教师和课程的融合,因此进行一系列调整:在人事制度方面,全校干部教师打通使用;管理上将1至9年级分为3大学段,每一学段设一名“段长”管理教育和教学工作,同时进行大年级组集体教研。

提升教师能力――引3大“智库”,教师跨年级流动。对于教师和干部的培养,学校引进3大“智库”。作为北京教科院的签约合作单位,我们借助市级视野,提升教学水平;与教科院下属的5所成员校共同进行教学展示;学校根据各校课堂样态,从中总结经验,并针对本校教师做二级培训。学校已经实行教师跨年级流动机制,促进不同年级教师间的流动,让教师做到“能上能下”。

打破师生间的心理隔阂――设7大学科教研组,共同备课“破冰”。新学校的成立,最核心的问题是如何打破原两校师生间心理上的隔阂。在教研结构方面,学校打破过去以年级为依据的划分形式,按学科划分,成立7大学科教研组,分别为大语文组、大数学组、大外语组、大科学组、大体育组、大艺术组、大人文组,在3大学段的基础上共同备课。从整体搭建组织结构,让大家尽可能地融合。

改革课程――“贯”“连”并举。我们将课程改革浓缩为两个字――“贯”和“连”。“贯”是贯通,原小学部在校本课程方面有丰富的经验,今后,将把这种优势延续至中学;“连”则是学科间的整合。学校把三级课程进行整合,打破三级课程分不同时间授课的方式,打破了学科间的界限。本学期在综合实践活动必修课程方面,学校进行了探索。

探索多种形式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学校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各项校内外活动,通过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各学科将平均不低于10%的学时用于开设学科实践活动课程。实践活动课程由市、区、校三级课程共同构成,课程体系包括课程目标、课程主题、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五部分。

目前,学校已开设了多门学科实践活动课程,如“梦回大明,八达岭、定陵综合实践活动”“24节气里的文化之冬至”“奔跑吧植物园之植物园定向越野活动”“端午文化系列”“中秋文化系列”“冬至文化系列”等。课程包含多个学科,涉及多个领域,学生研究方式多样,受到了专家的肯定和师生们的认可。

此外,学校还积极开发校外教育资源基地。结合基地情况与学校学生生活实际,设计具有实践性、探究性、综合性的实践活动课程与方案,包括多学科、多层次、多主题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系列课程。学校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带领学生走入大课堂实践基地、博物馆、科技馆、展览馆、纪念馆、企业、社会团体等社会资源单位,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学习环境。

本学期,学校先后与冰川馆、首钢文化产业园等区资源单位积极配合,借助校外资源单位的优势,开发综合实践课程,既丰富了学生的课程资源,又锻炼了队伍,提升了教师们的资源意识和课程意识。

学校是九年一贯制学校,因此,重视针对不同学段学生开展综合实践课程。采取的方式为专人专时开设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与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统筹安排相结合。学校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分别组织低、中、高年级学段学生,每学期进行1次市级校外实践活动(全天6学时),1次区级校外实践活动(3学时),以及2次校级校外实践活动(6学时)。并且在3至8年级,每学期组织15次(每周1学时)校内综合实践指导课(共计30学时)。

科学实践观的内涵范文3

    目前学术界对“科学素质”尚无公认的确切的定义,但有关科学素质的论述却有许多。科学素质(Science Literacy)一词源自英文( Literacy) 。Literacy的原始含义主要有两层:一是指有学识, 有学养, 跟学者有关; 二是指能够阅读,能够书写, 对象是一般的普通大众。自20世纪60年代以后,科学素质的内涵随着社会的发展也不断地发生了变化和得到了发展。科学与社会、科学与技术、科学与人文等已发展成为科学素质的重要内涵。如1996年出版的美国科学教育国家标准提出:科学素质是指个人选择和决策,参与社会、文化事业和经济生产活动所需要的对科学概念和过程的认识和理解,也包括一些特殊类型的能力。同时美国在国家理科“内容标准”中对培养“科学素质”列出了八项内容:统一的科学概念和科学过程;作为探究的科学;物质科学;生命科学; 地球和空间科学; 科学和技术; 个人和社会前途中的科学;科学的历史和本质。

    在我国,人们对科学素质也进行过探究, 但都是把科学素质的内涵概括为几个范畴,或把科学素质的内涵划分为几个方面或几个构成要素。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①三因素说。一是有人认为科学素质包括三个层面, 即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科学方法与思维、科学精神与价值。二是有人认为科学素质指的是学生在接受一定的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和接受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所形成适应社会发展的和人类自身完善所需的基本品质和能力。这种观点认为科学素质涵盖科学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原理)、科学品质(科学道德、科学情感、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意识、科学习惯) 、科学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注意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决策能力、组织能力、归纳能力、表述能力、创新能力) 等三个方面。三是中国科普研究所袁正光老师把科学素质的结构划分为知识结构、智力结构和非智力结构三个方面来论述。②四因素说。一是有人认为科学素质至少应包括科学精神和态度、科学知识、对科学过程的理解(主要是科学思维、方法和技能) 和活动能力等四个方面。二是有人认为科学素质是现代人的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一个人的科学认知水平、科学认知能力、科学实践能力和科学精神的综合体现。三是有人认为科学素质是人们在认识自然和应用科学知识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基本素质。科学素质是由科学知识(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科学方法(自然科学一般方法、学科科学方法、学科学习方法)、科学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创造能力) 、科学精神( 科学观、科学品质)构成。③五因素说。一是有人认为科学素质的内涵是由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方法、科学意识和科学品质五大因素构成。二是有人认为科学素质包括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科学作风等五个方面。三是2002年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写的、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考化学测量研究与实践》一书指出:科学素质主要指自然科学素质,是指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 经过教育和实践发展起来的人们认识自然和应用自然规律的内在品质。基本科学素质包含科学知识与技能(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科学方法(自然科学方法、学科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科学认知能力、科学实践能力、科学创造能力)、科学观( 辩证唯物主义观、科学价值观、科学自然观) 、科学品德(科学兴趣、科学情感、科学意志、科学态度) 等五个方面。④六因素说。有人认为科学素质是指在接受一定科学知识的基础上所形成的适应人类社会发展所需的基本品质和能力, 诸如科学情感、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科学实践意识、应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六个方面。

    根据国内外专家、学者对科学素质内涵的论述,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学生科学素质的时代要求,具体表现在四个维度: 科学探究( 过程、方法与能力) , 科学知识与技能, 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对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理解,以及综合对三个领域的理解:科学的三个层次:知识、方法、观念, 观念是最高境界; 文化的三个层次:符号、规范、价值观, 价值观是最高境界; 教育的三个层次:知识与技巧、方法与态度、感悟与价值,感悟与价值是最高境界。我们认为科学素质是一种视野、是一种方法、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观念,它是学生在认识自然和探究自然规律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内在品质和能力。科学素质主要由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能力、科学方法、科学思维和科学品质五大要素构成。

    在科学素质的五个构成要素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它是一个德育和智育相互兼顾,知识、观点、能力协同培养, 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综合考虑的系统工程。科学知识和技能是构成和发展科学素质的基础要素,科学素质的形成必须以科学知识和技能为基础。科学方法和科学能力是科学素质的核心要素, 科学方法、科学思想是科学素质的翅膀, 科学品德是科学素质的灵魂。科学品德严重影响着智力因素的水平, 是整个科学素质结构中的动力条件; 科学思想是导向; 而智力是科学素质的核心,其中能力是科学素质的发展方向。在科学教育过程中,通过学生的探究, 能逐渐培养、发展学生的科学能力,使学生掌握科学方法, 形成良好的科学品德, 同时促使学生逐步形成科学思想。

    二、中学化学教育中科学素质的基本内容

    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培养是以形成科学的观念、知识、方法和态度,从而形成科学能力为根本目的, 以培养学生具有基本科学素质为目标的教育。这是基础理科教育的共性之一。下文按照科学素质的内涵定义,分别论述化学学科的基本科学素质内容。

    1.尊重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 让学生牢固地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发展学生科学素质的基础,也是中学化学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它既能提高学生对观世界的认识能力,又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和科学观的形成。化学知识总量大,增长快, 在化学教育中只能选择那些对学生认识世界、面向未来及自身发展所必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内容作为学生的学习内容。中学化学中的科学素质知识主要有:化学基本概念、化学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实验知识、有机知识和化学计算知识六大块知识体系。

    其具体体现在:①初中阶段要学习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的初步知识,氧气、氢气、碳及其化合物的知识, 酸、碱、盐的性质及无机物之间的相互反应规律的知识和有关溶液的基本知识; 学会使用化学用语的技能、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进行基本化学计算; 初步学会学习化学的方法。②高中阶段要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物质的量、氧化- 还原反应、化学反应的能量、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和电化学胶体等基本概念和理论; 卤素、碱金属、氧、硫、氮、磷、碳、硅、镁、铁等主要元素化合物知识和有机化学知识;进一步学会使用化学用语的技能、化学实验技能和化学计算技能; 学会学习化学的方法。③对化学学科的一般了解,包括化学与社会、化学科学新进展、化学的未来发展方向。化学学科知识与生活、自然、生产联系十分紧密,现行的课标和教材只是为学生提供化学知识的一个信息源, 大量的信息还来自于学生的生活环境及自身, 在教材的知识点外, 大量使用的是潜在的化学知识点。

科学实践观的内涵范文4

关键词: 中学化学教学 科学素养 渗透

20世纪60年代以后,国际化学课程改革风起云涌,不少国家和地区在高中化学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体系、教学方式、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实践,从关注课程的“学术性”向重视课程的“社会性”,从“知识系统”向“多元能力”转变。在这一系列转变中科学素养显得尤为重要,因为科学素养不仅是所受教育程度高低的象征,而且是现代社会中人类普遍文明的标志。

一、科学素养的发展背景

科学素养的具体内容是随着人们的认识发展而不断的变化的。最初由美国的Miller J.D.提出,后来《国际课程大全》的作者Klopfer L.E.再次提出。

二、科学素养的含义

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精神、科学意识、科学方法和科学能力等方面。

科学精神是通过思维等心理活动形成的约束科学活动的价值规范和准则,也包括通常所谓“科学意识”在内。科学精神是在科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主要表现为求实务实、开拓创新、崇尚真理,依据科学原理和科学方法办事;甘于奉献、不怕困难,等等。

科学意识是通过科学实践获得的关于客观事物及其内在规律的认识;是形成科学观念、发展智能的基础和载体。包括有关的概念、事实(命题)、理论、规则等。

科学方法是人们自某种理论支持下,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科学活动中形成的有效的规则、方法和手段,是科学活动经验程序化、规范化的结果,是进行科学研究的有利工具。

科学实践能力是运用科学知识和技术方法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包括科学探究能力、技术设计能力、时间操作能力、知识应用能力、成果评价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等。

三、科学素养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渗透

1.加强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教育。

我国著名的化学家付鹰先生说:“化学可以给人以知识,化学是可以给人以智慧。”在化学教学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化学是教育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有效途径。

例如,在学习稀有气体时,向学生介绍氩的发展史。1785年,英国科学家亨利・卡文迪许就预言大气有一种未知的气体,他在实验报告中记录了氧与氮化合为氨的氧化物在溶解在苛性钠溶液后,最后管内总有一个小气泡,其体积不超过原体积的1/200。100多年后,英国科学家瑞利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制取氮气,测定出来的氮气密度并不相同,两者相差0.0064g/L。瑞利在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况下,在1892年9月29日在《自然》杂志上公开征求答案,拉姆塞欣然与瑞利合作研究。他们重复了卡文迪许的实验,最后残留的未知气体为原来空气的1/80。他们通过对未知气体进行光谱分析,确认它是一种新元素,后来命名为氩。这个事实给人以极大的启发,一个小小的气泡里面隐藏着一个化学元素的大家族――零族。它们默默无闻地酣睡了100多年,直到细心过人的瑞利和拉姆塞不放过第三位小数的差异,才把它们从不易察觉的细节中探索出来。这充分体现了科学家诚实的科学态度和精益求精的思维方法,以及科学家们团结协作的精神才使他们会成功。化学史教育能使学生感受到科学家们的人格魅力,化学史是加强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教育的好教材。

2.重视科学研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大力提倡“研究性学习”,将其切实贯彻在日常化学课堂教学中尤为重要。我们根据化学的学科特点和普通中学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学会”逐步转向“会学”,注重学生独立钻研,着眼于思维和创造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造精神。

例如元素周期律一节,课前要求学生查阅资料,收集1―36元素的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单质的熔点等大量数据;课上,通过展示学生收集的材料进行交流、分析,学生不难“发现”元素周期律,而且这种周期性变化并不是指简单、机械的重复。引起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根源是什么呢?问题一提出,学生积极热烈地讨论起来,在我的点拨指导下,学生明确了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周期性变化是引起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根源。学生在实践、认识、再认识的过程中获取了知识,培养了能力。

又如,我在乙烯的教学中通过多媒体介绍2002年上海石化四期工程情况引入新课后,提出:乙烯分子式为C2H4与乙烷C2H6相比少了两个H原子,请大家搭建乙烷、乙烯的分子模型,写出它们的电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并比较它们结构上的异同点。结果,学生搭建的乙烯分子模型有两种:一种碳原子之间是双键,另一种碳原子之间是单键。学生争论不定。我请学生利用我提供的药品、仪器(乙烯气体、水、溴水、酸性高锰酸钾、火柴、试管、烧杯等)探究乙烯的性质,然后交流小结乙烯的性质,并说明是怎样得到结论的。学生发现乙烯使溴水、酸性高锰酸钾都褪色了,与以知的甲烷的性质不同,从而肯定了乙烯分子原子之间是双键,又合理地解释了乙烯与溴水、酸性高锰酸钾的反应,学生理解了双键能发生加成反应、加聚反应的特征。课后作业是乙烯给人类带来什么。我从作业中看到,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上网检索,列举了大量事例,说明乙烯给人类带来了种种好处,同时也带来负面影响,如“白色污染”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总之,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善学、好学的品质,面对问题解决过程中莫衷一是的情形时乐此不疲的情怀,从而在知识、能力和情感等诸多方面为中学后教育做好充分的准备;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知识的能力,让他们掌握先进而实用的技术,引导他们把今天的学习和明天的工作紧密联系起来,为今后独立的生活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任长松.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魏冰.科学素养教育在我国初中化学课程中的历史演进.化学教育,2004,25(10):14-17.

[4]胡一毅.深化高考改革,提高科学素养[J].化学教学,2007,(9):2.

科学实践观的内涵范文5

一、上半年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1.城镇新增就业****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下岗失业人员和失地无业农民再就业****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就业困难的“****”人员再就业***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现有“零就业”家庭实现再就业**人。

2.再就业培训***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创业培训****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就业训练中心培训***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市内农民工企业在岗培训****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开发岗位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就业***人,完成目标任务***%,社区就业***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组织劳务输出****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二、主要做法及特点

(一)扎实开展农村劳动力素质技能培训

1、专业组分工参加考核:要求营业员组完成年度考核合格****人,服务员组完成年度考核合格****人,电脑电工按摩组完成年度考核合格***人,其它专业完成年度考核合格***人。由办公室每季度根据鉴定中心打印的鉴定花名册核对各组的考核数并公布考核进度,实施奖惩办法。据统计,截止6月**日,三组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尤其***组提前完成任务,并超出任务数**%。

2、开展宣传发动和招生组织工作.深入基层培训宣传,切实加强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一是上门联系,走访酒店、宾馆、超市***家,发放招生简章***份。二是与新闻媒体联系,在《温州都市报》和《温州商报》的招生栏上全年刊登招生信息;借助温州零距离—左邻右里栏目,向社区街道放发宣传单;在中心招生大厅门口进行志愿者义务活动,现场进行培训咨询和报名。三是大力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的实施。重点做好保健按摩、足穴按摩、厨师等传统专业的就业准入工作。全年专项调查多次,组织保健按摩培训**人;足穴按摩**人;厨师培训***人;营业员***人。

3、大力推进校企合作。我中心将校企合作作为完成高技能人才培养任务的根本性工作去抓,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一项硬性制度去落实,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把校企合作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一是充分认识到加强校企合作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实行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措施,是劳动保障部门指导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技工院校特别是国家重点以上技工学校办学的基本模式,是各类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开展职工培训的重要方式。

二是认真学习各地校企合作经验,积极构建技能人才培养的新平台。认真贯彻全国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认真学习各地先进地区、先进学校的做法和经验,创新理念,瞄准企业和市场需求,并结合温州产业结构升级、技能人才需求状况和院校实际,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新路子,办出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鲜明特色。中心在职能范围内,加强引导,建立制度,完善机制,加大宣传,增强学校和企业合作办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是建立健全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机制。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责任共担,互利双赢”校企合作原则,建立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统筹协调机构;建立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研究制度;建立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市场机制;建立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公共服务机制。

4、严把培训出口关,是保证培训质量的重要举措。成立监督检查小组,对各专业培训进行监督检查。严格规范教学行为,编制各专业培训计划、大纲,确保各专业的教学能够规范有序地进行。做到培训前有组织计划,培训中有纪律监督,培训后有考核要求。培训结束做到手续齐全,数据详实,资料及时归档,管理科学。半年年无出现缩课漏卷等现象。

(二)合理有效组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

我就业服务中心为进一步拓宽社区就业渠道,促进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

一是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建立下岗失业人员求职信息档案库和大专以上学历技术人才资源库。采取信息、招聘面试、招工备案、劳动事务等方式完善服务手段。

二是大力培训就业技能。针对人才需求需要大量的技术人员这一要求,采取“对准专业,对准岗位”的举措,充分发挥劳动就业培训作用,整合各种社会培训资源,按照市场需求合理设置专业(工种),实现定向培训,定向输出。*月我中心与**学校联合举办了**期技能培训班,共有**名参加了培训,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是严格教学管理,严把教学质量关,严格有关规定执行,认真筛选教员,每位老师做到上课严要求、不迟到、不早退、无特大事情不请假,保质保量完成每班培训任务。

四是严把教学质量关,热心服务下岗失业人员。严格把关,精心部署,加强下岗人员再就业培训质量,中心每位教师都有很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都有满腔为下岗失业人员服务的热情。在讲课过程中,认真、细致、耐心地向参加培训人员传授创业知识,严格按照课程安排时间表要求,高标准、严要求完成培训课程,保证每位学员都能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通过我中心培训师的精心教学和参训人员的认真配合。止目前,我们己先后对下岗失业人员进行了就业培训,学员对这种培训学习产生了较高的热情,举办培训了**期,共有***人参加了培训,大部分培训人员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满意工作。

(三)部门合作,共推就业培训上新台阶

各科室本着方便一线、服务一线的原则,尽大可能的为一线科室服务。财务科除了正常的工作程序以外,担负着为失业职工发放救济金的工作任务,仅输入微机一项就有很大的工作量。她们在人手少,时间有限的情况下,从未因此耽误过一线科室的工作。这种敬业精神上难能可贵的。办公室除正常的后勤服务工作外,担负着下情上报,上情下达的工作任务。尤其是今年上级领导和各大媒体的频繁光临我中心检查、报道再就业工作,更是加大了办公室的工作量。每逢此时,他们便没有了时间概念,更没有了公休日,直到任务完成。这种将工作放在第一位的态度,应在我局今后的工作中大力提倡。

(四)开展深入学习科学实践发展观活动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紧紧围绕中心干部受教育、中心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体要求,我中心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通过科学发展观第一、第二阶段学习,我就业服务中心党组认真开展民主生活会,分析检查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并形成分析检查报告:着力转变了我中心不适应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提高解决了影响和制约我中心科学管理的突出问题,着力解决广大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着力加强和改进中心就业服务管理的工作.

一、抓好思想统一。在学习实践活动中,中心党支部广泛深入地做好思想发动工作,切实将省、市关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精神传达到每一位党员干部和中心职工。根据中心的本职工作,迅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学习实践活动的部署和要求上来,广泛动员、精心策划、积极创新,务求取得好的开局,深入剖析了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广进一步增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紧迫感,为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储备了思想动力,增强学习实效。

二、落实各项保障。为确保学习实践活动顺利开展,中心从人力、物力上加大投入,做到机构到位、人员到位、物资到位。一是构建强有力的组织架构。成立了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成员由党支部支委、组长和部分中层干部组成,下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确保学习实践活动有组织、有领导,责任到人,始终在强有力的领导下协调高效地进行。二是配备工作人员队伍。中心领导高度重视领导小组办公室的人员配备情况,专门抽调了几名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干部,负责整个活动的宣传、服务、联络、协调、文秘工作。明确工作要求,落实工作责任,确保人员到位。

三、结合中心的培训安排,推动活动深入开展。一是抓好学习。强调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并派发学习了学习文件汇编,要求做好读书笔记,提出个人学习计划上报领导小组办公室。二是注重实践。中心注重学习实践活动的指导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强调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构建适应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强和改进干部作风建设,推进中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三是大力宣传。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在中心内网开辟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专题网页,并在中心宣传栏开设了专栏,及时刊登了中央、省、市、局有关学习实践活动的最新精神和动态,方便大家查阅学习。

总之,在这半年里,在领导班子的带领下,经过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各项工作都有了积极的进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领导对我们在促进就业与再就业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对我中心上半年各方面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三、下半年工作思路

在下半年里,我中心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市委工作会议提出的总体工作思路,解放思想,科学谋划,确定我中心下半年的工作重点。

(一)强化就业服务

一是继续抓好充分就业社区和充分就业乡镇的创建工作;二是做好企业认定工作;三是是强化网络建设继续完善就业体系。进一步大力加大县、乡、村三级人才就业网络和人才资源数据库的建设,同时,加强乡镇、村和社区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站的建设。

(二)抓好就业培训

扩大培训人员面:定单定向,先培训再输出,继续将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提升培训作为重点,拓展培训业务;进一步加强下岗人员再就业培训,增加就业机会。进一步加强因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的返乡农民工的再就业培训;让他们尽快实现再就业。一是继续加强培训宣传,使更多人员参与培训。二是注意引进搞素质教员,提高培训质量。三是加强与企业合作、与学校合作,促进就业服务与用人单位一体化。

(三)突出劳务输出

一是重点做好因世界金融危机影响造成的返乡民工的转移就业工作。二是继续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建立稳定的劳务输出合作关系。三是强化劳务输出基地建设,进一步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壮大我市劳务产业,切实让我市成为家政服务、保安等劳务的输出基地,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让温江成为国内外其它经济发达地区的劳务输出基地,进一步打造劳务输出品牌。

(四)寻求政策支持,寻找新的培训项目

积极向市政府和主管部门汇报培训工作的思路、措施和进展情况,争取政策支持、项目支持和经费支持。把握就业需求突出特色,寻找新的培训项目。结合就业的需求,有针对性围绕市场需求开展订单培训和定向培训,提高就业人员择业竞争能力;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技术改造新开工项目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就业的适应能力;围绕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提高返乡农民工的农业技能。

特别注意市场需求寻找新的培训项目:一是注意及时推广就业市场抢手的各类职业资格等级证书。二是注意及时开发热门职业和岗位的技能培训内容,满足就业市场和从业人员需求,做到就业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培训什么。三是注意及时扩大培训专业层次面,把专业等级从初、中级工覆盖到初、中、高级工、技师队伍的建设中。四是注意及时开展校企合作,送教上门、联合办学、分段培训,提供订单式的培训服务,实现有目标、有计划地促进就业。

科学实践观的内涵范文6

一、前提:科学划分小组;

我班56个人,我核定每组4人,分成14组。有人建议说组太多,每组人太少,建议每组7人,分成8组。我再三研究,保持原分组方式,因为一则偶数组不落单,免得有人有失落感,二则4人一组好沟通,免得形成小集团,三则可以两两成对,密切配合,提高效率。这样利于形成团队意识,克服唯我独尊的独生子女潜意识,便于组内协作。

具体来说,这14组是依据上学期期末成绩排名,按龙摆尾大循环排好4列后,每列14行,再依次按每行4人组合,即为各小组,共分为14组。即:先按1-14、28-15、29-42、56-43排成四列,再按每行的四个序号组成一组即:1、28、29、56为第1组;2、27、30、55为第2组……14、15、43、43为第14组。这样排成的小组学生平均成绩接近,资源均分,优势互补,互相帮助,比较客观。(组内异智,组间同智)

二、核心:确立组长的产生机制;

第一任组长由小序号自然产生,如1号为1组组长,2号为2组组长……14号为14组组长,任期固定为2周,下一个周期由其他组员轮流任职,即实行组长轮流坐庄制度。这样可以从小就培养孩子民主意识、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

组内分工由组长根据当期的学习任务、日常任务和科学实践等的需求自行安排,不设统一名称,不设框框,发挥组内成员自主创意。

小组产生后,学期内固定,不调整,不重组,防止有的学生在重组时挑选小团体成员,让学生把精力放在依现有情况,扬长避短,通过组内合作完成预定目标。

小组做为最基本单位,还随时依教学任务和教学设计临时组合成大组,如在本学期内实施的机电兴趣队、手工创意队和大力水手队等科学实践课,就将各小组组合成三个队,每队由几个小组组成,具体选择由小组自行决定,选好后,备案到班级,学校。之后按各实践队的任务要求,各小组自行研究,确定课题,再在小组内展开对抗比赛,看成绩,如机电组的比赛,看哪组的电路装得快,飞蝶最先飞上天。这样既能让小组内的成员开动脑筋,查找资料,通力合作,又能在组间展开激烈竞争,赛场如同战场,学生们勇争第一,充满了智慧和激情。这样学生们既有合作,又有竞争。

三、保障:丰富小组文化

在平时,听到很多“小组”,熟知的有党小组、团小组、村民小组和民兵小组,社会实践证明这种小组体制有丰富的内涵和强大的生机。在教学实践中要发展好小组合作机制,就要培育好小组合作学习特定文化。

首先:确立评价与激励机制,我与各小组长约定,在小组成绩、遵章守纪、内外卫生和文明礼貌等方面,制定了考评细则,由各小组互相监督、对号入座,共同评比。

其次:由组长牵头、组员参与,制定组徽、组牌、口号,确立奋斗目标,形成温馨环境和合作氛围。

一般情况下,第一任组长的气质决定了本组的气质,总体来讲,第一任组长是本班的前14名,学习成绩较好,表明小组要以学业为主,兼顾兴趣、爱好、品质、性格,形成平等合作、激励启迪、倾听分享、全面发展、共同进步的氛围。

在半年的实践中,深深体会到小组合作学习的优越性,著名教育家盛群力总结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十大特点:“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目标依赖,利益一致;责任明确,义务感强;参与度大,沟通面广;集体奖励,共享成功;公平竞争,合理比较;角色轮换,分享领导;既有帮助,又有协同;过程评议,注重实效;学生为主,教师促进”。我在实际教学中感到小组合作学习在班级授课制下,使学生个体间竞争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由教师、学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创造了学生相互交流的条件,培养了听取别人意见的了品质,给学生更多的锻炼机会,使他们善于思考,增强社会适应性,增强民主意识,通过集思广益,达成科学决策,这样从小就潜移默化的确立了民主集中制意识和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