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建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建议

对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建议范文1

关键词:实验室安全;安全管理体系;现状与对策

高校实验室是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教学实验室、科学研究实验室和学生自主创新实验室3大类,是高校开展实验教学、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和窗口[1],更是开展“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容及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重要场所.实验室安全是高校保持正常教学科研秩序、维护师生人身和财产安全的前提和保障.但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时有发生[2],影响到高校的安全与稳定.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是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国外高校也很重视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英国牛津大学[3]、美国麻省理工学院[4]及日本高校[5]都建立了各具特色的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全面了解现行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建立一套适合本校校情、运行高效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对建设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开展调查的总体情况

本次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湖南省15所高校进行了调查,其中“985工程”高校3所,“211工1),其中“985工程”高校3所,“211工程”高校1所,军队院校1所,部属院校2所,省属院校12所,省会高校7所,其他城市高校8所.问卷全部收回有效,基本能够反映湖南省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现状与水平.

1.1管理体系系统化

15所高校都十分重视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建立了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形成了多部门齐抓共管,相关制度配套,专项经费保障,日常管理与专项检查相结合,安全课程教育与专项培训互补的管理系统,为学校的实验室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使湖南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发生率处于较低水平.

1.2管理机构多元化

高校参与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部门比较多,如保卫处、安验室管理处、后勤基建处、资产处、教务处、科技处等职能部门及学院、实验中心、系、实验室等都参与到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有的高校还成立了实验室技术安全科.

1.3管理制度齐备化

具有“大学实验室管理规定”“大学实验室安全管理规定”“大学危险化学品管理规定”“大学实验废弃物处理管理规定”等涉及实验室安全主要制度的高校达11所,占73.3%,有的高校还制定了“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实验动物管理办法”“特种设备安全管理规定”及“放射性安全管理规定”等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制度;安全管理制度最为全面的是中南大学,涉及实验室安全的制度共13项.制订了校、院两级实验室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14所,占93.3%.涉及实验室安全的制度建设得到了较快发展,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呈现系统化、齐备化的特点.

1.4管理体系多样化

15所高校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以构建较为简单的校院二级管理体系和较为复杂的校、院、实验中心、实验室四级管理体系的较多,分别为5所和4所,占33.3%和26􀆰7%;校、院、系三级管理体系最少,仅一所高校,占6􀆰7%;校、院、系、实验室四级管理和校、院、实验中心三级管理的分别为2所和3所,占13.3%和20%.

2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中存在的不足

本次调查的湖南高校办学层次、学校类型和学科门类较多,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也各具特色,但总体看来还存在以下不足.

2.1顶层管理存在多头管理,管理责任不明晰

在体系结构的顶层,参与管理的部门较多,但各部门之间的责任不明确,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一级部门是保卫处的有5所,是实验室管理处的有6所,是教务处的有2所,有2个部门及以上的有2所.这些部门与校内其他部门之间责任不明晰,如与资产管理部门、后勤管理部门如何分清管控药品的供应与管理、实验室危险废弃物的处理等工作职责.

2.2基层管理者和使用者安全意识不强

在体系结构的基层,对实验室安全管理重视不够,管理实验室的是基层教师,学校对教师的考核指标一般体现在教学科研上,教师对实验室的管理在一定的程度上存在侥幸心理,认为应该不会发生安全事故.另外,从事实验的学生的安全意识不强,违规操作实验者较多,而实验室管理者有时意识不到安全的隐患,不能严格督促学生按章操作.制订了具体实验室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学校仅2所,只占13.3%.

2.3中层管理职能弱化

学院是实验室安全的中层管理部门,管理工作的重心都放在了学院的教学科研方面,对实验室安全的管理主动性不够,对实验室基层的监督力不强.制定院级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的仅有3所高校,占20%,主动开展学院实验室安全检查的仅1所高校,仅占6.7%.

2.4安全教育体系不健全

安全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认识和安全素质,是防止各类事故发生的最重要因素,是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管理方针的具体体现[3].涵盖从新生的入学教育、开设安全教育综合课程、开设专门的实验室安全课程、进入具体实验室前的安全培训全系统安全教育的只有1所高校,建立了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的也只有1所高校.

2.5基层管理制度体系不健全

以法治校已深入人心,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是实验室安全管理的依据和基础.在调查中发现,在学校层面上的实验室管理制度比较齐备,但在学院,尤其是在具体的实验室(实验中心)层面上的制度不齐,而校级制度覆盖面广,比较笼统,对具体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指导性不强.

3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建议

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建设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多,高校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结合实验室安全的要求开展建设.多数学者认为应从加强硬件和软件设施管理开展建设,尤其是在信息化平台建设方面应引起高度重视[6G8].笔者认为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

3.1顶层设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

实验室安全是校园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实验室安全的因素也多种多样[9],因此,应从校园安全的角度顶层设计实验室安全工作,成立校级安全管理委员会,其组成包括学校高层领导、技术专家、财务主管人员、工程师、医师等,领导和协调机构实验室安全工作,处理重大实验室安全危机和事故.保卫部门是学校实验室安全的一级管理部门.二级管理应分类设计,研究型大学和教学研究型大学可成立实验室管理机构,对实验室进行统一管理,包括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教学型大学可由教务管理部门管理实验室安全工作.三级管理应落实在学院,学院是办学和管理的中层组织,对学院人财物具有全面的支配权,只有学院重视了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各项工作才能落到实处.最基层的管理组织和管理者是实验室(中心)和具体教师。

3.2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体系

根据国家在环保、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新要求,在进一步完善校、院级层面关于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制度外,特别要根据具体实验室的情况,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建设,同时开展对制度的宣传学习.

3.3完善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

要建立实验室安全教育的长效机制,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展的安全教育、安全教育的综合课程,到进入实验室前的安全准入制度学习,构建实验室安全教育与实验教学、实验研究紧密联系的长效机制.

3.4落实实验室安全管理保障体系

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需要学校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保障,建立保障体系至关重要,学校要明确实验室安全管理的责任人,同时每年预算安排一定经费,对相关人员开展专业培训,培训学习相关法规、标准及技术规范体系[10],购置相关安全管理设备,为实验室安全管理提供人财物保障.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吕长平,周凤莺,何喜.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高教学刊,2016,38(14):150G153.

[2]陈家胜,贾丽霞,解成喜.借鉴他山之石,构建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10):8G10.

[3]刘浴辉,向东,陈少才.牛津大学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2):168G171.

[4]戴芳,何江,赵治华.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建立的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4):199G202.

[5]龚守健.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构建途径探索[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90G91.

[6]李颖.改革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适应创新型实验教学需要[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11):280G283.

[7]刘春元,邢小萍,程月琴.浅谈农业院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10(2):188G190.

[8]潘蕾.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2):188G190.

[9]贾贤龙.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现状分析与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2):193G195.

对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建议范文2

关键词:实验室管理 设备 实验室管理建议

实验室是教学,实践的重要场所,它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实践提供了必要条件。因此,只有深刻认识实验室管理工作的意义和作用,认真做好实验室管理工作,才能使教学实践工作更加规范,从而促进实验室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实验室管理的基本任务

实验室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对实验室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的组织,计划,协调和控制, 以及对相关场所的管理,以保证实验任务的顺利完成。

1. 1设备管理

仪器设备是实验室工作质量保证的前提。实验室管理人员根据需要提出设备采购申请,依据设备配置具有一定前瞻性的原则,按程序组织采购,确保产品质量。仪器设备调试验收合格后才能正式投入使用。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可靠,仪器设备均需定期经计量单位检定校准后方可继续使用。仪器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保养维护,做好仪器设备使用的档案记录,确保设备的完好、安全和有效地使用,避免损坏,造成浪费。对已达到或超过使用年限的仪器设备,按有关规定申请报废或降级使用。

1. 2安全管理

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是一项重要内容,安全规章制度的建立是安全管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应做好防火、防盗、防毒、防泄漏等安全工作,实验室应配备消防设备,建立防毒等安全设施。对于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品应指定专人妥善保管。水源、电源、火源必须按规定操作使用,每日工作结束时必须细心检查。废弃样品处理不能随意乱丢,严格按规程处理。对不符合规定操作或不利于安全的因素进行监督,将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防患于未然。有权停止有碍安全的操作行为,对违章操作人员进行教育批评,严防死守,杜绝事故发生。

二、加强实验室管理的建议

随着现代实验室管理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实验室管理的内容和手段都在不断的更新,对实验室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1加强实验室制度建设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为确保实验室高效运行,实验室应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 加强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建设,各实验室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可操作的管理细则和实验室人员岗位职责及考核奖惩办法,做到人人有章可循,切实保障实验室工作协调有序地进行。实验室实行开放、流动、竞争、联合的管理机制,同时面向社会吸引优秀人才,参与学术交流,不断增强活力,提高科研水平。加强仪器的动态管理也是实验室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管理人员应定期收集整理仪器档案,建立保管制度,确保档案资料完整准确,随时借调和查阅。实验室管理人员要严格遵守国家有关安全保密的法规和制度,经常开展安全保密教育,确保财产安全,防止技术资料泄密流失。

2. 2加强实验室质量体系有效运行

实验室质量体系管理是实验室管理工作的依据。实验室质量体系有效运行就是执行质量体系文件,贯彻质量方针,实现质量目标的过程。实验室质量体系有效运行主要表现在:实验室各项质量活动处于受控状态,以质量监控、体系审核和评审验证为手段,逐步形成自我完善和发展、使实验室质量管理工作处于一种良性循环状态。要加强实验室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行必须做到: ( 1)质量负责人应组织和加强质量体系文件的贯彻落实,要求所有与实验活动有关的人员熟悉相关的质量体系文件,并在工作中执行质量体系文件的有关规定; (2 )各部门必须严格按照质量体系文件的规定开展测试业务,正确处理检测业务与质量管理的关系,确保检测行为的公正、检测方法的科学和检测结果的准确; (3)各部门必须按质量体系文件规定的程序正确记录开展的检测业务,确保能再现检测活动的全过程; (4)质量监督员负责对检测工作是否按质量体系文件相关规定执行的情况进行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并且纠正偏差。

2. 3加强实验室信息化管理工作

对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建议范文3

关键词: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安全准入制度

中图分类号:G717;G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219(2013)08-0068-03

高校实验室是开展实验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实验室人员流动性较大,其安全不仅关系到教学人员的安全,还关系到不特定的参与实验人员的安全。

一、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及其安全事故分析

(一)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原则、内容和特征

高校实验室管理包括教学管理、软件管理以及仪器设备管理。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既渗透于上述三项管理之中,又贯穿于高校科研活动和实验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是一项独立的、不可或缺的实验室管理内容。在实验室安全管理中应坚持环保和以人为本的原则。首先,减少实验对环境造成破坏,避免化学试剂对环境造成污染。其次,坚持以人为本,将实验人员和间接接触实验人员的身体健康作为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首要内容。

实验室安全管理包括两部分,即实验室安全硬件管理和实验室安全软件管理。前者是指实验仪器设备的安全管理,由此需要实验室管理人员定期对实验仪器设备进行检修,及时发现实验安全隐患,预防实验安全事故的发生。后者强调安全规章制度、安全责任、安全观念建设,从制度或者思想层面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从全国范围来看,高校实验室的扩张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在此背景下,实验室安全管理呈现出三方面的新特征。

一是高校实验室实验结果不确定性增多。在实验室所开展的实验中,除了少部分实验室属于验证性或者常规性实验之外,大部分实验都是具有探索性的实验。因而,基于实验的探索性与未知性,实验中不确定的因素或者影响因子较多,“实验项目越多或规模越大,不确定性越明显”,进而增加了实验室安全事故发生的风险。

二是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复杂性增加。新增加的实验任务对实验环境和实验条件都有着不同的要求。例如,需要在一些高压、超真空的环境下进行实验,或者需要面临更多的环境问题,如需要科学处理废气、废水或者固体废弃物等。这些新增加的实验任务,无疑增加了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复杂性。

三是高校实验室实验事故破坏性超常。实验室内部的实验布局较为集中,不同的实验项目混杂在同一个实验室内。如此混杂的实验环境增加了实验安全事故结果的超常性,一旦发生实验安全事故,实验污染会快速扩散到高校实验室周边的环境中去,从而增加次生事故发生的概率。

(二)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分析

根据实验室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可以将实验室安全事故划分为三种类型,即人为原因造成的安全事故、仪器设备原因造成的安全事故以及自然原因造成的安全事故。具体来说,人为原因造成的安全事故又包括实验人员操作不当或者疏忽大意造成的安全事故、犯罪行为引发的安全事故以及敌对分子破坏引发的安全事故。无论何种原因引发的安全事故,在现实中都可以表现为以下5种形式。

一是仪器设备破损事故。高校实验离不开电源的使用,在一些需要借用电源加热的实验中,一旦突然停电,正在运行的实验仪器设备极其容易受到损坏。

二是毒害实验事故。毒害实验事故一般发生在化学实验中,由于实验人员违反操作规范或者实验仪器老化,实验中使用的化学制剂很容易误伤实验人员。而有毒气体也可以对接触人员造成伤害,甚至有的实验人员因为接触毒害的实验物质而死亡。

三是火灾事故。火灾事故的发生多为人为原因。如实验人员在实验室吸烟或忘记切断实验室的电源,致使实验仪器设备因长时间通电而产生火灾。

四是爆炸事故。爆炸事故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实验人员误操作而引燃易燃易爆实验物品,另一方面是由于实验仪器设备的老化,实验室管理人员没有及时发现这类故障,从而造成危险物品从实验仪器设备中泄漏出来,遇到高温环境或者接触火花发生爆炸。

五是机电伤人事故。在冲击运动、带电作业或者高速旋转的机械性实验中容易发生机电伤人事故。机电伤人事故发生的原因主要是因实验人员操作不当,而机电伤人事故的表现形式为仪器设备挤压或者碰撞伤及仪器旁边的人员,或者仪器设备“老化而存在故障和缺陷,造成漏电触电和电弧火花伤人”。

二、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硬件方面的问题

实验室安全通道被占用。实验室内的仪器设备多为贵重设备,为了保障这些设备不被偷盗,许多高校对实验室门窗和楼道进行了加固,但是这些防盗设施也给实验室带来了诸多安全隐患。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实验人员得不到及时疏散或者无法从门窗逃生,势必会增加人员伤亡。而在事故发生以后,实验仪器设备无法从安全通道顺利搬出实验室,也会造成更为严重的财产损失。

实验室仪器设备防火能力低。一些实验室为提高资源利用率,对老旧的实验室进行了改造,新仪器设备与老实验仪器设备混杂使用。因此,无论是实验室的实体结构还是实验室内的仪器设备,其防火能力都较低。

实验室安全建设的资金投入不到位,造成安全设施陈旧,无法应对发生的实验安全事故。尽管高校实验室遵守消防管理规定,在实验室创建初期购买了消防设备,但是许多高校实验室却不对这些消防设备的维护增加投入。如此一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已过年检期限的消防设备仍被实验室使用,消防设备形同虚设。

(二)软件方面的问题

实验室安全管理意识淡薄。高校实验室主要用于教学实验,其安全问题并“不像生产企业那么直观和突出”,因而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无论是实验室管理人员还是实验人员,他们的安全意识都很薄弱。

安全管理制度缺乏整体考量。从安全管理的整体性出发,一些高校只注意到消防安全或者实验室仪器设备安全的问题,而没有注意到实验环境安全的问题。进一步来说,目前大部分高校仍没有形成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整体性意识,没有将环境安全作为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更没有从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制定安全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

安全管理责任不明确、体制不顺畅。由于“没有落实法定代表人是单位安全的第一责任人的要求”,因而无法从全校安全管理的整体出发确立领导体制。同时,在这种领导体制下,实验室没有配备具有专业管理技能的安全员,导致保卫工作人员难以发现实验室安全隐患,从而排除隐患。

三、加强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建议

(一)加强硬件建设

畅通实验室安全通道。管理人员应平衡实验室仪器设备防盗与安全事故预防之间的关系,清除消防安全通道上的障碍物,对于门窗的加固材料应选取既防盗又符合消防安全的材料,一旦发生消防安全事故,实验人员可以通过门窗进行逃生,或者将贵重的实验仪器设备搬离实验室。对于实验室走廊、楼道放置的障碍物应及时清除。

增强实验室及其仪器设备的防火能力。加强对年代较为久远的实验室的改造,拆除私接的电源,对实验室的外墙、内墙结构进行改造,提高其防火、防灾的能力。对于实验室内部的仪器设备,可以通过改造的方式增强防火能力,或将旧的仪器设备及时处理掉,实现实验室仪器设备的更新换代。

加大对实验室安全设施的资金投入,提高对实验室安全事故的预警能力。增加对消防安全设施的后期维护力度,保障消防设施时刻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此外,还需要增加实验室环保的资金投入,减少实验对环境的污染。

(二)加强软件建设

增强实验室安全管理意识。首先,增强教师的实验室安全管理意识,实验教师应在教学工作中编写实验安全的宣传稿,规范实验仪器设备操作的流程,同时针对实验中接触到的化学药品、化学试剂,详细讲解其危害性。其次,增强学生的实验安全意识,对进入实验室开展实验的学生进行安全培训。

对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建议范文4

在约克大学,针对首次进实验室人员包括学生、新进职工、访问人员均签署安全注意事项,并要求遵循其管理规定。特别是化学类实验室,新进入员必须先进行安全培训方可进入实验室区域,同时每人配备全套防护装备(包含护目镜、实验室衣服及鞋子),进实验室必须穿戴,否则不予入内。培养实验室人员的安全意识,提高安全警惕性对于实验室的安全管理至关重要。国内实验室对于安全管理也有相关规定,然而从导师到学生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流于表面。只要导师同意就可以进入实验室,跟着师兄师姐做实验,没有经过正规而有针对性的安全培训,缺乏必要的安全知识,为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埋下隐患。另外,约克大学在安全培训的时候反复强调:如果你感觉事故局势超出你的控制能力或不知道如何处理,应迅速撤离危险区域,电话报警或求助,同时要及时通知附近的同事撤离。这样的安全教育告诉我们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保护自己及同事。而笔者曾在国内遇到学生为了掩盖自己打翻致癌液体在地面,用大量酒精清洗的,导致液体挥发更严重的事情。由此可见,安全意识的培养在面对如何处理临时突发安全事件时的重要性。

二、健全的安全制度

建立和健全有效的安全制度是实验室安全管理的保障。在组织架构方面,约克大学设有校级和系级健康安全咨询委员会,由学校各专业代表组成,完善健康与安全的相关政策;安全管理的总负责人是约克大学的1位副校长,负责制定大学健康安全管理的方针和政策;同时健康与安全咨询委员会聘用3位专家,分别负责为放射性防护、生物安全和职业健康提出建议。大学设立安全办公室,负责所有与安全相关的具体事宜。各学院领导全权负责学院及各系的工作环境及实验室的安全。各院系均聘有一位专职安全员及多位兼职安全员,协助大学安全办公室在各学院系落实相关安全管理制度。这种层层负责的制度,对于学校及实验室的安全提供了保障。在大学的整体安全框架下,结合各学院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安全管理条例及办法,基本上涵盖了实验室的相关安全领域:

1.消防安全,包括消防安全管理规定、消防疏散演习规定、个人紧急疏散规定,消防安全处罚条例、火灾事故条例、火灾自动报警报告等。

2.化学品安全,包括化学品实验安全评估规定,废弃物处理办法,易燃易爆危险品管理办法,危化品管理条例,通风橱的管理规定,威胁健康危险物的控制等。

3.工作场所及设备安全,包括电气安全测试,建筑物石棉安全规定,工作状态下设备使用及防护规定,仪器设备及教学设备操作规定,设备例行检查及维护规定等。

4.电离辐射安全,包括镭射安全管理,辐射防护管理,放射性废物管理规定等。

5.生物安全,包括生物安全管理规定,生态管理办法,生物/医药废弃物的处理等。

6.一般安全规定,包括健康安全手册,职业健康与安全规定,食品安全管理办法,健康和安全标识管理规定,无烟规定等。

7.意外,包括事故与意外报告流程,事故调查规定,急救处理流程等。

三、实验室安全管理更深入

1.实验室危险评估系统。建立实验室安全危险评估系统,检查实验过程中是否存在可能对人身产生伤害的可能性,从而决定规避伤害的方法。具体的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由各学院指派的学生导师,行政管理者以及不同专业领域的专家做出相关评估。同时,每年年底要设计下一年的实验计划以及预计使用化学品的种类、数量等,进行安全评估。若未经过安全评估的实验是不能进行的,未申报的化学品也无法购买。国内高校及研究所对于实验计划的管理深度相对较浅,缺乏深入管理实验室的安全机制。

2.重视安全培训。安全培训向来是国外高校重视的环节。在约克大学,安全培训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为广义的安全培训,由院系的安全负责人负责,主要培训内容为用电、用气、安全逃生、疏散演练等广义的培训,每个学期培训2-3次;第二阶段为实验室安全培训,由实验室安全员负责,主要针对各个实验室的安全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具体按照人数每周进行。培训结束后方可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操作。重视和强化安全培训,是实验室安全的第一步。

3.严格安全管理的执行力。对于已经造成不良后果或者有相关安全隐患的实验室,必须彻底整改通过后方可使用,几乎不考虑实验的进程等其他因素,安全位一票否决制。笔者曾接触到一个做碳材料的实验室,因墙壁上有黑色未知不明材料沾污导致关闭一个月,采样检查结果黑色不明物质为非碳材料,然后整个实验室彻底打扫检查后开放。虽然这感觉有点吹毛求疵,但是确实是以安全为第一考量。实际上,如何提高实验室安全制度的执行力和监督力是国内高校及研究院所共同的课题,单单制定制度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如何执行和落实,并且当出现与制度相悖时,则严格进行监督和追责。

四、结语

对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建议范文5

关键词:大型仪器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安全文化

大型仪器是高校开展科研创造、技术革新的基本条件,是培养高水平科研人才、创新型人才的物质基础[1],在加快“双一流”建设、强国兴邦的道路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教育资金的投入逐年增加,大型仪器在高校固定资产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2],大型仪器实验室的安全运行是大型仪器发挥作用、提高科技效益的基本保障。我校先进能源材料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大型仪器实验室拥有透射电镜、扫描电镜、原子力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等数十台大型仪器,总价值超过2000万元,本文结合本单位大型仪器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实践经验,从大型仪器实验室自身的独特性出发,研究了针对大型仪器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体系。

1大型仪器实验室的独特性

教育部针对2018年12月26日北京某大学的实验室爆炸事故下发了《关于立即开展实验室安全检查的紧急通知》,实验室安全问题在全国教育系统内获得了广泛的重视。大型仪器实验室作为一类特殊的实验室,是实验室安全工作整体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相较于常规实验室,大型仪器实验室又具有独特性,安全管理工作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要求。(1)开放程度高。大型仪器的服务属性和社会属性要求其具有较高的开放程度,造成进出仪器室的人员复杂、流动性大、仪器设备使用频繁、昼夜运转,安全管理负担较大。(2)高度专业化。大型仪器技术含量高、构造精密、危险源复杂(包括电路、辐射、磁场、泵油、气体等),仪器本身就存在危险性[3-4]。同时,大型仪器对运行环境要求较高,室温、湿度、震动、灰尘等都可能影响大型仪器的寿命、精准性和安全性。(3)贵重仪器多。大型仪器大多属于进口设备,价格几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维修成本高昂,与常规实验室相比,大型仪器实验室的安全事故在物质层面上要付出更大的代价。(4)数据储备量大。大型仪器实验室储备了大量的数据,包括设备档案、技术资料以及客户的原始数据等,除了像常规实验室一样需确保人员及财产安全外,还要防止数据被窃,确保信息安全。这些独特性增加了大型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内容和难度,普通实验室的安全管理经验难以直接套用在大型仪器实验室安全管理问题上,需要思考和探索一种针对大型仪器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系统性方法。安全事故的海因里希多米诺骨牌理论(见图1)阐述了各种安全隐患与事故伤亡损失之间的因果关系,如果移去事故链中的某一块骨牌,即可破坏连锁反应、终止事故过程。若想避免大型仪器实验室安全事故发生,完善安全管理制度是根本,提高人的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加强环境安全建设是关键,这就需要构建一个制度完善、人员有序、队伍专业、宣传到位、环境安全的大型仪器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见图2),抓铁有痕、踏石留印地确保大型仪器实验室安全、有序、高效地运行。

2构建大型仪器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

2.1完善大型仪器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2.1.1培训准入制度和预约制度。实验室培训准入制度是实验室安全开放的重要保障[5],能有效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仪器损坏、人身伤害等安全事故。培训准入制度要求建立标准化培训流程,包括实验室安全常识培训、仪器理论和上机操作图2大型仪器实验室的独特性及其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培训等,考核通过者才能被授予大型仪器实验室使用资格和自主上机操作资格。与此同时,用户需要借助大型仪器网络管理系统提前预约,同一时段一台仪器仅对一位用户开放使用。大型仪器实验室内设置样品预处理区和测试等待区,对仪器使用人员进行分流管理,避免因人员复杂、混乱而引发安全问题,确保人员有序。2.1.2研究生协管制度。大型仪器实验技术人员人数有限和大型仪器数量逐年攀升之间的矛盾在许多高校普遍存在,同时大型仪器实验室高度开放和昼夜使用的特点也增加了实验技术人员管理大型仪器的困难。在此背景下,设置研究生协管制度,即安排具有准入资格的研究生协助管理大型仪器实验室安全,通过建立值班制度和划分安全责任区,将水、电、气、油等安全问题权责分明地落实到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生是科研活动的主体力量,是大型仪器的主要使用者[6],研究生参与大型仪器实验室安全管理,不但契合研究生的培养方向[7-8],增强了责任意识,而且有效降低了非工作时段的安全事故发生率,协助实验技术人员确保大型仪器的安全运行。2.1.3多层次安全巡查制度。大型仪器实验室安全工作专业性强、细节繁多,单一层面的安全巡查工作难免存在漏洞和盲区,设置院系安全巡查小组、校安全主管部门、公安机关都深度参与的多层次安全巡查制度,能有效防范安全风险失控引发安全事故。安全管理法则里的“瑞士奶酪模型”(见图3)指出,一个环环相扣的安全系统好比一摞瑞士奶酪,每一片奶酪代表一道防线(防御层次),而奶酪上的孔洞就是潜在的安全漏洞。只有一摞奶酪的孔洞碰巧连成了一条线时,即所有巡查人员碰巧出现同一安全巡查漏洞时,才会酿成安全事故。可见,防御层次越多,安全事故的发生率越低。多层次安全巡查制度能把“看不到、想不到、不知道”的安全问题纳入视线,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齐抓共管[9]的大型仪器实验室安全督查体系。与此同时,院系安全巡查小组也由包括安全主管、专职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和研究生在内的多层次人员组成:安全主管贯彻落实安全政策,对重点问题进行排查整治;专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侧重于从实验和仪器管理的层面查找安全漏洞;研究生日常使用仪器的经验丰富,能从最贴近操作和实践的角度洞察安全隐患。多层次人员巡查小组提高了对危险的辨识能力,符合“把风险防控挺在隐患前边、把隐患排查治理挺在事故前面”和“全员、全程、全面”的安全防范要求。2.1.4仪器标准化管理制度。标准化管理制度对延长仪器的使用寿命和精准性、提高仪器运行的稳定性大有裨益。仪器标准化管理主要分为测试过程标准化和档案管理标准化[10]。测试过程标准化主要内容有:仪器操作人员须身着实验服,与实验无关物品严禁带入实验室,实验室物品亦不得带出,如有特殊需要,需填写《物品使用借还记录》;测试进行时,不能随便离开岗位,以免因仪器突发异常状况导致仪器损坏甚至引发火灾等安全事故;仪器的预约和使用均需要遵守《大型仪器预约规则和注意事项》,仪器的收费要按照《大型仪器收费标准》执行;操控设备和储存数据的计算机需加密,只允许授权的仪器操作人员使用,操控设备的计算机不连接外网,统一使用光盘拷贝数据,防止病毒攻击,确保原始数据的信息安全[11];每台仪器桌面上必须摆放《仪器标准化操作规程》,墙上悬挂《大型仪器实验室安全守则》,践行“重要规章制度上台或上墙”的实验室基本要求。档案管理标准化是指仪器技术资料和测试运行资料的标准化管理,一方面,仪器从申购、招标到安装验收的一系列资料需要建档留存,建立《大型仪器设备台账》;另一方面,在日常仪器管理过程中要详尽记录大型仪器使用、维护、维修等细节,做好“测试运行记录本”“日常保养、维护记录本”“仪器故障维修记录本”等测试运行资料的细节化管理,遇到任何问题都能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在保证大型仪器拥有较高的使用率和开放程度的前提下,也能确保大型仪器实验室的安全和秩序。2.2加强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专业技术人员是仪器的主要负责人,肩负着仪器运行、维护、培训和安全管理的主要责任,优秀的专业技术队伍是大型仪器实验室安全工作的基本保障。面对高度专业化的大型仪器实验室,专业技术人员不但要熟悉仪器的基本原理、功能、构造和操作规范,扎实地掌握安全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12],还需要勤于观察,增强对危险的辨识能力以及一定的仪器自修能力[13],对小型异常情况能快速维修和调试,规避等待工程师上门维修存在的耗时长、维修费用贵等弊端。同时,专业技术人员需了解各类大型仪器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以及不同测试技术在表征功能上的互通性和差异性,在测试服务过程中给用户提供测试方面专业的建议和帮助,最大限度地实现仪器的功能开发和安全使用。2.3加强大型仪器实验室安全文化宣传。大型仪器实验室作为高校开展社会服务的窗口,其安全事故易引发社会舆论,负面影响大,因此,加强大型仪器实验室安全文化宣传,通过观念、意识、习惯等无形的力量产生有形的影响,由被动管理上升为主动遵守[14],不但能确保大型仪器实验室的安全运行,还有助于维护校园稳定和社会和谐。开展安全文化宣传的主要方式有:在大型仪器实验室门口张贴相关危险警示标志,每间仪器室门口张贴“您已进入实验区域”的地贴,以调动实验人员的安全意识;利用微信工作群等媒介分享安全工作相关的“慕课”视频和案例教学,仪器室门口摆放安全事故展板,强化安全红线意识,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定期开展消防应急疏散演习,提高火灾警惕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15];定期开展安全教育周,大力倡导“安全无小事”“安全关系你我他”等理念,让大型仪器室安全文化深入人心,形成人人心系安全、人人参与管理的安全氛围。2.4加强大型仪器实验室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安全基础设施是确保大型仪器实验室环境安全的重要物质基础,然而,建设资金有限是很多大型仪器实验室面临的现实问题,如何将有限的资源合理运用到大型仪器实验室安全环境建设中,要结合大型仪器实验室的特点来实现合理配置。2.4.1消防设施建设。大型仪器实验室与常规实验室相比,在消防器材配置方面有自己的要求。由于大型仪器实验室的重要资料和精密仪器较多,利用窒息作用灭火的消防装置(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毯等)破坏性较小,更能满足大型仪器实验室的实际情况;大部分大型仪器需要油泵和循环水提供良好的真空系统,为防止液体泄漏甚至燃烧,需在油泵和循环水装置旁配备吸油棉条;仪器室需配置烟感报警器和紧急喷淋装置,标注安全通道和安全出口位置,为突发安全事故做好应急措施。2.4.2仪器维护设施建设。大型仪器的运行需要多方面的维护和保养,基础设施建设还要考虑到大型仪器的工作特点和危险源情况,例如:(1)大型仪器实验室由于仪器多、负载重,易存在电容不足、电路老化等安全隐患。供电系统应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在电路扩容、线路换新等方面加强落实,确保用电安全。为了避免突发断电对仪器造成的损坏,需要为仪器加装UPS电源。(2)大型仪器实验室对整洁度、温度、湿度和通风有较高的要求,需要采取一定的防尘措施,如设置独立仪器隔间、少开窗、进出更换鞋套等,并配置具有新风系统的空调来实现封闭空间内的控温、控湿和通风换气,定期对仪器做、防锈保养。(3)大型仪器实验室设备贵重、保密资料多,易发生财产盗窃和知识盗窃等安全事故,应配置良好的安防设施,如门禁系统、视频监控系统[16]。(4)大型仪器危险源复杂,操作人员面临高电压、高磁场、高辐射等潜在的人身伤害,需要对仪器加装屏蔽设施,并张贴醒目的安全标志和警语,相关人员需佩戴辐射计量检测仪。(5)多数大型仪器的运行需要气体保护,用气安全是大型仪器实验室常见的安全问题,建议将气体钢瓶用钢瓶柜固定在室外,气体通过气路进入室内为仪器供气,定期检查气路和阀门的气密性。

对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建议范文6

1民族地区高校实验室建设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1质量内涵建设不足,实验室文化欠缺。转型发展时期,国家对民族地区高校投入的建设资金更多的用于实验室基础建设及仪器设备建设,对于实验室的质量内涵建设重视不足,且在基础建设方面,由于处在民族地区的特殊关系,对于建设规划的定位和学科建设之间的衔接等方面还有待改进。实验室文化建设和仪器设备建设是新型实验室建设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统称为软件建设和硬件建设。硬件建设是基础,软环境建设是保障,纵观国内外各知名高校,在其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实验室用于基础教学的仪器设备并不一定是最先进的,但其实验室的文化氛围一定是可以推动实验室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1.2管理体制不完善,缺乏专业的实验技术人员。目前高校负责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相关部门主要是保卫处及仪器设备管理部门如设备管理处等,很多从专科阶段向本科阶段转型的学校甚至没有实验室管理处或者专门负责环保的部门,所以很多新建本科院校在发展阶段对于实验室安全管理存在专门负责的部门少,安全管理部门无专业实验室技术人员,无法对实验室安全进行具体的专业化管理。同时缺少负责校级安全工作的领导,目前负责实验室安全工作的校级领导大多为兼任,实验室安全工作只是其众多工作职责范围内的其中之一,处于从属地位,与国外高校负责实验室安全的工作人员相较,我国高校特别是处于发展中的新建高校,负责实验室安全的人员数量极少,且普遍缺少专业训练,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近年来实验室安全事故的频发。长期以来,由于专业安全管理人员的缺乏,实验室设立的各项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普遍存在可操作性不高,很难落到实处等问题。实验室的硬件设施建设再完备,没有一套科学、可操作性强的实验室安全及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实验室的动态管理和静态管理达不到和谐统一,就无法确保安全设备的可持续、高效运行。1.3安全教育不足,安全意识缺乏。自然界中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其因果关系可循,对于近年来各高校实验室频发的实验室安全事故同样如此。根据李志红对从2001年以来国内高校发生的100起实验室安全事故的事故类型及原因等分析表明,实验室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90%是人的因素。近年来国内各高校对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重视程度过高,但对科研人员的安全意识培养严重缺乏,导致进入实验室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甚至是博士都存在安全意识淡薄,只注重实验结果,忽视实验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从而酿成惨剧,这种现象在新建本科院校中同样存在。实验教师对进入实验室的学生安全教育不足,安全教育内容所占比重太少,且教育形式较单一,使学生重视程度不够,没有让学生在安全教育中获得足够的、切实有用的安全知识和安全操作技能。同时,部分教师安全责任意识不强,对于实验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未及时采取安全防范措施,对于学生的不安全行为未及时觉察并制止,对于环境的不安全状态未及时消除,从而未能尽早阻断并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及发展。1.4民族地区发展相对滞后,实验室基础安全设备建设不足。处在民族地区发展中的高校长期以来受到当地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影响,在实验室仪器设备及安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存在不足,近年来虽然在国家对西部高校建设专项资金以及各种扶持政策下,实验室基础教学实验设备得到了补充和提高,但安全建设本身在国内起步较晚,又处于实验室建设的从属地位,所以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的实验室基础安全设备建设仍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

2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实验室安全建设策略

2.1加强实验室安全工作体制建设,明确实验室安全责任。实验室安全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机构五花八门,职责交叉划分,多部门同时管理等问题不仅存在于民族地区新建的发展中高校,长期以来国内很多高校实验室都存在此类问题。同时,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处在转型发展时期,与其他高校一样存在安全责任不明确,安全管理制度执行不力,可操作性不强,实验室的各项安全制度很难落实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加强安全工作各项体制建设,完善切实可行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才能保障实验室安全建设的顺利进行。2.1.1完善实验室安全管理机构建立可操作性强的实验室安全管理组织框架,对实验室安全做到“全覆盖、高深度、零容忍”管理,在实验室安全建设及安全管理的每个方面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将人身安全置于实验室安全建设的首要位置。建议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在实验室安全管理机构建设方面以国外发达国家实验室安全管理机构设置为典范,建立专门的校级层面的实验室安全管理机构,管理机构成员应为接受实验室安全管理培训的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士,负责统筹规划及科学引导实验室安全建设和日常的安全管理,承担有专项实验教学任务特别是生物、化学等有危险性、有污染的实验教学的院(系)应该设立“实验安全与环境事务”管理小组,由院(系)主要领导担任小组长,小组成员应具备专业的实验室安全相关技能,具有应对实验安全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该小组负责所在院(系)的实验室日常安全及环保工作。生物、化学实验室要以每个实验室为基本单位,将安全责任落实到人,加强实验教师的安全责任心和使命感。总之,实验室安全管理机构应该从上到下,建立“校级—院(系)级—实验室级”三层管理机制,层层落实安全责任人,学校与相应的院(系)、院(系)与各生物、化学实验室,实验室与进入该室的每个学生,层层签订安全责任书,将安全责任落实到与实验室有关的每个人,明确各个安全相关岗位的工作职责、范围和内容。积极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和“谁主管谁负责、谁管理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2.1.2施行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由于所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导致所招收学生的知识层次比经济发达地区同类高校的学生相对低些。基本上学生在初、高中阶段都未进过实验室,所以进入高校初进实验室既好奇又恐惧,这就要求学校在学生进入实验室前进行必要的安全基础知识教育及安全基本技能培训。学校应该构建适合本校教学实际的切实可行、可操作性强的实验室安全教育内容体系,对不同专业、知识层次不同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实验室安全教育。在每年九月份新生入学开始实验课之前,相关院(系)应组织新生及新进教职工参加实验室安全培训及考核,未通过考核的学生不能如期进入实验室,只有继续培训直至考核合格后方可进入实验室。同时,为提高新进教职工的实验室安全意识及安全技能,新进教职工只有通过考核后方可教授相应课程,否则不予通过试用期。2.2推动实验室安全设施的规范化、科学化建设。新建本科院校实验室安全建设要遵循“科学性、合理性、先进性、阶段性、共享性”的基本宗旨,秉承“目的明确、合理规划、切实可行、资源利用率最大化”的原则,结合新建高校实验室占地面积紧张,安全仪器设备不足,实验安全师资队伍短缺的现状,最大限度的提高现有实验室各类安全资源的使用率。对于之前在专科阶段建立的各学科实验室,为满足本科之后师生对实验教学和科研创新的需求,将相同或相近学科实验室进行合理规划和整合,改进专科阶段实验室分散、重复的特点,使本科后的实验室更具有系统性。对于新建实验室进行合理统筹安排,既要立足实际,又要满足升本之后实验室对于学科建设、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需要,最重要的是要考虑到升本后学生科研积极性高、实验类型多样化情况下的实验安全。根据不同实验室的专业特点不同,进行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设计、建设和安全硬件设施的购置,并根据实际条件及需要,将现代化技术用于实验室安全基础建设和安全管理中。

3强化安全教育,培养安全意识

针对民族地区学生实验室安全知识欠缺,安全意识不强的问题,应采取多种必要途径加强学生的安全知识教育和培训,实验室安全知识传播的途径有很多,最为传统的是学生进入实验室前统一开展的安全知识讲座或安全培训。这种传统方式的安全教育学生被动接受,积极性不高,教育效果不好。为了改变传统安全教育枯燥乏味的形式,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的实验室安全教育应从软环境建设着手,培育良好的校园安全文化氛围,开展形式多样的实验室安全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4结语实验室安全是高校学生进入实验室前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是民族地区新建高校在建设及发展中应置于首要地位的问题。实验室安全建设及管理是一项系统性的长期工程,必须秉承“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建立合理有效的安全管理工作体制,推行科学性、规范化、可操作性强的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安全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确保“安全建设无漏洞,安全管理重细节,安全教育有实效”。确保实验室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学生实践水平和创新能力稳步提高。

作者:王仕英 单位:阿坝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彩红,许宏山,虞春生等.创新型人才培养视角下的高校实验室发展路径[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7):188-197

[2]李志红.100起实验室安全事故统计分析及对策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4):210-216

[3]贾贤龙.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现状分析与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2):193-195