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的沟通技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精神病的沟通技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精神病的沟通技巧

精神病的沟通技巧范文1

【关键词】 精神科; 护患沟通; 倾听; 技巧

中图分类号 R4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13-0088-03

doi:10.14033/ki.cfmr.2015.13.043

精神病患者由于受精神症状的影响,缺乏自知力,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和情感障碍、行为异常等,这些均给沟通带来了较大的难度[1]。但在精神病的治疗和护理中,许多阳性症状均需要与患者进行深入交流才能被获悉。因此,有效沟通在精神科护理工作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给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精神科护士必须增强沟通意识,提高与患者沟通的效率,尊重患者的权利,以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使患者得以康复,回归社会。

1 精神科护患沟通现状

1.1 主观上,部分精神科护士缺少沟通意愿

1.1.1 部分护士认为不需要与精神病患者沟通 受社会观念影响,许多人均认为精神病患者就是个“疯子”,没法与他们沟通,也没必要和他们沟通,常常忽略了对他们基本权利的尊重,不分场合的对患者横加指责。

1.1.2 工作积极性缺乏,对沟通有抵触心理 精神病患者往往缺乏自控力,容易突然出现情绪波动,产生攻击别人的行为。精神科护士在护理工作中,时常会受到各种伤害,缺乏安全感,在心理上产生了抵触心理,机械地完成护理任务后不再愿意接触患者。另外,精神科护士普遍认为自身社会地位低,待遇不高,工作压力大,付出的得不到回报,导致护士工作积极性低,不愿意付出更多的时间与患者深入沟通。

1.2 客观上,与精神病患者沟通困难

在社会生活中,精神病患者经常受到歧视、嘲讽、冷落,使得他们不愿意与周围的人流,甚至会产生敌意,影响了护患之间的正常沟通。另有部分精神病患者精神异常,说话经常颠三倒四,让人捉摸不定,导致护患交流异常困难。

1.3 精神科护士工作繁忙,缺少时间沟通

目前大多医院护士编制不足,精神病医院也不例外。病区护士只能疲于应对日常的护理治疗工作,没有充裕的时间与患者沟通。

1.4 沟通技巧缺乏,尤其是年轻护士

护士的不良态度和不恰当的交流技巧是导致沟通障碍的主要原因,尤其是护士无耐心、聆听不充分、过早评判患者讲话对错、使用医学术语过多、过度向患者发问和否定患者的观点均在调查中占有极高的比例[2]。万恒静等[3]对上海闵行区精神卫生中心部分工作人员调查表明,精神科年轻护士(工作年限1~5年)与患者沟通时容易出现生搬硬套,在自主回复患者,快速做出回应方面明显欠缺,精神科护士的沟通能力并不能满足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

2 护患沟通的基本原则

2.1 尊重

精神病患者及其家属普遍认为患精神疾病是一件被人瞧不起的事情,他们害怕被社会歧视,在心理上迫切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同情。事实上,精神病患者饱受歧视,他们对周围的人和物较为敏感,极容易产生敌视别人的冲动,不利于疾病的康复。因此,精神科护士要特别注意尊重他们的人格,关心爱护他们,抚慰他们心灵的创伤,使他们的自尊得以满足。精神病患者在发病期间部分权利丧失,但他们的基本权利仍应受到尊重。在护理工作中,护士要特别保护患者的隐私权,不要放任或者侵犯他们的权利。

2.2 真诚

精神病患者在社会生活中长期受到冷落,容易产生防御心理。在精神科住院多为封闭式管理,与外界联系困难。因此,他们更需要得到别人的关心。护士在护理服务过程中,不论患者的身份地位,都要用心与患者去沟通,同情、理解患者的行为、态度,真诚的为他们服务,让他们在温暖的环境中接受治疗、护理服务。

2.3 因病而异

处于疾病不同时期沟通的对象各不相同。对于重型精神病患者在发病期丧失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患者虽然仍享有部分权利,但其行为不能代表其真实的意思表达。因此,护士应选择患者的法定监护人进行沟通。如果患者病情缓解,属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护士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做出判断,选择患者本人及其监护人进行沟通。对于患者已在康复期,有自知能力,属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则要和患者本人沟通。不同患病对象的沟通重点也大相径庭。对于首次发病的患者,沟通的重点要以促进患者痊愈、预防复发为目标;对经常复发或慢性期患者则要以提高其生活能力,恢复其社会功能,减少精神残疾的发生为重点[4]。

3 护患沟通技巧

3.1 选择合适的交流时机和语言方式

由于社会及家庭对精神疾病的偏见和歧视,加上疾病的影响,住院期间的患者会产生不同的心理需求和情绪障碍[5]。沟通过程中,护士要选择通俗化的语言,形象化的传递给患者及家属,尽可能的避免使用医学专业术语。工作中,要根据患者的症状选择合适的语言表达方式,以期取得良好的沟通效果。对于躁狂症患者,护士要时刻保持冷静,态度和蔼,言语平缓;对焦虑、抑郁患者要进行引导,鼓励其表达内心感受;对有幻觉、妄想患者,不要过度热情,也不要随意打断其说话,更不要与其争辩。精神科护士要选择时机与患者沟通,如急性期患者否认有病,无自知力,情绪不稳,不适合沟通交流,更不能说敏感的话题;康复期对患者进行疾病知识和药物知识宣教,并做好心理护理,稳定情绪,让患者安心住院,预防病情复发[6]。沟通中,精神科护士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使用伤害患方的语言,更不要刻意去改变患者的观点,以免加重患者的抵触心理。

3.2 重视非语言方式的作用

有资料表明,高达93%的沟通是非语言的,其中55%是通过面部表情、形体姿态和手势传递的[7]。精神病患者受精神症状的支配,常表现为焦虑、躁狂、猜疑、沉默等,甚至还会暴力伤人,尤其是新入院患者。精神科护士在接待患者时,要保持足够的宽容。工作中,护士整洁大方的仪表能使患者深感安全并受尊敬的感觉,从容沉着的举止、亲切的目光、热情的态度能使患者在心理上、情感上距离拉近[8]。与患者沟通中要善于观察患者的面部表情,洞悉患者行为举止的变化,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时进行心理干预或者改变治疗方案。当患者寂寞忧伤时,护士默默的陪伴能给患者带去暖意,增进相互间情感的交融。与精神分裂症患者沟通时,面带微笑,充满鼓励的眼神可激发他们交流的欲望。完成治疗任务后,护士合理分配时间与患者适当的娱乐,可以增加相互交流的机会,使患者倍感温暖,产生信任感,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3.3 耐心倾听

精神病患者行为异常,说话天马行空、不着边际。护士要了解精神病患者的特点,用一种认可的心态倾听患者的表述。在倾听过程中通过适当的点头、微笑作为信息反馈,让其感受到护士对他们的尊重和关心,增强信任感。通过倾听可以收集有用的信息,及时对患者的病情做出判断。如有些患者因幻听、幻觉,表述与事实不符,护士不要急于纠正他们,更不要去批评、指责他们,而应积极认真地去倾听;对于不合作、难于接触或被动接触较差的抑郁症、精神分裂症患者,以观察、沉默之沟通技巧为主,将观察到的结果传达给患者[9]。

3.4 换位思考

精神病患者无论性别、文化程度、住院次数都有对情感交流的强烈渴求,希望护士理解他的处境,关心他所关心的,接受他所体验的,能倾诉内心的痛苦[10]。精神病患者在社会生活中经常遇到不被理解的情况,在心理上他们迫切需要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帮助。精神科护士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精神病患者及家属的角度考虑问题,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实现情感的共鸣。特别对于发病初期的患者,他们认为自己没有精神疾病,对住院非常恐惧,不愿意住院。一旦住进病房,抵触周围的一切,吵闹甚至暴力伤人。通过换位思考,精神科护士可以真正的理解患者、接纳患者,能诚恳、热情的服务患者,缓解其疑虑,减轻其情感上的痛苦。

研究表明,临床上80%的护患纠纷均是由于护士与患者沟通不良或沟通障碍所引起的[11]。良好的护患沟通能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水平,增进相互间的信任感,促进和谐护患关系的建立。笔者所在医院在认真贯彻执行“三好一满意”活动、落实优质护理服务过程中,精神科护士能合理安排时间,把握沟通时机,主动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同时,医院也加大对护士沟通能力的培训,尤其是年轻护士,使她们在护理服务中能恰当的运用沟通技巧。实践表明,精神科护士在护理服务中态度温和,时常微笑,耐心倾听,遇事经常换位思考,能改善患者及其家属的情绪,保证护理活动的高效开展,真正让患者感到满意。

参考文献

[1]胡小燕,温晓春,李云峰,等.精神科护士自我效能与临床沟通能力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3,13(7):487-488.

[2]袁金莲,彭芙蓉,潘梅.精神科护患沟通障碍的护士因素调查及对策[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6(2):134-135.

[3]万恒静,闵卫红.精神科护士实施人文关怀护理状况的质性研究[J].上海护理,2013,13(4):26-29.

[4]袁国桢.医患沟通实践指导手册[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216.

[5]王秀娟,王玉芹,于冠礼.精神科病房护患沟通的技巧[J].中国民康医学,2011,23(20):2563.

[6]韦月琴,张素专.精神病患者沟通不良的原因、影响及对策[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18):97-98.

[7]李心娥,赵健英.非语言沟通在护理工作中的运用[J].青岛医药卫生,2008,40(1):65-66.

[8]陈爱华.精神科护患心理沟通技巧[J].黑龙江护理杂志,1999,5(10):25-26.

[9]潘君玲,周秀娟.精神科护-患沟通技巧[J].浙江临床医学,2001,3(2):141.

[10]张美兰.精神科护患沟通障碍分析及沟通技巧[J].中国医药指南,2010,8(20):149-150.

精神病的沟通技巧范文2

1.语言交流得体

良好的语言沟通是精神科护理的关键。大部分精神病患者入院时都不承认自己有病,通常是由家属强行送往医院,其对医护人员存在较大的抵触情绪。此时,医护人员需理解患者的心理,用耐心、细致、和蔼的语气和患者进行沟通,首先可以向患者介绍病房的环境、医护人员的日常工作安排、床位医生等,注意态度温和。若患者不配合治疗,医护人员应注意不要与患者发生争论,一定要耐心的给予患者心理疏通,使患者能够感受到亲情一样的关心,家一般的温暖。此外,医护人员应选择合适的时间找到沟通交流切入口,可主动关心患者的身体是否存在不适,帮助患者测量体温、血压等指标情况,告知患者没有什么特殊情况就可以很快出院。不仅如此,医护人员还需第一时间了解患者的具体病情,针对其找到有效的语言,缓解患者内心焦躁不安、抵触、反感等负面情绪,加强医护人员与患者的感情。

2.建立护患信任

信任是人与人之间交往最为重要的前提,建立信任的过程也是与患者用心交流的过程,因此,建立良好的护患信任是护理工作的测评的有效方式。对于精神存在障碍的患者来说,由于长期住院,其在日常生活和治疗上都存在了一定的依赖性,比普通病人更需要医护人员的关怀、热情和爱护。给予患者必要的安慰以及鼓励和针对性的暗示,详细解答患者的种种疑问和顾虑,向患者讲述疾病的相关知识,尽量解决他们的心理困扰,让他们树立起生活信心,消除他们的思想顾虑,并且向他们讲述一些疾病治愈成功的案例,从而使他们有战神疾病的信心,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疾病的治疗之中;然后鼓励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作用,从而使他们逐渐向身心健康过度,正确的对待自己的病情以及处理好与周围的人际关系,更好的适应自己的生活。当患者存在身体不适时,医护人员应及时询问患者身体不舒服的位置,给予适当的按摩、安慰,让患者感受到温柔和关怀,达到心理上的信任。医护人员需要明白熟练的护理技术虽然重要,然而与患者平时的良好关系更加重要。因此,加强护患信任对于促进患者配合治疗、避免医疗纠纷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3.非言语性沟通

目前,非言语性沟通已被广泛运用于各种交流过程中,其在精神科患者的护理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不愿说话的患者,医护人员应适当沉默,研究资料显示,适当沉默有时候比言语催促更加有效。其不仅能够调整医护人员和患者的思维,还能为进一步的交谈奠定基础,同时,还能使患者感受到医护人员的尊重、理解和陪伴,使患者放松心态,保持乐观的心情。同时,在护患交流过程中,通过患者的表情、目光及心理反应,医护人员能够掌握到患者的临床信息及内心情绪。医护人员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心理疏导及护理。此外,医护人员要熟练掌握使用动作、手势、身体姿势等方式向患者传达信息,对于老年患者可以适当给予轻柔的抚摸,进行身体各项检查后帮助患者整理衣服并保持舒适的休息。

4.小结

精神病的沟通技巧范文3

抑郁症是一类严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常见精神疾病,又被称为“精神上的癌症”。与抑郁症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通过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动态,帮助其提高对疾病的认知能力,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护理,达到早日康复,尽快重返家庭和社会。然而住院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日益增强,如果护患沟通不当,容易产生护理纠纷[1]。护理工作在抑郁症患者疾病恢复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现将体会总结如下。

1沟通的概念与重要性

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信息的传递和交流,目的是为了相互了解,协调一致;现代化的护理模式要求护士从病人生理、心理、社会和文化等多角度护理病人。护士与患者接触最多、最密切,在长期的临床护理工作中不仅要照顾好患者的日常生活,完成各种治疗活动,同时还要抓住住院患者的心理特点,巧妙利用各种渠道,给患者以积极的影响,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确保患者早日康复[2]。由于抑郁症病人受其症状控制,表现悲观、抑郁或自闭症状,不愿暴露内心体验,很难对别人产生信任,护士与其沟通过程产生很大困难,这些因素不利于治疗,容易产生危害行为,甚至出现自杀现象。如果护士不能恰当的运用语言技巧,就很难与病人深入的交流,从而就无法对病人进行全身心的护理。抑郁症患者的沟通重在关爱,掌握不同治疗阶段的患者的心理特点,给予恰当的护理,通过语言及非语言的沟通技巧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接触及沟通,是增加彼此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促进护患关系发展的基础[2]。因此,正确的使用语言技巧与病人沟通,是精神科护士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

2沟通的方式

2.1语言沟通。就是试用语言表达,鼓励病人并协助其谈论自己的想法和感觉不要过分同情,否则会增加抑郁的情绪。沟通时给予简单、重复、直接的信息,温和,及保证的语句,耐心倾听,不要大声,不要沉默。

2.2非语言沟通。又称身体语言沟通,指表达者利用姿态、动作、脸部表情、姿势变以及反应等进行沟通[3]。眼神目光的接触是重要的肢体语言[2]。

2.3陪伴。由于抑郁症患者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减退,语言沟通困难,耐心陪伴,仔细观察病人情感和行为变化[2]。

3沟通技巧

3.1聆听。建立护患信任关系,通过仔细的掌握病人所传递信息的重要内容,从而针对性的与病人沟通交流。

3.2沟通时的问话避免只有回答“是”或“不是”等,可改为积极肯定的问法。如不要问“你要不要吃饭”而改为“现在是吃饭的时间,你和病友们一起吃饭”。

3.3护士高尚品德,丰富知识和高超技术,有助于与病人建立信任关系。

3.4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士应具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掌握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方式,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采取各种不同的护理方式和接触方法。

3.5作为一名精神科护士既要善于从患者的目光中搜寻各种信息,并给予正确的理解和处理,又要善于运用这种方式传达对患者的尊重、鼓励和支持[2]。

3.6交谈过程中适当运用沉默。适当的沉默可以让患者将其内心的感受全部外显,让患者有机会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愿,护士应积极疏导、鼓励、安慰和帮助,且要言而有信,成为患者的知己,彻底让患者感到生活在这里轻松愉快,愿意将自己的喜怒向护士诉说,从而建立健康的护患关系[2]。

4抑郁症不同阶段的沟通技巧

4.1抑郁症患者初入院时,可使用非语言沟通的方式,如身体微前倾,面带微笑,拍拍肩膀,偶尔触摸病人的手,当病人在说话时表现努力在倾听,注意不催促病人,让病人有安全感。

4.2治疗中期,我们以友善、真诚、支持、了解的态度,耐心协助病人,学习自我表达,提高自我价值感,让病人体会到自己是有用的,有希望治愈的。

4.3抑郁症严重时,应以支持安慰为主,避免过多鼓励,尤其避免要求患者依靠自身的力量战胜疾病。

4.4病人出现焦虑时,主动接触病人,鼓励病人表达内心感受,耐心倾听,接纳病人的病态行为,并予以同情和理解。运用陪伴技巧和非语言技巧传达关怀,耐心帮助病人学会自我解脱[4]。

4.5在恢复期,教育患者克服性格弱点,培养性格中弹性东西,多从积极的角度看问题,增加正向的看法,尽量减少对其生活的负面影响[5]。

4.6出院时对患者和家属进行有关疾病知识及预防再发的常识的培训和健康教育。

5讨论

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护理模式以疾病为中心向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转变。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是现代医学模式中精神科整体护理模式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广大精神科护理工作者关注和掌握的重要课题之一[3]。

作为抑郁症患者,除了常规的治疗外,精神科护士应给予其社会、心理上的悉心照顾,避免冷漠粗暴的强制性护理,已达到维护其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聆听在沟通中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掌握患者的重要信息,聆听可使患者感到被尊重,被重视;通过聆听护理者可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采用适宜的沟通手段。因此聆听作为一种沟通手段得到高度重视。

语言沟通始终要贯穿整个护理工作中,护士要善于引导患者说话,同时要有敏锐的观察力,成为他们的朋友,多采用支持性的语言,不要猜测患者,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在护理工作中还可以运用对比法,多讲一些与其相同的疾病的成功案例,以增强患者的信心,从而达到沟通的目的。同时家庭和社会支持对抑郁症的发生和治愈有着重要的关系,要适时和家属进行教育和指导,争取家人的配合和支持,让家属给予肯定表扬和鼓励,提高患者的自信心,使身心逐渐恢复健康[2]。

总之,良好的沟通对护理质量的提高有很大的影响,精神科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要充分运用沟通技巧,并在工作中不断完善,从而保证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雷惠.精神科护理的几种特殊沟通技巧[J].护理进修杂志,2007年第03期

[2]大家网教授.护理人员与精神病患者的接触技巧[J].医药,2010年4月24日

[3]王丽华.沟通与技巧在儿科护理学中的应用[J].心里医生,2011年10月总字201期

精神病的沟通技巧范文4

[关键词] 精神障碍;综合科;潜在的法律问题;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 R749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12(a)-0148-03

精神障碍是一种精神疾病,是人体在生物、心理和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大脑的功能活动紊乱,导致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不同程度的异常,有些可伴有生理功能障碍[1]。世界精神病协会调查表明,现阶段全球抑郁症的发病率为4.2%,中国达6.9%,且其发病率以每年113.0%的增长率递增,全球疾病负担(GBD)研究显示,以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作为疾病负担指标,精神或神经性疾病占全球疾病负担的第一位,其中抑郁症占精神神经性疾病的首位[2]。多数有心理问题的患者都是在非精神科诊治,有研究表明,2/3的抑郁症患者是在综合医院就诊,神经内科、消化内科、心血管内科、妇产科的患者中抑郁焦虑的患病率分别为21.61%、19.2%、14.27%和11.10%,平均达16.48%[3]。临床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精神障碍伴或不伴有躯体病的患者到综合科诊治,如分娩、剖宫产、普外、骨外等术后患者。《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自2013年5月1日起实施,从而为精神病患者的求助、治疗及康复提供了法律保障。综合科的医务人员应如何接待这些特殊群体?这是一个值得沉思的问题,本研究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可能存在的相关法律问题:

1 拒绝接收或推诿伴有精神障碍患者

诊治精神障碍患者利润低,护理工作量大,风险高不安全且容易引起纠纷,医患争议多,因此很多医院都不愿接收精神障碍患者。江苏省淮安市第三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是一家三级精神病大专科、小综合医院,过去有妇产科病房,曾接受过许多被其他医院拒之门外的患者,曾有1例极度不合作的孕足月精神病患者,经我院妇产科医生检查,发现胎儿情况非常不好,由于我院医疗条件及设备有限,建议其家属选择条件较好的综合医院诊治,然而却被市区内数家医院拒收,最后患者不得不再次回到我院,最终家属签字表示愿意承担一切手术风险并与我院无关。

精神障碍患者就诊于综合科存在很多问题:①给病房管理带来很大困扰。躯体疾患伴精神障碍患者,很容易被忽视,尤其在疾病的发作期,患者比较吵闹,不合作,且无自制力,很难与人沟通,很多患者没有交流能力,不能自己描述症状,只能依靠家属提供病史,这样就并不能保证病史的确切完整性,极易导致误诊漏诊[4],此外,患者的不配合也使治疗难度加大。所以精神障碍患者这些特点,给治疗带来一定的难度,同时也对治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精神障碍患者合并躯体病、传染病后,疾病叠加导致治疗过程更长、更复杂,费用也更高。此外,由于某些患者兴奋、吵闹,会影响其他正常患者的休息,因此兴奋、冲动、伤人的患者最好安排在单间,远离其他患者,但又不能离开医护人员的视线,以防发生意外,但由于综合性医院患者很多,病房床位紧张,给病房管理带来很大困扰。②医患关系紧张。精神障碍患者在综合医院就诊有意外发生的可能,如走失、坠床、跳窗自杀等,尽管有陪护,家属也签署了协议书,但院方仍然责任重大。住院期间,患者发生意外,不管是开放性还是封闭性病房,医院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去年我院在开放性病房发生2起意外事件,在有监护人陪护并签字的情况下,患者发生跳楼自杀,引起严重的医患纠纷事件,造成了很坏的社会影响。容易忽视患者的心理行为问题,主诉严重但又无明显的躯体症状,而患者也会因心理行为问题频繁就诊,一方面可能会导致过度检查,致使费用增加,另一方面也可能导致医院的敷衍和推诿,容易使患者产生误解、失望,医患争议多。近年来,全国范围内医患纠纷数量明显增加,医患关系日趋紧张,患者伤害医务人员的行为也时有发生,2013年7月,北京发生了两起精神病患者持刀伤人事件。目前,精神疾病已演变成为我国严重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③惩罚、过度性约束保护,侵犯患者的人身自由权。精神障碍患者自身的特殊性,增加了医务人员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可能,过去护理人员会根据患者的情况,如当患者冲动、伤人、自行拔针、解除外固定材料、拆除伤口敷料及护理操作不合作时,如护理人员在未经患者或家属同意,没有医嘱的情况下,为了保证医嘱的有效执行,给患者实施强制性保护约束,以便尽快控制病情采取强制性干预措施,但不能排除惩罚、过度性约束保护的可能性。按精神卫生法第四十条规定,精神障碍患者在医疗机构内发生或将要发生伤害自身,危害他人安全,扰乱医疗秩序的行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没有其他可替代措施的情况下,可以实施约束、隔离等保护性医疗措施,实施保护性医疗措施应当遵循诊断标准和治疗规范,并在实施后告之患者的监护人,禁止借用约束、隔离等保护性医疗措施惩罚精神障碍患者。④医方知情权与患方隐私权之间的冲突问题。泄露患者隐私,侵犯患者隐私权,未经患者同意,公开其病历资料,将与患者病情有关的信息随意散播,透露给第三人,给患者的生活、工作、就医等造成不必要的干扰。⑤侵犯患者的知情同意权。在实施特殊检查,治疗前、中、后时,不能因为患者的精神障碍,不配合,沟通有困难就不沟通,应将检查和治疗的目的、方法、结果、可能存在的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客观告之患者及患者的监护人,并在医患沟通协议书上签字表示同意。⑥侵犯患者人格受尊重的权力。精神障碍患者在疾病发作期,可能会对奇装异服,行为表情怪异,情感表达异常等行为进行取笑、传播,也可能对部分因攻击医务人员及其他患者而受到强制性约束的患者进行戏弄、嘲笑、围观、打骂,实施惩罚性保护性约束。

2 解决对策

①组织大家认真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增强法律意识,依法行医。精神卫生法2013年5月1日正式实施,不仅精神专科相关医务人员要认真学习、培训,其他综合科相关医务人员也应该认真学习,了解与本职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精神卫生法第四十八条规定:医疗机构不得因就诊者是精神障碍患者,推诿或者拒绝为其治疗属于本医疗机构范围的其他疾病。②完善相关制度,规范医疗行为。如知情同意制度、强制性约束保护制度等,严格按规章制度,以制度约束行为。《精神卫生法》规定,精神病患者检查和治疗都要遵从“自愿原则”,在病历资料中应如实记录患者的病情,治疗措施、用药情况、实施约束、隔离措施等内容,并如实告之患者或其监护人,患者或其监护人可以查阅、复制病历。对于伴有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有冲动、伤人、自伤行为,影响诊疗秩序,可以请精神专科医师会诊,联合处理,需实施强制性保护约束时,要严格遵守精神卫生法的规定,将实施约束的目的、方法、约束时间、注意事项,详细告之患者,取得患者同意,如果患者无自制力,不配合,必须取得患者监护人的同意,并取得书面同意。医生开医嘱,并在病程记录中和护理记录单中详细记录执行情况,设置约束保护观察记录单,详细记录约束保护执行时间、被约束肢体的血运、活动度、约束的效果、取消约束的时间、患者的情况等。医生没有医嘱,护理人员擅自执行就是违法的,保护性约束只能由有资质的医护人员参与而且只能短时间使用,患者情况好转后,要及时解除约束。③积极开展非精神卫生专业医务人员培训。学习常见的精神卫生知识,提高常见精神障碍和常见心理行为问题的识别和处理能力。国外有研究表明,可以通过准确评估精神病患者的压力和危机,以及对患者的观察、沟通来减少对患者的躯体约束[4]。④为患者提供人文关怀服务。要积极为患者提供一个避免诱发和加重精神症状的环境,病室内设施力求简单,经常检查是否存在危险物品,尊重、理解,关爱精神障碍患者,也是对医护人员自身的关爱[5]。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定期对患者家属进行健康宣教,普及家庭精神卫生知识,加深家属对患者的了解,提高家庭的亲密度与适应性,家庭的亲密度与适应性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及家庭体系随家庭环境和不同发展阶段而改变的能力[7],鼓励患者家属经常探视、陪伴患者。有报道发现,家庭亲密度适应性差是患者产后抑郁的重要原因[6]。此外社会、医疗机构、媒体等也要加强对精神卫生的宣传力度,根据2009年初中国疾控中心的数据可知,我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在1亿人以上,但公众对精神疾病的知晓率不足50%,就诊率更低。另有研究数据显示,我国重症精神病患者已超过1600万,每年由精神患者引发的刑事案件数以万计,而近年来精神病患发病率更是呈上升趋势: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当前精神病发病率已占我国所有疾病发病总数的20%,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多数人由于缺乏对精神病的了解而产生恐惧、歧视,本来应该当面说、大声说的一些看法、想法,却只能小心翼翼地私下说、小声说,结果导致本来就敏感多疑的患者更加敏感,甚至引发愤怒情绪。患有精神病或被送入精神病医院住院治疗的患者即相当于被贴上了一种标签[7],有研究发现,公众对待精神分裂症的负性和拒绝态度多年来改变甚微[8]。社会公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往往有刻板印象,只要听说是精神分裂症或是住过精神病院,就会产生排斥的心理[9],实际上精神病患者和其他人一样也需要别人的肯定和认可,所以在与之沟通的过程中,要多鼓励他们并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而不是过多地表达无奈、不屑,甚至反复提及“有病”、“不正常”等字眼。提高公众对精神障碍的认识程度,消除对精神病患者的歧视,让更多的人去关心和帮助一特殊人群。目前,精神疾患在我国疾病总负担的排名中居首位,已超过了心脑血管、呼吸系统及恶性肿瘤等疾患,约占疾病总负担的1/5,预计到2020年,这一比率将升至1/4。另据世界卫生组织2005年统计预测,到2030年单项抑郁障碍将成为仅次于艾滋病的全球第二大疾病负担[10]。⑤建立监督机制。提高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及时发现和提醒在诊疗过程中违法违规行为,尽量减少因医患沟通不当而引发的医疗纠纷的发生。

3 小结

精神障碍患者属于弱势群体,由于社会上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歧视和自身的病耻感,使得很多精神病患者不承认自己有病,不敢到医院接受治疗,更不敢到精神专科医院就诊,担心被别人知道病情后会给自己或家人的生活造成影响,所以千方百计地隐瞒生病的事实[11],因而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而耽误病情,精神病患者引发意外事件原因复杂,其中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及时诊治[12-13]。因此我们要为患者提供一个没有歧视、宽容的环境,以更加包容、理解、尊重的态度与他们相处,让他们放下各种担忧,积极就医,就会避免或减少这些隐患。精神疾病同其他疾病一样可防、可控,精神卫生法的实施,是让全社会都来关注这一群体,通过法律对其合法权益予以特别关注和切实的保障,规范医疗行为,依法行医。精神卫生法的学习与培训,不仅仅针对精神专科相关医务人员,还要对综合科医务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医务人员应注重自已的行为,善于运用沟通技巧,掌握对心理行为问题的识别,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减少医患争议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吴建红,梅红彬,张春娇.现代精神障碍护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1-2.

[2] 宋宇,徐菲,杨威,等.脑卒中患者抑郁情绪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3):9.

[3] 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医务人员培训教材编写组.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医务人员培训教材[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3:57.

[4] 胡萌,李臻,张顺英,等.抑郁症患者在综合医院误诊分析[J].中国医药,2010,5(2):184-185

[5] Jonikas JA,Cook JA,Rosen C. Brief reports:a program to reduce use of physical restraint in psychiatric inpatient facilities [J]. Psychiatr Serv,2004,55(7):818-820.

[6] 信春鹰.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解读[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16-17.

[7] 柯且琴,瞿雪燕.家庭亲密度适应性与产后抑郁相关性的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8):60-62.

[8] 肖惠敏,曹惠贞,郑建伟.应对方式、家庭亲密度适应性与乳腺癌患者自尊的关系[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9):901-902.

[9] 郭全芳,张云红.抑郁症患者情感体验的质性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11):967.

[10] 郭全芳,张云红,卢世臣.精神分裂症缓解期患者遭受歧视的体验与应对[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8):667.

[11] 斯蒂文·海斯.学会接受你自已-全新的接受与实现疗法[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55-57.

[12] 曾承.精神病患者求医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1,8(3):140-141.

[13] 陆沈艳.精神科常见意外事件的原因及护理安全管理[J].内科,2010,5(2):216-218.

精神病的沟通技巧范文5

【关键词】

精神科护士;患者;护理

作者单位:136000吉林省神经精神病医院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护理工作总体需求的趋向是人本服务的多元化和艺术性,是护理程序质量的优化,护理技术的精湛和规范化,护理设施的现代化,工作类别专科化,护理管理的科学化和健康保健的社会化,专科护士在护理工作中将占有主导地位。

过去,作为一名精神病专科护士能看护好患者,查清患者总数,具有较高的技术操作水平,可能就是一名合格的护士了。然而,在医学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层面向更深更宽的范围拓展,对专科护士更加高标准、严要求。那么精神病专科护士如何才能满足现代患者的护理需求呢?

1 要做好精神病专科护士,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精神科护理?精神科护理是精神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护理学的一个分支。它是在精神医学、生物学、心理学、行为学的理论基础上研究人们的心理活动,行为表现,特别是各类精神障碍者的心理状态与行为变化的特点,探索更趋科学化的护理方式,人性化的护理技巧的一门科学。护理活动是以患者为中心,围绕患者的个体家庭及社会情况进行整体性护理。为患者提供家庭化、社会化的安全治疗护理环境,实施整体性综合治疗护理,运用治疗性人际关系、沟通技巧,帮助患者学习,发展健康的行为模式,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促进患者走向独立,回归社会。

2 要了解精神科护理活动的范畴

精神科护理活动包括:

2.1 与患者建立治疗性人际关系。

2.2 视不同的护理对象分别替代父母、兄弟姐妹、老师、朋友等角色。

2.3 创造安全、舒适的医疗护理休养环境。

2.4 维护患者的利益和尊严,提供正常的需求和权利。

2.5 帮助患者维护恢复自我护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2.6 进行病情观察和书写护理记录。

2.7 对各类精神病患者实施精神护理、生活护理、治疗护理。

2.8 参与和担负社区精神疾病防治与社区人群的心理卫生保健。

3 要满足现代精神病患者的护理需求,精神病专科护士应具备下列条件和素质:

3.1 要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无私奉献精神。

3.2 要有广博的学识。精神科患者的特殊性,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有一般医学和精神病学专业知识经验,还要具备心理学和社会学、法学等其他多门学科知识。学好法学知识、增强法律意识,既能保护好患者,又能保护好自己。护士只有具备丰富的知识,才能成为精神科专业合格的躯体护理者和心理护理者,成为患者生活、工娱、康复治疗的组织者和实施者。

3.3 要做好安全护理工作。安全护理是精神科护理工作的重中之重,要积极查找不安全因素,消除安全隐患,将各种不安全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中。确保患者在安全、舒适、愉快的环境中接受治疗和护理。

3.4 尊重患者、维护患者的权利和尊严。精神病患者处于精神紊乱状态,言语紊乱,纠缠不清、对具有性色彩症状和不合作的患者,护士都必须给予理解和谅解,不能因此而歧视或嘲笑患者,尊重患者的隐私权,保证患者的正常生活待遇,防止一切不良因素给患者带来的躯体和精神痛苦。具体应做到:

3.4.1 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要以端庄的仪表、温和的态度、诚恳的语言对待患者,关心患者、体贴患者,通过各项治疗护理工作和具体言行,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3.4.2 要正确探索精神病患者的正常和异常的内心体验,及时发现病情变化,据此作出护理诊断,制定护理目标,实施护理措施。要针对具体患者开展综合性(躯体、心理、康复)护理和包括疾病早期、发展期、恢复期和康复期的全程护理。

3.5 擅长做好患者的基础护理工作。

3.5.1 注意患者的清洁卫生。做好患者的日常生活护理,做好老年体弱,卧床患者的皮肤护理、口腔护理,保持皮肤和口腔清洁,预防褥疮,防止口腔溃疡等并发症的发生。

3.5.2 细心照料患者的饮食。有的患者受精神症状的支配,不知饥饱,护理人员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防止患者暴饮暴食。有的患者拒食,怀疑饭里有毒,对这类患者要让其与其他较好的患者一起进餐,必要时给予鼻饲饮食,保证患者的营养摄入。

3.5.3 注意观察患者的二便情况,有些患者服用精神药物会出现便秘、尿潴留的副作用,所以要对症及时给予相应处理。

3.5.4 保证患者充足的睡眠。对于睡眠障碍的患者,要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3.5.4.1 为患者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

3.5.4.2 避免睡前兴奋。

3.5.4.3 做好睡前心理护理。精神紧张的患者,护士可在患者视线内活动,让其有安全感,思念家属者给予安慰或保证与家属联系早日来探视等。

3.5.4.4 减少日间睡眠时间,白天适当活动。

3.5.4.5 必要时遵医嘱给予安眠药。

3.5.4.6 教会患者一些利于睡眠的方法,如温水泡脚,全身放松术、想象广阔、数数字等。

3.6 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做好护理记录。对可能发生意外的患者,掌握病情和活动规律,经常进行劝慰,做好心理疏导,并按时巡视。例如,对攻击性强的患者不能放任不管或畏惧躲避,而应机智地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其伤人或自伤。

3.7 要有耐心做好解释工作。为患者治疗护理时,一定要做好解释。在病情允许的前提下,操作前尽量告诉患者操作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争取患者的合作。操作时要态度稳重、技术熟练、动作轻巧,取得患者的信任。操作后告诉患者必要的注意事项,评估是否达到预期效果,并感谢患者的配合。

3.8 要掌握与患者接触、沟通的技巧,讲究语言艺术。护士与患者接触时要情绪饱满、举止大方、礼貌待人;与患者沟通时,要认真倾听、帮助患者分析,做好记录,为治疗提供更多的信息;要注意语言的艺术,许多精神病患者暗示性很强,在接触患者时要使用积极的暗示性语言,如一患者头痛,询问时要问:“头痛好一点了吧?”而不应说:“头还疼不疼”?对兴奋躁动患者勿使用激惹性语言,对抑郁患者多使用鼓励性语言。

3.9 在工作中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如交接班制度,尤其对新入院患者、兴奋躁狂患者、冲动患者、自他杀(伤)等特殊患者,更要严格交接班,防止意外事件发生。

3.10 在患者疾病的各个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开展健康教育可以早发现、早治疗、早预防疾病,降低危险因素,使患者积极参与自我护理活动,提高生活质量。护士首先要树立为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意识,认识到健康教育是护士的责任和义务,有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与方法。健康教育的对象复杂,需因人而异,灵活多样地采取恰当、有效的方法和形式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在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主动接触患者,积极进行交流。

精神病的沟通技巧范文6

关键词:品管圈活动;住院精神病;出走

外走行为一直都是精神科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突发事件,主要指住院患者没有经过医生的批准同意,趁机逃离医院。而在精神科病房,住院患者出现外走行为属于护理管理上出现的问题。因此,如何有效的减少及控制精神病患者外走行为发生一直是护理质量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鉴于此,本文主要分析我院将品管圈活动引入到护理管理的工作当中,之后再在各个科室广泛推行,其应用效果显著,现作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月~9月的精神科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结果进行有效的评估分析,并在2014年10月-2015年10月将品管圈活动引入到护理管理的工作当中,分析品管圈活动前、后精神病患者的出走情况及护理管理质量。

1.2方法

1.2.1成立品管圈活动 小组精神科管理人员在开展品管圈活动之前,应成立相应的活动小组,由院护理部主任及各个病区护士长推选出1名圈长,10名品管圈成员,其中圈长及圈T主要由各个病区的护士长与经验比较丰富的护理人员所组成。

1.2.2确定品管圈活动主题 品管圈活动小组成员将品管圈活动主题确定为“减少精神病患者出走率”并每周开展一次品管圈活动,活动时间控制在1-2 h。小组成员分析之前已出现的精神病患者出走的原因,进而制定相应的护理管理对策。

1.2.3品管圈活动的开展

1.2.3.1加强护患沟通 因精神病患者的行为比较异常,且患者的病情比较复杂,对临床护理工作的要求更高。因此,精神科护理人员在和患者进行沟通的时候,事先要掌握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包括既往史,患者年龄、职业、文化水平、喜好以及此次住院发病原因以及最终的治疗方案等,按照不同精神病患者的病情,对该患者开展一对一的交流沟通,以便取得患者的理解及信任,从而消除患者的顾虑。

1.2.3.2加强护理安全管理 精神科护理工作与其他科室相比,对患者的病情诊疗护理更为特殊,护理人员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应不断提升护理人员的安全防护意识。同时院方应加强对实习护士的岗前培训,对于刚刚住院及病情反复发作的精神病患者,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者的巡视力度,严密观察患者的日常生活行为。在护理工作中,一旦发现具有出走倾向的患者,应立即采取防护措施,并及时告知主治医生,寻求外援干预。

1.2.4品管圈活动开展的改进环节 ①品管圈活动在开展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为患者发放相应的病号服,加强对患者的宣教指导,叮嘱患者在活动的过程中,应穿好自己的病号服;②患者若外出进行辅助检查,应对病情进行预先评估并限制外出人数,医护人员共同参与,保证一带一进行检查。

1.2.5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 因精神病的患者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对于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与护理服务水平要求较高。因此,品管圈小组成员应不断更新护理观念,适当的加大护理人员的工作难度,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专业知识等方面的学习,以便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及业务水平,从而减少精神病患者出走发生率。

1.3观察指标 严格记录2013年1月~9月、2014年10月~2015年10月两个时间段的精神病患者出走例数。利用以下指标对在精神科开展品管圈活动前、后效果进行对比。其中,护患沟通率:>80分;基本操作技能达标率:>85分;病情掌握达标率:>90分;护理知识考核达标率:>95分,一共考核评分200次。分析住院精神病患者出走因素,主要包括:护理人员难以准确识别患者、护理工作流程不规范、患者认可度低等。

1.4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 12.0软件统计数据资料,以均数(x±s)作为计量数据表示,完成t检验,使用x2进行计数数据检验,P

2.结果

2.1对比品管圈活动开展前、后护理人员考核合格率 对住院精神病患者开展品管圈活动后,精神科护理人员的护患沟通、基本操作、病情掌握等考核合格率明显优于品管圈活动前(P

2.2对比管圈活动开展前、后住院精神病患者相关因素及出走率 住院精神病患者出走因素,主要包括:护理人员难以准确识别患者、护理工作流程不规范、患者认可度低等。经开展品管圈活动后,患者出走因素发生率明显低于活动前(P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