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体育教育专业的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体育教育专业的认识范文1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实验教学 教学评估
引言
素质教育一致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战略发展方向。山东大学(威海)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以培养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知识与技能专业应用型人才作为根本,以适应企业发展需要为依据,将学科与师资队伍作为建设重点。目前我校人力资源实验室设有空间知觉测试、反应时运动时测试、时间知觉测试、学习迁移测试、人员素质测评、情景模拟实验室等实验项目。学生在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学习与运用人力资源管理软件,极大地培养与提高了专业技能。尽管山东大学(威海)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验人员在实验教学上开展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经验,但仍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与改善。
1、实验教学在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1.1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人力资源管理实验教学通过亲验性学习有效弥补传统课堂教学不足,学生通过自己亲身的经验来学习,有利于其技能掌握。实验教学通过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促使其将所需内容运用到实验过程中,主动探索,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2 有利于满足企业用人需求
本科层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要求培养掌握一定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受于传统“满堂灌”培养形式忽视能力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无法提高,企业在录用了应届毕业生后不得不花费大量成本对其专业技能进行重新培训。因此,加强人力资源实验教学能够间接增加应届大学生的从业经验,降低企业培训成本。
1.3 有利于学生从理论走向实践
实验教学相对于理论教学具有直观性、验证性、综合性、启发性和创新性的特点,具有课堂理论教学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一是,人力资源管理实验教学有利于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创造力;二是,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与方案设计能力,使之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2、人力资源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实验教学定位模糊
长期以来,实验教学以训练基本实验操作为目的,实验教学只能算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一个辅助环节,忽视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限制学生创造力与创新思维发展,学生的专业工作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无法得到实质性训练,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亟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成为难题,学生毕业后无法适应社会需求。
2.2 教学实验条件存在不足
实验教学开展必须有一定软、硬环境基础。建立专业实验室可为学生提供良好学习环境以增强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然而,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综合技能实验室成本较高,许多高校都未建立专业人力资源实验室,从而使得该专业大多数学生直至毕业都没有见识过人事测评软件与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另外,大多数人力资源专业教师虽然取得人力资源专业硕士或博士学位,有着丰富理论知识,但由于缺
乏在企业工作经历,实际操作能力相对欠缺,也影响了学生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2.3 型授课方法降低了学生的参与度
目前实验教学中多采用型授课方法,“即学生学到的不是他们直接获得的第一手知识,而是别人获得后传递给他们的第二手甚至若干手间接经验,尽管这种方法获取知识效率较高,但对学生能力培养效果不佳。”在进行实验前,实验指导教师将实验所需用品准备齐全并事先讲解实验原理、步骤、要求与注意事项等,学生根据“实验指导书”中操作步骤进行操作,观察并记录下实验结果。学生基本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其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受到限制。在实验过程中,对于学生不懂地方,教师会及时给予解答。但是学生事先对于实验了解导致“先入为主”,思维受到框定,所以,所提的问题也就仅限于如何很快完成实验。
2.4 实验结果评价依据单一
以往对于实验结果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实验报告。而实验报告内容每个同学几乎都一样。实验报告项目包括实验的时间、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实验步骤、实验结论等。除了实验结论外,其余项目都是教师在实验开始前介绍过。即使对于验证型实验,此种评价体系不合理,不能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做出有效评价。假如增设综合型实验与设计型试验,现有的评价体系将完全不能适应实验教学要求。将实验报告作为实验结果作为主要评价依据,缺乏科学性,不能准确评价学生在实验中的具体表现。
3、人力资源实验教学质量提升对策
3.1 准确定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验教学的目标
实验教学目标是构建实验教学体系基础,决定着实验教学方法与内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验教学目标来源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需要,因此应该将人力资源管理实验教学目标设定为: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中心,重点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全面发展学生专业技能与设计创新技能,培养适合企业需求应用人才。
3.2 完善实验室建设,积极探索多种社会实践模式
充分发挥专业教师作用,积极拓展校企、校校之间、学校与科研单位之间合作办学,构建稳定实习基地建设。通过校外教学基地,组织学生参加管理实践,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利用教师理论知识丰富的优势,积极为企业服务,让企业也能从教学基地中受益,与企业建立横向课题,由教师带领学生共同组成课题组,以科研课题作为社会实践的载体。
3.3 建立主体性实验教学机制
在实验教学中要打破过去学生被动实验格局,改变传统实验中照方抓药呆板方式,给学生自,让学生参与实验全过程。从实验准备、实验进程安排、实验方案设计到实验结果分析等都可以由学生自己设计,教师起引导作用。实验项目、实验步骤不强求统一,根据已有条件与学生兴趣选择实验项目。在实验课上,不妨尝试采用提问方式促进教与学互动,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实现亲验性学习,即通过学生自己亲身经验来学习。
3.4 建立综合的实验考核体系。
检验学生实验效果,应综合运用过程检验与结果检验评估手段,制定规范实验结果评价指标体系:实验准备、实验实施、实验结果分析。实验准备应从实验材料完备性、实验内容理解准确性、实验小组分工合理性来考察;实验实施可以从实验设计合理性、实验过程中独立与合作协同性、实验中应变能力、实验时间把握等方面来考察;实验结果分析包括数据记录是否准确与完备、结果分析是否准确、深刻等方面考察。通过综合实验结果评价体系能够有效地考察了学生的实验成果,培养和锻炼学生实际操作技能。
结语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与现实联系紧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要想很快适应岗位需求,在学校就必须积累足够专业知识,掌握必要人力资源管理技能。实验课是一座理论联系实践的桥梁,在实验教学中,作为教师应该不断探索有效实验教学方法,设计更多切合实际实验内容,培养学生参与兴趣,以此培养出更多适应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毛冠凤. 基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人力资源管理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人力资源, 2011.12:170-172
[2]罗慧英,张丽平. 基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研究[J]. 科教导刊, 2011.8:122-124
[3]赵红梅.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育,2007,(1).
对体育教育专业的认识范文2
【关键词】 高校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实践教学
近年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有了较快的发展,各高校都在思考同一个问题: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彰显自己的特色,完成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任务。在众多的研究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要改变旧有观念,提高对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打破原来单纯地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使教学能够紧密地与生活和生产工作实际需要相结合。实践教学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实践教学作为沟通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之间的桥梁,使学生不但在理论上,而且在岗位技能上都能得到发展。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能够加快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消化、理解和掌握,加速理论教学的进程,增强理论教学的效果。由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特殊性,使得实践教学更接近于生产工作实际。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本文将对此做相应分析,并提出改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对策。
一、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校内专业实验室的建设相对滞后
实践教学的开展必须要有一定的环境和基础,专业实验室的建立,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它可以将理论与实践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对于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很大的益处。然而,国内高校建立人力资源管理综合技能实训室也只是近两年的事,许多高校在这一块都是空缺。因而该专业大多数毕业生没有见识过人事测评软件、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到实际工作中一筹莫展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2、校外实训基地匮乏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专业,如工作分析、人员招聘、培训管理、绩效管理等课程,如果不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去体验知识、检验知识与技能,那么学生所学知识很难真正变成自己的能力。因而,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尤为重要。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建立起足够的校外实训基地,即使是已经建立的校外实训基地,由于缺乏重视和管理,大多数也是名存实亡,未能发挥实训基地的作用,如何让实训基地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是一个值得不断深入探索的问题。
3、实践教学体系设置不合理
教学计划是教学工作的总体规划,如何在教学计划中设置实践教学体系,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的效果。实践教学应与理论教学相配合,才能保证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的认识和了解。但很多学校并未设置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实践教学的时间不合理,实践教学的内容不合理等等,都会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
4、教师实践操作能力不足
大多数人力资源专业教师虽然取得了人力资源专业硕士、甚至博士学位,有较丰富的理论知识,但由于长期在校内从事教学工作,缺乏在企业工作的经历。当前我国高校的师资来源主要是高等院校毕业生,他们尽管可能学历较高,但根本没有从事公司、企业经营与管理的经历,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理论脱离实际的倾向,靠他们去指导学生的实践,显得“功底”不足,影响实践的效果。同时由于我国各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设置较晚,且招生规模增速太快,所以,目前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的教师大多没有受过专业的正规教育,属于半路出家,对于本专业的实践及其教学经验更显不足。他们往往习惯于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忽视学生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二、改进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对策与建议
1、建立现代化的人力资源实验室
为了弥补校外实习的不足,可以通过建立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实验室,让学生不出校门也能在短的时间内亲身感受到较为系统、全面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在模拟活动、方案设计角色扮演中,真实地感受到管理艺术的真谛,提高决策水平,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保证实验效果,实验室除了要配备必要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软件和实验指导书外,还要配有完整、真实的人力资源管理各环节的操作文案资料,如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工作计划、企业的工作说明书、企业劳动合同企业员工手册、企业招聘计划书、企业薪酬管理办法、企业员工测评与考核方案、企业员工培训管理办法等等。当然,还必须配备具有一定实际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经验的指导教师,也可以从企业聘请一些经验丰富的人力资源部部长或人力资源管理师来实验室作为兼职指导教师,让他们结合本单位的工作实际给学生进行讲解,现身说法。在实验内容上,应以职务分析、高级人才综合测评、绩效考核、薪酬体系设计等为重点。实验的主要方式应该是职业模拟,要把实验室办成一种立体型的模拟职业公司,使其能逼真地模拟出公司真实运作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环节,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内行。
2、建立长期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
要解决学生校外实习难的问题,必须要建立长期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这样有利于教师对学生有的放矢地实践指导,也便于实践企业接受与指导学生的工作上积累经验。在选择实践单位时,一是尽量选择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较高或者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企业,只有这样,学生去了才会有经验可学,有问题可研究,如一些管理规范的上市公司;二是要做到互惠互利,双方受益,才能保证实践基地的稳定性。学校可利用有限的经费借助基地单位的支持完成教学任务,基地单位也可以借助学生的实习和高校的师资力量,开展技术和咨询活动,解决生产中的难题、进行员工培训等,只有这样才能调动企业接纳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和实习基地的长期稳定性。
在建立途径上,一是通过与企业联合办学方式,既为企业培养人才,又为实践教学和学生就业打下基础;二是与企业合作开发和研究或者是帮助企业解决管理中的某些实际问题,如企业绩效考核制度的建立、企业薪酬体系设计等,这样既可以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有关理论问题,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企业又可以为学校提供一个真实的实践环境,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教师的科研能力。三是开办自己的管理咨询公司,该公司既有为企业提供战略、经营、人力资源、企业信息化运作等咨询服务活动,又具有对企业管理人才培训的职能,更是学生实践的重要场所。在实践过程中要配备专门的教师负责对学生进行实习指导和日常管理工作,实习结束,应要求学生撰写实结,由实习单位和指导教师共同做出实习鉴定。
3、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寒暑假有计划地进行社会调研
根据各门课程的特点及授课进度安排,利用课余时间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企业了解情况和进行市场调查,尤其是在各门专业课学习之前应该先组织学生到企业实地考察,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一般专业实习都是放在专业课学完之后进行,但并不能起到学前参观的效果,如在讲授人力资源管理课之前可以组织学生就近到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参观,了解企业的组织结构、人员状况、生产流程、考核办法、薪酬情况以及企业文化等基本情况,熟悉人力资源管理各环节的基本内容,并邀请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企业或者是人力资源部的负责人结合企业的实际,介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情况,如工作内容,工作重点、工作要求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在企业中的作用和在实际管理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等。通过这一活动,可使学生在理论学习之前,就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基本情况有一个直观、粗略的了解,使其真正认识到学习这门课程的重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为课堂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也可以弥补实验室实习中的直观感觉不足。
利用寒暑假期间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可在放假之前,把要调查的问题和内容布置下去,要求学生利用假期到企业进行社会实践,并写出调查报告。整个过程除了教师要对有关的调查方法进行提示之外,全部由学生独立完成,以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如果能和学校团委组织的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并建立一套完整的考核、激励制度,效果则会更好。这一活动,既可以减轻学校集中组织学生实习的压力,又可使学生很好地利用了假期时间,增加了社会实践知识,同时也为学生学好后续课程奠定了基础。
4、加强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不仅要有理论知识,更要有较丰富的直接和间接的管理实践经验,他们不仅是教学工作的承担者,也是组织安排的领导者和学生工作方法的指导者。因此,学校应高度重视实践教学教师的培养和梯队建设。一方面加强对辅导教师的培养,通过政策引导、吸引高水平教师从事实践环节的教学工作。可以由校组织人事部门协调,组织教师特别是专业骨干教师到企业人力资源部挂职担任相应的职务,参与企业招聘、考核、培训、薪酬管理等人力资源各环节的实际运作,培养更多“双师型”教师。二是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企业科研课题的调研及咨询培训工作,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三是聘请企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力资源部部长(总监)、人力资源管理师等作为实习指导导师对学生实践性环节进行监控。对这些实习指导导师可采用聘用制,给他们发聘书并支付相应的报酬,使他们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也可以聘请他们到学校担任兼职教授,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 刘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社会实践教学的组织与实施[J].人口与经济,2002(10).
[2] 南丽军、向俊杰: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教学[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5).
[3] 刘福成: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及途径[J].高教论坛,2006(3).
对体育教育专业的认识范文3
[关键词] 通识教育 体育教育专业 课程结构 对策
一、前言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又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既是大学的一种理念,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其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即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而不仅仅是某一狭窄专业领域的专精型人才。纵观我国高等教育体育类专业设置的发展与变迁,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专业设置牵强,培养目标错位的问题。然而,把现行体制下高等教育专业的设置格局置于如今经济全球化人才激烈的竞争背景,就会不难发现无论专业设置,还是教育培养模式都在随着潮流发展而不断改革。
二、通识教育与体育教育专业的联系
1.通识教育与体育教育专业的目标
通识教育在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有着较长的发展历史和实践经验。通识教育一词最早是帕卡德教授提出来的。帕卡德教授撰文为本科课程应该有共同部分这一观点进行辩护时写道“我们学院预计给青年一种通识教育,一种古典的、文学的和科学的,一种尽可能综合的教育,它是学生进行任何专业学习的准备,为学生提供所有分支的教学,这将使得学生在致力于学习一种特殊的、专门的知识之前对知识的总体状况有一种综合的、全面的了解。”这是最早关于通识教育的提法。
体育教育专业指的是根据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专业划分,其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成为该专业领域的高级专门精英人才。根据现代教育各高校对体育教育课程改革来看,大体框架体系依然没有大的改动。通识教育不仅要求学生学习本专业知识之外的知识技能,而且应对过分狭窄的专业教育进行改造。而体育教育专业从知识面和职业适应性都具有专才的实际意义,通识教育具有普遍性、永恒性、全面性。由此可见,通识教育能够成为实施全才的一种途径,并能够完善体育教育,使体育教育既重视人才的智能结构,也重视人才的理智培养。体育教育专业改革也将实施通识教育,培养出通识教育体育专业的全面性人才。通识教育讲的是个“通”,体育教育专业讲的是个“专”。可见它们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2.通识教育对体育教育专业的作用
体育专业有着广泛的研究范围,它不仅研究人体的生长、发育和发展,研究发掘人的潜在能力,指导运动员训练,使其在竞技体育中取得优异成绩,还研究它所涉及的各方面的社会问题,因此,要求体育专业的学生应当具备又专又博的知识体系。这样,通识教育在大学体育专业中的地位与作用就日益突出。但是,目前体育院校的课程体系并没有很好的体现出这一特征。有的大学生虽然增加了许多选修课,由于大多选修课没有结合体育专业学生的特点,与必修课程联系不上,所以也无法达到学生能将各学科融会贯通的效果。那么,怎样才能达到通识教育的效果呢?通识教育的目标不是无所不包的“博”。最重要的是,培养体育专业人才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并使体育真正为人类服务,促进人类的精神文明建设。
三、体育教育专业通识教育的模式构建
1.体育专业通识教育的课程目标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其通识教育与其他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紧围绕着人才的培养,造就服务于社会较高层次的人才。要构件社会发展需要的,符合体育教育专业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就需要增强通识教育思想,树立通识教育的理念,提高对通识教育的认识和理解,正确处理好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关系,防止通识教育“杂、散、乱”的倾向,建立核心通识教育课程,加强隐性课程建设,做好通识课程规划,构建科学的通识课程体系。综上所述教育课程模式构建如下:第一类必选课:语言训练、本国语言外国语言计算机写作;第二类限制选修课(或任选)第人文科学总论、历史文化文学与艺术思想及宗教哲学;第三类限制选修课(或任选)社会学科总论、经济、心理、社会、政治、法律、管理;第四类限制选修课(或任选)自然科学总论、生物科技工程理论、生命科学自然环境、数学、化学、物理学;第五类隐性选修课:通识讲座科学与人文的对话、人生的志向与事业、自我成长、生活方法、创意、浪漫、经典文化。
2.体育专业实施通识教育的原则
“通”是个相对的概念,并非要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基本原则是渗透各学科之间彼此交融。精心筛选,结合我国体育院校实际情况,实施通识课程。实施体育教育专业通识教育应遵循如下原则:
(1)少而精原则
所谓“少”要求学生把握该学科的基本精神;所谓“精”指课程要突出主干。使学生学习对该学科主体精神有所掌握,对该学科主要研究对象方法有所了解。
(2)独立原则
学校开设通识课程不要过多地考虑社会当时的热门学科。学生择课时也不要一味去选社会的需要,有不要仅局限于将来的职业,要看清楚自己宜于干什么,才去学什么,其独立性充分体现在个人兴趣与特长。
(3)渗透原则
渗透原则主要指各学科之间的渗透和学校校园人文环境的熏陶。
四、体育教育专业“通识”教育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存在的问题
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概念与目标定位不准、课程结构与体系不合理、管理机构与措施不完善。这三点是目前阻碍发展体育教育专业实施通识教育的大问题,因此要想实施体育教育专业通识教育必须正确认识通识教育在整个大学教育框架中的地位,建立一个合理而科学的课程结构体系,一个科学的教学管理模式。
从细的环节看,由于我国体育院校在选拔新生时的标准是双重性,在体育素质、技能考试的基础上加文化课,高考体育专业文化线低于其他普通专业分数线近150~200分,从这个数据上就可以文化课对学生而言就比较薄弱些,所以要想体育专业的通识教育除了要达到普通专业通识教育的目标外,在一定的程度上还要起到补偿教育的作用。另外,就是我国的一般院校都没有设置专门的通识教育管理机构,有关通识教育的制度也不完善,学生的选课也处于盲目状态,无人指导,通识课程的开设具有随意性,缺乏统一课程理念的指导,课程设置基本上处于比较自由随意的状态,通识教育与通识课程的质量没有严格的标准,大多数院校也缺乏对这方面进行监控的制度与体系。
2.对策
(1)正确认识通识教育在整个大教育框架中的地位通识教育在大学教育中并不是专业的附庸,也不是“绿叶”。通识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可从通识教育实质上扮演的角色及能发挥的功能中反映出来。增加知识广度;融合知识产生智能;解决人文与科技间的隔阂;专业领域的整合。
(2)建立一个合理而科学的课程结构体系
通识教育在大学全面实施十年以来,各大学多半尽力开设了许多通识课程供同学选修。原希望这些琳琅满目、五花八门的课程能增广大学生学识的广度,但事实上并没有达到学识的广博通达。如果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列为大学教育的主体,在整体规划下,就会有焕然一新的格局。
(3)建立一个科学的教学体系管理
首先建立“通识教育中心办公室”、“通识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等通识教育的专门管理机构,主任的职责相当于系主任,专管通识教育的设计、更新、评估、教师配备和经费。每个学生入校后,就必须确定一位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往往指导一定数量的学生,帮助他们选择课程。一至两年之后,帮助他们选择专业。当学生确定专业后,就由专业指导老师负责。学习辅导中心通过个别辅导、学习技能讲座、专业介绍和辅教学等方式帮助学生特别是新生解决在通识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学习上的问题。
(4)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从长远的角度考虑,我们可以在招生方面逐年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并增加对学校硬(软)件设施。
五、结束语
体育教育专业的通识教育是体育专业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一种教育,就是指接受通识教育和体育领域内各专业的基本知识、技能和身心健康教育。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体育院校的队伍也不断扩大,它不仅具有很大的潜力,并且面临很多困难,也潜伏危机。只有改革体育院校实施“通识”教育,建立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新型的体育院校,方可培养出我国体育教育的全能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李忆湘,刘小翔.高校体育教育专业通识教育课程目标及内容体系构建[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10(4).
[3]方丛蕙.论体育院校的通识教育[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4,8(3).
[4]余宇.通识教育与体育专业的通识教育[M].北京体育学学报出版社,2004,(4):529-531.
对体育教育专业的认识范文4
1.1教材内容缺乏针对性
学前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在我国国内起步较晚,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和专业化的细分培养模式。同时,也没有一套完善成熟的教育理念和专业的教材内容,使得该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一直是一个摸索和探求的过程。这就使得在基础知识、专业内容以及培养方式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从总体上来看,尽管近年来,我国各类职业学校、师范类高校相继开展了,学前体育教育专业,但教材内容也都是各个层次不一,学习程度不一,没有针对性,这也是该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目前急需完善的地方。
1.2教学方法单一
理论教育多于实践教育,这是大部分学科的通病,学前体育教育专业也不例外。但学前体育教育专业担负的是未来儿童的体育运动,身体锻炼课程指导的重要责任。理论多与实践这一单子的教育方法,只能让学生成为思想上的巨人,行动四的矮子,理论的教学知识多于实践能力,这对培养学前教育专业人才是极其不利的,也是目标体育教育专业人才中最大的问题。
2、学前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改进措施
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决定了学前教育专业人才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培养优秀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是目前学前教育专业面临的重要问题,而学前体育教育专业也是学前教育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就目前学前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来看,还是需要有一定的改进,才能进一步提高学前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和教育能力。
2.1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使教学规格与目标一致
针对本专业的特点,制定出一套适用于本专业的教学计划,从培养方向和目标,与教学规格等方面统一。让教师和师生都对本专业的人才标准、学习特点、学习目标和实践能力等等方面有一个清楚的了解。制定出详细的教学时间安排,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有理论支撑,又有实践引导,可以使学生更迅速的达到教学目标。
2.2选择恰当的教材版本,针对性的开展教学任务
应该根据学前体育教育专业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教材版本,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任务。尤其是要以科学的合理的,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及体育运动能力为主。专业课上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不但以幼儿体育运动知识、体育保健以及体育健康等等内容为主,还要注重综合文化素质的提高,同时加强岗位锻炼,丰富教学经验。与学生实习单位及时了解反馈学生实践状况,及时根据用人单位的意见,对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上及时做出调整,以结合实际培养出学前体育教育专业人才为根本目标。
2.3创新教学模式,培养适应性的专业人才
学前体育教育专业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说,又有其独特的特点,不是按照原有的说教式,灌输式理论教学方式进行就能完成教学目标的。更多的是让学生要进行实践教学,这也是能够检验学习成果最直接的方法。这就要求开设学前体育教育专业的学校要从自身的条件入手,不但要有一套优良的教学方法,还要有足够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实习岗位,保证教学与实践的同步进行,这也是进一步培养适应性专业人才的条件。
3、学前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几点思考
学前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的创新与研究中,我们一定要从原来的陈规中跳出来,用全新教育理论和方法,培养理论扎实,职业技能熟练的人才。
3.1专业培养目标明确,专业特色明显
学前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前是: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素质,较高的体育运动专业技能,丰富的体育健康理论,以及热爱学前教育,热爱学前儿童的专业人才。并且以培育热爱体育运动,体育职业技能娴熟的专业特色人才为主要方向。同时,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体育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上,要求工学结合,理论与实践相互进行。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中,安排一定的学时在学校进行理论知识学习;另外还有一部分时间是安排到对口人才输出的学校,或者专业实习岗位,或者学习自主联系的幼儿园、学样进行社会实践,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行业特点、以实专业能力有一定透彻的了解,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并且可以对将来的职业要求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保证了专业对口就业论的稳定性。
3.2教学内容设置调整,增强学前体育运动的多样性
学前体育教育专业传统的教学内容以幼儿的体育健康和体育保健为主,而忽视了学前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在职业岗位上面对的都是幼儿,而吸引幼儿活动的主要亮点还是在于运动的多样性,以及趣味性上。因此,在学前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中,还可以有针对性的增加一些幼儿趣味体育项目和游戏理论和指导的要求,丰富学生的教学内容知识;另外,还要从幼儿的生长发育、情感特点,以及个性发展、活动机能等等方面,全面的了解幼儿的运动特点,及时的调整教学内容。
3.3一专多能型的培养方向,提升学前体育专业人才的综合能力
学前体育教育专业不但要了解幼儿的性格特点,身体发展以及心理变化特点、运动意外事故处理等内容,还要有较强的理论知识能力,还要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除了完成必要的幼儿体育教学任务,还要可以适时根据幼儿的整体情况,编排适合幼儿锻炼的体育活动,如健体操、体育游戏等等,以达到全面培养幼儿运动能力的教学目标。这也是学前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一部分。
4、总结
对体育教育专业的认识范文5
关键词:体育专业,专选项目,社会需求,人才培养
0.引言
随着开办体育专业的学校越来越多,体育专业为社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体育专业人才,据统计多数体育专业培养的人才是体育教育专业,从2000年开始,社会体育人才的培养成为众多学校的办学热点。现在体育教育和社会体育专业是体育专业为社会培养体育人才的重要途径,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随着体育项目的普遍开展和国家《全民健身纲要》的实施越来越多,特别是人们对体育与健康的关系意识更加深入,人们对体育的需求从被动的形式体育到主动的强烈需求体育锻炼的转变,体育对健康的促进作用深入人心。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奥林匹克运动会,是中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转型时期,后奥运时期带动了全国人民投身体育锻炼,是社会对体育人才空前需求的主要原因。然而体育人才受到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限制,导致了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出现一方面人才过剩,一方面人才紧缺的现象。
1.体育专业培养的人才特点
体育教育专业主要培养的是师范类型的体育教师,主要培养中小学的体育教师,负责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教育教学,体育文化、体育知识的传播与推广,课外活动的指导,运动竞赛的组织与编排,学校体育的研究和学校体育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也是紧紧围绕学校体育的要求开设,比如:师范技能的基础课程有《心理学》、《教育学》、《普通话》、《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等课程,加上体育教育专业的相关课程《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学校体育学》、《体育保健学》等和体育各种项目的课程。各门课程的教学重点不仅是让学生掌握内容,更重要的是要学生掌握以后在教学中作为教师教会别人。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才方向较为狭窄,社会需求量有限。所以更多的学校看中了社会体育这块巨大的体育人才需求市场。社会体育专业主要培养的是从事社会体育指导,社会体育管理,社会体育经营,运动训练及运动竞赛的组织与编排,体育文化、体育知识的传播与推广,社会体育指导等方面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社会体育专业围绕社会体育需求的人才设置相关的课程,把娱乐性和竞技性融为一体,把休闲和时尚与体育紧紧联系起来,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的人才方向非常广阔,社会需求量巨大,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2.主修项目的特点和开设的意义
主修项目的设置是众多高校体育专业培养体育人才的一种模式,当体育专业的学生进校以后,在大一、大二的时候主要学习各项目的普修课程,主要目的是打好体育人才的基本功,基本做到每一个体育项目都要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相应的基本能力。到大三或大四的时候从普修课程中选择适合自己的一项做为主修项目,目的是全方位的掌握该项目的所有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能力,并且在该项目上要有创造性的发挥,成为该项目的专家,或者从事该项目的研究工作。。不论体育教育还是社会体专业大多都是采取这种方法来培养体育专门人才。
3.体育专业主修项目对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作用
衡量体育专业培养的人才能力主要是看,掌握体育各项目基本功的全面性和突出的专项特点,所谓“一专多能”。主修课程的教学水平和学生掌握主修课程的能力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高低,学生对主修项目的掌握情况是体育人才培养成败的关键。关系到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的完备情况,关系到学校体育师资的水平高低,关系到学校领导对社会体育市场的观察和判断决策能力。
4.当今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方向
随着体育教育人才的相对饱和,社会对体育教育人才的需求过剩,越来越多的体育教育人才找不到对口的体育教育工作,反而从事非体育类型工作的体育教育专业的专门人才越来越多了,这都是因为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在慢慢的随着社会物质财富的积累和人们对健康意识的增加发生着改变。社会财富的极大丰富,很多人越来越有钱,越来越有更多的身体锻炼的时间,各种健身指导员和各种项目的专业人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青睐。。由于很多人意识到健康对生命的重要性,也意识到体育对健康的直接影响,所以从事体育行业的人员骤然剧增,各行各业都有,比如:社区指导员、健身教练员、体育新闻记者、体育经济人,体育产业管理人员等等。这些都是从社会体育专业中培养的人才,这个市场潜力巨大。随着国外体育健康意识的蔓延,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参与户外运动中,并且在体育领域里占有很大的市场。
5.社会需求决定体育专业主修项目的改变
在2000年以前很多高校的主修项目主要以《田径》、《篮球》、《足球》、《体操》、《武术》等这些传统的体育项目为主,随着体育渗透了休闲性、娱乐性、趣味性,大众体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休闲时尚潮流的体育项目在慢慢的取代传统的老牌体育项目,2000年以后更多的高校在体育主修的开设《羽毛球》、《游泳》、《健美操》《舞蹈》、《网球》、《轮滑》甚至有的开设《高尔夫》等项目,这些都是随着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在慢慢的改变。改变的趋势是体育更加具有娱乐性、趣味性,体育更加富有休闲与时尚的潮流,社会这个无形的指挥棒指挥者高校的领导们在慢慢的放弃传统的体育项目。这个无形的指挥棒也在指挥者成千上万的大学生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更好的服务社会、更好的实现自己的人身价值而选择这些更具潜力的体育项目。
6.结论
高校的目的是培养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人才,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也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服务于社会。所以体育专业主修项目的改变与社会需求之间是有关系的,社会需要哪方面的体育人才,体育专业的主修项目就应该向那方面开设,也就打破了传统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张波.西昌学院体育专业招生研究与对策[J].西昌学院学报,2009,(3).
[2]张波.加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探讨[J].科技文汇,2009,(8).
[3]王晓成.对我校体育教育专业实行“主辅修制”的探讨[J].郴州师专学报,1996,3.
[4]张洪范.对师专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认识──兼谈体育专业主辅修制[J].益阳师专学报,1996,09.
对体育教育专业的认识范文6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习能力的培养,是各个院校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1.专业实践实习能力是学生今后能否顺利进入工作角色的根本,是增强学生社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实习环节不仅能帮助学生建立自信,还可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这对于学生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增强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教学能力、课间活动组织能力、竞技比赛的组织能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体育课的重要性,使其能够在社会上发挥更大的价值。同时,加强学生的教育实习工作,也是学校了解社会需求的一个重要手段,使学校能够及时制定科学合理的学生培养方案,从而培养一批更加适应社会需要的综合型高素质高水平人才,避免学生毕业之后没有用武之地。
2.加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在2006年的全国科技大会上,中央做出了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要在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因此,加强对学生教育实习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要求。
二、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学校层面对学生的教育实习工作不够重视
在学生培养的过程中,存在重理论而轻技能的弊端。而体育教育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对学生专业技能必须有较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还要有更好的运动技术水平。学生的教育实习环节就是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学校对学生实习环节的忽视或走过场,会导致学生知识僵化,不能学以致用。
2.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专业见习、专业实习、专业实践较为薄弱
部分学校存实习基地不足、实习时间较短、实习管理较松懈、实习考核评分不严等问题,造成多数学生的实习效果不佳,实习积极性带动不起来,不能达到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培养的目标。还有很多学校将见习和实习都安排在大四进行,在这一阶段里大多数学生都在准备毕业论文和找工作,根本没有时间和心情来好好地完成教育实践和实习,严重影响了教育实践的效果、实习的质量。
3.课堂实践教学对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不够
课堂教学中的讲解只起到理论灌输的作用,以学生基本掌握所学内容为目标,忽视学生所学理论知识与技术实践的结合,不追求精益求精,容易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的锻炼,影响学生实践的质量,有大部分学生的实践与理论不能融会贯通。而在一些专业技能课的教学中,有些教师又将专业运动技能的学习与掌握放在首位,忽略了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技术与理论知识相脱节,导致部分学生只懂技术,而讲解不到位,更有部分学生只讲解不做示范。
4.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对教育实习的认识比较浅
现在许多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并没有对实习给予高度的重视。学生在校期间的教育实习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较大的作用,使他们在体验学生这一角色的同时,又能体会到教师所担负的责任,但当前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教育实习质量仍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对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教育实习的目的和任务不清晰,实习学校对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指导不全面,导致学生不能更好地完成实习任务。学生不把实习放在自己的规划之中,所以导致现在大学生的实习工作没办法顺利完成,很多大学生的实习都是由学校强制约束完成的,而并不是自愿完成的。
三、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习能力的途径
1.优化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课程设置和考核体系,从制度上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更好的保障
在课程设置中增加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技能课的时间和上课次数,给予学生专业技术实践能力的学习时间上的保障,让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只有大量地学习,不断地实践,才是提高专业实践能力的根本途径。要优化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课程的考核体系,将书面的考核和实践能力的考核相结合,明确实践能力考核在学生成绩中的重要性,从而调动教师和学生教学实习的积极性,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提供制度保障。
2.根据学生自身的个性以及身体素质的高低安排体育活动
由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本身就个性张扬、不拘小节,所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思想状况直接关系到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是高等院校中的一个特殊的群体,教师应根据学生自身的个性以及身体素质的高低安排体育活动,把握住学生的特长以及个性,便于学生更好地发展,促使学生更喜欢体育活动。
3.加强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从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状况来看,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实习对于他们的学习及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体育活动是一项身体和心理相结合的运动,大多数活动不仅仅讲究的是体力,更需要智力的配合和良好的心理素质,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学生理论技术的指导,可以使学生对该学科有更深刻的理性认识。积极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督促学生们不断努力,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学习动力的重要源泉;消极被动的思想状况却会使大学生迷茫、彷徨、消沉,最后导致学生没有自信心,一事无成。
4.加强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工作,并尽快确定科学、合理、完善的评价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