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基础知识与作品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美术基础知识与作品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美术基础知识与作品分析

美术基础知识与作品分析范文1

在学习过程中,模仿是人成长的主要内容,人生的开端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如幼儿的学说话、走路、拿筷子吃饭,一直到工作独立生存,仍然在模仿他人或学习应用他人的成果。

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也是从模仿他人的作品开始,模仿他人的表现方式,模仿他人的笔墨技巧,模仿他人的构图方法,但模仿也不是简单的临摹克隆,是先要理解学习内容,理解内容首先对作品进行欣赏,欣赏作品的美感,从形式美到意境美,从构思图美到内容美,分析作品所表达的内涵,创作的表达的方式,色彩的应用和表达作者的感受。如六年级第2课《有特点的人脸》中,了解人脸的特点就先欣赏《齐白石》《阿Q》两张头像,比较分析每个人的脸部特点,五官有哪些特点,那一个特点最突出,画家是是如何表现的,如果你来画应该如何表现?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分析中理解人脸的不同特点,概括人物造型特点。在学习过程中把这些知识内化到自己的知识中,培养学生养成思考分析后在动笔的习惯,提高绘画表现的目的性,为以后的创作奠定基础。

从观察作品,分析作者创作方法来理解美术作品,从中模仿吸收美术的创作方法,把模仿的的知识从外到内克隆下来。学习的意义就是记忆力的培养和锻炼。在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以及收集资料等方法,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美术知识与技能,发展知觉能力,遵循审美规律,让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能展开想象,理解作者创作的过程和意义,以及美术作品表达的语言特色,继而感悟和认识。

创造是学习的结果,是学习活动的升级,是知识学习积淀的升华。学习的本质是模仿,创造的本质是发现,学习和创造都源于对客观事实的临摹,学习是对前人临摹的再模仿,创造是对自己新发现的临摹。

在美术学习中,需要学生模仿来不断积累美术知识、美术表达的语言、美术表达的技能技巧,以及作者创作过程中的思路。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对于小学生来说,虽然模仿力很强,但对问题的渴望也同样强烈。这时期也是他们想象力最丰富的阶段,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展示自己的智慧,既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又要学生不能被条条框框所束缚。

在美术教学中,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创新想象,既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低年级的学生想象力丰富,往往以自己对事物的主观认识描绘对象,绘画作品不符合美术知识技能。但要按照美术基础知识技能教学,又束缚了学生的想象了。而高年级的学生逐步脱离了幼稚的绘画方式,但带来了另一个难题,技能知识增多了,能想出却画不出来,或者受技能技巧的约束,想象力反而少了,绘画拘谨,不敢大胆画了。

低年级的学生,想象力活跃,到高年级,随着知识和模仿的作品内容的增多,大胆想像也在消失。美术知识增多了反而约束了他的大胆绘画和想象了。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技能,模仿他人优秀作品的基础上,还要给学生提供、创造充分的自由空间,让学生展开自由的想象,大胆进行表现,一直保持学生“想象”的训练和发展。

模仿是知识的累积,创造是思考的的结晶。只有知识而没有创新意识,充其量只是知识的载体和仓库,相对于现在高速发展的社会,竞争就是创新的竞争,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培养创新意识。就要从小培养起,从教育开始,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放在教学的首要位置,融入于教学的点点滴滴中。美术从一方面来说也是想象的艺术,也是不断模仿创新的艺术。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等方面有它独特的优势。

所以在美术教学中,设置情景,提供原型启发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发现问题,进行开放性思维的训练,不断形成创意,并能用美术语言创造性的加以表达,形成有创意的作品。

创造力来自学习模仿实践中,并在不断的模仿中进行理解,融入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还在于不断的对模仿的知识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达到更深刻的理解,把这些知识变为自己创新的基石 。

美术基础知识与作品分析范文2

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高中美术欣赏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不断更新,要求教师合理把握教材的同时要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把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和作品欣赏放在同等地位,使美术欣赏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结合,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欣赏教学理念;切实提高欣赏教学的实效性,从而使学生的艺术素养得到提高。

关键词:有效提高 美术欣赏 教学策略

高中美术欣赏课的开设是要让学生在面对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时,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去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初衷和体悟美术作品中内在的精神涵义,达到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以及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目的。本文就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有效提高高中美术欣赏教学的策略。

1 提高教师自身的艺术素养

新课程改革无论作何改新,如果脱离了教师这一最基本的要素,脱离了教师应具备的素养,将如何去实施新课程?就不可能发挥新课程所带来的优势,特别对于一个美术教师来说尤为重要,因此作为课程改革中的美术教师基本素养将面临新课程的挑战。

教师是美术教学活动的主体,首先扮演的是文化传递者的角色,然而,多数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时并不关注作品的创作文化背景,教师自身也缺乏对当前的文化背景及这一背景对美术教育的认识,这一现象也足以说明,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提高自身艺术素养迫在眉睫。那么,如何提高美术教师的艺术素养呢?

1.1 美术欣赏课的学科特征要求美术教师有丰富的美术史、美术基础、美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等理论知识的素养以及同其他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此提高美术教师对美术学科的认识。

1.2 作为美术教师还应当形成现代文化心态,广泛的了解和接纳来自不同时代、社会、艺术流派的美术作品,形成一种建立于世界文化基础上的审美文化态度。为了丰富教学内容,必须多渠道接受不同美术信息:例如:参观博物馆,大型展览,艺术交流、利用网络资源等,这样即开阔自己的艺术视野,又了解了当代美术的特征,从而学会鉴赏和评论,从而加深对美术的理解。此外,还要积极思考、探索、交流,以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来迎接高中美术课程改革的挑战。

2 把美术常识学习和作品欣赏并重

美术常识就是关于美术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艺术语言等,美术常识重在研究美;美术欣赏是一种视觉心理活动,重在感受美。如果美术欣赏课只重视作品的直观感受分析,而忽视了美术基础知识的学习,其结果必将导致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欣赏方法难以掌握,欣赏能力难以形成。美术欣赏只能是停留在简单的肤浅的层面上,相反高层次的美术欣赏应以一定的美术基础知识为理论支撑而得以实现。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由于学生缺少美术欣赏的理论知识、方法和经验,在面对一件作品时,只会用现有经验来判断:“像不像”“画的是什么”“好看不好看”等审美态度来对待,这只能使美术欣赏活动误入歧途。如:欣赏史前美术雕塑作品《维林多夫的裸女》,若以像不像去评判这件作品,而不以作者为何对女性的生理特征进行极度夸张的艺术处理方面去研究探讨和分析,学生是不会正确理解这件作品的。同样,以“好看不好看”来评述美术作品,对高中生而言可以说是肤浅的,我们知道,“美”给人的感受是多样的:有和谐美,悲壮美,崇高美,有形式美,也有内容之美。美具有多元性,复杂性,不少的“美感”是通过不美的形式来表现的,如蒙克的作品《呐喊》,正是通过极不协调的色彩和近乎可怕的形象把人类极端的孤独和苦闷,以及那种在无垠宇宙面前的恐惧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画家在这里可以说是以视觉的符号来传达听觉的感受,把凄惨的尖叫变成了可见的振动,画面上的情感被推向了极致,使压抑的情绪在此得以释放而获得特有的“美感”。所有这些,若不通过美术基础知识,对作品进行理性分析,而以像和不像,美不美去评述它,美术欣赏将难以收到实效。

3 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欣赏教学理念

高中美术欣赏教学大致分自由欣赏式、理论阐述式和欣赏启发式三种。自由欣赏式就是学生自由欣赏作品,教师不作任何指导,这种方式缺少教师理论指引,学生欣赏欣赏作品受到较大限制,很难达到提高审美能力的效果。理论阐述式就是教师对作品进行理论阐述,学生跟教师的理念进行作品赏析。这种方式忽视了学生作为欣赏主体的参与主动性。而欣赏启发式则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通过提示、参与分析、组织讨论等手段来让学生自我感受分析作品,做出对作品的理解和评价。这种方式真正体现了学生自我感受、欣赏、深入理解作品的主体参与性,从欣赏中掌握方法,让学生从无序、被动欣赏中解放出来,使学生真正成为欣赏的主体,最终达到提高审美能力的目的。

启发式教学策略可通过“直观感受――参与分析――比较评价”的过程来实现。首先让学生对作品进行直观的观察和感受来获得对作品的第一印象:教师在学生直观感受作品前不应对作品加以任何形式的阐述和评论,以免造成学生的发展、创造性思维的禁锢从而形成定势思维。第二阶段参与分析,即理性分析阶段,教师在学生获取、感受作品的外部形式美的同时,因势利导引导学生从作品的题材、造型、明暗、色彩、空间、肌理、风格等方面入手作初期的分析,进而逐渐由表及里的推进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形式的研究,最终引发对艺术形象构成和思想内涵的理解。在分析过程中,教师适时提示,启发、引导学生感知、分析作品,让学生从分析中掌握方法。第三阶段比较评价,经过对作品的感性认识和理性分析后,引导学生再次深入认识作品,对同类不同时期、不同类同一时期的美术作品进行分析比较,可以清晰的感觉到美术史发展跳动的脉搏,增强学生对作品的认知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及审美素养的提高。

同时教师应强调学生扭转“课本上的见解都是正确的‘被动式’”的观念,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我见解,教师切不可求全责备适时给予肯定(至少学生进行了主动思考,教师做正确引导即可)。总之,只要教师做到心系学生,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联系学生实际,积极实践,大胆探索,紧紧围绕素质教育,一定会在美术欣赏教学领域中大有收获的。

通过以上的课堂教学实践,我认识到:美术欣赏没有固定的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只要运用辨证的思维和事物普遍联系的规律,积极探索有效的美术欣赏教学的策略,这样教育教学中存在问题也就会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 《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 杜卫著.《美育论》. 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美术基础知识与作品分析范文3

论文摘要:高中美术欣赏课堂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策略: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并做到德育与审美教育相互渗透;美术基础知识的引导和作品欣赏相结合;注重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欣赏;尊重学生对作品的看法,注意沟通,共同参与。

美术欣赏是依靠人的理解力的增强发展起来的。这要求教师不仅知识要更新,能广泛涉及中外古今美术史知识,而且要求教师的知识必须准确。高中美术课时安排少,在教学中不但要向学生传授画的基本技能,还要求在有限的课时内通过对学生不断的启发和熏陶,来培养他们感受美、认识美、创造美的能力。下面就高中美术欣赏课堂教学过程中审美教育的实施结合自己的实践和理论学习,谈谈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一、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实现审美教育的目的

很多美术欣赏课只是停留在简单甚至肤浅的层面上,而高层次的美术欣赏应以一定的美术基础知识为理论支撑,在美术欣赏教学中,仅以“像”和“不像”,“美”和“不美”来评判美术作品,就是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中基础知识和作品欣赏不能并重的表现。很多美术欣赏课常常是烦琐地罗列一大堆画家和作品来平淡地介绍,对作品的创作背景和象征寓意及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去分析评论的很少,这无疑限制了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大胆评论对象的能力。整节欣赏课由老师当主角,学生当听众。讲得平淡乏味,学生听了反应淡漠,一堂课下来,学生根本没有一点切身体验欣赏作品所带来的愉悦和深刻感受。长此以往,教师的思想里就日渐丧失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这一重要的教育目的,也偏离了美术素质教育的宗旨。同样,以“美”和“不美”来评述美术作品,对高中生而言可以说是肤浅的,我们知道,“美”给人的感受是多样的,和谐谓之美,悲壮谓之美,崇高谓之美,有形式之美,也有内容之美。美具有多元性、复杂性。所有这些,说明一点:作为教师应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重视对学生的审美情操的培养,精心准备教案,积极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美的环境。教师要积极运用自身的语言、教态、知识和各种形象的手段(如投影、范画、故事、音乐等)通过有声有色、有形的环境氛围,使学生在处于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提高学生审美意识。

二、加深学生对艺术的理解,注重对于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欣赏

学生在上美术欣赏课时都有一个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的过程,这最初是从他们个人的角度开始的。美术作品的欣赏包括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既向学生传授了审美知识,又给学生做出了审美示范,所以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应具体到内容和形式上。

美术在很大程度上说,就是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仅凭教师口头传授,而没有学生的亲自参与和体验,学生是很难真正理解和掌握的。所以教师自身须苦下工夫,提高自身专业、文化修养和语言表达能力,做到“能意会,可言传”,语言准确而言简意赅,风趣幽默而具有感染力。如在《中国古代山水画》一课中讲到马远的《寒江独钓图》,教师在讲解这幅作品的时候,先从画面的形式切入:画面中只有一位老者,独坐船头在垂钓,周围是一大片空白。后引导学生完思考周围大面积的空白表示什么意思?这幅画描绘的内容是什么?看了这幅画你有什么感觉?在学生回答完这些问题之后,教师可再进一步引出唐代著名诗人柳宗元的《江雪》这首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并阐明诗的意境与画中内容的吻合。但要避免像上语文课那样在欣赏评述中完全以“文学解释”代替美术作品欣赏。如果作品中所涉及的故事、人物与情节、诗词的介绍不能和作品的美术语言、形式、风格结合起来,那也不是真正的美术欣赏。另外还应避免把美术欣赏课上成美术史论课而陷入史论的之中,而应欣赏到点子上,并把握好作品内容和形式两个要素。在引导学生欣赏具体的美术作品时,还应该注意选取不同理念的作品,使学生认识到在艺术史上这些观念并存的局面,从而拓宽他们的思路和界限,而不要把学生框死在一个固定的欣赏模式里。在欣赏美术作品的同时,使学生的艺术情趣和生活情趣也受到影响,并且从中受到教育。

我们提倡的审美教育,就是要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教师就是要用人类艺术精品和大自然的美、社会的美,帮助学生认识美的规律,触动学生的感官意识,从而培养学生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

三、尊重学生对作品的看法,注意沟通,共同参与

美术作品欣赏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认识作品,把握作者的思想意图,与艺术作品直接交流,理解作品信息,对作品进行理性分析的过程,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结合。在美术欣赏课中,教师是沟通学生与美术作品之间的桥梁,其任务是引导学生去观察、感受、分析,并提供必要的知识,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阶段。

尊重学生对作品的看法。学生对美术作品必然会产生各种看法或不同的评价。教师可以做一些提示或补充,但绝对不要轻易地将专家或教师的观点强加于学生。因为,对美术作品的理解本无统一的标准,一定程度上,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是对作品的再创造,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积累,学生自己会慢慢懂得作品真正的内涵。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在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身的创造潜能。只有当学生参与到美术活动之中,亲自主动地去探寻、领悟、体验时,对美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把握才能成为可能,从而更为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所以在课堂中要注意师生共同参与,实现师生互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关键是要营造一个平等、活跃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参与欣赏的热情,而实际上高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审美观,或多或少地都可以对美术作品发表自己的见解,需要的就是一种平等、自由、畅所欲言的交流平台,让学生敢说、想说,而这个平台则需要教师去构建,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方向,给予引导,使师生在共同参与、平等切磋的过程中,完成教学活动。当然,这一切都要经过教师精心设计,包括情境设计、问题设计、过程设计、板书设计等。

总之,高中美术欣赏课堂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突出学科特征,并做到德育与审美教育相互渗透;美术基础知识的引导和作品欣赏相结合;注重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欣赏;尊重学生对作品的看法,注意沟通,共同参与;教师应牢牢把握住审美教育这条线,切忌把教学变成“蜻蜓点水”,不深不入。应把审美教育提到一定的高度,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思想引入到教材所开设的艺术乐园中,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思。不断推陈出新、不断完善自我,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与时代的步伐相一致。

参考文献:

[1]郑和钧,邓京华,等.高中生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11.

[2]普通高级中学艺术欣赏.美术教学参考书(一).1版.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05.

[3]王大根.美术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08.

美术基础知识与作品分析范文4

    1.针对课程开设方面问题,不断加大学校支持力度

    开展好初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学校的关注和积极支持是关键的因素,因此,针对课程开展等方面表现出来的问题,加大对美术鉴赏课的支持力度,在美术鉴赏课的开课问题上,要保证准时;在师资配备上,要保证加大投入,构建一支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较强的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美术教师队伍;在美术鉴赏资料的提供方面,学校要从网络、图书馆、与美术相关的各类活动等层面,满足师生的需求。只有从整体做出恰当的改革和调整,做到全方位支持,才能激发学生上好美术鉴赏课的积极性。

    2.针对基础知识欠缺问题,提升基础课程教学实效

    初中美术鉴赏课程的顺利开展需要学生具备基本的美术鉴赏知识,鉴于目前学生美术鉴赏知识较为欠缺,教师要结合实际加强美术鉴赏基础知识的教学,让学生掌握有关的基础知识,如美术相关的概念、分类等,让学生逐步从美术的角度欣赏美术作品。在这样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在初中美术鉴赏中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不断提升自己的鉴赏水平。

美术基础知识与作品分析范文5

学生思维活泼,想象丰富,接受能力强,具有一定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动手能力较强,上课气氛活泼,接受能力特强。同学们普遍提高了对美的感受能力,形成了健康的审美情趣,大部分学生对美术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

存在问题

1.由于人数较多,上课部分学生纪律不够严谨,注意力容易分散,没有做到静、齐、快。

2.部分学生作业习惯较差,男生比较突出,绘画水平差距太大。

3.课前教学中双边教学开展一般,部分学生上美术课没有激情。

二、教材分析

【造型·表现】 初步认识形、色与肌理等美术语言,四年级美术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效果,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四年级美术激发丰富的想像力与创造愿望。

【设计·应用】 学习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等组合原理,四年级美术了解一些简易的创意和手工制作的方法,进行简单的设计和装饰,感受设计制作与其他美术活动的区别。

【欣赏

评述】 观赏自然和各种美术作品的形、色与质感,四年级美术能用口头或书面语言对欣赏对象进行描述,说出其特色,表达自己的感受。

【综合·探索】 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结合语文、音乐等课程内容,进行美术创作、表演和展示,并发表自己的创作意图。

三、学期目标

1、学习色彩的冷暖,色调等基础知识,透视、构图知识,并能在写生或创作中运用这些知识。

2、学习剪纸技巧及利用日常生活用品、工具、材料进行工艺制作。

3、通过绘画、工艺、欣赏、进一步增强学生美术知识提高美术修养。

4、在风景、静物写生或创作中,能独立、全面地应用色彩知识,构图知识、透视规律,从而使作品更生动、更有感染力。

5、学习剪纸技巧,培养学生大胆、细心、心灵手巧的动手能力。

6、通过橡皮泥的立体创作或利用日常所见的物品进行工艺制作,培养其空间想象力、创造力。

四、教学措施

1、多对学生进行优秀美术作品欣赏,增强欣赏能力,开阔其视野的提高美术能力。

美术基础知识与作品分析范文6

【关键词】新课标 美术教学

伴随着当前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领域中实施,对于我国小学教师来说是一种十分严峻的挑战,同样为小学教师带来了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现如今的课堂教学中不仅要追求丰富的信息输出和非常活跃的的教学气氛,更应当追求高校教学,只有不断提高教学的高效性才是教学的目的,身为一名小学美术教师,必须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完善自身的美术教育教学。本文中,笔者就如何提高小学美术教学的高效性和有效性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新课标下小学美术教学要注重传授基础知识技能

在教学课程中教师针对教学目标和内容,应选择一些比较贴近生活的教材,并且针对不同年龄段的需求,选择富有趣味和一定活跃性的教材。要求小学美术教师必须要体现出知识技能教学具体要求,在小学美术学习的过程中,必须要将学生创造精神激发起来,发展学生对于美术实践的能力,使得学生能够在自身的美术学习过程中形成美术素养,将创造性的精神激发以及创造出来,陶冶小学美术学生高尚审美的情操,进而塑造一个完美人格。我们不难看到,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总体目标是一个整体,实施目标过程中必须要应用材料,塑造美术知识素养,增加小学美术经验,提升学生小学美术实践能力等等都在小学美术教学目标体系之中最为显著的目标,实现这些目标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而小学生的人格、个性、情感以及兴趣等等都属于美术教学中隐形的目标,这些隐形目标很难实现,通常也更加容易被小学美术教师忽略。换而言之,小学生只有掌握了自身美术学习的技能,才能够有一定的创新和创造,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

二、新课标下小学美术教学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新课标改革主要提倡小学生实施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以及自主学习,小学生学习方式有了一定的转变,因此,要求小学美术教师必须要转变自身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教师必须要告诉学生一些基本的课本之外的知识,因为有些知识需要讲解,仅仅依靠学生自己学习教材根本不能理解,如果小学生不能够对美术作品内涵以及美术作品的艺术风格进行了解和掌握,并且没有具备一些小学美术基础知识就一定不会对美术作品进行评论。因此,不管教师在小学美术课堂上面讲授多久,学生只有对美术作品以及美术知识十分感兴趣,学生才能够做到有所收获, 这样的美术课堂才是一节成功的美术课堂。

三、新课标下小学美术教学要实现多样化教学评价

在小学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中想要将过去传统单一式的教学评论方式方法突破,要求小学美术教师必须要从全方位以及多角度来对学生进行评价,原因就在于不同学生智力水平以及基础知识都是不同的,再加上有些客观性因素,过去传统的小学美术教育教学评价方式并不能够真正适应当前学生以及教育的发展,所以小学美术教师必须要将这一种教育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改善,从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不同小学生来制定出不同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使得处于不同层次中的学生都能够有自身的发展,在小学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注重实施赏识性的美术教育,对于小学生学习美术成绩和学习成果要给予肯定,用一种赏识性的眼光来看待学生。

四、新课标下小学美术教学要注重营造课堂氛围

我国的《美术课程标准》已经明确指出,想要对至今小学美术教育教学仍然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解决,想要改变小学生反复单调以及被动接收等学习的方式方法,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小学美术课堂之中,开展一个具有研究型的学习,要求小学教师必须要注重营造课堂氛围,这已经成为了教师对于新课程改革以及美术课程标准的理解,研究性学习最为根本的关键就是要求小学美术教师要致力于创设探究情境之中去,在美术教学欣赏课程之中采取一个研究性学习具体化的措施,要求学生学会自己判断价值、解释作品、分析作品以及观察作品。小学美术教师不能够将自己的意见强加到学生身上,要尽自己最大可能帮助学生自己欣赏美术作品,自行阅读美术作品,自己对美术作品进行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学生采取正确的研究性学习方式方法,小学美术教学不能够单纯看到小学美术课堂气氛怎么样,而是应该看学生有没有进入到了探究学习这一状态上,学生有没有去的良好学习的成果。

本文中,笔者主要从新课标下小学美术教学要注重传授基础知识技能、新课标下小学美术教学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新课标下小学美术教学要注重营造课堂氛围以及新课标下小学美术教学要实现多样化教学评价这四个方面探讨了小学美术教学。

参考文献:

[1]张霞.在观察中发现美,在体验中创造美――谈小学美术设计课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文教资料.2011(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