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体育课程内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体育课程内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体育课程内容

高中体育课程内容范文1

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为中小学培养优秀的体育教育人才,所以高职院校应当密切关注中小学体育教育的改革,以便于能够顺利完成两者之间的衔接工作。但是由于我国教育体制存在的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再加上人们长期以来对体育的错误理解,导致我国高职院校和中小学在体育教育内容等方面的衔接上存在一些问题,不仅不利于培养全面的体育教育人才,也影响了学校体育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

一、《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小学体育教育

(一)中小学体育课程要注重体育的育人功能

根据《课程标准》的明确规定,体育健康教育是一门以身体锻炼为手段,以增强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为目的的课程,也是中小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健康发展的关键。因此,是否能正确开展体育课程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关键。体育课程也成为体育与健康课程,它重视的是对学生体质的增强,并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必备的健康知识,并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它要求学生要在长期的体育活动中锻炼身体,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

(二)新课程标准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综合发展,新课程标准也规定了对学生身心健康的要求。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是要求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素质要逐渐成熟,同时还要逐步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健康第一”是其指导思想,而且在开展体育教育课程时要始终坚持这一指导思想,在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重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是根据当代教育理念所做出的教育思想,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教育目标

“健康第一”不仅是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一切体育活动都要围绕健康展开,并且增强学生健康更是体育教育的根本目标。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及时转变教育观念,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其次,教师在领导学生开展体育活动时,不仅要重视体育对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还要发挥体育活动对学生信念和毅力的塑造等。而且,教师还要不断提高自己,将体育与其他学科知识的交叉点相互渗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

二、目前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与中小学体育课程衔接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名称不符

不同阶段的体育课程文件在名称上就有很大的差异,例如高中和中小学的体育课程都称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由此可见在这两个阶段体育教育已经由传统的体育转变为体育与健康课,所以课程的性质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原来体育课程的基础上增加了健康的内容,这与大学的体育课程有着明显的区别。而且,这种差异还体现在体育课程文件的属性上。我国体育课程先后学习了苏联和欧美的体育课程,在高中和中小学阶段都特别强调“标准”,而大学的体育课程改革文件都是以”指导纲要“的形式下发文件,这都证明了体育课程在衔接上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二)课程标准不够具体与细化

为了使体育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需要,我国相关部门先后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进行了改革,并设立了诸如“运动参与”、“运动技能”、“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五大领域目标。在最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中,又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合称为“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在这几大领域的划分上,大学与中小学都是相同的。但是高中和中小学在体育课程的目标划分略有差异。而且,各个阶段、各个水平具体目标的划分存在很多不够具体的地方,导致彼此之间的层次衔接不够明确,给体育教育工作者的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三)教材缺乏连贯性

通过对各个阶段的不同地区的体育课程教材的研究可以发现,高校和中小学体育教材在内容上存在着很多重复的地方,而且不同阶段所用的教材在衔接上缺乏连贯性,这已经成为体育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体育教材重复严重不管是在中小学、高中、抑或是大学所用的体育教材中都有跑、跳等基本内容,对这种学生在前一阶段的学习中已经学习过的内容,再学已经没有什么意义,这种教材内容的重复只是一种对资源的浪费,对学生体育素质的提高根本发挥不了积极的作用。而且,由于版本的不同,一些体育专业术语也不尽相同,对同样一种教学内容却有不同的解释,这极易造成学生对已学知识混淆。

三、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内容与中小学体育课程内容的衔接研究

随着一次次的课程改革,我国教育逐渐转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其中体育教育最为凸显。为了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和学生的发展需要,中小学体育教育也做了适当的调整。而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也必须做相应变化,在体育教学的思想和内容上都要不断改进和完善。

(一)加强对高职院校体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技术培训

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未来多会成为中小学体育教师,担负着教育学生的重任,因此高职院校学生必须要掌握牢固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以满足未来学生的发展需要。因此,加强对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技术培训势在必行,而且是极其重要的。不但要提高他们的运动技能,还要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并能将生活中的体育活动和体育教学结合在一起,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作为一名未来的体育教师,他们除了掌握相关的知识技能外,还要能将这种技能切实应用到体育教学活动中。

(二)运用多样性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高职院校不同于高中和中小学阶段的学习的是,高职院校要教授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学习的能力。因此,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应该能够学会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等先进的学习方式。教师在必要的讲解和示范外,要教会学生利用空闲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并且要让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践行学习过的理论知识,以此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丰富课程内容,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

最新颁布的《课程标准》在多次完善的基础上建立了体育课程目标体系,对各个阶段的体育课程学习制定了框架和相应要求,这就使体育课程更加具体化、明确化,而且各大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更有利于学生的体育教学内容,不仅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便利,也能够最大限度地丰富了体育课程内容。这种经过精心选择安排的体育课程,更加容易受到学生的青睐,也更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四、改进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内容与中小学体育课程衔接的有效措施

(一)构建体育课程标准一体化管理体制

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内容与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在衔接上存在突出问题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缺乏一个标准化的课程体制,不能对各个阶段的体育课程进行统一的规划和管理。因此,构建各个阶段的体育教育课程的一体化管理体制,选用专家构成委员会,对教材的编订和课程大纲等进行统一的管理。并对各个阶段的体育课程进行合理划分,为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内容和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衔接提供依据。

(二)加强不同阶段体育教学的联动互通

不同阶段的体育学习有所侧重,选取适合各个阶段教育的体育教材与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等,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项目,为终身教育奠定基础。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要尽可能地加强不同阶段体育教学的联动互通,掌握不同阶段的教学特点和要求,加强其衔接的顺畅性。根据学生需要,可以将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与中小学的体育紧密结合起来,增强互动。

(三)完善体育教材,增强其连贯性

体育教材缺乏衔接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教师的体育教学活动,因此完善体育教材,增强不同阶段教材的连贯性已经成为体育教学领域的工作重点之一。首先,要对体育教学有个整体的视野观,其次要对不同阶段的体育教学活动的特点有个整体的把握,并注重不同阶段的学生发展需求,在继承原有教材精华的同时对其进行改革和创新,使其更加符合当今时代学生发展的需要。

高中体育课程内容范文2

[关键词]通识教育 文明史 高校

[作者简介]黄志强(1978- ),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齐齐哈尔大学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历史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世界古代史和地方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课题项目]本文系齐齐哈尔大学教研项目“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文明史教学内容的整合与创新研究”(课题编号:2012038)和“新课标背景下的高师历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编号:HGJXHC11003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0-0190-02

随着通识教育研究的深入和发展,全国很多高校高度重视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基于文明史课程蕴涵的丰富素质教育资源和优势,在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很多高等院校高度重视文明史类课程的作用,相继把文明史类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全校公选课或通识课开设,并围绕如何使文明史课程更好地发挥培育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平台作用;如何开展文明史教学和改革;如何对文明史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如何构建具有本土学校特色、实用性强、简单明了的文明史通识课程体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索和探究。基于文明史课程在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根据文明史课程特点及学生的现实需要对文明史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创新,从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完善与构建的角度挖掘文明史的人文教育内涵,从理论角度深化对通识教育理论问题的认识,对于构建文明史课程教学体系,完善文明史课程教学内容,解决文明史课程教学面临的困境,推进文明史教学改革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文明史课程教学内容整合与创新的意义

文明史课程以其独特的全球视角审视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对在世界范围内人类文明的产生演进过程、社会历史沿革和发展特点进行探讨和研究,具有断代史、一般国别史、通史或研究专题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其独特的研究视角、完备的课程体系、丰富的人文素质教育资源,是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生动教材。

在文明史课程教学中,我们看到传统的教师单纯课堂讲授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今天文明史课程的教学要求;文明史通识课程的受众多是理工科的学生,没有相关历史知识的积累,对文明史兴趣不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是对授课教师最大的考验;国内流行的文明史教材和论著种类繁多,体系、内容、结构、论述视角存在很大差异,由于不同文明史教材的独特结构和理论视角不同,授课教师在教学中进行资源整合的难度很大;文明史课程包容性极强,选择怎样的知识讲解线索既重要又难以把握,而且文明史课程一般学时不多,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难以展现世界文明发展进程的全貌。因此,对文明史课程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授课方式进行全面改革与创新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结合文明史课程的培养目标,通过对文明史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与创新,在充分考虑文明史授课特点和学生需求的基础上,用简洁的语言、清晰的线索阐述世界古代文明精彩的发展进程,能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在纵向上呈现清晰的时间沿革的线索,体现文明发展的连续性,避免了时间顺序不清、断章取义的嫌疑,横向上能够阐述古代文明之间的相互交流及影响,加强大学生对古代文明的整体评价和认识,从而使文明史在教学内容上体现出条理清楚、史料丰富、观点鲜明的特点,充分容纳史学界对古代文明研究的最新成果,并在讲授视角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呈现较强的创新意义和实用性。

二、文明史课程教学内容整合的思路与方法

1.以暴力战争作为文明史教学内容的连接点。文明史具有宏观性和跨越性,在文明史教学中,选择怎样的视角阐述文明演进进程是关系学生能否形成对世界文明宏观认识的重大问题。国内外出版的用于教学的文明史专著和教材,往往是以不同的主题进行文明史的编撰。各类教材和专著的涵盖内容、知识线索、理论视角、编撰体例、陈述语言多种多样,给文明史授课教师在教材选择的标准、知识线索的把握提出了大大的难题。

在文明史教学中,战争与人类文明相生相伴,人类文明史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部战争史。在文明史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基于从原始社会末期开始,文明发展史上战争不断发生的历史,以及战争今天没有远离人类文明的现实。在文明史讲授中,以战争作为文明史教学内容的连接点,以战争的视角来探索人类文明的发展和演进,讲授战争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在参考国内外文明史优秀著作和教材、古典作家的经典历史文献和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相关的史籍和著作中筛选具有代表性的战例,加以剖析、归纳和阐发,以战争独特的视角分析文明的兴衰沉浮,探讨战争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所起的积极和消极的作用。把战争作为串联文明演进与文明对话交往的一个主线,但不拘泥于战争事件本身的描述和阐发,而从宽大宏阔的历史背景,从人类文明发展演进的整体视角,勾勒、讲述战争的发生、经过、结局和影响,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阐述其对文明国家当时和后世的重大影响,揭示能够启迪今人的哲理。

文明史教学讲述视角的选择,可以综合国内外文明史教材的特点和精华,取长补短,避免有的文明史教材中时间线索不清的弊端,有助于学生把握古代文明的脉络和沿革,能够体现文明史教学内容的创新性和阐述视角的独特性。学生也可以通过战争主线,把握文明沿革的线索,更多地了解文明历史,以及军事与社会的发展关系,从中增长知识、增加智慧。

2.以历史人物作为文明史教学内容的重点。文明史内容广博,涵盖范围较广,为在有限的学时内强化学生对文明史的兴趣,尽可能多地涵盖相关内容,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形成对古代文明的基本评价和认识,体现文明史教学的实用性和教育性,必须在课堂授课内容的选择上细加斟酌,推陈出新,选择独特的讲述视角。在文明史教学内容的整合中,把历史人物事迹的陈述和解读作为文明史教学内容的重点,增强文明史的趣味性、吸引性和可读性,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文明史课程的相关知识,建立清晰、简明的课程体系构架。

基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理论与观点,在文明史教学中秉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构成人类历史活动的主要担当者和体现者,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一切活动都是人民群众参加的,都渗透着人民群众的影响和作用的观点。不过分、片面地渲染英雄史观,不否认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阐述英雄人物在文明发展进程中所起的引领作用和推动作用。作为人类文明历史上一个个近似神化和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从中华文明史上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到埃及文明史上的图特摩斯三世、埃赫那吞、拉美西斯二世;从两河流域文明史上的萨尔贡、汉谟拉比、尼布甲尼萨二世,到印度文明史上的旃陀罗笈多、阿育王、考底利耶;从波斯文明史上的居鲁士、冈比西斯、大流士一世,到罗马文明史上的斯巴达克斯、恺撒、屋大维等,他们的名字已经与整个人类文明历史相联系,成为人类文明历史当中的一个精彩章节,他们的行为与业绩在一定程度、一定时期影响着文明,改变着历史。

在文明史教学中侧重历史人物对文明发展进程的贡献、影响的分析,用影响和改变世界文明进程的一些历史人物串联文明演进的线索,让学生通过人物认识文明,通过人物所处时代以及其作为来展示时代文明的发展与变迁,深入文明理论问题的探讨和研究,实现今人与古人的“对话”,激发学习热情和兴趣。

3.以民族迁徙作为文明史教学内容的难点。文明史课程涉及文明创造、民族起源、民族迁徙、民族冲突等方面内容,体现出课程博杂性、包容性、丰富性的特点。为有效整合和创新文明史教学内容,在文明史教学过程中,重点分析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的交往和对抗。游牧和农耕世界的形成和对抗是古代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问题。不同的地理环境衍生出了不同的生产方式,不同的生产方式铸就了不同的文明特质。在人类文明史上,游牧文明与农耕民族的对抗、冲突、战争、交流、融合与渗透改变着世界历史的格局和人类文明历史的发展。

为有效整合教学内容,把文明创造者与民族迁徙问题提到一个重要的位置,以文明发展史上,民族迁徙的相关问题作为教学内容的难点,但并不是作为一个章节单独阐述,而是在文明史教学内容的编排中,把有关民族迁徙的问题纳入每一个文明的章节中。在不同的文明背景中进行不同的分析。借鉴国内相关研究成果,侧重分析三次民族大迁徙中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和影响。如喜克索斯人对埃及的入侵,雅利安人对印度的入侵,波斯人与米底人进入伊朗高原,以及两河流域频繁的民族冲突,王朝更迭等问题,从而把教学内容从一个宏观的角度综合起来,把文明和文明之间用线索串联起来,进行相互的论证和比较,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讨论和分析,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上的谈论、研究、欣赏、交流和创新等活动,加强大学生创新活动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4.以地理环境作为文明史教学内容的切入点。不同的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发展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我们看一个文明社会的形成、发展和存在,总是以一定的地理环境为依托的。实际上,无论是尼罗河畔的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和中国的黄河文明都是依靠大河流域水利灌溉系统发展起来的早熟农业文明。我们并不赞成地理环境决定论,但认为文明的存在和发展总是依托一定的地理条件,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文明的发展,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状态,思维习惯。

在解读文明的起源、文明的发展进程等问题时,不能忽视文明的生长赖以依存的地理生态条件,因为一旦文明赖以依托的生存条件受到破坏,某种程度上就意味着文明的衰落。在教学内容的整合过程中,突出学科综合性的特点,首先是史地学科的结合。侧重对世界古代文明诞生的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分析,把地理环境的解读和阐释作为文明史教学内容的切入点,阐明地理因素对古代文明发展进程的影响,使学生能够把地理空间意义上的文明和时间沿革意义上的文明综合起来,形成对文明演进和发展的全局认识。要求学生具备解读世界地图的能力,头脑中有文明国家的空间概念,熟悉文明诞生的地理位置、自然概貌等内容。在教学中,每一个区域的历史都要先从地图讲起,包括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以及由此决定的生存环境、经济特点、民族性格、文化特色等。此外, 还有战争路线、商贸交通、民族迁徙等问题都要结合一定的地理知识讲解。

文明史作为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文明史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与创新的过程中,通过文明史课程的基础性、整体性、综合性、广博性特点的发挥,拓宽大学生视野,培养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对人类精神文化传承、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健全人格形成、审美能力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志义.关于通识教育的思考[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8(1).

高中体育课程内容范文3

关键词:体育教学改革;体育课程;体育俱乐部;高校;高中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07)03-0005-04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大学和中小学的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呈现新的趋向,在体育课程价值取向方面,由比较注重社会本位和学科本位转向比较注重学生主体价值的学生本位;在课程目标方面,体育课程对身体健康的促进作用及人文价值得到进一步重视,体育锻炼价值和健康相结合成为新的追求;在课程内容方面,更加贴近和注重学生的现实生活,课程情境差异性的不断提高,大学和高中体育课程内容逐步走向个性化;在课程实施方面,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得到进一步结合,体育课程的实验成为师生积极交往、学生生动活泼发展的过程;在课程评价方面,发展性和终结性的课程评价理论成为评价的主要思想。由此可见大学体育课程与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在价值取向、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等方面有不少共同点,特别是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内容和结构已接近大学的体育课程,高中选项教学和学生的体育专项知识技能的熟练程度给大学的体育教学带来新的挑战,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些问题的异同,找出普通高校体育课教学的发展趋势,有助于处理好继承与发展、改革与创新的关系,使我国大学体育课程的改革向健康方向发展。

1 普通高校和高中体育课程对比

1.1 体育课程性质比较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称《纲要》)指出“大学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指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高中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从性质上看均为必修课程;从手段看均为身体练习;从层次上看,大学体育课程对学生的要求明显比高中生高。在手段相同的情况下,高中学生是“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达到健康的目的;而对大学生的要求,显然是建立在大学生已经掌握和基本掌握了体育锻炼技能的基础上,要求大学生“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而不再是“学习”。从最终的目的看高中生通过学习来达到身体的健康,而大学生通过合理的教育和锻炼,除了达到身体健康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提高体育的素养。

1.2 体育课程目标比较

《纲要》和《标准》在课程目标的设置上,改变了传统的按运动项目划分课程内容和安排教学时数的框架,根据三维健康观和体育自身的特点,在确定课程总目标的基础上,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5个方面建立课程目标。《纲要》对大学生提出的课程目标分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标准》对高中学生的课程目标要求是完成“水平五”提出的目标后,可以完成“水平六”的目标。大学的发展目标是“针对部分学有所长和有余力的学生确定的,也可作为大多数学生的努力目标”。而高中的“水平六”只是“为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设置的发展性学习目标”。从两个层次的目标设置看,均从健康第一的思想出发,力求通过学生的体育锻炼,去发展身体、提高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

1.3 体育课程设置、学习内容比较

从课程的设置上看,《纲要》规定“普通高等学校的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课程(4个学期共计144学时)。修满规定学分、达到基本要求是学生毕业、获得学位的必要条件之一。普通高等学校对三年级以上学生(包括研究生)开设体育选修课。”《纲要》对大学体育教学内容没有统一的规定,只要求“学校应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地域、气候、场馆设施等不同情况确定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应力求丰富多彩,为学生提供较大的选择空间。要注意课程内容对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实效性,并注意与中学体育课程内容的衔接。”

《标准》对高中体育教学设置和内容提出了比较具体的要求,将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划分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必修内容是对全体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的共同要求。为了与九年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的4级学习水平相衔接,《标准》设置了两级学习水平(水平五、水平六)和7个系列(包括田径运动,球类运动,体操、健美操、舞蹈或健美运动,水上运动或冰雪运动,民族民间体育活动,新兴运动6个运动技能系列以及1个健康教育专题系列)。

高中课程共11学分,198学时(每1学分18学时)。其中田径1学分,健康教育1学分,为所有学校、学生必须选择和完成的学分。健康教育的18个学时的1个学分可根据高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安排在高中3学年中完成,每学期3学时。健康教育必须单独安排课时,健康教育课的形式可结合教学内容灵活多样进行。

其他学分可以根据学校及学生条件在田径类、球类、水上运动、体操类、民族民间体育和新兴体育项目中选择。每个学生应该连续完成18学时的学习时间,才能给予学生评定学分。

学生可以在某个系列中选择多个模块获得相应学分,也可以在某个系列中的某个模块中获得多个学分,如某个学生在篮球模块1中获得1个学分后,还可以在篮球模块2中获得第2个学分。应该允许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项目。“水平六”是为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设置的发展性学习目标。选择“水平六”的学生必须完成“水平五”的10个学分后才能进一步学习,选修项目在4~6个学分。

1.4 体育教学方法比较

《纲要》要求高校体育“教学方法要讲究个性化和多样化,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助活动,努力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不仅要注重教法的研究,更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和练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而《标准》也提出在继承传统体育教学优点的同时,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1.5 体育课程评价比较

《纲要》中体育课程评价包括对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和课程建设等3个方面。学生的学习评价是对学习效果和过程的评价,主要包括体能与运动技能、认知、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

评定等方式进行。评价中淡化甄别、选拔功能,强化激励、发展功能,把学生的进步幅度纳入评价内容。教师的教学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教师业务素养(专业素质、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教学工作量)和课堂教学两个方面,可通过教师自评、学生评价、同行专家评议等方式进行。

《标准》在学生的学习评价、教师的要求与《纲要》基本一样,只不过《标准》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如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时,应选择能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一些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体能的评价:学生体能学习成绩评价的内容应有助于促进学生体能的全面发展,各校可参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自行安排。对具体的考核项目,学生可以有一定的选择权。

知识与技能的评价:学生体育与健康知识成绩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对体育与健康的认识,以及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方法的掌握与运用;专项运动技能掌握与运用情况的评价应根据各校和学生选择的具体运动项目进行,具体的评价内容可以包括规定动作的演示、在教学比赛中学生所学专项运动技能的运用、学生擅长技能的展示。

学习态度的评价:学生学习态度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在体育与健康课上的出勤和表现、学生在课外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参与体育活动和健康教育活动的行为表现。

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的评价:学生情意表现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情绪调控能力、自信心和意志表现;学生合作精神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交往能力、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健康行为的评价:学生健康行为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活习惯(如是否吸烟和酗酒、饮食习惯等)、遵守作息制度的情况、个人卫生和公共卫生等。

根据高中学生的特点,学习评价可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如观察、口头评价、测验、技能评定、展示、成长记录、量表评价等。体能的评价可采用测验、成长记录等方法;知识和技能的评价可采用观察、展示、技能评定、口头评价、测验等方法;学习态度、情意表现和合作精神的评价可采用观察、量表评价、口头评价等方法;健康行为的评价可采用观察、口头评价、量表评价等方法。

在评价时,要注意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绝对性评价和相对性评价相结合。高中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成绩的评价应采用等级评价制。

学生的学习评价既要有教师的评价,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较为扎实的知识与技能基础以及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中,体育教师应积极指导、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并加大学生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在成绩评价中的比重。

《纲要》和《标准》对体育课程资源也作了规定。

2 从比较看大学体育教学改革

2.1 教学内容随就业和终身体育发展

高校和高中的课程性质比较表明,大学的体育教学必须也应该建立在高中学生学习水平的基础上。这一要求符合教育改革、学校体育改革的方向。从目前的体育教学情况看,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实验正朝这个方向发展;而大学的体育教学显得有些滞后。高中的体育教学要求学生必须通过“学习体育的知识、技能”去达到课程的目标。而高校的体育教学已经不是“学习”那么简单了,它要求学生“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课程目标。这里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合理的体育教育”是要“教给”学生的体育知识技能,还是要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得到需要的东西?笔者的理解是,应该引导学生在自己掌握的体育知识技能基础上寻找适合于自己锻炼的手段和方法,而不应该只是简单的“教或学”。然而,目前有不少高校的体育教学仍然停留在学生“学习体育技术、技能上”,当然“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还需要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但实际情况表明,许多大学的体育课,尤其是大一的体育课,通常是教师主动教的多,学生主动学习的少。这种状况一方面说明目前高中培养的学生达不到《纲要》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显示目前高校的体育教学有不合理的地方,有改革的必要。目前,不少高校开展的体育俱乐部学习形式、根据学生不同水平和健康状况选择学习项目等等教学改革,或多或少达到了《纲要》的要求。但这只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仍然适应不了高中体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2.2 体育形式从有形走向无形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实验结果表明:高中学生通过选项教学,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体育知识技能日益提高,参加体育锻炼的能力正在不断地加强。

我们在培英中学、高州第二中学、汕头金山中学、中山纪念中学、佛山第一中学、中山桂山中学、深圳高级中学、增城中学、增城仙村中学等学校进行了3年的课程改革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班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高于对照班。体育的技术、技能更是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验工作已经进行了3年,随着改革的深入,全国高中将全面进入课程改革的实验。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实验表明,高中体育选项教学和学分管理制,将使高中毕业生掌握体育知识技能的水平大大的提高。从2007年开始,大学新生入学的体育水平将不断提高,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也有了相当的基础。再过几年,所有的高中毕业生将带着自己的体育专长进入高校,那时,再让学生进行选项,再让学生参加低级的俱乐部形式的学习,恐怕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了。因此改革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势在必行。到了学生们都身怀体育技术技能、健康意识和终身体育锻炼的思想不断牢固建立的时候,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价值已经没有。换一句话说,有形的体育教学形式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新型的或者无形的体育教学形式将代替目前的体育课,那就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校体育俱乐部,或者与高校联姻的各种社会体育俱乐部。

2.3 学习内容愈显专业特点和就业、终身锻炼取向

高中体育课程内容范文4

关键词: 高中体育教学 现状分析 对策研究

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因此,体育教学也应当被提高到与德育、智育同等高的位置上,得到应有的重视与研究。对于普通人来说,强健的体魄是保证学习、工作和生活正常进行的必要前提,对于身负高考重任的高中学子来说更是如此,适当的体育锻炼能够强健高中生健康的身体,给予他们清晰的头脑。高中学生课业繁重,心理压力大,由于时间与空间的限制,高强度的身体和精神方面的负荷若不能得到及时的疏解与释放,将使他们十分容易生病或者产生不良情绪,而疾病与不良情绪的产生恰恰会影响高中生学习的高效率。因此,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高中学校必须彻底贯彻国家关于青少年强健体魄的相关要求,把体育锻炼的时间还给学生,充分重视体育教学。然而,现实总是与希望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当前一些高中将体育教学放在无关紧要的位置,体育教学内容流于形式,没有使体育教学显示出其应有的价值。

以下是针对体育教学现状及对策的分析,希望能够引起相关部门及负责人对高中体育教学的重视,期盼能够为高中体育教学工作者提供可用之策。

一、高中体育教学现状分析

1.体育教学得不到学校领导、教师及学生三方的有效重视。

高中是充斥着竞争、没有硝烟的战场,无论是学校领导、教师,还是学生都要在高考这场战役中咬紧牙关,紧紧盯着每一分、每一秒,唯恐时间的流逝给学子带来一生的遗憾。

文化科目不仅在高中课程设置上占据绝对主导位置,在受重视程度上也是体育教学望尘莫及的。究其原因,体育课程考试没有被提到高考日程上,在这种情况下,体育教学被认做可有可无似乎情有可原,但恰恰相反,体育教学的发展现状正在提醒学校与学生对其应引起足够重视。对学校领导来说,他们的关注点主要放在学校的整体发展上,相比体育教学而言,更加重视文化课教学,向任课教师与学生要成绩,所以对体育教学教师的引进、体育器材的补充、体育教学课程研究与设计等都没有给予足够重视,不能将体育教学放在更高的位置上看待,更有甚者,一些学校领导干脆取消了高三学生的体育课程。从教师来说,一些文化课教师随意占用体育课时间进行文化课讲授或课堂小测,剥夺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而体育教师和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不据理力争,只是听凭安排。对学生来说,学生希望抓紧一切时间进行文化课学习,有时甚至会出现将试卷、作业或单词书等带到体育课堂上的情况,加之体育教师的教学热情被打击,对学生的这种行为不加严格控制与约束,使得体育教学俨然成为“空壳”,体育课由此成为“搬到室外的文化课”。

2.教师资源与教学器材的双重缺乏。

当前,师范院校每年都向不同阶段学校输送大量优秀教师人才,当然其中包括体育教师。但是高中对体育教学人才的补充与更新显得比较滞后,甚至会出现安排原有体育教师担任其他科目教学任务的情况。因此,在高中体育场地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个体育老师同时带领多个班级进行教学活动的场景。由于一些高中的班级容量过大,加之同时上课班级较多,体育教师要考量教学活动的可行性与安全性,安排起来就比较困难。就教学活动的执行来说,由于体育教师匮乏而学生数量多,教学活动在实施过程中就会呈现出拥趸、迟钝的特征,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3.课程内容设置简单枯燥。

高中体育教学课程内容设置的不合理表现为体育课程通常安排学生做准备活动、学习广播体操,然后就是自由活动,缺少游戏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方式,使得体育课程空洞乏味。一方面反映学校对体育课程的不重视,没有投入足够的人力、无力改善这种状况。另一方面反映体育教学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他们应认清自己的重要性,认清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坚持学习和探究,为体育教学设置更加科学性、丰富性和趣味性的内容。

二、针对高中体育教学现状提出的对策研究

1.转变思想,加强认识,提高重视。

高中学校的领导、教师及学生三方面都要转变原有思想,认清体育锻炼对于加强高中学生身体素质、缓解学习压力的重要性,没有强健的体魄、清晰的头脑,学习成绩就无从谈起。学校领导要强调体育课程设置的重要性与体育教学的重要性,从各个方面规范体育教学;文化课教师要自行解决由于自身教学水平导致的教学进度跟不上等问题,不得私自占用体育教学时间,体育教师要重拾热情,与学校领导与文化课教师协商沟通,明确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学生要珍惜体育锻炼机会,在体育课上学习文化课的内容,而要积极参与到体育课程中。

2.实现体育教学人员与体育器材的双重补充。

高中课程设置一般是每班每周一节体育课,为了使各班级的体育课不冲突、不重叠,学校要及时补充体育教学人员,健全定时考核制度,提高体育教学人员的素质。

体育教师要及时发现教学器材老旧与缺乏状况,与学校相关领导沟通,对器材进行更新与补充。当然,体育器材不能被束之高阁,要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利用。

3.丰富体育教学内容。

体育教师要用心设计教学环节与教学内容,采用新的教学方法与形式激发学生兴趣,把他们吸引到体育教学过程中,发挥其主体作用。

高中阶段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一定要有健康的身体作为支撑,因此,一定要加深对体育教学的认识,及时发现问题,并切实解决。

参考文献:

[1]张洪波.高中体育教学现状及解决措施[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10(04).

高中体育课程内容范文5

关键词:高中体育;教学特点;提升教学水平

1.、高中体育教学的特点

1.1教学目标特殊

高中体育课程的根本目标,是提高高中生参与各项运动的能力,提升学生健康素质。在教学内容方面,高中体育课的授课重点为田径运动,因为这种运动形式能够较快提升学生体质、教给学生基础性的田径知识和技巧,同时增强高中生的身体耐力和敏捷性程度。除了田径运动之外,体操等也是授课体系的重要成分,这些内容有助于提高高中生的反应能力、灵活程度等,对于完善体育教学有着关键性的意义。

依据高中体育课的特殊目标,综合考虑增强高中生体质的要求,可以设置如下的课程体系:低年级的体育课以田径内容为基础,重点是强化高中生的健康素质培育;中高年级的体育课以体操等内容为基础,重点是培育高中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认识,提升教学的针对性。

1.2结合专业课程

高中生面临着沉重的考试与升学压力,许多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去参加体育锻炼。在整个高中教学系统中,体育科目也常常受到忽视,教师和学生都重点关注专业课程的成绩,努力提高这些科目的学习水平,而认为体育课是与升学任务无关的课程,并对其进行弱化处理。

要纠正这种偏差的观念,就应当将体育教学与高中其他专业科目的教学相融合。高中生的学习时间紧张,不可能要求学生将很大部分时间用来学习体育知识,在这样的形势下,教师就应当创新体育课的授课方式,在学生学习其他科目的间歇时间内,适当指导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这种结合性的授课方法,能够培养起高中生对体育活动的热爱,形成特色鲜明的体育授课模式,也有助于提高体育课在高中生心目中的地位。

1.3授课时间有限

高中教学的侧重点,是文化课的课堂教学,这部分教学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准。长期以来,由于高中生的课业时间十分紧张,体育课无法得到教师和高中生的关注,许多教师授课的任务,只是为了应付学校的检验。同时,高中生需要经常参加一些专业课程的模拟测验、应对学期的阶段考试等,这就会导致体育课中断,影响到教学的规划性和程序性。体育教学的时间本来就十分有限,再加上一系列外部的干扰,导致体育课的基本教学任务难以完成。

2、根据高中体育教学特点提升体育教学水平的方法

2.1丰富课外活动

高中阶段的体育课稳定性不够,因此,开展形式多彩的课余活动,可以适当弥补体育课授课时间的局限。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体育锻炼爱好,组织学生参与跑步比赛、跳绳、表演健美操等集体性的体育锻炼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为学生带来体育运动的乐趣。开展适当的课余体育运动,还可以增进师生的沟通,开阔学生的视野,调节枯燥的高中生活。

例如:学校可以在上下午的中间休息时间内,组织学生做广播体操;体育教师可以在研究学生爱好的基础上,创造一些韵律感强的健美操和其他类型体操等。在年级或学校范围内组织体育竞赛活动,也会收到锻炼学生体育素质的良好效果。

2.2激发参与兴趣

高中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通常十分淡薄,他们只能学习那些教师传授的基本体育知识,然而,教师所传授的内容,有些并不是学生爱好的内容。这种学习兴趣的缺失,造成不少高中生厌倦体育课程,这不利于引导学生树立增强体质的观念,也无法培养学生的参与爱好。

为了提高体育课程的实效,教师要将高中生作为体育课的主体,确保他们有自主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有效整合授课指导与学生的积极参与。例如:教师在传授体操运动的基础性知识之前,可以预备几套体操教学的方案,展示给学生,并让学生从中选取自己喜欢的体操方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加入一些小型比赛,也能够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这样的做法,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健康素质,又能够启发高中生自主探究,保持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浓厚兴趣。

2.3调整授课策略

良好的体育课授课方法,可以起到督促学生学习体育知识、改进课堂实际效果的双重性作用。目前,很多高中体育教师仍然延续简单灌输知识的教学手段,导致体育课堂的气氛压抑,没有展现出课程的独特优势;学生也感觉到体育课堂十分单调,因而失去了了解体育知识的兴趣。要转变这样的状态,就应当调整体育授课的策略,多利用先进的授课方式,如多媒体等,来丰富体育课程内容,为高中体育课注入活力。

2.4注意个体差异,避免漏洞

高中生的健康素质存在差异,这是由学生在先天身体条件、生活背景、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别所决定的。因此,不同的高中生,无法适用同样的体育学习标准。这就决定了体育教师应当掌握学生的个体性差别,创造难度阶梯不同的授课体系,对不同的学生适用不同的授课进度,让学生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参与和尝试,获得良好的体育学习效果。

此外,教师还需要改变单一化的体育考察方式,推行与学生特征相吻合的考察指标。要善于观察学生参与体育运动时展现出的优势,及时肯定学生的参与热情与体育技能的提升,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体育课表现进行评价,同学之间也可以互相评价,并互相给出建议。这样的体育课考察体系,更具有科学性,能够让学生准确认识体育锻炼方面的优点和不足。

结论:

与其他阶段的教学不同,高中体育教学的对象为高中生,体育课的宗旨目标,应当是帮助高中生缓解课业压力、提高他们体育锻炼的水平,并增强高中生的身体素质。在内容和授课方式上,高中体育课都应当区别于其他阶段的体育课。教师要善于研究高中生的体育锻炼特点,抓住教学特征,逐步探索有助于发挥体育课功能的授课方式,实现体育教学的实质性作用。

参考文献:

[1]韩朝阳.增强五种能力,提升体育教学水平[J].新课程(中学版),2011(02).

高中体育课程内容范文6

一、注意课程内容的基础性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高中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它具有鲜明的基础性。在教学中要注意打好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基础,掌握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的知识。现在提倡淡化技术教学,注重学习过程,注重学生学习兴趣,但学生不掌握最基本运动技能,不具备基础的跑、跳、投能力和身体素质,那么学生在学习中就会感到吃力,力不从心,对体育课失去信心,失去兴趣,日后走向社会就不可能在体育锻炼中挑战新的运动项目。因为无论什么类型的运动,都是需要以一定的基础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作保障的。

二、对传统教材优化、整合,对竞技性内容进行改造

课程改革并不是不假思索地否定过去的一切,传统教材是我们体育工作者几代人实践总结出的结晶,在实践教学中还是取得较大的成果。课程内容的选择还要以传统教材为框架,根据课程目标进行选择、取舍、优化组合,改变过去那种纯粹为了学习某项技术动作或提高某项身体素质而教学的思想观念。大家都有体会,传统的田径教学是学生最怕的,也是教学效果最不理解的,是不是就此将田径项目删除?基本的跑、跳、投不练?前面我们谈到课程内容的基础性,田径项目是运动的基础,其内容的开设是必须的。铅球、蹲距式起跑,背越式跳高等项目趣味性差,技术要求高难以掌握,又无益于终身体育的项目只可作介绍,其它项目可进行适当改造,通过简化规则,简化技、战术,降低难度要求,改造场地器材等手段开发出新的课程内容。以游戏的形式,比赛的形式来组织教学,在学生“玩”的过程中讲解一些动作要领,提出一些动作要求,这样也便于学生更好地“玩”。学生既掌握了最基本的动作方法,又“玩”的开心。球类和体操及其他项目,部分同学往往是因为对某个技术动作的掌握难度大,进度慢而失去信心,产生自卑,从而厌学。那我们选择同类项目中难度小,易掌握的技术动作,分组教学,分质教学,不同组别练习不同难度的内容,学生既掌握了动作,又增强了信心,培养了兴趣。

三、注重学生的运动兴趣,奠定终身体育的基础

体育教学对象是学生,主体是学生,制定教学内容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喜好;了解学生的能力动机等因素。要精选既受学生喜爱,又对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有较大价值,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作为学习内容。保证学生在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上有专长,并能加以运用。根据学校的场地、设施等条件,确定一些课程内容范围,让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和兴趣、爱好进行选择。学生自己喜欢了就会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从而全面发展体能和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增养积极的自我价值感发展个性。高中体育与健康学习的方式、方法也应作为教学内容;因为高中学生已具备自学,自练的能力,让学生掌握体育学习的方式、方法,做到授之以渔,为日后离开学校进行自我锻炼奠定基础。

四、面向全体,关注个体差异

体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确保每一个学生“平等受益”,这反映了学生主体的呼唤和需求。在制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前要深入到学生中考察和分析,了解学生体育兴趣爱好、态度、个性心理特征、实践能力,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心理个性、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尽量让学生通过自身努力都能达成教学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不一定荷求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和严密性,同一个内容针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和目标,将课程内容分解、分级让学生选择练习。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自学自练的能力,针对学生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心理特点开出运动处方,让学生自我练习,做到“因材施教”,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五、选择“半开放式”的上课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