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的内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学目标的内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学目标的内涵

教学目标的内涵范文1

关键词 化学教学目标 孤立性认识 整体性认识 三维目标 化学概念课

自2001年我国推行基础教育化学新课程以来,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个维度来设计中学化学教学目标的理念与做法体现了我国化学教育思想的进步,化学教师能够接受三维目标的基本理念,也能够从三维目标的角度去进行化学教学设计。但是,他们是否真正理解三维目标的内涵,能否在教学时真正落实三维目标呢?事实是过分注重化学科学知识的传授,只强调“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实施,在实际的化学教学中还较为普遍。部分化学教师对新课程提倡的三维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不够深刻,相互之间的关系处理得不平衡。教师对教学目标存在孤立性认识而非整合性认识,导致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存在偏失。

1 对教学目标的孤立性认识及其问题剖析

教师对教学目标存在孤立性认识是指由于教师没能够很好地理解三维目标的内涵,导致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所确定的教学目标存在相互割裂、相互脱节、缺乏联系的特征。具体来说,在确定“知识与技能”教学目标时仅仅罗列学生所要获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谈获得知识与技能的情境、方式、条件等;在确定“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时,则分别与“知识与技能”目标孤立起来,显得与之毫无关系,不谈或略谈教学目标达成所依靠的载体,从而形成目标要求上的空话、套话。

例如,针对氯气的实验室制法和氯离子的检验一节课的教学,某教师所设计的教学目标正反映出该教师对教学目标存在孤立性认识。

知识与技能:掌握氯气的实验室制法和氯离子的检验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演示实验的现象,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2)学会研究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和氯离子检验的方法和程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化学的情感,从实验中感悟到化学的魅力。(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3)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环境保护教育。

可以看出,虽然上述教学目标从3个维度分别陈述,但其中“知识与技能”目标实属罗列知识点(“氯气的实验室制法”、“氯离子的检验方法”)及能够表达对学生要求程度的行为动词(“掌握”),“过程与方法”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2)、(3)也都未能与“知识与技能”目标相互照应、取得联系。同时,“过程与方法”目标(2)中的实验方法和程序,也与“知识与技能”目标有明显重复、累赘之感,未能体现出“过程与方法”的实质内涵。

这种对教学目标的孤立性认识,首先违背了学生科学素养全面发展的基本思想和内涵。虽然科学素养可以被人为地划分为许多要素(如认识素养、实做素养、情感素养等),以便分别落实和深入研究,但是,这种划分显然并非要孤立各个要素,相反必须认识到各个要素只有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才能够体现出科学素养的全面性、整体性和完整性,单一发展某个要素而忽略其他要素的发展仍然是片面的科学素养发展,是有违人的全面发展基本理念的。有学者指出,三维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意指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和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中的“过程”意指应答性学习环境与交往体验,“方法”指基本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意指学习兴趣、学习态度、人生态度以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将这3个维度融为一体,所反映出的正是人们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认识。具体到化学学科角度上看,三维目标旨在使学生在化学学科的知识、技能、体验、交往、方式、方法、兴趣、态度、情意、价值观等多方面形成化学科学素养的一个整体性发展。

其次,对教学目标的孤立性认识,使得教师难以在课堂教学中全面落实三维目标。对于教师来讲,“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较“知识与技能”目标来说,更为隐性、更难挖掘与深入、更不易凸显。同时,受制于广大化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在教学过程中如何高效、常态化地开展一些有助于落实这2个维度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也是一个难题。许多教师从过去的片面重视“双基”转变到现如今“三维目标”并重,虽然在认识上、观念上有了改变,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行为上依然存在“恋旧情结”,不易摆脱过去的教学状态和教学范式。在这样的状况下,如果孤立认识教学目标,则更会导致教师“避重就轻”、“顾此失彼”,造成“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个维度的教学目标空话泛滥、形同虚设,不能够恰如其分地融入课堂教学,仅仅存在于教师的教案里而不能够落实在课堂教学里。

2 对教学目标的整合性认识及其设计思路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基于全面发展观的教学目标设计,要按照科学素养的三维目标来重新构建教学目标”、“三个维度目标之间应有机结合,融为一体”,这体现了人们对化学教学目标从孤立性到整合性的更为深刻的认识转变。

教师对教学目标存在整体性认识是指从整体、系统的角度形成对三维目标的全面的、统整的认识,力图使三维目标之间能产生相互的联系,能有机结合,全方位地凸显三维目标的全部教育价值和功能,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例如,针对“钠的氧化物”的教学,某教师所设计的教学目标如下:

(1)通过回忆前一节课中的实验现象,进一步了解氧化钠和过氧化钠的颜色和状态。

(2)通过类比氧化钙与水、二氧化碳和盐酸的反应,能写出氧化钠与水、二氧化碳和盐酸的反应方程式,体会和感悟类比法在学习同类物质性质方面的重要性。

(3)通过教师展示的新闻信息和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产生对过氧化钠与水反应产物的猜想、讨论,进而分组设计实验方案,并完成实验得出结论,从而学生能正确书写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能标出电子转移数目和方向,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进一步掌握实验操作技能,形成团队合作意识以及对待科学的严谨态度。

(4)通过对过氧化钠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实例的了解,认识过氧化钠的重要用途,感受化学与人类生活之间所存在的密切联系。

上述教学目标虽然并没有将3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分别列出,但却反映出该教师对教学目标的整合性认识。上述教学目标既包含着“氧化钠和过氧化钠的颜色和状态”、“氧化钠与水、二氧化碳和盐酸的反应”、“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的实验”、“过氧化钠的重要用途”、“标出电子转移数目和方向,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实验操作技能”等知识与技能,也包含着“回忆实验现象”、“类比”、“猜想、讨论,进而分组设计实验方案,并完成实验得出结论”等过程与方法,还包含着“团队合作意识以及对待科学的严谨态度”、“化学与人类生活之间所存在的密切联系”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容,十足地体现出了3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而且是相互交织、彼此交融的,突出地表现在“知识与技能”有其实现的背景、条件与手段,“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其得以落实的基础、载体和方式。

如何实现教学目标的整合呢?有2种方法值得探讨。第一种方法是分别从3个维度的教学目标中选出共同的或相关的的内容要素来做整合,形成既包含3个维度又体现相互联系的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目标能够综合3个维度,也能够将其相互联系,但是,由于3个维度教学目标性质不一、价值各异,有些目标比较显性而有些又相对隐性,所以对于教师来讲,在进行整合的时候往往不容易站在一定的高度去全面审视3个维度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不能将3个维度教学目标整合得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反而容易使得整合流于形式、疏于斟酌,故不易操作。

第二种方法是先确定一个维度的教学目标作为整合的基础,再通过分析该维度教学目标的教育价值来思考如何在此基础上去建构、发展其他2个维度的教学目标,最终实现整合。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个维度中,“知识与技能”维度应该是整合教学目标的基础。这不仅因为“知识与技能”历来就是化学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于教师来讲,“知识与技能”最显性、最容易理解与把握。所以,比较可行的方法是以“知识与技能”目标为基础,在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基础上去研究“知识与技能”的教育价值,探讨如何利用不同教学内容的特定教育价值去建构、发展“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这种以“知识与技能”为基础整合教学目标的方法同时也表明了这样的观点,即“知识与技能”是整合基础,不可脱离“知识与技能”去空谈“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个维度的教学目标的实现。事实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个维度的教学目标也只可能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得到实现,否则就容易空洞、泛化。但是,这种整合方法最有可能产生的问题是仅仅局限于落实“知识与技能”教学目标,忽视了“知识与技能”教学目标的可发展性,或不知如何从“知识与技能”出发去发展“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所以,正确地理解不同类型的化学知识与技能的教育价值是关键,只有全面地认识了化学知识与技能的教育价值,才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整合。

3 不同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的整合策略

从“知识与技能”教学目标出发去建构、发展“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具有可能性和可行性。然而组成中学化学课程的化学知识与技能的类型是有所差异的,所以应当分类去探讨不同类型内容的教学目标的整合策略。

3.1 “化学概念课”的教学目标整合策略

中学化学课程中的化学概念是对化学事物本质的客观概括,也是化学学科的一种思维形式。例如,“氧化还原反应”这一概念,既是对一类化学反应的概括,也是一种研究化学反应的视角。化学概念可以用言语符号对其进行确定性的描述,但又由于人们对化学事物认识本身具有发展性特点,所以化学概念在整个化学学科体系中地位不断演进和变化,因而又表现出灵活性和发展性的特征。例如,人们对“氧化还原反应”这一概念的认识正是随着人们对其逐步认识的过程发展的,每一个认识过程又可用特定的言语符号进行表达。

概念学习“是一种较高级的思维形式,概念的产生标志着认识过程的质变。”学生学习化学概念,不仅利用化学概念进一步了解了化学事物,让学生对化学概念所表示的化学事实和内容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学生掌握化学概念,还获得了进一步发展化学认识的工具。再者,化学概念的建立过程经历了一定的心理认识过程和行为操作过程,学生在获得概念的同时,能够形成一定的心理认识能力和行为操作能力,获得重要的化学学习与科研方法,并逐步内化为自身学习化学的心理倾向、行为准则和活动样式。同时,化学概念的建立、发展、演进、变化也反映出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和规律,蕴含了丰富的科学哲学思想,这些都是有助于发展学生科学情意的重要内容。

明确了化学概念的教育价值,教师就可以针对不同化学概念,详细分析其特殊的教育功能,最终确定关于“化学概念”的教学目标。下例展示的是对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整合性教学目标的设计。

(1)通过回忆已有知识来认识新知识,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把握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知道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2)理清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从两个对立的过程到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统一起来的转变过程,体会对立统一的思想,逐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3)通过与老师的互动,思考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的局限性,发现氧化还原反应的优越性,逐步形成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

(4)通过变换角度对旧观念中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的观察,得出新的结论。培养多角度看事物的方法与习惯。

3.2 “化学原理课”的教学目标整合策略

化学原理是对化学学科所包含的客观规律的抽象与总结。化学原理由于其主要反映客观事实,具有很强的客观性(如元素周期律、勒夏特列原理)。它同化学概念一样,也可以用言语符号进行确定性的描述。但是,人们对化学事物认识存在渐进的特点,对于客观真理的揭示不是一蹴而就、一帆风顺的过程,所以化学原理体现出发展性、灵活性和演进性的特点(如人们对于元素周期律的认识过程)。

学生学习化学原理,了解了化学原理所表示的化学规律的基本内容,形成了科学的认识。同时,掌握化学原理有利于学生在拥有丰富的化学认识材料的基础上利用化学原理知识去进一步扩充、重组、建立新的、科学的、系统的化学认识。化学原理的揭示过程,蕴含着重要的化学科学方法和化学思维方式,如猜想、假设、归纳、演绎、实验、建模等,学习化学原理的过程也是获得化学科学方法和化学思维方式的过程。另外,对于客观原理的探索过程有助于学生获得科学精神,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唯物观,有利于学生形成实事求是、追求真理、严谨细致、理论联系实际、不唯书唯上的科学态度,这些都是化学原理所蕴含的丰富教育价值。

对于不同化学原理,教师要详细研究其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巧妙地挖掘其中蕴含的教育价值,从而确定关于“化学原理”的教学目标。下例展示的是对于“元素周期律”的整合性教学目标的设计。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数据分析和实验,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及金属性、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递增的周期性变化,认识元素周期律。

(2)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研究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随原子序数递增的变化规律,学会利用各种图表(直方图、折线图)处理数据,提高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

(2)在学习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递增的周期性变化的过程中,设计实验方案并验证从而发现其中的内在规律,学习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研究和验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元素周期律,逐步建立“客观事物都是相互联系和具有内部规律”、“通过现象看本质”、“由量变到质变”等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通过对门捷列夫的预言化学史的学习,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喜悦,认识人类对客观存在的事物的认识是随着社会和科学的发展不断发展的;任何科学的发现都需要长期不懈地努力,才能获得成功。

3.3 “元素及其化合物课”的教学目标整合策略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科学。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构成了化学学科的研究对象。“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正反映出人们对化学物质的科学性认识。在中学化学课程里,“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涉及最核心、最基础的化学物质知识,反映的是客观的物质存在、性质、结构及其相互变化规律。“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与化学概念和原理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它是化学概念和原理所表征的对象,同时,化学概念和原理也是研究“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工具和手段。

学生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从认识的角度上来说主要是认识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增长见识,同时,积累与丰富学生发展系统化学认识所必备的化学知识资料和资源。发展“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最重要的方法是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掌握科学的化学研究方法,从而给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研究指明工作的程序和方向。另外,“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与自然、社会、人文等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拓展视域、认识事物、改造事物,也有助于丰富学生对化学与人、化学与社会关系的辩证认识,学会理性地看待化学学科的发展与人类的发展。

教师在确定“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教学目标时,要善于挖掘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背景,善于利用情境将知识“包装”起来,同时尽可能全面地发挥“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丰富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前文已展示“钠的氧化物”的整合性教学目标的设计,在此不再另加例子赘述。

3.4 “化学实验技能课”的教学目标整合策略

技能是人们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经过练习而形成的完成某种任务的活动方式,主要包括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2类。中学化学课程中所涉及的最基本、最常见的技能至少包括化学用语技能、化学计算技能和化学实验操作技能。这里就化学实验技能谈其教学目标的整合策略。

化学实验技能的形成一般以化学知识为基础,同时,化学实验技能的掌握又是获得新的化学知识的条件,学生掌握了化学实验技能,最重要的目的是掌握获得化学知识的必要手段和方式。然而化学实验技能的形成过程需要时间的积累,需要不断地尝试和训练。长时间的尝试和训练最终能使学生的化学实验技能行为逐渐被固定和规范。在获得实验技能的同时,学生亦可获得必要的科学情意体验。例如科学的规范性、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运用科学实证的方法获得科学认知的意志品质;在深入了解并运用多项实验操作技能之后,学生可以认识到科学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伴随着实验技能的发展的,这样也有助于学生不断地去探索和习得新的化学技能,进而获得更加丰富的化学认识。

教师在确定“化学实验技能”的教学目标时,不要仅仅局限于技能所包含的行为方式,也要让学生在学习化学技能中经历科学研究过程和方法,感受科学的情意与价值。下例展示的是关于“中和滴定”的整合性教学目标的设计。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测量酸、碱溶液浓度的问题情境,认识中和滴定的原理和实验仪器,从而真正理解中和滴定的本质;

(2)通过计算与实验分析,了解为什么可用酸碱指示剂的变色来判断滴定终点,了解酸碱中和过程中溶液的pH变化特征;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测定未知酸溶液浓度的问题,掌握从多角度评价和分析实验的方法;

(2)通过实验,体验酸碱中和滴定实验的设计思路,学会分析数据、找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目标的内涵范文2

一、语文教学目标的概念

要清楚语文教学目标的概念,那么我们就要知道,教学目标到底是什么。根据今年教育学的研究成果,教学目标也就是教学活动的方向和所要达成预期成果,是进行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归宿。既然知道了教学目标,那么界定语文教学目标的概念也就不难了。在界定语文教学目标概念时,还要清楚,首先,教学目标不是课堂教学目标,其次,教学目标也不等于每节课的课堂目标的相加的总和,要知道,这里,总的语文教学目标的整体功能是要大于每节课课堂教学目标功能相加之和的。第三,还有区分出体系的和非体系的教学目标,要清楚的知道,语文课不等于其他门课程,不是由若干单元教学目标相加得出课堂教学目标,再由课堂教学目标加在一起得出总体的教学目标,它是网络性的,经由积累积淀形成的。

二、语文教学目标的性质

目前,关于语文教学目标的性质研究,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要明确教学目标是属于认知性的还是属于体验性的,另一种观点认为要分清语文教学目标是预设性的还是生成性的。但是不管持哪种观点,教学目标既是起点,也是终点的逻辑没有不同。当然,他们的不足之处就在于只从课堂角度出发,并没有涉及宏观层面的展开。笔者经过多年的实践,认为探讨有效教学目标的性质,应该从六个维度来全面的解读:认知性的还是体验性的,预设性的还是生成性的,内在的还是外在的,是隐性的还是显性的,是具体的还是模糊的。也就是说,这六个维度从国家的宏观层面对学生的基本的要求出发,对语文教学目标性质的一个比较充分的说明,也就是要把语文教学框架从同一个级别的平摊分割模式转换为两个级别的层叠蕴涵模式。

三、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策略

教学目标的内涵范文3

关键词:三维教学目标;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24-03

在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体系中切实落实“三维目标”是当前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当前我国已经进入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关键时期,笔者通过教学实践的调查和研究证明,不断推行以“三维目标”引领的高职基础课程教学,不仅能达到良好的课程教学效果,同时进一步验证“三维目标”的落实,是推进和深化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改革的重要切入点。

一、三维教学目标的内涵

关于三维目标的内涵和关系,国内外的研究已有了比较明确的定论和结果:三维目标中的知识与能力,在不同的学科中有不同的要求;过程与方法倡导的是“探究性学习”,强调的是在实践过程中的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现的是学科的人文性,它强调给学生广博的文化浸染,包括传统的思想教育、生命教育、现代意识、多元文化以及学习兴趣、信心、习惯的培养。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要关注学生个体生成与发展,着眼学生主体发展,就要对三维目标进行有效整合,不能彼此割裂或忽略其中的一个。

现代课程理论和改革的基本理念是:能力发展是核心。知识、文化积累是基础。情感态度是灵魂。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我们研究的是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体系中三维目标落实现状及三维目标的整合对策,是从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层面的研究,了解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落实,不是三个维度的简单相加,而是以知识和能力为主线,在过程和方法中,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在理论指导下的注重实践的三维目标有效整合的研究。

二、三维教学目标的意义和目的探讨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职课改形势下,三维目标教学如何与时俱进,以创新的理念指导本教学模式服务于专业,服务于人才培养是公共基础课程自身发展的重中之重。笔者根据所在学院高职一年级公共基础课程三维目标的优化设定调查和研究入手,以培养具有创新性和实践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的,努力构建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的公共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模式,创造课内外沟通、创新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法,从理论上赋予三维目标教学的共动性、启发性、全面性、层次性以全新的含义,从实践上为三维目标教学的具体操作提供有益的借鉴,从而进一步有效指导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实行三维目标,既体现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通过对三维教学目标的探讨,使全体公共课教师能够正确把握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及具体的教学要求,借助典型案例的收集、分析、研讨,剖析高职课堂落实三维目标的主要因素,提出落实三维目标的具体策略和方法,构建符合我院实际的评价指标,大面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从现实存在问题人手,以公共基础课程教师为主体,立足解决公共基础课程教学问题,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案例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坚持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相结合,案例分析与模式构建相结合。在研究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科研水平,使教研更贴近教师的实际。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提供智力支撑。

3.促使基础课教师转变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重新确立和优化构建三维目标的理念和方法。探寻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学生所学专业有机结合的具体途径和方法,找到基础课程教学中落实三维目标的最佳切入点。初步形成落实三维目标的教学策略和操作方法。

4.通过对三维目标的理解,从新的视角整合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使之真正意义上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更新教学观念,把握教学规律,丰富当代职业教育教学理论。教师通过分析学习内容、了解学生情况以及回顾先前教学经验与反思的基础上,开发学习资源和运用教学媒体对教材的顺序、详略、深浅等作适当取舍、加工、提炼等处理来确定最终三维目标。

5.通过三维教学目标的研究,教学中实施知识与技能目标的方法、实施过程与方法目标的途径、落实情感与价值观目标的策略。遵循教学活动规律,以最优的速度和效率促进学生在“三维目标”上获得整合、协调、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三、三维教学目标的教学策略

1.建立一个以三维目标引领的可操作性的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体系。(1)以可持续性发展为主导,丰富和完善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三维目标的内容体系。即把三维目标细化成具体的指标,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做一个量化的评价,实现三维目标的量化评价结果。具体包括:形成积极向上的基本素质,发展兴趣潜能。基本素质包括热爱生活、讲社会公德、有社会责任感,乐于服务社会、善于创造生活。掌握探索创新的学习方式,拓展思维能力。呈现进步健康的自我特质,发扬创新精神。参加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提高合作能力。(2)以兼容并蓄为特征,形成和构建高职公共基础课程学生评价的校本评价方式。将在沿用原有的记录式评价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挖掘评价资源,把记录式评价的功效发挥得更深远,更完善。同时更深入全面地研究评价的方式,努力完善和提升评价的作用。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够更好地指引教师的教学方向,能够加深加快教师对基础课程改革的理解和升华。(3)以人文关怀为目的,凸现和彰显高职公共基础课程的职教管理模式。

2.从高职公共基础而课程中科学设计“知识与技能”目标;把握训练点,恰当定位“知识与技能”目标;从学生实际出发,结合具体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地分层设计“知识与技能”训练目标。

3.注重教学过程的感性展现和对学生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的具体指导,更加关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乐于观察、善于思考,灵活运用看、听、说、问、析、写、演等多种方法进行学习,发展观察、思维、想象、记忆等能力。

4.精心诱导学生以持久、稳定的学习兴趣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在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时地进行激励,创造愉悦和谐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对学习的深深的热爱,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世界观。

5.强调对学生的终极关怀,以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素养为核心。课堂教学体现由浅入深、由难到易、由表及里的逐步提高与发展的过程,体现各个层次的学生在本身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以便有效的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

四、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三维教学目标”体系创新

1.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三维教学目标”的体系创新包括:三维目标的制定和构建三维目标的具体方法和操作要求;基础课程教案设计,体现教学目标的兼容性、教学环节的生成性等;达成三维目标的教学策略和操作方法,创新公共基础课程三维目标的整合一体、整体实现及灵活、扎实、创新等特色;三维目标的公共基础课程落实情况,研究课堂教学的成败得失,结合理论的学习,反思课堂教学的典型事例。

2.落实“三维目标”是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有利于缩小教学体系与学生实际水平之间的距离,易于建立“最近发展区”,使学生有可能达到发展水平;有利于学生运用能力,积极思维,有利于学生认真听课,深刻领会;激发学生的情感,能引导学生有兴趣地学,能激发学生追求知识的欲望,能满足学生对知识“懂”的需要和“会”的需要等;学生理解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概念的概括过程,结论的探究过程等;培养学生的观察技能、实验技能、调查技能、以及实事求是的态度。

五、结语

通过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三维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的探讨,带动基础课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在高职院校基础课程领域形成一种浓厚的科研氛围,老师们从自身的教与学入手,寻找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进行分析归因,指定并实施了解决问题的行动与措施,最后进行评估与反思。这样反复循环,教师们一步步地深化三维教学目标的实施,为实现由教师变为专家型讲师,找到一条捷径。并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优化整个基础课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提高高职教育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韩国海.新课程“三维目标”反思[J].中小学教育,2008,(12).

[2]姜国庆.关于落实三维目标实施有效教学的思考[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9,(3).

教学目标的内涵范文4

关键词 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 教学实施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On the Reform of Basic Education Classroom Teaching Goals

LI Yuqiao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s, Shanxi University, Taiyuan, Shanxi 030006)

Abstract Classroom teaching objectives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classroom activities, the emphasis on classroom teaching objectives, level of understanding is not enough, and there will be many problem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classroom objective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demonstrate on the basis of the importance of classroom teaching objectives, discusses the problems of classroom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teaching objective; teaching design; teaching implementation

1 课堂教学目标的内涵及其重要性

1.1 课堂教学目标的具体内涵

课堂教学目标通常是指教师与学生通过课堂的学习与互动后想要达到的学习与发展的目的与结果。它是以国家基本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为前提,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具体的学科课程标准来制定的具体课堂教学活动后所要达到的教学或其他发展的目的。课堂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化,是课堂教学活动实施的具体目的规定。

1.2 课堂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

首先,教学活动必须有一定的指导性目标,才可以有序进行。课堂教学目标就是教育方针、课程目标的具体化,它指导着整个课堂教学活动实施的过程,一个科学的、合理的、有效的课堂教学目标有利于落实具体的教学策略完成教学任务。课堂教学目标是整个课堂教学的一种规划与指导,引领着课堂教学的具体方向,在明确的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教师会根据教学目标制定适宜的教学方案,使课堂教学顺利、有序、高效地进行。 其次,课堂教学目标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起到规范、指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明确了课堂教学的目标后,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为了达到预期的课堂教学的目标而主动地积极地学习。另外,由于课堂教学目标是对师生课堂互动的具体实施结果的预期,因而可以给教师的能力、学生的学习水平以及课堂教学的效果的研究与测评提供切实的依据。

2 目前课堂教学目标中存在的问题

2.1 把教学内容等同于课堂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表现在具体的学科中是指学科中的概念、原理和问题,是学生在本学科所要掌握的具体知识。而教学目标是指通过对这些教学内容的讲解与学习而达到的一种知识量、思想以及行为有所变化的结果,两者有联系但本质不同。如果教学内容与课堂教学目标不分,那么教师只会对书本知识进行讲解,学生只会为了增加知识量而死记硬背书本内容。这样的课堂教学就会导致课堂教学活动的死板并且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不利于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

2.2 将知识的传递作为唯一教学目标

由于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目前,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仍然以掌握更多知识为教学的价值追求。因此,制定的教学目标往往只关注知识的记忆、理解,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发展,造成了课堂教学目标的单一化、片面性。目前许多学生出现的类似“书呆子”、“心智不健全”的表现,主要是过分强调书本中概念与原理等知识的死记硬背,而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操作技能与心智技能的平衡发展。在这样的教育价值观影响下,培养的学生大多是“高分低能”,在能力、人际交往、情感等方面有所欠缺。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人”的因素被忽视了,即忽视了教学最为重要的育人价值。

2.3 片面的关注阻碍了全体学生的发展

教学目标科学性、全面性直接决定或影响教学其他环节的实施。当前许多的课堂教学目标设定时都表现为重视少数优秀学生缺乏对全体学生的重视。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无论学习成绩的好与差,都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参与者,都该得到老师的重视并与老师有一定的教学互动。而在现实中,老师们往往不能对学生一视同仁,有些老师为了课堂教学目标的迅速实现往往偏爱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忽视一般的学生,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不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而且会阻碍课堂教学活动的正常有效的实施,从而影响课堂教学目标的真正实现。

3 我国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目标的改革趋势

3.1 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应该具有综合性、人本性

课堂教学目标应该结合学科的发展需要、学生的知识、能力以及情感发展的需要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都应该综合考虑这些方面的需要。如果片面强调某一个方面,必然造成课堂教学活动的畸形发展,对教学目标、教育目标的实现甚至是社会的发展都是极其不利的。“人”是课堂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因此,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真正地互动、 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自由主体地位,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不能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应该调动学生作为“人”的积极主动性,切实对学生实施全人教育。

3.2 课堂教学目标的实施应该促进学生整体性、创造性发展

整体性是学生自我实现的重要方面。学生的真正发展不仅是智力的发展,应该是学生在生理、心理、情感等方面的整体的发展。 因此,教学目标设计的整体性体现在构建合理的教学目标体系,做到关注结果和关注过程相结合,预设目标与生成目标相结合,行为性目标与表现性目标结合等。我国新课程改革强调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维度进行界定课程与教学目标,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创造性是学生自我实现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潜能与特点,教学应该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教师应该对学生在课堂上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接受并重视学生的不同意见与想法、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创造宽松的课堂教学情境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3.3 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课堂教学目标的真正实现是教师与学生共同作用的结果。因为课堂教学就是师生互动的交往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是具有自主意识、独立人格的个体,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的主导地位以及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的主体地位应该给予极大的重视。在课堂教学的具体操作与教学内容的讲解与呈现方面,教师占主导地位,教师需要根据不同学科的具体目标以及不同学生的当前知识水平与接受能力来制定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并指引学生一起有目标地学习,同时教师还应该调动学生的学习与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以及学习需要。当课堂教学的认知领域目标以及预设性目标逐渐实现的同时,课堂教学的生成性目标也会随着教师与学生的积极互动而实现。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教育过程,课堂教学目标也应有生成目标,教师应该给学生一定的自由时间,让学生在自己已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对新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合,从而促进生成性教学内容及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钱源伟.基础教育改革研究[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

教学目标的内涵范文5

关键词:小班;高年级儿童;创作画;阶梯式教学设计

一、对教学目标的阶梯式设计研究

教材只是一个载体,教学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笔者首先对教材进行解析、丰厚、调整和重组。这一教学内容的阶梯式设计在高年级创作画教学中主要设计成四个层次,笔者分别用红、黄、蓝、绿四种颜色表示,其内涵是:红、黄、蓝是三原色,是构成所有色彩的最基本色,在这里寓意是达成最终教学目标的基础,绿色是间色的一种,是由两种原色调和生成的一种色彩,在这里寓意是教学中生成的部分,是学生在以上三个基础上学有所得的生成。以下就是笔者经过教学实践研究以后初定的高年级儿童创作画教学目标阶梯式设计模式:

1.红色:欣赏感受对设计原理的分析、了解认识。

2.黄色:尝试素材的加工,体验设计原理。

3.蓝色:学生自己的想法与设计原理整合。

4.绿色:设计原理与本节课目标结合最终形成创作画画面。

二、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学习目标的阶梯式设计研究

以小学美术苏少版第十册《鱼的纹样》一课为例,将总的教学目标分解拟定出多个阶段性小目标,形成教学目标的阶梯,将学习过程分解成不同体验阶梯。现将教学目标的阶梯式设计和学习过程中目标的阶梯式设计列表进行对照予以说明。

课例展示:

第十册第12课《鱼的纹样》这一课教材的学习建议是:用点、线、面,黑白、灰等的装饰元素将鱼变成一种纹样。可以用一种色去表现,也可以用多种色表现。依据这个总的教学目标,笔者设计了一个阶梯式的教与学的设计平台。

课例中的阶梯式设计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的一个阶梯式的设计对照,可以看出,教与学同样需要循序渐进,是一个相互呼应的过程,这个过程就需要有一个阶梯式设计。

教育专家程鸿勋提出的阶梯式学习法讲究教学的科学程序、注重过程体验,阶梯式学习法是既注重过程体验又注重学习成效的学习方法,根据这一原则,在高年级儿童创作画教的过程中注重学生学的过程,具体是将学习过程设计成一个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受、体验,去操作、尝试的阶梯。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解放孩子的头脑,让他们会想;解放孩子的眼睛,让他们去观察自然、观察社会;解放孩子的嘴,让他们会说……”

自然,任何一种方法的运用一定会有各种优势与不足,教学是灵动的,教学设计也是需要不断改变的。在教学设计和教学中要不断地研究改善和创新。世界著名的哈佛大学之所以能培养众多杰出人才,就是由它“永远创新、永远改革、永远追求”的精神所决定的。我们要培养出有创造力的学生,那么首先要拥有具备创造力的教师,创造性的课堂教学和创造性课堂教学设计。愿小学高年级儿童创作画阶梯式教学设计构建能成为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阶梯。

参考文献:

[1]程鸿勋.生命发展阶梯:阶梯式学习法.朝华出版社,2003.

教学目标的内涵范文6

关键词 教育目标 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1教育目标及相关概念辨析

通过比较《现代汉语词典》《辞海》(教育心理分册),以及《教育学辞海》等多家看法,归纳其一致之处,教育方针就是由国家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其依据是政治、经济的需要,为的是实现教育目的;教育目标等同于狭义的培养目标,即指各级各类学校或专业的培养要求或培养标准;教育目的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即教育想要大大的结果。三者既有区别也有联系。

1.1 三者的区别

教育目的比较抽象,实际上是理论术语,不由国家或政党来规定,而要由理论界探讨以求共识,因而具有不可操作性。

教育方针高度概括,是工作术语,由国家和政党规定,体现国家和政党的意识,直接面向教育实践、面向教育工作者,具有一定程度的可操作性,但无直接的衡量指标。

教育目标是教育方针的具体和分解,也是工作术语,由国家规定,并具有更进一步的可操作性,有直接的衡量指标,如人才培养的数量目标、质量目标、结构目标等等。

1.2 三者的联系

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理论表述,实际上就是确立教育方针、教育目标的直接理论前提,教育目的的任何不科学、不完整必然带来教育方针、教育目标的不科学和不完整。

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操作定义,它本身取决于教育目的的深度和广度,而它的实际操作将产生对教育目的的反馈。

教育目标是教育方针的具体化,相对来说是教育方针的操作层面,更是教育目的的操作层面,其具体执行结果有助于直接检验教育方针是否切合实际,判断教育目的是够正确科学。

基于以上辨析,我们认为,无论是从时间跨度还是从国家跨度上,对教育方针的比较都比对教育目标的比较更加宏观、有效,更具有反思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2课程目标

2.1 课程目标的概念

课程目标是在课程设计与开发过程中,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要求,它期望一定阶段的学生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素养等方面所达到的程度。它是现代课程理论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是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是教学目标的上位概念,介于教育目的和教学目标之间,起着桥梁转换作用。

2.2不同科目间课程目标的比较(见表1)

分析原因:

(1)生物、物理与化学三门学科都隶属于自然科学,在课程改革后其课程总目的是更加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物理和化学这两门学科更加关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而科学素养的培养要通过实验,在科学方法、问题判断、文化素养素质方面得到训练。所以物理和化学的课程目标在三个维度上是:①知识与技能;②过程与方法;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生物科学虽然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在课程目标或课程目的上当然也旨在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但生物科学的研究经历从现象到本质,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过程,所以,生物学课程目标更多的是要求学生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所以在高中阶段更多地关注学生在采集和处理实验材料、进行生物学实验的操作、生物绘图等技能和利用多种媒体搜集生物学的信息,学会鉴别、选择、运用和分享信息等方面的能力培养,而非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中的过程与方法,这点值得注意。

(2)生物学科学习的内容大都是生物学现象和事实,生物学概念(包括原理法则规律、理论等),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和能力,并形成一些至关重要的观点和态度。所以,对于生物科学的学习时课程标准对于知识这一维度更多的要求是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在能力方面要求能够正确使用一般的实验器具,掌握采集和处理实验材料、进行生物学实验的操作、生物绘图等技能。

3教学目标

3.1教学目标的概念

教学目标:是指教师在实施课程的计划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的教学工作时所期望达到的要求或结果。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的教师教的目标和学生学的目标的统称。是课程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体现,实现教学目标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保障。

3.2教学目标的功能

其一,导向功能;其二,控制功能;其三,激励作用;其四,中介功能;其五,测度功能。

3.3教学目标表述的方式

表述教学目标时一般要包含以下四个要素:

(1)行为主体:教学目标表述的应该是学生的行为,因此行为主体是学生。

(2)行为动词:具体教学目标应采用可操作、可测评的行为动词来描述,如“认出”、“说出”、“背诵”、“辨认”、“描述”、“解释”、“说明”、“拒绝”等词,使其意义明确、易于观察、便于检验。

(3)行为条件:教学目标需要在表述中指明行为的条件,即影响行为表现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等,如“根据地图”、“不靠帮助或参考书”、“在十分钟内”、“利用网络环境”等。对条件的表述包括四种主要类型,即允许或不允许使用参考资料或辅助手段、是否提供信息或提示、时间的限制、行为完成的情境。

(4) 表现程度:是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表现水准,用以测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4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育目标、课程目标一旦确定后,基本是静态的、不变的,而教学目标要依据学习情景、学生水平及个性差异不断进行调整。教育目标的实现要通过每门具体的课程,而课程目标的实现需要更加具体化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课程目标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 何宝安.“教育方针”、“教育目标”和“教育目的”的区别和联系[J].江苏教育研,1992(4).

[2] 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 汪忠,刘恩山.生物课程课程标准解读.全日制义务教育走进新课程丛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