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绘画中的色彩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绘画中的色彩知识范文1
关键词:小学生绘画教学、色彩、情感
身处童年时代的小学生在初始接触绘画时,并不具备很多专业性的绘画技巧,但是如同他们的性格一样,他们的情感真实自然,笨拙饱满,他们天马行空的内心世界来自于自己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事物和绮丽多变的大自然。世界是怎样呈现在他们面前,他们就如何作画。小学生的绘画作品稚拙而率真,色彩鲜艳而饱满。本文主要通过研究小学生绘画色彩的特点,结合当前小学绘画色彩搭配教学的现状,分析如何进行实际中的色彩搭配教学。
一、小学生绘画色彩的两个阶段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绘画风格和色彩特点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幼年时倾向想象方面,童年时倾向写实方面。根据实践教学中的经验,将小学生绘画色彩分为意向色彩和写实色彩两大类。
1、意向色彩
“意向”与“想象”是一体的,意向来源于想象。处于绘画意向期的儿童的年龄段是6岁到9岁。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儿童“想象”占据了色彩描绘中的绝大部分,他们的智力对真实世界的关注较少。他们在作画时会选择自己较为喜欢的色彩,作品构图和场景以及人物安排都自然随意,率性而为。我们要给处于“意向色彩”阶段的小学生足够的自由,来激发小学生在绘画色彩搭配中的天赋,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2、写实色彩
年龄愈大的儿童开始逐渐由“想象型”绘画转入“写生型”绘画,绘画构图和色彩描绘开始模仿成人绘画中的写实风格。处在“写生型”绘画的学生多在9岁到13岁之间。教师在这一阶段的色彩搭配教学中,应让学生对色彩的基本知识进行初步的了解,如色彩的对比、搭配、色调的不同等。同时也要教授学生构图的基本理论以及绘画中的透视规律等,帮助学生把握在绘画中自然风景的透视,指导学生建立基础的绘画理论。
3、注重意向色彩
儿童感性思维占绝大部分,理性思维还在不断构建不断完善中。他们对于现实世界的认识都是凭借与生俱来的直觉。他们对于现实世界的直觉性认识,通过绘画这种方式来展现出来,产生感性而直接的视觉效果,用以展示其天真烂漫、绚丽缤纷的内心世界。儿童绘画的本质内涵就是如此,因此在色彩搭配教学中我们应重点关注对学生的色彩直觉培养,对色彩直觉进行训练,保护儿童绘画与色彩搭配的这一珍贵特质。
二、色彩搭配与小学生情绪个性
小学生的绘画中情感和情绪比重较大,对于他们来说,绘画是情绪的一种宣泄和情感的表达。小学生的思维动态在小学生的绘画中同样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小学生在绘画的色彩中展现了丰富的情感和缤纷的想象,我们可以从他们色彩的运用中发现他们当时的心理状态、情绪表达、性格特点等。色彩是儿童在绘画中表达情绪的方式,是内在心理活动的反映,使用色彩和使用语言一样,是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工具 。
1、色彩运用与儿童心理
从色彩的选择、色彩明与暗的对比、曲线和直线的组合运用,这些特点都能从中发现儿童的性格特点和情绪。儿童在绘画中,如心情开朗愉悦,使用的色彩也是活泼的明朗色调,如:红色、黄色、粉红色等。在抑郁、低沉、烦躁时,则使用较多的暗调色彩,如 黑色、棕色、白色、灰色等,而且整个画面较为沉闷,色彩也比较单一。在绘画色彩上使用暖色系较多的儿童,如粉色、黄色、红色、橙色,情感上一般较为满足,心境上也较为自由,表现儿童的内心世界是较为调和的,自我也较为完整,儿童的精神状态是幸福快乐的,家庭环境也较为和睦。而使用冷色系较多的儿童,如黑色、蓝色、紫色、灰色等,反映出儿童压抑、低落、反抗、不满的心理状态。
2、绘画教学与儿童心理
对绘画色彩较为明朗,使用暖色系较多的小学生,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他们运用色彩来表达心理、情绪的能力,在色彩选择。色彩搭配方面予以指导。对使用冷色系较多的儿童,我们要在心理方面对其进行疏导,在生活方面给予更多关爱,将心理教育融入到绘画教学当中去,尽力给小学生一个较为开朗、积极的心境。
三、关于色彩的主观性
在绘画色彩的运用问题上黑格尔说道:“色彩是构成画家的最主要部分,所以使画家之所以成为画家的是色彩的运用。”接着他又说:要想展现绘画者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美妙的心灵,必须通过色彩来淋漓尽致地表达。世界是绚烂多姿五颜六色的,而各种色彩能充分地表达画家的性格、情绪等。在孩童时期,当他们接触外部世界的时候,往往都是通过眼睛来进行最直观的接触。儿童的天性在于对看到的东西特别敏锐,特别好奇。而最能引起他们注意力的,就是那些辨识度特别高、较为明亮的色彩。另外,年龄逐渐增大之后,他们从注意单一色调逐渐向混合色调转变,辨色的能力不断提高。据研究分析,7―12岁的儿童的绘画作品,他们画作中的色彩纯度性较高,而且他们的画作中色彩的
运用带有强烈的主观感受和个人特质。
1、教学中应注重色彩的主观性
通过对以上儿童心理现象的分析,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色彩的主观性。现代素质教育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我,而绘画色彩能用艺术的方式充分表达儿童的内心世界。绘画色彩是儿童在素质教育中体现情感的一个重要方式,儿童的审美选择和他们的表达方式,跟他们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是吻合的。绘画的色彩作为儿童内心情感的体现,应给更加无拘无束,释放孩子的天性,突出色彩的主观性。
2、强调以固有色为主的绘画色彩方式
在小学生写生绘画课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应减少较多的绘画技巧成分,应采取以固有色为主的课堂色彩教学。以固有色为主的教学方式,就是将物体的环境色和光源色至于最末,以固有色为主体,而在构图和物体、人物造型上以二维空间来展现。以固有色为主的绘画方式与儿童的心理较为吻合,但是这种绘画方式并不是死板地将物体的原有色彩生搬硬套,直接转移到画作中去,而是以情感为基础,以主观表达为重点,来表现儿童画天真烂漫、天马行空的特点,充分展现童趣、童心、童真是儿童画作的最大特点,也是实际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保护的重中之重。强调固有色的绘画色彩方式,和写作教育中的拟人、变形、夸张的表现手法,也是儿童画作中引人注意的一个重要因素。
结语:
小学生拥有丰富的情感和敏锐的内心世界,从而在通过色彩来表达时,他们的绘画色彩世界也是绚烂多姿的。我们应该在实际教学中加强对他们绘画尤其是绘画色彩的重视,同时也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思维品质,最大程度的挖掘儿童潜在的绘画天分,给他们的才能一片沃土,让他们的创造力在绘画色彩中得到充分地展现。
参考文献:
绘画中的色彩知识范文2
关键词:油画作品;情感表现;色彩
在人们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后,人们逐渐重视对文化的追求和传承。在现代艺术文化领域中,在西方油画的L画方式引入我国后,大批量的绘画艺术家对油画这种艺术表现形式的认知研究逐渐深入,并形成了系统的研究方式和方法。在对绘画艺术的追求当中,现今的艺术家逐渐重视对自身情感与主体精神层面内容的表达,将色彩的使用来展现情感的内涵。在绘画艺术的领域中,色彩的使用频率较高,实际的绘画中色彩的使用能为油画作品增添较为浓烈情感表现力。
一、油画中色彩和情感表现之间的联系
1.油画中色彩的重要性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色彩的出现使得人民的生活更加绚烂多姿,色彩不仅能丰富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环境,同时为人们提供了不一样的视觉体验,使生活越来越美好与和谐。艺术来源于生活,同样生活造就了艺术。在油画的作品中,色彩为人类留下了对生活情感的表达,其为油画作品赋予了生命,色彩不仅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样也是油画作品创作中不可少的绘画元素。这是由于色彩属于绘画作品中视觉效果传达的重要因素,色彩产生的作用是任何一种符号和图画无法替代的,同时色彩也属于绘画作品的灵魂所在,色彩的搭配能将作品中的场景和任务所表达的忧伤、欢喜和悲壮展现的淋漓尽致,能够充分的体现出艺术家的主旨思想。
2.油画中色彩的情感表现分析
在人们将色彩当做一种自然界中客观事物时,其不仅能体现出情感,同时也是表达一种物理现象。但是,由于现今的人们一直生活在色彩斑斓的世界中,很多关于色彩方面的体验会因为长时间的色彩刺激而得到相应的情感联想。对于色彩搭配后表达出的喜、怒、哀、乐等情绪能充分的感受得到,从这一角度而言,这就是色彩的情感表现。例如,暖色调的颜色能给人温暖的感受、明亮色调能给人以活泼欢快的感受、冷色调则给人清爽甚至悲伤的情感体验。色彩自身最大的魅力是在颜色搭配之后,通过对人们视觉的刺激,使人们在自身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在情感上得到不一样的体验。
二、油画艺术作品中色彩的情感表现形式
1.古典油画色彩手法的情感表现
该种手法属于一种古典主义中的表现形式,在西方绘画领域处于文艺复兴阶段,形成了西方古典绘画的基本系统,当时的绘画体系较为注重细微的观察法,对绘画的严谨的透视观察法要求较高,同时也要注重对营造光色影色形成的视觉感受,该种色彩的表现形式具有的切实性要大于画面形成的美感。例如,在卡拉瓦乔所创作《基督的葬礼》的优化作品中整个画面充满光影,充分的运用了均匀分布和密不透光呈现出的黑暗作为该作品的背景,在对该作品进行观赏的过程中,刺激观赏者视觉的是聚光灯一样的光束照着基督,场景中其他人的形象不明显,采用较暗的色彩予以绘画,这样的色彩着重使用凸显了卡拉瓦乔对耶稣基督的崇拜和敬畏。在该作品中色彩处理的手法,层次分明具有丰富的意境,也正是古典油画色彩处理的方法,使得《基督的葬礼》具有极强的情感表现力。
2.条件性色彩手法的情感表现
在印象派出现之前,西方绘画领域中对绘画的手法较为重视,而忽视了色彩在油画情感中的表现力,直至印象派出现之后,摈弃了以往油画创作中对色彩的偏见,注重色彩与光影的表现手法,这样的发展环境使得条件性色彩手法的表现形式逐渐出现在绘画的领域当中。该种色彩的使用方法,通过大量的使用对比色、互补色以及条件色,使创作出的优化作品在美感上得到升华。例如,莫奈所作的《睡莲》,该作品中的色彩大多数使用的是纯色,在绘画的作品中很少看见具体睡莲的形象,只能看见一些斑驳的色点和疏离的色线,不具有层次感较强的空间透视,但是在色搭配上较为和谐,呈现出较为柔和的景象,这样的作品充分的展现了莫奈自身对自然界和生活的态度。莫奈的情感是广泛的,是为了表现对事物的第一印象,并非是具体的静止的物体。《睡莲》绘画作品中,通过色彩光影强弱的变化,充分的表达了作者对睡莲的喜爱,同时呈现出与众不同的视觉体验,让人们在对该作品进行欣赏的过程中,能有和作者同样的怜爱之情。
3.意象色彩手法的情感表现
在绘画的领域中,意象色彩的表现手法在国内的绘画创作中较为常见,在我国很多绘画作品中,对色彩的使用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与象征性。其中对色彩使用具有意象表现手法的艺术家中,赵无极《21・2・72》中最具代表性。其追求的是一种具有中国风的泼墨形式,使用大片的色彩给人一种的气势磅礴的感受,像火焰一样变换多端,充分的表现出宇宙原初的变化。在对艺术家赵无极绘画作品进行欣赏的过程中,未能明确其所要表达的意境,但是在明白和理解其意图后,能充分的感受到哲学精神和文化精神。这是由于赵无极受到我国传统文化中道家思想的影响,在这样的文化影响下,使其对宇宙万物的理解和领悟别具一格,其中的意境和玄妙使得绘画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三、结语
通过本文的论述得知,色彩对油画具有深远的影响,通过对观赏者视觉方面的刺激,使油画作品具有不一样的情感色彩。在本次的论述中,分别对古典油画色彩手法的情感表现、条件性色彩手法的情感表现、意象色彩手法的情感表现等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以上三种色彩的表现形式充分的说明了色彩的使用方式多种多样,形成的视觉感官和情感体验亦是多样化,望此次的研究结果能为油画艺术领域的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小言.近现代油画艺术中色彩的情感表现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6,19:27.
[2]赵楠.油画创作中色彩的情感表现探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5,24:13.
绘画中的色彩知识范文3
职业学校美术教育中的色彩教养理念在现实社会中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学习现代绘画的色彩搭配、借鉴相关知识,运用色彩搭配的美感,培养学生的色彩教养,使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和关注色彩教养在美术教育中及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价值。
1.1职业学校美术教育中现代绘画的色彩搭配运用
美术教学中的现代绘画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精神价值,色彩教养理念在绘画中的应用也独具一格,色彩能给人极其缤纷的视觉效果,能够传递比文字更多更丰富的信息。绘画中的色彩表现出单一色调所不具备的个性和特点,更好地表现出现代绘画所要展现的情感和意境,赋予其新的生命力。现代绘画的色彩观念与以前有很大不同,其淡化了有色概念,要求学生用有远见的欣赏和实践感受色彩的千变万化和自由运用。
1.2美术教育外生活中的色彩搭配借鉴
在美术的教育之外,色彩在人们的生活中也同样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人眼看世界,最能引起直观效果的就是色彩,因此,学生通过美术教学课堂中的色彩知识学习和色彩理念培育,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例如,在家居的色彩搭配中,红色让人激情澎湃,蓝色让人平静安心,不同的色彩会给人们以不同感受,家居色彩的设计必须考虑到色彩对人的作用。在光线充足的房间,用冷色系缓和氛围,改变光线对人造成的影响;黄色会使人的眼睛感觉紧张和产生疲惫感;绿色给人一定的安全感,但却容易现出色调的单一,等等。因此,应用于人们的生活中,游乐场往往是令人兴奋的暖色系,以调动情绪,图书馆通常是淡绿米白等柔和色调,给人安静和舒适的感觉。在美术课堂之外,只要学生用心发现,用心观察,就会知道生活中到处都是丰富多彩的色彩搭配,展现了色彩隐藏的迷人魅力。
2.色彩教养理念融入职业学校美术教学的探讨
现在职业学校美术的教学有着极其丰富的内容和美学价值,美术教学中的色彩学习带有普遍的共性和极强的个人风格特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表现方法和不同的抒感方式,都具有独立的研究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选取更有代表性的色觉美感和意蕴表达,用音乐进行引导,向学生展现音乐和色彩、情感和色彩之间的微妙关系。从而提高美术教学的趣味性,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美术教学与人的视觉效果有很多方面的共通性,构图、线条和色彩搭配都会对人的审美观念和视觉环境产生较大影响,其中色彩有更大的张力和表现力。色彩教养理念应该融入所有职业学校美术的教学中,色彩既是外在的表达,又是内在的倾诉,根据不同人的不同经历和感受,尝试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和搭配手法,从而找出最符合意境的色调,赋予美术创作以新的精神力量和生命力。色彩的调配是美术中最直观的表达方式,直抵人的内心深处,因此注重色彩教养理念在职业学校美术教育中的培育,将其当做重要的知识内容对学生进行讲解和教育,既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又能拓展思维,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色彩教育的伟大,从而接受心灵的洗礼。
3.结语
绘画中的色彩知识范文4
风景写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最应该从印象派中得到感悟汲取营养,把分析和体验用最科学的方法表现到作品中去。
【关键词】印象派;笔触;主观性色彩;构图
【中图分类号】F7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298-01
绘画自16世纪的威尼斯画派起就开始关注于光线和色彩变化的描绘,印象派兴盛于16世纪70、80年代,反对因循环守旧的古典主义和虚构臆造的浪漫主义,19世纪最后30年,他成为法国艺术的主流。在印象派画家的作品中都闪耀着迷人的色彩,代表的画家有马奈、莫奈和维米尔等,其中维米尔可谓印象派的先驱者,他通过强烈的阳光对屋内的照射来表现人物身上丰富的色彩变化和体积感。英国风景画大师透纳和康斯太勃尔画中充满阳光和空气;库尔贝的画中已经充满了阳光,有人称他是“印象派之父”,在所有这些大师们的探索成 就之上,必然产生印象主义画派。法国现实主义前辈画家库尔贝“让艺术面向当代生活”的传统。巴比松画派的画家为了感受自然把画架移到室外感受真正的自然。
莫奈的日出印象是印象派的得名作,虽然这幅画被人嘲笑却得到了新生派画家的认可。他为印象派开辟了先河。
问题一、写生中的主客观转换
色彩写生首先是构思与构图。找到色彩在视觉中瞬间形成的灵感,捕捉色块印象,接着构思:考虑画面的构图、色彩、黑白灰等关系,斟酌物象在画面上的位置并进行取舍等。
画面是不会说谎话的,绘画的人呈现给别人的必定是画家最真实的情感,高于自然的 “真实”。但是,这种“真实”又与存在的世界存差距。原因在于,即使是再写实的风景也必定注入画家个人的情感和审美修养等因素,从而使画面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样貌。像这种把现实中的色彩转换成画面中的色彩是最显而易见的组客观转换的过程。在整个转换过程中,我们不去研究画家的个人技法上的高低,画家的个人喜好和研究方向起着重要的作用。即如何运用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思维方式去思考,去观察。
外形和色彩是色彩写生的两大主要语言。色彩绘画的学习始终是紧紧围绕它们展开的。我们内心的审美体验、思想、风格,个性,修养最终都靠他们来表现。马蒂斯有—句名言:“我们不要抄写自然做自然的那奴隶”,但是我们必须用其他的方式把它呈现出来,那就是色彩。”
不言而喻,绘画者看见的色彩与没有绘画基础的人第一眼看见的色彩是有天壤之别的,对于色彩的第一感觉,初学者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色彩修养,才能逐渐表现出不同的色彩、提炼出和谐的色彩关系。
学生在写生的过程中,切忌看见的色彩与表现的色彩相混淆,对风景进行客观的复制。但是面对变化丰富异常的客观色彩,从“模仿”到逐渐掌握风景色彩写生的主动权是要一个反复肯定到否定再到肯定的过程,但如果不从色彩特有特征去思考,绘画只会停留在模仿自然地水平。
问题二、如何观看观察 观察的方式决定了作品的表达方式
从观察到的色彩转换到表现的色彩反映了色彩在绘画中的主客观转换关系,强调画家通过对现实题材转换成为“心中的色彩”,作为一位有追求的画家,“心中的色彩”应该作为写生的首要研究对象,选景、构图、笔触的表现都是为这个前提服务。画家在主客观的转变过程必定注入强烈的主观性色彩,从而使画面色彩形成具有个人感染力的风格特征,
问题三:风景写生与风景创作的关系
客观事物的存在必然有其内在的普遍规律, 即所谓的“道”。只有掌握了这种规律才可以找到自己的依据。 在风景写生中,拟通过观察把自己的感受注入其中,努力寻求对象中所感受到的东西,真诚地表达感受到的色彩变化。写生过程中我们对自然色彩的转换,有时即使竭尽全力也难以达到完全真实的再现,在这表现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色彩,但恰恰是这种不经意带出来的色调却可以造就画家的个人特点。其次在色彩语言表达上,可以开拓新的思路。写生的对象是丰富多彩的,面对不同的对象会有不同的善于表达的对象来表现感受,我们可以选择,避免程式化和概念的东西。作为画家不能刻意去追求样式和风格,更不要学哪一位画家的作品,在初学阶段可以临摹,个人风格是在长期的写生过程中通过不断的总结探索自然流露的,这和画家的修养、个性以及选择方向有关,属于客观世界和内心世界的高度融合。相对成熟的绘画语言会使画家创作顺利进行,同时在写生中以表现内心,我们会获得更大的表现空间。面对,起初只是广阔的大自然起初我们有一个简单的想法。在写生的过程中,创作意图会逐渐清晰和完善,有时会带来出人意料的惊喜。另外在写生中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表现对象,对象只是媒介。通过对象传达出画家的感悟以及从创作理想。写生不是简单的对景观的描绘不是效果图,而是要带有明确目的的创作。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风景写生及是创作,画家借景抒情,表达内心的“真实”,这种真实不是客观的真实,而是。色彩写生是画家对真实风景的感受,绘画过程中含有丰富的主观想象与创造。画家对于客观物象色彩的特殊性把握所呈现出的主观性色彩最能够体现画家的个性和风格,因而也最有感染力。
参考文献
绘画中的色彩知识范文5
关键词:视觉审美 意识 情感 色彩
引言
视觉审美的“意识情感”是区分文化和自然科学的主要要素,具有历史的性质。通过意识,人们可以重新体验另一个人的内在心灵感悟,意识是人类所有知识的本质,只有通过对意识的探察,知识的解释才是可能的。
一、视觉审美的意识情感的来源
1 形式主义和感觉主义
19世纪视觉形式研究呈现两条主要路线,一条是形式路线,一条是感觉主义路线。形式路线被称为“艺术科学学派”,以费德勒、希尔德勃兰特、李格尔、沃尔夫林为代表,强调视觉形式不受外在因素影响的自律性和独立自主性。其源头可以上溯到齐美尔曼、霍尔巴特,直至康德。后者以费歇尔父子、李普斯、沃林格尔为代表,它利用19世纪移情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从主体生命意志和感觉出发说明形式问题,认为形式的本质是生命力向外的投射,是意志的物质化外显。
2 以费德勒、希尔德勃兰特等为代表的形式主义路线
费德勒的视觉形式理论是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期形式主义艺术史学的重点基石。费德勒理论的核心问题就是研究艺术家如何以视觉 形式来表达对世界的理解和把握。他认为,人们已经失去正确看待事物的能力,往往用哲学的认知方法来对待艺术作品。而这种能力在艺术家的身上却得以保存。艺术家有一种给予世界形式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视觉“格式塔”的能力。
费德勒的视觉格式塔能力的概念与后来视觉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所建立的格式塔艺术心理学理论具有相同之处。正如阿恩海姆所说,“如果艺术过分强调秩序,同时又缺乏具有足够活力的物质去排列,就必然导致一种僵死的结果。而在装饰艺术中,这种单调性不仅是允许的,而且也是不可缺少的……严格的对称在艺术品中是少见的,而在装饰艺术中确是频繁出现的。”阿恩海姆认为,绘画构图的一个永恒的原则,就是避免使用规则性很强的式样。只有在特殊情况下,例如,只有那种意在揭示生活中某种呆板秩序的喜剧中,才允许严格对称出现。阿恩海姆也认为,视觉就是一种格式塔的呈现,它是作为一个整体呈现出来的,视觉形象的真正本质是以圆满的知觉讲演传达出意义的能力。视知觉是一种形知觉,它把眼睛的视觉投射所提供的形状组织起来,结合起来。这些并非按照传统的表意文字那样组织的形状,能够产生出使照片可以理解的视觉概念。它们是我们得以接近形象的丰富的复杂性的关键。希尔德勃兰特认为,在视觉形式的创造过程中,构形是艺术获得“独立性”的最佳方法。这种构形能力是艺术家具备的一种不同寻常的能力,借此他可以“在一眼之间就抓住物象”。而从观者出发,要想把握视觉形式的整体结构,需要主体和客体保持一定的距离,凝神观照,从而在刹那间达到对视觉形式结构的把握。
3 以费歇尔、李普斯、沃林格尔为代表的感觉主义路线
以费歇尔父子到李普斯,移情理论所说是人的主观感觉在审美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李普斯认为,审美享受是一种客观化的自我享受。审美享受就是在一个与自我不同的感性对象中自我娱乐的本身,即把自我融入到对象中去。“我移入到对象中去的东西,整个地来看就是生命,而生命就是力,内心活动,努力和成功,用一句话来说,生命就是活动,这种活动就是我于其中体验到某种力量损耗的东西,这种活动就是一种意志活动,它是不停地努力或追求。”沃林格尔把人类视觉创造活动看为某种深层心理需求或精神需求,这种心理和精神需求具体分为抽象与移情两种,艺术作品也依次而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让人感受舒服的自然亲切的艺术,其表现特征为线条柔和,形象生动,充满了生命力,它们所指向的是肯定有机生命力的心理需求,因此被定义为移情的;另一种是表现出硬拙、紧张的几何性抽象的风格,如古代的埃及艺术,人们在其中寻求的是自身从变幻莫测的现象世界中解脱出来,心灵获得永久的安宁和永恒的价值。沃林格尔认为,与移情相反,抽象是早期民族的人们“由外在的世界引起的巨大的内心不安的产物。”
康定斯基说,所有艺术形式都源于一种内在需要,而内在需要始于三个要素:第一,每位艺术家,作为一个创造者,都具有想要表现的东西。第二,每位艺术家,作为他的时代之子,总是被迫去表现他的时代精神,这一要素取决于艺术家所属的时代和具体的过度。第三,每位艺术家,作为一个艺术的仆人,不得不促进艺术的事业向前发展。要实现第三个要素,必须完全理解前两个因素。康定斯基注重突出艺术形式的精神使命,认为音乐,绘画,戏剧和舞蹈虽然表现形态迥异,但是存在着相同的内在的精神意义,都是伟大精神的时代象征。
塞尚认为,抽象和变形是知觉与生俱来的能力,在艺术中进行抽象和变形是促使人们回到前定的“混乱的知觉”中去。因此到了20世纪早期,许多重要的艺术家的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的模式,就是从早先热衷于描绘可辨识的景观或形象,转向完全或几乎完全抽象风格的成熟阶段――抽象成为现代艺术最突出的特征。
二、视觉审美的意识情感与色彩的关系
色彩意识情感表现性决定了它与人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色彩感情的语言,对于艺术来说它的作用是巨大的。因为色彩具有符号特征,通过色彩,人的内在精神和心理活动得以反映或者说揭示出来。人们借助色彩不仅可以清晰地了解画家的视觉认知程度,更重要的是可以探究到艺术家深层的、丰富的心理世界。现代生理学和心理学表明,色彩不仅能引起人们大小、轻重、冷暖、膨胀、收缩、前进和远近等物理心理感觉,而且能够唤起人们不同的情感联想。作为视觉形式的物质载体,色彩与视觉意识的其他因素一样,是艺术家表达情感,与自然界沟通的有效方式。由于人的视觉对色彩十分敏感,因而色彩所产生的美感最为直接和强烈。因此马克思说“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印象派画家响应库尔贝面向自然的号召,在面对自然的过程中感受到光和色的变化,对周围环境中瞬息即逝的色彩有了相当的认识和了解。他们追求以“纯真之眼”看待色彩、阴影和反射光,在绘画中还原它们在视网膜上的面貌,不再以传统的色彩连贯性作画,从而创造出了绘画史上最令人愉悦的艺术作品。印象派之后出现的一系列现代主义画家,都有着对色彩的热忱和痴迷,由此可见,在20世纪的艺术理论中,色彩被看作为重要的研究。
第一:色相对比。色相对比是人类绘画史上最早出现的,经过艺术家对它们之间的面积调整,便可获得由最明确的色相所组成的稳定色彩结构。欧洲的传统绘画的色彩主流一直属于色相对比,直到文艺复兴后期,由达・芬奇首创的色彩的明暗对比逐渐取代色相对比而成为欧洲绘画色彩的主流,并延续到19世纪末的印象派之前。蒙德里安将红黄蓝三原色设置于严谨规整的方格之中,通过这些色彩中色相的质量感来控制色块的大小和方向,创造出稳定的色彩视觉效果。可以说,在绘画作品的所有色彩结构中,色相对比是以最简明的颜色直接表现人的内在色彩本质的途径。
第二:明暗对比。明暗对比是用色彩来塑造三度空间和幻觉感极为有效的手段。达・芬奇著名的油画《岩间圣母》和壁画《最后的晚餐》都显示出画家利用色彩的明暗对比来建构和掌控空间的能力。明暗对比的绘画色彩结构在所表现得对象的空间感和质量感方面具有其他方法所无法比拟的优势,艺术家从表现鲜明的本质色彩转向了反映物质表面的视觉真实,通过驾驭细微的明暗色调,实现了人的色彩感觉的精微化。应该说,色彩的明暗对比是表达物象的空间感和全面丰富性的最坚实的绘画色彩结构。
第三,冷暖对比。色彩本身不具有冷暖,冷暖感的产生源自人的视觉感受所带来的心理感知。相比色相和明暗,色彩的冷暖对比更加关注艺术家的主观意识和情感的表达。19世纪末,印象派画家脱离架上绘画,开始走出室外描绘缤纷绚烂的外光,舍弃以明暗表现的阴影和空间感,而代之以冷暖色彩表现。在外光的表现中大胆地使用蓝色倾向的色彩来表现暖色对比中的闪光。冷暖对比是绘画色彩结构中对人的感情产生最大的影响力的色彩对比。人对色彩的冷暖反应一方面证明色彩的冷暖与光色的波长,频率以及光的振幅有关,另一方面证明冷暖的感觉也和人们日常的生活经验有关,这些因素从多方面作用于人的肌体和视觉。色彩的冷暖对比在绘画中得积极呈现,表现了画家的主观意识的觉醒。
第四,补色对比。色环中央圈内相对的颜色称为互补色。不管这种补全光谱色的视觉效应能否有效地维持明显的视觉平衡,最稳定的色彩和谐依靠的最终原则还是互补色精确建立的色彩视觉平衡。
第五,面积对比。同一种纯色相,由于面积不同,其造型能力以及对于人的感情影响力会产生巨大的差异。影响面积对比的主要因素的颜色的色相、纯度和明度。因此,面积对比被认为是一切色彩对比中重要的形式因素。
康定斯基在色彩中感受到了更多的情感特征,他对各种色彩都进行了情感象征的描写,每一种色彩中感受到了更多的情感特征,每一种色彩都仿佛是带有能量,不断成长的生命体,与人的心理和生理做着或聚合或分离的运动,同时还是人的精神的某种象征。所以,不同个性的人对色彩具有不同的反映,它源于人的性格解构所影响的知觉表现。
三、关于视觉审美意识情感的作品分析
高更在色彩应用方面的突破,大大加强了绘画描绘心灵的能力。塞尚那句名言:“如果你感觉苹果是红颜色的,那么就强化它”,到了高更手里,使得颜色完全突破了物象的束缚,以一种个人主观的方式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以高更的名作《我们从何而来?我们是谁?我们要往何处去?》为例,在此画中再也看不到古典绘画中所讲究的透视法则,也看不到印象派所追究的光源色、环境色,我们看到的是画家自由任性的机理。如画面中人物与景象的安排,高更没有运用古典透视法则,而是采取了近大远小的概念性处理方式。在他绘画中一直存在着简化倾向,把人与物都作为一个个符号来看待,这种方式使得高更获得了表达情感的自由。可是在他获得这种自由的同时,也存在了一个简化了的事物,或说在画面中简化了人与事物交流的过程,为以后绘画中单纯依靠心灵、脱离事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这幅画中,绘画可以自由表达人的心灵,不再为物牵制。在高更的绘画中,人、物都成为了一个符号,成为了表达艺术家观念的符号,这才是艺术家要做的事。
再看蒙克的《呐喊》,作者有意简化并夸张地表现对象。比如“主角”的那张脸,和涂鸦差不多。也许是为了表现呐喊的力量,他把海湾和云彩都画成弯弯曲曲的形状,令人联想到音波的扩散。就是说,蒙克把主观印象置于首位,为此可以歪曲所有事物的造型和色彩。这样一来,习惯于欣赏古典绘画的那些观众就难免感到无所适从,困惑、恼怒、感到上当受骗等等感受接踵而来。蒙克的“表现主义”由来已久。他是北欧画家中最先自觉探索“语言”的“时代性”的。为了表现“呼吸着的,有感觉的,受苦受难而又在爱着活生生的人”,必须抛弃古典技法。
凡高的绘画中明显表达出了一种孤独、敏感和愤怒的激情。或许因此,人们容易把他的个人病例与他的绘画联系起来,称他为一个疯狂地天才,而这种称呼又极易使人认为他在绘画过程中是疯狂的。实际上,凡高有着十分理性的一面。以他的作品《麦田上的群鸦》为例。强烈的色彩对比,线条造型的手法等。但是他在色彩上处理极为理智,画面中心处是黄色麦田与红色的土地的对比,而绿色的加入增强了这种对比,从而构成画面的中心。对于天空的处理,凡高也是非常讲究,近乎黑色的天暗示了近处,加了白色的湖蓝色则表达了远处的天空,如果我们注意其色彩变化以及天空和地平线的边缘的交界的话,会发现这位画家是很用心的。天空上两块白云的处理,看似随意的两块白色,其大小不一,明度不一,其原因明显是因为一块处于近处和画面中心,另一块则是远处之故,同时,添加这两块白色,不仅使画面平增了许多生动,也减弱了由于过分利用对比色带来的冲突,使画面趋向和谐。另外,画面中乌鸦连接了上下画面,取得和谐。所以说,绘画是理性和感性的结合,单纯依靠一方面不可能创作出杰出的作品。
绘画中的色彩知识范文6
关键词:中职学生 色彩感受能力 培养 策略
在中专三年的《色彩》教学中,将“培养学生的色彩感受能力”放在首要位置,是基于色彩感受能力对整个课程的基础作用而进行的。如何培养学生的色彩感受能力还需要教师在《色彩》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色彩关系和变化规律的基础上以多种方法来进行。
一、引导了解色彩关系和变化规律
自然空间内的物体总是相互依存,色彩也同样如此,不同色彩间的相互影响和制约就形成了色彩关系。在绘画中学生通常只看到物体的固有色而忽视了光源色,因此,环境色彩对物体色彩的影响直接表现在学生的绘画中,使得物体本色受到影响,导致作品色彩受损,这正是由于学生对色彩关系和色彩变化规律掌握不准的原因。也正如此,培养学生的色彩感受能力显得更加重要。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掌握一定条件的物体形成的色彩关系来进行绘画,也就是说,绘画不是画东西,而是画关系。当然,也不能忽视了光源色和环境色对物体的影响作用,如色彩的变化规律、冷暖色的变化规律。虽然整体上亮部冷则暗部倾向暖,但冷暖之间的差异有明显区别;灰性色在暖色环境中则有冷的倾向,在冷色环境中又有暖的倾向;光源色暖则亮部暖,光源色冷则亮部色彩也冷等。只有引导学生充分把握这些色彩关系和变化规律,才能使其在绘画中将色彩关系准确地表现出来,同时,这也为色彩感受能力的培养打下了理论基础。
二、利用音乐来培养学生的色彩感受能力
音乐、绘画、舞蹈是三位一体的艺术表现形式,音乐和绘画的关联性给了《色彩》教学很好的启示。音乐的节奏、节拍、旋律和绘画的线条、色彩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教师把握住这一点来引导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色彩是有较好作用的。如:在欣赏民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中,那节奏的舒缓、旋律的优美让学生大脑中形成了一幅动态的画面,教师再以图片或视频来辅助学生进行欣赏,同时配以讲解,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刺激下对协调色和音乐的关系就有了深刻的理解。再如:在《金蛇狂舞》中让学生来感受色彩搭配所体现出来的强烈对比,不但能让学生在欣赏中获得灵感,也能培养学生同感下的艺术审美能力。
音乐和绘画在审美功能上是相通的,不同的只是表现形式。音乐以音响的形式表现,绘画则以色彩的形式表现,但都借助光和大气为媒介,这就让音乐和色彩之间具有了关联性。利用音乐来培养学生的色彩感受能力,提高的不是单纯的绘画能力,更多的还是审美能力的提升。
三、利用艺术作品来培养学生的色彩感受能力
很多时候,教师总是为教而教,却忽视了为美而教的绘画教育观。因此,在《色彩》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就必须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利用展览或作品展等契机,带领并引导学生用专业知识来欣赏作品。在欣赏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引导学生掌握欣赏的顺序性,还要结合艺术品的主体来对色彩关系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在欣赏过程中随着感受的丰富,提升感受能力。
如一幅作品中的色彩关系,色彩是如何对比的?画中的红色与蓝色、黄色和白色是以怎么样的对比关系来表现的?利用问题来引导学生以专业的语言进行描述,在总结中点明绘画中强调物体的固有色,而随光色则减弱,环境色对物体固有色的影响需要进行具体的选择来表现。
当学习融入活动时,学生的心理接受力得到放大,兴趣得到激发,有利于对色彩感受能力的培养。
四、利用大自然来培养学生的色彩感受能力
自然是最美的画,但教学中发现,一些教师太过于强调色彩的对比关系而忽视了物体的固有色表现。其实,自然色彩的丰富多彩能让学生对色彩的感受能力迅速提升。但对自然物体的色彩感受不是照相式的全搬,这就需要教师在引导学生感受的过程中正确认识外光色彩的规律性,在具体应用中通过主题的选择、感情的表达来对外光色彩进行选择性的取舍。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摆脱传统教室的束缚,以自然为课堂,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或写生课带领学生深入到大自然中,在那花花草草的色彩斑斓中去感受色彩,去领悟色彩给我们带来的审美愉悦。欣赏也好,写生也罢,教师都需要注重让学生在感受自然色彩的同时学会用自我的表现方式来表现色彩,让色彩成为一种思想的表达、感情的抒发。
五、常用色彩感受能力教学法简介
在色彩教学中,除了以上策略能对学生的色彩感受能力起到培养作用外,教师也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下面是常用的色彩感受能力培养教学法的分析:
1.分步示范法
这种方法目前是《色彩》教学中使用最多的教学法之一,它以教师的示范为主,通过“起稿、勾小色稿、确定色彩关系、局部深入、整体调整”的过程来将色彩写生过程示范给学生,优点是直观形象,但因学生处于被动状态,积极性不高。在分步示范中,教师需要在示范的时候配以理论的讲解,让学生通过教师的示范在感受过程中去强化验证色彩的专业理论。
2.阶段教学法
即在色彩教学中将所要完成的教学内容分为不同的小阶段,通过每一小阶段的训练来达到整体的训练效率。在每一小阶段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示范、修改、讲评等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阶段教学法注重对每一阶段学习成果的评价,有利于学生在掌握不同点的基础上形成面的能力,但因太多细化,对学生的色彩整体认识能力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3.图示教学法
这一教学法在《素描》和《色彩》课中应用较为广泛。众所周知,素描是利用线条的明暗、块面塑造来表现形体和空间。为让学生能弄清明暗调子的色彩成分,教学中教师可把物体单色化,按照素描关系标出色彩的明暗调子,同时在左(或右)上方确定一光源,物体因位置的不同所受光情况自然不同,其明暗调子也就不同,色彩的表现方法也就迥异了。图示教学法类似于示范法,对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有重要作用。
4.分层教学法
目前,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分层教学法在《色彩》教学中的应用也逐渐广泛。分层教学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以不同学生群对色彩感受能力的不同而进行分层教学。在实施中,分层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但通常以学生的色彩感受能力的强弱来进行ABC式分层,即:A层学生群色彩感受能力较强,绘画水平也相对较高,教学中教师除按计划让其完成任务外,还可增加部分内容让其完成;B层学生色彩审美感受力强,绘画技能一般,教学中只要求其完成规定内容;而C层学生则以色彩感受能力弱和绘画能力弱的学生为主,教学中通常以基础理论学习和临摹性练习为主。色彩分层教学法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但如果分层中教师不多方面考虑学生差异而武断地进行分层,可能会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一定的影响。
当然,在《色彩》教学中对学生色彩感受能力的培养不仅仅限于上述所叙,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合适学生的才是最好的。因此,在《色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立足于学生这一主体,将理论学习、专业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写生过程中去感悟、去领会,这才是最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冷春林 浅谈色彩教学中色彩能力的培养[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